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面的建议怎样

从四个教学案例来看,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体验?
从四个教学案例来看,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体验?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并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课堂之外,越来越多的教师青睐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卢卡斯教育研究(Lucas Education Research ,以下简称LER)关注PBL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希望通过研究发现高水准PBL的共性特征,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为实现这一目标,LER不满足于收集整理既有的研究数据,而是更进一步,依托由研究人员、学校及学区领导者、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群,广泛调动社群的力量,共同开展关于PBL有效性的研究。在实践中提升PBL的教学效果、推广高水平PBL的经验成果、促进高水平PBL的大规模开展,不仅是本研究报告的题中之义,也是社群的共同愿望与智慧心血 。
何为高水平的PBL?
何为高水平的PBL?对此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达成共识,有助于回应目前项目设计与开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挑战。尽管有能力设计高质量项目的教师不在少数,但课程设计工作繁复耗时,教师单打独斗难免力不从心。在实际教学中,项目往往不能如人所愿与教学内容紧密融合,而是沦为学习之外的趣味活动。最近一项针对美国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又译美国大学先修课程)政府与环境科学教师的全国性调查显示,70%的受访教师把“难以找到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设计良好的项目”列为教学中的重要挑战 。大部分受访教师还表示,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
上述调查折射出的问题颇令人懊恼:一方面教师渴望借助“项目”让学科教学变得更有趣、有效,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相应的资源、时间与支持去完成这项工作。究其原因,可供参考的优质项目案例太少,研究人员与教师同行对于PBL的构成要素又语焉不详。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实践中PBL的学术品质高下有别,各界基于不同的理念开发课程材料,关于PBL有效性的研究也参差不齐。
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PBL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该紧密结合 。尽管没有相应的研究网络也能开展PBL,但要让PBL有生命力、实现高水平,社群内的资源互通与经验共享必不可少。依托这样一个富于支持性的PBL研究网络,LER鼓励在项目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引入变量,通过综合各地各校的经验教训,探索大规模、持续有效开展PBL的路径。在积累证据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希望总结出高水准PBL的共性特征及设计原则,也充分关注项目开展的背景与区域差异。这份LER立场文件意在抛砖引玉。
何为“高水准”的PBL
所谓高水准的PBL,即通过真实的、有意义的、连贯的项目经验,促成学生对知识内容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不仅要让学生觉得有趣、着迷,更是“学习的核心”。要达到这一标准,项目需要具备如下特征(参见图1):
项目是真实的、有意义的
项目与核心的学科内容及实践深度融合
提倡有意义的、富于支持性的互动
实施过程中遵循证据、吸收最佳实践
图1:高水准的项目式学习框架
在课程收尾之际给学生布置一两个与主题相关的项目,就是项目式学习了吗?并非如此。好的项目设计应该紧密服务于课程教学目标,不仅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要有课堂之外的真实受众。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引人入胜的情境,在探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的指导与参与至关重要,此外,教师还要支持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社会情感学习(Social-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
由于项目的持续性与协作性,参与者可以从中获得多层次、多维度的学习机会,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不同情境中回顾概念、通过多种途径展示自身知识与理解。虽然此类要素亦属于PBL最佳实践的范畴,LER的核心目标在于构建一个有助于提升PBL学术品质的共同框架,作为既有的关于项目设计与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的有益补充(如巴克教育研究所编写的《黄金标准PBL模型》。高水准的PBL与“深度学习”也相辅相成,具有协同效应。根据威廉与佛洛拉·休利特基金会(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的定义,“深度学习”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组素养,缺乏这些素养则无法很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以及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作为本研究的前期准备,LER委托相关人员编写了一份文献综述(Condliffe等,2016),对PBL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综述对业内广泛引用的Thomas (2000)的论文进行了补充和更新,强调了PBL研究与设计中涉及的课程、教学与评估原则,同时阐明了“做项目”(Thomas,2000)与通过项目学习之间的区别。Condliffe及同事指出,我们需要灵活的、动态的、能够因地制宜的PBL指导原则,以及可用于评估PBL实施完整性的清晰模型。LER希望将PBL的实践与研究相结合,探讨PBL模型中的各要素在实践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继而支持高质量的PBL实践。
1.项目是真实而有意义的
高水准的PBL由一系列精心设计编排的学习经验构成,既服务于教学主旨,又不失真实性和现实意义。在高水准的PBL中,“一门课的全部教学都是通过项目实现的。项目不是零星的活动,不是教学收尾之际的汇报演出,也不是用于点缀传统旋律的活泼插曲。”(Parker & Lo, 2015, p. 4)。有别于精心设计的项目经验,巴克教育研究所把那些无需规划或研究就能轻易完成的项目称为“甜点项目”(Larmer,Mergendoller & Boss,2015)。高水准PBL的这些特点,与现今教育界通过标准与评价倡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在不同的场景中运用知识的趋势不谋而合。项目立意务求真实,所谓真实,是指能帮助学生从学科学习和社群生活两个层面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同时对学生个人而言也是有意义的(Polman,2012)。
真实的项目有助于提升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当项目的产出是面向真实的受众创作真实的产品时,这种效应尤其显著。研究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即学生在真实的、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中学习时,学习效果最好(Bransford,Brown & Cocking,1999)。
案例:知识在行动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和教师设计了“知识在行动”(KIA)项目,采用PBL教学法教授三门传统的AP课程,每门课程由5至7个项目构成,通过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怎样的生活方式更具可持续性?”,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为什么”。
学生以一种“循环往复”的方式探究知识和观点,在不同的场景中有意识地重温概念和技能,不断加深对重要观点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发展融会贯通的能力。和传统的线性授课方式不同,KIA通过有针对性地选取重复出现的观点和技能,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Parker&Lo,2016)。举例来说,要回答KIA《AP环境科学》中关于“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问题,学生需要完成四个项目——一个关于个人生态足迹的项目,涉及到全球水资源的议题,以及三个关于全球和社区问题的项目。
高质量的问题设计确保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则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以代表身份参与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促使学生们深入思考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的不同观点;分角色参加总统竞选,则有助于他们体察政党间的细微差别。先从特定的角色身份出发去思考问题,然后抛开这一角色身份,回头审视自己的个人观点,通过这个过程增强公民意识。
同样,在KIA《AP物理》中,扮演好莱坞科学顾问和事故调查员等角色,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正如《人是如何学习的》(Bransford,Brown&Cocking,1999)一书中所述,在项目学习之后安排讲座和直接授课,有助于提升学习动机,促进知识的迁移。
2.项目与核心的学科知识及实践深度融合
PBL研究文献中指出,项目设计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着眼于核心学习目标,促进知识的建构(Condliffe等,2016; Thomas,2000)。项目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和实践提供了连贯的经验基础。一些常见的做法,如在单元教学中穿插探究活动,或利用创客空间制作产品,并没有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或挑战寻找解决方案,因此和高水准的PBL有本质差别。后者融合了学科知识与实践,致力于为学生创设完整的、连贯的学习体验。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修改、反思和改进想法,他们学着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学着构建科学模型来解释世界是如何运作的。
高水准的PBL不仅要把握核心的学科理论,也要关注知识在不同学科(如科学和社会研究)实践中的真实应用。对知识应用的关注,有助于丰富学习经验和激发学习热情(Blumenfeld等,1991,Krajcik&Czerniak,2013)。不仅如此,高水准的PBL可以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让学生以跨学科的方式学习和运用知识。在信息日益整合的今天,这对学生而言不无挑战,因此在设计PBL时应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回顾问题、设计和解决方案的机会。在项目中不断迭代和改进想法,“是深化[学生]对课程主题的理解的关键”(Parker等,2013,第143页)。
案例:PBL中的多模态读写能力
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合作开展了名为“PBL中的多模态识读能力”的项目,面向小学高年级设计、开发和测试高水准的跨学科PBL课程。从许多方面来看,PBL都非常适合跨学科教学。真实的项目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的科学领域(如物理、生科、地球、工程)和自身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联系。例如,在开展“如何在社区中种植可供食用的植物?”的项目过程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不同的地点具有不同的环境属性,会对植物的性状和生长发育产生不同影响。在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要运用阅读、写作和数学知识,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真实的情境与学习动机。
语文和数学的教学活动,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更积极有效地参与科学探究和知识建构。目前,项目团队正着手研发将语文和数学教学融入科学项目的设计思路与原则。对于不同年龄和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概念性理解应该达到怎样的深度和广度,也是项目团队长期关注的课题。
核心问题:如何在社区中种植可供食用的植物?
学习目标-科学
通过观察和测量,识别并描述植物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解释并推断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地点和生长时间的。
学习目标-语文
把研究发现用口头和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展示对文本和插图的理解,以及综合信息的能力。
学习目标-数学
用分数记录植物生长和云层情况。把数据绘制成柱形图。
3.提倡有意义的、富于支持性的互动
高水准的PBL离不开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在体现人文关怀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持续的学习与发展;简言之,PBL中的互动必须既有意义又富于支持性。那些专注于社会情感学习(SEL)的项目也许不无价值,但高水准的PBL以一种融会贯通的方式,将这些学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习惯和程序整合在项目学习过程中。
在PBL的语境下,有意义且富于支持性的互动超越了“给予积极鼓励”的范畴,而是致力于创设让学生感到安全、能够积极面对困难、不害怕尝试和犯错的真实情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课堂文化,尊重学生和社群的专业专长。依托这样的文化,高水准的PBL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机会与空间,鼓励他们发挥优势、大胆表达、果敢行动、审慎决策。
正如达令-哈蒙德(Darling-Hammond,2008)所言:“应该鼓励学生去生产和创造知识”(第216页)。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之上,也发生在家庭和广泛的社群关系之中。课堂上,如果我们能营造空间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沟通交流,让“知识储备”(funds of knowledge)进行多元碰撞,课堂教学也会更为有效 (Gonzalez, Andrade, Civil & Moll, 2001).
注:funds of knowledge的定义参见网页 http://www.learnnc.org/lp/pages/939
案例:创作我们的世界
由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团队联合研发的九年级英语语文课程——“创作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为期一年的项目式课程。课程关注社会情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升,通过一系列结构化的学习机会,在互动和反思中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和教师成长为真正的创客和设计师。
学生需要在一年中完成四个项目,每个项目都鼓励学生选取不同的模式和工具来展现自己不断发展变化的想法,并与不同的受众交流。这些创作经验将学生定位为多模式设计师,并把PBL推崇的关键习惯和程序,比如协作、同理心、反思和修订技能,如“脊柱”一般贯穿始终。例如,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单元预设了“当人工智能比人类更聪慧”的假想场景。学生在思考“人意味着什么?什么会被保留下来?”等重要问题的过程中,会培养进行反思性写作的习惯。定期写博客、记日记,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对于上述重要问题的理解,积累相关的文物素材,最终呈现一场以人性为主题的展览。课程将社会情感过程视为提升语文素养和贯彻国家课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的核心驱动力,因此也特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勇敢的空间”以交流想法、修订作品和设计公共产品。通过这种方式,社会情感学习不再是独立于学术内容之外的附加元素,而在英语语文学习中承担核心作用。
为创意设计类工作准备的“勇敢的空间”并非学生所独有,也适用于教师的专业学习。PBL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以协作者的身份参与课程设计。在给学生布置某项学习任务之前,教师应该有机会亲身体验同样的学习任务。出于这种考虑,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创作我们的世界”鼓励教师在实践中遵循社会情感学习的习惯和程序,并反思团队协作与观点分享的最佳方式。以合作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有时难免混乱,但对教师而言,集体参与真实创作的经历让他们充满归属感,感觉自己属于一个由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组成的创新共同体。
一旦教师内部形成了有意义且富于支持性的文化氛围,包括学生在内的、更广泛的PBL社群都会由之受益,会促进双向对话、反思、以及想法的不断修正与优化。
4.运用过程性评估改进教学
只有当我们定期收集关于学生学习的证据、并以之反观教学时,高水准的PBL才有可能实现。当学生可以参照教师、同伴和社群的反馈建议来创作和修改作品时,他们的理解会更为深入。高质量的项目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机会,包括项目作品、基于表现的诊断性评估、个人考核和小组考核等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需要收集多种类型的证据,并经常性地对学生进步做出评估。在项目设计中,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应该激发兴趣和动机,并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Meyer,Rose&Gordon,2014)。
和常见的把项目作为一次性的总结性评价的做法不同,在高水准的PBL中,项目是观测学生学习深度的窗口,尤其是当学生有机会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的时候。当“学习者能够做出适当的区分时…学习者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专家的观点”(Schwartz&Bransford,1998,第511页)。在高水准的PBL中,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机会来连接和阐述思想,在此过程中发现概念的独特特征(Schwartz&Bransford,1998)。
要促进深层次的理解,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经验,了解学生是否做好了学习新内容的准备。开展循证实践对教师的辅导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当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理解时,教师能够巧妙地提供反馈,并运用过程性评估来改进教学。
案例:从表现中学习
在PBL中巧妙地融入评估和考核,可以帮助我们多方位了解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 由“理解语言-斯坦福评价、学习与公平研究中心(UL-SCALE)”牵头的“从表现中学习”项目,包括两门六年级课程,数学和科学,在PBL中融入了基于表现的评估(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PBA)。 使用PBA来评估学生的学习,需要预先对表现结果、学生作品和评分量表进行清晰表述。
在“从表现中学习”项目中,PBA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因为学生需要回顾自己的学习与理解以回答核心问题。PBA有助于加强PBL的核心要素,比如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时的声音与选择,复习与反思,以及与真实的受众沟通。 PBA明确鼓励向小组和个人问责,促使学生生产能体现重要学习成果的产品,从而提升PBL的质量。通过使用学习证据来指导教学,PBL的评价与教学紧密相连,确保学生在精心设计的、真实的、有意义的项目中能学有所得。
在每个数学或科学单元中,学习任务都是真实的、循序渐进的,为学生完成最终的项目做准备和铺垫。任务是开放性的,鼓励小组合作和公平参与。例如,在《能源》单元中,学生需要设计、制作和调试一台设备,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增加热能。在每个任务中,学生们借助项目管理工具(project organizer)来梳理重要的证据,为最终的项目添砖加瓦。
项目管理工具是一种重要的形成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进度。学生将通过最终的项目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中包含小组任务和个人任务。
在不同单元的教学中使用统一的PBA评分量表有助于记录和跟踪学生在学科层面的成长。在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当教师展示并点评学生习作时,这些量表是很好的参照,让不同学生的作业质量更具可比性。
我们该怎么做?
1.通过能力建设推动PBL实施
如图1所示,高水准的PBL框架包含四个部分,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认识和讨论。优质的课程素材和项目范例固然重要,但并不足以让高水准的PBL落地开花。相反,高水准的PBL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和教师在项目中持续不断地成长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PBL的实施与师生技能发展,我们不仅需要课程素材,还需要工具和资源。
如果能将资源整合进主旨明确、具有持续性的学习经历中,他们就能发挥更大的效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确立高水准PBL的有效性,为回答“PBL在何种条件下最为有效?”这一问题积累证据,贡献力量。
2.提供持续的机会来实践和改进
学习是一个过程,离不开持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高水准的PBL非常注重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持续学习、实践和反思的机会,通过调动多方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帮助师生发展能力和专长,最终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教师而言,专业发展的需求并非一次性的培训所能满足,最好能贯穿于学年之中,源源不断地提供支持,“随时随地”为教师排忧解难。在开展具体的项目或实践特定的教学方法时,教师都可能需要帮助。随着教师对PBL教学法的理解不断深入,他们会形成自己的特色特长和专业发展目标。要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引导教师围绕“如何提升自己的PBL实践能力”抒发个人观点和专业见解非常重要。
对学生而言,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他们较少有机会发展领导力、表达能力和举一反三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发展上述能力,教师需要精心的设计与指导,循序渐进地把责任让渡给学生[x1] 。举例来说,教师不会开始就要求学生以公开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而是从低风险、低压力的教学活动入手。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听取同伴的反馈,通过举例和示范帮助学生明确对学习成果的预期,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允许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在高水准的PBL中,表达并非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一系列紧密衔接的流程,练习提出想法、沟通表达、回顾反思、修正优化,并在此过程中收获成就感。
为了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具备开展PBL的能力,提升PBL的学术品质,我们需要相应的空间,用制度保障教师、学区和学生的参与方式和自主权。LER研发的在线课程平台Sprocket就提供了一个这样的空间,希望以此推进社群建设、保障教师调整教学内容的自由并提供更好的专业支持(参见图2)。
图2. 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修改调整Sprocket上的课程素材
就功能而言,Sprocket不仅是一个支持PBL实践的虚拟社区,还是一个强大的可视化教学设计工具,方便教师规划教学目标,梳理教学环节,因地制宜对教学素材进行调整。借助Sprocket,教师可以分享资料,编辑教案,和学区内外的教师与教练交流对话。依托这样一个富于支持性的实践共同体,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为PBL教学法的发展提升献计献策。这样一来,高水准的PBL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教育热词,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法。
3.关注核心的工作方法与步骤流程
为了提升PBL的品质,LER不仅关注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发展,也着眼于PBL的核心要素、关键方法和步骤流程。例如,以项目的方式开展社会情感学习,强调了人际交往能力、反观内心的能力和文化因素对师生立场观点的影响。要营造适于PBL开展的课堂文化,需要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桎梏。教师不再拥有毋庸置疑的权威,而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地思考与表达。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社会情感学习的习惯和程序,促进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向积极高效的方向发展。LER也关注社会情感学习在PBL研究与实践中的作用,致力于考察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对师生的表达、协作、反思和主动性有怎样的影响,以及与最终教学效果之间的关联。
此外,LER的研究课题还包括如何在项目中嵌入考评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公平参与。例如,项目应该创设丰富多样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作业作品和课堂对话等形式,展示对于核心概念与过程方法的理解。不仅如此,考评的公平性还体现在教师的回应方式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体经验相关联,并给予有意义的反馈。
要将社会情感学习和评估评价与PBL有效融合,需要在教师层面进行一些复杂的协调工作。鉴于此,LER希望通过研究找出在PBL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核心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运用学科知识,掌控学习过程,参照目标对学习进度进行自我评估。关于高水准的PBL是如何整合社会情感学习、考评和核心教学方法的,在LER发布的其他立场文件中有进一步阐述。
4.与研究人员和教师社群建立伙伴关系
LER旨在进一步推动发展由社区主导的、自底向上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即教师)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的合作伙伴关系贯穿于高水准PBL的研究、设计和支持当中。尽管传统的研究方法倾向于将学者与教师的工作分开考量,但LER主张在两者间建立协调一致的合作关系,从而同时实现建立事实基础和扩展最佳实践的双重目标。PBL实践具有复杂性和迭代性,如果我们能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的具体需求,分享和梳理来自不同渠道的专业知识和既往经验,就能推动PBL实践的改进。
举例来说,在设计Sprocket的过程中,LER团队招募了12个教师焦点小组,深入听取了他们对于每个功能点的反馈意见。这一环节不仅确保了Sprocket成为一个对教师有用、有价值的工具,还收集到了教师关于PBL社群建设的宝贵建议。因此,以Sprocket为代表的PBL教师工具不仅服务于教师,也是教师智慧经验的生动体现。
在PBL教学大纲的研发过程中,学者和教师所体现出来的社群精神至关重要。具体来说,通过学者和教师的通力合作,我们采用改进科学(improvement science)的方法论,围绕PBL的步骤、流程、效果和本地化方式进行了系统的证据收集。这些工作帮助我们改进了基于数据向一线提供即时反馈的流程,让长期的、持续性改进成为可能,而这正是所有合作伙伴共同需要的。我们在所有的PBL研究中都采用了社群主导的视角,因而可以更为系统地梳理、描述证据,为PBL在新场景中的应用提供支持。
如前所述,高水准PBL框架的四个组成部分具有多面性。鉴于此,构建这样一个框架有助于我们围绕项目的设计原则形成共识,一方面可以指导真实的、内容驱动的项目设计,另一方面,也阐明了高水准PBL有效规模化所需要的方法和条件。该框架为我们准确描述PBL和高水准PBL的内涵提供了一种通用语言,与此同时,还帮助我们创建并培育了一个关注PBL研究与实践的社群,不断收集证据以改进PBL实践,强有力地推动教学转型。
该框架旨在从PBL课程设计和课堂实践两方面入手推动教学转型。它可以指导教师开发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高质量的PBL项目,同时借助整合的工具和强有力的社群进行能力建设,推动PBL的持续优化和改进。该框架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关于教与学的美好图景,在其中教师和学生不仅积极参与项目,还能根据自身特长和需求对项目进行本地化,成为项目的真正主人。
要达成这一愿景,需要全面周详的规划,一方面依托学界和教师的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提升PBL课程、教学与评估的品质,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融合技术工具和社会情感学习支持,帮助学生和教师获得更好的体验。虽然单独来看,课程、教学和评估等领域都各自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它们在PBL语境中的应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通过构建一个记录和分享基于研究的最佳实践的社群,LER希望通过一种强有力的、多管齐下的方式来推动PBL的规模化开展。也许最重要的是,我们将学会创设适宜学生成长的空间,帮助每一位学生成长为积极的公民、意义建构者和社区变革的引领者。
本文已获授权
【芥末翻】是芥末堆全新推出的一档学术栏目,由芥末堆海外翻译社群的小伙伴们助力完成。我们致力于将全球经典或是前沿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学习理论、实践案例等文献翻译成中文,并希望能够通过引进这类优质教育研究成果,在全球教育科学的推动下,让更好的教育来得更快!教学目标是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_百度知道
教学目标是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课堂教学中要实施、落实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教师首先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才能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一、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全面、明确、合理,所谓全面,是指要体现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全面不能理解成面面俱到,而要根据课文特点有所侧重.所谓明确,是指在文字表述上,内容要具体,达到什么程度要清楚明白,以便于掌控,便于检测.所谓合理,是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规定,不能超标,也不能低标,又要符合课文的特点,还要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军神》这一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不悦、微微颤抖、勉强一笑等词语.3、理解表现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词句,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4、能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感悟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二、要合理地划分课时任务.《军神》一课,教学参考用书上建议教3课时.怎样切分课时任务呢?我认为,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读课文,要将课文读准,读通,读顺,长句子要能不丢字、不添字、不加字,要顺畅自然.在读的过程中,识好字,学好词.通过读,要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进而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读,还要有所思,有所疑,有所感,有所悟,向老师或同学提出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和同桌交流自己初步的感悟和体会.这样就为下一步的精读、品味打好了基础,作好了铺垫.第二课时,主要是选准适当的切入口,深入文本,披文入境入情,体验感悟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这是第一个回合.然后,返顾全文,揣摩、领悟作者在本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即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这是第二个回合.(这就是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所谓的在课文中走两个来回.)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指导学生读好重点段落和人物对话,并布置学生收集刘伯承将军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早年的革命经历,将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第三课时,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可先让学生交流课下收集到的资料,一方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最后,进行书写指导,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增加语言积累;还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三、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确保实现目标要求1、落实字词教学目标中年级的字词教学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军神》一课中,要求学会的生字是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也是10个.怎样去落实识字目标呢?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心里一定要有数.在初读阶段,要让学生圈画出这些生字,一一地认读,可以和同桌相互交流,着力解决字音,教师出示相关词组检查学生读书学习生字情况;再读时,放手让学生凭借个人的学力,运用已经学得的识字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理解这些生字及词语,着力解决字义;在练习时,再指导学生细致地分析字形,写好要求学会的生字,着力解决字形.这样分步实施,有序,有度,有效,有利于打牢学生语文的基本功.当然,这种程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就成了程式化的东西.比如,在介绍刘伯承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读准生字承(chénɡ)的同时,观察承的笔画组成,中间的了字上是三横,不能写成两横,左边是横撇,右边是一撇一捺,不是撇折.词语教学又该如何实施呢?过去我们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今天,我们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以及直观的图文、声像资料,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感悟、体验.比如军神这个词语,它是指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人,这是它的基本义.这一词语是出现在沃克医生手术结束后称赞刘伯承的话语中,联系这一语境,我们不难理解文中的军神其实指的就是刘伯承,这是它的语境义.沃克,作为一名技艺精湛的外科医生,他阅人无数,已习惯了病人与生死的艰难较量,严肃而冷峻,但面对刘伯承这样一个主动不用麻药,坚持做完割了整整72刀手术的军人,他被极大地震撼了,以至于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从男子汉钢板到军神这几个称谓的变化,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沃克的内心情感在急剧升温;透过军神一词,我们不难体会出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崇敬之情.军神是对刘伯承将军的称颂,更是对那种坚不可摧的意志的礼赞,这就是词语内在的情感义.这样从三个层次来感悟,学生就能由表及里深刻把握词语的丰富内涵,从而为以后的运用作好认知和情感上的准备.2、锁定重难点,品军神内涵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表现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感悟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教学中我是这样突破教学难点的:首先要选准精读感悟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能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主动学习的情绪,减少阅读头绪,优化阅读过程,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们不妨采取直奔中心的策略,将本文的中心句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作为切入点,深入其中,进而辐射全文.其次根据切入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说说军神是出自谁的口,是谁称赞谁时说的?找出他说的话,认真地读读.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句,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如:沃克医生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他要以军神来称赞刘伯承?导致沃克医生态度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刘伯承和钢板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等等,再一一将这些问题展示出来.而后,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认真地研读文本,尝试从文中获取答案.如果选择的问题相同,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结成小组,共同研读、讨论、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地尊重和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应付的仆人.这样自主学习才算是真正找到了落脚点,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在学生充分地研读后,教师要组织好交流和评议.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有准确的预见,开始阶段,他们说出来的体会可能是肤浅的,不完整的,甚至是零乱的,这是真实的学习状况.对此,教师要有心理准备.事先要精心地预设:当学生说的体会肤浅时,怎么启发诱导,以使学生的认识经历由肤浅到深入的过程;当学生说的答案不完整时,怎么指导帮助,以使学生提高认识,完善答案;当学生的回答零乱时,怎么引导提示,以使学生理清思路,有序作答.本课中,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感悟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一方面是从刘伯承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表现中来体会.手术前,他是异常地镇定,坚决不用麻醉药,对手术可能带来的痛苦,心理上有充分地准备;手术中,他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手术结束后,还说出刀数七十二刀.这是正面描写,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刘伯承超常的意志力.另一方面是从沃克医生手术前后的态度变化中来体会.手术前,沃克医生是冷冷地有些不悦,不相信眼前的这位青年能经受得住这么巨大的手术痛苦;手术中,沃克医生双手微微颤抖,因为作为医生的他,深知不用麻药摘除坏死的眼球和新生的息肉带给病人的那份锥心刺骨般的痛楚;手术后,面对这位超常镇定的青年,他被极大地震撼了,这大大地出乎了他的意料,以至于失声喊起来.这是侧面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手术的氛围,表现了手术的艰难和难以忍受的痛苦,成功地烘托出了刘伯承的刚毅与伟大,展现了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为了更好地理解刘伯承的坚强,还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平日划破手指、碰破身体表皮等遭受创伤的经历,真切地感受,悉心地体验,将生活经验和理解感悟有机地联系起来,为深入文本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3、落实读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老师要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可以体会词语句子的准确含义、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篇章布局的逻辑思路以及声调韵律的搭配布置等.朗读时,教师可抓住文本中的经典词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涵咏品味其妙处,品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文本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本课读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读出语气、语调,正确表达语意.指导学生朗读本课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人物对话.本课人物对话语言简单,但朗读时要把握好语调.刘伯承的话可用舒坦、平静的语气来读,以示作为军人的刘伯承的镇定、沉着、坚毅;而朗读沃克医生的话要结合他神态、情绪的变化加以灵活处理,如开始他的话用冷冷的、不悦的、疑惑的语气读;手术时他对病人说: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用关切的语气读;手术后,他的话用充满敬佩的语气读,以示对刘伯承的赞扬.二是课文中描写沃克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要结合生活实际中的经验,引导学生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分角色朗读课文.怎么处理呢?有些教师在理解课文之后,请几个学生分一下角色,将课文读一遍,就算完成了.这是应付,是敷衍.分角色朗读课文是一项练习,更是一项教学要求,切不可草率事之.分角色朗读是阅读理解的延伸,是一种重要的角色体验,也是学生深入领会刘伯承伟大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要落实好,必须要层层渗透,步步推进.初读时,要让学生圈画出人物对话,反复朗读;精读时,则要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细心地体悟人物的情绪变化,全心地揣摩人物的感情起伏,走进人物的内心,感人物之所感,想人物之所想,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指导读好每一处的人物对话.在分角色朗读时,要创设一定的氛围,先自读自练;然后分小组进行,组内互换角色,互听互议,互学互评;最后选择读得好的上讲台表演,展示朗读成果,共享学习收获.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重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吃透课标,钻研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相应的自主、合作学习,以有效达成目标.
采纳率:88%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学方面的建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