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纽约大学上海分校怎么样?

上海纽约大学招办主任:没有分数,我们怎样评价学生?
我的图书馆
上海纽约大学招办主任:没有分数,我们怎样评价学生?
& / 周鸿 / 文汇教育: 当招办主任离开体制内大学——没有分数,我们怎样评价学生和学校?
&&&&&&& 从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转到上海纽约大学担任中方招生办主任,周鸿颇费了一段时间才适应上海纽约大学的招生工作——以前的工作中,分数在各类评价中如影随形,不仅是招生时最重要的标准,即便自己的工作评价乃至所在学校的社会评价,也离不开分数。
但是这一切,在上海纽约大学全变了,评价学生从纯粹的分数评价,真正成为了综合评价。
周鸿 &/ &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生办主任
当我还是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时,分数的评价标准可说如影随形。不论是我们在招生评价学生时,还是学校评价招生工作时,或者社会评价大学时,最主要的标准就是分数。
每年我要写的工作总结,常常离不开这些内容——今年招生的学生分数比往年是否有所提高。至于国内那些顶级名校更是如此,一分之差常常决定了他们一年招生工作的成败。
每年在各地招生录取时,常常要根据分数做一个模型,尤其是在外地省市,都是出分或者沽分后填报志愿,往往就是根据分数建模,估摸着我们大概的分数段,尽可能提高学校的录取分数——这就是招生的成功。
过去我总是认为,不考试、没有分数,是绝对无法选出学生的。但是现在在上纽大已经快三年的招生中,不论是初审还是面试,都没有分数,而且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笔试。
虽然这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招生模式,也有很好的学生没有被我们选上,但能被选上的,确实是优秀且适合的学生。这些没有经过考试的学生如果还是从高考分数来评价的话,他们最终的高考成绩,绝大多数也都超过当地比较好的985大学的录取最低分。&
不用分数,我们真的有客观选拔学生的标准吗?
很多时候,学生在考试时差一分两分会有很大差别吗?
其实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差别不大。但是,没有分数线,如何能够招生呢?或者说如何能够确保我们的公平呢?这常常是我们在面对各种质疑时的反应。
目前高考录取制度完全根据分数进行招生录取,其改革牵涉面很大,但我们在自主招生时能否有新的突破?
目前我们在自主招生时,往往也是一套考卷,然后拉一根分数线,能够进线的都来参加面试,面试完了,再根据面试小组的打分录取。我们这样考核选拔学生时,真的完全客观、科学吗?真正体现了国家推出自主招生这个政策的初衷吗?
再例如,目前自主招生面试小组基本是由来自不同学科的教授们组成,进行面试打分。大多数时候,所有教授打分确实都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和科学。但,这样选出的学生是否就是学校所要的人呢?很多时候,教授们在评价一名学生时所用的评价标准,或者他对人的选择标准,往往是自己所在学科养成的。那么,这是否就能够代表学校来评价这个学生呢?
来到上海纽约大学后,每年的校园开放日,参与评价的人员由各种群体组成,既有教授,也有专业面试官、招生官,还有学校的行政人员。在每一个环节,参与评价的人都会给学生写评语,完全没有分数。
刚开始我非常疑惑:这些评语如何能够起到选拔学生的作用?
确实,在拿到教授们评语的第一时间,我真是被“雷”到了——有的评语是从学生的学术表现、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的,但是也有从个人感受评价的。
有评语明显很激动地写:“这名学生不仅是篮球爱好者,他还和我是同一个球队的粉丝,他一谈到喜爱的球队也是满眼放光,充满激情,我非常喜欢这个学生,强烈建议录取他。”
也有评语中写道:“这名学生在某些问题上看法太过于狭隘,很难体现出他的宽容,这是否适合未来的学校文化,值得考虑。”
这样的主观评价,在我们传统的自主招生面试中绝不会出现,因为这被认为是不科学、不客观的体现。
但恰恰是这些主观的评价,增加了我们对学生的认识,却并不会影响学生被录取的可能性。因为一个人的评价,包括教授的评价,并不作为录取的唯一依据。
校园日活动中,会有许多人同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为每一个学生写下的评语,都会被集中在招办,供20多位工作人员开会时一一讨论。
那些因为个人喜好而体现在评语中的好或者不好一目了然,也让我们了解到学生究竟是因为什么影响到了教授的评价,并且这些理由也在名单确定时一一得以参考。
所有人的评价,包括教授的评价,在讨论时是同等重要的。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最后招生委员会进行讨论时,看到的就是一个完整复原的学生。
反观传统的自主招生面试评价,教授们在给学生打分时,究竟是因为学生的谈吐没有让教授感到舒服被扣分了,还是仅仅因为和教授不合眼缘被扣分了,还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真的很差……其实我们也很难判断。因为我们最终看到的,是教授打的分。更糟糕的是,我们最终要根据这些分数来确定学生是否通过面试。
究竟什么是公平公正的录取,究竟什么才是更科学的招生,说实话,我也是离开了体制内的大学后才开始思考这一问题的。
同样的,我在上海纽约大学期间,曾经向校长提议“是不是能够到了招生季,派些教授到各地的中学去宣讲”,校长听后非常不解,“我们花了大价钱聘请教授,是来给我们的学生授课的,招生、宣讲,难道不是应该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这样才是职业化的做法吗?”
而在国内大学时,每到招生季,招生办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倾巢而出,能够动员的院长们、系主任、教授们、“青椒”们也都悉数动员起来。说实话,这些教师也未必全部愿意参与招生。尤其是到各地去宣讲招生,也很难判断他们是否能够代表学校不同学科对于学生的不同需求。
也许有人会认为,教授们招收学生的标准最终代表了学校招生的标准,但说实话,这还是有区别的。因为教授们最终挑选的应该是和学校最匹配的学生,而不仅仅是符合自己熟悉的学科标准的学生,这样很可能选择的范围就很有限了,或者就干脆简单沦为按分数从高到底选择学生。
那些拍脑袋的申请文书题目究竟如何考察学生?
而当一切的评价标准都是分数时,那么,很多其它的所谓多元招生的方式,很容易就会沦为点缀。
最典型的就是申请材料。
每年自主招生都会让学生准备很多材料,其中包括各种表格、证书、推荐信。但说实话,我们真正认真看的也许就是获奖证书。
我们招办主任们也曾经讨论过申请材料究竟该如何使用。但我们发现,学生常常写来非常相同的申请材料,而且都很雷同,甚至有时候可以看到,有学生写来的申请信中前半段写得还很像样,但是后面却出现了其他学校的名字——很明显,同样的申请材料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大学名字而已,没有根据不同学校的要求准备申请材料。
很多大学也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些申请材料,也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们究竟要通过这些材料了解学生的哪些方面素质。
来到上海纽约大学以后,我发现美国大学的申请材料,尤其是申请文书,尽管题目比较宽泛,也不是很难,但是通过学生的文书,学校可以发现那些适合的学生。学生通过文书表现了他们的个人特质,学校通过文书发现了适合各自学校特点的学生。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传统的学校不论是大学、学生、家长,还是看申请文书的人,都并不重视这些申请文书。确定申请文书题目时很有拍脑袋的意思,大学、学生和招生时审读这些文书的人都没有完全想清楚,通过文书我们到底想了解学生哪些特质,希望学生要展示什么。最终的结果,学生写文书的时候自然是假大空,读文书的人自然也不会花心思去读。
美国的大学中,有一支庞大的专业招生队伍,上海纽约大学每年面向全球招收300名学生,而在中国的招生队伍就超过10人。美国纽约大学本科招生规模每年大约5000多人,专职招生人员有100余人。但是同等招生规模中国大学招办的工作人员,往往是屈指可数的个位数,这也是为什么一到招生季节,就要教授们充当志愿者的重要原因。
分数影响的不仅是招生,还影响到学生的选择
当分数成为一切的衡量标准时,影响的不仅是学生是否被录取,很多时候,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专业选择。
过去我们每次谈到大学专业放开的时候,最大的顾虑是,学生会一边倒地选择金融经济或管理类专业。
很多人担心学生缺少选择的能力。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当分数成为衡量好坏的标准时,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选择专业的好或者坏的依据,也就成为分数了——分数高的专业肯定是好专业,分数低的专业肯定是糟糕的专业。如果我能够考到100分,一定要选一个价值100分的专业。
从上海纽约大学第一年招生到现在,第一届选择金融和经济类的学生人数是最多的,超过了50%,但是这两年,这一比例已经逐年下降。学校的承诺一直没有变:所有入学的学生,都可以在两年级以后无条件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在传统的学校里,每当谈到学生的专业问题,学校总是担忧学生会一边倒地选择经管类专业。当我第一年到上海纽约大学时,一看到招生时的承诺,第一反应就是:两年后怎么办?
因为在中国的大多数大学,即便是现在实施的按大类招生,学生在入学后要转大类有很多的限制,即便是在同一个大类中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也不容易,有很多限制的前提条件,真正能够满意的人不多。
4年前,上海纽约大学第一届学生的入学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就是冲着纽约大学的金融和经济类专业来的,毫无疑问,本身纽约大学的金融专业是具有世界顶尖水准的专业,而金融和经济类专业在国内高校中更是大热门。因此,可以想象,学生都会选最热门专业。
2014年,这些学生升入3年级时,选择金融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有了下降,但仍然超过50%,这意味着招收的151名中国学生中至少有80多名选择了金融和经济类专业,这超过了美国纽约大学的专业分布。
但在去年和今年的调查中,很多原本想读金融的学生,现在转向了神经科学,转向了数学、转向了互动媒体设计等学科。
原因很简单,当学生进了学校后,发现所有的专业都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分数之间的“门第之差”,而老师们在教学期间,也会尽量施展自己的“魅力”,学生在选择时考虑的因素显然就不会只是未来是否好找工作、未来的收入是否高、这专业是否热门,而是会更多地思考自己是不是喜欢,是否适合自己的未来发展规划。两年的通识教育也让学生可以体验各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和魅力,让他们真正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不可否认,能够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上海纽约大学的规模比较小,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老师聘用机制比较灵活。
这里的教师大多是流动的、有聘期的,而且聘期一般只有1-3年,学校根据课程的开设情况、学生对不同专业课程的需求,在聘期结束后重新进行双向选择。虽然师资是流动的,但面向全球招聘教师的标准是相对稳定的,纽约大学对教师的学术和教学要求是全球有统一标准的。
这里的老师大多数是合同制,合同短则1年,长则3年,除了终身教职的教师不需要签订这样的合同,有三分之二的教师是流动的。其实国内的学校,教师也可以流动起来,这样不论对于学校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会相对更好。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招聘时学校对教师有学术上的要求,但入职后更多的是考核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和表现。因为教学班规模非常小,在上海纽约大学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和学生有密切的联系,无论教师在上海纽约大学工作,还是离开上海纽约大学。
反观国内很多大学,老师愿意花费在学生身上的时间非常有限。即便是在教学周,老师既要教学、又要应对各种评比和申请,相对来说,投入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就非常有限。
而在上海纽约大学,老师在每学期有限的14个教学周内,几乎100%的精力都会投入在学生的教学上,剩余的时间可以花费在科研或者其他研究上,这也是老师对学生选择所产生的影响力之所在。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上海纽约大学到底哪儿厉害?听听首届毕业生怎么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2013,它在大家的关注中
开门迎来了第一批学生
四年后的2017
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
说着34种语言的近300名首届本科生
迎来了毕业季
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方“试验田”,上海纽约大学在这个初夏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被称为是与学校一起开始这段“冒险”和“拓荒”旅程的首届本科毕业生将在本月28日迎来毕业典礼,他们将迎接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地雇主、高校等的考验。从5月27日毕业典礼前夜,到5月28日典礼当天,晚7点至10点,上海纽约大学的校色紫罗兰色,将连续两晚在东方明珠塔闪耀。东方明珠塔为上海纽约大学亮紫色灯,也是与纽约帝国大厦为纽约大学毕业典礼亮紫色灯光的传统遥相呼应。
目前学校近一半学生打算继续读研,一半学生准备就业,还有小部分推迟一年毕业去游学。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择业时都寻求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在观念上真正解放了,因为他们认识到,不是所有人都要走同一条路。很多人一生都在寻找标准答案,其实只要学会学习、学会选择,无论做什么工作,答卷都不会太差。
你一定对这所学校非常好奇
那么,上海纽约大学到底哪儿厉害?
或许看看这几名首届毕业生就知道了!
来这里学习是最正确的决定
学校教会积极主动、勇气和毅力的重要性
Roxanne Roman
毕业去向: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
成为“2013基金”创始人,希望帮助更多学生圆上纽梦
上海纽约大学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Roxanne Roman是上海纽约大学首任学生会主席及学校“2013基金会”创始人,也是学校两名入选“2018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学生之一,毕业后,她将赴清华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2013基金”设立之初,由学生组成的筹款委员会邀全校同学对捐款用途进行投票,并据此决定,“2013基金”将专用于新生助学金。大家都怀有一个共同目标——助更多学生圆上纽梦。
四年里,Roxanne Roman还曾在白宫第一夫人办公室、希拉里美国总统竞选团队以及菲律宾参议院实习。
在18岁的时候,我根本想不到来中国这个决定对我的人生会有多大影响。现在,到了22岁,我很期待能在北京用一个新的视角了解中国。希望有一天能用这些经历,推动让美国、菲律宾和中国共同受益的对话。
Roxanne Roman说。
回顾大学四年,Roxanne说,上海纽约大学教会她积极主动、勇气和毅力的重要性,这对个人成长、成为一名领导者和社区领袖都至关重要。“学校促进我的个人成长,激发我克服困难、接受挑战的潜能。”
在这里,学习不止于学校
整个世界都是课堂
“让世界成为你的课堂”,已经是这所学校的一句名言了。历经四年,回头再看这句话,校长俞立中说: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快速变化,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学生去了解这个变化中的世界,并为将来做好准备。学校始终坚持,学习不只发生在课堂,社会同样是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要寻求的不只是信息,更应该浸润于其中,亲身体验多元文化,认识世界、探索世界、交流思想,参与行动。
而在这一点
在首届毕业生身上也有所体现↓↓↓
毕业去向: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中国研究项目
学校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遍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观察体会,积累经验
来自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Mark West,中文名魏永辰。来上海之前,他已成功申请到10所美国高校的奖学金,但最终选择了上海纽大,那是因为遵循“内心的声音”。就读两年后,同样的声音激励他前往未曾涉足过的非洲大陆。
在一所通常意义上的大学里,校园生活局限在教学楼和宿舍两点一线。在上海纽约大学,全世界都是你的校园。
大学四年,Mark West一共去过20个国家。现在,“内心的声音”又将引领他去欧洲追求梦想。他已经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国研究项目录取,将于今年秋季前往伦敦,开始为期一年的研究生学习。他也希望借此更深入地认识、了解中国。
Mark West说,“商业知识要通过工作实践才能深入体会,而不仅是在课堂上学习。上海纽约大学的人文课让我受益良多,在这里我了解到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
毕业去向:普华永道咨询部门
这里教会我们要自己去探索不同领域里的各种未知
毕业于上海中学的苗易,经过考核选拔,进入了上海纽约大学修读商业与金融专业,之后又辅修了数学、计算机两个专业。
苗易用大三一整年的时间,在美国纽约大学进行海外学习,除了专业课,他还尝试了许多非同一般的课程,比如,摄影、表演甚至是专为新手而开设的钢琴课等。苗易会吹萨克斯风,在新手钢琴课上,乐理不成问题,但他没想到,大教授还是从最初级的指法教起,耐心又有方法。经过苦练,结课时,苗易也能顺利弹奏出一支美妙的曲子了。
这是一段超级美妙的旅程,结识了大牛教授,跟他们一起讨论问题,也结交了很好的朋友,我很珍惜这里发生的一切。
苗易认为,读大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获取的过程,更多的时候,是被要求主动思考。最终,在毕业季,从收到的哈佛商学院、外媒到国有银行等8份录用函中,选定企业文化和氛围都是他最爱的普华永道。他觉得,这是他当下热爱的事,未来,在需要充电的时候,他也会继续选择深造。
这里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让你找到真正的兴趣
除了“学习不止于课堂”,“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也是上海纽约大学最具魅力的地方。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方方面面。学校的责任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而选择权是学生的。不少家长也表示:
在这里成长,能有另一种不会被模式化的四年。
毕业去向:直接攻读MIT运筹学博士
数学的美,让她最终决定同时攻读荣誉数学和互动媒体创意两个专业
龚小月四年前从华师大二附中科技创新班毕业。她原本钟情清华大学建筑系,上海纽约大学在高三那一年的出现让她开始考虑人生不同的可能性。而她也是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
上了大学后,一心想结合科学、艺术与设计的龚小月报名了互动媒体创意专业,因为数学评测成绩超好还阴差阳错地同时尝试了数学系的课程。第一学期在三位著名美国数学教授的指导下的学习,让龚小月爱上了数学的美。她决心同时攻读荣誉数学和互动媒体创意两个专业。
在海外游学的三个学期里,她寻找了更高的挑战——前往纽约大学科朗数学研究所,申请并且进修了不少硕士和博士级别的课程。
难度肯定是大的,至少对我来说。很多时候直接睡在数学楼里。不过,在科朗,周围很多同伴——硕士和博士都很爱数学,和志同道合的人相处很开心。
龚小月描绘得云淡风轻。在科朗,龚小月担任了纽约大学数学学生协会的主席。在他们那群人眼里,大概青春就是用来为热爱的事物拼搏的。
毕业季里的龚小月收到10多所名校全额奖学金并资助生活费直接攻读数学或运筹学博士的offer,涵盖了大部分常青藤大学。她也是罗德学者中国14位最终候选人之一。斟酌再三,她选择了MIT,直接攻读运筹学博士学位。
毕业去向:群邑所属传立公司内容营销
不断探索和发现自己的过程中,找到了真正喜欢的东西
杜冰凌毕业于上海中学,当年高考成绩距离状元仅差8分,他来到上海纽约大学,修读商业与金融,以及互动媒体创意双学位专业。他也是入学之初唯一一个获得全额奖学金的中国学子。
杜冰凌除了学业很优秀外,还一直很喜欢朗诵、唱歌、跳舞、游戏、表演,为此他参加或组建相关社团。
正是在不断探索和发现自己的过程中,杜冰凌最终选择了与游戏和电子竞技商业化相关的工作。看似并不按套路出牌,实则有他自己认准的方向与人生的规划。
从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随意游戏玩家,到实习中参与实践,再到海外游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和参访,我觉得,我挺喜欢这行的,希望能将商科和互动媒体创意所学的知识用到工作中。
最终,杜冰凌放弃了投行、金融等看似更加光鲜亮丽的工作,跟着自己的内心所想选择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学校鼓励大家不断探索
读书和行走是最好的方式
毕业去向:普华永道交易服务部
阅读与旅行对我而言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上海纽约大学一直鼓励学生去探索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以拓宽视野。我觉得这个理念非常独特,它也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我的主修专业是商业与金融,在完成了专业课的同时我也完成了两个辅修专业: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在大学期间,我读过的专业书籍主要是跟这三个专业相关的。
在这里,吴瑶霏感受到: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课外阅读方面,上海纽约大学专门设计了一个两年的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大一和大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在这两门课程中,每周都会布置大量的阅读作业。
阅读材料是由学校的雷蒙校长和课程教授们从众多古今中外文学巨著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每周都会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如男女平等、法律与社会公平、家庭关系、后现代主义等。
而大三的一整年,同学们都在世界各地学习。吴瑶霏在纽约大学本部上课。纽约,对她而言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在纽约她认识了新的好朋友,也遇到了很多很棒的教授以及教授助理。她跟着这座城市一同经历了四季交替,也经历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毕业去向:卡耐基梅隆学院数据科学研究生项目
从刚入学时差点“崩溃”到站上世界辩论场的舞台
相对来说,来自于江苏北部一个小镇的徐艺刚入学时并不是那么地适应,她觉得,这4年是充满挑战的4年,首当其冲的就是英语的挑战。
不仅是全英语的教学,还有全英语的通识教育,除了大讲座,还有小班讨论课,老师会不断推动你一定要站出来,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在课堂上,我们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师生一起讨论康德与孔子、人之本性、家庭关系、经济话题、女权运动等话题。
这种活跃度和高要求,对仍然比较习惯应试教育的徐艺来说,简直是要“懵圈”了,正是从那段时间开始,徐艺读了大量中文的、英文的、哲学的、社会的、历史的书,阅读量、英语水平,用数学语言来形容就是“都在指数式上升”。
上通识教育课,从最初的“被虐”到渐入佳境直至最后的“喜欢”,加上课堂上常常掺杂着各种讨论,让徐艺无形中喜欢上了辩论。后来,她参加了学校辩论队,并随队出征多场比赛。
徐艺主修数学专业、辅修计算机专业,四年来,她很享受这个过程,时刻感受着“数学之美”。她从哈佛、哥大和卡耐基梅隆学院的3份入学通知中,最终情定卡院数据科学研究生项目,并希望未来能用自己所学,从事一些数据可视化与社会科学相关联的工作,兼顾人文和科学。
对于上海纽约大学的首届学生
两位校长这样评价:
中方校长俞立中:
如果说四年前这批优秀的学生是因为“敢于冒险”、“挑战自我”才选择了上海纽约大学,那么四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让他们有了真正的获得感,青春年华不曾虚度,精彩而富有活力。他们每个人都在成长,提升了全球胜任力,并很好地展示了自我。这些机会有些是学校平台提供的,有些是他们自己寻找的,善于抓住机遇也是重要的能力。
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
我5年前来到这里,那时候上海纽约大学还只是一个梦。如今即将迎来首届毕业生。我知道说他们表现好容易让他们骄傲,但我还是得冒这个险说一句,"So incredible! So amazing!"(不可思议!令人吃惊!)
听完他们的成长历程
你是否感受到了
上海纽约大学独特的魅力?
虽然还未正式走入社会
但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校长都信心满满!
他们准备好了!
↓你可能对这些也感兴趣↓
摄影:施培琦丨吴瑶霏、Roxanne Roman、Mark West、徐艺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黄奕珏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视频讲解:上海纽约大学怎么样,录取分数情况分析
-----------------------------------视频讲解在最下面-------------------------------------------------
一、学校校史
日上海纽约大学举行成立仪式。
o日上海纽约大学首届本科生报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副总理刘延东:
“努力把上海纽约大学办成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示范改革的试验田,建设成为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
“把上海纽约大学不仅建设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典范”。
(类似定位:南方科技大学)
首届学生300名。来自27个国家,说着34种语言,其中51%为中国学生。
"小规模,精英化"的办学理念。
非营利性教学机构
二、专业分析
大一至大二:
入学时无需明确专业,在二年级结束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定专业。
核心课程由语言、写作、社会与文化基础、数学和科学五个方面组成。
核心课程共有9门,如《全球视野下的社会》目的通过上一系列的基础课程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比分专业更累更充实。(超乎想象的阅读量,隔两三秒钟查一个单词的感觉)
生命和行为科学(比如神经科学、生物科学)
自然科学(比如化学和物理)
社会科学(包括商业和金融、经济学)
数学和工程科学(包括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在上海纽约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下,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涵盖不同学科的核心课程。
理科生要学习哲学、人文和艺术课程;文科生也要学习数学和科学课程。
1、通识教育打破的是学科之墙,打造的是能适应新世纪各类学科交叉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2、在学术上打破的还有学生与教授之间的墙。在这里的课堂上,教授几乎能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学生也总能找到和各位大牛教授坐下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博雅教育的精神:海量的阅读、批判地思考、独立研究和探索,理解世界的关键概念,形成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才是大学的意义。——雷蒙校长
老师加博士后、博士生助教竟是一支接近10人的小团队,最具挑战性的课程名为 “全球视野下的社会”(Global Perspectives On Society),简称“GPS”。
上海纽约大学开设专业
1、生命和行为科学(比如神经科学、生物科学)
2位教授,2位联聘教授,1名客座教授,10名助理教授
2、人文科学
6位教授,9位联聘教授,6位副教授,1位客座教授,1位客座副教授,11位助理教授
3、社会科学(包括商业和金融、经济学)
4位教授,1位联聘教授,1位副教授,2位客座教授,3位客座副教授
4、数学和工程科学(包括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3位教授,4位联聘教授,2位助理教授,8位客座教授,5位客座副教授,4位客座助理教授
5、自然科学(比如化学和物理)
3位教授,4位联聘教授,3位助理教授,8位客座教授,1位客座副教授
大家想像下,一届学生300多人,师生比是多少?
三、师资分析
国际化、精英化、个性化,同样适用于这所大学。(下面是一个学院的师资力量)
四、录取分析
1、上海纽约大学2017年面向全国招收176名学生,招生计划不做分省安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名额不设上下限,在所有申请学生中择优录取
申请流程:
1、通用申请(Common Application)
是一个全英文的在线申请平台,所有内容必须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任何第三方不得代劳。(截止日期:日)
除了通用申请中学生个人基本信息的填写,两篇英语文章的写作更是重中之重。建议大家务必仔细斟酌,通过有限的文字将自己的观点和特质充分表达出来。
2、寄送申请材料
书面申请材料主要包括:《上海纽约大学2017年校园日活动申请表》、高中期间各学期成绩单、以及其他能证明自己优势的材料(此项为非必须,比如省级以上获奖证明复印件)。
3、招生办会基于学生递交的所有申请材料进行全面、客观的评判。通用申请和高中学习成绩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且同等重要,综合起来决定学生能否通过初审进入校园日活动环节(Candidate Weekend)。
初审结果公布:日前
不管能否进入校园日活动环节,招生办会以电子邮件的形式通知每一位学生其初审结果。
4、校园日活动
学校将通过模拟课堂、英文写作、团队活动、个别面谈等方式考察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校园日活动全程用英语进行,学生无需刻意准备,只需享受过程、展现出最真实的自我即可。
根据校园日的表现,给予不同的录取政策。
1、获得A档预录取资格(即一本线政策)学生参加普通高考,高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线即可录取;
2、获得B档资格,上海纽约大学将结合高考成绩、学校面试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通过本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择优录取。
五、勋哥建议
1、从师生比和学校投入来看,学校是非赢利的。条件达标的学生可以考虑。
2、从录取难度来看,学校每年招收100-200名中国学生,录取难度是很大的。
3、国外学校的申请,最重要的环节是申请材料的撰写,然后是校园开放日。
4、专业设置来看,首先两年的教育在于培养人,然后是人的主动探究学习。
5、从师资实力来看,堪称豪华。
勋哥教你填志愿,xunge3,一个手把手教你填志愿的公众号。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专业手把手教您选大学、选专业、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你问我就答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纽约大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