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4米乘4一米高乘一米宽乘一米长是多少立方20公分的舞台用时可以降下来不用可以立起来怎么设计?

我家的房子净高是4米1,可以做隔层吗?_百度知道
我家的房子净高是4米1,可以做隔层吗?
我家的房子净高是4米1,可以做隔层吗?主要是因为总使用面积只有38平方米,太小了,所以想弄个隔层做卧室,实在不行储藏室也行。。。还有就是房子是92年期间的,用环梁支撑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般楼层通常是2.6米的层高,你的是3米,夹层可以做,类似于吊平顶,由于夹层高度不高,人只能爬进爬出,但可以存储物品。如果你不考虑楼层的2.6米的高度,可以适当调到2米,那么夹层就有0.9米的高度,这个高度的夹层,里面可以存储很多物品,除了放东西外,人也可以在里面睡觉的·。夹层的高度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喜好而选择。
采纳率:83%
来自团队:
在较短的方向的承重墙上打几对儿洞,穿进钢管或刚梁。以它们作跃层的承重件,其他部分就好办了(木版或预构件,尺寸要求也不高了);缺点是承重墙的洞,能打不能打,可能会受别人的限制建议只做储藏室,住人层保证2.2M以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我认为改是可以改的 但是为了你们家人的安全性着想 我认为 还是找专业认识去实地勘测一下 然后指定复式方案再动工 总举架低于4.8米是可以改复式的 是全复还是挑空就要因房而定了
可以完全可以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净高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游客 您好,欢迎进入新浪地产网!
“新常态·新设计”建筑专业板块论坛
日,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2015清华设计学术周建筑专业板块论坛在清华建筑设计院成功举办,会议请来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院士、总建筑师、教授以及设计界的精英与学者,会议上教授们对现场的观众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分享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刘玉龙,以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建筑专业二所所长、研究员担任主持。以下为会议实录:  日,由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2015清华设计学术周建筑专业板块在清华建筑设计院成功举办,会议请来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院士、总建筑师、教授以及设计界的精英与学者,会议上教授们对现场的观众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分享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刘玉龙,以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建筑专业二所所长、研究员担任主持。以下为会议实录:  主持人:今天上午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关肇邺先生做第一个报告。他演讲的主题是”重要的是得体 而不是豪华与新奇“。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关肇邺  关肇邺:大家早上好!&这个题目也是我想的最多的问题,也是新常态·新设计总的主题。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是不是对这个词熟悉?可能也知道,经常有机会发表这个意见。第一次开始发表是在1992年,我先说明一下有时候数字和地名经常说错,请原谅我,在这个屋子里岁数大了。  所以,我说的一些事情有什么不对的请原谅。  这个题目我觉得新常态是一个总的政策和方向,在建筑界的表现也是很合适的,或者很长时间我们都需要一种新的做法。无论是建筑思想还是做基础设计,都非常符合这样一个题目。  现在我用一些图片来给大家表示,我们都知道建筑适用、坚固、美观的道理是两千多年前罗马的一位设计师提出来的。适用、坚固、美观这个东西我个人觉得非常重要。一个是适用,比如说挡野兽,连野兽都挡不住你还要它干什么?坚固很难说,但是美观来讲慢慢才觉得需要美观。或者说主观上都决定了需要美观,或者说把它作为一个要求提出来。  后来坚固这个问题不成问题了,因为技术发达了,只要你好好做,坚固上就没有问题。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经济的问题,我从年轻的时候了解到建筑适用、经济、美观,特别是在我们刚一解放的时候,50天津。这三个次序没有改变,但是在美观上加了一个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这个词语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不太熟悉,当时是很重要的,这个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刚一建国的时候,你可以想象打了十几年的仗,急需要改变这个房子,对美观的要求是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注意美观,不是追求。  这个政策在我们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样的,后来逐渐的越来越少了,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条件下就要注意美观了,美观的分量是越来越大了,但是现在这三个元素已经不提了,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当然,现在的经济比较好。适用还是第一个的,美观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问题,是大家有不同的观念和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学校里或者学校界以及业界特别注重的问题,我觉得新常态还是要强调究竟什么是新常态。现在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条件发展了,这样一来经济在很多情况下不太被重视,而美观又受到西方很多价值观的影响,这个时候我觉得就是一个不正常的状态。  所以我想现在提新常态也是要找一个究竟我们这个行业将来怎么样是最合理的,现在我就发现了我们有很多的建筑师,特别是中青年的建筑师都有自己的看法。清华研究院的院长是主张在地的,崔凯是主张本土的,我觉得本土和在地差不多,就是它所在的地方和文化或者是条件等等的,我没跟他们过,昨天我才听到这么一个在地。  凡是有一定成就的年轻建筑师,他们都要想一个词把他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相对来讲也是一种常态。可是我搞的时间比他们都长,但是我也想不起来有什么词能够把我的意思表达出来。  我先说一下得体是哪里来的,我们没有特别的想到什么得体的问题。刚才刘院长介绍的我在第三期清华图书馆建设的时候,我做完了以后要写总结和文章发表,根据过程我就想到了一个得体,重要的是得体,而不是豪华与新奇。当时已经有豪华、浪费的苗头,而我觉得还应该这样来表达。一开始我设计的时候,按照现在来讲是尊重历史,尊重环境,为人民服务,为先贤增辉,增加它的辉煌。  我们先说得体,得体是什么意思呢?包括很多内容,一个是建筑的性质,大部分表现在它的外形上或者艺术表现上。什么性质?决定它是否得体最重要的是性质。你盖一个房子,不像那个东西是不行的,不像有各种可能性。  简单说一下悦目,建筑人凝固的音乐,音乐是好听,悦耳。悦目也是这个意思,看着好看,比较简单的来讲就是好看。但是光好看是不够的,作为一个建筑师艺术它是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光好看不够,好看也是需要的,有时候也一定要好看。  比如说我们现在有好多大屠杀的纪念,好看什么呢?但是它需要这个东西,要表现它的性质,要表现它的思想。我们常给同学讲课的时候,说凝固的音乐,音乐里面也是这样。悦耳,谁听起来都觉得好听。可是有的很高级的音乐你反而觉得很怪,很暴力。比如说一些节奏感的音乐,一般不够悦耳,但是有它的思想在里面。  第三个是级别,主要是在一个建筑群里面,或者说在一个城市里面,建筑有重要性的区别。在以前封建社会里头这个很重要,你即便要测的话,也是需要级别的。像北京的故宫最高级别,在中间。它一切的制度、高矮、大小、形式等等都有一定的级别。接下来是王府,王爷用红的琉璃瓦,还有用绿的琉璃瓦,再下级别的就是用铜的或者怎么样的。都是有级别的,现在我们都是看到的封建的都是,不要简单的看到它的消极的一面。  这个级别实际上是让它和谐美,这是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政治的意义,这也是需要的。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在北京,我们那时候城墙保留的很好,下课以后去城墙玩,就可以看到北京城,那个时候我们叫树都,伦敦叫雾都,巴黎叫花都。北京那时候的树很多,整个城市是绿色的,中间一大堆金黄色的故宫。再一看城墙四周围隔一定距离有两个塔楼,就是城门楼,你可以想象这是非常美的。  所以我不是说还要保留这些城墙,不可能的。梁思成先生为此呼吁的多少年,是他的很大的一个伤痛,没有按照他的意思做。但是,从适用、经济等等各方面看没有人理解为什么要保护这些没有用的东西,现在大家比较理解了。现在保存最好的是西安的平窑,南京的也保存的不好,但是都没有北京当年的好。  回过头我们不用这些来判断,我们用技术的来判断也是最高级的。现在我们看这是最高级的吗?太糟糕了,现在看电视哪个法院都是大高楼、大台阶,当然法院这样做也可以,应该表示一种法的权力。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反而是挤在后面,当时没有这个概念。夸一下华盛顿,国会大厦是立法机构,司法是最高法院,白宫是行政,它就很注意这个级别。  尤其是法律,这个级别太明显了。县级法院还是省级法院还是最高法院,这个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法院是藏在后面,根本露不出脸来,而且安的门像清华的二校门,像南京蒋介石总统府。你说这么一个样东西放在最高人民法院合适吗?而且建筑本身还是按照大会堂那个风格做的,所以这就不合适,级别就乱了。  还有一个就是环境,我举的主要是和谐的关系,因为这个建筑在一个环境里面要和谐有很多的因素。一个是空间因素,一个是尺度因素,一个是风格因素,还有时代因素。也许还有别的,但是我们没有细细的总结,简单的来说一下。所谓空间因素就是说在它的性质、级别等等的基础之上,要对应它的空间关系。假如说两个楼挤在一块或者是怎么样,主要是尺度的感觉。比如说高矮、大小等等是空间尺度的问题。  再一个是风格的问题,这个建筑和旁边的房子是对立的风格还是统一的风格,还是怎么样风格呢?我觉得我们大家都承认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最重要的就是和谐。这个为什么是这样说呢?当然现在说了很多,这个是跟我们先民的生产方式有关系,我们先民主要是指汉族而言,是农耕社会。农耕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因为他在一个上耕作,所以首先对他的土地非常爱。假如说在山边、水边上的环境,他是非常爱它的。  所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在我们中国价值观上是很重要的一点,另外一个是我们家庭观念很强,这也和我们的生产方式有关系。农耕社会是一家一户,等到儿子娶媳妇,女儿出嫁了,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时候还是住在一块,所以有钱人的院子很大,甚至家族越来越大,就变成了很多现在的城市。比如说石家庄几百万、上千万人,当年就是一个姓石的人开始。比如说一个姓氏的人,最后就变成了一个很大的村。  所以说家庭和睦推广到和邻里的和睦,推广到和民国的和睦,现在确实也是这么做的。这一点就跟游牧民族不一样,正好跟我们是对立的。因为他不是种田地,而是养牛羊马,主要是吃草的动物。他们一天到晚是赶着牛样吃草,等到水草没有了换一个地方,所以他对这块祖传的地没有兴趣,这个就决定了一个民族基本的价值观。  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是受游牧民的影响,中东就在旁边,伊斯兰的风格非常重,而且西方人对身体非常重视。对于文武来说,中国是文在上,武在下。对于他们来讲武是在上的,比如说希腊人锻炼身体,斯巴达人生出来过几天死了活该,然后我再生。包括审美上,西方非常重视身体的美,中国恰恰是身体不能露出来,很宽的衣服,而西方是想办法把身体露出来。  另外一个是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当你强调一个人的体能、体力和技术方面,它就比较容易作为个人的出头露面就很重要。比如说罗马的斗兽场把野生宰了,马上就有人为他欢呼。如果你以前是囚犯,但是你把对面的老虎宰了,马上把你变成英雄了。  还有一个是重视个人的尊崇,把人扔起来,中国是没有这样的。所以这些东西就形成了一种价值观,当然不能那么简单的来说,基本是这样的。战国的的时候,发现人家骑马和射箭很不错,所以学胡夫骑射。果然骑马和射箭越来越棒,汉人是不习惯这个,认为这个野蛮,儿子即位的时候又改回来了。  这种思想的影响是持续的,这个是一方面。作为尺度的意思是大小,和环境有关系。按理说一个有道理的尺度就是什么是美的,这个大家都承认,人的身体是最美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看见的东西,看惯了就是美。如果说人像鸵鸟一样,腿很细,很高大,如果人是那样长也会觉得很美。现在我们看惯了人是这样,对称和谐的,多少的比例,这就是最美的。这个观念推而广之,和谐就是在这些地方的表现,这个说起来就话长了。  现在是有变化的,因为现在我们的经济能力强,技术先进,我们可以做很大的东西,逐渐破了人们的尺度。所以人的尊严就大打折扣,以前无论多大的宫殿细节都是人。比如说希腊的神庙和埃及的神庙,一定有很多的细节在那里,中国的建筑更明显。而现在不是这样了,特别是上个世纪一百年以前,是他们的基本思想少就是多,看不出大小,这个东西就不符合人以往对尺度的概念。  所以说人在大桥、大楼、大玻璃前面一点尊严都没有,完全是一种附属品。但是我们现在技术的发展应该是一个正面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这还是一个我们需要注意的一方面。  风格是因为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地方生长起来,他们都有各自的背景,这样就会出现不同的风格。西方的、伊斯兰的、东方的以及等等的文化很多。东方得风格像我们建国初期,实际上是建国以前,国民政府迁都到南京以后,同一个建筑界的问题是问中央的领导,我们的建筑应该往哪个方向走?要注意首都的风格。他们明确说我们要中国传统式的宫殿式风格,所以有一段时间,1928年的南京建筑,我那个时候也在南京住过一年,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那时候新盖的房都盖成宫殿式的,像大家所知道的中山林,现在大家说的铁道部里面,我就住在宫殿式的房子里。  等到解放以后,建国初年也是一样,问毛主席我们新首都要建,我们用什么风格?他说现在不要谈这个问题,没有钱。就这一句话就把这个事情推后了,但是当时梁思成现在是研究建筑历史的,对建筑历史非常熟,东西方文化也很高,提出了一个苏联的口号。而苏联在斯大林的指挥下是要做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而且规定好盖一个苏维埃的宫殿,四周是高楼。那时候做的还多不错,现在有很多,在电视里看到外交部,莫斯科大学也是其中一个。苏维埃体制的关系都没有了,斯大林去世以后也没有人管了。  在中国的情况下,以梁先生为代表的一些老的院士,说我们还是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当时最多的是学苏联,而且批判的时候是从艺术形态方面考虑的。而且批判还有三四年时间,那时候刚毕业做助教的时候,我拼命的来推广梁先生的思想,后来我也被变成了小辈批判者。  后来我成熟了一点,出国看了看。所以我觉得时代感也很重要,总而言之什么是得体呢?就是要符合这些因素,这觉得这是得体。有的就很不得体,现在得体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你是商业化了,还是非商业化。或者是商业化还是民化,因为建筑的性格头一个是性质,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两大类,一类是商业性,一个就是包括大学、博物馆、美术馆或者政府的机构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文化管理为目的建筑是很重要的方面。  另外一个是商业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利益最大化。从建筑上来说就是要吸引大家的眼球,很自然的就做那种奇奇怪怪的建筑,现在习近平说不要搞奇怪的建筑,我觉得太奇怪了就是不好。但是这个是不可避免的,假如说你走这四化的方向,是经济的原因。所以这是和环境的关系,假如说你要盖一个商业建筑,干脆你就好好的听老板的话,他想让你盖奇怪一点你就盖奇怪一点,主要是以吸引眼球为目的。但是还有一种人不是老板,是领导。领导是要表现自己不怕花钱,南京区级的政府盖的像华盛顿国会大厦的风格差不多。这样的建筑头一项就不符,其实哪个都不符合,它就符合镇长或者区长的心态,我觉得这些都应该按照合理的方向去做。  现在我说一说清华图书馆的问题,& 现在我不知道在座的有多少是清华的,这个是图书馆。第一期是1911年建的,这一条加上了一个小尾巴,这是正门,这是当时第一个请人做设计的。清华最早的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那一年,由外国人开始给清华做设计。盖了作为现在清华二校门,清华园三个字,咸丰的时候做的。因为当时皇帝经常在圆明园,一般都是王宫大臣有条件都在附近盖别墅,要不然上朝来不及。  后来要改革,要盖新的学堂,辛亥革命成功那一年就盖了一个清华园,我不记得那个人的名字。等到1919年,过了八年的时间就要大干一场,这个时候找了一个美国建筑师,盖了四个主要的建筑。一个就是图书馆,一期。风格完全是按照20世纪初,红砖、宽窗,然后就是大礼堂1919年。这边有一个体育馆,体育馆前面的地方。还有一个是科学馆,叫四大建筑。  过一段时间,这些房子不够用,就准备扩建了。我们不说别的,就说图书馆,图书馆要扩建的时候,那时候杨延宝先生刚从美国游学回来,大概是31岁。他想在正面的两边扩建,就像东南大学的做法一样。当时清华校长说在这里加一个还是配角,我要做主教,暗示杨先生要有新的面貌。所以杨先生就由这里到这里做扩建了,外表完全一样,在这两个之间做了连接体,房子都是两层的,很矮。这个是四层的,出现了一个45度的轴线。  同时,它又盖了这个书库,1911年的第一期,1931年第二期,所以在技术和经济上没有太大突出,外形按照这样来盖也很合理。一方面变成了校长所需要的一个轴线,另外一方面是又做到一了,把一二期加在一块变成了衬托大礼堂的形状。但是性质是符合的,要让一点大礼堂。又解决了校长的要求,又解决了艺术的问题,所以说杨先生的做法是中国近代建筑很重要的一笔,当时他31岁。  1931年做的第二期,日本占领了北京,日军把这里改成伤兵医院。等到日本投降以后,我们那个时候是上高二,快上大学了。早就听说有两个很好的大学,一个是清华大学,一个是燕京大学,我们就骑车过来看,那个时候是惨不忍睹。  这个是1931年建的,那个时候才十几年过后我们去看的,但是简直是一塌糊涂。体育馆里有一个游泳池,体育馆后面就是大厨房,体育馆游泳池就是洗菜池,图书馆就是病房楼,里面各种绷带、血迹等等的。很好的楼都挖的是厕所,我们到燕大去,就是北大未名湖那里。他们在燕大占了八年,不是四年,也没有做什么破坏,综合研究所对校园保护了,当时我们的感觉是燕京比清华好。  我后来接受了第三期的设计建筑,第二期过后的60年,1982年、1983年的时候。曲折很多,意见不一样。我再说一下四大建筑当时在国内非常了不起,现在我们看是四小建筑,那个时候真的是四大建筑。虽然大学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师,当时大家觉得大楼重要,要不然我们建筑师就没事干了。  等到过了60年以后盖这部分了,是有难度的。当时我们的价值观是要和谐,而且要有级别。在这样的环境里头谁是最主要的主角呢?应该是礼堂,无论是性质还是什么都是它,但是它比较小。现在新盖的这部分面积是一期加上二期的三倍,所以要想把它做好了,而不抢礼堂的位置是很难的,因为它太高大了。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和谐,和谐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是根据它的性质,根据它的空间体制关系你要得体,我不赞同甘当配角,我们要争当配角,跟某些建筑师好机会来了,我做一个大楼扭着来,这样就成主角了,把礼堂压倒了。  简单用了几个办法,第一个是把主体向后退,不是往前冒出来,把它藏在了院子里头。在外面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比较矮小的两层楼房子,当你站在前面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大,中间隔了一点东西的话,你马上又是另外一个感觉。  这边和它对称起来,体量完全一样,形成一个入口的感觉,当你走过新的空间的时候。然后再让它拐弯,怎么样做到自然呢?我在这里做了一个水池,里面做了一个喷泉。1982年的时候经济很不宽裕,清华大学1922年级的校友毕业的时候送给母校一个告别礼品,这帮学生现在都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们一般都是出国留学回来的,捐钱以后就做了一个青铜的喷泉,日本人来了看到这个好,为什么好呢?可以做子弹,铜的。当时这个校友放在这里,这个日本人就雇了附近的农民来拆,因为很沉,拿车拉,每天拉几十米,拉多少天到西校门,后来说不用拉了,日本投降了,这个就被遗弃在草丛中,等到我上学的时候还在。  后来1954年盖了一个院子,把这个东西放在这里了。那时候没有钱,只是一个形式,不能喷水。那个老校友回来说怎么放到这里了?后来又搬回到这里,非常得体。  总而言之,这个建筑我觉得有我们努力的方向,一个是用大体量往后退,门要放在这里作为入口。整个庭院的尺度要缩小,我们又注意到一期和二期的节点是这样的形状,每一节40米到50米。  这个画的不是很准,矮的一部分也做了这样的东西,两个的距离差不多。现在有些建筑一下子好几百米都是一样,工厂和厂房、大桥是没有办法的。但是有的没有道理,不太重视尺度问题。  另外是风格的问题,大家都用红砖、坡顶。另外一个是窗户,二期学一期做的是拱窗,在现代做拱窗挺困难,不能和60年以前一模一样。都是英制,原来一个台阶是3.8英尺。我们后来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图书馆合理,一个桌子两边是椅子,应该是五米。两米半一个开间太挤了,后来我们选用了五米的开间。我不细致说了,总的意思是外形和尺度感要得体。这个地方我们做了五米的,窗户也不能是拱形的。  这是一期,这是二期,三期做了一个东西把它连起来。差不多是30米乘60米的大小,这是一个小院,有一点人的尺度感,也有图书馆的风格。这是四大建筑之一,体育馆和游泳池。  这个平面看的不太清楚,第一期是深蓝,第二期是浅蓝,第三期是黄的。这个是现在正在施工的,基本上没完,本来今年就能够完毕的,后来出了一些公司事故,拖延时间了。  这是图书馆一期的图片,当时给清华做的整体设计是这样的。老的图书馆和清华学堂,这个很好被保留下来,得了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大奖。又把将来的重点挪到了西边,全是西方的我觉得,不符合中国的习惯,但是我们是在这个基础上做的。  这个是一期,意大利来的大理石,当时清华有四大建筑名不虚传,这是上楼以后的样子。这个系第二期,有一个难题,这个部分是新的务中心,一期和二期一块做的,中间差了12年。杨先生要解决这个面和这个面之间有一个135度的角度,这个室内怎么做?现在根本没有问题,现在什么样的空间都可以。那个时候还是要整齐、对称,这个建筑我觉得做的非常好。  这个是二层楼,主要的优势是在进去以后有一个过道。这里做了两个八角形的厅,这是一期和二期的阅览室和大阅览室,很巧妙的这个是八角形的,这个是半个八角形的,在各个方面的尺度等等的关系都做的非常好。  这是两个八角形厅,通向阅览室的门做的非常好。这是前半个八角形做的楼梯,做的非常好。这是原来一期的阅览室,通过这两个拱形看到了门厅,一开始地面都是软木的。这个主要表现了我们的思想,老的方式是这样的,二层是主要层,一层都给法学院教授做办公室,这层是馆长的办公室。  这一层我们设置了一个新模式,跟它有一个主题的呼应。这是由这个院里面看礼堂的背后,这是由大草坪看大礼堂。这张照片是冬天照的,现在这个季节长了树以后根本看不到。  所以我说主角配角的问题在这里表现出来了,礼堂虽然小但是性质很重要。另外,它的风格也可以看出来是非常讲究的,我们盖了一个比它大十倍左右的建筑,看起来还是它的配角,这是主要说的问题。  比如说从这里进来做四个灯,很自然的指向这个门。这里有一个院子,这是一大块。现在这是一些技术的房间,计算机房等等。二层是一个主要层,由这个门进来以后,这一点要稍微说一下。当时图书馆馆长对盖图书馆非常感兴趣,他就到各地图书馆看了。二战以后过了一段时间他出国了,世界各地的去看。最后他得出一个观念,是当时外国的风气和当时的考察人告诉他的,现在的图书馆彻底改变了以前的做法,不是三分离的,一个是阅览的地方,藏书的地方和借阅的地方。这三个地方是分开的,来了以后写条子到柜台借书,他到书柜找书拿给你,三个窥见是分开的。  这样的形式确实很不好,读者往往很失望。花很长时间找到的书根本不是我想要的书,总是不好。所以现在所有的图书馆自己都可以去找,合适就看,不合适再找,看完了以后还得放到桌子上,开架式的。现在最合理的是这种的,也没有八角厅等等的,一进去就是这样子。  因为我们知道二战以后要快,这是一个老的图书馆,它是一个殿堂,非常庄重的地方,一般要做的辉煌。但是二战以后都变成了这种样子,这位馆长是图书馆协会管建筑和设施小组的组长,回来以后就宣传最新的图书馆应该这样做,大家很开心。但是我做的设计思想和他不完全一样,我的脑子里想的是殿堂的样子,我觉得清华大学这么一所名校,学校里面没有一个像样的大厅,有机会了,我一定要做一个大厅。  我觉得他所宣传的空间就像一个超市,一排一排的架子,那里挂一个鲜肉,那里挂一个化妆品等等。所以我当时不同意,就做了现在的这个方案。结果那个馆长非常生气,要另外找别人做。后来找的是北京院,听说你们做了,听说是我做的,北京院很多都是我的学生,我们不做。这个事情耽误了一年多,后来在校内又搞竞赛,后来还是这样的,设计时间拖的很长,大概用了八年的时间。  当然,还有很多的困难,那个时候经济不是很好,拼命的省钱,一千块钱一平米。没有用什么好材料,就楼梯用了一点石头。后来,盖好了以后有很多建筑界的名人来看,建筑协会秘书长说一碗很好吃的阳春面。在我脑子里是上海的小吃,最穷的人吃的,不花什么钱,但是很爽口,很好吃,但是我是满足了,基本上这些这么一个情况。  这个可以看出来西山墙是这样的,这个是阅报室,对比一下时代感非常鲜明。这个东西放在这里了,安了泵和蓄了水。邵逸夫挣了很多钱,当时还说不能用一个人的名字命名,后来谈判了以后才这样命名的,不是公开的讨论。  其实我说这样还好,一开始把这么几个大字写上去也不好,所以最后就变成的了这样。对面做了五个拱作为连接体,里面是一个学术报告厅,非常重要的。这是由正门往东面,这是二期和三期连接起来的,一个空廊和报告厅。  晚上是这样的效果,做了几个灯是为了强调入口。白天在西馆里面往东边看是这样的,因为现在花树长起来非常高大。这就是跟那个馆长闹别扭的大厅,大家觉得这样子的话还是很舒畅。原来是很多的小抽屉,现在变成了很多电脑。你要借阅的话,还是在这里办手续。  门厅两边有两块休息厅,什么楼都有休息厅,有很大的休息空间。那个时候很少有咖啡座等等的。我想做一个,但是那个时候离不开政治报社,以前你想在学校里搞一个有名堂的东西,你必须申报党委,宣传处审查才可以,不能自己随便放东西。当时文革以后大家受思想束缚,害怕。那个时候我申请图书馆一定要有代表图书馆学习的语录,才能把它突出出来,不是一个商店。但是都没有人给你搞,我说我就自己搞,当然我也很害怕。后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做了六块匾额,三个政治人物或者说思想人物,三个科学人物。三个中国人,三个外国人,三个古代人,三个现代人。这样就都有了,但是一共有六块匾额。  比如说这一块是毛泽东,第二块是孔夫子,当时也是批孔过了,不像现在对儒家这么尊崇。第三个块是牛顿,我有什么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有一个是鲁迅的,马克思,都是关于学习的,有一点文化的气息了。  这是里面的小院,简单说一下四期,我们这个图是在北边往难看,这是礼堂。但是我觉得这里的尺度感不好,图书馆和礼堂也很多的细节。这边是第一期,杨先生做的第二期,这一块一直到这里是第三期。现在又在这里加了两个,本来这是两个宿舍,后来把它拆了,很多人反对。但是地面上不够了,所以我们做了地下室。我做三期的时候想做地下室,当时他们根本不同意。因为一期是有地下室的,因为就在河边上,现在有一尺深的黄水,千万不要盖。现在北京的水位很低,这个时候没有问题了,做了两层的地下室,所以在这里做了下旋式的小花园,这是主要入口,朝北。这条路是很多宿舍,读者绝大部分是由这个方向来,以前得绕一个大弯,现在就把这个部分做一个主要的入口。现在都是这样过来比较顺畅,解决了三期和馆长闹别扭的事情。  这边是立交桥,这是表示斜坡的,进去以后我这里做一个符号。由这边拐过去上楼,这是三期的老馆,做了一个休息空间。在这里又做了一个咖啡吧,跟外国学的。另外一个门也可以进来,这是在这里加了一块连起来的,两个小院,为了让一层地下室有采光,把做成下沉的了。主要的交通是经过这个检查口由这里上楼,这是小的地下室。上楼以后和老的图书馆连接起来,地下室有这样一个空间是看书等等的都可以,闭馆以后这里可以打开,你也可以通宵的看。  四五层就不说了,中间都是大的书架,两边都是阅览的地方。基本上达到了效果,当然不是他跟我们闹,是我跟他们闹,闹的非常不愉快。这是我们最后一期的主要入口,进去以后右手上楼,一层和二层、三层大概是这样的。外形的大的轮廓和三期还是差不多,但是风格的形式是比较时髦的一些东西来做的。  但是和现在来比这个不算大,在这里我怕生态方面、节能方面对于一个学校来讲,将来会有问题,这个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总而言之,它的外形就是这样子。这个是草图,靠近门的地方。这就是原来房子的过街楼,从这里进出,现在这里开了一个门,可以进去喝茶等等的,再进去就是院子了。  这是下沉式的庭院,二期杨老师做了斜面的,做起来比较有意思一点。这是入口,把这个符号放在了这里,中间是没有办法,就摆盆花,要不然可以不通过检查进去了。如果说来的VIP,就可以把花盆搬走进去了。  过了闸口上二三四层,外面我加上的铅笔的轮廓,原来画图人不知道,看起来是漫无边际一样,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是南边做的墙壁,朝南的,可以看到外面的院子。这是第三期老期的窗户,在这里休息谈判都可以。  这是四层和五层,围绕的方式。这是楼下的地下一层,你刚进大门的时候会暗示你底下还有一层,要不然别人不知道。  主持人:有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沈三陵教授做主题演讲。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沈三陵  沈三陵:我今天讲的是曲阜,阙里宾舍我是从头开始,但是做大三分之二结束的时候,我本来是建筑专业负责人,让我师兄做一个,他家里有事做不了,后来让我去了。所以尾巴的事情我没有参加,觉得挺遗憾的。问我改图吗?我说不改,但是受益匪浅,这是我自己总的感觉。我是1965年大学毕业的,当时是国家分配搞三院建设了。大量的建筑学生是分到工业设计院,当时我分到工业设计院。  后来因为是在广安门,我爱人在清华,我觉得太远,在1978年的时候我就到了部院,是我当年向往的地方,能够接触到林洛伊(音),他是颇德曼(音)美国的同学。他做过人民剧院,还做过电报大楼等等。这些大师是我一直向往的,很想跟他们接触。而且,我以前写过一篇老的中央大学,是我们那些老的先生,像吴先生等等都是中央大学毕业的。那时候清华没有名气,刚成立的,其实老的中央大学杨斌宝(音)在那里,很有名。所以说中央大学前多少届和后多少届只有戴年慈(音)是最棒的。后来我有幸到了这个单位,我觉得一个建筑师学的专业,不管你放在什么地方,每一步要好好的去做和学,不要有太多考虑,认真的学最后都能达到很好的境界。  我今天通过一个一个的小故事讲我收获到什么了,我自己还有一些体会,我们应该怎么做。1989年我们又回到清华,在那个设计院在了10多年,又回到清华,体会颇多。当然,现在退休了,有的时候时不时的还去做一点设计。有时候做完了设计之后把我气的够呛,所以我觉得现在的设计不管对我们建筑师的风性,还包括我们建筑师自己各方面都很欠缺。所以,我觉得很纠结。  先讲一下阙里宾舍,1986年建成,136间房,当时已经很了不起了。文学革命什么房子都不盖,很少有盖的。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外宾进到中国来,特别缺宾馆,当时委托戴年慈做这个设计,当时非常的有争议。这个是阙里宾舍,后面是孔府,这一条是孔庙。这些地方是很危险的,现在看不能是在这里盖,是世界遗产。当时我们还没有进入联合国世界遗产的范畴,我们1981年去的时候,这个地方拆了一片,这个地方是围墙,全部是空的,不盖也得让别人盖。当时的争议很厉害,当时我们去了十多个人,去干什么呢?测量,当时拿竹竿、皮尺找一些高的个子,把这样一些主要的房子的轮廓构图画出来,回来以后字模型。  做完了模型以后请来看,反对声一片,不能盖。所以这个项目就停下来了,但是没有停太长,停了大半年。那时候胡耀邦当书记的时候过去了,当地政府跟他谈了一下这个问题,胡耀邦说可以盖,就这么一句话这个房子就开始了。当时请吴先生也去看了,大家提有些什么要注意的。当时戴年慈已经当了建设部的副部长,跟我们接触时间不是特别多,可是还是非常尽心的。  这个房子的争论现在看来最主要的问题是在这样的主建筑旁边,这条路是和孔府挨着的,现在这个地方不能通车了,这个地方很窄。在这个地方是属于破坏环境,古建筑旁边。还有一个是现在你要做成老房子的样子,满足不了新旅馆的要求。主要问题是在这里盖真正样的房子和环境贴切,又能够满足使用要求,这个问题当时戴总很谨慎,很忐忑,非常极度的认真。  所以把怎么解决这一块的问题呢?第一他把这个地方做成一个矮的宾馆,因为这个地方是孔庙,不是特别高,到这里就特别高了。所以当地政府规定围墙要保留,这个完全可以做到,我们还是老围墙。这个地方原来有一个门,为孔府也都留着。就在里面做文章,高度规定这个地方的最高点不能超过这个楼,这个地方不能超过这个楼。中间发生了一些问题,就能看出戴总的水平和根基非常深厚。  在这一片里面他做了三个四合院,两个内院。这三个四合院做的非常的巧妙,两个内院中庭。这两个中庭做的是风车形的东西,这个方案实际上拿出来的时候已经有一个初稿了,这个东西是他多年做东西没有成功的。因为那个时候很少有设计,因为我当时做北图的设总,我只要谦虚一点马上就拿走了。当时项目非常少,当时我们设计院的院长说这个项目还是交给杨云(音),戴总以前做过很多,美术馆、北京饭店,你这个项目让给杨云。戴总做投资的时候经常来看,我们当时画的手面图一比一百,很棒,他站在凳子上说檐头或者屋顶怎么样,我们按照他说的改。  这个是他以前做的一些没有成功的方案,比如说这两个厅就是里面的一些手法是他以前喜欢的东西,一直没有实现的,他在这里头实现了。三个院子做出来以后效果非常好,原来觉得四合院做旅馆会不会有点闹?但是里面的布置好,一点没有嘈杂感,非常受游人的欢迎,这个主要是讲他怎么布置的四合院的细节。  比如说这些屋顶做的是卷棚,民间很多房子是卷的,并不是尖的。这几个面卷棚过去,顶上采光。80年代初能做到这种样子,出来的效果很不容易。这一块是因为做成这样一个碎的东西以后,淹没在里面了。这个是做的十字歇山顶,举起来以后这个地方是一个大厅,这里是一个餐厅,都是有故事的。一直到后面是报道厅,这个地方也是很关键的东西。我们在做方案的时候,戴总拿什么给我们看呢?常常是晚上画图,第二天给我们一比三百、一比五百的立面,你从这个地方往下深入。这个立面是很深入的,这些是细做的。但是这里怎么举架?不能做老的斗拱,而且做这个现在要全新的,又能够和传统的有一些结合,看上去还很有新意的,最后他就做了这些东西。往前做的歇山边上有天花板,后来全部打开做成花盒窗。那个时候结构没有那么多,不可能做成网架等等的,就做成了四个柱子,20米的间距。我们希望一楼进来以后不希望有柱子,上面看到没有问题。  所以说这个东西做出来以后,画图以后觉得挺好的,这些地方有一些水来衬托。这个地方是最高的,我刚才说的几个拱在这里,小的中庭是风车形,作为这一组客房的活动中心。这个地方做了一个围墙,它要集中起来,是一个入口的大院子。如果这个围墙不做,每个窗户都开着的话,把里面乱的东西就露出来了,所以这个地方做了一个围墙。  做这个房子的时候因为我是负责这一片的,中间这一块是复秀容(音)的,墙身和细部都做了。所以说在1985年10月份正式开业,开业之前有很多老总,关先生在这里,很年轻。戴年慈当时没有出国,英语不够好,但是他的功底谁都比不了。因为我接触过很多老总,都觉得很棒。只要我觉得沾上他一点就能学到好多东西,不只是告诉你怎么画,回头我会讲一下。  两年的时候施工图就做了,戴总事先要做很多构思和考虑,要不然房子不可能一气呵成。虽然说人马都很齐全,都是选的精兵强将。但是我们都在戴总的领导下,只要觉得做的不好我们就改,他觉得认可我们才往下画。上次有很多专家来的时候,到部里看模型和提意见的时候,都叫我们过去了。唯一一次杨延宝来他没有叫我们,他有很多的学问和知识。这个时候他提出了一个意见,就说曲阜阙里宾舍是一个宾馆,你要是白灰的很有含义,太冷了,应该有暖意。暖意又不能做琉璃瓦,又不能做彩绘,这是戴总坚决反对的。问我当年西南连大的房子勾缝用的是红土和沙坡土混合起来做的,很少有水泥。  红土现在可以用红色勾缝,勾缝以后就会有暖意,果然是这样的,现在看它有点紫色。后来整个一个曲阜市全部是红勾缝,因为它是矿物颜料。当时一点就点到了重要的地方,我们盖起来以后觉得特别的好。这个房子左右看都有看头,你觉得不是那么一眼就看到头的,远看有效果,细部有看头。我常常听到人们说细部决定成败,而且从开始做方案的时候可以看到开始是大构思,像打仗一样,举重若轻。一个很重的东西是不考虑别的,按照它的想法去往下做。做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要举轻若重,很仔细的去做。  我听到这个过程的时候也想到了,在1986年我们和澳大利亚合作设计的时候去了悉尼看悉尼歌剧院。当时人家跟我们讲丹麦的设计师投标中的,他常常是做月台的,做的非常多。这个方案做竞赛的时候,把月台构思拓展化。最初选方案没有选上他,后来选上了这个方案,按照理解可以进行。但是这个方案一共用了十几年才完成,中间的资金一超再超,而且做不出来,窍门不会,做不出来。那个时候没有计算机,全部是拉尺子的。就让他研究,研究出来就能做。他最后拿瓜切不同的角度,切完了以后摆,找到了满足他这个曲线的东西。一个瓜的半径就出来了,圆弧尺寸都可以算。  这个房子做了十多年,计算机进入这个建筑中间,计算机进入到建筑界是在这个建筑开始的。所以说有的时候不要小看一个建筑,能够撬动一个社会,上层建筑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而且这个建筑把政府都推倒了,认为你这个房子超预算超的太多。所以我觉得一个建筑给人的震撼是非常大的,中间的艰难也非常大。他为了这个气走了,再也没有回来看过他的作品,很多同学都去过这个地方。  所以说设计的细部我觉得真的是决定成败的,比如说他常常是拿出来三百分之一或者三百分之一的小立面,经常去推敲完成它的立面的刨面是怎么样的,勾完刨面再看它的平面和细部节点,我在这里做了很多就是这样考虑的。  比如说这个山墙,白色的。底下是红砖,按照形状转圈过来,这样白色就太多了。后来就想把这个地方出来,灰砖一直砌上来,这里面是双层的,这是做通风的,这样出来以后大小挺好的。  这是晚上的效果,一进大厅以后整个是亮的,厅并不是特别大,装饰并不多,但是给人的效果非常的震惊。它也特别注重推敲,比如说这个院子是四合院,按照旅馆做下来四合院每个窗户都看着,这个院子看不得。所以有的时候你要做的到四合院,我做过很多这个项目,我知道怎么把握,哪里要留活口等等的知道。这里留一个过厅,挖下来突出这个效果。现在咱们挑窗是这样出来的,做一个门进到这里。两边是客房,到那边是走廊。  这就是客房,这是一个水池,从这个口出来。这是从门厅进来以后的接待,用的是很细长的,很高的方式。这个后面是报告厅,这是几个院子和刨面。我自己做设计的时候我特别喜爱刨面,我觉得刨面是我想做东西的一个切入点。而且我喜欢从外面看,能够看到里面的刨面效果。所以我常常是切入一个设计进入以后就非常美丽,有很多的亮点,我很喜欢做刨面。所以我常常是把刨面以后想哪个地方要下去,哪个地方要上来,然后再去考虑其他的地方。  这个就是几个院子的门头,原来我在那个设计院的时候喜欢画铅笔图,而且我们这一波年龄的人画图比赛怎么又快又好,练了一身硬功夫,这是自己学到的本事。当时我跟的组长是清华1952年的学长,脑袋好事,手也灵活。当时出来的图没有太多的美感,但是图的表达非常好。我第一个项目是我做完了以后校对的时候他又给我校对,非常多的错,第一个项目做的让我很受打击。我后来一改毛病,后面画的图就错少了。所以说大学生进一个单位的时候,开始的锻炼非常严格,后面就不会有太多错。  因为我们当时去这个院的时候还是请描图员描图,我当时是喜欢自己画完,而且每一个地方要表达的很清楚。这边要把灯都表达了,不留尾巴,这是穿过的一个洞和门,这是人可以站在这个地方的窗。底下也有水,当时也要做。那个时候还没有油毡,而是用的一些老式的做法。包括这个地方的侧立面是什么要画出来,这个地方是怎么收的,这几个东西施工没有麻烦。但是当时我觉得这个石头做到七八公分,施工那边打过电话说改成十公分行不行?我说行。  再看一下这个院子的照片处理,也很有特点。底下是石头,这是泰山石,这是白色的,这是灰色的,三种颜色怎么处理呢?第一个是把60公分高的石头抬起来和窗台连上,就不觉得不舒服了。还有我们在这个地方做的是凹缝,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做法是看不出什么毛病的。所以一些有经验的建筑师会把一些毛病藏起来,避免不了人工的东西。  这个地方又做了缝隙,没有把砖做下去,还是希望一个整体。回过头来讲我觉得整个是白,不做其他的都很好。就是说成熟了以后,再去找以前自己设计的房子,会找出一些毛病。  这个房子有现在在里面打太极的,看书的非常多,因为到这边来的人都是研究孔子文化的人。刚才我说了院子的事,这边就是一个窗户,每个地方都是这样,注意的是在拐角的地方收进去了。所以在这个地方不会有碰在一起。有的时候我看到四合院挨着开窗户以后很堵,不想在里面待。它这里是安安静静,让你很完整的看到这些东西,眼睛集中在这里满,或者回过头看这个的时候,这里是暗的。这是戴总勾图做的,哪个有缺口等等都是很有意识的去做这个。  这个也是他做的东立面的设计,餐厅的顶上下来很长,看了这版你就要变成刨面,看一看谁在前,谁在后。因为不会太慢,很有层次,这一块是玻璃,这一块是白墙,在这里咬合了一些东西。所以我要表达的时候这个地方看的是这里,切一刀回过头来看这个。  这个地方是这个瓦,而且是它挑出来的。这是一个可见线,这是白墙。我看到以后变成了这样一个东西,是它下来以后的平顶,再过来是这样一堆的东西。为了更清楚一点,我把这里的平面展开,在这里画谁在钱和这在后。这么一个东西也是它的精华,我把这个精华画到位了,其他地方就很松了。这一小块我很仔细的去画,很一般了。  这一块是餐厅过来拉长了以后是一个入口很大的水池,要把这个地方表达的比较清楚一点。实际上这都是建筑师的基本功,大家都可以表达,只不过心要踏实下来,钻到这个事情里面去,才能对一个事情的理解更深入。  比如说他当时画了一个主立面是檐口,我画出来一个施工图节点,他说怎么那么厚?材料在那里摆着,一层一层算,果然是那么厚。因为当时要知道是这样过来,我伸进去一块,戴总觉得还可以。侧面有一个门他不满意,他不改图,说这里不好。我画很多门让他挑,他挑了哪个,我就知道哪里要学什么东西。  所以我觉得他的这些东西并不是太多的讲,话不多。我们在一起相处不到一年,可是对我的帮助很大。当时做的施工图差不多了,后来反映最高的地方超过了鼓楼,东边的鼓楼让超。后来我们顶上的都是官式的,后来他拿到了民式的来,我们全改了,当时就感觉中国的东西我们缺的太多了。因为上大学的时候没学这些,你在这里就能知道他的肚子里的词汇很多。我去这个院的时候,他们告诉我在文革中间反对学术权威的时候,让他扫厕所,他把厕所扫的特别干净,大家都说太便宜他了,怎么扫的这么容易。后来让他画施工图,结果特别漂亮,人家就说真的是功底很深。他曾经到清华教书,我听说画的图都非常好,他的眼睛很准,很尖。他看的不满意的,准是不好的,这一条给我们的印象非常深。  我刚开始去这个院的时候,我自己我在原来的院里建筑已经是不错的了,因为当时我都要走了,一百个人中要三个人涨工资,还都要给我涨。后来我跟着戴总做,其实国宾馆是大点的别墅,当时我们做的是屋子里面十几个人。当时做这个房子的副舍总比我大十岁在画图,有一个右派回来的也是画图,画的很好,所有的人都画图,一个人做一堆草图纸。我当时觉得这个单位的水平真高,我自己就觉得自己很忐忑。戴总来看像看样片一样,一张一张的,说没有一个好。大家就讨论应该怎么样,那时候就翻杂志,杂志也是很少的。我屁股不离凳子,就那样一周做了琢磨,做了一个错层。隔了一个多礼拜过来后说好,这个时候坐在那里给你改图,把错层的休息平台做出来画,还可以画一点立面的东西,好像有比例一样的,功底很深。  所以说这是榜样的力量,给你无形的影响,让你好好做事和认真做事。从我们一入大学,梁先生给我们上课,那时候教我们建筑概论,一进来先问一下同学不到17岁的举手,我们多是解放前上学,大家举手还莫名其妙。拿着粉笔在黑本上画一条狗坐在那里,问我们是什么,我们说狗。在旁边又画了一个房子,画了一个洞,这是什么?我们说狗窝。又画了一个房子,问我们是什么,我们说房子。  他说为什么你们有这种概念?这就叫尺度。所以说我刚刚上大学的第一堂课就是这么有印象,伴随一路都要很仔细看尺度的问题。所以,不会去做的尺度不对。很多房子觉得尺度不对,这个就是以人的尺寸来看东西。所以我觉得他讲的一些东西你要吸收,不要忘了。像戴总做的这些东西,对我来讲就是一个非常无限的资产,我一直做设计,做什么东西我认真的做,这世界怕认真二字,你认真做出来的东西还算是可以的。  我们看一下室内,实际上是一个黄德林(音)配合戴总。当时没有设计费,不收设计费。戴总请的大画家吴作人、刘恺素(音)等等,这就是孔子的六问和礼仪,把孔子学说里面的一些东西刻在里面。为什么不能做亮了?因为做亮了这个东西太突出,不能融合在一起。  这个白石头用的是汉白玉,把它做到了暗处,做的都是倒角的。所以一进来以后上面很亮,灯也是吊在这个地方,是画龙点睛的地方。这个东西是孔府的乐里面大量也这种东西的。  室内的效果出来以后,进去一看很惊人。这边有两个厅,一个是文厅,一个是武厅,这全部是孔府里面的礼乐的东西,放小了以后放在这里。这是孔府里面习武的武器,也是放小了以后的。  这个是武厅和文厅,都留出了缝隙。像这种做法是戴总很喜欢的做法,大家注意到美术馆的小厅吗?也是戴总这种类似楼梯的转化。它是螺旋形的上升,不会是样子不同,你在里面变一变恩就很有新意,但是他掌控的很好。  后来在锦州做辽沈战役纪念馆,入口等等都非常好,全部是中国的但是你感觉它很现代,柱子是方的,最后有一个整个的变化,让人看着很细致。这个是休息厅,其他的大画家都差不多过世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都是刘凯素写的。  这是餐厅,实际上反射过来的这个是镜子。做这个的时候做了,以前还没有空调就坐在这里是一个电扇,当时餐厅和会议厅做了集中空调,这个距离还是可以的。近了怎么样,远了怎么样,我知道这个知识就是他告诉我的。还有到客房接待厅的地方,这个东西都是烧制的,黄德林做了很多类似这样的图案。  所以我觉得曲阜这个房子给我们的印象很深,很细。后来我中间又去过,他们觉得挺素,很多地方做的乱七八糟,听说后来被拆了。不像清华图书馆这么保护的,很多房子政府就是爷,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觉得这里不好就要修改。所以我觉得一个建筑师做出来的房子能够得到保护,国外一个建筑是一直留几十年、一百年下来,这个是很不容易的。  下面我谈一下30年以后的阙里宾舍让我们领悟了什么,第一我感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像戴总的身体力行,持续不断的做。林洛伊(音)脑子非常活,1984年我做了一个房子,做的是新的东西,不是沿途走一圈,我是跳着做的。很多人反对,他过来看了以后说不要听他们的,你要注重第五立面,其实就是一句启发,不用太多的说。我当时做天主教神州学院的时候,模型在我们系放着,他们都看。吴先生看了以后跟我说保持神秘感,就这一句话就行了,我就知道怎么做了,安安静静的让人感觉。所以设计不会做很当,但是很多细部的设计不细看看不到,大效果是这样的,细致看的话能看出来就可以了,很多花哨的东西会让眼睛很类。  对于我们建筑是和建筑师职业的修养通过逐年的积累的,积累和沉淀是两样,积累是一块一块的把砖搬回来。沉淀是经过你的知识消化以后出来的东西,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去国外看很多东西,我常常是带一个小卷尺和一个小本,我发现也有人带。有一次我去韩国开亚洲建筑会议,当时李新刚(音)就跟着我参观。我们看一个韩籍美国人做的美术馆,进去以后把相机都没收了,进去以后觉得楼梯比较好,李新刚就开始画,我觉得这个小伙子挺好。  所以说一个东西就是要积累,我看这个挺好,马上画一个小图大概的量一量,逐渐的就积累了很多。否则很多人就是抄,但是抄来的不是你自己的。  上次我在意大利两个月,走到庞贝古城的时候,好几个房子就是它的东西。斯图加特美术馆的设计者,我看到他也参与了。发愁的时候上博物馆看东西,我当然不是学他们,我曾经到上海的时候2002年做丛林岛要盖什么房子,我去了以后觉得一片水,不知道盖什么房子。去了博物馆,看了知青当年在那里盖的房子,又看了看早期的时候的一些房子。后来又去了浙江的北部,对着这个岛的地方,回来以后就知道怎么做了,甲方非常满意。不是我很传统,也很有新意,很有当地的地域特点。  所以说我觉得大家要看各种杂志,不要忙的时候就什么不看了,上网看一看国外的一些房子盖成什么样子都可以受启发。比如说何老师在德国盖的一座小城,房子是很整的,里面是交叉的,又出来很多坡屋顶。当时我很奇怪,1997年我就去过了,我当时想看很多的房子。那个时候我就看过一大片房子,名建筑师做工业建筑,叫家具城,后来全成了一个展览了。  这个房子是在这个小区里面收官的房子,我就很奇怪为什么出来一个带坡顶的房子呢?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古典城市,全部是坡屋顶,很少有现代的房子,这是他对德国最后的一个奉献,细部处理的非常好。当时我有一个学生在那里,回来之后我就问他们空调怎么解决?他们都不知道,都不到。但是只要你懂的话,就知道哪里是送风和回风。我在这里待了一天,仔细看了看它的屋顶排水怎么做,玻璃怎么开到顶上,而且晚上看的非常美,透明的。  要研究人家做的东西,这些东西都要仔细的钻研和研究。我有一个研究写的马赛公寓,他谈到了这些。实际上克布(音)一生研究这些东西,小的时候住过寺院,成年以后又去了游艇里面看,房子也是非常小,但是有不同的标准。游艇上面像一个大的公共空间似的,什么样的活动都有,对他受了启发。他又去苏联看了金资宝(音),他是非常有才气的人,他也写过书。最后,他出来马赛,我觉得这是经过很多的经验积累做出来的。  我觉得我们在设计单位里面形成一个竞争的机制,形成一个习惯就是自然。我觉得设计院要有施工图评比,不是每个所抓阄出来评比,好的给个人中奖。这个是要形成一个习惯的,我当年在部院的时候不是中奖,是拿来对比的。  李胡(音)就跟我说我想找一个画施工图好的都招不来,有一个好的设计院抓着不放。但是在那里欧洲、美国来的设计师都很多,但是一年两年都走了。所以施工图我们要加强,当年我去部院的时候,国家饭店设总就是画图画的好。后来我在部院做的好多房子都是一块做方案,选谁是谁,你要形成一个习惯是不怕丢人。你做了一段施工图,你说你想试一试,是鼓励你给你时间做的。  我觉得建筑师有的时候不要以为40岁就不行了,什么时候都可以。因为你有了经验以后,知识多了以后你还会出来好东西。建筑系的学生在20多岁的时候要多努力干,严格要求,增加知识。有的时候知识够,文化不够。我们不是搞知识竞赛,我们要有很多文化,文化有了以后可以管很长时间。一个单位要有一个好的建筑氛围,大家是互相讨论和比较的,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师要和各个方面的专业很好的配合,你要学他的东西。当年我设备专业的知识是原来的工作经历很多,我在工地留下来的,设备一来我们就对图,看一看我就把知识就学习了。比如说在天然洞盖一个三层楼的工厂,怎么防治潮湿呢?后来发现里面有一条暗河,暖通的人告诉我利用暗河冷风升温降湿,把洞口堵上,想办法不堵死,巧妙的做了一些东西也得到了很大进展。这个人是崔凯的爸爸,它是暖通的组长,告诉你很多东西受了启发就用在你的建筑上,就很有帮助。   主持人:非常感谢沈老师,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做了非常精彩的报告,再一次对沈老师表示感谢。   今天上午这两个讲座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两个展览所引发,我们为什么要搞这两个展览呢?是基于在座清华院的同事,我觉得这两个展览我们院里面几个老总讨论,专门到部院请他们帮助,把阙里宾舍的施工图展在我们这里做一个展览,同时也收集了图书馆建成的一到三期的资料,四期现在正在施工,不太适合放进来。  这两个展览我觉得很重要,实际上图纸是设计的语言,是设计意图的表现。我们院里面也非常提倡做一个好完成度的项目,昨天朱院长也讲了我不追求精细度。但是在这样一个新的设计形式和对设计的要求下,我们大家都逐渐要求到对设计完成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我们应该主动的去想怎么样把一个设计完成的更好,图纸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表达的工具。  当然,这两个展览我相信会对我们工程设计有很大的帮助。刚才沈老师讲了非常多的细节,图纸对设计面怎么表达讲的非常细,希望大家多花时间仔细看一看。我个人有两个可以留下来给大家思考,第一个是在这个计算机画图的时代我们去想一想和原来手绘图的区别在哪里?我们的弱点在哪里?我觉得至少有一点,计算机图纸信息的重复太多,因为太容易了,屋顶做好全部改一遍,这个地方改了以后全部都改了。戴总画了一个立面,多余的都没有画。所以怎么样在计算机画图时代怎么把有用的信息挑选出来,这是大家需要的第一点。  第二点是把详图和标准图的关系分清楚,可能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多少工作,一毕业就分到施工图设计,在工程公司做了好多年。很多年轻设计师从图纸到图纸生活,从图上传递的这种模式怎么样把标准图和实际工程的需要以及建成工程的要求怎么结合起来,这两个话题是挺重要的。原来,我们培训也讲过最好要用标准图,不用出错,自己画的图出了问题要负责任。但是我们说只做参考,不负责任,这用谁负责任。尤其是现在五方责任以后我们作为建筑师自己的责任更大了,怎么样做好一张图,表达好自己的设计意图,提高工程完成度,做好一个项目,用好我们现在的技术工具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所以说这是我们最低层面的延伸就是图纸本身,两位老先生讲的我没有资格评价。我觉得最低的讲关于图纸的表达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希望在论坛结束之后仔细的看一看这些展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建筑专业二所所长、研究员吴耀东  吴耀东:我讲的题目大家也看到了,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很有名的一张图,美国一位学者亚历山大写过一本书是,为了做秋千的试验有很多设计师来参与,但是使用者真正需要的秋千就是一个破轮胎挂在上面。  所以我对学术会有一个看法就是这个是常态,设计的很费功夫,但是没有什么用。这几个人挂三根绳,还有三块板的,坐坏一块还有一块。我们什么叫新常态?这些年我们一直走的叫非常态,只不过要舍弃非常态,回归一个常态的过程,就是让我们远离非常态。  什么叫新设计?我的意思就是好意思,不分时代,好设计永远是好设计,坏设计永远是坏设计。  举个例子,这个建筑师也是最早折价苹果手机的建筑师,苹果的老板受他的影响非常大。是一个著名的工业设计师,他说好设计有十条原则,我给大家很快的过一下。  第一条是好设计应该是创新的,第二个好设计是实用的,第三个设计是唯美的,做出来的东西不丑,让人看的舒服,第四个是好设计是一时的。你设计了半天,使用者一用就知道原来是这个意思。  好设计是谦虚的,这是我非常喜欢的词,用的英文词也非常讲究。好设计是诚实的,像人一样。当时有人问你说的诚实是什么意思?不说谎,就是说设计不说谎。还有一条原则设计是历久的,不应该明天就坏掉了。好设计是也要考虑周边的人,好设计是极简的,我们的理解是以少胜多,中国人说的这些。  1997年我到清华园开始工作,一直到现在始终和这个土地走在一起,想的东西也非常快。这两天也有很多设计师讨论,讨论的很多事情是地域性,无论我们在西藏、北京还是天津。我比较喜欢说具体的哪个案例在哪个地方解决什么问题,随便给大家看几个案例理解地域性事件。  大家可以看到这些老房子,也有新的。大家可以看一眼就知道哪个是古人做的,哪个是我们现代人做的。遇到这种大窗的,处理比较粗糙的是我们现代人做的,在当地的风景其实非常优美的,不是说在好的环境里一定要开放。  这是一个老的环境,天天开着油菜花,它注重的是自己家的太太不被别人拐走等等。再看这个例子,老房子和新的房子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开大洞和开大窗的都是后人建的。  大家看到的这是新农村,我很害怕,成片成片的建起来。好在它的力量没有大过周边的环境,力量非常小。  这些是地域性事件吗?去过巴黎的人知道这一块非常漂亮,各地有各地的审美。在纽约中央公园的地方,这个是地域性吗?我放的这些片子都是我拍的,这些是地域性事件吗?波尔图这个音乐厅是不是地域性事件?周边全是一些欧洲的古房子。可是因为这个房子把整个小城带的充满活力,重新发挥生机。这个小岛上的音乐厅是地域性事件吗?这样一个被称为日本灯笼的是地域性事件吗?玻璃金字塔是地域性事件吗?我们更多的是从形式上思考问题,对于我们在座的诸位来讲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就是当代性。每一个时代的人有每一个时代的责任,当地性最重要一点就是我们要解决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后面是我们祖先解决城市建筑和生存环境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我们面临的这些问题?当代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另外一点,当你把社会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意思是教育已经进入了血液作为常识。任何符合自然之道的建造都是常识建造。建筑的结果是在用心建筑过程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当然,我比较喜欢这个词,实际上是相由心生。你做什么样的房子和你做什么样的人是统一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做出什么样的房子。像早上关先生他们那代人思考的城市问题是很独特的,我们经常谈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城乡一体化。我理解的中国城市化是城市应该成为好好的城市,乡村要成为好好的乡村,左手要好好的成为左手,右手要好好的成为右手,而不是把城市变成乡村,乡村变成城市。  快速的看一下我们所做的东西,我用了一个词叫城里城外,我指的是北京城里做的案例和北京城外做的两个案例。我们团队在中国这么多地方我都有过案例,实际上自省和批判性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这代人这么快的建设过程中怎么反思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我们城外做的两个案例一个是雁荡山,一个是云南博物馆。然后说一说城里,我们这个团队一直走了20年,红点都是我们的涉足地,我们也参加国家大剧院的竞赛。这是我们当时发的方案,比较对称,也比较平衡。当时的方案是退长安街30米,后来是70米,再后来是140米。  这是我们最早做的,我们当时的理解应该是这么一个和缓的连续的,但没有人认为它长的像人民大会堂,其实是不同的理解。后来一直往后退,最高的顶部放在这里了,前面有悬空的小剧场和音乐厅,大概是我们团队当时提交的方案。  因为这个机缘,和清华联合设计的时候我就被派到巴黎了,直接退到人民大会堂齐平的地方。把北京周边做成一个大宫院,其实这些事实也在发生,国家博物馆从革命历史博物馆往国家博物馆方面靠。这里有一个公安部,要拆掉做公园。后面都没有成立了,最大的贡献是让干巴巴的广场中间充满了绿色,当时有水。这是我在的时候,待了不到一年一起参与的,这是当时的一些情况,包括工地也去过很多次。其实建筑下工地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最后的完成度也相当不错。  当时就想长安街看不到大剧院,其实是躲在树丛里面的。大家可以看到它和人民大会堂的关系,紧接着我们后来参与了很大的竞赛,这是CCTV。这是所谓的北京CBD,这里是长安街,我们就做了这样一个竞赛。这是CCTV和TVCC,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构想。当时想做一个不一样的,包括北京电视台都要看的清楚,当时取得了好的名词,进入了前三。  现在CCTV和故宫是这样的一个关联,主要是想吻合的把CBD核心做到这里,是不是把所谓的城墙部分升高,赢得了很多评委的喜欢。后来我们涉足北京的区域一做就做了十几年,教育部。和中南海比较近,教育部区域最早竞标主楼到后面所有的项目都是我们做的,一直做了十几年,这是教育部的新楼。  大家能看到这是没有台阶的部位,所有都是环形车道上来。比如说九五之尊,我们争取到教育是平和的,应该是开放的。当时采用的石材也考虑了很久,把教育部做的不像政府,不像官家,要做的很轻松。当时领导说要搭屋顶,我们最后没有做搭屋顶,就做了这种柱子逐渐收风。  这个都是我们请别人配合做的,有限高问题,甚至有的地方伸手可以摸到天花顶。所有部委都有信访楼,不从大院过得从后面过。我们叫信访中心,实际上是上访用的,老百姓对教育有投诉的话就到这里。很矮的在西侧,非常矮。我们又做了老的教育部大楼的室内改造,都是五六十年代的。然后又做了业务楼的改造,层高很矮,层高是两米九,也做了最后的一个项目就是食堂,食堂完全是改造的,很困难,做了四五年。把老楼拆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大院。  现在还在做,他们还不满意,因为太挤,在西单这一个地方。想把地下挖空,把车停在这里。另外,有两个住宅想在旁边看。另外还有一个项目是中关村西区,左岸公社,今天在北京也能看的非常清楚。  另外一个是奥林匹克公园做了十年的时间,当时是北京最高的,18年前的时候。我们从1998年开始做到2008年,细节我就不说了。前几天我坐出租车路过这里的时候拍的,瓷砖贴到一百米是不多见的,我们当时做的是内。  大家很少在北京看到不封的阳台,还有一个房子是证券中心的改造。为首都机场做了很久,最早是参加评审,盖的时候经常去工地,因为有一些交流,所以就做北京首都航空城的整体。即使是一些世界级大师到中国这块土地也很辛苦,他说我们做的是一条龙,做的是金龙吸珠。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做了首都航空城的战略规划,也做了首都机场的体育馆,包括机场宾馆改造,这是后来加建的一块。因为要用老的做,再加建成一种整体的做法。  紧接着在咱们学校里也做了一个老房子,大家买菜的时候就是我们做的。这里有三层,为什么是封闭的呢?因为首层想卖菜,二层想做什么内容,而且中间不要串味道,所以做了这样的设计。  另外一个项目是小房子,也没有实施。还做了南城的一个项目,这是天坛,我们做了北京联合大学的教育学院的项目,操场是东西向的,现状极其挤,又没有其他办法,要见缝插针。实际上土地长不完全指标,但是还是在做。中国唯一的一所本科残疾人学校,像施瓦辛格等等都来参观弱势群体的地方,实际上我们的用地不太够。  还有一些零碎的项目,都是十几年前做的项目。一个独特的是这个社区唯一是有图书馆的社区,运营都很好,让所有住在这个小区。因为开发是不敢住自己的小区就是怕惹麻烦,我们的想法是建筑师要负责所有的东西。  前一两年一直做的项目是长安街,百盛对面有一个国家教育电视台,研究了很久叫国家信息化大厦,北京院很有名的设计,傣族的。后来保留了这个房子出一个方案,再一个是拆除以后出一个方案。  快速的说两个城外的小东西,我们后来越做越小。有一个工厂中间要做一个小的建筑,像环岛一样中南西北都要通过。这里就做车椭圆的设计,最早做了这样一个角度,东南西北过来不是堆了几个太湖石和假山石。老板挺高兴,说这是金山银山,很不错。我们还往管子上喷水,吹过来有像哨子的声音发出。  所有的厂区都是破旧的房子,最早是一个折板,打了混凝土,最后还是贴上了石头。在高阳这里的是一个污水处理厂,我们把这个厂房包了,还保证污水处理厂的运用。找材料找到的是做这个砖的铲子,原因是原来是三毛钱一块,现在是四毛钱,虽然贵但是环保。我们力争让政府做这个,所以我们就这样做了。  包括在这里看,我们也做出了汽车混凝土。后来政府就要求做这个,在污水厂旁边盖了一个水池喷水,做了这样一个洗手间,原来想种树,本来想种一些花。当然,用的全部是环保砖,做了很多大门。  到底什么是建筑呢?这个人是我老师的老师,这张照片是他92岁时候的照片。你看他所有的草图画的很细,种什么庄稼和树多全在上,他也设计玻璃窗、家具以及教堂灯、残局。大家现在如果去帝国饭店的时候,还能卖到帝国惨剧。所以他1893年从30塔里孔也的做了开业的小碑,他去世的时候92岁。他对自然很崇敬,这个就不用说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盛文革  盛文革:我讲的题目是漓江风桂北韵,讲这个PPT以前我想先把方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汇报文件是在我们完成施工图以后,按照这个效果来设想的。这个项目开工以后对于桂林和广西的这样一个三四线城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工程,从自治区的角度还是从桂林市的角度各界都是关注的,参观的人特别多。为了和甲方汇报的时候我们制作了这样一个文件,把整个设计的内容展示的比较清楚一点。  室内的效果只是一个示意图,施工图刚完成,还没有进行室内设计。  我的PPT主要是对公众和符合政府领导的口味制作的,对咱们这个项目来说从2009年我们国内经济已经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影响,从原来的高速发展,经济上已经感觉到了,尤其是当时有一波比较大的波动。那一波的波动已经对这个项目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今天咱们说的新常态这个概念,什么叫新常态?昨天也讲了,从高速发展向稳定保质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项目里面,原来是具有很大雄心的项目,不仅仅是咱们现在的一个大剧院,一个博物馆和图书馆。实际上我们目标是做到20万平方米的规模,地块也非常大,在总的平面图上会看到。  这个我们就过一下,整个项目的进程是从方案设计到最后竣工,四五年的时间。研究这个工程已经启用了,还没有完全启用,当地媒体都有一些报道。作为桂林市特殊的地域环境,建筑是一个在地的设计。其实每一个项目都是针对特定的场所,特定的地域或者特定的城市,包括城市的文化都是很不一样的。比如说咱们在北京做项目和在成都做项目有很大区别,在上海做项目也有很大的区别。  同样,比如说在三线城市,在南宁和桂林做项目,虽然都在广西区里面,他们两个地域人的审美喜好和要求都不一样。桂林的建筑怎么体现桂林的地域文化?设计师有设计师的考虑,政府有政府的想法,社会公众也有社会公众一些评判的诉求。从最早发起的项目来说,肯定是设计师想法占了更多主导地位。在真正的决策过程中,决策机关的审美会影响整个项目方案的抉择。  从设计师角度我们其实是有一个很好的想法,这是对地域文化做的一些分析和研究。这些图片里是桂林,它的一个特点最根本的是漓江,而且桂林漓江流域规划是我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做的。当我们去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人家要求的我们是清华,更应该理解规划的重要性,执行的重要性。怎么来执行规划,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去体现桂林或者当地喜闻乐见的文化风情。  它的城市是一个小城市,人口不大,就在漓江边上。大家很多人都去过,城市面貌都是在琼山之中,房子五六层。建筑形式都是七八十年代的风格,从80年代传统改革开放到咱们做设计,2008年以前,在这么长时间里面桂林其实并没有一些大型建筑的施工和建设。在建筑文化方面它留下的其实是过去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有一些民族风情,受瑶族、侗族的影响比较大,自然环境来讲就是山和水。  整个建设项目的背景基于桂林新城发展战略展开的,也是基于地方政府对漓江的这样一个保护。漓江是非常出名的地方,咱们原来和国外的同事合作,促进国外交流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人不知道广西在哪里,但是一说桂林都知道。因为桂林在国际上的文化传播度比较高,我觉得和90年代的时候,当时克林顿访问中国有关系。访华的第一站是桂林,在漓江边向世界亮相。很多同事,国外建筑所的设计师对桂林都特别了解,所以说桂林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样一个新城战略中文化设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2000年的过程中一线和二线城市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城建设。以上海为代表,上海是在江的东案建设一个现代化、国际标准的新城。对上海这样一些一线城市来讲,三线城市是没有参考意义的。但是在国内有很多的二线城市都进行了大手笔的改造,包括郑州新区即将做一个规划,对整个郑州城市发展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桂林这个时间和地点也是走这样一个新城发展战略,以地产和新城漓江保护为切点,以什么带动新城的发展呢?这是很多项目,包括郑州的项目,上海的项目,这些案例都给了一个尺度,一般是政府投资的文化项目作为一个起点。城镇项目也是作为一个政府开发的龙头项目来启动的,启动的目标好像是定的非常高,非常远。  作为桂林他们定位的是国际级的旅游都市,在前期做的可能是20万平方米的规模,在现有用地上包括现代规划营业厅等等来整体规划的。这也是我们清华院的中标法,我们主要从山水两个方面出发,跳出了项目的局限约束,更加做的自由一点,灵魂一点,与水更亲密了,这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  但是真正的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经济形势的影响,新的领导,新的决策为这个项目进行了一个重新的评估,提出了几个意见,就是要量力而行,量体裁衣,因为政府兜里的钱没有那么多,这是很实际的事情。  另外一个是体现桂林民族文化的特色,量力而行和量体裁衣建筑师比较容易做,体现桂林民族文化特色是一个难题。因为这个方案长期是我们院进行的,中标以后根据桂林市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反反复复的修改,修改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修改的这些要求和意见和原来的思路是不符合的,怎么让这个项目落地呢?看方案的具体情况,因为当时这个项目具有非常严重的危机,业主是文化局的老领导,是非常有魄力的一个行政领导。他对整个局势的把握是非常强的,年的时候,在那样的环境下如果这个方案不能快速通过领导的审查,快速定案,有可能这个项目就黄了,落不了地,前面的设计无论做多少工作都是没有意义,最后交的只是一个未完成的效果图。  如何实现这个项目的落地?工作室的这些同仁们基本上桂林常住现场,对整个文化和景观做了长期的调研,调研的根本目的是怎么体现了文化,怎么既满足领导的要求,又真的能够体现桂林的一个文化。这些在过程中有很多方案,最后基本上都是大家做的快要睡着了,最后的草案是在这样一个地块里面做了一个三足鼎立,中间轴向的布局,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有一个极具形象标志的鼓楼塔的形象。  在这个方案的汇报过程中,要求是在这个基础上体现汉唐风韵这样一个概念。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我们不知道,汉唐留下的建筑我们没有,我们无法学习。我们也考察了西安张先生做的唐风建筑,有一些雄伟壮丽的这样一些建筑设计。在桂林实际上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按理说是老少边穷地区,在这样一个经济条件下要完全像那样做是完全不现实的。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尽量吸收桂林山区的调查,或者桂北的形式去做。材料是现在的技术,现在的施工手段。是不是汉风唐院我们不提,领导汇报的时候我们把这个意见要表达出来,这是它真正的地域风情建筑形态。  在这个方案里面,城市客厅是大家都知道的,这个概念也不太说。目前来说,都是做一个城市的文化聚落中心。这是最后完成方案的总体效果模型,领导我们一般不常见,但是有一批当地的文化系统专家和建筑系统的专家对这个方案经常进行一个业务汇报。我们根据他们的评审意见和修改,达成既能得到专家的基本认可,也能得到领导认可的总体。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工程设计的情况,这样一个平面图,在轴线的端头做了一个图书馆、大剧院、博物馆,这三个建筑有不同的个性,怎么符合它的性质呢?大剧院相对来说是具有宏伟元素的,在这个建筑里面的屋顶是做了一个大的起伏的。图书馆是安静的文化建筑,需要的是平和、安静的空间。博物馆更多的是需要大空间的展厅以及入口的空间,在建筑上顺应这种布局,以这条为中轴线,作为面向城市的城区,广场空间这条轴线面向城市的中心公园。其实这条轴线更远处是公园对面的市民中心,为什么重要呢?不仅仅因为这个景观公园的因素,而是因为城市的市民中心。  简单介绍一下大剧院的情况,1500座的规模来设计。从我们接手工程设计和方案规划的角度来说,按照满足功能要求尽量压缩总的规模来满足量力而行的这样一个要求。1500座的剧场,同时还没有300座的多功能小剧场,同时还要求有三个小的电影厅,规模控制在一万九到两万平方米,品质做的非常紧凑,也做了适当的压缩,左右两个侧台多保留了三块台板,满足整个剧场的需求。  但是在格局上有一个小标准,因为国内的剧场以国家大剧院为龙头定了一个调子,18米宽,12米高,所以它就确定了18米乘18米。如果别的剧场是16米或者是15米,有可能巡回演出的时候对整个设计和物美等等都得重新做。这里考虑到将来有一个专业的管理公司管理,将来作为他们其中一站的设计,所以台口和整个舞台的工艺设计都按照国内的剧场来设计。  但是在后期这一块适当的做一个压缩,因为特别大的剧场经常性使用不会太多。我们也根据市场调研做了一些分析,尤其是考察了自己建设和经营的剧场,在深圳的保利剧院,那是一个最适用经济的典型,在一万八千平方米把1500座的剧场做下来了,整个功能和流线都非常好,我们是都在一层来做,不做后排的通道。  在这里我们把化妆间留在这块,包括钢琴库等等技术要求高的地方。东边弧形这一块是剧场的轴线,包括它的流线都是以经验剧场的流线设计的,没有太多花样。在贵宾室的处理方面一个是在正中间入口保留了地方政府接待有的贵宾厅,更重要的贵宾厅我们放在后面,使贵宾厅的领导以最短的距离进入剧场。  这个剧场和别的剧场唯一区别是前面有大厅的观众入口以外,我们设计了一个大平台。这个剧场使用的频率不一定有那么高,使用的时候要从前台的大门先进来。还有一个机场是在紧凑的体积里放在后台,公众平台设置了一个入口,从这个入口可以到多功能剧场。这个平台和后台的关系又能够比较明确的分开,使流线不受干扰。  这边是后面的功能区,包括一些排练区不仅仅给剧团使用,也可以作为对外开放的群众培训和舞蹈排练,使它的功能更加亲民一些。这边是后区,因为我们受方案的限制一层大厅只有12米高,出口实际上就是12米高。我们在大厅楼顶平台做一个中场休息的空间,在非演出的空间做一个休闲交往的空间,使两边的空间都能够运用起来。  上面的这一个是多功能小剧场,为大排练区预留的,我们改造了一个多功能剧场,增加了一个剧场的功能。建筑的立面大家一看都知道,好像没有更多的可说的。在设计上立面风格和细部处理花了很多功夫,包括比例和尺度以及和窗户的尺度都是相关联的。  剧场功能上有很清楚的格局,下面是一个积压箱,后台是多功能小剧场。这样有一个大屋顶的结构,对声音有一些影响。在保证功能的情况下,顶部做了撤销的处理。剧场的功能流线在咱们施工总体完成以后,对整个剧场流线基本上认可,没有改进的意见。只有在乐池的部分,舞台面标高是5.0,月台底下只有2.5米,做完了结构以后剩下净高不到2.1米,这样就到来了一个问题。保利老总很关注细节问题,如果这个剧场将来由保利经营,他们进来的首场演出是音乐会,大师的个子很高。所以说我们在这里调整了,使月池的通道和这里有一个关联,指挥可以从后台直接上舞台。  这个是图书馆,有一点要说的是桂林市的图书馆和其他三线城市的图书馆不一样,桂林市级别和南宁是一样的,虽然没有副省级,但是桂林图书馆是副省级的,承担出库存储的任务比较多。  博物馆也是这个项目里头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尤其在形象处理上是一个难点。在这个博物馆里面的功能非常满意的,做的很严谨。这两块加起来四千平方米,其他的公共文化培训设施包括报告厅等等都在一层。虽然有一个大平台,准入口在二层,更多流线是从一层做的,照顾了一致性和使用功能的需求。这是从一次性要求做的,再强调一下开场的空间。  在大厅两侧做了两条公共的位置,两侧都是大厅。对博物馆馆长来说非常受欢迎。设计的使用空间效果特别高,相当于一千平方米的规模能够提供的展厅是一万两千平方米,而且我们预留了两个厅的空间,对未来的拓展也是留下了空间的。  这个是一个鼓楼的形象,因为毕竟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现在做用现在的技术实现它,材料都用的是钢和玻璃的材料。文化广场做了一个配套辅助的功能,所有的设备和机房都是从这里供应的,集中的停车设施在这里解决。因为桂林地貌的限制不能挖地下水,所以没有地下车库,只做了一层停车场,而且四周完全开采,是为了节省资源考虑。  顶楼的效果基本上就是这样的,鼓楼的高度是72米多,传统上没有,最高的传统只有30多米。在这个地方比较麻烦的问题是消防的问题,怎么做的规范的问题。  最后解决的办法是通过消防专家委员会和当地专家委员会的认证采用的建规的设计,这也是比较大尺度的门栏。为什么做的尺度这么大呢?可以容纳三千人的演出。馆场从自由几何形做了一个人群疏散的安全考虑,有更多的空间来利用。  在这个方面也做了一个优化的处理,这也是对之前方案的优化,两边其实是一个双曲线。室内设计方面从技术上有一些难点,一个是大空间的消防,尤其是博物馆的两个人都是超规范的,大厅消防措施是四千平方米,库区也是2500平方米,我们进行了性能化设计。  这个也是超规范的内容,楼道消防。在节能和环保方面,这个项目做了一些处理。我们为了更稳妥起见,采用地缘热泵技术。这个是施工过程,完成以后做的一些室内设计的效果。把原来没有是的溶洞、山水的诉求在室内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包括结合深水的构造做的设计,都是溶洞里面的概念。  包括从大平台进来以后,也是溶洞的棕乳石的颜色,这是建成以后航拍效果,前面的广场和夜景。很遗憾夜景没有纳入我们一体化设备范畴,目前设计完了以后做实验,都脱离了我们的控制。仅仅是模拟效果图做的,当时不是特别的好。后来,简单的改动还没有改,重做就很困难了,这是大厅的室内效果。  座椅好久没有使用了,全部都用塑料布盖上了。这是建成以后的效果,和原来的效果图还是蛮接近的。这是对面的景观公园穿透的视角。  总结一下几个样本,这样一个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对整个城市新区建设有巨大的效益。我们这个项目建设以后周围地块非涨,原来是30万一亩,现在涨到300万一亩,包括周边文化地标的需求还没有实现。我们这个文化设施启动以后,周边的文化设施相对带动起来了。包括这边有五星级酒店等等,都跟着上来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  刘玉龙:最近这一年大概我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教育建设,大学、中小学,包括最近的职业教育这方面的工作做了一些标准的规范和一些设计的工作。第二块就是医疗方面的工作,有一次医疗开会的时候我说现在大家关注的焦点和难点我现在都在参加,上学难、看病难都让我赶上了。  今天给大家做一个介绍,题目叫做面向老龄化的医疗设施,出于两个想法,第一个是契合我们当前讨论的主题,在一个社会的新的发展条件下,老龄化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大家现在都比较关注养老等等。  第二个这个项目还比较新,还没有完全建成,所以没有太多的照片,还在施工中,装修还没有完成,比较新,我选择这个题目来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总的分成五个方面:一、社会及医疗事业发展。  在座不一定有很多人参加过医疗方面的事,不一定非常了解,我简单过一下。这张图大家都放,简单的说我们老龄化社会问题非常严重,到了2050年很快变成一个倒三角,老年人多了,年轻人少了。年轻人代替、更替不够了,简单来说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到了60岁退不了休,你退休了谁养你?肯定得接着上班,因为养老金是即时兑付,现在交的钱退休人拿,等你退休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人交钱,问题很大。  很多文章都在说这个事情,简单来说是经济发展赶不上老龄化社会的速度,老龄化人口基数过大。这是我们的背景和困难,全世界有这么多的老年人,比例是一方面,数字巨大。美国、法国、日本老龄化比例比我们高多了,再高总数也没有多少人,我们总数太大。经济跟不上,社会还在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很穷,欧洲和美国完全可以支撑,还有移民,年轻人还进来。印度虽然经济不行,但是它的人口基数扩大,也许会超过我们,比例不一样,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  国家出台了非常多的政策和办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总的来说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办医和办养老,来解决即将面临的新的困难,每天都有新的文件出现。  总的来说医疗设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目前是在投资主体多元化阶段,当然也不是非常明确,目前还有不同看法,卫生部发的通知,国务院发的文件,民间意向在不同的方向。但是公立医疗现在是一大块,再一个是产业资本、保险资金、PE投资大家都对医疗感兴趣。还有外资背景的医院,已经看了十年了,拿着钱等着看一看中国市场能不能投,是什么政策?是什么回报?盈利性还是非盈利性?县里头和它是什么关系,医疗资源怎么分配?不清楚这种,大家拿着钱等着。  还有互联网医疗,大家拿着APP看,网络医院是医疗APP的服务等等。最近,我医疗的群里有人说推了一个大众的APP号,有两万医生,90%非常活跃。简单的来说,这些都在摸索,而且在探索和多样化的范畴当中,主要是这四个方面。  我们国家的医疗数据每年有年报,医疗卫生数量减少,床位数是在增长,这是到2012年的统计资料。为什么是这样的情况呢?微观上也可以感觉到,大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米长3米高拖网拦网价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