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那个墨子智能儿童陪护乐贝熊机器人早教机眼睛设计很特别,是什么样的设计?

这个视频里 “偷学”中国墨子机关术,还造出了机器人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下载需先安装客户端
{clientText}
客户端特权:
3倍流畅播放
当前播放至 {time}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这个视频里 “偷学”中国墨子机关术,还造出了机器人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重磅!中央经济会议透出哪些重要信息?_新浪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经济思想。
分享专题至:
“国资改革是明年最大的改革看点。以国资改革带动和引领国企改革的趋势正在明朗。授权经营体制是2018年国资改革的重中之重。”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李锦分析,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题词是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是高质量发展时期的排头兵与主力军,在这场变革中要改变许多不相适应的发展方式与生存方式。
会议提出,2018年将从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结构性优产能为主,从以退为主转向进退并重;我国将大幅度放宽金融等领域外资准入,推进实施高水平的投资便利化措施;我国将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推开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
面对即将到来的2018年,“因城施策”的房地产差异化调控还会频频出台吗?在“租购并举”背景下,“租购同权”会大范围落地吗?土地市场是否会出现新变化?库存相对充足的三四线城市是否会成为楼市新一轮热点?随着2017房企“5000亿”时代的到来,以及千亿房企扩容,房企的并购潮是否会在2018集中上演?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同时还有很多新表述、新提法。这些新提法有何种内涵,释放出什么信号,值得关注。
但由于我国货币政策主要考虑的是国内因素、独立性较强,加之我国实际利率水平已较欧美经济体大幅走高,预计明年我国不会真正加息,即不会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更有可能类似今年3月和12月,在美联储加息之际,象征性地、跟随性地小幅上调货币市场利率。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多次提及的“高质量发展”,成为第一热词。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有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从去年的“调节好”货币闸门变成今年的“管住”货币供给闸门;二是不再提及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表述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防范风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而中央经济工作会并未明确提出“去杠杆”。
高质量发展是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词,“这次会议有时代转折的特点,意味着进入一个新阶段,价值标准乃至整个生产关系体系将发生变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思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经济思想都包括什么?一起来学习领会!
增强民间投资积极性,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的负担和成本,在当前最为紧要也最为可行。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的这些大事,和你的生活息息相关,你一定关心。
从中央定调来看,金融强监管将成为常态。曾刚也表示,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坚决打击,这与之前“凡做金融都应有牌照”、“无牌照现金贷将取缔”相呼应,预计今后三年,在金融稳定与发展委员会的协调下,金融监管将逐步实现对所有金融业务的全覆盖、强监管。
对宏观经济来说,就是要保持 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能急转弯、大刹车、猛刺激。只有政策相对稳定、连续,经济才能平稳健康发展。要在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推进结构调整和各项改革 取得重大进展。
会议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
引人注目的是,中央首次提出“长期租赁”的概念。分析人士认为,租赁市场发展将成为明年住房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未来相关配套政策,比如土地、金融和供应模式等政策有望进一步细化并出台。
会议确定,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共青团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魏延安对第一财经表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然将“精准”视为脱贫的第一要义。而当前阶段的脱贫,是现行标准下的脱贫,因此既要保证“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这是很关键的。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调整运输结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具体而言,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稿并未提及“泡沫”和“杠杆”字样,仅在“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中笼统提及去杠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法得以延续,但未保留去年会议中“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提法。会议继续将防控金融风险作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要内容。积极财政政策未具体描述如何积极,也未提及减税。
无论是以往实体经济负债驱动下的杠杆行为,还是货币宽松下金融负债驱动的繁荣,将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重质量、防风险”而遭遇终结。其一,过去粗放式、债务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面临终结;其二,货币政策定调“边际收紧”,负债驱动下的金融繁荣终结;其三,地方政府债务面临转折,“花样式”地方债务驱动繁荣终结,;其四,打破“僵尸企业”软约束势在必行,国企债务繁荣遭遇终结;其五,“租售并举”的房地产长效机制,负债驱动地产繁荣难以维续。
我们认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所会议的市场意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确认了“稳中求进”总基调下市场对政策扰动冲击风险的纠偏作用;二是明确了高质量发展下住房长效机制、环保攻坚等政策重要性。稳中求进总基调的继续坚持,意味着2018年经济政策仍然会保持相机抉择和问题导向,跟在经济企稳后面做确认而非做预判,预期扰动引发的对增长、流动性、监管忧情绪将伴随修复机会。
任何关心2018年中国经济趋势的朋友,都不会忽略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任何关心2018年中国房地产走势的朋友,也不应轻忽这个重要会议的公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重点工作时,和前两年一样,有关房地产工作的表述,也是单列一个部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三大攻坚战”要达到如下目标:“确保重大风险防范取得明显进展,加大精准脱贫力度,务求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
广受瞩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传达出明年驾驭中国经济巨轮的政策方向,为人民谋幸福的前行路线清晰可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延续了中央政治局会议锚定的“新风向”,对2018年全年的经济工作划出重点,其中有六大看点最为突出。
一图读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首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会议强调,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健全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对此,中金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促进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姜超、于博评论称,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信贷社融合理增长,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新时代全球都需要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美国都在引领政策重心的新变化,博弈不可避免,合作势在必然,未来属于供给侧,未来取决于命运共同体。
坚决打赢银行业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深入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有效防控银行业信用风险,妥善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有效防控房地产领域风险,进一步规范交叉金融业务,稳妥有序推进非法金融活动整治。
深刻认识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强保证,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国有企业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商务部正在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研究落实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举措。在吸引外资方面,未来将从四方面着力。
为期3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20日闭幕后,央行、银监会、保监会21日均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学习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着力防范化解银行业风险,银监会对内提出了上述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为十九大后的首次工作会议,有力的向社会各界传达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蓬勃发展的信心。会议中一系列战略举措的提出,可以说让广大的民营企业方向更明、信心更强、干劲更足。
  李稻葵: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官员考核体系
中国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要求未来33年经济保持平稳发展,不摔跤不犯错误,因此,201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工作要从追求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由于地方政府的行为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指标也必须作出相应改变,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考核体系。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统筹考虑。一是从总量经济发展转向人均经济发展,把增长的目标放在人均发展水平上,哪怕当地经济总量有可能下降。二要考虑各种民生指标,包括本地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受教育水平、大学毛入学率增速、调查失业率情况、人均寿命、健康水平,乃至中等收入家庭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三可以考虑由组织部门与上级统计部门联合调查各地百姓的满意度,作为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观指标。如果这些主观指标测量适当,并与客观指标综合考虑,将有助于地方主政官员倾听民意、改善民生。
来源:新财富plus
作者:李稻葵
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
近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还将继续奋斗33年,到2050年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面,“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过去4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世界经济史上已经极其罕见;展望未来,摆在我们面前更大的挑战是要继续保持33年的平稳较快发展,也就是说,中国的目标是要保持经济连续73年坚实、平稳的发展,这在人类经济史上将创造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
事实上,要实现这一目标,未来33年中国经济不需要非常快的发展速度。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测算,如果从2017年算起,未来8年中国GDP保持5.5%的增速,接下来15年保持4%的增速,而在最后十年保持3%的增速,那么中国经济到2050年将达到世界最发达经济体的中位数水平,相当于今天的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且这一计算已经考虑了发达国家仍按过去20年的平均经济增速前进。
因此,中国经济未来33年的根本任务是保持平稳发展,而不是快速发展。这就是20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工作要从追求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的原因之一。高质量最核心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是平稳发展,是不摔跤不犯错误、不走回头路的发展。
建立新的考核指标,推动地方官员提升发展质量
中国经济最大特点是政府与市场的力量同向而为、有机结合。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地方经济官员在促进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极为突出,他们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策划者。因此,地方政府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在中国过去的高速增长时期,地方官员所关心的是他们的考核指标。在各种考核指标中,最重要的是地方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税收上升的速度,以及这些指标在相关地区中的排名。官员围绕着这些指标加班加点、全力以赴,这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最有特色的动力。
中国经济要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地方官员的考核指标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首要任务是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考核指标。我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以人民为中心的考核指标应该包括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第一,全国一盘棋,各个地区从总量经济发展转向人均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仍然是地方政府所关心的重要话题,因为一系列重大社会矛盾都必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解决。但是必须看到,中国已经进入大国经济时代,人口和资金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将会大幅度加快。因此,某些地区获得了从其他地区流出的人口和资金,GDP发展速度会快一点,而另一部分地区失去了人口和资金,增长速度会慢一点。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自然特点和必然要求,也是大国经济增长优势之所在。例如,个别沿海地区还将快速发展,而一部分生态环境需要保护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就慢一点,这是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是贯彻“青山绿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方领导也不能单单关注本地区经济总量的绝对增长速度。应该怎么办?增长的理念、增长的目标应该放在人均发展水平上。将来制定经济指标的时候,应该强调一个地区的人均发展水平要不断提高,哪怕当地总量经济水平有可能下降。这才是公平合理的机制。
第二,要把民生发展的各种指标考虑进去。民生发展指标应包括本地区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本地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受教育水平)、大学毛入学率的上升速度、本地区调查失业率的情况,以及本地区居民的人均寿命、健康水平等等。在此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指标的考核,比如说本地区中等收入家庭的比重、本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以及本地区适龄妇女的生育率等也要考虑。这些是影响中国经济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经济人口健康平衡发展的重要指标。
第三,特别重要的是,不仅要考虑一些客观指标,还要考虑到各个地区百姓满意度的主观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要求,应该是百姓主观认知的幸福程度不断提高。而这种主观认知的幸福度,在相当程度上和本地政府的执政业绩有直接的关系。比如说在本地区,如果社会相对稳定,百姓生活比较安定,恶性事件发生得少,那么百姓的认可度就会提高,这是执政的民意基础。这一系列主观指标建议由组织部门与上级统计部门联合,独立于本地区的行政机构进行调查,这样才能比较公正客观地获得数据。
这些主观指标如果测量适当,并且能够与客观指标相应地综合考虑的话,将能够把百姓的民意与政府的执政更好地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把西方所谓“民主国家”一些值得借鉴的优点吸纳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中。民主制度的弊病在于民意很容易被政治家操纵,而一人一票的方式往往会走向极端,从而导致社会分裂。特朗普的上台,事实上就加剧了美国社会的分裂。但是,如果用客观的民意调查这种方式,作为考核官员的辅助考虑指标,有利于把社情民意更好地反馈出来,同时改变目前地方领导只对上负责的问题。
总之,新时代和新发展理念需要一套新的官员考核体制。这一新的考核体制,要促进未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也要引导各地方的主政官员把精力转移到倾听民意和改善民生上,这样才能够保证“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得以成功实现。
  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风险点是“效率”问题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特约评论员/万喆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定调。报告内容许多看似波澜不惊,实则蕴含深意,对当前较为关键和尖锐的问题给出了深刻意见。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这其中包含了一个要点,即: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风险点其实是“效率”问题。
资料图:煤矿。 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效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在当前中国经济内外部皆处于复杂背景的状态下,任何微观政策都不可能是完全单向性和一劳永逸的,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市场的反馈、市场的波动,并且不断加以引导、修正和调整。
无疑,在我国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许多部委及地方政策制定者与管理者的治理水平、思路仍未完全跟上,“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的政策出台和执行方式仍然存在,“简单粗暴”显然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也不利于改革深化。
改革要想继续深入推进,必须解决“低效”问题,要“有效”推进,才能“高效”推进。因此,本次会议提出多项深度改革举措,着眼于效率平衡和长远发展。在脱贫方面,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在农业方面,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在住房方面,要加快建立租住房长效机制。
在金融方面,这种对“效率”的要求更加明显,而“建立长效机制”,使市场秩序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得到充分保障和长足发展,是“效率”性改革的另一重要体现。
财政政策方向仍然积极,但重点在于加强政策效率,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都意味着要改变过去“积极”就等于一味追求量的增加,罔顾政策执行的方式、收益和副作用的衡量。这也是此次会议所述追求高质量经济的一部分。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主要是谨防大水漫灌的方式,防止信贷扩张规模的快速和持续上升,不会再将货币政策当作“拯救”经济指数的主要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会相机而为,采取削峰填谷的方式,针对加强监管等其他政策,平滑流动性,保证结构性改革中的市场相对稳定,勿使之出现风险失控的局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传达给我们三个信号:第一,金融监管不会放松;第二,金融监管将会常态化,加强监管不是额外工作,而是过去监管不足,有规不管,有规不依;第三,长期看,监管会趋稳,完善制度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未来会更注重可持续性,会着力于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加强监管机制建设,为提高经济质量服务。
总体看2017年的中国经济,有三个特点:一是韧性好于预期,保持了较为平稳的态势;二是整体符合预期,基本上是前高后低的形势;三是改革高于预期,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扭转经济脱实向虚,且将会常态化、机制化。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但从经济上看,2018年的挑战也将较大。
想要建立新时代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在“效率”上狠下功夫。这种“效率”,绝不是过去那种无视投入效益比的效率,也不是过去那种只重数量的效率,更不是只顾眼前的效率。
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需要从局部效率转向全局效率。全局效率需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
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需要从浅表效率到深度效率。未来在激发企业家精神、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等方面,必须做出更多改革,提供更宽松的环境,让企业自主竞争,让市场优胜劣汰,完成转型升级。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因此,将进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相信这将为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路径,为解决世界经济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系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1期)
  2017年清费减负1700亿元
本报北京12月31日电&&(记者赵展慧)记者近日从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获悉:2017年全面完成1700亿元清费减负任务,2018年要加大力度治理“红顶中介”和行业协会乱收费问题,实行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动态调整。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经济体制改革等列为国家发改委2018年重点任务。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包括: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破立结合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其中,去产能要从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结构性优产能为主,从以退为主转向进退并重,促进产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联动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激发企业家精神三项改革;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地,以直接交易和增量配电市场化为重点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制定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营机制改革实施方案。
  2018年将推进线下无理由退货
本报北京12月31日电&&(记者林丽鹂)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会议获悉:2018年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加强消费维权,更好服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加快推进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二期建设,力争3月15日上线运行。在监督经营者全面落实网购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的同时,推进线下无理由退货工作。2018年将纵深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市场监管改革创新,着力抓好证照分离改革、消费维权等重点任务。
  人民日报社论: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央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深刻阐释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发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动员令。这对于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三农”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必须深入思考我国乡村的地位,必须更加重视乡村,让乡村尽快跟上国家发展步伐。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底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必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确保“三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不掉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国情农情,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必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不真刀真枪地干,不真金白银地投,是喊不出来的,是干不出名堂的。要深化农村改革,通过“扩面”、“提速”和“集成”,强化乡村振兴制度供给,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要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关键。要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行动,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现阶段,我国乡村形态格局正处在大演化大调整时期,乡村振兴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式主义。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李克强汪洋讲话 张高丽栗战书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董峻、王立彬)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深刻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提出明确要求。李克强在讲话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作出具体部署。汪洋在会议结束时作总结讲话。
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玉米、大豆、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增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制度开始并轨,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展开。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效,66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过去5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理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一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二是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三是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四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五是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六是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七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八是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会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会议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壮大集体经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建设平安乡村,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攻坚战。
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研人才支撑作用,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要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会议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要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
会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农村振兴,我们有习近平总书记把舵定向,有党中央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科学决策,有全党全国全社会大力支持、积极参与,有社会主义的强大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
会议号召,全党全国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讨论稿)》。
会前,习近平等亲切会见了80名受邀列席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院领导同志,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等出席会议。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负责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军队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构建科学合理发展格局——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之四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构建科学合理发展格局——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之四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安蓓、何宗渝
下好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近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新版图”正在浮现,百姓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撑起协调发展大格局
今年10月起,吉利伦敦电动汽车公司的TX5汽车零部件开始通过中欧班列运抵义乌,不仅运费少了,时间短了,企业效率也明显提升。
到目前,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近7000列,为中国从沿海到内陆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发展,逐步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中国发展谋篇布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产业发展。
“这是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础上的拓展、加强和深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说,所谓拓展,主要就“一带一路”建设而言,将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与区域发展相对接;所谓加强,主要就长江经济带发展而言,促进东中西三大板块协调发展;所谓深化,主要就京津冀协同发展而言,率先改革突破为全国提供经验。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说,下一步,将在实际操作中深化、细化、实化区域政策,健全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协调机制,增强针对性、体现区别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创新驱动勾勒区域发展“新版图”
我国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批经济发展新高地逐步形成。
一台双臂机器人轻松将两件电子元器件吸起、转移至工作台面,另一台机器人随即开始焊接作业……在重庆两江机器人展示中心,原本需要10名工人的作业线如今仅需1名技术人员值守。正是看中了重庆的汽车、电子产业升级需求,全球排名前五位的机器人企业中已有4家在此布局。
近年来,积极吸纳、移植高端生产要素和技术,中国西北角正在“旧貌换新颜”。
在东北,代表先进制造的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在中部,光纤光缆逐步成为优势产业;在东部沿海,人工智能等前沿创新加速涌现……根据国土的区域空间布局、生产要素条件和研发制造基础,我国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通过创新推动形成经济发展“新版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对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等地发展提出方向和要求。“这既表明了政策的连续性,又体现了差异化发展。”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说,比如,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优先位置,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作用,东部率先发展则旨在发挥重要增长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协调发展,也要在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会议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作出部署。推动落后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关键领域“填平补齐”,中国经济将焕发更持久活力。
以人为本突出“获得感”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生活质量和创造财富一样重要。
“过去主要解决‘有没有’,现在则要着力突破‘好不好’。”李北光说,区域、城乡发展尤须坚持问题导向,在“人”字上做文章。
收入分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养老并轨……近年来,持续不断的民生红利提升了百姓的公平感;从打好精准脱贫等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再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系列部署兼顾效率和公平,区域发展“人情味”逐步显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
“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而是以人的生活水平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有为说。
专家认为,这个目标纠正了一些关于区域发展就是搞搞工程建设,通过更快增长弥补短板等观点,是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指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城市的发展也更加注重人本理念。在区域协调的背景下去看城市群发展,在城市群背景下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发展之路也是此次会议亮点之一。这再次表明城镇化不是将农业转移人口简单地向城镇集中,而是因地制宜,更加注重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更强调谋篇布局。(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时间表: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肖捷:推动财税改革实现新突破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申铖、韩洁)财政部部长肖捷在27日至28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前瞻2018年,我国将从健全财政体制、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制改革三方面着力,推动财税制度改革实现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走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五年,财税体制改革无疑是其中的“重头戏”。
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不断优化,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由56.7%提高至62%,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由220项左右减少到76项;实现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全覆盖,开征66年的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分领域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五年以来,通过坚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我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肖捷说。
会议提出,2017年我国财税改革扎实推进,出台了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等改革方案,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扩大到10个省份,同时加强改革督察,推动改革举措落地。
展望明年,会议明确,要加快财税制度改革,保持改革工作力度和连续性,提高改革工作质量,从三方面推动实现新突破。
财政体制将进一步健全。稳步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抓紧制定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总体方案。深化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完善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体系。
预算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扩大向社会公开的重点支出项目范围;推动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标准化,进一步做实部门预算项目库,完善预算支出定额标准,发挥好预算评审作用。
税制改革将继续深化。继续完善增值税制度,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等。同时将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
此外,明年将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监督,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责任硬约束,健全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特征的预算执行机制和动态监控机制,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同时,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继续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严禁以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
  李稻葵: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官员考核体系
中国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要求未来33年经济保持平稳发展,不摔跤不犯错误,因此,201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工作要从追求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由于地方政府的行为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指标也必须作出相应改变,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考核体系。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统筹考虑。一是从总量经济发展转向人均经济发展,把增长的目标放在人均发展水平上,哪怕当地经济总量有可能下降。二要考虑各种民生指标,包括本地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受教育水平、大学毛入学率增速、调查失业率情况、人均寿命、健康水平,乃至中等收入家庭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三可以考虑由组织部门与上级统计部门联合调查各地百姓的满意度,作为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观指标。如果这些主观指标测量适当,并与客观指标综合考虑,将有助于地方主政官员倾听民意、改善民生。
来源:新财富plus
作者:李稻葵
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
近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还将继续奋斗33年,到2050年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面,“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过去4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世界经济史上已经极其罕见;展望未来,摆在我们面前更大的挑战是要继续保持33年的平稳较快发展,也就是说,中国的目标是要保持经济连续73年坚实、平稳的发展,这在人类经济史上将创造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
事实上,要实现这一目标,未来33年中国经济不需要非常快的发展速度。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测算,如果从2017年算起,未来8年中国GDP保持5.5%的增速,接下来15年保持4%的增速,而在最后十年保持3%的增速,那么中国经济到2050年将达到世界最发达经济体的中位数水平,相当于今天的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且这一计算已经考虑了发达国家仍按过去20年的平均经济增速前进。
因此,中国经济未来33年的根本任务是保持平稳发展,而不是快速发展。这就是20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工作要从追求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的原因之一。高质量最核心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是平稳发展,是不摔跤不犯错误、不走回头路的发展。
建立新的考核指标,推动地方官员提升发展质量
中国经济最大特点是政府与市场的力量同向而为、有机结合。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地方经济官员在促进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极为突出,他们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策划者。因此,地方政府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在中国过去的高速增长时期,地方官员所关心的是他们的考核指标。在各种考核指标中,最重要的是地方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税收上升的速度,以及这些指标在相关地区中的排名。官员围绕着这些指标加班加点、全力以赴,这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最有特色的动力。
中国经济要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地方官员的考核指标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首要任务是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考核指标。我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以人民为中心的考核指标应该包括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第一,全国一盘棋,各个地区从总量经济发展转向人均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仍然是地方政府所关心的重要话题,因为一系列重大社会矛盾都必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解决。但是必须看到,中国已经进入大国经济时代,人口和资金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将会大幅度加快。因此,某些地区获得了从其他地区流出的人口和资金,GDP发展速度会快一点,而另一部分地区失去了人口和资金,增长速度会慢一点。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自然特点和必然要求,也是大国经济增长优势之所在。例如,个别沿海地区还将快速发展,而一部分生态环境需要保护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就慢一点,这是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是贯彻“青山绿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方领导也不能单单关注本地区经济总量的绝对增长速度。应该怎么办?增长的理念、增长的目标应该放在人均发展水平上。将来制定经济指标的时候,应该强调一个地区的人均发展水平要不断提高,哪怕当地总量经济水平有可能下降。这才是公平合理的机制。
第二,要把民生发展的各种指标考虑进去。民生发展指标应包括本地区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本地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受教育水平)、大学毛入学率的上升速度、本地区调查失业率的情况,以及本地区居民的人均寿命、健康水平等等。在此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指标的考核,比如说本地区中等收入家庭的比重、本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以及本地区适龄妇女的生育率等也要考虑。这些是影响中国经济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经济人口健康平衡发展的重要指标。
第三,特别重要的是,不仅要考虑一些客观指标,还要考虑到各个地区百姓满意度的主观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要求,应该是百姓主观认知的幸福程度不断提高。而这种主观认知的幸福度,在相当程度上和本地政府的执政业绩有直接的关系。比如说在本地区,如果社会相对稳定,百姓生活比较安定,恶性事件发生得少,那么百姓的认可度就会提高,这是执政的民意基础。这一系列主观指标建议由组织部门与上级统计部门联合,独立于本地区的行政机构进行调查,这样才能比较公正客观地获得数据。
这些主观指标如果测量适当,并且能够与客观指标相应地综合考虑的话,将能够把百姓的民意与政府的执政更好地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把西方所谓“民主国家”一些值得借鉴的优点吸纳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中。民主制度的弊病在于民意很容易被政治家操纵,而一人一票的方式往往会走向极端,从而导致社会分裂。特朗普的上台,事实上就加剧了美国社会的分裂。但是,如果用客观的民意调查这种方式,作为考核官员的辅助考虑指标,有利于把社情民意更好地反馈出来,同时改变目前地方领导只对上负责的问题。
总之,新时代和新发展理念需要一套新的官员考核体制。这一新的考核体制,要促进未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也要引导各地方的主政官员把精力转移到倾听民意和改善民生上,这样才能够保证“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得以成功实现。
  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风险点是“效率”问题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特约评论员/万喆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定调。报告内容许多看似波澜不惊,实则蕴含深意,对当前较为关键和尖锐的问题给出了深刻意见。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这其中包含了一个要点,即: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风险点其实是“效率”问题。
资料图:煤矿。 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效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在当前中国经济内外部皆处于复杂背景的状态下,任何微观政策都不可能是完全单向性和一劳永逸的,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市场的反馈、市场的波动,并且不断加以引导、修正和调整。
无疑,在我国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许多部委及地方政策制定者与管理者的治理水平、思路仍未完全跟上,“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的政策出台和执行方式仍然存在,“简单粗暴”显然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也不利于改革深化。
改革要想继续深入推进,必须解决“低效”问题,要“有效”推进,才能“高效”推进。因此,本次会议提出多项深度改革举措,着眼于效率平衡和长远发展。在脱贫方面,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在农业方面,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在住房方面,要加快建立租住房长效机制。
在金融方面,这种对“效率”的要求更加明显,而“建立长效机制”,使市场秩序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得到充分保障和长足发展,是“效率”性改革的另一重要体现。
财政政策方向仍然积极,但重点在于加强政策效率,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都意味着要改变过去“积极”就等于一味追求量的增加,罔顾政策执行的方式、收益和副作用的衡量。这也是此次会议所述追求高质量经济的一部分。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主要是谨防大水漫灌的方式,防止信贷扩张规模的快速和持续上升,不会再将货币政策当作“拯救”经济指数的主要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会相机而为,采取削峰填谷的方式,针对加强监管等其他政策,平滑流动性,保证结构性改革中的市场相对稳定,勿使之出现风险失控的局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传达给我们三个信号:第一,金融监管不会放松;第二,金融监管将会常态化,加强监管不是额外工作,而是过去监管不足,有规不管,有规不依;第三,长期看,监管会趋稳,完善制度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未来会更注重可持续性,会着力于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加强监管机制建设,为提高经济质量服务。
总体看2017年的中国经济,有三个特点:一是韧性好于预期,保持了较为平稳的态势;二是整体符合预期,基本上是前高后低的形势;三是改革高于预期,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扭转经济脱实向虚,且将会常态化、机制化。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但从经济上看,2018年的挑战也将较大。
想要建立新时代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在“效率”上狠下功夫。这种“效率”,绝不是过去那种无视投入效益比的效率,也不是过去那种只重数量的效率,更不是只顾眼前的效率。
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需要从局部效率转向全局效率。全局效率需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
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需要从浅表效率到深度效率。未来在激发企业家精神、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等方面,必须做出更多改革,提供更宽松的环境,让企业自主竞争,让市场优胜劣汰,完成转型升级。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因此,将进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相信这将为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路径,为解决世界经济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系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1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五大积极信号
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是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实现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是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实现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是防控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时点上,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和重要性,释放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积极信号。
信号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将统领未来经济工作。过去五年来在实践中形成的发展理念,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高质量发展等,都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未来这一思想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总结而继续丰富、发展和完善。
信号二:宏观调控更加强调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与协同性。会议一方面继续重申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表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一张蓝图绘到底。另一方面更强调政策的统筹和协同,政策着力点也有所变化和侧重。如财政政策没有再提“加大力度”或“更加积极有效”,而提出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货币政策特别强调“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会议第一次提出“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溢效应对我国构成一定的竞争压力,而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正处于关键期,在条件尚未成熟时,重大经济决策一定要瞻前顾后、慎之又慎,不宜操之过急、盲目跟随。
信号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这是夯实我国高质量发展基础、净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金融环境的先手棋。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突出问题,无论影子银行、同业业务、表外业务、资管业务、跨行业跨市场跨领域业务,还是僵尸企业、地方政府债务等,其源头都在高杠杆。因此,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优化杠杆结构是未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首要任务。导致我国企业杠杆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融资结构过于依赖间接融资和债权融资。据统计,我国实体经济80%以上资金都来源于银行。这样的金融体系结构可以完美地配合工业化发展,但显然不适应后工业化时代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的要求。所以,十九大报告和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这不仅有助于降低杠杆率,有效减轻企业债务负担,也更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勃兴。
无论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还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都离不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在政策面高度一致的支持下,未来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都将有较大提高。人们还注意到,这次会议还有个新提法,即要求“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其背后的深意是,重塑金融、经济、房地产之间的正常秩序。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是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实现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是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实现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是防控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
信号四:我国进入了工业化后期,这个阶段主要强调的是经济增长质量。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会议的具体部署非常清晰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高质量发展既要涵盖经济、社会、生态文明三大领域建设,也要综合考虑短期八大任务和中长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各项工作。笔者认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至少包含六大方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无需追求过高速度,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民生需要有持续明显的改善,以满足人民对日益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经济体制要有助于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不断拓展和深化,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要重点突出、内外并举,这是高质量发展必备的金融环境。
信号五: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深化并加大力度,制度红利和微观主体活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和激发。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键主线。结合十九大报告来看,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并且“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方向。新时代下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要在“破”、“立”、“降”上下功夫。“破”是要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处置“僵尸企业”;“立”是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降”是要降低实体经济显性和隐性成本,包括制度性成本、要素成本、税费成本等。总之,在国企、财税、金融、土地、住房等领域加快改革步伐,通过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以释放和激发新一轮制度红利和微观主体活力,创造条件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突出“破”“立”“降”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之一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题:突出“破”“立”“降”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之一
新华社记者刘羊旸、安娜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部署,提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经济发展要有新动能,‘破’‘立’‘降’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说。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则要从供给侧入手,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做好8项重点工作的首项工作。
去产能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有待完善;房地产领域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降成本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制造业发展困难犹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需不断深化。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专家指出,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后的主要挑战在于,在保持可争取的增长速度的同时,如何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挑战转换为新的发展机遇,切实、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突出“破”“立”“降”。
“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张春晓说,在供给侧推进中需全要素发力,全要素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中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企业家才能等各要素全面发力,才能实现内涵式的增长,使经济有质量的全面提升。同时,要重点解决区域、产业、环境、城乡、要素投入、收入等结构性问题,促进各方面协调、协同发展。
“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
“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破除无效供给,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在‘破’的基础上,加快培育新动能,运用技术进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说,同时,还要在“降”上下功夫。继续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不断降低企业的税负水平等;企业自身也要“瘦身健体”降低成本,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明年要分解落实年度钢铁去产能任务,加强对重点省份的督导检查,建立打击“地条钢”长效机制。推动出台有效处置“僵尸企业”以及金融债务处置的意见,鼓励先进企业兼并重组并淘汰落后产能。同时,继续推进简政放权,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日前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透露,2018年将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从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结构性优产能为主,加快推动“僵尸企业”出清,加大力度治理“红顶中介”等。(完)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落点”(新论)
高质量发展从思想构建阶段步入全面实施阶段,兼具战略的连续性和时代的创新性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要求,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一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体系和工作方案,使高质量发展从思想与理论构建阶段步入全面实施阶段。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才能明其将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5年来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基本经验提炼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既是对过去5年经济工作的科学总结,更是引领中国经济赢得未来的指导思想。这一理论创新成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使之在理论指导下拥有了明确的历史方位、政策方向、目标体系、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社会基础、动力体系以及工作策略,确保高质量发展兼具战略的连续性和时代的创新性。
中国经济经过近40年的飞速发展,在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之时,也迎来了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的关口。在最新发布的《中国经济简报》中,世界银行把中国经济关键词重新定义为“高质量”,一些国际金融机构也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和质量将得到更好提升。从这个视角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可以说把握住了中国经济在新时代的发展规律,找到了破解各种难点问题的政策工具和工作方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有战略谋划,更有行动方案,使高质量发展有了可操作和可实施的指标和工具体系。从纵向来看,强调破除各类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要求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为干部大胆创新探索撑腰鼓劲;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三大变革……这些改革举措将贯穿到经济工作各个方面,推动政府发展目标调整,提升党领导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从横向看,围绕高质量发展部署了三大攻坚战和8项重点工作。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底线性本质性的要求。如果没有很好化解重大风险,出现了重大的社会经济风险,我们就失去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社会基础和经济前提,如果没有实现全面脱贫和遏制污染,高质量发展就失去了其内涵。8项重点工作十分详细地确定了2018年经济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同时也将宏观经济政策定位、改革推进、结构转型、新发展理念落实统筹到“高质量发展”这个战略主体之上,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各种工作方案具有统一性、协调性和战略性。
纵览世界经济史,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只有十几个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成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提升。现在,中国要迈过“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实现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是必由之路。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徐洪才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金融稳定是首位
今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9%左右,这个“度”把握得就比较好。同时,到企业和实体经济中的信贷资金投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速度,保证在12%-13%,说明脱实向虚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谋定而后动。12月18-20日,十九大后的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作为中国经济的风向标,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经济工作基调和重点,为中国经济开出的“新药方”,将影响2018年乃至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
继十九大报告后,此次会议重申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并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心,对2018年经济工作做了全方位部署。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之时,2018年的中国经济将如何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就此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专访。
内涵与国际社会指标体系相一致
时代周报:根据月份的经济数据,你怎样看2017年中国经济市场的总体情况?
徐洪才:2017年依旧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第一,从需求侧来看,消费需求总体上趋于稳定。今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528亿元,同比增长10.3%。
第二,投资增长下滑确实令人担忧。今年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5057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此外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较去年17.4%的增速回落明显。其中,房地产投资回归理性,今年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0.04万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相对1-10月下降0.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176299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与1-10月份持平。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上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增强。虽然总体速度下降,从投资结构看,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资金流入增长速度上升,结构在优化。相对应的,新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增加值优于传统产业。今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23638亿元,增长15.9%,说明结构优化质量提升。
第三,外贸进出口出现回落,回归理性。今年快速增长是有特殊原因的,一是周期性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在复苏;二是去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是负增长,所以基数很低,今年也是前高后低。
所以整个2017年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经济总体上是平稳的,质量和效益是上升的,符合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时代周报: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论述,能否解读一下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徐洪才: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分析。从微观上讲,大家直观上感觉吃得放心、喝得放心、用得放心,体现在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的提升,过去粗放经营,发展速度很快,但粗制滥造,出现食品安全、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从宏观上讲,一方面是增长的包容性,过去两极分化,提出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一些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得不到保障,未来几年,必须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另一方面,从绿色发展的角度,在低碳、绿色、环保、生态环保等方面要提出更高的标准。过去先发展后治理的落后理念,显然不符合新的时代要求。
发展是硬道理,最终是要以人民为本为核心。我觉得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就是,通过发展解决过去的一些遗留问题,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时代周报:高质量发展是否已建立起指标体系?
徐洪才:高质量发展是经济进入新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过去高速增长的发展方式是高投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高能源资源消耗,显然不符合现在的实际。
最近几年我们在多样化指标体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包括就业、老百姓收入增加和经济发展同步,还有生态环境等,保证就业就有收入,有收入就有消费,因此经济发展可持续,同时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从国际社会来看,以G20为主的国际组织,着力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SDG,这里面的指标体系有17项,共有300多项分项指标,是很细的,实际上我们的“十三五”发展规划里头,很多都跟国际社会的这些指标体系相一致。
但总体来看,体系目前还在探索。未来我觉得要体现发展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把新的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其中,这些还需要再细化,不断完善。
稳和进是辩证关系
时代周报: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你认为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有哪些重要经验?
徐洪才:我认为最重要的经验是宏观调控有度,具体体现在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总原则,而且落实得较好。
稳和进是辩证关系。第一,政策需要稳定性,比如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多年一直在坚持的。同时,在此过程中进行结构性优化,比如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对财政政策支出结构的优化。再比如落实预算法、社会政策兜底、脱贫攻坚、财税政策引导、产业结构优化、供给侧改革,在这些方面进行很多探索。
第二,货币政策要稳健,但更加突出中性,也就是把握好“度”。今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9%左右,这个“度”把握得就比较好,过去几年都是12%以上。年初政府工作报告讲还是12%,现在下来了,原因是同业业务收缩了。同时,到企业和实体经济中的信贷资金投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速度,保证在12%-13%,说明脱实向虚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总体来看,贯彻了稳中求进的指导原则和总基调,整个宏观经济和金融保持相对稳定。
时代周报:2018年和过去几年面对的形势有什么差异?
徐洪才:差异有三个方面,首先,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强劲复苏的势头,应对危机时的艰难已经过去,外贸进出口好转,对经济增长拉动起正的贡献,明年还会延续这样一个势头。今年美联储加息三次,明年可能还要加息三次。
其次,全球主要经济体政策发生改变,全球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美国、日本、欧洲经济都出现好转,回归正常化的货币政策,资本的流动性格局会出现变化。总体来看,流动性是收紧的。过去没加息,太宽松了,未来可能还要降一降杠杆。
另外,全球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比过去更严重,未来摩擦会增加,要有充分的估计。
总而言之,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要顺势而为,坚定既定方针,深度融入到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去,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时代周报:过去几年一直都提稳中求进,你如何看2018的稳中求进??
徐洪才:我认为,今年提出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金融是前提,没有金融,高质量发展无从谈起。所以金融稳定是首位,防控风险,重中之重。然后是政策要稳,总体上不出现大的波动。
同时,改革的政策力度要加强,“三去一降一补”、结构性调整等方面要加大力度,某些领域的对外开放不妨加快步伐。
总体上看,明年的经济增长会比今年有所回落,L型经济走势大体不会改变,但质量和效益提升。体现在就业情况不错、老百姓收入增加,比经济增长的速度要快一些。
  历史性成就 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述评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题:历史性成就 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述评
新华社记者赵超、安蓓、王希、张辛欣
大国社会治理需要坚强核心,大国经济发展需要思想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深刻把握发展逻辑和规律,引领中国经济巨轮沿着正确航向前进
6.9%、6.9%、6.8%……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继续稳定在中高速增长平台上,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活力不断释放。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如何在复杂变化的形势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破釜沉舟的坚定决心,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统揽全局的驾驭能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下,创造出新的辉煌。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五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100多次与经济工作相关的会议,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经常审议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研究确定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方针政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日益完善。
从产业发展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从资源环境到社会民生,从对外开放到创新驱动,宏大的经济工作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的缺项得以补齐,重大方针政策更加完整、更加完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清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谁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五年来,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成为经济工作的基本遵循;不以GDP论英雄,经济增长更具共享性和包容性,民生领域取得一系列新成绩;惠民举措陆续出台、民生改革不断深化,凝聚了人心、提振了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工作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我国取得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都得益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说。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方位决定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辨中国经济所处的新方位,深刻揭示经济增长速度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最直观的变化是经济增速换挡,但本质特征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是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战略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五年来,通过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市场壁垒进一步消除;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强;实施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各类要素充分流动,市场竞争更加公平有序……
与此同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更好发挥作用,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把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通过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权放足、放到位,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协调,共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主要矛盾转化为结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经济工作的主线,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五年来,一系列结构性政策发挥巨大作用,我国经济发展动力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创业创新蓬勃兴起,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开始向中国质量转变。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需要化解的风险、需要克服的困难、需要补齐的短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新战略、新举措,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满足人民的新需求、新愿望,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创造性工作,成为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鲜明特色。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
以稳求进、以进促稳,使稳和进良性互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方法。
在这一方法论指导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以经济的稳筑牢全局的稳,以经济的进带动全局的进,既有“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的耐心和恒心,也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热情和闯劲,不断开创经济工作新局面。
推动全方位转型和深层次变革,引领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深冬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滴水成冰。一家家工厂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
“我们改变设备交易的一锤子买卖,采取以租代卖,按使用时长计费等方式,受到客户欢迎。”沈阳机床集团党委副书记李文华说,商业模式的调整,帮助I5智能机床快速打开市场,目前订单已超过1.8万台。
曾几何时,以制造业闻名于世的辽宁被印上了“粗”和“笨”的标签。如今,辽宁正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带动传统产业悄然嬗变。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原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消失,生态环境约束强化,经济高速增长难以为继,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
这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不仅要量的增长,更要质的提升,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之需。
这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发展规律表明,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无不经历从速度到质量的整体转变,高质量发展是历史选择。
五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下,我国系统布局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呈现出全新格局,迸发出全新活力,展现出全新气质。
——从供给端发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量变革。
供需结构调整,是一个挑战性极大的世界性难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重大战略创新和重大理论创新的高度,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引领中国经济实现历史性飞跃。
以“破”为先,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和无效供给。两年间,我国退出钢铁产能1.1亿吨以上,退出煤炭产能超过4亿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彩传媒墨子机器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