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向苏联寻求庇护的美国人写的苏联音乐逃往俄罗斯,又能怎样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26
网络技术员,毕业于北大青鸟!!现有自己的网络工作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逃往俄罗斯,又能怎样?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逃往俄罗斯,又能怎样?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4:32:1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逃往俄罗斯,又能怎样?
关注微信公众号曾远走苏联的美国公民-青年参考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 往期回顾 & &&&
他们的遭遇或可供斯诺登借鉴
曾远走苏联的美国公民
本报特约撰稿 张文智
&&&&被警察簇拥的奥斯瓦尔德
&&&&1960年,叛逃苏联的马丁(左一)和米切尔(左二)在莫斯科的新闻发布会上。
&&&&格林·萨泽尔
&&&&或因理想使然,或为现实所迫,接受苏联庇护的美国公民当中不乏青史留名者——尽管不少人的归宿难称完满。
&&&&近日,“棱镜门”事件主角、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向俄罗斯提出庇护申请,如满足莫斯科的条件,他有望成为又一位“远走”俄罗斯的美国公民。
&&&&如美国《华盛顿邮报》所指,之所以用“又一位”,是因为从历史上看,几名同路人的遭遇或可供斯诺登借鉴——抛开1920年代背井离乡、远走苏联的几位美国工人领袖不谈,冷战期间,确有数名美国公民受利益和信仰的双重推动,栖身于华盛顿“宿敌”的门下。
&&&&奥斯瓦尔德:杀手自异乡归来
&&&&在那些投奔苏联的美国公民当中,李·哈维·奥斯瓦尔德的公众知名度最高,也被形容为“最臭名昭著的家伙”。在将于今年11月面世的新书《外来客:奥斯瓦尔德在苏联》中,美国作家、专栏撰稿人彼得·萨沃德里克这般评价。
&&&&奥斯瓦尔德之所以有此盛名,根本上应归因于其日刺杀约翰·肯尼迪的惊世之举。探讨肯尼迪遇刺的文章、书籍和纪录片很多,杀手奥斯瓦尔德曾经的苏联生涯,却往往不被注意。
&&&&1939年10月出生于新奥尔良的奥斯瓦尔德是个遗腹子。家庭的残缺使他从少年时期便“极度焦虑、害羞,经常有不安全感”。恰在此时,一本宣传共产主义的小册子,对正在形成世界观的奥斯瓦尔德产生了巨大影响。
&&&&那是“麦卡锡主义”大行其道的岁月。1953年,科学家卢森堡和夫人朱丽叶斯因“为苏联充当间谍”被执行死刑。这本册子强烈抨击了对卢森堡夫妇的判决,其富有感染力的言辞深深打动了年少的奥斯瓦尔德。他觉得,自己童年的悲苦并非因为家庭,而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带来的;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则是全世界受压迫者的“避难所”。
&&&&成年后的奥斯瓦尔德加入了海军陆战队,但因性格孤僻,外加热爱苏联的倾向,成了战友眼中的“异类”。这让他下定决心要离开给自己“留下一堆痛苦回忆”的祖国。
&&&&日,提前退役的奥斯瓦尔德迈出了人生的关键一步。他以旅游者身份来到莫斯科,找到当地行政部门,申请加入苏联国籍,理由是“本人拥护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这个涉世未深的“愤青”信心满满地以为,自己弃暗投明,理应被接纳。
&&&&很快,苏联官员用冷冰冰的面孔和一句“不欢迎你在我国停留”,粉碎了奥斯瓦尔德的美梦——在美苏争霸愈演愈烈的关键时刻,谁会轻易接受一个来自敌对阵营的白丁?
&&&&眼见留苏无望,奥斯瓦尔德欲自我了断。然而,割断静脉的他很快被抢救了过来。
&&&&出院后,奥斯瓦尔德径直跑到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声明放弃美国国籍。被他“以死明志”打动的苏联当局也同意了他的请求,安排奥氏到明斯克当电工,月薪700卢布。
&&&&此后的日子里,这个“美国佬”依然无法取得苏联当局的信任。他的住宅受到严密窃听,往来书信被反复检查。可以说,他在苏联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克格勃的监视。时间一长,后者发现,这个说自己信仰马列主义的怪人从不听政治课,也不参加会议,他阐述的观点不够“政治正确”,他说自己在美国时搞过无线电,但“对技术似乎也不是特别懂行”。
&&&&工作之余,奥斯瓦尔德最乐意现身的场合是各种派对,他和不同的姑娘约会,还热爱打猎,尽管枪法“不怎么准”,“从未打中过任何猎物”。最终,在感情方面,他射出的“丘比特之箭”击中了药剂师玛丽娜·普鲁沙科娃。很快,后者成了“奥斯瓦尔德夫人”。
&&&&这种愉悦感没能持续太久,苏联单调的生活节奏,令奥斯瓦尔德烦躁起来,原本就不大正常的情绪变得愈发不稳定。在他看来,苏联和美国“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都是不存在公正的社会制度,只不过是两种牌子不同的奴隶制度而已”。1962年6月,奥斯瓦尔德带着妻子和女儿,离开苏联回到美国。此后不到半年,他射出的两枚子弹震惊了世界。
&&&&肯尼迪遇刺后,有人怀疑奥斯瓦尔德是受克格勃指使。不过,日,俄罗斯赠予美国的、厚达80厘米的俄文版“刺杀肯尼迪档案”显示,克格勃对此完全不知情。
&&&&马丁和米切尔:斯诺登的前辈
&&&&奥斯瓦尔德是卸去公职才投奔苏联的,他对祖国的批判以及宁死也要投靠“准敌国”的行为,刺激了那些西方制度的拥护者。当然,严格来说,他的所作所为算不得叛国。
&&&&相比之下,密码专家威廉·H·马丁和伯尔尼·F·米切尔,则称得上不折不扣的“叛国者”了。巧合的是,同身负重重机密的斯诺登一样,这两位叛逃苏联前,同样为美国国家安全局效力。可以说,他们是斯诺登正宗的“前辈”。
&&&&马丁和米切尔均是数学专业出身,曾一起在驻日美国海军中从事密码破译工作。1957年,这对在行伍之间成为好友的年轻人在同一天加入了国家安全局。接手新的工作没多久,他们就被所见所闻震惊:美国飞机经常侵入他国领空;情报机关偷窥从国外寄给美国公民的信件;政府言行不一……两人就此抱怨连连,甚至向国会打过“小报告”。
&&&&几经思想斗争,他们选择了铤而走险。1960年6月,经上级批准,29岁的马丁和31岁的米切尔获得了3个礼拜的假期。6月25日,准备就绪的二人离开美国,来到墨西哥城,接着秘密渡海前往古巴,乘上一艘苏联货轮,神不知鬼不觉地开启了流亡生涯。
&&&&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方面对二人的行踪一无所知。直到8月5日,五角大楼才不情愿地承认,久未归队的二人“很有可能去了‘铁幕’另一边”。
&&&&过了一个月,马丁和米切尔在莫斯科的新闻发布会上现身。面对各国记者的“长枪短炮”,二人表示,他们此来是为“寻求庇护和苏联国籍”。
&&&&两位特工在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中声称,美国国家安全局“几乎从世界所有国家搜集通信情报”,“截取及破译同盟国家的秘密通信”,包括法国、意大利和乌拉圭等国,“甚至从同盟国家招募情报人员”,美国搜集情报的方式,“比他们指责苏联所做的更加肆无忌惮”。此外,“我们得知美国政府秘密操纵金钱和军用物资,旨在推翻对美不友好的政府。”
&&&&这是NSA自1952年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泄密事件,但在当时并未引起“棱镜门”那样的轩然大波。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痛斥马丁与米切尔是“不打自招的叛徒”,议员们则唇枪舌剑地争论谁犯下了雇佣二人的错误,却未考虑怎样消除他们叛逃造成的负面影响。滑稽的是,当美国政府透露,两人中至少有一位是同性恋后,在社会上引发了同性恋是否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的争论。情报界亦闻风而动,26名被认定有“性偏向”的雇员受此牵连,被迫去职。
&&&&至于这两位“美国叛徒”的归宿,能说一口流利俄语的马丁给自己起了个俄语名字——弗拉基米尔·索科洛夫斯基,还娶了个苏联妻子,但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3年。在冷战的背景下,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苏联方面对马丁持怀疑态度,只给他安排了一些打杂的工作,让马丁非常失望。据称,他曾向苏联媒体慨叹,自己当初的举动“太莽撞”。
&&&&1979年,郁郁不得志的马丁申请返美探亲,因被剥夺了国籍而未果——美国政府连旅游签证也不肯发放给他。不过,他后来还是设法离开了苏联。
&&&&日,马丁因癌症病逝于墨西哥。几经周折,他的遗体获准安葬在故乡。&
&&&&由于缺少公开资料,各国媒体无从得知米切尔在苏联的境遇。人们只知道,他一直在“铁幕”背后过着低调的生活,日终老于圣彼得堡。
&&&&萨泽尔:背叛者被理想背叛
&&&&上述人员之所以远走苏联,或多或少都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然而,恐怕没有谁比美国海军情报专家格林·M·萨泽尔更认同苏联的制度。
&&&&出身印第安纳州的萨泽尔家境殷实,少年时代就对俄罗斯文化着迷,他还专门进修了俄罗斯语言文学,俄语水平出类拔萃。此外,萨泽尔的摄影技术也非常棒。
&&&&随着时间推移,萨泽尔对俄罗斯的好感,逐渐演变为对共产主义理念的认同。1975年,加入美国第六舰队,在“尼米兹”号航母服役的萨泽尔看到船上为数众多的核弹头后,不禁为苏联担心起来——这些核弹的打击目标正是苏联境内的军事设施、工业中心等。
&&&&血气方刚的年轻水兵产生了要拯救苏联的强烈愿望。第六舰队在地中海巡航时,他主动与克格勃接头,表示愿意提供情报,“不收任何报酬”。从此,关于美国海军的各种机密,便源源不断地从这名“内线”手中传递到位于莫斯科的克格勃总部。
&&&&1982年,萨泽尔转任美国海军诺福克基地的卫星照片分析员,得以接触更多“核心事项”。他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一度骗过测谎仪。
&&&&此后数年间,虽然萨泽尔处处小心行事,发觉有“内鬼”的军方还是盯上了他,再次让他进行测谎。萨泽尔依然轻松过关,可他明白,自己留在美国的时间不多了。1986年5月,他在克格勃安排下赴意大利“度假”,而后突然转乘苏联班机,飞往向往已久的国度。
&&&&萨泽尔顺利取得了苏联国籍,被授予少校军衔,在克格勃供职。他在莫斯科市区分到一套住房,在郊区另有一处别墅,并和莫斯科大学的一位女教授结为伉俪。
&&&&惬意的生活,让萨泽尔一度对苏联发出由衷的赞叹。在日记中,他对苏联的免费教育制度和全民医疗制度不吝溢美之词,还称赞莫斯科市民“谦虚有礼、文质彬彬”。
&&&&然而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度过“蜜月期”的萨泽尔慢慢意识到,苏联并不如自己想象得完美:物资匮乏、体制死板、民众怨声载道……另一方面,他对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也颇有微辞——萨泽尔本想摆脱物欲泛滥的资本主义,岂料,苏联居然要“拥抱资本主义”。他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曾对同事说,“我可能误入了沼泽……”
&&&&日,在苏东剧变的浪潮中,32岁的萨泽尔在别墅车库内,用汽车废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有人感叹,没有亲眼目睹苏联解体,或许是这位理想主义者最后的幸运。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那些向苏联寻求庇护的美国人逃往俄罗斯,又能怎样?&#46;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冷战十年 是什么曾让美国公民远走苏联寻求庇护?
提到美国和苏联,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他们之间长达数十年的冷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两个国家完全没有来往,最起码,依然有一些美国公民在这个时期因为这样或是那样的原因,投奔苏联寻求庇护。
我们先来聊一聊这些人中知名度最高的那个:李·哈维·奥斯瓦尔德,他的名气来源于对约翰·肯尼迪的刺杀。
李·哈维·奥斯瓦尔德
1939年奥斯瓦尔德出生于新奥尔良,从小被共产主义影响的他对苏联有着强烈的向往,一直想要加入苏联。日,奥斯瓦尔德以游客的身份来到莫斯科,申请加入苏联国籍,理由是“本人坚决拥护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不过苏联并没有接纳他。美苏还处在冷战时期,苏联自然不会相信奥斯瓦尔德。眼看留在苏联无望,奥斯瓦尔德竟然选择了自杀,不过最终还是被抢救了回来,“以死明志”的行为让苏联当局接纳了他。
不过,奥斯瓦尔德并没有一直留在苏联,在生活过一段时间之后,他觉得这里的生活太单调,自己完全不能接受。所以在1962年,奥斯瓦尔德就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美国,之后不到半年,肯尼迪总统就被刺杀。当时有人怀疑奥斯瓦尔德是受苏联指使,不过在1999年俄罗斯赠送给美国的“刺杀肯尼迪档案”显示,苏联对此并不知情。
当然,这样的事情并非只有一件,接下来要说的是马丁和米切尔。他们两人是密码专家,在出走苏联之前为美国国家安全局效力。在工作期间,马丁和米切尔发现很多秘密,他们认为美国情报机构的很多做法是不对的,因此决定离开美国。
马丁和米切尔
1960年,两人借假期的掩护,从古巴乘上了一艘前往苏联的货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都找不到两人,到了9月,马丁和米切尔在莫斯科的新闻发布会上现身,面对各国的记者,他们表示到苏联是为了“寻求庇护和苏联国籍”。这两人在苏联的时候,泄露了不少有关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机密。
相较于上面的这几个人,美国海军情报专家格林·M·萨泽尔在思想上对苏联更加的认同。萨泽尔在少年时代就对苏联文化着迷,而且还专门进修过俄语。
萨泽尔对于苏联的认同不仅仅表现在思想上,更多的表现在行动上。1975年,萨泽尔加入美国第六舰队,在舰队中,他看到了美国为了对付苏联而准备的核弹头。为了拯救自己心中的理想国度,萨泽尔主动跟克格勃接触,给他们提供了很多机密信息。1982年,萨泽尔转任卫星照片分析员,有机会向苏联传递更多的信息。不过,连续的泄密让美军对萨泽尔起了疑心。于是1986年5月,在克格勃的安排下,萨泽尔去了苏联,被授予少校军衔。
虽然美苏两国在冷战时期关系紧张,但这些阻碍依然拦不住一些人想要离开的心。
(全文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互动百科”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让知识共享更简单。互动百科,你身边的百科
一款专注解密和冷知识的内容阅读产品,解读传奇背后的真实故事。
今日搜狐热点您的位置:>>>正文
俄逃亡特工:斯诺登被俄策反 以榨取中情局情报
责任编辑:周扬
  【环球军事报道】逃至的特工卡尔比奇科夫日前透过英国媒体对外宣称,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其实是被俄罗斯特工利用7年时间策反到俄罗斯,以便获得中情局的情报。
  英国《每日镜报》9日称,俄罗斯情报部门前高官卡尔比奇科夫透露,俄特工7年前就盯上斯诺登,后者去年爆料后,俄特工假冒外交官诱骗他向俄罗斯寻求庇护。卡尔比奇科夫说,俄罗斯特工向美国泄露斯诺登抵达莫斯科的消息,目的是激怒美国。美国在斯诺登转机离开莫斯科前撤销他的护照,他不得不向俄方寻求庇护。
  卡尔比奇科夫曾在克格勃工作15年,后逃离莫斯科。卡尔比奇科夫说:&这是一个诡计,斯诺登上当了。现在俄罗斯正在榨取他掌握的所有情报。他住在莫斯科郊区一栋住宅里,受到严密保护。斯诺登每周和俄情报人员见两次面,一起吃吃喝喝。&
  去年8月,俄罗斯给予斯诺登一年庇护期。期限将至,外界纷纷猜测他的去留。据称,俄罗斯准备让斯诺登在俄滞留3年,直至他没有任何秘密可以提供。
  司法部长马斯9日接受德国&明镜在线&专访时,极力主张斯诺登在莫斯科为该国调查&棱镜门&事件作证,拒绝其前往德国。马斯说:&斯诺登一定不愿意余生过着被追踪、被通缉的日子&&美国应该人性、公平地审判斯诺登,为法治国家做出表率。&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免责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12345678910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
环球时报系产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恢复苏联国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