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微信群怎么扩大到500它的1ooo倍是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填空 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它的周长扩大到原来的( )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 )倍1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它的周长扩大到原来的( )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 )倍.2.用圆规画一个直径5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 )厘米,画的圆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3.把一个高为18厘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将这些水全部倒入圆锥形容器等地的圆柱形容器里,水的高度是( )厘米.4.一根圆柱形木料长1.5米,沿横截面锯成两段,表面积增加了1.6平方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立方厘米.5.把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接头处不计).已知长、宽、高的比为3:2:1,这个长方体最大一个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1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它的周长扩大到原来的( 3 )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 9)倍.2.用圆规画一个直径5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2.5)厘米,画的圆的周长是(15.7)厘米,面积是( 19.625 )平方厘米.3.把一个高为18厘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将这些水全部倒入圆锥形容器等地的圆柱形容器里,水的高度是(6)厘米.4.一根圆柱形木料长1.5米,沿横截面锯成两段,表面积增加了1.6平方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5.把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接头处不计).已知长、宽、高的比为3:2:1,这个长方体最大一个面的面积是( 24 )平方厘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1、因为圆的周长=2πr,面积=π*(r的二次方),所以分别填3和92、圆规两脚的距离应该是圆的半径,其他公式参考第一题,所以填2.5,5π,6.25π3、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此题中圆锥与圆柱的底面积和体积相同,那么圆柱的高就是圆锥的高的1/3,所以填64、沿横截面锯成两段,只是增加了锯开的那两面,所以增加的表面积是两个底面的面积,...
扫描下载二维码<li class="">
<li class="">
<li class="">
<li class="">
佛山市顺德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文件汇编
发布日期:
会议文件之一
佛山市顺德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佛山市顺德区《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日佛山市顺德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 佛山市顺德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周天明区长代表区人民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议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十五”时期及过去一年的工作,指出了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提出了今年的工作安排,是切合实际的,也是积极可行的。会议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十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发展为主线,全面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区域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圆满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预期目标。2005年,全区围绕中共顺德区委十届三次全会和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按照“巩固、协调、提升”的工作方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推进城市建设,致力实现和谐顺德,胜利完成了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为“十五”计划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会议对此表示满意。&&& 会议认为,去年我区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化水平;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构建和谐顺德;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绩令人鼓舞。&&& 会议指出,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做好新一年工作意义重大。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共顺德区委十届四次全会的工作部署,按照“落实、提升、发展”的工作方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区域竞争力,为“十一五”规划起好步、开好局。会议强调,今年我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国际化,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设文明法治社会。&&& 会议号召,全区人民团结起来,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中共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抓实机遇,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文件之二
政府工作报告
――日在佛山市顺德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区长&&&& 周天明
各位代表:&&& 我代表顺德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五”时期及2005年工作回顾
&&& “十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在中共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发展为主线,全面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区域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圆满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预期目标。这五年,是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的五年;是百万人口中心城区加快成型,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的五年;是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和动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迈出新步伐的五年。主要有八方面的成效:&&& ――经济实现高基数快增长,主要指标跨上历史性新台阶。“十五”时期,我区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增长。预计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849.62亿元,比2000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1%;人均生产总值73516元(折合9076美元),增长1.05倍,年均增长15.4%;工业总产值2019亿元,增长1.87倍,年均增长23.5%;各项税收(包括海关代征税收)合计125.3亿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47.38亿元,增长1.23倍,年均增长17.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2005年,三大产业比重为2.8:61.1:36.1。工业呈现适度重型化、高级化趋势,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例由2000年的1:0.34调整为2005年的1:0.54。家电、家具等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生物医药、汽车配件、金属材料加工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名牌战略成效显著。现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18个、广东省著名商标49个、广东省名牌产品51个。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提升。预计2005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6.99亿元,年均增长14.6%。现代物流、商贸业成为投资热点,旅游、会展、房地产、金融和保险等行业有了较大发展,顺德被评为“中国厨师之乡”。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基地、公共研发平台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加快建设,8个镇成为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建立7个镇级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标准化工作取得新进展,经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企业产品标准超过4000个,产品标准覆盖率保持在97%以上;企业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超过70个,获得采用国际标准认可的产品200个。专利申请累计突破3万件。&&& ――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镇级特色经济优势增强。一批龙头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十五”时期新增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100余家、超10亿元企业6家,超百亿元企业3家。产业投资力度加大。全力推进园区整合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586.6亿元,年均增长23.5 %;吸引民间投资超过3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11.75亿美元;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6个,超过历年总和,累计28个。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出口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总额五年累计达455.16亿美元,年均增长23.5%;其中出口累计291.38亿美元,年均增长29%,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增强。镇级经济特色日趋明显,6个镇(街道)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区域产业品牌加快形成。&&& ――城市各项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实施城市建设战略由城乡一体化向城市化转变。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和发展,完成了城镇体系、中心城区、东海发展协调区等一批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片区规划的编制。全面推进中心城区规划建设,行政服务中心、演艺中心、图书馆、德胜广场、顺峰山公园等一批市政设施相继投入使用,新城区成为顺德现代化城市新形象的集中体现;大良、容桂、伦教三个组团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化,百万人口中心城区加速成型。交通、通信、城乡电网等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快速推进,一批重点项目投入使用。到2005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1593公里,公路密度从2000年的每百平方公里135公里提高到198公里,以高等级公路和快速干线为主体的公路网基本形成。“青山、碧水、蓝天”环保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清理山坟90万席,内河涌整治初见成效,污水、垃圾日均处理能力分别达到10万吨和600吨。&&&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按照省委、省政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市的要求,“十五”时期我区加快深化和完善各项改革,在建立规范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健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强化;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设立区行政服务中心,实行“并联式”审批和“一站式”服务;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公共财政管理,完善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制度,推进财政国库管理改革;按照政资分开、政事分离、理顺关系、归口管理的原则,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和完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处理公有企业产权改革的遗留问题,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健全公有资产管理体制,促进公有资产保值增值;基本完成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利用资本市场步伐加快。深化教育和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落实“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实施教育“一费制”改革,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办教育,民办教育有序、规范、良性发展;探索医院股份制试点工作,推动民营医院建设。&&&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村发展呈现崭新局面。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业协调发展。预计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6.49亿元,年均增长4%。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进村级区域重组,通过合并村和村改居,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实行股权固化和资产量化,规范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及分配。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工作,稳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实现农民赋税零负担。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规范农村基层干部分配制度,加强社会管理和社区服务。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整治基塘27万亩,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更为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培训体系更加健全,农民普遍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区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坚持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联系,推进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基层民主继续扩大,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切实关注民生,重视做好人民调解和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制定处置群体性事件预案,建立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基层维稳组织建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推进依法治区,完成“四五”普法工作,行政综合执法工作继续加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建立治安管理长效机制,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做好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监管试点和推广工作,交通、消防和森林防火安全态势平稳。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有效防范和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教育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成为省首批“教育强市”,10个镇(街道)均成为省教育强镇,教育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处于全省先进水平。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达97%。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集全区内外之力,建成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并招生,2005年普通高考入学人数突破11000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文化强区建设扎实推进。成功举办一批大型的国际、国家级文体活动,三级文体网络建设逐步健全,形成多项文体专业品牌和区域品牌,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取得实效,人才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卫生医疗事业加快发展。开展创建国家卫生模范城市和省级卫生镇(村)工作,医疗保障体系全面覆盖,救护体系逐步完善,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初步建立,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巩固发展;成功抗击非典肺炎疫情,有效防制高致病性禽流感。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三级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全面建立,优先本地人就业政策得到落实。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建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建立危重病特殊救助和困难群体子女助学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生育服务水平和人口素质稳步提高。外事侨务工作有了新发展,对外交往广泛开展,成功举办世界顺德联谊总会第三、第四届恳亲大会。对口帮扶和民族团结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5年,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813元,年均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6980元,年均增长6.8%;200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55.6亿元,年均增长13.1%。&&& 此外,妇女儿童、武装、气象、统计、物价、档案、人防、粮食储备、残疾人事业、宗教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2005年,我们围绕中共顺德区委十届三次全会和区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按照“巩固、协调、提升”的工作方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推进城市建设,致力实现和谐顺德,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顺利完成了区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为“十五”计划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五项工作:&&& 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 &&& 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出台促进工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掀起加快发展的新高潮。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家电、机械装备、家具等产业链条加快向上下游延伸,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汽车配件、金属材料加工等新兴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05年产值达630亿元,增长34%;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366亿元,增长33%。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家用电器、机械装备、金属材料三大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华南家电研究院、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成绩突出,2005年新增国家级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8家。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综合指数达88.5。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全年专利申请超过6000件,增长26%,其中发明专利增长100%。启动标准化战略,企业标准化工作力度明显加大,经备案的企业产品标准突破1000个,增长25%。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大型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发展,国际零售巨头以及国内著名商业连锁企业纷纷进驻顺德。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14亿元,增长20.8%,创近十年新高。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一批大型物流项目投入使用。加快整合旅游资源,评选出“顺德新十景”;李小龙纪念馆与均安生态乐园捆绑开发项目招标成功。发展资本市场,金融、证券、保险、信用担保等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增强,引入兴业、中信银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预计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6.49亿元,增长4.8%。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成功举办粤台农业合作发展论坛。整治基塘4万亩,加快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扩大农产品市场准入范围,实施禽类和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抓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植物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二、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一批中小民营企业加快发展,2005年产值超亿元企业突破200家,纳税超千万元企业达132家。吸收民间投资90.7亿元,增长30%。开放公共事业投资领域,全年共推出城市可经营项目89项,投资总额115.2亿元。推动企业上市,成立区上市办,引导企业做好上市有关工作。目前我区38家企业有上市意向,其中10家企业进入筹备上市的实质性阶段。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推动名牌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9件、中国名牌产品8个、省名牌产品13个。提高招商引资和外贸工作水平。完善招商引资机制;赴日韩、美加、欧洲等地开展大型招商推介活动;促进已投资企业增资扩产。2005年合同利用外资继续保持旺盛势头,达到4.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增长27%;新引入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个。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外贸出口,出口总额92.5亿美元,增长25%。鼓励企业参与联合国采购,151家企业成功注册为联合国采购供应商。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创新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成立顺德科技工业园管委会和开发中心。加快园区开发建设,预计全区入园企业实际投资达33.5亿元,新建厂房面积155万平方米,基础投资(含征地)14亿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促进杏坛、均安两镇发展力度,规划建设东海发展协调区;2005年杏坛、均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三、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化水平&&& 抓住城市建设的有利机遇,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百万人口中心城区加快成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完善城市规划。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形势,调整了北颉⒗执印⒊麓濉⒘日虻淖芴骞婊驼蚣锻恋乩米芴骞婊涌熘行某乔髌刂菩韵晗腹婊途肮酃婊嘀疲晟频缆方煌ㄉ枋⑹姓枋⒐ひ翟扒裙婊瓿啥7⒄剐髑芴骞婊薇啵怀隽斯婊诔鞘薪ㄉ柚械牧纷饔谩<涌焱平鞘薪ㄉ韬突∩枋┙ㄉ琛M平耙簧健⒍贰⑷印苯ㄉ瑁菀罩行摹⑼际楣荨⑺车乱恢懈咧胁康戎氐愎こ倘缙诳⒐げ⑼度胧褂茫坏率ず印⒐鹋虾印⒋罅己右缓恿桨陡脑旒涌焱平8髡蚣涌煺蚯ㄉ韬透拿玻瓿梢慌煌ā⑹姓こ蹋钦蛎婷膊欢细纳啤M瓿105国道顺德段、碧桂路改造等12项重点交通工程建设;高赞大桥、甘竹滩大桥、新涌新桥等工程加紧推进。一批电网工程和电源项目加快建设和相继竣工。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顺利推进,完成主要水利工程项目16宗。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水环境整治初见成效,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完成内河涌整治44公里;污水处理厂建设不断推进;加强工业废气和机动车排气污染的监控治理,大气环境质量有所好转;固体废物管理逐步规范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迎亚艺为契机,加强市容市貌和城市公共秩序整治;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成立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加大对城市管理的统筹协调力度。&&& 四、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构建和谐顺德&&&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特色社区”和“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其中北蛘蚧竦谩叭拿髡颉背坪拧P脱靶だ蚴录!⒖购榫窈土劬瘢嵘忻竦木袼刂省?埂鞍⑹胤ā⒊闲拧⒅瘛毕执窠逃疃傩屑湍羁拐绞だ60周年系列活动,加强爱国爱乡教育。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成功举办亚洲艺术节开幕式等一批高档次、高规格的文化活动,高雅文化普及大众。成功评选出“顺德制造,中国骄傲”的区域形象推介语。出版第一辑《顺德文丛》。完成文物普查工作,碧江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举办全区第九届运动会和组团参加市第六届运动会。顺德龙舟队代表国家在世界龙舟锦标赛上取得7金1银的优异成绩。落实人才强区战略。加大中高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壮大和优化人才队伍。举行首届“金梧桐奖”和“金凤凰奖”评选活动,加强博士后工作站管理,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加快教育、卫生、人口与计生事业发展。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初级中学和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创建等级学校,促进教育公平。高考再创佳绩,总上线率达91.5%,普及高等教育进程加快。全面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目前十个镇、街道全部建成省卫生镇,2个镇(街道)被评为国家卫生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三级卫生网络。加强疾病预控,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初步建立起食品、药品、农产品卫生安全监管机制。人口出生率保持稳定,人口出生率为10.5‰,计划生育率为94.8%,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加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启动政企校三方联动培训模式,培训失业人员5532人,再就业率62.4%;加强企业欠薪监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以及劳动信访工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实现100%全覆盖。落实低保制度,核定低保对象共1人,全年发放低保救助金3177万元。慈善事业得到新发展,举办2005年慈善万人行活动,筹集善款超过1.55亿元。&&& 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59件,政协提案150件。充分听取工青妇、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设立政府顾问团,促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基层治安管理网络,加强对流动人员服务和出租屋管理,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禁毒03工程”取得显著效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继续严打传销、变相传销和走私贩私等违法行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狠抓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和重大隐患整改工作,全年安全生产事故宗数、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有所下降,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抓好维稳工作。加强普法宣传、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健全领导接访日制度,拓宽反映民意的渠道;认真排查社会不稳定因素,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社会大局总体保持稳定。加强政府廉政建设。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反腐保廉教育;推行政务公开,推动各镇、街道建立建设工程招投标中心、机关财务结算中心和政府物资采购中心;严格规范要素市场运行,纠风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加强行政监察和效能监察。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做好审计工作,依法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 此外,顺利完成《佛山市顺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工作。&&& 各位代表,“十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区综合实力、城市形象明显提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顺德历届党委、政府开拓创新、励精图治的结果,是省市驻顺德单位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请让我代表区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省市驻顺德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武警驻顺德部队以及长期关心支持顺德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广大海外乡亲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通过“十五”时期的成功实践,我们不仅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而且在丰富的实践中增强了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紧迫感,提高了政府调控、促进和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了驾驭全局、处理各类复杂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了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我们的主要体会是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加快发展不动摇,提升顺德区域综合竞争力,为推进城市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坚实基础;二是坚持推进体制创新和资源整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赢得发展先机,增强发展活力;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和统筹各方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四是坚持为民务实,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五是坚持加强政府建设,提高政府执政为民、统揽全局、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构建和谐富裕顺德。这些体会既是我们工作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的重要经验,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楚看到,我区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仍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二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仍滞后于经济发展,中心城区建设的统筹力度不足,集聚和辐射能力还不强;三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四是和谐社会建设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在“十一五”时期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及2006年工作安排
&&&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步伐,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全区人民富裕安康的关键时期,是承前启后的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既面临有利的国内外环境,也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逐步加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即将结束,市场开放度进一步扩大,既为我区全面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有利环境和现实途径,也使我区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区既面临着以合作促发展的有利机遇,又面临“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区积累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市场化程度较高,具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内在要求,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以及资源、环境、人口等压力,存在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亟需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够协调、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认真应对各种挑战,开拓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根据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市委九届八次全会和区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我们制定了《佛山市顺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产业强区、文化名区、现代化区域城市和文明富裕和谐顺德为总目标,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城市建设现代化和提升社会发展水平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改革、统筹发展,全面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步伐,提升顺德区域综合竞争力,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到“十一五”期末,经济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地区)水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结构更趋合理,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建设成为珠江西岸的中国制造业名城,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物流基地;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珠三角区域性重要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城乡地域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设绿色生态水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富裕安康。&&& 《佛山市顺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九项任务: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县域经济领先地位;推进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提升区位优势;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文化教育和人才事业,建设文化名区;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纲要(草案)》已提交本次会议,请各位代表审议。&&&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做好新一年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共顺德区委十届四次全会的工作部署,按照“落实、提升、发展”的工作方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为“十一五”规划起好步、开好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降低4.5%;环境综合指标达到87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8%;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增长10%;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控制在3%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 为实现以上目标,今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实施“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工业重点扶持家用电器和电子信息业、机械装备模具汽配及家具制造业、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业发展。建设好技术研发、信息服务、质量检测、资本运作、物流配送等产业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深化名牌带动战略,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国家名牌和国际品牌,支持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镇创立区域品牌。第三产业重点扶持物流业、商贸业(含会展业)和旅游业发展。做好碧桂路物流产业带的发展规划,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特色产业的合作。促进商贸业提升发展,扶持大型购物中心和专业市场改造升级,引导本土中小零售企业转变经营策略,走小型连锁和社区服务的路子。推进会展的系列化和专业化,加快大型永久性会展中心的规划建设。整合旅游资源,以“顺德新十景”为突破口,加强景区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办好第十六届“中国厨师节”,推动美食旅游和餐饮龙头企业发展。农业重点扶持水产养殖业、农副产品流通加工业和花卉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国兴农产品物流中心、国通物流城、热带兰产地批发市场等大流通项目的建设招商,引入农产品流通大户。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加工企业。创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外向型农业。&&& 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完善企业服务体系,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充分把握有利机遇,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建设中小企业产权交易服务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并购、重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公共技术创新机构建设。组织中小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和申报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协助企业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建立人才引进、培训、招聘服务平台,拓宽中小企业人才引进渠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二、推动经济国际化,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 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加快顺德科技工业园建设,实施“一园多区”,统筹规划、开发、建设、招商和管理;全面启动东海发展协调区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加强土地集约利用,设立投资密度、容积率等综合入园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快欧洲工业园建设,引入欧洲中小企业。整合改造原村级工业区,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引入民间资本进行连片改造和开发,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载体。&&& 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抓好国际资本的引进。继续按照“深化日韩,推动美加,启动欧洲”的方针,以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作为招商的重点,力争引进产业带动性强和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做好对日、韩汽配企业的招商,做大汽配产业。加强现代服务业和物流业招商。抓好国内资本的引进。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大对国内大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中国500强企业和广东50强企业。促进已投资企业增资扩能,跟踪服务好洽谈项目,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实工作,使企业早开工早投产。&&& 推动企业开拓市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外贸出口质量和效益。巩固港澳台、欧美等传统出口市场,开拓南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国外专业展会,拓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渠道。加强对国外市场研究,建立健全进出口商品预警机制,加强对国外反倾销等案件应诉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应对各类国际贸易摩擦。推动企业参与联合国采购活动,启动采购应标工作。做好国内市场开拓,加强对优势产业、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宣传、推介,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大型专业展览,尤其是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各级政府的采购。&&& 三、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抓好华南家电研究院,区、镇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组建机械装备及模具研究院、家具创新中心和牛仔服装创新中心,建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招标制度,安排专项科技经费对重点产业和企业的关键技术及共性技术公开招标,解决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研究建立中国科学院(顺德)院士活动中心,鼓励企业建立院士工作室,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引进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支持和帮助企业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大项目投标等。&&& 实施标准化战略。完善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管理,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争取涂料、燃气具和木工机械等行业的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顺德;加大力度帮助企业跟踪、研究和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着手建立有顺德特色的标准化技术人才培训机制和标准化技术专家库;加快推动条件成熟的行业建立或加入产业标准联盟,制定联盟标准,打造“顺德标准”。&&& 加强信息化和专利工作。围绕建设“数字顺德”的目标,完善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支持省嵌入式软件技术平台建设,筹建以嵌入式软件产品研发为核心的顺德软件园,承办好国家级电子信息行业展会。建立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扶持企业和个人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开展知识产权试点和示范工作,开发原创性核心技术专利,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四、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快完善各项规划编制。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市政信息管网、地下空间利用等各层次总体规划;加快推进东海发展协调区总体规划的实施;开展近期建设规划及中心城区和各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确保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加强城市景观建设和历史文化建筑保护。&&&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发挥中心城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作用,统筹建设中心城区重点基础设施、市政设施、配套设施项目。继续以“一山、二路、三河”为轴线,重点推进105国道容桂段、新市良路、新基北路和新基桥等项目建设,抓好科技馆、博物馆、水上运动中心、容桂汽车客运站、德胜河南岸示范段以及逢沙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大汕岛、顺风岛、马岗片区发展规划以及新会展中心的工程设计。制订和完善土地储备计划,逐步实现中心城区土地集中管理和统筹开发。&&& 推进重点工程建设。配合省有关部门做好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广珠西线高速公路二期、珠二环南环段、东新高速公路、佛开高速公路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抓好高赞大桥、甘竹滩大桥、新涌新桥、三乐公路扩建、顺番公路陈涌段、荷岳路、华阳南路等在建工程建设,推进“一环”东段南延线建设,加快南国西路、325国道乐从段和龙江段二期等道路改造。完善东海发展协调区路网建设,加快推进纵五高赞至南沙段、杏坛高富路、杏龙路、均荷路等工程建设。完善镇级路网建设,推进镇级道路与区主干道路的衔接。加快港口、码头整合步伐,扩建北蚋郏平执蛹踊趼胪方ㄉ韬托犹沉烁缟礁矍目尚行匝芯俊;⒄顾吩耸洹<忧扛酆焦芾怼<涌斓缤ㄉ瑁ズ500千伏顺德站、220千伏腾沙站输变电工程和德胜电厂二期工程建设。加快水利建设,推进18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加强河床监测和砂石场管理,严厉打击偷采河砂行为;继续推进内河涌综合整治,完成各镇(街道)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推进燃气管道工程建设,合理布局加油站和油库。加快省储备粮顺德直属库、地方储备粮库和人防工程建设。&&&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健全以社区为基础,镇(街道)为实施主体、区宏观调控为主的城市管理体制。落实城市管理的相关措施及监督考核机制,严格执行城市管理质量标准。加快建立城市管理情况分析报告制度和社会管理服务数据信息库,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成立城市应急委员会,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增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解决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三农”新形象,促进农村繁荣稳定。抓好农村工作“五十条”和首批配套文件政策贯彻落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新体制,推广农村财务引入第三方管理改革的试点经验,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管理水平,维护农村大局稳定。&&& 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做好对农村居民的就业培训和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并加快制定土地流转收益使用监管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城乡低保线并轨。&&& 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农村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改善农村疾病预防保健和医疗救治条件。完善镇、村规划修编,加强农村宅基地、留用地建设管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六、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引导相关配套产业向工业园区合理集中,形成共生企业群组,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推广清洁生产,加快节能降耗产业发展,推动企业加大节能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水平。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制定有关行业、企业资源节约目标,完善考核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市民自觉树立科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支持和参与废物回收行动,促进社会资源再生利用。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指导调控作用,充分利用好存量土地,加大土地二次开发力度,盘活闲置用地。&&&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内河涌综合整治以及重点企业脱硫治理,清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推进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建成覆盖全区的垃圾运转系统。制订固体废物管理计划,抓好对重点行业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和利用等各环节的监管。加大对工业企业排放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以及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力度,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放射辐射安全环境监管,严防发生放射污染事故。整合现有废物回收点,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治理污染市场化进程。完善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东海发展协调区的环保规划,加强园区企业排污治理,建设生态环保型工业园区。深入推进“青山、碧水、蓝天”工程。规划并逐步推进山头林分改造。加强山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管理。发展绿色社区和生态示范村,扩大城市绿色公共空间,创建宜商宜居的良好环境。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环保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七、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回顾‘十五’辉煌成就,展望‘十一五’美好前景”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团结奋斗的壮志豪情。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题,深化“文明顺德文明人”活动。推进文明社区、文明村、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全社会文明诚信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树立社会文明风尚。&&& 全面建设文化名区。办好“2006年顺德之春文艺花会”,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文体活动。加强历史文物的保护和综合开发,挖掘具有顺德特色的南粤水乡文化,弘扬饮食、粤剧、武术、龙舟、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打造顺德文化品牌。深入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文艺创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实“文化顺德”内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体育与经济融合,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备战省运会并做好有关赛事的承办工作。&&& 推进民心工程建设。积极扩大就业,全面落实就业和再就工作的各项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加大再就业培训,建立创业培训学院。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力度,扩大工资监控覆盖面,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巩固及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和支持工会组织开展职工互助保障。加强社会救助,加大低保对象住房改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活动,做好残疾人就业和培训,健全康复服务体系。&&& 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健全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分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环境。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完善政府顾问团运作机制,协助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发动和鼓励留学人员带项目到顺德创业。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新建3家博士后工作站。采取内部培训与送外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四支队伍建设。&&& 加快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推动薄弱学校改造工作,重点支持薄弱初中改造,推进职业学校校舍扩建改建工作。提升基础教育办学品位,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办学,推进民办教育的发展。推进中小学生上学放学接送试点工作。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合理配置全社会医疗资源和医院内部资源,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抓好医疗质控工作,构建和谐医患、护患关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民卫生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医院的发展。 &&& 推进计划生育、外事侨务等事业发展。强化计生岗位责任制,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遏制出生婴儿性别比不合理现象,开展以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为主的计生优质服务,提高人口出生素质。拓宽外事侨务工作领域,创新联谊方式,办好世界顺德联谊总会第五届恳亲大会。重视做好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国防教育、气象、档案等工作,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八、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设文明法治社会&&&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人民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意见,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的桥梁纽带作用。重视并加强社区及基层组织的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坚持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民主法制村创建活动,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维护社会稳定。建立预警应急机制,提高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深入开展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加强对外来人口和出租屋管理。重视信访工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引导群众按法律程序表达利益诉求。加强对流动就业人员的权益保护,妥善解决劳资纠纷。&&&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综合治理机制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黑恶势力。加强重点场所的治安管理,健全基层治安管理网络,堵塞治安管理漏洞。加大科技强警工作力度,推进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110CAS系统和110家庭联网报警系统建设。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法轮功”顽固分子的各种渗透和破坏活动。&&& 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加大交通、生产、消防、林木和公共卫生等安全事故防范和处置力度,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安全生产长效监管机制,依法规范各类生产行为,加强对危险品集中管理以及重大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隐患治理。加强城镇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消防监督体系,提高社会抗御火灾的能力。强化道路交通管理,减少交通违章和交通事故的发生。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在继续推进禽类、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熟食品和水果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加快推进供水管网联通工程,提高处置水源污染的应变能力。&&&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重点打击制假售假、偷税漏税、走私贩私、非法传销、商业欺诈、破坏金融秩序、恶意逃废债务、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做假帐和招投标领域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全面推行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执法。密切银企关系,引进和建立信用评级机构,促进社会和企业信用建设。健全企业信用评价、监督管理、责任追究等信用制度,促进企业守法经营。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执法与监督。&&& 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公有资产管理,确保公有资产保值增值。贯彻《统计法》,加强统计工作,做好农业普查工作。以政务公开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程序化,健全决策咨询、重大决策及建设项目社会参与和社会听证制度,拓展市民参与政务活动的渠道。加强政风建设,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对部门和行业的行政效能监察,落实行政效能岗位责任制。加大公务员教育培训力度,完善公务员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公务员队伍能力和素质。&&& 加强廉洁勤政建设。健全和完善惩防体系,探索从源头防治腐败的有效途径。切实抓好政府廉政建设,提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强化对工程建设领域的监督检查,纠正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做到理政为民。加强审计工作,依法查办各类违纪违法案件,严惩腐败分子。巩固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和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工作,促进政务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 各位代表,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起步年,做好今年的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中共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抓实机遇,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文件之三
佛山市顺德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佛山市顺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日佛山市顺德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 佛山市顺德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经过审议,决定批准《佛山市顺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会议认为,《纲要》提出的我区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符合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经过全区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会议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步伐,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全区人民富裕安康的关键时期,是承前启后的战略机遇期。实现《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产业强区、文化名区、现代化区域城市和文明富裕和谐顺德为总目标,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城市建设现代化和提升社会发展水平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改革、统筹发展,全面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步伐,提升顺德区域竞争力,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会议要求,全区各级政府要统一思想,集中精力,全力实施“经济国际化、‘三三三’产业发展、现代城市化、自主创新”四大发展战略,更加注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更加注重构建和谐社会。保持我区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富裕安康,全面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会议文件之四
佛山市顺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日佛山市顺德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 年是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发展规划,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步伐,实现我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佛山市顺德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尤其是“十五”时期发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一五”时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经济发展跃上历史性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四年居于全国县域经济十强前列。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849.62亿元,比2000年增长120.2%,年均增长17.1%。工业实现总产值2019亿元,比2000年增长187.1%,年均增长2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14亿元,比2000年增长119.1%,年均增长1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3516元(约合9076美元),年均增长15.4%。地方财政收入48.5亿元,比2000年增长124.5%,年均增长17.6%;各项税收(含海关代征税)收入125.3亿元,比2000年增长110.1%,年均增长16%。&&& 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05年三大产业比重为2.8:61.1:36.1。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升,花卉种植和优质水产养殖成为农业支柱产业。农业实现总产值56.49亿元,年均增长4.0%。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继续保持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工业实现增加值497.1亿元,年均增长2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1.7%。家电、纺织服装、家具等传统产业优势得到巩固,电子通讯、机械装备、精细化工、医药保健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规模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发展质量得到提高,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超过200家。共有6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产品、40个广东省著名商标、5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第三产业稳步增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6.99亿元,年均增长14.6%。商贸、物流业发展加快,一批大型商贸、物流项目投入使用,专业市场进入品牌扩张和功能增强的发展阶段;会展经济蓬勃发展,行业展览体系逐步健全;旅游、文化、房地产、交通、邮电、金融、保险等行业发展迅速。&&& 3.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取得实效。农村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民负担大幅减轻,农村发展加快。投融资、文化、医疗、卫生等体制改革有力推进。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增长迅猛。2005年进出口总额136.5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87.9%,年均增长23.5%。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出口总额92.5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56.6%,年均增长29%。利用外资领域和质量不断提升,“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11.75亿美元,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6个,累计28个。&&& 4.城乡面貌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城市面貌改观明显。把握新一轮大珠三角城市带和广佛都市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完善和提高规划水平、推行资源整合与集约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德胜新区建设和加强对道路沿线整治,城市发展形态得到整合,中心城区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具有岭南滨水花园特色的城市新区逐步成型,已初步形成百万人口中心城市的雏形。交通、水利、通信、城乡电网、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步伐加快,一批重点项目先后投产和投入使用。“青山、碧水、蓝天”环保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环境综合指标达82分。&&& 5.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新跨越。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末,共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1家;各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77家;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8个;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30亿元,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60.2%,信息化综合指数达88.5。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新建和改造了一批中小学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园建成并投入使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达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教育强市”,10个镇(街道)均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被授予“中国龙舟之乡”、“中国厨师之乡”等荣誉称号,区文化馆、图书馆被确认为全国一级馆。引进一批国家级文化展览和体育赛事,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文体事业和文体产业。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卫生镇(村)成效显著,两个镇(街道)创建成国家卫生镇,十个镇(街道)全部建成省卫生镇,初级卫生保健全面提前达标,医疗保障体系全面覆盖,医疗救护体系、卫生监督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初步建立,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巩固发展。&&& 6.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2005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813元,年均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80元,年均增长6.8%。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55.59亿元,年均增长13.1%。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每百户城镇居民汽车拥有量27辆。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8.0%和35.5%,分别比2000年下降4.3和5个百分点。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37.6和63.6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加4.1和6.3平方米。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上新水平。全面推行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5%以下,再就业率达到64.5%。建立健全了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和失业四个保障险种及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等制度。以城乡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二)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是我区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全面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趋于稳定的国际环境和持续增长的国际经济形势,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我国全面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加快,有利于我区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国内政治和社会大局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为我区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充分的发展空间;国家在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将更加注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更加注重通过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发展,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提供了有利契机和政策、市场、动力支撑;泛珠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合作加快发展,为我区在推进发展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补、市场互补提供了便利。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巩固中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积聚了先发优势,使我区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扎实基础和良好条件。但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整体竞争优势将逐步通过反倾销和各种非关税壁垒等措施实行对发展中国家的牵制,将加大我区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由局部开放向全方位开放、政策领域开放向与国际接轨的深层次领域开放的转变,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资源需求增大和流向增多,将加大我区聚集资源加快发展的难度。特别是我区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水平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位置,产业结构还不够协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基础设施、市政设施配套和人文社会环境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二元结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区内不同地区发展水平还不平衡,不同阶层生活水平差距还比较大等等,成为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跨越式发展、建设富裕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二、“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经济强区、文化大区、区域性城市次中心和文明富裕和谐顺德为总目标,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城市建设现代化和提升社会发展水平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改革、统筹发展,全面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步伐,提升顺德区域综合竞争力,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战略&&& 1.经济国际化战略。&&& 以全球的视野谋划发展,着眼于提高对外开放和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类资源和两种需求,加快培育适合国际化发展要求的软环境;推进企业改制上市,促进企业管理与国际接轨,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推进品牌战略,加大顺德区域品牌宣传力度,提高“顺德制造”国际知名度;实施标准化战略,推进条码应用工程,提高企业国际信息化水平,提升“顺德创造”国际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对外贸易,打造联合国采购基地,不断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 2.“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 以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促进第一产业精细发展、第二产业提升发展、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在三大产业中的每个产业重点扶持三个以上的支柱行业;在三大产业的每个支柱行业中重点扶持三家以上的规模龙头企业,形成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三业并举”,超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梯度发展,工业重镇、产业强镇、行业名镇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降低经济发展风险,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3.现代城市化战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健全综合交通体系、能源供应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综合应急减灾处理能力。争取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与我区连接,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承载能力。加快现代城市建筑标志建设,保护传统岭南水乡生态和历史文物,实施“护貌、美颜、扬韵、铸魂”工程,建设生态良好的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城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城镇体系,建设有顺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自主创新战略。&&& 以发展科技、教育和人才事业为基础,推动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建设各类技术创新中心,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以自主创新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区经济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基本建成为珠江西岸区域性城市次中心和重要交通枢纽之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域城乡协调发展,文化全面繁荣,社会更加文明,人民实现富裕安康。&&& ――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到2010年,生产总值超过1500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8718元(约合14657美元);三大产业协调同步发展,农业实现精细发展,工业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3%;生产型企业产品标准普及率达100%,服务型行业推广ISO9001体系达70%,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 ――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85.9%。中心城区成为珠三角区域性城市次中心和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率达9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空气质量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十个镇(街道)全部建成国家卫生镇,初步建成环保型城市。建成基本覆盖全区城镇建成区、重要园区的管道燃气系统,居民管道气平均气化率达到42%。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92.1,基本形成城市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到2010年,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教育种类齐全、体系完善、优质均衡,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二年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98%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5%以上;人才总量达到26万人左右,形成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与经济加快融合。&&& ――社会和谐程度提高。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大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完善社会保障系统,形成安全生产、社会救助、劳动保障、防灾减灾、社会治安、社会危机应对机制。到2010年,综合参保率达到95%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持续好转。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环境综合指标达到90分以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1500元和10000元,年均增长均为8%;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以内;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3.5人,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7.29张;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人均期望寿命77岁。&&& 三、主要任务&&& (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县域经济领先地位&&& 以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培育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第三产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1.优化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分工和布局,加快东海协调区开发建设,使其成为我区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增长点。扩大产业规模,推进工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和集群化转型,实现工业发展的高级化。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创建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打造区域品牌,巩固和提升顺德品牌群体优势。实施标准化战略和条码推进工程,推动企业主导或参与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打造顺德产品国际市场制高点。&&& 提高传统和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完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加快家电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重点发展智能信息家电、环保家电、高效节能家电、健康家电、新材料家电等五大家电,逐步提高高科技产品比重,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特色、有优势的新型家电产业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家电企业走向国际化,做强做大知名企业集团,提高家电产品、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家具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增强家具业的综合竞争力。&&&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国家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和广东省嵌入式软件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发展信息家电、电子信息产业,建设顺德软件园。优化机械装备及模具业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技术先进的产业体系。以现有汽配产业为基础,主动承接国际汽车产业及配套产业转移落户,不断引进新的汽配项目,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骨干企业为网络,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市场竞争力的先进金属材料加工产业,形成先进金属材料装备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精细化工重点发展环保涂料,突出我区涂料产业的特色,加快技术研发,发展高性能、低污染产品,加快产业集群,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握全球生物技术大规模化的机遇,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2.加快发展服务业。&&& 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三大物流片区:面向国际产业转移的东南部物流片区、面向优势产业的中部物流片区、面向特色产业的西北部物流片区。建设一批现代化农产品物流基地。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物流配送,扶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推动物流行业标准化,提高物流业的标准化运作水平。&&& 不断完善商贸业。发展连锁、配送、代理、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以大型超市、仓储式商场、专卖店、便利店为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销售网络。着力推进专业市场功能创新和交易方式现代化,巩固和提升专业市场在区域乃至全国商品市场中的地位。&&& 加快发展会展业。打造一批会展品牌,加快实现会展经济产业化、会展运作市场化、体系健全化、设施现代化和集约化,建设成为华南地区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会展区域。&&& 大力发展旅游业。开拓以休闲度假游为主的旅游市场,完善配套旅游服务体系。培育发展绿色生态、民俗旅游、凤城美食三大特色旅游。加快建设东部综合旅游区、西北部商贸旅游区、西南部生态旅游区三大旅游功能区。宣传推介“顺德新十景”,不断丰富“顺德游”内涵,发展规模大、品牌影响大的旅游项目,力争把顺德建设成为珠三角重要的娱乐、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提升房地产发展水平。加强城市规划对房地产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中,合理确定各类房地产用地的布局和比例,抓好商业房地产规划建设,严格限制开发建设单家独户型和高档别墅型商品住宅,形成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体的住宅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打造“数字顺德”。建设机构代码、人口信息、企业信息和全国家电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加快政府服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交通、气象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公益型数据库体系和商用型数据库体系。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紧密结合的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网络为基础,形成覆盖政府、企业、市民的全方位城市信息化综合服务和安全监管体系。&&&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家电、汽车电子和数控机床三大产业调整和升级改造。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生产技术。建立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服务。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 (二)推进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提升区位优势&&& 抓住港珠澳大桥规划建设以及多项国家、省级重大区域性交通设施与我区连接的机遇,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建设枢纽型、区域性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和城乡改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布局,巩固和提升区位优势。&&& 1.推进中心城区建设。&&& 创新中心城区建设的开发体制和模式,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加强土地统筹力度,防止分散投资、重复建设和浪费土地。以“一山、二路、三河”为建设轴线,完善顺峰山公园设施,加快大汕岛、顺风岛、马岗片的开发,推进德胜河南岸示范段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各功能区之间的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内环路、新城区至容桂的第三座跨河大桥,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沟通各镇的全区快速交通网络。按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定位,探索中心城区建设的新机制。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稳步有序推进旧城区改造。加大对城市环境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治理力度,逐步搬迁城区内的污染企业。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珠三角区域性城市次中心,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教育和信息中心以及具有岭南水乡特色和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居住生活区。&&& 2.加快城市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市道路交通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路网结构,改造路面路况。加快公路运输站场、港口和内河航道建设步伐。配合做好广珠城际铁路顺德站场、珠三角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建设,实现中心城区与各镇以及周边城市的快捷连通。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改造交通体系,提升现有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 3.加强水利、能源、环境等工程建设。&&& 建立全方位的防洪防涝减灾体系,综合整治干支流河道的重要险段,基本完成城区主干内河涌的整治,完善保障供给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体系。支持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改造和完善电力设施,构筑安全可靠的供电网络;加快推进LNG管线、油气管道等工程建设。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工程建设。实现污水、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推动废物回收、循环利用和垃圾分类,逐步减少废气排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要求。&&& (三)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 加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力度,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加强区域合作。&&& 加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国内外两类资源、两个市场和两种需求,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CEPA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遇,加强与港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合作,吸引港澳先进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借助香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功能,推动企业走向世界。抓住港珠澳大桥建设和横琴岛开发机遇,协助做好顺德中心沟经济发展区的规划开发。&&& 2.深化招商引资工作。&&& 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结构,推动以商引商、以内引外、内外结合以及中介招商。拓宽招商领域,引导外资投向服务业、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外资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并购重组、产权置换引导现有企业嫁接外来资本;发掘和推出城市可经营项目,以项目招商的形式吸引内外投资者;突出招商重点,吸引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的投资,鼓励其设立研发机构和地区总部。鼓励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及产业链条延伸,做优做强。扩大对内开放,吸引国内著名企业、上市公司、中国500强企业来顺德投资兴业,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高标准建设产业聚集区,为招商引资提高载体。加快建设集约型生态园区,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建设、招商和管理,提高开发建设水平,促进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集约和高效利用。建设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进科技工业园东海发展协调区的建设。规划建设碧桂路沿线产业发展带。以集约利用土地和延伸产业链为目标,改造村级旧工业用地,建设多层厂房,形成中小企业成长基地。促进现有园区与原村级工业小区的科学整合和联合开发,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出口贸易方式,促进一般贸易出口,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开拓出口市场,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鼓励民营企业自营出口,开展国际化经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加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协调配合,规范企业进出口行为。培养引进国际贸易等专业人才,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和应诉反应机制,以及技术壁垒损害预报和预警机制,提高出口企业应对能力。&&& 4.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原则,优化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等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宽资本准入和投资领域,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营造民营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激活我区丰厚的民间资本,通过资本市场的功能,使之转化为有效的投资。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 持企业上市。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家。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完善企业服务体系,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建设中小企业产权交易服务平台。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载体。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参与国家采购与联合国采购。&&& (四)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开源和节约并重的方针,以尽可能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产出,促进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发展循环经济。&&& 鼓励节能降耗产业的发展,减少对能源的依存度。构建企业、园区、城市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框架。加快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引导相关配套产业向园区合理集中,形成共生企业群组,密切上下游产品的衔接,实现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和减量化,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鼓励企业节约使用能源,设计、制造和使用可循环回用的产品。优化能源结构,建立以电力为核心的能源多元化供应体系。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教育市民自觉建立科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节约利用资源,促进社会资源再生利用。&&& 2.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指导调控作用,保护和合理利用好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和违法用地查处机制,减少违法违规用地现象。合理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强土地整理,杜绝违法占用和滥用农用地资源。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高效利用新增建设用地,充分利用存量土地,盘活闲置用地,对土地进行二次开发。规范土地市场,制定鼓励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产业用地政策,开发利用城市空中和地下空间。提高集约园区的建筑密度、层数、容积率、投资密度等控制指标,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保证。&&& 3.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 加强环保规划,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措施。按照“谁开发谁维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和危险废物处理设施等。设定产业发展准入门槛和清洁生产目标,加快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工业污水集中处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污染防治,发展绿色交通,推动公交、出租车使用LPG或LNG燃料。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完善供水网络,加强对饮用水质检测,规划建设第二水源。加大河涌整治力度,推进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回收系统,支持回收利用产业在微利保本的条件下经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优化产业布局。深化“青碧蓝”工程,推进环境区域建设,发展绿色社区和生态示范村。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色公共活动空间,创建宜商宜居的良好环境。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力争我区自主创新走在全国县域地区的前列。&&& 1.集中资源建设公共研发服务平台。&&& 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创新资源,高标准建设华南家电研究院、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顺德分中心、机械装备及模具研究院、家具行业创新中心、纺织服装行业创新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批公共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平台。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建设,提供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平台。建立一批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的公共技术平台,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2.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依托龙头企业,创建各类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基础技术研发基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鼓励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引进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办分校和研究机构,为企业发展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鼓励企业与国外企业开展技术合作,鼓励外资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加大对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 3.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整合各种科技资源,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制。建立科技创业资本的筹集制度,探索和推行科研产业化道路。探索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风险基金制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形成政府与民间共担创业风险的格局。制定和完善科技人才引进使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吸引留学和高层次人才创业。&&& 4.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研制工作。&&& 引导企业创建技术战略联盟,加强智能家电、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和中医药等重大科技攻关开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完善自主产权保护,组建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建设重点行业专利数据库,为技术研发提高专利信息支持和服务,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标准的研制,促进自主创新的标准化。支持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抢占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加强区内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在条件成熟的行业中建立标准联盟,研制产业联盟标准,促进行业自律,提升产业集群效应。&&& 5.完善服务体系。&&& 依托中国工程院(顺德)院士咨询活动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强区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各专业镇生产力促进中心,搭建专业镇产业服务平台,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构建高水平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服务能力,探索建立珠三角制造业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易市场。扶持一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 (六)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加快镇村发展步伐,树立“三农”工作新形象,建设具有顺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深化农村改革。&&&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探索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新体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 2.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水产养殖业、花卉业和农副产品流通加工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态条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抓好兰花和优质水产种苗基地建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完善农产品流通和深加工体系,建设水产、花卉大型批发市场,打造全省乃至华南地区有影响力的农产品物流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市场化和农民的生产组织化水平。创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加大对外招商和技术引进力度,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农业的国际化水平。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和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动植物病虫害预防和畜禽防疫工作。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以第一产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 3.构建农民持续增收机制。&&& 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就业机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合伙创业、联合创业,扩大农民非农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投资性、资产性和工资性收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和使用制度,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0%的征地预留用政策,保障农村集体组织有持续的土地收益。&&& 4.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和文化等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改善农村疾病预防保健和医疗救治条件。完善镇、村规划修编,加强农村宅基地、自用地建设管理,稳妥推进农民公寓建设,优化农村公共设施的集约配套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讯邮电、垃圾处理、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推进“清洁河涌、清洁村庄、清洁家园”工程和“绿色田地、绿色通道、绿色家园”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七)发展文化教育和人才事业,建设文化大区&&&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教育和人才事业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之间的关系,从“办文化”为主到“管文化”为主转变,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单位实行分类指导,对公益性文体事业单位实行政府扶持下的规范运作,对经营性文体单位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运作,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发展文化事业。弘扬岭南文化,挖掘顺德独特的水乡文化和向上的人文精神,不断注入新时代元素,丰富顺德精神内涵,增强归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威海到洛阳ooo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