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pple store购买的type-c至usb c to lightingg数据线不到半个月就坏了

3601人阅读
1 多功能正反插 苹果让大众认识Type-C
“Type-C”这个名称随着苹果全新一代MacBook笔记本电脑的发布而变得人尽皆知,很多人都惊呼“哇!一个接口就可以充当USB、视频输出及电源如此多接口的作用,真是神了!”
Type-C接口的出现似乎又把苹果推向了神坛,很多人认为这是苹果的壮举,殊不知在新Macbook发布之前Type-C接口就早已出现,而Type-C的标准当然也不是苹果指定的。在这里,笔者要为诺基亚N1平板默默的流个泪,因为N1所配备的Type-C接口明明要比新Macbook早出现了2个月。
新MacBook携Type-C接口横空出世也让普通大众认识到了这种新型接口
不得不承认,沾了苹果的光就可以迅速的被人熟知,而苹果也的确有能力将一个标准进一步推广,且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当然,悲催的雷电(Thunderbolt)接口除外,它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不过本次新MacBook应用Type-C接口真的是非常恰当,薄至极限的机身无法承载大量且体积不小的接口,而小巧的Type-C能够集充电、数据传输及视频输出于一身。作为行业的领导者,苹果的创新能力及实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回到我们讨论的原点:那么Typc-C到底是什么?
Type-C全称USB Type-C接口,是一种全新的USB接口形式,它伴随最新的USB3.1标准横空出世,从发布至今已经有近一年的时间了(没错,真的是一年)。说到底,它就是一个USB接口(没错)。其实,Type-C对于新MacBook的价值甚至没有它作为一个单纯的USB接口大,因为它解决了自USB接口出现以来最令人头疼的世界性难题,那就是它“不再区分方向,正反都可插”。
正反都可插的USB接口,这简直太爽了
Type-C接口的出现可以说拯救了强迫症及处女座,也让诸如“吸引力法则”、“墨菲定律”等令人头疼的问题得以消失。
好的,尽管知道了Type-C接口大概能实现什么功能以及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但可能很多人还会有一个疑问如鲠在喉,那就是“为什么叫Type-C?A和B都去哪了呢?”
的确,A和B都去哪了呢?这的确是一个好问题,另外,笔者也将深入的对USB历代标准及接口发展进行展开讨论,让大家明明白白。
这一页让你搞清所有规格USB接口
既然有Type-C,那一定就会有Type-A和Type-B。究竟Type-A和Type-B长得什么样子,看下面这张图各位就一目了然了:
USB接口:从左到右依次为标准Type-A接口、Type-B接口及Type-C接口
看完图大家就应该恍然大悟了:原来Type-A接口就是我们平常用的最多的标准USB接口!也的确,Type-A接口的英文名称就是“Standard Type-A USB”,这说明它是标准的USB接口,而其它形状的USB接口都是它的衍生物。
对于Type-B USB接口,尽管它的出镜率远没有标准Type-A接口高,但想必大家对它也不会陌生,因为诸如打印机、显示器USB HUB等诸多外部USB设备都采用了Type-B USB接口。一般来说,PC上的USB接口均为标准Type-A,而外部设备则多采用Type-B。
最后,就是全新出场的Type-C接口了。它拥有比Type-A及Type-B均小得多的体积,其大小甚至能与Mini-USB及Micro-USB相媲美,是最新的USB接口外形标准。另外,Type-C是一种既可以应用在PC(主设备)又可以应用在外部设备(从设备)的接口类型,这是划时代的。
等等,刚才提到的Mini-USB和Micro-USB是否再可以详细讲一讲呢?
没问题……
●看完别晕:USB接口全家福
在Type-C接口发布后,有朋友问到笔者:“是不是Mini-USB就叫Type-A,Micro-USB就叫Type-B,新出来的这个叫Type-C?”事实上笔者前文已经告诉大家并不是这么回事,那么看完下面这张USB接口的全家福,相信大家一定都会明白了。
USB接口全家福(除Type-C)
什么也比不上一张图直观。我们经常使用的Mini-USB及Micro-USB都是根据USB2.0传输协议诞生,神奇的是,它们也都分别分为Type-A和Type-B。到了USB3.0时代,由于传输速度的提升带来了针脚位的提升,因此仅有Type-A USB3.0接口保持与以往形状一样,Type-B和Micro-USB都改变了外形(体积增大)。
●Mini-USB2.0接口
Mini-USB 2.0的A型及B型接口
Mini-USB接口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接口,它被广泛应用在数码产品上,诸如MP3,数码相机以及移动硬盘等等。相较标准USB接口及Type-B USB接口,它的体积大大缩小。可能大家见到的Mini-USB接口绝大多数都是Mini-B型,这是因为Mini-A型就接口的防呆性较差,因此才有了取代它的Mini-B型。不过不用担心,即使是较老的配备Mini-A接口的设备仍然可以通用Mini-B型的数据线。
●Micro-USB2.0接口
Micro-USB 2.0的A型及B型接口
Mini-USB接口分A/B,Micro-USB也不例外。Micro-USB接口是Mini-USB接口的改良版,它再次缩小了体积,更适用于现在越来越轻薄的移动设备。目前我们所使用的便携设备,绝大多数都采用了Micro-USB接口,Mini-USB已基本被淘汰。另外,欧盟也规定到2017年,所有在加盟国销售的手机必须采用Micro-USB接口,足见其成功及广大覆盖率。
同样的,Micro-USB接口的Type-B型也是Type-A型的改良版,从图中大家不难看出Micro-A接口形状为矩形,这大大增加了误插率!要知道连标准USB接口还经常插错的我们,怎么可能玩得转如此之效的Micro-A?很快Micro-B出现,防呆设计优秀,Micro-A也就迅速的被淘汰了。
●Micro-USB3.0接口
Micro-USB 3.0的A型及B型接口
由于USB3.0接口的传输速度相较USB2.0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它的针脚也发生了变化。这样一来,Micro-USB3.0接口不得不在外观上做出改变。Micro-USB3.0接口在高度上与Micro-USB2.0无异,但是长度明显增长了。同样的,A型和B型也在Micro-USB3.0上出现了……笔者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USB协会每次都要在小型的USB接口上搞个A和B,这里就不多吐槽了。
我们接触最多的Micro-USB3.0接口设备就要数高速移动硬盘了,其中绝大多数均为Type-B类型。
●USB Type-B有点囧
同样是Type-B接口,USB3.0(右)比USB2.0(左)增加了接口高度
标准Type-A USB接口由于体积较大,因此在发展到USB3.1的今天,它的外形也没有改变。但是Type-B USB接口就稍微有些尴尬了,因为论体积它并不比标准Type-A USB接口小多少,但是或许是设计之初并未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导致了增加的针脚无处放置。因此Type-B USB3.0接口不得不改变了外观,较Type-B USB2.0增加了高度。
●USB3.1接口与Type-C
USB3.1接口与USB3.0接口仍然以颜色来区分
在行业内,USB3.0接口被做成蓝色以便和USB2.0接口的黑色相区分。目前,已经推出了配备标准Type-A USB3.1接口的,其接口颜色为蓝绿色,与USB3.0相区分。尽管USB协会并未对USB3.1的颜色做出规定,但是以颜色来区分也将是必然。
笔者再次重申,Type-C接口与USB3.1标准几乎同时推出,Type-C的规范也确实是按照USB3.1所制定,因此USB3.1当然可以制作为Type-C类型,但Type-C≠USB3.1:比如诺基亚N1平板就采用了USB2.0规范的Type-C接口,而就使用了标准Type-A的USB3.1接口。
历代USB规格对比
最大传输速率
最大输出电流
SuperSpeed
SuperSpeed+
Micro-USB/Lightning/Type-C对比
除苹果公司产品之外,先进市面上几乎所有的移动设备都采用了Micro-USB接口。而苹果自从iPhone 5开始也将之前的Dock口换为了体积更加小巧的Lightning接口,它与Micro-USB接口的大小相近。而现在,Type-C接口横空出世,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会出现三足鼎立之势。
从上到下依次为:Micro-USB-B/Lightning/Type-C
上图为三款设备分别为采用Micro-USB接口的安卓手机、采用Lightning接口的iPhone 5S以及采用Type-C接口的诺基亚N1。
其中,Micro-USB接口拥有防呆设计,只能单面插入。而Lightning接口及Type-C接口则均可以正反插,大大方便了用户平日的使用。不过在这里还是要说句题外话,那就是自从苹果采用Lightning接口后,算上购买手机附送的数据线,笔者已经更换了6、7条Lightning数据线,它们会在很快的时间坏掉,这可是Dock口时代笔者从未经历的事!或许Lightning接口的耐用度设计还有待完善。
Type-C/Lightning/Micro-USB-B公头对比
Type-C接口的尺寸为8.3mm×2.5mm,它的大小与Micro-USB及Lightning都较为相近,便携度毋庸置疑。
●一些遐(瞎)想
USB3.1规格拥有10Gbps的传输速率,是USB3.0 5Gbps的两倍之多,达到了雷电接口一样的速度。拥有超高带宽的同时它还支持高达100W的强悍电力传输功能,另外,Type-C接口还可作为视频输出接口。
采用三种接口的主流设备
目前HDMI 1.4规范的带宽为10.2Gbps,与USB3.1的10Gbps近乎于等速,加之新MacBook所采用的Type-C接口已经集成了DP、HDMI与D-Sub接口。多种功能的高集成度以及强力的性能,在未来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相信Type-C会成为取代诸多视频以及数据接口,成为统一众多接口的完美解决方案。
另外,高冷的苹果总会与别人不一样,无论是之前的Dock口还是现在的Lightning口,都异于非苹果设备的Micro-USB接口。但是新MacBook采用了Type-C接口可以说给了大家以期盼:在未来苹果产品是否会统一采用Type-C呢?毕竟Type-C接口是通用标准,这样以后我们再也不用配备很多根数据线了。
Type-C是一种既可以用在主设备又可用在从设备上的划时代接口(图片援引 IDF官方资料)
Type-C是革命性的出现,什么这么说?在前文当笔者放出那张USB接口全家福的时候,大家是否都会感觉太乱了呢?没错,主设备接口、从设备接口以及移动设备接口的形状全都不一样,而每类接口还又分为A/B等等……我们不禁发出一声感叹:为什么就不能统一呢?Type-C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一问题,不同于只在主设备使用的Type-A、只在从设备使用的Type-B以及只在移动设备使用的Mini&Micro-USB,它是一种既可以在主设备,又可以在从设备,还可以在移动设备使用的接口。
不光USB接口规范众多(混乱),其它接口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图为HDMI接口的四种类型)
USB接口规范的混乱并不是个例,有很多接口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比如HDMI,我们常见的是标准HDMI(A)以及mini HDMI(B),但还有Micro(D)以及体积庞大的D型,似乎后两者的出现也显得没有必要。不过Type-C这么强劲,在未来HDMI接口是否还会有生存的空间呢?
搭上高速的USB3.1速度规格,拥有小巧的外形,解决了困扰用户多年的“世界性难题”(终于可以正反插),模糊了主设备和从设备的接口区别,打破了移动设备的专属接口规范,集成了视频传输功能,继承了USB接口一切优良的血统……这就是Type-C,一个未来不容小视的新霸主接口。
在通用路上越走越远:USB接口演化史
USB,全称为通用串行总线,是连接计算机系统与外部设备的一种串口总线标准,也是一种I/O接口的技术规范。如今的USB接口可以说已经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I/O接口,被广泛地应用于个人电脑和移动电子设备之中。而作为一种通用性极强的技术标准,它的发展也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一帆风顺,水到渠成。随着配备最新USB 3.1接口设备的逐渐到来,今天我们就来细说一下USB接口那一段不平凡的演化史。
USB 1.1/1.0:简化复杂的连接方式
老式设备中常见的LPT和COM接口已被USB取代
在USB接口诞生之前,那时候的计算机大多通过串行接口和并行接口与外部设备交换数据。但问题是,这些接口的传输速率都比较低,有时这些接口甚至还不能同时运行,而随着处理器速度的快速提升,电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接口数据传输速度也需要逐步提高,不然就会成为电脑发展的瓶颈。此外,外部设备的传输接口也不尽相同,如打印机需要用并口、MODEM要使用串口、鼠标键盘要接PS/2口等等。数量繁多的接口种类,还要安装驱动才能正常使用,都容易造成用户的困扰。于是乎,随着PC硬件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一种适用性广、传输速度快、软件配置简单的外部接口,这就促成了USB(通用串行总线)接口的诞生。1994年,一个由Intel、微软、IBM、NEC、Compaq、DEC、Nortel等公司为成员组成的USB开发者论坛(USB-IF)正式成立。
iMac G3大胆启用USB取代传统接口
在年间历经多个预发布版本之后,1996年1月,USB 1.0正式版终于发布,它支持两种数据传输速率,一种为1.5Mb/s的低速速率(Low Speed),另一种则是12Mb/s的全速速率(Full Speed)。但作为一种新兴接口,当时支持USB接口设备较少,而且因为延时和供电问题,USB 1.0接口也不支持使用延长线,对比传统的传输接口,USB尚未具备明显的优势。USB 1.1标准在1998年8月发布,着力改进了此前USB HUB方面的问题,理论上最多可支持127个外部设备。同年,PC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苹果iMac
G3发布,它非常激进地使用了USB接口取代传统的串行和并行接口;Intel也在其主板芯片组上不断加强对USB的支持,这些都为日后USB的普及铺平了道路,也是从此时USB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凭借其易用性、更高的传输速率和其他技术特性,USB终于一举超越先前其他各种接口,直至今天依然是最被广泛使用的接口标准。
TREK拇指盘,首款在市场上销售的U盘类设备
正如外部设备催生了USB接口标准,USB的普及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外部设备的快速发展。已知的第一款正式在市场上销售的U盘,在2000年由新加坡的TREK公司推出,支持USB 1.1标准。现在我们可以轻松地一眼认出这是一个U盘,因为从外观上说它跟目前市面上很多其他的U盘并无大的区别,但它只有8MB大的存储空间;而现在市售的U盘中,我们可以买到容量高达1TB的U盘(嗯没错就是国民老公同款U盘),达到了前者10万倍以上。
USB 2.0:More than PC
不过随着各种外部设备对数据传输速率需求的提高,USB 1.1那12Mb/s的带宽也是越发捉襟见肘,在接入较多外部设备时,多个数据流同时传输容易引发瓶颈效应,为了解决传输速率问题,USB 2.0应运而生。USB 2.0标准在2000年正式发布,加入了40倍于原先全速速率(Full Speed)的高速速率(Hi-Speed),理论带宽达到480Mb/s,同时也向下兼容USB1.1标准的全速速率(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宣称支持USB 2.0的设备都能达到高速速率,也可能是速度较低的全速速率)。由于受制于BOT传输协议和NRZI编码方式,实际USB
2.0的最大传输速度在30~35MB/s之间。
Micro B、Mini B开拓便携设备市场
但USB接口的演化并非只有速率变化那么简单。对于体积比较轻薄小巧的外部设备来说,PC上面常见的Type-A接口,显然不太适合。同年10月,USB-IF非常有预见性地发布了Mini A、Mini B接口标准,为USB接口在移动设备上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加入的Micro USB标准,比起Mini USB更加小巧和耐用,目前已经被应用于大部分的移动设备上。
非标准USB的Nokia Pop-Port、苹果Lightning接口
虽然基于技术和市场等原因,曾经也有不少厂商没有使用标准的USB接口,而采用自己设定的一套接口规范(比如Nokia Pop-Port),但如今也只有牛气如苹果,才能继续坚持这样做下去。
USB OTG使传统的从属设备也能成为主机端
另一个USB 2.0后带来的重要变化,就是引入了USB OTG(On-The-Go)作为其补充标准。简单来说,标准的USB使用主从式的架构,USB主机端(PC)为“主”,而USB外部设备为“从”,只有主机端可以调度该链接的设置与数据传输,而外接的USB设备不能够自行启动数据传输,只能回应主机端的指令。OTG的加入改变了这种状况,传统的外部设备也并不一定就只能是外部设备,它们也可以成为主机端。比如,手机、平板等设备在连接电脑时作为外接存储设备存在,但当它们通过OTG与U盘等设备连接时,又能作为主机端,修改和读取U盘内的数据。当然,除了U盘,这些设备还可以是键盘、鼠标、打印机等等很多……
USB诞生的初衷是为了简化电脑和外部设备的连接,但至此USB已经从PC跨越到其他电子产品领域上,并由此衍生出了多种新的应用。
USB 3.0:速度大爆发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高清播放时代的来临,就如当初USB 1.1一样,USB 2.0 Hi-Speed 480Mb/s的传输速度逐渐也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于是在2008年,USB-IF又带来了USB 3.0标准。新标准带来了高达5Gb/s(Super Speed)的理论带宽,达到原有USB 2.0 480Mb/s的十倍以上,但同时也向下兼容USB 2.0和1.1标准。
USB 3.0新增两对线路(SDP Signal Pair)使数据可以同时双向传输
USB 2.0时代使用半双工的传输方式,即只能提供单向的数据传输;而USB 3.0接口增加了在2.0基础上增加了4条引脚(一对负责发送,一对负责接收),实现了全双工传输,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可以同步进行,从而大大提高了传输带宽。
8b/10b编码方式
为了实现更高的传输速度,USB 3.0没有再使用此前的NRZI编码方式,而是引入了被广泛应用于PCIE 2.0、SATA 3.0、光纤通道上的8b/10b编码方式,因此从传输角度上看,比起USB 2.0,USB 3.0反而与PCIE 2.0、SATA 3.0更为相似。这种编码方式是在每8bit数据内插入2bit校验数据,以保证接收端数据能正确还原。当然这种编码方式也会导致数据传输时不能达到理论的最大带宽,实则为5Gb/s的八成,即4Gb/s(500MB/s)。传输协议同样会导致一定的可用带宽损失,不过在实际使用中,仍然能够达到接近400MB/s的极限传输速度。
USB 3.0接口的最大输出电流达到900mA,比起USB 2.0的500mA增加了80%。USB 2.0时代,不少7200转的2.5英寸移动硬盘,都需要使用Y型的USB线材,接入多一个额外的USB接口才能作为补充供电,才能正常运行;而USB 3.0充足的电力供应使单接口就能够驱动更多类似的设备,同时也能缩短移动设备的充电时间。虽然因为速度的提高,数据传输时USB 3.0要比USB 2.0更加耗电,但与此同时传输耗时大大缩短,每1GB数据传输的耗电量要远低于USB 2.0。电源管理方面也更加智能,在USB
3.0中,除了原有的U0(连接)及U3(暂停)外,还加入了U1(待机和快速恢复)和U2(待机和缓慢恢复)两种电源状态,可有效降低设备在不传输或接收数据时的耗电量。
USB 3.0扩展卡可能不能完全发挥性能
然而,USB 3.0同样存在着一些小问题。虽然在2008年该标准就已正式发布,但直至2012年7系主板推出之后,Intel才正式原生提供对USB 3.0支持。而在USB 3.0普及的前期,接口主要是通过第三方芯片接入主板南桥提供的,通道的速率最大可能只有2.5Gb/s,这还只有USB 3.0的5Gb/s的一半,因此性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使用延长线避免无线设备受到USB 3.0干扰
此外,USB 3.0接口在使用时,有可能会对附近使用2.4GHz频段的无线和蓝牙设备造成干扰,从而引起设备信号衰减甚至是失去响应,因此需要使用HUB延长线或是将无线设备接入到离USB 3.0接口较远的接口处,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USB 3.1与Type-C:接口大一统时代来临?
USB 3.1速度翻一番
最后我们来谈谈最新的USB 3.1标准。USB 3.1标准于2013年7月发布,最大理论带宽相比3.0时翻了一番,达到10Gb/s(Super Speed+),与第一代的Thunderbolt相同。USB 3.1编码方式从此前的8b/10b换成了128b/132b,带宽损耗率从20%大幅下降到3%左右,换算之后带宽同样超过了1.2GB/s,这也意味着在真实使用中USB 3.1的极限传输速率有望突破每秒1GB。USB 3.1可向下兼容USB 3.0/2.0/1.1等旧标准。
加入屏蔽处理措施避免电磁干扰
另外,针对USB 3.0时出现的电磁干扰问题,USB 3.1的Type-A接口处加入了金属屏蔽罩和更多的接地弹片,从而有效降低了对附近其他设备的干扰。
小巧、正反可插的USB 3.1 Type-C接口被寄予厚望
虽然像过去的升级一样,USB 3.1同样带来了更高的传输速率,并修复了此前存在的各方面问题,但人们谈论更多的都是随USB 3.1引入的全新Type-C接口。与苹果的Lightning接口相似,Type-C接口取消了曾经的防呆保护设计,因此不分正反均可正常插入使用,免去了辨识插入方向的麻烦。而在尺寸上,8.3mm*2.5mm比标准的Type-A也小了很多,仅比目前常用的USB 2.0 Micro B稍大,因此也特别适合用在各种轻薄设备上面。但是如上图所示,USB 3.1的速度竟然也分了Gen1(5Gb/s)和Gen2(10Gb/s)两个版本,所以并非所有Type-C接口就一定是最大10Gb/s的版本,也可能只有5Gb/s的理论带宽,苹果的New
MacBook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Type-C接口的最大供电为12V/3A
而USB 3.1 Type-C的另一个大卖点就是对移动设备充电能力的的增强。USB 3.1接口下的供电最高允许标准大幅提高到了20V/5A(仅限于Type-A/B),能够提供达100W的供电输出能力。而Type-C的最高标准为12V/3A,36W的充电能力已经足够一些轻薄型笔记本的使用,这也是New MacBook敢于放弃MagSafe而采用Type-C作为充电接口的重要原因。
Type-C Alt Mode已获得DisplayPort和MHL支持
从功能上看,USB 3.1 Type-C还引入了全新的Alternate Mode(交替模式),这意味着Type-C接口和数据线能传送非USB数据信号。目前Alt Mode已经能够支持DisplayPort 1.3和MHL 3.2规范,而USB-IF同时也在寻求对其他的功能标准的支持,除了视频接口,像以太网等其他接口同样也可以被Type-C支持。
ThunderBolt是很强大,但USB更加亲民
结合以上几点来看,除了带来更多的便利之外,Type-C接口似乎还有很大的野心——凭借这一种新的接口形式实现各种接口功能的大一统。它小巧易用,具备强大的供电能力,还具备扩展更多其他功能的潜力,这些都不得不令人联想到,未来的各种电子设备,只需要配备同样一种接口,即可实现各种各样的功能。而Intel的Thunderbolt接口虽然曾经也有过这样的愿景,功能和性能上也都要比USB 3.1更强,但无奈定位太高,普及程度远不及USB,因此在这方面显然后来居上的USB 3.1要更受业界欢迎。
结语:就像之前说到,USB诞生的初衷是为了简化计算机和外部设备的连接,但至此USB的应用早已不仅仅限于电脑,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也早已离不开这种看起来并不复杂的接口。正如其“通用串行总线”之名,USB正在“通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至于以后USB还会继续衍生出怎样的应用,是否能够一统接口界的江湖,还是让我们拭目而待吧。39元买不买 小米Lighting数据线和苹果原装线详细对比_电脑百事网
手机扫描二维码
39元买不买 小米Lighting数据线和苹果原装线详细对比
百事网原创
露出编号为E75的MFi芯片、PCB子板、电流与信号线,全包裹起到保护的作用悄然上架一款小米Lightning线,小米Lightning线长度为1米,并且通过了苹果的MFi认证,选用苹果原装的8针C48端子头, 支持5C/2.4A电量输出,兼容配有Lightning接口的全系列苹果产品。很多网友看到小米Lighting线首先注意到是超低廉的价格,那么我们不禁会疑问:39元的价格能否保持市场上相同层次的动辄百元的品牌Lighting线。
带着这个疑问,小编打算将小米Lighting数据线和苹果原装线做番详细比较,和大家一起看看39元的小米Lighting线到底值不值的购买。
在比较两者之前先给大家详细介绍下小米Lighting数据线
小米此次推出的MFi Lightning线由旗下生态链成员紫米科技全权负责认证与铺货。经过苹果MFi认证。根据供应链的朋友介绍,MFi线上的芯片每颗价格3美金+17%增值税,包括USB公头、1米长的线缆、人工、工厂开支等七七八八算下来每根不带包装成本都要28元左右。
小米Lighting数据线内部用料十足:1、小米Lightning数据线外部为塑胶外壳,内部是金属屏蔽层,全金属屏蔽包裹;2、小米Lightning数据线内部含有编号为E75的MFi芯片、PCB子板、电流与信号线,结构跟原装线缆的做工和用料都是一样的;3、小米Lightning数据线具有128编织工艺的外金属屏蔽网(接地)、内屏蔽层(铝箔)、尼龙线(防止拉拽)、D+ D-两根信号线(漆包线+尼龙线)、红银色电流线(每股约40根0.12的镀锡铜芯)。从拆解中可见,电流线的铜芯非常厚重,接近20或22AWG规格。
小米Lighting数据线线和苹果原装线对比将从三方面展开:外观对比、功率输出对比和内部用料对比
由于两者均为白色,小米Lighting数据线在外观上同苹果原装几乎一模一样,不仔细观察的话无法发现两者的区别,两者仅在Lighting线两端有细微差异
苹果原装(左)套管长,小米Lighting线(右)套管短,两者仅仅细微差别
苹果原装(左)套管长,小米Lighting线(右)套管短,两者仅仅细微差别
使用专业仪器测量,两者给iPad mini充电时的电压和电流
小米MFi Lightning线给iPad mini充电(剩余电量41%),5.06V 1.82A,合计9.2092W。
Apple iPad mini原装数据线给iPad mini充电(剩余电量42%),5.07V 1.72A,合计8.7204W。
内部用料对比
小米Lighting数据线的用来上文已经提及,苹果原装线基本也是采用此种用料,两者一致。
小米Lightning头的塑胶外壳,露出金属屏蔽层,全包裹起到保护的作用
小米Lighting线露出编号为E75的MFi芯片、PCB子板、电流与信号线
小米Lighting线内部128编织工艺的外金属屏蔽网(接地)、内屏蔽层(铝箔)、尼龙线(防止拉拽)、D+ D-两根信号线(漆包线+尼龙线)、红银色电流线(每股约40根0.12的镀锡铜芯)。
小米Lighting数据线和苹果原装线哪个好?
小米Lighting线经过苹果MFi认证,完全兼容配有Lightning接口的全系列苹果产品,在用料、设计和做工同苹果原装线并无二致。在最重要的价格方面仅为苹果原装线的三分之一。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小米Lighting线是一个明智选择,需要注意的是购买时一定要在小米之间或者官网上(链接:)购买(小米并无线下专卖店),请勿在其他渠道购买,切记。
&#-05-12 16:34&
加载更多内容
关注智能手机、电脑、笔记本、科技资讯, 致力于提供有价值的IT资讯。一加为USB Type-C数据线的缺陷提供退货服务|一加|数据线_新浪科技_新浪网
一加为USB Type-C数据线的缺陷提供退货服务
安卓手机制造商一加今天表示,从现在起到12月31日将给通过其官方网站购买USB Type-C数据线的欧洲和北美用户提供退款服务。
  Android的智能手机制造商一加今天表示,从现在起到12月31日将给通过其官方网站购买USB Type-C数据线的欧洲和北美用户提供退款服务。这一提议来自一个谷歌的工程师,他指出该数据线不符合规格。
  该公司论坛上的一个帖子显示,一加创始人之一Carl Pei坚持表示该数据线搭配一加手机2可以正常工作,自己还购买过。因此,该公司将不为有问题的数据线提供退款。但是,如果人们使用一加公司的USB Type-C数据线与其他厂商的设备使用,问题依旧会发生。例如,最近的Nexus 5X 和 Nexus 6P。
  一加制造的数据线和适配器使用一个10kΩ电阻,但根据的USB Type-C 型接口1.1版本的标准,这些产品应该使用56kΩ电阻。问题是,数据线和适配器被设计时最大可用2A的电流充电,与此同时电阻将允许支持快速充电的设备来尝试自我调节功率和电流,已达到最大充电效率。如果设备和电源不具有内部调节功率和电流的机制,就可能会受到损坏(第三方充电器,USB端口等)
  因此,一加推出了退款项目。不过Carl Pei还表示:“在此期间,我们的团队已经开始制作全新的USB Type-C数据线和电源适配器,并采用56kΩ标准的电阻。准备好后,我们会及时发布。”
  关于如何退款,详情请见Carl Pei于一加公司论坛上发布的帖子。(中国消费者可咨询一加客服或到就近维修中心寻求帮助)
启动速度将更快、照片将更清晰、日程提醒将更易设置。
该机仍保持了全键盘特色,但它的实体键盘是固定的。
出错原因是苹果公司使用了过期的安全证书去验证应用。
大部分用户都使用智能手机拍照,GoPro正在被边缘化。
参考价格2599元
全金属机身
2.5D弧面玻璃
性价比不高
参考价格1099元
千元金属手机
搭载Flyme 5
拍照水准一般
参考价格1499元
性价比不高
参考价格1099元
玫瑰金配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usb c转lighting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