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孩子很我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经常闹,有时候还会顶撞家里的长辈,大家觉得我该怎么样教育他呀?

孩子听不听话,真的那么重要吗?
作者:七银元的墨香
也许因为有了孩子,所以注意力慢慢会转变到与这相关的知识方面。
记得怀宝宝时硬是把育儿相关的厚厚的一本书看了一通,的确补充了很多知识。
后来孩子慢慢长大,也会看许多关于这方面的书,对自己启发很大,也许我们不是天生的好妈妈,好父母,孩子让我们看到我们自己的不足,一些你根本无法意识到的问题,如果我不去学习,我不知道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又该怎么办。
很简单,孩子调皮捣蛋,会把家里搞得乱糟糟的,浑身脏兮兮的,会干出你完全无法想象的“很创意”的,但在我们大人看来很抓狂的事:吃饭时,手抓饭,看见有水有杯子就把它倒掉,才不管你刚刚才收拾好的辛劳。
拿着笔在墙上、地上、被子上、桌椅上到处画画,不论是不是笔(可能是口红),把盆子或者桶倒过来然后在上面蹦蹦跳跳~~
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对孩子大吼大叫,对他许你也不是故意的,但你的确对他吼了,还斥责他:你就是个坏蛋,你不听话,我不要你了,我很生气,你越来越不听话了,我要打你屁股。
你会发脾气,甚至威胁他,像这样的话:你听不听话,不听话不给你买好吃的了,更高级的,以爱之命~你爱爸爸妈妈吗?
爱就要听话,我是为你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行为。
有一次你实在太生气,加上工作不顺利,或是你遇到令你不爽的事,你出手打了他。他很委屈的哭,或者反抗,你更加生气,又使劲打他……
其实你只是泄愤而已,他比你弱小,你当然可以随便打他骂他。
可是你忘了,你正在扼杀一个孩子的天性,也在给他示范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打、骂。
在你忍不住大声斥责孩子,你咋那么不听话,你不能安静点吗?
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也学会了大声说话,批评别人,顶撞你。你更加愤怒,于是你忍不住打了孩子。
孩子也学会了打人,他生气的时候也开始骂人甚至你打他,他也会还手,还说,你打我,我也打你。
你更加觉得孩子没有教养,甚至觉得在外面给你丢脸了。
可是回顾整个过程,错的真的是孩子吗?
在你教导孩子的时候,你有身体力行吗?言传不如身教,他只是在不断吸收你平时的行为,然后像镜子一样反射出来。
孩子听不听话有那么重要吗?
其实重要的不是他听不听话,而是你只想省心一点,他安静,凡事规规矩矩,像成人一样,如果真的这样,那孩子还是孩子吗?还能有趣可爱吗?
孩子本就是一张白纸,对世界充满好奇,他想要去探索发现,你却直接告诉了他答案。索然无味,孩子失去了探索精神,独立和主见,只是按照大人的指示行事,孩子不就成了我们大人的玩偶,机器人了么?
肖伯特有首诗是这样说的: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
他们是生命的渴望,
是生命自己的儿女,
经由你生,与你相伴,
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
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
孩子有自己的见地,
给他一个栖身的家,
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
你无从闯入 梦中寻访也将被拒
让自己变得像个孩子
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复制
昨天已经过去
生命向前奔涌
无法回头 川流不息
你是生命之弓 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谦卑的弯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
送往无际的未来
爱——是孩子的飞翔
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
另一首诗《一个小小孩》也这样说过:
一个小孩,如果他干干净净
衣帽整齐,如果他规规矩距
这可并非一件多好的事。
如果他一开口便是叔叔好阿姨好再见你好
如果他四岁就能让梨
这又有什么意义
一个小孩,应该是满地乱滚
满街疯跑,脸和小手都脏兮兮的
还应该有点坏,有点不听话
他应该长时间玩着毫无目的的游戏
他是一只自私,可爱又残酷的小动物
他来到世上,是为了教育我们
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
而不是朽坏下去
这首诗被陶行知高度赞赏:
我为何提上老人家,因为我没有权威,不值得别人信服。
孩子自有孩子的世界,你何必担心焦虑太多,干涉太多?
你对他宽容有爱,他自然也会平和宽容。
就算他不听话又怎么样,他总是会犯错,可谁不会犯错呢?
何必去苛责一个少不更事的小孩?
如果他惹别的小孩不高兴了,他总是会自己去探索解决,而不需要依赖我们大人去解决。
我们能解决这些小事,可是他人生中的大事和矛盾,最后都是要自己去协调,自己解决。
最好的爱和保护,是给他解决的方法和精神,自己才是自己永远的依靠,而不是事事包办,干涉。
一个孩子只要能明辨是非,有自己的主见,获得自己的幸福,自我的成就和满足,就已是不错的事,至于听不听话有那么重要吗?
你又能证明你所有的都是正确的吗?
路总是要自己去走的。
一个一味强调孩子要听话的长辈,只想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威严、权威、地位,他会不断要求孩子去维护他的面子、尊严,要孩子有出息,有好工作、好事业,却忽视孩子是否真的喜欢、真的快乐、真的愿意。
不停的去苛责孩子,孩子的自尊、自信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被消磨殆尽,直到孩子出现一个大问题他们才会意识到,不过也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意识到,还在责备孩子。
到底是孩子自由快乐重要还是我们的权威和地位?
一个人自由的孩子,才能自信,无惧于别人的言行,有自己的见地。没有被限制的孩子,才能有更多的创造力。
用心观察,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能喋喋不休的教育别的同龄小朋友,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还能讲出一大堆道理来,老道的像个大人一般,还有什么童趣可言呢?
孩子自有孩子的世界。他就该玩泥巴,玩沙子,看动画片,和小朋友吵吵架打打架,因为世界本就有很多不同和争端,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而不是听话,写作业之类的。
好习惯需要培养,更需要我们做好榜样。如果在一边吃着瓜子,一边给孩子说,去学习,去写作业。我们打着麻将,却说不准看电视。
孩子会是怎样的反应呢?他当然是不会服气的,凭什么你们玩啊,即使遵照做了,效果也不会好。
但如果全家都安静的看着书,即使你不说,他也潜移默化的会拿出书本看书的。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十岁之前,你是孩子的主人,孩子是自己的主人。
意思是,在十岁之前,你很容易操控他,他也很听你的话。但十岁之后,孩子会反叛,有自己的想法,与其让孩子反抗失去自我,不如让他做一个快乐的自我。
听话,并没有那么重要,他们的健康快乐,自由才是我们更应该在意的东西,你说呢?
著名儿童教育学家尹建莉也曾说,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送给她们最美丽的礼物。
——送给她们最美丽的礼物。
今日搜狐热点全国||||||
服务热线:400-900-8516
孩子为什么没礼貌,顶撞长辈?
悠悠是高二重点班的一名男生, 小伙子长得高高大大,白白净净, 看起来帅气又安静,如果不是他妈妈的诉说,我怎么也无法将“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事件与他相联系。悠悠妈说,悠悠上高中之前一直很乖,不管是对父母还是对老师,都很礼貌温和。自己曾经担心步入青春期的悠悠会像邻居、同事家的孩子一样叛逆、冲动、不听管教,但悠悠并没有出现这样的行为问题。当她认为自己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悠悠却因为一件小事跟家人发生了激烈冲突,和父母争吵之后便摔门出去。悠悠妈原本以为孩子会像从前一样天黑就回家,但是这次他却不打招呼去了离家很远的一位同学家。不声不响地在同学家待了两天之后,然后若无其事地来到学校准备继续学业,不曾想却被班主任和校长因为私自逃学旷课约谈。悠悠在和心理老师沟通时吐槽:“我妈事事管时时问,连我理什么发型穿什么衣服吃多少饭都要过问,跟同学通过电话要过问,跟同学出去玩要过问,就连我换衣服写作业关门都要盘问半天,我在她跟前一点隐私都没有,一点自由一点自信都没有……”心理老师问:“你的这些感受有没有给妈妈讲过吗?”悠悠却说:“说了又不改反而说我事情多,再说我爸爸工作忙,家里的事都是妈妈操持,我不想惹她伤心生气。”在现实生活中不乏不听话的孩子,他们经常表现的没礼貌,而且还顶撞长辈,其中的原因你认真去发现过吗?我逐步理清了他们母子之间冲突的原因:步入高二后半学期的悠悠,学习强度和任务量加大,这种变化总需要时间来逐步习惯、适应,如果短时间内不能适应,学习上应对不力,自然会产生心理上的波动。与此同时,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成人感增强的心理发展特点,势必会对家长已有的教养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而家长并未及时察觉,从而造成了独处、尊重、同龄社交等心理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虽然悠悠已经尽力克制自己,但尽力克制只是将自己的一些合理而必然的心理需要暂时压抑,并不意味着这些需要消失了、不存在了。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便是一种必然。孩子不礼貌,顶撞长辈就是坏孩子么?父母要知道,孩子的顶撞行为正是孩子成长的表现。孩子越小,对父母的依赖性越大,越能遵照父母的意志行动。孩子上学后,渐渐地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产生不再依赖父母的心理。这时,他既不是小孩子,也不是成年人。既有孩子的行为,也有成年人的行为。因此,他的情绪往往不稳定,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还很差,但也不愿意父母过分干涉。父母如果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就会感到失望,就有可能顶撞父母。甚至有时明明知道自己不对,也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这表现了孩子们强烈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和反叛意识,从中也反映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许多烦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这种顶撞行为带有自我成长的意识,是人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顶撞来表现自己的想法,来证明自己的社会地位、自己的价值,来引起大人对他的注意,改变大人长期以来无视他的能力的现象。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顶撞行为有其积极的一面,父母应该理解他,不仅不要惊慌失措,还要帮助他尽快成长。例如,有些事情可让孩子去做,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如果孩子在自理过程中出了差错也不要过于责备,让孩子自己反省,在反省中成长。父母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样,通过相互交流,孩子的顶撞行为会明显减少。父母们要正视孩子的权利并尊重他。青春期的孩子顶撞父母有哪些原因?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叛逆,因为这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空前的膨胀,可生活的阅历和文化知识的严重不足,考虑问题缺乏理性,加上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却又对父母的管教深为反感,用反抗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往往会造成各种错误。同时,孩子天性向往自由,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父母的压制和各种禁止,自然从孩子内心产生抗争的情绪和不满。由于孩子年龄小,表达这种抗争的方式有限,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在语言上和父母顶撞,说什么都听不进去,这就是危险的信号,父母应该谨慎对待。因此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问题比较多、比较复杂,最需要得到大人的关爱。此时最为重要的是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不断提高他们的抗挫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想。我们应请设身处地想想,我们是怎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我们应该放手让孩子来决定自己的前途,或许这会让他们干得更好些。对孩子在青春期发生的一些错误不能都记到孩子头上,有不少可能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作为家长,最明智的是利用孩子反抗和服从、自主和依赖的双重心理,因势利导,多加鼓励,对他们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要求,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自立的需要,减少反抗的滋生又会增加感情上的共鸣,使孩子安全度过青春反叛期,使他们朝着成熟健康的方向发展。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青春期的例外,希望孩子在青春期依然能够与自己亲密无间,能随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心理动向,可是孩子却像刺猬一样越接近越暴躁、 越亲近越失控,最终造成亲子疏离、甚至冲突不断。实际上,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恰恰是青少年自我成长的外在表现,意味着他们有了独立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系统,不再依附于周围的成人世界,即便是自己的父母。许多父母会因为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过激行为而头疼不已,事实是,家长们有时看似“无微不至”的关爱,超出了该有的人际界限,这才是造成亲子冲突的关键所在。在青春期,孩子的力量加强了,家长的力量势必要削弱一部分才能保持原样。因此,家长朋友们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不妨“冷淡”一些,保持些许距离,给他们相应的时间与空间,这样反而会促进亲子关系的稳固发展。孩子不尊重父母,经常顶撞家长怎么办?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你的任何时候,父母对孩子讲话的语气都应该是心平气和的,不能用吼的方式,一定要表达出父母是爱孩子的这个观点,而且说到就要做到,别让孩子感受父母嘴巴上说爱,其实不是打就是骂的,这种不诚信的行为,父母应该戒掉。问孩子到底心里想什么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是教育成败的关键。不了解所思所想,根本无法谈起所谓的教育,一定要顺从孩子的天性和兴趣来开展教育,因此,准确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是很重要的,要和孩子好好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无论孩子想什么,都不要直接打压禁止,而是引导孩子向健康向上的方面去发展。让孩子明白对错是非孩子顶撞父母总是会有原因和借口的。父母一定要在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和孩子沟通,讲清楚这些行为哪些是做得对的,如表达自己的主张是好事,哪些做得不恰当,父母也要指出来,讲得越具体的行为越好,这样便于孩子改正,如果把缺点讲得太过于笼统,孩子想改正都不知道要改什么地方,那就没有意义了。您家孩子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不懂事”和“小脾气”呢?您认真的了解过孩子的想法吗?如果您有家庭教育方面的疑问,可以拨打咨询电话:400-900-8516。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家长(ID:iedujiazhang)获取更多教育经验。
问题或回答质量差
与事实不符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国际教育网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果您有家庭教育方面的疑问,可以拨打咨询电话:400-900-8516。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家长(ID:iedujiazhang)获取更多教育经验。
学校不是孩子唯一的课堂,家庭与孩子的知识学习和能力成长密切相关。我们观察到,在学校表现优秀,受老师和同学欢迎的...
如果要用一个词描述这两年多的感悟,我想“选择”应该是最好的。
如果你希望自己在孩子心中有一个优秀的父亲形象,那么,请从今天开始做个好爸爸,多陪伴孩子!
有个美国小孩问他的富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我的钱是我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将来你...
可问题是,当你问这些父母,你觉得生小孩幸福吗?他们永远会说,生育是自己一生所经历的最快乐的事情。这种回答显然与...
您的评论将在编辑审核后发表,感谢您的参与学会培养孩子的“界限感”,优秀的父母都这样做……
在我们的童年里,最怕一种孩子来家里:他们把别人家当成自己家一样,不经过同意就随便翻别人的东西,看到喜欢的,还非要别人送给他们。曾经我们的卧室被翻得不成样子,心爱的玩具、连环画被大人强迫着送出去,恨得咬牙切齿,只能强忍着。长大后,就开始怕一种亲戚来家里:他们一见到我们,马上问买房了吗,买车了吗,加薪了吗,找对象了吗?热情似火,让人避之不及。&这样的亲戚和孩子,体现出的根本问题就是:缺乏界限感。曾经有人说过:中国家庭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普遍缺乏界限感。特别是在中,常常因为爱,而模糊了界限。父母越俎代庖,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孩子哪怕已经成年了,却始终没有“断奶”,认为自己的事情,父母有义务帮忙,于是出现“啃老”现象。其实说再多,都是父母“惯”出来,教育孩子还是应该多借鉴下面的几点要求:一、父母再爱孩子,也要有界限曾经有一档高端采访节目,邀请来的嘉宾是百度总裁李彦宏,主持人问他:“作为当今中国最顶级互联网巨头,你觉得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你最大的支持是什么?”李彦宏的回答很简单:“父母其实对我们很宽松,从不干涉我们具体的事情,他们给了我一个充满着轻松快乐和自由的家。”一个“轻松快乐和自由的家”,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至关重要,这其中就包含着界限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界限一词,喻指生疏、隔阂、分离。实则不然,再深切的爱里,都应该有界限。孩子缺乏界限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本身没有界限感。&你是否会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比如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上学的书包自己整理。你是否把孩子变成了家庭的中心,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你是否认为孩子的成就就是父母的成就,孩子的失败就是父母的失败?你是否总是随着孩子的情绪变化而产生情绪变化,孩子高兴了你也高兴,生气了你也生气?当孩子摔倒时,如果父母不去扶他,让他靠自己的力量爬起来,那一刻他就会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界限感,同时还会对自己充满认同——这是很多父母都可以做到的。只可惜,现实生活中,孩子常常被剥夺了这种体验的机会。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合理的界限,才是爱孩子最好的方式。&二、孩子需要立界限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会随之增强,并会出现越来越多挑战父母和周围人原则的行为。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哄抢他人玩具、顶撞长辈,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也是没有界限感的表现,暴露的是家庭教育的问题。1、无法独立生活因为父母包办了大小事务,久而久之,孩子只懂得依赖父母,根本也不知道哪些事是自己的事,自己能做什么事。上大学了还不会洗袜子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2、没有责任感因为习惯了闯下祸以后,父母替他收拾残局,解决麻烦,所以他永远不会明白敢作敢当的道理。3、没有约束自己行为的意识和能力他从来不会顾及周边人的感受,不愿意遵守大大小小的规矩,各种各样在公众场所无法无天的“熊孩子”,就是这么产生的。立下界限,可以让孩子分清哪些事是自己的,哪些事是别人的,懂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立下界限,可以让孩子多一份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明白世界不是围绕着他一个人转的。&三、怎样为孩子立界限?家长给孩子立好规矩,从日常社会行为规范,比如不插队,遵守公众场所秩序;到自我管理方面,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形成规律的生活,让孩子自己造成的后果自己承担,守住行为的界限。此外,生活中,孩子可能常常有这样的行为:不敲门直接冲进爸妈房间;在家长和其他人说话时打断对话;妈妈饭还没吃完,孩子非要拉着妈妈陪他玩;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教孩子尊重他人的感受,把握好与别人的界限,不要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同时,父母要有界限感,孩子能做的事情鼓励他自己做,不越界,不大包大揽。心理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充分信任和欣赏孩子,在行为的界限内,允许孩子自由大胆地探索,把握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有界限感的孩子,长大了才会足够成熟、有安全感、有同理心、具备很好的抗压耐挫能力,这是父母给予他最宝贵的财富。温馨提示:如果真的爱孩子,就不应该把他放在温室里,而是让他多经历风雨困难,这样对他的以后是利大于弊。
本文由入驻中国国际教育网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国国际教育网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百万家长都在关注的国际教育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调皮皇后大闹后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