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付总理在蓬莱阁导游词所题的对联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乐于读书因为他是人生的精神食粮,善于交友因为他是人生宝贵的财富,肯于专研因为他是人生进取的乐趣,敢于坦荡做事因为他是做人的起码标准,官不畏、民不欺、实在做事、坦荡做人,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是我的人生准则,你有同感我们就是朋友了。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阅读(246)|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080066',
blogTitle:'2011年自驾游(北线)万里行纪实',
blogAbstract:'&
人生总是有许许多多的夙愿,更有无数的追求。淡薄名利,看懂人生、学会生活,不做金钱的奴隶,不为权位而奔波,说之容易做之很难。到了知天命之年也许有了一点点的感悟了,决心实现自己的一份夙愿,那就是自驾游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寻一份开心。游自己想旅游的景点,开阔自己的视野。也许好多人会羡慕你有钱?那是因为你我生活的取向不同。也许好多人认为你有时间?那是因为还需要去笑看人生。也许有好多人说这是另类?信息时代就应该是彰显自我特性的年代。也许好多人羡慕你的生活?那就通过你的阅读,去品味淡泊名利、看懂人生、学会生活,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的含义吧。&&&&&&
&有了上一次南线自驾游的经历',
blogTag:'2011年再次自驾游万里行纪实',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1,
publishTime:6,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乐于读书因为他是人生的精神食粮,善于交友因为他是人生宝贵的财富,肯于专研因为他是人生进取的乐趣,敢于坦荡做事因为他是做人的起码标准,官不畏、民不欺、实在做事、坦荡做人,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是我的人生准则,你有同感我们就是朋友了。',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导游基础知识模拟题六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导游基础知识模拟题六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每年都贴,但是上下联怎么贴一直困扰着我,通常认为,面对着大门,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但有人说上下联的位置与横批上字的写法有关:如果横批的字是由右到左(古典写法),那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如果横批的字是由左到右(现代写法),那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是这样吗?请教各位了,
每年都贴,但是上下联怎么贴一直困扰着我,通常认为,面对着大门,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但有人说上下联的位置与横批上字的写法有关:如果横批的字是由右到左(古典写法),那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如果横批的字是由左到右(现代写法),那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是这样吗?请教各位了,谢谢!
全部答案(共8个回答)
怎样贴对联,还得从对联起源说起,除了我的回答,还有三星高照老师,幻梦逍遥大师的回答合理。学贵疑,怀疑精神才是学问精神
对联起源于三星高照的老家陕西省,旧时叫桃符,对联起源时,还没有平仄,从理论上,jn枯木刀的讲解很有误导性。律诗家认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最早的对联,这最早的对联也没有平仄合律嘛!对联起源桃符是顾颉刚,钟敬文,郭沫若等考证出来的。
jn枯木刀的看法,混淆了对联和诗钟,折枝诗的区别,对联六要素是民国后才形成,经过肖大同的整理而推广的,做学问不要以偏概全,人云亦云。下面介绍一篇文章供参考:
对联上下联末字平仄之我见
作者:疏属劲草
--------------------------------------------------------------------------------
中华传统文学形式之一的对联,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化,逐步完善了它的格式。特别是受格律诗的影响和清代以后韵文学的总结归纳后,对联的平仄也约定俗成或“法定”成了固定的格式。尤其是上联末字必须仄声,下联末字必须平声,已然成了无人敢突破的“法定联律”。中国友谊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中国对联大辞典》,竟然为了平仄合律,将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改为“于斯为盛,惟楚有材”。这种只重联律忽视意境的做法,必将造成传统文化承传的误区而遗患后人。笔者经多年的声律效应实践和学习,就对联上下联末字平仄,谈点我见。
实际上,现代约定俗成的联律是由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演化来的,以律诗的规律,上联末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末字必须是平声,这是毫无疑问的。律诗的平仄是为了音乐和节凑的协调而定的。仄声是短促的发音,放在末尾,给人一种突然中断、不协调,不流畅的感觉。而平声却有余味悠长,耐人回味的音乐美感。就是现代或古代的歌曲结尾都不会有半拍或一拍等突然收尾的乐曲。律诗和由律诗演化来的现代联律,约定俗成了上联末字是仄声,下联末字须是平声的规律,是有道理的。
但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和变化的、绝对真理,不可超越和改变的定律放在文学创作中来约束今人和后人的做法,必然限制人们的创造、创新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诗词对联,若形不成大众参与创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突不破固化的韵格律调,要想继承都很困难,何谈发展。一位外国学者曾这样评价我们:“中国是一个聪明与守旧的民族”。我们的聪明,使我们创造了传统的优秀文化,我们的守旧又限制了这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
清朝以后,直至民国后和现代诗词对联方面的方家和权威们,由于受清王朝“扶持固化”守旧观念的影响,不充许后人在诗词对联方面突破定格。现择抄拙作“从自度曲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危机”章节,表述这个问题。
明清两代,由于韵文学的三个顶峰在前,无法超越,又注重了这三个顶峰文学的承传,归纳和总结,故没有新文学体系创新出现。但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对中国韵文学的总结,归纳、筛选的贡献却是空前的,也可以说创造了韵文学筛选、总结、归纳的顶峰。明代的总结文献有几十部。(略)
清代更开创了韵文化筛选总结的顶峰,其文献有百多部。(略)特别是康熙时敕撰的《词谱》,又名《钦定词谱》和《历代诗余》,又名《钦定诗余》、《御选四朝诗》和乾隆敕撰的《唐宋诗醇》,基本襄括了唐诗宋词之精华。清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归纳、总结,实际上是不同民族为统治目的而对汉族文化的学习、继承、应用的必然结果,有了这种学习、继承、应用、才奠定了清朝几百年的统治地位。无此,则必然会缩短清王朝的统治时间。
清王朝的统治者们聪明地利用了汉族文化思潮中的守旧观念,并给予扶持和固化。对古代文学的总结、归纳、定格,并以“敕撰”、“钦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首创。通过对传统文化定格、固化,以达到约束人们思想不突破“定格”,再配以几次“文字狱”的手段,逐步约束和禁固了人们的思想,以达到长治久安之目的。现代古诗词领域的守旧观念,实际上就是清代这种扶持固化的结果。纵观中华文学史,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文学领域的不断繁荣、发展、创新,其先决条件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没有清代以后的“固化的守旧观念”!
对韵文学的总结、归纳、筛选,总归优秀定格,范例让后人借鉴、创新、发展、提高是有益而无害的;但将总归出的定格范例固定成一种脚镣手铐式的不可挣脱的定式让后人戴着它去填词做诗就有害而无益了。清王朝的统治者们正是出于后者的本心而办了前者的好事。问题的关键是后人如何去挣脱那“固化的守旧观念”!传统的优秀文学发展到现代,涉足者寥寥无几,特别是不愿受其束缚的年轻人更是少的可怜,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悲哀和承传的危机吗?
以上是笔者在理论上的一点观点和认识,下面通过一些实例具体阐述这个问题。(例联声韵均依平水韵)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此为苏东坡对辽国使者之对。
两行北雁,避风雪以南来;
千古西乌,冲夜月而东去。
此为陈铧与朱熹对饮,忽见山雁南飞.陈乃为此联,朱极赏之。千古西鸟 古乐府歌有(西乌夜飞)。(乐府诗集)卷四九“<古今乐录)曰:西乌夜飞者,宋元?瘴迥昃V荽淌飞蜇???饕病X??俦?⒕V荻?拢?窗苤?埃?脊榫┦ΑK?愿韬驮疲喊兹章湮魃剑?谷ダ础K蜕?疲赫鄢嵛冢?珊未?被弹归。”后来清王士祯(秋柳)诗亦云:“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南莫夜飞。”
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墨客,启用四桨五帆,历经六滩七湾,受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载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应考三番两次,今年一定要中!
相传明代画家徐渭,一日邀友泛舟,渭乃朗吟如上联,众友久未能对。渭复自接之如下联。此联妙在上联为从一到十,下联则从十到一。众友鼓掌称善。
金针引动独龙行
银剪裁开双凤舞
此是明代著名学者杨士奇青年时期赠给一位裁缝同乡的对联,泰和《杨氏家俗》有记。该联十分切合裁缝职业特征,且极富想像力。“独龙行”写飞针走线似游龙戏水,足见缝纫技巧之烟熟。“双风舞”写裁剪动作之潇洒自如,既逼真又传神。据说,该裁缝将此联贴出后,全城为之轰动;该店也从此身价倍增,生意一直十分兴隆,一副妙联能引起这么好的经济效益,恐怕是杨士奇始料未及的吧。
这是林则徐出任江苏廉访使时自题于署堂的一副对联,该联虽短短八字,但掷地有声。上联用一“求”字,足见作者通达民情的要求是何等的迫切;下联用一“愿”字,可知作者接受批评的心情是何等的诚恳.对自己的要求是何等的严格。与封建社会那些愚吏贪官相比,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高风亮节!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读来令人无不肃然起敬。
一物不知,以为深耻
遭人而问,少有宁日
阉若嘘是清代著名学者,他从小口吃,显得十分愚钝。由于他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终于成了大学问家。这副自题联是阎若嘘的座右铭,作者以此勉励自己。有一件事情弄不懂,就看成是自己的大耻辱;碰到人就虚心求教,很少过轻闲的日子。这种好学精神是极为可贵的。把此联当作劝学格言来看,必会给读者以启迪。
以上所选历代名联之下联末字都为仄声。
绥德县今年修建了高16.9米,宽36.9米的目前亚州最大的石牌坊,前后五门六柱需有表现本地人文史迹的六幅对联创作。本人创作撰写了如下一幅对联:
东来紫气,南接瑞祥,西传爽朗,北赋豪放,四海雄师聚守,八方猛士分临,育俊英,纳忠魂,历代名将靖边绥。
忠有扶苏,勇推李广,清说繁朴,正唯良臣,千年泛水归流,百里荒山渲染,写春秋、凭典范,古今圣贤竖民德。
此上联写了绥德人文史源。为了边关安宁,历代戍边将士们汇聚了东、南方祥瑞秀美之气质,西方宁夏青海一代爽朗和北方大漠之豪放气概。血缘的异远和戍边将士健壮体魄造就了“绥德汉”健美的遗传优势。故历代有“米脂的婆姨绥德汉”之说。下联写了历代出生和任职绥德忠勇清正典范(秦始皇长子扶苏,汉飞将军李广,清廉吏孔繁朴、宋名将韩世忠字良臣)和现代城市化建设的两条滨河大道锁住了千年“无定河”泛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后的荒山变锦绣现状,为人民竖起了功德范例。上下巧妙地嵌进了“绥德”二字。但上联末字“绥”是平声,下联末字“德”是仄声(上声)。此联上下是不可互换的。经反复咏读,觉得此联语气连惯,末句结尾“德”字并没有突然中断,不协调,不流畅之感,反而有一种向上的自豪的感觉。既然没有末字仄声的声律弊端,为什么此联就不能成立呢?抛开前边,单就“历代名将靖边绥与古今圣贤竖民德”,而言,以律诗格律来说,是拗体,按严整律格就不可成立,岂不限制了美好意境的表达?经反复声律感觉吟咏,觉得“古今圣贤竖民德”放在后边比放在前边声律效应要好一些,意境连惯也强的多,而且有一种向上和向前发展的感觉。
笔者还撰了一联:千古文章笔源此,万邦安乐绥泽来。此联结购上联末字“此”为仄声(入声),下联末字“来”为平声,通首全拗,属拗律。但意境好,读声连惯流畅,不可改动。经反复声律效应吟咏,总觉得没有“万邦安乐绥泽来,千古文章笔源此”流畅、连惯和气势壮。(绥德是秦统一中国后划全国三十六郡之上郡郡守地,是北方的边关重镇。汉民族抵御西夏、觉项、契丹、匈奴、金、辽等入侵的边防前线。只有边防安定、社会安定才可万邦安乐,后方的万邦安乐是前方和社会的“绥”给带来和保护的,绥德在历史上就起到了这个作用。据史记“蒙恬筑长城,取中山兔毛制笔”。《古今注》:“牛享问曰:‘自古有书契已来,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笔耳……’”在秦以前对于笔的称谓不一样,如楚人称笔为聿,吴人称笔为不律,燕人称笔为弗,只有蒙恬始造之笔称为笔,并且统一了全国的称谓,一直至今。蒙恬驻军绥德,创造了毛笔,受害后埋骨绥德。)
如果按照传统的“不能通融”的“固化的守旧观念”,此联只能按“千古文章笔源此,万邦安乐绥泽来”去读,岂不限制了声律效应之发展,创新?当然,此联最后并未按“约定俗成”的联律去用,而是合并为一上联:“万邦安乐绥泽来,千古文章笔源此”刻于牌坊,向海内外征集下联后补刻。一“此”字和拗律就增加了上联的力度和气势,给下联以平声和只囿固化律格应对造成了力度与气势上的难度。
更有甚者和可悲可叹的是,固化的守旧观念禁固和约束今人和后人还觉不解馋,还要去约束和禁固古人的作品!岳麓书院门联的好多非议和修改就是明例。此联产生清嘉庆年间,说明那时的守旧观念还未固化而能有一席之地。若现代新产生此联,必召至口诛笔伐而不可存在。此联言简意赅,意明律顺,表达意境完美无缺,为因果递进手法。“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自有一种自豪展现给读者和身临其境的人。末字仄声更增其美,多余修改,纯属画蛇添足!
总归个人心得和反复的声律效应实践认为:
1、只要声律效应佳,意境、气势好,是可以上联末字用平声,下联末字用仄声的。
2、下联末字用仄声以上声和入声字可用,去声一般是不可用的,因去声的声律效应一般达不到和协、流畅、和造势之感。特殊意境表达,下联末字去声诚有奇兵突现之感,如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墨客,启用四桨五帆,历经六滩七湾,受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十载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应考三番两次,今年一定要中!求通民情,愿闻己过等。
3、特定嵌字联若意境连惯性好,须嵌尾字时,也可以上平下仄,但声律效应必须达到和协、流畅。
4、在写作手法上以递进式对联,上联末字平声,下联末字仄声较好些。
5、在五、七言律联中,以拗体或拗救体上联末字平,下联末字仄,要比严整律格可用些。毕尽严整律格是经几千年的声律效应总归出来的,严整律格中上末字仄,下末字平“不可通融”是有科学道理的。长联因可用诗、词、曲、散文等多种手法,律格要求稍宽(但对仗必须严整,否则是不可称为对联的),上联末字平、下联末字仄,只要达到意境连惯好,声律效应流畅、和协、有向上、奋进之感即可用。不表现向上、奋进之感还是上末字仄,下末字平好一些。
6、上下联作成后可反复进行声律效应的感觉吟咏,那一种声律效应好,感觉好,就用那一种,可不必拘尼于“约定俗成”的定律。
最后,再引用拙作“从自度曲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危机”结束段作为本文的结尾。
诗词的格律韵调是为音乐和节凑的协调而定的,是为创作者表达情感和意境服务的,而不能让意境和情感为韵律服务。当然,前人表达某种情感和意境所创作的律调韵格,我们完全可借鉴来表达我们相同的情感和意境。只要附合原调的律格节凑,达到声律协调、意境佳、情感真,就不必拘泥于原调的不变定式。比如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和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由于古人文章没标点附号,后人这样念和东坡是否这样写无法考定。(我想,做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是不会在“小乔初嫁”的意明律顺后再画蛇添“了”的。)但按东坡前《念奴娇》定式却应这样念: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和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的句式结构,“了”和“我”都是“领”字的一二二句式,而不是现今念的前边二三句式,后边二二句式,其“了”是当“看”的意思。但两种念法都不失其声律美,意境佳,情感真。我们有何理由不承认这两种句式结构都是《念奴娇》词调的句式结构呢?况古人创律调尚有“摊破”、“偷声”、“减字”、“促拍”、“转调”、“衬字”等等手法新创词牌,我们为何只能在古人“摊破”、“偷声”……之后学跟学而不能自己“摊破”、“偷声”……呢?我想并非今人没有这个能力和技巧,而是“固化的守旧观念”和维护它的“守旧专家权威”们不充许今人这样做!突破清王朝归纳固定的诗词格律的作品,那怕你再好也甭想在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这是造成传统文化涉足者寥寥无几和年轻人少的可怜的最大罪魁!细查泱泱大国,50岁以下涉足传统诗词创作者恐怕不足十万分之一,这难道不是我们传统文化承传的危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种“固化的守旧”观念的不破,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下一代可能画上句号!
以上浅见,出于对传统文化承传危机之虑而发,盼能引起国人重视,以便突破“固化的守旧观念”,开创一个传统优秀文化的再发展创新的新局面。欢迎同好和方家提出不同意见争鸣。
(转载自北国网-楹联频道)
根据横额,决定上下对联只是一个方法。
如:对联一
横额:迎春接福
门迎东南西北财(财,平声,平水韵十灰)
户纳春夏秋冬福(福,仄声,平水韵一屋)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根据横额:生财有道。可知生意兴隆是上联,财源茂盛是下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生★☆财№☆
意★☆源№☆
兴★☆茂№☆
隆★☆盛№▲
☆№☆№№
生★★★○财
意★★★○源
兴★★★○茂
隆★★★○盛
通★★★○达
四★★★○三
海★★★○江
△△☆△△★
-----------------------------------------------
对联一上平下仄,对联二,上仄下平
兴隆是平声,茂盛是仄声, 四海是仄声 三江平声。
二,根据因果关系
妹妹我思之
哥哥你错了
没有思之,何来错了,上下对联不可倒序
三,根据语境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上下联对换,会把语境冲淡
江山如此多娇
风景这边独好
上下对换没有突出表达的语境,此联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安排的,横额可以为:如此独好
三,借物抒情
板凳要坐十年冷(借物)
文章不写半句空(抒情)
横额:宁缺毋滥
四,没有横额的,可以上仄下平。
五,时间顺序
恶溪恶鱼韩退之退之
清国清民康有为有为
先有韩愈,后有康有为
六,诗联仄起平落,古对联按古韵
对联五花八门,贴对联不能“一刀切”。其他方法,自己领悟
具体的情况比较复杂。贴对联: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
《对联平仄规律正变例说》供参考
作者:宋子尧
资料来源:恶人谷珠楼
点击数:2172
更新时间:
  对联必须讲平仄,这已为很多人所强调。对联的平仄规律有常规正格,也有多种多样的灵活变化,这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本文即打算通过一些名作佳联将对联的平仄规律正变等情况作些解说和探索。
  一、上联仄收下联平收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郑燮
  联中平仄两字一换,上句仄收,下句平收,上下联各对应格之间无一处不是平仄相反的,这是平仄非常严格的常规标准字式之一例。实际上这也是一联平仄非常正规的七言律诗中的一种句式。当然,对联不一定都用律诗的句式,一般只要每句中的平仄有变化,两句间对应字平仄相反即可。
  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杭州岳坟
  这一联的平仄仍算常规正格,不过有些地方不太严格。首先上句仄收、下句平收,即属正格。再说一三五不论:所谓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论,在长联中并不是从头到尾连续数的,而是先要断句分节,在每一小句中,末一字要严,双数字也要严,其余的数字可以从宽(还有别的情况,见后文)。如本联上下句中的第一节为四字句,“平”与“气”、“下”与“坤”,平仄相对,第二节为五字句,其中的“钱”与“岳”、“官”与“下”、“爱”与“河”,平仄都相对,第三节五字句中,“死”与“星”、“官”与“上”,平仄也相对,只有第三小句中的第四字“惜”与“日”按古音都是仄声,不相对,是出格了(按今天普通话读音平仄仍相对)。其余各小句中的一三字有相对有不对,可以不论。
  素壁写归来,画舫行斋,细雨斜风时候;
  瑶琴才听彻,钧天广乐,高山流水知音。
    ——苏州怡园石听琴室顾彬集辛弃疾词联
  本联除第一小句中的第四字外,其余全都平仄相对,结尾也是上句仄下句平,通联只有一处出格,整体平仄相当严格了。
  上两例中有两处五字句的第四字平仄不对,这实际上反映出一种实质性的规律:所谓二四六分明,是因为一般句子多为二二节奏,每两字构成一个小的音步,单数字后没有停顿,给人的音感不明显,双数字多处于音步尾字处,读后有或长或短的延长或停顿,给人的音感较强,所以双数字的平仄要求要严一些。但一般五字句多为二三节奏,其第四字并不处于音步的末尾上,而是在音步的中间,没有延长或停顿,在音感上不处于重要地位,所以平仄要求可以放宽些。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红岩》
  本联后半为四字句,平仄对应严格,前半为五字句,但不是二本节奏,而为一二二节奏,不过第四字(“男”与“雄”)仍不处于音步尾字,所以也没有平仄相对。第一字单独构成一个音步,本应要求稍严,但位为领字,读音较轻,也不如联末一字和联中小句末字影响大,所以也可容许一定的灵活性。
  腾两邑之欢,千秋稻熟;
  据一山之胜,四照花开。
    ——苏州慧山云起楼
  本例节奏基本同上例(前五字可视为一四节奏)。平仄不对处只有前半五言句中的第二、四字,都不在小音步的尾字上,本可不论。第四字上下联同用“之”字,这也是允许的。但应注意:上下联同位处,只有“之”字等极少数全虚字可以重用,而且只能用在句中快读轻读处,不能在句末重用,再有“一”和“两”两古音同为仄声,虽处第二字的位置,但因不在音步尾字上,所以本来是可以不论的。如按现在普通话读音,“一”字为平声,更没有问题。笔者认为:写旧体诗词用古音韵有一定的道理(也不一定非用古音韵不可),因为旧体诗词本来不太通俗,读者多非一般大众;而对联则不然,对联是雅俗共赏的形式,在当今的广大群众中应用极广,还是以使用现在普通话的音韵为宜。还有,如考虑到连读变调问题,则“两邑”为上去,“一山”为去平,此处有上去连用,有去平对,也有上去对,调式一降一升,十分活泼响亮,效果很好。笔者很爱上去或去上相对(见后文),且主张联中如有连读变调的字,就应按变调之后的平仄对待。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苹秋老;
  把酒对琼楼玉宇,莫孤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西湖平湖秋月彭玉麟联
  此联乃为常格:上联仄收,下联平收,其他平仄对偶也掌握得较严。前两个七字句为三四节奏,末小句为四字句,共三个四字逗又都可再分为二二两小逗,其中的双数字上下联间平仄全是相对的,单数字平仄有对有不对。问题是前两处三字逗的平仄,“凭”与“把”、“最”与“莫”,有对有不对,因都在第一字的位置上,可以不论。第二字处“栏”与“酒”,“好”与“孤”平仄都相对,第三字处“看”与“对”,“是”与“负”平仄都不对,这好象是执行二四六分明的原则,而不是音步尾字从严的原则。实际上是另有道理:这四个三字逗类似曲中的领字,读音较轻,而其中的重音又在第二字不在第三字,所以第二字从严第三字放宽了。(“看”字按古音本也可读平声,但在此处前后几个字接连都是平声,所以把“看”字读成仄声更好些。)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扬州平山堂伊秉绶集句
  此联平仄不对处甚多,且上联连用许多平声字,读来确实拗口。但一因是集句联,平仄不能随意更动,又因内容工切,也就不以形式害内容,选定为这几句了。虽然如此,但形式的主要处关键处还要合格才行。本联的平仄关键处一为联尾音步,“尤美”对“际天”,一为联中大逗处的“长江”对“素月”,平仄都是相对的。另外,另两处逗尾字虽为平声对平声,但都是阴平与阳平相对,字调还不算全同,再加上联仄收下联平收,下联全句音调也还活泼有变化,所以读起来也就是对联的味道了。当然如内容与形式都完美就更好,平仄等形式上出格太多了总是不足为法的。
  二、上联平收下联仄收
  这种格式的对联在名人名作中也屡有所见。有些两人问答对,第一人出句平收,第二人对句仄收,这不一定是上联平收下联仄收,因为有的可以认为是第一人出的是下联,所以平收,第二人对的是上联,所以仄收。但也确实有些第一人出的是上联平收,第二人对下联仄收,其上下联次序决不能调换,只能是上联平收下联仄收的联。如下联:
  洞庭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周渔璜对众考生联
  对联为什么一般都要上联仄收下联平收?
  看来这和人们的听觉心理有关。正像音乐方面音阶中有主音、属音、导音等区别一样,主音给人最稳定的感觉,属音也较稳定,导音等则很不稳定,乐句的问句即上句多以不稳定音作结,答句即下句多以较稳定音作结,而乐曲终了大都结束在主音上,以给人稳定结束的感觉。汉语的字调,虽然在不同方言中同调类的绝对音值不同.但同一调类给人的稳定与否等感觉大约在各地还是差不多的。以平声字作结可给人以稳定的结束感,所以对联上句不用平收而下句多用平收。但乐曲有时不结束在主音上,以造成特殊效果;同时对联下句也可不用平声字作结,也可造成特殊效果。
  再如:
  门开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解缙
  江山如此多娇;
  风景这边独好。
    ——郭沫若集句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摘王勃《滕王阁诗》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入作去)。
    ——摘王勃《滕王阁序》
  江空欲听水仙操;
  壁立直上蓬莱阁(入作上)。
    ——绍兴东湖饮心亭
  这些对联下句都不以平声字收结,也都有一种特殊的很好的效果。
  三、去上对或上去对
  既然对联下句可用上声或去声作结(上节例子只最后二联的“色”“阁”二字原为入声),而下句收音又比上句的影响大,所以上句的收音就不一定非用平声字对下句的上去声字不可,上下联收尾字只要声调不同即可,这样就可有尾字的去上对或上去对。下面也略举几例:
  六月六日(入作去);
  秋风秋雨。
    ——杭州秋瑾祠
  春风春雨春色(入作上,今多作去);
  新年新岁新景。
    ——旧联
  尺璧非宝;
  寸阴无价。
    ——旧联
  三桔连理;
  九禾同茎。
    ——旧联
  直不犯祸和不害义;
  宽以待人严以责己。
    ——旧联
  上去或去上对用于上下联中间的大逗处,看来是仄声对仄声,是出格了,但往往也造成很好的效果。如:
  大宛名马日千里;
  丹山一凤飞九霄。
    ——旧赠人联
  此联中“千里”二字声音宏阔劲健,落字“九言”又高飘俊逸,两中间“马”“凤”两个逗尾字实际比联尾的“里”“霄”字读音更重,影响更大,用了上去对更显得力重千钧,再加其余各字的音与调的巧妙配合(当然更有字义内容的作用),使全联音调气势宏伟,挺拔而又秀劲,实在相当美妙,而其中的上去对确实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四、其他
  其他情况包括看似对联而实非对联的作品和上下句结尾用同调的对联,其中虽也有内容很好的名联,但太违反规律之处确也不足为法。下面也略举几例:
  万世师表;
  生民未有。
    ——曲阜孔府门上
  这虽然分挂在门两旁了,但实在不是对联,只能说是十分切用的赞颂语。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梁启超对张之洞
  张的出句问得很妙,梁的对句答得更妙。全联虽然妙趣极多,但最影响音调的两个关键处都是以“后”字对“二”字,去声对去声。好在对句也是以反问语气作答,加以上下联各小句尾字之间的平仄变化也较活泼,这才使通联语调不显平淡。但是重要处以同调作对,终是不可为法。
  精神万古;
  气节千载。
    ——刘海粟自题联
  尽管既老且病;
  还得勤学苦干。
    ——邓初民自题联
  这仍是两副对联,刘联上下句同以上声字作结,邓联同以去声字作结,都是同词对。就这两副对联的具体情况说,同调对没有起坏作用,而且似乎和内容与形式等其他方面配合得相当好。但这在名家高手偶一为之还可以,一般人还是以不学为妙。
  (此文始发于一九八五年。 ——恶人谷珠楼注)
--------------------------------------------------------------------------------
 作者:宋子尧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面对时右上左下为基本要求。贴错往往由于弄混且不懂基本要求。现代汉字不含古音,极易辨别。从古到今的基本规定,通常要求对联末字上仄下平,极个别特殊例子除外。咱们初学的爱好者经常搞错。有些古对中间或末字平仄看似不合规定,则多是采用了古音。普通对联,记住末字平仄,一般不会出错。仅仅根据内容或横批判断,容易失误,特别在没有横批的情况下。出门左为上,进门右为上,也很好记。这是基本规定,不是随心所欲之举。当然,由于现在汉字习惯,贴反了,大家也都能明白内容,不必过于认真.
做对联的基本要求: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如流水对),也可以分说两事(如工对),或者多事(如长对)。
一般爱好者通行宽对,但应尽量符合基本要求。基本要求以外,实际中有许多特例。有的重字,是修辞需要。有的末字平仄不符,多为古诗摘抄或名人高兴。我等普通爱好者,不如踏踏实实遵守规则。起码在现实中,正常情况下不会闹出笑话。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
这个我知道,古时人们写字都是以右为上,但经过时间的流去,现在的对联以横批为依据。若横批是从右至左,则右为上;若反之,则左为上
春天把城市的门推开了
阳光把绿色的门推开了
少女把爱情的门推开了
孩子把欢乐的门推开了
三四句可上下调节,看你的心态了。少女可以换成少年
名词组合全在心境,可以...
左右是指面对门的时候人的左右。
首先要分清上联和下联,简单地说:
上联最末一个字的读音是上声(第三声)或去声(第四声),这叫做“仄声”字;
下联最末一个字的读音...
答: 影片《秋菊打官司》以强烈的纪实风格展现一段真切感人的故事,获得了 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影片改编于陈源斌的小说 《万家诉讼》,讲述了老实...
答: 五岳之首——泰山
泰山 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五经通义》云:“...
答: 在这里,可以找到极富殖民地色彩的19世纪建筑物,同时也不乏华人市场及欧陆式工艺雕刻品商店
答: 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现阶段,积极探索和推行运用美育加快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提升一个社区、一个城市的文化...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蓬莱阁旅游攻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