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高纯石墨辞职现在什么职位

【图片】西藏林芝米林县朗贡村--距我最远而离梅楚卡印占区最近的村【伪阿鲁纳恰尔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937贴子:
西藏林芝米林县朗贡村--距我最远而离梅楚卡印占区最近的村收藏
西藏林芝米林县朗贡村2008年开通卫星电话,2010年通路,现在又有电视了。朗贡村距米林县县城130多公里,距中印边境实控线仅10公里,现有12户人家45位居民.。
米林县朗贡村开通卫星电话 作者: 李晓波 发布时间:
11:09:00 来源: 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近日,中国电信林芝分公司通过西藏“十五”卫星通信网络,为边境乡村米林县里龙乡朗贡村开通电话,有效满足了当地农牧民群众的通信需求。  里龙乡朗贡村距县城130多公里,距中印边境实控线仅10公里,现有7户人家37位居民。在了解到当地的通信需求后,中国电信林芝分公司克服了交通不便、道路崎岖等困难,精心准备、加班加点,终于为该村成功开通了卫星电话。(责编:晶晶)
图的右上角就是朗贡村
朗县朗贡村应该为米林县朗贡村
米林县委书记刘金柱深入米林县边境村里龙乡朗贡村调研 日
县委书记刘金柱(左二)调研牧民生产生活情况县委书记刘金柱(右二)同朗贡村党支部书记(左二)交谈,了解情况调研组一行同朗贡村村民合影  为扎实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加深入了解掌握全县经济发展、社会局势稳定和党的建设等情况,日,县委书记刘金柱率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有关领导及组织部、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交通局、农牧局、卫生局、水利局等部门负责人深入米林县最偏远的边境村里龙乡朗贡村调研。  刘书记一行详细调研了里龙乡朗贡村基层组织建设、农牧业生产、农牧民生活、社会稳定、边境安全以及各项事业发展情况,并代表县委、政府送去了价值10000余元的急需药品、衣物等日常用品,走访看望了全村群众,为2户困难户送去了1000元的慰问金。并要求朗贡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作用,带领全村群众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认真抓好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多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要求全村群众抓住朗贡村通公路的历史机遇,在党的好政策的指引下,继续积极投身农牧业生产,发展特色优势牧业,努力增加收入,使日子越过越好。  县委书记刘金柱等领导还现场办公,对朗贡村群众反映的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电站、自来水、卫星电话、医务人员等困难,一一向群众答复。对于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事宜,决定采取援藏投入、政府投入的形式,按照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尽快实施,争取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进一步加强边境村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关于村电站、自来水、卫星电话等事宜,要求水利等相关部门尽快立项,积极争取;对于缺乏医护人员的问题,要求朗贡村选派1—2名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村民到县医院跟班培训,并要求卫生等相关部门定期开展送医送药活动,切实解决朗贡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调研组为村民送去价值1万元的急需药品、衣物等日常用品米林县最偏远的边境村朗贡村去朗贡村的路异常艰难,汽车时常陷入淤泥中,牧民的马队载着调研组一行进入村庄
“我们是村里的‘第十三户’”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9日 11:5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西藏日报  在念青唐古拉山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地方,有一个边境纯牧业村――米林县里龙乡朗贡村,全村共有12户、45人。这个村就是西藏自治区计生委、民航区局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工作组的驻点。  经过长途颠簸,我们来到距边境线14公里的这个小山村。刚一下车,热情的村民就围了上来,欢迎我们的到来。自治区计生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旦增已经在这个小山村住了一个月了,一见面旦增就拉着我们的手说:“欢迎到‘我们’村做客。”  刚一坐下,旦增副主任就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起了驻村工作组的工作情况:“昨天我们全村出动到地区做了体检,体检的标准可是按照干部标准执行的,村民都非常高兴。”  看见我们聊得高兴,村民旺杰凑上来说道:“我们村原来不通路,小孩无法上学,村民吃住行十分困难。去年,路通了,小孩可以上学了,党中央发放的电视接收器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可以听到党中央和自治区的声音。党的强农惠民政策这么好,现在又派来了这么好的工作组,解决我们的实际困难,我们村忠心感谢党中央和区党委。”  3月3日,是藏历新年的“古突”之夜,群众纷纷邀请工作组的同志到他们家里吃“古突”。工作组同志为照顾全村人的心愿,为全村人共迎新年,把全村村民邀请到工作组驻地村委会,全村47人和6名工作组同志一起分享“古突”,安排了朗贡村有史以来的第一顿全村人一起共进的“年夜饭”。同时,工作组特别为孩子和老年人发放了富有特殊意义的“压岁”钱,希望老人健康长寿,孩子平安幸福。“古突”之夜,工作组与村民一起唱歌跳舞一直到深夜2点多才结束。快到凌晨2点时,74岁的老阿妈措姆还不愿离去,她说:“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跟这么多的人在一起,也是我最快乐的一天。”  村支部书记、村长索朗次仁告诉我们,工作组利用自身优势,晚上开设“基层建设年夜校”,根据不同文化层次,开设了扫盲班和提高班,由工作组成员担任教师,主要教授藏语、汉语和数学基础知识。同时为村医辅导临床医学知识,传授如何当好村医的知识和技巧,帮助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现在,村里有4人参加了扫盲班、15人参加了提高班。工作组还在每天下课后,教村民唱红歌,大家热情都很高。现在,村里有4人参加了扫盲班、15人参加了提高班  刚说完,村委会门口开来了一辆小型装载机,看见工作组给村里买的装载机开回来了,村民们立刻从家里拿来了哈达挂在车上。“由于公路是乡村沙石路,道路经常积雪、塌方、冲毁。有了这辆装载机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感谢党、感谢党的好干部!”索朗次仁激动地说。工作组给村里买的装载机  “我们是村里的‘第十三户’,也是这里的特殊村民,我们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旦增笑着说。  在即将离开朗贡村的时候,村民自发唱起了《北京的金山上》欢送我们。
朗贡村:大山深处“桃花源”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麦正伟 王雅慧 王晓莉 发布时间: 09:59
中国藏族网通讯 朗贡村是里龙乡的一个边境纯牧业村,地理位置十分偏僻。近日,记者从米林县出发,前往这个传说中的“桃花源”。经过1小时左右的车程,开车的司机师傅让我们做好准备,开始要走凹凸不平的土路了。一路上人迹罕至,却风景如画。记者一面惊讶于这么偏僻的地方竟然还有人居住,一面又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
“快看,那里的水好漂亮!”同行的电台、电视台记者都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目光,纷纷下车举起手中的相机和摄像机:雄鹰展翅,青山秀美,鸟儿吟唱;一汪清泉从山间喷涌而出,飞流而下,好不壮观!陪同记者采访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朗贡村距林芝地区八一镇约有280公里,距米林县126公里,距里龙乡也有80公里。过去因交通不便,朗贡村村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马匹,直到2010年底,乡村四级沙石公路通车,马匹运输才成为历史。但就是这样一条路,也常常面临着中断的风险,这里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一旦发生灾害,道路就面临着中断的危险。
经过近4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朗贡村村委会。一路上美丽的风景带给我们的惊喜还未散去,新的惊喜又接踵而来:七八个身着工布藏装的漂亮姑娘手捧洁白的哈达,洋溢着甜美的笑容,端着充满祝福的切玛,给我们敬上一碗碗香甜的青稞美酒……
朗贡村在青山映衬下色彩斑斓,错落有致;自来水、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在远处的雪山脚下,牛、羊、马匹膘肥体壮,在牧场上悠闲地吃着青草……处处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美丽画面。
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驻朗贡村工作队队长(自治区人口计生委派驻)仁真告诉我们,朗贡村一共有12户、45人。由于这里信息闭塞,村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思想观念陈旧,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去年在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中,自治区人口计生委和自治区民航局一起给朗贡村进行了一系列建设:新建了村综合服务活动中心,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和改厕改水,完成了危房改造、牲畜暖棚、安居工程建设,建成了全村集中统一的大棚温室……
走进新建的村综合服务中心,桌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群众代表大会记事本、来电记录本、驻村工作队会议记事本、驻村日记……无论哪一本记事本都反映着驻村工作队工作的点点滴滴。
“来看看这个,这是我们为朗贡村编纂的家谱。”仁真递给记者一张挂历大小的纸张,上面密密麻麻、根枝错杂地画满了人物关系图。仁真告诉我们,他们是计生干部,担负着宣传国家优生优育政策的责任,因为朗贡村大部分都是亲戚,为了避免出现近亲结婚的情况,他们深入到村里每家每户,将人物关系理清,编纂了这个家谱。
每天写驻村日记已成为驻村工作队的习惯。记者随手翻开其中的一页,上面写道:“日(星期日) 驻村第18周 。今天,驻村工作队队员跟村‘两委’班子一起商讨举办朗贡村运动会及奖金发放事宜。”
仁真告诉记者,他们从驻村那天起就开始写驻村日记,一天也没有落下。“我们第一批驻村工作队在这里工作一年,我们把这些日记都记好了,以后第二批、第三批驻村工作队再来的时候,可以尽快地熟悉村里的情况,真真正正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位年过半百的驻村工作队队长真诚地说。
区计生委驻驻米林朗贡村工作队落实整治项目 日 12:11:37  来源:区强基惠民办 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驻米林县朗贡村工作队(区人口计生委派驻)落实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工作队确立并测量综合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地点
工作队对垃圾污水整治工程建设点行进实地勘察
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驻米林县朗贡村工作队〔区人口计生委派驻)自驻村以来坚持深入群众,贴近百姓,贴近实际,倾听百姓意见,掌握百姓需求,力所能及地组织开展了系列亲民爱民惠民活动,为驻村点争取到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工作会议精神,2010年开始在全区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该项目主要围绕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建设的薄弱环节进行,包括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综合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村级广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卫生医疗设备完善工程以及太阳能公共照明工程、村庄道路建设工程、农村垃圾污水整治工程、村庄绿化美化工程等十项子工程。我工作队驻村以来,积极协调县乡相关部门,争取到了里龙乡2012年人居环境整治项目。4月9日,工作队再次到米林县财政局安居办,协调项目实施事宜。4月10日,就驻在村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召开工作队、村&两委&班子专题会议,听取意见建议,共同协商,对各子项目设立点进行实地勘察,达成共识。4月11,县财政局安居办负责人亲临朗贡村,就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事宜进行实地考察,并对综合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村庄道路建设工程、农村垃圾污水整治工程、村庄绿化美化工程等十项子工程的具体地理位置进行现场测量和定位,切实做好了项目开工前一切准备工作。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将改善驻在村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通过劳务输出又能帮助村民增加现金收入,我队将全力以赴,扎扎实实将项目实施好。
西藏各驻村工作队惠民工作落实处服务到万家 11:00:35    稿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格桑吉美
白玛欧珠  山南地区驻隆子县加玉乡强木金村工作队(地区政协派驻)在驻村开展“扶贫结对子”活动,这是工作队队长平措曲达(右一)正在为帮扶对象白玛卓玛家安装太阳能灶。  自治区驻林芝地区米林县里龙乡朗贡村工作队(自治区人口计生委派驻)队长仁真(右一)在为群众开展扫盲教育。
区计生委领导看望慰问驻村工作队 日
王东升听取工作汇报王东升慰问群众
近日,自治区人口计生委党组副书记、计生委主任王东升带队,再次赴林芝地区米林县里龙乡朗贡村看望慰问驻村工作队,检查验收驻村工作情况。
检查验收组深入村民家中了解生产生活情况,看望慰问了部分村民,检查为民办实事项目施工情况,还与村两委班子交谈,详细了解强基惠民活动开展以来情况。村支书村长巴鲁、副村长旺杰介绍了驻村工作队来到朗贡后村里所发生的变化: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自责任任务;村里上了项目,村容村貌发生明显改变;村民生产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村民还掌握了种植养殖技能;修建致富大桥,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提高工作效率;村医、兽医及供电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方便了群众;强化了村民之间的团结,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检查验收组对驻村工作队的各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工作深入细致全面,有特色也有亮点,特别是组织建设抓得紧抓得实,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村民具有一定商品意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村民收入很不错。同时强调不能满足现状,要继续努力,争取进入全区乃至全国前列。检查验收组最后希望驻村工作队克服一切困难、继续努力、扎实工作,将驻村工作推向更深入,工作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审稿:唐永芬 编稿:樊启慧 校对:李颖)
  在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中,我区各驻村工作队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结合当地实际,依据群众需求,大处着眼,小事入手,为群众配备了一批急需而又常用的机具,深受群众好评。  上图: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驻米林县里龙乡朗贡村工作队(自治区人口计生委派驻)积极争取资金,为朗贡村购买了一台装载机,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增加了群众收入。图为该村村民在保养装载机。
传授蔬菜种植技能改变&买菜难、吃菜难&的问题 日 09:59:00  来源:新华网西藏频道 传授蔬菜种植技能改变&买菜难、吃菜难&的问题农科技术人员向村民传授育苗栽种技能免费向村名发放各类菜种和基本农作物防病虫害农药
按照《自治区人口计生委、民航西藏区局关于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工作方案》中&建设一个基地&即建设朗贡村蔬菜基地的工作规划。改变里龙乡朗贡村因远离城镇,交通不便,蔬菜需到 80公里开外的里龙乡购买,并本着向当地村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工作要求,于日完成了960㎡的9套温室大棚蔬菜基地建设,并交付给9户村民使用,同时邀请农科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了蔬菜种植技术的专题培训。
为切实改变当地村民&买菜难、吃菜难&的问题,提高温室大棚的菜种和出菜率。驻村工作组经多方联系,以及考虑今后长期指导工作的便利因素,从100公里开外米林县嘎玛农场,聘请2位专业技能娴熟的农科技术人员,赴村实地对村民蔬菜种植技术进行了传、帮、带式的培养,使村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朗贡村村民蔬菜种植水平。培训得到了全村村民的积极响应,无论男女老少共计16人参加了现场培训,经过科技人员时间耐心细致的传授,村民对黄瓜、菠菜、西红柿、胡萝卜等作物的种植方法和基本病虫害的防治技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
识。同时,驻村工作组向村民发放了各类优质菜种、农作物防病虫害农药、蔬菜育苗薄膜、《农作物种植技术指南》农科书籍等,价值约1700元。
通过创新思路,采取多种举措,朗贡村村民蔬菜基地建设工作规划取得了预期效果,为今后不断普及推广庭院式小型蔬菜温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广谱宣传作用,倍增了村民的种植热情及信心,达到了今后村民足不出户就能改变&买菜难、吃菜难&的问题,丰富了村民的餐桌饮食内容。下一步为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培育适应当地气候类型及土质结构生长的蔬菜品种,农科技术人员将留村进行实地试种植观察实验,努力培育出适合当地生长,村民易掌握、易种植、易存活,受村民喜爱的蔬菜品种。
区活动办赴林芝调研日志(三)
汤大锋 曾德昆
2011年03月25日16:1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因大雪封山无法进点,手机没有信号,倪高纯同志通过卫星电话对朗贡村工作组的同志进行慰问。
米林县最远边境村实现户户有党员 日 18:12:35来源: 区强基惠民办
 米林县里龙乡朗贡村是一个纯牧业村,也是距米林县城最远的一个边境村,全村共有14户45人。自治区人口计生委驻朗贡村第三批工作队进驻以来,把壮大党员队伍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党章》和发展党员工作的有关规定,帮助村“两委”班子认真抓好党员发展工作,积极培养和吸收优秀分子入党,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进一步提高党员素质,实现了户户有党员的目标。  严标准,在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上下功夫。一是把政治素质过硬作为发展党员的先决条件。由于朗贡村位于边境的特殊地理位置,反分裂、保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首先考虑的是培养对象的政治素质,做到思想素质不过硬的坚决不发展,政治立场不坚定的坚决不发展。二是把村里的优秀分子作为发展党员的第一考量。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开展经常性义务劳动、主动开展边境巡逻等方面做得较好的积极分子予以考察培养,先后将4名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三是把有一定威信的妇女同志作为发展党员的重点对象。注重从女同志中发展党员,将那些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组织协调能力较好的妇女发展为党员,共同参与村级事务。截至目前,全村有党员23名,其中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4名,女性党员10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  建平台,在增强党员荣誉感上下功夫。一是建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在县、乡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投资15万元建成朗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并设立专门的党团活动室,配备齐全的办公桌椅和文化用品,作为党内民主生活会、支部大会和支部委员会议事、开会的专门场所,彻底解决村里以往办事无场所、议事无地点、集会无场地的问题。二是坚持好民主集中制。对于村道改建、安居工程规划、牧场划分、资源采集等涉及全村群众的重大事项,在村党支部事先酝酿的基础上,全部要经过支部大会民主研究,才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在支部大会的讨论过程中,每名党员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并严格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在村级事务的执行中,以党员为骨干和龙头,促进事务的有序开展,比如在虫草采挖中,各小组组长都由党员担任,增强党员的主人翁精神。三是加强后备干部培养。优先将党员中年富力强、执行力强、敢闯敢干的优秀分子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先后将2名优秀党员后备干部作为村支部书记助理和村支部副书记助理使用,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加快其锻炼成长。四是开展好送温暖活动。驻村工作队十分关心党员的生产生活,经常走访看望,尤其是春节、藏历新年等重大节日都会开展送温暖活动,慰问那些为朗贡村做出突出贡献和生活困难的老党员。截至目前,先后慰问老党员12人次,落实资金3万余元,将党组织的关怀及时送到党员的心坎上,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  压担子,在增强党员使命感上下功夫。一是加强学习教育。工作队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防线。根据牧区实际,组织村民采取利用放牧空隙自学、分组学习、入户交流、集中宣讲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主权意识,自觉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每个月都要组织全村党员集中学习1次、与每户群众入户交流1次,同时,每名党员负责1个小组的不定期学习,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思想政治觉悟和追求进步的意愿。二是积极开展服务管理工作。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骨干,成立由15人组成的“朗贡村先锋突击队”,负责紧急事件的应急处理和虫草采挖季节的清山、维护秩序、环境保护等管理,负责维稳重点时期的日常巡逻和值班,负责全村日常生产生活的管理,帮助劳动力少、家庭困难群众发展生产等,使所有党员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年以来,突击队开展边境巡逻,出动人员200余人次,排查矛盾纠纷3起,清查流动人口20余次,并负责管理村里的3部卫星电话,确保了社会局势的持续稳定。三是努力发展经济。工作队利用草场资源丰富的优势,由村党员干部带头,积极发展经济效益高的牦牛养殖业,注意从牛群的放养、繁殖、圈舍等方面加强技术引进和科学管理,时常开展对劳动力较少家庭的帮助。截至目前,全村养殖大牲畜895头(匹),并借助地、县组织的物资交流会拓展销售渠道,帮助群众增加收入。在虫草、手掌参等资源采挖季节,组织村民科学合理高效地采集,年均增收30余万元,人均增收7000余元,使朗贡村迅速成为米林县首批“万元小康村”之一。(审稿:达娃次仁 编稿:樊启慧 校对:莎那吾拉)
二战驼峰航线美国飞机曾经有两架掉落在米林县:米林县丹娘乡盖西比地区和米林县里龙乡朗贡村章纳牧场2002年8月中美联合小组曾经到此两地调查中美联合勘察组主要成员合影。 格尼提供在米林县丹娘拉山半山腰休息——四周是雪山与森林。 通嘎摄丹娘组的民工。 张卫民摄在到朗贡村被冲毁的桥面固定攀登绳。 丹尼摄丹尼在二战时期“驼峰”航线美军失事飞行员遗骸交接仪式会场留影。次旦罗布摄中美勘察小组成员在朗贡飞机失事现场。 格尼摄
中美联合勘察二战期间“驼峰”航 线坠毁美机残骸纪事通嘎/文[编者按] 1940年代初的某个夜晚,一架飞机从西藏林周县澎波果拉山口向南坠落,机翼上清晰可见的红色夜灯着实将当地百姓吓了一跳;日,5位藏族猎人在林芝波密县易贡乡的若果冰川发现了一架美机残骸,之后,由西藏军区各级指战员与当地民众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9月30日找到了失事飞机残骸和3名飞行员尸骨,并运到拉萨;这年11月4日,访美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向美方通报了西藏发现二战美机残骸的情况,并提交了现场照片及录相资料,消息立刻震惊了世界。12月11日,3名遇难飞行员的遗骸、遗物及飞机的部分技术资料运回美国。“舵峰”航线上的C-47柯提斯双引擎运输机。经过甄别,美方发现这架C87运输机上应有5名飞行员,为此请求中国再次帮助寻找另外两具飞行员的尸骨。中国政府很快答复,同意帮助并给予全力协助。日,中美联合调查组历尽艰辛,终于在失事现场周围的冰雪中找到了这两具比较完整的尸骨,从而使这架1944年1月 5日从昆明返航的飞机上以纳尼尔为首的5名飞行员在整整半个世纪后,魂归故里!对这两次的寻访过程,本刊于1994年第二期和1995年第一期作过详实报道。然而,时隔5年后,林芝米林县丹娘乡的猎人公布、旺杰和达瓦等在打猎途中,又一次发现了一架飞机残骸!与此同时,在该县直线距离110 公里处的里龙乡朗贡村的章纳牧场,还有另一架飞机残骸。但这次的搜寻更为艰难,其间的种种惊心动魄,读者可以从我们特别约请的中美联合勘察组中方指挥长通嘎先生撰写的《中美联合勘察二战期间“驼峰”航线坠毁美机残骸纪事》中一窥究竟!40年代中期,美国飞行员在西藏某临时机场的留影。应《中国西藏》杂志社之约,在我的《美机残骸联合勘察中方前线指挥部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经历写成此文。虽然题目已经改成《中美联合勘察二战期间“驼峰”航线坠毁美机残骸纪事》,但从框架上依然能感觉得到总结报告的味道。我按背景(基本情况),经历和收获(实施过程和所取得成果),体验(经验教训和建议)分段讲述了事情的全貌,以使读者对此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米林县丹娘飞机失事现场。 格尼摄
二战时期,盟军和中国政府从我国云南、四川到印度的汀江杜姆·杜摩开辟了一条罕见的空中航线,需飞越像骆驼的驼峰一样绵延起伏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故名“驼峰”航线。这条号称“死亡航线”的空中反法西斯补给线不仅为中国人民抵抗日本法西斯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资,使英勇的中国军民保住了抗击侵略者的最后防线,进而为全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当我们谈论“驼峰”航线时,让人更多传颂的是二战期间中美人民同心协力,共同抗击法西斯,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和在这条充满死亡的航线上英勇捐躯的一千五百多名中美飞行员的事迹。今天,我们中美联合勘察组一行三十余人攀越雪山,趟过激流,在“驼峰”航线相对应的地面克服艰难险阻,勘察失事飞机残骸,不仅要找到勇士的遗骸,让他们的灵魂从此长眠于故土,而且要通过克服各种干扰和阻力,续写中美人民的合作和友谊的新篇章。我有幸两次担任中方勘察前线指挥长,两次前往失事飞机现场指挥勘察工作,带领大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根据外交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批示,中美联合勘察二战期间“驼峰”航线美军失事飞机残骸工作,前年起开始了双方的联络和准备。去年5月初,在外交部同志的陪同下,美国防部中央甄别室代表和美驻华使馆官员十余人进藏,就实地进行勘察工作一事同西藏自治区外办、自治区公安厅、西藏军区等单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谈判。谈判主要围绕勘察路线和野外作业时间、美方进藏总人数和前往现场人数、设立双方联合勘察办公室和联合办公室的职能、勘察经费的预算、美方人员进入我非开放区须遵守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等议题。本着双方关于此次勘察工作的原则和方针,在具有丰富对美工作经验的外交部同志的协调和努力下,双方的谈判进行得比较顺利。正是在此次谈判基础上,双方最终定于2002年8月中、下旬进行联合实地勘察。中美联合勘察组主要成员合影。 格尼提供
关于背景二战期间在“驼峰”航线上执行运输任务的,除大多数美机外,还有少数英国和中国的飞机和飞行员。从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执行飞行任务的飞机共2000多架,运送80多万吨战略物资,飞行路线是印度汀江——中国云南 ——印度汀江。失事609架(有些资料称500多架),失踪中美飞行员多达1500 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也不过二十三、四岁,最小的只有十八、九岁。此次搜寻的朗贡失事飞机上4人中,年龄最大的22岁,最小的只有18岁。机型主要为B24、B25、B29、B17、C46、C47、C53、C54等。失事飞机主要散布在我国云南、广西、西藏和越南、缅甸、印度等国境内。航线上的低气压、强气流和导航、通讯的无保障以及日军飞机的拦截和轰炸袭扰是“驼峰”航线多架飞机失事的直接原因。从“驼峰”航线往下看,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你会看到一路的金属碎片。这是“驼峰”航线的标志,这些坠落的飞机的金属碎片在白天和黑夜里会反射出点点光亮,日夜为空中的战友悲壮地导航。在西藏自治区内最早发现的“驼峰”航线飞机可追溯到40年代初期。一天晚上,一架飞机从彭波果拉(西藏林周县境内一座山口)上空向南飞,机翼上的红色闪灯在夜空中显得尤为明亮,一路上把地面向天空张望的老百姓吓了一大跳,据说,当时很多小孩都抱着大人望着天空惊愕地大哭。此后不久,我们中方勘察队员国琼啦的叔父在桑耶寺附近发现过这架坠落的飞机,有些勇敢的当地百姓还上去往这个巨大的怪物身上用十字镐和斧头砍了几个窟窿。此后不久国琼啦的叔父又在拉萨扎吉附近(现军械厂和大修厂一带)看见过这架失事飞机的机头被孤零零地扔在地上,他估计有人从桑耶把这个家伙运到拉萨来了。 1994年,在易贡若果冰川发现了迄今为止形状比较完整的一架运输机。由于长年被冰雪覆盖,飞行员遗骸上还留有未腐烂的肌肉,还有不少遗物。此次勘察的两架美机残骸,分别在米林县丹娘乡盖西比地区和米林县里龙乡朗贡村章纳牧场上方,海拔都在5500米以上。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两地直线距离约110公里。
在丹娘拉山半山腰休息——四周是雪山与森林。 通嘎摄丹娘现场残骸是1999年8月由我丹娘乡猎人公布、旺杰和达瓦等在打猎途中首先发现的。当年,我林芝军分区穷达和张卫民同公布他们一同来到现场,进行了初步勘察和拍照、摄像,并将资料及时上报。外交部、自治区领导遂指示由外办、区公安厅、林芝行署、军方组成中方勘察组,由我任前线指挥长,于2000年5月初赶赴林芝地区进行相关的飞机残骸交接工作,并对有关资料和残骸标志牌和机型作出进一步的鉴定。为了使勘察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同时为保密起见,给勘察工作定名为“丹娘二号”的行动代号。在对丹娘现场沿途道路、水草、有关设施等进行考察过程中,我们获悉米林县朗贡村附近也有一架早年失事的飞机残骸,且听说离里龙乡骑马只有一天的路程。我当即通过海事卫星电话请示了上级。上级指示,安全第一,没有确切情报,不能贸然行事。我便一一征求随行同行的意见,我说我是去定了,“丹娘二号”行动已近尾声,去朗贡之事不属“丹娘二号”行动范围之内,所以如果谁不去,可留守在米林,待我等折回后一起返林芝。虽然当时大家正走下海拔5500米的丹娘拉山口,累得浑身关节都要散架,露在鸭绒衣外面的脸和手都在雪地里晒得黑黝黝的,但大家个个显出英雄本色,毅然决定前往朗贡看个究竟。我们听到的这个线索算是很有点价值,只是路途和坠落区域估计得很有些离谱。我们从里龙乡坐车、骑马、步行紧紧张张足足用了4天时间,比原先计划多出3天。结果,在里龙乡朗贡村章纳牧场上方梅朵白山上海拔5500米处一个山崖前果真找到了一架飞机残骸。我们每个勘察组成员为这个意外的收获感到很高兴,大家饿着肚子,欢呼着走下朗贡村。当时大的道理不清楚,我们只感到国家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对中美关系很重要。我们还走访了当地的一些老人,打听有关失事飞机的背景情况,他们向我们讲述了朗贡飞机残骸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我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传说是虚构出来的,但这次勘察与采访,却为我们后来联合勘察顺利找寻到112片飞行员遗骸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我无法将那些传奇故事溶入我这篇纪事里。但我保证,在不久的将来让这些精彩的传奇通过适当渠道,以本来面目与读者见面,我保证。
经历和收获丹娘组的民工。 张卫民摄米林县丹娘乡的盖西比地区气候极其寒冷,除了一些为躲避人类越来越猛烈的追杀而逃生的动物外,这个地方几乎没有任何生灵,但人类的步伐已开始紧逼到盖西比这种气候相当恶劣的地区。猎人们在盖西比没有发现猎物,却意外地发现了飞机残骸。飞机残骸对于公布、旺杰、达瓦这些猎人来讲无异于猎物,打猎不只是为了吃肉,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将猎物兑换成现金。公布、达瓦、旺杰等也以向导、背夫、勘察组成员的身份从勘察工作中赚到数目一定的现金。多亏恶劣的气候阻止更多的人光顾此地,现场保护得比较好,所以,寻找到包括遗骸、遗物、标饰物的可能性更大。相比之下,朗贡就不一样,虽然气候恶劣但通往现场的路途不怎么远,而且有一些所谓的牦牛小道或山路。由于朗贡飞机残骸现场关于找到银圆和布匹等的传说,使慕名前来探宝者不少,到后来宝没了,白来一趟随手从机身上摘个残骸碎片的人不少,现场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我们对丹娘现场的兴趣高于朗贡现场。但美方却“一意孤行”地表示,勘察重点放在朗贡,即使没有什么遗骸,勘察先从朗贡进行。其实这也不足为奇,根据对机型和编号等的鉴定,美中央甄别室已确定朗贡失事飞机为二战期间“驼峰”航线美国自己的飞机,而且4名飞行员的档案齐全。而丹娘现场失事的飞机,美方却不敢完全肯定是美方自己的,即使在丹娘挖出什么遗骸骨头来,怕美方也不会轻易运出去的。在朗贡被冲毁的桥面固定攀登绳。 丹尼摄美方如期于日到达拉萨,在拉萨进行了适应性训练,并和中方就涉及行程和勘察具体事项进行探讨后,联合勘察队分两组从拉萨出发,第一组于 8月20日出发,也算是先遣组吧。第二组大部队于8月21日出发。两组加起来人数多,车辆多,但都安全抵达林芝。在林芝,联合勘察组同行署、军分区等单位进行了会谈,了解当地变化万千的气候,掌握前往现场的道路、桥梁状况,生活物资的最后准备工作。最让我们头疼的是,由于今年当地降雨量特别大,造成里龙至乃巴的道路出现长达一百米的大塌方,乃巴至朗贡的一座在当地算是很大的木桥也被猛涨的河水冲走了。很多人善意地建议我们今年别想到朗贡,路毁桥断的,还是趁早收兵原路回去吧。此时没有退路,对中美双方都一样。三天后,勘察组分三组于8月23日,8月24日早晨和夜晚分赴米林县里龙。8月 25日所有人员在里龙乡乃巴村集中并于当日下午5点,近40名勘察人员和雇来驮运物资、装备的55匹马出发前往下一站夹桑。需要说明的是,在道路塌方那段路,我们吃力地把两辆“东风”货车的物资卸下车,面对塌方的路段发呆,正不知所措时,巧遇当地驻军某部教导员和我们的老朋友王连长(其实他现在已经升任副营长,但是大家已叫惯他王连长,改称王副营长反而很别扭),他们俩带领一帮战士正要从这里急匆匆路过,看到我们求救的眼神,二话不说就动员战士们帮忙搬运,美国人看到这帮朝气蓬勃的中国军人肩扛手提起来,先是发愣,紧接着马上动起来。此刻他们的感触一定会是很深的。我们一边搬行装,一边很是自豪和振奋:子弟兵真棒!当所有东西运过塌方段,王连长他们歇也不歇地抖落身上的灰土和草屑,挥手离开我们。我顿时感到一股强有力的血流在我身上翻滚。谢谢你们,我在心里说。后来,从朗贡返回大本营那天晚上,美方丹尼尔队长突然对我说,我本以为他们会向我们索要费用,搬运费。你指……我有些纳闷。你们的军队真棒!你知道,我先后去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勘察美机残骸,包括越南、老挝、北朝鲜等国家。在很多国家,事先谈费用这种事情很正常,我们常需要军队协助,有偿协助。8月25号晚抵达夹桑时,天已黑尽,又下着倒霉的连绵雨。中午只吃了一碗方便面,现在肚子空空的,冒着雨,我们一部分人开始卸马鞍、搭帐篷,一部分人拾柴禾烧茶做饭。黑夜里从一堆行装中找米、罐头、萝卜和盐真费劲,但我们的饭味道香,且有营养,我们常这样夸赞自己的野外主副食。美方队员在半个小时内完成了搭帐篷吃晚饭的事,他们每人的食品都在自己包里,各吃各的,就像吃西餐份儿饭一样。下着大雨的黑夜里,足足过了两个钟头,我们的第一壶茶总算烧开了,不久饭也好了。此时,我们听到美方帐篷里传来熟睡的鼾声。第二天,我不经意地看到了美方人员扔在垃圾箱里的食品袋,上书内装食品所含成分,多种维生素、蛋白质、糖皆有之,含量还高。我的心中产生了改革我们“味道香,且有营养”的笨重的野外食物的强烈愿望。从夹桑出发后,我们遇到了最大的挑战,那座大桥的整个桥板都被冲走了,只剩下河两边孤独的桥墩在相互隔河张望。河水此时已退了不少,但流势依然很凶猛。伴着细细的冷雨,河流似乎在向我们发威,回去吧,回去吧。别说人,连马都难游过。站在冷冷的桥墩上,我和丹尼尔队长同时感到,我们要考虑退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必须回头看,最乐观的打算也是一部分人过去,但另一部分人得回去。丹尼尔队长难过地说,我们14个队员从美国那么老远来,就是想到现场去看看,为去世的勇士去做点什么,谁都不想放弃。他摊开双手摇了摇头。我无能为力地也摇了摇头。面对这宽20米,水深难测的汹涌急流,谁能做出什么保证。这个时候,美方勘察队员,陆军中卫,登山教练丹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如果我们同意,他带个帮手游到对岸,用攀登绳固定桥墩两边,让物资和人员溜绳从空中过河。
我们谁也没敢表什么态,谁敢贸然表态?涉外的东西,授权有限,万一有什么闪失,这责任可就大了。我看了看站在旁边的罗布、张卫民和丹尼,他们的眼神很坚定。前年,他们也跟过我,以同样坚定的眼神支持我,最终寻找到了朗贡现场。我转身对罗斯和丹说,咱们试试吧。丹慢慢脱下外衣和裤子,腰身上捆了根攀登绳,缓缓走下河。这位来自阿拉斯加的小伙子划着冰冷的河水在抗争。美方队长和我抓着绳子的一头。几乎同时,我的朋友丹尼手牵一匹没有负荷的白马往河边走去,他要试着骑马过河。寒冷的河边,我为丹和丹尼捏了把汗。我从差点被河水冲走的丹严肃的表情,看出他对这条河的水温和流速估计远远不足。丹哆嗦着站在河对岸,西藏的河水冰凉冰凉,差点叫我抽筋,我听到他说。没多久,在河的东头,我看到白马的头和丹尼的小半个身子顺着水流游起来,在被河水冲走了十几米后勉强上岸了。和三年前一样,丹尼又一次叫我把心提到嗓子眼里,又一次让我想象我怎样将他“不幸因公殉职”的噩耗以赎罪的口气向他淳朴的妻子和一对可爱的男女双胞胎转达。善于冒险的丹尼大前年就因和大部队走失,而在充满雪崩和雪谷的朗贡现场叫我带着哭声呼喊他的名字,但惊恐过后,他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大前年他就因走失而为我们找寻到一条下山的捷径。如同我们万没想到美国人丹会游过汹涌的里龙河一样,美国人也想象不到胖墩墩的面目和善的中国人丹尼会跨着骏马游过这条恐怖的激流。丹和丹尼这两位后来成为好朋友的小伙子在河对岸固定好攀登绳就向我们挥手。美方决定让美方所有队员和行装溜绳过河。我问丹尼尔我们中方怎么办,他反问我,你们进行过溜绳训练吗?我知道美方队员全是军人出身,他们都接受过这种训练。我回过头向国琼、阿布、罗布等征询,他们几个是我们当中年纪比较大的几位,只要他们能过去,其他人就不会有问题。他们几个走到桥墩旁看看空中悬着的细细的绳,又看看汹涌的河水,有些像问,又有些像回答似地说,美方全都过?那咱们也过吧。口气没有那么铿锵有力,但潜含着应战和不服输。我也重复着,咱们也过。民工们提出,他们可以勉强和我们溜过去,但牲口可不能溜,驮着这么重的负荷,它们是决不可能游过去的。最后决定,让马匹卸下负荷,强行游过去。我当时向民工保证,如若他们的马匹被急流冲走或淹死,我们赔!经历一个下午和小半个上午的时间,所有人员和物资溜过了河,除了一个包掉进河里;除了一匹马没能游过以外,所有轻装的马匹勉强游过了河流。中美两国人员又一次通过努力,度过了难关。
朗贡现场的作业时间因为意外的收获而由原来计划的六七天增加到20天,沿途往返时间也因道路塌方和桥梁冲毁而由原来的5天增加到8天。每天早上七八点钟起来,草草吃饭上路,徒步行军一天后,晚上七八点钟到宿营点。马匹和民工的困难程度因任务性质和道路状况而大大超过原来的预料。勘察过程中共找到112片飞行员遗骸和其他一些遗物,这足以让美国人高兴万分,也足以让我们为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而感到欣慰。由于事先我们非常低调地向美方进行通报,不管是外交部还是我们,即使在前往现场的路上也一再强调,能找到遗骸的可能性很小。事先根本没有奢望在朗贡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大家的欢欣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时候,美方队员也似乎没有什么心思再搞丹娘现场。但他们最终还是派了个4人组成的先遣组,对丹娘现场进行了拍照和画图等前期工作。返回林芝的路上,每个人可以说是笑在脸上,喜在心里头。而我们也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头。在朗贡现场作业期间,每当美方提出延长作业时间时,着急得我们直想跳起来。但是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家的总体外交服务,这些简单而理论性的道理此时变得很现实和实在。队内好多成员都很纯洁地问我,这对我们国家很有用吗?我说有用。这些已变成一块一块骨头的英勇的飞行员,他们远离自己的家园和亲人,和我们中国人并肩作战,一起打法西斯日本鬼子,把他们赶出我们中国。我说,这些飞行员都很年轻,他们好多还没有结婚呢。大家的干劲就是这样朴实实在地调动起来的。我想起云南某地区在纪念“驼峰”航线失事飞行员时一位中国学者说的话,我们应该像怀念白求恩大夫一样怀念他们。丹尼在二战时期“驼峰”航线美军失事飞行员遗骸交接仪式会场留影。次旦罗布摄装有112片飞行员遗骸的箱子,被白布裹着静静地放在主席台上,台前悬挂着中美两国国旗,庄严的美军失事飞行员遗骸交接仪式,9月28日在拉萨饭店藏式会客厅举行。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徐明阳,自治区外办主任索朗及有关单位领导出席了交接仪式。中方美机残骸勘察领导小组组长、区外办副主任巨建华致辞。他说,在外交部、国防部、美国使馆、自治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美联合实地勘察美机残骸任务圆满完成。我们相信,这次成功的合作,将进一步加深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美方勘察队队长丹尼尔·罗斯说,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分享勘察成功的喜悦,是我们双方共同的努力才把这些远离家乡的灵魂带回家。从60年前 “驼峰”航线的美军飞行员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到今天美中双方队员成功合作,交织和凝聚了美中人民的深厚友谊,相信中美关系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生活不易啊,,
两位先期过河的勇士丹尼和丹(左)。 穷达摄中美勘察小组成员在朗贡飞机失事现场。 格尼摄
天下第一坡---林芝米林县里龙乡桑格尔桑坡  天下第一坡位于米林县里龙乡巴让村境内,第一坡河水晶莹透彻、上游河面宽阔而水流平缓,中下游河内怪石林立水流高低落差而湍急,河岸山崖陡峭险峻、林木繁盛,是开展漂流的绝佳地段。沿河道的山间小路前行14公里左右到达桑格山坡,传说文成公主进藏路过此地时遇到一伙强盗,强盗抢劫财物后走到山坡处,突起狂风将他们全部埋在了地下,后来人们便称此山坡为“脾气古怪的桑格山坡”,生动的向我们说明了此山坡终年多风的气候特点。巴让野人居住点   据说巴让村的一山上曾有野人居住,现在还有遗迹存留。 边防战士训练 有着“天下第一坡”之称的桑格尔桑坡,驻守着西藏军区某边防连,这里生活异常艰苦,河岸山崖陡峭险峻,经常遭遇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官兵们都把它称为“小墨脱”。特殊而恶劣的自然环境考验着官兵们的意志品格、心理生理素质,然而这里的官兵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在艰苦的环境里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戍边故事。 边防连连队卫生员为藏族村民达瓦夫妇看病此林芝边防连紧邻一个藏族村庄——里龙乡乃巴村。数十年来,边防连的战士们尽力帮助周围村庄的藏族群众,关心慰问贫困孤寡老人,利用连队卫生室开展医疗服务,为藏族村民治病、送药,为藏族村民免费供电。这里的藏族村民都称战士们为可爱的“金珠玛米”(意为:人民解放军)。 达瓦谈起边防战士灿烂的微笑记者走进乃巴村的时候,恰巧遇到连队医疗队巡诊村民。乃巴村没有任何的医疗机构,全村上上下下都靠边防连队提供医疗服务。藏族达瓦夫妇告诉记者,多亏了边防连卫生队,他们的疾病痛苦才能得到缓解和根治。没有边防连,就没有他们的幸福生活。
藏族村民和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到“天下第一坡”去站岗放哨,是这里的每个边防战士梦寐以求的事。然而,这同时也是乃巴村村民争先恐后着去争取的事。多年来,乃巴村村民时常主动联系连队,要求同战士们一起巡逻、放哨,戍边卫国。于是,“军民戍边”成了桑格尔桑坡一道独特的风景。边防连自建水电站 边防战士调试发电设备乃巴村在边防连驻扎前是不通电的,边防连来了之后,建立了小型发电站,供给连队和村庄。每年6-9月是雨季,河水量充沛,供电充足;而到了10月之后尤其是进入冬季,供电常常不能保证使用。边防连的战士们往往牺牲自己的用电量,保证村民的供电需要。在乃巴村生活了三十年的藏族村民多普杰告诉记者,有战士的地方,就有老百姓的平安和幸福,边防战士是他们的守护神。
2004年-2月-15日 海拔3700米、有着“天下第一坡”之称的桑格尔桑坡,驻守着西藏军区某前哨排。哨所不通公路且每年有3个月的大雪封山期。为了让这里的官兵尽早穿上新防寒服,10余名战士背起装有服装的背囊上了路。在通过一个名为“高岩”的死亡地段时,藏族排长土旦群培不慎踩滑,一个筋斗栽到了滚滚而过的朗贡河边,同行官兵无不惊出一身冷汗。接下来,他们用背包绳把大家一个一个的“串”起来后继续前进,历经辗转之后终于把防寒服送上了哨所。  这个被装处与兄弟单位一起经过近两个月的连续奋战,目前除墨脱地区大雪封山暂时无法送抵外,西藏军区所属其它部队官兵,都已穿上了新型高原防寒服。身着防寒服的西藏军区某船舶运输队四级士官张洪武满脸喜悦的告诉记者:“新型防寒服轻巧、暖和、实用。过去的防寒手套,戴上后手指没法伸直,操作操纵杆时就要把它脱掉,可现在的防寒手套戴在手上操作自如;防寒大衣更不用说,同样大小,重量却只有过去的三分之一,可穿上要比以前的大衣暖和得多……”(陈林、张文恒、尹军)
中国藏之南之桑格尔桑坡边防点
桑格尔桑坡边防点
中国藏之南之桑格尔桑坡边防点
分类: 精彩文稿 |
标签:cctv
桑格尔桑坡
|举报|字号 订阅 日中午,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军事纪实》摄制组跟随边防团运送补给的军车,终于到达了桑格尔桑坡边防点。
桑格尔桑坡边防点驻守在远离连队的原始森林里,以往基本上都是半个月送一次补给,而最近变成了每周补给一次。原来在6月初的一场大暴雨中,为边防点供电的电线杆和高压线被大树砸坏,地方电力公司只能等到雨季过后才能来修理,所以这一个多月以来,边防点一直无电可用。
冰柜没有电,蔬菜不保鲜勉强还可以保存一周时间,可是肉类食品又该怎么保存呢?排长倪鑫立带我们来到了桑格尔桑坡边防点的“天然冰柜”,这个“天然冰柜”在营区附近。这里流淌着一条小河,河水是从雪山上流下来的,温度很低,触手冰凉。因为经常停电,所以桑格尔桑坡边防点的官兵因地制宜,发明了这种“冰水冻猪肉”的保鲜办法。官兵们把用塑料袋和麻袋双重包裹起来的猪肉沉入水中,这样就能保鲜四五天,期间炊事班随时可以过来割肉。不过这个过程中,惟一需要注意的就是避免猪肉被湍急的河水冲走,所以一定要捆得结实才行。常年生活在都市里,大家早已习惯各种家用电器的使用,一旦这些电器无法使用,相信很多人的生活都会遇到麻烦,然而在已经停电一个多月的边防点,官兵的生活好像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桑格尔桑坡边防点的晚上他们这里像“冰水冻猪肉”这样的发明,其实还有很多。晚饭过后,记者发现步兵班班长方富在地上敲敲打打做着什么。班长方富在边防点已经待了6年,是资历最老的一名班长,从他做油灯的手法来看相当老练,棉条可以做灯芯,燃油则是边防点一直储存的柴油,很快一个像模像样的柴油灯就做好了。桑格尔桑坡的天黑得非常晚,到了晚上九点钟,太阳才完全下山。入夜后的边防点,因为下雨的缘故,气温从白天的15摄氏度陡然降到3摄氏度左右,在这样寒冷又没有电的夜晚,他们怎么度过呢?他们的宿舍30多平方米,可以睡8个人,柴油灯摆放在窗户的夹层里,隐约可以照亮两三平方米的范围。虽然桑格尔桑坡远离连队,但是执行同样的作息时间,每天晚上9点钟点亮的柴油灯,正好能赶在10点半睡觉时自动熄灭。在睡觉前的这一个小时,突然见到出现在宿舍的记者,这个班的官兵多少有些局促紧张,但是当听说可以上电视时,这些羞涩的战士们又开始踊跃起来。晚上10点半,柴油灯熄灭后,桑格尔桑坡又恢复了宁静。根据值班表,老班长方富今晚正好站的是夜岗,宿舍内的官兵特意请求我们拍一下他,因为班长和他们一样,应该都很想家。巡逻小队沿雅鲁藏布江支流逆流而上通过指导员刘刚伟的介绍,我们大致了解了这一天的巡逻路线。今天巡逻小队将沿雅鲁藏布江支流逆流而上,徒步穿越原始森林,然后爬上海拔4300米的无名雪山,那里的某高地是巡逻的终点,往返预计用时8个小时。此时,天空正在下着大雨,然而执行巡逻任务的官兵却都没有穿雨衣,出发几分钟后,他们的迷彩服就全被浇透了。巡逻小队刚刚进入原始森林,跟随拍摄的记者就接连遇到了麻烦。脚下长满青苔的石头,被雨水淋湿后变得更加湿滑,人员稍有不慎就会滚落下陡峭的山坡。由于穿着雨衣,记者走起路来确实非常不方便,在两三名战士的帮助下,大家才艰难地通过了这一危险路段。尽管我们感觉脚下的路十分危险,但是前面的巡逻官兵却是健步如飞,很快摄制组就掉队了。如果不是有官兵专门保障大家的安全,记者真的是寸步难行。战士涂申坤告诉我们,大家脚下的这条路叫“牦牛路”。在我们看来,即使是夏天,这也不应该叫路,但它的确就是边防官兵的巡逻路。2008年夏天,为了开辟新的巡逻路线,老班长方富和战友们用了一整天的功夫才趟出了这条“牦牛路”。从方富的介绍中,我们能够想像道路的艰难,也许正是为了更好地守卫这片土地,边防官兵才会用坚强的意志,走完这条只有牦牛才敢走的路。短暂的休息后,我们继续沿雅鲁藏布江支流逆流而上。继续逆流而上这是一条五六米宽的小河,虽然是夏季,但河水冰凉刺骨,大家只能走过这根横倒在河流上的圆木,才能到达对岸。看着边防官兵娴熟过独木桥的样子,我们不由地担心起自己。和很多人一样,刚刚来到原始森林深处的桑格尔桑坡时,我们就被云雾缭绕的高山和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支流吸引,觉得这里像仙境一般美丽,可是真正走进这片风光如画的土地后,我们才发现巡逻并不仅仅只有美的享受,这里除了藏南的无限美景,还有无处不在的致命威胁。从出发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但是记者只走了不到五分之一的巡逻路程。考虑到后面的路更难走,我们不得不放弃跟随巡逻小队拍摄的计划,在这里跟边防官兵告别。目送着渐渐消失在原始森林中的边防官兵背影,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西部高原的天地之间,这些背影显得是那样的渺小,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个顽强身躯,支撑起的却是祖国漫漫边防线的和平与安宁。回顾这些天我们走过的每一处边防哨卡,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藏之南的美丽风光,最深刻的还是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边防官兵积极乐观的戍边情怀。若干年后,我们可能记不得这些官兵的名字,甚至他们的面孔也会变得模糊,但是总有一些东西会让我们刻骨铭心——在高原之巅的藏之南,有一群年轻的边防军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默默守护着祖国的神圣领土。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螳螂倪林辞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