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为何不在国内上市什么不在中国上市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为什么小米会毁了中国制造? - iDoNews
> 为什么小米会毁了中国制造?
为什么小米会毁了中国制造?
谁说中国人迷信外国名牌?谁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最近三星在中国节节败退,小米则势不可挡,相信大家有目共睹。根据Strategy Analytics最新研报,今年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1840万台,华为智能手机出货1680.82万台。这是小米出道以来第一次季度出货量超过了华为。
以全球出货量为计,小米一跃成为三星、苹果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手机厂商,同时也把联想给超过了。单看国内销量,小米已超越三星成为中国销量第一品牌。小米的上升速度可以说是让人叹为观止。小米的成功,除了把雷军雷布斯推上了神坛之外,还有就是把互联网思维推上了神坛。
制造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整合供应链,整合销售渠道,最大化用户体验,云云。一时间。各种企业培训产业,论坛讲座都围绕着互联网思维衍生开了,企业家翘首期盼互联网思维的金手指能够把自己挣扎的产业点石成金。
当大洋彼岸的美国大踏步的通过知识经济推动经济复苏的时候,我们却在互联网思维的泡沫里歇斯底里的狂欢。互联网思维虽然有“互联网”的介入,但并不等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由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来衡量的,整合供应链,整合销售渠道,最大化用户体验等等,没有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来做后盾,最终都将是一场泡影。中国制造不提高自己的技术含量,而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制造一个叫做“互联网思维”的泡沫,这是懒人试图在走捷径自救。
像小米这样的中国制造新偶像在国内可以威风八面,但要冲出国门特别是征服欧美就会举步维艰。小米冲出国门的最大缺陷就是缺乏庞大的移动技术专利群做护城河,谷歌,苹果和三星可以通过专利诉讼把小米拖垮。据斯坦福大学知识产权法教授Mark Lemley的估计,过去几年美国的智能手机专利诉讼费用超过了10亿美元,注意这只是法律费用,并不包括败诉后的赔偿。智能手机专利大战中最受瞩目的当属苹果Vs三星,历时四年,三星总共要赔偿苹果9.3亿美元。这就是小米进入美国这样一个知识产权超级大国所要面临的竞争环境,而小米几乎没有有效的专利防火墙,在美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红海中几乎可以说是要裸泳前进。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在专利检索总量方面,小米可检索的专利总量仅有苹果的一半。在发明授权数方面,苹果业已获得的专利授权数量是小米的48倍。在实用新型数方面,苹果是小米的1.8倍。在外观设计方面,苹果是小米的5倍。雷军所谓的向乔布斯致敬,无非就是“剽窃苹果”在中国专利保护薄弱的语境下的一种厚颜的伪装。
中国制造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立国之本,而今制造业举步维艰,但获救的希望绝不是复制小米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只有华为手机才有实力和苹果,三星在欧美短兵相接的展开竞争,因为华为多年来在欧美都是最大专利申请公司之一,在和欧美科技大公司的专利诉讼较量中几乎从未落下风。心存侥幸的人或许会说,小米不出口到欧美不就行了嘛。这可以说是坐以待毙的思想,因为中国可以不把竞争带到美国去,但架不住美国把知识产权的战争带到中国来。知识产权的战争其实已经逼近中国的家门口了。笔者在「中国该如何应对TPP」详述过,这个战争的载体就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TPP目前有四个亚洲成员,未来将重点在东南亚发展成员国,而这个区域正是小米海外拓展的重点区域,这意味着小米冲出国门的野心将受到美国知识产权战略的遏制。
中国企业想躲在国门内山寨欧美热销的科技产品,然后通过互联网思维在国内大卖,这种商业模式已经进入了寿终正寝的倒数时刻,因为美国正在运作TPP以便把知识产权的战争带到中国的家门口。更可怕的是,国内不少自由市场主义者还鼓吹中国也应加入TPP,说中国企业受到了政府过度的保护,缺乏竞争,这会导致市场失灵云云。如果中国真要加入TPP,在专利竞争红海里裸泳前进的小米们准备好了吗?知识产权是一场拼技术实力的硬仗,靠互联网思维务虚是赢不了的。这里笔者有必要点下名:小米、魅族、迅雷、多米、风行等等。
美国主流媒体有不少正在怂恿苹果和小米打专利诉讼大战。近来更是有篇文章建议苹果直接在中国和小米进行专利诉讼,不要理会中国的专利法庭会保护本土企业的传闻。根据圣克拉拉大学法学教授Brian
J. Love的研究数据,
从年,中国最活跃的法庭里40%的专利诉讼都是由外国公司发起,胜率超过三分之一,事实上,外国公司的这个胜率比作为起诉人的中国本土的专利拥有者的都高。小米的好日子可能要倒数了。
互联网思维虽好,但绝非中国制造的救星,充其量只能锦上添花。中国制造要想走出困境,根本在于提高知识产权的实力亦即技术实力。中国企业不能永远躲在中国薄弱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后面山寨西方受欢迎的科技产品来出位。没有知识产权的基石,互联网思维只是沙滩上的摩天楼。华为的低调务实也许不酷,但却是中国制造的希望所在。小米和互联网思维虽则繁花似锦,但却是泡沫和歧途。
最近发现国内似乎成了互联网思维的红海,看到的很多高端商业论坛在讲互联网思维,很多企业家精神导师在讲互联网思维,有关互联网思维的书籍也是越来越多,似乎不讲互联网思维,就已被时代抛离。
中国制造里,小米是互联网思维的标杆。雷军的“风口上的猪”理论也因此享誉业界。说实话,看到,我是应该很自豪才对。小米把三星打得几无还手之力,这是中国制造强力崛起的征兆。多年前,看到国人对国外名牌的疯魔,看到在国外根本不算名牌的牌子成为国人崇拜洋货的心头所好,而民族品牌兵败如山倒,我很心疼,觉得中国企业没有希望,很羡慕韩国人把自己的民族品牌当宝。如今,小米让国人如此疯魔,这难道不是民族制造扬眉吐气的时候吗?
可是在写「中国该如何应对TPP」一文的时候,我深刻的认识到,像小米这样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并非中国制造往全球经济价值连顶端的攀爬之道。WTO已经停滞多年,TPP和TTIP(The
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大有取而代之之势,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的价值权重会越来越大。互联网思维并不是知识产权实力的体现,知识产权实力是以专利特别是实用新型专利的数目和质量来衡量的。虽然中国在专利方面进步很大,但在最体现实力的实用新型专利方面却依然非常非常的落后,中国在专利方面的进步属于避重就轻的进步。
疯狂追捧互联网思维也反映了中国人避重就轻的民族性。知识产权是一场硬仗持久仗,很辛苦,很低调,很不酷,而互联网思维很炫很酷。中国人疯狂投入互联网思维,而躲避知识产权的硬仗,这和前十几年国人疯狂加码房地产,而无心为实业升级换代是一样的。中国经济走入现在这个严重失衡的困境不是没有原因的。
鉴于此,我觉得小米及其代表的互联网思维成为中国制造转型的标杆是一件后患无穷的事。爱国者本应该为民族企业扬眉吐气的壮举喝彩,我却喝倒彩。我只是想要国人看到什么是泡沫,什么是可持续的繁荣。
中国在乌镇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万邦来朝,我来泼点冷水。是冷水,不是脏水。中国制造正在被这些风口上的猪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大家都去捣鼓互联网思维去了,谁来给中国制造升级换代?大忽悠成了全国运动,默默无闻提高工艺提高技术含量的工程师被忽视,这样的世界工厂拿什么去转型?互联网思维再好也不能提高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正好比货架再好也不是良品一样,做好良品,再捣鼓好货架。中国把改革开放最好的三十年给了银行业和房地产,接下来又要把下面的十几二十年给互联网思维,真是务虚致死啊。醒醒吧,中国!
正在加载......为何小米首选港股上市而不是A股?近期,小米香港上市可谓市场上的一大热点。在我国政府力推独角兽企业在国内上市的大背景下,为何小米最终还是选择香港上市,而不是A股呢?对于这个问题,相信不少的朋友都有疑问,本文将与大家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一、消息面,小米香港上市倒计时,独角兽上市潮将改变BAT格局5月3日,号称五年不上市的小米集团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根据招股说明书,外界预料募资规模至少在100亿美元,最快6月底至7月初挂牌,估值有望超过700亿美元,成为自2014年以来全球最大规模IPO。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是港交所新规发布以来“同股不同权”方案的首家获益企业。所谓同股不同权,即股票与投票权数量不完全等同。节前,港交所发布上市新规,允许双重股权结构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海外上市的创新产业企业赴港上市。这一号称“港股20多年来最大改革”的新规,于4月30日悄然实施,并实时接纳上市申请。2013年寻求上市时,港交所曾是其首选上市地点,但同股不同权未被接纳。面对中国一批独角兽成长并寻求上市的机遇,港交所迅速做出了制度调整。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今年以来全球各大资本市场抢夺独角兽企业的热潮。最近,市场还接连传出蚂蚁金服、美团点评、腾讯音乐、滴滴出行等科技巨头筹备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消息,这意味着持续多年的BAT互联网格局很快会被改写。二、从逻辑上分析,小米港股上市是港交所制度改革创造条件和小米主动的选择1、对于独角兽企业上市,错失在港上市是港股的一大损失2013年寻求上市时,港交所曾是其首选上市地点,但同股不同权未被接纳。因为这个原因,港股失去了这一只超级牛股。所以,改变上市规则,成为了港交所的当务之急。对小米而言,IPO如果成功,其或能够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进一步扩张其生态链。修订后的香港主板《上市规则》在4月30日正式生效,这也为小米等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赴港上市铺平了道路。虽然说国家层面希望小米等独角兽企业能够在国内上市,但是很明显当前的A股条件不需要,即使上市也融不到想要的资金,那么香港上市就成为首先,就像当年的一样,首先的也是在香港上市,小米当然也是如此。港交所上市制度的改变正好成就了小米的上市机遇。2、以小米为样板,打造港交所上市新制度样板小米IPO从未有过像今天一样便利的条件。自4月30日起,符合港交所上市新标准的公司就能够开始提交上市申请。在调整过后,被视为“创新”类型的公司将被允许以双重股权(即“同股不同权”)的结构上市,这将让公司创始人拥有比普通股东更大的投票权。港交所推出同股不同权的上市规则,很明显就是为小米,或者是类似小米的这种巨无霸开路。新的上市规则为小米的上市提供了支持,当年与港交所失之交臂便是因为规则不容许。港交所希望小米成为展示上市新制度的样板。对小米而言,IPO如果成功,其或能够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进一步扩张其生态链。像小米在内的公司成长到如今,在扩张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资本,而上市能够让并购更便利,这些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也会更加活跃。中国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拥有着很大的经济规模和较高效率,通过资本运作,这些公司会变得更加活跃,通过并购收购等覆盖越来越多的行业,使得“这些公司还会保持至少十到二十年的增长”。可以预判,一旦小米在港股上市成功,其他的独角兽企业也将纷纷效仿。最近,市场还接连传出蚂蚁金服、美团点评、腾讯音乐、滴滴出行等科技巨头筹备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消息,这意味着持续多年的BAT互联网格局很快会被改写。三、深层次分析,小米香港上市可以认为是国家监管层的战略安排大家都知道,今年以来,接纳独角兽回归或者直接在IPO,已经是国家战略层面力推的事情,这不仅仅是要让A股健康发展,更深层的原因是让高科技公司能够强化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国的发展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没有强大的资本市场作为支撑是肯定不行的。所以,中国的好的科技股在国内上市是必然趋势,我们不可能再让、之类的公司再去美国了。那么,怎么接纳这些独角兽巨兽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问题。从战略上看,独角兽回归A股这个大方向肯定是没有错的,但是,考虑到现在的A股行情走势,我认为要突然之间承接大量的独角兽上市,很明显市场承受不了,对于尚处于市场底部的A股来说,如果出现如此巨大的融资,那么这两年好不容易营造的慢牛行情,肯定是要被摧毁的,这可能就是A股不能承受之重。对此,我们可以从过往的独角兽上市可以看出来:1、以360零借壳上市为例,市值急剧膨胀,对市场造成极大压力。随着360成功借壳上市,的股本和市值将呈现几何级增长,新一轮造富盛宴开启。2月28日上午消息,(.SH)周三召开了重组更名仪式,正式登陆A股,其股价先涨后跌,公司市值一度超4100亿元。这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日,在美股市场摸爬打滚了6年的以每股77美元的价格完成私有化交易,开启回归A股之路,彼时市值93亿美元。我们可以想想,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把,等引入A股,A股受的了吗?肯定不行。对A股的散户来说,对于巨头们的回归,不像是来振兴A股的,倒像是来收割韭菜的,似乎,每一次巨头回归,带来的都是财富的暴涨效应。不仅仅是360,巨人网络也是如此。每一次回归,都是个人财富的一次暴涨。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走下去,A股的前景不但不乐观,而且还很堪忧。2、小米IPO,募资规模至少在100亿美元,当前A股难以承受。根据招股说明书,外界预料募资规模至少在100亿美元,最快6月底至7月初挂牌,估值有望超过700亿美元,成为自2014年以来全球最大规模IPO。要说这个规模有多大呢,看看致富效应就知道了。按照目前业界普遍预估的1000亿美元市值计算,小米上市后,雷军的身家将达314亿美元(可进福布斯富豪榜全球30强),超过王健林,逼近李嘉诚。据招股书,5500名员工分得500亿股权,人均近1000万,上市半年后解禁。我们都知道,中美贸易战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A股现在的状态就如惊弓之鸟一般,随时关注着贸易战的情况,就怕一旦传出重大利空,又是一轮大跌。所以,现在的A股行情走势很犹豫,大家都在观望,行情短期来看,主要还是震荡行情,很难有大的行情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IPO的速度都明显减缓了,如果小米再融资100亿美元,那么IPO估计就要暂停了。由此可以,在没有大的增量资金流入的背景下,对场内资金来说,不能严重抽血是个大的前提。所以,即使在国家鼓励独角兽回归的前提下,独角兽上市的融资也被大幅缩水了,这就是背后的深刻含义。之所以率先拿到IPO批文,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折价”上市,即募集资金规模大幅缩水。4月16日,在上交所网站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初步询价及推介公告》显示,其IPO发行数量不超过1.04亿股,预计募集资金使用额为21.3亿元,较公司此前预披露的57.41亿元减少63%,计划投资项目也由10个调减为4个。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基本判断,让独角兽回归或者直接IPO是国家战略,这点是没有变的,但是要短时间内,在A股登陆这么多的独角兽,这基本不现实,那么登陆港股就是首要选择。3、小米港股上市,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安排使然,非偶然现象。近日,CDR意见稿出炉!证监会发布《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明确存托凭证的法律适用和基本监管原则;二是对存托凭证的发行、上市、交易作出安排;三是明确存托凭证信息披露要求;四是建立存托凭证的存托和托管制度;五是加强投资者保护;六是强化监管执法,明确法律责任。按照正常程序时间推算,BAT回归A股,最快将在一个多月以后成行。对于这来势汹汹的BAT回归热潮,A股准备好了吗?我认为显然没有,看看早先已经过会了富士康和宁德时代就是知道了,虽然过会,但是迟迟不得上市,这样的寓意很深刻啊!政策面和技术面都可行之后,能不能上升,什么时候回归,那就得看市场能否承受了,现在肯定是不合事宜,CDR办法正式出炉,只是让BAT回归技术的关节打通了,什么时候回归又是一回事,要看市场的承受能力。因为BAT回归涉及的资金量都很大,动不动就上百亿,这对已经积弱的A股来说,肯定是不可承受之重。基于以上分析,也就不难明白为甚么小米选择港股上市了。对于港股来说,又则A股具备的先天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白,在港股上市,在我看来就是在国内上市。香港本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港股、A股都是我国的股票市场,所以小米在香港市场同样也是在国内上市,基本上做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让小米这样的科技股再去美股为他人做嫁衣。二是港股是个开放程度更高的国际市场,有着A股不具备的优势。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其股票和证券市场规模之大,不是国内其他金融中心所能比较的;并且由于香港股市的自由性,使得世界上很多公司都愿意在香港投资,因此如果小米公司在香港上市的话,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融积到大量外资。我们前面已经说了,A股现在缺的就是钱,外资要进入A股还是比较麻烦的一件事,虽然现有有了深港通、沪港通,基本上都是以香港作为中介来吸引外资,可见香港是个比较国际化的市场。如果国家管理层不希望我国的科技公司去美国上市,那么如果中国企业希望到一个比较开放和国际化的平台去发展,则香港资本市场的相对优势会稍多一些,我想这就是小米在港股上市的关键原因。三是任何一次重大改革都是有风险的,独角兽上市对A股来说也存在风险。我们要明白发行CDR并不是一个新的事物,香港曾经也做过尝试,因为条件不成熟,最后关闭了,说明这个创新并不是没有风险的。那么,怎么控制风险呢,香港作为试点,我认为就是一个最好的试点。因为一旦有问题,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如果A股贸贸然做重大尝试,犯错后影响将会很严重,当前的熔断制度就是典型。港交所发布上市新规,允许双重股权结构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海外上市的创新产业企业赴港上市。这一号称“港股20多年来最大改革”的新规,于4月30日悄然实施,并实时接纳上市申请。这些决定明显早已A股。面对中国一批独角兽成长并寻求上市的机遇,港交所迅速做出了制度调整,可以说是资本市场抢夺独角兽企业的大胆尝试,可以说一旦可行,那么随后A股也会随即推开。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白,小米在港股上市,并非偶然,而是当前环境下,国家战略层面的一个系统性安排。
作者已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金融平台。红米手机 &
神仙级手机控
楼主的荣誉
扫码下载App一键签到 升级加速
小米怎么不能在国内上市?我想买小米股票!
扫一扫!手机看帖更爽
小米是中国的小米,也是我们大家的小米,都看好她,但如果在境外上市,小米的股票我们根本买不到,我很想买小米股票,有跟我相同看法的请顶我!!!
扫描二维码,手机查看本帖
·来自小米手机5
老虎证券买美股
顶你是必须的!同感!
京ICP证110507号 京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为何不在a股上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