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因患重度交通性重度脑积水能活多久低智商被别人说闲说弄死的人有多少呢?

先天性脑积水7年了,能走会说,智力却不行,还可以治疗吗?
11:47&&&&&&浏览10535次
病情描述:先天性脑积水7年了,能走会说,智力却不行,还可以治疗吗?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病情分析:脑组织出生时重350g,1岁时重900g,1岁后重量的增长才减慢速度,至成人脑重量1.5kg.所以,当发现有小儿脑积水时,应尽早做手术。
指导建议:你说的这情况,智力是恢复不了了,但是要积极治疗的,这样才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副主任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康复训练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可以做感觉统合训练和针灸治疗,但是家长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
副主任医师
没有满意答案?看看更多相关问答三年回眸 Recent three years乡村听雨三有一首广东音乐的早期佳作《雨打芭蕉》,乐曲优美动 听,摇曳生姿,犹如雨打芭蕉,淅沥有声。旧时的文人,喜欢 听这首曲子,而且写下许多优美的诗文来赞誉之,颇有诗情画 意。我也曾经多次听过这首《雨打芭蕉》,心中便萌生了向 往:什么时候到有芭蕉的地方听听雨打芭蕉,以助吾之雅兴 呢?后来芭蕉这种植物,我们这里也到处可见了,而且每一下 雨,都可听到这雨打芭蕉之声。倒确实应了那句美学名言:距 离产生美,觉得雨敲打着肥厚的芭蕉叶,声音不太清脆,倒给 人一种喑哑沉闷的感受。 便想到曾经在旧式的瓦屋里,梦中被雨声惊醒的情景,听 到那雨打屋瓦的声音,叮叮当当,鏦鏦铮铮,淅沥萧飒,如鸣 金铁。 从此,我便在古老的残编断简中,去寻觅这历史的雨声 了。像春雨: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夏雨:猛风 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秋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 昏,点点滴滴;冬雨:潇潇一晌梅残雨,独立无情绪…… 时令已过小满,正是多雨的江汉。到了六月,拿家乡的俗 语来说,是“芒种过了夏至节,亲家有话田里说”的大忙季节 了。但如今,机耕机种如火如荼,监利农业丰收可望,农忙几 乎成农闲;说不定肚里有点墨水的乡民们,在夜雨飘摇、蛙鼓 骤响之夜,朋友不至,还吟咏几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 子落灯花”咧。 正在此时,我回到故乡,突发奇想:要一位农民朋友给我 寻一处农家小屋,那种盖着燕子瓦(老式黑瓦)的平房,去挑 灯读书,去斗室听雨。 朋友遂我心愿,将毗邻他家楼房的两间堆放杂物的小屋子 清理出来,床铺,桌椅,打扫得洁洁净净。更难得的是老天爷 也从人愿——傍晚,夏雨如期而至。 只见柴门之外,天空黑云翻滚,渠边柳枝劲舞,一道长龙 似的闪电,照彻寰宇。雷声歇处,起首是稀疏的雨点,叮叮咚 咚,时断时续的打击着青瓦屋顶;前奏过后,雨声变得热烈而 欢快,将屋瓦敲打出鼓乐齐作的效果;之后,雨越来越大,越 来越猛,大雨就像塌了天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门 前白亮的雨点,连在一起,像一张大网,像一串串珠帘,挂在 我眼前,地面上顿时腾起一层如烟如云的水雾。“风声撼山翻 怒涛,雨点飞空射强弩”,倾盆滂沱,屋瓦暴响,一时间倒让 我呆了,情不自禁地跌坐到堂屋里那手感光滑而略带岁月清凉 的竹椅子上。 夏天的暴雨,它既没有冬雨的透滑,也没有秋雨的凄凉, 更没有春雨的缠绵。它所有的只是疯狂的倾注。你看它,张扬 着,毫无顾忌的,狂扫一切事物,宣泄着自己的力量。在它的 洗刷后,天地间的污秽都被冲去了,万物换上了一层新装。 在乡下听夏雨,这人间天籁,使人感受到一种原生态的自 然美。 回溯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悠久而漫长的农耕文化 史,即使当今世界已飞速地步入了工业文明;即使在中国广袤 的土地上,机耕机种已经差不多代替了牛耕人种;即使式样各 异的楼宇,已经替换了农家小院的竹篱茅舍。但我们的内心深 处,还依恋着农耕文化的什么呢?是石拱小桥下流淌的溪水? 是纵横的阡陌上那伏垄的野花野草?是晚风中徐徐升起的袅娜 的炊烟?是牛背上牧童横吹的短笛?——如果这一切都在现代 化的进程中踪迹全无,而浓缩于城市人节假日“农家游”的人 造景观中,那是不是也是一种悲哀呢? 确实,我们的祖先都是农耕文化的践行者,但作为祖先血 脉相承的后人,我们早已远离了稼穑之艰。我们一边在充分享 受着衣食住行、娱乐休闲无所不包的现代文明,一边又在心有 不甘地寻找突围现代文明种种弊端的路径。 作为一个真实地生活着的人,有时是需要一种特殊的感觉 的,就像这在农家的瓦屋里听听夏雨敲打青瓦的感觉。 因此,在这炎炎夏日,我选择农家听雨。那雨声,会洗涤 我怔忡落寞之心灵。大事情和小日子——贺《监利人》创刊三周年湖北省原政协副主席 郑楚光年前,监利(武汉) 进杯状模具中,盖上盖子,再放 到炉上蒸。待熟后,拿木杵轻轻 一顶。”作者细致的观察,让读 者体会到了劳动是多么光荣,多 么美好而有意思的事啊!这样的 小生活深蕴人间烟火的况味,特 别地接地气、聚人气,让人回味 无穷。还有朱河街上的叠汤圆。 还有《闺中三绣,儿女情长》; 还有《曾经的知青,曾经的初 恋》;还有监利盲人小提琴手都 值得人品读、回味……正如《舌 尖上的故乡》一文中这样写道: “一路奔波定然疲惫,回到家也 顾不上休息,此时最幸福的事情 莫过于和家人围坐在火炉旁一起 吃莲藕炖排骨。鲜美的汤汁、炖 烂的藕块和排骨,一口下去才感 觉到真正回到家了。”这是你的 小日子,也曾是我的小生活,没 有一刻不想念,没有一刻能忘 记! 作为在外生活的游子来说,能 把自己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分 享给故乡的亲人朋友,又是一件 多么欣慰和自豪的事啊!创刊以 到血防卫生,从春耕生产到“福娃模 式”,从土地整改到城镇规划,从华中 玻铝国际城的创立到浩宇制衣落户工业 园……无疑,《监利人》始终把握了宣 传的主动脉,关注焦点、热点、难点, 不遗余力地汇聚正能量,为“中国 梦”、“监利梦”的早日实现呐喊助 威! 监利普通百姓的小生活、小日子是 《监利人》中生动多情的一笔。《至今 犹闻挺糕香》文中卖糕的熊爹已经六十 多岁了,还在腊月的寒风中把竹梆敲得 笃笃响,看“他把右边担子下的炉门打 开,手脚麻利地拉开抽屉,用一个专业 挑子,大头挑糯米粉,小头挑红糖,放 来,《监利人》浓墨重彩地推出 了“游子风采”栏目,目前已报道了近 七十名监利游子。全方位、多角度地让 读者了解他们的成长史、成才史、成功 史、成名史。他们是监利的骄傲,值得 学习和弘扬。 我爱《监利人》,它就像是一缕故 乡田野吹来的春风,温暖而多情。 我爱《监利人》,它就像是家里亲 人捎来的一坛粮酒,醇厚而热烈。 我希望《监利人》走出资金的困 境,得到监利县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社会 各届的赞助,办活,办新,办精,办 强!为监利经济的发展尽职尽责!为监 利文化的繁荣多谱华章! 经济发展促进会创办 《监利人》会刊,安频担纲主 编,他诚邀我任顾问,感动于他 的执着奔走,也对即将面世的 《监利人》充满期待,我欣然应 允。三年后,《监利人》已出刊 28期,发行16万多册,成为无数 监利人茶余饭后的必读书籍。安 频是个过细的人,每期都用邮件 寄给我,并电话确定是否收到, 有时甚至自己送来。读书看报, 早已成为我多年的习惯,但只有 《监利人》于我而言,却常常是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是 一份浓浓的乡愁,是一种朝夕相 处的熟稔,是一种亲情血脉的呼 唤,那样真实,那样纯朴。 要用有限的篇幅去评论一本 杂志的好与坏,是永远不够的。 不过,从监利人对《监利人》的 喜欢与热爱程度上看,是可以肯 定它的价值之所在的。就我个人 而言,认为《监利人》主要的特 色是:既宣传了党和政府的大政 策、大事情,又关注了普通百姓 的小生活、小日子。 “媒体不仅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 舌,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代表着 一个城市的形象”。《监利人》充分地 发挥了媒体的作用,大版块、大篇幅地 宣传了党的大政策、大事情:“反腐倡 廉”、“中国梦”、“群众路线教育实 践活动”、“三万”工作等。监利县 委、政府在响应、贯彻、落实过程中扎 实推进“工业兴县,开放强县”,着力 打造“三大高地”、切实加快“四化” 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监利由农业大县向 工业大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 中心城镇向中等城市的跨越!各级各部 门也上下联动,齐心合力:从交通发展2014年第6期 ( 总第28期 )05 三年回眸 Recent three years三年回眸 Recent three years三年桃有花万般情无限◇本刊编辑部——《监利人》的数据三年透过数据看变化 《监利人》从起始的每期出版发行 2000册,到现在每期出版发行5000册; 《监利人》的页码,从起始的每本 48页,到现在的每本64页; 《监利人》这本属于赠阅的杂志, 除了面交与分发之外,还有一部分是邮 寄的。从起始邮寄380人,到如今每期邮 寄2067人; 《监利人》的发行范围,除了监利 城乡与武汉市外,还向外省市发行,从 起始的9个省会城市,到所有省会城市; 除了内陆发行外,也像外埠发行,从起 始的港澳台,到如今的7个国家; 《监利人》的读者群,从起始的学 校师生、医院医护人员、党政干部,到 如今的涵盖工农商学兵,拥有读者约 30万人;不是监利人的读者读过《监利 人》的至少10000人左右;一册在手《监 利人》,人喜神欢乐无垠。 《监利人》的作者群,从起始的监 利 县 内 12位 作 者 , 到 如 今 的 以 武 汉 市、监利县为主的及全国各地监利籍及 别省籍作者181余人(包括苏州等地高校 教授)投稿;各路写手中,既有文载经 传、游刃有余的老手,也有初露锋 芒、崭露头角的新锐; 《监利人》,从杂志起始没有网络 转载,到现在上“百度”转载189篇文 章; 《监利人》起始从仅仅的一本纸质 刊物,到现在已经创建博客、开通微 信,已有2314人加入; 《监利人》的采访对象,从起始只 在监利、武汉两地采访,到现在赴北 京、长沙、延安、台湾等地采访; 《监利人》杂志,从起始只与湖北 及广东佛山两家商会互动,到现在与全 国6家湖北商会联系互动; 从起始一种杂志转载《监利人》文 章 , 到 现 在 15种 报 刊 杂 志 转 载 《 监 利2014年《监利人》杂志部分作者座谈会2012年《监利人》杂志首发宣传栏板人》的文章; 从起始未参与招商引资及同学会活 动,到现在《监利人》参与招商引资及 同学会活动7次,与会人数计1370人。 透过数据看业绩 迄今为止,共28期《监利人》共刊 用 稿 件 1211篇 , 314万 文 字 , 1713幅 图 片; “游子风采”栏目,采访监利籍名 人63人,“事业精英”栏目采访监利籍 名人27人,“代表典范”栏目采访监利 本土的人大代表17人; 与监利县新农办合作,刊登宣传监 利县农业三万工作队,福娃集团水产品 39篇文章; 宣传监利的多家企业产品,为监利 县的招商引资宣传鼓吹21次; 宣传监利学校及幼儿园11所、医院 7家; 宣传监利县党政及乡镇、村领导, 监利县政策、文化、城市建设等75篇; 宣传陈友谅、伍子胥、裴纶、王柏 心等历史名人41篇,提高了监利的知名度; 宣传贺龙、柳直荀、崔琪等红色革 命家等文章29篇,使湘鄂西革命老区的 影响更加扩大,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 教育; “百姓百味”栏目为老百姓说 话、议论的文章76篇; 刊登监利籍书画名家书画作品176 幅,采访见刊书画名家7人; 《监利人》杂志共捐助监利籍困难 家庭资金6100元; 《监利人》杂志帮助监利籍贫困患 者寻医问药42人次,找教授21人次,找 有关单位领导牵线搭桥11人次。 《监利人》帮助监利籍有关人员寻 找亲朋好友和提供电话及住址28人次。 《监利人》帮助监利籍大学生就业 计7人,高中生取得大学学历教育13人。 透过数据看影响 “监利史话”栏目陆续刊载陈友谅 专题史料后,新华社转发1万2千字的陈 友谅理论稿;《人民日报·海外版》发 表1万多字的新闻稿;“游子风采”栏目报道了各大医院 的教授专家后,慕名而来的监利患者, 纷纷找到这些专家教授,寻医问 药 。 如 : 2013年 第 6期 ( 总 第 20期 ) 以 《悲悯的情怀 浪漫的诗心》的游子专访 见刊后,远安县一名监利籍皮肤病患 者,按照杂志上提供的地址,找到湖北 省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周军,周 军医师立即打电话给武汉市第二医院的 同学,为其治病;武汉市一企业林女士 找他了解妇科疾病的有关情况,他热心 帮其找到协和医院的妇科医师,帮其就 诊。又如:2013年第2期(总第16期)以 《从朱河石板街上走出来的泌尿男科 “将才”》为题的游子专访见刊后,监 利分盐李姓患者求诊,中南医院泌尿外 科田斌群医师亲自主刀,不收红包,不 接受请吃。再如:2012年第8期(总第 12期)报道解放军161医院骨外科医师文 哲的文章《仁者之心,智者之刀》见刊 后,监利县一郭姓骨折病人找到文哲医 师,他刚从手术室出来,来不及休息, 立即接诊,与助手制订手术方案,并叮 嘱病者注意事项。还有省妇幼保健院吴 绪峰教授的事迹见刊后,传上百度,点 击率高,监利诸多患者找到吴绪峰教授 看病,她来者不拒,耐心接诊……当然 还有很多很多,《监利人》宣传了这些 医院、医师,他们用其高尚的医德、精 湛的医术,更用他们同为监利人的亲情,报效家乡父老、监利乡亲。 《监利人》采访报道了很多高校的 教授学者后,亦引起很大反响。这些见 刊的学界精英们,念念不忘的是对家乡 的亲情。如2013年第1期(总第15期)以 《颖脱油菜地,香飘珞珈山》专访武汉 大学二级教授李元香的文章、2013年第 4期(总第18期)以《踏实苦干,成就事 业》刊登了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 院院长解孝林教授专访,文章见刊后, 李教授、解教授多次对前来咨询考研事 项的青年学子给予帮助,过细给他们讲 授如何应对面试,使其顺利入学,给予 这些小老乡以帮助。再如2014年第3期 (总第26期)以《博达学识 儒雅风范》 为题,报道了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庄桂成教授,庄教授帮助监利籍企业家 选招毕业生,使得四位毕业生能够在这 些大型企业工作。而在2013年第8期(总 第22期)以《学术弄潮儿 社会奉献者》 为题的人物专访见刊后,全国政协委 员、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郑军教 授多次了解过问《监利人》办刊情况, 并表示近期将来编辑部建言,帮助解决 具体问题。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 燃”,《监利人》的影响,就像这一片 翠绿的原野上的树树桃花,远观气势磅 礴,如海如潮;近赏俏丽妩媚,如诗如 画。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 《种桃歌》,开头几句是这样写 的:“食桃种其核,一年核生 芽。二年长枝叶,三年桃有 花。” 文人们总是喜欢来点比喻和 联想的。读过这首诗,我们就联 想到手头的这本《监利人》 了。她也像一树桃花一样,桃核 种于三年之前,枝叶长于两年之 际,为了避免“王婆卖瓜,自卖 自夸”之嫌,请允许我们罗列一 些数字,以管窥豹,来观赏观赏 这如桃花一般的《监利人》杂 志,“可爱深红映浅红”的别样 风景。——也许,这些数据的本 身是枯燥乏味的,但经过奇妙的 组合,编者、作者、读者的万般 情感,就彰显出来了。《监利人》杂志文学研讨会2013年《监利人》二周年研讨会部分作者留影062014年第6期 ( 总第28期 )2014年第6期 ( 总第28期 )07 三年回眸 Recent three years透过数据想未来 走出去,走出监利,走出武汉,走 向全国各地。访名人,送亲情,传信 息。今年力争出“监利人在云南”“监 利人在广西”二期专刊。 在三周年之际(七月份),将《监 利人》网站建立好,利用网络推手,宣 传监利,网络做到图文并茂。 聘请一批写作水平高、人品人缘 好、了解监利深的人为《监利人》的特 约作者,并特聘编辑,均适当给予奖 励。 2015年全面改版,将《监利人》进 一步办成精品。 寻求企业家合作管理,取得赞助。 恳请监利县政府将《监利人》杂志 纳入财经预算。 拿务虚的话来说,今后办刊的历程 中,《监利人》一是要坚持高扬主旋 律,贴近时代、贴近民生。二是竭力突 出《监利人》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的特 色,服务家乡,服务百姓。 三是全力 打造八方游子联络情感、展示才华的平 台,积极推介新人,推介新作。 当然,回溯办刊的经历,我们也深 感种种不足,例如选稿质量不高,校对 尚有讹误,编排不尽完美,栏目设置尚 欠等等。——尽力改进,我们任重而道 远。 而回溯之际,也有困惑,萦绕我 心:后劲不足,经费断绝,低头求人, 效果不佳;想遍办法,无法落脚,苦难 重重,艰辛维持;无米下锅,营养不 良,如不补治,很快消失!——事实如 此,我们又何必危言耸听? 这期《监利人》出版发行之日,正 是江汉平原夏日风光正浓之时。那露出 尖尖角的小荷,早该是满池田田之叶了 吧?那铺展而去的水稻,早该是一片青 绿、风吹清香了吧?而村村岭岭,那郁 郁葱葱的树木,如盖的树冠连成一片, 早该是将新农村的家家新楼,簇拥得掩 映如画了吧? ——不必如此抒情了,还是接着这 篇文章开头引用的诗句说,在白居易那 首《种桃歌》里,接着还写了这么两 句:“忆昨五六岁,灼灼盛芬华。” 《监利人》,这盛开在江汉平原上文化 之树的花朵,将“桃花红兮李花白,照 灼城隅复南陌”!作者档案:陈振林,冰心儿童 图书奖获得者,湖北省作家协会会 员,监利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文 苑》《百花园》等刊签约作家。湖 北省教育学会会员,中学语文高级 教师。在《人民日报》《北京文 学》《福建文学》《读者》等报刊 发表文学作品百万字,出版有《父 亲的爱里有片海》《阳光爬满每一 天的窗子》等文集9部;颇受报刊 欢迎的自由写手。酒阑挥泪向悲风——写在《监利人》三周岁之际我与《监利人》相识,或者说安频 主编与我相识,应该是缘分。其时《监 利人》已创刊两周年,而我在数百里之 外的尘世对故园乡思的悸动和文学的情 怀茫然无知,俨然桃源中人。如果不是 少年同窗曾与安频主编同僚为官,如果 不是现代科技通讯业的发达使我与外界 有了丝丝缕缕的联系,安主编想在茫茫 人海中找到我恐怕与大海捞针无异了。 记得那个 的 下 市声喧嚣 午,还□文/高凤华本文的标题,取自南宋抗金名 将张孝祥《浣溪沙》一词:再三嘱咐吴边女士把我的文稿分类整理 保管好。再溢美的赞扬对《监利人》来 说并不过誉。她植根于和谐友善的乡 情,立足于灿烂文化的发掘,展现的是 科学发展的成就,谱写的是盛世政通人 和的华章。她的栏目紧扣主题,设置别 出心裁,选稿严格把关。说不上是字字 珠玑,但称得上是篇篇锦绣。当然,金 无足赤,比如“百姓百味”还是要写出 “百味”,不要只写“百姓”而少了几 分“味道”,也不要一味只写“苦 味”,成了底层百姓诉苦的传声筒。 我个人认为此栏目的文章质量 还须提高。又如编辑清样必须 校对严格,杂志中时有 讹误,一些涉及学术范 畴的文章必不能出错。 士为知己者死。安 频主编视《监利人》为 自己的生命。众所周 知,《监利人》没有保 障的经费来源,靠什么 来维持她的正常运转 呢?其艰难可想而知。 多年来痴情于文学,为家乡文 学繁荣谋福祉的长者,大有武训遗 风。每闻至此,更读张词,感慨良多。 办刊一举,善莫大焉。对于安主编和 《监利人》,我更感到知音难得,知己 难求。所以,郑重许诺:不要一分钱稿 酬,与读者互动,用心揣摩《监利人》 读者群的口味,写好每一篇文章。 相识在缘分的天空,感受乡情的温 馨。不远的将来,触手可及的是成熟的 希望。到那时—— “许多年以后,当我和孙子坐在宽 敞明亮的大厅,惬意地享受品读美文的 愉悦和正午阳光的温暖,会想起那个遥 远而喧嚣的下午,以及那个静谧悠闲的 黄昏。”(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 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壮,一 樽浊酒戍楼 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时 胡马铁蹄践踏南宋大好河山,已呈拱壁 之势。颓丧之气弥漫朝野,上下一片求监利人因和之声,力主抗战者寥寥,且如蚊蚋之 于雷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相信此 时的张孝祥一定有一种强烈的孤立感,《初识《监利人》,是在一个落雨的 黄昏。我从友人手中夺过一本书,是 《监利人》第二期,开篇的句子“君自 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立即像甘霖般流 进了我的心田。扑鼻的墨香里我闻到了 监利鱼米之乡的味道,跳动的文字中我 听到了监利一直向前迈进的脚步。 我是监利人,我伴着《监利人》成 长。《监利人》其实就是我的一个空 间。 从小喜爱文字的我,就爱写点什 么,希望拥有更广阔的发表空间。十多 年来,我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一些文 章,但是,那些报刊永远不及《监利 人》这个浸润着家乡味道的空间。为 《监利人》写文章,本身就是一种使 命,一种任务,一种光荣。感谢《监利 人》,你激励着我一步又一步地走向文 学的远方! 我们是监利人,我们伴着《监利 人》强壮。《监利人》其实就是监利人 的一个舞台。 《监利人》关注着监利人:关注着》而骄傲——写在《监利人》创刊三周年□文/陈振林那些监利名人,也关注着监利“草 根”。 她是人文的,抓住了监利人生命 中最柔软的东西,偏重从人文的角度解 读监利的历史;她是草根的,抓住了每 一个监利人的草根情节,甚至监利大地 上角落里的小事情去描写,去升华;她 是精品的,荟萃了监利精英:历史的、 当代的、走出去的、走进来的监利人, 展示着监利人的精神面貌。监利人的精 神,伴着《监利人》一步又一步走向强 壮! 我们监利,伴着《监利人》辉煌。 《监利人》其实就是监利人看监利发展 的一个窗口。 《监利人》关注监利的发展。从政 策解读到领导精神,从招商引资到楼盘 开市,从市容变化到交通发展,从水稻 增产到黄鳝养殖,总能从《监利人》上 找到监利的影子。我们看《监利人》, 其实就是从这个窗口看到监利的发展, 看到监利一步又一步走向辉煌! 监利人,因为《监利人》而骄傲!故而笔下的词风分外苍凉悲壮。 自然,我也特别喜欢这首词。因 为多年与世俗的抗争和张的际 遇倍有同感,进而产生共 鸣。记得同邑文友周玉 龙先生曾对我直言: “你的文章中有许多怨 气。”他还忠告我, “牢骚太盛防肠断” 哪!但我总觉得我没有 怨谁怪谁,充溢在我笔 下的是对世道沧桑的认 同,是对人情世故的诘 问。即便有怨气,也是 针对自我的。那是一种史铁生 式的哀怨、忧郁。像《病隙碎笔》、 《我与地坛》、《命若琴弦》中的心灵 独白。比较而言,史铁生是肢体的残 疾,而我则是禀赋的不足和性格的缺 陷。回想我从发表第一篇作品起,迄今 二十余年。执笔为梨,坚守在文学的田 园。其间虽已搁笔并淡出文友的视野, 实为生活的压力所迫的无奈之举。然还 是手不释卷,在文学的前沿体验阅读的 愉悦。练笔习作不少,能登堂入室者却 寥若晨星。始终认为自己离成功只有箭 步之遥,却不知咫尺千里,还需要多么 艰辛的恒久努力。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 之啊!这是我的文章中有些悲戾之调, 也是我喜欢张孝祥《浣溪沙》一词的原 因。作者档案: 高 凤 华 , 男 , 1966年 11月 生 , 朱 河 镇 高 堤 村 农民,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会员, 在农业部《农村财务会 计》《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 理》,《湖北农村工作》,《短 篇小说》,《勤工俭学月刊》, 等数十种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 内容覆盖政治,经济,历史, 文学诸领域,多篇文章被 大型文集收录。有那个静谧悠闲的黄昏,一个来自家乡 县委大院的电话,一个来自省城《监利 人》编辑部的电话,就把我这个城市边 缘的守望者与这本家乡杂志——一份格 调高雅、乡情浓郁、文采绚丽的刊物拴 在了一起。 一年来,我与《监利人》约定俗 成,每期坚持为其栏目写一篇文章。尽 管在编辑的抽屉里,还存放着我未曾见 刊的专栏稿件。说实话,《监利人》的 一些栏目简直是太适合我写作了。信手 拈来,天马行空,一气呵成,基本上没 打什么草稿,也从不留底稿。这一点安 频主编对我率尔操觚的文风十分熟悉,082014年第6期 ( 总第28期 )2014年第6期 ( 总第28期 )09 作者档案:余爱民 , 监利白螺镇杨林山人,湖北省委政研 室改革处副处长、华中农业大学兼职教授。曾发表新闻500多 篇,十余次获湖北新闻奖,撰写调研报告200多篇,其中140篇获 中央和省领导批示肯定,23篇获俞正声同志批示肯定。多篇报 告印发全省领导干部参阅,有的成为省委党校辅导教材、县市 干部必读文章,并被国家和省档案馆作为永久史料珍藏。主编 两本诗集,著8本三农文集。在中央办公厅《秘书工作》上发表 论文20余篇,应邀在全省全国讲座百余场。《为培养文学新人,《监利人》 杂志特开设新专栏——文艺 广角,用评论或访谈录形式,推介有潜 质的文学新人。目前,已推出何咏霞、 蔡琼芳、龚良军、熊红梅等作者。 蔡琼芳诗歌在《监利人》发表后, 引起省作协关注。经过我推荐,她很快》杂志作家摇篮□文/陈 勇发表了大量新人作品,涌现出像赵苇 琼、高宁红等一批新秀,在监利文坛崭 露头角。赵苇琼散文《一帧半张脸的照 片》,《监利人》发表后,先后被泰国 《中华日报》《西塞山》等刊物转载。 越南汉学家武峰造翻译成越南文字,发 表 于 越 南 《 首 都 妇 女 报 》 。 2013年 1月 30日。《监利报》对此作了报道,社会 反响热烈。 监利 鈡 灵毓秀,人杰地灵,是著名 的鱼米之乡、书画之乡。我们有理由相 信,有了《监利人》这个作家摇篮,监 利一定会成为文学强县,一定会出大作 家,出精品,获大奖,为监利经济腾 飞,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作者档案:陈勇,系中国作协会 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第六届 小小说金麻雀提名奖获得者,监利县作 协执行主席,《监利人》专栏作家与评 论家。三侃《——祝贺《监利人》三周年岁之庆,我送一份薄礼——三侃《监利 人》。 一侃《监利人》,坚持下来不容易。 一曰半路出家不容易。2011年7月, 在江城火热的季节里,一份给监利老乡 带来清凉的杂志——《监利人》创刊 了。在监利(武汉)经济发展促进会会 长朱建卿先生等领导的主持下,在《学 习月刊》主编夏苗先生的主办下,她千 呼万唤始出来,细雨和风扑人面。记得 首发式在武昌星海天酒楼里举行时,诸 多监利籍老领导莅临会场。我有幸忝列 其末,手捧着这份新鲜出炉的杂志,暑 气顿消。从第二期始,杂志就交给了由 监利人大而来的安频先生主编。安频先 生是我友,亦官亦儒,官位并不高,文 名却很大,曾出版多部作品。但文化人 不等于办刊人,作家不等于出版家。他 邀约的几位编辑,像杨忠锦老先生,监 利资深语文教师,我很敬佩的老教师, 也从来没办过刊物,还有搞美术的大学 生、做商铺的老板,统统都是半路出 家。半路和尚不好念经哪,可这本真 经,偏偏一念就是三年! 二曰求人资助不容易。金钱当然不 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肯定是万万不能 的。一文钱尚且难倒英雄汉,何况办一》□文/余爱民 的刊物;人扛车装,回到监利本土分 发。别说打开市场不容易,就说杂志出 厂都不容易,我听说,每期杂志印好, 要装好写好上千个信封,要塞满十几个 布袋,然后,安主编带头用肩膀扛到邮 局,再打上千个印凿,这些卖力气、流 黑汗的活,都是他们几个亲自做(不请 工为的是节约每一个铜板办刊),一期 一期地做,任劳任怨地做。这就是监利 人,既会动脑力,也肯当苦力,余以 为,脑力加苦力,就是市场核心竞争力。 二侃《监利人》,办出特色不简单。 一曰人物特色。《监利人》创办之 初,就设立了“游子风采”与“事业精 英”等组合,后又增添了“今古人 物”、“学者风范”、“代表典范”等 栏目。可以说,以人为本是《监利人》 一大亮点,谁叫监利是人文荟萃之地 呢?军界司令,政府高官,企业老总, 地产大佬,代表委员,学界名流。好个 《监利人》,引得群贤毕至、邀得风云 际会,大有“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矣” 的气概! 二曰图片特色。而今是读图时代, 图是最吸引眼球的;办报办刊讲究图文 并茂,是“图”在前而“文”在后的。 《监利人》舍得多发图片、大发图片、 群发图片,这是需要眼光的,更是需要 气魄和胸怀的。当年我等办报纸,也好加入了省作协。何咏霞诗歌《如果可 以》、《叩首月宫》,在《监利人》首 发后,立即被中国作家网、新西兰《华 页报》、《精品短小说》等刊物转载, 引起反响。龚良军《旗袍》,《监利 人》刊登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不久, 监利县电视台就派记者李洁与吴丹,抵 她家中采访,精心制作了专题片《熨平 浮躁,回归传统》,在黄金时间连续播 出一个星期,引起很大反响。 与此同时,“文苑拾萃”等栏目也身为监利人,喜读《监利 人》。欣逢《监利人》三周份每期印数达到几千册的杂志?我曾经 当过七年《监利报》总编,深知办报筹 钱的艰难,说句实在话,写过千把字万 把字的文章并不难,但要开口求人给个 千把块万把块的广告赞助比蜀道还难。 监利报是党报,是官办的,《监利人》 可是“民办”的,“民办”杂志筹钱更 难。在《监利人》策划运作之初,我是 参与其中的,仅仅两万元的启动资金。 之后,接任的办刊班子,其经费从何而 来?在我等暗暗为之担忧不已时,安主 编及同伴们,四处化缘,八方求助,靠 有关部门的拨款赞助,靠监利籍企业家 们的慷慨解囊,也靠了他们自身的人脉 资源,说好话,觅财源,期期不误,照 印照出。我曾听朋友讲起,安主编几次 满怀希望地远赴千里求资助,结果是热 脸贴着冷屁股,赔了夫人还折兵,返程 的火车上心里拔凉拔凉的。此中酸和 苦,能与何人道? 三曰打开市场不容易。这么一份县 级杂志,一说起是赠阅的,也许就有人 会冷了半截腰,你送给人家,人家兴许 还不乐意接手咧。办刊班子的同仁们, 从各个层面去打开市场。首当其冲的是 要使之合法化。他们多次跑省市新闻出 版局,申请到了合法刊号。他们远渡海 峡,将杂志送到监利籍台胞的手中;八 方邮寄,使得国内外监利游子看到家乡这一口,赢得了全国新闻摄影学会的赞 赏,曾在全国高层论坛上作过《半壁河 山是图片》的演讲。《监利人》比我们 当年做得更好些。作为作者,我们经常 写文章,也到处发文章,感觉只有到监 利人上发文章才叫解渴,才呼过瘾,因 为每发一篇文章,总要配上几张图片, 我的感受估计也是所有作者的感受。作 为读者,我第一要看的是《监利人》的 图片,好看、耐看,记得有期刊发《江 城姐妹花》,文配图,文也潇洒,图也 漂亮,听说迷倒身边文友一片,引来诗 联唱和不绝,至今还有朋友私藏着那期 杂志呢。 三曰装帧特色。人靠衣装马靠鞍, 房子一半靠装璜。杂志的装帧至关重 要。《监利人》大十六开本,上好铜版 纸全彩印刷。除第一、第二期只有48P、 骑马装订之外,从第三期起,根据内容 的多少,从56P到64P,均为全胶装订, 经久耐看。封面转引了华夏名笔、京都 书豪王遐举老先生的题词,点画之间, 简洁畅爽,凝炼遒劲。扉页的卷首语, 文辞美而意蕴深。目录页上,设计有象 征着桥梁、纽带、团结、奋进的刊物徽标,如此等等,难以历数。一句话:文 章好,杂志美,办得活。 三侃《监利人》,乘胜前进不懈怠。 一曰更广的努力。广交天下监利 友,广谈天下监利事,广发天下监利 文,广开言路,广开文路,广开财路。 可能说得太广了,说小点,希望《监利 人》杂志,无论在其文章涉及的范围, 或发行涉及的读者,或采访涉及的对 象,都可以更广一些。比如,除了盯准 那些成功人士之外,平凡老乡不平凡的 事多着呢,亦要写写;再比如,作者的 触角,读者的触角,可否伸向那些莘莘 学子?总之,监利是个广阔的天地,上 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等着《监利 人》去开拓、去发掘、去大有作为。 二曰更深的努力。以深刻思想做支 撑,以深度文章为支柱,让刊物深深吸 引读者、快乐读者、丰富读者、启迪读 者。例如,不论人物专访,或是专题报 道,都不能仅仅限于人事的表象,都需 要触及人事的本质。这样,读者饱尝口 福眼福之后,还能得到些许营养。我们 经常说,文章拼的是思想,要写有思想 的文章,其实说的就是文章的深度,我们希望,办有思想深度的杂志,这当然 需要办刊人的思想深度,也需要下深功 夫。傍江伴湖的监利人,从来不缺乏这 种深度,也肯下这个深水。 三曰更高的努力。要有政治高度, 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是根本原则,县级 刊物要坚持这个原则,村级刊物都要坚 持这个原则,只要是刊物,就是意识形 态的阵地,就要讲政治,这个高度,是 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这种高度 一致落实到每一期、每一篇、每一段、 每一句。老同志办刊,更要谨防在政治 上摔跤,因为没有赶本的时间。这绝不 是大话官话,而是办刊最关键最紧要的 话。要有艺术高度,文章艺术、图片艺 术、排版艺术、装帧艺术、广告艺术、 发行艺术,联通艺术等,办刊一切皆艺 术,已上一步新台阶,再攀一个新高 峰。《监利人》应该有一个具体的明确 的有一定高度的奋斗目标,可以分几步 实施,最后达到制高点。其实,没有最 高,只有更高,向着更高更大的目标, 我们与《监利人》风雨同舟,与监利人 日夜兼程。借此祝愿家乡明天更美好, 父老乡亲更幸福!102014年第6期 ( 总第28期 )2014年第6期 ( 总第28期 )11 作者档案:余炎垓,现年70多岁。音乐高级教师,系 湖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 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1985年至2012年共创作歌曲一千余 首,曾先后荣获全国数十个歌曲优秀奖、一、二等奖和金 曲金奖,真可谓硕果累累。2013年6月,由他作曲的《监 利水乡好风光》、《青龙横空落监利》、《群众路线教育 之歌》又登上湖北音乐文学金歌银曲榜。从2009年—— 2013年,荣获三届中国民族歌曲金曲金奖。 作者档案:谢金城,现年62岁。1976年从北京工程兵 某师后勤部转业到监利县化肥厂工作。1983年抽调县文化 馆和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室,其间收集整理 了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谚语上千篇。先后在《荆州 日报》、《湖北音乐文学》、《监利地名故事集》、《监 利人》等各种文学刊物上发表文章数百篇。2012年退休 余炎垓 谢金城 后,著有《因果寺传奇》长篇故事集。 作者档案:彭桂生, 男,江西省樟树市人。1954年出生, 中共党员,中专学历,助理研究员,中国报协集报分会会员, 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县离湖诗词楹联学会理事,县作协理 事,县艺术藏品鉴赏研究会和集报协会副会长。品格在《监利人》杂志创刊三周年 机会而不张扬,超凡脱俗,风清气正, 确实难能可贵。始终坚持以本土作家、 本地文化为主,竭诚为广大追梦者圆梦 造势。无论是上层知名人士,还是平民 草根作者,均一视同仁,以优择文,以 质用稿,都可借这一平台展示自已的文 学功底和风采。频出新招、屡推新人、 常创新作。宁可辛苦和委屈自己,也要 让他人走出监利,走向全国,走向世 界。 二是做勇者,不做儒夫。有傲骨, 而无媚骨。不放弃,不信邪,不因千斤 担皱眉,不为五斗米折腰。与我所见到 的那些求人时卑躬屈膝者,被求时趾高 气扬大相径庭。尽管自费办民刊困难重 重,资金尤显不足。但他偏要剑走刀 锋,敢为人先,逆风远航。又不失体 统,不坏名节,不辱人格。凭着信念和 真诚、胆略和魄力、执着和睿智,广结 善缘,广交挚友,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 赞誉、理解与支持。真可谓是天道酬 之际,我作为一名铁杆粉 丝、虚度花甲的文学和写作爱好者,欣 喜与激奋之情难以言表。轻抚细品本人 珍藏共27期该杂志,绝对不亚于收藏了 一套心爱的稀罕之物。 姑且不论它的印刷精美,纸质优 良;也不言它的内容精彩,图文别致; 更不说它的编辑精心,读者踊跃。仅就 主编安频先生的人品和风格,就让人刮 目相看,肃然起敬。我与他虽未共事, 但同处一地,他驰骋政界、活跃文坛、 遨游书海的传奇经历,早已略知一二, 特别是在他担纲主编《监利人》杂志 后,我们才过往甚密,相谈甚欢。耳闻 目睹,他至少给我留下了两点印象和感 动,让人受益匪浅。 一是为人耿直,办事认真。不自吹 自擂,不恃才傲物。我见过有些民间社 团办的报刊,只知一味宣扬抬高自已, 并载个人或互相奉承文章居多。可是安 先生却背道而驰,有资本而不炫耀、有 魅力。的魅力□文/彭桂生《慨良多。每当我们在期盼中捧起一本本 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杂志,品赏着一篇篇 精彩绝伦的文章和那一幅幅美仑美奂的 配图,无不产生一种浓浓的情怀和深深 的依恋。 《监利人》的栏目,勾起人无限的 遐想。多少次,我们被“故里形胜”那 浓郁的乡土气息所感染;多少回,我们 被“游子风采”那娓娓道来的监利精英 拚搏的精神所感动。“乡镇看台”看不 够一座座老镇换新颜的风采;“民风民 俗”展现出监利千年古朴沧桑的习俗; “百姓百味”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 与情趣…… 《监利人》是取得了省级刊号的刊 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话实说,爱 憎分明。或浓墨重彩,或朴实无华,展 现的是监利人的精神风貌,赞美的是监 利人的高尚品德,讴歌的是监利人的拚 搏精神。体现了地方特色,保留了原汁 原味。从封面设计到内容编排,从构思 到配图,都做到了精益求精,雅俗共 赏。在社会上产生了“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影响。 在《监利人》杂志创刊三周年志庆 之际,它已圆满发刊28期,字数达1211万》创刊 三周年感怀□文/余炎垓 谢金城们是《监利人》期刊忠实的 老年人读者,每期必阅,感 字左右,摄影作品上千幅,成为同类刊 物中的佼佼者。其发行量几乎涵盖全国 各省市(包括港澳台),而且还走出了国 门,在美、德、英、法、新加坡等国的 华人读者中传阅。影响广泛,意义深 远,值得每一个监利人高兴和自豪。 很多人对《监利人》的编辑们产生 了好奇。不知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能 在物欲横流的现状下保留一份对文学的 热爱,给监利千千万万儿女奉献宝贵的 精神食粮。我们通过多次接触,与他们 建立了很深的情谊,说来感人至深。 《监利人》主编安频先生,曾历任 监利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人大常 委。实职改非职后,完全可以过着清闲 安逸的生活。可是,他却闲不下来,通 过多方奔走,在监利(武汉)经济发展 促进会创办《监利人》杂志之际,担起 主编之职。 《监利人》尽管有省级刊号,却一 直受着出刊经费的困扰。因此,很多人 预言《监利人》办个几期就会夭折。这 话也不是空穴来风。20年前,安频曾和 当时的卫生局副局长湛华国一起办过 《监利文学》,由于没有资金做支撑, 编发一期后便停刊。无疑,安频所面临 的困难和以前是一样的,但他选择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始终不 气馁,顽强奋斗着。他每月都要往返武 汉至监利多次,吃食堂,挤公交,自己 洗衣服,亲自拉赞助,忍受着孤寂,还 有别人的误解讥讽。《监利人》倾注了 他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像培育自己的孩 子一样。 为了充实“监利史话”,他又牵头 组织搜集整理监利名人陈友谅留在各村 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他和另一位陈友谅 的撰写作者谢金城先生,徒步踏遍了监 利 县 的 18个 乡 镇 、 39个 村 庄 , 遍 访 遗 迹,拍摄图片,收集史料,整理成文。 渴了喝凉水,饿了啃馒头,爬坡涉水, 风餐露宿。他的坚定执着精神,让我们 想起了清朝武训乞讨办义学的伟大壮 举,想起顽强扎根生长在沙漠地带的芨 芨草,想起著名作家巍巍笔下的《谁是 最可爱的人》。 值得一提的还有《监利人》一位年 长的编辑杨忠锦先生。他本是尺八中学 的退休教师,七十岁了,现居武汉。自 从编辑《监利人》以来,一人身兼数 职,采访、撰稿、改稿、编排、审稿, 认真严谨。并以生花妙笔,写出了多篇 有份量的好文章,深深影响了广大的监 利读者。 然而,尽管有安频先生和杨忠锦先 生那样文学修为深厚的办刊人,《监利勤,《监利人》真行。事实证明:只要 充满了正能量,就能点石成金,好梦成 真,同时也彰显出了其智慧光芒和品格 仅此两点就足够了,就值得我彭某 活到老学到老了。借此机会,我也要表 达一个心愿:衷心祝福《监利人》杂志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与时俱进,精益 求精;办出特色和水平,办成监利文化 的一个知名品牌;真诚期盼县直相关部 门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一如既往,给 予应有的关照、帮助和支持,出以爱 心,施以援手,让这朵植根于监利沃土 上的奇葩绽放得更加鲜艳夺目。 我想引用两位外国著名文学家的名 言权且作为此文的结束语吧。一位是美 国的爱默生所说“品格可以为青春增添 光彩,为皱纹和白发增添威严”,一位 是法国罗曼·罗兰所说“没有伟大的品 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 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我人》始终没有得到监利县政府的大力支 持,时时面临着停刊的危机,也许就在 最近一、二期,也许三、五期之后,这 份已经进入湖北省省刊前列的期刊,就 会渐渐淡出监利读者的视野。这不由得 让我们想起十年前,《监利报》停刊的 那一刻,余爱民、万东方两位饱含热泪 撰写的停刊词,曾感动了多少监利民 众。《监利人》千万不能停啊!不能 停!这是监利每一位读者的心声与呐喊。三年来,《监利人》早已融入监利 人的日常生活,和监利休戚相关,鱼水 相依,不可分割。成为联结全国各地监 利人的纽带,架起了一座思乡的心桥。 怎么能让它在家乡广袤的原野上停止歌 唱?我们恳请县政府将《监利人》杂志 纳入财政拨款,让他们倾注一腔热血办 好《监利人》,免得他们为办刊费耽 心、忧心。一旦解决了办刊经费,他们 更能集中精力办好《监利人》,让它的书香散播到四面八方。 监利县委党史研究室吴敦升先生在 《燕子花开》中写道:“农民喜欢她, 大地喜欢她。有了大地的青睐,燕子花 儿也就很满足了。在广阔的天地里,她 毫不顾忌地生长着,长得是那么鲜活, 那么惹人喜爱。”我们感悟到了,《监 利人》不正是那一团姹紫嫣红的燕子花 么!122014年第6期 ( 总第28期 )2014年第6期 ( 总第28期 )13 在越来越认同这一方土地这一片人情这 一种文化,在深深地依恋并融入之后才 会诞生出来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耳 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一晃,我亦摇身 成为了地地道道的监利人! 监利,是有文化底蕴的。在席卷而 过的历史风云里,有着数不胜数的历史 名人,如一代名将伍子胥,推进了春秋 吴国的兴盛;如救楚国于生死存亡之际 的申包胥;还有“监利渔家子,大汉陈 皇帝”陈友谅;还有晚清大学者王柏心 等等。江山代有人才出,如今的监利名 人,有开国将军魏国运,有著名书法家 王遐举、王轶猛,有驻港部队司令员熊 自仁,有《东方之子》医学教授吴鄂 作者档案:刘容, 监利县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监利县作家协会常务理 事。有散文、随笔散见于《荆州日 报》、百度文库等报刊、网络。 生……一方水土一方人,是这片沃土养 育了无数优秀的楚儿女。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本《监 利人》杂志,装帧精美,设计新颖,细 读既有文人雅士风采,又合下里巴人口 这么一 个 县 味。这样的一本书用笔笔彩绘,句句真 情,用“特别关注”“民风民俗”“故 里形胜”“印象监利”讲述着监利的今 天与过去,诉说着监利的历史与现状; 用“游子风采”“友好往来”“知青岁 月”牵起万根线,搭载了一座桥,将血 脉相融的天南海北的监利人连在了一 块,让游子喜看今日故乡腾飞;用“百 姓百味”“西门听涛”传递着正能量, 扶助着弱小,用微弱的力量辐射无数温 暖的光茫,让监利人心贴着心,心暖着 心。民以食为天,从书里我进一步知道 了监利本地的特产“团子”“叠汤圆” “监利土猪”飘香“挺糕” 等等,每每 读着,总会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 滴…… 而这本杂志中我最最爱读的是每期 的卷首语,“金蛇狂舞江汉春”,“惊 蛰的雷,催征的鼓”,“沉甸甸的乡 情”,“于细微处见真切”……用优美 的语言描述着编者殷切的希望寄语,细 读慢品,感受杂志带给我的触动与欣 喜。真的感谢孜孜不倦无悔付出的编辑 们,感谢有那样一群诗意与才情俱备的 作者,令我辈才有机会手不释卷地拜 读,并以此为谈资与朋友津津乐道,更 令生活于尘世烟火之后,尚有书香! 监利人读《监利人》,我愿秉烛, 煮茶,品一夜芬芳。 作者档案:郑君波, 男,1985年出 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湖北省作家 协会会员。曾做过党报实习记者、乡村 教师、企业高管。现担任监利县统计局 福田寺镇统计干事、共青团监利县福田 寺镇委负责人、监利县作家协会副秘书 长。主要代表作有中长篇小说《谁为青 春买单》、《爱是寂寞撒的谎》、《这 不是我要的明天》、《断桥飞雪》等, 出版个人作品集3部《飘飞的樱花》、 《芳菲沉香于岁月》、《槐树花开》, 合著《这里没有重复》。结伴而行,且行且珍惜。 监利(武汉)经济发展促进会创办 的《监利人》杂志,为宣扬监利,走向 湖北,走向中国,走向国际提供了一个 很好的平台。这个平台向世人全面展示 了监利工业、农业、商业的风采,将家 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传递给了监利籍在外 乡的游子。 《监利人》杂志是一本集人文、经 济、政治、历史、风俗为一体的高质量 期刊。《监利人》有二十多个栏目,是 国内唯一一本公开发行的全面系统的介 绍监利的刊物。它,本身就具有一种特 殊的意义。 安主编是一个积极、认真、思维开 拓的文化人,也是一位良师益友,他的 身上有从政人特有的敏感、智慧,有记 者特有的使命感、责任感,同时还有文 人的侠骨风范,散发出独特的气质。 安主编著有《足下集》、《思想底 片》、《心灵感悟》、《世相评弹》、 《特别联想》等专集,将一个出生在农 村,长在城镇的文化人,将一个从乡镇 最基层的工作人员,走向县人大的领导 岗位,这种奋斗过程和内心感受写得透 彻。他的高质高产在我县作家群里是少 有的。在《特别联想》一书的作者简介 里面有一句“另有七百多万字工作日 记,留存至今”。看了这样的介绍,顿 时对他的这种精神肃然起敬。通过一年人生若是一场旅行,在岁月的 道路上,与《监利人》杂志漂泊的游子,免不了常常思念故乡,有 人生三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 时,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老 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之说。毕竟我是 喝监利的水、吃监利的米长大的,监利 的某人某事,都能引起我的兴趣。 我在浏览网站的时候,看到一个熟 悉的名字——陈勇,我顿时眼睛一亮。 想起我们在单位相处的情谊,便写了一 篇回忆他的日志《忆友人陈生》。他看 见后,主动和我联系,还说现在取得的 成绩与我在化肥厂的帮助分不开,这让 我受之有愧。 他知道我喜爱文学,便给我推荐一 本期刊《监利人》杂志,还把我引荐给 杂志社主编安频。安主编竟然马上给我 寄来了好几本《监利人》杂志。我迫不 及待打开杂志,如饥似渴地读着,被其 作者档案:谢均焱, 男,1955年出 生,新沟镇人。1973年高中毕业后回乡 务农。1977年7月招工进入县化肥厂工 作,曾任车间副主任等职。2004年,在 深圳一家港资企业做管理员9年。此间创 作 过 一 部 15万 字 的 长 篇 小 说 《 洪 湖 残 爱》,发表在文学网站“榕树下”,有 电子书刊可供阅读。2013年到广东省东 莞市大朗镇,在比特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任经理至今。我是监利人,虽年近花甲,却 很少在监利生活。长期在外城——监利,南临 长江,北襟襄水, 东跨洪湖,冠以 “渔米之乡”,成 为江汉平原的一颗 煜煜明珠。有这样 一块热土,曾是红 军革命根据地,沿 着那一条条的老 街,依稀还能闻到 革命红军浴血奋战 的斗争气息,在无 数次血与泪的交织 后,才换来这一方 的安宁与富足。因 为喜爱这县城三面 环绕的水云烟雾, 尤其喜爱这浪淘千 古的滚滚长江。蛰 居于此,虽才已十 多载,但熟稔到生 命已然无法与之分 隔,已然将这座陌 生的城镇住成了 家。而这种家的感 觉,是经过了很多 的内心挣扎之后,有故乡的关爱中的文章深深吸引。看到了监利这些年 突飞猛进发展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也看 到了监利人才济济、群英荟萃的宏大场 面。杂志中还涵盖了人文地理、政治经 济、历史风情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真是 佳作倍出,篇篇精彩,字字珠玑。 通过友人,我才知道安主编在文坛 早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作为主编,他可 能是一位尊重事实、客观报道的媒体 人;他有着高级经济师的职称,从事经 济研究,又创办刊物,发表过那么多文 章,更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人;他更可 能就是一位温文儒雅的学者、和蔼可亲 的朋友…… 我和他虽未谋面,却已神交。 由此,我还结交了一批监利籍的文 友,有精通琴棋书画的龚娘军老板,有 文思如泉的熊红梅女士,她们都给予我 鼓励和支持。这是一份关爱,来自故乡 人的关爱,是一股浓浓的乡情,是一股 烈烈的温暖。故乡人忘不了远在他乡的 游子啊。我人在外,根在家,情系监 利,心在文中,监利人没有忘记漂泊在 外的游子,我也忘不了惦记着我的亲 人。我期待着回到监利,和这些文友欢 聚一堂,聆听教诲……? 我敲打键盘,写下心灵的告白,尽 我微薄之力,表我感激之心。14且让书香流百世2014年第6期 ( 总第28期 )——寄语《监利人》三周年□文/刘 容芳菲沉香于岁月——致《监利人》杂志多的了解、接触,更是对先生的人品、 文品、才华心生敬佩。 监利古韵幽然,物产富饶,人杰地 灵,英才辈出。监利作家更应当秉承监 利人的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弘扬 “厚德从善、诚信守法、崇文重教、尚 勤实干”的监利精神,立足监利现实, 把握时代主题,洞悉社会大变迁,新旧 大碰撞,关注风云流美与民生疾苦,用 手中之笔描绘家乡日新月异的新气象, 写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以此 回报社会与人民。 值此《监利人》杂志即将创刊三周 年之际,我向《监利人》杂志编辑致以 敬意。真诚祝愿《监利人》越办越好, 越走越远。我相信《监利人》杂志一定 会成为推广监利的靓丽名片。□文/谢均焱□文/郑君波作为一个监利人,在我有生之年, 能为监利的发展添砖加瓦,能在《监利 人》杂志上留下我淡淡的一笔,实乃我 一生最大的荣耀。2014年第6期 ( 总第28期 )15 游子风采 Vagrant Style游子风采 Vagrant Style遨游文史哲 穷经儒释道——记华师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高华平教授□文/杨忠锦搞科研,自己还要写 书,很忙嘛!”他似 乎轻轻地叹息一声: “谁说不是咧!” 刚刚跨出办公室 的门,那只不堪重负 的纸袋,“嚯啷”一 声,一下子突然从下 面“穿帮”,上十本 打印稿破门而出,全 部掉到走廊中间。他 自嘲地一笑:“你 看,本来是要将你送 出校门的,这下子高华平教授在重庆大足考察留影子的!嗨,他家两兄弟同时参加考试, 一同上了大学,在朱河街一时传为美 谈。而我呢?屁事也没得一个,名落孙 山了啊!” 失落是失落,但高华平并没有气 馁。他上过师范,读过中文大专班,当 过7年的中小学教师。在走过多年曲折的 求学之路,他终于有机会步入到学术的 殿堂。曾经迷恋理科的高华平,却阴差 阳错地学起了文科。当中学老师时,既 带主课,又兼班主任,其辛苦达到何种 程度,非业内人士是体味不到的。不 过,生性不安于现状的高华平,心目中 还有更远大的目标。 南京大学的文学硕士 哲学博士 那位新世纪之初便大名鼎鼎的易中 天,在央视“开坛论道”,红极一时。 通过诸多访谈,人们都知道他在恢复高 考后,易中天是由一个高中生直接考取 武汉大学研究生的。高华平走的也是这 么一条“终南捷径”:1987年,二十五 岁的青年教师高华平顺流而东,以专业 第一成绩进入南京大学攻读中国古代文 学硕士研究生。——当然,在电脑上打 这么几句“简介性”的文字,笔者是轻 松自如的。但身处其间的高华平,所付 出努力,至今言说,依旧是心绪难平! “考研的科目,那些文学史、古代 汉语、现代汉语等,我倒是觉得很容 易。而英语就让人头痛了。那时英语是 考研必考的一门课,可我的英语水平, 超低级!为考研,在教学之余,我花了 整整一年时间,从零开始,从二十六个 字母出发,将中学到大学的英语课程, 以看小说的心态学,一章一章地啃硬骨 头。经人推荐,我买了一本华中理工大 学出版的《英语中高级水平指南》,还 别说,这本书还真管用,那时英语不考 听力与口语,就是什么单词、句型、语 法等,这本书就是从这些方面讲授的。 书后还附有一套一套的模拟题,说白 了,就是应试的书。研究生考试分数一 出来,百分制的英语题,我竟然考了 69分,是中等偏高的。要知道,那时考 研 英 语 能 考 个 70分 , 是 很 难 很 难 的 咧!——后来,我将这本书推荐给好几 武汉大学的个同学,效果都不错!” 六朝古都,金陵胜景:玄武帆影, 秦淮夜月,总统府曾经的历史风云,夫 子庙至今犹在的市廛烟火。几度春秋, 高华平也曾留连忘返。但他更沉浸在导 师周勋初先生所开设的中国文学史、中 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文献学等课 程。说起他的导师,高华平满怀深情: “作为驰誉海内外的杰出学者,周勋初 先生的学术研究涵盖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 国古代思想史诸多领域,研究时限上起 先秦,下迄近代,体现了文史结合、博 通与专精结合、宏大与细致结合的治学 特点。几度春秋,周老对我耳提面命, 使我终身受益!” 1990年,高华平获中国古代文学专 业硕士学位,在导师周勋初先生的推荐 下,来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工作。他在南京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是 《〈诗经〉四言诗兴衰探因》。来到华 师之后,高华平立即对它进行修改和整 理,其中的一部分第二年便以《古乐的 沉浮与诗体的变迁——四言诗的音乐文 学属性及兴衰探源》为题,发表在《中 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上。——能在 像这样国家级的权威社科刊物发表论 文,可是国内大多人文社科的学者们梦 寐以求、为之奋战一生的啊! 在《中国社会科学》之上初战告捷 之后,高华平一发而不可收,《玄学清 谈与魏晋四言诗的复兴》(《中国社会 科 学 》 1993年 第 2期 ,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 代近代文学》全文转 载)、《佛理嬗变与文 风趋新——兼论晋宋之 际山水文学兴盛的原 因》(《中国社会科 学 》 1994年 第 5期 ) , 四年时间,高华平在这 本顶尖级的杂志上连中 三元,令诸多教授及业 内同行刮目相看! 1996年,高华平考 取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 生,师从萧 萐 父先生。 萧 萐 父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教学研究,殚精竭虑, 呕心沥血,是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的创建者与学术带头 人。萧老是2008年去世的,说到这位恩 师,高华平有着无限的怀念:“当时著 名学者郭齐勇以《披褐怀玉,彰扬士 风》为题,写出了萧老的诸多学生对他 的深切怀念。记得读博之初,萧老就这 样对我们说过:‘你们来这里,应该是 想来做学问的,不是想来当官发财的。 如果想学做官发财,我们没有办法教你 们,就请赶紧去别的地方。’这句话, 可以说是我的座右铭。萧老晚年,一再 呼唤知识分子独立不苟之人格操守的重 建,倡导士人风骨,绝不媚俗,并且身 体力行。他以浩然正气杜绝曲学阿世之 风,绝不为了眼前名利地位而摧眉俯身 事权贵。萧先生一生教书育人,认真敬 业,倾注心力;提携后进,不遗余力。 他对学生的教育,强调把道德教育、健 全人格的教育放在首位。萧老的文化哲 学思想,不仅在国际国内学术界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而且更是影响了我们这些 弟子的价值取向与人格追求!” 华师历史文献研究所的青年学者 华师文学院的博士生导师 自1990年始,在华师历史文献研究 所里,高华平在著名历史文献学家张舜 徽先生领导下研习中国历史文献学,并 选修中国历史文献学博士课程。在张舜 徽先生的指导下,他从事古籍整理研平说:“这个舅舅自己是好了,可苦了 家里的外祖父外祖母和另外几个舅舅 哪!他们一下子都成了‘反动家属’, 特别是解放初期那一段时间,他们可是 被整的对象,动不动就将他们抓起来, 用绳子捆,用棍子打,受尽了苦 刑。——所以每次外祖父到我家里来, 总是摸着我的头对我父母说:‘伢儿长 大了,莫要让他读个么子书,他舅舅就 是吃了读书的亏,读了书跑到外面去做 事,这就是读书的下场!在家里老老实 实出工种田,不担惊不受怕,比什么都 好!’” 好在高家是几辈子的贫农,硬气得 很。但高华平上中学时,每次填表,填 到“社会关系”一栏时,想到要把逃亡 台湾的舅舅填上去,他就郁闷。有次, 他干脆在表上不填这个舅舅。哪知大队好,我又得去找个东 西装了,抱歉哪,你 先走吧,我不送你了。” 姑姑带着上学的小伢儿 岁的高中毕业生 1962年6月,高华平出生在监利县朱 河区下车公社高堤大队(现为朱河镇高 堤村)。作为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并且 是个男伢,年轻的父母自然欣喜异常, 爷爷奶奶“隔代亲”,更加宠爱这个孙 儿。高华平是这样回忆他的鸿蒙初开 的:“从我晓事起,就是好玩,爬树, 打架,捏泥巴坨,整天与一帮小孩们岭 上岭下的疯个不停。家里大人不能耽搁 生产队的工分,没人看管我,怕我玩水 出事,奶奶就对着父亲下命令:去!到 朱河街上给华平买个书包,同他姑姑上 学去‘关水’。——我就随着姑姑上学 了。” 高华平是家里的老大,后来有了一 个妹妹和三个弟弟。其实,他的外祖父 外祖母,开始是极力反对他去读书的。 这里面自然有深层原因。高华平的一个 舅父,在解放前当过旧政府的乡长,要 不是解放前夕逃亡到台湾去了,在镇压 反革命时,那真是可以杀头的罪!高华 不满十五日,我在采访高华平教 授时,请他日后将其简介的电子稿传给 我。答应了我的请求,邮件显示的时间 是当天下午的17点37分,高教授便发来 了他的“简介”,并在简短附言中这样 写道:“没太多的细节,那您就少写点 吧。” 这里他提到“细节”一语,是有感 而发的。因为在采访那天,我再三要他 讲述他的“求学史”“奋斗史”“成功 史”中动人的“细节”,但他总是说: “我真的没有什么可说的细节,就是平 平常常的一个学者吧。其实,在我们学 校,有很多监利籍的专家教授,他们比 我出色得多,你们应该去去采访这些人 啊。” 高华平教授,果真是“没有太多细 节”的人吗?非也。就说我与他临别的 一个“细节”吧: 我拿着高华平惠赠的两本大作与他 道别时,他说同我一起走,顺便送送 我。他一手提着皮包,另一只手,提着 个鼓鼓囊囊的纸袋,他指着纸袋里满满 的打印稿说:“这都是我的学生所写的 博士、硕士论文,我得一本一本地认真 阅读,还要给他们提出指导性的修改建 议。”我便问:“你既要搞教学,还要书记知道了,竟找到他父亲说:“你家 儿子隐瞒社会关系,这是不行的!” 也许是这段经历,像烙铁一样烙在 高华平的脑际,少年时他一心只想学点 理科知识,学点技术,远离政治,当个 电工之类的技术工人。他想:当电工能 够穿着工作服,腰里别着几把钳子、帮 手什么的,那该多神气!但初中高中, 辗转数校,他仅仅上了四年中学,而这 四年里,还多半时间里在下乡支农,或 在校办农场种田,学业荒废。因此,说 到1977年末一声春雷恢复高考时,高华 平笑道:“那时我还是个不满十五岁的 少年咧,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已经回乡 种了半年田,哪有像那些大同学们那样 激动?后来听说很多同学早就知道了恢 复高考的信息,还到处找课本找资料自 学,可我在农村,连半本油印资料都没 看过,但也还是懵懵懂懂地去报了名。 记得我们是在朱河镇先锋小学参加高考 的,你们不是报道过中南医院的田教授 吗?他是我的高中同学,我清清楚楚地 记得,他就是与我坐的同一张桌子做卷高华平教授在华中师范大学留影(中)162014年第6期 ( 总第28期 )2014年第6期 ( 总第28期 )17 游子风采 Vagrant Style游子风采 Vagrant Style究,并着手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注 释与翻译工作。他说:“我在文献研究 所里,一干就是十年!完成的自己承担 的《资治通鉴·梁纪全译》,由海峡两 岸的出版社先后出版;还在台湾文津出 版社和大陆出版社出版过《中华巫术》 《中国学术批评史论略》等著作。—— 说起文献研究,讲究严谨的学风。那真 是无一字无出处,无一字无来历!”说 到这里,他联想到自己当中学老师的往 事,“不错,几年中学教师的生涯,对 我是很有帮助的,那里需要知识面宽 泛,讲课要展开形象思维以吸引学生。 但做文献研究,讲究的是逻辑思维。正 如有人用跳舞为喻一样所说的那样,如 果说形象思维是跳舞,那么逻辑思维, 则是带着镣铐在跳舞。泾渭分明,截然 不同哪!” 2001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需要 创建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和中国古代 文学博士点,但没有无博士生导师。作 为杰出人才,高华平被引进到文学院, 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博 士生指导组长、学科带头人,为华中师 大培养了第一个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 并合作培养了第一个中国古代文学博 士。 我一边听他讲述,一边翻看他递给 我的简历打印件,发觉他学术研究涉猎 的范围,顾及文史哲三类,研究的对 象,包括儒释道三家。便惊异地问他: “你一个人有多大的能量啊?佩服,佩 服!” 他恬然一笑:“其实在古代典籍 中,文史哲是不分家的,一本《诗 经》,一本《尚书》,一本《春秋》, 它们是文学作品,是史学著作,还是哲 学典籍?你很难分清。所以西方学者认 为,中国无哲学,这当然是偏见哪。至 于儒释道,道家鼻祖老子,本来就是儒 家先哲孔子的老师。如果你想了解历史 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 化,有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你必须认 识。这两个人,一个是儒家的孔子,另 一个则是道家的老子。老子主张自然无 为,治国要无为而治,为人要谦卑居 下,以柔克刚,以便全身养性,做到‘无为而无不为’。而说到孔子,后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儒家思 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 忠、孝、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 无论是在维护皇权至上,讲求尊卑贵 贱,调整社会关系上,还是在日常生活 中,对于遵从礼教,维护伦理,约束行 为等方面,也都显得极为重要。老子与 孔子,一个出世,一个入世,而佛家的 思想精髓是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 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出 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 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当前中国的 ‘国 学 热 ’不 是 持 续 升 温 吗 ? 理 想 的 ‘国学’就应该是既与传统的文、史、 哲各学科紧密联系,但又有一定区别的 或自身特点的学科体系。——对不起 啊,闲扯漫谈,我说多了啊。” 三句话不离老本行,又说到他带博 士、硕士研究生的事上去了。他坚定而 又诚挚地说:“我总对我的学生说:人 生不自由,努力有结果。不八面玲珑, 要心无旁骛。要沉潜进去,自有收 获!” 我在本文开头提到他发来电子邮件 时的附言,附言中还有这么一句:“楚 地是道家的发源地,名利于我如浮云 也。” 坐在我面前的这个视名利如浮云 的博导,年过五十,黑发依然厚密,眼 神依然明亮,肤色依然健康,而嘴唇上 的一圈髭须,尽显成熟与自信。他还向 我介绍了家庭近况:他老父老母七十几 了,身体还算硬朗,在老 家养老,今年春节他尽人 子之孝,接来武汉团聚; 教授夫人也是荆州老乡, 也在高校工作;而他们女 儿,学成后远渡重洋,在 日本国发展。家里平素就 是两个人的世界,因此, 每年不少于两次的监利同 学、老乡的聚会,是他们 最快乐的日子! 高华平发来的简历, 洋洋万言,却“无一字无 来历”。因版面有限,我 只能将简历再予“简历”,作挂一漏万的摘录,难免遗珠之 憾,实属别无良策—— 高 华 平 , 1962年 生 , 湖 北 监 利 人 , 1990年 南 京 大 学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毕 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9年武汉大学 中国哲学专业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0年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工作,历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所暨 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研 究室主任等职。2001年被引进到华中师 范大学文学院,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典文献学和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指导组长、学科带 头人。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组 长、学科带头人。承担教育部人文重点 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 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各1项,及台湾 省、华师大基金项目十余项。在《中国 社会科学》等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100多 篇 (并 有 10多 篇 被 《 新 华 文 摘 》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 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四大检 索系统全文转载或摘要),出版学术著作 10多部,其中《老子评传简明读本》翻 译为英、日文,在国内外出版发行,成 果多次获奖。带头创建了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和中国古代文学 博士点,为华中师大培养了第一个中国 古典文献学博士,并合作培养了第一个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2010年获湖北省有 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2年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评选进入复试。撒江汉时雨 显顶上功夫——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生赵时雨博士◇ 本刊编辑部好雨知时节 甘霖降赵家 都是监利人,见面说乡情。落座甫 定,他打开随身带来的笔记本,翻出一 组今年清明回乡祭祖的照片。文件夹他 就定名为“回老家”。他一边点击一边 说:“我的家在桥市镇赵许村,我这次 回乡插清明,家乡蓝天白云,那空气还 真是好!家家户户的楼房修好了,村前 村后的水泥路也修好了。可是水污染却 很严重哪!你看,这是我家门口的一条 小河,小时候,我常在这条小河里洗 澡、游泳,和小伙伴们打水仗。现在你 看这水,都发黑发臭了!这张是我堂哥 家安装自来水的照片,是政府出资打深 井取的水。方便是方便了,但这水质究 竟怎么样,地下水是不是也污染了,真 的还很难说咧!” 细听他鼠标点击的哒哒声,我想将 他的话题转移到他青少年求学的经历上 东湖之水,波光潋滟;东湖之岸, 树影扶疏。武汉大学医学院中南医院, 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与武汉市 著名的新景区“楚河汉街”毗邻相望。 医院院区,松柏拥翠,楼群错落。因曾 采访过医院的泌尿外科专家田斌群先 生,我们是轻车熟路。但对于此次采访 的对象,却从未谋面。来到外科综合楼 8楼神经外科病区,刚拨通手机,只见十 米开外,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也拿出 手机接话。嘿!不用说,就是他,我们 要找的监利老乡赵时雨! 赵时雨中等个子,一架眼镜,镜片 后一双黑亮的眼睛,透出和善的微笑。 白净的脸庞,下巴上隐隐可见一圈络腮 胡须。他那带着监南口音的话语,行止 有序,缓缓而出。听其言而知其行,我 们一下子就断定:这是一个机敏而又老 实的人,一个果断而又沉稳的人,肯定 也是一个将满腔爱心倾注于他的患者的 人。 来,就问:“赵医生,恕我冒昧呀,我 们乡下取名都是按辈份取的,我有个姓 赵的老同学,曾告诉我赵家的派号,什 么‘祖训承清远,忠功继世长’,看你 的大名,肯定不是取的派号!” “还真让你说着了,我老爸老妈虽 然是地道的农民,但我老爸是读过中学 的,他爱好古诗文,李白杜甫的诗,一 背就是一串!我爸妈结婚几年,直到 1974年才生下我,又是个儿子,爸妈喜 得不得了。老爸诵读着杜甫的诗句:好 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他说:儿子就 叫‘时雨’吧,老天爷降下甘霖,他真 乃我们赵家的‘时雨’啊!” 赵时雨六岁入村小读书,十二岁考 取沙岭管理区中学。有父母的关爱与督 促,赵时雨的小学与初中成绩都很好, 年年的优胜奖状与获奖证书,对他来说 是家常便饭,就像农家饭桌上每天都能 端出的白菜萝卜一样。“说到我初中转 学,还真亏我母亲,她虽是农村妇女, 却有眼光,有主见。父母听说当时朱河 的棋盘中学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好, 在监南几个乡镇,每年考取高中、中专 的学生,远远高于其他初中,母亲就毅 然决定将我转到棋盘中学去读书!棋盘 中学离赵许村有十来里路,每个月都是 父亲用自行车驮上几十斤米到学校里换 饭票。而每周休假后返校,总要提上母 亲给我做的几钵子腌菜。因为转学不大 适应,开始我成绩下降了,到初中毕业 时 才 逐 步 赶 上 来 , 1989年 考 取 朱 河 高 中,嗨,当时心里还是有些失落的:没 能考上监利一中哪!” 那年月,监利县各高中都分文科班 与理科班,朱河中学还将理科分为物 理、化学等班,赵时雨分在化学班,班 主任是教化学的。说到这里,赵医生还 对那位班主任感恩不已:“班主任上化 学课时,分析起化学反应来一套一套 的,同学们都听得入了迷,有时下课铃 响都央求老师讲完才罢。就这样,我对 化学特别感兴趣。起早摸黑,日夜苦 读。1992年高考时,便填报了湖北医学 院,就是现在的武汉大学医学院。—— 当时,我们班大专上线的只有四个同 学,我成绩居第三名,一下子跳了农 门,还上了本科线,还算是可以的 哪!” 肩负着简单的行囊,怀揣着父母的 厚望,年方十八的赵时雨,走进湖北医 学院,攻读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人 都说学医苦,在别的大学晚上或花前月 下的与异性朋友轧马路,或灯红酒绿地 逛闹市的时候,医学院的学生,得夜夜 抢位置上晚自习!不过,五年本科,拿 赵时雨自己的话来说,是“懵里懵懂, 只晓得把心思放在书上”,惟其如此, 1997年,在大学同学叹息“就业难”、 “考研难”的时候,如探囊取物,赵时 雨拿到了临床医学外科学硕士研究生的 入学通知书!高华平教授赴外参加学术研讨会后留影182014年第6期 ( 总第28期 )2014年第6期 ( 总第28期 )19 游子风采 Vagrant Style游子风采 Vagrant Style点名气,就翘尾巴了?’我当然不会生 什么气,我只是希望老乡们能理解我, 支持我啊。” 妙手救病患 顶上见功夫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十几年来,对 颅脑外伤、各种脑肿瘤、脑出血、脑积 水、椎管内肿瘤、三叉神经痛、帕金森 病等颅脑疾病的手术治疗有较深体会, 擅长颅脑危重疾病的综合性救 治。”——在他的简介中,这几句话言 简意赅,也不无谦虚。创建于上个世纪 70年 代 的 脑 外 科 , 是 中 南 地 区 主 要 神 经、精神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 之一。十来年,医院脑外科的发展,从 原先的十几个住院病人,到如今的常规 住院人数近百名。赵时雨一直在临床和赵时雨(左一)与同事一起赴救灾现场别任外一科、外二科、内二科和护理部 主任。对于一年一度地回监利县义诊, 赵时雨更是积极报名参与,乐此不疲地 为家乡人民解除病痛。 年轻有为的赵时雨,已发表神经外 科相关学术论文多篇。如《纳美芬对高 血压伴脑肿瘤患者术后血压及预后的影 响》(《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11期,系第一作者)、《脑积水 患者手术前后脑脊液中谷氨酸和一氧化 氮水平的变化》(《中华实验外科杂 志》2011年第9期,系第一作者)、《黑 色素瘤抗原——1——3基因在脑胶质瘤 中的表达及意义》(《中华神经医学》 2005年 9月 第 二 卷 第 9期 , 系 第 一 作 者)、《外伤性多发性颅内病灶的预后 分析》(《中国急救医学》2003年第6 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 用》(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2期)、 《急性垂体瘤卒中的临床分析》(《临 床 外 科 杂 志 》 2009年 第 17卷 第 1期 ) 等 等。 还是略述几例病案,来看出赵时雨 是怎样怀揣一颗仁爱之心,展示“顶上 功夫”,为患者解除痛苦,乃至挽救生 命吧—— 2008年3月,监利县的14岁小患者小 明,因头痛一年余,到当地医院做CT检 查,发现脑内有一个5×6cm的囊肿。小 明被送到中南医院神经外科。经进一步 检查,小明患的是“三脑室巨大蛛网膜 囊肿并梗阻性脑积水”,而且逐步增大 的脑内囊肿如同炸弹一般,随时会压迫 脑神经而引起患者失明和痴呆。中南医 院神经外科江普查教授与赵时雨博士, 经过术前论证,决定采用脑室镜来消除 “炸弹”的威胁。在小明额部开了一个 约 3cm的 切 口 , 将 脑 室 镜 缓 缓 插 入 脑 室,达到囊肿部位。同时从额部开口处 经耳部、胸腔、腹腔打一个长达1米的皮 下“隧道”,埋入引流管。在脑室镜的 引导下,用专用手术器械将囊肿切个小 口,将引流管插入囊肿内,只见囊肿内 的积水缓缓流出,通过埋好的皮下“隧 道”进入腹腔。巨大囊肿逐渐缩小,小 明颅内的压力迅速消除。术后不久,小 明病愈出院了。赵时雨看到他活蹦乱跳 的样子,心中无限欣慰。2012年10月,人民网、凤凰网、搜 狐网及省内外媒体,相继以《我省首例 头皮整体移植术成功乡村女医生长出细 密新发》、《医生巧手把整块头皮 “盖”回去》为题报道:麻城女村医尹 其花, 9月24日下午,她带着自家的棉 花到村里一家棉絮作坊加工一床棉被。 2点多钟,梳棉机突然出故障,尹其花查 看原因时,头发被卷进正在运转的机 器,强大的机械力瞬间撕掉了她的整块 头皮,她当即晕倒在地。幸好有人迅速 拉闸关闭电源,尹其花丈夫和乡亲把她 送往县医院抢救,同时还带上了还十分 完整的头皮。县医院发现她的头皮已完 全撕脱,颅骨外露,鲜血奔涌,非常危 急,需转往上级医院抢救。经加压包扎 止血后,当日傍晚,休克的尹其花以及 一袋冰冻头皮,被送到了武汉的中南医 院。晚上7点,尹其花通过绿色通道被送 进中南医院手术室。显微骨科副教授潘 振宇和神经外科赵时雨博士等15位专家 分成两个手术小组同时进行全头皮植皮 手术。4个小时后,手术成功。尹其花成 为湖北省全头皮植皮成功第一例。术 后,尹其花头部95%的面积都冒出了1厘 米左右的发茬子。这个爱漂亮的女人, 对镜看到自己黑黝黝的新头发,脸上泛 出甜蜜的笑容。 日,一位50多岁叫罗时 英的老年妇女,因车祸致严重的颅脑外 伤,神智昏迷,生命垂危。120将病人送 至大悟县人民医院时,因事发太突然, 病人无家属陪同,一时也联系不到家 属。救命要紧,时间就是生命!大悟县 人民医院立即开动抢救生命的绿色通 道。常驻大悟县人民医院的赵时雨与其 助手,第一时间赶到病人身边,全程陪 同并指导病人的急救和检查,很快病人 确诊为“广泛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 疝形成”,需紧急开颅手术治疗,但无 家属签字!大悟县人民医院很快电话联 系到病人家属,并通过电话录音获得家 属同意手术的授权,在20分钟内完成手 术前准备,赵时雨主持完成“开颅去骨 瓣减压并颅内血肿清除术”。经过五个 多小时的紧张手术,病人获救。走出手 术室,赵时雨几近虚脱。当第二天病人 家属从广东匆忙赶回,得知抢救全过程后,对大悟县人民医院及时开通绿色通 道、对赵时雨的高超手术,一再表示感 谢。 心底挚爱,顶上功夫,救死扶伤, 在所不辞。——这就是赵时雨的信念, 以及由信念而产生出的正能量! 按照惯例,我们采访的尾声,当然 的问及赵时雨的业余休闲。赵时雨告诉 我,尽管工作那么忙,时间那么紧,他 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旅 游,打羽毛球,时不时邀约在汉的二十 多个高中同学聚会。 说到兴趣爱好,赵时雨便提到他们 的宝贝女儿,他点击了出几张照片: “女儿九岁了,她爱好书法,每天回家 将作业做完,就坚持练毛笔字。——每 有假期,我们就带她出去感受大自然的 美好。我们还去洪湖捡拾螺蛳、采摘过 菱角咧!你看,这是我们一家游武汉植 物园,游梅园的照片。女儿可是十足的 小美女啊!” 这么一幅照片吸引了我的注目:背 景是数株红梅,铁干也似的疏枝上,朵 朵红梅怒放枝头,片片花瓣争艳斗奇。 赵时雨与夫人半蹲于地,将可爱的女儿 拥在他们中间。小女儿的头上,戴着一 圈花红叶绿的花环,将她齐眉的短发映 衬得格外漆黑发亮。从他们的衣着上, 似乎透出初春的清寒,但两代人的脸 上,都洋溢着春天般的幸福笑容!手术的一线,上白班,值夜班;还有从 子了。也还只有六十三四,老爸说只要 动得了,还要干下去。”说到此事,赵 时雨幽了一默:“老爸也跟我一样,有 十几年的‘工龄’了,资深送瓶工 咧!” 赵时雨买了房,让父母与自己住在 一起,他母亲也是闲不住的人,每日做 饭做清洁,接送孙女上学放学。他的爱 人是仙桃人,原先在武警医院做护理, 后来调到大学行政部门工作。一家三代 五口,工作,学习,外勤,内务。各执 其事,其乐融融。 对于前来求医的监利老乡,无论同 学、朋友,尤其是农村的父老乡亲,赵 时雨总是热情接待,或导医就诊,或自 己操刀,为他们解除疾病的痛苦。“我 刚开始进医院工作的时候,往往是家乡 亲友的一个电话,只要我不在班,我就 马上去接他们;如果我在上班,就要我 老爸去接。多的时候,一星期来几个。 人家望着你来的,不容易!——这不, 昨天就有个亲戚,坐火车专程从广东佛 山来的,他手被机器轧伤了,术后情况 不好。我当即跟他找骨科大夫看,尽量 减轻他伤残的程度嘛!——说来好笑 哟,我总是很忙嘛,老乡们来找我时, 偶尔不能及时地接着他们,有些人就很 敏感,有情绪,背着我说:‘同一个湾 子的人,不就是看着他长大的吗?有了 事教学与科研。“就是一部机器,也需 要保养保养,可我们,每个星期的工作 时间一般不会少于60小时,累呀!” 年轻有为的赵时雨,由院方派往外 地医院深造。2006年赴北京天坛医院神 经外科学习一月,天坛医院脑外科是全 国叫得响的科室。时间虽短,收获颇 大:他在那里学习了脑积水治疗的最佳 外科手术方案。2010年赴南京军区南京 总医院神经外科进修深造半年。脑肿瘤 的微创手术,外观切口较大,但切除脑 肿瘤特别深部脑肿瘤时,要做到脑组 织、神经和血管的微创,风险是很大 的。是那里的导师,教导他胆大心细地 化解手术难题。 年轻有为的赵时雨,总是担子捡重 的挑。2008年,汶川地震,他第一批报 名赴灾区抗震救灾,未获批准,第二批 他又不气馁地申请,获得批准后,不辞 辛苦地赴灾区,在绵阳车站的列车上设 置爱心病房,转运伤员。2013年初,医 院正式启动“联合体计划”,派驻分管 业务的副院长和学科带头人,与孝感、 黄冈、咸宁等9家市、县级医院建立医疗 联 合 体 。 以 3到 5年 为 周 期 , 每 批 2至 5 人,派驻时间以6个月为基础。2013年 1月1日,赵时雨与同行共7位中南医院医 生、护士下派孝感和大悟。赵时雨、张 林、代 喆 、王璇到大悟县人民医院,分八载日月,寒来暑往,春秋代谢, 唯一不变的是医学院行政楼前那尊毛泽 东挥手凝神的巨型塑像。2000年,时年 二十六的赵时雨,拿到一纸烫金的硕士 证书。是年,原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 力大学、武汉测绘学院、湖北医科大学 合并,原湖医大附二医院改名为武汉医 学院附属中南医院。当然,中南医院的 党政官员们,在吸纳医学新生力量时, 是不会漏掉的这个来自农村的年轻俊才 的。他进入医院脑外科工作,一干就是 十四年! 工作的成就自有评说,求学的步伐 没有停顿。2003年,赵时雨考取武汉大 学医学院神经外科博士研究生,师从著 名神经外科专家袁先厚教授,在职读 博,赵时雨毫不含糊,2006年获武汉大 学博士学位。 说到这里,他点击出另一个“家庭 照片”的文件夹。满含深情地对我们说 起自己的父母亲人的近况:“我参加工 作后不久,妹妹也读出来了,分在一家 医院做护士。我们就兄妹俩,就将父母 亲接到武汉来了。刚来的时候,父母亲 都才五十挂零,干活干惯了的人,哪闲 得住呢?我就给父亲在医院找了个送输 液瓶的活儿,一星期干上四天。开始还 是够辛苦的,上上下下,那玻璃瓶很 重;现在好了,输液瓶都换成了塑料瓶幸福一小家202014年第6期 ( 总第28期 )2014年第6期 ( 总第28期 )21 特别关注 Special Attention特别关注 Special Attention房”,这是流传在该县柘木乡工作队员 中耳熟能详的顺口溜,更是“三万”工 作组结合实情出新招、围绕产业做服务 的一个缩影。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 中全会精神,加强农业基础、改善农村 民生、服务三农发展,做到农业强、农 村美、农民富,“产粮大县”湖北监利 创新工作方式,因地制宜、因情施策。 在此次“惠万民”活动中,各项工作开展 得风生水起,“情暖万家爱在行动”为 主题的慈善捐赠活动也是风起云涌。服 务就业创业是该县300个“三万”工作 组、843名工作队员的四项“规定动作” (推进农村社会网格化管理、培育农村 新型经营主体、健全村庄环境保洁长效 机制和关注农村留守家庭服务就业创 业)之一。新一轮“三万”活动启动以 来,该县先后举办了规模不等的“赶集 式”专场招聘会,发放就业创业宣传资 料万余份,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1月 10日,该县在玉沙广场举办“关爱留守 家庭服务就业创业”及2014年春季招聘 月 活 动 启 动 仪 式 , 23个 乡 镇 场 组 团 参省市“三万”检查验收组到新沟镇查看网格化工程建设“四届三万真不错,届届 解决新情况;服务就业 望继续,春风化雨暖心部门,为服务就业创业“打底”。为唱 响毛市镇“中国面点师之乡”品牌,驻 村工作组积极向返乡人员宣传创业扶持 政策,介绍面点产业发展前景,宣传致 富典型事例,组织面点师与返乡农民工 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面点产业就业动 态、就业意向和所需岗位,通过亲传 亲、邻帮邻、户带户的模式,引导企业 抱团发展,倡导加盟面点产业。今年成 立了监利县面点师协会。通过此举,推 动了面点行业主体由“夫妻店”向“连 锁店”、由“游击队”向“集团军”的 转变。通过“三万”工作队员牵线搭 桥,116名面点师与连锁企业达成加盟协 议,467名农民工改行从事面点行业,仅 此一项有望为该镇新增劳务收入5300万 元。务。同时,进一步落实创业扶持政策, 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服务,帮 助有返乡就业创业的人员成功就业和创 业。该县毛市镇坚持“政府搭台、老板 唱戏、品牌比武、社会参与”的运作模 式,通过竞技与培训相结合、交流与激 励相统筹的办法,擦亮“中国面点师之 乡”金字招牌。2月12日,驻村工作队同 当地党委政府共同举办毛市镇第十届 “早阳杯”返乡面点师培训暨技能比武 大赛,6支代表队参赛,现场培训农民工 近700余人次,活动受到了中、省、市媒 体跟踪报道。通过大比武和大培训活 动,进一步提升了毛市面点品牌的知名 度,同时为面点师提供了展示技能、相 互交流的平台。 健全机制确保持续为服务就业创业兴县”战略的实施和招商引资的强力推 进,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企业用工 缺口不断增大,出现了“招工难”和 “民工荒”。开展关爱行动,引导外出 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有利于缓解企 业用工难题,有利于该县工业经济的发 展,同时也是建立幸福家庭的需要。健 全信息反馈机制、工作考核机制和沟通 联络机制,确保工作的持续性,同时, 采取有效措施为服务就业创业增添“后 劲”。一是企业不断增加工资成本,让 薪酬更具吸引力,以优厚的工资吸引 人、以适当的劳动强度稳住人、以优惠 的工作环境留住人;二是有关部门发布 本地工资标准指引,为企业薪酬设计确 立参照系统;三是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和 奖励办法,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 工作;四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根据企业 未来发展情况,建立企业人力资源储备 库。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在此次“三万”活动中,该县工作 有力、措施到位,四项规定动作大手 笔、服务就业创业大气魄,关爱行动的 旗帜正在监利上空高高飘扬……(作者单位:监利县“三万”办)真情帮扶积极引导为服务就业创业 “画眉”“添彩” 关爱服务行动不仅仅是完成当前的该县创新工作方式,各工作组在驻 点村为每位返乡人员提供不少于6条有效 企业用工信息,联系结对帮扶5-10名返 乡人员就业,解决有创业愿望、自主创 业返乡人员的实际困难,用实际行动为 服务就业创业“画眉”。同时开展以 “情暖万家爱在行动”为主题的慈善捐 赠活动。截止到5月5日,全县企业与个 人 慈 善 捐 赠 和 送 温 暖 资 金 合 计 217.3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度脑积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