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秩序混沌中立什么意思中庸和中立善的区别在哪儿緁at

查看: 7646|回复: 14
168主题 155存在感 166活跃日
发帖: 415 SOS币: 200
注册: <font color="#09-03-22 访问: <font color="#18-03-14
Saber 亚瑟 秩序·善Lancer 小狗 秩序·中庸Archer 卫宫 中立·中庸Rider 美杜莎 混沌·善Caster 美狄亚 中立·恶Assassin 佐佐 中立·恶Berserker 赫拉 混沌·狂Archer 闪闪 混沌·善Assassin 哈桑 秩序·恶SaberA 亚瑟 秩序·恶Lancer 迪鲁 秩序·中庸Rider 亚力 中立·善berserker 兰斯 秩序·狂Caster & 吉尔 混沌·恶 & saber 被黑樱收服后属性变化,受master影响还是黑化(这也是master的作用)?berserker都有狂,职阶作用?佐佐的属性与美狄亚相同,所以属性受master影响很大? 神话时代非人血统的英灵普遍混沌,神性or魔性?青须吉尔 虽然有非人传说,又或者他神经失常才是主要原因?我想应该是多个原因同时决定一个属性,混沌/秩序/中立·善/恶/狂/中庸,从里面选出相似的。属性影响什么吗?TM用来给读者yy的?我好在意哦 [ 此贴被sos小夏在 19:50重新编辑 ]
看完本帖你有什么想法?点这里畅所欲言!
=2000){window.open('http://i993.photobucket.com/albums/af57/fazhaopian/alicia.jpg');}" onload="if(this.width>2000){this.width=20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height>400){this.height=400;this.style.cursor='pointer';}" onmousewheel="return show_img(event,this)" />
94主题 304存在感 245活跃日
直江津高校3年生
SOS团五星级★★★★★
All Hail D&D这是蘑菇为了把fate TRPG化埋下的伏笔[ 此贴被零崎木識在 20:53重新编辑 ]
何でもは知らないわよ。知ってることだけ。
679主题 1977存在感 595活跃日
居委会荣誉成员
SOS团之无敌水王!
Berserker 赫拉? & 赫拉是宙斯的老婆啊.......
=2000){window.open('http://img165.poco.cn/mypoco/myphoto//_000.jpg');}" onload="if(this.width>2000){this.width=20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height>400){this.height=400;this.style.cursor='pointer';}" onmousewheel="return show_img(event,this)" />
140主题 1043存在感 271活跃日
理所当然&&如我所料 ..
SOS团之无敌水王!
个人觉得大部分以生前的事件和处事态度来决定。
=2000){window.open('http://upload.ouliu.net/m/da0f699d6a37b88606dccd2dd77c17d0.jpg');}" onload="if(this.width>2000){this.width=20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height>400){this.height=400;this.style.cursor='pointer';}" onmousewheel="return show_img(event,this)" />
0主题 265存在感 140活跃日
TYPE总团 [浅浅]
SOS团二星级★★
应该是和身前事迹和历史的评论而定的
=2000){window.open('http://j.imagehost.org/.png');}" onload="if(this.width>2000){this.width=20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height>400){this.height=400;this.style.cursor='pointer';}" onmousewheel="return show_img(event,this)" />=2000){window.open('http://i53.tinypic.com/2vke1zq.jpg');}" onload="if(this.width>2000){this.width=20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height>400){this.height=400;this.style.cursor='pointer';}" onmousewheel="return show_img(event,this)" />
20主题 72存在感 0活跃日
SOS团一星级★
不知道诶……希望哪位大大来解释下
你的背后,就由我来守护
94主题 304存在感 245活跃日
直江津高校3年生
SOS团五星级★★★★★
为什么4B是秩序 5B是混乱生前事迹?狂化程度?
何でもは知らないわよ。知ってることだけ。
2主题 28存在感 14活跃日
SABER黑化应该是受Avenger影响,樱的自我意识并没有黑化~~~~~Avenger肯定是恶了,万恶之源么Berserker不都是不分英灵以前的善恶统一难以控制并且所有属性加1点吗???所以是狂属性啊佐佐木应该是受美狄亚的影响,本来就是不存在的英灵么Lancer也是神,可是是秩序,最后一条应该错了
图片的像素大小不知道调,郁闷了~~
168主题 155存在感 166活跃日
引用第7楼冰冻の虾于 21:03发表的“”:SABER黑化应该是受Avenger影响,樱的自我意识并没有黑化~~~~~Avenger肯定是恶了,万恶之源么Berserker不都是不分英灵以前的善恶统一难以控制并且所有属性加1点吗???所以是狂属性啊佐佐木应该是受美狄亚的影响,本来就是不存在的英灵么Lancer也是神,可是是秩序,最后一条应该错了saber的意志没有黑化 完全黑化的是樱拥有混沌的 都是神话时代的英雄 血统纯正 小狗都到骑士时代-封建时期了 魔法都退化了
=2000){window.open('http://i993.photobucket.com/albums/af57/fazhaopian/alicia.jpg');}" onload="if(this.width>2000){this.width=20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height>400){this.height=400;this.style.cursor='pointer';}" onmousewheel="return show_img(event,this)" />
151主题 367存在感 121活跃日
因为我是超能力者嘛~
SOS团三星级★★★
实质上这个属性是后来才有的。大家曾经有猜测这个只是供FANS们讨论英灵的个性和特质归属的范围划分用的。
=2000){window.open('http://i915.photobucket.com/albums/ac353/saber3218/banner_468x80.png');}" onload="if(this.width>2000){this.width=20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height>400){this.height=400;this.style.cursor='pointer';}" onmousewheel="return show_img(event,this)" />——《夢想夏鄉》……去體味那些難忘的夏日時光……
Copyright &国学《中庸》教案1
北京师范大学克拉玛依附属学校西月潭小学
& &国学《中庸》教案
《中庸》入门课教案
【教学内容】
1、介绍《中庸》的整体精神和文体的框架结构。
2、学生自我浏览教材,初步感知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庸》的相关资料,初步感知《中庸》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我浏览教材,初步感知教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中庸》的含义。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齐背《大学》,引入学习《中庸》。
二、用相关资料《中庸》进行简要的介绍
1、相关的文学知识
古代教育理论专著----《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一词源出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可见,“中庸”在孔子那里被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至于“中庸”的具体含义,我们多从朱熹的说法:“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凡常之理。”也就是说,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恰到好处。这是一个很平常的道理。
2、介绍《中庸》的作者
(1)《中庸》的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三、《中庸》的思想
“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庸”,有常道、平常等意。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它的含义是《中庸》的主题,即以天人合一为立论基础,通过论证“天”、“性”、“道”、“教”之间的关系,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至诚至善、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以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想境界。
四、了解《中庸》文体的框架结构
《中庸》全书共有三十三个章节。《中庸》首章只有109字,但《中庸》全书共有三十三个章节,大多数的人总觉得這些章节看起来好像都不相关似的,其实这三十三章结构井然,它的每一个章节,都是根据第一个章节中109个字的经义所衍生出來的。
五、浏览教材,初步感知
学生自我浏览教材,初步感知教材。教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相信同学们通过对《中庸》的学习和感知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有的放矢,更上一层楼。
【教学内容】:第1课& 中和本性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教学分析】
《中庸》是国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一章的内容。
2、理解“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和”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意思。
3、积累文言知识,把握第1课的意思,理解“中”、“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识记与背诵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齐背《大学》,引入学习《中庸》。
二、简单介绍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三、简单介绍《中庸》第一章,了解这一章的主题思想。
第一章是全篇的主题,正面提出了“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人们生活就幸福了。
四、诵读训练
1、播放《中庸》第一章的朗读视频,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首先请同学们来听配乐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的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生字生词及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齐声朗读。
4、学生分小组朗读。
五、播放《中庸》第一章的翻译朗读视频,理解重点词语。
1、小组合作理解第一章的重点词语。如“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和”等。(学习方法指导:借助注释、听视频的译翻。)
2、小组汇报,师适时点拔、补充。
(1)天命:天赋。(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4)见(xian):显现,明显。(5)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6)中(zhong):符合。(7)节:节度法度。 (8)致,达到。
六、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一章所阐述的意思。
七、师补充资料。(古人对中庸主题思想理解的资料)
方式:在小组里说,同桌互相说,自己说。
八、尝试背诵。
九、学以致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
&&1、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
2、在生活中怎样做到不偏不离,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乘车、吃饭等)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相信同学们通过对《中庸》的学习和感知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有的放矢,更上一层楼。
第2课& 君子时中
【教学内容】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主要句子。
过程与方法:借助译文,了解《中庸》第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然后师生交流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文中所讲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能背诵主要句子。
感悟文中所讲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道理,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学具、教具准备】
PPT、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朗读。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听读
&&&&1、出示原文,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4、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分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
&&&&5、指名读。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
6、全班齐读。
五、检查朗读,感悟文意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 5、师出示译文并小结。
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
6、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两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七、总结背诵
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第3课& 隐恶扬善
【教学内容】
第3课《隐恶扬善》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六章,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先阅读后赏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隐恶扬善,执两用中”的人生道理,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人们生活就幸福了。&&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幻灯出示,带拼音读)
2、教师范读。
3、正音:舜 、知、好 、察 、迩、隐、执 、斯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中庸》第七章的内容(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
三、整体认知
1、你读了文句,知道了什么?
2、指名汇报。
四、理解文句
1、理解文句中的重点词:
(1)迩言:浅近的话。迩:近。
(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仁义圣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
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隐恶扬善,执两用中”的理解。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既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  要真正做到,当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困难之一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仅要有对于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而且得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见识。&  困难之二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对于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望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  如此看来,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毕竟只有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么会感叹又感叹呢?(幻灯出示)
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的“两端”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即求中是也。这就是说,在一个命题涵盖范畴的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契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就是“中”。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譬如说,为人之道既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应自暴自弃;既要追求理想,又须面对现实。&&
联系生活讨论:生活中隐恶扬善,执两用中有何重要的意义?
六、谈感受
你认为舜帝是个怎样的人?
七、强化记忆,熟读成诵
1、摘抄文中名句。&&
2、学生练背。
3、指名背诵。&
八、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中庸》第六章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第4课& 中立真强
【教学内容】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朗读为主,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真正的强”的人生道理,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
【教学过程】
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
2、解释: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二、新授。
幻灯出示原文
1、学生自由朗读 (幻灯出示,带拼音读)
2、教师范读。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5)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
5、整体认知
(1)你读了文句,知道了什么?
(2)指名汇报。
6、理解文句
(1)理解文句中的重点词:
&#9312;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
&#9313;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
&#9314;报:报复。
&#9315;居:处。
&#9316;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
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
&#9317;死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意思。
&#9318;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
辛矫:坚强的样子。
(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强?孔子说:是南方的强?北方的强?还是你认为的强?用宽缓柔和的方法教诲人,对不讲道理的人不加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拥有这种强。以刀枪甲胄为枕席,战死沙场也没有怨言,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持有这种强。所以,君子与人和平相处而又不丧失自己的原则,这是真正的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倚,这是真正的强啊!国政清明时,不改未达的志向,这是真正的强啊!国政昏暗时,操守至死也不改变,这是真正的强啊!&
三、质疑。
四、评析。
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雄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
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
君子之强的精神向度与价值操守: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子路问老师关于强、强大、刚强的问题。子路性格果敢直爽,为人勇武,这样一个人来问强,孔子的回答很具有分析性和引导性。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那种刚强呢?还是北方呢?或者是说你自己的那种刚强呢?这说明孔子对强的问题有灵活性,而且还引进了地缘学或者是地理文化学,说明刚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氛围当中有不同的含义。
“宽柔以教”,“宽柔”,柔顺地去教诲别人,不是声色俱厉,不是拍案而起。“不报无道”,不报复那种无道之人即恶人,这很宽容。“南方之强也”。之所以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在于南方空气湿润,地理环境良好,人的体格也不是很高大,脾气秉性也很温和,在这个氛围中形成一方人民的人格和秉性。“君子居之”,孔子把这种南方之强看成是君子所应持之强。
北方是塞北,华北平原以北,与中原南方不同,寒风凛冽,飞沙走石。北方和南方在水土、气候、地理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正是这些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区别。北方人“衽金革”,把金和革当成席子。北方人身材高大,他们怀抱着铠甲刀枪入睡,是一群赳赳武夫,雄强至极,死而不厌。“而强者居之”。超过了君子的叫强,因为君子行中庸之道。孔子认为北方之强“衽金革,死而不厌”,还是“过分”强了一些,所以“强者居之”。强者视死如归,这就是北方的强,还不是君子所居之强。
南方之强在于用宽厚、仁义的方法去教化人,对残暴的人也不加以报复;而北方的强则在于勇毅、果敢,哪怕是金戈铁马的战场,面对强敌也能够勇往直前。但在孔子看来都不如“君子之强”。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和而不流,即和和气气但不流俗不低俗。真强大刚强啊。立定中道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在国家有道需要人才的时候,他出来做事,但并不因为做大事而忘本,而是坚守自己过去处于陋巷时的美好情操和远大理想。这样的人真刚强。如果国家无道,满地是小人则宁死不变节,这样的人真刚强啊。
通过回答子路问强,孔子传达出自己对地缘政治和地缘文化的看法。当然,他欣赏君子的强,其中的关键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国无道至死不变”。“和而不流”是态度,不是一团和气,而要保持自己的理念。“中立”,不偏不倚,并不是强,而是有原则。《中庸》第十章说明,真正的强不在于体力,而在精神力量。精神力量的强大体现为和而不流,体现为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也就是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固守自己的高远志向和操守。孔子推崇君子之强,君子之强的核心就是坚守中庸之道,即便周围环境如何变化也决不中途放弃。
五、谈感受:你认为真正的强是怎样的?
六、强化记忆,熟读成诵。
1、摘抄文中名句。&&
2、学生练背。
3、指名背诵。
七、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中庸》第十章
中立而不倚&&&&
国有道,不变塞焉&&&
国无道,至死不变&&&
第5课& 道之费微
【教学内容】
《中庸》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1)。夫妇(2)之愚,可以与知焉(3),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4)。《诗
》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5)。”言其上下察也(6)。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7),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文句,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过程与方法:老师带读,学生自由读,基本了解诵读内容,理解君子之道费而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文句的道理, 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君子之道开始于什么?它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幻灯出示,带拼音读)。
2、教师范读。
3、正音:载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三、整体认知
1、你读了文句,知道了什么?
2、指名汇报。
四、理解文句
1、理解文句中的重点词:
(1)费:广大。隐:精微。
(2)夫妇:匹夫匹妇,指普通男女。
(3)与:动词,参与。
(4)破:分开。
(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大雅&旱麓》。鸢,老鹰。戾,到达。
(6)察:昭著,明显。
(7)造端:开始。
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幻灯出示)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君子之道费而隐的理解。
君子之道费而隐的真正的意思是说,君子的道广大而且细微。它从宇宙存在之日起就自然而然地存于世间万物的生长、活动、变化,以至灭亡之中了,因此它无所不包。大到宇宙的运行变化,小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事物的变化发展,大到无限,小到无穷。君子所行的中庸之道,开始于普通的男男女女,但它的最高深的境界,却能达到整个天地。
小组讨论:联系生活,说说我们每个人都具备自觉探索中庸之道的能力吗?
智慧的君子因为有自觉主动地探索中庸之道的能力,所以可以认识中庸之道的精髓,并且在行动中体现中庸的智慧。我们普通百姓虽然不具备自觉探索中庸之道的能力,但是由于中庸之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所以我们可以在日常实践中模糊地感受到中庸之道的存在,然后根据这种实践中得到的关于中庸的经验,虽然不一定可以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因此,中庸这一大智慧,连我们这些普通人都可以知道,可以学习,可以实践。小至日常吃喝起睡之中有中庸智慧的体现,大至天理人伦也要遵循中庸之道。
六、熟读成诵。
虽然我们并非君子、圣人,可是只要我们去认真理解、实践中庸之道,就一样可以有收获,使自己在立身处世之中处于不败之地,从而获得成功。
【板书设计】
《中庸》第十二章
&&&&&&&&&&&&&&&&&&&&&&&&&&&
&&&&&&&&&&&&&&&&
&&&&&&&&&&&&&&&&&&&&&
第6课& 道不远人
【教学内容】
《中庸》十三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9312;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9313;。’执柯以伐柯,睨&#9314;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9315;。忠恕违道不远&#9316;。施诸己而不愿&#9317;,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9318;,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9319;,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9320;。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9321;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文句,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过程与方法:教师提示,分小组诵读内容,然后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文句的道理, 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说说自己对君子之道费而隐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幻灯出示,带拼音读)。
2、教师范读。
3、正音:柯、睨、诸、谨、谨、
慥、尔、伐、曰。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
三、整体认知
1、你读了文句,知道了什么?
2、指名汇报。
四、理解文句
1、理解文句中的重点词:
&&#9312;《诗》:此诗引自《诗经·豳风·伐柯》,是赞美周公的诗。
&#9313;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伐柯:砍伐木料,制作斧柄。柯,斧柄。《周礼》云:“柯长三尺,博三寸。”则,样式,标准,规定,&&
法则。指斧柄的形式样板。
&#9314;睨(n&):斜视。
&#9315;以人治人:以人固有之道来治理人。改而止:改正错误就行。
&#9316;忠恕违道不远:能够以忠恕处世,那么距离中庸之道就不远了。忠,尽己之心。恕,推己及人。违,离开,违背。
&#9317;施诸己而不愿:别人施加给自己而不愿承受的行为。
&#9318;君子之道四:指孝、忠、悌、信四个方面的行为。
&#9319;庸德:平常的道德。庸言:平常的言语。
&#9320;有余不敢尽:有能力做到的方面也不敢随便夸耀。
&#9321;慥慥(z&o):忠厚诚实的样子。
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幻灯出示)
孔子说:“道是不能离开人的。如果有人实行道却离开人,那就不可能实行道了。《诗经·豳风·伐柯》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树木来做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去看,还会以为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根据为人的道理来治理人,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用我所要求儿子侍奉父亲的标准来孝顺父亲,我没有能够做到;用我所要求臣下侍奉君王的标准来竭尽忠诚,我没有能够做到;用我所要求的弟弟对哥哥做到的敬重恭顺,我没有能够做到;用我所要求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实践平常的道德,谨慎平常的言论,还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再努力:言谈要留有余地,不说过头话。言论要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要符合自己的言论,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段中三个论点的理解:“道不远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顾行,行顾言’’。
道不远人的意思是说,道其实就是就在人的周围,并不需要去远方求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很简单,孔子把这态度称为忠恕。同时,孔子也认为能做到了忠恕,那么离中庸也不远了。
言顾行,行顾言的意思是说,说的和做的是不是一致。再深层一点地说,就是说话要顾忌到自己做不做得到,做事要顾忌自己是不是那样说的。
4、史例解读:(幻灯出示)
三国时北海人王烈,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并没有做官,但在老百姓当中,却具有很高的威望。有一个人偷了别人的一头牛,被失主捉住了。盗牛的说:“我一时鬼迷心窍,偷了你的牛,今后绝不再干这种事。现在,随便你怎样处罚都行,只求你不要让王烈知道了。”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立即托人赠给盗牛人一匹布。
有人问王烈:“一个做贼的人,很怕你知道,你反而送布给他,这是什么道理?”
王烈说:“做了贼而不愿意让我知道,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我送布给他,就是为了激励他改过从善。”
一年以后,有一天,一位老人挑着重担,正在艰难地赶路,忽然遇见一个人,这个人帮助老人挑着担子走了数十里,到了老人家门口,把担子放下,不告诉姓名就走了。后来,还是这位老人,在赶路时丢失了一把宝剑,被一位过路人发现了。
为了避免让人任意取走,过路人便留下来看守,等待失主。待老人去寻剑时,发现那位守剑的人,正好又是上次替他挑担子的人。
这次老人得知了他的姓名,便去告诉王烈。王烈听后,很受感动。他说:“惭愧啊!世上有这样好的人,我却没和他见过面。”随即设法打听,原来竟是从前的那位盗牛人。王烈不禁大吃一惊,十分激动地说:“一个人受了感化以后,改过从善的程度真是不可限量啊!”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以后要怎样做?
五、拓展:
小组讨论:联系所学内容和生活,说说自己能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熟读成诵。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希望同学们通过对《中庸》这一章的学习和感知,在以后的生活中与同学、朋友相处做到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同学们,能做到吗?
【板书设计】
《中庸》第十三章
君子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顾行,行顾言
第7课& 安居现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文句,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过程与方法:教师提示,分小组诵读内容,然后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句话的意思,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人们生活就幸福了。
二、诵读训练
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尝试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中庸》第十四章的内容(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
三、看视频的讲解,理解文章内容。
四、出示意思,学生齐读。
五、出示这一章所强调的教育思想。
六 、默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学生思考:
1、文中哪一句话强调了做人要安分守己?
2、你觉得该向安分守己的人学习,还是向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的人学习?为什么?
七、 课堂小测试 。
1.生活中,人们常说要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做好分内事,不生非分之想。由此可以联想到文中子思的那句话:&&&&
2.文章中描写君子和小人做人处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句子是:
3.教育我们做事不成功时不要推卸责任,而要自省其身的一句话是:
八、学完这一章中庸,请同学们想象子思当时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自由练读这一章节,如果能配上动作就更好了。
1、指名朗读。
2、全班站起来齐读,可以配合动作读。
九、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 四人小组讨论 。
1、结合实际,学了《中庸》这一章,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希望同学们通过对《中庸》这一章的学习和感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安分守己,积极适应现状,提高自己的修养。不要心存妄想,只知道羡慕,嫉妒别人,甚至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迷失了本性。同学们,能做到吗?
十一、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十二、课后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为人处世:要安分守己&& 常自我反省
&&&&&&&&&&&&&&&&&&&&&&&&&&
不要怨天尤人
素位而行近于《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换句话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守己。&  这种安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如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所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然后才能游刃有余,进一步积累、创造自己的价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  事实上,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在对现状恰如其分的适应和处置后取得的。一个不能适应现状,在现实面前手足无措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例如,一位教授,因偶尔发现卖大饼的人很赚钱,一个月一两千,比自己给大学生上课还赚得多了许多,于是便放下课不上而去卖大饼。  这样做值得吗?不值得,这就叫做不守本分,不“知其所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其实还可以举出许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这山望到那山高”,实质上是没有认识清楚自己,迷失了方向。  与“这山望到那山高”密切相关的另一种迷失是不满足自己的职位,总是奢望向上爬,奢望高升,总是怨天尤人,而不像圣人所说的那样“反求诸其身”。所以,不要去妄想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吧——这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安分守己:分,本分;守,保持;己:指自己活动的范围或指自身所具有的品节。指谨慎老实;遵守合乎自己身分的规矩;不越轨外求;不做违法的事。
第8课& 和乐好合
【教材内容】
《中庸》第十五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文句,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过程与方法:教师提示,分小组诵读内容,然后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无所不在的道”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人们生活就幸福了。
二、诵读训练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尝试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中庸》第十五章的内容(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
三、看视频的讲解,理解这章内容。
四、出示意思,学生齐读。
五、出示这一章所强调的教育思想。板书:道无所不在
、默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你认为世界上有鬼神吗?为什么?
七、熟读成诵
1、指名朗读。
2、全班站起来齐读,可以配合动作读。
八、学以致用。(联系生活,
四人小组讨论 )
结合实际,学了《中庸》这一章,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这一章借孔子对鬼神的论述说明道无所不在,道“不可须臾离。”
作一个形象的比喻,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听不到,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人也离不开它。
既然如此,当然应该是人人皈依,就像对鬼神一样的虔诚礼拜了。
【板书设计】&&&&&
视之&& 弗见
听之&& 弗闻&&&&&&
无所不在的道体物&& 不可遗
第9课& 大孝大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中庸》中文句的朗读,知道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结合文中注释,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懂得孝道是美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材准备】
教学课件、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习“舜其大孝也与”的内容。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大孝,我们现在全班一起朗读。
2.抽个别读,同学们评一评,谁读得最好。
二、学习新课
1.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先自由朗读,(出示课件)看谁读得最认真,把不认识的字可以画出来。
&& 2.师:你们想听一听老师读吗?下面老师范读给大家听,你们要认真听啊!
&& 3.出示难读的字:
(唯、戎、飨、武、攒、葬、贱、酬、谛)
&4.这些难记的字记住了,看看回到原文中你还认识它们吗?出示原文。
5.自己自由读,要读准字音。&
三、根据短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1.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
忧:没有忧虑。&&&&
唯:只有。&
尊:尊贵。缵(zuan):继续,继承。
2.理解句子的意思。
(1)出示句子: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孔子说:“没有忧虑的大概只有文王了吧!因为有王季做父亲,有武王做儿子,父亲为他开创基业,儿子继承他的遗志。武王继太王、王季、文王的未完功业,一举用兵而取得天下。武王自身没有失掉显赫天下的美名,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天下。宗庙祭祀他,子孙永保祝祷他。
(3)指导学生认真读,并提问,你们从这句话明白什么?
(4)师小结: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读到儒家的关于中庸道德价值的最权威的评判。中国1949年以后这五十多年,共产党一直都在强调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中国古代也要讲传统啊!只不过不叫革命传统,而讲的是道统、法统。
(5)根据课件的提示,继续学习剩下的内容,并说说这两段的意思。
(6)出示句子:指导学生朗读。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 (7)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孔子说:“武王和周公,他们最孝了呀!这孝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完成先人未尽的事业啊。
懂得了郊杜的礼,禘尝大小祭的意义,治理国家它就像看自己手掌呀。
(8)师:你们从这两句话,明白什么?你们以后会怎样做?
&(9)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快乐诵读&(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
(1)自读或者同桌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开火车接读;&
(4)齐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
(5)配音乐读。
四、整体感知
过渡: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些故事,让我们齐读课文,体会古人孝道是家庭美德的核心。学习了这么多古人礼仪制度,你们喜欢吗?让我们一起读出感受、读出韵味吧。&
五、熟读成诵
1.学生赛读。一个说上句,另个说下句。&
2.师生拍手齐读。&
3.吟诵读。&
4.全班试背。&
&&5.开火车接句背。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所以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要注意礼节,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做个文明守礼的中国人。
第9课大孝大德
【教学内容】
《中庸》第十六章之一: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朗读为主,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齐背《中庸》第十五章,引入学习本节内容。
二、初读课文
师范读(幻灯出示,带拼音读)。
三、简单介绍《中庸》第十六章之一内容
,了解这一章的主题思想。
四、诵读训练
1、播放《中庸》第十六章之一的朗读视频,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的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生字生词及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齐声朗读。
4、学生分小组朗读。
五、播放《中庸》第十六章之一的翻译朗读视频,理解重点词语。
1、小组合作理解第十六章之一的重点词语。如“宗庙、飨、材、笃、培、覆”等。(学习方法指导:借助注释)
2、小组汇报,师适时点拔、补充。
六、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十六章之一所阐述的意思并举例子说明。
(1)古代,一座小茅草屋内有一个小男孩,他很贫穷但喜爱读书,向许多人借书,书借到了,但又买不起油来点灯,他就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让隔壁的灯照过来,他就借着这微弱的灯读书,借了一本又一本,终于成为了一个学富五车,充满知识的人。这个男孩靠着苦读终于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 (2)邵丽台,一位舞者。她从小就喜爱跳舞,然而一次事故使她失聪,舞蹈梦渐渐远离了她,可是她没有放弃,用加倍的努力,用加倍的刻苦来弥补自己的缺陷,终于在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打放光彩,她领衔的[[千手观音]]给人带来了视觉的盛宴。
七、尝试背诵。
八、学以致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
&&1、你认为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吗?
2、在生活中怎样做到不偏不离,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乘车、吃饭等)
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而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相信同学们通过对《中庸》的学习和感知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有的放矢,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
大德者必受命
(天生我材必有用)
第10课& 五达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中庸》中文句的朗读,知道行远自迩,登高自卑,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理解文句的意思,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深刻领悟“治国于天下的法则”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句的意思,熟读成诵。
【教材准备】
教学课件、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中庸》上一课“周公制礼节规定”的内容。
1.全班同学齐朗读。
2.简单讲讲短文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件出示,带拼音读)
2.老师范读。
3.正音:哀、政、尊、贤、诶。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开火车接读;&
(4)全班齐读;&&&
三、理解个别词的意思。
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
姓姬,名蒋,“哀”是谥号。
布:陈列。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
其人:指文王武王。
息:灭,消失。
敏:勉力,用力,致力。
蒲卢: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
杀(shai):减少,降等。
四、理解含义
1.根据课件的出现,说说句子的意思 。
2.串连起来,说说短文的意思。
五、整体感知
1、你从文句中明白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感悟?
六、再读文句&
1.接龙读。男生读一句,女生接一句。
2.四人小组赛读。&
3.师生对读。&
4.吟诵读。
5.配乐诵读。
七、熟读成诵&
1.自由背诵。(自己背或和同桌一起背)。&
2.配乐读。
3.男女赛背
4.全班试背。&
八、小结:
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治国”、“兼济”是爱国,“齐家”、“独善”也是爱国。爱国不是口号,更不是招牌。爱国是可见事见物的,是要溶入灵魂深处、落实在一举一动之中的。孝顺老人、夫妻互爱、善教子女、诚信待人、扎实工作,人人遵纪守法,个个爱岗敬业,何愁国家不兴、社会不和?
第12课& 五方式
【教材内容】
《中庸》P15: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怯,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朗读为主,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知道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教学重难点&】
明白文句的浅显道理,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寓言故事《狼来了》。
2、说说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经典回放(配乐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出示,带拼音读)。
3、师范读。
4、学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吟诵的节奏)。
5、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个人表演读、小组比赛读、开火车读、对读等)
三、整体认知
1、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2、指名汇报。
3、教师帮助理解词句。:
言——说话&&&
跲——绊倒,站不住脚&&&&
事——指代做事情&&&&
困——困难挫折&&&&
行——代指行事 ,做事&&&
&疚——内疚,后悔。
【译文】凡事有预备才能立得起来,不预备就会失败。所说的话如果预先想定,说出后就没有窒碍;事情如果预先定好,就不会有困难;行为如果预先定好,做出后就不会内疚;道路如果预先定好,就不会陷入穷困境地。
处在下位的人如果不能适应于上位的人,人民就不可能得到治理。适应上位的人有道路,如果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不能适应上面的人;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有道路,得不到亲人的教诲,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亲人的教诲也有道路,反省自身不诚信,就得不到亲人的教诲;自身要诚信也有道路,不能明白善良的行为,自身也就不能诚信了。
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五、熟读成诵
我们做事情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胸有成竹。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就要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秩序中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