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的女生 心率78左右 心悸 心率怎么办

陈宝贵临证经验 炙甘草汤加减治心悸及其他(若干首)
我的图书馆
陈宝贵临证经验 炙甘草汤加减治心悸及其他(若干首)
指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此病常见于血不足引起,临床上可用加减治疗。炙甘草汤又名,出自《论·辨脉证并治下》篇,主治伤寒,脉,。功效为,通脉。方药为四两、三两、二两、生一斤、三两、二两、半升、麻仁半升、三十枚。右九味,以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一升,日三服。现在多用于心阴,导致的心动悸,虚羸,,汗出,疲乏无力,气短,脉结代(脉律不齐)等症状。陈宝贵教授临证中治疗心悸属心阴阳不足,气阴两虚者常用炙甘草汤加减,收效较好。今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10克,10克,炙甘草15克,生姜10克,生地20克,桂枝10克(去皮),阿胶10克(服),麻仁10克,15克,大枣5枚。水煎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日1剂,阿胶烊化服。
  方解:伤寒或之后,不足,阳气不振,心脉失其,故心悸而作,脉见结代。应以益气滋阴、复脉为治。方中用党参、炙甘草益;麦冬、生地、麻仁养心阴;桂枝、生姜温;阿胶、丹参、大枣养。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现代研究表明:炙甘草汤及其组方,具有抗、抗缺血再损伤的,能降低再灌注诱发的室性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并能缩小再灌注后的范围。
  加减运用:汗出者,加15克,5克;畏寒者,加10克();胸闷者加15克,10克;心神不安者,加15克,15克;有痰者,兼麦冬、生地、麻仁之量,加10克,菖蒲15克,10克;有热象者,减桂枝之量,加6克。
  张某,女,56岁,日诊。
  患者间断心悸3个月。现时有心悸,自觉心前跳动厉害,偶有汗出,疲乏无力,气短,面色苍白,二便尚调,舌暗淡,苔白,脉结代且沉。查示:心肌缺血,室性早搏。此:心悸之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党参10克,麦冬10克,炙甘草15克,生姜10克,生地20克,桂枝10克(去皮),阿胶10克(烊化服),麻仁10克,丹参15克,大枣5枚。5剂,水煎服。
  二诊(12月5日):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惟部稍有不舒,上方加15克,6克。7剂,水煎服。
  三诊(12月12日):诸症减轻,又服7剂而愈。
  按& 患者心悸汗出,乏力气短,面色苍白显是心阴阳两虚之征象,舌暗淡,苔白,脉结代而沉亦是上证的具体表现,故予上方而效。二诊时考虑滋腻,运化无力,故加茯苓以,陈皮以化滞。先后服近二而愈。
  陈宝贵指出:炙甘草汤为治疗心之阴阳气血不足而致脉结代、心动悸的代表方。在此方中多数医者认为炙甘草或生地黄为,依据是一为用炙甘草立汤名,一为生地黄在方量最大,两药作用非常重要,进而忽视了其他药物之作用。陈宝贵认为,方中两药固然重要,但其他药的重要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温阳药,方中必不可少,如桂枝、生姜、党参。临证体会,如果无桂枝、生姜、党参等药,疗效并不好。因为“善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总的来说,全方严禁,大量滋阴药中加以温阳药,动静结合,阴阳相配,共同起到了益气滋阴,温阳复脉的作用。另外,桂枝一药,长期使用容易助火升阳,使用时去皮可消除这种不良作用。西医之、、疾病等,最终导致心之阴阳气血不足而引起脉结代、心动悸症状的皆可用此方加减治疗。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我从医三十载,喜用,炙就在其列。用之虽说有效,但总感取效时间过长,虽也疑惑,却从未深究,直至今年2月在江阴致和堂跟师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侍诊过程中,见老师使用此方,效果出奇速,令我惊诧。他在交待病家煎服特别细致,在旁侧听的我突有所悟——难道是煎服法有问题?老师用肯定的语气回答了我的疑问。按老师所言,我纠正了过去的,再用此方,疗效竟有天壤之别。
  炙汤,出自东汉辨脉证并治第177条:“伤寒,脉,,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甘草四两(炙),三两(切),二两,生一斤,三两(去皮),二两,半升(),麻仁半升,三十枚(擘)。上九味,以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先说的组成,涉及到的药共有10味。5味是通阳的(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5味是养血的药物(生地、、阿胶、麻仁、大枣)。我在早期使用时,因为药房不备姜、枣,也认为其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常不嘱用。再是方中的麻仁,因教科书只讲其通便之功,加在其中不解其意,故常询病人情况,唯对者方敢安心使用。后来看到有人说麻仁乃枣仁之误,如清代即主张当用枣仁,但再后来偶尔读到罗大伦教授一文,言国外有科研报告称有受损的,始知老祖宗早就知道它是治用的。还有方中的清酒,原本也自以为是地认为其可有可无,有时也嘱加酒,但只是根据《》绍的,服用时加10毫升为引。经才知道清酒应该就是农民自酿的米酒,冬季刚酿成时酒呈奶色,如陆游《游山西村》诗中所写的“莫笑农家腊酒浑”,“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酿成的米酒,是稻谷丰收后酿制,初浑浊,储藏到第二年春天,色澄清,称为清酒。这种米酒辛热轻扬,可以行药势、络、利脉道。使用炙甘草汤时,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中,浸一定时间再煎,使药物的某些充分出来,柯韵伯言“地黄、麦冬得酒良”当是此意。另外,大量生地黄等滋腻药服之碍胃,加酒浸煮可除此弊。
  此方组药之妙,见:“本方亦名复脉汤,为滋阴之祖方也。其功固在地黄、麦冬、人参、甘草等一派甘寒纯静之品,而其妙全在姜、桂、耳。盖天地之机,动则始化,静则始成。使诸药不得姜、桂、白酒动荡其间,不能通行,补营阴而益卫阳,则津液无以复生,枯槁无以复润,所谓阳以相阴,阴以含阳,,柔生于刚,相济,则营卫和谐。营卫和则气血化,气血化则津液生,津液生则百虚理,脉之危绝安有不复者乎?”张景岳亦言:“善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者必于求阳,阳得阴助而无穷。”这样就了方物的组成。
  说到用量,首先是生地黄,谓地黄:“补不足,通血脉,益气力”,用于气阴两亏正对路。阴主静,无力自动,需借阳药推动,药剂量又不能等同。如先生所言“若濡润不足而燥烈有余,如久旱之禾苗,仅得点滴之雨露,立见晒干,又怎能润枯泽燥呢?”既然杯水难润涸土,即当加入大量滋阴之品,根据岳美中的,生地黄必须用到48克以上才能起作用,顾植山老师常用至100克左右。用量独重之地黄,以酒煎煮,其养血复脉之力益著。阳药仅用。再说甘草,甘草在某些方剂中的作用只是“调和诸药”,不起重要作用。但在炙甘草汤中却是君药,对治疗脉结代起重要作用,用量宜大,临床常用30克以上。量宜大的还有清酒,并非10毫升就可以起到作用,方中酒七升、水八升可资参照。
  对于煎煮服用方法,总结方中之意,其过程大概是:先用水约3斤、2斤药物,时间约1小时以上,可以将药物中溶于酒的成分浸出;煮开锅后,慢煎约4~5小时,随煎煮而,倾出药液约500毫升;去滓烊入阿胶;分3份,每取1份服用,日3次。
  笔者在以往使用时,首先是去掉姜、枣和酒者多有之;再自作主张以枣仁易麻仁者有之;煎煮过程中先是不用酒,再是用酒后因煎煮时间过短,导致病人成醉酒态者也有之;还有因煎煮后药量过少,便令病人一次服下而致者。学用老师的方法后,不仅临床疗效大大提速,且在服用中也没有任何的不适。&
  病案举例
  刘某,男,42岁。日初诊。心悸、乏力5天。患者因父病陪床,加之工作繁忙,不得休息,于10天前“”,自己服药后好转。隔日即心悸乏力,昏昏欲眠,却难成寐。示:,频繁呈。诊见疲惫,红,少,脉结代。系过劳在先,复感外邪,恰为炙甘草汤证。
  :炙甘草30克,怀生地60克,嫩桂枝10克,生姜5片(切),10克,东阿胶10克(),麦门冬30克,火麻仁15克,大枣15枚(擘)。取3剂,以即墨黄酒1000毫升,水1500毫升,武火煮开锅后,文火慢煎5小时左右,留取500毫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三分之一,日三服。
  后十日,陪妻来诊,先诉感激之意,又告曰:服药三剂,诸症顿失,复查见“大致正常心电图”。日期:日 - 来自[]栏目
  罗陆一,男,1954年出生,广东省深圳市院管内科主任,广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从医40年,擅用经方治疗心脑疾病。主持“治疗的临床研究”等10项省市立项科研项目,研制的通脉地仙丸对心血管病有很高的疗效,“加减治疗冠的临床与实验”等获深圳市科技进步奖3项、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中医著作10部。
  组成&&炙甘草60克,30克,30克,30克,桂枝30克,炒枣仁15克,15克,熟地30克,阿胶30克,30克,15克,10克()。
  功效&&,益气,平稳。
  主治&&气血亏虚所致室性早搏、、心房纤颤。
  用法&&每日1剂,加米酒煎服。
  方解&&养心归草汤以炙甘草汤及二方为基本方,合而化裁加减组成。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认为炙甘草汤气血双补,具有“益虚补血气而复脉”的功效。归脾汤补益心血。方中重用炙甘草补脾,益气复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以;改生地为熟地,加用当归、阿胶加强补血功效,取“血为气之母”,“补母而令子实”之意。认为肉“胃,葆心血,润五脏,治。”桂枝温通,炒枣仁养心,木香温中。米酒活气养血,滋阴补肾,助药力,引药直达病所。诸药共奏养心安神,益气补血之功,治疗气血亏虚所致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纤颤颇有良效。
  加减&&兼加、田七;兼加制南星、;兼肾虚加、仙灵脾、;加、桂枝、、;加、红参、;加制;加麦冬、生地;湿重加、;便溏者阿胶减量至10克。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炙甘草汤见于《伤寒论》,原方为: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冬(去心)半升,麻子仁半斤,大枣(擘)三十枚;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本方滋阴养血,益气复脉;对血少而呈“脉结代,心动悸”之,施之效果颇佳。兹就运用炙甘草汤治疗精神疾病之点滴经验与体会,简介于下。
  1  患者某,男,38岁,唐河人,所。患者无力移步,被搀扶进院,虽气喘不已,然惨叫不断;未及诊,突然气微,颜面苍白,仆地。据询,病始于6年前一次邻舍纠纷,因受辱而忿郁难抑,渐现焦虑愁悴,少寐,心悸,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乏力,遗精盗汗,胸胁胀满,厌食等;近两年卧床不起,动辄呼吸困难,全身发麻,身肢抖动,心悸慌甚而昏厥;惟恐己很快死去,故时时紧拉亲人之手不放;昼夜呻吟哀叫,且大呼“救命”,并死缠家人立即送他至“高级医院”抢救。诊之,肌肤瘦削,面色咣白,神情苦楚,舌体瘦小,舌质淡,无苔;脉沉细,然断而复续,续而复断,此乃结脉也。诊为真阴欲竭,阳亦损馁。予炙甘草汤:炙甘草30g,桂枝18g,麦冬24g,酸枣仁30g,党参30g,生地黄60g,生姜15g,大枣20枚,另阿胶12g(分3次烊化,下同)。首煎加水1800mL,煎至450mL时滤出服之,第2、3煎均加水1500mL,煎出约400mL服之;每煎均兑白酒150mL同煎。服5剂,悸慌甚之昏厥发作大减;继服5剂,悸厥失,结脉亦失;脉转沉细小数,焦虑亦有所减轻。遂改拟健脾益气合益阴舒肝类方药及针灸疗法治疗其焦虑症,共治疗93日,焦虑愁悴尽释,获愈。按:此例焦虑性神经症系情志受挫,忿郁怫逆致肝气郁结,肝阴暗损而形成。由于“肝。肾同源”,病久不愈,肝阴损甚而累及肾,致肾阴亦损,肾阴损甚再累及肾阳,遂致真阴欲竭,阳亦损馁之脉结、悸厥重症。故投以峻补真阴、益气扶阳、复脉宁神之炙甘草汤,10剂而悸厥释然。重危得解,证情扭转,遂使缠绵难愈之焦虑症治疗得以顺利进行,并获得痊愈。  2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患者某,女,26岁,已婚,陕西省人,日入所。患者赢弱不堪,抬入院即蜷缩病房一隅,面壁啜泣不已;为之诊,拒之,其夫劝之诊,骂其夫,骂声低微而断续,且捂胸而气喘嘘嘘,显心内悸慌颇重。据询,病已8年,以悲忧荒谬与狂乐而乱交替发作。悲忧发作时,悲不欲生,神疲乏力,塞牖倦卧,且语出含糊而荒谬;狂乐发作时,多喜笑,且常笑不休,多动而乐,乱走,乱忙;二者皆具被害类妄想与幻觉等症。曾诊为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迭服中西药罔效。此次悲忧荒谬发作已半年,认为其夫伙同他人欲以毒药害死她,故饮食甚慎,常多日不敢进食,致瘦削日甚。诊之,肤色枯黄而隐现晦暗,神情悲凄而懵然,目光呆滞而乏神,舌体瘦小,舌质淡黯,苔灰黑滑腻,脉沉弱,然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止,此乃代脉也。《灵枢·本神篇》云:“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故此乃心气之虚、实挟痰瘀交替为症之候。此次发作为心气虚挟痰瘀,刻下,心气衰微,阴血匮竭。治疗亟予补气养血,复脉宁心;方予炙甘草汤:炙甘草30g,生姜15g,桂枝18g,麦冬20g,酸枣仁30g,大枣30枚,党参40g,生地黄60g,阿胶12g,每煎均加入白酒150mL,首煎加水1700mL,煎至450ml滤出服之,2、3煎均加水1400mL,煎至400mL滤出服之。服8剂,心内悸慌大减,在劝促下能进些食;继服5剂,悸慌失,代脉亦失,脉转沉弱;赢弱之象亦有所改善,悲忧亦有所减轻,然被害妄想幻觉依然。遂改拟调理心气及涤痰化瘀类方药及针灸疗法治其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共治疗112日,狂乐而乱及悲忧荒谬皆未再作,获愈。  按:此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在心气虚欠情况下,受被害类妄想幻觉影响,慎食或不敢进食,致气血日损而至匮竭,出现脉代、心动悸重症:故投以补气养血、复脉宁心之炙甘草汤,13剂而危重迅解;从而为系统调理心气、祛除痰瘀之主病之治,奠定了良好基础。  3隐匿性忧郁症  患者某,男,62岁,社旗人,日患者之子邀家父往诊,适家父出诊未归,遂邀余诊。余至,视患者已奄奄一息,停于灵床,家人正备殡殓之物。据询,患者禀赋素弱,心气虚;多年来易惊悸,虚烦少寐,多梦魇,神疲乏力,无力劳作,动辄汗出,头晕目眩,纳差,腹胀满,易呕泻,悲忧凄楚,易伤心落泪;3个月前,饮食不慎致腹胀满,呕泻;某医谓“食滞于中”,予枳、朴、大黄等,病益剧,且食饮入口即吐,虽屡予治疗,然日趋危笃,近十余日转人昏厥;曾延数医会诊,予参附、四逆等,罔效。诊之,肤瘦,肤皮干燥而瘪缩,肤色枯黄晦暗,双目禁闭,面无表情,气息微弱而短促,舌体瘦小,舌质淡暗,干而乏津,舌中后有灰黑浊苔,略干,已十4余日未更衣;脉微细欲绝,然无定候,似虾游状,杳然不见,须臾又来,此乃代脉也。诊为营血匮竭,真气殆绝,秽浊内蕴,予炙甘草汤加味:炙甘草30g,生姜15g,桂枝18g,麦冬24g,麻子仁15g,大枣24枚,野山参15g,生地黄60g,郁金(矾制)15g,石菖蒲15g,阿胶12g,每煎兑白酒150mL。首煎加水1800mL,煎至约450mL滤出服之,2、3煎均加水1500mL,煎出约400mL。余诊罢留下观察,午后4点,首煎药慢慢灌完,5点许频转矢气,7点许解下挟硬块污黑粪便,8点许气渐转匀,9点许已能用微弱声音说话,并扶之坐起喝了半碗稀粥。翌晨再诊,代脉已失,转沉弱;自谓心内怔悸,除虚弱无力外,几近常人;去方中郁金、石菖蒲,麻子仁改为酸枣仁15g,又予3剂,获愈。  按:此例隐匿性忧郁症之危笃昏厥,系心气虚久而母病及子,脾气亦虚,脾虚失运而误用克伐,致生化之源困萎,营血匮竭,真气殆绝,复为秽浊蒙闭清窍而形成;故投以峻补气血,辟秽启神之炙甘草汤加味,1剂危笃立挽,又3剂霍然。服参附、四逆等罔效者,盖此非附气暴脱而手足厥冷、喘急汗涌,或阴寒内盛、阳气衰微而四肢逆冷、蜷卧欲寐之候也。  4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抑郁状态  患者某,男,23岁,遂平人,日入所。患者垂首倚椅,频频叹息,询其病情,语出迟缓而低微,自感心慌。据询,病已7年,始病怒郁忿悔,怒而悔恨,自责自詈;约数日,迅转狂怒刚暴,自诩“智多谋广”“武功高强”,自称“司令”,逢场讲话,怒语滔滔,且动辄怒骂喝斥,打人毁物,约年余自已;已后不久转恐怯懦馁,自谓“头脑已空”“谋匮计穷”,生计已无,惶恐忧怯,欲自杀,约一年半自已;已后不久又转狂怒刚暴,如是交替发作不已。此次恐怯懦馁已发作4个月,自谓“内脏已坏,筋已断”“活着拖累人”,故拒食待毙,且觅机自杀,月余前曾自刎,虽抢救脱险,然失血过多,迅致重度虚弱,且怔悸甚,动则喘悸欲绝。诊之,肤瘦,肤皮干燥,肤色枯黄而乏泽,神色疲惫,目光乏神,口唇苍白而略瘪,舌体略瘦,舌质淡白,无苔,虚烦少寐,头晕,视力下降,爪甲枯白,脉沉细弱,然不规则,连连凑指,忽然顿无,止而复作,似雀啄食状,此亦代脉也。《灵枢·本神篇》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故此乃肝气之虚、实交替为症之候也,此次发作为肝气虚。刻下,气血俱匮,心失所养。予炙甘草汤:炙甘草30g,生姜15g,党参40g,生地黄60g,桂枝15g,麦冬24g,酸枣仁30g,大枣24枚,阿胶12g,每煎兑白酒150mL同煎。首煎加水l800L,煎出约450mL,2、3煎均加水1500mL,煎出约400mL。服6剂,心内悸慌大减,又服6剂,悸慌失,代脉亦失,脉转沉细;恐怯懦馁亦稍有好转。遂改拟调理肝气之方药及针灸疗法治疗,共治疗123日,恐怯懦馁尽释,狂怒刚暴亦未再作,情感稳定,获愈。  按:此例肝气虚性抑郁重症,拒食待毙而使脾无以生化,气血已趋不支;加之自刎失血过多,遂致气血俱亏,心无以养而出现脉代、心悸慌重危之象;故投以气血俱补、养心宁神、通阳复脉之炙甘草汤,方证相符,12剂而重危迅解;从而为肝气虚、实交替为症顽疾之治,创造了良好条件,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5席汉氏综合征  患者某,女,35岁,南召县人,日人所。患者极度虚弱,喘悸心慌,人诊室虽扶之,然几欲倾跌。正为之诊,患者突然神色惶恐,其夫劝慰之,然仍觳觫不已。据询,病起于5年前产第2胎时,因失血甚多而昏厥,后身体赢损,心悸心慌,纳差腹满,神疲惰懒,嗜睡,淡漠少言,阴毛及腋毛脱落,外阴及乳房萎缩,无乳汁分泌,闭经;曾诊为席汉氏综合征,屡服中西药治疗,收效甚微。近年余又出现精神症状,谓有人要杀她全家,还诬告她“偷盗”。公安局要捕她,不少人在“骂”她,吓得惶惶不可终日;不久前在地方治疗服氯丙嗪等致昏迷,抢救脱险后身体更趋虚弱,且心悸心慌甚。诊之,肌肤瘦削而干燥,面色惨白,神情萎靡,目光乏神,语出迟缓,舌体干瘪瘦小,舌质淡,无苔,四肢不温,略畏寒;脉沉细迟,然无力欲绝,时而一歇止,此乃结脉也。诊为气血衰微,。肾中精气亦馁,予炙甘草汤加味:炙甘草30g,生姜15g,党参30g,熟地黄60g,肉桂10g,麦冬18g,酸枣仁30g,大枣30枚,阿胶12g,山茱萸30g,枸杞子21g,菟丝子15g,淫羊藿15g,每煎兑:白酒200L。首煎加水2000mL,煎出约45mL,2、3煎均,加水1500mL,煎出约400mL。服10剂心内悸慌大减,纳食有所增加,被害性妄想幻觉有所减轻;继服5剂,悸慌消失,结脉亦失,脉转沉细;被害性妄想幻觉消失。遂改拟《正体类要》八珍汤加补益肾气品,服3个月。余,肌肤趋充,毛发渐长,第二性征恢复,获愈。  按:此例席汉氏综合征系由产时出血过多,气随血失,致气血衰微,并损及肾中精气而形成。气血衰微,心无以养,故出现虚弱甚、心动悸甚;肾中精气耗损而匮馁,故出现阴毛腋毛脱落及外阴乳房萎缩等症;又“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匮竭,神失之养则离散浮越,故出现被害性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因之,投以补气养血、温肾填精之炙甘草汤加味,不惟虚弱甚、悸慌甚及肾中精气损馁之一系列症状迅得改善;且“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平人绝谷》),精神症状亦随之消失。  6体会  《伤寒杂病论》中,炙甘草汤原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设;然以其滋阴生血、益气煦阳之力,常可起阴血匮竭、阳气衰微之重笃,并迅挽心气殆绝而悸慌甚之危候;然于临床运用时,需慎察脉症,准确辨证方可。虾游脉、雀啄脉均属怪脉,均无定候,更变不常;《景岳全书》谓:“倏而更变不常者则均谓之代”。笔者于临床上所遇炙甘草汤方证,多以结脉或代脉单见,而甚少并见者。然仲师所谓“脉结代”,概言之即“心动悸”,既可见于具结脉者,也可见于具代脉者。关于炙甘草汤方中之麻子仁,柯琴谓:“旧本用麻仁者误”,并改之为酸枣仁。据笔者临床体会,麻仁毕竞体润多脂,润下滑利,除兼具因津枯血少而肠燥便秘或宿垢内结者必用外,一般宜益血宁神之酸枣仁为好。方中之人参若易取,勿以党参代之,其“回阳气于重绝,却虚邪于俄顷”(《本草经疏》)之力,远非党参所能比。酒入药助煎,堪谓仲师制方妙甚;一者以其辛温助阳之力,协炙草、参姜桂煦和生发阳气,且防地、胶、冬等补阴重剂骤进而妨脾碍运;二者藉其辛窜宣透之力,畅和血脉以复脉宁心。笔者师承祖父辈之经验,每煎兑酒不低于150mL,少则疗效欠佳。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笔者以本方加减治疗心律失常,常可取得满意疗效。根据临床所见,可将心律失常分为气血不足、脾肾阳虚、痰湿内阻、心血瘀阻四型,现将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1典型病例  1.1气血不足型&&患者某,女,55岁。于日初诊。患者胸闷气短,时欲叹息,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头晕乏力,心慌心悸,失眠健忘,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结代,心律不齐,心率58次/min。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辨证为气血不足证,治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处方:生黄芪15g,白术12g,炙甘草15g,人参12g,生地黄12g,桂枝10g,麦门冬12g,火麻仁12g,五味子6g,柴胡6g,阿胶12g(烊化),生姜6片,大枣4枚。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患者服药20剂后,症状明显好转。又以本方稍作加减,连服2个月左右,自述诸症皆愈,复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心率78次/min,大致正常心电图。随访3年未复发。  1.2脾肾阳虚型&&患者某,男,42岁。日初诊。症见心悸气短,不能平卧,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肢冷畏寒,腰膝酸冷,胸痛耳鸣,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结代,脉来三至一停或五至一停,心率40~46次/min。心电图提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曾口服西药治疗,疗效不佳。辨证为脾肾阳虚证,治以健脾益肾,温通心阳。处方如下:生黄芪18g,白术8g,炙甘草15g,生地黄15g,人参15g,桂枝10g,麦门冬12g,火麻仁12g,阿胶1Og(烊化),续断12g,桑寄生12g,枸杞子12g,山茱萸18g,生姜6片,大枣5枚。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患者服上方14剂后,心律有所改善,但早搏仍较明显,心律欠齐,心率56~64次/min。上方加入附子6g,细辛3g,又服14剂后,症状明显改善,继服该方近3个月后,诸症皆愈,心电图提示:正常心电图。随访至今,未诉有不适反应。  1.3痰湿内阻型&&患者某,女,61岁。日初诊。症见心悸怔忡,胸闷憋气,不能平卧,恶心纳呆,痰多口黏,苔白腻,脉滑兼结代,严重心律不齐。  患者兼有支气管哮喘病史,每到夜间加重,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心电图提示:心房纤颤。患者每天须服用西药地戈辛和雾化吸入西药定喘剂维持。辨证为痰湿内阻,治以益气养心、化痰定喘。处方如下:炙甘草15g,半夏12g,人参12g,五味子10g,桂枝10g,火麻仁12g,桔梗10g,紫苏子9g,莱菔子15g,桑白皮12g,玉蝴蝶6g,葶苈子9g,生姜6片,大枣5枚。水煎服,1日1剂,早晚温服。患者先后服用本方近半年,停用所有西药,未再发现心房颤动和支气管哮喘。随访至今,患者身体良好。  1.4心血瘀阻患者某,男,52岁。日应诊。患者半年前曾因心肌大面积梗死住院抢救1周,经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诊患者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阵发性心前区疼痛,活动后上述症状加重,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有散在深紫色瘀斑,脉细涩结代。心电图提示:Q波加深加宽,T波倒置,伴有室性期前收缩。辨证为心血瘀阻,治以活血化瘀,振奋心阳。处方如下:人参15g,炙甘草15g,生地黄15g,桂枝10g,麦冬12g,五味子6g,当归12g,丹参18g,桃仁10g,红花10g,阿胶1Og(烊化),生姜6片,大枣5枚。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服上方21剂后心前区疼痛及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减轻。服药60剂后大部分症状明显改善,舌质变红,舌体紫斑变浅,口唇青紫亦变浅,心前区疼痛极少发作。连续服上方200余剂,所有症状明显好转,患者可以自如上下楼,参加一般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  2体会  心律失常属于多发病、常见病。以炙甘草汤加减治疗了大量心律失常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治气血不足型,常在本方中加入生黄芪、白术、升麻、柴胡、生山药等;治脾肾阳虚型,常在本方内加入枸杞子、杜仲、续断、桑寄生、菟丝子、肉桂、五味子、山茱萸等。心动过缓,早搏次数频繁者,可加入细辛、附子;治疗痰湿内阻型,常于本方中加入半夏、五味子、桔梗、苏子、白前、前胡、葶苈子等;治疗心血瘀阻型,常于本方中加人当归、丹参、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炙穿山甲、延胡索等。各型心律失常症,只要辨证正确,应用炙甘草汤治疗,常可取得满意疗效。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伤寒论》177条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条只有14个字,就将心悸之病因、病机、诊断和治法显示俱全,实乃言简意赅,临证辨治心悸,理解此条并活用炙甘草汤确能获取良好的疗效。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方药组成为: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阿胶、麦冬、麻仁、大枣,以清酒与水共煎,有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之功,其方证的病机乃心之阴阳两虚。现代研究表明,炙甘草汤对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律失常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现多用于各类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风心病、心血管神经症、肺心病等属于心之阴阳两虚者。笔者临证活用此方有一定的体会,介绍如下:
  房 颤
  患者康某,男,66岁。阵发性心慌气短1年余,加重10余天,日初诊。有高血压病史5年。1年前因劳累而出现较严重的心慌气短,在某医院诊为心律失常,房颤,快速心室反应,经治后好转。此后,常因疲劳过度、感冒、生气等因素而发病。10余天前,因感冒发热而过量应用退热针药,大汗一夜又发病,心慌不安,动辄加重,伴气短、乏力,每日数次发作,多方治疗,效不明显,求治。诊见:精神差,总想睡,面色暗,心悸气短,畏冷,时出虚汗,咽干,无口苦、口渴,纳差,眠可,二便调,唇暗,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细数。心电图示:心肌呈缺血型改变(前壁),房颤,快速心室反应。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阳、太阴、少阴合病,阴阳两虚,营卫不和,治宜通阳复脉,滋阴养血,调和营卫。
  方予炙甘草汤化裁:炙甘草40g,生地45g,党参、桂枝、生姜各30g,炮附子(先煎1小时)、麦冬、阿胶(烊化)、五味子各15g,山萸肉60g,红枣12枚(掰开),黄酒100ml,5服,日1服,水煎分2次服。
  二诊:诉1服药后,即觉心慌气短减轻,4服药后精神转佳,虚汗减少,仍感乏力,上方炮附子加至20g(先煎1小时),又据证加减服药10服,诸症悉除。
  按:该案病人年高久病阳气亏虚,又加之感冒误治过汗伤及阴津,汗为心之液,过汗耗伤心阴,又损心阳,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致使心气无力推动血脉正常运行,心血不能养心以主血脉而致诸症,六经辨证属太阳中风表虚,太阴、少阴阳气亏损,血虚津伤。故主以炙甘草汤“补中、生血、复脉为急,通行营卫为主也”(《医宗金鉴》),方中以炙甘草为君,补中气,滋化源,通经脉,利血气。生地、红枣量重辅助炙甘草以充气血生化之源,养心阴,补心血。桂枝温通心阳,黄酒助桂枝以振奋心阳,活血通脉。生姜配党参、桂枝、黄酒以益卫气;红枣配麦冬、枣仁、炙甘草以益营血。五味子益心气,敛肾阴,生津止汗;山萸肉“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本经》),“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加之既可补阳又可滋阴,“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兼能通利气血”。全方阴阳药相配,阴主静,阳主动,心阳温通,气血充沛,血脉和利,心神得养,所以一服即效。二诊加炮附子,意在鼓舞元阳,振奋心阳以通血脉。方证相应,标本兼顾,故疗效明显。
  病毒性心肌炎(频发房早)
  患者张某,女,37岁。阵发性心慌胸闷伴头晕乏力半年余,加重1周,日初诊。素体虚弱,半年前因感冒后出现严重的心慌胸闷伴头晕乏力而在某医院诊为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疗12天,出院后,体质更虚,感冒及疲劳皆可诱发心慌胸闷伴头晕乏力,1周前,因感冒而症状频发,非常痛苦,求治。诊见:面色无华,精神萎顿,心慌不能自主,并伴胸闷,头晕,乏力,腰部酸凉,动辄自汗不止,无口苦,口渴不欲饮,纳差,眠差,二便可,舌质淡,苔薄白腻,脉细弱结。心电图示:1.频发房性早搏;2.部分导联ST轻度压低。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阴、少阴合病,气血阴阳俱虚。治宜益气通阳,滋阴养血,宁心定悸。
  方予炙甘草汤、黄芪建中汤、桂枝加附子汤合方化裁:炙甘草、黄芪各40g,生地50g,茯神、炒枣仁各30g,炮附子(先煎1小时)、桂枝、白芍、党参、生姜各20g,阿胶(烊化)、麦冬、五味子各15g,红枣12枚(掰开),黄酒100ml,5服,日1服,水煎分2次服。
  二诊:心慌胸闷、头晕、自汗明显好转,仍乏力,腰酸凉,上方加炮附子量至30g,继服5服。
  三诊:精神转佳,诸症明显减轻,在上方基础上据证加减又服药20服,诸症消失。
  按: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又加之复感邪毒,侵淫心脉,损伤心之气血阴阳,以致心脉失养而致诸症,六经辨证属太阴里寒中虚,营卫不足,少阴中风阳气虚弱。故一诊主以炙甘草汤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方中以五味子易麻仁,以加强收养心气、敛心阴之力。清代医家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云:“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此为治病求本之要言,故合以黄芪建中汤建中气,和阴阳,则气血自生,心有所养。再合以桂枝加附子汤,温经扶阳,固表止汗,阳生阴长,化气生津,亦为治本之法。二诊加炮附子意在加强扶阳之力,一则外固卫阳以止汗,二则上助心阳以通脉,三则中温脾阳以资化源。加茯神、炒枣仁在于宁心安神,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家祝味菊常以附子与酸枣仁、朱茯神配合使用,谓其为强心治悸之对药,是取其温阳和营,使温而不燥,潜镇浮阳,养心安神之功。
  辨治体会
  笔者临证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应用炙甘草汤,不少医者忽视方中清酒(即黄酒)之用,清酒不仅能通阳气,利血气,而且可养胃气,滋津液,实为益卫和营、行血通脉的一味必不可少的良药。
  二、方中生地黄用量应较余药为重,大枣之量应大,如此方有良效。生地有生津,滋阴,养血之功,《本经》谓其:“主伤中,逐血痹”;大枣有补脾益气,养血安神之功,《本经》谓其:“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二者相伍,重在补中气,滋化源,养心阴,补心血,并助炙甘草补中益气,以充气血生化之源,和调气血以复脉。
  三、生地寒润,多用可致大便溏,对于脾虚有湿而大便偏稀者,应用时可将生地久煎50分钟以上,这样可破坏生地中的致泻物质,而其滋阴养血的功能却不受影响。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伤寒论》177条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条只有14个字,就将心悸之病因、病机、诊断和治法显示俱全,实乃言简意赅,临证辨治心悸,理解此条并活用炙甘草汤确能获取良好的疗效。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方药组成为: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阿胶、麦冬、麻仁、大枣,以清酒与水共煎,有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之功,其方证的病机乃心之阴阳两虚。现代研究表明,炙甘草汤对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律失常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现多用于各类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风心病、心血管神经症、肺心病等属于心之阴阳两虚者。笔者临证活用此方有一定的体会,介绍如下:
患者康某,男,66岁。阵发性心慌气短1年余,加重10余天,日初诊。有高血压病史5年。1年前因劳累而出现较严重的心慌气短,在某医院诊为心律失常,房颤,快速心室反应,经治后好转。此后,常因疲劳过度、感冒、生气等因素而发病。10余天前,因感冒发热而过量应用退热针药,大汗一夜又发病,心慌不安,动辄加重,伴气短、乏力,每日数次发作,多方治疗,效不明显,求治。诊见:精神差,总想睡,面色暗,心悸气短,畏冷,时出虚汗,咽干,无口苦、口渴,纳差,眠可,二便调,唇暗,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细数。心电图示:心肌呈缺血型改变(前壁),房颤,快速心室反应。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阳、太阴、少阴合病,阴阳两虚,营卫不和,治宜通阳复脉,滋阴养血,调和营卫。
方予炙甘草汤化裁:炙甘草40g,生地45g,党参、桂枝、生姜各30g,炮附子(先煎1小时)、麦冬、阿胶(烊化)、五味子各15g,山萸肉60g,红枣12枚(掰开),黄酒100ml,5服,日1服,水煎分2次服。
二诊:诉1服药后,即觉心慌气短减轻,4服药后精神转佳,虚汗减少,仍感乏力,上方炮附子加至20g(先煎1小时),又据证加减服药10服,诸症悉除。
按:该案病人年高久病阳气亏虚,又加之感冒误治过汗伤及阴津,汗为心之液,过汗耗伤心阴,又损心阳,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致使心气无力推动血脉正常运行,心血不能养心以主血脉而致诸症,六经辨证属太阳中风表虚,太阴、少阴阳气亏损,血虚津伤。故主以炙甘草汤“补中、生血、复脉为急,通行营卫为主也”(《医宗金鉴》),方中以炙甘草为君,补中气,滋化源,通经脉,利血气。生地、红枣量重辅助炙甘草以充气血生化之源,养心阴,补心血。桂枝温通心阳,黄酒助桂枝以振奋心阳,活血通脉。生姜配党参、桂枝、黄酒以益卫气;红枣配麦冬、枣仁、炙甘草以益营血。五味子益心气,敛肾阴,生津止汗;山萸肉“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本经》),“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加之既可补阳又可滋阴,“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兼能通利气血”。全方阴阳药相配,阴主静,阳主动,心阳温通,气血充沛,血脉和利,心神得养,所以一服即效。二诊加炮附子,意在鼓舞元阳,振奋心阳以通血脉。方证相应,标本兼顾,故疗效明显。
病毒性心肌炎(频发房早)
患者张某,女,37岁。阵发性心慌胸闷伴头晕乏力半年余,加重1周,日初诊。素体虚弱,半年前因感冒后出现严重的心慌胸闷伴头晕乏力而在某医院诊为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疗12天,出院后,体质更虚,感冒及疲劳皆可诱发心慌胸闷伴头晕乏力,1周前,因感冒而症状频发,非常痛苦,求治。诊见:面色无华,精神萎顿,心慌不能自主,并伴胸闷,头晕,乏力,腰部酸凉,动辄自汗不止,无口苦,口渴不欲饮,纳差,眠差,二便可,舌质淡,苔薄白腻,脉细弱结。心电图示:1.频发房性早搏;2.部分导联ST轻度压低。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阴、少阴合病,气血阴阳俱虚。治宜益气通阳,滋阴养血,宁心定悸。
方予炙甘草汤、黄芪建中汤、桂枝加附子汤合方化裁:炙甘草、黄芪各40g,生地50g,茯神、炒枣仁各30g,炮附子(先煎1小时)、桂枝、白芍、党参、生姜各20g,阿胶(烊化)、麦冬、五味子各15g,红枣12枚(掰开),黄酒100ml,5服,日1服,水煎分2次服。
二诊:心慌胸闷、头晕、自汗明显好转,仍乏力,腰酸凉,上方加炮附子量至30g,继服5服。
三诊:精神转佳,诸症明显减轻,在上方基础上据证加减又服药20服,诸症消失。
按: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又加之复感邪毒,侵淫心脉,损伤心之气血阴阳,以致心脉失养而致诸症,六经辨证属太阴里寒中虚,营卫不足,少阴中风阳气虚弱。故一诊主以炙甘草汤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方中以五味子易麻仁,以加强收养心气、敛心阴之力。清代医家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云:“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此为治病求本之要言,故合以黄芪建中汤建中气,和阴阳,则气血自生,心有所养。再合以桂枝加附子汤,温经扶阳,固表止汗,阳生阴长,化气生津,亦为治本之法。二诊加炮附子意在加强扶阳之力,一则外固卫阳以止汗,二则上助心阳以通脉,三则中温脾阳以资化源。加茯神、炒枣仁在于宁心安神,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家祝味菊常以附子与酸枣仁、朱茯神配合使用,谓其为强心治悸之对药,是取其温阳和营,使温而不燥,潜镇浮阳,养心安神之功。
笔者临证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应用炙甘草汤,不少医者忽视方中清酒(即黄酒)之用,清酒不仅能通阳气,利血气,而且可养胃气,滋津液,实为益卫和营、行血通脉的一味必不可少的良药。
二、方中生地黄用量应较余药为重,大枣之量应大,如此方有良效。生地有生津,滋阴,养血之功,《本经》谓其:“主伤中,逐血痹”;大枣有补脾益气,养血安神之功,《本经》谓其:“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二者相伍,重在补中气,滋化源,养心阴,补心血,并助炙甘草补中益气,以充气血生化之源,和调气血以复脉。
三、生地寒润,多用可致大便溏,对于脾虚有湿而大便偏稀者,应用时可将生地久煎50分钟以上,这样可破坏生地中的致泻物质,而其滋阴养血的功能却不受影响。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炙甘草汤所治之证乃因阴亏血少,心气虚弱,心失所养所致,凡因伤寒、汗、吐、下后,血气虚损所引起的脉结或代,心动心悸或虚劳肺痿咳嗽、血气两亏者,皆可用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7条日:“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组成为生地黄一斤、炙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子仁半升、大枣十二枚。古今学者对其君药之认识分歧颇多。
  所谓君药,李东垣《脾胃论》日:“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吴茭生云:“凡用药铢两,主病为君,以十分为率,臣用七分,辅佐五六分,使以三四分,加减外法,数用辅佐,如此用度不差矣。”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是由药物自身在方中的药力大小所决定的。药力之大小,由其自身药性及方中用量、配伍等因素而定,药力大者即为方中主帅,即《苏沈良方》中“所谓君者,主此一方”之意…。炙甘草汤所主之脉结代,心动悸,必其人气血素虚,不任风寒之贼伤而致。结脉之发,缘气血虚弱,心力不继;代脉多主虚损病;心悸乃是由于因心失滋养温运而致。治宜滋阴养血,和阳复脉。阴血亏虚和阳气虚浮是导致“心悸动,脉结代”的直接原因。其以阴血亏虚为本,《伤寒论议释》日:“心主血,脉结代,心动悸,则是血虚而真气不续也,故峻补其阴以生血,更通其阳以散寒。”炙甘草汤之要妙在于滋阴与温阳药物的有机配伍,进而达到补益气血、调和阴阳之功。
  1炙甘草为君
  认为本方以炙甘草作方名且重用,是以炙甘草为君药。炙甘草味甘性平,为甘温益气药,又配以人参等,使气充则既可生血,又可行血。钱璜在《伤寒溯源集·卷之二》言:“此方以炙甘草为君,故名炙甘草汤……熟能补中气之虚,故以为君。”丹波元简日:“《名医别录》:甘草通经脉,利血气。《证类本草》、《伤寒类要》治心悸,脉结代专主甘草,乃取乎其通经脉,利血气。此所以命方日炙甘草汤也。”《伤寒溯源集》日:“此方以炙甘草为君,故名炙甘草汤。”明代医家许宏《金镜内台方议》日:“知为真阴气虚少,阳气虚败,故以炙甘草为君。”仲景之方亦常以主药为方名,且在《伤寒论》用炙甘草的方剂中,本方四两的用量也是极大的。以此说明炙甘草的重要性。
  张氏认为,仲景所用之生地黄乃鲜地黄。炙甘草汤选用鲜地黄,是因鲜地黄滋阴血、逐血痹、填骨髓之力尤强,故虽非君药,也必须重用。若将鲜地黄除去水分,其重量恐与炙甘草相差无几。故原方生地黄用量虽重于炙甘草,亦不能称为君药。苑氏认为,炙甘草甘温,专主培土。脾土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万物之母,脾气健旺自能化生气血,应为君药。
  2生地黄为君
  认为此方中生地黄重用至一斤,应为君药。生地黄,性味甘、苦,寒。归心、肝、肺经。功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医学启源》有:“生地黄气寒味苦,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神农本草经》载其“逐血痹”。唐代孙思邈认为生地可“补五脏内伤不足”,在《千金翼方》中治虚劳共19方,有三分之一用地黄,其中三分之二用生地。《名医别录》云其善能“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且滋阴养血之生地黄与温通心阳之桂枝相伍,可收气血阴阳并补之效。使阴血足币血脉充,阳气旺而心脉通,气血充足,阴阳调和,从而定悸复脉。本方配伍要旨是在补养阴血的前提下扶助阳气。岳美中曾言:“阴药非重量,则仓卒间无能生血血,假令阴阳之药平衡,则濡润不足而燥烈有余。”况生地黄除充血脉外,亦可通血脉。
  方中生地黄用量为一斤(十六两),且方中之药力大于炙草,故段氏力言生地黄为君。宫氏亦执此观点。柯琴认为,该方以生地为君,麦冬为臣,大剂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一路,将该方视为滋阴之剂,并将其归人厥阴经方药,其日:“出补阴制阳之路,以开后学滋阴一法”。张锡纯从补肾角度来解释地黄为君之道理,即“试观方中诸药,惟生地黄重用一斤,地黄原本补肾药也,惟当时无熟地黄,多用又恐其失于寒凉,故煮之以酒七升,水八升,且酒水共十五升,而煮之减去十二升。是酒性原热,欲变生地黄之凉性为温性者,欲其温补肾脏也。盖脉之跳动在心,而脉之所以跳动有力者,实赖肾气上升与心气相济,……是炙甘草汤之用意,原以补助肾中之气化,俾其壮旺上升,以心中之气化相济救为要着也。”左季云言:“地黄分量独甲于炙甘草汤者,盖地黄之用,在其脂液能营养筋骸,筋脉干者枯者,皆能使之润泽也。故沈亮宸日:“此汤为千古养阴之主方也。”赵氏将生地黄折合今之剂量,达2229,考古今煎服方法不同,取原剂量的1/3,其量仍有749之多。金氏认为,从君药对应主证这一方剂配伍的基本理论观点来看,以补气为主而无补阴血作用的炙甘草为君药难以成立。
  3共为君药
  畅氏持二药共为君药之说。炙甘草汤用柔药补血养阴,并以刚剂益气通阳行血,两组药物刚柔相济,使阴阳两调,体现了仲景“阴阳自和,必自愈”的治疗原则。认为本方当以炙甘草、生地黄二药共为君药。
  4其他观点
  吴氏认为,方中人参的药力强劲,起效较快;炙甘草甘缓,起效虽慢,但药力持久。两药相配则有见效快,药力强劲持久。认为炙甘草汤的君药应该是人参、炙甘草。
  综上所述,炙甘草汤证之病机为心之阴阳气血受,以阴血亏虚为根本。治宜滋养阴血为主。使其血复常,营气得行,卫气得通。本方养阴复脉,贵在滋补血之中寓有宣通阳气之法,为补阴通阳法的代表。故笔者认为,炙甘草汤当以生地黄为君,其理有三:一者,炙甘草汤证之病机乃以阴血亏虚为要;其二,方中以生地黄用量较多;再者,方中麦门冬、麻仁、阿胶之属相伍必彰生地黄之力。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吾师崔应珉,出身世家,自幼随父习之道,业医三十余载,无数。余有幸侍诊多年,崔应珉教授运用灵活精当,效若桴鼓。是治疗“,脉”的名方。现就其临证略述于此。
  炙甘草汤气血俱补
  查找教材,炙甘草汤均列为补益剂,但有的载入剂中,有的纳入气血双名下,其论亦仁者见仁,志者见其志。纵观全方由九味药组成:12g,9g,9g,6g,生50g,6g,10g,麻仁10g,10枚。组度严谨,阴阳合和。方中炙甘草具有“脉,利血气”的功效,出任方中,故以之名方;辅以生地、阿胶养,滋,麦冬与生地补血之力更著。在《》中就有应用生地和麦冬熬后治疗的记载;人参、大枣益,补心气而能补心阴;同时用麻仁润血脉,且麻仁与阿胶相伍,又增加了生血之力,合主药以益心气而养心血;佐以桂枝、生姜,辛温而温通经脉;加同煎,更增强通脉之效;姜枣重用调,使气血流通,脉始复常。该方的组方规律可分为阴、阳、气、血四组。其阴药为生地、阿胶、麦冬、麻仁;阳药为桂枝、生姜;气药为人参、大枣;血药为地黄、阿胶。全方配合,养心阴,通心阳,益心气,补心血。诚如所说:“它而不燥,而不壅,滋阴补血而不腻,阴阳互相配合,气血互相配合,能够强心复脉,所以它是个气血阴阳俱补的方剂。”因其治心脉失常,故又名“”。
  临证可据其气血阴阳偏颇而调适
  清代喻嘉言谓此方为“治邪少虚多,脉结代之圣方”,这里的“邪少虚多”即指气(阳)阴(血)而言,亦即炙甘草汤所治疗的必须是证候。崔应珉临证时遵其要旨,对风(、闭锁不全)、、、等所致的心律失常、、及其他室性早搏、房颤等疗效满意。要点是以虚为主,血弱,心神失养,心动悸,或或,甚或,或参差不调,或细小虚数,,甚或无苔,嫩,或淡嫩不泽,或瘀点,瘀斑,舌透紫气等证。若痰食阻滞、凝结、、汗出之心动悸、脉结代,非此一方所能概治,故另有它方。临证时,必须充分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加以灵活运用。偏于心气不足,气短,当以炙甘草为君,重用人参;若偏于虚损,可以把地黄、麦冬重用;心阳不足者,桂枝、生姜重用。对引起的心悸,当用,减去方中温阳、助阳的药。因后期长时间高烧消耗了,病变以阴虚、气虚为主;其后吴氏还拟订了、、,方皆出于仲景,但又有异于仲景,其匠心独运可见。由于本方,滋阴和阳,,所以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后遗症、、、眼等,其证广泛的原理是该方具备了阴阳调节的三个特征:即固本性、二相性和整体性,所以针对广泛,专一性小。
  关于药量问题
  原方中炙甘草用量为四两(12g),确定了主药的位置,仲景方中用至四两的还有,这里的甘草也是主药,《伤寒论》中凡是作为、主药的甘草的用量都大。这两个方中的甘草都是的功效。临床实践证明,大剂量比小剂量效果好。临床运用炙甘草60g,生姜45g,30g,生地60g,桂枝、阿胶各30g,麦冬45g,麻仁30g,大枣30枚。崔应珉用炙甘草一般为10~15g,亦常取效。
  方中大枣用至30枚,居《伤寒论》、诸方用大枣之冠。而本方味用量之中堪与比肩者,惟生地黄30g,大枣“补、少津液”(《》),生地黄“主,逐”(《神农本草经》),“通血脉,利气力”()。大枣、生地黄为辅助甘草“通经脉,利血气”。指出:“此方以胶、麦、麻、地、草、枣为补益营血,以参、枣、桂、酒为补益,使阳行,脉得以复,则已有领会。唯用阴药则大其量,而阳药用量反不及其半,这正是关键处。阴药非重量,则仓卒间无能生血补血,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须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挽之而激促之,才能上入于心,催动血行,使结代之脉去,动悸之证止。”因此,他主张生地黄重用48g,加水酒浓煎,汁多,就可濡润血脉,而不滞。另王笈等报道:本方生地黄、麦冬剂量较小时,对的扩张有,然而对期前收缩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和生地用量有关。对一般较轻的期前收缩,使用一般剂量或可有效,但对顽固而频繁的期前收缩效果较差,其原因是生地用量不足。当生地量增大到75~100g,对顽固而频繁的期前收缩患者用药10天后即可收效。
  崔应珉在使用生地达30g左右时,每见之苦。嘱令生地30分钟以上,再入它药或加入炒30g同煎,可收脉律复整而不致泻之效。
  注意水酒同煎法
  《伤寒论》原方中载:“以七升,水八升,水酒同煎,十五升而取三升,乃久煎,候其药力尽出,取浓汁原味之意。”而今以水煎而舍清酒,似嫌不合仲师原义,影响疗效的发挥。一是取清酒(亦可用)作为,能贯通,流血,使流贯,引诸药更好的发挥作用。一是把酒作为一种较好的,在一定的温度下,使诸药中有效的成分尽可能出来,至取得三升时,清酒已将尽,可见酒对起一个溶媒作用。正如清代医家柯韵伯说:“地黄麦冬得酒良。”
  麻仁、枣仁之争论
  炙甘草汤中用麻仁,还是应为枣仁尚存争议。因为是治心动悸、脉结代的方剂,显然枣仁疗效显著。周凤梧将方中的麻仁常改为或加,效果更好。心悸甚者,还可加入、(合为末)等药。关于改用枣仁和柏子仁,王绵之指出:“这里面就是个的不同。枣仁清,但是本身并不凉,这是因为可以补肝胆,所以可以清虚热。柏子仁是凉的,可以热。这里用枣仁可以补、可以润,还可以补脾养心。”崔应珉在临证时常常柏子仁与酸枣仁等量并用,采之法,取共治之意,每获良效。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摘要】& 目的 采用加味炙甘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方法 采用加味炙甘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并随证加减,该病属中医“心悸”范畴,证属内滞心脉、心阳不振,治宜益气温阳、养心,该方水煎一剂。结果与结论 加味炙甘草汤治疗该病疗效满意。
【关键词】& 缓慢性心律失常;加味炙甘草汤
笔者从2001年10月-2008年10月,应用加味炙甘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11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来源于我院门诊,其中男47例,女63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7岁,平均51岁。主要临床表现:心悸,胸闷,倦怠乏力,畏寒肢冷,伴,纳差,,脉沉迟或结代,一般在40~55次/min之间,后症状加重。此症多见于冠心病、及其后遗症、等。
&&& 1.2& 治疗方法& 基本方:蜜炙甘草15g,党参30g,20g,生地黄15g,阿胶12g,20g,桂枝9g,大枣10枚,6g,10g。加减:失眠者加炒枣仁30g,柏子仁20g;汗多者加9g;畏寒怕冷甚者加炮9g;纳差加菖蒲10g,6g,焦三仙各15g。若胸闷加、、。以上病人每日服药一剂,1个月后观察疗效。
&&& 1.3& 疗效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无不适症状;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尔有部分不适情况出现;有效:症状减轻,但临床症状仍存在;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 2& 治疗结果
&&& 治愈20例,显效7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5%。
&&& 3& 讨论
&&& 缓慢性心律失常之临床症状有胸闷,心悸,头晕,倦怠乏力,脉沉迟,属中医“心悸”的范畴,证属虚寒内滞心脉,心阳不振,治宜益气温阳。蜜甘草甘温益气,党参、黄芪补益,以资气之源,生地黄、阿胶、当归补血养血活血,以养心阴,配以桂枝温阳通脉,麻黄可提高心率,诸药相伍,益心气,振心阳,养心血,复血脉。
&&& 缓慢性心律失常,脉象沉迟,且伴有畏寒肢冷。其机理如《素问·论》所说:“入经而稽迟。”“病属寒,脉多迟”。至于结脉,则如说:“多由气血渐衰,精力不佳,所以渐而复续,续而复断。”“以结之,察之消长。”这说明脉沉迟、结代的病因为寒,为气血虚衰,故治疗大法宜温阳益气,佐以滋阴养血。炙甘草汤正是治疗心动悸而脉结代,血不养心的最佳方剂,常用药物如黄芪、党参、附子、桂枝、等,其中附子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有较快提升心率作用,并有改善及房室的作用。
&&& 缓慢性心律失常病理机制通常为虚衰,或兼阴血亏虚,临床又共同表现为沉迟或结代,故不论表现为房性、结性或,还是,心房纤颤,束支传导阻滞等,治疗时均可参与本方治理,但剂量宜加大,这样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编辑:邓& 锋)
作者单位:272100 山东兖州,兖州市谷村中心卫生院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关键词】& 心悸 律失常 炙甘草汤
&&& 心悸是临床一种常见病,老中青年皆可发病,治疗也较为困难。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中医认为主要原因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的。《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还对惊悸的发病原因以及审证求因的方法做了专门的论述,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则惊,若则为悸。”后世医家系统地总结了临床实践经验,对此进一步做了详细的说明,认为惊自外至者,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者,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从脉象表现来分析和认识惊悸发生原因,必外有惊扰,内有所虚,内外相合,引发本病。笔者临床20余年运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符合心悸诊断标准,80例患者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5岁,其中35~45岁30例,45~55岁20例,55~75岁30例。以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眩晕、畏寒肢冷等自觉症状。多数以上病例夜间心胸憋闷,喘促汗出,心前区疼痛,伴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少寐多梦。舌质淡或红绛或伴有紫斑,舌体胖大或瘦小,舌苔白或白腻。脉象,50%的病例滞涩缓结,25%的病例滑数疾促。67%的病例血压偏低(13/11~9/7 kPa,1 kPa=7.5 mm Hg),33%的病例血压正常。中医辨证分型:80例患者中,邪毒入侵型10例,气滞血瘀型40例,心阳不振型12例,阴阳两虚型18例。80例患者诊断为冠心病42例,心肌炎后遗症18例,窦性心动过缓10例,房性早搏3例,室性早搏5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
&&&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炙甘草、红参、丹参、元参、白术、桂圆肉、黄芪、桂枝、茯苓、苦参、三七等水煎服。必要时邪毒入侵型辅以参麦注射液;气滞血瘀型辅以丹参注射液;心阳不足型辅以参附注射液;阴阳两虚型辅以参附、生脉注射液。
&&& 2& 结果
&&& 临床疗效按照1991年《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心律失常疗效评定标准。本组病例通过治疗后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眩晕、畏寒肢冷,夜间心胸憋闷,喘促汗出,心前区疼痛,少寐多梦等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脉结代或促涩亦有所改善。
&&& 心律失常变化:80例患者治疗后,窦性心律过速0例,窦性心律过缓2例,房性早搏1例,窦性早搏1例,房室传导阻滞0例。
&&& 80例患者平均疗程50天,显效32例,有效4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
&&& 3& 典型病例
&&& 患者,男,55岁,工人。心悸气短3年余,经几家医院诊断为心律失常、冠心病。常以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冠心苏合丸等药物治疗。现症:心悸气短,心胸憋闷隐痛,眩晕、乏力,畏寒肢冷,面色白光白。舌体胖大,质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沉细而结代。心率54次/min,律不齐。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过缓,房室传导阻滞,ST-T段改变。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性冠心病。中医诊断:心悸,阴阳两虚型。治以益气养血、温阳通脉为法。给予炙甘草汤加减。方药:炙甘草15 g,红参10 g,丹参15 g,桂枝15 g,阿胶15 g,麦冬15 g,三七5 g,麻仁15 g,生姜3片,大枣10枚,元参15 g,白术15 g,益智仁15 g,桂圆肉15 g,黄芪25 g,茯苓15 g。每日1剂,水煎200 ml分2次服用。辅以5%葡萄糖液250 ml,参附注射液40 ml静点,每日一次(酌情静点7~10天)。3周后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唯劳累恼怒后时有心慌、心悸、胸闷症状,嘱其以上中药共为细末每日10 g,每日2次口服。3个月后症状逐渐消失,3次心电图回报: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病告痊愈。
&&& 4& 体会
&&& 心律失常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本病大多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冠心病、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产生一系列心律失常和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属中医学“心动悸”、“怔忡”、“晕厥”等范畴。多由邪毒外侵,情志感伤,饮食劳欲等引起耗气伤阴,气滞血瘀,心阳不振,气血不足,血不营络,心脉痹阻,搏动无力,脉不衔接而造成“心动悸”,“脉结代”等心律失调。其病症多见虚实夹杂,阴阳互损,治疗颇为棘手。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探索治以益气养血、温阳通脉、解毒化瘀为法,以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本病疗效甚佳。《伤寒论》说:“伤寒脉结代,心悸动者,炙甘草汤主之。” 《温病条辨·下篇》说:“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误用升散,脉结代,甚则脉两至者……与复脉。”炙甘草汤、复脉汤皆重用甘草。据报道,甘草药理实验研究表明:甘草甜素可改善血清脂质,有镇静效果,能有效抑制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说明甘草有营养心脉、消除炎症的功效,故本方以其为君以复其脉。人参、黄芪、白术、益智仁补脾生气,促有形之血骤生,脉道充盈,心有所养;桂圆肉、元参滋阴补血,养心宁神;桂枝辛润,温通心脉;三七活血化瘀,扩张心络,改善微循环;茯苓利尿强心,控制甘草滞钠排钾之弊。诸药合用则能气充血盈,百脉贯通,心律恢复正常。
&&& 通过对以上病例观察,炙甘草汤加减可以改善窦房结功能及心肌的自律性、应激性、传导性。同时还可以改善心肌供血,恢复心功能,本组心悸患者90%自觉症状及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冠心病患者服药后ST-T段亦较前改善,达到了临床治疗目的。
作者单位:130300 吉林德惠,德惠市中医院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关键词】& 心气
&&& 炙甘草汤合温胆汤分别出自《伤寒论》、《千金方》。前者主治心气不足脉结代之证,后方是用于治疗痰饮的代表方剂。两方药物由炙甘草、生地、人参、桂枝、阿胶、麦冬、火麻仁、生姜、大枣、茯苓、法夏、陈皮、枳实、竹茹组成。笔者运用二方治疗心动过速,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在我院门诊2005年1月~2007年4月资料较完整的100例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门诊病例,男44例,女56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69岁,平均51.3岁。100例均行心电图检查,其中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78例,室性心动过速20例,心房颤动2例。
&&& 1.2& 诊断标准&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呈阵发性,表现为时发时止,心率160~220次/min,节律齐,QRS波与窦性心率相同,可有ST-T轻度改变;室性心动过速心率在150~200次/min,节律快而相对规则,可有室性融合波和房室脱节;心房颤动:ECG无P波代之以间隔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频率在350~600次/min,QRS-T为室上性波形,R-R间隔不等。
&&&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用炙甘草汤合温胆汤加减:炙甘草20 g,生地30 g,麦冬12 g,阿胶12 g,桂枝9 g,火麻仁12 g,生姜9 g,大枣10枚,茯苓12g,法夏12 g,陈皮12 g,竹茹12 g,枳实12 g,丹参15 g。水煎服,每日一剂,前2次分4次空腹服,10剂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西药或成药。如耳鸣加石菖蒲9 g;失眠者加龙骨、牡蛎各20 g;食欲不振加山楂30 g;年龄较大者加大丹参用量。
&&& 2& 结果
&&& 服用1个疗程,症状消失者60例(占60%),2个疗程症状消失者占37例(占37%)。服1个疗程,心电图检查正常者48例(占48%);服两个疗程,心电图检查正常者49例(占49%)。两个疗程无效者3例(占3%)。总有效率达到97%。
&&& 3& 典型病例
&&& 患者,女,52岁。农民,因心悸反复发作3个月余,于日初诊,诉近两个月以来,心中惶惶不安,并逐渐加重,遇劳者甚,严重时不能自主,伴胸闷、呕恶、失眠多梦、视物纱矇。自购心得安片口服15天稍缓解,停服则发。查体:T 36.5 ℃,P 160次/min,BP 130/80 mm Hg,胸肺部检查未见异常,心率14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均正常。中医证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头晕自汗、泛恶欲呕,舌淡苔白,脉弦细数无力。辨证为心气不足、清阳不振,治于益气复脉、化痰降浊,炙甘草汤合温胆汤加石菖蒲、杭菊,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剂。症状消失,复诊如常人,心电图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无不适。
&&& 4& 讨论
&&& 中医认为心动悸一证与心肝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病机主要为气、血、痰、瘀。两方合用针对性地益气、补血、化痰、祛瘀,达到复脉效果。方中以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大枣辅助益卫气,使阳气行阴;阿胶、麦冬、生地、火麻仁补益营血;温胆汤化痰,以升清降浊;更加丹参活血化瘀。全方合用共奏益气补血、化痰祛瘀之功。
作者单位:443516 湖北长阳,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卫生院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人参 (二钱)、地黄 (二两六钱)、麦冬 (八钱)、阿胶 (二钱)、芝麻 (五钱)、 炙草 (四钱)、大枣 (三枚)、桂枝 (三钱)、生姜 (三钱)、清酒 (一两)
此方为补血之大剂, 乡先辈杨西山, 此方亟戒加减, 惜未能言明其义, 余按此方, 即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 是为血之义, 姜枣参草, 中焦取汁, 桂枝入心化气, 变化而赤, 然桂性辛烈能伤血, 故重使生地麦冬芝麻, 以清润之, 使桂枝雄烈之气, 变为柔和, 生血而不伤血, 又得阿胶潜伏血脉, 使输于血海, 下藏于肝, 合观此方, 生血之源, 导血之流, 真补血之第一方, 未可轻议加减也, 时方养荣汤, 亦从此套出, 第养荣汤较温, 此方多用生地麦冬, 则变为平剂, 专滋生血脉, 若催乳则无须桂枝, 若去桂加枣仁远志, 则更不辛烈, 若加丹皮桃仁, 则能清心化血, 加山栀, 又是清心凉血之剂, 加五味, 则兼敛肺金, 此虽加减, 而仍不失仲景遗意, 又何不可。&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医圣张仲景在所著《伤寒论》中说:“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是方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麦冬、麻仁、阿胶、桂枝、大枣、清酒组成。方中用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补心脾;生地黄、麦冬、阿胶、麻仁甘润滋阴、养心补血、润肺生津;姜、桂、酒皆性味辛温,具有通阳复脉之功,与益气滋阴药相配,即可温而不燥,并可使气血流通,脉道通利。全方共收益气复脉滋阴补血功效。
  病毒性心肌炎是感染性心肌疾病中最主要的一种,目前认为其病因病机可能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导致心肌细胞溶解,间质水肿,单核细胞浸润等。对于此病,西医尚无特异性的有效治疗药物,一般采用对症处理。中医学根据其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胸痹”、“心悸”范畴,认为其病因多属正气内虚,外邪入侵,以致心气阴两虚,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心悸、胸闷、胸痛、气短乏力、脉细弱或结代,属气阴两虚、气血郁滞之证。因此,临证中宜采用益气养阴、活血祛瘀之法,而《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正合此意。仲景用炙甘草汤既滋心阴又温心阳,并大补心气,正如《医宗金鉴》引柯琴之语评:仲景凡不足之脉阴弱者以芍药益阴,阳虚者以桂枝通阳 ,甚者加人参以生脉;生地、麦冬峻补真阴,而其气寒,必得人参、桂枝以通阳脉;生姜大枣和营卫;阿胶补血;酸枣仁安神;甘草调缓;清酒捷于上行。内外调和,阴阳平衡,心悸乃宁。在临床上合用活血行气中药可切中病因病机,共奏益气养阴、行气活血之功。笔者通过多年临床研究证实,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确实在改善其临床症状、体征,纠正异常心电图,降低心肌酶等方面优于常规西医治疗,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的特色。
  典型病案
  患者,王某,女,18岁,日就诊。
  主诉: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半年余,症状逐渐加重。诊见:心前区闷痛,吸气尤甚,神疲乏力,头昏,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心电图检查示:PR间期延长(0.24秒),Ⅰ、Ⅱ导联ST段下降,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窦性心动过缓(54次/分钟)。西医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断为胸痹、心悸。
  中医辨证:气阴两虚、心气不足。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复脉。
  方剂:炙甘草汤加减
  药用:炙甘草15g,人参10g,黄芪20g,生地黄15g,桂枝10g,麦冬15g,,阿胶10g,麻仁15g,丹参10g,当归12g,赤芍20g,生姜3片,大枣5枚,七剂,水煎服。
  二诊:心慌、胸闷明显减轻,心电图示二联律消失,心率65次/分钟,早搏7次/分钟,仍感乏力、气短,脉结代。续服上方10剂。
  三诊:心慌、胸闷、气短消失,心率74次/分钟,心律整齐,未闻及早搏。嘱继服上药半月巩固疗效,后复查心电图正常。
  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君药,《本经》云:“长筋骨、长肌肉、倍力。”言其补,《别录》曰:“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言其泻,可见炙甘草以补为主,以泻为辅,相互为用。纵观仲景《伤寒论》113方,用甘草者多达70方。此外,重用生地滋阴养血强心。《本经》又言其有“逐血痹”之功;人参大补元气,《别录》又曰:“通血脉,破坚积”;《本草纲目》言阿胶“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润。”以上诸药皆补中有泻。《本经疏证》谓“桂枝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言其泻中有补。总言之,本方以草、参、桂、姜、枣益气,以地、冬、胶滋阴,更取清酒剽悍之性,宣通百脉,真乃阴阳双补,补中有通之良方。正如《血证论》中言其有“生血之源,导血之流”。凡属心脏气血虚弱,阴阳失调,导致气血瘀滞、虚多实少证,灵活应用,收效甚佳。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胸痹、心悸范畴,病因多属正气内虚,外邪入侵,导致心气阴两虚,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心悸、胸闷、胸痛、气短乏力等症,脉细弱或结代,属气阴两虚、气血郁滞之证。临证采用炙甘草汤益气养阴、温经通脉,再加行气活血之川芎、丹参、赤芍。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祛瘀、通经复脉之功。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冯(十四岁) 室女经初至,必是畏热,因热受凉,致冲任伤,遂经漏不已。血色凝紫,腹中仍痛,是从前经至失调所致。和血脉之中,必佐阴中之阳勿腻滞者,问痛得按姑缓者属虚。当归身 炒小茴香 甘枸杞 真沙苑 人参 鹿角霜 交桂心 紫石英问及得按姑缓,用药温而不腻,何等细密。 陈(二十九岁) 产后二年,经水不转,呕涎沫不饥,喜酸味,肝阴久虚,伤损在下焦,阳气逆乘,头巅晕痛(惟晕而痛,乃知阳气逆乘细极。)议用酸甘,化阴和阳。原生地 白芍 乌梅肉 大麻仁 炙甘草 炒焦枸杞 漂淡天门冬凡清阳主上升,浊阳主下伏,所谓逆乘,乃下焦浊阳耳。 蔡(四十四岁) 上年产后致损,所见皆由肝肾阴虚。忌与燥热,见崩漏虚热,骱肿寒热,不必缕缕。清阿胶 云茯神 细生地 生白芍 粗桂枝木 炙甘草 方(五泾庙前,二十六岁) 死胎至旬日乃下,必有尸秽浊气,留着冲任脉中,至今黄白淋带,病患说腰已下冰冷,大便久溏,产后刚药难用,用朱南阳方法。&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 自年来,我们应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各种心脏病变的心律失常3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31例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3岁,病程最长41年,最短2个月;室性期前收缩16例(其中病毒性心肌炎10例,冠心病6例),房性期前收缩12例(其中病毒性心肌炎8例,冠心病4例),发作性心房纤颤5例(均为风湿性心脏病),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心悸、气短、胸闷,疲乏无力,脉或结或代,或伴有咳吐痰涎或伴有头晕。
&&& 1.2& 治疗方法
&&& 1.2.1& 炙甘草汤& 炙甘草60g, 生姜3片, 党参15g(原方为人参), 生地50g, 桂枝10g, 阿胶(烊化)6g, 麦门冬15g, 麻仁10g, 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服。
&&& 1.2.2& 加减& 舌红无苔,阴虚重者将生地易熟地30g,心悸甚者加酸枣仁30,龙齿20g,咳嗽吐痰者加陈皮10g,橘红10g,头晕者加川芎10g,菊花10g。
&&& 2& 疗效观察
&&& 2.1& 疗效标准& 显效:服药3~7天,临床症状消失,期前收缩消失,房颤发作控制转为窦性心律;有效:服药3~7天,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期前收缩较原来明显减少至1~2次/min,房颤发作明显减少,发作持续时间缩短;无效:服药2周,临床症状无改善,期前收缩无减少,房颤发作与治疗前相同。
&&& 2.2& 治疗结果& 显效20例,占64.5%;有效10例,占32.3%;无效1例,占3.2%,总有效率96.8%。
&&& 3& 讨论
&&& 心律失常可见于多种心脏病变及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属于祖国医学心悸、怔忡范畴,患者病久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不宁,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则脉或结或代至数不齐,炙甘草汤为气血阴阳并补之剂,方中炙甘草补气生血,养血益脾,生地黄滋阴补血充脉养心,二药共重用,益气养心以复脉为主药,党参、大枣补益心脾合炙甘草则养心复脉,补脾化血,阿胶、麦门冬、麻仁甘润养血配生地则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使气血流畅以助脉气接续,同为辅药,诸药合用使气足血充畅行于脉,脉气接续诸症自愈。
&&& 作者单位:052360 河北辛集,辛集市中医院
 (编辑:悦& 铭)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治脉者,又治咳吐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组成】四两炙 三两切 三两 半升 麻子仁半升 十三枚擘 一两 二两 生一觔 以上九味,以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服一升,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仲景于脉弱阴弱者,用以,者,用桂枝以通阳,甚者加人参以生脉,未有用地黄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欤,此以脉结代,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开后学之路也,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则寒,非发陈蕃莠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生姜大枣以和荣卫,阿胶,,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祇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最良,此证当用,肺痿用麻子仁可也,如无真阿胶以龟板胶代之。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 自2003年以来,笔者运用治疗老年特发态12例,现报告如下。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中男9例,女3例,其中住院4例,门诊治疗8例;年龄62~78岁,平均66岁;病程1~6年,平均2.5年。按《临床疾病诊断疗效标准》[1]诊断。12例或均表现为持续,最慢41次/min,最快50次/min,激发试验阳性,伴有间歇性1例,2例,室性2例,阵发性快速异位(即慢—快综合征)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胸闷、头昏乏力、、夜尿增多等。短暂2例,黑矇3例。12例曾用西药治疗均无好转。
&&& 1.2& 治疗& 以炙甘草汤为基本方:、、、生地、熟地各30g,阿胶15g,麦冬、麻仁各12g,、桂枝各6g。随证加减:畏寒、黑矇或昏厥者易党参为别直参,加6g;心悸甚加、各30g;舌有瘀斑者加30g,9g。每日1剂,水煎150ml,分2次口服。疗程2~5个月,平均3.5个月。对2例心率&45次/min伴昏厥者以阿托品1mg加入5%500ml中滴注(1周),其余患者均停用西药。
&&& 1.3& 结果
&&& 1.3.1&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心率在原基础上提高10%以上,心电图大致正常;有效:症状改善,心率较原来提高5%,心电图对比有好转;无效:症状、心率、心电图均无改变[2]。
&&& 1.3.2& 结果& 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2例。对显效和有效者随访1~3年,除2例安装外,8例病情,随访期间每年服上述2~3个月。
&&& 2& 体会
&&& 本病属祖国中心悸、、、等范畴。病因为心之气血不足,两亏。西医治疗除安装心脏起搏器外尚无特效治疗。以,治本为主。如兼有血瘀、者应兼顾,佐以活血化瘀、温湿。方中重用炙甘草、党参、补中益气,生地、麦冬、阿胶、麻仁滋阴养血,桂枝、干姜宣通。诸药合用,气血阴阳得补,病乃获救[3]。在治疗过程中,笔者体虚重者,加附子以温通胸阳,者加丹参、川芎活血化瘀,疗效明显,病情较好,但对痰湿者疗效不太。另外患者年龄相对偏小,好者,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 【参考文献】
&&& 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19.
&&& 2& 尉挺.现代临床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3& 广东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单位: 266308 山岛,青岛第二校
   (编辑:陆& 淼)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自2003年以来,笔者运用炙甘草汤治疗老年特发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2例,现报告如下。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中男9例,女3例,其中住院4例,门诊治疗8例;年龄62~78岁,平均66岁;病程1~6年,平均2.5年。按《临床疾病诊断疗效标准》[1]诊断。12例患者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均表现为持续窦性心动过缓,心率最慢41次/min,最快50次/min,阿托品激发试验阳性,伴有间歇性窦性静止1例,窦房传导阻滞2例,室性早搏2例,阵发性快速异位心律(即慢—快综合征)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心悸胸闷、头昏乏力、记忆减退、夜尿增多等。短暂昏厥2例,黑矇3例。12例曾用西药治疗均无好转。
&&& 1.2& 治疗方法& 以炙甘草汤为基本方:炙甘草、炙黄芪、党参、生地、熟地各30g,阿胶15g,麦冬、麻仁各12g,干姜、桂枝各6g。随证加减:畏寒、黑矇或昏厥者易党参为别直参,加附子6g;心悸甚加龙骨、牡蛎各30g;舌有瘀斑者加丹参30g,川芎9g。每日1剂,水煎150ml,分2次口服。疗程2~5个月,平均3.5个月。对2例心率&45次/min伴昏厥者以阿托品1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1周),其余患者均停用西药。
&&& 1.3& 结果
&&& 1.3.1&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心率在原基础上提高10%以上,心电图大致正常;有效:症状改善,心率较原来提高5%,心电图对比有好转;无效:症状、心率、心电图均无改变[2]。
&&& 1.3.2& 结果& 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2例。对显效和有效者随访1~3年,除2例安装心脏起搏器外,8例病情稳定,随访期间每年服上述中药2~3个月。
&&& 2& 体会
&&& 本病属祖国医学中心悸、怔忡、迟脉、厥证等范畴。病因病机为心之气血不足,阴阳两亏。西医治疗除安装心脏起搏器外尚无特效治疗。中医治疗以益气温阳,治本为主。如兼有血瘀、痰浊者应标本兼顾,佐以活血化瘀、温化痰湿。方中重用炙甘草、党参、黄芪补中益气,生地、麦冬、阿胶、麻仁滋阴养血,桂枝、干姜宣通阳气。诸药合用,气血阴阳得补,病乃获救[3]。在治疗过程中,笔者体会阳虚重者,加附子以温通胸阳,瘀血者加丹参、川芎活血化瘀,疗效明显,病情控制较好,但对痰湿者疗效不太理想。另外患者年龄相对偏小,体质好者,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 【参考文献】
&&& 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19.
&&& 2& 尉挺.现代临床心脏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3& 广东中医学院.方剂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单位: 266308 山东青岛,青岛第二卫生学校
   (编辑:陆& 淼)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房颤是临床常见的持续,常伴有心慌、心跳、胸闷等症状,中医属“心悸”范畴。尽管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房颤时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产生明显症状,不但诱发或加重心衰,而且使患者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应尽早转复。笔者自1999年9月~2003年10月对38例持续性房颤伴心功能不全患者应用炙甘草汤配合体外直流电转复治疗,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患者,男21例,女17例,年龄最小者42岁,最大者67岁,平均(54±3.9)岁。风湿性心瓣膜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高血压病11例,冠心病16例,心功能(按NYHA心功能分级)Ⅵ、Ⅲ、Ⅱ级者分别为2、5、31例,平均心室率(127.64±9.35)次/min。入选标准:(1)经12导联证实房颤,并持续超过48h;(2)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血清BUN、Cr、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凝血功能均正常。排除标准:(1)左心房内径大于50mm者;(2)近期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3)左房有血栓者;(4)洋地黄中毒和电解质紊乱;(5)房颤持续时间超过2年;(6)房颤伴完全房室传导阻滞者;(7)病态窦房结综合征;(8)房颤未用洋地黄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率小于60次/min者。疗效判定标准:电转复后仍呈持续房颤者为失败;除颤后立即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为成功。&&&   1.2 治疗方法 除颤前,开始法华林抗凝治疗,同时给炙甘草汤口服,每日2次。共3周。炙甘草汤方药组成:炙甘草12g、人参6g、生姜9g、桂枝9g、生地30g、阿胶6g、麦冬10g、麻仁10g、大枣10枚。当INR值(国际标准化比值)达2.0~3.0时,进行心律转复。体外直流电转复法:转复前给安定10mg iv,待患者入睡后进行除颤。将除颤器正极板至于胸骨右缘2~3肋间胸壁上,负极板至于心尖部,女性患者避开乳房。皮肤与电极板涂导电胶,用100~250J直流电R波同步触发放电。首次除颤从100J开始,除颤次数最多3次。&&&   除颤成功后,继续给法华林抗凝治疗,同时给炙甘草汤口服,每日2次,共服4周。&&&   1.3 血流动力学及血液生化指标的监测 监测除颤前后血压、12导联心电图,并于除颤前、除颤后当日和次日抽静脉血检测心肌酶CK-MB。&&&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除颤前后各项观察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除颤结果,38例全部成功,成功率100%,其中100J31例,150J5例,200J2例。一次成功者31例,2次成功者5例,3次成功者2例。所有病人除颤前后血压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除颤前后心肌酶均在正常范围,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心率由(127.64±9.85)次/min降为(89.32±10.26)次/min,P&0.05,心功能较转复前有改善,P&0.05。&&&&   3 讨论&&&&   体外直流电转复快速心律失常的方法自1962年Lown首先临床应用以来,至今仍然是使慢性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有效措施。1次直流电转复过程中,可能发放一次或几次电击。房颤患者经过适当的准备并在适当的抗凝治疗下,并且电脉冲发放与R波同步良好,体外电转复心律是一项简便、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技术。并发症很少,但仍可以发生,包括体循环栓塞形成、室性早搏、非持续性或持续性实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肺水肿及暂时性ST段抬高等。本研究采用《伤寒论》中炙甘草汤,并维持原组方及药量不变,辅助治疗房颤,观察古方与现代疗法配合治疗疾病的疗效,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房颤的新方法。炙甘草汤用治于“脉结代,心动悸”之证,大量的整体动物实验已证明炙甘草汤具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1] 。连晓媛 [2] 等研究表明,炙甘草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炙甘草汤能降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发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死范围,减少再灌注后心肌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释放并抑制MDA的生成。本治疗结果提示,炙甘草汤配合体外直流电转复持续性房颤38例,不仅全部转复成功,而且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且心室率较治疗前降低。经炙甘草汤辅助治疗快速持续性房颤安全且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奇,连晓媛,陈兰英.炙甘草汤的考证及药理.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54.&&&   2 连晓媛,陈奇,毕明.炙甘草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1994,(5)∶6.&&&&   (编辑海 天)
  作者单位:450007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房颤是临床常见的持续心律失常,常伴有心慌、心跳、胸闷等症状,中医属“心悸”范畴。尽管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房颤时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产生明显症状,不但诱发或加重心衰,而且使患者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应尽早转复。笔者自1999年9月~2003年10月对38例持续性房颤伴心功能不全患者应用炙甘草汤配合体外直流电转复治疗,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患者,男21例,女17例,年龄最小者42岁,最大者67岁,平均(54±3.9)岁。风湿性心瓣膜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高血压病11例,冠心病16例,心功能(按NYHA心功能分级)Ⅵ、Ⅲ、Ⅱ级者分别为2、5、31例,平均心室率(127.64±9.35)次/min。入选标准:(1)经12导联证实房颤,并持续超过48h;(2)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血清BUN、Cr、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凝血功能均正常。排除标准:(1)左心房内径大于50mm者;(2)近期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3)左房有血栓者;(4)洋地黄中毒和电解质紊乱;(5)房颤持续时间超过2年;(6)房颤伴完全房室传导阻滞者;(7)病态窦房结综合征;(8)房颤未用洋地黄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率小于60次/min者。疗效判定标准:电转复后仍呈持续房颤者为失败;除颤后立即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为成功。&&&   1.2 治疗方法 除颤前,开始法华林抗凝治疗,同时给炙甘草汤口服,每日2次。共3周。炙甘草汤方药组成:炙甘草12g、人参6g、生姜9g、桂枝9g、生地30g、阿胶6g、麦冬10g、麻仁10g、大枣10枚。当INR值(国际标准化比值)达2.0~3.0时,进行心律转复。体外直流电转复法:转复前给安定10mg iv,待患者入睡后进行除颤。将除颤器正极板至于胸骨右缘2~3肋间胸壁上,负极板至于心尖部,女性患者避开乳房。皮肤与电极板涂导电胶,用100~250J直流电R波同步触发放电。首次除颤从100J开始,除颤次数最多3次。&&&   除颤成功后,继续给法华林抗凝治疗,同时给炙甘草汤口服,每日2次,共服4周。&&&   1.3 血流动力学及血液生化指标的监测 监测除颤前后血压、12导联心电图,并于除颤前、除颤后当日和次日抽静脉血检测心肌酶CK-MB。&&&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除颤前后各项观察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除颤结果,38例全部成功,成功率100%,其中100J31例,150J5例,200J2例。一次成功者31例,2次成功者5例,3次成功者2例。所有病人除颤前后血压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除颤前后心肌酶均在正常范围,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心率由(127.64±9.85)次/min降为(89.32±10.26)次/min,P&0.05,心功能较转复前有改善,P&0.05。&&&&   3 讨论&&&&   体外直流电转复快速心律失常的方法自1962年Lown首先临床应用以来,至今仍然是使慢性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有效措施。1次直流电转复过程中,可能发放一次或几次电击。房颤患者经过适当的准备并在适当的抗凝治疗下,并且电脉冲发放与R波同步良好,体外电转复心律是一项简便、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技术。并发症很少,但仍可以发生,包括体循环栓塞形成、室性早搏、非持续性或持续性实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肺水肿及暂时性ST段抬高等。本研究采用《伤寒论》中炙甘草汤,并维持原组方及药量不变,辅助治疗房颤,观察古方与现代疗法配合治疗疾病的疗效,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房颤的新方法。炙甘草汤用治于“脉结代,心动悸”之证,大量的整体动物实验已证明炙甘草汤具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1] 。连晓媛 [2] 等研究表明,炙甘草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炙甘草汤能降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发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死范围,减少再灌注后心肌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释放并抑制MDA的生成。本治疗结果提示,炙甘草汤配合体外直流电转复持续性房颤38例,不仅全部转复成功,而且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且心室率较治疗前降低。经炙甘草汤辅助治疗快速持续性房颤安全且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奇,连晓媛,陈兰英.炙甘草汤的考证及药理.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54.&&&   2 连晓媛,陈奇,毕明.炙甘草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1994,(5)∶6.&&&&   (编辑海 天)
  作者单位:450007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炙甘草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笔者自2001年起应用此方加减治疗早搏60例均取得一定疗效,且无明显临床副作用,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60例均为我科住院及门诊患者,男43例,女17例,年龄38~67岁,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五版的早搏诊断标准,有“心动悸、脉结代”的临床表现,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34例,房性早搏15例,房室交界区性早搏11例,属于冠心病引起27例,心脏神经官能症引起15例,高心病引起11例,风心病引起7例,脉搏:每分钟早搏1~3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悸 心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