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形容词做状语中只能作状语的词类是

汉语词类的区分方法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汉语词类的区分方法
&&对外汉语词类区分方法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精华藏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相如廷斥之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负而前驱(方们名词“前”作动词“驱”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前面)
仓皇东出(方们名词“东”作“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东)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名词“舟”“目”“耳”分别作动词“行”“见”“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用眼睛,用耳朵)
内外多置小门/使不上漏/雨泽下注/东犬西吠/前辟四窗(方位名词作状语)
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隶”作动词“使”的状语:当作奴隶一样)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用匣子装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质于秦。&& 质: 做人质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如:
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汗马功劳&&&&
汗:使……出汗
齐威王欲将孙膑&&&
任命……为将
舍相如广成传舍&& 前一个舍:使,,住宿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高:使……高,抬高
昂其直,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尊:使,,,尊贵
富:使,,,富有&& 强:使,,,强大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如: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把。。。当作亲人& 子:把。。。当作孩子
友风而子雨& 友:把。。。当作朋友&
子:把。。。当作孩子
幕天席地幕:把。。。当作幕& 席:把。。。当作席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仇:把。。。当作仇人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二,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如: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少仲尼之闻&&&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视:视力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
(二)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所具有的。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文言文中,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所具有的。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君将哀而生之乎
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俯身散马蹄
动词的使动用法举例:
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以夭梅病梅为业& 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生死而肉骨&
生:使。。。活&& 肉:使。。。长肉
惊:使。。。惊&& 动:使。。。动
可烧而走也&& 走:使。。。逃跑
焉用亡郑以陪邻  亡:使。。。灭亡
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来&&&&
安:使。。。安
(三),动词的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如: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死:为。。。而死
三,形容词的活用
(一),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天下的人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问其深,则好游者……& 深:深处
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远的地方
圣益圣&& 前圣:圣人
亦以明死生之大&&&
大:大事情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火尚足以明也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爱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远:远离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完整的存在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高:使……高,抬高
昂其直,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尊:使。。。尊贵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富国强兵& 富:使富有&&
强:使。。。强大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舍相如广成传舍& 前舍:使。。。住宿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生:使。。。活&& 肉:使。。。长肉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变绿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强:使,,,,强大
足以荣汝身&& 荣:使,,,,,荣耀
(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形容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如:
成以其小,劣之& 劣:认为。。。不好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认为。。。少&& 轻;认为。。。轻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把。。。当作伴侣& 友:把。。。当作朋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当作边境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贵货而易土& 易:认为……容易
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不耻下问& 耻:认为。。。耻辱
是;认为。。。对&& 非;认为。。。不对
不远万里&& 远;认为。。。远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认为。。。聪明
四,数词的活用
(一),数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看作一样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一:是一样的
六王毕,四海一&&
一:&&& 统一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背离
(二),数词用作形容词
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
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
(三),数词用作名词
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
总之,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 1、使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
&&& 3、引导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 教学重点:
&&& 引导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 课时安排
&&&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设计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六种形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恐修名之不立。(《离骚》)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阿房宫赋》)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人皆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师不必贤于师(《师说》)
8.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9.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使速祸焉。(《六国论》)
10.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
兰亭已矣(《兰亭集序》)
以上十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可是代词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如“其”“之”),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
在文言文中,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之处。&
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
课堂练习:(使用多媒体投影)
三、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组成
古代汉语中除了特殊句外,一般句子成分组成是固定的,即:
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而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当然,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虽然都经常用作谓语,但构成的句子是不一样的。
由名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判断句,又叫名词谓语句,简称名句,即:
名词+(者)+名词+(也)。(“主语+副词+名词+(也)”。)
由动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叙述句,又叫动词谓语句,简称动句,即:
(状语)+形容词+(补语)。
由形容词构成的谓语句叫描写句,又叫形容词谓语句,简称形容句。&
(状语)+动词+(补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总的说来,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自由地用作主语、宾语,而动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主语和宾语,如果动词、形容词出现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是活用为名词;动词一般也不用作定语,而名词、形容词却经常用作定语,如果动词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名词或形容词。
惧有伏焉& “伏”意为“伏兵”
吊有忧,贺有喜& “忧”“喜”意为“丧失”“喜事”
以上为动词、形容词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名词。
2、动词一般用作叙述句的谓语,而且可以带宾语,而名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如果名词、形容词出现在称述句谓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烛之武退师》)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师》)鄙,把……当作边邑。&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师》)盟,结盟。&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质,做人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衣,穿。&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衣,穿;王,称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泳。&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襟,连带。&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师,学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习。&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礼,礼遇。&
3、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宾语就活用为使动词:
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退,使……撤退。&
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勾践灭吴》)服,使……臣服。&
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勾践灭吴》)去,使……回去。&
⒋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
⒌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来,使……来。&
⒍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亡,使……灭亡。&
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却,使……退却。
⒐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4、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 表方位的有:
1、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庙,在庙堂上。&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3、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过秦论》)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4、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
表示工具或依据&
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席,用席子。&
⒉市中游侠儿的佳者笼养之。(《促织》)笼,用笼子。&
⒊日将暮,取儿藁葬。(《促织》)藁,用稻草。&
⒋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传》)间,从小路。&
&&& 表示比喻 :
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云,像云一样。&
⒉雄洲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⒊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 表示对人的态度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 四、布置作业
复习本节课所讲内容。
&&& 板书设计:
&&& 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1、划分词类的目的
2、文言文词类的划分
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组成
重难点解决过程
&&& 第二课时
&&& 一、示例解析
二、词类活用的条件
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齐桓晋文之事》)
“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儿涕而去。(《促织》)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
名词“涕”“西”都用“而”和别的词连结,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涕”是流涕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
&&& 三、质疑,教师解惑
课堂练习题(针对性练习)
找出句子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
1、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2、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找出句子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形容词&
3、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4、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法的名词&
5、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6、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的动词&
7、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8、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形容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10、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补充:现代汉语中这类形容词的使动用很多,巩固国防、繁荣经济、密切关系。&
找出使动用的数词&
11、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
12、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找出句子中意动用法的词语&
13、吾妻之美我也,私我也。&
14、臣闻王者父天母地。&
15、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 四、布置作业
&&& 完成相关练习资
古汉语词类活用&&
汉语的词类,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一些小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属于实词。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带宾语,经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作定语,这些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例如《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的“风”本是名词,在这句话中,它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有吹风、乘凉的意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由名词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并带上了宾语“相如”。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句中的“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这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的现象叫做词类的活用,上古汉语中很常见,后代仿古作品中也不鲜见。现代汉语虽也有这样的现象,如“铁了心”的“铁”,名词活用作动词,“今天你‘布袋’了吗?”(《扬子晚报》日B12版)中的“布袋”,但总起来说比较少。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现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和用作状语的现象也很常见。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了宾语。例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君将哀而生之乎?  (柳宗元《捕蛇者说》)
“来”“活”“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之”和“死”(死者),它们的意思是“使宾语来、使宾语活、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来、活、生”。
有时侯,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
这个“来”是“使远人来”的意思。再如: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
“病”为使动用法,但省略了宾语“之”,下文几乎相同的句式中用了“使之全”,为递系结构,有兼语“之”,由此可知,“病”是“使之病”的意思。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但也存在。如: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单看这一句看不出有使动用法,但如结合上下文就不难知道。这一句不是主语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主语晋侯使宾语赵盾饮酒。“饮”是个及物动词,在这里作使动用法,意为“使……喝”。再如: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
“食、见”两个动词原来也是及物动词,此处作使动用,从上下文看,分别是“使之食”“使其二子见”的意思。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从形式上不容易分辨,必须认真分析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中,形容词也常常用作使动,它的意思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样,形容词也带了宾语。例如: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论语·子路》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礼记·礼运》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
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  《孟子·滕文公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告子下》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荀子·天论》
“高”是“使……增高”,“尊”是“使……尊贵”,等等。“高、尊、富、正、笃、睦、和、远、轻、苦、劳、空乏、强”等形容词用作使动以后,都带上了宾语,作谓语动词。最后一例的“贫”字也是形容词用作使动,但是并没带宾语,不过与下文的“不能使之富”相比较,我们能够看出“贫”是“使之贫”的意思,在这里也是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后代诗词中时有所见,增加了诗词的生动性,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词“绿”在诗句中是“使……变成了绿色”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名词有时也用作使动,从意思看,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今君为会而灭同姓。  《史记·晋世家》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
例一“生死”与“肉骨”为对,“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同样,“肉骨”也是动宾结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白骨长肉”。例二“国”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异姓立国”。例三“王”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我成为王”。
用作使动用法的名词有时后面也可以省略宾语。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
“臣”和“友”是名词活用作使动,但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不得而臣也”“不得而友也”两句的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这种省略的宾语,要靠上下文的文意去体会和补足。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和使动用法的区别是,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则是主观上的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如: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两例中“小”都带了宾语,都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但第一例是“使之变小”,显然是使动用法。第二例“小鲁”“小天下”,不可能是使鲁变小、使天下变小的意思,而是主观上感觉到鲁国变小、天下变小了。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事实上不一定具有这个性质或状态。例如: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小国寡民》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齐策》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庄子·秋水》
例一的“甘、美、安、乐”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意思是“以……为甘、以……为美、以……为安、以……为乐”;例二的三个“美我”是“认为我美,以我为美”;例三中的形容词“少、轻”也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少、认为……轻”。以上各例活用作意动的形容词都带了宾语。形容词用如意动,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或当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
物。例如: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谷梁传·僖公八年》
讬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苏轼《前赤壁赋》)
例一的两个“夫人”是名词活用作意动,它带上了宾语“之”,意思是“把她看作夫人”;例二的“友”和“子”是名词用作意动,全句的意思是“以风为友,以雨为子”;例三的“侣、友”都是这种用法,并且分别和后面的名词构成了动宾结构。
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住它所表示的“认为”这个意义特点,这样,就可以把它和表示
“使令”意义的使动用法区别开来,也可以把它和表示一般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区别开来。
三、名词用如动词
实际上,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也属于名词用如动词。除了这两种用法外,名词还可以在其他情况下用作谓语动词,这时它并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但词义一般也产生一些变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比起用作使动和意动更普遍。例如: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左传·成公二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触龙说赵太后》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例一“肘”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是“用肘捣”的意思;例二“水”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游泳”;例三的“侯”用如动词,有“做诸侯”的意思;例四的“面、腋”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古汉语中不仅普通名词可以用作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用作动词,如:
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徐宏祖《游天都》)
三例中的方位名词“东”“西”“前”都用作动词,词义分别变为“往东、往西、向前”。
四、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由于名词的这种作用和副词相似,所以有的人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普通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比喻。
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逐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荀子·劝学》
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张骞传》
范雎至秦,王庭迎。  《范雎说秦王》
群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
例一的“北”、例二的“上、下”、例三的“西”表示方位,例四的“庭”、例五的“面”表示处所。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如: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  《范雎说秦王》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汉书·霍光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
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三国志·华陀传》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柳宗元《黔之驴》)
失期,法当斩。  《陈涉起义》
“橐、剑、箕畚、船”都是表示工具的,用在动词前,作状语;例六的“法”是“依法”的意思,表示依据,作“斩”的状语。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东向坐,西向坐,师事之。  《韩信破赵之战》
张苍德王陵,……及苍贵,常父事王陵。  《史记·张丞相列传》
“犬马畜伋”意为“把伋当作犬马畜养”;例二、例三、例四的“兄、师、父”是“用对待兄长、老师、父亲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用在动词“事”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4、表示比喻。例如:
射之,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秦策》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涉王。”  《陈涉起义》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
“人立”就是“像人一样站着”,“蛇行”是“像蛇一样爬行”;“翼蔽”是“像鸟翅一样遮挡着”;“狐鸣”是“像狐狸一样叫”;“云集”是“像云一样聚集”,“景(影)从”是“像影子一样跟着”;“犬坐于前”是“像狗一样坐在前面”。这些句子中的“人、蛇、翼、狐、云、景、犬”都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意为“像……一样”,因而,这一种用法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这种用法还保留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或词语中,如“土崩瓦解”、“星罗棋布”、“瓜分”、“蜂拥”、“响应”。
此外,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时间名词也作状语,如: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郑伯克段于鄢》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战国策·齐策》
但是,时间名词作状语时也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古汉语中“岁、月、日”等时间
名词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不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具体来说,有下面几三种情况:
第一,“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岁岁、年年(每年)”“月月(每 月)”“日日(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孟子·滕文公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
第二,“日”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当“一天一天”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如: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  《史记·田单列传》
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第三,“日”字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如:
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  《左传·昭公七年》
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  《左传·昭公十六年》
现代汉语单个的时间名词“年、月、日”则没有这些用法。
五、词类活用的条件
一个词是不是活用作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下面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语法条件作简要的说明。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常活
用为动词,另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或主语。如:
擅爵人,赦死罪。  (贾谊《治安策》)
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战国策·赵策》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起义》
这三例都有两个名词连用的结构,前二例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后面带上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后一例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作谓语动词,构成主谓结构。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起义》
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刘向《新序·节士》)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晁错《论贵粟疏》)
“所”字是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名词放在“所”字后边也就活用作动词,“罾”本是一种鱼网,“所罾”就是“所网到的”,例二的“宝”本来也是名词,用在“所”字之后,活用为动词。同样,“所”字后边的形容词也变为动词,例三的“贵、贱、卑、尊”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论语·公冶长》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  《史记·甘茂列传》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例一“妻”在能愿动词“可”之后,名词活用为动词;例二名词“相”前有能愿动词“欲”,后有名词“甘茂”,“相”活用为使动;例三“穷”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西门豹治邺》)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
两句中的“皆”和“不”是副词,后面的“衣”和“农”活用为动词。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晁错《论贵粟疏》)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高之,下之,小之,臣(当作巨)之,不外是矣。  《荀子·儒效》
例一例二的“衣、臣妾、刘豫”本来都是名词,但这里都带上了代词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例三的“高、下、小、巨”是本是形容词,都活用作动词,后面带了代词宾语“之”。
6、名词后边带介词结构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句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句践灭吴》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史记·商君列传》
例一的“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驻扎,“于庐柳”是介宾短语,作“军”的补语,表示地点;例二“女于王”是给王当妾,“于王”是介宾结构作补语,名词“女”活用作动词,“女于大夫”“女于士”与此相同;例三的“前”是方位名词,后面带了介宾结构“于席”,“前”活用作动词。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如: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盐铁论·相刺》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连词“而”的语法作用之一就是连结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它不能连结名词,如果有用“而”连结名词的现象,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一的“蚕”和“衣”本来也都是名词,这里用“而”连结,它们都活用作动词,而且“蚕”同时还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兼有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两个条件;例二中方位名词“东”用“而”连结,活用作动词。
  需要指出的是,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不同。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词本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在句中临时具有别一词类的性质,并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否则就成了词的兼类了。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①名词的。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所谓,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①: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5、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6、名词作状语   
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表示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1、名词用如动词,例:从左右,皆【肘】之。
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例:焉用【亡】郑以倍邻。
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例:以【贤】勇知。
4、名词用作状语。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及(及有单人旁的,怎么打不出呢)。
5、动词用作状语,例:【争】割地而赂秦。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情况:
(1)名词+宾语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鸿上宴》)
——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2)副词作状语+名词
例如: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
——江水又向东流。
(3)能愿动词+名词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4)名词+补语
例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孙权聪明仁德,尊敬贤者,礼遇士人。
(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
(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如果说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恪守前人的旧法,那么我不能接受。
(8)在复句中充当 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权衡,而后才能知道轻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不带宾语的,但是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 王。(《屈原列传》)
——后来让上官司大夫在顷襄 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3)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4)峨大冠,拖长绅。(《卖柑者言》)
——戴着高大的帽子,拖着长长的腰带。
(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粮食而轻视金玉。
(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的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例如: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大概这个洞越往里去,能来到这里的人就越少。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拿尽了他们土地上的全部出产品,用光了他们家里的全部收入。
(3)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担心在他们那里有伏兵。
(4)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献蛇回来便能享用那田地上出产的东西,以度过我的一生。
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一般位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活用的词在句中不是表示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1)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陈涉世家》)
——将军身披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讨伐无道的昏君。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你的理论是不杀少数人,却杀众多的人,这不能叫作了解事类。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醒晋文之事》)
——尊敬我的老人,从而推及别人的老人。
(4)乘坚策肥,履丝 缟。(《论贵粟疏》)
——驾着坚固的车子,骑着肥壮的骏马,穿着丝鞋,拖着丝绸的长衣。
4.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表时间、处所以外的其他名词,也能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天下的人像云彩那样地汇集,像回声那样地应和,扛着粮食,像影子紧随形体那样跟从着。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①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②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人们都可以像对待奴仆那样使唤他们。
③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① 箕畚运于渤之尾。(《愚公移山》)
—用箕 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② 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山狼传》)
—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③ 两峰秀色,俱可手揽。(《游黄山记》)
—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④ 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
—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
⑤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⑥ 座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终于在朝堂上召见相如。
以上例句都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翻译时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介词“在”、“到”、“由”等,使之变成介词结构。
⑦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耽误了时间,按照法律都要砍头。
⑧ 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
—按照情理,我本应该自杀。
⑨ 吾义固不杀人。(《公输》)
—按照道义,我本不应杀人。
以上例句都表示动作行为所依据的道理,翻译时可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上介词“按”、“依据”等,使之成为介词结构。
(4)方位名词作状语
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从小丘往西走一百二十步。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泉水。
③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在国内建立法令制度,……在国外采用连横的策略使诸侯互相争斗。
(5)时间名词作状语
①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项伯就在夜里骑马飞跑到沛公的军营。
②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走向灭亡。
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早晨辞别父母走了,晚上住在黄河边上。
5.使动用法
在文言中,动宾结构有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即动词不是支配宾语,而是含有“致使”的意思,使宾语成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种用法叫使动用法。例如: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夫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富民》)
例(1),“负秦”是“使秦负(承担)”的意思;
例(2)“富民”是“使民富”的意思。
常见的使动用法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①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您要同情我并且让我活下去吗?
②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项伯曾经杀了人,(按罪当死),我使他活下来。
③ 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终于在朝堂上召见了蔺相如,;礼节完毕后让他回了赵国。
④ 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现在把钟罄放到水中,即使是刮大风,起大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声响。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性态。
①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
② 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诸侯会聚订立盟约,从而图谋使秦国的力量弱下来。
③ 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君子应该使他的衣服和帽子端正。
④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
—(他)想保存这只蟋蟀来发财,使它的价钱升高。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从语义上看,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与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略有不同,它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①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威王想让孙膑做将。
②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就让他在那里做王。
③ 不官无功之臣。(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不让无功的人做官。
6.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如何,或把宾语看成什么。例如: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1)“智其子”意思是“认为他的儿子聪明”;
例(2)“美我”意思是“认为我美”。
常见的意动用法可分为以下两类: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是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①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是平常人都觉得这样是羞耻的。
② 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成名因为它小,认为它不好。
③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巫师、乐师和各种工匠,不认为互相学习是可耻的。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词,把后面的词语当作宾语,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①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县里的人觉得他(仲永)很奇特,渐渐地把他父亲当作宾客。
② 吾从而师之。(《师说》)
—我跟从(他), 以他为老师。
③ 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
—我和您在江上打鱼,在沙洲上砍柴,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本讲介绍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词兼类的辨别,重点介绍了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名词的活用,并介绍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本讲是古代汉语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时应当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切实了解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结合精读文选的实际句例,加以解释,并做到准确今译。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Ⅰ常识内容精讲
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一)古代汉语的词分类
  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染绿了。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为动词。
(三)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甘其食,美其服。”——“食”为名词,食物。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名词,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
  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从左右,皆肘之。”——这句的“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但是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情况。动词的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这只是活用。
  又如上例的形容词“绿”在诗句中由于修辞的需要而活用为动词,也只是一种临时的用法,这种用法并没有成为“绿”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也属于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使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前后的“来”都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有国有家者”)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远人”)施行“来”的行为。即“使……来”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经常可以活用作使动。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
  “止子路宿。”——“止”是留止的意思,本是不及物动词。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指代项伯),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救活他)的意思。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就带有宾语,因此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这是《汉书·苏武传》的一句。句子的主语是单于。从上下文来看,“降武”不可能是单于投降苏武,而是单于逼迫苏武投降,即“使……降”的意思,所以是使动用法。又如:
  “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饮”本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但是这里的“饮余马”不可能按照一般的动宾关系理解,只能是“使余马饮”,即“饮”为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饮马”的说法一直保留到今天。
  由于古代汉语有句成分经常省略的特点,因此使动用法的宾语也可以省略。这就需要阅读理解时加以辨认。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在“天不能病”句中,“病”不可能是陈述主语“天”的,因为“天”(大自然)无所谓病不病。所以这里的“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即“使……病困”的意思。这从下句“则天不能使之全”的对比可以看出来。
  《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烧而走”的“走”为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操”,即可以用火攻的办法迫使曹操的军队退兵。
  又如前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也是省略宾语的使动句。理解时都应该补上宾语。
三、形容词的活用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其特点是:形容词从原先的描写主语变成叙述主语,并往往带有宾语。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多”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上了宾语“金”,意思是拥有很多。已经活用为一般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善”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上了宾语“张良”,意思是与……友善(友好)。也已经活用为一般动词。
(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主语使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宣子说,乃轻币。”——“轻”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币(礼品)轻”,意思是减轻礼品的进献。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庖厨远(离得远远的)”。
   以上例子,都是主语使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形容词后面的宾语带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远”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的意思。“不远千里”,即“不以千里为远”。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美”、“安”、“乐”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认为他们的食物香甜,认为他们的服饰漂亮,认为他们的住处安适,认为他们的习俗快乐。
   以上例子,都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形容词后面的宾语带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四、名词的活用
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西”本为方位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意思是向西推进。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饔飧”本为名词,指早饭、晚饭,这里活用为一般动词,意为做饭。
(二) 名词的使动用法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子”、“臣”均为名词用作使动,使……成为子女,使……成为臣子。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疬。”——“腊(xī,小动物的整体干肉)之”的“腊”,在这里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成为腊”(把蛇制成肉干)。
   以上两例都是名词用作谓语动词,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肉骨”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死人复生,使骨头长肉。后者表示使宾语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特点是;名词用作谓语动词,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三)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做意动用法,即“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孟尝君客我。”——“客”为名词用作意动,即把我当作贵客。
  以上两例都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充当谓语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即“认为宾语是……”。
   特点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充当谓语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即“认为宾语是……”。
(四) 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是古代汉语里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所以放在这里加以介绍。
名词做状语,表现的意义是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表示方位或处所,相当于“在……”、“从……”、“向……”。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望,不见水端。”——“东行”和“东面”,“东”都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向东面”。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廷”为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意思是“在朝廷上”。
  2、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相当于“用……”、“根据……”。
   “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杖”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意思是用杖打死你。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意思是用丹砂(在帛上写“陈胜王”三个字)。
   “会天大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法”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依据,意思是依照法令都要斩首。
  3、 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一样”。
   “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兄”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兄事之”意思是: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倡优畜之”的“倡优”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这句意思是像对待乐人、伶人那样畜养着他们。
  4、 表示比喻,“像……一样”。
   “嫂虵(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蛇行”的“蛇”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蛇一样匍匐爬行。
   “射之,豕人立而啼。”——“人立”的“人”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人一样站立起来。
五、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
(一) 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识别
  主要依据语法功能进行辨识。
  依据语法功能辨识词类活用,可以从句法功能和搭配功能两个方面考虑:
   (1) 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成分。
  例如: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如此,则叙述句中出现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因此,凡是形容词或名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了。
  (2)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如连词“而”只连接谓词性成分,因此名词用“而”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所”后面的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后面,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因此代词前面如果出现其他词的话,那么该词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等等。
  以下是具体识别的几种情况: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陈述关系(主谓)、或补充关系(动补)。
“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王”、“天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王天下”为动宾关系,意思是做天下的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胜”、“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意思是陈胜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王”、“关中”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关中为表示地点的补语,构成动补关系,意思是在关中称王。
  2、 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如果不是修饰关系,则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众贤”为形容词“众”后面带上了名词“贤”,两者不是修饰关系,所以这里的形容词“众”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使贤人增多。
  3、 名词、形容词处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代词“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后面这类词一般只修饰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本是名词,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水。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农”本是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从事农业生产。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形容词“高”出现在代词“所”的后面,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以为高”(尊崇)。
  4、 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前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不受名词或形容词修饰)。
  “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衣”本是名词,在句中出现在代词“我”的前面,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给我衣服穿。
   “既来之,则安之。”——“安”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出现在代词“之”的前面,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这里是“使……安”的意思。
  5、 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补语一般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浴乎沂,风乎舞雩。”——“风”为名词,在句中带上了介词结构的补语,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吹风、乘凉”。
  6、 名词用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王”、“霸”本为名词,句中用连词“而”连接,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称霸”(做盟主)。
(二)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或意动用法,都是在名词或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前提下进一步加以识别的。
  从使动和意动的语法意义来看,使动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意念。
  试对比以下例句;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小之”为使动用法,使……变小。这是客观的结果。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鲁”,是认为鲁国小,“小天下”是认为天下小。并不是鲁国和天下真的变小了,这只是孔子登上泰山以后居高  临下的观感而已。所以这是主观的看法。
   因此,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辨别是使动还是意动。
(三) 名词用作状语的识别
  名词用作状语和名词用作主语,位置都在谓语动词之前。不过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别是主语还是状语;此外,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面,往往还另有名词作主语(有时会省略主语,但是可以补出),据此可以识别出名词作状语的现象。
  例如:“失期,法皆斩。”——句中的“法”,位于句首,在谓语动词之前,看起来像主语。但是从上下文来看,“法”不可能是谓语动词“斩”的陈述对象。因此,“法”在这里只能是名词充当状语,意思是“依照法令”。这句句子其实是省略了主语。
  再如《严先生祠堂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如果孤立地看,“山”、“水”都可以看成是主语。但是从全句来看,主语应该是“先生之风”。因此,“山”、“水”在句中都是名词充当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山那样高,像水那样长。
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一)古代汉语的词分类
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染绿了。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为动词。
(三)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甘其食,美其服。”——“食”为名词,食物。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名词,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
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从左右,皆肘之。”——这句的“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但是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情况。动词的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这只是活用。
又如上例的形容词“绿”在诗句中由于修辞的需要而活用为动词,也只是一种临时的用法,这种用法并没有成为“绿”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也属于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前后的“来”都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有国有家者”)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远人”)施行“来”的行为。即“使……来”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经常可以活用作使动。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
“止子路宿。”——“止”是留止的意思,本是不及物动词。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指代项伯),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救活他)的意思。
乃與趙衰等謀,醉重耳,載以行。
(《史記&晉世家》)
莊公寤生,驚姜氏。(《左傳&隱公元年》)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謀攻》)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史記&陳涉世家》)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有宾语,因此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这是《汉书&苏武传》的一句。句子的主语是单于。从上下文来看,“降武”不可能是单于投降苏武,而是单于逼迫苏武投降,即“使……降”的意思,所以是使动用法。又如:
“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饮”本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但是这里的“饮余马”不可能按照一般的动宾关系理解,只能是“使余马饮”,即“饮”为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饮马”的说法一直保留到今天。
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左傳&隱公元年》)
欲闢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論語&微子》)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
(《左傳&宣公二年》)
由于古代汉语有句成分经常省略的特点,因此使动用法的宾语也可以省略。这就需要阅读理解时加以辨认。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在“天不能病”句中,“病”不可能是陈述主语“天”的,因为“天”(大自然)无所谓病不病。所以这里的“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即“使……病困”的意思。这从下句“则天不能使之全”的对比可以看出来。
《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烧而走”的“走”为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语形容词做状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