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学习的客体因素有哪些

您的位置:>>//>>正文
发表时间: 9:53:30写作学讲座第三讲―写作活动中的客体因素(共320页电子版)第三讲写作活动中的客体因素〔本讲导引〕中无话可说是大学生经常遇到的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作的材料。那么,写作材料从哪里来呢?有人说,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这当然不错。但是,许多生活阅历非常丰富的人,写起文章来仍然感到话语贫乏,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把面对的大千世界叫做写作客体。在基础写作理论中,用“写作客体来取代“生活”,对于认识写作活动有什么意义?写作客体有哪些类型?怎样才能实现由写作客体到写作材料的转化?进一步看,只要是写作材料,就一定能写入文章吗?网络拥有海量的信息,也是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当我们把网络作为写作客体来认识时,它与传统认识中的写作客体相比有哪些特殊性?如何在网络间认识和把握写作客体?网上取材应注意哪些问题?本讲试图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展开阐述。第一节写作客体的一般问题一、写作客体的含义及属性(一)写作客体的含义写作客体与哲学的“客体”概念虽有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在哲学意义上,客体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哲学概念,是指“进人主体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齐振海主编:《认识论新论》)写作客体,则是进人写作主体视野并激发起写作欲望,经过写作主体加工改造后成为写作行为描述对象的客观世界。写作是从认识写作对象开始的。为了完整地认识写作活动,人们将写作程分为“前写作”、“(显)写作”和“后写作”。如果说,“(显)写作”的主要任侧重于表达,“后写作”侧重于传播,那么,“前写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认识写作对象,这个认识对象就是写作客体。把认识写作客体看作是写作活动的开端,难免会产生一些疑问: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或平时自学的写作知识,都把收集写作材料作为写作的开端。那么,写作客体和写作材料是一回事吗?如果有区别,那么,写作客体与写作材料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其一,两个概念的属性不同。写作客体是写作认识活动中主体所直接面对的对象,而材料则是从认识对象那里筛选出的可以用来提炼和表现文章主旨的事物和观念。换句话说,写作客体是写作材料的基础,而写作材料则是认识写作客体之后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写作客体在前,写作材料在后,写作材料存在于写作客体之中。其二,两个概念所指的活动的阶段和范围不同。写作客体是对写作的认识活动而言的,是写作认识阶段必须面对的对象,其中有的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有的则不能;写作材料则主要是对写作的表现而言的,是构成文章内容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三,两个概念的存在方式不同。写作客体的存在方式是原始状态的,尚未经过主体的加工改造,是纯客观的;而写作材料却是经过了主体的选择与加工,其中已经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写作客体向写作主体提出了“认识”的任务,但是,写作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并不以“认识”事物为终极目的,而是要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将认识的成果转化成文章,并进行社会传播。简言之,写作活动中的“认识”是为了“写出来”。如果不是抱有一定的写作目的去认识事物,或者认识之后没有写作行为接续,这样的认识,至少暂时还不具备“写作”的品格。这样,主体所面对的客体自然就暂时不能算作写作客体。例如,甲乙丙三人相伴去旅游,甲只是为了散散心,并没有要写什么东西的意图;乙本想通过旅游获取一些写作素材,以便写点什么东西,于是很认真地观察、熟记、感受了各景点的风光特征,但回来后由于各种原因,终究什么也没写成;丙的本意和认识过程与乙相同,但与乙不同的是,他回来后连续发表了几篇散文和游记。三人中,甲的行为当然与写作没有关系,他所看到的风光自然就与写作客体无缘;乙只是完成了写作的认识活动,这样的活动还不能叫写作,他所认识了的客体也只能算是潜在的写作客体;丙用自己的作品证实了他的活动完全具备了“写作”的属性,也确立了他作为“写作主体”的资格,他所认识的客体是现实的写作客体。但进一步的问题是,乙和丙在主观上都把相同的旅游景观作为写作客体来认识,为什么只有丙才最终完成了写作活动?或者说,为什么只有丙所认识的客体最终成为了写作客体?这说明,客观事物要成为写作客体,还须具备其他条件。因此,对写作客体的含义,还应该从如下两点来进一步认识:第一,写作客体首先是有了写作欲望的主体(即写作主体)的观照对象。一个没有任何写作欲望的人,即使面对广……(新文秘网http://www.wm114.cn省略2934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理过的数字化信息,主体无法融人其中,不能得到真实的感知,但却可以从中获得身临其境的心理感受。其三,从本体状态的角度,可以把写作客体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自然客体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和人工自然;社会客体是指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精神客体包括精神活动(如思维、意识、心理等)和精神活动的物化成果,其中“精神活动”可以是他人的,也可以是作者自身的。这种本体意义上的客体分类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波普尔:《客观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63页)的划分有些类同。以上的划分各有其合理性和深刻性。但是我们认为,从写作活动认识、把握和运用客体的角度看,写作客体的分类,应该考虑在波普尔的“三个世界”基础上,结合写作活动的特殊性,将其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对象化的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就是把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活动和自然界的风光、物象、物理等作为认识、描述和揭示的对象,使之与写作主体的认识与表达活动相联系。这类写作客体是写作活动的本源。写作材料中的“直接材料”多由此获取。第二类是对象化的精神产品。就是把不同介质中所负载的精神文化成果(常见的如纸介质中的书籍、报刊,电子介质中的电视、网络、光盘等等)作为认识、评价、利用和表述的对象。这类写作客体由于经过了人工优化处理,因而信息密度很高。由此获得的写作材料称之为间接材料。第三类是对象化的作者自身。就是把写作主体本人的精神世界(如心理活动、思维活动)作为认识和描述的对象。这类写作客体归根到底产生于前两种写作客体的刺激,如雷鸣电闪引起的内心恐惧,阅读书报、看电视所引起的理性思考或情感波动等等。由此获得的写作材料属于观念形态的直接材料。从写作的实际情况看,人们也正是从外在物质世界、社会文化产品和自我精神世界中选取写作内容的。这样的分类,比较符合写作活动的特性,也有助于全面认识和把握写作客体。认识写作客体类型的多样化,有三个方面的理论意义:其一是明确写作材料的获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写作客体类型的多样化决定了表达内容的多样化,而只有多样化的表达内容才能使文章内容丰富;其二是充分认识到写作主体在与客体发生对应关系时存在着多样化的复杂联系,也就是说,写作主体可能同时面对不同的客体,不同的客体之间以及写作主体与多个写作客体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必须在联系中认识多样化的世界;其三是由于不同的写作客体都有着自身的特质,写作活动中的认识、反映和表述,都应该尊重客体自身的特质和规律,不能把主体的意志强加给客体。认识写作客体的多样化,对于写作实践也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既然写作客体是多样的、相互联系的,因此单一地认识某类写作客体(例如只关注网络世界而忽视了介人现实生活和阅读文献)所获得的写作材料必然也是单一、狭窄的。写作中无话可写,或者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单薄、思想贫乏,与认识客体的单一与狭窄有直接关系。三、写作客体在写作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写作客体在写作活动中的地位1.写作客体是写作系统的基础要素。写作系统的要素包括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写作客体在“四体”中处于基础地位。“没有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正是由于写作客体的存在,写作主体才有了认识和反映的对象,写作载体才会有承载内容,写作受体才能从载体中获得阅读的满足。2.写作客体是写作活动的前提条件。认识、表达、传播,是写作行为的三个基本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前者总是后者的前提。没有对写作客体的认识,就不会形成主客一体化的表达;没有物化形态的文字表达,也就谈不上写作成品的传播。单就写作的认识阶段来看,写作主体首先必须认识和选择相应的写作客体,如果这一工作没有完成(即主体没有找到合适的客体,或客体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整个写作行为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写作客体不仅是写作行为赖以发生的前提,也是整个写作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3.写作客体是写作传播的信息源。从社会传播角度看,写作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写作产品在社会上的传播。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写作主体一方面要把来源于写作客体的信息“内存”在自己的主观结构中,经过加工处理后形成主体的观念,另一方面还需要把这些信息和观念转化成物质形态的东西――文章。文章中负载的信息都是写作主体从写作客体那里获取的。所以,写作客体是基本的信息源,没有来源于写作客体的信息,写作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二)写作客体在写作活动中的作用写作客体的属性及其在写作活动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整个写作活动中必然要发挥如下作用:1.触发写作动机。即使从单向度的“刺激一反应”理论角度看,写作主体的写作动机也是由客观事物诱发的。《礼记•乐记》中曾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里的“物”,便是写作主体面对的客体。当然,古人所说的“物”,从写作客体的角度解释,其所包含的范围应该是相当宽泛的,例如苏轼就认为:“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苏轼:《南行前集序》)显然,苏轼所理解的“物”的概念,其涵盖范围已经涉及了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文化)客体,他认为这些“物”都是触发写作动机的诱因。写作动机的产生对于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写作动机没有产生之前,主体和客体都还处于“潜在写作主体”和“潜在写作客体”状态,正是客体促生了主体的表达欲望和冲动,赋予主体以“写作主体”的资格,也赋予自身以“写作客体”的资格,从而为写作活动奠定了基础。2.规定取材的质量。写作中的“取材”就是获取对文章写作有用的信息,而“有用的信息”的产生过程,正是写作主体按照一定的写作目的,对写作客体进行选择和鉴别的过程,是使“自在之物”变成符合自己需要的“为我之物”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写作主体的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归根结底又不能脱离写作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限制,正是这一点规定着写作材料的“质”。这在反映社会问题的写作和科技写作中表现得尤为典型。从“量”上来看,写作主体纳人自己视野的写作客体的范围越宽,或者对某一客体的认识越深入,也就意味着他获取的写作信息量越大,这才能为材料的筛选工作打好基础。反向观之,狭隘的、浮光掠影的信息取向,必然导致材料的单薄和浮浅,靠这样的材料难以写出有分量的文章。3.激活写作运思。写作运思是写作过程中介于材料采集和文字表述之间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对写作材料进行“内孕”和对表述进行“预构”。写作运思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萌发期、模糊期和明朗期。在萌发期,写作主体凭借已有的认知图式与写作客体进行信息交换,从中受到触动与启迪,产生一些观念和想法,从而引起写作的欲望和冲动。随着写作欲望的愈加强烈,纷至沓来的想法往往相互纠缠在一起,一时间运思活动似乎遇到了阻塞,这便是所谓的模糊期。这时,写作主体除了对写作客体进行再认知之外别无选择。写作中常常遇到的“再体验”、“再调查”,特别是理章构想时常常要边翻阅文献边思考,都属于对写作客体的再认知。经过这种再认知,运思活动才能逐渐走向明朗,模糊的想法才能逐渐定型。4.检验写作成品。写作客体不仅对写作行为产生影响,而且其影响还要延伸到写作成品的传播活动中,即对写作成品进行价值判定。检验写作成品价值的标准可以是多样的,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它与实际是否相符,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面上,写作产品的直接判定者是读者,读者在判定写作成品高下时,尽管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和不同的知识背景,甚至可以受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或社会时尚左右,但客体属性中的社会历史性是人们认识、评价写作产品的重要标准。读者检验写作产品时,很大程度上要根据它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性来作判断。第二节
认识写作客体的过程与方式一、写作客体与材料、题材并不是所有的写作客体都能成为写作内容的。从写作客体到写作内容,需要经过两种意义上的转型:一是从写作客体中获取写作材料,二是从写作客体或写作材料中提取写作题材。前者是由客体的自然状态转变为写作的准备状态,后者是由物质形态转变为观念形态。认识写作客体的过程,就是要实现这两种意义上的转型。在这里,写作客体是“转型”的出发点,获得材料和提炼出题材则是“转型”完结的标志。写作主体对写作客体进行认知,除了要知道它“是什么”或“怎么样”之外,还要明白客体的哪些内容能够成为描述的对象,能够满足表达的需求。写作主体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客体进行选择,材料和题材便是这种选择的结果。尽管材料和题材同属对写作客体认识、选择的结果,但这两个结果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写作经历:一个事物被我们所关注,也使我们产生了一些想法,但是到了要诉诸文字的时候,却发现这些所见所闻所感,有的可以直接派上用场,有的需要经过取舍加工后才能派上用场,有的则不能派上用场或暂时还派不上用场。我们把那些可能、可以或已经派上用场的,统称之为“材料”,而把其中那些已经派上用场的,称之为“题材”。理解写作客体与材料、题材之间的关系,可以以会议纪要的形成过程为例。对于会议纪要的执笔者(撰稿者)来说,整个会议无疑是他所面对的写作客体,会议上所做的记录,在没有经过整理加工的情况下,还保持着写作客体(即会议的整个情况)的原貌。一旦进人写作过程,这些记录绝不能原样写人纪要中,而是必须按照会议的主要精神进行选择、剔除、归纳和整理,这时就得到了写作的材料。最终写进会议纪要之中的内容(题材),已与最初的会议记录有了很大区别。二、聚材:从写作客体到写作材料认识写作客体,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写作材料。写作客体本身是不能全部或直接作为写作材料的,因而写作主体从内外部世界中选择了写作客体之后,还只能说是找到了写作材料的来源,还需要采取一些方法去获得和占有写作材料。这种“获得”和“占有”,就是通常所说的“聚材”。“聚材”就是要变“我心中之物”为“我要写之物”。(一)聚材的方式1.有意识采集。这是指在一定的写作目标的导引下,选取那些能完成当下写作任务所需要的材料。比如,为了解市场真相,就要去做市场调查,掌握市场的情况,从而获得写作市场调查报告的材料;为了完成一篇论文,往往需要根据研究方向先去检索和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为了写一份,需要回顾以往的工作情况,或整理以往的工作简报,等等。这种采集在“量”上受到一定限制。有意识采集常常是在一定的文体写作的驱动下进行的,所获取的材料有什么用场,应该用在何处,都可以与文体直接“挂钩”,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写作的需要。但是即便如此,有意识地采集到的材料,也不一定都能成为写作的内容,因为在没有对材料进行分析并从中归纳出观点之前,材料是零散的,是缺乏系统联系的,一时也很难确定哪些有用、哪些没用。只有在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某种观念(中心意思)之后,材料的有用性才被确认下来。所以,有意识采集得来的写作材料,依然不能“拣到篮里就是菜”,写作主体还必须有所选择和剔除。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其一是,有意识采集并不等于写作主体事先确定好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只能是一个“采集方向”或“采集区域”,也就是说,不能先人为主地确立一个观点,然后去“按图索骥”。无论写什么文章都不应当那样做。语言学家王力说:“搞研究工作最忌的是先有结论,然后找例证,这是很有害的。”(王力、朱光潜等:《怎样写学术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页)因为那样通常是把符合预定思想的材料留下,不符合的抛弃,材料就容易片面,用这样的材料写成的文章就可能偏离真理或脱离生活,至少也会流于表面化和简单化。其二是,写作中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材料印证那些预设的观点,而是说材料中蕴含着观点,左右着观点,然后才能去支持、说明观点。以市场调查为例,一种产品能否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不是厂商(或市场调查报告的作者)说了算,而是要看调查的结果;如果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者并没有认可,也不能贸然下结论,认为它就没有市场前景,而是要继续调查,看看症结在哪里,有没有说服消费者改变态度的契机,然后才可以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如果事先就为该产品“定调”,调查中只注意搜集和保留那些与作者的观点相一致的材料,这样写出的市场调查报告就容易失真,最终就会把营销引入歧途。散文写作中的采集也同样如此。假设要描写江南水乡的怡人风景,按照事先的想象,那应该是一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优美意境。但如果看到的景象只是散发着臭气的污水和水面上漂浮着的垃圾,那就只能以真实的材料纠正原先的预想。这说明,有意识采集是受当下写作意图支配而进行的定向的采集,而不是一种定性的采集。因此,有意识采集仍然要求在相应的范围内撷取多种材料,以便为选择留下较大的空间,为写作提炼有价值的观点或得出可靠的结论奠定基础。2.无意识储备。聚材中的无意识储备,是指在没有明确的写作意图或写作目标的情况下进行的获取材料的工作。当客体的某些表征进人写作主体的视野后,写作主体只是觉得这些表征有意义,至于有什么意义,可以派什么用场,可以用在何处,写作主体当下并不清楚,于是将这些材料放人自己的“材料库”中,以备日后调用。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处于这种状态的材料叫做素材。文学写作和一些以形象性为主的文章写作,其材料多来自于无意识储备。理论写作和实用写作也同样需要无意识储备,比如阅读理论书籍或有关文件,书中(或文件中)的一些观点、政策、实例、数字等等被作者注意到并记忆下来,都可能成为某次写作中的材料。无意识储备的材料,除存储于大脑之外,更多的是保存在笔记、卡片、读书的批注之中。与有意识采集相比,无意识储备不仅没有相应的“方向”和“区域”,更没有一定的“文体驱动力”,因而这些储备的材料(素材)有什么用场,该用于何处,写作主体心中是比较模糊的。但是一旦有了某种写作需要,这些材料就会自动涌现出来。因此,不能把无意识储备看作无用之功。无意识储备既然没有“方向”、“区域”和“文体”的限定,因而它的最大优势在于数量上的无限性和类别上的多样性。这种情况下,材料与写作需要之间有着很宽的“接口”,即一种材料可能被用于不同的文体,不像有意识采集那样,需要写什么文章,需要什么材料,才有意识地去寻找与文章体式相符的材料。因此,无意识储备为写作主体发挥其在材料运用上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无意识储备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由于数量的繁多和类别的繁杂。对于一些记忆力欠佳或缺乏分类整理能力的写作主体来说,有可能降低材料的可靠性,或加大材料闲置、遗忘的几率。因此,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聚材要将有意识采集与无意识储备结合起来。在有明确的写作意图和文体规定的情况下,可以以有意识采集为主,结合无意识储备,使自己的“材料库”不断“扩容”;在没有明确的写作意图的情况下,无意识储备的材料也应该有意识地时常加以整理、回味,以加深记忆。(二)积累中的分类与归类聚材,无论是有意识采集或是无意识储备,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在“聚材”的意义上认识客体,基本的方式有观察、调查、阅读(检索)。从行为的单义性角度讲,积累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聚材方法,而是在观察、调查、阅读的同时进行的精神劳动,或者说是对观察、调查、阅读等方式提出的共同要求。尽管积累可以有“内储”与“外储”之分,但不可否认的是,积累更多地是以物化形态来留存的,例如传统的写日记、做笔记、标索引、记资料卡片、剪贴,以及现代手段中的复印、扫描、打印、复制软盘、制作光盘等形式 ……(未完,全文共31284字,当前仅显示8239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上一篇:下一篇: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高等教育学习题及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图文】4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4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主客体因素对研讨式教学效果的影响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主客体因素对研讨式教学效果的影响分析
龙源创新数字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响职业选择的客体性因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