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理解立体的健康观的对梯度概念的直观理解。

101被浏览2分享邀请回答28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4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327
毕业于医学院校,在医院工作,有相对丰富的护理经验
 下载此文档
现代人的健康观是什么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现代人的健康观是什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68|
上传日期: 03:49:0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现代人的健康观是什么
关注微信公众号我们该树立怎样的健康观?
我的图书馆
我们该树立怎样的健康观?
【360doc个人图书馆】是免费的知识分享社区,致力于让用户更便捷地收藏、管理与分享好文章。经过十年的积累,用户收藏文章总量已达两亿篇。
《360doc文摘》是从用户收藏的海量文章出发,借由某个具体的切入点并由此展开话题,精选用户收藏的相关文章,再经过整理制作而成。虽然篇幅不长,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用户提供相对体系化的知识。希望在这个阅读碎片化的时代里,让你我的智慧在《360doc文摘》汇聚。
亲爱的馆友们,如果喜欢就献花转藏吧!如果有更好的意见或建议,欢迎吐槽评论,我们期待你的反馈哟~
推荐序——我们该树立怎样的健康观?&
健康这个东西,大抵和时间一样,世人平时并不很以为意——直到失去的那一天。
在这一点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真可谓殊途同归。有人为了事业家庭奋斗在中年的路上,废寝忘食、劳形伤神;有人奉行行乐主义,声色犬马、放浪形骸,到头来,或多或少,所有人都要赔付健康的代价。当然,身处社会,没有谁能独善其身;但是说真的,今天很多人压根不把健康放在心上,只是因为还没领教到失去健康的苦处。“XX与健康孰重孰轻”这个问题,听起来俗,躺在病床上的人自有分晓。
今天,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注重健康问题了,这很好。但很多人由此陷入了另一个极端:盲目偏信,饥不择食。不得不说,也许正是利用了如今的人们重视健康的心理,各种别有用心的伪科学、伪健康在中国大行其道。一点似是而非的医学理论,加上几位野鸡“专家”,就足以让很多人觉得,他们说得好有道理!更重要的是,国人自身科学素养的匮乏、对传统中医学不明就里的认知,以及贪图小便宜的心理,使得我们太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蛊惑和蒙骗。在这里跟您提个醒,与其去追求根本不存在的“特效秘方”,不如少抽两只烟,下楼散散步,得了病就去医院找大夫。健康这个事,您还是得信科学!
曾经有位朋友跟我说,趁年轻就该及时行乐,活到60就行,省得老了受罪。我觉得这话不对。世俗的快乐只是一个广义上的追求,具体到每个人的生命,我想我们都有更深层次的人生价值与目标。我们提倡注重健康,不只是为了“多活两年”,而是希望能以健康的身心,去完成这段珍贵而有意义的生命旅程。
【360doc个人图书馆】编辑部
一、科学健康观........................................................................................ 4
二、健康方法论........................................... 53
作者:老猫
加上我微信之后,我爹经常给我发一些有关健康的文章链接,并且提醒我收看电视里的健康节目。确实,我这个年龄也到了关注健康的时候了。
可说句实话,我真的看不下去那些节目,尤其是嘉宾主持振振有词吐沫横飞的样子。他们说要多吃某些食物的时候,扒拉出原因,竟然是因为食物里有叶绿素——恕我读书少,我只知道叶绿素能让叶子变绿,产生光合作用,除此之外,我从没想象过叶绿素对人的健康有什么影响,我逻辑不行,转不过来。
记得多年前我听过一个气功师讲座,气功师站在台上发功,然后通过扩音器问大家:“你们有什么感觉?”底下人纷纷应和:脸有点发热、肩膀有点麻……这种口气现在依旧出现在电视上,嘉宾总是对腰酸腿疼的老太太说:你是不是休息不好了?维生素(或者胡萝卜素、蛋白质、叶绿素、营养素)补充得不够吧?老太太立刻点头,大家鼓掌。
不靠谱,是我对健康节目的普遍看法,也包括报纸上的健康版和网站的健康频道。这倒不是因为我有成见,而是我办过这类版面。想当年我在报纸做副刊的时候,就一定要做这个版,读者多啊,阅读量大,广告就上得多。那时候报纸上有三个版面是必须有的,健康、电视节目、漫画,要是有一天没了,读者还会抗议。
好吧,现在就说说我们收到的奇葩来稿。比如,你知道正确的淋浴方式吗?一篇文章娓娓道来:先洗头发,后洗上身,再洗下身,最后洗脚。原因么,水是从上向下流的,洗下的细菌污垢正好从上到下被冲走。如果顺序不对,某些部位就会白洗,甚至会引起感染发炎。
乍一看,这稿子一点毛病没有,贴近生活,具有简明的指导作用。可仔细一想,不对啊,有谁从下往上洗吗?
很多健康类的稿件都是这个毛病,说的是正确的废话。我还在网上看过一篇“怎样做爱能延年益寿”,内容是要讲卫生,不要过频也不要过少,因人而异什么的,也属于片汤话。还好,没拿出《素女经》里采阴补阳那一套来。
这还不算最过分的,最过分的是有一位大爷,手里拿着厚厚一本剪报,来到编辑部投稿。
我接过剪报一看,都是从其他报纸上剪下来的“豆腐块”,各种健康小常识、小窍门,整齐地贴好。每篇文章后面,都被大爷一笔一划改了署名。也就是说,大爷要把这些“豆腐块”当成自己的作品,拿来发表。我只好耐心地跟他解释,这样做是不行的,这些文章我们不能用。大爷碰了钉子,干脆拿出茶杯,在编辑部坐了下来,准备软磨硬泡。大爷说:“不用那么正经吧,这些文章不都是你抄我我抄你的吗?”
坐了一段时间后,大爷看到我没松口,干脆拿出了杀手锏。他神奇地从手提包里抽出一条骆驼烟,放在了我桌子上。那是一条假烟。当然,就是真的我也不能收,于是,发不发稿的纠缠变成了收不收烟的纠缠。反反复复闹了半天,烟还是被塞回到大爷的包中。
大爷愤怒了,他被我们劝离办公室后,在楼道里高声大喊:“你们是什么破报纸啊?你们就这么对待作者吗?我看你们明天就会倒闭!”
后来处理来稿多了,我发现健康类稿件有着两大作者群。一类是像大爷这样的闲在家中的退休或无业人员,年纪都不小了,他们东摘西抄,海量投稿,为的是挣几十元的稿费,这样菜钱就有了。还有一类是自由撰稿者,就图写着快,也是为了挣稿费。总之,他们并不真的打算关心健康,只知道这类稿件的需求量,抱着蚂蚁再小也是肉的心态,大批生产,只要有个引人注目的标题就OK了(这项工作还往往由编辑代劳)。
我们的健康观就被这样的人左右着。这类文章(或者栏目)虽烂,但总能瞬间神奇地让人的智力降下来,不停地反省自己,感觉自己做错了很多事,简直对自己的身体极度不负责任。它们让人在不断地对自己的否认过程中,日趋混乱。
为什么低质的健康信息总有市场?当然和文化传统有关系。古人是最讲究食疗食补的,呼吸吐纳甚至男女之事,都能扯到养生上去,各种神秘的记载,这肯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这几十年,各种大师大神辈出,喝鸡血、养红茶菌、甩手、香功以及各种门派气功你方唱罢我登场,潮流一阵一阵的,当与这样的文化基础有关。
另一个因素就是生活质量。从理论上来说,合理的饮食结构、足够的休息、适度的锻炼、讲卫生以及轻松的心态,这些具备了,不健康都难。可是——大家做不到啊。年轻人忙着加班和刷夜,年纪大了又要对抗衰老,各种疲惫,所以就想着找更简捷的健康办法,或者力所能及地去改善些细节。这也就是健康市场如此繁荣的原因之一。
健康信息多如牛毛,可如果所有的常识都说尽了,车轱辘话也讲得毫无意趣了,该怎么办?炮制者们还有一招,那就是“颠覆”。就是把人原有的健康概念彻底否定,告诉你新的“常识”,而这一点,在食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比如,我在餐厅里吃过一道“西柠煎软鸡”,好吃,回家就想试着做做。在网上搜出做法,看到要用料酒腌下鸡肉,还要使用柠檬、醋和奶粉。这个网页很负责任,把各种原材料对人身体有什么好处都详细说了,但最后又补充了一段:食物是相克的,牛奶是不能和水果、醋、酒精一起同吃的。看完这句,我就凌乱了,这到底是让不让人吃呢?
这就是“颠覆”。
有一段时间,我妈总是叮嘱我,你喜欢熬鸡汤喝,这不健康。鸡汤里都是油,熬好汤,把鸡肉吃了就得了,不要喝汤。这可对鸡汤补营养的观念是个颠覆。我问她哪儿看来的,她说是从一位老中医写的书里看到的。
我就纳闷儿了,这书我也看过,可我怎么记得是正相反呢?于是,我把书找来,认真翻阅。真相大白了,这本书分上下两册,在上册中,老中医提到喝鸡汤不好,要吃鸡肉。在下册中,老中医又把事情颠覆回来了,他告诉大家,鸡的营养都在汤里,鸡肉就像熬中药剩下的药渣,所以,应该喝鸡汤,鸡肉倒掉就好。
看,整本书都不能信了,甚至这个人,都没法信,随口就来啊。
中医这样,西医呢?
说个简单的吧。每年都体检,体检了几十年了,而且,都有量身高这一项。我这身高挺神奇,有时候1米75,有时候1米71,每年数据都不一样,忽高忽低的。我想是有时候头抬高了,有时候有点哈腰,或者量尺有误差,但都在可理解的范围之内。然后有一次我被颠覆了。那一次,体检中心用了先进的电子量尺,人一上去,啪嗒一闪,身高就测出来了。我一瞧,只有1米63。
看着医生把数字填在表上,我提出质疑:“大夫,您瞧我,不止这么点吧?”
大夫打量了我一眼,笑着说:“不服不行啊,你得相信科学。”
这颠覆巨大吧?还只是个开始。到了隔壁,测骨密度,我又被上课了。
测骨密度很简单,就是把手放到一个类似扫描仪的机器上,扫一下,数据就出来了。我是头一次测骨密度,大夫看着数据说:“你这是骨质疏松啊。你这骨头和七十岁没区别啊。”
我大惊,怎么会?
大夫问:“你爱喝酒吧?”
我答:“偶尔,不常喝。”
“那你爱喝可乐雪碧。”
“不爱喝。”
“那就是总喝咖啡。”
“从不喝咖啡啊。”
大夫想了想,说:“你喝茶吧?”
“没错,就是喝茶喝的。茶是酸性的你知道吗?直接让钙质流失。别喝茶了,多吃点钙片吧。”
我当时被颠覆得目瞪口呆。我打小就被教育,茶是碱性,到了今天突然就变酸性了?后来我又去搜,答案可真是五花八门,有人说茶叶是碱性,泡出茶水就是酸性的。有人说要是铁观音普洱什么的是碱性,绿茶就是酸性……总之,搜了比不搜还混乱。
那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体检之后回到单位。同事老周站在楼道里,端着他的茶杯。老周和我是茶友,经常在楼道里边喝茶边聊几句,还互相借过茶叶,可这回,他杯子里装的是白水。
我一看就乐了,问他:“大夫说你骨质疏松了吧?骨头跟七十岁的人似的。”
老周说对呀,他也这么说你了?
然后,我们俩就在楼道里,呵呵呵呵地笑了起来。
——来自馆友的馆藏
ID:1220004
星级:★★★★★
当前馆藏:10105篇
建馆时间:2010年04月14日
图书馆访问量:613万次&
作者:程鹤麟
“健康谣言”是做这门营生的人给自己的这门营生起的名儿。程老汉有这么一位朋友,自称“曾经专门编写健康谣言”,一边发高烧一边发布各种“退烧偏方”,一边咳嗽一边发布各种“止咳妙方”,很快就吸引到各种保健品养生品广告,应接不暇,赚钱赚的都跟白来的一样。
这些健康谣言你一定都在互联网上读到过:
“味精损害健康。”味精是日本人发明的,而有关味精损害健康的谣言常常会告诉你,现在日本人已经不吃味精了。事实是,日本人发明味精以来,一直到今天,都在生产和食用味精。有日本朋友告诉程老汉,他确实不买味精只买酱油,但日本酱油里就带有味精啊!一些高级酒楼会口头告诉顾客“本店不用味精,只用自然食材调味”,无论他们用没用味精,他们的诉求并不是味精有害而是他们的厨师很牛逼。
“微波炉损害健康。”微波炉里有微波,微波有辐射,辐射对人体有害,这是似是而非的推论。实际上,微波的辐射跟X光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所产生的辐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微波是一种电磁波,跟收音机所用的电波以及可见光本质上是同样的东西。阳光也是电磁波,是比微波更高能的电磁波,阳光损害健康吗?
“剩饭剩菜会产生亚硝酸盐、白开水放了18小时会产生亚硝酸盐(难道是海水烧的开水?)。”事实是,剩饭剩菜并不会产生比新鲜饭菜更多的亚硝酸盐。由于土壤和肥料的作用,蔬菜里天然就含有硝酸盐,进入人体后,会在口腔内由唾液中的微生物转变成亚硝酸盐,另外一部分会被胃肠中的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这都是正常的,对人体不会产生不良影响。亚硝酸盐在欧盟以及其他许多国家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可以直接加入肉制品中,用来改善食品的颜色及风味。
还有,“一斤番薯叶胜过十斤人参”、“低温导致癌症”、“用小苏打洗菜可以降解蔬菜里的农药残留”、“用醋洗菜可以降解蔬菜里的农药残留”(醋是酸性、小苏打是碱性,两种酸碱值相反的物质可以起一样的作用?)……
尽管总有专家不断告诫人们这些都是谣言,但谣言一旦形成就再也消除不了,它们永远在各种媒体空间里载沉载浮,每隔一段时间就浮出水面一次,每次浮出水面就会有人跟着疯狂转发一次,形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传播浪头,影响一些人,危害一些人,然后被质疑,然后沉下去,过些日子又出来,没完没了。
没有人需要为此负责。因为这些健康谣言都属于似是而非,无伤大雅,你要照他们说的办也没啥坏处。比如炒菜不搁味精,菜肴的滋味差些而已;不用微波炉,加热食品费事些而已;不吃剩饭剩菜?好啊,还能养成卫生好习惯,剩饭剩菜的害处不是亚硝酸盐而是食品变质......
但是,有些健康谣言会要人的命。
前两天开会,吃简单的午间自助餐。有同事取菜时,第一锅米饭供应完第二锅米饭还没上来,本想吃些米饭的他就放弃不吃米饭了,还说“吃米饭会升高血糖,不吃更好”。
座上,患有糖尿病的同事W说:此言差矣!碳水化合物确实升血糖,但是人不可以不吃它,即便是糖尿病患者也还是要适量吃一些。
接着,美学博士W讲了他被健康谣言误导险些害死自己的故事。
他说,有一年在互联网论坛读到一篇奇文,介绍日本人治疗糖尿病的“自然疗法”,鼓吹不吃药也不吃饭,令糖尿病自愈。
W真是贼大胆,他问都不问医生就照着去做,敢把自己当白老鼠,不吃米饭,不吃馒头包子饺子面包饼干,不吃五谷杂粮,总之不吃一切碳水化合物,停掉一切药物。
几天之后,奇迹出现了,他的血糖真的降下来了。W深受鼓舞,心想日本人就是聪明。
但是吃了一辈子米和面,猛一下不吃了,心里很难受,总没有饱足感,哪怕肚子都已经撑得够呛了,还跟没吃过一样觉得饿。
心理上的问题不用怕,W的儿子是心理学博士。听说老爸的这种情况,心理学博士儿子就跟美学博士老爸讲,这只是暂时的,挺个十天就过去了,因为碳水化合物给人留下的饱足感的记忆就十天,十天之后你不会再想起它们。
他儿子学的是心理学而不是医学,他只知道心理问题,而不知道医学问题。也就是说,他们父子两位博士都不具备足够的医学专业知识,因而他们都不知道W先生将要步入危害健康的深渊。
果然,坚持十天之后,W再也不思念啥米饭馒头等一切碳水化合物食物,而血糖逐渐逐渐降低,渐渐趋于正常。——跟那网上所说的一样:有患者禁食碳水化合物一个月后,整个人变得苗条又健康,血糖也成功恢复至正常范围。
几个月之后,W发现自己记忆力出现问题:几个月没见到的同事,忘了他姓甚名谁,一边要热情寒暄,一边却担心对方看出他记不得对方。跟同事讨论工作,却忘记要说啥,刚说的又忘了。为此,他必须事先记笔记,讨论过程中记笔记,本来凡事他听一遍就能记住,现在必须写下来。
W以为只是自己年纪大了。
禁食碳水化合物刚好6个月的时候,W的救星出现了——他的一位朋友打电话来问候他,询问糖尿病的情况。W在电话上说,我很好啊,血糖完全正常了,我已经足足6个月没吃一粒米饭没吃一根面条......
W说,电话那一头发出了尖叫——那朋友是医生:“坏了坏了,太危险了,W,你马上过来,你有生命危险!”
W不敢怠慢,赶紧赶去。
一见面,医生朋友不让W说话,他自己就一五一十地说出W最近出现的各种症状,包括记忆力断片等等,非常准确。
医生说:这种完全禁食碳水化合物来降低血糖的办法,医学界早有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完全不可取,因为这种办法在降低血糖的同时,也断绝了对身体各个部位各个器官的糖分供应,而人体是不能缺糖的,尤其是大脑和肝脏要被糖分泡着才行,大脑缺糖就会造成记忆力损害,肝脏缺糖会使肝脏失去保护,失去解毒排毒功能,导致肝脏病变,会出大问题......再这么下去会有生命危险。
以上是不懂医学的程老汉根据同样不懂医学的W的转述所做的记录,不一定准确,但大意不会错,就是人体不能缺糖,完全禁食碳水化合物是严重错误。
医生命令W立即恢复适量进食而不是完全禁食碳水化合物。
W遵命恢复进食碳水化合物,身体渐渐恢复到禁食碳水化合物之前的状态,当然,血糖又高了,但可以用药物控制。
程老汉刚刚在香港上网搜索了一下,仍然可以找到这样的文章,呼吁糖尿病患者“停止服药及注射胰岛素”、“完全不吃米饭、面包、饼干等含有糖分的食物”。
这种健康谣言跟“味精损害健康”之类的健康谣言不一样,那不过是假行家哗众取宠,而这“禁食碳水化合物使糖尿病不药而愈”之类则是催命索命,千万小心。
顺便说一句,在港澳和台湾地区,这类可能要人命的健康谣言不止在互联网上传播,还堂而皇之印成一套一套的丛书,堂而皇之在书店出售,还可以网购。这些书的作者通常会以日本“祖上天皇御医后人”或日本“自然疗法大师”之类的堂而皇之的名头出现,先把你镇住。程老汉不敢像一位日本朋友那样,把这些人都说成是骗子,但诚心诚意地提醒大家,小心着点,提防着点。
——来自馆友的馆藏
残云伴鹤归
ID:9065871
星级:★★★★★
当前馆藏:21510篇
建馆时间:2012年03月09日
图书馆访问量:385万次&
作者:李治中
近日,发表在《英国癌症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的一项研究中,根据英国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数据最新的预测显示,英国每两人中将会有一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患癌症。
这听起来恐怖吗?再看看中国:世界癌症报告估计,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为306.5万,约占全球发病的五分之一;癌症死亡人数为220.5万,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
随着发病率走高,癌症正越来越多地侵入人们的生活。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于癌症的起因、防治存在不少成见和误解,影响了对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这一天的设立标志着全球共同攻克癌症的决心与期盼。尽管上周探索君已经发布了多篇与癌症相关的文章,但是我们依然觉得应该为大家奉上更全面、更深度的信息。
本专题根据杜克大学分子癌症生物学博士李治中的《可能是关于癌症最好的深度科普》一文从十五个方面为大家深度科普癌症多方面的信息以及最新的进展。其中1-5板块为基础知识篇、6-10板块为疑问解答篇(6-7与致癌相关、8-10与治癌相关)、11-12板块为最新动态篇、13板块为实用篇、14-15板块为总结与展望篇。
(一)癌症和肿瘤
进入正式的科普前,先来介绍一个可能困扰着很多人的一个小问题。癌症与肿瘤究竟有什么区别?
癌症和肿瘤这两个词经常通用,一般情况下也确实没太大问题。一定要纠结的话,这两个词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肿瘤的关键词是“固体”,癌症的属性是“恶性”,所以恶性固体肿瘤就是癌症,血液癌症不是肿瘤,良性肿瘤不是癌症,清楚了么?
用数学公式来表示的话:
癌症=恶性肿瘤+血癌
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良性癌症=说错了
这俩在英文中也是有区别的,肿瘤的英文是Tumor或者Tumour,癌症的英文是Cancer。说起Cancer,对喜欢研究星座的各位宅男宅女们应该不陌生,因为巨蟹座的英文就是Cancer!巨蟹座同学们,别哭。关键是这俩名字有联系么?还真是有的。
癌症Cancer的名字来源于公元前400多年的希腊传奇医生,号称西医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某一次希波克拉底在观察一例恶性肿瘤的时候发现肿瘤中伸出多条大血管,看着就像螃蟹的腿一样,于是他就用希腊词的螃蟹Caricinos来称呼这种疾病,到英文里面就是Cancer,大螃蟹的意思。所以癌症也可以叫大螃蟹病。
(二)什么导致了癌症
导致癌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基因?污染?饮食?抽烟?都不是,和癌症发生率最相关的因素是年龄!
2013年中国第一次发表了《肿瘤年报》,从下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第一:无论男女,癌症发病率从40岁以后就是指数增长;第二:老年男性比女性得癌症概率高,主要是前列腺癌。
绝大多数我们熟悉的癌症:肺癌,肝癌,胃癌,直肠癌等等都是老年病!小孩能得白血病,但你什么时候听说过小孩得肺癌,肝癌的? (下一节会详细介绍儿童会得哪些癌症)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得癌症的概率越来越高是不可避免的。为啥苍蝇很少得癌症?因为他们寿命很短,还没得癌症就挂了。我们的宠物狗和猫都会得癌症,原因是他们的寿命可以到10多年,相当于人的70~100岁,因此得癌症概率不低。
那么其它因素有关系么?肯定有。
癌症发生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我们体内大概有两万多个基因,真正和癌症有直接关系的的大概一百多个,这些癌症基因中突变一个或者几个,癌症发生的概率就非常高 (1)。那基因为啥会突变,啥时候突变?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的时候,每一次细胞分裂的时候都会产生突变,但是多数突变都不在关键基因上,因此癌症发生仍然是小概率事件。细胞啥时候分裂?生长或者修复组织的时候。
总结的数学公式是:癌症发生概率 (p) = 细胞分裂次数 (a) X 每次分裂产生突变数目 (b) X 突变基因是致癌基因概率 (e)
在这个公式中,e 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关键是a和b两个因子。我觉得很多和癌症相关的原因都可以用这个公式推导和解释:
(a)岁数越大,细胞需要分裂次数越多,所以老人比年轻人容易得癌症。
(a)人体器官受到损伤越多,需要修复就越多。组织修复都需要靠细胞分裂完成,因此细胞分裂次数就越多。因此长期器官损伤,反复修复组织容易诱发癌症。暴晒太阳损伤皮肤细胞,因此皮肤晒伤次数和得皮肤癌直接相关;抽烟或者重度空气污染损伤肺部细胞,因此长期抽烟容易得肺癌;吃刺激性和受污染的食物,损伤消化道表皮细胞,因此长期吃重辣,污染食物会增加食道癌,胃癌,大肠癌,直肠癌发生;慢性乙肝病毒伤害肝细胞,因此乙肝病毒携带者容易得肝癌,等等等等。
(b)每个人的细胞分裂一次产生突变的数目是不同的。这个主要受到遗传的影响,有些人天生就携带一些基因突变,这些突变虽然不能直接导致癌症,但是会让他们细胞每次分裂产生突变数目大大增加。去年好莱坞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在纽约时报撰文,说为了防止得乳腺癌而预防性切除双乳。该新闻轰动全球。她作此决定的原因就是她家族和她本人都携带BRAC1基因突变,有了这个突变,她的细胞分裂产生的突变比正常高百倍,因此她家族多名女性,包括她的母亲都很早就得乳腺癌,她个人被估计有87%的可能性得乳腺癌,50%可能性得卵巢癌。她的这个举动,当时我从科学眼光看有点冲动,因为不能保证其它部位(尤其是卵巢)不会发生癌变,但是她的勇气还是让我无比佩服。后来我听说朱莉要把卵巢也切除,我只能想到一个词:“壮士断腕”。
大家不妨把自己感兴趣的因素找出来,看看这个公式是否真的适用。
(三)儿童为啥会得癌症
通常,癌症是一种老年病,随着年龄增加,各种癌症的发病率都直线上升。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我们生活中应该听说过不少年轻人,小孩甚至婴儿得癌症,尤其是白血病的故事,这是为什么?
癌症是由突变引起的,后天因素导致突变需要时间积累,在短短几年以内是不可能纯靠后天因素导致癌症的。因此可以肯定,婴儿,或者几岁的儿童得癌症必然有先天因素的:要不然就是父母遗传了致癌基因,要不然就是在怀孕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胎儿产生了突变。
现在生物检测技术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怀孕过程中尽早检测出先天突变,如果证明宝宝有严重遗传疾病,父母至少能选择是否流产。基因检测技术的成熟和致癌基因的认识,让我相信父母是否携带致癌突变应该会成为孕前体检的常规项目。而在怀孕过程中出现的突变检测相对要困难很多,主要原因是胎儿发育中要获取样品很困难。传统的检测如唐氏综合症筛选还依赖于羊水穿刺,这是一个手术,对胎儿发育也有一定的风险。很多的人正在为无穿刺检测技术而努力,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相信几年之内就会有突破性进展。
但是无论检测技术如何先进,一个让人头痛的难题将始终存在:即使知道胎儿有了基因突变,由于生物体的复杂性,也不一定100%会得癌症,这个时候父母将面临一个非常困难且没有正确答案的选择。是冒险生下来还是继续等待下一个健康的宝宝?相信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这个问题将日益突出。
现在全世界大概有50万儿童患有各种癌症,癌症是儿童死亡的第一杀手。儿童癌症中最常见的是白血病,占了近40%(见下图),这是我们为什么老是听到儿童得了白血病需要骨髓捐赠的故事。其次是神经系统肿瘤,然后是骨头和各种软组织肿瘤。
治疗儿童肿瘤采用的办法也是手术+化疗+放疗。对比成人癌症,化疗和放疗对于儿童癌症往往有着惊人的效果,即使不考虑骨髓移植治愈白血病,很多儿童病人也能够被传统化疗放疗治愈。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第一:儿童癌症的突变往往很少,因此癌症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低;第二,和传统想法不同,儿童接收化疗和放疗的剂量相对体重来说往往超过了成年人,这是由于儿童组织修复能力比较强,能够忍受更强的化疗和放疗带来的副作用。这两点是儿童癌症的治愈率远远高于成人肿瘤的重要因素。
但是有得就有失,高剂量化疗放疗在治愈肿瘤的同时,会给儿童带来各种各样长期且严重的副作用:神经发育不全,智力低下,抑郁容易自杀,不孕不育等等 。因此,对儿童癌症的药物开发迫在眉睫。
可惜,相对于我们对成人癌症的投入,对儿童癌症的研究远远落后。根本原因是由于儿童癌症数量较少。这一方面导致样品数量不足,因此基础研究到医学转化研究的实验室都比较少。更重要的原因,由于病人少,大药厂往往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来专门研究儿童癌症,其一是临床试验很难进行,其二是因为即使做出药来也不能收回成本。最后,因为周围儿童癌症病人少,社会对这种疾病的关注不够,对政府的压力也不足。
近几年开始参与儿童癌症的研究,和各方面的人都有很多接触,感触良多。上个礼拜去长岛冷泉港开了个横纹肌肉瘤的会议,赞助者是一对夫妇,他们的儿子去年由于这个疾病而去世了。横纹肌肉瘤全美国一年只有400个左右病例,多数是儿童。由于病人少,这个疾病的存活率在过去30年没有任何变化!该夫妇家境非常富裕,在全美国最好的肿瘤医院使用了最贵的药物,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仍然深感绝望。因此在儿子去世之后设立基金,希望能够唤起社会对这类“ 罕见病”的重视。 在会上,我见到了他们和其他几对患者父母,听到几位医生讲诉病人的故事,有治愈的幸福故事,也有不幸的悲情故事。我觉得只有亲身见到这样的例子,科研工作者才会知道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和这些科研临床的朋友一起,我们建立了横纹肌肉瘤一个的宣传公益组织 (http://focusonrhabdo.org)。这里面有我们能找到的所有和横纹肌肉瘤相关的内容,所有科研文章和进展都会随时更新,每个月会有科研,临床的专家进行网上讲座。病人家属之间也能互相交流和鼓励。在中国, 横纹肌肉瘤的研究就更加匮乏,很多医生都没有见过这种肿瘤,因此有很多的人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在空闲时间,我会慢慢把 http://focusonrhabdo.org上的重要网页翻译成中文,方便国内的医生和患者查询。
面对儿童癌症,一方面是病人家属的无奈,另一方面是科研资源的匮乏和药物开发的停滞。强烈呼吁大家增加对该方向的关注,只有社会和舆论推动政府作为,才有可能迫使药厂进行更多的投入。希望有一天没有儿童会再被癌症打倒!
(四)癌症到底怎么致命的
大家谈癌色变,主要的原因是其高死亡率。但是说起来癌症到底是怎么让病人死亡的,可能很多人都说不上来了。为什么有人长了很大的肿瘤,做完手术就没事,但是有人的肿瘤还没有看到,病人就去世了呢?
首先说癌症的严重性和肿瘤的大小没有相关性,2012年有个著名的越南人Nguyen Duy Hai,4岁开始就长肿瘤,等到30岁的时候右腿肿瘤已达到惊人的180斤!在这26年中,他慢慢失去行动能力,但是奇怪的是,他居然没有太多别的症状,在做完手术后,看起来也比较正常。这种肿瘤看起来很恐怖,但是如果位置不在关键内脏,实际上对生命的危害相对较小。这种巨大的肿瘤几乎肯定是良性肿瘤,因为如果是恶性,是没有机会长这么大的。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是啥?是看肿瘤是否转移。良性肿瘤不转移,属于“钉子户”,所以只要手术切除肿瘤本身,基本就算治好了。而恶性肿瘤不论大小,都已经发生了转移,有可能在血液系统里,可能在淋巴系统里,也可能已经到了身体的其他器官。很多癌症(比如乳腺癌)转移一般首先到达淋巴结,然后才顺着淋巴系统到达其他系统,所以临床上对肿瘤病人常常进行淋巴结穿刺检查,如果淋巴结里面没有肿瘤细胞,病人风险较小,一般化疗和放疗以后就能控制住疾病。
那癌症到底是怎么致命的呢?首先得说这个问题没有确定答案,每个病人个体情况都不同,最终造成死亡的原因也不同。但是大致说起来,往往和器官衰竭有关,或是某一器官衰竭,或是系统性衰竭。肿瘤,不论是否恶性,是否转移,过度生长都可能会压迫关键器官,比如脑瘤往往压迫重要神经导致死亡,肺癌生长填充肺部空间,导致肺部氧气交换能力大大降低,最后功能衰竭而死,白血病导致正常血细胞枯竭造成系统性缺氧缺营养等等。
癌症如果转移以后,危险性大大增加,一个原因是一个肿瘤转移就成了N个肿瘤,危害自然就大,另一个原因是转移的地方往往是很重要的地方,比较要命的地方是脑转移,肺转移,骨转移和肝转移。这三个地方还有一个共同特点:由于器官的重要性,手术往往很保守,很难完全去除肿瘤。所以乳腺癌发现得早一般没事,手术摘除乳房就好了,病人可以正常存活几十年,但是如果乳腺癌转移到了肺部或者脑部,就很难治疗了,因为你不能把肺或者大脑全部摘除。所以大家自己,还是自己父母一定要每年去医院定期体检,早发现几个月,也许就能多活几十年。
癌症致死有时候并不是某一个器官衰竭造成的,而是一个系统衰竭。有很多癌症,由于现在还不清楚的原因,会导致病人体重迅速下降,肌肉和脂肪都迅速丢失,这个叫“恶病质”(Cachexia)。这个过程现在无药可治,是不可逆的,无论病人吃多少东西,输多少蛋白质都没用。由于肌肉和脂肪对整个机体的能量供应,内分泌调节至关重要,病人很快会出现系统衰竭。
例如全民偶像乔布斯,靠金钱支撑,在诊断胰腺癌后活了8年,可谓是不小的奇迹,但是大家仔细看他得病前后照片对比,能清楚发现他身上的肌肉和脂肪几乎消失殆尽。最后还是由于呼吸衰竭而去世。
(五)癌症为啥这么难治
在我长大的过程中,癌症和艾滋病是最恐怖的疾病名词。如果你问我,癌症和艾滋病哪个会先被攻克?我的答案肯定是艾滋病。
癌症为啥那么难搞?我看来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癌症是“内源性疾病”: 癌细胞是病人身体的一部分。 对待“外源性疾病”,比如细菌感染,我们有抗生素。抗生素为啥好用,因为它只对细菌有毒性,而对人体细胞没有作用,因此抗生素可以用到很高浓度,让所有细菌死光光,而病人全身而退。
搞定癌症就没那么简单了,癌细胞虽然是变坏了人体细胞,但仍然是人体细胞。所以要搞定他们,几乎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勾当,这就是大家常听到的 “副作用”。比如传统化疗药物能够杀死快速生长的细胞,对癌细胞当然很有用,但是可惜,我们身体中有很多正常细胞也是在快速生长的,比如头皮下的毛囊细胞。毛囊细胞对头发生长至关重要,化疗药物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毛囊细胞,这是为啥化疗的病人头发都会掉光。负责造血和维持免疫系统的造血干细胞也会被杀死,因此化疗病人的免疫系统会非常弱,极容易感染。消化道上皮细胞也会被杀死,于是病人严重拉肚子,没有食欲,等等等等。
这样严重的副作用,让医生只能在治好癌症和维持病人基本生命之间不断权衡,甚至 “妥协”。所以化疗的药物浓度都必须严格控制,而且不能一直使用,必须一个疗程一个疗程来。如果化疗药物也能像抗生素一样大剂量持续使用,癌症早就被治好了。这是我为什么觉得艾滋病会比癌症先被攻克的主要原因,毕竟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外源性疾病”。
第二个癌症难搞的原因是癌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几千几万种疾病的组合。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癌症。
比如肺癌,这是在中国癌症中新任第一杀手,30年来发病率增加465%。中国现在每年近60万肺癌病人,美国也有16万。常有人问我:美国有什么新的治肺癌的药么?我说:有是有,但是只对很小一部分病人有用。比如诺华最新的抗肺癌药Ceritinib上礼拜刚被FDA批准,它对1%左右的肺癌有很好的效果。但为啥我们研究了这么久的新药只对1%的病人有效呢?
肺癌简单按照病理学分类,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那是不是肺癌就这两种呢?不是的。我们知道,癌症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而每一个癌症里的突变基因数目不止一个,千差万别。最近一项系统性基因测序研究表明,肺癌病人平均每人突变数目接近5千个!这么多的变量随机组合,导致每个病人都有点不同。中国这60多万肺癌病人,其实更像60万种不同的疾病。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需要60万种不同的治疗肺癌的药。因为5千个突变里面,只有几个突变是关键的,抓住了这几个关键基因,我们就有可能开发比较有效的药物。但是无论如何,制药公司新开发的药,即使是灵丹妙药,也不可能治好所有的肺癌病人。回到刚才的问题,为啥诺华的新药Ceritinib只对1%的肺癌病人有效?因为Ceritinib针对的是突变的ALK基因,而只有1%左右的肺癌病人才有ALK基因突变。(这个药中国还没上市,目前正在中国做临床试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ALK突变肺癌病人能用上这个药)。
因为癌症的多样性,药厂几乎注定每次只能针对很小的一些病人研发药物,每一个新药的开发成本?10年时间+20亿美金!这样大的时间金钱投入,导致我们进展缓慢,要攻克所有的癌症,即使不是遥遥无期,也是任重道远。
第三是癌症的突变抗药性。这点是癌症和艾滋病共有的,让大家头疼的地方。 也是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攻克艾滋病的根本原因。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超级细菌。在抗生素出现之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是致命的,比如败血症。但是青霉素出现以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就怂掉了。
但是生物的进化无比神奇,由于我们滥用青霉素,在它杀死了99.999999%的细菌时,一个或者两个细菌突然进化出了抗药性,他们不再怕青霉素。于是人类又发明了别的抗生素,比如万古霉素。但是现在已经出现了同时抗青霉素和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这就是超级细菌。
生物进化是一把是双刃剑。自然赐予我们这种能力,让我们适应不同的环境,但是癌细胞不仅保留了基本进化能力,而且更强,针对我们给它的药物,癌细胞不断变化,想方设法躲避药物的作用。 Ceritinib在临床试验的时候,就发现有很多癌细胞在治疗几个月以后就丢弃了突变的ALK基因,而产生新的突变来帮助癌症生长,这么快的进化速度,总是让我感叹自然界面前人类的渺小。生物进化是一把是双刃剑。
自然赐予我们这种能力,让我们适应不同的环境,但是癌细胞不仅保留了基本进化能力,而且更强,针对我们给它的药物,癌细胞不断变化,想方设法躲避药物的作用。 Ceritinib在临床试验的时候,就发现有很多癌细胞在治疗几个月以后就丢弃了突变的ALK基因,而产生新的突变来帮助癌症生长,这么快的进化速度,总是让我感叹自然界面前人类的渺小。
(六)转基因食物会导致癌症么
“转基因”绝对是近几年在各个媒体出勤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所有能炒的都炒过了,所有能吵也都吵过了。我只想负责任地说: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篇经得起推敲的高质量研究论文证明转基因食物能致癌。网上盛传的法国研究的大鼠吃转基因食物致癌的文章,我专业的评语是:”扯蛋”。当然很欣慰地看到这种哗众取宠的垃圾论文已经被撤稿了。
“转基因食物完全无害”,本身就是一个在科学上无法证明的命题。即使它一直无害,保不齐100年后会不会有一个人因为转基因而嗝屁了呢?
作为严谨的科学家,我们只能说,在有人能证明它有害之前,它是无害的。作为不太严谨的科学家,我个人觉得转基因有害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这个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自我安慰,因为我知道自己在美国长期吃各种转基因食物,所以说美国人不吃转基因的可以歇菜了。
科学家没事搞转基因干嘛?一是为了省钱,二是为了赚钱。
我们这种无聊科学家,搞些转基因农作物或者动物,无非是为了让它们在生长中产生竞争优势,要么长得壮,要么长得快,要么多结果,要么不被虫咬。归根到底,都是为了降低成本,喂饱更多人,这其实和以前袁隆平做人工选育水稻目的是一致的,只不过随着科学家对生物科学,尤其是基因重组技术理解的增加,我们终于可以不靠天吃饭,而自己能够构造出更优良的动植物来卖钱。地球人口还在高速增长,在2040年左右预计将达到80亿。对食物的需求会翻一倍,如果没有转基因作物,随着土地减少,人口增加,很多人吃不饱,到时候还有人在乎转基因不转基因么?
大家谈转基因色变,但是到底什么是转基因,我估计除了被“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忽悠进生物系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只是凭空想象。
转基因的本质是给细胞加入新的功能蛋白质,这些新蛋白质或许能促进生物体生长,或者能生产抗药性等等,但是无论如何,它们只是蛋白质。所以我们吃转基因食物,就是吃了传统食物+新蛋白质。那转基因食物是否致病的争论的本质就应该是新引入的蛋白质是否对人体有害。
我之所以觉得转基因有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是因为这种新引入的蛋白质有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一:人类还没有掌握自己创造全新功能蛋白质的能力。转基因引入的所谓新蛋白质,其实都是自然界存在的,只是我们把生物体A的某种优势蛋白,加入到生物体B中,让B获得这种特性。比如给牛转基因,加上人的胰岛素蛋白,这样牛奶中就可以提取胰岛素了,牛吧!既然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蛋白质,那么转基因蛋白就没有理由比正常蛋白更有害。
第二:所有的蛋白质都是20种基本氨基酸构成的,在人的胃和小肠里都会被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而被吸收。所以无论蛋白质是啥转基因的产物,最终被人体吸收的都是那么20种氨基酸。红烧转基因荧光双眼皮鲨鱼和红烧青藏高原纯净无污染鲤鱼,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麦当劳专供转基因五彩玉米饭和黑土地五谷杂粮营养饭,吃到肚子里也都是一样的。
总而言之,而对于转基因,大家大可不必谈“转”色变。我支持大家吃健康的食物,也尊重个人选择,如果你真的怕转基因,又能买到确定非转基因的食品,那固然好。如果像我一样,没有条件也没时间去鉴别每种食物是不是转基因,不如放轻松一点,与其天天窝在网上看转基因的新闻,不如出去跑跑步来得健康。
(七)酸性体质容易得癌症么
近几年,“酸性体质” 这个概念大火。按照 “专家” 的说法,酸性体质容易得各种疾病包括癌症。大家纷纷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酸性体质,如果是的话,怎么才能调节平衡,弄得碱一点?!吃咸菜有用么?
“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碱性的,大概 pH 值是 7.35 到 7.45 之间,一般初生婴儿也都属弱碱性体液。但随着体外环境污染及体内不正常生活及饮食习惯,使我们的体质逐渐转为酸性。酸性体质者常会感到身体疲乏、记忆力减退、腰酸腿痛、四肢无力、头昏、耳鸣、睡眠不实、失眠、腹泻、便秘等…… 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脂血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因此,医学专家提出:人体的酸性化是 ‘百病之源’。” ——摘自搜狐健康。
这一段话完美地诠释了我上次说的:第一句是科学的伪科学才是优秀的伪科学。健康人的血液确实是弱碱性PH7.4左右,出生婴儿也是7.4左右。但是搜狐的科学水平也就到此结束了,后面的全是伪科学。事实上,不管你是婴儿,还是90岁老顽童,血液的PH值几乎一样,都是弱碱性!
人体内有三套系统来保证血液PH值是7.4弱碱性:呼吸系统,肾脏尿液排泄系统和体液系统 (1)。如果身体酸性或碱性短暂增强,呼吸系统将会在几分钟之内就反应,加速或减缓排出二氧化碳 (酸性),从而在几分钟之内就把PH值调节回去;肾脏系统的反应会慢一点,但是也会在几天内慢慢增加或减少酸性物质进入尿液。人的尿液PH正常范围是4.6到8.0,也就是说酸性和碱性都正常,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平衡系统。
体液调节PH值主要靠里面的各种蛋白和缓冲离子。因为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既有酸性,也有碱性,可以吸收或者释放酸性氢离子,所以蛋白质是超强大的PH缓冲系统。好消息是,我们身体中有大量大量的蛋白质!
在这三套强大酸碱调节系统的监管下,没有人的血液是酸性的 (PH&7.0),所以也就不会有酸性体质致病这种说法。事实上,如果血液PH到了中性 (PH=7.0),人就已经死了。
“酸性体质” 这个伪科学其实比较容易被揭穿:你到医院去问一下,能帮我测测我身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的么?没人能帮你,因为全世界没有一个医院给大家测身体的 “酸碱度”,反正一量都是7.4。既然没有医院常规测试酸碱性体质,那 “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脂血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 这种结论 (鬼话) 是从哪里来的数据呢?只能是 “医学专家” 编造的。都是为了卖一些所谓能 “排酸” 的 “保健品” 罢了。
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迈进老龄化,大家对医疗保健空前重视。投机商家和伪保健品专家们也看准了这个机会,借由各种 “科普” 的机会给大家宣扬各种莫须有的保健知识。我的一位好朋友刚回中国顶尖大学之一当教授,他说不时收到各种保健品企业要送他一大笔钱,换取他为某保健产品的书面支持,这样企业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贴上 “哈佛大学博士,XX大学医学院教授郑重推荐” 的标签,我相信这样的广告是很有迷惑性和吸引力的。我的朋友不愿意收取这种钱,但是肯定有人愿意 (比如下图这俩 “专家”)。所以大家无论看到什么样的专家,请记得基础研究也好,临床医学也好,任何真正的科学都是有据可查的,没有引用文献的 “专家语录” 都是 “伪科学”。并不是白头发多的老头说话就靠谱。
“酸性体质” 论者还常拿出 “酸中毒” 这个概念来混淆视听,忽悠大家。”酸中毒” 还真是严重的临床问题 (2),它往往是因为呼吸系统有了问题,无法正常排出二氧化碳,或者是肾脏出了问题,无法通过尿液排酸,但这只是肺部或者肾脏疾病的急性临床表现之一,而和慢性酸性体质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其实对应 “酸中毒”,临床上还有 “碱中毒” (持续呕吐,过度失去胃酸可以引起碱中毒),甚至还有 “水中毒”,当短期内饮用水过量时 (比如无聊的喝水比赛),会导致体内电解质浓度过度降低,从而影响大脑功能,特别严重还能致死。显然我们不会因为 “水中毒” 的存在而得出 “水体质有害,我们要常常排水” 的结论;相似的道理,“酸中毒” 也不能给所谓的 “酸性体质要排酸” 提供任何依据。
总之,我认为 “酸性体质致癌” 是彻头彻尾的谣言,大家大可不必担心,也不要购买任何的保健品和药物。还是那句话,均衡饮食,加强锻炼和良好的心态能增强免疫系统,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抗击癌症最好的武器,任何药物效果都难以望其项背。
后记:有人很快指出 “酸性体质” 不一定指PH&7,而是一种身体状态,就像中医里面那种 “阴虚阳虚” 之类的说法。我觉得(1)如果这个理论是从婴儿出生和人健康时PH=7.4是弱碱性开始的话,酸性体质就一定和PH相关,要不然你就不要拿PH7.4来做你的参考。(2)如果 “酸性体质” 和PH无关,你至少得告诉我用什么客观标准 (可以不是西医的理论,脉象,气啥的也可以,只要客观) 来检测,并公布大规模人体数据来支持你的结论,别颠倒因果告诉我 “得病了身体就是酸性的,健康就是碱性的”。
如果你说 “菠萝,你是一个被西方科学洗脑了的伪科学家,根本不懂中国传统医学”,我认了,欢迎大家批评讨论。
但如果你硬要说 “我没法告诉你什么是酸性体质,没法告诉你怎么检测酸性体质,但是大家吃了我的药或者保健品就会改善体质,预防癌症和其它疾病”,那我希望你的家人长期服用该药物并无疾而终。
(八)中医能治疗癌症么
说完转基因这种“敏感”词汇,再来谈谈另一个网络热门话题:“中医”,基本就是继续找骂的节奏。
先说明一下,这部分以及后面板块的部分内容是我写的系列里面最不 “科学” 的一次,里面充满了我个人情感和个人价值观,与 “科学家” 身份无关。
我从小身体孱弱,中药汤吃了无数,西药也吃了很多。所以个人作为优秀小白鼠,对中医西医都有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扁桃体发炎的时候有时吃青霉素胶囊,也有时候喝板蓝根冲剂,青霉素来得快,板蓝根来得很慢,但是最后反正都好了。很多 “小毛病” 都是这样,选中药确实没啥问题。
图片说明:双盲实验,西医证明一个药物是否有效的基本实验原则。
但是到了癌症这里,西医基本实现了垄断,从放疗,化疗,靶点药物,骨髓移植到最近火得不行的免疫治疗,无一不是西医的理论和实践。
那么中医能治疗癌症么?作为普通群众,我觉得答案应该是 “能”,毕竟在现实中确实有光吃中药就稳定下来的癌症病人;但是作为被西方科学系统 “洗脑” 过的科学家,我又非常犹豫,因为我们并不知道病人 '如何/为什么” 被中药治好了。
中医和西医之争,我觉得更多是哲学之争,而非纯粹科学之争。中医强调 “系统” 和 “经验”,西医强调 “对症” 和 “证据”。在西医系统里面,你不仅需要治好病人,而且还要明确知道为什么治好了,所以我们在药厂一方面开发药物,一方面拼命寻找和药效相关的 “生物标记”(biomarker)。有一个能预测药效的 “生物标记”,是很重要的,比如诺华最新的抗肺癌药ZYKADIA?,只对ALK基因突变的病人才有用 。在临床试验和目前进入市场后,只有基因测序是ALK突变的病人才会使用ZYKADIA。
中医则完全没有这个 “困扰”,只要治好了病人,即使100个里面只治好了一两个,我们就会说中药有效!这是很多西方人不相信中医,很多中国科学家近年来对中医排斥的重要原因:中医到底是拼运气还是真科学?! 但是在癌症这件事情上,治愈率低不是根本问题。因为即使西方上市的抗癌药,不用 “生物标记”,而用到不筛选的癌症病人身上,效果也是很差的。比如ZYKADIA用到所有肺癌病人身上,有效率不会超过3%(因为只有4%左右肺癌病人有ALK突变,而ZYKADIA对70%左右ALK突变病人有效)。
其实,以往在 “生物标记” 被广泛理解和应用之前,很多抗癌药都过不了临床试验,因为这些试验药物对绝大多数(95%以上)病人都没效果。现在美国的药监局(FDA)正在联合各大药厂开展一个大项目:从以前 “失败” 的药物中淘金子。理由是虽然 “失败” 的试验药物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对多数病人都没啥效果,但是如果对其中有一个或者几个病人有效,如果我们现在能用新的生物检测技术,知道这一个或者几个病人有什么特别之处(基因突变,肿瘤代谢,表观基因组学之类的),也许这些 “失败” 的药物就能焕发青春,被开发成只针对有这类病人的 “特效药”。
我觉得相似的道理,中医治疗癌症之所以不受大家待见,是因为它对绝大多数人都没啥效果,但是如果能把 “生物标记” 的概念引入中医,是不是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家的观点呢?还没那么简单。因为中药还有一个严重不符合西方科学观的东西:靶点是未知的!西药的 “生物标记” 绝大多数时候都和药物的靶点直接相关,比如ZYKADIA直接针对的就是突变的ALK蛋白活性,这同时也是 “生物标记”。中药就麻烦了,”调养五脏六腑” “增强身体机能” “促进代谢废物排出”,说白了,就是 “综合调理”。但是在西方科学家眼中,这简直就是伪科学和民科。
我们之所以不知道中药的靶点,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中药里到底有什么,特别是什么是有效成分。一堆的草药,动物尸体,粪便(不信啊,去查查 “夜明砂”)之类的东西煮在一起,谁知道里面到底啥是有效成分?别说中药了,你知道 “小鸡炖蘑菇” 里面啥是有效成分么?
现在很多人尝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分离中药中的核心有效成分,可惜成功的很少,但是偶尔也有运气好的,比如大名鼎鼎的 “青蒿素”,这种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化合物对治疟疾有奇效,在世界上救了几百万人,在2011年得到了号称 “诺贝尔奖前传”的 “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我个人觉得如果中药是 “单方”,提纯化合物可能还有希望,如果是 “复方”,用现在的技术和理念,大家真可以洗洗睡了。可惜,中药绝大多数都是复方。
目前,我觉得纯靠中医取代化疗放疗来治癌症风险太大,成功率不会超过1%。但是中医作为西医化疗放疗后的身体调理,可能比用西医更好。西医因为靶点太单一,要做全面身体调理基本不可能的,这个时候,也许 “一锅乱炖” 的中药反而会好一些。
改变中医在抗癌界地位的最终办法还得是大规模临床双盲实验,让客观效果说了算。这是不变的真理,对各种医疗办法和技术都适用,无论你是东方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喜欢混沌还是单一。
最后说句不科学的幻想:最近两年癌症研究领域的最大突破是临床上免疫疗法的成功,虽然目前还是早期,只测试了很小部分病人,但是临床实验结果确实让人鼓舞,比如在皮肤癌中的效果超越了现有的所有药物,让很多只能活几个月的病人多活了几年 ! 我一直觉得中医中很多药强调的所谓 “系统调理”,也许靶点是在免疫系统?!如果是这样,也许我们真有幸有一天在抗癌药物领域看到中国传统医药大发异彩了。
(九)神奇的抗氧化保健品
小时候在四川常常跟着爷爷和爸爸泡茶馆。在美国,喝茶近20年也慢慢流行起来,因为相对咖啡,茶含有相似量的咖啡因,但是喝茶对身体更好,因为茶有保健功能,茶富含抗氧化的成分。
不知从何时开始,“抗氧化” 成了家喻户晓的词,尤其是各类保健品们,都愿意给自己带上 “抗氧化” 的标签。从简单的维生素E,胡萝卜素,到名字更高级的 “灵芝孢子粉” “葡萄籽油” “虾青素”,无一不是以 “抗氧化” 作为主要卖点。抗氧化保健品能预防衰老,预防癌症,预防糖尿病,预防老年痴呆,增加怀孕几率,改善皮肤,改善睡眠和减肥。总之,很神奇!
商家的观点主要是:(1)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受到各种内在的外在的摧残,于是产生了氧化自由基,破坏DNA;(2)坏细胞会导致衰老或者癌症;(3)抗氧化的保健品就能阻止氧化自由基的形成,从而预防衰老或者癌症。
这里面的(1)是有科学依据的,(2)单独看是对的,(3)则是彻头彻底的 “洗脑广告”。一个优秀的 “伪科学”,一定要包含一定的真科学成分。抗氧化保健品无疑是个携带优秀基因的 “伪科学”。
氧化自由基破坏DNA,破坏任何东西,都是在细胞层面,绝大多数 (&99.99%) 被自由基破坏的细胞都会被我们的免疫系统自动清除,根本轮不到它们来引起衰老或者癌症,真正导致衰老和癌症的,都是系统性的变化。即使退一步,有个别被自由基破坏的细胞活下来了,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靠外源吃抗氧化剂就能清除这种细胞,或者预防这种细胞的产生。抗氧化产品的一切好处都发生在群众的想象之中。
而唤起群众想象,把抗氧化保健品真正推向广大消费者的,不是医生,而是另一些有社会号召力的人,比如鲍林同学 (Linus Pauling)。
鲍林是美国最有名的化学家之一,在量子化学和结构化学上有相当牛x的贡献。他先在54年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又在62年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成为历史上两位得过两个不同的诺贝尔奖的人 (另一个是居里夫人,但我觉得和平奖就是一个笑话)。也许是鲍林想得第三个医学生理诺贝尔奖,成为宇宙第一人,又所谓不想当好医生的和平使者不是好化学家。鲍林在后半生开始拼命推崇用维他命C来治病,开始是感冒,后来发展到癌症。还和医生合作,象模象样地设计临床试验来证明癌症病人吃维他命C能延长寿命,发了好文章。结果很快就被人发现他的临床试验设计有严重问题:吃维C的病人本来症状就轻一些,当然活得久。
后来Mayo Clinic等大医院做了更大规模的试验,发现维C完全无效。但群众对名人的信任是无限的,无论这个名人是不是专家 (参见某央视主持在反基因中的号召力),一个想当好医生的化学家和和平使者成功给群众上了一个科普课。商家一看,机会来了,迅速推出产品给大家洗脑,一个抗氧化保健品的 “伪科学” 就此诞生。
戴.比尔斯 (De Beers) 公司1947年的一个广告:'A Diamond is Forever”,被评为20世纪最佳广告,因为这一个广告彻底改变了钻石的地位,钻石戒指成了订婚戒指的必然选择,在这之前很少有人见过戒指上带钻石,订婚一般是红蓝宝石之类。但现在,没人再去追究为啥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情人节的巧克力和玫瑰花,万圣节的糖果和服装,圣诞节的装饰和礼物,无一不是各大相关商家推波助澜,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消费习惯。抗氧化营养品也是一个很成功的广告战役。
抗氧化保健品 (或者任何保健品) 在抗癌,抗衰老上的效果一直是有很大争议的。基本所有的大规模双盲临床实验都证明长期吃抗氧化保健品没有任何好处(1,2,3)。去年一篇很好的科学报道直接证明吃抗氧化药物反而增快了动物模型上癌症生长速度(4)。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官方网站上,也明确指出,吸烟的肺癌患者如果吃抗氧化药物,实际会加速肿瘤生长和复发(5,6)。现在正有几个很大的临床实验,在进一步验证抗氧化剂在放疗和化疗后对病人的影响,我们拭目以待,但是从历史上所有的数据来看,也许没有副作用就是最好的结论了。
在我看来,饮食均衡健康是王道,能少吃所谓的保健品就少吃,以后谁再给你推销神奇的抗氧化保健品,请三思后拒绝。
心情好才是真的好,免疫系统好才是真的好!
(十)溶瘤病毒,以毒攻毒还是毒上加毒
(图) 能裂解癌细胞的病毒卡通画
最近中山大学的颜光美教授研究小组火了,因为他们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一种60年代在海南岛发现的M1病毒,具有溶瘤的特性。M1在体外实验中能抑制癌细胞生长,而不影响正常细胞。媒体一时间大肆报道,认为中国找到了治疗癌症的新方法。据说现在颜教授一天要收到几百封电子邮件,还有病人亲自上门主动要求当临床实验的”小白鼠“。
好几个朋友转发M1的报道征求我的想法。我首先要说:溶瘤病毒是真实存在的,现在在美国有十多个公司的几十个临床实验在进行。颜教授团队这篇论文从实验设计到数据到结论也是严谨,合乎科学研究方法的。但我不得不迅速泼一盆冷水:M1病毒治疗癌症的数据目前看起来很弱,这种学术化研究离临床还非常遥远,类似这样的论文每年至少好几百篇,能真正转化到临床的凤毛麟角。大家不要期待太高。
我觉得整个事件特别像我们爱玩的一个游戏:传话。(一群人站成一排,第一个人开始说一句话给第二个人听,第二个给第三个人听,一个个传下去,等到最后一个人再说出来,经常让人捧腹大笑)
第一个(颜教授团队)说:M1溶瘤病毒在“体外” 对“有某些基因缺陷”的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对正常细胞影响比较小,在'少数几种小鼠肿瘤模型'的体内实验中,能'减缓'肿瘤生长,对小鼠没有'太强'的毒性。(1)(大家注意一下引号里的内容,这些修饰词对科学严谨性至关重要)
第二个(有些科学素养的媒体)说:中山大学发现天然病毒能有效杀死多种癌细胞,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2)
第三个(基本没有科学素养的媒体)说:中国科学家发现天然病毒能像长了眼睛一样准确找到肿瘤组织并将其杀灭。(3)
第N个(无名真相群众)说:中国科学家发现天然抗癌病毒,人类将攻克癌症,有望冲击诺贝尔奖!(这是一位兴奋的广州出租车司机给我师兄说的)
几次传话(转载)以后,意思已经完全变了,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课题,变成了一场闹剧。就像我们刚造出了凤凰牌自行车,就有人讨论怎么上月球的问题了。我相信媒体的这种“热情”,也远远超出了颜教授团队的想象:本来只治好了几只老鼠,发了一篇还不错的文章,怎么一下子就似乎成了全人类的救星。这不是赶鸭子上架么?
颜教授现在也是骑虎难下了,今天开记者招待会说下周就要在猴子身上做实验(再感叹一下中国速度),3年内争取上临床。M1病毒这个课题值得继续做下去,只希望颜教授团队不要被媒体或政治因素绑架,认真,仔细,科学地进行下一步的毒理和效用研究。我相信会有中国人能在抗癌药物领域做出”突出“乃至”突破性”的贡献,但是前提得是”靠谱“。
好了,回到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到底是个神马东西,现在临床到什么地步了?
所谓溶瘤病毒,并不是特定的一种病毒,而是指一类倾向于感染肿瘤细胞,同时在癌细胞里面能够大量繁殖,最终让肿瘤细胞裂解,破碎,死亡的一类病毒。需要说明的是,溶瘤病毒也会感染正常细胞,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它们对正常细胞毒性弱很多。
用病毒来治疗癌症完全不是新鲜想法,100多年以前,有医生观察到有些癌症病人在得了病毒感染以后,癌症细胞会减少(4,5)。有人开始猜想是不是病毒感染能帮助抑制癌细胞,所谓“以毒攻毒”。于是开始有狂野的医生直接往癌症病人体内打入活体病毒,但是结果很惨淡,有效的例子极少,而且多数病人都被严重感染,甚至死掉了。”用病毒治疗癌症“,成了“毒上加毒”,这个狂野的想法也就暂时搁浅了。
到了1950年前后,新的临床实验规范慢慢建立,这时候出现了新一代狂野医生,希望用更规范的临床实验方法来研究病毒治疗癌症的可能性。和他们的前辈比,虽然新狂野医生实验设计规范了许多,但干的事情却基本是一样:肝炎病毒,黄热病毒,西尼罗河病毒,乌干达病毒,统统直接拿来往癌症病人身上用。当时还没有技术纯化病毒,所以基本就是把被病毒感染的病人血清直接打进癌症病人体内!可以想象当年人们对癌症有多么的束手无策,对新的治疗方法有多么的渴望。
新一代狂野医生的典型代表是Alice Moore和Chester Southam,这两人一个做动物模型,一个做临床,神雕侠侣,珠联璧合,尝试了很多病人,发了无数研究论文(6,7),顺利带领一批人炒作了溶瘤病毒这个概念,可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最后的临床结果要不然就是无效,要不然就是不安全,总之一句话,没用!
但失败是成功的妈咪。这些年的研究也远非浪费,在无数的失败中,人们逐渐开始了解了一些病毒治疗癌症的关键科学问题。比如对人健康无害的病毒,也可以有溶瘤的效果,于是大家开始尝试人体内不致病的病毒,比如腺病毒,或者动物身上的病毒,比如鸡病毒,鸟病毒,猪病毒,狗病毒等等。虽然这些病毒临床效果也有限,但是至少安全性有保证。这次颜教授的M1病毒和60年前就已经发现使用的这些“溶瘤病毒”本质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对直接使用M1的效果非常不乐观。
另外,大家发现很多病毒在体外杀癌效果很好,但是一上临床上就没效果。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绝大多数病毒打到病人体内就被免疫系统识别,然后清除掉了,能到达肿瘤部位的微乎其微。
在后面的三,四十年,虽然大家一直在努力寻找更好的溶瘤病毒,但是受到科学和技术的限制,一直无法突破瓶颈。
直到1990年后人们能够对基因进行改造(传说中的转基因),曙光终于出现在天边。转基因溶瘤病毒相对自然界中的普通病毒,有很多的好处:
1、去掉病毒里的毒性基因,让它更安全。
2、给病毒的表面加上特殊蛋白,可以更特异地识别癌细胞。
3、给病毒转入刺激免疫细胞的基因。这样的病毒感染癌细胞后,不仅能杀死癌细胞,而且能激活免疫系统,形成更长期持久的治疗效果。
从1991年第一个转基因溶癌病毒被报道以后(8),群雄并起,在未来的20多年间上百种溶瘤病毒进入临床实验。到目前为止,美国FDA还没有批准任何一个溶癌病毒,但是现在有50多个临床实验在进行,其中安进(Amgen)的溶癌病毒T-Vec在三期临床中显现了一定的效果,现在正在寻求美国和欧洲药监局的上市批准。除去T-Vec,现在只有另外两个溶瘤病毒在三期临床:治疗膀胱癌的CG0070和治疗头颈部癌症的Reolysin。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美国和欧洲现在都还没有批准溶瘤病毒上市。中国早在2006年就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溶瘤病毒的上市(9)!这个叫H101的病毒在临床上基本无效,被美国和欧洲的药监局多次拍死,但中国药监局勇往直前,不走寻常路,对这样听起来很酷的“新药”大开绿灯。但是H101上市也这么多年了,钱倒是赚了不少,但是也没听说它有什么特别好的效果,安全性倒还好。没效果,但是安全,听起来感觉和吃馒头效果差不多。
总之,溶癌病毒是很古老,很有意思的概念,但临床效果一直很有限。在过去的100多年,这个概念几起几落,但是最近确实有一些临床突破,尤其是和免疫治疗结合以后,也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疗效,我们一起拭目以待。至于M1,我现在只能祝它好运了。
(十一)免疫疗法,抗癌药物的第三次革命
这两年抗癌研究中最令人振奋的消息是“癌症免疫疗法”在临床上的成功。一时间从医生,科研工作者,病人和媒体大众都很兴奋。 “癌症免疫疗法”被各大顶级学术杂志评为2013年最佳科学突破! 《科学》杂志给予评论:“This year marks a turning point in cancer, as long-sought efforts to unleash the immune system against tumors are paying off。“ (今年是癌症治疗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尝试激活病人自身免疫系统来治疗癌症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
在过去的20年,也有很多别的抗癌新药,为什么大家对”免疫疗法“特别推崇?
因为这是一次革命!
免疫疗法的成功不仅革命性地改变癌症治疗的效果,而且会革命性地改变治疗癌症的理念。
现代西方抗癌药物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出现了三次大的革命:
第一次是1940年后开始出现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cytotoxic chemoherapy),现在绝大多数临床使用的化疗药物都属于这一类。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几十种,机理各有不同,但是无论机理如何,它们作用都是杀死快速分裂的细胞,因此对癌症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化疗药物的死穴是它们并不能区分恶性细胞还是正常细胞,因此化疗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人体正常分类细胞,这就是为什么化疗对骨髓细胞,肝细胞,消化系统等都有非常严重的副作用。临床上化疗药物的使用剂量必须受到严格控制:太少药物不能起到杀死癌细胞的作用,太多药物会产生过于严重的副作用,对病人造成”不可逆伤害”,乃至死亡。
有个好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砒霜 (三氧化二砷),这个帮助潘金莲和西门大官人毒杀了武大郎,臭名昭着的“中国好毒药”,现在被重新包装了以后,取了个洋气的名字Trisenox,居然被FDA批准在美国临床上发光发热,用于治疗白血病!这一方面说明任何事情都不绝对,坏蛋也有利用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化疗药物里面鱼龙混杂,不问出身。事实上所有化疗药物只要剂量够高,都能当毒药用,杀人不眨眼。
药物开发有个专业名词叫“治疗指数“ (Therapeutic Index),描述的是产生治疗效果的最低剂量和产生严重副作用的最低剂量之间的差异。治疗指数越大,说明药物越特异,越好。一般的化疗药物的治疗指数都不是特别大,相反抗生素的治疗指数就很大。
第二次革命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2000年后在临床上开始使用的靶向治疗 (Targeted Therapy)。由于普通化疗的治疗指数低,副作用强,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特异性杀死癌症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治疗手段。70年代致癌基因的发现使这个想法成为了可能,因为很多突变的致癌基因在正常细胞里都不存在!
所以科学家开始尝试开发特异的药物来抑制癌症独有的致癌基因。这类药物可以选择性杀死癌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第一个真正意义上针对癌症突变的特异靶向药物是2001年上市的治疗BCL-ABL突变基因慢性白血病的格列维克 (Gleevec)。这个药物的横空出世,让BCL-ABL突变基因慢性白血病病人五年存活率从30%一跃到了89% (2)。
第二次革命出现了!
格列维克这类靶向药物之所以比普通化疗好,就是因为它对正常组织的毒性小,“治疗指数“比较高,病人可以接受高剂量的药物而不必担心严重副作用,因此癌细胞可以杀得比较彻底。目前药厂研发的多数新药都是靶向治疗药物,可以预见在未来10年,应该会有几十种新的靶向药物上市。
第三次革命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免疫疗法的成功!
免疫疗法,相对传统化疗或靶向治疗,有一个本质逻辑区别: ”免疫疗法“针对的是免疫细胞,而不是癌症细胞。
以往,无论手术,化疗还是放疗,我们的目标都是直接去除或杀死癌细胞。我们慢慢发现这个策略至少有三个大问题:(一)化疗,放疗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勾当,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都极大伤害病人身体,包括大大降低免疫抵抗力。(二)每个病人的癌细胞都不一样,所以绝大多数抗癌药,尤其是新一代的靶向药物,都只对一小部分病人有效。(三)癌细胞进化很快,所以抗药性很容易出现,导致癌症复发率很高。
”免疫疗法“的靶点是正常免疫细胞,目标是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癌症。因此相对上面三点传统治疗中的缺陷,”免疫疗法“ 在理论上有巨大优势:(一)它不直接损伤,反而增强免疫系统。(二)可以治疗多种癌症,对很多病人都会有效。(三)可以抑制癌细胞进化,复发率低。
2011年,百时美施贵宝上市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癌症免疫激活药物Yervoy(ipilimumab,易普利姆玛)。Yervoy的上市并没有在市场上掀起太大波澜,原因是它虽然增加了病人生存时间,但很多病人对它没有反应,而且它的副作用比较厉害,看起来不像是一个革命性的药物。到了2013年,作用于相同靶点PD-1的两个新药物,施贵宝的nivolumab(商品名:Opdivo)和默沙东的pembrolizumab(商品名:Keytruda),发布了令人震惊的临床效果:在所有已有治疗方案都失效的黑色素癌晚期病人(多数癌症已经转移)身上,这两个药物让60%以上的病人肿瘤减小乃至消失了超过2年!要知道,这些晚期转移病人平时的生存时间只能以周计算。以前任何一个有效的化疗或者靶向治疗药物的目标都是延长1~2个月的生存时间,而现在免疫药物让60%以上的病人活了超过2年 (3-4)!
这就是第三次革命!
目前这两个明星药物分别在日本和美国批准上市,用于治疗黑色素瘤。同时他们也开始在黑色素瘤以外的各种癌症中测试,早期临床已经出现了一些让人欣喜的结果,我希望它们能尽快用到别的癌症病人身上。而且现在各大药厂和政府纷纷从观望状态转变为全身心跳入免疫治疗研究,在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政策支持下,希望我们能找到更多更好的免疫治疗药物。
整个社会都在拭目以待。
来自馆友的馆藏
汉青的马甲
ID:2369606
星级:★★★★★
当前馆藏:197732篇
建馆时间:2010年07月25日
图书馆访问量:1207万次&
知乎老规矩:不问是不是就问为什么的都是耍流氓。
回答问题之前先解决以下问题:
1,慢性病现在是不是很常见?
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的。为什么?因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了。我的母亲问过我,为什么现在癌症好像比以前多?我说,在你的印象中,以前的老人是怎么死的?是不是生了一场大病,然后只能卧床休息,慢慢地人就不行了?那时候的医疗水平检查不出来,你怎么知道不是癌症呢?同样的道理,为什么慢性病现在好像比以前更常见?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平均寿命延长,有能力也更关注自己的健康,但由于落后的健康观念、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累积和(或)其他因素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到了一定程度,慢性病也就此产生。
2,以现代医学的手段,是不是不能“解决”慢性病?
首先说答案,不是。“解决”可以有许多种形式。假设这里有个经医生确诊的高血压病人,他年龄为 50 周岁,身高 175 公分,体重是 90Kg,血压常年在 150/100mmHg,有 20 年以上的吸烟、饮酒史。那么针对这个人来说,要完全修复高血压或者是吸烟饮酒等对于他心血管系统和消化呼吸系统的损害,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是要控制他的血压,降低他在将来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的可能,是能够做到的。
解决方案是:去正规医院就医,遵医嘱按时(可能是终身)服用药物;立即戒烟、戒酒;坚持健康饮食,保证适量定期运动。是不是看起来挺简单的?可是这里面每一条对于现在的中年慢性病人来说都非常困难。戒烟戒酒不说,几乎要了老命了。坚持健康饮食,应酬要不要去?桌上的大鱼大肉能不能吃?好吧,拉下老脸拒绝了朋友的邀请,硬着头皮坚持吃瓜果蔬菜,喝低脂牛奶,没几天就索然无味了。适量运动?跑几步就喘气,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按时服药看起来最简单:孩子来了高兴坏了,一忙忘吃了或者过几天出门应酬,药也忘带了。然后多吃一倍补上?真的管用吗?药物在人体中往往以一定速率代谢,常常在 5 次服药后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这时候往往才具有真正的治疗效果。一次忘记服药,会使血药浓度降低到稳定浓度的一半以下,需要再 2 到 3 次服药才能达到稳定浓度。而药物也具有安全剂量,多吃可能会超出安全剂量,带来不必要的风险,这真的值得?
假设他真的做到了,可能使得他在将来日子里,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降低,生活质量和平均寿命较没有采取治疗前提高,但并不保证。你说这个我不满意,这哪算解决,这根本就是敷衍了事嘛。但是我要提醒你的是:没有什么药物能够在三年五载内就将过去几十年岁月流逝和不良习惯对你的身体造成的损害彻底修复的,能够把加速恶化的趋势稍微纠正一些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想要彻底根治绝对是耍流氓。
3,产生慢性病的原因和目前的对策?
慢性病的产生有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出生在一个有慢性病家族史的家庭可能会使今后患上慢性病的几率升高。那么出生在慢性病家族史的家庭是不是就没救了呢?不是。只要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控制饮食和体重,适量运动,早睡早起,烟酒不沾等,其患上慢性病的风险可能比无慢性病家族史但是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更低。也许这个人最后还是得上了慢性病,你肯定会说,这么小心地过日子,结果还不是得病了?也没什么用嘛,那还不如好好“享受”人生呢!这的确只能降低风险,并不能保证他不患上慢性病。但是,谁说降低风险就没有用了?假设有这么一群人按照目前一般老百姓生活习惯活一辈子,其中患上慢性病的概率是 30%,而另一群遵从健康的生活方式活一辈子,患上慢性病的概率是 25%,假设这批人有 100 人,那么总的看来,患上慢性病的可能人数就少了 5 人,那么假设这群人有 1 亿人,就会有 500 万人可能免于罹患慢性病。这难道不伟大吗?
而目前针对慢性病的对策主要是:
(1)坚持正确服药。对于中老年的病人,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和降低并发症风险是主要目标。多年的不良习惯和岁月造成的侵蚀可能已经没法挽回,只有在此基础上降低不断恶化的速率,提高生活质量才是根本。
(2)健康教育。对于青年人或者尚未发病的中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未来发病的风险。
你可能会说,从来没人给我做过健康教育啊,你说的这么好,根本没用啊!
其实题主肯定接受过了,只是你不自觉罢了。在医院或者社区里,经常会张贴一些宣传海报,比如预防流感、接种疫苗或者居民膳食宝塔等一系列内容。我敢说有 95% 的人没有正眼瞧过它们,更遑论照着上面的去做了。相信很多人会把医院医生的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的叮嘱当耳旁风,他们最多记得住要好好休息。现在的居民普遍有一个心理:我都活了这么多岁了,你凭啥能(要)干涉我的生活方式?居民依从性太差是目前的一个普遍难题,居民基本对于你的建议当面接受,背后依旧我行我素。其实看到这里大家多少都应该明白了一些:不是现代医学治不好慢性病,是居民自己不愿意(会)治疗慢性病。
治疗慢性病,是一个全社会的博弈。看到这里,肯定有知友要批评了:你又把教科书上的陈腐句子搬出来了。还真不是,我可以稍微展开讲讲。目前,我国的医保来源于税收,就相当于来源于每个纳税人。有些人喜欢贪小便宜,认为反正是“公家”的钱,于是小病也去看。这样就占用了医疗卫生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浪费。有人肯定又要说了:生病看病是我的权利,你凭啥剥夺我的权利,再说了,我怎么知道得的是小病?那么相较于一些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的人,这些人在医疗方面享受的“福利”要更多。于是他们之中的一些人会去嘲讽其他人,说你们傻了吧唧的,医保的钱都浪费了吧?还整天自己折腾自己,跟苦行僧似的,有什么用?生病了反正有医保。于是其中部分人就掉入了囚徒困境:自己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吧,好像吃亏了,那还不如放开吃放开喝呢!
我觉得我们这代人一辈子的工作就是要同以上思想斗争。只有大家都舍得去“吃亏”,那么我们的国家才会有更多的力量去解决贫困、基础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国家才有更有希望,才不会陷入无休止的内耗。
接受批评,随意转载。
——来自馆友的馆藏
lindan9997
ID:535749
星级:★★★★★
当前馆藏:279486篇
建馆时间:2009年12月11日
图书馆访问量:4992万次&
作者:叶倾城
忘了我妈是什么时候开始练太极拳太极剑的。
和风丽日的早晨,看她在楼下空地打得一丝不苟,也是一景。寒风冷雪,她照样仗剑下楼,我难免拦阻,开她玩笑:“您这已经三四人不能近身了,还准备打成一代宗师?”
我妈白我一眼。
总得等她走完三四趟上楼,才跟我说:“我还不是为了你们。”
没错,她活着,我们才有准心骨,不至于沦为孤儿。她得健康,我们才有时间精力做别的事。她不病不痛,我们才能感觉到阳光的暖、晚餐的香,才能活得有滋有味。
我妈爱我们,所以,她努力让自己活得健健康康。这是我们的福气,她的成就。
健康与亲情,密不可分。看飞利浦的健康人生故事,最打动我的,是“马拉松夫妻”。他们是一对平凡的夫妻,对运动没有特殊爱好。只是1997年,她心脏病发作倒地,当时才39岁。她对他说:“你年纪小,要真有那一天,你必须得再找一个。”他生气,他不信这是必然,他下定决心以肉身扳回一局,抗拒“那一天”的来临。她出院后,他拉着她的手,开始“走步”,先是100米、200米,都出虚汗。渐渐变成跑步,一圈两圈,每天能跑20公里了,参加马拉松了。她说:能跑过金婚,就是胜利。他说:应该我爱她比较多。他们是1981年结的婚,离金婚不过只有十几年了。
&&&&&&&&&&& 六旬夫妻携手跑马拉松:陪你跑到金婚时
爱一个人,就与他/她长相厮守,这是非常朴素与简单的想法。如何实现?首先是“厮守”,得结婚。萍水相逢、一念惊艳,更适合写小说拍电影,是闪电,不能用来给手机充电,一起买菜做饭吃饭睡觉是王道。然后是“长”,想金婚,首先得活到那岁数。
我们都有过考前几宿几宿的熬夜,都为不值得的人痛哭失眠过,放任过自己发胖、吃垃圾食物,也用严苛的方式强迫自己瘦下来——一胖一瘦之间,对身体作下好多孽。那时年轻任性,凡事求快,求立竿见影。你和我说五十岁,我嗤之以鼻:生命只在好,不在长。
一定要过了一个年纪之后,明白了:做学问,不在拼命在长命。
许多许多事都如此。
你思想前瞻,超过同时代,与你的读者相见恨早?没关系,你活得够久,到你晚年,他们就追上你的步伐了。晚年成名的作家,中国有张中行、钱钟书,日本有藤原俊成,80到90岁之间,是他一生创作的最盛时。
你与一生的爱人相遇恨晚,你说:“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他说:“珊瑚百尺珠千斛,难换罗敷未嫁身。”没关系,努力活下去,双双活过自己的配偶后,王太后与太上皇,也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故事,史上有,我周围也有。也许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但好歹有情人终成眷属了。虽然“终”得太晚,与终点挨得太近。
而这一切,都必须依靠健康、有律、节制的生活。中国人往往追求大爱无疆,把爱遍洒周围人,像王克勤,为了尘肺受害者大声疾呼,则接近“泛爱众则亲仁”的圣人训。这是境界,凡人做不到,能做到的是:照顾好自己。大冬天,穿个秋裤;再忙再累,偶尔跑个步总是好事儿;尽量不熬夜,为了工作是没办法,其他美剧英剧游戏都不值得……这是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然后,照顾好你爱的人,比如圈圈爸爸,三十多岁的理科男,为了捕捉女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抓过张纸来就作画。我身为写作者,几乎也在为孩子分分秒秒地写,观察与记录,父母子女之间的呼吸相契,再没有比这更能让孩子身心健康了。这可能也难,但至少光别说“喝热水”,给肚子疼的人煮碗菜粥泡杯红糖水。也许红糖不比白糖有更多药效,加上爱意则不然。
古人云:赠人以车不如赠人以言。我一向反其道求之:赠我以言,不如赠我以车;赠我以车,不如赠我以一世的健康。
喜宝说:我要爱,不然就要很多很多的钱。如果都没有,至少我还有健康。啊不不不,一定要健康,一定不能没钱,爱不爱的……至少我爱我自己。
——来自馆友的馆藏
ID:9771186
星级:★★★★★
当前馆藏:13770篇
建馆时间:2012年04月19日
图书馆访问量:275万次&
忙忙碌碌一整年,该是回顾总结的时刻了。一年里,各大医院每天都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每个科室主任都有一肚子的话想对患者说,并通过《生命时报》对这个越来越关注健康的社会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心内科主任霍勇
有胸痛上医院,得心梗通血管
2015年有4个问题应该向广大患者强调。
首先,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高居不下,原因是我国高血压群体巨大且控制不力。
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3.3亿,其中绝大多数都属于H型高血压。一项6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高血压患者约75%伴有血浆Hcy水平升高。
此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Hcy是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卒中发生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除遗传因素外,国人饮食习惯造成的低叶酸摄入是导致Hcy水平升高的重要原因。我们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服用适量叶酸片作为补充。
其次,临床上心肌梗死的病例数不断增加,说明预防工作不够。
要预防心梗,一定要控制胆固醇,主要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且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蛛丝马迹,进行治疗。很多患者体检发现了血脂高,常常不在意,这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一直强调限盐、戒烟、适当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这是控制心梗发病的最好保障。
再次,心脏急救体系的建立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老百姓不懂医,但一定要记住“有胸痛上医院,得心梗通血管”这10个字。
最后,全社会应普及心肺复苏基本技能,关键时刻也许就能挽回一条宝贵的生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
打胰岛素应该提前
内分泌科,如今糖尿病人最多。近2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急剧增加,全国有1亿左右,反映在科室里就是门诊和住院病人中占了八成,其中大部分是2型糖尿病患者。
这一年里,我们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是,2型糖尿病患者开始胰岛素治疗的时间普遍偏晚。按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口服降糖药使用两到三种超过3个月,如果血糖仍未能控制住(糖化血红蛋白高于7%),就该打胰岛素了。
在2015年,我们的一项研究发现,口服药治疗效果不好的2型患者,开始基础胰岛素治疗时,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10%,这充分说明我国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不及时,需要提前。
根据我们的了解,很多糖友觉得一旦打上胰岛素就停不下来了,或者觉得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了,或者担心会“上瘾”,有的则是害怕疼痛和低血糖,他们对胰岛素治疗充满了恐惧,于是产生抗拒心理。
事实上,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是安全、有效的,不存在成瘾问题,能将患者的血糖尽快控制住。
如果患者长期暴露在高血糖中,特别是血糖上蹿下跳不断波动,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会明显升高,也就是说将来发生心脏病、脑卒中、眼底病变、肾衰竭、足病等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
乙肝丙肝在减少,“酒肝”“药肝”增速快
2015年,本专业科室总的情况是新发的乙肝、丙肝患者在减少,而与生活方式相关的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患者明显增加。
一直以来,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病是肝病科的主体。随着近年来乙肝疫苗接种的普及,新感染的乙肝病人越来越少。研究证明,只有规范化的抗病毒治疗才能阻止疾病进展,防止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我国有特有的“酒文化”,特别是有劝酒的恶习,这些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酒风盛行,临床上的酒精性肝病越来越多,甚至有酒精引发的肝衰竭病例,严重威胁生命。
酒精性肝病没有特效药,现有治疗效果也差。有些人为了“安全喝酒”,到处去找保肝、护肝、养肝的药,这些都是不靠谱的,最好的预防办法就是戒酒和少喝酒。
另外,人群中肥胖和超重非常普遍,引发的脂肪肝叫“非酒精性脂肪肝”,开始多了起来。很多人觉得脂肪肝又没啥症状,根本不在乎,其实所有慢性肝病都可能发展成肝硬化、肝癌,必须加以防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社会趋于老龄化,老年人病多,吃的药多,再加上有些人滥服保健品、营养品,引发的药物性肝损害越来越多。必须提醒大家的是,是药三分毒,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关节科主任林剑浩
关节炎要开运动处方
这几年到关节科治疗骨关节病的患者越来越多,2015年也延续了这个趋势。骨关节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是关节的老化,年龄越大,患病人数越多,60岁以上的人1/3都会得。
现在人们普遍寿命延长,并且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了,老了也要出去走走,游山玩水,所以到关节科寻求帮助的人逐渐增加。
2015年关节科最重要的进展,一是内外科联合治疗成为气候。以往,外科医生的兴奋点就是手术,如今学界认识到,治疗骨关节病还需要骨内科医生,即通过药物等保守治疗手段,联合康复学科,对早期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效果更佳。
另外,外科在治疗技巧方面也有了发展,不局限于全关节置换,关节镜下的软骨修复、关节置换一半等方案更加多样化,可给病人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另一进展是关于运动对骨关节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医生可以给病人制定具体的运动指导意见,即开出运动处方。
有些老年人退了休,成天爬楼爬山,运动量过大,不讲究循序渐进,对骨关节病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老人关节一变得僵硬,就再也不敢运动了。这两种情况都是常见的错误。
接下来的一年里,希望骨关节病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地运动,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上海肺科医院
肺内科主任周彩存
低剂量CT筛出早期肺癌
过去的几年里,全国多地都在雾霾的笼罩下,特别是北方地区,一些南方地区也难以幸免。与之同步的,是肺癌的发病率快速上升。以北京为例,肺癌的发病5年时间上升了46%。上海的情况也很严峻。
临床上发现的问题,主要是肺癌发现普遍偏晚,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经到了中晚期。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肺癌早期没有典型症状,有的患者有咳嗽、胸痛、声音嘶哑、发热等症状,往往没有特异性,非常容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理解产品整体概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