扉仪是 绘本扉页是什么意思思

彩扉_图文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6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古屿鑫、李瑞祥】信仰、仪式与认同:以首届福州两岸联合祭孔典礼为中心的考察
【古屿鑫、李瑞祥】信仰、仪式与认同:以首届福州两岸联合祭孔典礼为中心的考察
阅读数:1293发表时间:
信仰、仪式与认同:以首届福州两岸联合祭孔典礼为中心的考察作者:古屿鑫、李瑞祥来源:《原道》第31辑,陈明 朱汉民 主编,新星出版社2016年出版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月初十一日丙申& & & & & 耶稣日&&&内容提要:本文绕开“儒教是否是宗教”的争议性话题,而从具有儒教信仰因素的祭孔仪式入手,以客观中立的立场,采用经史互证的方法,基于2014年首届福州两岸联合祭孔典礼的田野调查资料展开相关论述。此次祭孔的祭祀团队均为台湾民间宗教团体一贯道的普通民众,承办方财团法人玉山宝光圣堂是目前台湾民间唯一有能力举办大型儒家祭祀礼乐活动的宗教团体。下文首先介绍海峡两岸联合祭孔仪式的缘由,接着从祭祀人员的构成、祭祀空间的设置、祭孔仪式的流程及其阐释来还原祭孔仪式的面貌,最后总结祭孔仪式的社会历史功能与意义。两岸民众虽然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秩序和文化面相,但是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信仰依然是今后增进彼此交流、认同与互信的契机与平台,华夏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与传统古礼,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凝聚和认同的重要作用。&关键词:文化信仰;祭孔仪式;文化认同;两岸关系;&一、 祭孔沿革&法备于三王,道述于仲尼,祭孔仪式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追思至圣先师孔子,而在文庙举行隆重的释奠典礼,延续了两千多年,历代皆有所更迭。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衣冠冢改置于山东曲阜阙里孔子故里,后孔子故里逐渐演变为孔子后人祭祀祖宗的家庙,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先圣立庙。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率军平定淮南王英布之乱后路过山东曲阜孔庙,以“太牢”(猪、牛、羊)之重礼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之先例。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派遣大司空至曲阜阙里孔庙,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遣特使祭祀孔子的初端。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在阙里释奠典礼中采用《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代之乐,此为祭孔用乐之始。魏晋南北朝是“孔庙设学”与“太学释奠”结合的开始,对后世颇具影响的“庙学合一”制度得以确立,“六佾舞”开始融于释奠礼之中。隋唐时期祭孔活动散布全国,“三献礼”融入释奠礼仪为此阶段之特色。继唐之后,宋代的释奠礼仪制度继续发展,到明代已升格至帝王规格,清代达到了顶峰。元、明、清三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1911年以后,中国的其他国家祭典(如祭天、祭地等)均退出历史舞台,仅有祭孔典礼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延续与传承。祭孔仪式在台湾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与发展,即便是“日据”时代也未曾中断。1952年,蒋介石政府积极倡导对古礼的恢复,在年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台湾当局统一组织专家学者对祭孔古礼进行历史还原与恢复改良,决定祭孔仪节采用明制,首先在台北孔庙推行,随后推展至全台各地。台湾当局公布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纪念办法》规定:“各级政府应于九月二十八日上午举行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纪念大会,由当地政府最高行政首长主持。其有孔庙者,并应在孔庙举行释奠典礼。”可见,台湾当局明确规定将释奠礼列为官方祭典,由各县市政府每年以资助项目的形式举行祭典。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祭孔典礼每年分为春秋二次。[1]&二、祭孔缘由&唐君毅对“师道”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精神价值这样表述:“师与圣贤,尤代表中国社会文化中之至尊。天地君亲师之所以终于师者,正以唯师乃能成终而成始。使人类之历史文化相续,教忠教孝,教法天地,皆师之任,无师则天地君亲,皆失所凭依,而人道几乎息矣。天地之于人也,或利或害。君之于民也,或赏或罚。亲之于子也,爱无穷而皆出于天。而师之设教,则纯为传人之文化与万事。师生唯以传道求心之相接,而自然不容希利避害,慕赏畏罚之念,夹杂于其中。师生之关系,乃纯粹人与人之精神,其相遇于客观之道,以使道不绝于天壤之间也。”[2]2014年首届福州两岸联合祭孔仪式的承办方为台湾宗教团体一贯道玉山宝光圣堂,[3]她延续了儒家文化中尊崇师道尊严之传统,并在其教义教理之《道之宗旨》中体现出来:“敬天地,礼神明,爱国忠事,敦敬崇礼,孝父母,重师尊,信朋友,和乡邻,改恶向善,讲明五伦八德,发阐五教圣人之奥旨,恪遵四维纲常之古礼,洗心涤虑,借假修真,恢复本性之自然,发启良知良能之至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挽世界为清平,化人心为良善,冀世界为大同。”[4]&从此宗旨可见,一贯道继承了中国传统儒教中对于天、地、君、亲、师的五恩信仰,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迁,将此信仰转化为敬天地、礼神明、爱国家、讲礼仪、孝父母、尊师道、信朋友、和乡里等现代社会伦理要求。一贯道十八代祖张天然在《暂定佛规》中明确提出一贯道所取仪礼之道统乃是“行儒门之礼仪”,[5]皆本源于西周时候周公制礼作乐。一贯道内部书籍《天道古礼探源》也从礼乐祭祀为真儒德范行仪的角度,继续对此《道之宗旨》做注疏:“天道流行在至诚中正,古礼行仪在斋奇顺和,言道之‘宗旨’为‘一贯礼仪’。礼仪由‘一’出,立身行道是为‘贯’,所言礼义本体,实为圣贤本心,故天命颁定‘道之宗旨’,实为修行凭示,更为立德拄杖。由此而知,一贯礼仪率于天理,天理在仁心,仁心为礼门义路的总归;今‘天道古礼’的宏兴,在于‘复古礼’举行‘祭郊尊天,祭社谢地,祭祖教孝’,期使人人归根元始,溯返本源,此‘天道古礼’之宗义也。”[6]“古之有大道,本源出于天,降命为人伦,首曰‘孝悌忠信’再阐述‘礼义廉耻’,是为纲常伦理的大本,尽在‘礼乐祭祀’以承先,更是‘郊社禘尝’以续命,此‘真儒’之志,亦是大同世界的理想。时至今日,二十一世纪的‘师道’与‘儒行’须再加以阐扬,进而推广之。故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为‘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礼至,礼至而后乐行,乐行则祭祀兴’。是以‘诚中行外’的天命流行,才是礼乐祭祀兴行的本体,圣道通达天理人情顺和,才是彬彬君子的儒风仪范。”[7]&作为当代台湾一贯道十八组线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宗教组织,此次释奠典礼的承办方台南玉山宝光圣堂秉承中华儒家传统礼乐精神,并且突出强化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实践指导,希冀通过对中华传统的祭祀礼仪呈现,努力将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化为今人的文化营养,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之独特魅力。因此,有学者这样评价道,“一贯道给予外界的观感特色之一是在于具有回归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社会价值的趋向。”[8]“当代台湾一贯道已不单纯是大陆时期一贯道的简单延续,而是以崭新的‘现代儒教’姿态,立足台湾,立足世界。”[9]&三、福州祭孔仪式&2014年福州祭孔参与的嘉宾来自社会各界人士,计有台湾前“法务部长”萧天赞先生,前“立法院副院长”饶颖奇先生,一贯道总会李玉柱理事长及各位副理事长,国台办副主任龙明彪先生,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教授,张新鹰教授,世界宗教所曹中建书记、金泽副所长、儒教研究室卢国龙主任、叶涛教授、陈进国副教授,李春园总编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赵署青所长,佛光大学宋光宇教授,慈济大学林安悟教授等,都亲临福州文庙观礼,还有宝光玉山道场王宝宗先生率领包括礼生、乐生、歌生、文佾生、武佾生在内的祭祀人员近200人,实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次盛举。祭孔仪式在9月28日上午9点28分正式开始,由福州市社科联主席林山先生主持,国台办副主任龙明彪先生及台湾前“立法院副院长”饶颖奇先生致词,为两岸联合祭孔画下完美开端。祭孔仪式在三通鼓声中展开序幕,由于全场的嘉宾及工作人员都有着虔诚之心,让与会人员强烈感受了礼乐文明的庄严肃穆。以下笔者主要从祭祀人员的构成、祭祀空间的设置、祭孔仪式的流程及其阐释来还原祭孔仪式的面貌。&(一)祭典人员&祭孔仪式的祭典人员分为献官、礼生、乐舞生三部分,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祭典区域,其职务与功能各异,他们齐心协力地共同参与使得整个仪式圆满完成。&1.献官。献官就是在祭孔式典仪礼中向神位行献礼的主要人员,又可分为正献官及分献官两种。正献官又称主祭官,古时除了皇帝亲临祭祀,派遣官员钦祭之外,都是由衍圣公作为主祭。衍圣公是孔子的长孙嫡系后裔的官位,蕴含着传续传统儒家文化之义。唐宋时期,只有正献官,分别由丞相、翰林学士及国子祭酒来担任。明代洪武十五年后,设正献与分献。今日福州孔庙的空间规划承袭了唐宋时期的旧制,三位正献官,十二位陪祭官及一位读祭文官。&2.礼生。礼生是指祭孔仪式中的执礼人员,依照其职务的不同,执礼区分为赞礼生、爵帛生两大类。在祭孔仪式中的礼生分为通赞、正引赞及副引赞,上执礼、下执礼与纠仪者等,对仪式进行最为重要的就是通赞。通赞主要负责仪式顺畅进行的宣唱,掌握着祭孔仪式的全部流程;正引赞及副引赞的工作就是引领祭祀人员进出祭祀场所;上执礼及下执礼则是负责祭祀人员行礼时的宣唱工作;纠仪者为监督及纠正执礼人员有错误的行为。礼生的设置始于明洪武七年,在传统的孔庙祭孔时,礼生皆是孔庙专属的人员。此次来自台湾的礼生,均为一贯道玉山宝光圣堂的虔诚信众,其中祭孔仪式的礼节由司礼处负责及训练。&3.乐舞生。乐生是指音乐演奏人员,必须由具有多年演奏经验的人员担任,歌生是指音乐歌唱人员,佾舞生是指佾舞舞蹈人员。宋金时期以前,祭孔乐舞的表演全部由孔子后代中的优秀子孙担任。此次的祭孔仪式中,乐生、歌生、佾舞生都是由宝光圣乐团的人员负责。演奏乐生乾坤(男女)各为六十四员,歌唱乐生乾坤各也为六十四员,八佾舞乾坤总数为六十四员,人数众多的乐舞生增强了塑造庄严隆重的祭孔释奠仪礼的祭祀氛围。&(二)祭祀空间&孔庙的建筑功能是祭祀孔子,这是就孔庙的家庙功能而言,然孔庙兼具庙学合一的推崇人文教化的社会历史功能,因而孔庙的规格应有一定的标准。但孔庙建筑初期时,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明朝时期的孔庙是仿照元朝时期的:“大成殿门各六楹,棂星门三楹,东西庑七十六楹,神厨库巴楹,宰牲所六楹。”(《明史˙礼四》)此后沿袭成制,明世宗依据吴沈明[10]的文章,提出孔子不能称王,嘉靖九年遂更改祀典,称“至圣先师”。文庙就是祀奉孔子的孔庙。据明朝相关记载:“洪武十五年,新建太学成。庙在学东,中大成殿,左右两庑,前大成门,门左右列戟二十四。门外东为牺牲厨,西为祭器库,又前为灵星门。”“三十年,以国学孔子庙隘,命工部改作,其制皆帝所规画。”“大成殿门各六楹,灵星门三,东西庑七十六楹,神厨库皆八楹,宰牲所六楹。永乐初,建庙于太学之东。”“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大成门为庙门。”(《明史˙礼四》)&现今流传下来的孔庙建筑,多为清朝时期建设或重修,清皇太极时就派遣大学士致祭:“至圣先师孔子崇德元年,建庙盛京,遣大学士范文程致祭。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定春秋二仲上丁行释奠礼。世祖定大原,以京师国子监为大学,立文庙。制方,南乡。西持敬门,西乡。前大成门,内列戟二十四,石鼓十,东西舍各十一楹,北乡。大成殿七楹,陛三出,两庑各十九楹,东西列舍如门内,南乡。启圣祠正殿五楹,两庑各三楹,燎炉、瘗坎、神库、神厨、宰牲亭、井亭皆如制。”[11]康熙当朝伊始,就视太学于祭孔释奠仪礼,康熙十四年,将孔子之“大成”及“文宣”去除,成为“至圣先师孔子”,后来全国都沿用此制。今福州孔庙祭孔释奠仪礼相关位置说明如下:&大成殿正中一龛:至圣先师孔子圣像;&东配二龛:复圣颜子圣像、述圣子思子圣像;&西配二龛:宗圣曾子圣像、亚圣孟子圣像;&左右:七十二贤圣像;&大成殿内部陈设:祝、敔、搏附二、编钟、编磬、建鼓、特钟、特磬等;&丹墀:八佾舞;&丹墀前:乐生、歌生;&广场:正献官三、分献官十二、读祝文官一、陪祭官三十六;&广场两侧:贵宾观礼;&&福州孔庙祭祀空间图 [12]&(三)祭祀流程&祭孔仪式是古代帝王推崇儒学、宣扬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的一种教化形式,将音乐、舞蹈、仪式三者融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仪礼,通过庄严肃穆的音乐和雍容大方的舞蹈,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礼正乐垂的秩序意识与中和位育的和合之美,具象化地阐释了“乐合同,礼别异”的中华礼乐精神。祭孔仪式完整地呈现出礼的秩序与乐的和谐。笔者全程参与并记录了此次释奠典礼的流程,现整理如下:&1.释奠典礼开始(9:28)。为纪念每年9月28日之孔子诞辰,开始时间定在早上9:28分。&2.鸣炮。现今大陆地区已不能燃放鞭炮,此鸣炮动作用全体贵宾鼓掌代替,这也达到了人人参与的效果。&3.启扉。最早使用启阖扉仪式是从元代开始,称为闭户及阖户,清朝时称为启户及阖户,其动向为南北不同;台南孔庙在开始之前,乐生、佾生及迎神队伍均在大成门外排班等候,等总执礼宣读“启扉”之后,礼生才将大成门打开,乐生、佾生及执事人员才依序进场,这是“启扉”已入就位“迎神”;台北孔庙则是就位后,“启扉”以出“迎神”,祭典开始前,乐生、佾生及执事人员已在大成门内等待典礼开始。“瘐毛血”是敬告神灵祭牲的洁净,将少量的血埋入零星门外南,但因此次都是采用素食为供品,所以此项目保留。&4.三通鼓(鼓初严、鼓再严、鼓三严)。“严”乃戒意,亦即提醒众人典礼即将开始,务必诚心肃穆。鼓初严执事及执礼人员请速至祭祖会场准备鼓再严执事及执礼人员请就定位鼓三严最后通知所有人员祭祖大典即将开始。&5.排班。据《礼记·冠义》:“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此时祭祀人员需要对其自身仪态仪容等自行检视。&6.执事者各司其事。大成殿内的执事人员就位完毕。&7.乐生歌生就位。乐生及歌生于大成殿及丹墀两侧,随转班鼓之五步一顿方式,进入演奏场地。&8.佾舞生就位。佾舞生分别由广场正中央,从丹墀阶梯而上,依然是由五部一顿之转班鼓声引领。&9.纠仪官就位。由引赞唱领,纠仪官就位(长音)。&10.陪祭官就位。三十六位陪祭官在引赞引导下就位。&11.分献官就位。十二位分献官由引赞引导就位。&12.正献官就位。依唐宋旧制,正献官三位分别于初献礼、亚献礼及终献礼。&13.迎神。迎神将仪式神圣空间升华,旌旗仪仗队伍于泮池等候,通过大成门,临经丹墀而进入大成殿,位列于至圣先师圣像之左右侧。此时乐奏咸和之曲至进馔结束。其词为:“大哉孔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纯并隆。神其来格。于昭圣容。”&14.全体行三鞠躬礼。当迎神队伍进入大成殿时,全体与会者行三鞠躬礼。&15.进馔。为供奉孔子及四配十哲的供品,将其盖子打开。&16.行上香礼(台湾贵宾)。乐奏天和之曲,引赞将上香人员引导净手,再至大成殿香案前上香,后复归位。&17.行初献礼。乐奏宁和之曲、舞以宁和之舞。正献官随引赞至大成殿香案前行初献礼,献帛、献爵,行三鞠躬礼。其词为:“自生民来。谁底其盛。唯师神明。度越前圣。恣帛具成。礼容斯称。黍稷非馨。唯神之听。”&18.行初分献礼。分献官随引赞至大成殿四哲香案前行初分献礼。&19.恭读祝文。乐长唱“乐止、舞止”,通赞唱“全体肃立”。&20.全体行三鞠躬礼。读祝官读宣完毕后,通赞引导全体人员三鞠躬。&21.行亚献礼。乐奏安和之曲、舞以安和之舞。正献官随引赞至大成殿香案前行亚献礼,献帛、献爵,行三鞠躬礼。其词为:大哉圣师。实天生德。作乐以崇。时祀无数。清酤唯馨。嘉牲孔硕。荐羞神明。庶几昭格。&22.行亚分献礼。分献官随引赞至大成殿四哲香案前行亚分献礼。&23.行终献礼。乐奏景和之曲、舞以景和之舞。正献官随引赞至大成殿香案前行终献礼,献帛、献爵,行三鞠躬礼。其词为:万世宗师。生民物轨。瞻之洋洋。神其宁止。酌彼金罍。唯清且旨。登献唯三。于嘻成礼。&24.行终分献礼。分献官随引赞至大成殿四哲香案前行终分献礼。乐奏景和之曲,奉祀官上香,依照民初制定的祭孔仪节,孔子后代子孙代表在此上香,此次释奠典礼,孔子第七十五代孙担任此次的正献官。&25.饮福、受胙。正献官随引赞至香案前,饮福酒、吃福饼。&26.彻馔。乐奏咸和之曲,执事者将供品撤离。其词为:牺象在前。豆笾在列。以享以荐。既芬既洁。礼成乐备。人和神悦。祭则受福。率遵无越。&27.望燎。乐奏咸和之曲,正献官随引赞将祝及帛高捧至燎所,将祝及帛等焚燎。&28.送神。乐奏咸和之曲,旌旗仪仗队伍由至圣先师圣像座左右侧离开,从大成殿中门出,经丹墀、广场,从大成门至泮池归位。其词为:“有严学宫。四方来宗。恪恭祀事。威仪雝雝。歆兹唯馨。神驭还复。明烟斯毕。咸膺百福。”通赞唱“全体肃立”。&29.全体行三鞠躬礼。&30.鸣炮。全体来宾掌声以示庆祝。31.复位。正献官随引赞归位。&32.撤班。正献官、分献官、陪祭官、纠仪官相继随引赞退位。礼生、乐生、歌生及佾舞生随转班鼓退场。&33.阖扉。将大成门关闭。&34.礼成。仪式结束。&四、福州祭孔意义&此次两岸联合祭孔仪式的举办响应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示精神,承办方台湾一贯道玉山宝光圣堂的同胞们秉承着同宗一脉,纪念先哲,礼乐中华,圆梦两岸的活动主旨,以弘扬儒家尊师重道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己任,为福州市民展现了一次完整而庄严的祭祀礼仪,让现代人身临其境体会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着国内研究一贯道的专家杨流昌先生的建言:“正视一贯道在台湾成功转型的事实,全面客观评估一贯道在台湾政治社会生态条件下标榜坚持传扬中华文化的积极意义,切实重视一贯道在台湾和海外华人社会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的作用,抑弊趋利,善加引导台湾一贯道组织和人士,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努力和贡献。”[13]从2014年福州文庙两岸联合祭孔活动的举办可见,两岸虽然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秩序和文化面相,但是却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信仰和审美追求。两岸民众同宗一脉,纪念先哲,积极发扬尊师重道、慎终追远的优秀文化传统,相同的文化情感与审美雅趣是我们今后增进彼此交流、认同与互信的契机与平台。[14]&注释:[1] 台南孔庙因其特殊的历史传统,以及拥有专属的以成书院之文化格局,仍然延续了清制的释奠仪节,形成今日台湾释奠仪节“南清北明”的现况。[2]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台湾正中书局1979年版,第283页。[3] 一贯道在当今台湾社会乃政府批准之合法宗教团体,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儒为宗,以道为本,以佛为相,兼采清真、基督教义,五教杂糅,倡导礼乐大同,支持两岸统一,希冀世界和平,笔者将其视为现代版的儒教形态。[4] 庄壁嘉编:《天道古礼探源》,台湾大道文化编辑中心2007年版,第13页。[5] 郭廷栋等:《一贯道疑问解答》上卷,台湾国圣出版社1997年版,第60-62页。[6] 庄壁嘉编:《天道古礼探源》,第13页。[7] 庄壁嘉编:《天道古礼探源》,第612页。[8] 李亦园:《文化的图像》,台湾允晨文化2004年版,第49页。[9] 杨流昌:《天道传奇——一贯道在台湾的传播与影响》,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10] 吴沈,字浚仲,兰溪人,言“孔子封王为非礼”。后布政使夏寅、祭酒丘浚皆沿其说。至嘉靖九年,更定祀典,改称“至圣先师”,实自沈发之也。[11] 《清史稿校注》,台湾商务印书局1999年版,第2743页。[12] 此图取自财团法人玉山宝光圣堂,由其分支机构圣乐团的工作人员绘制。[13] 杨流昌:《天道传奇——一贯道在台湾的传播与影响》,第3-4页。[14] 例证可见陈文源:《近代居澳华人的国民身份选择与文化认同》,《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责任编辑:柳君
以下是来自新浪微博的实时交流动态
&copy 儒家网前言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这里,仅就有关《仪礼》一书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仪礼》的篇数与作者&&   今《十三经注疏》本《仪礼》,共十七篇,目次如下:&&   士冠礼第一&&   士昏礼第二&&   士相见礼第三&&   乡饮酒礼第四&&   乡射礼第五&&   燕礼第六&&   大射礼第七&&   聘礼第八&&   公食大夫礼第九&&   觐礼第十&&   丧服第十一&&   士丧礼第十二&&   既夕礼第十三&&   士虞礼第十四&&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   有司彻第十七这个次序,为汉刘向《别录》所列。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在孔壁中发现《古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汉初经生所传十七篇《仪礼》相同,但多出三十九篇。此三十九篇礼文久佚,学者称之为《逸礼》。&&   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十七篇《仪礼》是不是一个残本。一种观点据此认为,十七篇《仪礼》是一部残缺不完之书。另一种观点正与此相反,认为十七篇《仪礼》并非一不完全的残本,而是一部完备的著作。清人邵懿辰《礼经通论》对此有很详细的论证。《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观今本《仪礼》十七篇,《昏义》所说作为“礼之大体”的上述八项内容,皆完整无缺。另外,《礼记》中有很多篇是直接解释《仪礼》的。&&   《礼记》有《冠义》释《士冠礼》;有《昏义》释《士昏礼》;有《问丧》释《士丧礼》;有《祭义》、《祭统》释《郊特牲》、《少牢馈食礼》、《有司彻》;有《乡饮酒义》释《乡饮酒礼》;有《射义》释《乡射礼》、《大射礼》;有《燕义》释《燕礼》;有《聘义》释《聘礼》;有《朝事》(《大戴礼记》)释《觐礼》;有《丧服四制》释《丧服》,都不出《仪礼》十七篇之外。由此可见,今本《仪礼》,应该说是一部体系和内容完备的著作。邵懿辰认为,“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礼器》),古来之礼,不止此十七篇,亦不止《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六篇。至孔子时,礼文废阙,冠、昏、丧、祭、射、乡、朝、聘这八方面,统括礼之大体,故孔子手定此十七篇以为教本。所谓《逸礼》,即令非伪,亦不过是“孔子定十七篇时删弃之余”,“大抵秃屑丛残,无关理要。”这便涉及到《仪礼》与孔子的关系问题。&&   关于《仪礼》的作者问题,传统有三种说法,一说周公作,一说孔子作,一说周公作孔子删定,清人又有疑《仪礼》为伪书者。清姚际恒作《古今伪书考》,认为《仪礼》是“真书杂以伪者”(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254页)。顾栋高作《左氏引经不及周官仪礼论》,则直疑《仪礼》为汉儒所缀辑。&&   伪书说不能成立。汉代《仪礼》的传授,自汉初高堂生以下五家(高堂生、萧奋、孟卿、后苍、二戴),不绝如缕,条理清楚。先秦典籍,如《左传》、《论》、《孟》,对《仪礼》所记礼仪节次,多所称引,都可为证。此点清人胡培翚《仪礼非后人伪撰辨》论之甚详。周公作《仪礼》之说亦不可据信。盖礼仪乃因俗立制,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大戴礼记·礼三本》所谓“凡礼,始于脱,成于文,终于隆”,讲的正是这个道理。邵懿辰《礼经通论》说:“礼本非一时一世而成,积久复习,渐次修整,而后臻于大备。”这种看法是对的。但若依此说,《仪礼》作为周礼,便不能遽尔完成于周初的周公。梁启超说:“《仪礼》。。大抵应为西周末春秋初之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60页)&&   此说当近乎历史实际。&&   关于孔子与《仪礼》的关系。《史记·孔子世家》说:“书传、礼记自孔氏。”此处“礼记”,即指《仪礼》。《史记·儒林列传》说:“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按史公说法,孔子对《仪礼》,是“修起”,而不是“作”。“修起”,就是整理修复,免于澌灭。孔子生当春秋“礼坏乐崩”之世,对三代之礼,特别是周礼,上下搜讨,力求其重建,此点史有明文,不必复赘。&&   《礼记·杂记下》说:“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檀弓》篇亦记载此事。这是孔子“修起”《仪礼》的确证。《礼记·礼运》记孔子答弟子子游问礼语云:“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夫礼。。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邵懿辰认为射御之“御”为“乡”字之讹。孔子关于礼之所论列,正是《仪礼》十七篇的基本内容。由此可以说,《仪礼》一书的内容,非一时一世而作,大致形成于西周末春秋初,孔子编定为十七篇,使周代礼仪之大体,得以保存流传下来。&&&&& 《仪礼》的主要内容   上述冠、婚、丧、祭、乡、射、朝、聘八项,概括了《仪礼》十七篇的主要内容。邵懿辰《礼经通论》对于此八类礼的意义作了一个概要的说明:“冠昏丧祭射乡朝聘八者,礼之经也。冠以明成人,昏以合男女,丧以仁父子,祭以严鬼神,乡饮以合乡里,燕射以成宾主,聘食以睦邦交,朝觐以辨上下。”下边,简要介绍一下《仪礼》十七篇的内容。《仪礼》第一、二、三篇言冠、婚。《士冠礼》述加冠时的陈设、仪式和致辞。男子二十岁进入成年,冠礼是为之加冠命字的成年礼。《士昏礼》记述士娶妻成婚的礼节仪式。婚礼共有六项内容,也叫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士相见礼》是古代士初次相见之礼。古人重初相见之礼。初相见必有人为之作介绍,称作“介”;必携带往见的礼物,称作“挚”。仪节有士相见及见大夫、大夫相见、臣见君及燕于君等。&&   《仪礼》中有七篇言丧祭。其中言丧礼者四篇:《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言祭礼者三篇:《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丧服》记居丧衣服、年月、亲疏、隆杀之礼。它用居丧衣服的精粗和服丧年月的长短表现了服丧者与死者之间的亲疏尊卑等关系。此篇是丧礼中最重要的一篇。《士丧礼》记述士丧父母,从死到殡的礼节仪式。《既夕礼》为《士丧礼》的下篇。既夕指下葬前二日。此篇记述下葬前二日至下葬的礼节。《士虞礼》,虞者安也。此篇是既葬以后的安魂礼。《特牲馈食礼》,记诸侯之士岁时祭祖祢之礼。《少牢馈食礼》是诸侯之卿大夫祭其祖祢于庙之礼。《有司彻》述上二祭毕傧尸于堂之礼。&&   《仪礼》有四篇言乡射之礼。《乡饮酒礼》记述乡人以时聚会宴饮的礼仪。乡饮酒约分四类:一、三年大比,诸侯之乡大夫向其君献贤能之士,将行,待以宾礼,与之会饮于乡学。二、乡大夫以宾礼宴饮国中贤者。三、州长于春、秋会民习射,射前饮酒。四、党正于季冬蜡祭饮酒。乡饮酒之意义在于“尊贤养老”。《乡射礼》是州长于春秋二季在州学会民习射之礼。《大射礼》是诸侯与群臣习射之礼。《燕礼》是诸侯之射前所举行的宴饮之礼。凡诸侯之射,必先行燕礼;乡射,必先行乡饮酒礼。故列《乡饮酒礼》于《乡射礼》之前,列《燕礼》于《大射礼》之前。这四篇,以行礼之地与人而言,《乡饮酒礼》与《乡射礼》属乡礼,《燕礼》与《大射礼》属邦国之礼。就礼之性质而言,则《乡射礼》与《大射礼》属射礼,《乡饮酒礼》与《燕礼》则属燕饮之礼。&&   《仪礼》有三篇言朝聘之礼。《聘礼》是诸侯国的邦交之礼。属朝礼者二篇。《公食大夫礼》是诸侯飨大夫之礼。《觐礼》是诸侯朝见天子之礼。&&   从结构上讲,《仪礼》的内容又可分为经、传、记三部分。《仪礼》十七篇,除《士相见礼》、《大射礼》、《少牢馈食礼》和《有司彻》四篇外,其余十三篇篇末都有《记》。《传》则只《丧服》一篇有。《丧服》不仅经有传,记亦有传。《丧服传》相传为孔子弟子子夏所作,亦有人疑非孔子弟子子夏而是汉人韩婴(字子夏)所作。&&&&& 《仪礼》的流传与注本   《仪礼》,汉代称《礼》,又称《士礼》,无《仪礼》之名。晋元帝时荀崧请置郑《仪礼》博士,但《仪礼》的书名尚未普遍使用。唐文宗开成年间石刻《九经》,以《周礼》、《礼记》与《仪礼》并列为三礼,乃正式标以《仪礼》之名。&&   西汉经师只以《仪礼》为礼经,所言《礼》、《士礼》,皆指《仪礼》。东汉郑玄为三礼作注,始以《周礼》为“经礼”,而以《仪礼》为“曲礼”。以后经师沿习此说,讲三礼遂以《周礼》为主。&&   今《十三经注疏》本,即以《周礼》冠三礼之首。其实,《周礼》本名《周官》,讲的是官制,与孔子用以教人的六经无关。《礼记》为七十子后学所记,亦非礼经。孔子六经中的《礼》,就是《仪礼》。关于《仪礼》与《礼记》的关系,朱熹作《仪礼经传通解》,以《仪礼》为经,以《礼记》为传,其说可从。《礼记》有很多篇都是为《仪礼》作传的。此点已详上文。当然,《礼记》之传《仪礼》,是宏观的、义理的解释,而不是作章句。&&   西汉传《仪礼》者十三家,其名世者有:高堂生、萧奋、孟卿、后苍、二戴(戴德、戴圣)和庆普。二戴、庆普之学皆传自后苍。汉立十四博士,宣帝时立大小戴、庆氏礼。&&   西汉传《仪礼》,只有师授而无注释。东汉马融仅注《丧服》。第一个为《仪礼》十七篇作注的是东汉郑玄,郑玄之后,有王肃注十七卷,唐初已佚。此后北齐黄庆,隋李孟悊曾为之作《疏》。唐贾公彦据郑注作《仪礼疏》,曾参考黄庆、李孟悊二家之《疏》。今《十三经注疏》本,《仪礼》即用郑注贾疏。南宋朱熹作《仪礼经传通解》,未及完成,门人黄榦续之,黄榦去世,杨复最后完成。清儒关于《仪礼》的著作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有:张尔歧《仪礼郑注句读》、凌廷堪《礼经释例》、张惠言《仪礼图》、邵懿辰《礼经通论》、胡培翚《仪礼正义》等。&&   《仪礼》注本,以郑注为最古。无郑注,则《仪礼》古义,将湮没而无从索解。古来学者以《仪礼》为难读之书。清人对《仪礼》的研究,其功甚巨。皮锡瑞说:“读《仪礼》有三法:一曰分节,二曰释例,三曰绘图。得此之法,则不复苦其难。”(《经学通论三·三礼》)张尔歧《仪礼郑注句读》,分节简注,每节加以标题总括一节内容,条理分明。凌廷堪《礼经释例》,将十七篇归纳为二百余条凡例,提纲絜领,读之使人一目了然。张惠言《仪礼图》,先作宫室衣服之图,又各分篇分节制图,附以简短的文字说明,使读者对诸礼仪节能有一直观之了解。此外,邵氏《通论》概论大义,胡氏《正义》集诸注疏大成,极尽其详。有了清儒的这些著作,一部极难读的《仪礼》,便大体上可以读通了。&&   《仪礼》是一部记述我国古代礼仪制度和行为规范的著作。自来儒家讲礼,强调要“陈其数”而“知其义”。《仪礼》所讲,是“数”或形式。这些“数”所表现的制礼原则和内在的文化精神,则是其“义”&&   或内容。儒家主张,礼是“称情而立文”(荀子语)。因而其精义在于通过礼数对人的自然情感的升华而使“民德归厚”。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中,礼“数”因时代之变化而有因有革,但其中却体现着一个一贯的原则和文化的精神。透过其“数”而理解其“义”,从而具体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读《仪礼》一书的意义所在。&&&&& 士冠礼第一   【题解】&&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并命字,表示已经成年,必须行成人之礼,明确君臣、父子等的社会责任。本篇详细记述了行冠礼的过程、陈设、仪式及行礼时所致辞。篇末的《记》,简要说明了三代(夏、商、周)冠礼的沿革、异同,论述了行冠礼的伦理道德意义以及所适用的范围。《士冠礼》不仅适用于“士”,而且也适用于包括天子、诸侯在内的一切贵族。本篇后《记》说:“古者五十而后爵,何大夫冠礼之有?公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一方面,行冠礼标志着一个贵族成员明确其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而步入社会的开始;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父子相继的宗法伦理精神(《士冠礼·记》:“適子冠于阼,以著代也。”)。因此,古来儒家很重视冠礼,认为冠昏丧祭乡射朝聘诸礼,皆始于冠礼。《礼记·冠义》说:“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在汉代,《仪礼》诸本次序虽不同,但都以《士冠礼》为首篇,就表现了这种观念。&&   士冠礼:筮于庙门(1)。主人玄冠(2),朝服(3),缁带(4),素■(5),即位于门东(6),西面(7)。有司如主人服(8),即位于西方,东面,北上(9)。筮与席(10),所卦者(11),具馔于西塾(12)。布席于门中,闑西、阈外(13),西面。筮人执策(14),抽上韇,兼执之(15),进受命于主人(16)。宰自右少退赞命(17)。筮人许诺,右还(18),即席坐(19),西面。卦者在左(20)。卒筮,书卦(21),执以示主人。主人受视,反之(22)。&&   筮人还,东面,旅占卒,进告吉(23)。若不吉,则筮远日(24),如初仪。彻筮席,宗人告事毕(25)。&&   主人戒宾(26),宾礼辞(27),许。主人再拜,宾答拜。主人退,宾拜送(28)。前期三日(29),筮宾(30),如求日之仪。乃宿宾(31)。宾如主人服,出门左(32),西面再拜,主人东面答拜。乃宿宾,宾许。主人再拜,宾答拜。主人退,宾拜送。宿赞冠者一人(33),亦如之。&&   厥明夕,为期于庙门之外(34)。主人立于门东,兄弟在其南,少退(35),西面,北上。有司皆如宿服(36),立于西方,东面,北上。摈者请期(37)。宰告曰:“质明行事(38)”。告兄弟及有司。告事毕。摈者告期于宾之家。&&   夙兴(39),设洗直于东荣(40),南北以堂深(41),水在洗东。陈服于房中西墉下(42),东领北上(43)。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44)。皮弁服:素积、缁带、素■(45)。玄端:玄裳、黄裳、杂裳可也,缁带、爵■(46)。缁布冠缺项、青组缨属于缺、缁纚广终幅长六尺(47)、皮弁笄、爵弁笄、缁组纮纁边(48),同箧(49)。栉实于箪(50),蒲筵二,在南(51)。侧尊一■醴(52),在服北(53)。有篚实勺觯角柶(54),脯醢(55),南上。爵弁、皮弁、缁布冠各一匴(56),执以待于西坫南(57),南面东上,宾升则东面。&&   主人玄端、爵■,立于阼阶下(58),直东序西面(59)。兄弟毕袗玄(60),立于洗东,西面北上。摈者玄端,负东塾(61)。将冠者采衣、紒(62),在房中(63),南面。宾如主人服,赞者玄端从之,立于外门之外(64)。&&   摈者告(65)。主人迎出门左(66),西面再拜,宾答拜。主人揖赞者。&&   与宾揖先入。每曲揖(67)。至于庙门,揖入。三揖至于阶(68)。三让(69),主人升立于序端(70),西面。宾西序,东面。赞者盥于洗西,升立于房中,西面,南上。&&   主人之赞者筵于东序(71),少北,西面。将冠者出房,南面,赞者奠纚、笄、栉于筵南端(72)。宾揖将冠者。将冠者即筵坐。赞者坐,栉,设纚(73)。宾降(74),主人降。宾辞(75),主人对。宾盥卒(76),壹揖,壹让,升。主人升,复初位。宾筵前坐,正纚(77)。兴,降西阶一等(78),执冠者升一等,东面授宾。宾右手执项,左手执前,进容(79)。乃祝(80),坐如初。乃冠,兴,复位。赞者卒(81)。冠者兴,宾揖之,适房,服玄端爵■,出房,南面。宾揖之,即筵坐,栉,设笄(82),宾盥正纚如初。降二等,受皮弁,右执项,左执前,进祝。加之如初。复位。赞者卒纮(83)。兴,宾揖之,适房。服素积、素■,容,出房,南面。宾降三等,受爵弁加之。服纁裳、韎■。其他如加皮弁之仪。&&   彻皮弁、冠、栉、筵(84)。入于房。筵于户西(85),南面。赞者洗于房中,侧酌醴(86),加柶,覆之,面叶(87)。宾揖,冠者就筵,筵西,南面。宾受醴于户东,加柶,面枋(88),筵前北面。冠者筵西拜受觯,宾东面答拜。荐脯醢(89)。冠者即筵坐,左执觯,右祭脯醢(90)。以柶祭醴三(91),兴。筵末坐,啐醴(92)。建柶(93),兴。降筵,坐奠觯(94),拜。执觯兴。宾答拜。&&   冠者奠觯于荐东(95),降筵,北面坐取脯。降自西阶,适东壁(96),北面见于母。母拜受(97),子拜送,母又拜。&&   宾降(98),直西序,东面。主人降,复初位。冠者立于西阶东,南面。宾字之(99),冠者对(100)。&&   宾出(101),主人送于庙门外。请醴宾,宾礼辞,许。宾就次(102),冠者见于兄弟,兄弟再拜,冠者答拜。见赞者,西面拜,亦如之。入见姑姊(103),如见母。&&   乃易服(104),服玄冠、玄端、爵■。奠挚见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105)。&&   乃醴宾以壹献之礼(106)。主人酬宾(107),束帛俪皮(108)。赞者皆与(109),赞冠者为介(110)。宾出,主人送于外门外。再拜。归宾俎(111)。若不醴(112),则醮用酒(113)。尊于房户之间(114),两■,有禁(115),玄酒在西(116)。加勺南枋(117)。洗有篚,在西(118)。南顺(119)。始加,醮用脯醢。宾降取爵于篚(120)。辞降如初。卒洗,升酌。冠者拜受,宾答拜如初。冠者升筵坐,左执爵,右祭脯醢,祭酒。兴,筵末坐啐酒。降筵拜,宾答拜。冠者奠爵于荐东,立于筵西。彻荐爵,筵尊不彻(121)。加皮弁,如初仪。再醮,摄酒(122)。其他皆如初。加爵弁,如初仪。三醮,有干肉折俎(123),哜之(124),其他如初。北面取脯见于母。若杀(125),则特豚(126),载合升(127)。离肺实于鼎(128),设扃鼎(129)。始醮,如初。再醮,两豆、葵菹、蠃醢、两笾、栗脯(130)。三醮,摄酒如再醮,加俎,哜之,皆如初,哜肺,卒醮,取笾脯以降,如初。&&   若孤子,则父兄戒宿(131)。冠之日,主人紒而迎宾(132)。拜、揖、让,立于序端,皆如冠主(133),礼于阼。凡拜,北面于阼阶上。宾亦北面于西阶上答拜。若杀,则举鼎陈于门外(134),直东塾(135),北面。&&   若庶子(136),则冠于房外,南面,遂醮焉。冠者母不在(137),则使人受脯于西阶下。&&   戒宾曰(138):“某有子某,将加布于其首(139)。愿吾子之教之也(140)。”宾对曰:“某不敏(141),恐不能共事,以病吾子(142),敢辞。”主人曰:“某犹愿吾子之终教之也。”宾对曰:“吾子重有命,某敢不从!”宿曰:“某将加布于某之首,吾子将莅之(143),敢宿。”宾对曰,“某敢不夙兴!”始加,祝曰:“令月吉日(144),始加元服(145)。弃尔幼志(146),顺尔成德,寿考惟祺(147),介尔景福(148)。”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149),敬尔威仪,淑慎尔德(150),眉寿万年(151),永受胡福(152)。”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153)。兄弟具在,以成厥德(154)。黄耇无疆(155),受天之庆。”醴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156)。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157),寿考不忘。”醮辞曰:“旨酒既清(158),嘉荐亶时(159),始加元服。&&   兄弟具来,孝友时格(160),永乃保之。”再醮曰:“旨酒既湑(161),嘉荐伊脯(162)。乃申尔服,礼仪有序。祭此嘉爵,承天之祜(163)。”&&   三醮曰:“旨酒令芳,笾豆有楚(164),咸加尔服,肴升折俎,承天之庆,受福无疆。”字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165)。爰字孔嘉(166),髦士攸宜(167)。宜之于假(168),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169),唯其所当。”&&   屦,夏用葛(170),玄端黑屦,青絇繶纯(171),纯博寸(172)。素积白屦,以魁柎之(173);缁絇繶纯,纯博寸。爵弁纁屦,黑絇繶纯。纯博寸。冬,皮屦可也。不屦繐屦。(174)。&&   [记]冠义(175)。始冠,缁布之冠也。大古冠布(176),齐则缁之(177)。&&   其緌也,孔子曰:“吾未之闻也(178)。”冠而敝之可也(179)。適子冠于阼,以著代也(180)。醮于客位,加有成也(181)。三加弥尊(182),谕其志也(183)。冠而字之,敬其名也(184)。委貌(185),周道也;章甫(186),殷道也;毋追(187),夏后氏之道也。周弁、殷冔、夏收(188),三王共皮弁、素积(189)。无大夫冠礼,而有其昏礼。古者五十而后爵(190),何大夫冠礼之有?公侯之冠礼也,夏之末造也(191)。天子之元子犹士也(192),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193)。以官爵人,德之杀也(194)。死而谥,今也。古者生无爵,死无谥。&&   【注释】&&   (1)从“士冠礼”至“宗人告事毕”,述占筮冠礼日期的仪式。筮:用蓍草占卦,通过《易经》来判断吉凶。这里指占筮行加冠礼的日期。庙:祢庙,即父庙。&&   (2)主人:指冠者的父兄。玄冠:朝服冠名,用黑色丝织品制成。&&   (3)朝服:君臣朝会时穿的礼服,以十五升布(1200缕线织成的布)制成,工极细。古代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衣与冠同色,故此朝服之衣亦应为黑色。下文行加冠礼时主人服玄端,而不服朝服。玄端与朝服,衣同裳异。朝会,早朝见,服朝服;晚朝见,服玄端。是朝服尊于玄端。&&   (4)缁带:黑色丝织品制成的大带。&&   (5)素■(b@):白色皮革制成的蔽膝。素,白色;■,蔽膝,皮制。裳与■同色,故朝服之裳亦白色。&&   (6)即:就。门东:庙门外东方。&&   (7)西面:面朝西。&&   (8)有司:主人之胥徒中有专职的人。下文“筮者”、“卦者”、“宰”、“宗人”之属皆统称有司。如主人服:与主人穿同样的礼服。&&   (9)北上:以北为上首。&&   (10)筮:筮卦所用的蓍草,筮用五十根蓍草。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席铺地。此席指下文布席所用的席。士用蒲席。&&   (11)所卦者:用来画地计爻和书卦的工具。记爻用木,书卦用版。筮时,三变成一爻,用木画地记之。每卦六爻,十八变成一卦,记于版上。&&   (12)具馔:陈设卜具。西塾:门侧有堂,称为塾,门东西两侧内外各两堂。此处西塾指门外西堂。&&   (13)布席:铺席于地,此为供筮卦用的筮席。席亦称筵。闑(ni8):门中央所树木条。阈:门槛。闑西阈外:门外中央偏西的地方。&&   (14)筮人:有司中掌卜筮者。策:占筮时用的蓍。&&   (15)韇(d*):蓍草筒。上韇:韇的上部,即韇盖。下韇盛蓍草。兼:并。兼执之:一手执上韇,一手执下韇。&&   (16)进:前,由西方前行近于主人之位。受命:领受筮命。&&   (17)宰:有司中主政教者。自右:由主人的右边。少退:比主人稍退后一些。赞:佐助。赞命:佐主人告知要占筮的内容。&&   (18)右还:向右北行回至筮席。&&   (19)即席:就席。&&   (20)卦者:有司中负责画地记爻者。&&   (21)卒筮:六爻皆筮毕。卒:已、毕。书卦:筮人把筮得的卦记在版上。(22)主人受祝,反之:主人看所筮得之卦后,还给筮人。反,返、还。&&   (23)旅:众。占:此处指以《易经》卦爻辞预测吉凶。旅占卒:筮人与其属下预测吉凶完毕。进告吉:进前告诉主人筮得吉卦。&&   (24)远日:以后的日期。筮远日:如一月中上旬筮占不吉,乃更筮中旬,若中旬不吉,则更筮下旬。&&   (25)宗人:《周礼·春官》谓都宗人,掌都宗祀之礼;家宗人,掌家祭祀之礼,皆由王朝设置。诸侯,大夫、士也有宗人,主持礼事,由家臣担当。即有司中主礼者。告事毕:告知主人筮日之事结束。&&   (26)从“主人戒宾”至“亦如之”,述戒宾、筮宾、宿宾之仪。戒:告。宾:这里指主人的僚友。戒宾:告请僚友使来观礼。&&   (27)礼辞:一辞而许。二辞而许叫作固辞,三辞不许叫做终辞。戒宾时的应对之辞,见下文。&&   (28)再拜:拜两次。戒宾为主人亲至宾家大门外戒之,故此处言主人退,宾拜送。(29)前期三日:加冠之期前三日。期指冠期。&&   (30)筮宾:前言戒宾,是广泛通知僚友。此言筮宾,是在诸僚友中专筮一人为行冠礼时主持加冠的正宾。&&   (31)宿:进,豫召之使来。宿宾:上所戒之宾为众僚友,此所宿之宾指主加冠之正宾,即上所筮之宾。众僚友可来可不来,故戒而不必宿。加冠之正宾必来,故既戒又复宿之。&&   (32)门左:门东边。凡礼,门东为主人之位。主人亲至宾家宿宾,此时宾为主,主人为客,故宾在门东边迎接主人。&&   (33)赞:佐助。赞冠者:佐正宾行加冠礼者,其地位稍低于宾。此赞冠者亦在前所戒众宾之列。&&   (34)从“厥明夕”至“告期于宾之家”,述约定行冠礼时辰的仪式。厥:其。厥明夕,宾宿的第二天,即行冠礼前一日傍晚。为期:约定时间。&&   (35)兄弟:主人的亲戚。包括内外姻亲。&&   (36)宿服:朝服。&&   (37)摈者:有司中佐主人行礼者,在主人称摈,在客人称介。请期:请主人告加冠的时辰。(38)质明:质:正,正明。行事:行加冠之事。&&   (39)从“夙兴”至“宾升则东面”,述加冠日的陈设。夙:早。夙兴:早起。&&   (40)洗:■洗用的接水器,形似浅盆。直:当,正对着。荣:屋翼。东荣:屋东前翼。&&   (41)堂:正堂,即室和房壁之前,东西序之间的地方。南北以堂深:洗在与东荣垂直的南方,与堂之间的距离和堂的深度(南北跨度)相等。&&   (42)房:屋有室有房,在堂与东西夹室之北,室在西,房在东。或谓有东西两房,室在中。墉:墙。西墉:房的西墙,即房与室相隔的墙。&&   (43)东领:衣领朝东。&&   (44)爵弁:冠名,其尊仅次于冕,赤色微黑,其状如爵头,用三十升(2400缕)葛布做成。爵弁服:士为君助祭时穿的礼服,行冠礼时为第三加所穿之服。服陈于房中,冠在堂下(见下文)。此处言爵弁服,是以冠名服,不是说冠也陈于房中。下“皮弁服”例此。纁裳:浅绛色的下衣(裙)。纯衣:丝衣。唯冕与爵弁服衣用丝,其他皆用布制成。衣与带同色。韎(m8i)■(g6):祭服上的蔽膝,用茅蒐(茜草)染成赤黄色。&&   (45)皮弁:冠名,用白鹿皮制成。皮弁服:视朔时君臣同穿的礼服,此为第二加之服,卑于爵弁服。衣与冠同色,故不言衣。素积:白裳。积:辟积,即衣服褶子,此指下衣腰部的褶子。&&   (46)玄端:端:正。玄端即玄衣,言端,取其正义。此为晚朝时穿的礼服,乃始加之服。玄端服上衣与朝服同,唯裳异,故说:“玄裳、黄裳、杂裳可也。”上士用玄裳,中士服黄裳,下士服杂裳。此处玄端之所以不以冠名服,是因为始加戴缁布冠。杂裳:其色前玄后黄。爵■:用赤黑色的皮革制成的蔽膝。爵通雀,亦黑色。&&   (47)缁布冠:冠名,用黑色布制成,无缨饰,为初加之冠。此冠只初加冠时用一次,平时不用。庶人则常戴。缺项:缺同頍(kuǐ)。頍:一种发饰。缁布冠无笄,故用頍围绕发际结于项中,上缀于冠武(冠上的结带),用以固定冠,称作頍项。组:丝织的带子。缨:系在颔下的帽带。属:著,连结。青组缨属于缺:即用青色丝带两条,连结在缺项的两旁,用作冠缨。纚(xǐ):束发巾。广终幅:尽整幅布宽。古代布每幅宽二尺二寸。以上缺项、青组缨、缁纚,并为加缁布冠所用之物。&&   (48)笄:籫。纮:冠冕上的纽带,从颔下上结开笄的两端。纁边:组用赤色镶边。以上笄与缁组纮,为加皮弁、爵弁所用之物。&&   (49)箧:一种狭而长的箱子。同箧:指上缺项、青组缨、缁纚、皮弁笄、爵弁笄、纮等物,同装于一箧中。&&   (50)栉:梳子。箪:盛饭或衣物的竹器,方的叫笥,圆的叫箪。栉实于箪:用箪盛栉。&&   (51)蒲筵:蒲苇席。在南:在服、箧、箪之南。&&   (52)侧:独,无偶。尊:此处作动词用,设置酒。■(wǔ):一种瓦制的盛酒器。醴:甜酒,有糟。&&   (53)在服北:在所陈衣服的北边。&&   (54)篚:盛物的竹器,长方形。圆曰篚。勺:舀酒器,青铜制。觯:一种饮酒器,形似尊而小,青铜制。角柶:古代礼器,如匙,用来舀取食物,用角制成。有篚实勺觯角柶:勺、觯、■都盛在篚中。&&   (55)脯醢(h3i):脯:干肉,盛于笾;醢:肉酱,盛于豆。&&   (56)匴(su3n):竹器,冠箱。各一匴:三种冠各盛于一只匴中。&&   (57)西坫(di4n):坫:土台,在堂角,堂东、西各一坫。西坫南:在堂下对着西站的南边。执以待以西坫南:有司三人各执一匴在西坫南边等候。&&   (58)从“主人玄端”至“立于外门外”,述主宾各就内外位之仪。阼阶:堂前东阶。阼犹酢,为主人答酬宾客之位。西阶则为宾位。&&   (59)东序:正堂东西两面墙称东西序。两序外是东西夹、廂。&&   (60)毕袗(h5n)玄:毕:尽;袗玄:玄衣玄裳,上下同色。即同穿玄衣玄裳、缁带■。&&   (61)负:相背而立。东塾:此指庙门内东堂。负东塾:即背向东塾站立。(62)将冠者:指加冠的对象。此时尚未加冠,称“将冠者”,始加之后,称冠者。采衣:未冠时的童子服,缁布衣,其衣服之缘饰、大带及束发纚,皆用朱锦。紒(j@):束发为髻。&&   (63)房中:室东房内。&&   (64)外门:大门。士二门,即大门和寝门。冠礼行于庙,相对于庙门而言,大门为外门。&&   (65)从“摈者告”至“西面南上”,述迎宾之仪。告:出请事于宾,入告主人。&&   (66)门左:大门东侧,出以东为左。&&   (67)每曲揖:曲,折,转弯。周制,左庙右寝,庙在寝东。故进大门必向东转以至庙。进外门转弯东行,到正对庙门时转弯北行入庙门。每转一个弯都相对而揖,叫做每曲揖。&&   (68)三揖至于阶:阶:庙堂前东西二阶。进庙后主人与摈东行,宾与赞者西行,相对一揖;主人东行至垂直于东阶堂途的位置时,北转弯,宾西行至垂直于西阶的堂途时亦北转弯,此时又一揖;门至堂间的庭中有碑,临碑又一揖。故说三揖至于阶。&&   (69)三让:让:主人让宾先登阶。三让然后登阶上堂。&&   (70)序端:序南头。主人立于东序端。&&   (71)从“主人之赞者”至“如加皮弁之仪”,述三次加冠之仪。筵:布设筵席,此处作动词用。&&   (72)奠:停、置于地。&&   (73)坐:席地而坐,两膝跪地,双脚向后,臀部坐于脚跟上。栉:梳理头发。设纚:梳理迄,以纚束发。&&   (74)宾降,宾降,由西阶下堂。&&   (75)宾辞:主人亦随同宾由阼阶下堂,宾辞谢之,大意是说主人无事不必降。&&   (76)盥卒:盥洗完毕。&&   (77)正纚:正:使端正。前赞者已设纚,宾是主持冠礼的人,这里的正纚,是表示亲其事的意思。&&   (78)一等:一级台阶。&&   (79)项:冠后侧叫作项。进容:讲趋行时的容止。容:仪容端正,舒扬。郑玄注云:“进容者,行翔而前,鸧焉。”形容行走时张开两臂,神貌舒扬。&&   (80)祝:有祝辞,见下文。&&   (81)赞者卒:卒:终。指完成加缁布冠所需的设缺项、结缨等事。&&   (82)栉:二加皮弁之前,除去缁布冠,需重新梳理头发。设笄:笄有二,此指束发髻所用的笄,非指用以固冠的笄。固冠之等,在加冠时由正宾自设。&&   (83)卒纮:把纮系结于笄的左右两端。&&   (84)从“彻皮弁”至“宾答拜”,述宾醴冠者之仪。&&   (85)筵于户西:布席于户西。户西:寝庙以室为主,故此户西指室门的西边。&&   (86)侧酌:自酌。侧:特,无偶。&&   (87)加柶,覆之:用觯盛醴,把柶口朝下放于觯上。柶不用时口朝下放,用时则口朝上。面叶:面:朝前;叶:柶头。面叶,即柶头朝前,柶柄在后。&&   (88)面枋(b@ng):柄朝前。枋即柄。此处面枋,是为了冠者接枋祭醴方便。&&   (89)荐:进,献。荐脯醢:赞冠者将脯醢进置于筵前。&&   (90)右祭脯醢:用右手祭脯醢。祭脯醢:谓食前祭创造此食物者,凡祭食,皆表现此不忘其初之意义。&&   (91)以柶祭醴三:用柶舀醴而祭之,凡三次。&&   (92)啐(cu@):尝。啐醴:只尝但不尽饮。&&   (93)建柶:建柶。即把柶插于觯中。&&   (94)奠觯:放觯于地上。&&   (95)从“冠者奠觯”至“母又拜”,述冠者见母之仪。荐东,脯醢的东边。荐即献脯醢。&&   (96)适:往。东壁:屋东宫墙,东壁有小门叫闱门,母在闱门外。妇人入庙须从闱门入。&&   (97)拜受:拜而接脯。男女间行礼,妇人拜两次,男子拜一次,称作侠拜。子已成人,故母对子亦侠拜。&&   (98)自“宾降”至“冠者对”,述宾为冠者命字之仪。&&   (99)字之:命字。字在此为动词。男子二十而冠,根据原名之涵义取一别名叫作字,或叫表字。&&   (100)对:应。&&   (101)从“宾出”至“如见母”,述冠者见兄弟、赞者及姑姊之仪。&&   (102)次:门外更衣处,用布或竹席搭成。&&   (103)入见姑姊:姑姊在寝不在庙。入见即出庙门入寝门见之。&&   (104)从“乃易服”至“乡先生”,述冠者见君等礼仪。易:更、换。&&   (105)奠挚:奠:献、停、置。古时卑者见尊者,礼物不亲授,奠于地。挚:初见的礼物。士挚用雉。乡大夫:周代官名,掌一乡之政教。或谓乡大夫乃“卿大夫”之误。乡先生:年老致仕归乡的卿大夫。&&   (106)从“乃醴宾”至“归宾俎”,述醴宾、送宾之仪。醴宾:礼宾。壹献之礼;主人酌酒敬宾叫作献。壹献,敬酒一次,无亚(二次)献。&&   (107)酬宾:主人献宾毕,宾回敬主人,叫作酢,主人复答敬宾,叫作酬。一献、一酢、一酬,礼成。&&   (108)束帛俪皮:束帛:帛五匹为束,每束从两端卷起,共十端。俪皮:两张鹿皮;俪,两;皮,鹿皮。饮宾又赠财物,是为表达主人对宾的厚意。&&   (109)赞者皆与:此处赞者,指众宾;与:参与。众宾亦一同饮酒。&&   (110)赞冠者为介:赞冠者即上赞宾行加冠礼者。为介:指为正宾介,非指众宾。&&   (111)归宾俎:俎:设筵或祭时盛牲器。归宾俎,即使人将牲送至宾之家。&&   (112)从“若不醴”至“取笾脯以降如初”,述冠于醮法。&&   (113)醮用酒:加冠之礼有醮、醴两种仪式。饮酒无酬酢叫作醮。醮法与醴法仪节稍有不同。&&   (114)房户之间:房之西,室门之东。&&   (115)禁:承酒尊的器具。名为禁,取禁戒,饮酒有所节制之义。&&   (116)玄酒:即水。按后人解释,太古无酒,以水当酒。水色黑,故称玄酒。玄酒不用而设立,乃不忘古始之义。&&   (117)南枋:柄向南。&&   (118)洗有篚:洗指设于东屋翼前之洗。洗西置篚,用以盛勺觯。&&   (119)南顺:以北为上。&&   (120)宾降取爵于篚:爵在洗西篚中,酒在堂上。醮法,宾自酌酒,故降取爵。与上醴法不同。&&   (121)彻荐爵,筵尊不彻:荐、爵,每次加冠须更设。故彻;筵尊三加并用,故不彻。醴法三加共一醴,醮法则三加三醮。此亦醴与醮的一个不同之点。&&   (122)摄酒:对酒加以整理、挠搅、添益。&&   (123)折俎:将牲体解节,折盛于俎,称为折俎。&&   (124)哜(j@):尝。&&   (125)杀:杀牲。&&   (126)特豚:特:一;豚:小猪。特豚即一只小猪。&&   (127)载合升:牲煮于镬(无足鼎),叫作烹;由镬而盛于鼎,叫作升;由鼎盛于俎,叫作载;合牲之左右体,叫作合。载合升,谓用整牲。&&   (128)离肺:离:割开。把肺切割开,以便于祭时用。&&   (129)扃(jiōng):贯通鼎的两耳,用以抬鼎的横杠。鼏(m@):鼎盖。&&   (130)葵菹(&):一种腌菜。蠃(luǒ)醢:蠃:蜗牛。蠃醢即蜗牛酱。&&   (131)从“若孤子”至“受脯于西阶下”,述孤子、庶子冠法。孤子:此处指无父的嫡子。父兄:指冠者的伯父、叔父及诸从兄。&&   (132)主人:指将冠的孤子,无父,故以主人身份迎宾;此时尚未冠,故紒。  (133)冠主:冠者亲父。&&   (134)举鼎陈于门外:门外指庙门外。父在则鼎不陈于外。&&   (135)直东塾:正对着东塾。在东塾之南。&&   (136)庶子:与嫡子相对,即妾所生子。&&   (137)母不在:不在,谓因故(或归宁,或有外戚丧服未除等原因)而不在,非谓去世。死称作“没”。&&   (138)从“戒宾曰”至“仲、叔、季唯其所当”,述行冠礼时各种应对之辞。  (139)加布:即加冠。初加为缁布冠,故称。&&   (140)吾子:吾:主人自称。子:对男子之美称。&&   (141)不敏:不才,不聪明。乃自谦之辞。&&   (142)病:犹辱,亦谦辞。&&   (143)莅:临。&&   (144)令:善。&&   (145)元:首,头。&&   (146)弃尔幼志:弃:除掉;尔:你;幼志:童稚之心。&&   (147)顺尔成德,寿考惟祺:顺:与慎通;成德:成人之德。寿考:长寿。祺:祥,福。&&   (148)介尔景福:介:助;景:大。&&   (149)申:重复。&&   (150)淑:善。&&   (151)眉寿:长寿。眉,指老人的长眉毛,象征高寿。&&   (152)胡:远。&&   (153)咸加:皆加。指三次加冠。&&   (154)厥:其,此指冠者。&&   (155)黄耇(gǒu):老人,此言长寿。黄:老人白发落后而生黄发;耇:老人面如冻黎,其色如浮垢。&&   (156)嘉荐:嘉:善;荐:脯醢。&&   (157)休:美。&&   (158)旨:味美。&&   (159)亶(d3n):诚。&&   (160)孝友时格:孝:敬父母;友:善兄弟;时:是;格:至。谓极尽孝友之道。(161)湑(xǔ):清。&&   (162)伊脯:伊:惟。脯:脯醢。四字成句,脯谐音,故略去醢字。&&   (163)祜:福。&&   (164)楚:陈列貌。&&   (165)昭:明。&&   (166)爰,于;孔:甚。&&   (167)髦士:俊士。攸:所。&&   (168)于假:为大。于:犹为:假:大。&&   (169)伯某甫、仲、叔、季:即伯某甫、仲某甫、叔某甫、季某甫之略。伯、仲、叔、季:排行的次序。某:代字。甫:男子之美称。&&   (170)自“屦,夏用葛”至“不屦繐屦”,述三服所用之屦。屦:古时一种单底鞋。屦与裳同色。夏用葛:葛:葛布。夏天用葛布制成的屦。&&   (171)青絇繶纯:絇(q*):鞋头装饰,形如刀鞘鼻,有孔,可系鞋带。繶(y@):缀于屦牙底相接的缝中用以饰屦的圆丝带。纯(hǔǔn):屦缘的镶边。以上三种饰物,皆青色。&&   (172)博寸:宽一寸。博:宽、广。&&   (173)以魁柎之:魁:大蛤;柎:涂注。即以蛤灰涂注之使白。&&   (174)繐屦:用细而疏的麻布做成的服丧所穿的屦。&&   (175)从“记”以下至篇末,为本篇后《记》。《记》是对经文的补充和阐发,其中有对古代礼仪的补记,有关于礼的意义和凡例的说明等。《仪礼》十七篇,除《士相见礼》、《大射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四篇之外,余十三篇皆有《记》。传统认为《记》为孔子后学作,其写作年代在孔子之后,子夏之前。&&   (176)大古:大,通“太”。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庙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大小之大。即太古,指尧舜以前年代。冠布:戴白布冠。&&   (177)齐(h1i)则缁之:齐,古通“斋”。斋戒。缁之:染成黑色,即言将祭斋戒,染之成黑色。&&   (178)緌(rul):冠的缨饰:结在颔下用以固冠的带子叫作缨;结后剩余下垂作为装饰的部分叫作緌。“未之闻也”:是说没有听说过缁布冠有缨饰之事。此引孔子语说明太古冠无缨饰。&&   (179)冠而敝之可也:敝,弃。缁布冠只在初加冠时用,其意义在于重古始,平常不用,故说“冠而敝之可也”。&&   (180)著代:著:明。即表明子将代父之义。&&   (181)加有成:加礼于有成德之人。使甫成年之士知其对国家、宗庙的责任。  (182)三加弥尊:弥:益、愈、更。次加皮弁尊于缁布冠;三加爵弁又尊于皮弁,是后者尊于前者。&&   (183)谕其志也:教导劝谕,使其立志于修德,不断上进。&&   (184)敬其名:名受于父母,在君父前称名,他人之前称字,此显示对受之于父母之名的敬重。&&   (185)委貌:周代冠名,以黑色丝织品制成,或谓即玄冠。委:安,取安正容貌之义。“委貌”及“章甫”、“毋追”,皆常服,犹上加冠毕服玄冠之义。&&   (186)章甫:殷代冠名,或谓即缁布冠。章:明。章甫,取表明丈夫之义。&&   (187)毋(móu)追(du9):夏代冠名。毋:无义,发语词。追:即堆。此以形名冠。&&   (188)周弁、殷冔(xu)、夏收:此因上三加爵弁而记之。弁:爵弁,经专言弁,即指爵弁。殷称冕作冔。冔与■音近,■即覆,取覆首之义。夏称冠作收,取收敛发之义。&&   (189)共皮弁、素积:此再加所同用。再加之所以在三加后记之,是因为前始加、三加,三代不同,此则三代相同。&&   (190)五十而后爵:五十岁才能命为大夫,此论“士冠礼”亦行于大夫。&&   (191)夏之末造:造:作。此言公侯冠礼与士同,无独立的冠礼。公侯冠,夏末始作。&&   (192)元子:天子和诸侯的嫡长子。&&   (193)象贤:法贤。此言元子能取法先祖之贤德,故继世立为天子或诸侯。此以说明“天下无生而贵者”之义。&&   (194)德之杀(sh4i):杀:等差。即言德有高低之不同,德高者命以大官,德下者命以小官。&&   (195)谥:死后追加称号叫作谥。&&   【译文】&&   士加冠的礼仪:在祢庙门前占筮加冠的吉日。主人头戴玄冠,身穿朝服,腰束黑色大带,饰白色蔽膝,在庙门的东边就位,面朝西方;主人的属吏身着与主人相同的礼服,在庙门的西边就位,面朝东方。以北为上首。蓍草、蒲席和记爻、记卦所用的卜具,都陈放在庙门外的西塾中。约在门外的中部,即门槛外,门中所竖短木(闑)偏西的地方布设筮席,筮席面朝西方。筮人手持蓍草,抽开装着蓍草的蓍筒盖,一手持盖,一手持蓍筒下部,进前接受主人的吩咐。宰在主人右方稍靠后的地方佐主人发布占筮之命。筮人应答后右转弯回到筮席,就席坐下,面朝西方。卦者的位置在筮人的左边。占筮完了,筮人将筮得的卦写在版上,拿去给主人看。主人接过去看毕,还给筮人。筮人回至筮席,面向东方,与他的属下共同占筮,占筮完毕,进前报告主人筮得吉卦。如果占筮结果不吉,就占筮以后的日期,其仪式与前相同。占筮结束,撤去筮席,宗人宣布筮日之事结束。&&   主人至众宾家门告以“冠礼”日期,并请参加,他们辞谢一次便应许了。主人两拜宾,宾答拜。主人回,宾拜送主人。在将行加冠礼之前三日,举行占筮正宾的仪式,与占筮日期的仪式相同。于是,主人再次前往邀请正宾。正宾身穿与主人相同的礼服,迎出大门外东方,面朝西方两拜主人,主人面朝东答拜正宾。然后主人(致辞)邀请正宾,正宾应许。主人对正宾两拜,正宾答拜。主人退下,正宾拜送。邀请赞冠者一名,仪式与邀请正宾相同。&&   第二天,即行加冠礼前一天的傍晚,举行约定行冠礼时辰的仪式,地点在庙门外。主人站立在门外东边,众亲戚站在主人南边稍靠后一些的地方,面朝西方,以北为上首。主人的属吏都身穿朝服,站在庙门外西边,面朝东方,以北为上首。摈者请问加冠礼的时辰。宰告知说:“明晨正天明时举行。”摈者转告亲戚和众属吏。宗人宣布约期的仪式结束。摈者到众宾家通告行加冠礼的时辰。&&   清晨早起,在正对东屋翼的地方设置洗,洗与堂之间的距离与堂深相等。水设置在洗的东边。礼服陈设在东房内西墙下,衣领朝东方,以北为上首。先是爵弁服:浅绛色裙、丝质黑色上衣、黑色大带、赤黄色蔽膝。其次是皮弁服:白色裙、黑色大带、白色蔽膝。再次是玄端服:黑裙、黄裙、杂色裙都可以,黑色大带、赤黑色蔽膝。然后是加缁布冠所用的頍项、系结在頍上的青色冠缨、六尺长整幅宽的黑色束发巾、加皮弁所用的簪子、加爵弁所用的簪子、镶着浅红色边饰的黑色丝质冠带,以上物品同装于一只箱子里。梳子放在箪中。蒲苇席两张,放置在(礼服、箱、箪的)南边。在礼眼的北边,单独设置一■醴。又有勺、觯、角制的小匙,盛在筐篚中,还有干肉和肉酱(盛于笾豆中),以南为上首。爵弁、皮弁、缁布冠,各盛在一个冠箱里,主人的属吏(三人)各持一只冠箱,等候在西坫的南边,面朝南,以东方为上首,正宾登堂后则转而面朝东方。&&   主人身着玄端,赤黑色蔽膝,站立在东阶下边正对东序的地方,面朝西方。众亲戚全都身着黑色的衣裳,站在洗的东边,面朝西方,以北为上首。摈者身穿玄端,背朝东塾站立。将冠者身穿采衣,头梳发髻,站在房中,面朝南方。正宾身穿与主人相同的礼服,赞冠人身着玄端相随,站立在大门外边。&&   摈者出门请宾入内,并通报主人。主人出至大门东边迎接,面朝西两拜,正宾答拜。主人向赞冠人作揖行礼,又与正宾相对一揖,然后先进入大门。每到转弯的地方,主人必与宾相对一揖。至庙门前,主人揖请正宾进入庙门。如此相对三揖,到达堂前阶下,相互谦让三次,主人上堂,站立在东序南端,面朝西方。宾的位置在西序(南端),面朝东方。赞冠人在洗的西边洗手后,登堂站立在房中,面朝西,以南边为上首。&&   佐助主人的人在东序边稍靠北的地方布设筵席,面朝西方。将冠者从房内出至堂上,面朝南方。赞冠人把束头巾、簪子、梳子等物放置在席的南端。正宾对将冠者拱手一揖。将冠者即席坐下。赞冠人也坐下,为将冠者梳理头发,并用头巾束发。正宾下堂,主人也下堂,宾辞谢,主人应答。正宾洗手完毕,与主人相对一揖,相互谦让一番,然后上堂。主人也上堂,回到原位。正宾在筵席前坐下,为将冠者整理束发巾。然后站起,由西阶下一级台阶,持冠的人升上一级台阶,面向东把缁布冠交给正宾。正宾右手持冠的后端,左手持冠的前端,仪容舒扬地前行至席前,然后致祝辞,如先前一样坐下,为将冠者加缁布冠。然后起立,回到原来的位置。赞冠人为冠者加頍项,系好冠缨,完毕。冠者站起,正宾对他作揖行礼。冠者进入房内,穿上玄端服、赤黑色蔽膝,从房中出来,面朝南方。正宾对冠者行揖礼,冠者即席坐下。赞冠人为他梳理头发,插上簪子,正宾下堂洗手,然后为他整理束发巾,都与初加冠的仪式相同。正宾由西阶下两级台阶,接过皮弁,右手持冠后端,左手持前端,进前致祝辞,为冠者戴上,仪式与初加冠相同。正宾回到原位。&&   赞冠人为冠者结好皮弁冠的纽带。冠者站起,正宾对他拱手作揖。冠者进房内,穿上白色裳、白色蔽膝,仪容端正,从房中出来,面朝南方站立。正宾由西阶下三级台阶,接过爵弁为冠者戴上。冠者穿上浅红色裙、赤黄色蔽膝。其他与加皮弁冠的仪式相同。&&   撤去皮弁冠、缁布冠、梳子、筵席等物,进入房中。佐助主人的人在室门西边堂上布设筵席,面朝南方。赞冠人在房中洗觯,独自斟醴,把小匙口朝下放在觯上,匙头朝前。正宾对冠者作揖行礼,冠者即席,在席西端,面朝南方。正宾在室门的东边接觯在手,把小匙放在觯上,匙柄朝前,进至筵席前面,面朝北方。冠者在席西边行拜礼,接觯在手,正宾面朝东答拜。赞冠人把干肉和肉酱进置于席前。冠者即席坐下,左手持觯,右手祭干肉和肉酱。然后用角质的小匙祭醴三番,站起。在席的西头坐下,尝醴。把小匙插置觯中,起立。然后走下筵席,坐下,把觯放在地上,对正宾行拜礼,手持醴觯起立。正宾答拜。&&   冠者把觯放在笾豆东边地上,走下筵席,面朝北坐下取干肉。然后从西阶下堂,行至东墙闱门外,面朝北拜见母亲。母亲拜受干肉,冠者拜送,母亲再次拜冠者。&&   正宾下堂,在与西序相对的地方站定,面朝西方。主人下堂,回至原来上台阶前的位置。冠者站立在西阶东边,面朝南方。正宾为冠者命字,冠者应答。&&   正宾退出,主人送出庙门外,请以醴礼酬正宾。正宾辞让一次后应许,至更衣处等候。冠者拜见众亲戚,亲戚向冠者两拜,冠者答拜。然后拜见赞冠人。冠者面朝西行拜礼,仪式与拜见亲戚相同。又进寝宫拜见姑母、姊姊,仪式与拜见母亲时相同。&&   然后更换礼服,戴玄冠,穿玄端服,饰赤黑色蔽膝。进献礼物,朝见国君。接着携礼物晋见乡大夫、乡先生。&&   主人以壹献之礼宴请正宾。主人以一束锦、两张鹿皮酬谢正宾。众宾也都参加宴饮。赞冠人担任正宾介。正宾退出,主人送到大门外边,两拜正宾。并遣人把牲送至宾家。&&   如果不用醴法,则可用酒行醮礼。在房和室门之间设置两只酒■,■下设有酒禁,玄酒(水)放在西边,上边放置勺子,勺柄朝南。在洗的西边设置筐篚,以北为上首。初次加缁布冠,行醮礼用干肉和肉酱。&&   正宾下堂从篚中取爵;主人也下堂,正宾辞让,与前述仪式相同。正宾洗爵完毕,上堂斟酒。冠者拜接酒爵,正宾答拜,仪式与前相同。冠者即席坐下,左手持爵,右手祭干肉和肉酱,然后祭酒。冠者起立,在席西端坐下尝酒。下筵席向正宾行拜礼,正宾答拜。冠者在笾豆的东边放下酒爵,站立在筵席的西边。撤去笾豆和酒爵,筵席和酒尊不撤。二加皮弁,仪式与初次加冠相同。第二次行醮礼,要对酒加以整理、添益。&&   其他仪式与前述相同。加爵弁的仪式也与前相同。三行醮礼,有干肉、折节盛于俎的牲体,品尝它,其他仪式也与前边相同。冠者面向北取干肉拜见母亲。如果杀牲的话,则用一只小猪。把它放入镬中烹熟,然后合左右牲体把它盛于鼎中。把肺割离开也放在鼎中。鼎上设置横杠和鼎盖。初次行醮礼,仪式与前述相同。第二次行醮礼,用两只豆,盛腌菜和蜗牛肉酱;两只笾,盛栗脯。三行醮礼,整理、添酒与第二次相同,有牲体,尝牲,都与前述仪式相同。并尝肺。行醮礼完毕,冠者取出笾中的干肉下堂等仪式,也都与前述相同。&&   如果将冠者是孤儿,则由他的伯父叔父或堂兄代为通知和召请宾客。加冠那天,将冠者束发髻迎宾。拜、揖、让,站立在东序南端,都与冠者父亲所行的仪式相同。在阼阶上行礼。凡行拜礼,都在阼阶上,面朝北方。正宾也同样在西阶上答拜。如果是杀牲,则抬鼎陈放在庙门外边,正对着东塾,面朝北。如果冠者是庶子,则在房外加冠,面朝南方,然后行醮礼。如果冠者母亲因故不在家,则使人在西阶下代母亲接受冠者所献上的干肉。&&   告宾时致辞说:“某人有儿子名某某,将要为他加缁布冠,希望先生能前往教导。”宾致答辞说:“某人不才,恐怕不能胜任此事,有辱先生,所以冒昧推辞。”主人说:“某人仍然期望先生终能前去指教。”宾回答说:“先生再次吩咐,某人怎敢不遵从!”召请正宾时致辞说:“某人将为某某加缁布冠,先生将光临,冒昧前来恭请。”正宾回答说:“某人不敢不早起前往!”初次加缁布冠,致祝辞说:“选择善月吉日,为你戴上缁布冠,去掉你的童稚之心,慎修你成人的美德,属你高寿吉祥,昊天降予大福。”二加皮弁致辞说:“选择吉月良辰,为你再戴皮弁冠,端正你的容貌威仪,敬慎你内心的德性,愿你长寿万年,天永远降你福祉。”三加爵弁致辞说:“在这吉祥的年月,为你完成加冠的成年礼,亲戚都来祝贺,成就你的美德。愿你长寿无疆,承受上天的赐福。”醴礼的致辞说:“醴酒味美醇厚,干肉肉醢芳香,拜受醴荐祭先祖,诚敬以定吉祥。托庇皇天福佑,永保美名不忘。”醮礼的致辞说:“美酒清洌,芳香的脯醢进献及时。初加缁布冠,亲戚都来赞礼。极尽孝友之道,定可永久安保。”第二次行醮礼致辞说:“美酒清洁,脯醢芳香,再加皮弁冠,礼仪井然有秩序。执此美酒来祭祝,恭承昊天降大福。”&&   第三次行醮礼致辞说:“美酒甘醇芬芳,笾豆陈列馨香,为你完成成年礼,佳肴具陈有折俎。恭承昊天之庆,秉受无疆福禄。”命字致辞说:“礼仪已行齐备,在这善月吉日,宣告你的表字。表字十分美好,正与俊士相配。取字以适宜为大,禀受永远保有它,称呼伯某甫、仲某甫、叔某甫、季某甫,唯其适当为美称。”&&   鞋子,夏天穿葛制的。穿玄端服,配以黑鞋,青色的鞋头装饰、下边和鞋口镶边,鞋口镶边宽一寸;白色下衣配以白鞋,用大蛤灰涂注增白,缁色的鞋头装饰、下边和鞋口镶边,鞋口的镶边宽一寸;爵弁服,配以浅红色鞋,黑色的鞋头装饰、下边和鞋口镶边,鞋口的镶边宽一寸。冬天穿皮制的鞋即可。不穿线缕细疏的布所制的鞋子。&&   [记]冠礼的意义:第一次加冠用缁布冠。太古时戴白布冠,祭祀斋戒,则染成黑色。关于这种冠缨下的緌饰,孔子说:“我没有听说过这种冠有緌饰这种事。”行加冠礼之后,缁布冠就可以弃置不用了。嫡子在阼阶上行加冠礼,是要表明子将代父的意义。在客位上行醮礼,则显示是在为有成人之德的人加冠。三次所加的冠,后来的都比前一次更贵重,是要教喻冠者确立远大的志向。加冠之后又命以表字,是要显示对所受于父母之名的敬重。委貌,是周代常戴的冠;章甫,是殷代常戴的冠;毋追,是夏代常戴的冠。第三次所加的冠,周代是“弁”,殷代是“冔”,夏代是“收”。第二次加冠的服装,夏、商、周三代都用皮弁、白色的衣、裳。没有大夫的加冠礼,但有大夫婚礼。古代人五十岁才能授予爵位,怎么还会另有大夫的加冠礼呢?公侯另有加冠礼,那是夏末的事情。天子的嫡子,用的也只是“士”礼,这就是说,天下没有生下来就尊贵的人。诸侯世袭,是因为世子能取法先祖的贤德。授人官爵,都以德行的高下等差为标准。士死以后追加谥号,是现在的事。古代士生不为爵,死亦不追加谥号。&&&&& 士昏礼第二   【题解】&&   《士昏礼》记述士娶妻成婚的礼节仪式。《士昏礼》疏引郑玄《目录》说,“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按规定,男子在昏时亲迎新妇。以昏为名,所以称作昏礼。今所谓婚,即本于此。士昏礼有六项内容,也叫作六礼。第一,纳采:即男家遣媒向女家提亲,女家同意,男家备礼至女家求婚所行的礼仪。第二,问名:男家使人问女子之名,以归卜其吉凶。第三,纳吉:男家卜得吉兆,备礼告知女家,至此,婚姻始定。第四,纳徵:徵即成,男家在纳吉之后,送聘礼于女家以成婚礼。第五,请期:男家卜得迎娶吉日,备礼告于女家,征得同意。第六,亲迎:至婚期,婿亲至女家迎娶新妇完成婚礼。《礼记·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因此,儒家对婚礼非常重视。《礼记·昏义》论婚礼的意义说:“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从这种血缘伦理道德观念出发,儒家把婚礼看作整个礼制的基础。&&   昏礼:&&   下达(1),纳采(2),用雁(3)。主人筵于户西(4)。西上,右几。使者(5),玄端至。摈者出请事,入告。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宾不答拜。揖入。至于庙门,揖入。三揖,至于阶,三让。主人以宾升,西面。宾升西阶,当阿(6),东面致命。主人阼阶上,北面再拜。&&   授于楹间(7),南面。宾降,出。主人降,授老雁(8)。&&   摈者出请。宾执雁,请问名(9)。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   摈者出请,宾告事毕,入告。出请醴宾(10)。宾礼辞,许。主人彻几,改筵(11),东上。侧尊■醴于房中。主人迎宾于庙门外,揖让如初,升。主人北面再拜。宾西阶上北面答拜。主人拂几授校(12),拜送。宾以几辟(13),北面设于坐,左之,西阶上答拜。赞者酌醴,加角柶,面叶,出于房。主人受醴,面枋,筵前西北面,宾拜受醴,复位。主人阼阶上拜送。赞者荐脯醢。宾即筵坐。左执觯,祭脯醢,以柶祭醴三。西阶上北面,坐啐醴。建柶兴。坐奠觯,遂拜。主人答拜。宾即筵,奠于荐左。降筵,北面坐取脯。主人辞。宾降,授人脯,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纳吉(14),用雁,如纳采礼。&&   纳徵(15),玄纁束帛(16)、俪皮,如纳吉礼。&&   请期(17),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徵礼。&&   期(18),初昏,陈三鼎于寝门外东方(19),北面北上。其实:特豚,合升,去蹄(20)。举肺脊二(21)、祭肺二(22)、鱼十有四、腊一肫(23)。髀不升(24)。皆饪(25)。设肩鼏。设洗于阼阶东南。馔于房中:醯酱二豆(26)、菹醢四豆(27),兼巾之。黍稷四敦(28),皆盖。大羹湆在爨(29)。尊于室中北墉下,有禁。玄酒在西。绤幂(30),加勺,皆南枋。尊于房户之东,无玄酒,篚在南,实四爵合卺(31)。&&   主人爵弁纁裳缁袘(32)。从者毕玄端。乘墨车(33),从车二乘,执烛前马。妇车亦如之,有裧(34)。至于门外。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女次(35)。纯衣纁■(36),立于房中,南面。姆纚笄宵衣(37),在其右。女从者毕袗玄、纚笄,被■■(38),在其后,主人玄端迎于门外,西面,再拜。宾东面答拜。主人揖入,宾执雁从。至于庙门,揖入,三揖至于阶。三让,主人升,西面。宾升,北面,奠雁,再拜稽首(39)。&&   降,出。妇从降自西阶。主人不降送。壻御妇车,授绥,姆辞不受(40)。妇乘以几,姆加景(41),乃驱,御者代。壻乘其东,先。俟于门外。&&   妇至,主人揖妇以入。及寝门,揖入,升自西阶。媵布席于奥(42)。&&   夫入于室即席。妇尊西,南面。媵、御沃盥交(43)。赞者彻尊幂。举者盥,出,除鼏,举鼎入(44),陈于阼阶南,西面,北上。匕俎从设(45),北面载(46),执而俟。匕者逆退(47),复位于门东,北面,西上。赞者设酱于席前,菹醢在其北,俎入,设于豆东,鱼次(48)。腊特于俎北。&&   赞设黍于酱东,稷在其东,设湆于酱南。设对酱于东(49),菹醢在其南,北上。设黍于腊北,其西稷。设湆于酱北。御布对席。赞启会卻于敦南,对敦于北(50)。赞告具。揖妇即对筵,皆坐,皆祭。祭荐黍稷肺。赞尔黍(51),授肺脊。皆食,以湆酱(52)。皆祭举,食举也(53)。三饭(54),卒食。赞洗爵,酌酳主人(55)。主人拜受。赞户内北面答拜。酳妇,亦如之。皆祭。赞以肝从(56)。皆振祭(57),哜肝,皆实于菹豆。卒爵(58),皆拜。赞答拜,受爵再酳如初。无从(59)。三酳用卺,亦如之。赞洗爵,酌于户外尊。入户,西北面奠爵,拜,皆答拜。坐祭。卒爵,拜,皆答拜。兴。主人出,妇复位。乃彻于房中(60),如设于室,尊否。主人说服于房,媵受。妇说服于室,御受(61)。姆授巾。御衽于奥,媵衽良席在东(62),皆有枕,北止(63)。主人入,亲说妇之缨。烛出。媵馂主人之余,御馂妇余(64)。赞酌外尊酳之。媵侍于户外,呼则闻。&&   夙兴,妇沐浴纚笄宵衣以俟见。质明,赞见妇于舅姑(65)。席于阼,舅即席。席于房外,南面,姑即席。妇执笲枣栗(66),自门入。升自西阶,进拜,奠于席。舅坐抚之(67),兴,答拜。妇还,又拜。降阶,受笲腶脩(68)。升,进,北面拜,奠于席。姑坐举以兴,拜,授人。&&   赞醴妇。席于户牖间,侧尊■醴于房中。妇疑立于席西(69)。赞者酌醴,加柶,面枋。出房,席前北面。妇东面拜受,赞西阶上北面拜送。妇又拜,荐脯醢。妇升席,左执觯,右祭脯醢。以柶祭醴三。降席东面,坐啐醴。建柶兴,拜,赞答拜,妇又拜。奠于荐东,北面坐取脯。降,出,授人于门外。&&   舅姑入于室,妇盥馈(70)。特豚,合升,侧载(71)。无鱼腊,无稷。&&   并南上。其他如取女礼。妇赞成祭(72),卒食,一酳,无从。席于北墉下(73)。妇彻,设席前如初,西上。妇馂,舅辞易酱(74)。妇馂姑之馔。御赞祭豆、黍、肺、举肺脊。乃食。卒,姑酳之,妇拜受,姑拜送。坐祭,卒爵,姑受奠之。妇彻于房中,媵御馂,姑酳之。虽无娣,媵先。&&   于是与始饭之错(75)。&&   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76)。舅洗于南洗,姑洗于北洗(77),奠酬。&&   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归妇俎于妇氏人(78)。&&   舅飨送者以一献之礼,酬以束锦(79)。姑飨妇人送者,酬以束锦。&&   若异邦,则赠丈夫送者以束锦。&&   若舅姑既没,则妇入三月,乃奠菜(80)。席于庙奥(81),东面,右几。席于北方(82),南面。祝盥,妇盥。于门外,妇执笲菜,祝帅妇以入(83)。祝告,称妇之姓曰:“某氏来妇(84),敢奠嘉菜于皇舅某子(85)。”妇拜,扱地(86),坐奠菜于几东席上。还,又拜如初。妇降堂(87),取笲菜,入。祝曰:“某氏来妇,敢告于皇姑某氏。”奠菜于席,如初礼。妇出,祝阖牖户。老醴妇于房中(88),南面,如舅姑醴妇之礼。壻飨妇送者丈夫妇人,如舅姑飨礼。&&   [记]&&   士昏礼,凡行事,必用昏昕(89),受诸祢庙,辞无不腆(90),无辱(91)。挚不用死,皮帛必可制(92)。腊必用鲜,鱼用鲋,必殽全(93)。&&   女子许嫁(94),笄而醴之,称字(95)。祖庙未毁,教于公宫(96),三月。若祖庙已毁,则教于宗室(97)。&&   问名:主人受雁,还,西面对。宾受命乃降。&&   祭醴,始扱一祭,又扱再祭(98)。宾右取脯,左奉之;乃归,执以反命。&&   纳徵:执皮,摄之,内文(99)。兼执足(100),左首。隨入,西上,三分庭一,在南。宾致命,释外足,见文(101)。主人受币,士受皮者自东出于后,自左受,遂坐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扉页寄语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