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岁男性饭前饭后血糖多少正常血糖九点几会是什么病

我今年四十六岁 空腹血糖6,18高吗
我今年四十六岁 空腹血糖6,18高吗
全部症状:没感觉不适
发病时间及原因:体检
治疗情况:刚发现
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直接与医生电话沟通,咨询更便捷,解答问题更详细,同时可获得健康顾问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烧烫伤、褥疮、糖尿病足(老烂腿)
擅长:小儿内科
共3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小儿感冒 手足口病 厌食症
&&已帮助用户:105811
平时都应该注意:控制体重,最好是控制在标准体重范围内;注意饮食,如低脂饮食,不要吃含胆固醇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尽量不要吃含糖量高的食物,戒烟酒,清淡饮食,要有良好的作息时间,生活方式;适当的运动.
职称:医师
专长:内分泌与代谢病
&&已帮助用户:484
中年男性,空腹血糖6.18mmol/l,提示糖耐量减退,建议内分泌科就诊,行OGTT检查,明确有无糖尿病。
职称:医师
专长:妇科疾病
&&已帮助用户:40280
病情分析:空腹血糖6.18 稍高于正常 可以暂时适当控制饮食 适当运动 定期复查。
意见建议:
问体检时发现尿潜血+,感觉有腰胀、腰痛不适...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擅长各种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其他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
&&已帮助用户:160968
病情分析:你好,这位男性患者尿潜血+应考虑与右肾小结石有关,建议服用通淋排石的中药促进结石的排出。
问身体没有感觉不适,体检时发现的
职称: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专长:心理咨询
&&已帮助用户:0
这个是提示有乙肝病毒感染,所以才会出现抗原是阳性,只是因为比较低,所以有可能是刚感染导致的建议是可以到正规医院查一下乙肝病毒载量,确定是不是需要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治疗
问无其他不适没有发现体检时发现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羊水过少,不完全流产,妊娠高血压
&&已帮助用户:54136
问题分析:你的情况血小板血小板积压高。意见建议:血小板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600时可发生血栓或血栓性疾病并发症)急性出血或溶血也会血小板一过性增高有些药物也可以使血小板暂时增高.红细胞积压偏高说明你身体状况好或者是营养过剩导致没有问题不必担心。
问前几天去医院做全身体检因为最近总感觉身体不适自己用...
职称:副主任医师
专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合并感染,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死,急慢性心功能不全,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
&&已帮助用户:353
指导意见:最好采用手术切除手术后采用中医动态的疗法服用中草药全面调养综合治疗防止复发和转移有效的控制病情达到彻底康复的目的
问身体无任何不适
职称:医师
专长:儿科、尤其擅长小儿腹泻、小儿胃炎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2754
你好,肺部检查有阴影,身体没有任何不适,这种情况多考虑既往肺部有感染病灶,没有消退,造成影像检查有阴影。另外就是需要排查体位不良导致。可以去三甲医院复查下。做个ct或者核磁明确下。排除良性增生的现象。日常注意保持心情舒畅。日常生活饮食方面也要好好调理,清淡些。
问无任何不适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干眼,飞蚊症,过敏性结膜炎,睑腺炎,慢性结膜炎,泪道狭窄,电光性眼炎,远视,眼外肌病及弱视
&&已帮助用户:57
问题分析:飞蚊症是一种常见症状,主要原因是玻璃体浑浊,而玻璃体浑浊,是玻璃体本身的变性,特别以近视多发,玻璃体浑浊是否消失要结合眼科B超检查,才能给出答案。肉眼不能发现一些小的变化,不能作为诊断依据。散桐只是便于前置镜下观察,玻璃体和眼底情况。意见建议:玻璃体浑浊只要散瞳后看眼底情况,如眼底无异常,就没有关系,基本上近视和年龄大的人群,玻璃体浑浊都有,所以没有关系。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关注健康生活!
社会发展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很多人不能良好调节自我心理,导致.
长期持续这种不良的作息习惯,会给身体造成很大负担,通常晚睡会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也是男性高发病症,一般分为假性和真性两
百度联盟推广
身高相关标签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搜狗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医生在线咨询
评价成功!饭前低血糖 竟是糖尿病
核心提示:胰岛素分泌速度减慢,分泌高峰延迟,使本该在进食后10分钟到半小时出现的高峰,后移到餐后2—3小时,因此导致餐后没有足够的胰岛素控制血糖上升,而在下一餐前却因胰岛素过多造成低血糖。
  每到饭点前,就开始出现心慌、手抖、出虚汗、身上没劲儿、感觉很饿?如果你恰巧有体型偏胖、缺少运动、生活作息不规律等典型特征,那么专家会告诉你,你可能得了糖尿病!   餐前低血糖被称为“餐前饥饿现象”,这是糖尿病前期的一个很重要的症状,多见于体型胖的人。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糖尿病早期多种机制使得生理作用减弱,为了维持血糖正常,需要代偿分泌大量胰岛素,久而久之就会损伤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逐渐出现分泌胰岛素的速度减慢,分泌高峰延迟,使本该在进食后10分钟到半小时出现的高峰,后移到餐后2—3小时,因此导致餐后没有足够的胰岛素控制血糖上升,而在下一餐前却因胰岛素过多造成低血糖。  不同的人,其状并非完全一样,这与患者的年龄、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低血糖的程度、发生速度及持续时间都有关系。有些人对低血糖反应比较敏感,血糖一低马上就会出现饥饿、出汗、等感觉,而有些糖尿病朋友则由于长期慢性低血糖,反应较差,甚至可能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年龄不同,症状也不同,中青年人的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饥饿、心慌、手抖、出虚汗、四肢无力等,但老年人往往症状不典型,多以嗜睡、、偏瘫、抽搐等精神症状为主。
  临床中一些年轻女性得了糖尿病很是焦躁,情绪比较紧张,或者是近期有精神创伤,出现这种症状的可能性也越大。对这类人而言,可以适当在上午十点或者是下午四点安排加餐,吃少量食物和水果即可,以缓解食物反应症。但最好别选,因为草莓在体内分泌的一种酶,可能会干扰血糖。  糖尿病是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放任不治疗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建议有过类似症状的患者,最好尽快就诊,通过耐量和胰岛素释放检查,得到明确诊断。
常见症状: 并发症状: 相关检查: 推荐用药:
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固肾。...[]
推荐医院:推荐医生: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除了积极预防高血糖,低血糖对人体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当血糖低于2.8毫摩尔每升时,可出现心悸、乏力、出虚汗和手抖等不适,如果不及时纠正,情况可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及中枢神经系统受损。 []
在线咨询(向医生免费提问)
请在此提交您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您解答
答你所问,名医在线近距离。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健康有益事
减肥达人秀
女人除了怕不孕之后更怕的是一身妇科疾病缠身,怀孕的就那…… []
在我国的中医院校经常能看到一批批外国医生围着中国医生学…… []
宝宝哭的原因有哪些?有些刚出生几个月的宝宝莫名地哭泣,…… []
轻度脂肪肝一般多坚持一定量运动,少食动物内脏等过油食物…… []
一般人认知糖尿病都是高血糖,但在糖尿病前期经常有个案会出现餐后低血糖症状,轻则飢饿、心悸,严重时会有嗜睡、胡言乱语、癫痫甚至昏迷等现象。我的生命还没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却已经快要结束了。这几天我一直不感相信,但事实摆在那里。为什么会是我得上这种病,为什么得上的会是这种病!这几天一直以泪洗面,从今开始我就是一个病人了,一个永远都不会好的病人了。从此以后要和那个健康的我说再见了。我还这么年轻,我要是不在了,我的父母怎么办?我看过很多新闻,许多孤寡老人死在家里尸体发臭了才被人知道,我不想我的父母以后会是这样。我只想在乞求给我50年的寿命就好了。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我以我的教训告诫大家:不管怎么样,一定一定要少吃,吃完了一定要去运动。有条件就去健身房办张卡吧,不要像我这样,不然后悔都来不及。
  摸摸楼主
  没那么严重,别太心急。从现在开始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吧。
  你是不是遗传性的糖尿病呀。。。。这个病死不鸟人,就是要控制好你的嘴,别这么悲观。。。。
  有什么针状
  别灰心。注意饮食。不要吃淀粉重的面食。我单位几个年轻人都有。脚不要受伤。注意眼睛检查。我公公得二十多年。今年80了。没啥大不了的哈。
  那个....      银魂      男主角      好吧,那个,LZ要保重身体啊~
  我害怕病发症,那是没救的
  比你惨的多多了!比如我
  糖尿病不至于会死吧  楼主安心治病,心态一定要好  
  好好控制饮食,就没事了,我大伯5月份查出是2型,    不过这几个月都是严格控制饮食,    现在不吃药,不打胰岛素,血糖非常正常,所以,楼主不要太过于担心了    不过,饮食,一定要注意呀.
  我外公也得了20多年了 今年85 还抱重孙呢 至今身体还行 每天还自己出去溜弯
  楼主不要灰心,好好活下去,糖尿病不会死的,但是你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啊,
    LZ不要负担太大,我爸爸也是有糖尿病,他怕我遗传,经常给我讲这个,现在我也是尽量控制。    其实吧,主要还是LZ管好自己的嘴,不吃糖和甜食,还有淀粉高的东西,米饭也尽量不吃,米饭含糖量很高,可以用一些粗粮代替的,水果的话多吃火龙果和猕猴桃,其他的也尽量少吃,最好不吃;还有LZ说的运动也是尽量能多做点就多做点,晚饭后最好做点有氧运动,少出去聚餐,三餐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    LZ最好买个血糖测量仪,每天晚上吃晚饭自己可以测量一下。总之还是控制饮食多做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是实在馋了甜食,现在超市也有代糖的和木糖醇~~  
  我爸,我奶奶,我奶奶的弟弟,姐姐全都有这个病,  我估计是家族遗传,我很胖,现在在慢慢的减肥,  楼主你这个心情能理解,我爸当时知道也感觉天要塌下来了,自己还这么年轻,  没事的,你只要饮食控制好,记住一句话,管住你的嘴,迈开你的腿。  还有可以多去甜蜜家园里看看,那是国内最好的一个糖尿病论坛,我爸在那认识了很多糖友,现在心情什么的都很放松,血糖控制的也都很好。
  @骑蜗牛追灰机  10:55:43    我以我的教训告诫大家:不管怎么样,一定一定要少吃,吃完了一定要去运动。有条件就去健身房办张卡吧,不要像我这样,不然后悔都来不及。  -----------------------------  楼主你要搞明白,是因为得了糖尿病老觉得饿,所以才吃得多。    说说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吃得多?又是怎么发现自己得病的。
    lz放宽心,我家也有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很多年了  这病虽然是绝症,但是是可以控制的    除了胰岛素你可以试试蜂胶 听说蜂胶能有效控制三高 不过要小心别买到假的了
  怕毛 我十几岁就有了 不过没发现  后来眼睛不太好了 一只耳朵也有耳鸣了  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 打了1年多胰岛素  现在我减肥 少吃加运动
什么药啊针啊的都不吃不打 血糖正常  你自己太悲观了  2型的只要少吃和多动就可以了  1型的才悲催 离不开药和针的
  2型糖尿病属于胰岛素代谢混乱或异常,就是说还能分泌胰岛素,要是1型糖尿病就彻底没救了。你这种情况还能靠控制饮食锻炼和吃药挽救回来
  没那么严重,还记得澳大利亚游泳名将索普吗?他也有这个病,SO。。。。。。
  我才惨,我乙肝带菌大的,我男朋友一家人反对,分手了。我二十三,以后不知道还有男人要么
  我才发病一个星期,之前觉得尿频和尿不尽,后来去做尿检发现尿糖非常高。然后去测血糖,血糖不出所料的高。我就立即住院了
  我才发病一个星期,之前觉得尿频和尿不尽,后来去做尿检发现尿糖非常高。然后去测血糖,血糖不出所料的高。我就立即住院了
  管住嘴,多运动,听医生的话坚持治疗,没你想的这么恐怖
  比你惨的多了去了!想想更惨的,找到动力坚持治疗就是
  有的  而且比你更惨
  别那么悲观,没你想得那么严重了,吃东西注意,多做运动。向楼上说的那样,管住嘴,迈开腿。
  楼主你是不是平常非常喜欢吃很甜的小零食?我看过报纸说空腹的时候忌吃甜食,很容易得糖尿病的,
  即使一个健康人每天早晨空腹的时候甜食的话是很容易的糖尿病的
  楼主别害怕,糖尿病只要好好调养,一样可以保持很好的状态,不会非常影响寿命。更何况这个世界总是有奇迹产生的,你又很年轻,说不定真的可以完全治愈~
  到好莱坞参观的时候导游就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
  `      上天涯社区,用Chrome浏览器扩展 天涯助手,谁用谁知道!
  糖尿病很多都是遗传的我觉得  我爸最近也检查出糖尿病,可怜的他最不喜欢的甜食什么的,但是爷爷奶奶叔叔伯伯都有,估计是遗传,虽然吧这个病还真得跟你一辈子了,但是只要控制好应该不会有大问题
  LZ不用这么悲观,只要自己控制饮食,多运动,没什么大问题的。  我小学5年级的时候检查出来高血压,150/90,应该是遗传的,我爷爷有,我外婆有,我爸有,我叔叔有,我姑姑也有,这么多年了反正也没啥大感觉,吃药控制着呗,最近准备要宝宝了,决定到医院做个检查,咨询下医生,我觉得我还是很乐观的。
  我很少吃零食,因为我家人从小就向我灌输吃零食不好。我爱吃饭,我们一家人手艺都相当不错,而且我爱吃大油大荤的东西,吃完了还不运动。
  楼主很胖?饮食控制是最重要的!血糖空腹,餐后多少?OGTT多少?要规律治疗,别担心!!!!
  做好长期服药的的准备把 自己当心点 没什么大问题        不过你应该还没生过孩子吧
这个可能会有点影响的      上天涯社区,用Chrome浏览器扩展 天涯助手,谁用谁知道!
  糖化血红蛋白呢?以后大油大荤都可以戒了,少吃淀粉类,要运动咯楼主!
  这个病虽然很麻烦,但是没你想象的那么恐怖。  有很多比你还年轻就的肾综、SLE的,还有12岁就得结肠癌,16岁还是处女就得宫颈癌的,几岁得白血病的就更多了。他们都还没觉得生命已经结束了,楼主你放宽心吧。  而且楼主你这个年纪,如果在初期把血糖水平控制好,胰岛功能能恢复不少的(当然不是指完全恢复到100%)有很多年轻比较轻的2型病人经过治疗后可以只饮食控制的。楼主加油,这病得靠自觉。
  摸摸楼主,要乐观一些,病已经得了,就只能去面对了,哎,不知道该说什么,反正,希望你可以生活的快乐幸福,祝好运。
  我身高165.体重125.5斤.我已经开始减肥了。
  大家周围有像我这样年纪轻轻就很这种病的吗
  血糖控制是最重要的 切记
  楼主,我哥也是20多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因为是慢性病,时间长了很容易掉以轻心,放松了。我哥就是这样。  这个病有很多并发症,一定要严格控制好血糖,我哥才40,上个月因为并发症失明了,今年过年也住院抢救过。  
  中医艾灸自疗糖尿病 http://blog.sina.com.cn/u/
  我妈妈,我的3个大姨,我外婆,我爷爷,都有糖尿病  所以我也很害怕我会遗传到啊,我才23岁    不过这个对生命没啥影响的,就是麻烦,要吃药或者打胰岛素,好多东西也不能吃,还有注意最好不要受伤什么的,很难愈合    有些药还会导致肠胃问题,经常拉肚子什么的    哎
  这个病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嘴巴。我妈也有啊,还不是控制的好好的。重要的是心情开朗,心情好了,病就好了一半了!LZ要乐观!
  我同事也是啊,二十出头检查出糖尿病,家族遗传的  看她吃东西完全不控制,巧克力之类的零食不忌口,奶茶常喝的啊,然后每顿饭前吃药。。。  常常觉得她真牛X啊
  楼主,坚强点!
  @1-08-30 11:02:56    你是不是遗传性的糖尿病呀。。。。这个病死不鸟人,就是要控制好你的嘴,别这么悲观。。。。   -----------------------------  +10086
  作者:shindoi 回复日期: 14:53:42  回复
      我同事也是啊,二十出头检查出糖尿病,家族遗传的    看她吃东西完全不控制,巧克力之类的零食不忌口,奶茶常喝的啊,然后每顿饭前吃药。。。    常常觉得她真牛X啊    -------------------------------------------------------    无语了。。如果自己也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
也许会好过点说不定。。
  五架马车:饮食,锻炼,药,糖病知识,血糖监测。
  - - LZ悲观了……  我外婆也是这个病,从我爸刚认识我妈的时候我外婆就已经病退了~  除了眼睛不行以外,精神至今良好,都81了
  我弟弟今天22岁,患了尿毒症,一个星期三次透析。已经一年了。我们家是农村,为他的病已经是倾家荡产了,所以比你惨的人绝对有。希望楼主坚强,保持乐观心态,你的病只需要合理控制饮食,现在医学这么发达,治好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本来看了大家的回贴我很高兴,可是刚才我旁边的床位刚转来了一位1型糖尿病的女生。骨瘦如柴,不断呕吐,看得我心里好沉重。如此年轻的生命啊!衷心希望早日攻克糖尿病,让人们不要在受苦了。
  楼主开头写的那句“我的生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就要结束”和那个得红斑狼疮MM一模一样~~不过她比你可怜多了。。。那个才是真正的绝症、、、
  理解你的心情,慢慢的你就接受了,其实没啥大不了,至少这个不是和时间赛跑的病。
  我是处女,且未和任何男性有边缘性行为。可是现在的所有症状都和宫颈癌晚期相吻合,真是难以接受
  我最舍不得的也是我的父母。我真希望我能健康的活着,比我父母晚死,父母老了,需要我照顾,而不是现在整天为我的病担心。而且这个病说出去很难听,性滥交,不洁性行为。。。天知道,我连男的都没碰过。
  五架马车:饮食,锻炼,药,糖病知识,血糖监测。
  LZ  有个澳大利亚姑娘  十九岁的时候患了糖尿病  活到九十多岁的时候  澳大利亚政府发了枚勋章给她
  没那么严重了,我一很好的同事在她24岁的时候也发现得了这病,我见她现在也是吃好睡好,而且经常熬夜,现在她30了。      就是每餐饭前要打针,打完针必需在规定时间内吃东西,而且要吃饱。所以跟她出去玩什么的都要吃饭,吃别的她吃不饱。      其实也就和正常人一样吧,看个人心态问题咯,我见她也没啥忧愁的。        
  多运动少摄入甜食  我爸也是20多岁得的,我们家族遗传  但是他现在坚持不肯吃药,坚持多吃青菜少吃淀粉啥的  现在身体非常好,偶尔吃吃肥肉,不过就是过瘾的量而已  不过甜食什么的偶尔还是可以吃一下的:)
      (⊙o⊙)…    我老妹貌似也在这个年纪 得了 类似糖尿病
的病    一家人急死了~~~    控制好自己的嘴,没事的,楼主
  @马甲名字都没有了  19:10:13    我最舍不得的也是我的父母。我真希望我能健康的活着,比我父母晚死,父母老了,需要我照顾,而不是现在整天为我的病担心。而且这个病说出去很难听,性滥交,不洁性行为。。。天知道,我连男的都没碰过。   -----------------------------  本以为你说的是真的,还蛮同情的,结果看你发表的其他帖子还说自己老公抠门,都有老公了还处女? 真是看不懂
  抱抱~~还有不要怕~~我得了一大病,现在都活第5年了。。。  我想你父母,都没有害怕以后没人照顾,而是会想,怎么解决孩子的病。  你连面对的勇气没有,对自己都不够负责,怎么对别人负责?  过了20几岁,谁没点大病小病的,只知道有病得医,医病靠钱,靠药,不靠害怕。
  为什么会是我得上这种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一听人说这个话就反感,什么叫为什么是你?那你说谁该得这个病?
    作者:马甲名字都没有了 回复日期: 19:04:47  回复
      我是处女,且未和任何男性有边缘性行为。可是现在的所有症状都和宫颈癌晚期相吻合,真是难以接受    -------------------------------------------  你干嘛不去检查?癌症好多被拖到晚期,就是因为症状不明显。你没个恶性的瘤,就没资格叫癌症。。  女性真有好多病,倒是被自己忧郁,伤心给气出来的。。。
  虽然楼主也很可怜,但是没必要觉得自己有多惨。比你惨的人多了。    我的一个侄子,才六岁就得了糖尿病了,而且还是要每天注射胰岛素的那种。每天都要在手上扎一个洞来测血糖,每天都要打针,吃东西要称重。小小年纪,每天都要运动,每天看别的小朋友吃糖吃零食,他什么都不能吃。    你这种只要平时注意,按时吃药就能控制住。比我那个侄子好太多了。所以,还是不要太悲观了。
  二型糖尿病是胰岛素抵抗 还好啦 用点双胍类的估计就行 不要悲观啦 坚持就是胜利 有比你还小的小朋友也有这个病 后来安了胰岛素泵
  来 楼主抱抱  谁没有磕磕碰碰呢 人这一生 充满太多的未知了   今天你在为你的这个病哭泣   昨天 我却在为我的那个病哭泣 我才21岁啊 人生才开始 那又有什么用呢   我打算周末去寺庙 念点经 也许会让心情好起来吧
  希望在人间 我是这样想的   心态也起着关键作用 乐观点吧 不要哭泣了 我已经哭够了 谁没有点风风雨雨呢  
  请坚强
  2型糖尿病而已啊,不会死,也不用天天打胰岛素,只要控制饮食合理,连药都不用吃。其实我也很有可能会得,因为我继承了老爸的基因…………    我感觉男人特别接受不了自己生这种病。想当年我老爸检查出来这个病的时候血糖都21,酮酸中毒了都。当时他那个悲观啊,还写了遗书,准备到大学里面看看我就去死呢~~(现在还经常嘲笑我老爸)。医生都说他活不过5年。    不过现在他都10年叻,还不是好好的,饮食注意点,药都不用吃。不过这么年轻就不能吃东西,当然很痛苦。我妈妈为照顾我老爸,都是把肉什么的切了2两一块冻冰箱里。爸爸很怕死,经常偷吃肥肉,结果每次偷吃了都很害怕,跑出去锻炼3个小时才回家。    这个病能控制住嘴就不恐怖,不能控制住嘴就很恐怖。我妹妹在本地最好的医院里上班,在眼科和肾内科都呆过。她说很多眼睛看不见的和尿毒症的都是糖尿病并发症~~~~阿门,保佑你。我老爸的并发症是胆结石。有的并发症是低血糖的,要是半夜发病就呜呼了~~~    重要的还是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喃。其实我一直很担心,因为自己有点胖,真担心哪天就遗传了这个病了……    
  @马甲名字都没有了  19:04:47    我是处女,且未和任何男性有边缘性行为。可是现在的所有症状都和宫颈癌晚期相吻合,真是难以接受   -----------------------------  姑娘 不要在网上看什么症状玩猜猜猜 去正规医院检查个好不 求你了!    LZ放宽心 祝福你控制下来啊。。
  好好控制  多查查  很多人控制得好也不错的
  这个病会影响生活质量,但是谁的人生是完美的呢?二型糖尿病是个生活方式病,控制下来出院后改变一下生活方式,没事的。
  旁边的那个女生发了酮症,只有50斤。看到她那个样,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我不想我以后像她那样。
  别灰心,太阳每天都要升起,生病了活着也还是美好的,你还这么年轻,这个病也不致命,科技发展说不定哪天就能治愈了。祝你早日康复!
别吃什么药
直接打胰岛素
  糖尿病是遗传性的好吧,和肥胖关系不是直接的吧  我姐姐身高169体重才50公斤多点,但是也有II型糖尿病  我妈妈体重80多公斤,除了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外没有糖尿病  我也是,生完宝宝体重也差不多80公斤,但什么病都没有,  我现在在努力减肥中,
  我现在觉得生活对于我来说已经没什么意义了,什么希望,梦想全是扯淡。
  我现在觉得生活对于我来说已经没什么意义了,什么希望,梦想全是扯淡。
  我妈糖尿病有一二十年了    目前我还没被遗传到    比我大一岁的女生    十来岁就确诊糖尿病    现在结婚了    只是医生建议不可以生BB
  我老公的姥姥,妈妈,哥哥,姐姐,甚至弟弟都是糖尿病,就我老公不是,我们长年坚持早餐吃五豆粥,晚上吃五谷饭,中午单位快餐,周末两天打球。所以只要吃得健康,多运动,会好转的。
  糖尿病只是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下降而已,尤其你还处在二型阶段,这还不是病,是症状,通过控制饮食运动等完全可以恢复的  千万不要仅仅因为医院的指标不正常,就给自己画个圈儿定性成病人了  真的,很多病是吓出来的    
  楼主加油
  今天听我妈妈对我说:“我是个失败的妈妈,我把你养成了糖尿病”。听得我特别心酸。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拉兹小姐)
(切开的橙子)
(走出去看世界)
第三方登录: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1. 序翁建平千百年来医学不断探索,寻找治疗人类疾病的良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一直是医者的神圣使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年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5577亿美元。而近年的多项调查表明: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糖尿病控制状况均不容乐观。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自2009年开始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纳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3年实施方案。为遏制糖尿病病魔肆虐,长期以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与世界各国的同仁一起为防治糖尿病做着孜孜不倦的努力,开展了大量糖尿病宣传教育、流行病学调查、预防与治疗研究和临床工作。临床工作的规范化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指南是临床工作规范化的学术文件和依据。自2003年开始,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全国专家编写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此后又于2007年和2010年予以更新。指南不同于教科书,指南是重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学术文件;指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圣经”,而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指导性文件。近年来,我国糖尿病领域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取得了一批成果,这些研究已对临床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再一次组织全国专家修订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糖尿病防治工作需要。2013年修订版是在2010年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糖尿病流行趋势和循证医学研究的进展,以循证医学为理论基础,既参考了国内外流行病学资料、近年的临床试验成果及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又结合了我国糖尿病防治的实践和研究数据,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由近百位专家集体讨论和编写,历时两年完成的。及时修订并推广糖尿病防治指南对于指导医护人员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检出率、管理率及控制率,预防并发症,以及制定相应的卫生服务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修订过程中,多位专家提供了对于指南如何实施,如何切合我国国情的真知灼见;更有兄弟学会相关学科专家的大力支持,使我们的指南日趋完善和有代表性。对于一些尚未能形成共识的前沿问题,2013版指南修订采用了开放和包容的原则,以期能促进将来的学术研究。我们知道,国外如美国糖尿病学会每年均更新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或指南。尽管我国的研究证据日益丰富和完善,但证据链还不够完善,高级别的临床研究证据还在积累阶段,故目前每年修订指南的条件尚不成熟,待时机成熟时我们也会以每年更新补充的形式进行指南的修订工作。我们衷心希望《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及今后不断发展的糖尿病防治实践活动,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疾病负担,为糖尿病患者和民众的健康送去福祉,为世界糖尿病防治事业贡献出来自中国的力量。最后,衷心感谢2013版指南修订的各位顾问委员会成员、学术委员会成员和编写委员会成员。2. 前言纪立农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diseases,NCD,主要包括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是当前世界上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每年全球所发生的死亡中,有63%是由NCD所导致的。全球每年3600万人死于NCD,其中有1400万人死于70岁前,而这些早死多数是可以预防的。80%与NCD相关的死亡发生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2012年5月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上形成了一项重要决议,各国政府确立了到2025年将慢性疾病造成的过早死亡人数减少25%的新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将促使各国政府制定国家的NCD防治策略并采取具体可行的实际行动落实此策略。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成员国确定了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等在内的九个自愿性全球NCD控制目标和25项与NCD防治相关的具体指标。WHO这项决议的里程碑意义在于将国际社会对NCD的严重关注和政治承诺从言论变成了可被测量的具体行动。在这个决议之后,联合国的各个成员国有义务将其对本国公众和国际社会的承诺落实为具体的实际行动,并将这些行动所产生的效果报告给国际社会以接受检验。对NCD控制的表现将作为一项新的用于衡量各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硬指标。糖尿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NCD之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7亿,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5亿糖尿病患者。2011年全球共有460万人死于糖尿病,当年糖尿病的全球医疗花费达4650亿美元。其中糖尿病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中的快速增长,已给这些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负担。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0%获得诊断。最近发表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糖尿病不仅给患病个体带来了肉体和精神上的损害并导致寿命的缩短,还给个人、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CDS在年开展的糖尿病经济负担调查发现,与正常血糖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住院的天数增加1倍,就诊次数增加2.5倍,医疗花费增加了2.4倍。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与病程在5年之内者相比,医疗费用增加了近3倍。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预防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转化,我国糖尿病人群将进一步增加,这对我国当前已经不堪重负的医疗系统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已被诊断的患者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治疗和管理,糖尿病并发症给个人、家庭和国家所带来的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因糖尿病人口众多,我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由经济快速发展所积累下的财富中的很大部分将被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和维持其终末期生命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能够更好地规范针对糖尿病的诊疗行为,最大程度地确保糖尿病的防治能够在临床证据的基础上更安全、更有效和更经济地进行,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国际上的学术团体纷纷制定了糖尿病的防治指南,并采取措施促进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落实且已取得实效。作为我国与糖尿病防治相关的最权威学术机构,CDS自2003年开始制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并分别于2007年、2010年进行了修订。该指南是以国内外临床医学研究所产生的临床证据为依据,参考和借鉴国际上已经制定的指南而制定的,在我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已经成为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圣经”。三年来,随着更多的临床证据的产生和更新,糖尿病的防治方法和治疗管理策略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指南进行更新,以便使与糖尿病防治相关的新的临床证据能更快地转化到我国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中去。当前,我国糖尿病的防治工作还存在许多巨大的挑战,如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人数远高于糖尿病患者,多数已患糖尿病者尚未得到诊断,已被诊断者血糖、血脂、血压的控制率低,指南所推荐的标准诊疗的落实率低等。我们希望《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能成为指导我国与糖尿病防治相关的医务人员临床实践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在克服上述挑战和进一步提高我国糖尿病的防治水平中发挥更大作用。3. 中国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3.1 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年进行了全国19省市21万人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5%(人口标化率为2.2%),糖耐量异常为3.2%(人口标化率为2.1%)。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同时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情况调查。该调查利用空腹血糖&5.5mmol/L作为筛选指标,高于此水平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0GTT)。18岁以上的城市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为4.5%,农村为1.8%。城市中,年龄在18~44岁、45~59岁及60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96%、4.41%和13.13%,而农村相应年龄段的患病率则分别为1.95%、0.98%和7.78%。年,在CDS的组织下,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异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约4310万,城市约4930万。2010年中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调查了中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应用WHO1999年的诊断标准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9.7%,再次证实我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若同时以糖化血红蛋白(HbAlc)≥6.5%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则其患病率为11.6%。需要指出的是,这几次调查的方法和诊断标准并不一致,如1997年后糖尿病诊断的空腹血糖切点从≥7.8mmol/L改为≥7.0mmol/L。因此,如果采用最近的诊断标准,表1中前3次的调查结果患病率是被低估的。在调查方法上,前4次调查都是通过筛选高危人群后再进行0GTT的,如1980年采用尿糖阳性加餐后2h血糖进行100g葡萄糖的0GTT试验。年的调查则是用2hPG筛选高危人群,包括部分餐后2h血糖相对正常者(餐后2h血糖≥6. 7mmol/L),2002年则是用空腹血糖进行筛选的。筛选方法不同可能导致患病率估计的偏差,如尿糖敏感性低、用空腹血糖筛选可能遗漏空腹血糖正常的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人群;而用餐后2h血糖筛选高危人群的方法,可能遗漏空腹血糖受损(IFG)的患者。而年完成的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则是采用自然人群0GTT试验来调查糖尿病的患病率,可能更准确地反映了我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流行情况(表1)。HbAlc本身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增加诊断的特异性,但降低敏感性。是否应该联合其与OGTT作为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方法(此方法诊断中国人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达50%),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目前,我们还缺乏有代表性的1型糖尿病患病率和发病率的研究。根据推算,我国糖尿病总体人群中1型糖尿病的比例应小于5%上述几次调查结果是糖尿病的总体情况,其中包括了1型糖尿病患者。3.2 妊娠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我国,曾经进行过几次城市妊娠糖尿病的调查。一般先经过口服50g0GTT进行初次筛查,然后进行75gOGTT。天津城区通过对近1万名妊娠女性进行筛查,显示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31%(WHO诊断标准)。而2008年对中国18个城市16286名妊娠女性的筛查结果表明,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为4.3%[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诊断标准]。高龄妊娠、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是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反复阴道真菌感染、自然流产、南方住民等与妊娠糖尿病也有关。但这些研究仅限于城市地区,只能代表城市的情况。3.3 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糖尿病的并发症分为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其发生与很多因素相关,包括遗传、年龄、性别、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病程以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等。要了解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情况非常困难,需要在糖尿病患者中进行调查,并发症的定义也需明确。迄今,我国还缺乏设计很好的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CDS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组报告,在三甲医院中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4.2%、脑血管病12.6%、心血管病17.1%、下肢血管病5.2%。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所需的医疗支出,占糖尿病医疗费用的最主要部分。“中国心脏调查”研究发现,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重要伴发疾病:中国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包括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约为80%,高于西方人;中国冠心病患者负荷后高血糖的比例更高;冠心病患者单纯检测空腹血糖会漏诊75%的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是外周动脉疾病(PAD)的一个组成成分,表现为下肢动脉的狭窄、闭塞。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常累及股深动脉及胫前动脉等中小动脉。其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和栓塞等也可导致PAD,但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下肢动脉病变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性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2倍;依据调查方法的不同如踝肱指数(ABI)测量或WHO间歇性跛行调查表等],下肢动脉病变的患病率报道不一;根据ABI检查,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动脉病变的患病率高达19.47%~23.80%。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对危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大约85%的截肢是由足溃疡引发的,约15%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发生足溃疡。2010年39家医院共有1684例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截肢者475例(28.2%),占非创伤性截肢的39.5%(475/1204)。475例糖尿病截肢患者中,男性占65.9%,平均年龄(66±12)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30±94)个月,HbAlc水平为8.9%±2.4%,糖尿病截肢患者合并神经病变者为50.1%、下肢动脉病变为74.8%、肾病为28.4%、视网膜病变为25.9%。糖尿病截肢患者以Wagner4级患者最多,占50.3%,小截肢占67.5%。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的特异性慢性并发症,与糖尿病病程与血糖控制状态直接相关。其患病率或发病率的调查需要科学设计,包括抽样的代表性、并发症的定义和客观判断的方法。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地10家医院年住院的3469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其住院病历进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疾病进行统计分析,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糖尿病视网膜并发症31.5%,糖尿病肾脏并发症39.7%,糖尿病神经病变51.1%,高血压41.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5.1%,脑血管疾病17.3%,下肢血管疾病9.3%。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状态、血压水平等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的相关因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在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中,20%~40%出现视网膜病变,8%视力丧失。2001年CDS对中国大城市24496例住院糖尿病患者并发症进行的回顾性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并发眼病者占35.7%,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随病程和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糖尿病肾病是造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在亚太地区的患病率较高。2001年我国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的患病率为34.7%。糖尿病诊断后10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其发生率与病程相关。神经功能检查发现,60%~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30%~40%的患者无症状。2001年国内住院患者调查发现,61.8%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神经病变。在吸烟、年龄超过40岁以及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中神经病变的患病率更高。由于目前资料主要来自城市大医院,估计有较大的偏差。但多数糖尿病患者病程短、控制不佳,这意味着在10年、20年后,糖尿病并发症才真正是中国卫生系统的巨大挑战。总结我国糖尿病的流行情况,具有以下特点: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0.0%以上,1型糖尿病约占5.0%,其他类型糖尿病仅占0.7%;城市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5.0%。经济发达程度与糖尿病患病率有关:在1994年的调查中,高收人组的糖尿病患病率是低收人组的2~3倍。最新的研究发现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仍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仍高于农村。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高于发达国家:年全国调查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者中,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0%,尽管较过去调查有所下降,但远高于发达国家(美国约48%)。男性、低教育水平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在年的调查中,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男性患病风险比女性增加26%,而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57%。表型特点: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体质指数(BMI)约为25kg/m2,而高加索人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多超过30kg/m2;餐后高血糖比例高,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占近50%。国内缺乏儿童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近年来20岁以下的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由于我国糖尿病患者平均病程短,特异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是未来巨大的挑战。3.4 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在短期内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可能有多种原因,例如:城市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已从2000年的34%上升到2006年的43%。老龄化: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加,2000年为10%,到2006年增加到13%。年调查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在20%以上,比20~30岁人群患病率高10倍。在调整其他因素后,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提高68%。生活方式改变:城市化导致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人们出行方式已经发生很大改变,我国城市中主要交通工具进人了汽车时代。人们每天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但热量的摄人并没有减少,脂肪摄人在总的能量摄人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在农村,随着农业现代化,人们的劳动强度已大幅降低。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环境,这些改变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伴随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明显增加。按WHO诊断标准,在年的被调查者中,超重者占25.1%,肥胖者占5.0%,与1992年及2002年相比均有大幅度增加。筛查方法:年的调查使用一步法OGTT的筛查方法,结果显示,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46.6%的是空腹血糖&7.0mmol/L,但0GTT后2hPG≥11.1mmol/L,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70%是孤立的IGT。易感性:当肥胖程度相同时,亚裔人糖尿病风险增加。与白人相比较,在调整性别、年龄和BMI后,亚裔人糖尿病的风险比为1.6。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高于白种人,也支持中国人是糖尿病易感人群。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大陆地区华人生活习惯相近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如新加坡)和地区(如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其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为7.7%~11.0%。与此对应的是,在和1998年3次流行病学调查中,毛里求斯25~75岁的华人糖尿病患病率均超过了11%。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增加:随着对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危险因素控制水平的改善以及对并发症治疗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死于并发症的风险明显下降。中国糖尿病严峻的流行现状、未诊断人群比例高、大量的糖尿病高危人群都提示在糖尿病的预防中,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4.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4.1 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应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检测结果。若无特殊提示,文中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值。血糖的正常值和糖代谢异常的诊断切点主要依据血糖值与糖尿病特有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系来确定。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有WHO(1999年)标准和ADA(2003)年标准。本指南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表2、表3)和糖尿病的分型体系(表4),空腹血浆葡萄糖或75gOGTT后的2h血糖值可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但我国资料显示仅查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理想的调查是同时检查空腹血糖及OGTT后2h血糖值,0GTT其他时间点血糖不作为诊断标准。建议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应行0GTT检查,以降低糖尿病的漏诊率。4.2 关于用HbAlc诊断糖尿病的问题部分国家将HbAlc作为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和诊断糖尿病的一种方法。HbA1c较OGTT试验简便易行,结果稳定,变异性小,且不受进食时间及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患者依从性好。2010年ADA指南将HbAlc≥6.5%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之一。2011年WHO也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这一切点诊断糖尿病。但鉴于HbAlc检测在我国尚不普遍,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够,测定HbAlc的仪器和质量控制尚不能符合目前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要求。本指南仍不推荐在我国采用HbAlc诊断糖尿病。但对于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并有严格质量控制,正常参考值在4.0%~6.0%的医院,HbA1c≥6.5%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参考。此外,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就临床诊断而言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4.3 糖尿病的分型本指南采用WH0(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主要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4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表4)。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类型。1型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显著的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特征是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和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其显著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随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相对减少)。妊娠期糖尿病是在妊娠期间被诊断的糖尿病或糖调节异常,不包括已经被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妊娠时的高血糖状态。特殊类型糖尿病是病因学相对明确的高血糖状态。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人,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渐增加。临床上应注意寻找糖尿病的可能病因。4.4 如何区别1型和2型糖尿病?血糖水平不能区分1型还是2型糖尿病。即使是被视为1型糖尿病典型特征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时在2型糖尿病也会出现。在患者起病初期进行分类有时的确很困难。目前诊断1型糖尿病主要根据临床特征。1型糖尿病具有以下特点: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起病迅速;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明显体重减轻;体型消瘦;常有酮尿或酮症酸中毒;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浓度明显降低或缺如;出现自身免疫标记: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人胰岛细胞抗原2抗体(IA-2A)等。年轻糖尿病患者的分类尤为困难,因为1型、2型糖尿病在青年人群中发病率相近。尽管在欧洲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常在50岁以上,然而在太平洋岛屿的居民和其他一些高发种群,如南亚和东南亚人,20~30岁年龄组发病的人数逐渐增加,而且目前同样的情形也出现于青少年前期儿童。如果不确定分类诊断,可先做一个临时性分类,用于指导治疗。然后依据对治疗的初始反应以及追踪观察其临床表现再重新评估、分型。血清C肽和GADA及其他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自身免疫标记物的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但不作为建立诊断的必要证据。4.5 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尽管儿童多见1型糖尿病,但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增加,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国内目前尚无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全国性流行病学统计资料。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起病隐匿,有较强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极少数为急性起病,表现为多饮、多尿、酮症,而需要暂时性胰岛素治疗,在临床上应和1型糖尿病作鉴别(表5)。表5
青少年1型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4.6妊娠时糖尿病的诊断 (我国卫生部已经发行行业标准,见妊娠糖尿病一节)5. 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5.1 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概念一级预防的目标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在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延缓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5.2 2型糖尿病防治中一级预防的策略5.2.1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干预策略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高低主要取决于危险因素的数目和危险度,有些因素不可改变,另一些是可改变的(表6)。近年来的多项Meta分析提示,他汀类药物与糖尿病发生风险轻度增加相关,但其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获益远大于这种危害。由于公共卫生资源的限制,预防2型糖尿病应采取分级管理和高危人群优先的干预策略。5.2.2 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应按照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的不同进行分级管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在全人群中通过血糖检测筛查糖尿病前期患者或系统性地发现其他高危人群不具有可行性,所以高危人群的发现主要依靠机会性筛查(如在健康体检中或在进行其他疾病的诊疗时)。糖尿病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水平。因此,在条件允许时,可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成年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在成年人(&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在上述各项中,糖调节异常是最重要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5%~10.0%的糖耐量减低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a. 年龄≥40岁;b. 有糖调节受损史;c. 超重(BMI≥24kg/m2)或肥胖(BMI≥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d. 静坐生活方式;e. 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f. 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g.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1mmHg=0.133Pa)],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h. 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mmol/L(≤35mg/dl)、甘油三酯≥2.22mmol/L(≥200mg/d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i.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j. 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k. 多囊卵巢综合征(PC0S)患者;l. 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儿童和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在儿童和青少年(≤18岁)中,超重(BMI&相应年龄值、性别的第85百分位)或肥胖(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95百分位)且合并下列任何一个危险因素者:a. 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b. 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病、高血压、血脂异常、PCOS);c. 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或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糖尿病筛查的年龄和频率:对于成年人的糖尿病高危人群,不论年龄大小,宜及早开始进行糖尿病筛查,对于除年龄外无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宜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宜从10岁开始,但青春期提前的个体则推荐从青春期开始。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宜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糖尿病筛查的策略:在具备实验室条件的医疗机构中,宜对就诊和查体的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糖尿病筛查的方法:空腹血糖检查是简单易行的糖尿病筛查方法,宜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的可能性。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行OGTT(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h血糖)。暂不推荐将HbAlc检测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5.2.3
普通人群的糖尿病筛查对于普通人群,为了提高糖尿病筛查的有效性,应根据糖尿病风险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糖尿病筛查。5.2.4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糖耐量减低人群接受适当的生活方式干预可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中国大庆研究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患者增加蔬菜摄人量、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人量,鼓励超重或肥胖患者(BMI&25kg/m2)减轻体重,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天进行至少20mm的中等强度活动;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以后14年的2型糖尿病累计发生风险下降43%。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个体化饮食和运动指导,每天至少进行30mm有氧运动和阻力锻炼,目标是体重减少5%,脂肪摄人量〈总热量的30%;该研究平均随访7年,可使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下降43%。美国预防糖尿病计划(DPP)研究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患者摄人脂肪热量&25%的低脂饮食,如果体重减轻未达到标准,则进行热量限制;生活方式干预组中50%的患者体重减轻了7%,74%的患者可坚持每周至少150mm中等强度的运动;生活方式干预3年可使糖耐量减低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58%。随访累计达10年后,生活方式干预组体重虽然有所回升,但其预防2型糖尿病的益处仍然存在。此外,在其他国家的糖耐量减低患者中开展的研究也同样证实了生活方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的有效性。本指南建议,糖尿病前期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并定期随访,给予社会心理支持,以确保患者的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够长期坚持(定期检查血糖;同时密切关注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具体目标是:使超重或肥胖者BMI达到或接近4kg/m2,或体重至少减少5%~10%;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500kcal(1kcal=4.184kj);饱和脂肪酸摄人占总脂肪酸摄人的30%以下;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至少保持在150min/周。5.2.5 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进行的药物干预试验显示,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二甲双胍与TZDs联合以及减肥药奥利司他、中药(天芪胶囊)等药物治疗可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此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降压药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亦已被证实可显著降低新发糖尿病的风险。然而,由于目前尚无充分的证据表明药物干预具有长期疗效和卫生经济学益处,故各国制定的临床指南尚未广泛推荐药物干预作为预防糖尿病的主要手段。鉴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尚为初级阶段且存在显著的地区不平衡,加之与预防糖尿病相关的卫生保健体制尚不健全。因此,本指南暂不推荐使用药物干预的手段预防糖尿病。5.3 2型糖尿病防治中二级预防的策略5.3.1 血糖控制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日本Kumomoto研究等强化血糖控制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在处于糖尿病早期阶段的糖尿病患者中,强化血糖控制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UKPDS研究还显示,在肥胖或超重人群中,二甲双胍的使用与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风险显著下降相关。对DCCT和UKPDS研究人群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早期强化血糖控制与长期随访中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发生风险下降相关。上述研究结果支持在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血糖的强化控制可以降低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本指南建议,对于新诊断和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严格控制血糖的策略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5.3.2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UKPDS研究显示,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采用强化的血压控制不但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还可显著降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高血压优化治疗试验(HOT)以及其他抗高血压治疗临床试验的糖尿病亚组分析也显示,强化的血压控制可以降低无明显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的风险。英国心脏保护研究-糖尿病亚组分析(HPS-DM)、阿托伐他汀糖尿病协作研究(CARDS)等大型临床研究显示,采用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策略可以降低无明显血管并发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行动计划(ACCORD)研究显示,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其他调脂药物未能见到额外的心血管获益。在糖尿病患者中采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结果不尽相同,故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是否具有保护作用目前仍有争论。尽管如此,对多个临床试验进行的系统性综述仍显示,在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阿司匹林对心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指南建议,在没有明显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但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采取降糖、降压、调脂(主要是降低LDL-C)和应用阿司匹林治疗,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5.4 2型糖尿病防治中三级预防的策略5.4.1 血糖控制DCCT、UKPDS、Kumomoto、糖尿病与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ANCE)、美国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等强化血糖控制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强化血糖控制可以降低已经发生的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如背景期视网膜病变、微量白蛋白尿等)进一步发展的风险。在已经有严重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患者中,采用强化血糖控制的措施是否能降低失明、肾功能衰竭和截肢的发生风险目前尚缺乏相关的临床研究证据。ADVANCE、ACCORD、VADT等临床试验结果均提示,在糖尿病病程较长、年龄较大并具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病变的人群中,采用强化血糖控制的措施并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发生风险。相反,ACCORD研究还显示,在上述人群中,强化血糖控制与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相关。本指南建议,在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和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要充分平衡强化血糖控制的利弊,在血糖控制目标的选择上采用个体化的策略,并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糖尿病管理模式。5.4.2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已有充分的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在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无论是采用单独的降压、调脂或阿司匹林治疗,还是上述手段的联合治疗,均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在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中,采用降压措施,特别是使用ACEI或ARB类药,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风险。本指南建议,对于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和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个体化血糖控制的基础上,采取降压、调脂(主要是降低LDL-C)和应用阿司匹林的措施,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反复发生和死亡的风险,并且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6.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的风险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风险不但依赖于高血糖的控制,还依赖于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糖尿病的控制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对血糖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监测,以了解控制是否达标,并根据控制目标调整治疗。此外,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的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是糖尿病控制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糖尿病的控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而是系统的管理。6.1 基本原则限于目前医学水平,糖尿病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因此应给予糖尿病患者终身的密切医疗关注。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通过控制高血糖和相关代谢紊乱来消除糖尿病症状和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糖尿病治疗的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建立较完善的糖尿病教育和管理体系。6.2 教育和管理的目标和形式每位糖尿病患者一旦诊断即应接受糖尿病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使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并掌握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教育可以是大课堂式、小组式或个体化,内容包括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指导,小组式或个体化形式的针对性更强,更易于个体化。这样的教育和指导应该是长期和随时随地进行的,特别是当血糖控制较差需调整治疗方案或因出现并发症需进行胰岛素治疗时,具体的教育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应尽可能地标准化和结构化,为患者提供优质和连续的教育。任何为患者提供的教育项目最好应获得认证并定期进行项目的评估和审计。6.3 教育管理的落实每个糖尿病管理单位应有一名受过专门培训的糖尿病教育护士,设专职糖尿病教育者的岗位,以保证教育的质量。最好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是团队式管理,糖尿病管理团队的主要成员应包括:执业医师[普通医师和(或)专科医师]、糖尿病教员(教育护士)、营养师、运动康复师、患者及其家属。必要时还可增加眼科、心血管、肾病、血管外科、产科、足病和心理学医师。逐步建立定期随访和评估系统,以确保所有患者都能进行咨询并得到及时的正确指导,这种系统也可以为基层医护人员提供糖尿病管理的支持和服务。6.4 糖尿病教育的内容糖尿病的自然进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糖尿病的危害及如何防治急慢性并发症个体化的治疗目标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饮食、运动、口服药、胰岛素治疗及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技术自我血糖监测(SMBG)和尿糖监测(当血糖监测无法实施时),血糖测定结果的意义和应采取的干预措施SMBG、尿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等具体操作技巧口腔护理、足部护理、皮肤护理的具体技巧特殊情况应对措施(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糖尿病妇女受孕必须做到有计划,并全程监护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6.5 糖尿病初诊和随诊方案见附录2。6.6 血糖监测6.6.1 HbA1cHbA1c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指标,也是指导临床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标准检测方法下的HbA1c正常值为4%~6%,在治疗之初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查一次。对于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可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价血糖的控制。HbA1c测定所采用的方法应可以溯源到DCCT中曾使用过的HbA1c检测方法。6.6.2 SMBGSMBG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开展的血糖检测,用于了解血糖的控制水平和波动情况。这是调整血糖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SMBG只有真正成为糖尿病管理方案的一部分时才会发挥作用。采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如条件所限不能检测血糖,尿糖的检测包括尿糖定量检测也是有帮的。SMBG的指导和质量控制:开始SMBG前应由医师或护士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监测技术和监测方法的指导,包括如何测血糖、何时监测、监测频率和如何记录监测结果。医师或糖尿病管理小组每年应检查1~2次患者SMBG技术和校准血糖仪,尤其是SMBG结果与HbAlc或临床情况不符时。需要强调的是,血糖监测应该是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方案的一部分,医务人员在建议糖尿病患者开展SMBG的同时也应教育患者血糖监测的目的、意义并辅导患者正确解读血糖监测的结果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SMBG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但对于某些特殊患者更要注意加强血糖监测,如妊娠期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血糖控制标准更严,为了使血糖达标,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这些患者进行SMBG更重要,应该增加监测频率。而对于那些没有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采用定期结构化的血糖监测,监测次数可相对较少。SMBG时间点:a. 餐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基础、餐时或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当血糖水平很高时应首先关注空腹血糖水平。在其他降糖治疗有低血糖风险时(用胰岛素促泌剂治疗且血糖控制良好者)也应测定餐前血糖。b. 餐后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餐时胰岛素的患者和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控制血糖者。在其空腹血糖和餐前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HbAlc仍不能达标者可通过检测餐后血糖来指导针对餐后高血糖的治疗。c. 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d. 夜间血糖监测:用于了解有无夜间低血糖,特别在出现了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时应监测夜间血糖。e. 出现低血糖症状或怀疑低血糖时应及时监测血糖。f. 剧烈运动前后宜监测血糖。SMBG方案:取决于病情、治疗的目标和治疗方案。a. 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b. 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c. 使用餐时胰岛素者应监测餐后血糖或餐前血糖,并根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的胰岛素剂量。d. 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者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或根据治疗需要监测血糖,直到血糖得到控制。e. 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糖尿病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来调整饮食和运动。f. 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在就诊前一周内连续监测3d,每天监测7点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g.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尿糖的自我监测:虽然SMBG是最理想的血糖监测手段,但有时受条件所限无法作血糖时,也可以采用尿糖测定来进行自我监测。尿糖的控制目标是任何时间尿糖均为阴性,但是尿糖监测对发现低血糖没有帮助。特殊情况下,如肾糖阈增高(如老年人)或降低(妊娠)时,尿糖监测对治疗的指导作用不大。6.7 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的监测血压和血脂的控制对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作用。血压和血脂是两个重要而且可以干预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对其进行监测和控制达标与血糖的监测和控制达标同等重要。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至少检查一次血脂(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DL-C和LDL-C)。用调脂药物者还应在用药后定期评估疗效和副作用。在患者每次就诊时均应测量血压。应指导高血压患者每日在家中自我监测血压并记录。7.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多个组分的临床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伴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增高及体重的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展速度及其危害等将显著增加。因而,对2型糖尿病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降糖治疗包括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7.1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2型糖尿病理想的综合控制目标视患者的年龄、合并症、并发症等不同而异(表7)。治疗未能达标不应视为治疗失败,控制指标的任何改善对患者都将有益,将会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引发并发症的风险,如HbAlc水平的降低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的减少密切相关(图1,HbAlc从10%降至9%对减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要大于其从7%降至6%)。制定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调控目标的首要原则是个体化,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病情严重程度等进行综合考虑。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如&6.5%,甚或尽可能接近正常)适合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前提是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如&8.0%)可能更适合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或有严重的合并症、糖尿病病程很长和尽管进行了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适当的血糖监测、接受有效剂量的多种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治疗仍很难达到常规治疗目标的患者。儿童、孕妇、住院尤其是病情危重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控制标准参见相关章节。应该避免因过度放宽控制标准而出现急性高血糖症状或与其相关的并发症。在治疗调整中,可将HbAlc≥7%作为2型糖尿病启动临床治疗或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判断标准。血糖控制应根据SMBG的结果以及HbAlc水平综合判断。表8列举了HbAlc浓度与平均血糖水平之间的关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情况临床常见。较年轻和病程较短的患者,可能不需要过多治疗就可以实现将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老年患者血压目标值可适当放宽至150/90mmHg。7.2 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常需要多种手段的联合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如果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开始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是二甲双胍。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则可加用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IV(DPP-4)抑制剂或TZDs(二线治疗)。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采用其他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者,可加用胰岛素治疗(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或采用3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可用于三线治疗。如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与口服药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采用预混胰岛素治疗和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见图2。8.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医学营养治疗是临床条件下对糖尿病的营养问题采取的特殊干预措施,包括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营养评估、营养诊断、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计划并在一定时期内实施及监测,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治疗、自我管理以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营养治疗通过调整营养素结构,有利于血糖控制,有助于维持理想体重并预防营养不良发生。8.1 营养治疗总则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均需要接受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由熟悉糖尿病治疗的营养师或综合管理团队(包括糖尿病教育者)指导下完成。应在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的情况下,设定合理的质量目标,控制总能量的摄人,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素,达到患者的代谢控制目标,并尽可能满足个体饮食喜好。针对超重或肥胖者推荐适度减重,配合体育锻炼和行为改变,有助于维持减重效果。8.2 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维持合理体重:超重/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是3~6个月减轻体重的5%~10%。消瘦者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提供均衡营养的膳食。达到并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控制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β细胞负荷。8.3 营养素8.3.1 脂肪膳食中由脂肪提供的能量不超过饮食总能量的30%。饱和脂肪酸摄人量不应超过饮食总能量的7%,尽量减少反式脂肪酸摄人。单不饱和脂肪酸是较好的膳食脂肪来源,在总脂肪摄人中的供能比宜达到10%~20%。多不饱和脂肪酸摄人不宜超过总能量摄人的10%,适当增加富含n-3脂肪酸的摄人。食物中胆固醇摄人量&300mg/d。8.3.2 碳水化合物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对碳水化合物的计量、评估或体验是血糖控制的关键环节。低血糖指数食物有利于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适量摄人糖醇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是安全的。但是过多蔗糖分解后生成的果糖或添加过量果糖易致甘油三酯合成增多,使体脂积聚。每日定时进餐,尽量保持碳水化合物均匀分配。8.3.3 蛋白质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个体,推荐蛋白质的摄人量占供能比的10%~15%,保证优质蛋白质摄人超过50%。有显性蛋白尿的患者蛋白质摄人量宜限制在每日每千克体重0.8g。从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起,应实施低蛋白饮食,推荐蛋白质人量每日每千克体重0.6g,为防止发生蛋白质营养不良,可补充复方α-酮酸制剂。单纯摄人蛋白质不易引起血糖升高,但可能增加胰岛素分泌反应。8.3.4 饮酒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若饮酒应计算酒精中所含的总能量。女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男性不超过25g(15g酒精相当于450ml啤酒、150ml葡萄酒或50ml低度白酒)。每周不超过2次。应警惕酒精可能诱发的低血糖,避免空腹饮酒。具有2型糖尿病风险的个体应限制含糖饮料的摄入。8.3.5 膳食纤维豆类、富含纤维的谷物类(每份食物≥5g纤维)、水果、蔬菜和全麦食物均为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提高纤维摄人对健康有益。建议糖尿病患者达到膳食纤维每日推荐摄人量,即14g/1000kcal。8.3.6 盐食盐摄人量限制在每天6g以内,合并高血压患者更应严格限制摄入量。同时应限制摄人含盐高的食物,例如味精、酱油、盐浸等加工食品、调味酱等。8.3.7 微量营养素糖尿病患者容易缺乏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以及铬、锌、硒、镁、铁、锰等多种微量营养素,可根据营养评估结果适量补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者应防止维生素B12缺乏。不建议长期大量补充维生素E、维生素C及胡萝卜素等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制剂,其长期安全性仍待验证。8.3.8 膳食模式不同的膳食干预模式,无论是地中海膳食、素食还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低脂肪低能量饮食抑或高蛋白质饮食均在短期有助于体重控制,但要求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同时监测血脂、肾功能等变化。9.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运动锻炼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占重要地位。规律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提升幸福感。而且对糖尿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效果显著。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规律运动8周以上可将2型糖尿病患者HbAlc降低0.66%;坚持规律运动12~14年的糖尿病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运动治疗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运动前要进行必要的评估,特别是心肺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医学评估(如运动负荷试验等)。空腹血糖&16.7mmol/L、反复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并发症、合并急性感染、增殖性视网膜病、严重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情况下禁忌运动,病情控制稳定后方可逐步恢复运动。成年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min(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min)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运动。研究发现即使一次进行短时的体育运动(如10min),累计30min/d,也是有益的。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较强体育运动为舞蹈、有氧健身操、慢跑、游泳、骑车上坡。如无禁忌证,每周最好进行2次抗阻运动、锻炼肌肉力量和耐力。训练时阻力为轻或中度。联合进行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可获得更大程度的代谢改善。运动项目要与患者的年龄、病情及身体承受能力相适应,并定期评估,适时调整运动计划。记录运动日记,有助于提升运动依从性。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活跃的生活方式,如增加日常身体活动,减少静坐时间,将有益的体育运动融人到日常生活中。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运动量大或激烈运动时应建议患者临时调整饮食及药物治疗方案,以免发生低血糖。10. 戒烟吸烟有害健康。吸烟与肿瘤、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过早死亡的风险增高相关。研究表明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戒烟有助于改善代谢指标、降低血压和白蛋白尿。应劝诫每一位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停止吸烟或停用烟草类制品,对患者吸烟状况以及尼古丁依赖程度进行评估,提供短暂咨询、戒烟热线、必要时加用药物等帮助戒烟。11.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11.1 口服降糖药物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口服降糖药可分为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胍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而增加GLP-1浓度并进而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TZDs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α-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包括口服药治疗在内的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变化不大。因此,随着2型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逐渐增大。临床上常需要口服药物及口服药和注射降糖药(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的联合治疗。11.1.1 二甲双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双胍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对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显示,二甲双胍可以使HbAlc下降1.0%~1.5%,并可减轻体重。二甲双胍的疗效与体重无关。UKPDS研究结果证明,二甲双胍还可减少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在我国伴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针对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对再发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随机分组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二甲双胍的治疗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显著下降相关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导致低血糖,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二甲双胍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加量是减少其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二甲双胍的疗效不受体重的影响。双胍类药物与乳酸性酸中毒发生风险间的关系尚不确定。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32.6μmol/L(1.5mg/dl),女性&123.8μmol/L(1.4mg/dl)或GFR&45ml/min]、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在造影检查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11.1.2 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使HbAlc降低1.0%~1.5%,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前瞻性、随机分组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磺脲类药物的使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下降相关。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为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每天只需服用1次的磺脲类药物。消渴丸是含有格列本脲和多种中药成分的固定剂量复方制剂。消渴丸的降糖效果与格列本脲相当。与格列本脲相比,消渴丸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低,改善糖尿病相关中医症候的效果更显著。11.1.3 TZDsTZDs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目前在我国上市的TZDs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临床试验显示,TZDs可使HbA1c下降1.0%~1.5%。TZDs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体重增加和水肿是TZDs的常见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现更加明显。TZDs的使用与骨折和心力衰竭风险增加相关。有心力衰竭[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以上}、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及严重骨质疏松和有骨折病史的患者应禁用本类药物。11.1.4 格列奈类药物为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我国上市的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本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可将HbAlc降低0.5%~1.5%。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磺脲类除外)。对在中国2型糖尿病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显示,在降低HbAlc方面瑞格列奈优于安慰剂及磺脲类药物,与α-糖苷酶抑制剂、那格列奈、二甲双胍、TZDs相当。对在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洲2型糖尿病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显示,在降低HbAlc方面那格列奈的效果优于α-糖苷酶抑制剂,与磺脲类药物相当,与瑞格列奈和米格列奈相当。在我国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人群中,瑞格列奈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较单用瑞格列奈可更显著地降低HbAlc,但低血糖的风险显著增加。格列奈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格列奈类药物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11.1.5 α-糖苷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国内上市的α-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型糖尿病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显示α-糖苷酶抑制剂可以使HbA1c降低0.50%,并能使体重下降。在中国人2型糖尿病人群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每天服用300mg阿卡波糖的降糖疗效与每天服用1500mg二甲双胍的疗效相当。α-糖苷酶抑制剂可与双胍类、磺脲类、TZDs或胰岛素合用。α-糖苷酶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等。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单独服用本类药物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并可减少餐前反应性低血糖的风险;在老年患者中使用无需调整服药的剂量和次数,亦不增加低血糖发生,且耐受性良好。合用α-糖苷酶抑制剂的患者如果出现低血糖,治疗时需使用葡萄糖或蜂蜜,而食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11.1.6 DPP-4抑制剂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GLP-1的水平升高。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目前在国内上市的DPP-4抑制剂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试验显示西格列汀可降低HbAlc0.70%~0.90%,沙格列汀可降低HbA1c0.40%~0.50%,维格列汀可降低HbA1c0.50%,在对比研究中维格列汀与阿卡波糖的降低HbAlc的作用相似,利格列汀可降低HbAlc0.68%,阿格列汀可降低HbAlc0.57%~0.68%。需要特别注意的是,DPP-4抑制剂降低HbAlc程度与基线HbAlc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即基线HbAlc水平高的降得多一些。单独使用DPP-4抑制剂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DPP-4抑制剂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或增加。沙格列汀、阿格列汀不增加心血管病变、胰腺炎及胰腺癌发生的风险。在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西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和维格列汀时,应注意按照药物说明书来减少药物剂量。在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时利格列汀不需要调整剂量。11.2 GLP-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GLP-1受体激动剂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来减少进食量。目前国内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为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均需皮下注射。GLP-1受体激动剂可有效降低血糖,并有显著降低体重和改善甘油三酯、血压和体重的作用。单独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不明显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包括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在内的临床试验显示利拉鲁肽降低HbAlc的作用与格列美脲相似,体重下降1.8~2.4kg,收缩压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饭前饭后血糖多少正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