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如何关注学生的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康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作者:赵 芸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多年来,中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偏重于预防和矫正模式,忽略发展模式,服务的对象局限在问题学生身上。因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模和力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要改变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必须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面,发展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真正的成人成才,增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存在偏差
  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沿袭了传统主流心理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重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上,教师常常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理发展中的弱点和缺陷当作工作的重心,以至于学生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才需要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入了被动和片面。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缺失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三级功能:“以消除心理障碍为主要内容的初级功能,以维护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的中级功能,以促进心理发展为主要内容的高级功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取向应当立足于主动教育方式,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少数学生前来求助。但目前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重视了初级功能的发挥,多是重咨询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个别咨询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教育模式,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个体,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广大的普通同学身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在被动的地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我国中学虽然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没将这种重视落到实处,大部分学校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一般的中学只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学时学分都比较少,而且没有按照分年级分层次针对不同的群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课程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成长潜能和主体能动性,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贫乏空洞,教育形式单调,教育途径单向,除了上课就是讨论和开展一些活动。忽视了个体发展中更重要、最美好、最完善和最积极的方面,忽略了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远不能达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和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足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现阶段学科教育教学力量还不足以为我们提供大量高水平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从事这项工作。而教师是任何一门学科中最为活跃最为重要的主导因素,师资力量的强弱与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某一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效果和目的。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发起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林格曼(SeligmanM.E.)。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它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积极心理学研究三个方面的主题:第一是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认为,个体看起来相对离散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增强在某一时刻的思想和行为能力。积极心理学重点是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其次是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它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再次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
  从一定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传统主流心理学远离了心理学本来的主题――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因为它所关注的只是部分有问题的人,过分关注问题的治疗,用一种“快餐式”的工作方式来应对人的问题。而积极心理学主张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它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为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心理学的功用与性质,认识和把握人类自身,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维度。
  心理教育有两种目标,消极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积极目标是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心理功能,使得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更加完美。积极心理学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目标与积极目标、全体目标与个体目标、总目标与具体目标进行了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包括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和帮助个别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两大方面。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该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积极的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只要个体的心理得到了发展,潜能得到了发挥,就能自然而然地避免心理问题和困扰的产生。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措施
  2002年国家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健康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积极心理学关注如何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生活,以达到学习最佳的状态,取得最好的绩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体验到主观幸福感。通过快乐创造,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发展积极的人格、乐观的精神,创造出积极的生长环境,使学生在更加积极的空间里发展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综合运用心理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采取讲授、讨论、辩论、演讲、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进行系统的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构建必修课、选修课、主题性讲座、团体辅导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积极心理学以全新的理论和独特的视角使心理健康的含义更为全面,即心理健康不再仅仅意味着没有疾病,还意味着个人的最佳适应和充分发展,注重人的内在潜能和共同天性。心理健康评价内容更反映了人的本质特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时代对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的学生应具有一些特征:拥有积极的人格特质,充满自信,能保持和适度张扬个性,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协调统一;有积极的情绪体验,拥有愉快、开朗、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对自己持积极的态度,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对自己的优缺点作出客观积极的评价;具有积极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有自主性,有能力选择和创设适合自我发展的环境;生活有目标,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个体不断成长。
  塞林格曼认为心理健康是每个人天赋的能力。积极心理学应研究人类力量、恢复力和理想的人类功能。个体内平时自由流畅的思维过程,就是心理健康包括自然的幸福、自尊和常识的来源。无论个体心理状态和社会化存在多么大的差异,所有的学生都同样有建构心理健康的能力。积极心理学强调学校中的一切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利用的资源,因此我们应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体,家庭、社区、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对网络成员进行积极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合力,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调动网络中积极的潜能,激励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我的心理发展,注重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任俊.积极心理学,心理学价值回归的新视野.光明日报理论版,.
  [2] 陈红等.积极心理学――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
  [3]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4] 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责任编辑孙晓雯)
整理者:绝情谷&&2009年3月还没有账号
用户名或密码错误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健康的因素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如果加以引导,可以激发青少年求异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但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溃。  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素质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老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观察应该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老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二是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三是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以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并要及时地告诫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有很遥远的路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
全部评论: 0 条
Copyright (C)
zzstep.com, All Rights Reserved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应用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龙源创新数字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管理论文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6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发布时间:日&&查看:<span id='c_id_2b547dc0_813b_43cd_bc0c&&来源:四川省教育厅川教函〔号&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精神,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将《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指导意见》印发你们,并提出以下意见。&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干预(简称“三预”)工作,事关学生健康成长、事关学校和谐稳定。“三预”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既有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性,更有学校管理工作属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通过“三预”工作,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善待他人、悦纳自我,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早发现、及时疏导、有效干预,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助力和谐平安校园建设。各中小学要结合实际,制定适宜本校实际的学生心理危机“三预”工作实施方案。&二、健全机制,加强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三预”工作协调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把“三预”工作的实施作为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安全工作督查与评估的重要内容。各级教研机构要组建“三预”工作专业指导团队,整合本区域优势资源,组织开展“三预”工作研究和成果推广活动。中小学校要把“三预”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三预”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部门及相应职责,制定学校“三预”工作实施方案,要建立健全心理危机报告、心理危机干预等相关工作制度,按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情况强化危机管控。要重视社会资源在学生“三预”工作中的作用,正确应对媒体和社会舆论。&三、预防为主,科学实施&“三预”工作要以“育人”为根本目的,面向全体学生。坚持预防为主,防范于未然。要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新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危机干预要注重使用专业工具,运用专业手段,提高干预的有效性,避免对学生造成新的心理负担和伤害。对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自制力不完全的,要实行妥善监护,并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要确保家庭的知情权,家校合力,动态监管,建立校内外、全方位、零死角的学校“三预”工作网络。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注意专业伦理要求,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和干预需取得其监护人知情同意;对当事人信息做到严格保密;超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范围时,要及时转介到医疗机构。重视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让家长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义务。&四、整合资源,加强保障&学校要调动德育和教学部门、共青团、少先队等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实施“三预”工作的合力。要以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德育干部、班主任及团队干部为主力,学科教师、学校后勤人员、学生家长为重要力量的学生“三预”工作队伍。要加强对学科教师、班主任、家长以及包括宿舍管理人员等后勤人员的培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初步识别学生心理异常现象,了解心理危机的相关知识和程序。要注重吸纳高校、医疗卫生部门、心理咨询机构等的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参与支持学校“三预”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三预”工作人、财、物方面的保障。配备专业教师,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保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确保“三预”工作的实施,不断提高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水平。&请各地及时掌握实施情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省教育厅。&联系人:冯艳&&& 联系电话:028-&&&&&&&&&&&&&&&&&&&&&&&&&&&&&&& 四川省教育厅日 &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指导意见&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简称“三预”)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既有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性,更有学校管理工作属性。为推进中小学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建设,强化日常教育预防、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危机干预,确保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学校和谐稳定,现提出以下意见,请各中小学根据学校及学生实际执行。一、常态“预防”工作预防工作在学校常规工作中进行,常态化开展。常态预防工作坚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进行,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一)预防性教育任务及内容。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方法等。预防性教育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命教育、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二)预防性教育途径。1.心育课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专题心理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用积极心态解读、正确处理各种困惑、冲突和矛盾,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要注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特点,尤其关注各起始年级、青春期阶段和中、高考前后的心理疏导和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2.学科渗透。学科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尊重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学科教学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在教学过程加以落实。班主任要以主题班会、微班会等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班级日常管理和班集体建设中。3.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精心组织实施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校园心理剧、专题演讲及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手抄报、黑板报、组织学生心理社团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体验性,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经常性和实效性。4.环境育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依托互联网+开设公众号、微课堂、开设心理热线电话等方式,营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的建设除考虑学校环境、班级环境、宿舍环境的建设外,还要调动家长、社区的积极性,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外环境。二、适时“预警”工作“预警”工作机制,有利于对有心理危机或潜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监控和防护,同时为是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选择何种心理干预方法提供信息依据,学校应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突出问题,适时发出警示。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科学使用心理测量工具,在数据分析、问题界定的基础上进行预警预报。(一)科学把握“预警”级别和时机。1.将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列为一般预警对象,并发出一般预警。2.将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列为重点预警对象,并发出重点预警。 3.将属于高危人群、易发生自残行为、有自杀倾向、易发生危害他人行为的学生列为特别预警对象,并发出特别预警。(二)规范实施“预警”流程。1.一般预警: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预警学生情况通报班主任,协同班主任予以关注。2.重点预警: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预警学生情况通报班主任、学校德育处、分管校长和家长,共同采取措施,跟踪个案学生的发展,重点关注。3.特别预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时将预警学生情况通报班主任、学校德育处、分管校长、校长和学生家长,学校和家长共同采取有效的特别防护干预措施。三、及时“干预”工作以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为手段,及时应对、排除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并在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一)“干预” 的策略。1.强调现有危机的立刻解决,着眼于个体当下心理压力的减轻或消除,情绪的稳定,社会功能的恢复。2.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帮助个体澄清现实事件、自身感受,提高应对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帮助增强个体适应性。3.多角度分析当事者的危机状态,除考虑当事者个人的心理资源和应对能力外,还要了解其所处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二)“干预” 的方法。1.耐心倾听,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干预者要通过真诚关心的态度,耐心倾听当事学生的倾诉,和当事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鼓励当事学生主动参与干预过程。2.鼓励当事学生疏泄情绪,给予其心理支持。干预者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当事学生的感觉和体验,让当事学生充分宣泄情绪,给予其情感上的支持,帮助当事学生摆脱沮丧、抑郁、焦虑、愤怒等情绪。干预者不能将自身想法强加给当事人。可以利用暗示、疏导、放松技术、改变环境等方法来改善当事学生的情绪状态。3.分析并解决问题。干预者不提供现成的公式或套路,要通过启发、引导、暗示、鼓励、提供信息等方法,和当事学生共同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危机,寻找克服困难和应付危机的策略、方法和资源。4.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利用相关的机构或家庭、社会等支持系统来提供相应的协助;帮助当事学生重新认识社会支持的力量,使其能主动借助社会支持的力量改善自身状况;必要时转介医疗机构。(三)“干预”的步骤。第一,开展危机评估。危机评估是进行危机干预的前提,同时也贯穿整个危机干预的始终。干预者通过对突发事件、个体生理心理状态、社会状态和个体采取的应对行为模式的评估,确定心理危机的状态和严重程度,确定干预技术。第二,制定干预方案。在危机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个体生理心理的干预方案,设计干预的策略,解决目前的危机状态和防止危机状态进一步恶化。第三,实施干预措施。与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体保持密切接触,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鼓励危机个体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指导其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以心理学专业知识,向危机个体提供应对技巧,提高其应对效能,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第四,确定心理危机干预结果。不断对干预有效性进行评估,通过观察,访谈、量表等形式对危机学生进行干预效果评估,及时调整干预方案。(四)“干预”的级别。1.一般预警的干预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一般性的个别心理辅导。一般预警的干预要求建立学生个案资料,记录和分析其辅导干预的变化情况。2.重点预警的干预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重点的个别心理咨询。重点预警的干预要制定心理危机重点干预方案,采取专业性的心理干预手段进行干预,建立重点干预工作档案,做好详细判断、分析、辅导干预过程记录材料。重点预警的干预,若干预无效,且危机加重,可转为特别预警的干预。3.特别预警的干预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特别的个体危机干预。特别预警的干预要求做好详细的学生心理危机分析、归因分析和心理诊断,制定心理危机特别干预方案,采取专业性的心理干预手段进行干预,建立特别干预工作档案,做好详细判断、分析、辅导干预过程记录;必要时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学校要建立防护措施、监控措施,应对和防止学生的极端行为,保护学生身心安全。除了对危机个体进行干预外,要关注其所处群体的应激状态,采取适当措施对群体进行安抚和引导,防止危机事件的影响扩大化。同时,学校要及时将特别预警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时间、原因、判断、干预方式、过程变化等情况,写成书面特别预警干预情况报告,以应对家长、媒体、社会的询问、质疑、报道和纠纷;经上级同意,必要时学校要主动约见媒体,如实通报情况,争取主动,防止学校的声誉损失、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微信扫描分享)编辑:苟 曌&&打印本页
投稿邮箱:&高等院校: & & &市州区县: & & 基层学校: & &&&&scsjyt.gov.cn:&蜀ICP备号-1&&&& scedu.net:&蜀ICP备号-1&&---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成都市教育局绵阳市教育局德阳市教育局自贡市教育局 攀枝花市教育局泸州市教育局广元市教育局遂宁市教育局内江市教育局乐山市教育局资阳市教育局宜宾市教育局南充市教育局雅安市教育局广安市教育局巴中市教育局眉山市教育体育局阿坝州教育局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局达州市教育局甘孜州教育局---省内各高校---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华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理工学院更多...---直属单位网站---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四川教育装备网学校后勤与产业网四川省电教馆四川省成都西藏中学四川学生资助网四川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其他教育网站---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信息化网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四川省基础教育监测评估中心四川民办教育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学管理过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