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孩子积极学习,积极鼓励,对孩子长大后影响比较深的文章

2015新年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寄语,爸爸妈妈给孩子的话
编辑:未知&&信息来源:文摘汇&&发布时间:&&阅读:次
  爸爸妈妈对孩子寄语(一)    亲爱的娃娃:    爸爸妈妈想告诉你,我们非常爱你,你是上苍赐给爸爸妈妈的最好礼物。成为你的父母是我们极大地荣耀。    爸爸妈妈承诺在有生之年,不是根据你的行为,而是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这一身份来无条件的爱你,接纳你。    作为父母,我们深深地懂得:你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将充分地欣赏并发掘上苍赋予你的独特性。爸爸妈妈将从你的身、心、灵三个层面来关爱你,把你哺育成为一个健康的孩子。    你是我们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给于你充分的时间来陪伴你。    爸爸妈妈将帮助你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我们将会根据准则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管教你,好让你一生走在正路上。    爸爸妈妈愿意尽最大努力,成为你心目中的英雄,陪伴你一同走过成长的岁月。    爸爸妈妈对孩子寄语(二)    希望优优将来是个有爱心的孩子,这样才会发现你的周围有更多可爱的人和事,从而才会被更多的人爱;    希望优优将来是个思维敏捷、聪明睿智的孩子,这样才会在竞争激烈的人才群中脱颖而出;    希望优优将来是个能歌善舞的孩子,这样才彰显完美个性,更加富有阳光朝气。    爸爸妈妈为优优的将来寄予了很长远的期望……    在你的世界里,爸爸妈妈真想变成一位魔术师,用魔术棒为你变出五彩斑澜的世界,爸爸妈妈把对你的爱写进了你的成长博客,也算是留给优优的一点财富吧!等你长大了,你会从中了解你成长的历史以及父母家人的苦累和对你的疼爱,生命的历程每一个阶段都是那么的快,真怕稍有不留意,会让这些成长的精彩片段一一滑过,爸爸妈妈为你每天新异的进步感到欣喜,企盼着我的宝宝健康、快乐、平安、幸福地成长每一天!    爸爸妈妈对孩子寄语(三)    对于父母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一个健康、快乐、听话的好孩子。杨皓瑞是一个外向、开朗、乐观、善于团结小朋友和老师爱沟通的孩子,这是他的优点。然而天真好动是孩子的特性,作为小小班的一名小朋友,我希望他能积极的去掌握老师课堂所教的内容,积极的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新的一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老师同学度过更加美好的校园生活。随着时间你会慢慢的长大,经历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希望你能坚强面对一切。爸爸妈妈以及所有关心你的人,都会在你身边支持你,相信你永远都是最棒的,宝贝,加油!    宝贝,你是全家人的骄傲和自豪,爸爸妈妈希望你健康快乐的成长,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宝贝,努力,全家人永远都支持你,永远爱你,你最棒!    爸爸妈妈给孩子的话    1、希望新学期,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殷茂稼在各方面都能更出色!更优秀!    2、天道酬勤。人世间没有不经过勤劳而成为天才的。愿你日夜勤奋,早日成才!    3、愿你在这短暂的学习时日里,获得高超的本领顽强的意志博大的胸怀;像赛马一般,越过一道又一道高栏;让生命扬帆前进,驶向碧波滔滔的大海。    4、愿你是一棵树:春天,吐一山淡淡的香味;夏天,洒一抹如泉的凉荫;秋天,举一树甜甜的青果;冬天,做一个养精蓄锐的好梦!    5、希望宇斓做爸妈喜欢的孩子,做老师喜欢的孩子,做同学喜欢的孩子!    6、亲爱的孩子,你有着最令人羡慕的年龄,你的面前条条道路金光灿灿,愿你快快成长起来,去获取你光明的未来。    7、你是泊于青春的港口的一叶小舟,愿你扬起信念的帆,载着希望的梦幻,驶向辽阔的海洋。    8、你长着一对翅膀。坚韧地飞吧,不要为风雨所折服;诚挚地飞吧,不要为香甜的蜜汁所陶醉。朝着明确的目标,飞向美好的人生。    9、明天,这是个美丽灿烂辉映着五光十色的迷人的字眼。愿你的明天无限美丽无限灿烂无限迷人!    10、妈妈希望陈易初在新的一年里身心健康,学习进步,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1、莲莲在第一学期各门学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是离不开老师的正确教育,希望第二学期学习更认真努力,争取各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12、黎明即起,孜孜为善。”愿你热爱生命的春天,珍惜时间的清晨,学那梅花,争作“东风第一枝”。这些都可以呀!你自己挑选吧!    13、航航尽管成绩有所提高了,但是她的缺点还是没有改掉,作业不自觉,脾气很不好。我们真希望她能彻底改掉这些毛病,那你的成绩会更好!    14、聪明的人,今天做明天的事;懒惰的人,今天做昨天的事;糊涂的人,把昨天的事也推给明天。愿你做一个聪明的孩子!愿你做一个时间的主人!    15、春天是碧绿的天地,秋天是黄金的世界。愿你用青春的绿色去酿造未来富有的金秋!衷心地祝贺你,用智慧才情胆略和毅力,开辟出一块属于你自己的土地。    16、半年的小学生毛丫长大了不少,也在老师的教导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好样的。你不是个特完美的孩子,爸妈只希望你能快乐地生活和学习,快乐地度过自己的童年。    17、希望昕雨在新的一年里勇敢坚强,好好学习!    18、希望诗伊在新的学期里认真学习,和同学们融洽相处,争取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健康等方面的素质继续创优。也希望诗伊积极主动,大胆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班干部,争创三好学生。也借此机会,对老师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19、希望姜楠能在第二学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到托管中心先吃点心活动一下,然后做作业,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学会自己整理书包。希望今后能够更大胆些,多与同学交往沟通。    20、希望佳颖在新的学期里,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做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朋友!    21、希望傅诗怡在新的一年中以有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多些耐心,多动脑子,胆子再大一些,在各方面都在进步!    22、希望方萧钰在新的一年里学习习惯有大的进步,成绩与心身并进,老师与学生生活学习工作愉快。    23、希望滨杰能自觉学习看书,不要再让大人催促才肯完成作业,愿他健康快乐!    24、通过一年级一学期的学习,琦琦改掉了许多坏习惯,爱到学校去学习就是很好的表现。而且针对某一方面,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事,可以一个人默默的干上一会,直到完成!琦琦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爱说话,偶尔不高兴就乱发脾气,甚至会骂几句脏话。希望琦琦在新的一学期里,努力学习积极举手发言,改掉上课做动作,做作业粗心的小毛病,相信琦琦一定在学习上生活上更上一层楼。    25、生活是一本精深的书,别人的注释代替不了自己的理解,愿你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6、作为父母,我们对小安在第一学期的各方面表现基本满意,这也大大增强了我们对小安学习的信心。这主要要归功于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良好教育!在此,对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希望小安在新学期里保持良好成绩的同时取长补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教诲改掉自己粗心大意字迹不端的缺点;也希望小安在修好学业的同时能够多承担集体家庭责任,多关心天下事,做一个有责任感,品学体兼优的好孩子,好学生!    27、喆喆希望你在下一学期里培养好对学习的兴趣,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以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28、在新的学期里,世豪长身体长知识长能力,健康快乐!学校家庭共同配合!    29、愿你像那小小的溪流,将那高高的山峰作为生命的起点,一路跳跃,一路奔腾,勇敢地勇敢地奔向生活的大海。    30、愿你像颗种子,勇敢地冲破泥沙,将嫩绿的幼芽伸出地面,指向天空。孩子,愿你快快脱去幼稚的娇嫩,扬起创造的风帆,驶向成熟,驶向金色的海岸。    31、愿你是风,鼓起白色的帆;愿你是船,剪开蓝色的波澜。生活正在你的前方微笑,勇敢的走上前去,将彩色的人生拥抱。    32、一学期的集体生活,让清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在一学期里期终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仅如此,还能在集体里和小朋友们和谐相处,交了好多好朋友。经过老师的帮助,她还克服了懦弱的缺点,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步,做为父母感到很高兴。感谢老师们对孩子的培养。在新的一年里,希望我们清清能更加努力学习,有各方面都能有所进步,争取“三好学生”。    33、希望许世杰在新的学期里有新的进步,尊敬老师,爱护同学,上课认真听,能积极发言。
推荐阅读:
本文链接: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下一篇:
割麦子的笑话,爸妈检查作业的笑话段子笑抽筋
六一给儿童寄语,儿童节祝福语大全,幼儿园六一
六一父母给孩子的励志的话语,不在身边祝福孩
六一儿童节短信祝福语,祝福六一儿童节快乐的
本栏目最新发布信息
&&<span style="color:#FF
&&<span style="color:#FF
&&<span style="color:#FF
&&<span style="color:#FF
&&<span style="color:#FF
本栏目信息点击排行
&&点击<span style="color:#FF次
&&点击<span style="color:#FF次
&&点击<span style="color:#FF次
&&点击<span style="color:#FF次
&&点击<span style="color:#FF次
文摘汇全站最新发布信息
&&<span style="color:#FF
&&<span style="color:#FF
&&<span style="color:#FF
&&<span style="color:#FF
&&<span style="color:#FF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闵宝权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给孩子多些陪伴,给孩子多些自主空间,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
教育反思实践
给孩子多些陪伴,给孩子多些自主空间,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
闵宝权在北京丰台某小学的家长会上发言(节选)初稿201403,后来又给数个小学的家长集体交流过此专题。最近改动前言: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孩子情,可怜父母望子切,可怜孩子内心苦!孩子的心理问题无疑和成长家庭密切相关,成人的心理问题多数也和原生的成长家庭有关。对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质而言,原生家庭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应是父母的养育模式了。换句话讲,孩子若出了问题,一般反映了父母潜在的问题,只是很多当父母的未必很清楚这一点。有时针对某些儿童或青少年的问题,我们委婉指出来后,当父母的面上未必认可。是啊,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父母期望的传承是父母未来的指望和依靠是家庭的核心是家庭的脸面是家族的希望,等等。为了孩子,绝大多数父母或众多长辈可是呕心沥血殚思竭虑甘愿人梯,谁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愿意自家孩子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落伍呢?谁愿意自家孩子出问题呢?谁愿意承认自己的亲子教育方法或模式是有问题的呢?近期思考,为何成人如此多的焦虑?为何不少青少年出心理问题?家庭是第一教育场所,其后是学校,然后是社会。亲子关系核心的核心是尊重,将孩子看做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予以平等看待,而不是家长居高临下、控制式、命令式、支配式的对待。于个人是尊重,于团体或大众是民主,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或缺和薄弱的环节。当然,无规矩不成方圆,关爱的同时应该有适当的管教,那种无限制满足孩子欲望或过分娇宠孩子的,一样是害了他/她,让其太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在家事事好,出门事事难,走向社会后容易出现人际交流的障碍。孩子内心最深的连接就是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得到父母的关注、肯定、认可和赞美,孩子最忠诚的对象仍是父母(即使孩子对父母有强烈怨恨或敌对)。同理,孩子最大的怨、恨、怒、恐和各种感情伤害大多也与父母不当的养育模式有关。小时候没有得到的,长大后他/她很可能会终其一生都会去寻寻觅觅!寻觅什么?那就是关注、关爱、肯定和尊重,一句话就是:爱,被爱!&正文后面的附录内容:附录一:孩子的未来决定于其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主要决定于其父母的养育方式A判断亲子关系品质高低的简便方法B各种养育误区和可能结果C如何给孩子创造良好心理发展条件D听听孩子的想法,给父母一些参考附录二、事与愿违:有一种“笨”,是父母方教出来的附录三:北师大教授对200个北京孩子追踪研究20年的重要发现讲座正文:第一个分主题:给孩子多一些陪伴哪些陪伴呢?简单来说第一是生活上的,第二是学习上的,第三是工作上的。首先当父母的要人到场,有些家长工作确实很忙,我也非常忙的,但再忙也要每周抽出1-3次陪陪孩子,适当聊天,玩耍,打闹,运动,休闲都行。一块吃饭,一块看电视,玩游戏,发呆等都行的。忙是借口,心里要有陪伴这根玄。否则,等孩子上初中高中了,Ta能独立自主了,能自己找玩伴了,你们当父母再想多陪陪孩子,机会就少了。更要有长远考虑,举例:有位老人给我说她很孤独,女儿过年过节才上门看老妈,吃完饭就走人,还不愿吃她做的饭(嫌味道不好,多是去饭店吃)。我说:“谁叫您在孩子小时候陪伴少呢?”。她回答:“也不是太少,不过具体照看几乎是老人帮的”。我了解到她性格里还有吹毛求疵,对老公和孩子均如此。不难理解,为何她的女儿与她没有亲密感了。我注意到,即使我爱人非常忙时(比如:正赶文稿),我女儿有时进房间去找她,她多半会停下手中活陪她玩几分钟。不太忙时,会主动找机会带孩子在房间玩,去室外小区内玩。这明显弥补了我当父亲的超级忙,陪伴较少的情况。故夫妻两人,最好要一起陪孩子玩,实在不行,要适当轮番陪伴。最不好的是,两人都很少陪,以为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就万事大吉了。陪伴孩子时应该做什么,和尽量少做什么?其实家长也包括我,也未必真正明了。有时我们以为对的,也尽心去做了,未必是孩子喜欢的。什么事情有个度,重复讲大道理,或报怨,唠叨,家长应尽量少做。当你陪他(她)玩时,你真心实意陪她玩了,她一般都会很开心的。她若有潜在的负面情绪,也不知不觉中就被释放了,你多陪孩子的话,让她高兴,高兴就能促使心理健康,你都不用跟孩子讲人生的大道理,你也不用说儿子你要要好好学习(家长们尤其容易在这方面过多唠叨和指责)、要自信、要尊敬长辈和听话等等。他会在自然成长中慢慢发展出这些好的品质的,关键是要多些自然、理解和包容的。当然,家长以身作则也非常重要的。玩的时候以玩耍放松高兴为主,教育的目的要弱,我们不要把陪伴孩子赋予其它太多的教育功能。我也会给家长说:你如果会教育,你可以通过一些小事例来教育,前提条件是--你自己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很在行(不仅凭自我感觉,还要看实际效果哦)。有几个家长会认为自己不懂教育的?“养个孩子还不简单?过去父母养我们子女好几个都养好了,我们就养一个,那有何难的?”我的一个朋友对我(当我仅是30岁左右时,连女朋友都还没有呢)的某些善意的提醒不屑一顾。后来我眼睁睁的看着他的孩子滑向。闵宝权:“您孩子的情况可能与您们的养育模式有关啊!”。有个家长(爸爸)愤愤的回应说:“我们兄弟4个,父母没时间管我们,我们都成才了。我就一个儿子,难道我管错了?好歹我还是处级干部呢!”在当地,处级干部已是不小的官了。他儿子怎么了?北大大二学生。大学之前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了,学习一路顺利,当初高考,全省第10名,北大名系录取,家里大宴宾客30桌。如今,只能休学观察一年。起因是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又后退了好几位。发现自己原来最为自豪的学习不再能进前三名了,与同学相比好几方面也都不占优势啊!与同宿舍的同学又很难融洽。这就是目标单一,一心只读圣贤书,一旦不顺利时容易有强烈失落感啊!爸爸自他上小学,就经常给他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要是与提高学习成绩有关的书籍都毫不犹豫的买,与小伙伴玩耍,偶尔而已,爸爸还委婉提醒他,不要玩物丧志,不要在小伙伴身上耽误宝贵的学习时间。适当寓教于乐,玩耍中适当加点东西即可,原则不能败了玩的兴致,如果你什么感觉都让孩子感觉你在跟她玩的时候教育他,她还愿意跟你玩吗?她当然会不愿意的。适当的竞争性游戏可多给孩子增加一些困难。我给我闺女玩耍,就是随意的陪她玩,有时有意无意加丁点内容。6岁之前跟她玩什么老鹰捉小鸡呀,我编个故事啊,让她扮演个角色什么的。6岁前,我瞎编故事,瞎起个角色,她马上就可以进入角色(即使在哇哇哭时),6岁以后就不行了。但仍有个屡试不爽的:我说闺女来跟爸爸比比,看我俩谁能第一个摸到前面(比方30-50米外)的那个东西(比如电线杆、汽车屁股、标牌等),一般要在开阔地带玩,先注意安全。第一遍我俩打个平手(偶尔我第一,不管如何要为第二遍比赛做铺垫嘛,要不后面的就太虚伪了)。第二遍时:我边跑,边说:“闺女啊,爸爸太累了,你别跑这么快嘛,我赶不上你啦!”。她总是咯咯一笑,拼命跑(最后结果总是在我无奈的预料之中),说我得第一啦!我是第一!我还没有告诉她你要自信,她就很自然获得自信了。但这样的方法不能太频繁使用,偶尔我会有意无意增加竞争的难度,甚至她完全做不到,点到为止即可,陪伴还是多些自然而然的状态比较好(比如我爱人那样的陪伴),适当肯定即可。无端的指责和批评尽量要少,要容许孩子适当偷懒、耍滑、耍赖、耍娇、蛮不讲理、哭闹等等,这是孩子的情绪处理能力尚不完备所致。孩子活在当下,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既坦诚,又真实,虽然有时有些无理,有几个大人能做到这样呢?多陪伴孩子,多关注孩子,多理解和宽容孩子,自然能培养孩子与父母的亲密感。孩子跟父母的亲密关系很重要。没有亲密关系,他没从你们那儿得不到亲密关系,得不到信任和安全感,他的防御心往往很重,防御心重,就是不自信的表现。那他走到社会上就很难与别人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很难获得高品质的友情和爱情。陪伴不是您在孩子身边就叫陪伴,有一种说法是“您在我身边,心却在千里之外”。这就提到对孩子的关注:让他感觉到家长在听他说,看他做,关心他当下的感受和情绪,让他觉得你人在身旁,心也在现场呢!前几天有位妈妈是老师的感慨:我教书很成功,为何教不好女儿?为何女儿不自信,不爱与人交往,给我不亲密?我回答:谁让您没有真正认清老师和妈妈身份的区别,而且我估计您当初还自豪老师妈妈一肩挑呢?(建议所有学校都应规定:在学校里,老师不要教自己的孩子,就是说孩子不要进到父/母教的班里来)我觉闺女第一位还是比较和妈妈亲,这是应该的,爸爸的话要学会接受这个失落。有一句话宁舍皇帝老子不舍乞丐老娘,人在7岁之前小的时候妈妈陪伴应是是第一位的,爸爸是第二。7岁以后,对男孩来讲,爸爸的陪伴或引导应该有意识多一些。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10岁的男孩还紧紧抓妈妈的手,长大以后会让另外一个女人伤心的!因为若妈妈照顾太细致,爸爸的引导确实,男孩子长大后容易成为妈宝男的。父爱如山,给人稳定踏实的感觉,是孩子成长的方向,尤其是男孩子;母爱如水,水是什么,水能滋润心田,温柔细腻,给人安全和平静感。但现在爸爸相对应酬多,男人不如女人心细和耐心,常嫌事多,不愿多陪孩子,加上妈妈也是容易报怨,男人就容易躲一边去了。现在这个社会男人,难人,是困难的难,男人更难一些,希望在座的女同胞们多给男人网开一面吧,其实男人也有很多可怜和无奈啊!妈妈多予爸爸理解和宽容,多鼓励爸爸陪陪孩子,也是减轻你们的负担嘛。只是具体事情上妈妈不要要求太细了,太较真了,对老公和孩子都要多些宽容。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我们可以说是榜样,也可以是支持,在座的谁愿意回答我这个问题?我卖个小关子,父母给孩子最大的礼物是什么?是金银财宝吗?是房子吗?是车子吗?在座的谁愿意回答我,父母给孩子最大的礼物是什么?你来回答:“教孩子成长”,这个老师说什么?那位老师,哦,最好的是“陪伴”;都不错,还有吗?还有答案吗?哦,“独立”,很好,这是针对孩子的品质而言的。我说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由父母这方给出的,夫妻恩爱,这是最高品质,这是最好的礼物。父母孩子的关系好比是个三角形,下面两个角是父母,上面的一个角是孩子,父母的关系稳定孩子才相对的稳定。父母恩爱,家庭完整和和睦,孩子还需要到处去学,另外拜师学艺,学如何自信如何做人如何交往吗?父母恩爱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两口子到是天天浸泡在爱情里了,好像一个人似的,几十年如此,孩子呢?被严重忽视了,这样的孩子肯定也出问题。我还真的碰见过几例呢,这在国内自然属于很少见的啦。第二个礼物:应是肯定和赞美。非常重要,时间关系,我就不仔细展开了。一个孩子在父母这里得到认可、肯定得到赞美,她才会学会欣赏别人,肯定自己,她才会赞美其他别人。肯定和赞美不要空洞,而是要具体化,比如妈妈这么忙,谢谢您帮我买了趟菜、帮妈妈倒水。第三个礼物:尊重他,尊重他的想法和做法,不必最求最好和完美,错了,可以改正调整嘛,前提是没有生命安全问题和违法违纪等,不伤害到别人。尊重他是一个独立个体,而非父母的感情附庸物,孩子是你俩的,但不是您的物件,不是您的宠物。不是您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的。我也不仔细展开了。举个极端例子,父亲出轨了,离婚了,孩子跟着妈妈,妈妈天天在孩子面前说爸爸的不是,不让孩子见爸爸。我问妈妈,您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吗?她说当然啊!我说您只要保持目前的教育风格,孩子的未来一定是与您的期望背道而驰的。至少您不能剥夺他见爸爸的权利吧?虽然您还没有放下对您前夫深深的怨恨。孩子的基因(身体部分)一半来自爸爸,一半来自妈妈,同理TA的心理能量也如此。父母恩爱,家庭和睦,孩子的内心和身体处于最适然的状态,父母严重争吵、长期冷战、离婚、在孩子面前相互指责或背后指责对方,均会撕裂孩子的身心完整性,易引发和加重孩子的自卑、自私、退缩、攻击、焦虑、、人格障碍直至精神分裂等等。当然父母可以给孩子的礼物还有不少的,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轻松、自主和富足的环境,对孩子的心身健康是有很大裨益的。第二个分主题:给孩子多一些自主的空间中国家长最最突出的特点是:管得太多,管得太细,背后是传统文化释然,即家文化,以控制和掌控为主。这反而弱化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接下来讲如何给孩子自主的空间。自主代表什么?自己的事自己做决定,他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她受到苦,唯恐她受到委屈,其实有些小苦、小委屈和小挫折孩子还是可以承受的嘛。给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间,实质是尊重,尊重孩子的意愿,发自TA内心的意愿。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的决定(或让孩子参与,事前协商讨论也可以的),让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选择自己的朋友,大人保持适应关注即可(只要没有大的问题,比如生命安全,违法和伤害别人等)。可能有家长就要问了,尊重孩子的意愿,他不想做作业或上学,怎么办呢?我回答:这是极端情况,假如很多事情都给TA商量了,协商了,从小家里大人就是这么尊重TA的,他会闹到今天不想去上学吗?恐怕你让他不去学校他还不乐意呢?正常孩子乐意学习的,乐意与同龄人交往的,学校就是他们当下最愿意去的一个地方。TA自身有学习成长的自然需求,也想学习好嘛,何况TA得到家长的尊重了(家长千万别太唠叨了),TA会不尊重家长的意见吗(希望TA好好学习嘛)?假如某个孩子多数时候都不想做作业或上学,那真是个问题,很大的问题,真正的根源大头往往在家长(这是很多家长想象不到的,但确实千真万确,我接待太多这样的案例了),小部分在学校(可能与老师或同学有关)。同样,家长口头上说尊重,一定也要发自内心的意愿,而不是口头说说,做做样子而已,关键要在行动上落实,要有诚意。有个同事某天给我讲,她儿子起床要自己叠被子,老爸赶紧过去,儿子别做了,我帮你叠。儿子回家说鞋脏了,老爸说赶紧脱了,我来帮你擦。自然老爸帮儿子收拾书包、准备文具、盛饭等等。她说孩子小时还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在上高中了,回家什么都不做,也不愿主动约同学玩,放假整天呆在家里,我们才觉得有问题。我说,你们事事都帮他做,潜台词就是:儿子,你不行,时间长了,他真认为自己啥都不行了,没有心气自己去打拼了。人际交流属于互动性和及时性,需见机行事,需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会人际交流者,做什么看似自然而然,实则是多年的自然积累。前提条件是父母要学会放手,至少要放50%,放80%就比较理想。还有20%不会完全放手,要适当管理的,当然也要智慧的管理才对的。201410(闵宝权补充一个真实案例):5.1去哪儿玩呢?上高中的孩子主张去西安看看兵马俑,爸爸妈妈说去北京吧(孩子已经来过好几次了)。非要来北京也行,父母(父是真正拿主意的)说开车去吧,孩子怕大堵车,建议坐火车。结果开车去的,路上堵得一塌糊涂。孩子从北京返回老家后因为一件小事大发脾气,父亲给我讲的时候省去了前面的交代,仅说孩子发脾气的细节,我和现场的助手们当时都觉得这孩子太那个了吧!可我随后单独与孩子聊10分钟,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孩子刚上高中,父母最近专门来北京买房子了,为的是以后孩子来北京上大学,工作等等(多长远谋计啊!是否也是一种高瞻远瞩呢?)。非要来北京,而且开车来,为的是方便去看看新房和跑跑建材市场。各位看官,你们知道孩子后来怎么说吗?他非常哀怨非常愤怒地说:他们(他的父母)只知道一切按他们的意愿办事,成绩比什么的重要,房子比我比我个人更重要。他们只知道做“儿子考上好大学”的美梦,却没有静下心来想想我这当儿子的内心想法。闵大夫:买房子还不是为你买的?反正今后房子归你嘛!男孩:话是这么说,假如你的所有衣服、吃饭、玩都让你父母为你买的,为你决定的,可能面上询问了你的意见,但又根本不参考你的意见,你有什么感受?他们什么时候真正问过我的具体想法和感受了吗?考虑了我的真正想法了吗?闵大夫:我理解你感受的。你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来表达你的难以名状的苦闷愤怒,只能.....(省略几个字,相信大家可以琢磨出来的,谁都知道他父母最在意什么了),对吗?男生:默不做声。该男生因不愿上学来诊,IQ(智商)很高,现实人际交往的EQ(情商)一般吧。我亲自做2次后心理访谈后回去上学了,过了几周又不去了,第4次心理访谈后本来说5.1后要去上学的,假日期间来北京玩一趟后又拒绝去学校了。前2次我以调整孩子的负面情绪为主,第3次主要给妈妈聊,妈妈当下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表示愿意调整。后来孩子又拒绝去上学,从他反映家庭里的各种细节和冲突看出,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他的父亲。故5.1节前,我主持第四次访谈2个小时专门针对父亲,当爸爸亲口说一定要改,要善于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不要过多指责和要求孩子,做事要多给孩子协商。妈妈后来确实开始调整了。当爸爸的,面上很和蔼,在我面前,口口声声愿调整,一定会尊重儿子。其实我慢慢看清楚了他对儿子的模式:面上有协商的形式,无尊重的实质,说明什么?他连在我面前都难以真正坦诚(向我隐瞒不少关键信息,我也很无奈和愤怒!),他难以对自己坦诚,更难以对孩子坦诚,一个不能对己和别人坦诚和真诚的人,很难获得别人信任的,更难获得儿子的信任。没有信任,没有尊重的亲子关系,注定品质会大打折扣的,容易出问题的。他的思维模式太固着了,太追求面上目标,缺乏真正的反思,故难以做出真正的调整。尽管他多次说要改,要调整亲子模式,但很难改啊!我当下给他当爸的下了一个紧箍咒:回去后必须想办法去参加7-10天的内观后(可能能促使他去觉察自己真实的内心吧),我才会重新开始接待他们。目的就是要他学会去做真正的反思啊!妈妈次日从老家给我发微信,说要我相信孩子他爸会改的,请我继续帮助他们。我说,帮的形式有多种,我仍在帮你们嘛。只是当爸爸的,之前也没把我的意见真正当回事嘛?这次我只提出上面一个硬性要求,不为过吧。故不管一个人他的智商多好,学习成绩或专业多么优秀,若人际关系不行,我们有理由怀疑他的心智健康(也与情商相关)有问题的,后者又与多种因素有关。当然我认为非常重要一点就是在他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训,父母要么冷落了他忽视了他(内心是荒漠),要么就是管得过多过细,或父母没有给予孩子必要的尊重和宽容。父母要求苛严的,孩子也会追求完美,追求目标很多(贪),苛求自己和他人,有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事业干得不错,但内心未必放松和宁静,人际关系未必很舒适等。故家长不要无限转嫁自己的期望,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适当,多些顺其自然。有些愿望当父母的是学会闷在心里,面上要放轻松些。您放心,其实全天下的父母都有同样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只是不要把你的愿望和要求时时挂在嘴边,不要用养育的恩情来压迫孩子。有的父母对孩子这不放心那不放心,想法设法去打听或打探他们想知道的。对孩子适当的察言观色是可以的,但若非要打听你想知道的关于孩子的所有事情就没必要了,那样势必会引起孩子内心的反感和无奈,孩子能有效抵抗或防御还好一些,假如孩子不能有效抵抗和防御,孩子就被迫顺从、被迫撒谎、被迫隐忍、被迫生病等。生病或被迫生病这可能家长没有想到的,看看上面那个男生,他的人际交流其实已经存在问题了,后来的病其实就是被迫生病。此话题不在这儿详细展开了。简单一条就是能让他自己做决定的就让他自己做决定,能让他自己做事让他就自己做事。父母适当保持关注就行。这么做的底线是不涉及生命安全问题,不涉及伤害自己和他人不违法返纪问题。涉及面子啦、荣誉啦、成绩啦,都可以细思量或协商的。出现争执或纠结时,家长要冷静分析,除了考虑是否触及底线外,你还可以反问自己,“必要要孩子这么做吗?”“这次孩子就必须听我的吗?”“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我必须马上发火把孩子压下去吗?”“我不能再等3分钟吗?”还有一点就是孩子明确说不让家长做的事,家长一定要仔细琢磨清楚了,是不是非做不可;孩子有些不愿让你去做的,你也要多考了一下,若你认为需要做,至少陈述您的理由吧,有个大致的协商为最好。若没有协商,那只是满足家长的欲望而已,即使你是好意,但不被孩子认可,类似的事件多了时间长了,孩子与家长的关系肯定大受影响。这也是为何不少孩子既爱父母又恨父母的原因之一吧。所有的孩子内心都是爱父母和忠诚于父母的,这是血脉决定了的,即使父母性格怪异、有家暴、激烈吵架、离异、犯罪和死亡。但很多孩子又恨或瞧不起自己的父母,那是为何?原因有多种多样,假如当父母的能做到我此讲座强调的三点(当孩子还小时)(看看题目吧),那恨还有吗?即使有,会很多吗?当然,等孩子成人后,尤其是等他/她自己当父母后,可能会更多理解或宽容父母当初的一些做法吧。也有个别的人,一直对父母有恨、不亲或不愿接近,若不做系统的心理咨询,恐难以化解这种很深的矛盾。给予孩子自主,还需要让孩子学会自律和责任感,知道有的事不能做,有的事情不能乱说。。。。。说来也怪,现实确实常常如此(当然也有例外):父母担心这担心那,故孩子的这事要管,那事也要管,结果是父母越管得多的,孩子的自律性越差。我仔细观察,我上学过程中经历的好几个学习班,谁的自律性最差,常常是父母要求苛严的,管理太细的(当然也有个别后来的发展也是非常不错的)。仔细琢磨,预料外也在情理之中。几周前一18岁男孩,因头晕来诊。核磁超声做过多次了。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被迫换过几次学校。家里父母要求非常苛严,连交什么朋友都严格审查。家里连电视都没有(大家知道何故啦!)。一般孩子出问题是说去学校容易头晕的,此男孩是回家就头晕。他私下与我的心理助理老师说:“我家就如同沙漠!”。老师说不还有爸妈吗?他说:“你孤独地在沙漠里行走,突然见到2只狼,你高兴吗?”。无语,还是无语,心理老师那一刻真是无语了,还有无比的心痛和无奈。我给他父母出了几道题,回家搞实证统计去。问题是:1.什么是成功?或用什么来衡量?2.当一个人获得真正的成功时,他内心应该的感受应是什么?3.去收集大众眼里是非常值得称道的成功人士,比如:马云、王石、潘石屹、李克强、习主席等,他们的家庭教育模式是什么?4.45年前某对父母若按你们的教育模式来教育有个叫“马云”的小孩,马云还能成为今天的马云吗?5.观察你们身边的人,事业家庭人际关系比较均衡发展的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模式是什么?今天的内容第三个分主题,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换句话说父母再好再优秀也无法替补同龄人的作用。孩子7-17岁时是孩子发展自我认同,自律性和统一性的获得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孩子成长不好,给同龄人的交往受人为限制或交往很少,他今后跟同学交往就容易不顺利,出现种种困难。有些孩子在班里面稍微跟同学闹矛盾或受点委屈或受到老师的批评几句,孩子就不愿意去了,有些父母说你不去再给你换个学校吧,换来换去,旧问题未能解决,新问题又增加了不少。那问题的核心和根源在哪儿呢?父母缺乏相关觉察和反思啊!所以要增加孩子的交往机会,尤其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小于10岁的时候,在城市里面不像农村大杂院,孩子有的是玩伴,但是现在城市的话我真是亲身体会到了,在我们楼上有两个孩子,那层楼五户有两个孩子,都比我闺女大几岁,我就始终真的没找到机会让我闺女与她们玩耍。周末我会有意识带她到我们同事朋友有小孩的家去坐(或邀请对方过来),有时我爱人会嫌麻烦(也怕给对方添麻烦)。我说嫌麻烦也要这样安排,我们大人倒不急的,关键是为了给闺女找玩伴。闵宝权:前几天我接待一16岁的高一女孩,不想去学校,她说在学校她整整一天都不与同学说一句话,即使给同桌也如此。她说她想改变现状,但又说她不想说,即使整天一句话不说,她也不难受。我问她,为何她不愿去学校?她说她在学校没有快乐感(虽然前面说过不难受的),在家也可以自己看书的。没有起码的人际交流,何来快乐感?我知道:她真的不知道如何与同学讲话聊天,她不是不想与同学交往,她真的不知道如何与同学打交道,她自幼与父母和其他家人交流,与同龄人交流一直很少啊!从小她被妈妈非常仔细的照顾着,平时上学放学都是被家长直接护送的,也未被刻意鼓励去与学校的同学和小区的孩子玩耍,毕竟学习成绩尚可,也非常听家长的话,孩子一直文文静静的,不调皮不惹事,家长也不觉得孩子有什么问题,直至最近不想去学校了。我简短接待后考虑她有状态,有和自恋倾向,可以用抗药,后者则非常难办,药物几乎不管用的,即使心理咨询,也是需要非常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系统的做很多次(大于100次)的心理访谈才可能有效,可是当地几乎没有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啊!前几日一初中男孩头晕不能正常上学(频繁请假)(意识层面还是非常愿意去学校),我测量他的体位血压、脉博等没有问题,只是他看上去文文静静、神情弱弱的、语气轻轻的,缺少男孩子的朝气神。我问他妈妈,您应该管理他很仔细吧,她说是的。我又问,儿子有什么优点,她说他很听话很懂事。我叹口气,问题就在这儿。为什么他很听话?很懂事?后来在我的建议下孩子与宣武心理团队的心理咨询师做了20多次心理访谈,妈妈和爸爸也专门找心理老师做了5次正式的访谈(他们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愿意做调整),在服药(象征性的)孩子的头晕慢慢见好,基本上不请假了。有的家长(即使我反复解释孩子的问题与他们有关),就是不愿正视孩子问题的本质,也不愿做实质上真正的调整,我们也没办法,只能尊重他们家庭的命运了(虽然肯定为孩子的成长环境感到痛心和可惜!我就不具体举例了,类似的例子,可以公众微信号上搜“宣武心理俱乐部”上面的文章《向所有追求专业和卓越的医学同行们致敬,闵宝权/文》)相对于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成人追求外在的东西,追求物质,思维模式其实是一样的,大家太看重外在的东西,今天这个采购潮,明天那个购买潮,买了一大堆,我记得电视上曾报道某位大妈头脑发热时买的面粉堆满了半间屋子,某位男子抢购的食盐可以用30年。为何如此?这说明什么问题?说白了,是国人缺乏独立思维能力的缘故,人云亦云,这其实和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关系---国人缺乏坦诚和面对内心的勇气,好面子,太最求面上的东西,虚荣心强,教育目标单一,强调下级服从上级,不太尊重个性,不鼓励独立思维。家长对孩子对孩子的最大希望就是把学习搞好。搞不好时,家长除了指责孩子,也容易去责问老师,为何没帮我孩子把学习搞上去?教委追求面上指标,搞这个评比搞那个排名,校长听命于各种指标,教师忙于完成各种任务,哪还能心平气和顾及完善孩子的人格培养?相关部门官员浮躁,为了便于操控,闭门造车搞出许多评比指标或评比项目,学校管理者盲目和被迫追随,老师无奈挥鞭驱赶孩子,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重负在肩,不出问题才怪?终端的就业压力山大,压力重重下传,最终传到孩子身上,唯学习分数至上,个个都被修理成像模子里出来的产品,规规矩矩,唯唯诺诺,那还有机会和心思去修生养性/人格培养/创造性/独立性思维的培养。大家别忘了教育第一位是父母,有的父母一旦看到孩子出问题,不去上学了才带孩子来看病。更有甚者,父母懒得陪同,让亲戚带着他(她)来看病,我说应让父母过来啊,他们就是过不来,借口太忙。有个男孩,每次惊恐一发作,给谁打电话,给他姨打电话,他姨给送来门诊,我问为什么好几次了爸爸都没来,妈妈为什么没来,姨妈说都是做生意,家里面生意做的还很大,我说他们就这一个孩子,挣很多还不是留给孩子的,但孩子长大后若心理不正常,很难用钱买回来的啊!当父母的不能明了孩子的问题根源何在,不能做真正的调整......哎,真让人心痛啊!其实咱们的家长要求孩子学习好并不为过,老师也是希望孩子学习好,心理也好,但是只是不知不觉中(大家过分关心学习成绩和听话与否),心理健康和人际交流自然是最容易被忽略了的,在培养孩子一定不要太过于关注学习,一定关注她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养育的过程和孩子的心情如何。今天的讲课内容就到哪个这儿,接下来让大家做个互动,体会一下吧。现场体验活动:双手搭肩游戏(一个人从后面双手搭在另一个人肩上,后面的人当父母一方,前面的人当孩子那方)(体验来自父母的无条件关爱和支持):孩子,你是独一无二的孩子,爸爸妈妈远爱你孩子,爸爸妈妈永远相信你孩子,你的事由你做主孩子,你的事你要自己做孩子,爸爸妈妈愿多陪陪你孩子,不管你做什么,爸爸妈妈都理解你孩子,不管你在哪儿,爸爸妈妈都牵挂你孩子,不管你人在何处,爸爸妈妈的心都伴随着你孩子,孩子,你是最棒的现场数位家长流泪,某位家长发表感受:我要反思,过去总觉得自己太忙,没时间陪伴孩子,今天我明白了,那都是借口,是我没认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我今后宁可少挣点钱,也要多陪伴孩子。闵大夫回应:很好啊!多挣钱,今后多留点给孩子的可能仅是财富,本没有错的。可能错过的是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和高品质亲子陪伴,假如孩子今后有心理问题,可不是用钱就能随意买回来的啊!有位女性家长现场离开前,与我的心理助理反复拥抱2次,感谢让她体验到某种感动。她俩邻座,双手搭肩游戏时临时配对互动。现场提问:有位家长问我如何不把情绪带回家?闵宝权:在外面及时处理好呗。家长要学会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在家里肆无忌惮的发脾气,或威胁孩子。关键还是要家长有自知之明,合理处理自己的愿望和实际情况的落差,先正确处理好自己的不良情绪,才能更好与配偶和孩子相处。家长问:我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有自信?闵宝权:如何教育孩子,有不少家长习惯于只会要求命令或指责,不会肯定和赞美,故家长要多学习,多反思。具体细节需要一对一给我或给其他心理老师聊,每次40-60分钟,不过这已经属于心理疏导的范畴了。我的观点非常简单,简单到几句话,看看我今天的讲课题目吧。家长问:孩子不愿学习怎么办?闵宝权:如果TA脑袋不笨,想必是他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什么原因呢?假如TA很笨(智商确实不高),在目前唯学习成绩至上的学校氛围中,他的价值感会高吗?他会感到舒服吗?他会去追求那位叫“学习”美女吗?家长问:我孩子太老实了,总受欺负,怎么办?闵宝权:谁叫你们两口子过去以孩子听话为自豪呢?他太听话了,自然就软弱了,老实不等于诚实或坦诚,前者意味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争取自己的权利,后者(坦诚)需要勇气的,而我们国人恰恰缺乏自我坦诚的勇气,太在意面子了。解决之道是坦诚面对现状,坦诚面对内心,尔后才去琢磨怎么提高自己,怎么维护与周遭的人际关系。维护好人际关系,需要综合素质的,背后其实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有关啊!家长问:孩子觉得现在的生活是理所当然,为什么一点都不会感恩,而且心理还很脆弱?闵宝权:家长和老师容易用恩情来压孩子,希望他们听话。当家长和老师试图想让孩子学会感恩的时候,其实是在给孩子制造内疚和自责,毕竟孩子在大人长辈眼里还有很多不完美。想让你的孩子身负内疚和自责,一句话就可以搞定,你只需说一句:“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爸妈养你容易吗?!”。孩子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压力的能力是一点点随年龄、教育和生活慢慢培养的,不能拔苗助长,得陇望楚。家长问:孩子总是不在学习上不用心,贪玩,做作业拖拖拉拉,虽然学习成绩还可以,您有什么好建议?闵宝权: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不必过分为此焦虑。而过多要求和批评教育,会让孩子无可躲避中,变得虚与应对。没有焦虑的父母,才可以带出自由自在的孩子。父母焦虑越少,孩子越自然、自在、平和、舒展。父母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梳理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的内心,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害怕或恐惧的又是什么?我们焦躁不安的背后还隐藏多少我们未知的欲望和恐惧。只是很多父母看不见自己内在层层叠叠的焦虑和恐惧,这些焦虑和恐惧,就会像乌云一样阻挡了孩子健康成长的阳光,让孩子变得或焦燥或纠结或无力。从看见自己开始,从爱自己开始,你才能更好去爱孩子,况且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当家长的不爱学习,天天打牌和搓麻将,就别太指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很强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家长问:我知道不能替孩子做决定或做事,但我又担心他做不好,还不如干脆我自己来做,只是学习我只能管不能替代的啊!闵宝权:真正的爱孩子,是放手让孩子做他自已会做甚至还不会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替他做他自己已经会做的事,这样的话会弱化他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我们总是容易主观上把规则和任务下达式交给孩子,我们是否先问问:给孩子的是他想要的吗?这是孩子需要的还是家长自己想给的?我们家长总是希望今后孩子能自强自立,有出息,别当宅男宅女,别离群寡居,但另一方面有过多帮他忙,给予过多的建议和要求,但我们所做的事(掌控式)就是让孩子离目标渐行渐远。致谢:感谢梦娜老师的千针引线,感谢殷校长的盛情邀请。注:若有学校或类似机构想请闵宝权大夫前去主讲亲子关系的,或团体少年游戏活动的,请联系我的心理助理张国云老师。:给和平里九小的家长讲同样题目的课后,家长问的几个问题(部分与上面的雷同,我就不列出来了)家长问: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怎么办?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应尽早进行正规和有效心理干预,越早越好,就象一个人手上的软泥在软的时候他没用心智去捏个好形状,等泥已经成形并变硬时,他再想纠正,恐就晚了。这就是我更愿意来给小学家长讲课的原因啊!家长问题:孩子不愿给家长交流,怎么办?闵宝权:问题应该还是在你们这边。今天时间不够了,无法详细展开,展开的前提是我需要问您很多关于你俩平时如何教育孩子的,先仔细回味我今天讲的吧,看看孩子还小的时候,你俩是怎么做的。家长问题:如何让孩子少上网?闵宝权:我两口子对闺女的管理风格是非常宽松的,几乎不限制她用电子产品(手机、IPAD和电视),尽量让她自己管理自己。关于上网和玩游戏什么的,我们也面临同样问题,,当我闺女独自一人上网或玩游戏超过1小时后,我内心有时也暗自着急,但我不会太表现出来,只是适当提醒她时间偏长了,要休息一下或去看看书什么的,不会强迫她马上下网的,她有时也在敷衍我们,大体上我俩也不太计较,毕竟她该睡觉能去睡觉,该做作业能自己完成,上学就更没问题啦。看电视也是如此,有时我们全家还一起看呢,说说笑笑的。有时我还求闺女教我玩游戏呢?玩游戏时,她手眼并用,反应非常敏捷,我远不是她的对手,看电视,上网极大丰富了孩子的知识和视野。我和家里其他大人,妈妈、姥爷、姥姥等会每天轮流陪她出门走走,玩耍什么的,自然就减少她看电视、上网的总时间了。那种天天沉溺于网络的,应该是现实中人际关系可能有问题的,首先就是孩子不愿给父母交流,可能也不知道交流什么。孩子小的时间,当父母的不好好陪伴他,多与他交流,培养亲密感,等他长大后,自我意识变强了,你想管,即使是宽容的陪伴,好的引导,哎,已经偏晚了,孩子不愿给你聊天,也不愿跟你出去玩出去吃饭什么的,难咯!家长问:我也去参加过不少亲子方面的工作坊,但现实中我女儿仍然不愿给我交流,还不允许我催促她学习或别磨蹭。闵宝权:我能理解您当父母这方的焦虑和无奈。参加工作坊也好,看书也好,那些都是形式。教育孩子,既简单又不简单,关键是方向、方法和关系。亲子关系好了,家长适当的要求或批评,孩子是能接受的。还有一点,当父母的可能重视不够,那就是你自己做得怎么样,是否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当你不开花,所有的亲子技巧都只是装饰,甚至毒药。当你开花,你不需要任何亲子技巧”(摘自微信文章)附录一:孩子的未来决定于其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主要决定于其父母的养育方式----与父母的情商直接相关,无关乎父母的愿望、职业、贫富程度闵宝权201405,微改动20175尊重而不放纵;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邀请而不要求。——亲子教育四金言A判断亲子关系品质高低的简便方法(闵宝权原创)通过临床大量青少年心理案例的观察和总结,我个人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判断:1、父母双方是否共同均衡的参与亲子关系?2、孩子能否自由与父母进行语言交谈?3、孩子能否自如与父母进行游戏玩耍?4、孩子能否自如与父母有适当身体接触?5、孩子能否自如向父母提出不同的意见?您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呢?您的孩子与您和您老伴的关系如何呢?您是否以孩子很听话为荣?为孩子一心一意专注学习而自豪?小心啊小心,危机可能已经潜伏啊!您是否为孩子的叛逆很恼火?为孩子的怪异行为很困惑?那我告诉您,问题的根源很可能在父母!孩子可能有问题,更多时候是父母有问题;孩子需要调整,父母更需要调整!若您还不能理解,请耐心仔细看完下文。B各种养育误区和可能结果(做得不够好不要紧,关键是父母要适当调整养育模式啊!让我最忧心的是出了状况孩子的父母,有的能及时反省和调整,有的根本就没有反思,更汪伦调整了)三岁前没有固定养育者的陪伴:人格基础是在3岁之前奠定的,这个阶段如果孩子的养育者不固定,或经常把孩子单独放在房间里或母亲突然离开哪怕是数日,孩子就会出现不同程度分离焦虑,孩子长大后容易不自信,缺乏安全感。严重者会出现各种人格障碍(人际交流困难)和某些精神障碍等。少予孩子自主权:孩子小于2岁时,需要家长或照料者全能周详的照顾,当孩子越长越大时,家长仍然管得多,管得细,要求多,命令多,少予孩子协商和尊重,没有及时调整自己对孩子的照顾模式。被过度溺爱:包办型溺爱--指养育者事事帮孩子拿主意、事无巨细、大包大揽,长大后他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因没得到应有的锻炼会相对较差。放纵型溺爱--指在的家庭中,孩子是掌控者,父母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需要和要求,或孩子明显犯错后家长睁只眼闭只眼不予纠正,这样孩子长大后易以自我为中心,乃至自恋障碍。两者均易导致人际交流问题。养育者人格完善不够:孩子的各种问题往往折射出父母的养育模式有瑕疵,养育模式往往反映出父母的心理特征和人格基础。孩子若有心理问题,根源一部分在父母。父母的某些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负面情绪没得到宣泄,容易在孩子面前过分唠叨和抱怨。父母过分过高的期望孩子,增加了孩子的焦虑和负担。孩子的合理需求如若没在恰当的时候按照恰当的次序得到满足,会造成心理年龄发展滞后,在现实人际交流中出现各种问题。家庭阴盛阳衰:母亲强势管束较多,且父亲陪伴较少,这样对培养男孩的自信和阳刚之气非常不利。而这样家庭培养的女儿可能长大后容易出现和异性交往的问题,或成家后沿袭妈妈强势的性格,影响婚姻和亲子关系。受到养育者有意无意的伤害:乐观与信任是亲密关系的核心,若孩子感受到照顾者的指责或轻视,乐观和信任之间的情感纽带受便会到损伤。无法从照顾者那里获得安全感,孩子会越来越警惕,防御心很重,长大后很难与人建立信任和亲密感。来自养育者的威胁:依恋父母是孩子的天性,在他们成长和探索世界的时候,这种依恋给孩子提供了安全感作支持。而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父母又会给他们安慰和保护。若养育者用经常用“你再……我就不要你了”、“你若……你就不是我孩子”之类的语言威胁孩子,他们兴许会顺从,但心里却开始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这会极大的破坏亲子间依恋和亲密关系,从而使孩子出现行为退缩、叛逆、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和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好奇心被压抑: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内在的求知欲和探索世界的原动力。有时好奇心也会让孩子置身于危险之中,如果父母因此不让孩子去实践,总是打击其好奇心,兴许确实减少了一些危险,却让孩子封闭了心灵,使孩子恐惧探索新事物,渐渐的孩子会发展出刻板怯弱的性格,一切追求稳妥,循规蹈矩,缺乏冒险精神,创新和开拓能力无处谈起。探索行为遭致打骂:生命初始孩子的活动是缺乏方向的,他们对周遭一切都感兴趣,有时也会闯入“禁区”,触碰一些危险有害的事物,这时若照顾者不耐烦、生气,会让孩子困惑无助,乃至扼杀探索的动力。还有人误解孩子是在故意捣乱,会忍不住责罚孩子。不能自由的表达情绪:自由表达情绪是孩子的专利,比如孩子在受到关注爱抚时,会没有任何遮掩的嬉笑,若养育者阻止他们,如:“傻笑什么快去写作业”,孩子的喜悦和兴趣也会扼杀,他们会逐渐变得阴郁刻板,他们长大后可能成为难以容忍孩子嬉笑的父母和老师。毕竟孩子,他们心智没有发育成熟,控制情绪的能力不如成人,故要容忍他们有时的无理取闹、哭闹、打闹、偷懒、耍赖等。限制游戏会剥夺想象力:孩子的自由意识构成了游戏的特质,通过游戏,孩子可以从中获得自主、愉悦、自信和安全感,在游戏中孩子的想象力可以用飞跃来形容。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的自由游戏被视为胡闹,越来越不被允许,与此同时,他们的想象力也随着游戏的停止而被遏制了。劳动权利被剥夺:孩子有时是愿意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若父母以:“你只要读好书就行了”为由,轻易剥夺属于孩子的一项劳动乐趣,无形中会降低孩子的自食其力的能力。学习成绩至上:孩子的价值观是从父母那里认同来的,家长一味崇媚学习,容易让孩子目标单一化且追求完美,一旦成绩不理想他们容易陷入自卑,产生过度焦虑。轻者心烦失眠,重者人际交流能力明显不足,厌学甚至拒绝上学。过度限制玩耍和同伴交往:孩子在玩耍中身心得到舒展,在和小伙伴的交往中,学会了人际交流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互惠互利、平等尊重、适当隐忍、适当宣泄。当父母唯学习为上,唯恐孩子在外受欺负或学坏,过度限制其玩耍和同伴交往,对其心理发展明显不利。其他伤害:包括情感侵犯、性侵犯、打骂和不尊重孩子隐私,将造成他们严重的羞耻感和无能感。情感侵犯几乎每天我们都可以耳闻目睹到,如对孩子尖叫怒吼,骂他们“笨蛋”、“蠢猪”,这会深深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直接打击其自信心。情感侵犯还表现在养育者的要求刻板、吹毛求疵和反复无常。性侵犯的形式很多,并非强奸猥亵才算,非身体接触的隐蔽性”性侵犯”称为情感型性侵犯,如孩子目睹父母性活动、孩子上厕所时父母突然闯入卫生间、异性父母在孩子面前毫不避讳的更衣沐浴。还有若家庭中夫妻关系出现障碍,家庭系统的互补法则会推动孩子去弥补这种不平衡,从而出现孩子被“伴侣化”的情况,比如:男孩成为妈妈的“小男人”,而女儿成为爸爸的“小女人”。通常来说,只要孩子的重要性超越了伴侣,就存在情感型性侵犯的潜在可能。C如何给孩子创造良好心理发展条件给予孩子稳定的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无疑和成长家庭密切相关,成人的绝大部分心理问题也与早年经历有关,父母稳定的婚姻关系是良好家庭关系的基石。即使父母不能直接抚养孩子,其他养育者以及环境若能相对稳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也是需要的。给予孩子肯定:一个孩子只有在父母这里得到了肯定和赞美,他才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同时才有能力去欣赏他人。同理,若孩子长期受到的父母的指责和忽视,他会有低价值感,也容易指责和苛求他人。肯定的方式有语言和非语言的,一个赞许的眼神或轻拍其肩孩子都会感到莫大的欣慰。要注意的是,夸奖孩子避免假大空,如不考虑环境经常把“你是最棒的”挂在嘴边,而是告诉孩子:“我知道,你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绩,所以你真棒”。给予孩子陪伴:陪伴的方式有很多,如陪孩子聊天、运动、一起看电视、吃饭和游戏玩耍等等。父母给孩子必要的陪伴是不能用各种借口来推掉的,也是不能用金钱和物质来弥补的。孩子常常会向家长表达各种情绪,这时我们只要用接纳的态度理解他们,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会被夯实,各种负面情绪也会在过程里得到恰当的释放,孩子就自然变得健康自信了。陪孩子玩时尽量少讲道理,而要以放松娱乐为主,不要把陪伴孩子赋予太多教育功能。陪伴中可适当加入寓教于乐的内容,但原则是不能败了玩的兴致,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跟他玩时是在想办法教育他,他还愿意跟你玩吗?给予孩子自主空间: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主包含自律和责任两部分,孩子既要自我管理,更要为自己的决定和言行负责,要遵守必要的规范和约束。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理独立能力和人际交往。在现实中在这个过程里,家长只需要保持适当关注即可,不要因担心孩子吃苦受委屈就事事包揽或任意干涉,在孩子面临困难求助时可给予一定帮助就行。科学管教,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孩子若违反一些普适性规矩,如损害物品、打骂和侵犯他人、无理取闹和无度索取等,家长亦要及时告诫和干预,必要时予以适当惩戒。当父母有能力管教孩子的时候要给予恰当的管教,若当孩子大了以后再想纠正其不良习性则比较困难。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7~17岁是孩子发展自我认同、自律性和同一性的关键期,若这个阶段孩子难以和同龄人相处,今后长大他的人际关系也会存在问题。家长们常常会把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重要标尺,而培养人际关系能力经常被忽视。若孩子在学校稍微和同学闹点矛盾就不想去学校了,家长若轻易答应给孩子换个学校,未必是对孩子心理发展有利。农村的孩子经常在大杂院里玩,城市里的家长要多创造让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在隔代抚养的现况下如何给孩子创设好的成长环境:隔代抚养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要规避隔代抚养的弊端,首先要让家庭关系和谐,就是父母和老人的关系是稳定的,然后再在教育观念和方法经常沟通,互相取长补短,避免老人过分溺爱妈妈则管教苛严等明显教育方式不一致。父母在工作之余,要尽量多拿出时间精力陪伴孩子,同时提高陪伴的质量,如在一起吃饭一起玩耍时,要多关注孩子多交流。父母出差或工作在外时也要多打电话,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只是因为工作原因才暂时离开的,工作结束就会回家,且爸爸妈妈是非常想念孩子的。家长持续学习和进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若有良好心态,并且能很好的处理自己的情绪,孩子就会学习和获得良好的心态。只有足够好的父母,没有完美的父母,当我们不知道要怎样对待孩子的时候,只有多学习多反思,同时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才能更好的教育和养育好孩子。D听听孩子的想法,给父母一些参考1.别溺爱我,我知道我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想要的东西,我哭闹只是想试探您。2.请更多的放手而不是紧紧抓着我,护着我,替代我,那样您很累,我难长大。3.别因为怕我无法接受某些“后果”,从而过度保护我,我需要经由痛苦来学习。4.别害怕对我保持公正和坚持原则,这样反而让我更加有安全感。5.请对我和兄弟姐妹们一视同仁,我既不想得到过分关照,也不想被过分忽视。6.别期求我成为完全听话的孩子,适度的调皮和嬉闹是我这个年龄需要的。7.请尽量别在人前批评我,我会没面子,难免和您作对。私下提醒,我更能接受。8.不要过度指责我,别让我觉得犯了错就像犯了罪,这会让我减少对人生的希望。9.当我说我恨你时,我其实恨的不是您,而是恨您对我的方式和加在我身上的压力。10.别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时我只是想得到您的注意而已,有时几句安慰的话就够了。11.别对我唠叨不休,否则我会装聋作哑沉默以对,或者有意躲你们远远的。12.当您打我时,我的痛苦和伤心难以名状,更为您教育孩子的无能感到难过。13.当我问您问题时,请别敷衍或是拒绝回答,那样我会停止发问并转向他处寻求答案。14.当我想您倾诉时,请不要批评或急于给予指导意见,只需要您默默倾听就行。15.请给我多些时间和空间,尤其当我情绪不好时,您默默的关注有时就足够了。16.请别在管教原则上前后不一出尔反尔,这会让我疑惑,进而失去对你的信任。17.别动辄拿我和其他孩子对比,会让我觉得您看不到我的优点,可怜的自信倍受打击。18.请学会分享我的喜悦,哪怕只是一点点成绩或一点点进步,如此我将心存感激。19.请不要恐惧我的叛逆,少年的烦恼需要我们自己处理,有时与你们无关。20.请给我始终如一的鼓励和支持,不管我表现好还是欠满意,那将是我最宝贵的力量。21.我害怕的时候,不要笑我傻,如果你试图了解,便会发现当时我有多恐惧。22.请尊重我的隐私,不要随便查阅我的手机、信件和日记,进我的房间请敲门。23.请给我必要的信任,不要过多干涉我的社交活动,我需要朋友。24.请别因为恐惧我网瘾就严格控制我接触电脑,那样我会远离社会成为现代低能儿。25.别认为向我道歉是没有尊严的,一个诚恳的道歉会让我觉得您更值得尊重和亲近。26.请不要要求我绝对诚实,善意或被迫的谎言多数情况下可能和你们有关。27.请父母少争吵多商量,我更愿面对协商一致心平气和的你们。28.别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也不要把家当成一个完全的工作场所。29.请保持身体健康,请远离不良嗜好,请尽量多花些时间陪我玩耍。附录二:事与愿违:有一种“笨”,是父母方教出来的梭子鱼“笨死了”科学家做过个试验,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有很多小鱼的池塘里,任何时刻梭子鱼饿了,只要张张嘴,把小鱼吞进去就行了。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入手下手时,小鱼在瓶子表面游来游去,梭子鱼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渐渐地,梭子鱼的冲撞愈来愈少,末了,它彻底失望了,抛却了捕食小鱼的全部高兴。这时候,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袭击的梭子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不管有若干小鱼在它的身旁乃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张嘴。末了,这条可怜的梭子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听了这个故事,大概你会说,这条梭子鱼真是笨死了。梭子鱼原来其实不笨,捕食小鱼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是一条可以或许独立生存的正常的鱼。但是,无数次的碰钉子后,梭子鱼入手下手思疑自己捕鱼的本领,后来,它完全失望了,深信自己是一条笨鱼。这类无能感终究害死了它。“越学越笨”的孩子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在孩子身上也发现了相似的征象,他称之为“习得性笨拙”。他说,不少孩子在学习的进程中,会由于某些缘故,逐步发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因而而损失了自信心。在别人的眼里,就会觉得他们“越学越笨”了。那末,孩子是怎样变“笨”的呢?◆永久也赢不了的游戏要是咱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越孩子现有的理解本领,但咱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解说,效果孩子老是不晓得该怎样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末孩子的感觉会愈来愈糟糕,不用他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如果在孩子的生存里,他很少获得“赢”的感觉,终究,他可能就会酿成一个看起来傻里傻气又畏手畏脚的孩子。◆过早的知识传授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怙恃,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练习。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色,孩子固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体例死记硬背下来,但其实不理解,以是常常并未能增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下降了对学习的兴致,挫伤了自信。◆大量的负面暗示有一个充溢寄意的童话故事:有一名锦绣的公主,从小就被一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天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天天都对她说:“你的模样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市感到胆怯。”公主信赖了巫婆的话,怕被他人冷笑,不敢逃脱。直到有一天,一名王子经由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想到自己原来如此的锦绣。事实上,不少怙恃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说孩子“真笨”是一些怙恃的口头禅,提及时乃至带着爱意。但是,孩子接纳到的就是“笨”的信息;偶然,望子成龙的怙恃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他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慧!”“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偶然,怙恃在同伙、外人眼前显露谦逊,“我儿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很没头脑的。”全日被浸没在云云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样能不推心置腹地信赖自己真的很笨?当孩子由于上述种种缘故,笃信自己的头脑很笨、学习本领很差的时刻,他就会发生紧张的自卑感和自我思疑,他的潜意识就会发生“维护作用”,回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来维护主人的信心是对的。效果就真的成了“学甚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要是你不想孩子变笨——★让他体验胜利的高兴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活时,大脑里会开释出“脑内吗啡”,这类化学物质会驱策孩子想重复这1经验。以是,从这个角度,咱们可以说“胜利是胜利之母”。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比赛及做家务等等运动中,激励孩子勇敢尝试,适量引诱,让孩子可以通过必定高兴品味到成功的高兴。譬如,当孩子摩拳擦掌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坏碗而回绝他,无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奉告他怎么样轻拿轻放,怎么样冲刷清洁。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高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本领充溢自信!对小孩子来讲,各种索求都是学习的机会,那末,就让咱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胜利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实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的迈进。★兴致永久第一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天性聪颖,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怙恃都市很骄傲地陈述孩子的胜利,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如今就上大学,缘故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韶光,让他做他喜好的事变。她与作者有以下的问答:“作为教师,你觉得成绩、兴致、快活童年、品德中甚么对门生最重要?”——“兴致永久是第一。没有兴致就没有统统。有了兴致,巨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那末,作为母亲,你觉得甚么对孩子最重要?”——“兴致,仍是兴致。附录三:北师大教授对200个北京孩子追踪研究20年的重要发现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发布日期:(闵宝权:全文引用,未做任何改动。前面绝大多数的亲子困惑和问题,在此都能找到解释)“每个孩子身上有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两颗种子都饱满地、和谐平衡地得到发展。”“中国孩子前一颗种子的生长土壤比较肥沃,而第二颗种子的生长土壤比较贫瘠,父母有责任在发扬第一颗种子环境优势的同时,改善孩子第二颗种子的生长环境。”“尊重不等于溺爱,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尊重孩子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相辅相成。要想培养孩子自觉的内控能力,必须从尊重孩子开始做起。”陈会昌教授是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他主持的一项长达19年的研究,从2岁起开始跟踪研究北京208个普通孩子的社会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结果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两颗种子都饱满地、和谐平衡地得到发展。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两颗种子”“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两颗种子,第一颗种子的核心品质是自我控制力,是控制自己、按照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学习社会期望的知识、技能,完成成人要求的任务的能力;第二颗种子的核心成分是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出于个人内在兴趣、动机和愿望,自发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能力。”关于“两颗种子”,陈会昌先用学者特有的严谨准确地定义,接着又生动地描述说:“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有一些孩子善于亲近老师,对老师同学有礼貌,在同学中有亲和力,通常被选为班干部;善于解决同学间的矛盾冲突,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拥有较高威信;上课时能注意听讲,活跃地提问题,敢于发表意见,喜欢参加讨论;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并能自觉地预习第二天要讲的课程;学习成绩优秀。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强,喜欢自己查找学习资料,购买感兴趣的书。能较早地形成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有些孩子还能掌握令人望尘莫及的专长……这就是主动性比较强的孩子。”“两颗种子”的成长情况不同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陈会昌娓娓道来两个事实。第一个事实是:国内外心理学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高的,中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外心理测量专家的研究证明,东亚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无显著差异,东亚人和犹太人的智商略高于昂格鲁-撒克逊白种人,更高于美洲的西班牙后裔和非洲人后裔。1980年代以后,中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成绩卓著,中国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高于美国小学生。第二个事实是:自1901到现在,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犹太人获奖人数是华人获奖人数的40多倍。在欧美各国的著名大学中,犹太裔的著名教授大大多于华裔教授。美国航天科学家中,犹太裔约占60%,华人寥寥无几。“这两个事实形成一个悖论:华人的智力并不一定比其他民族低,但是获得高水平成就的人很少。”陈会昌指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多少,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它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与文化。对中国孩子来说,前一颗种子的生长土壤比较肥沃,而第二颗种子的生长土壤比较贫瘠,相反,西方国家的孩子,第一颗种子的生长环境可能不如我们,但是第二颗种子的生长土壤比较肥沃。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这些事实进行反思。对父母而言,有责任在发扬第一颗种子环境优势的同时,改善孩子第二颗种子的生长环境。”学校教育最缺乏对“模糊性”的容忍度陈会昌的研究包括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其他高成就者的传记分析,他们发现,取得高水平成就需要的心理条件包括——对自己感兴趣事物的巨大的内在兴趣和高度热情;不可阻止的、自发的学习行为;强烈的成长动机(超越、巅峰动机);反潮流精神;独立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其中5条与主动性有关,只有一条与自控力有关。“而我国传统文化对与主动性有关的前5条都是不支持、不提倡的,只有与自控力有关的第六条符合我们一贯提倡的‘头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苦’,‘滴水穿石’等理念。”说到创造性,陈会昌引用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话,“创造性包含善于发现问题、独创性思维方式、对模糊性的容忍度、强烈的成就动机、失败后重新尝试的意志力、时间和精力”。他特别指出:“其中第三条的‘模糊性’,指的是解决问题时答案的非唯一性,这恰恰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最缺少的,也是家庭教育需要特别注意的。”“但是现在很多父母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认为自由和民主极为重要,强调要给孩子充分的爱,认为对孩子自控力的训练会压抑孩子的天性,这种看法有失偏颇。”陈会昌话锋一转,提到虽然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风在培养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偏弱,对自控性要求过严,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又在教育环境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但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是两颗种子都得到发展,并且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发展,“过于强调主动性而忽视自控力的培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陈会昌说:“几十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儿童时期形成的良好自控力,对其学习成绩、学校适应以及成年后的事业成功均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力甚至超过智力。”那么,如何处理既重视对孩子自控力、意志力的培养,又不压抑孩子天性这个难题呢?对此,陈会昌建议,在家庭教育中,把握好爱和严、自由和纪律之间的平衡,不要片面主张给孩子“爱和自由”。如果在孩子婴幼儿期忽视自控力的培养和训练,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和小学以后,他们将很难适应要求自控力、纪律性和群体合作的集体生活,这些孩子将会尝到学习与社会适应不良的苦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过分溺爱孩子,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期后,因为学习成绩差、品德不良转而打骂孩子甚至“破罐破摔”,走到了另一极端。培养自控力的前提父母对孩子要敏感耐心人的自我控制力是与生俱来的吗?陈会昌肯定地说:“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有趋乐避苦的本能,人的行为受到来自外部的控制,最初都会感到不舒适甚至痛苦。因此,儿童对外部控制都会产生反感,但是,如果对儿童的行为不加控制,在他们进入社会环境后,因为违反规则而遭到惩罚,会使他们遭受到更大的挫折和痛苦。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外控转向内控,是培养儿童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径。”什么叫做内控?陈会昌解释说,就是把来自外部的控制,如园规、校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儿童的内部需要。其心理学本质在于,当一个孩子想违反规则时,能够预见到违规行为可能带来的不愉快后果以及遵守规则行为可能带来的好结果,从而有意识地、自觉地表现出遵守规则行为。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如果只凭外控,而不引导内控,对儿童的自控力教育注定是不成功的、无效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只是被迫去做父母、教师让他们做的事情,他们身上的“第一颗种子”并没有得到良好的生长发育,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趋乐避苦的本能还会表现出来。自控力这么重要,那么对孩子自控力的训练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陈会昌说:“在婴儿期,就需要对孩子的某些危险行为或破坏行为加以限制,让孩子听话和顺从,这就是自控力的早期训练。1岁左右,像按时吃饭、喝水、睡觉,避免危险行为,爱护玩具、书籍和财物,遵守一些生活常规等,就应该循序渐进地成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了。”陈会昌强调说,培养孩子自控力的重要前提,是父母对孩子要疼爱、敏感、同步、耐心。可以想象,一个从不打骂、呵斥孩子的妈妈,当她给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时,孩子更容易听话和顺从;相反,如果妈妈动辄呵斥、打骂孩子,那么,当她给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时,孩子很可能会反抗、不顺从。孩子在家里受到尊重出去才会尊重别人“您提出的尊重平等教育对两颗种子的培养有什么意义?”陈会昌告诉记者,在完成国家社会科学(教育类)重点研究课题《尊重平等教育》过程中,他们曾调查了几百名中小学生在家庭和学校是否受到尊重的情况。结果表明,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大多是在家庭和学校受到尊重的学生,而那些心理不健康、学习与社会适应较差的,往往是在家里和学校未受到尊重的学生。“我们的研究证明,在家里受到尊重的孩子,走出家门才会尊重别人的心灵,尊重和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人,尊重冒犯过自己的人,才会保护别人的自尊,平等对待别人。一个人从小在家里受到平等、尊重的对待,以后才会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争取各种平等机会,遵守自己应该遵守的义务和责任,在资源紧缺时恪守公平原则,并且帮助那些需要帮助而自己有能力帮助的人。”但陈会昌也很遗憾地指出,由于几千年来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成人不能平等、尊重地对待下一代的现象至今仍然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近年来,人们开始强调“爱孩子”、“爱学生”,但是“尊重孩子”、“尊重学生”仍然被多数人忽视。“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婴儿受到批评时的委屈和反抗行为中就可以看出来。当孩子进入小学期以后,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快速发展,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严重阻碍他们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在缺乏自尊和被尊重的氛围中,孩子通常会以违抗、敌意方式对待周围人和社会要求,他的自控力尤其是自觉的自控(内控)自然不会得到良好发展。”陈会昌举例说,我们说尊重孩子,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个具有与众不同的天性和独特人格的“人”,一个和其他任何人平等的“自由人”。在进入小学和中学后,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尊重他们的选择与判断、个人隐私以及他们的抱负和志向。无论父母对孩子,还是教师对学生,都应该做到不体罚、不辱骂、不大声训斥、不羞辱、嘲笑,不当众批评。陈会昌还记得北京市一位品学兼优的初三学生这样说道:“家长做什么决定都会先问一下我,和我谈话完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不会把意见强加给我,对我的隐私也不会问太多,他们认为,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的自由。”最后,陈会昌特别指出,尊重不等于溺爱,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尊重孩子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相辅相成,尤其是,要想培养孩子自觉的内控能力,必须从尊重孩子开始做起。“对尊重与纪律性的关系,我很赞成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句话,‘对意见的表达,要像鱼儿在水里畅游般自由;而对纪律的要求,却要像岩石般坚定。’”【支招】培养自控力的八项原则★不轻易对孩子做出整体性评价,如“你真笨”或“你真聪明”;★不要说“你看看你,再看看人家!”这样横向比较的话;★对孩子的失控行为要有惩罚、批评、说理、引导、冷落、暂停、取消权利等多方面措施,放任自流是不正确的;★培养好品质,必然要在孩子做错事后激发他的悲伤、内疚、自责、羞愧等负面情感;★要保持家庭成员间教育的一致;★教育艺术的秘诀体现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情感关系中;★在具备基本的自控能力之后,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具有较好的情绪和行为控制力是正确实施教育的前提。给父母推荐的教育视频与书目推荐视频:“董进宇讲座”、“超级育儿师”、“全职保姆进我家”(美国)。推荐书目:王学富著《成长的路》;尹建莉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东子著《好爸爸胜过好老师》;辛明著《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推荐博客:孙云晓若您真的对亲子教育感兴趣,同时推荐参阅我转载的文章《父母不看终会遗憾--教育走的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同时参与文字编辑:大津秀女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02:42
闵宝权大夫的信息
闵宝权大夫电话咨询
闵宝权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闵宝权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闵宝权大夫提问
闵宝权的咨询范围:
神经内科的各种疑难杂症:经多方求治未能明确诊断或治疗疗效欠佳的神经内科的某些疑难病症-比如莫名的头晕、头痛、无力、麻木和肩颈酸痛、胸闷气短(除外心肺疾病)、以及其它各种难以解释的躯体化症状和感觉,其它病种:痴呆、脱髓鞘病、抑郁、焦虑、失眠、强迫、职场压力、人际关系困扰、婚恋困扰、或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学习障碍、人际交流障碍、网络成瘾等等。我出诊时有数位助手帮忙,同时有6-8位心理咨询师帮忙。新病人:简单明了的病情能通过网上文字提问或拟近日来京找我直接面诊的,可以不必打咨询电话了。找我看过病的外地老病人:欢迎必要时找我做远程电话医疗咨询(通过预约)。常见病,普通症状,能找其他大夫看病的,最好就近看病。已经来京的,也不妨先找其他大夫看病吧,我科的其他同事们也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我网上简短的回答和电话咨询很难详细作答的,一般很难提出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意见(当然,老病人这么做相对容易些),只是给个大概方向上的建议,以便供病人和其相关面诊大夫参考。好大夫无处不在,需要您悉心去发现,耐心去验证;好医生就在您身边,需要你们去发现,去反馈,去呵护和惠顾。何必非要舍近求远呢?当然,若非要来京就诊的,请尽量带上之前所有的就医材料(尤其是影像学的片子)。目前很多医院的检查是通用的,您可以拒绝短期内重复做同样的检查,除非医生能说出更合理的解释。若是当地医保,在我这儿看病是请主动提及,我会尽量让您回当地取药的。若是手上已经有药的,也请主动告诉我名称,我尽量帮您药尽其用的(以减少浪费)。看病前,应仔细想想自己这次就诊的具体问题和目的,到时简明扼要的给医生描述清楚。为了更清楚的简捷表达,也可以把自己的症状、先前的就医经过、检查和服药等情况写在一张纸上,到时直接出示给医生看。
闵宝权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神经内科好评科室
神经内科分类问答}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