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4括号乘以6÷34/5-2/3反72 4括号乘以6÷3除以4分之三加三分之二反括

括号8×9分之4+9分之五除以八分之一括号×1点二五用简便方法计算网络快照8分之5-4分之1*括号九分之五除以三分二括号(用简-第一知识网
括号8×9分之4+9分之五除以八分之一括号×1点二五用简便方法计算
(8*4/9+8*5/9)*1.25=8*1.25=10
你可能对下面的信息感兴趣三疑三探&新野县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单元
&李鑫 改编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备课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 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1.数据收集整理
1.除法的初步认识
1.除法的初步认识
1.除法的初步认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整理和复习
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2.平移和旋转
3.实践活动:剪一剪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
3.整理和复习
1.混合运算
1.混合运算
2.解决问题
2.解决问题
3.整理和复习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2.解决问题
2.解决问题
3.整理和复习
4.小小设计师
1.1000以内数的认识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整理和复习
2.认识千克
3.解决问题
4.练习二十
1.猜一猜(一)
1.猜一猜(二)
1.复习表内除法及混合运算
2.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
3.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运动
4.复习解决问题和统计
结束课程,复习迎考。
二年级下册数学学期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板书课题:1、数据收集整理--调查与收集数据
2学生质疑:
预设:怎样调查?怎么收集数据?
3、抛出问题,引发讨论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黄&&&
&&&&&&&蓝&
&&&&&&&&&&&&白
4、教师梳理形成自探提示。
(1)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选哪种颜色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3)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5、学生自探。
二、解疑合探
1、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1)应该选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2)怎么知道那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呢?
(预设:可以在全校进行调查。可以在班里调查。)
2、教师组织学生分项计数并记录
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
)色的举手。
整理记录。
3、教师点拨:全班共有(&&
喜欢(&&&&&
)色的人 数最多。
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的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三、质疑再探
1、回顾课前提出的问题,看有没有没解决的。
2、学生提出学习中产生的疑问。预设: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作用。
四、运用拓展
练习一1、2题。
五、课堂总结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统计数据的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的例2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3、4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前些天我们班的故事大赛刚刚结束。王明明和陈晓飞同学并列第一。但是每班只选一名学生参加学校的故事大赛,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处理呢?我们班该让谁去参加呢?
教师出示自探提示:怎样收集数据。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二、解疑合探
1、学生汇报教师补充点拨。借助动画,用自己的方法记录。
记录方法对比,完成数据整理
问题: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
2、记录方法对比,完成数据整理
请你根据大家的记录,把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3、运用数据,简单分析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
&&&&&&&&&&
结果可能会怎样?
对于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你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为什么说用“正”字记录数据的方法比较好?
运用拓展。
练习一第4题。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练习一的第5、6、7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统计表熟练地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谈话导入:本单元学习了有关数据收集整理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回顾一下所学的内容,卡看还有那些不会的地方,提出来。
预设:怎样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统计的过程是什么样?
2、出示自探提示: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二、解疑合探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三、运用拓展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3、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材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教材安排如下表: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
3、除法应用题…………………………………3课时
4、整理与复习…………………………………2课时
二、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第7~1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印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目的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课件、演示教具(12个盘子、15个乒乓球、1个大碗)。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5个乒乓球、1个大碗、5个小碗、12枝铅笔。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去了)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呢?(苹果、瓜子……)
师:下面,我们就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图1。(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
师:看!准备的是什么?这些矿泉水是怎么分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我们可以说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图2。(桌上有9个面包,每2个放在一起,有1个面包在外面)
师:再看,这是什么?这个面包应放在哪?为什么?
出示图3。(桌上有14个橘子,每3个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个)
师:看看,还有什么?仔细看看,想说什么呢?(学生说)
小明真是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我们也要像小明那样热情待客。猜一猜,小明还准备了什么招待大家?
出示图4(桌上每6块糖放在一起,有两份只有 5块糖放在一起)
你们想说什么呢?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品,请看图(第 8页例1)
自探提示一:
①你们认为老师分得怎么样?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
②通过刚才的观察,想一想什么是平均分?&&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
2、平分、公平分、平等分……
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平均分”。若是平均分,我们即用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师:元宵节你们都吃汤圆了吗?元宵节里吃汤圆象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下面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汤圆”(用乒乓球代替)。(学生拿出学具)
1、数一数。
师:有多少个小碗?
2、说一说。
师:老师会让你们干什么?(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成5份)
自探提示二:
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在5个小碗里,可以怎样分?
解疑合探:
小组展示不同分法:
(1)1个1个地分;
(2)2个2个地分;
(3)3个3个地分。
板书: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叫“平均分”
三、质疑再探(3分钟)
现在,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是仍有疑问,提出来一起解决。(问题预设:①一个西瓜能平均分吗?②有余了怎么办?)
四、运用拓展(12分钟)
(一)我当小老师:同学们编一道有关除法的练习题考考你的同桌。
(二)老师出题:
(1)练习二第1题。
另两种分法错在哪里?引导学生完成。
(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
要求学生想出解决的办法。(先数数有12枝铅笔,再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得几枝?)小组合作完成。
(3)开放练习,
老师的问题是:这12个汤圆你准备请多少人来吃才能够平均分呢?看看有多少种答案?
分组上台展示不同答案。(两个人吃,平均每人吃6个;3个人吃,平均每人吃4个;4个人吃,平均每人吃3个;6个人吃,平均每人吃2个。)
(三)小结.生活中的平均分。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地方都会运用到平均分这种方法,想想:在你们在哪些地方用了这种分法呢?例如:我们发新书时,我们发作业本时。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最喜欢的是什么?教育学生公平处事。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把15个汤圆平均分成5份,有多种分法。
教后反思:
二、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除法的两种含义和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学习了加减乘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掌握本节知识。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8分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学习用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看到这个课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二)问题预设:
(1)除号写在什么地方?
(2)什么样的题要用除法计算?
(3)除法是怎么算的?
(三)小黑板出示自探提示
(1)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2)请你试着列式解答?
(3)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解疑合探(12分钟)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板书:除法
(2)指导写法和读法
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3)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4)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5)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小结: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写作12&4=3
(6)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三、质疑再探(5分钟)
问题预设:①有总数,有人数,你能求出每人所得的饼干数吗?②总数不变,人数变了,每人所得的饼干数变了吗?
四、运用拓展 (15分钟)
(一)我当小老师。
&同学们,运用本节学习的知识,给你的同桌设计一个问题,考试他。
(二)完成老师出的练习。
做练习中的题目。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例4、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读作:12除以4等于3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教学反思:
二、表内除法(一)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材分析:
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先出现熊猫分竹笋的情景图,熊猫的盘子里放4个竹笋,提出“能放几盘”的问题,再由“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引出除法算式,并说出名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根据除法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各部分名称。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教学法。
教具学具:小黑板、圆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8分钟)
(1)指名说什么叫“平均分”?&&&
(2)强调“平均分”用什么方法计算?
(3)说出乘法算式3&6=18各部分的名称。
(4)导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知道些什么?
问题预设:
(1)除法算式怎样读?
(2)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黑板出示自探提示:
(1)从图中或文字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2)仔细看图,共有几只熊猫吃竹笋?
(3)共有几个竹笋,每几个分一份,能分几份?
(4)每份分得同样多吗?叫不叫“平均分”?用什么方法计算?
(5)你能列式计算吗?
(6)你能说出各部分名称吗?
二、解疑合探(18分钟)
1、提问口述以上自探题目。
2、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
∣&&&&&&&
(1)用12个圆片,
每堆6个,分成了(&&
)堆,& (& )&(&
)=(& ),
&&每堆4个,分成了(&&&
)堆, (& )&(& )=(&
每堆3个,分成了(&&&
)堆, (& )&(& )=(&
每堆2个,分成了(&&&
)堆, (& )&(& )=(&
&每堆1个,分成了(&&&
)堆, (& )&(& )=(&
(2)先填写得数再说出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10&5=(& )
15&5=(& )
18&9=(& )
(3)填空。
被除数是12,商是2,除数是(&&&
有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需要(&& )个盘。
三、质疑再探(3分钟)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出来大家共同分享?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运用拓展(11分钟)
(一)我当小老师。
&同学们,运用本节学习的知识,给你的同桌设计一个问题,考试他。
(二)练习。
做练习中的题目。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的每份数也相等,也叫平均分。也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
∣&&& ∣
被除数&& 除数&
教学反思:
二、表内除法(一)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
教材分析:
本节讲授课本P18页例1,处理练习四第1~3题。本节教材利用乘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计算除法都借助图或学具去想怎样分,然后,正确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目的要求: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从多种方法求商中探索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法学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盘子、桃子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引入课题板书: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看到这个课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2、预设问题。
(1)猴妈妈怎么分桃,小猴们才会都高兴?
(2)如果用算式怎样列?
(3)怎样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出示自探提示,学生看课本P23页例1插图,自探下面问题。
(1)看图,思考问题:一共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怎么分?
(2)按照“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这个问题。自己试着动手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
(3)如果用算式求“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该怎样列?
(4)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如果用2—6的乘法口诀求12&3的商该怎样想?
(5)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该怎样列算式?在求得数的时候又是怎样想的?
二、解疑合探(13分钟)
1、让学生按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自探提示中有困难的题目、特别是(4)、(5)小题。&
2、围绕以上问题全班交流,提问学困生,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鼓励表扬发言积极,声音洪亮,答案完整的学生。(指多名同学回答。)
3、根据学生合探叙述情况板书如下:
(1)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12&3=(4)&&&
想:三(四)十二
(2)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
&12&4=(3)&&&
想:(三)四十二
4、练一练。
24&6=( )&&&
想:( )六二十四
12&2=( )&&&
想:二( )十二
20&5=( )&&&
想:( )五二十
三、质疑再探(5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2——6的口诀求商,请你看课本18页,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预设问题:(1)计算除法求商的方法那么多,我们平时用哪种方法合适呢?(2)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以后都要用乘法口诀求商吧?)
学生质疑后讨论明白:
计算除法求商时可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去想,这样就能做得有对又快。
四、运用拓展(12分钟)
(一)我当小老师。
同学们,运用本节学习的知识,给你的同桌设计一个问题,考试他。(可以出填空题
如:12&3=(4)&&&
想:三(四)十二,商是4
也可以出判断题
如:12&3=(4)&&&
想:(三)四十二,商是3
还可以出应用题如:有10根快子每人要用2根,够几个人用?等题目考同桌或大家。)
(二)练习。
做练习中的题目。
1、引导学生完成第19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2、3题。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12&3=(4)&&&
想:三(四)十二
(2)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
&&12&4=(3)&&&
想:(三)四十二
教学反思:
二、表内除法(一)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3,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8分钟)
1、导入新课:
(1)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观察主题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出示自探问题:
(1)有15人做游戏,分成3组,平均每组几人?怎样计算?
(2)有15人做游戏。如果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怎样计算?
(3)如果又来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呢?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完成自探(1)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
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
(4)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5)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解答一:15&3=5(人)
解答二:15&5=3(人)
A、有15人做游戏。分成3组,平均每组几人?
15&3=5(人)& 答:平均每组5人。
&B、有15人做游戏。如果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15&5=3(组)& 答:可以分成3组。
&C、如果又来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
(15+3)&3=6(人)答:平均每组6人。
(6)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7)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
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三、质疑再探(5分钟)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如果有疑问请多想几个为什么?多动脑多、多思考、尽力自我解决。关于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运用拓展(12分钟)
1、我当小老师:
&引导学生完成P24页第4、5题”。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老师供题。
&(1)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2)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题。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3、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一说。)
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A、有15人做游戏。分成3组,平均每组几人?
15&3=5(人)& 答:平均每组5人。
B、有15人做游戏。如果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15&5=3(组)& 答:可以分成3组。
C、如果又来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
(15+3)&3=6(人)答:平均每组6人。
教后反思:
二、表内除法(一)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26--27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多种类型的练习题,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通过顺利用2——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目的要求: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主题图、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5分钟)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请小朋友们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来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问题预设:①学习了平均分。
②学习了列除法算式。
③学习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
2、出示自探提示:
(1)什么是平均分?在数学中用什么符号表示?
(2)除法中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举例说明。
(3)除法算式12&4=3怎么读?算式中12、4、3分别叫什么?
(4)12&4=3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5)在什么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
&& 二、解疑合探(10分钟)
(1)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如:8&4=2&&&
8&2=4& 4&2=8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2)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1、
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12叫被除数,4叫除数,3叫商。
除法算式的意义: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也表示:有12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3份。或12里面有3个4。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三、质疑再探(5分钟)
这节课,通过复习,你对除法还有哪些没有掌握的或疑惑的问题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问题预设:分后还有余怎么办?)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1、我当小老师: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的内容给同桌出一道题考考他。(对于学生出的较好的题目,可以拿到班上共同解决。)
2、老师供题。
(1)引导学生完成P27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出示情境图,先让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然后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3、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12叫被除数,4叫除数,3叫商。
除法算式的意义: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也表示:有12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3份。
或:12里面有3个4。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
)=27&&&&&&
)&4=28&&&&&&
4&(&& )=32
(&& )&6=
)&2=5&&&&&
&21&(&& )=3
3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还表示(  )里有(  )个(  );也表示18是(  )的(  )倍.
3、6&3=18表示(  )个( )相加得18;还表示6的(  )倍是18.
4、8的2倍是(  ),8是2的(  )倍.
5、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  );被除数和除数同样多,商是(  ).
二、在○里填上“﹥”、“﹤”或“=”。
5&2&#&&&&&&&
15&3&# & &&
5&5&#&&&&&
43+7+16○65   54-(24-14)○44  36+40-35○32
三、解决问题。
1、把12枝花分别插在2个花瓶里,平均每个花瓶插多少枝?
曾老师买羽毛球,买了3筒,共有18个羽毛球,每筒有多少个羽毛球?
2、把16条金鱼分别放在金鱼缸里,每个缸放4条,要放多少个金鱼缸?
3、有3盒小皮球,每盒4个。把这些小皮球平均分给2组,每组分得多少个?
4、15元可以买5辆小汽车,买6辆小汽车需要多少元?
5、商店上午卖出9盒乒乓球,每盒6个,下午又卖出26个,全天卖出了多少个乒乓球?
6、8个同学做花,每人做5朵,送了18朵给幼儿园小朋友,还剩下多少朵?
7、陈叔叔养了4只公鸡,养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9倍,陈叔叔一共养了多少只鸡?
8、妈妈买了25个鸡蛋, 吃了4个鸡蛋, 剩下的7天吃完, 平均每天吃几个鸡蛋?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
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1课时
2.平移和旋转1课时…………………1课时
3.实践活动:剪一剪…………………1课时
4.练习七………………………………1课时
第一课时&&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
多媒体课件,剪好的一些轴对称图形,每名学生准备一些彩纸和一把剪刀。
一、&&&&&&&&&&&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自探
播放课件,故事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感受对称。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发言。
生1:我认为......
生2:我觉得......
生3:我想......
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二、解疑合探
(1)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2)剪“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
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生1:我想......
生2:我猜......
生3:我是这样剪的......
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3)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
生讨论交流。
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说“生活中的对称”。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交流。
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
三、质疑再探
(1)显身手。(辨对称)
课件出示:判断下列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请画出它的对称轴。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评价。
(2)猜图形、画图形。(猜对称)
①出示图形的一半,请学生猜这是什么物体。
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格子图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完成后请小组交流,你是怎么做到的?
(3)找对称轴。(玩对称)
师:看,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你们说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么,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的对称轴。重点指导圆的折法。)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演示: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运用拓展(赏对称)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1、练习七 33页1、2、3题。
2、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
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1页&
平移和旋转。&&&&&&&&&&&&&&&&
教材分析:
教材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移和旋转现象:建筑工地上的升降机的移动是一种竖直方向上的平移,观光缆车和推拉窗的移动是水平方向上的平移现象。教学旋转,只要让学生举出的例子大致符合旋转的概念就可以了。
目的要求: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1、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玩吗?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结合课题和课本第30页的彩图看看你想知道些什么,请提问出来。
问题预设:(1)什么是平移?(2)什么是旋转?
2、出示自探提示:
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自学课本30页和31页。
①看一看,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②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哪些活动是沿直线运动,哪些活动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活动?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怎么分的?
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④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移、旋转。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平移:沿直线运动。
旋转:绕一个点或一个轴活动。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平移)
&&&&B:旋转:大风车、摩天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旋转)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原来开关窗户是旋转,现在的推拉是平移。开关教室门是旋转现象。
三、质疑再探(3分钟)
通过本节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问题预设:几次移动后重合也叫平移吗?)
四、运用拓展(12分钟)
(一)我当小老师:
出一道有关本节课学习内容的题目考考你的同桌。
(二)老师出题
1、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练习(出示P30页)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先找到对应点让每个点移动相应的格数,然后再连线。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6)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出示课本P33页第4题)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沿直线运动。
旋转:绕一个点或一个轴活动。
升降机的移动是一种竖直方向上的平移,
观光缆车和推拉窗的移动是水平方向上的平移现象。
大风车转动,观光缆车,直升机上轮子的转动都是旋转。&&&&&
教后反思:
第三单元测试题
1、画出三角形先向右平移10格再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
2、观察下图,判断从前面到后面每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填上“平移”或“旋转”.
3、下面哪几个角是锐角?哪几个角是钝角?
4、指出下面图形各有几个角。
5、看下面图形各有几个锐角:
6、数一数下面图形中有(&&
)个角,其中(  )个锐角,(  )个钝角。
7、下面图形中是直角的在(& )里打“√”。
8、 下面图形, 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画出√或&。
9、 下面哪几个角是锐角?哪几个角是钝角?
10、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二)&
课本P37--46页。
表内除法(二)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的学习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是对表内除法(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例题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课时安排:5课时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六一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二、解疑合探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用自己的话说出画面上的内容。
(1)第一组做了56面小旗,要挂8行。(2)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3)第三组带来了27个彩球,每9个摆一行。由此问题,引出例1的教学。
2、例:(1)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有几面?
思考:要求平均每行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除法)没什么?(因为是把56平均分成8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计算。)
板书:56&8=(&& )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围绕以上问题师生交流反馈提问,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优等生评价。
三、质疑再探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调动全班同学进行帮助解决。
四、运用拓展
1、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
口诀:(&& )七二十八
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出发算式。
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3、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
&&&&&例1、&&&
&&&&&&&&&&&&&&&&&
&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
&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课1)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能较熟练在进行除法的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7、8、9的口诀求商,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童话世界去玩一玩,不过还要请小朋友利用我们的本领解决几个数学问题,好吗?
二、&&&&&&&&&&&
&1、用童话故事出示课本第39页3题小动物过河主题图
(1)学生独立计算
(3)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2、完成课本第38页3题
(1)小海豚顶的球太美丽了,你会用口诀把这些泡泡上的题目算出来吗?
(2)学生独立计算
(3)小组交流如何计算。
3、出示题目
)=36&&&&&
)=42&&&&&&&
)=6&&&&&&
9&(& )=54&&
4、完成课本第39页1、2题。
( )&()&( )&( )&( )
(1)独立计算求出商或积。
(2)比较后再填空。
6、解决问题完成课本第40页1、2、3题
(1)用课件出示主题图
(2)学生自己找信息
(3)解决问题并说说解决办法
(4)请学生说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三、质疑再探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调动全班同学进行帮助解决。
四、运用拓展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能解决哪些问题了?
2、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课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练地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会用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背诵乘法口诀表
2、找几句口诀说出它的乘法和除法算式
二、解疑合探
1、完成课本第42页例3。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提问:你用了哪一句乘法口诀?
2、完成课本第43页练习九的第1、2、3题。
分析这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要求“40元钱能买多少张票?”应该怎样列式?
3、完成课本第43页练习九的第4题。
看图分析理解题意,讨论:应该怎样列式?
想一想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4、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完成课本第43页练习九的第5题。
围绕以上问题师生交流反馈提问,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优等生评价。
三、质疑再探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调动全班同学进行帮助解决。
四、运用拓展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能解决哪些问题了?
2、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P45页第1题,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二、解疑合探
1、出示45页第1题的教学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2、让学生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1)学生拿出一张空白的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3、完成课本第46页练习十第1题
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4、游戏形式做第46页练习十第2题
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三、质疑再探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调动全班同学进行帮助解决。
四、运用拓展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内容:练习十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利用混合运算并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并用多种解决方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瞧!这是小明他们班上的体育课的情景图,这个数学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
二、解疑合探
1、出示45页的第1题的教学主题图
师:引导学生观察,你看懂了什么?
师:刚才,你们通过同桌互相说,明白了主题图的意思,知道了所要求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解决步骤。
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师: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自我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出示第66页练习十四第8题的教学主题图)
1、& 出示课本46页练习十第3题的教学主题图
师:夏天到了,同学们可喜欢游泳了,瞧!游泳池里真热闹!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a、学生小组合作提问题
b、小组汇报提问题的情况
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出来,并组织学生解决以上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数量关系。
3、学生做第46页练习十四的第3题
a、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讲一讲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b、让学生各自独立进行解答。
c、组织学生互相进行交流、评价等活动,再次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
d、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4、看着这一幅情景图,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质疑再探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调动全班同学进行帮助解决。
四、运用拓展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 ) &(&
)=4&&&&&&&&&&&&&&&&
(& )&(& )+(&
2、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新野王集镇 李鑫 匆忙编写,若有错误欢迎指正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7课时
1.混合运算……………………4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师:同学们知道下面的题怎么计算吗?看了这几个算式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出问题。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解疑合探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 同学们做什么呢?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三、质疑再探
师:到现在,同学们还有新的问题要问吗?
四、运用拓展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 第2题哪错了?
3. 第3题哪错了?
4. 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板书设计:课题:同级运算
53-24+38
作业布置: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第& 2& 课 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48页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路。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 必要性。&
课前准备: 主题图。
一、创设情景,设疑自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例2的情景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1、问:从图中你能读到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情景图,能按照一定顺序完整的表达情景图的数学信息。&
2、问:、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出示问题: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 3、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 4、问:你能根据刚才的分析列出算式吗?
&(1)学生独立列式,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列式,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计算的方法。
&预设:4&3+7&&&
&二、解疑合探
初步探索运算顺序&&&&
& 1、介绍不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观察算式“4&3+7”有哪些运算? (2)计算的过程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比较。&&&&&&
出示7+4&3与7+(4&3)
&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2)括号可以去掉吗?&&&&&&&
(3)学生对“7+4&3”进行脱式计算。&&&&&
指名学生进行板演,集体交流运算的顺序。
&& 三、质疑再探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以比较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运用拓展
&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48页做一做。&&&&
&(1)出示题目&&&&&&&&
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8&2&&&&&
7&5-3&&&&&
4+4&6&&&&&
(2)认真读题说一说题目的含义?
(3)独立计算,同桌交流,指名学生板演。
(4)集体交流运算过程和顺序。
&2、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二)&
&&&&&&&&&&&&&&&&&&&&&&
4&3+7&&&&&
7+(4&3)&
=12+7&&&&&&
=7+12&&&&&
=19(人)&&&&
=19(人)&
=19(人)&&&&&
&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第3课时)
知识与技能: 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法学法: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设疑自探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10-5+3=&&&&&&&&&&&
7+(7-6)=
10-(5+3)=&&&&
&&&7+7-6=
1. 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解疑合探,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
(77-42)&7
问题:上面的题你们能用脱式做一做吗?
(二)反馈交流,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 这两道题你们是怎么算的?
2.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 在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中,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呢?
小结: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脱式计算时要
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
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质疑再探
师:到现在,同学们还有新的问题要问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以比较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巩固练习
(一)计算
34-(28-13)&&&&&&&&&&&
6&(7+2)&&&&&&&
(88-56)&8&
76-(12+25)&&&&&&&&&
(12-5)&3&&&&&&&&&&
48&(8-2)
1. 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 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4+5&7&&&&&&&&&&&&
(72-18)&9&&&&&&&&&&
(4+5)&7&&&&&&&&&&&
72-18&9&&&&&&&&&&&&
24&(4+2)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四)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1. 你看见什么了?
2. 你能在前三个“2”之间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这个
&&&算式的运算结果等于第四个“2”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51页练习十一,第7题。
板书设计: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作业设计:第52页练习十一,第11题。
解决问题(第4课时)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法和学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设疑自探
(30-20)&5
72&(18-9)=
=&&&&&&&&
20+7&5 =
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讨论。
二、解疑合探,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我们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每次烤9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1.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9= 54&9=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1. 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 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 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 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
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
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三、质疑再探
& 师:到现在,同学们还有新的问题要问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计算结果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运用拓展
1.我们家有25只鸡,又买了15只,有8个笼子,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1. 你知道了什么?
2. 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25+15)&8
3. 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4. 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课题:解决问题
例:我们家有25只鸡,又买了15只,有8个笼子,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25+15)&8
作业设计: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5课时)&&&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教法和学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预习
教学目标:
1.在回顾中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1、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6&8=&&&&&&
30&6+29=&&&&
7&(36-30)=
48-18+32=&& (14+21)&7=
2、问题: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 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类。
2. 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
(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解疑合探
1、对比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比较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18+27&9&&&&&&&&&&&&&&&&&&&&&
)&9&&&&&&&&&&&&&&&
4&(8-3)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在做混合运算时,一定要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复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看图提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2). 你会解答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出来。(3). 解答正确吗?
(4). 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5). 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
&3&4+5&&&&&&&&&&&&&&&
&10-(3+5)
=12+5&&&&&&&&&&&&&&&
=17(元)
&&&&&&&&&&&&=2(元)
3、有26个梨,19个桃,平均放在5个篮子里,每个篮子放多少个?
问题:(1). 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2).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6+19)&5
4、有3箱饮料,每箱有8瓶,拿走10瓶,还剩多少瓶?
问题: 说一说你的想法。 这道题需要加小括号吗?
三、质疑再探
& 师:到现在,同学们还有新的问题要问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运用拓展
作业:第58页练习十三,第1~3题。
板书设计:课题:整理和复习
=14(瓶)
(26+19)&5
作业:第58页练习十三,第1--4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o3o3o3 4不加括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