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仁中药小故事,黄珀,灯龙,甘黄,这几付中药合在一起有什么功效。

  中国古代有句话:"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事实上,许多名医都有很深厚的传统文化造诣,如孙思邈"道合古今,学殚术数",朱丹溪"自幼好学,日记千言".中医学是以古代哲学(阴阳五行)为先导,吸收了古代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知识,以哲学思辨和形象感观去认识自然,人体和疾病,然后判断归纳,推理分析,从而得出医药知识和经验的一门学科.因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是学好中医的基础.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素问·上古天真论》——养生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古之人(久远以前的人。喻人未出生以前,先天纯净无瑕,本性未泯),其知道者(天生就洞悉道生方法、法则。“生而知之者”之喻,只有本性才具备这种特性,人间是不存在的,故称“上古之人”),法于阴阳(自然能够效法“阴阳”转换变化的规律。喻“阴阳互根”,以“整体观念”作为治疗原则),和于术数(符合四时养生的法则。四时~生长收藏运化。喻五行生克制化的正常规律。将“辩证施治”作为治疗的指导方针),饮食有节(喝水吃饭都有规律和节制。喻能够依照需要接受真阳的温煦而没有过分贪求。平时多喝水是错误的,属于主观思维),起居有常(起床和睡觉都要有固定的规律。喻脏腑各自的运化功能都有其各自固定的终始规律。治疗疾病是必须依照脏腑的各自规律和次序进行),不妄劳作(决不随便进行纵欲和劳作。喻真阳自身不会随便无端发散,“功成身退”。脏腑都能恪尽职守,不会凭主观去“越俎代庖”,因为脏腑没有思维。“老死不相往来”),故能形与神俱(所以脏腑真阴与丹田真阳的功能与互助都能够非常健旺。喻治疗必须以“天人合一”作为治疗关键。先天为天,后天为人。两精相搏谓之神。上工不治已病而治未病),而尽终其天年(从而两者能够充分享受上天所赋予的寿数。尽~共同。天年~百岁,五行+(五行+1)=10。天干为10,地支为12),度百岁乃去(女子七七,男子八八,符合天数才无疾而终。度~duó 依照法度。男子女子喻真阴和真阳)。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今时之人不然也(现在的人就全然不是这样了。喻人出生以后,后天被妄念欲望所染。不仅指百姓,同时指医生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以酒为浆(他们都将能够抽取激发元气来获得快感的麻醉品作为玉液琼浆而滥用无度。后天脏腑欲望。不饮酒,不吸烟,不吸毒),以妄为常(把违反生理规律的不良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当成正常的言行。以好散其真),醉以入房(经常陶醉在使自己身心愉悦的思维推理和行为习惯之中。以入房之类乐事为醉。以欲竭其精),以欲竭其精(诸如用发泄不同欲望尤其是性欲来获得肉体的快乐,从而耗竭了自己的元气。醉以入房),以好散其真(用意识推理方面的嗜好尤其是“计较道理地位之有无”来获得心理的快感,从而消散了自己的真精。以妄为常),不知持满(不知道保持元气的现有状态,更不知道如何使之继续充满),不时御神(不知道将发动起来的真阳元气进行培养来供养自己的丹田元神。时~真阳发动,子时。御~供养),务快其心(只是一味地调动真阳元气以使自己获得身心方面的某种快乐),逆于生乐(却违反了生存与快乐的主次顺序而不自知),起居无节(依旧使生活起居以及用药行针不能合乎自身“阴阳四时”的规律),故半百而衰也(所以,还没有活到天数的一半儿,就使脏腑各自的功能都衰退了。只有前半部分的“生长”而没有后半部分的“收藏”)!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虚邪(因精气亏损而生的寒、热之邪。虚~精气亏损)贼风(虚乡之风,没有精血供应的运化状态谓之邪风,知进不知退,具有无节制之游动性。贼~无人管理,行窃日久方为人察觉,但为时已晚。风~邪风。贼风~运化过度使人气盛,还以为身体好呢!风盛则动,乘虚而入),避之有时(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方法就是依照“生长收藏”的规律保养元气而进行养生。避~避免,而不是逃避回避。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有~占有,依照。时~子时,真阳发动时方能发挥避之以及攻击的作用。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不是一年四季),恬淡(安静朴素,极少欲望)虚无(不为物欲所蔽也,没有杂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气从之(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真阳元气自然显现的情况)。精神内守(假如真精能够固摄不泄漏,意识守中不外驰),病安从来(怎么会出现真阳元气亏损、阴阳分离的疾病呢)?——大道总纲。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智愚②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是以(因此人体各个脏腑的特性是这样的)志闲而少欲(精气充足就会安宁,必然能够正常发挥自身的功能,就会忠于职守而没有非分之想,自然不会有过多索取的欲望。精气虚就会阴阳分离、功能异常,就会大量索取,津液的功能失常。志~肾气。闲~安静。精满不思淫,神满不思睡,气满不思食),心安而不惧(意不外驰就不会因元气虚弱而产生虚阳外越的情况。心虚则烦,肾虚则躁,气虚则恐惧。心无挂碍则无有恐怖。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形劳而不倦(虽然每个脏腑都持续不间断的运行劳作却不会感到疲倦。心搏动不停、肺呼吸不止却从无怨言),气从以顺(由于真气向脏腑供应动力,脏腑正常运行之后所产生的经气就会而达到充足和顺的状态。气从~真气从之。以~凭借。顺~充足。逆~虚弱),各从其欲(各自所企盼的不同愿望,各自运行所需要的营养动力),皆得所愿(都能够从真阳那里得到满足。愿~佛菩萨的愿力~脏腑正常的需求)。故美其食(所以只要得到真阳元气的供养。美食~精气也),任其服(严格依照各自的功能和规律运行。任劳任怨,尽职称分,决不会出现“越俎代庖”的情况。任~担负,承担。服~功能、规律。古代根据不同的官职必须穿着相应的服饰),乐其俗(只有顺应本有的规律才能使气血自然流畅地运行。乐~疏通而没有滞碍。俗~本地的习惯,引申为本脏腑的本有功能),高下不相慕(因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不会出现彼此羡慕嫉妒的情况,没有头与脚、肺与大肠、空气与粪便的差别),其民故曰朴(脏腑所具有的这种特性就称之为质朴而没有奸邪。《荀子?王霸》:“农夫朴力而寡能。”朴~淳厚质朴,能~奸邪思维技巧。《道德经》:“我无欲则民自朴。”《灵枢经》:“迎之随之,以意和之。”)(参考《异法方宜论》)。——人身天地的特性。是以(因为脏腑具有以上所说的特性)嗜欲不能劳其目(所以脏腑各自所具本有的需求不会使中枢神经感到疲劳。嗜欲~各自的习惯规律和需求。目~机关。《阴符经》~机在于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虽然每天不停地从外界摄入水谷并贪婪地运化和吸收其精微物质,并且都被真阳收敛储藏,却不会使本性发生动摇和变化。淫邪~过分地摄取,盗天机、采大药。心~本性~没有思维情况下依旧能够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不论什么样的人~脏腑(愚蠢~受纳、聪明~输布、贤能~生发、无能~敛藏),都具有同样的本性,其真阴真阳都是完满不缺的,不会受身外物质世界的干扰而转变其固有的功能。人人皆有佛性),故合于道(也就符合于“阴阳四时”的养生之道。养生~养东方之道)。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枯①。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②,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女子(后天真阴脏腑的代名词)七岁(0~7,刚刚具备初步的生长收藏的条件),肾气盛(肾气极微充盈,逐渐具有了维系自身运化的功能。脏腑及经气首先生发运行),齿更发长(并依照收敛凝聚为主而兼有生发疏泄的程序开始运行起来。北方、冬季、玄武,肾。充足的丹田元气由原来的单纯凝聚开始具有了少许生发的功能。齿更gēng ~凝聚力更加强盛。发长zhǎng ~因内充盛而外生发。头发为血之余,血为阴为本主收敛,发为余为末稍主生发。心肾同属少阴,升降主次有序。如果此处将“齿更”译为更换牙齿,那么“三七,真牙生”就不好解释了);二七(7~14,)而天癸至(通过三焦水道将真阳元气输送出来。癸时~21:00-23:00三焦经当令。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主通调水道),任脉通(由于少阳的作用,充盈的阴经之海得以通畅),太冲脉盛(真阴与真阳互相交通和制约的能力日趋旺盛。太冲脉起于足阳明气冲,与足少阴肾经并行上至胸中而散。与丈夫二八相符,阴得阳之和),月事以时下(新陈代谢的功能依照固有的规律开始运行起来,能产生多余的经气。月事~新陈代谢,吸收水谷精微、排泄糟粕),故有子(所以五脏六腑开始能够产生多余的经气。东方、春季、青龙,肝。子~有余的经气);三七(14~21,)肾气平均(肾的收藏经气和疏泄精气的作用开始均衡。皮毛生肾,皮与毛的功能相等),故真牙生而长极(肾所藏的“志”开始发挥作用(开始向“思虑智”转化),收藏和生发的根基已经非常牢固了。真牙~牙根牙床,“长先身生”的基础,此时指丹田而不是肾。长极~生长的功能到了极点。极~止);四七(21~28,)筋骨坚(生长收藏的功能都达到了最旺盛的阶段。筋~具有张驰力,引申为生长;骨~具有凝聚力,引申为收藏。肾主骨髓,髓生肝,肝生筋),发长极(南方,夏季,朱雀,心,血充盈至极。极~止),身体盛壮(脏腑的经气强盛,充肤热肉,功能强壮。青春期以前属于筑基阶段,本身虚弱,功能不全。以后是由欲望刺激使之更盛);五七(28~35,)阳明脉衰(真阴脏腑的运化功能开始衰退。女子(五七)阳明脉(真阴)与男子(五八)肾气(真阳)相对应,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真阴35脉衰,依靠真阳储蓄至40,储蓄不足,则35-40绝经、阳痿。阳明~五行属土。痿症独取阳明),面始焦(与阳明脉相应的脏腑器质开始萎缩。焦qiáo~憔悴),发始堕(精血的来源开始减少);六七(35~42,)三阳脉衰于上(少阳生太阳长阳明运化的三阳功能“从外向内、从上到下”开始衰退。上虚下实,头痛头晕,火有余而精血不足),面皆焦(生长运化的功能都衰退了,无力了),发始白(精血的来源开始枯竭);七七(42~49,)任脉虚(精血的储蓄严重不足),太冲脉衰少(真阴与真阳互相交通的能力日趋削弱。少~削弱),天癸竭(可输送的真阳枯竭了),地道不通(地道不能通于天。真阴不能与真阳相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由于脏腑器质性的损坏致使真阴不能产生多余的经气了)。——年龄只是不同阶段或元气多少的代名词。  丈夫(先天真阳或丹田的代名词)八岁(0~8,刚刚具备初步的储存和生发的条件),肾气实(初步具备了与稚阳之体相应的统摄收藏的功能。此处为肾气“实”而不是“盛”,先敛藏而后生发),发长齿更(并依照生发疏泄为主并兼有收敛凝聚的程序开始运行起来。虽然丹田元气开始具有了生发的功能,但此时却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凝聚力量。由胆及肝至肺到大肠。真阳的特性,藏德不止,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二八(8~16,)肾气盛(因为自身精气的充盈而使得收藏的功能非常强盛。此时开始生发),天癸至(通过三焦水道将真阳元气输送出来。男子比女子多2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意。为何不与女子同时?因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精气溢泻(精气充盛壮满而能向外输出),阴阳和(阴得阳之和。真阴脏腑得到真阳元气输送的精气。女子得到男子输送的精),故能有子(所以能够使真阴脏腑运化功能更加旺盛而能产生有余的经气。能有子~能使之有子);三八(16~24,)肾气平均(肾气充足而且疏泄平和。平~足,均~和),筋骨劲强(生发和收藏的功能都非常强劲),故真牙生而长极(收藏和生发的根基已经不能再牢固了。此时指丹田所储存的精气超过了肾。);四八(24~32,)筋骨隆盛(生长和收藏的功能都达到了最充足旺盛的阶段),肌肉满壮(经气与精气充满而功能强壮。肌~主动,引申为脏腑。肉~主藏,引申为丹田);五八(32~40,)肾气衰(根气开始衰弱。由于藏与泄的交替日久。有生发必有衰落。与阳明脉衰相对应),发堕齿槁(是由于运化功能的衰落而使收藏的功能日趋不足。运化包括欲望与杂念对人的极大消耗);六八(40~48,)阳气衰竭于上(根阳不足,表阳必然不足。人迎不足,寸口也就无法运行。上~表),面焦(与真阳相应的脏腑器质萎缩。面上皆为阳经所布),发鬓颁白(精少血虚,头发黑白相间。头脑不会休息,爱管闲事儿会使头发过早花白。颁~斑。闲事~与衣食无关的事情);七八(48~56,)肝气衰(由于生发功能衰弱),筋不能动(疏泄的功能停滞了),天癸竭(是因为可输送的真阳几近枯竭了,水道不能疏通),精少(真精极度不足。疏通与收藏的功能都不可能发挥出来,任何治疗方法几乎都无济于事),肾藏衰(必然导致肾的“所藏”功能的衰败。藏~不是脏,肾气、肝气、阳气),形体皆极(功能与器质都衰败到了极点);八八(56~64,)则齿发去(凝聚和生发的功能完全丧失。精血都没有了,心肾分离了)。肾者主水(因为肾的重要功能就是主管储藏真阳元气。水~真阳元气。肾虽然属于五脏真阴,却兼职管理储藏真阳元气。此段为养生和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次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接受五脏六腑所输送来的水谷精气并负责储藏起来),故五脏盛乃能泻(所以,五脏经气充盈,有多余的经气才会输送给丹田。故治病时只有恢复脏腑功能才能达到恢复元气的目的);今五脏皆衰(到此时五脏的经气和功能都已经衰败了),筋骨解堕(生长和收藏的功能都几乎丧失了。解~懈,堕~惰),天癸尽矣(具备生发功能的基础水没有了)!故发鬓白(所以产生精血的来源也就消失了),身体重(真阴脏腑也就成为了沉重的负担。脏腑生积聚癌,真阳必去破瘀,元气也就保不住了),步行不正而无子耳(邪气充盛、致使脏腑功能紊乱而无法产生经气了。步行不正~功能紊乱)。  女子与丈夫两者功能排列比较: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二八而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一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赋予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权利一定不要去剥夺,勉励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行为一定不要去破坏。这乃是顺应春气、养护人体生机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肝气,到了夏天还会因为身体虚寒而出现病变。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春天生机不旺、以致供给身体在夏天茂长时所需的正气缺少的缘故。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繁盛壮美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会,万物开始开花结实。人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对天长炎热感到厌倦,要使情绪平和不躁,使气色焕发光彩,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散,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现在外一样。这乃是顺应夏气、保护身体机能旺盛滋长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心气,到了秋天又会由生疟疾。究其原因,则是由于身体在夏天未能得到充分长养、以致供给秋天的收敛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到了冬天,还会再导致别的疾病发生。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天的三个月,是万物果实饱满、已经成熟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气清肃,其风颈急,草木凋零,大地明净。人应当早睡早起,跟群鸡同时作息。使情志安定平静,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这乃是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天还会由生完谷不化的飧泄。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收敛机能在秋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冬天的闭藏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水面结冰,大地冻裂,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就像军队埋伏、就像鱼鸟深藏、就像人有隐私、就像心有所获等等一样;还要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而使阳气大量丧失。这乃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肾气,到了春天还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闭藏机能在冬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春天时焕发生机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缘故。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稿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天气能够总是清爽洁净、一片光明,是由于上天所具的化生万物之道藏而不露并健运不息、永不衰减的缘故。如果天上阴霾笼罩、晦暗不清,日月就不能放射光明。在这样的时候,邪气就会侵入人的孔窍而造成疾病。如果天上的阳气闭塞不通,地上的阴气不能萌发上腾,云雾不能消散而使天空放晴,那么天上下应地气的甘露就不会降下,天地阴阳的交感就不会发生,万物的生机也就因此而不能延续下去了。万物的生机不能延续,即使高大的树木也会大量枯死。有害于万物生长的恶劣气候不能终止,风雨不能按时到来,甘露不能降下,草木就会凋零枯萎而不能繁茂。邪风频频刮来,暴雨屡屡突降,天地阴阳、四季之气不能相互保持协调,同时又大大背离正常规律,那么万物将活不到各自寿命的半数就会完全死亡。只有懂得养生之道的圣人能够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所以他们的身体从无大病。要是万物都能像圣人一样不去背离养生之道,能够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它们的生气就不会枯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违背了春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少阳之气就不能焕发生机,肝气就会因此内郁而引起病变;违背了夏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太阳之气就不能旺盛滋长,心气就会因此内空而出现虚寒;违背了秋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少阴之气就不能起到收敛的作用,肺气就会因此枯萎而导致肺部胀满;违背了冬天的时令规律, 人体的太阴之气就不能起到闭藏的作用,肾气就会因此失常而发生泻泄。  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发、滋长、收敛、闭藏的根本。懂得养生的圣人在春夏二季摄养阳气、在秋冬二季保养阴精的原因,就是为了适应养生的根本规律,所以能同万物在生发、滋长、收敛、闭藏这些方面保持一致。违背了养生之道的根本规律,就会摧残人体的本元、毁坏人的身体。所以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的起点与终点,是生死的根本。违背了它,灾祸就会产生;而适应它,重病就不会患上。懂得了这些,就可以说是掌握了养生之道。养生之道,圣人遵行它,愚蠢的人们违背它。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人就能生存,违背四季的阴阳变化人就会死亡;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人体就能功能正常,违背四季的阴阳变化人体就会功能紊乱。把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颠倒过来变成违背它而产生的病变,这叫“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因此圣人不是在生病之后才去治疗,而是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进行预防;不是在身体的功能紊乱之后才去调理,而是在身体的功能还没有紊乱的时候就进行预防,说的就是这些道理。疾病已经生成然后才去用药治疗,身体的功能紊乱之后才去进行调理,打一个比方,就像是口渴了然后才去掘井、战斗已经开始了然后才去铸造武器—样,不是太晚了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五行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1],变化之父母[2],生杀之本始[3],神明之府[4]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5],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6]。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7]也。  黄帝说:阴阳是自然界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可以作为分析和归纳一切事物的纲领;事物的一切变化,都是由于阴阳这相互对立两方面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所以阴阳既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也是事物毁灭消亡的由来,事物所以会产生复杂的变化,就是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相反相成的阴阳两方面。因而治疗疾病也必须从病情的阴阳变化这个根本上来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所以清阳之气,向上升腾,不断积聚而成为天;浊阴之气,向下凝聚,不断积累而成为地。安静属阴,躁动属阳,有阳就有阴,事物就存在;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事物就不存在。阳能化生清气和力量,阴能凝集而构成有形的物质。寒到极点就能生热,热到极点就能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在下而不升,就会发生飧泄病;浊阴之气在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病。这就是由于阴阳运动变化失常所引起的疾病。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8]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所以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上升就成为云,天气凝集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所化,云是天气下降之雨蒸发而成的。所以清阳之气出于人体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人体下窍。清阳之气发布于腠理,浊阴之气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以水火分阴阳,水属于阴,火属于阳;以气味分阴阳,气属于阳,味属于阴。饮食进入人体后,经过生化,其中五味的精华以滋养形体,形体得到滋养,便能产生元气,食物中的气能温养人的精气,并进行气化,换句话说,人的精气和形体都是吸收食物的气味而获得营养,阴精也可以化生元气,反过来,人的元气通过生化过程,把食物中的营养变为人体的精气和促使形体的成长。但是,饮食物应有节制,药物也不能过量,气味太过,反而会损伤人的阴精和形体,以致影响到人的元气。味属阴而趋向下窍,气属阳而趋向上窍。味厚为阴中之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阳中之阳,气薄的属阳中之阴。味厚的有泄下作用,味薄的有通利之功。气薄的有发散功能,气厚的能助阳生热。
  壮火[9]之气衰,少火[10]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阳火亢盛,能使元气衰弱;正常的阳气,能使正气壮盛,亢盛之火会损害人的元气,而温和之火却能饲养人的元气。所以说,过亢的火能耗散元气,温和之火能增强元气。药物的气和味,凡辛甘有发散作用的属于阳,酸苦有催吐泻下作用的属于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人体的阴阳要保持相对的平衡,如果阴气偏盛,阳气就要受病,阳气偏盛,阴气就要受病。阳气偏盛则出现热症,阴气偏盛就会出现寒症。寒到极点就会转化为热,热到极点就会转化为寒。寒邪伤害形体,热邪伤害气分。气受伤可产生疼痛,形体受伤就会发生肿胀。所以先有疼痛而后肿的,是气分先伤而后影响到形体;先肿而后疼痛的,是形体先病而后影响到气分。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风邪太过,则能发生肢体痉挛动摇、掉眩等病症;火热太过,能发生红肿痈疡等病症;燥气太过,就会导致津液干枯的病证;寒气太过,能发生浮肿;湿气太过,就会发生泄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将玄改为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又有金木水火土的变化,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人有五脏,化生出五气,产生了喜怒悲忧恐的情志活动。喜怒太过可以伤气,寒暑邪气可以伤形。突然大怒,会损伤人的阴分,暴喜会耗伤人的阳气。气逆上冲,充满经脉,则可见神气浮越,脱离形骸的失神状态。所以,如果喜怒无节制,寒暑又不善于调适,生命就不能稳固。阴极可转化为阳,阳极可转化为阴。所以冬天伤于寒邪,春天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天感受了暑邪,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感受了湿邪,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圣人,研究人体的形态,辨别脏腑的位置,审察经脉的联系,明了三阴三阳经脉表里相合的交会贯通及各经的循行路线。脉气所发的穴位,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名称。肌肉的谷与骨节相连,都有一定的起始。各部都有正常的分部所属,或逆或顺,条理分明。四时的阴阳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内部的相互为应,都有表里相合的关系。以上说法是否真正如此呢?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在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本,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岐伯回答说:东方应春,阳气始发,风和日暖,草木生发,木气能够产生酸味,酸味能够滋养肝气,肝气又能养筋,筋应木气,木能生养心火,肝气通于目。它在自然界是深远微妙的,在人为通晓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在地则表现为万物的化生。生化的作用产生了五味,懂得了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就产生了智慧,自然界玄妙的变化,产生了各种神妙莫测的现象。它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病变的表现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能够伤肝,但悲能够制怒;风能够伤筋,但燥能够制风;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可以抑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南方产生热气,热能够使火气盛旺,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养心,心气能够化生血气,血充养于脾,心气通于舌。其在天之六气中为热气,在地为火气,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味,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病变的表现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能够伤心,但恐能制喜;热能伤气,但寒能够抑制热;苦味能够伤气,但咸味可以抑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中央产生湿气,湿能够使土气盛旺,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够养脾,脾气能滋养肌肉,肌肉强壮能使肺气充实,脾气通于口。它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病变的表现为干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虑能够伤脾,但怒能制思;湿能伤肌肉,但风能抑制湿气,甘味能够伤肌肉,但酸味可以抑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西方产生燥气,燥气能够使金气盛旺,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气,肺气能够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则又能生养于肾,肺气通于鼻。它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病变的表现为咳嗽,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能伤肺,但喜可以制忧;热能伤皮毛,但寒能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但苦味能抑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北方产生寒气,寒气能使水气盛旺,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能滋养骨髓,骨髓充实,又能养肝,肾气通于耳。它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病变的表现为寒慓,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能够伤肾,但思能抑制恐,寒气能够伤血,但燥能够抑制寒;咸味能够伤血,但甘味又能抑制咸味。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  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所以说,天在万物之上,地在万物之下;阴与阳在人则为血与气、男与女;左右是阴阳升降的道路;水火是阴阳最明显的象征;阴阳是万物变化的原始能力。所以说: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运使于外。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11],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12]也。  黄帝问:人体怎样效法阴阳的变化法则呢?岐伯回答说:阳偏胜则身体发热,如果腠理闭,则喘促气粗,呼吸困难而前屈后仰,如果汗不出,则发热甚,牙齿干燥,烦闷,甚至见腹部胀满,预后往往不良。这种阳偏胜的病,如在冬季,或许还能支持,在夏天就不能耐受了。阴偏胜的身恶寒,如果汗出,则身体常常畏寒战慓发冷,严重时出现四肢厥逆,如见四肢厥逆而腹部胀满,预后也不好。这种阴偏胜的病,如在夏季,或许还能支持,在冬天就不能耐受了。这就是阴阳偏胜时表现的病态。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13],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平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黄帝说:怎样调摄阴阳二气呢?岐伯说:能够知道七损八益的养生道理就能使之协调;如不懂这些道理,就会发生早衰。一般人到了四十岁左右,阴气已经衰减了一半,起居动作也就开始衰弱了;年到五十岁左右,身体感觉沉重不灵活,耳目也不够聪明了;到了六十岁左右,出现阳萎,正气大衰,九窍不能通利,暴露下虚上实的现象,涕泪容易流出。所以说:懂得养生道理的,身体就能强健,反之就容易衰老。因此,本来是同年龄的人,却可以出现强健与衰弱两种不同的情况,聪明的人,在没有病时就知道养生;愚蠢的人,在得病这后才知道治疗。愚蠢的人,常感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当然耳目聪明,身体轻健,即使年纪已老,仍可焕发青春,本来就身体强壮的,则更强壮。所以有修养的人,不做无益于养生的事,乐于清心寡欲,使自己的精神意志保持无忧无虑的境地,故寿命很长,能尽享天年。这就是圣人养生的方法。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情,地有形,天有八纪[14],地有五里[15],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阳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咽,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天气不足于西北方,所以西北方阴,而人与天气相应右耳不如左侧聪明。地气不足于东南方,所以东南方为阳,而人与地气相应左手是不如右手足劲强。黄帝说:为什么呢?岐伯说:东方属阳,阳主上升,所以精偏聚于上,上盛则下虚。所以在上表现耳目聪明,在下表现手足不灵巧。同样感受外邪,在上则右边表现明显,在下则左边表现明显,这就是因为天地阴阳的不全而使邪乘虚而留滞于人体。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体,天气变化有八节的时序,地有五方之分,故天地之气能化生万物。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聚为地。天地之气的变化,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所以使万物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生化无穷。只有那些贤人,在上部配合天气以养头,在下部顺应地气以养足,在中部依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与肺相通,地气与咽相通,风气与肝相通,雷火之气与心相通,谷气与睥相通,雨水之气与肾相通。六经犹如河川,肠胃好象大海,九窍好象水流。以天地之气来比喻人身之阴阳,人身阳气泄而为汗,象天地间的雨;人体阳气周行全身,如天地的疾风。人暴怒就象雷霆,人的上逆之气,就象久晴不雨。所以养生不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势必产生危害。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所以邪气侵犯人体,其势如疾风暴雨。因而善于治病的人,能够在邪气才开始侵入皮毛时,就给予治疗;技术稍差的,到邪进一步侵入肌肤时才给予治疗;技术再差一些的,要到邪气侵入筋脉时才治疗;更差的等到邪气侵入六腑时才知道给予治疗。如果病邪已侵入到五脏,那么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性就同样大了。所以感受了自然界的邪气,就会伤害人体五脏;感受了饮食寒热,就要伤害人体六腑;感受了地之湿气,就要损伤人体皮肉筋脉。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毛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16],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所以善于用针治病的人,当病在阳时,而治其阴以引之;病在阴时,而治其阳而引之。取右边的穴位,以治左侧之病;取左边的穴位,以治右侧之病。以医生自己正常的状态来比较和衡量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外在的表现探知其内在的病变;能因此而观测到疾病的太过与不及的道理;见到疾病初起时轻微的异常表现,就可以知道病变的发生和可能的发展。能这样运用,就不致于因贻误诊断而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境地。善于诊断疾病的医生,诊察病人的色泽及切按病人的脉象时,必定先要辨别病征的属阴属阳;审察色泽的清明晦浊,而知道病变的所在部位;观察病人的呼吸和听病人的声音,可以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诊察四时脉象的正常与否,可以知道病在何脏何腑,诊尺脉的滑涩,按寸口脉的浮沉可知疾病所生之原因。用这样的方法去诊断疾病,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上也不会有过失。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17]。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18];其下者,引而竭之[19];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20]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21];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22],气虚宜掣引之[23]。  所以说:病在初起时,可用针刺而愈;如果病势正盛时,要等待病势稍减而后刺之,才能取得疗效;病轻浅的,可用轻扬宣散之法治之;病重的,应用逐步削减的方法治之,气血虚衰的,应用补益的方法使其强壮;形体虚弱的,要用气分的药物温补之;阴精不足的,要用厚味的药物滋补之。病邪在上部的用吐法,使病邪从上面越出;病在下部的可用疏导泻下方法以祛除之;病在中部而见胀满的,可用消导之法,消其坚满,邪在表的,可用汤液浸渍取汁,以去其邪;病邪在皮肤的,可用汗法使其向外发泄;病势急暴的,先用按摩手法使病势稍稍收敛,然后继续治疗;邪实之证,视其邪之在表在里,或用散法或用泻法。总之,必须详细审察病的在阴在阳,是柔是刚;阳病也可以治阴,阴病也可以治阳,确定病变在气在血而后治之,血实的,宜放血以泻之,气虚的,宜导引以补之。
  《素问·灵兰秘典论》——藏象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责任分工,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你问的真详细呀!请让我谈谈这个问题。  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膻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布出来。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无味的阴阳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除体外。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伎巧。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  以上这十二官,虽有分工,但其作用应该协调而不能相互脱节。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顺达,则下属也会安定正常,用这样的道理来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生不会发生危殆,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君主如果不明智顺达,那么,包括其本身在内的十二官就都要发生危险,各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途径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谈养生续命是不可能的,只会招致灾殃,缩短寿命。同样,以君主之昏聩不明来治理天下,那政权就危险难保了,千万要警惕再警惕呀!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  治疗慢性咽炎 咽喉片含多了易致失声" http://www.ebh888.com/html/913.html  如何辨别是否患有声带小结? http://www.ebh888.com/html/914.html  "声带小结会带来哪些危害?  " http://www.ebh888.com/html/915.html
  《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   帝曰:藏象如何?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帝问道:“藏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岐伯回答说:脏腑藏在体内,各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它们的功能活动情况可以从体表反映出来,而且,由于人与自然相联系,所以还分别与四时阴阳相通应,从而反映出各脏腑的阴阳性质。具体地说:心脏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精神意识,统率全身,心的精华反映在面部,就是说心脏的功能状态是充实和温煦血脉。心的部位在横膈上面,属于阳,又具有火热的性质,所以称它为“阳中之太阳”,与四时中阳气最旺盛的夏季相通应。肺脏是体气的根本,主管全身的气,因为“魄”是不能离开气而单独存在的,所以也可以说肺是藏魄的地方,肺的精华反映在毫毛上,它的功能是充实和滋养皮肤,肺气旺盛,皮肤和毫毛就健康而润泽。肺的部位也在膈肌之上,属于阳,而它又有清肃收敛的性质,所以称它为“阳中之少阴”,与四时中阳气开始下降的秋季相通应。肾脏是密封和潜藏的根本,就好像冬眠的虫子一样,它藏蓄着人体的真阴和真阳,同时,它也是藏贮人体生殖之精的地方,头发靠血的滋养,而阴精可以化生为血液,肾能藏精,所以说肾脏的精华反映在头发上,肾的功能是充实和滋养骨骼,肾气充足的时候,头发就有光泽,骨骼也坚韧,由于它的部位在膈肌以下的腹腔,属于阴,又有闭藏的功能特点,所以称它为“阴中之太阴”与四时中阴气最盛而阳气闭藏的冬季相通应。肝脏是耐受疲劳的根本,它能贮藏血液,并且可以根据人体活动的需要而调节血量,肝血充足,人就不容易疲劳,由于“魂”必须藏在血液中,因此,也可以说肝脏是藏魂的地方,肝的精华反映在爪甲上,它的功能是充实和营养筋膜,所以肝血充足,爪甲坚厚,筋也柔韧有力,其又能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因为它的部位在腹腔,属于阴,但又具有一定发散上升的性质,所以称为“阴中之少阳”,与四时中阳气初生的春季相通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粮仓”的根本,贮运饮食水谷,人体各处都把它们作为营养的来源,同时,它们也是营气产生的地方。它们既有类似盛贮饮食器具的作用,又有对饮食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物质,滋养脏腑的功能,同时,把糟粕从大小便排出体外。它们的精华反映在口唇的周围,其功能是充实和营养全身的肌肉所以脾胃功能正常,人的口唇红润而肌肉丰满有力,其味甘,其色黄,从阴阳的性质来说,它们都处于从阳到达阴的位置,所以称为“至阴”,与四时中湿气最盛的长夏相通应,属于五行中的土气。胆腑具有阳气初生的性质,称为“少阳”,这种初生的阳气,是维持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不断进行并欣欣向荣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所以说,十一脏的发挥,又都取决于胆的少阳之气。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藏象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素问·太阴阳明论》: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灵枢·脉度》: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素问·五脏生成》: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精气神   《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少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意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中焦亦并胃中,出中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经。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音zhen),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灵枢·本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志愿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素问·调经纶》: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留,温则消而去之。
  病证   《素问·热论》:  ①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②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素问·咳论》:  ①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举痛论》:   ①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②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素问·痹论》:  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②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③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行,贯无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迹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于风寒湿气舍,故不为痹。  ④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素问·痿论》:  ①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②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阳明揔宗筋之会,会于气结,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素问·水热穴论》:  ①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素问·调经论》:  ①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反则死
  诊法   《素问·脉要精微论》: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也;背着,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将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素问·平人气象论》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数,音朔。)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易,去声。)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已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瞀闷,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灵枢·五色》: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其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今,已知往今。
  腰痛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夙背如重状,制其部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利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骰前三清,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朋于内踝上二精,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音弦,刺厥阴之脉,在湍雕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清。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眩既然,时遗民刺解脉,右膝筋肉分间部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部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清。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险下间,去他一尺所。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想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部阳筋之间,上部数寸,衡居为二清出血。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漂涤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己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寸清,在缺上部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沸佛,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二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纷脱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疼,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按,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清。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降,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搭,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院破欲僵仆,利足太阳部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利足少阴,刺部中出血。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阳;中热而喘,利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腰痛引少腹控肽不可以抑,刺腰夙交者,两踝肿上,以月生死为请数,发针立已,左取右。
  黄帝内经择要  1.消渴的内容  《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2.、病机十九条内容  五脏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上下病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六淫病机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3.、胸痹的内容  胸痹之名首见于《内经》,《灵枢·本脏篇》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  《素问·标本病传论》:“心病,先心痛”;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背内痛”;  《灵枢·厥病》:厥心痛者,五脏相干于心,其临床表现因脏腑的不同而有肺心痛、肾心痛、肝心痛、脾心痛、胃心痛之异,“真心痛者,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4.、治痿独取阳明,何也?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5.、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出自《素问·通评虚实论》,为辨识人体正气强弱、病邪盛衰的纲领,精气,指人体正气。根据人体正气的强弱与致病邪气的盛衰,可以判断疾病性质属虚属实。若邪气亢盛,而正气未亏,正邪激烈对抗,可出现诸如壮热、无汗、烦躁、狂乱、腹痛拒按、便秘尿赤、痰多气粗、脉大滑实等一系列病邪壅盛的实证。如正气劫夺过多,可出现诸如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头晕眼花、脉细弱无力等一系列正气耗散的虚证。掌握了疾病的虚实,就可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给予正确的治疗。   6.、正治与反治  正治法又称逆治法。指逆疾病征象而治的方法,所用药物的药性与病性相反。适用于病邪轻浅,表里症候一致,病情单纯无假象的疾病,所谓“微者逆之。”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  反治法又称从治法。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所用药物的药性与疾病假象相一致。适用于病邪较重,病情复杂并出现假象的疾病,所谓“甚者从之”。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等均属反治法。  7.、水饮在体内的转输过程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长也。"  水谷的传变过程  《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中焦亦并胃中,出中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8.、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温和者为少火。气指正气,之作“使、令”解。后世将其引申为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前一个食指消蚀,后食同饲。意思为药食气味纯阳者可以消耗人体元气,药食气味温和者可以充养人体元气。  9.、关于阳气的知识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上,而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而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10、诊脉标准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11、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意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12. 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瞀闷,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13.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14.藏象: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15.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16.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18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gui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19. 治则治法: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等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清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源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20冬伤于寒,春必湿病;春伤于风,复生飧泄;夏伤于身,秋必疾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20: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21.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日: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22.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  23.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24.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胶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阳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帝日: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明受之,胆降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肽受之,膀跳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陵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帝曰:治之奈何?歧怕日。治藏者治其前,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25. 有痛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对日:名为鼓胀。  26.五脏者藏精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译文:经脉是用来判断疾病的预后、诊断疾病,调治虚实的,医生不可以不通晓经脉。
  病因病机——《灵枢·百病始生》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193)   1.风雨寒暑,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译文:风雨寒热,不遇到正气虚弱的人,这些外邪不能单独伤害人体。  2.两虚相得,乃客其行。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译文:虚邪遇到正气虚弱的人,则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两虚,虚邪之风与正气虚弱的机体;相得,相逢、相遇。  3.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译文:正气充盛的人在正常的气候下,就会身体健康。两实,一指正气充实;一指实风,即正常气候。  4.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译文:在表在上的络脉损伤,那么血就向上向表溢出,表现为皮肤及五官七窍的出血。在下在里德络脉损伤,血就向下向里溢出,表现为前后二阴出血。
  病因病机——《素问·生气通天论》   1.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译文:自然界阴阳之气清净而无异常变化,则人的精神活动就能保持正常,顺应自然则阳气固密,即使有邪气,也不能伤害人体,这就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的道理。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2.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译文;人体的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若阳气失去其应居之所,人的寿命就会夭折而使生命力不能彰著。所以天体的运行应当依靠太阳的光明。  3.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瘤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译文:若因湿邪侵袭,则头部沉重如有物蒙裹,湿热之邪不除,则大筋、小筋或者收缩变短,或者松弛变长。短缩则成拘挛,松弛而为痿弱。  4.阳气者,烦劳则张。  译文:阳气因过度烦劳而鸱(chi)张亢盛。  5.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译文:阳气能温阳神气而使人精神爽慧,温养筋脉而使筋脉柔和屈伸自如。  6.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译文:阴精藏于内不断地起而供应阳气的需要;阳气保卫于外使机体固密。  7.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译文;大凡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致密于外,阴气才能固守于内。如果阴阳双方不调和,就好像有春天没有秋天,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所以调和阴阳,就是最好的养生法度。因此阳气过亢而不能固密,阴气就会衰竭。阴阳平和协调,精神才能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精气也就竭绝了。  8.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译文:阴精的产生,本源于饮食五味。藏蓄阴精的五脏,又可因为饮食五味的太过而受到损伤。
  黄帝内经原文  邪客第七十一   黄帝问于伯高日: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日:五谷人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源疾,而先行于四本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明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人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跃陷;不得人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岐变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商日: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作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黄帝问于伯高日: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胞胭。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入有卫气。地有草黄,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服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黄帝问于岐伯日: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并皮开膀理,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府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少序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太阳,此何道而从行?愿尽闻其方。岐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日:手太阳之脉,出于大措之端,内屈,循白白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法,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空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漏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人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黄帝曰:手少明之脉独无偷,何也?岐伯曰:少明,心脉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脑焉。黄帝曰:少阴独无脑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人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阻心主之脉行也。故本输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考,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日:必先明知十 H 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得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岐伯曰:持外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法,真气得后。黄帝曰:扦皮开股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瑞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藏。黄帝曰:候之条例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群;肾有邪,其气留于两队凡此人虚者,皆机关之室,直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搞①挛也
  通天第七十二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退明也。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回: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温怒,心疾而无思,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塔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立,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阴阳和平之八,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等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古之善用针文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少帅日:太阳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府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黄帝曰:夫五态之人者,相与毋故,卒然新会,未知其行也,何以别之?少师答曰:众人之属,不 ic 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五态之人,尤不合于众者也。①疮;胡本、熊本、用本、统本、明本、藏本并作“病”,(甲乙经》作“倚”。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少师回:太阴之人,其状黯黝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胭然未倭,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峻,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胭,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颗颗然,偷偷然,服困然,豆豆然,众人皆日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官能第七十三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钉子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其正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日:请听圣王之道。黄帝曰:用外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审于本末,家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刻不相,知它九针,刺道毕矣。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明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藏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愿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人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桥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现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放日:必知天忌,乃言针意。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如其形,若神分亲。邪气之中人也,酒斯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做其形。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日: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使机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家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放日: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免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视人之目集上微痛,如新卧起状,其顿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窗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你,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 h 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法钦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联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悦有加,立死。目赤色者病在心日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诊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在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疽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①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于。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已。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日: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放日:冬伤于寒,春生疼热;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滞;夏伤于暑,秋生病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刺书真邪第七十五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剂有五节奈何?岐伯曰:固有五节:一日振埃,二日发蒙,三日去爪,四日彻衣,五日解惑。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府输,去府病也;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岐伯日: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解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嫣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黄帝曰:善。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黄帝曰:其咳上气,穷讪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黄帝曰:取之有数乎?岐伯日: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帝日:善哉。黄帝曰:刺节言发蒙,余不得其意。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刺府输,去府病,何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请言发蒙耳,尚疾于发蒙也。黄帝曰:善。愿卒闻之。岐伯日: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它,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岐伯日: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奔而疾低其声必应于针也。黄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利关节肢络,愿卒闻之。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胜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喉,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荣②然有水,不上不下,被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回去爪。①迎:原作“近”,据马注本改,与(太素·人迎脉口诊}合。②荣:原作“荣”,据呷对、(太素·五节挪改。杨注:“荣然水聚也。”帝曰:善。黄帝曰:刺节言彻农,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岐伯日: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爱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胰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隘燥,饮食不让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砂仁为什么要后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