在上海读历史系或者文物与上海博物馆开放时间系的毕业后会做什么有关的工作

文物与博物馆和历史系本科学的东西相近吗?_百度知道
文物与博物馆和历史系本科学的东西相近吗?
文物与博物馆和历史系本科学的东西相近吗?想报历史系,我目前的分应该够不上附近的大学,就像退一步报博物馆系考研再考历史系...
文物与博物馆和历史系本科学的东西相近吗?想报历史系,我目前的分应该够不上附近的大学,就像退一步报博物馆系考研再考历史系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来自文化艺术类芝麻团
采纳数:7714
获赞数:22122
参与团队:
并不相同的,可以说不同范畴的研究主要学习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历史、艺术、文化和科技等综合知识的基本训练,具有文物、鉴赏、研究和文博事业管理的基本能力。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上海文物博物馆志3
我的图书馆
上海文物博物馆志3
5月4日 日本政府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援助中国文物保护合作项目,认定援助上海博物馆5000万日元。
5月17~19日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在太仓召开宣传系统史志工作会议,上海市文管会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5月22日 上海博物馆聘请日本书艺院常任顾问村上三岛为上海博物馆特别顾问和特约研究员。
5月22日 保加利亚社会党全国最高委员会主席维德洛夫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5月26日 上海自然博物馆科研成果《獐的驯化养殖》获得上海科学院93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6月6日 宝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举行陈化成纪念馆建馆一周年庆祝活动,上海市和厦门市有关领导及陈化成族亲等60余人参加。同时举办陈化成学术研讨会。
6月17日 复旦大学博物馆举办美国现代派艺术家波托亚夫妇和瑞蒙德·赖特联合画展。美国艺术家布利去塔瓦兰蒂娜波托亚和瑞蒙德·赖特专程来沪参加开幕式。并捐赠30余件作品。
6月24日 澳大利亚总理保罗·基廷参观上海博物馆陶瓷、青铜陈列室。
6月29日~11月7日 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上海博物馆名品展”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爱知县美术馆、福冈市美术馆先后展出。展品126件,其中宋元时期书画为建国以来第一次在国外展出。馆长马承源、副馆长黄宣佩分别率队出席三地开幕式。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马自树和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海部俊树、前文部大臣懒户三男、文化厅长官内田以及日本各界著名人士1000余人出席东京开幕式。
6月23日 文化部批准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副主任、研究馆员单国霖为1992年度文化部优秀青年专家。
7月11日 上海博物馆与江苏、浙江省文化厅联合举办首次“江浙沪中学生文物博物馆考察团”活动,三地中学生32人参加。
7月14日 市人民政府公布基督教慕尔堂、董家渡天主堂两处优秀近代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月29日 副市长龚学平兼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
8月23日 奉贤县博物馆馆舍落成。馆长宋藕莲。
8月24日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嘉定召开区、县级优秀博物馆、优秀社会教育基地表彰会。文管会姚庆雄主持会议,黄宣佩致词。嘉定县博物馆、张闻天故居纪念馆受表彰。并被推荐参加全国评比。
8月30日 上海博物馆新馆建设举行开工典礼,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副市长龚学平及市委、市府老同志王一平、杨堤、张承宗等150余人出席典礼活动。
9月11日 上海自然博物馆接受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博物馆赠送的澳国珍稀特有动物鸭咀兽标本一件。
9月16日~11月5日 上海博物馆51件青花瓷器赴日参加日本佐贺县立九洲陶瓷文化馆举办的“世界青花展”。副馆长顾祥虞率团出席开幕式。
9月20日 国家文物局、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93中国文物精品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常委房维中、国务院副秘书长徐志坚、国家文物局长张德勤、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良宇、副市长龚学平及有关省、市文物博物馆领导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来宾600余人出席开幕式,此展定于94年3月20日结束。
9月 上海博物馆的青铜、陶瓷、书画等基本陈列因建新馆而关闭。
10月29日~11月28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参展的“横滨市与上海市关于都市形成历史共同研究纪念展览”在横滨市开港资料馆展出。
11月13日 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良宇主持龙华烈士纪念馆陈列工作审定委员会会议。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出席审定会,讨论通过《龙华烈士纪念馆陈列工作总体方案》、《龙华烈士纪念馆室外雕塑工作方案》。
11月13日 越南国家主席黎德英一行27人在沙麟副市长陪同下瞻仰了上海宋庆龄故居。
11月 上海自然博物馆成立新馆规划办公室,负责人储保海。
12月1日 乌拉圭东岸共和国总统路易斯·阿尔韦托拉卡列参观“’93中国文物精品展”。
12月10日 豫园增建文物库房举行奠基典礼,同时展出“豫园藏文物、字画、瓷器展”。12月13日上海博物馆举行新馆建设捐款签字仪式,上海市市长黄菊、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等出席。香港北海集团有限公司徐展堂、天民楼基金会、香港敏求精舍、中协实业有限公司屈桂流、香港文化委员会主席何鸿卿,原IBM公司高级顾问范季融分别在捐款协议书上签字。合计捐款290万美元。
12月15日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档案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联合举办“毛泽东在上海——纪念毛泽东同志100周年诞辰图片史料展览”在“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厅展出。展出150余件珍贵照片、史料和实物。
1月10日 嘉定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3年度“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
1月12日 青浦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张应魁为主任。
1月25日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进行明松江西林塔修缮工程中,从地宫内出土了元明贴金银佛像、玉佛、银塔、舍利子等文物500余件。
2月15日 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市工人文化宫等175处建筑列为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2月20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江苏路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题词:“中共中央上海局旧址”,“开辟第二战线,配合解放上海”。
2月20日 上海鲁迅纪念馆与市档案馆、虹口区档案馆联合举办的“旧上海掠影——纪念上海开埠150周年照片档案展”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开幕。
3月3日 应墨西哥当代文化艺术中心的邀请,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展”赴墨西哥城展出,馆长马承源、副馆长陈佩芬出席了开幕式。
3月22日 上海博物馆在新锦江大酒店举行香港著名人士叶仲午、陆宗霖、朱昌言、顾小坤、董慕节为新馆建设捐款仪式,所捐款项用于筹建中国古代书法馆。副市长龚学平出了捐赠仪式,并作了讲话。
3月26日 韩国总统金泳三参观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
4月9日 上海鲁迅纪念馆与日本“1930年代上海·鲁迅展”实行委员会合作举办的“鲁迅与木版画展”在日本东京都盯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开幕。5月20日,该展又转至山梨县立美术馆继续展出,6月26日结束。
4月18日 为庆祝上海市和日本大阪市建立友好城市20周年,大阪市立美术馆在上海博物馆举办“大阪市立美术馆藏中国书画名品展(阿部藏品回归展)”。副市长龚学平出了开幕式。同年5月24日,上海博物馆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举办“上海博物馆珍藏书画展”。馆长马承源、副馆长黄宣佩出席了开幕式。
5月11日 为筹建新馆,上海博物馆正式迁出河南南路16号老馆舍。
5月23日 香港梁銶琚为上海博物馆新馆建设认捐300万港币,所捐款项用于筹建二楼展览厅。
5月12日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孙中山故居、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豫园“点春堂”、海军上海博览馆被市政府命名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并分别举行了揭牌仪式。
6月8日 市编制委员会同意将上海孙中山故居管理处和上海宋庆龄故居管理处分别更名为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
6月28日 上海自然博物馆与新加坡雅乃木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瑰丽的海洋世界——活生物、观赏鱼、活珊瑚展”在自然博物馆展出。
6月 日本岩井(株)公司无偿提供价值4800万日元的X射线荧光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给上海博物馆用于文物保护工作。
7月1日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举办“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图片展览”,展出照片资料170多件。市委、市府领导陈至立、罗世谦、金炳华、龚学平莅临参观。展览10月31日结束,观众共3万余人。
7月4日 嘉定区法华塔维修工程领导小组成立,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黄宣佩任组长。嘉定区区长王忠明任名誉组长。
7月26日 “孙中山铜像安置揭幕仪式”在上海中山故居举行。仪式由市政协副主席赵定玉主持,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良宇、市政协主席陈铁迪为铜像揭幕。
7月 香港邵逸夫为上海博物馆新馆建设捐款50万美元,所捐款项用于筹建绘画馆。
8月15日 应台湾文物艺术品收藏家协会邀请,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赴台访问交流。在台期间,参观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鸿禧美术馆及台湾历史博物馆,会见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并与台湾的文物收藏家进行了学术交流。
8月16日~9月15日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马桥古文化遗址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夏商时代马桥文化水井与墓葬等,出土了印纹红陶、泥质黑陶等文物。11月1日至1995年1月18日,又再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出土铜斤等文物。
8月25日 应日本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会邀请,上海自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何新桥、副研究员黄象洪赴日本东京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9月13日~95年2月12日 上海博物馆“中国六千年秘宝展”分别赴日本新 市美术馆、北海道立带广美术馆、郡山市立美术馆展出。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佩芬参加了在新 美术馆举行的开幕式。
9月28日 为加强上海市旧工艺品市场的文物监管工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市场办公室与卢湾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工艺品市场管理所、卢湾区公安局济南路派出所签订了《三方联合办公协议书》,建立浏河路工艺品市场联合办公制度。
9月29日 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历代古尸展”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展出,12月30日结束。次年3月17日,该展又赴澳大利亚悉尼展出。
10月19日~11月21日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崧泽古文化遗址进行第四次发掘。发现崧泽文化墓葬27座,出土玉器、陶器百余件。次年5月11日,又再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出土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300余件。
10月21日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国家文物局党委副书记陈浩然、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马承源及社会各界人士200余人出席。该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历史陈列”同时开放。同日下午,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纪念牌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广场上举行落成揭牌仪式。
10月25日 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举行“宋庆龄汉白玉半身雕像揭幕仪式”。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良宇为雕像揭幕,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叶公琦、副市长龚学平等出席了揭幕仪式。
同日 上海自然博物馆助理研究员曹丽琴主研的《红罗非鱼繁殖育种海水驯养及单性化实验的研究》获1994年上海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1月3日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任命潘君祥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周学军为副馆长。
11月8日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博物馆向上海自然博物馆赠送针鼹标本一件。
11月23日 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主办的“沿江、沿海部分省市历史博物馆陈列研讨会”在该馆举行。来自江苏、浙江等16个省、市博物馆的20位领导、专家出席了研讨会。
11月26日 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国金币总公司、新加坡钱币学会和新加坡泰邮标钱币公司联合主办的“新加坡钱币文化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出,12月4日结束。
11月27日 应佳士得国际有限公司邀请,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副馆长汪庆正赴美国纽约考察文物市场和文物保护情况。
12月1日 金山县博物馆《金山古文化陈列》举行开放揭幕仪式。原中共上海市委领导杨堤和中共金山县委副书记沈振新为陈列揭幕。
12月8日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松江举行上海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周年纪念暨松江西林塔修复竣工典礼。
12月16日 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力平,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朱达人,市消防局局长徐耀标视察上海自然博物馆防火情况,并召开了现场会。王力平要求上海自然博物馆迅速采取整改措施,落实安全责任制,防止火灾发生。
12月20日 《南方青铜器编撰会》1994年会议在上海博物馆举行。马承源、陈佩芬、陈公柔、彭适凡等11人出席。会议期间,代表们观赏了上海博物馆近年来从海外抢救回归的青铜器及其它文物,并就此进行了讨论。
12月25日 上海博物馆祝鸿范研究员主研的“出土铁器文物脱盐缓蚀保护研究”获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进步一等奖;陈元生研究员主研的“史前漆膜分析鉴定研究”获三等奖。
12月26日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马桥古文化遗址发掘现场举行成果展示会。
1月16日 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共同举办的“中国越窑秘色瓷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博物馆召开。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及文物收藏家40余人参加了讨论会。
2月1日 应瑞典哥德堡罗斯工艺美术博物馆的邀请,“上海博物馆藏中国古代艺术展”赴瑞典哥德堡展出。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出席了开幕式,展览于4月30日结束。
3月6~8日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青浦县沈巷镇张马村西、泖河中央太阳岛上发现泖塔古文化遗址,并作了试掘。同月27日至30日,再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马桥文化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有段石 及陶片等文物。
3月7日 上海自然博物馆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联合举办的“人体奥秘展览”在自然博物馆开幕。
3月16日 刘海粟美术馆举行开馆仪式,馆址在虹桥路1660号。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市政协主席陈铁迪出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炳华致辞。
同日 美国翟克诚爵士为上海博物馆新馆建设捐款50万美元,所捐款项用于筹建少数民族工艺馆。
3月20日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任命王锡荣为上海鲁迅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凌月麟任副馆长。
3月22日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主办的“海上寻梦——近代上海服饰大观文物文献展”在该馆开幕,市府副秘书长周慕尧出席了开幕式。该展览为1995年上海服装节活动的一部分。
3月27日 美国STARR基金会为上海博物馆新馆建设认捐85万美元,所捐款项用于筹建钱币馆。
4月1日 市长黄菊签署公布实施《上海市文物市场管理办法》。
4月4日 美国林秀槐为上海博物馆新馆建设认捐20万美元,所捐款项用于书画装裱研究室的筹建。
4月13日 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任命黄步洲为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长。
4月21日 上海博物馆与日本朝日新闻社、日本国有田VOC株式会社联合举办的“上海博物馆珍藏·中国陶瓷名品展”在日本佐贺县有田町内的陶瓷公园展出,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黄宣佩出席开幕式。展览在10月10日结束。
5月 上海自然博物馆编辑的《世界自然博物馆信息》创刊。
6月5日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副总裁杨雪兰女士为上海博物馆新馆建设认捐15万美元,用于筹建新馆休息厅。
6月8日 香港何鸿章捐赠上海博物馆新馆贵宾室30万美元装修资金仪式在上博新馆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炳华、市府副秘书长周慕尧和各界人士150多人参加捐赠仪式。
6月11日 日本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赠送价值5万美元的HDG设备给上海博物馆,用于对文物数码资料和影像资料进行整理开发。
6月23日 法国著名雕塑家贝纳·维尼的“不定型线条雕塑展”在上海博物馆新馆广场举行开幕式,副市长龚学平及各界人土200多人出席。
6月30日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并举行挂牌揭幕仪式。
7月4日 市新闻出版局任命倪墨炎为韬奋纪念馆馆长。
7月14日 松江李塔修缮领导小组成立,黄宣佩任组长。
7月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完成对上海市文物建筑的普查工作,并在全市137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了说明标志。
8月1日 应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的邀请,“上海博物馆藏中国古代青铜器展”赴台展出,上海博物馆新馆筹建处主任胡建中、副馆长陈佩芬出席了开幕式。展览在11月7日结束。
8月11日 上海博物馆举行村上三岛、谢稚柳为筹建上博新馆赠款仪式。上海博物馆向两位先生颁发感谢状,市府副秘书长周慕尧出席并讲话。
8月13日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宝山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抗日纪念地点“姚子青营抗日牺牲处”的揭碑仪式在宝山临江公园内举行,副市长龚学平题写碑文并揭碑。
8月15日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局主办,市档案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承办的“抗日战争与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图片展览”在上海美术馆开幕。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市委宣传部长金炳华、副市长龚学平等参加了开幕式。
8月29日 上海自然博物馆主办的“中国恐龙展”在日本群马县草津渲泉爬虫类公园开幕,副馆长宗愉出席开幕式。
8月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奉贤县南桥西南江海乡发现一处古文化遗址,采集到许多自良港文化到战国时代的陶片、骨器等文物。
9月8日 应澳门市政厅的邀请,上海博物馆“中国千年佛像展”赴澳门展出,副馆长陈佩芬、王仁波出席了开幕式。
9月12日 吴昌硕纪念馆开幕仪式在浦东华夏小区内举行,副市长龚学平出席。
9月13日 上海市文物博物馆学会成立,马承源为理事长。
9月30日 外滩历史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馆址在外滩陈毅广场。
10月9日 上海自然博物馆与上海艺术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国五千年服饰展”在自然博物馆开幕。
10月26日 大境阁修复并开放迎客,同时举办“老城厢史迹展”开幕仪式,副市长龚学平出席。
10月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青浦泖塔进行修缮,施工队伍开始进场。
11月10日 静安古寺设立文物楼,展出历代书画、瓷器、文房四宝等各类文物314件。
12月2日 越南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杜梅一行在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黄菊陪同下瞻仰宋庆龄故居。
同日 为配合李塔修缮工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李塔地宫进行发掘,出土铁塔、料器豆、银舍利塔、银造像等明代文物70件。
12月26日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上海博物馆新馆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并参观了青铜、陶瓷、雕刻三个陈列馆。
12月27日 香港实业家何鸿章捐赠春秋晚期吴王夫差盉仪式在上海博物馆新馆举行。副市长龚学平、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及有关人士100余人出席。
12月30日 上海博物馆新馆局部建成并试行开放,副市长龚学平参观了陈列并会见了工程总指挥、市重大工程建设办公室及参加新馆工程建设的各设计、施工、安装单位的领导。
在上海境内的古文化遗址,迄1995年底已调查发现28处,并对其中12处进行了26次考古发掘。这些古文化遗址,除戚家墩为民国25年(1936年)发现的以外,都是1959年以后,配合开河挖渠,平整土地,以及其他建设工程,通过保护文物宣传,依靠群众提供线索,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工作者黄宣佩等人调查发现的。通过调查和发掘,不仅获得许多古史研究资料和珍贵文物,而且获得考古学上“崧泽文化”、“马桥文化”和“戚家墩类型”的命名,填补了上海的考古空白,生动地揭示先民们从事开发活动的历史景象,将上海的历史提早到6000年以前,是建国以来考古事业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之一。
遗址的位置,分布上海的中西部(青浦县11处,松江县7处,金山县5处,闵行区2处,奉贤县2处,浦东新区1处),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古代海岸遗迹——冈身之上或其西侧,有的傍山,有的深埋于平地之下,有的在地田中形成一个高土墩,可证上海西部不仅由海变陆的年代较早,而且在远古时代处于沼泽地带的多水环境。
遗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马家浜文化:以首次发现于浙江嘉兴马家浜而命名,属于新石器时代,社会发展处于母系氏族阶段,距今年代约7100~5900年。上海发现的这类文化遗存有青浦县崧泽遗址下层;福泉山遗址西侧的文化层;以及金山县查山遗址东山坡下文化层等3处。
二、崧泽文化:以上海的青浦县崧泽遗址的中层文化为典型而命名,新石器时代,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距今年代约为5900~5100年,上海发现的这类文化遗存有福泉山遗址下层等7处。
三、良渚文化:以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镇而命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距今年代约为5100~4200年。上海发现的这类遗存有青浦县福泉山遗址的高台墓地1~3层等15处。
四、马桥文化:以上海的闵行区马桥遗址中层文化作为典型而命名,属于青铜时代,距今年代约为3800~3100年,大致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代相当,上海发现这类文化遗存16处。
五、几何印纹陶亭林类型:以上海的金山县亭林遗址上层文化为典型而命名,属于西周时代吴越文化,上海共发现13处。
六、几何印纹陶戚家墩类型:以首次发现于上海的金山县戚家墩遗址而命名。属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吴越文化,上海共发现20处。
根据遗址的保存情况和研究价值,其中有崧泽、福泉山、马桥等14处遗址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
一、崧泽遗址
位于青浦县青浦镇东约5公里的崧泽村北侧,当地称为假山墩的土墩上及其周围农田下。遗址面积,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
[崧泽古文化遗址全景]
[崧泽遗址出土马家浜文化宽沿陶釜、陶炉箪]
[崧泽遗址出土崧泽文化陶器自左至右:划编织纹罐、凿形足鼎、折肩折腹壶、镂孔豆、花瓣足壶]
1957年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青浦县进行考古调查时,在长阔各约90米、高约4米的假山墩上采集到数片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陶片;1958年市出版局饲养场在村北挖掘鱼塘又发现了鹿角、陶片和石器,从而认定该处存在古文化遗址。1960年11月市文管会在该地试掘后,随即于1961、1974~1976年、1987年和1994~1995年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面积合计1031平方米。发掘探明:在假山墩内有三层古文化堆积:上层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戚家墩类型文化;中层是新石器时代的墓地,属于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十分典型,今已被考古界命名为“崧泽文化”;下层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村落遗址。
在下层村落遗址中,发现了古人使用的石斧、玉玦和夹砂红陶釜、陶炉箪以及泥质红陶豆和盆等器物。所见石斧厚实,方梯形,底边从两面磨出刃口,器身中间琢一孔,制作技术比较原始;玉玦环形,一侧开一缺口,是耳上佩带的饰件;陶釜作圆筒形,敞口,深腹圜底,肩部有一对小方耳,耳下突出一周宽沿,可以搁置在灶眼上炊煮;炉箪长方形,中部有五根炉条,两侧各有一竖耳;陶豆和陶盆均为素面,器表有红褐色陶衣。这些器物都显示出马家浜文化的特征。此外在一灰坑中,发现了人工培植的粳稻和籼稻谷粒与草茎,以及发现了两口圆筒形土井,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水井。下层的碳14年代测定为5985±140年。据孢粉分析,为中亚热带温热潮湿的气候,比目前年平均温度高2~3℃。下层马家浜文化的发现,把上海地区古史研究的年代提早到6000年前。
在中层崧泽文化的墓地上,发现136座墓葬,按墓位分布现象有东北、北、西北、南和西部5个墓群,是一处氏族墓地。每一座墓基本葬1人,葬2人的仅2座。埋葬方式是将人体平放在地上,堆土掩埋。人骨仰身直肢,头向东南,周围放置数件生前使用的斧、锛等石器和鼎、豆、罐、壶、杯等陶器。有的人骨口内还有玉琀,颈部佩戴玉璜,手臂上有玉镯,与黄河流域挖土坑埋葬的习俗不同。出土的陶器以灰黑色为主,使用泥条盘叠加轮修方法制成。器上的纹饰盛行压划编织纹;镂刻圆形和凹弧边三角形的镂孔;彩绘宽带纹、波浪纹等红褐色图案;以及饰锯齿形的堆纹。
陶器的种类:有鼎、釜、甗、豆、碗、簋、盆、瓶、壶、杯、觚、匜、罐和沉滤器等。其中扁铲形足或凹弧形足的罐形鼎,小口折腹小平底,腹部有一周锯齿形堆纹的罐;把手很高,把手上部作多节形,下部有圆形和弧边三角形镂孔的豆;瓦棱形腹,花瓣形圈足的壶和杯,均被列为崧泽文化的主要特征。
陶器的器壁上常见谷壳和草屑的印痕,在陶制器皿中又有较多淘米使用的沉滤器,可见古人以稻米为主食,种植水稻已是主要生产活动。生产工具只见斧、锛、凿,大致尚未脱离锄耕农业阶段。在墓葬或遗址中发现的动物骨骼有许多家猪的牙床和骨骼,猪的饲养也成为生产活动的一部分。
在136座墓葬中,随葬器物种类和数量无很大差异。当时氏族成员还是实行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经对人骨架保存较好的50座墓中的52具人骨作年龄和性别鉴定,两座2人合葬墓都是女性与儿童合葬,反映子女从母的习俗;从随葬器物的数量看,男性平均每座5~6件,女性每座6件,略多于男性,并且有玉器和彩绘陶器等随葬,说明当时女性在社会上仍处于受尊重的地位,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从人骨的年龄分析,属于老年4人,中年16人,成年14人,青年9人,儿童8人,大部分死亡在中青年阶段,可见当时与自然界的斗争还很艰苦。
中层的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5860±245和5180±140年。孢粉分析,早期属中亚热带温热湿润气候;中期为温带的温凉气候,比目前气候凉干;晚期为中亚热带温热湿润气候,比目前温度高约1~2℃。
在上层发现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硬陶豆、硬陶罐,原始瓷盒与瓷豆,以及拍印回字纹、曲折纹、斜方格纹、米筛纹和米字纹等印纹硬陶陶片,与金山县戚家墩遗址出土的陶瓷器特征大致相似。
1962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
二、福泉山遗址
位于青浦县的重固镇西侧,是一座东西长约94米、南北84米、高约7.5米的大土墩。1962年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开展文物普查时发现其中蕴藏古文化遗址。1977年,当地学生在土山东侧劳动,掘出崧泽文化的陶罐与陶壶。1979年,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进行试掘,探明在福泉山的周围农田下,西部有马家浜文化层;北部有崧泽和良渚文化层;东部有良渚文化层;南部有马桥和吴越文化层。至于吴越文化和汉代的墓葬,各处都有。遗址范围大体以福泉山为中心,东西长约500米,南北约3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82年,配合当地挖土筑路工程,对福泉山进行第一次发掘。1983~1984年以及1986~1987年,为研究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又做了第二、第三次发掘。三次发掘面积达2235平方米,发现福泉山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古人在崧泽古遗址上堆筑的一座高台墓地,其下有崧泽文化的居住遗迹1处,墓葬18座,其上有良渚文化墓葬32座,此处还有吴越文化墓2座、楚文化墓4座、西汉墓96座、唐墓1座、宋墓3座,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崧泽文化居住遗址,地上残留四块木柱的垫板和一些小树条;居址的西南角有一堆废弃物,内有灰烬红烧土、陶器的碎片、残玉璜、陶网坠、骨锥以及食后丢弃的猪、鹿、鱼、龟等动物的碎骨。居址的东北有一个灶塘;圆形灶穴,一端有一条出灰口,灶塘内壁被火烧红,并充满炭灰,灶旁有一件破碎的烹饪用的盆形角尺形足大陶鼎。居址的北侧是17座墓葬,南侧仅见1座,埋葬方式与崧泽遗址墓地相同,多数为单人在平地上堆土掩埋,但有2人和3人合葬墓各1座,挖土坑用棺具的2座。如第16号墓的2具人骨,是男女合葬,东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面向左侧;西是成年女性,侧身,面向右侧。随葬器物4件,1件夹砂灰褐陶大鼎置于两者的头前,2件陶网坠在两者中间腰下,1件骨镞在女性头骨的左上角。随葬品的位置说明财产为男女共有。第23号墓的3具人骨架,是子女从父合葬。中间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头向左侧,两侧各依附1个儿童。左侧儿童仰身直肢,右侧儿童侧身,与成年男子骨架贴身,墓中未见随葬器物。这些男女合葬与子女从父合葬实例,反映上海地区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逐步过渡的概况,这一层的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5620±110,5555±110和5295±120年。
良渚文化大墓的发现,是福泉山遗址三次发掘最突出的收获。32座墓都埋葬在人工堆筑的高台墓地上,与良渚平民都葬于平地的不同。中心部位是二组上下层层叠压的墓群,其他墓葬分布在周围。葬式是挖土坑埋葬,并有凹弧形大木上下相合的棺具,棺内有斧、钺、琮、璧、锥形器、冠形器、半圆形器、带钩、纺轮以及珠、管、坠、环、镯等玉、石器随葬,棺外有鼎、甗、豆、盘、壶、杯、罐、盒、簋、熏炉等陶器。墓坑外靠近南壁往往还有1件祭祀用的大口尖底缸。这些玉器和陶器,工艺水平极高,如青玉鸟纹神像琮,玉质淡绿色,半透明,琮的四角以角线为中心,各雕琢一位神像,神像的上下四角细刻四只飞鸟,纹饰有主纹和填纹,有浅浮雕和线刻,呈现极高的雕琢技巧,器表还作细致抛光,反射出一种玻璃般的光泽。1件黑衣灰陶阔把翘流壶,造形类似立鸟,器表乌黑发亮,显现金属般光泽,通体细刻曲折纹和鸟纹,也是良渚黑陶工艺的代表作品。这些高规格的埋葬,反映墓主人具有特殊地位。在土墩中心墓群的上面,尚有燎祭的祭坛。祭坛南北长7.3米,东西最宽处5.2米,作阶梯形。自北而南自下而上,有三级台阶,每级周围散乱地堆积经过切割的土块,形成不规则的方圆形,最高一层的东南角,有一块长1米、宽0.4米,厚约0.1米,上下面平整的土块平台,平台下有1件祭祀用的大口尖底陶缸。这些土块都被大火烧红,并且每一层台面都撤有介壳屑,但未见残留的草灰,在土墩的北坡上,则有一个大灰坑,坑长约19.25米,宽约7.5米,四边较浅,中间较深,坑中心有一个略呈圆形的小土台,径约1米、高1.15米,坑中满填纯净的草灰,而坑壁、坑底,连同中间土台,无任何火烧痕迹,坑中积灰为山上燎祭后清扫堆此。在土墩东山脚下,还有一堆从海岸遗迹冈身上取来的介壳屑。这些遗迹是研究当时祭祀方式的重要资料。土墩中心部位的二组墓群中,还出现用人殉作祭祀的现象;139号墓的棺内人骨架,是成年男性,仰身直肢,头向南,随葬器物数量多,且很珍贵,头骨口内有玛瑙琀1件,上下肢骨上分二行放置石、玉、钺12件,手臂上有玉镯,头前有玉锥形器,身上还有玉管和小饰片多粒,足后棺外有一堆精致的陶器。而在墓坑和木棺的东北角上面,另有1具人骨,是青年女性,屈身,上下肢弯曲而分开,似跪着倒下的样子,头向西北。头顶上有玉环1件,面颊骨有玉饰片1粒,颈部和下肢骨上各有玉管2件,是在墓主掩埋后,以人牲作祭祀的现象。145号墓,在长方形的墓坑北端,另有一个长0.97米、宽0.8米、深0.37米的小坑,坑内塞入2具人骨,一为青年女性,一为少年,都是头向东,屈身屈腿,双手朝后,面颊向上,呈反缚挣扎状,身旁无任何随葬器物,当是145号墓主的人殉祭祀坑。福泉山是一座早于夏代的使用上万人工堆筑的良渚文化显贵墓地,发现的各种迹象是研究中国国家起源的新资料。
战国时代的吴越文化墓2座,发现于福泉山西约50米的庄泾港附近,墓的土坑痕迹与棺木人骨已难以辨认,仅见米字纹、麻布纹硬陶坛,陶纺轮,夹砂红陶绳纹釜,原始瓷碗和瓷杯等随葬器物两堆。特征与金山县戚家墩遗址出土的吴越文化器物相似,应是上海吴越族人的遗物。
战国晚期楚墓4座,为土坑墓,其中青福1号墓人骨保存尚好,头北向,仰身直肢,在紧贴头骨顶和左耳旁各有玉璧1件,前一件为云纹白玉璧,后一件是双尾龙纹绿玉璧。人骨右侧,自北向南放置灰陶壶、盒、鼎、豆各2件,罐1件。随葬器物的器形,鼎带盖,盖上有鼻纽,器腹二侧有一对长方形附耳,腹下部附3只长足,足上部略为外拐,饰兽面纹,下端作蹄形;壶侈口,短颈、圈足,肩与腹下部饰数道弦纹,肩部附双耳;盒扁圆形,盖上有道凹弦纹,底附圈足;豆作浅盘形,喇叭形圈足。这些器物都具有楚文化的特征,显示公元前355年楚灭越后上海地区出现的楚文化面貌。
西汉墓葬96座,均为长方形土坑墓,清理后坑内隐约可见棺木与人骨痕迹,随葬器物分别置于棺木一侧,或头前足后,有半瓷半陶的鼎、壶、盒、瓿、灰陶罐、泥质半两钱,五铢钱与麟趾金,以及青铜镜、铜带钩等,个别还发现了泥黾、陶纺轮、铁剑、铁削、铜铃、铜套印、石琀、石砚和琉璃小珠。其中第108号墓比较突出,土坑接近正方形,坑内北半部可见一具棺木痕迹,棺内人骨架朽蚀,人骨似为头向西。骨架旁有铁剑、铜镜各1件,琉璃珠1串。坑内南半部有大量随葬器,靠近棺木有1件铜矛,矛柄下端之铜镦尚在,可知矛长约1.9米。铜矛上铸双尾龙纹,极为精致。另1件是木殳,与矛并行,木质亦朽,遗留两端的铜箍。在此2件兵器之南,有半瓷半陶鼎5件、瓿2件、盒4件、罐2件、灰陶罐1件、铜洗1件。其中置于东侧的一件罐内,满贮铜五铢钱。另在鼎盒近旁,有一堆泥五铢钱。在靠近东坑壁处,还有数块砺石与1件铁削。唐墓1座是券顶砖室,平面呈腰鼓形,已遭破坏,墓内残存弧面白玉戒指1件,双股银发钗1件,四系、鼓腰形青釉瓶2件,开元通宝钱100余枚。
宋墓3座,有2座属北宋时代,其中一座是长方形土坑墓,坑内可辨棺木与人骨痕迹,棺中骨头向北,仰身直肢,头骨顶部有铅发簪1件,东北角有釉色滋润、造型优美的越窑莲花形盖罐、瓷盒、漆器各1件,在棺内还散洒至道元宝、咸丰元宝、祥符通宝、宋元通宝、乾元重宝、景德元宝、皇宋通宝、景祐元宝和开元通宝等唐与北宋铜钱27枚。棺外东北角有釉陶瓶1件。另一座为砖室墓,仅残存墓底,出土风字形石砚、四系青釉瓶、海兽葡萄铜镜各1件,祥符元宝、至道元宝等宋代铜钱3枚。有一座为南宋砖室墓,破坏严重,仅存一部分。墓底发现铁牛2件,平头圆锥形白玉簪、青釉瓶、铁买地券各1件,绍兴通宝钱10枚。
1962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
[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全景]
[福泉山遗址第一次发掘全景]
[福泉山良渚文化大墓出土的玉琮(上) 玉璧(中) 玉钺(下)]
[福泉山良渚文化大墓出土的陶器自左至右:双鼻壶、阔把壶、鱼鳍足鼎、高柄罐、刻划鸟纹豆。]
[福泉山战国楚墓头前随葬琉璃璧,足后随葬陶器钫、鼎、盒、豆、杯、勺、瓮、陶俑头]
三、寺前村遗址
位于青浦县青浦镇以北约4公里,大盈乡天一村东北侧,遗址面积大约2万平方米。1966年发现。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1966年发掘53平方米,1991年发掘139.5平方米。
遗址所在,地势高爽,最高处比周围地面高约1.5米,寺溪河环绕遗址东、西、北三面。遗址的地层堆积中心区分为6层,自上而下第一层为宋代以后堆积,第二层唐宋时期,第三层春秋战国戚家墩文化层,第四层为西周亭林类型文化层,第五层良渚文化层,第六层崧泽文化层。两次发掘发现崧泽文化墓葬1座、窖穴1个,良渚文化墓葬4座、水井2口,战国时期墓葬1座,唐墓2座,宋代水井5口。
崧泽文化墓葬人骨架保存完好,无随葬品。窖穴1个,口近正方形,边长约1.2米,内埋鱼骨、兽骨等,是当时储藏食物之处。
良渚文化墓葬均为单人葬小墓,仰身直肢,头向南,面向东,有随葬陶器2~7件不等,一般放在下肢旁。其中,3号墓墓主为老年女性,除随葬鼎、双鼻壶、盆、豆、罐6件陶器外,口内还含小玉管1件。4号墓随葬的1件双鼻壶,壶颈上刻划云雷纹、曲折纹和圆涡纹,非常精致。水井2座,井身均为直筒形,深约2米,井壁有竹斡和芦苇痕迹,是用竹、芦苇编成的井圈残迹。
战国时期墓葬1座,人骨已朽蚀不存,随葬品呈南北向排列,种类有印纹硬陶坛、黑陶盆、原始青瓷碗等。硬陶坛饰方格纹,瓷碗施黄绿色釉,深直腹,内有旋纹,是这个时期硬陶与原始瓷的典型风格。小型唐墓2座,各有唐乾符四年(877年)和永泰二年(766年)砖刻墓志铭1方。有青釉罐、赭釉四系执壶、青釉双系执壶等随葬品。宋代水井中1、2号井结构保存较好,井深380厘米、直径90厘米,共有11层砖砌井圈,每层由7块井砖错缝侧砌而成,井底平铺一层大砖。4号井的下半部出土了4件龙泉窑粉青釉瓷器,有1件鬲炉、2件长颈瓶和1件瓜棱腹注子,这批青瓷造形优美、釉色晶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观赏价值。
从遗址地层中采样所作的孢粉分析,遗址各个时期的植被环境和气候:崧泽文化时期,以常绿落叶混交林为主,气候暖湿。良渚文化时期,植被为以落叶树为主的针叶落叶混交林,气候温干。西周春秋时期,气候偏凉干或温干偏凉、唐宋及以后,转为温湿和暖湿气候。
1977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
四、金山坟遗址
位于青浦县蒸淀乡东团村,于60年代初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中心为一东西向长65米、宽15~20米、高约2米的不规则长条形土墩。相传为宋丞相何执中墓。
1985年12月10日~23日试掘,开探方11个,计121平方米,探明遗址分布在大蒸港的南北两岸,共约4万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2座、历代古井4座、灰坑18座,文物57件。
遗址文化层堆积大致有三层:上层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马桥文化遗存,中层是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存,下层是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遗存。
主要出土物有:1号、4号宋代水井出土的葫芦籽、芜荽籽(香菜)、甜瓜籽及稻谷壳、木挂钩、陶球等,对宋代上海的农业栽培史及民俗风情,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号战国水井出土姜黄釉泥质红胎双系陶罐1件。
5号商代灰坑出土双系方格纹凹底黑釉硬陶罐1件,是中国南方商代印纹陶器施黑釉的重要实例。
1号良渚文化小墓,人骨架明显有经火烧的迹象,出土1件方柱形兽面纹玉锥形器。
2号崧泽文化墓,出土器物型式与良渚文化接近,为研究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演变提供了实物依据。
1977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
五、果园村遗址
位于青浦县东北部,凤溪镇果园村的北侧,沈家浜张家台桥的西侧农田下。1973年修筑北青公路时,出土了三角形带柄大石刀等石器,因而发现这一遗址。同年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进行清理发掘,在北青公路两侧发掘了60平方米,探明土层概况是:第一层黄色耕土层,第二层黑土层,都未见古代遗物,第三层青灰土层,包含少量新石器时代遗物,有大口折肩灰陶尊,T字形足夹砂陶鼎和黑衣灰陶簋等,第四层黑灰土层,有大量草木灰和古代遗物,出土了扁平三角形鼎足、镂孔豆、袋足鬶、柱足盉等陶器,以及穿孔石斧,有段石?和石镰等。第四层以下为生土。
从青灰土和黑灰土两层出土遗物来看,都属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存。其年代据黑灰土层木炭所作的碳14测定,为距今4505±145年。
六、淀山湖遗址
位于青浦县西南的淀山湖中,在金泽、西岑、商塌三镇之间的湖底。1958年大炼钢铁,各地群众来此打捞湖底沉积的铁矿时发现。出土遗物195件,其中石器115件,陶片73件,其他7件。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穿孔石斧、有段石锛、石耘田器、石凿和黑衣灰陶陶片、扁平长方形陶鼎足等;有夏商时代马桥文化的长三角形石矛、石铲、有肩石斧及篮纹、叶脉纹、雷纹印纹陶片与圆锥形陶鼎足;有西周和秋战国时代吴越文化的曲折纹、回字纹、填线方格纹、大方格纹、米字纹、米筛纹等印纹硬陶陶片。此外尚有唐开元小平钱、宋崇宁当十钱和一些宋元时代的瓷片。
这一片湖底古遗址的发现,说明淀山湖的东南部,在距今700多年前还是陆地,以后逐渐变成湖区。
七、千步村遗址
位于青浦县东,崧泽村东南约2公里的千步村南面。1962年青浦县淡水养殖场在这一带开挖鱼塘,暴露出地下古代遗物,鱼塘壁面的迹象显示,文化层大体有二层,上层灰黄土层,内含曲折纹、回字纹、方格纹等周代的吴越文化几何印纹硬陶陶片。下层青灰色土,内含泥质灰黑陶和夹砂红陶陶片,其中有扁平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鼎足等,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层。此外在开挖鱼塘时,曾采集到有段石锛、三角形石刀和半月形石刀等夏商时代的马桥文化器物。
八、刘夏遗址
位于青浦县东,赵巷乡刘夏村北。1976年开挖淀浦河时发现。在河岸的断面上深约1.5米~2米处,暴露一层灰黑色的古文化层,其中包含灰烬、红烧土、动物残骨和古陶片。开河出土和采集的遗物有夏商时代马桥文化的叶脉纹圜底内凹硬陶罐,大方格纹灰陶瓿和鹿角锄形器。也有春秋战国时代的席纹、绳纹、回字纹、弦纹等硬陶片,以及原始瓷杯、碗和青铜刀等。
1977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
九、凌家角遗址
位于青浦县青浦镇西南约6公里,沈巷乡凌家角村。1978年开挖西大盈港,由于河道通过凌家角村,在河道两岸暴露古文化层发现这一遗址。古文化层的分布面积迤长约700多米,采集的遗物有西周吴越文化的曲折纹、叶脉纹、回字纹的硬陶瓿、罍等残器,有春秋战国的水波纹、米筛纹、填线方格纹、米字纹和小方格纹硬陶罐和坛的残片,以及原始瓷杯。还采集到不少汉代的绳纹瓦。是一处西周至汉代的文化遗址。
十、乐泉村遗址
位于青浦县西南,小蒸镇东北部,1960年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作考古调查时发现。在一片当地群众称为“台基”的高地上,采集到许多拍印米筛纹、波浪纹、网格纹和方格纹的印纹硬陶及釉陶陶片。是一处春秋战国时代的戚家墩类型的文化遗址。
十一、泖塔遗址
位于青浦县沈巷镇张马村西、泖河中的太阳岛上,1960年市文管会作考古调查时,在岛上泖塔的周围采集到米字纹和小方格纹等吴越文化的印纹陶片。1995年3月修缮泖塔时作试掘,在泖塔的东南24米处发现古文化层,地下土层概况是:第一层是从泖河中挖来的黄色淤泥土;第二层是黄褐土,包含大量砖块、碎石以及青花瓷片、韩瓶碎片和印纹陶片;第三层是青灰土,出土物与第二层近似,但数量较少;第四层是黑土,已距地表深120至175厘米,发现原始瓷杯残片和席纹、方格纹、麻布纹、填线方格纹等印纹陶片,均为春秋战国时代遗物;第五层是灰黑土,距地表深175至203厘米,包含篮纹、大方格纹、曲折纹等早期印纹陶片和1件有段石锛,具有夏商时代的马桥文化特征。从迹象来看,二、三层是一种湖水冲涮层;第五层下是自然土,已无古人的遗迹和遗物。泖塔旁发现马桥文化与春秋战国时代的吴越文化层,对于研究古代淀山湖的变化有重要作用。
一、查山遗址
位于金山县东南,南距杭州湾约5公里的查山东侧。1972年因当地开山取石,发现1件新石器时代的长方形穿孔石斧,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前去调查发现这一遗址。同年进行清理发掘,揭开面积163平方米。探明遗址主要分布在东面山坡上下,南北长250米,东西宽60米的范围内。地下古文化的堆积情况有二种:
一种是在山坡上共二层。第一层灰黑土层,包含西周时代吴越文化的曲折纹平底硬陶瓿和夏商时代马桥文化的篮纹圜凹底陶罐等遗物。第二层灰褐土层,土质板结僵硬,包含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遗物,有夹砂红陶腰沿釜的口沿及小方把手,泥质红陶的牛鼻形器耳等。
另一种是在山坡下耕田里,共四层。第一层耕土中,有近代砖瓦和唐宋瓷片。第二层黄褐土层,有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的青瓷碗、瓶及建筑上的陶塑等。第三层灰黄土层,除了面上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吴越文化戚家墩类型的麻布纹、米筛纹、米字纹、回字纹等印纹硬陶陶片与原始瓷片以外,主要为夏商时代的马桥文化遗物,有半月形石刀、有段石锛、石镰、三角形石刀,以及夹砂红陶绳纹凹弧形足鼎,圆锥足甗、泥质红陶和灰陶的篮纹、叶脉纹圜凹底罐、盆、鸭形壶及云雷纹的觯、簋、豆等陶器。第四层灰黑土层,包含遗物类别与第三层下部相同。
1977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
二、亭林遗址
位于金山县东部,亭林镇西,1966年因基建出土数块周代几何印纹陶片与1件铜矛而发现。遗址分布在镇西的祝家港东岸,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0米。1972年试掘,1973年、1975年、1988年以及1990年,四次清理发掘,面积合计1196平方米,发现良渚文化墓葬23座,宋代墓葬2座,制造石器场地一处,出土文物近500件。
遗址的堆积第一、二层为表土,第三层灰土层,除少量米字纹、小方格纹等东周时代吴越文化印纹硬陶坛、罐等残片以外,主要有绳纹、折线纹、回字纹、梯格纹等印纹陶片,以及灰陶三足盘、细高把双凸棱灰陶豆等,是太湖地区西周吴越文化的一处典型遗存。已被考古界称为亭林类型。第四层青黄土层,陶器上拍印的纹饰多篮纹、叶脉纹、绳纹、大方格纹和云雷纹等,器形有圆锥形和凹弧形的鼎足、圜凹底罐、鸭形壶、粗把豆、高圈足簋以及觚、觯等,属于马桥文化。第五层灰黑土层,有双鼻壶、竹节形把豆、袋足鬶、实足盉、扁方足鼎等陶器,为良渚文化层。
良渚文化的23座墓,分布于遗址西北部的小高地上,从南往北作人字形排列,挖掘浅坑埋葬,除一座外,都发现棺木痕迹,棺内人骨仰身直肢,头向南,大部保存较好。随葬器物少者3件,多者30件,石器有斧、钺、锛、镰、犁、矛、镞,玉器有琮、璧、珠、管、镯和锥形器,陶器有双鼻壶、阔把壶、豆、盘、鼎、罐和纺轮等。有的在人骨足后还有一具狗骨。其中双把翅流黑衣灰陶壶和肩部饰、浅浮雕几何形图案的灰陶壶,是良渚文化陶器中罕见的精品。这批墓位于小高地,又有玉琮、玉璧等玉礼器随葬,其等级介乎福泉山高台大墓与马桥遗址的小墓之间,说明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不同社会阶层。在墓地的北端,1号墓的近旁,有制造石器的场地,1号墓内人骨的左臂上,有双鼻陶壶1件,腿骨上有陶盘1件,足的左侧有陶鼎1件,足后有制造石器用的大块石料2件。墓外平地上发现与墓内石料相似的大石6件,以及石斧、石凿、三角形带柄石刀等已打制成形但尚未磨光的石器半成品4件。这批石料采用凿孔开裂法开采,技术先进,对于研究良渚文化的石器制造技术,有重要价值。
两座宋墓均为土坑木棺墓,从两墓头向一致并列而葬的情况来看,当为一对夫妇。一座内有漆器2件,其中1件存放越窑葵口碗和素面铜镜各1件、水晶坠1粒。另一座内有越窑双系小瓶、白釉葵口瓷碗和青釉双系陶瓶各1件。墓底有开元通宝、太平通宝、祥符元宝等铜钱。
1977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
[亭林遗址出土良渚文化陶鬶(左)、陶盉(右)]
三、招贤浜遗址
位于金山县东,亭林镇南约1公里的亭新乡东新村新开的招贤浜一带。1975年,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发掘亭林遗址时,根据当地群众上交的出土文物前去调查,发现这一遗址。在新开河岸的断面上,深约1.70米处,能见到灰黑色土的古文化层,其中露出古代陶片、动物残骨以及红烧土等。采集的遗物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黑衣灰陶陶片、夹砂红陶T字形鼎足、夏商时代马桥文化的篮纹、叶脉纹与绳纹印纹陶片,以及西周与春秋战国时代吴越文化的灰陶豆把、回字纹、曲折纹、梯格纹、米筛纹、米字纹等印纹硬陶陶片。文化内涵大致与亭林遗址相似。
1984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
四、戚家墩遗址
位于金山县南部,杭州湾的北岸戚家墩村地下及村西南的海滩上。民国24年(1935年)发现。村西原校场大队办公室的东侧及周公墩一带,还有与遗址同期的墓葬。民国37年,上海市立博物馆曾作小规模探掘。由于海滩上的一片遗址长期受海浪冲刷,大批古代的陶、瓷、铜、铁器暴露在滩面上,1963年和1964年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先后两次清理发掘,发掘面积140平方米。发现地下古文化有二层堆积,上层属西汉时代,清理水井1口,墓葬3座;下层为春秋战国时代,清理战国墓葬5座。
[戚家墩遗址出土春秋战国时代陶瓷器自左至右:环耳罐、方格纹罈、支座、S形把罐、原始瓷碗、原始瓷杯、麻布纹罐。]
西汉的水井,用绳纹陶井圈垒成,尚残存9圈半,深1.98米,井内充满淤土,在上部淤土中发现西汉时代的绳纹筒瓦数块、鹿角1支以及瓜子、核桃和杏梅核等;在下部有铁釜2件、灰陶圜底罐2件、绳纹板瓦与筒瓦碎片多块以及一些窗格纹、米字纹、米筛纹等印纹硬陶片,其中1件灰陶圜底罐,颈部还残留一条粗约0.3厘米的细棕绳,是汲取井水时掉落井底的。
西汉墓都是土坑竖穴墓,有2座是单人葬,1座是合葬墓。合葬墓,墓坑长3米、宽1.70米、深0.5米,椁与棺能找出痕迹,但已朽烂不堪。棺内人骨架皆头向西南,仰身直肢,随葬品共12件。北面一棺人头骨口内置石琀1件,耳部各有石耳塞1件,左侧置带形钮铜镜1件,铜镜周围有丝织物和朽木的痕迹,原来是用丝织物包裹后放在1个圆盒内;人骨架腹部有五铢钱1串14枚;在棺外椁室中还有双耳陶罐1件、已朽蚀不明器形的漆器2件、铁器1件,以及一些五铢钱。南面1棺人骨架右臂处放置铁矛1件,矛的銎内还残留朽木,腹部亦放置五铢钱1串12枚。
战国墓发掘时未见墓坑棺木和人骨等痕迹,仅见一堆随葬器物。2号墓内有陶器54件,按东西向排成7列,每列以3件方格纹的印纹硬陶坛为主,每件坛的口部或其一侧各置黑衣灰陶盆1件。在一坛内还发现莲子1枚。在这批坛旁还有细方格纹硬陶腰鼓形罐10件、泥质灰陶罐2件、甗1件、夹砂红陶乳丁足鼎1件、釜2件。
在遗址或墓葬中出土的其他春秋战国时代器物,尚有细方格纹乳丁足S形把硬陶罐,顶部作卷尾形、底部平口,拍印绳纹的陶支座,带流刻直条纹的原始瓷匜,直筒形腹、内底有深旋纹的原始瓷盅,口部微敛,弧形腹平底的原始瓷碗,以及大量拍印绳纹、席纹、斜线方格纹、圈点纹、方格纹、米筛纹和米字纹的印纹硬陶片,这类春秋战国时代的器物,在考古学上已被称为吴越文化戚家墩类型。
此外,在这片滩地的西侧,尚有一处已被完全冲毁的遗址,地上采拾到石器刀、镰、铲、镞以及拍印折线纹、回字纹、云雷纹的瓿罐等陶器残片,其年代可到西周。
戚家墩遗址从陆地变成海滩,是上海地区南部陆地在古代由陆变海的例证。
1962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
五、南阳港遗址
在金山县山阳镇的西北、南阳港东岸的田地中。1960年考古调查时,发现在南阳港和青龙港汇合处的河岸上,有灰黑色的文化层。文化层距地表深约1.5米以下,迤长约50米,采集的遗物有春秋战国时代吴越文化的回字纹、网格纹、米字纹等印纹硬陶片,及夹砂绳纹陶釜和扁足鼎等残器。
[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历史博物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