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性有哪些针灸方法

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中医治疗概况
作者: 王瑞玲 丁淑华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
&&&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遗传性致盲眼病,以进行性夜盲,视野缩小和视网膜色素沉着病变为特征。黄斑功能在发病早期可以异常,随着发病病程的进展而变性加重,视杆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受损,中心视力渐进下降,最终将导致盲目。RP是当今视网膜营养不良疾病的最主要表现之一,好发于青壮年。其发病率为1/0。发病年龄可介于8~65岁。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primary pigmentary degeneration of retina,RP)是一种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慢性进行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其遗传方式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或性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较迟,发展慢,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s,ERG)变化也少。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幼年发病,病情重,常40岁左右失明。此病是一种进行性损害视细胞的遗传病。
&&& 1 中医治疗现状
&&& 中医在治疗方面,不但在中药复方,针灸,动物垂体埋藏于穴位法以及水针疗法方面等等对RP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其他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病例观察也有可观的成绩。中医治疗主要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也有用专方专药来治疗。
&&& 1.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中医对RP的认识早有记载,首见于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雀目候》谓:“人有昼而睛明,至瞑则不见物,世谓之雀目,言其如雀鸟,瞑便无所见也。”故后人把RP称为“高风雀目”。中国医学名著《审视瑶函》作者傅仁宇描述本病为:“高风障。至晚不明,至晓复明也。盖元阳不足之病。”他们都认为RP主要临床症状之一为夜盲。所以近代有人把RP称为夜盲症。《沈氏尊生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预后也作了详细的报道:“雀目者,日落即不见物也,此由肝虚血少................有初时好眼,患成雀目者,而亦有生成如此,并由父母遗体,日落即不见物,不必治,治亦无效。”古代医家对RP的发病机理较少阐述。近代眼科名家上海姚和清认为本病病因乃“脾阳不足,肾精亏虚或脾肾阳虚所致”;河北庞赞襄指本病的病因是:先天不足,脾阳不振,导致肝虚血损,精气不得上承于目;或元阳不足,命门火衰,或肾阴耗损,目失营养所致等等。四川成都老中医陈达夫认为此病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虚血少,或肾阳不足,肝肾两亏,致目失濡养。”
&&& 1.2 中医治疗 综合古人对本病的治疗,有主张调理脾胃,祛风消翳,有主张活血化瘀通络,养血明目,有的在软肝清肺的基础上加补肾,更有应用祛风通络开窍兼补益肝肾等法或综合各法。各家皆有所长。根据眼科名家们的方针治疗主要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也有用专方专来治疗或制成特效药剂,称它们为Ⅰ,Ⅱ,Ⅲ号特效眼药等。中医在针灸临床研究方面与疗效也取到很好的肯定。
&&& 1.2.1 中药治疗 丁淑华等 [1]& 提出中医学认为原发性RP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脾虚血滞,血脉枯涩,脉道不通所致,故筛选了补益肝肾,益气活血,通络开窍的中药组成复方夜明方在临床用之有效。夜明方主要由黄芪,丹参,石菖蒲,枸杞子,当归,夜明砂,炙全蝎等组成。其治疗结果:46例92只眼中好转72只眼,无效20只眼。有效率为82.6%。结论:夜明方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在减缓病情发展方面有一定作用。鹿道直等 [2]& 在诊治中体会,患者虽为眼疾,但中医辨证多有内脏功能失调或肾气不足,故他们拟软肝清肺补肾,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配制了灵素丸。其组成为西洋参,羚羊角,钩藤,百合,天冬,菊花,藏红花,当归,赤芍,充蔚子等组成。其治疗结果:43例86只眼,显效26只眼,有效56只眼,无效4只眼,总有效率为95.3%。他们指出灵素丸对RP患者的治疗作用有两点:(1)对免疫功能有改善作用;(2)改善微循环。李传课等 [3]& 运用现代技术,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眼底退行性病变患者,观察了眼血流图,微循环,血液流变,血小板活化与血管内皮细胞等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均有“血瘀”的表现。治以滋阴明目丸来补益肝肾,兼活血化瘀。其组成为熟地,淮山药,黄精,枸杞子,菟丝子,丹皮,山茱萸,茯苓,楮实子,石决明,丹参,三七,牛膝,当归,川芎,羌活,石菖蒲,甘草。治疗的结果: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症状总有效率为83.3%,视力疗效总有效率为78.8%,视野疗效总有效率为74.7%。说明治疗组能明显地改善血流变指数。
&&& 1.2.2 中药配针灸综合治疗 姚亦伟,姚芳蔚 [4]& 用针灸治疗本病。选用的主穴为睛明,球后,上明等。配穴为:足三里,三阴交,翳明等。同时兼用中药以当归,黄芪,丹参,川芎,灵芝,葛根,夜明砂,紫河车等药组成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结果:99眼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在视力方面,获得显效28只眼,有效30只眼,总有效率为58.8%。在视野方面,获得显效27眼,有效46只眼,总有效率为73.73%。认为是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吞噬功能障碍,不能吞噬与消化视网膜外节脱落的膜盘,致使膜盘堆积于色素上皮及感光细胞之间,形成屏障,干扰与阻止脉络膜营养物质的输送。因此,治疗应着眼于提高与促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吞噬功能,排除老废物,输送血氧供应。谢立科等 [5] 将本病辨证分为肝肾阴虚型与脾胃气虚型。肝肾阴虚型的治法:滋补肝肾,活血明目,方用色变三号方加减。主要成分及常用剂量:山药,泽泻,丹皮各10g,枣皮,红花各8g,熟地,桑椹,枸杞子各20g,云苓,丹参各15g,水蛭5g等。针灸治疗:足三里+曲池+睛明;肝俞,配穴太溪+膈俞+肾俞+球后;承泣;行间;合谷。脾胃气虚型的治法:健脾益气,活血明目,方用色变二号方加减。主要成分及常用剂量:党参,白术,陈皮,桃仁各10g,黄芪30g,当归,黄精各15g,红花,水蛭6g等。加上针灸:主穴足三里+曲池+睛明;肝俞,配穴:百会+脾俞+胃俞+三阴交+球后;攒竹。治疗后视力改变为:60只眼显效14只眼,有效36只眼,无效10只眼。有效率为83.33%。治疗后视野改变:60只眼显效13只眼,有效40只眼,无效7只眼。有效率为88.33%。RP患者治疗后提示充盈时间明显改善,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及分支动,静脉管径明显增粗,与治疗前相比P<0.01,说明治疗后视网膜血管显著扩大。眼底微循环明显改善。他们同时提出了视力,视野的改善与微循环的改善有正相关系。
   1.2.3 针灸治疗 倪云,丁淑华 [6]& 对针灸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作了详细的临床研究。方法:用针灸对21例(42只眼)RP患者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前后检查了这些患者的视力,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取穴:球后,攒竹,太阳,风池,合谷。每日针1次。15次为1疗程。休息3~5日后进行第2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视力能得到改善的是:42只眼中好转33只眼,无效9只眼。有效率78.6%。治疗前后视力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66只眼次中有53只眼次的视敏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闪光视网膜电图治疗前为熄灭型的20只眼中,治疗后有14只眼出现微型b波,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针灸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功能有改善作用。刘坚 [7] 研究采用电针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证实对患者起到了促进眼底和眼球周围的气血运行,疏通及濡养眼底脉络的作用。主要选用能获强烈气至病所针感的针刺手法结合脉冲电刺激。治疗方法:主穴:新明Ⅰ(奇穴,位于翳风前上5分,耳垂皱折中点),球后,上睛明,新明Ⅱ(奇穴,位于眉梢上1寸,外开5分凹陷处),配穴:风池,翳明。共观察65例门诊患者,计130只眼。其治疗结 果:显效8例16眼,有效38例76眼,无效19例38眼。总有效率为70.8%。他们观察到针刺疗法与患者年龄,病程,基础视力,视野有关。罗明 [8]& 把本病分为两型:肝肾不足型和气血不足型。采用针灸治疗观察12例(24只眼)RP患者。主穴:风池,翳明。配穴:球后,攒竹,四白,养老,合谷,三阴交,太冲。随症加穴:肝肾不足型加肝俞,肾俞,太溪。气血不足型加膈俞,脾俞,足三里。治疗结果:视力疗效:显效10眼,有效5眼,无效9眼。视野疗效:显效16眼,有效5眼,无效3眼。总有效率为75%。他观察到治疗RP及其他眼疾,取眼周局部穴位,配合整体辨证选穴,其疗效优于单取眼周局部穴位或单用远端循经取穴。
   2 RP中医治疗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展望
   在治疗RP方面,中医与现代医学界都认为它是棘手的病种。可喜的是近年来有关方面对RP的研究与治疗都很积极,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疗效。但还有待进一步的科研与发展。
   2.1 中医对RP的研究 中医在治疗本病方法较多。除了用药物治疗外,也综合针灸治疗以增强疗效。中医认为RP的发病多与先天不足,肝肾虚弱或脾肾阳虚有关。丁淑华,鹿道直,李传课等都拟了RP特效方,在临床治疗上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彭清华等 [9]& 认为RP的发病以虚为其本,瘀(实)是其标。在其病理过程中经常出现血瘀病理现象。他也观察到RP患者在病情加重时,其舌质由淡变为青紫,同时出现瘀斑,舌下脉静脉变弯曲、粗张的现象 [10,21]& 。他认为在治疗上可酌加活血化瘀,甚至用破血行经之虫类药,其临床疗效较单纯补虚而不用活血化瘀药者为佳 [10]& 。倪云,丁淑华,姚亦伟,姚芳蔚,刘坚,罗明等人对针灸治疗RP的疗效也作了详细的报道。从他们的实验证明针灸有改善局部营养,消散老废物,增加微循环,从而有利于提高视力,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罗旭升采用激光扫描多普勒血流仪观察49例RP患者视盘筛板区和近视盘的血管容量,血管流量,血流速度,发现上述各指标均明显低于正常组。为RP患者视网膜血流的减少和瘀滞提供了客观依据 [11]& 。
   2.2 中医治疗眼底病俱有特色 常见的眼底病除视网膜色素变性,有视网膜血管阻塞,葡萄膜炎,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这些眼病多数与全身疾病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西医在手术检测仪器方面占有优势,但在西药方面缺少特异性药物,且手术损伤与副作用较大。近几年来中医在临床研究上重复证实了中医中药,或综合针灸治疗对RP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12~23]。他们用标本兼治的方法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及调整机体的血液循环 [24]& 。在治疗RP的领域上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13~21]。
   2.3 迈向于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笔者认为将来各国的医学发展必定迈向于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特别是中国,新加坡及亚洲的国家。罗旭升,高健生 [12]& 提及近代眼科疾病约1/3需要手术治疗。他们认为在眼科疾病手术(含激光)治疗期间,包括术前,术后,配合运用中药,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有利手术进行,减轻手术反应,防治手术并发症,缩短病程以及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界在治疗眼科方面,除注重保持中医的特色,发扬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运用传统中医理论。更应加强我们的基础和临床,实验研究,用科学方法去分析和研究中医眼科的理论,以图加快中医眼科的发展。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西医两方面更加密切合作共同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RP以取得更有意义的成果,也给不幸的RP患者带来喜讯。
   参考文献
   1 丁淑华,高卫平,倪云,魏伟等.夜明方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疗效观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6-207.
   2 鹿道直,崔小庆,林平,等.灵素丸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疗效观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03.
   3 李传课,李波,彭清华,罗萍,朱惠安,喻干龙.滋阴明目丸治疗肝肾阴虚视网膜色素变性与老年黄斑变性的临床观察.湖南中医学院学报,):38-40.
   4 姚亦伟,姚芳蔚。针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50例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5):18-19.
   5 谢立科,朱有章,朱春光,姜健丽,龚金莲.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30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37-38.
   6 倪云,丁淑华.针灸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疗效观察.长春中医学院学报,):5-6.
   7 刘坚.电针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65例.中国针灸,2000,(10):595-596.
   8 罗明.以针刺为主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针灸临床杂志,):13-14.
   9 彭清华,曾自明,谢立科.近年来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中医研究概况.国医论坛,1993,(4):42-44.
   10 彭清华,李传课.视网膜色素变性虚中夹瘀的机理研究小结.中国医药学报,):7-10.
   11 王宁.视网膜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8-31.
   12 古继红,喻干龙,朱有章.视网膜色素变性辨证分型与血管内皮-血小板功能改变关系的初步研究.中国中医眼科杂志,):81-84.
   13 张起,余敏忠,陈振超等.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网膜电图观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9,(3):142-144.
   14 丁宁.视网膜色素变性药物治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330-333.
   15 彭清华,胡欣平,曾自明,朱惠安.视网膜色素变性辨证论治与血清性激素关系的初步研究.中国中医眼科杂志,):80-83.
   16 胡劲,涂巍,滕云等.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32-134.
   17 邝志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98-103.
   18王宏彬,向里南,史淑荣,胡永霞,王育红.脉络膜再血管化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眼科杂志,):511-513.
   19 吴星伟,张皙,朱萍.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黄斑局部视网膜电图频谱分析.中华医学杂志,):571-573.
   20 张存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中医治疗及研究进展.中医药研究,1993,(3):59-62.
   21 彭清华.38例日本籍视网膜色素变性舌下脉的临床观察.江苏中医.1990,(5):43.
   22 郑建中,等.眼底病杂志1985,(1):26.
   23 梁丽娜,庄曾渊.视网膜色素变性证侯基础的现状和展望.中国中医眼科杂志,):56-58.
   24 于文贞,董晓光,谢立信.视网膜移植的研究进展.眼科新进展,):302-303.&&
   作者单位:210029江苏省中医院眼科中心&
   (收稿日期:)
   (编辑使 臻)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针灸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72例临床观察--《海南医学》1992年01期
针灸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72例临床观察
【摘要】:正视网膜色素变性,祖国医学叫高风雀目或高风内障,是一种致盲率很高的眼科疾病。根据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具有隐性遗传的特点,而常以染色体隐性型为最多见。临床表现为夜盲、暗处不见、亮处复明、视野逐渐缩小或失明。目前国内外资料表明,对此病尚无特效疗法。我们根据针灸治病具有疏通经络、调理阴阳的原理,自七十年代起,应用针炙治疗此病,进行了反复研究,并逐步形成了辩证取穴与组合治疗,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将八十年代所治疗的72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单位】: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贺普仁,高培林;[J];北京医学;1980年01期
李志明,冯玉文,叶成鹄,南秀荣,刘玉萍,吴宝林;[J];北京医学;1980年04期
钮韵铎,于汇川,耿永明;[J];北京医学;1980年04期
李惠芳,张佩文,孙秀英;[J];北京医学;1980年04期
李惠芳,张佩文,俞效芳,孙秀英;[J];北京医学;1980年06期
;[J];广西中医药;1980年02期
,浦蕴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年04期
殷克敬;;[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张鸣九;;[J];江苏中医药;1980年01期
殷晓明;;[J];江西中医药;198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向智英;廖善祥;;[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邓海先;吕海江;邓想民;邓想淑;;[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党文;;[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柳萍;柳涛;;[A];中国针灸学会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任宇丁;;[A];中国针灸学会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巩南生;何厚章;王芳;;[A];中国针灸学会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吴强;;[A];中国针灸学会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赵宏伟;;[A];中国针灸学会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董伟毅;丁培明;张雪明;;[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白青;;[A];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选编[C];198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晓春;[N];健康报;2000年
;[N];人民政协报;2000年
龚之;[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衣晓峰;[N];中国医药报;2000年
陈德成;[N];中药事业报;2000年
;[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云祥;[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张子平;[N];大众卫生报;2001年
李学燕;[N];健康报;2001年
刘燕玲;[N];健康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琼璧;[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魏群利;[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年
徐放明;[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年
单晓艳;[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孙志;[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李瑛;[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方松华;[D];浙江大学;2005年
武晓冬;[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周金山;[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徐振华;[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晓蓉;[D];天津中医学院;2000年
柯伟华;[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赵征宇;[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马晓晔;[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罗守滨;[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刘征;[D];中南大学;2003年
樊旭;[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吕美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崔宇;[D];青岛大学;2003年
蔡香凝;[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龚祎大夫本人发表
针炙治视网膜色素变性
状态:就诊前
希望提供的帮助:
如果针灸和埋穴,能不能把视力提高到0.4
所就诊医院科室:
外地大医院
用药情况:
服用说明:每天两次,一次10粒,明目地黄丸
检查资料:
没多大作用,遗传性眼病。
疾病名称:视网膜色素变性&&
希望得到的帮助:1两只眼睛会互相影响吗?因为好的眼睛时隔五年仍然是好的2坏的那只是并发白内障吗3有办...
病情描述:五年前检查,一只眼睛看东西歪的,另一只眼睛正常,医生说是视网膜色素变性!五年后的今天,患者说自己一只眼睛几乎看不清,眼前雾蒙蒙一片,另一只眼睛视觉上仍然是好的。请问医生:1、两只眼睛...
疾病名称:视网膜色素变性。管状型&&
希望得到的帮助:网上挂号得等到明年三月份,能否提前预约教授?
病情描述:16岁开始夜盲。2010年检查好像三分之一的视野,最近检查管状型视野.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龚祎大夫的信息
眼科常见病的诊治
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目前从事眼科临床诊疗工作,个人年门诊量1万人次左右。
龚祎大夫的电话咨询
90%当天通话,沟通充分!
眼科可通话专家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五官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北京同仁医院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
北京同仁医院
副主任医师
吉林省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视网膜色素变性知识介绍
眼科好评科室视网膜色素变性_针灸大全_中医药_中国医药网
& & & & & & & & & 
针灸大全搜索:
针灸意外预防
& 针灸治疗 &
视网膜色素变性
针灸治疗五官科病症
视网膜色素变性 -
 &&&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具有明显遗传倾向、慢性性视网膜损害的疾病,以夜盲、双眼视野逐步向心性缩窄、视力逐渐下降,以至失明为主要特征。症程进展缓慢,发病年龄愈小,病情愈严重,迄今西医无特效疗法。
&&& 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医称之为高风雀目、高风障症等。认为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加之肝脾受损,在肝脾肾虚弱的基础上,兼有脉道瘀塞,气血失养而致本病。
&&& 现代针灸治疗本病,首见于1962年[1]。但直至70年代有关报道仍少见。自80年代末至今,本病的针灸治疗逐步受到重视,首先在方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针法上,除运用常规的体针之外,尚采用穴位注射、核桃壳灸、穴位埋藏、梅花针叩刺及结合中药治疗等法;在穴位上,除取眼周穴、头针穴等外,还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新穴。
&&& 近年来,尚开展针刺治疗本病的机理研究。由于本病可引起血管的变化,表现为视网膜较显著的色素紊乱和小动脉狭窄,经针刺后,发现患者球结膜及甲皱微循环得到明显的改善,表明针刺可使眼底和眼球周围的气血运行得以改善,从而达到治疗作用[2]。
&&& 体针加中药
&& (一)取穴
&&& 主穴:睛明、球后、风池、上明。
&&& 配穴:翳明、足三里、三阴交、光明、太溪。
&&& 上明穴位置:眶上缘下方,以眉弓中点划一垂直线,与眶上缘之交点的下方。
&&& (二)治法
&&& 主穴每次取2~3穴,配穴酌加2穴。眼区穴以30~32号1.5~2寸细毫针,直刺,缓慢送针至有针感(多为眼球酸胀),留针。风池穴,针尖向同侧目内眦方向进针,反复提插至有针感向前额或眼区放射。配穴用提插捻转烧山火手法。均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 配服中药:基本方之一:当归、黄芪、丹参、川芎、灵芝、茜根、夜明砂。
&&& 基本方之二:枸杞子、附子、菟丝子、熟地、当归、川芎、桂枝、丹参。
&&& 上方可取其一,据症加减。每日1剂,分2次煎服。
&&& (三)疗效评价
&&& 疗效评判标准:显效:周边视野扩大15°,管状视野扩大1 0°以上,视力由光感提高到0.02,或由0.02提高到0.1、国际视力表提高3行或以上;有效:管状视野扩大5°~10°,周边部盲区重新出现岛状可见区,视力由光感到指数,或由0.02提高到0.05、国际视力表提高2行;无效:视野、视力无改善或未达到有效的指标。
&&& 共治疗122例计243只眼,按上述标准评定,显效:59只眼,有效118只眼,无效66只眼,总有效率为82.9%[3~6]。
&& (一)取穴
&&& 主穴:新明Ⅰ、球后。
&&& 配穴:新明Ⅱ、翳明。
&& (二)治法
&&& 主穴均取,配穴酌取,新明Ⅰ快速破皮后,缓慢向外眼角内放散,此穴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只须进针5分,有的则要刺入1.5寸才能获得满意针感。针感以患眼或患侧太阳穴局部热胀为主,亦有眼肌出现抽搐的。然后提插加小幅度捻转手法运针1分钟,捻转频率160~180次/分,提插幅度1~2mm。球后穴用30~32号2寸针刺入,垂直缓慢进针1.5~1.8寸,以眼球出现明显酸胀感为度;翳明垂直进针,手法同新明Ⅰ穴。然后接通电针仪,连接新明Ⅱ和翳风穴(均双侧),开启后以眼睑部出现跳动为宜,如无,可适当调整针尖方向。连续波,频率200次/分,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通电15~30分钟,去针时,新明Ⅰ和新明Ⅱ用上述手法再操作一次。每周针刺2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一般不作间隔。
&&& (三)疗效评价
共治30例,60只眼,以大致同于上述标准评判,经二个或以上疗程治疗显效8只眼,有效34只眼,无效18只眼,总有效率为70.0%[7]。
&&& 穴位注射
&&& (一)取穴
&&& 主穴:太阳
&&& (二)治法
&&& 药液:川芎嗪、黄芪注射液。
&&&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药液1ml,以25号注射针头,病人取卧位,操作者站在病人头侧,取准穴位消毒后,针尖与皮肤成30°角快速刺入,得气后,每穴缓慢注入0.3~0.5ml药液,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一般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注射期间可配服上述中药。
&&& (三)疗效评价
&&& 共治30例,以前述疗效标准评判,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8]。
【主要参考文献】
&&& [1]广州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针挑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7例初步观察。广东中医&
&&& [2]朱柏君,等.针刺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微循环的影响。中国针灸 ):11
&&& [3]姚亦伟,等.针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50例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
&&& [4]窦惠芳,等.针药合治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5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6
&&& [5]孙超,等.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70例。天津中医 ):24
&&& [6]高慧筠.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12例。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56
&&& [7]张仁,等.针刺治疗眼底病85例疗效观察。中医文献杂志& 1997;(增刊):45
&&& [8]孙明生.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30例观察。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629_ 
本栏目仅供学习与参考,切勿模仿施治!
兄弟站点:
&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视网膜色素变性论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