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续极动后出现胃痛持续两天,胃涨。

青岛中医治疗肝病资料验方再续集
中医专治白癜风 牛皮癣 湿疹 荨麻疹 皮炎 疱疹 黄褐斑 痤疮 雀斑等各种顽固性皮肤病 ,电话
,青岛峰山路32-3号广博社区门诊。
中医专治妇科 男科 肿瘤 不孕症 老胃病 气病 顽固性失眠 抑郁 神经症等疑难杂症,电话
青岛峰山路32-3号广博社区门诊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国医大师李振华为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医教育家。专著有《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振华》、《国医大师李振华》等。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载,学验俱丰,擅长治疗急性热病、脾胃病及疑难杂病。笔者通过学习李教授有关著作,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卫气营血辨证治流脑
  温病的基本病理是“损阴伤正”。李振华教授提出治疗应注意清热解毒,保持津液,他用这一方法指导治疗流行性脑炎、乙脑等热病,取得了良好疗效。流脑属于温病中的春温病,发病开始类似伤风感冒,患者会突然发热,头痛,咳嗽,多伴有呕吐,咽干咽痛,皮肤黏膜多有出血点(皮疹),重者出现项强,甚至抽搐、昏迷等危急症状。上世纪五十年代豫西发生较严重的流脑时,采用卫气营血辨证,以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息风通络、凉开透窍、保存津液为治疗总则:卫分证可见发热,头痛,咽干,口渴,咳嗽,恶心呕吐,恶风或不恶风,精神不振,皮肤多伴有出血点,轻度项强,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宜辛凉透邪,散热解毒,方用银翘散加减(连翘、银花、公英、葛根、桔梗、杏仁、荆芥穗、薄荷、牛蒡子、淡豆豉、菊花、竹茹、甘草)。气分证可见高热持续不退,不恶风,自汗出,呼吸气促,咽痛,口渴,头痛,呕吐加重,面色发红,项强,嗜睡,舌质红,舌苔黄,脉洪大;治宜清解里热,解毒存津,方用白虎汤加味(生石膏、知母、连翘、银花、葛根、菊花、竹茹、牛蒡子、天花粉、陈皮、甘草)。营血证可见高热不退,项强,抽搐,神昏,谵语,甚则深度昏迷,口唇干燥,皮肤皮疹明显而色暗,舌质绛苔黄缺津,脉数;治宜凉血解毒,息风透窍,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犀角或水牛角代、丹皮、赤芍、玄参、知母、生石膏、黄连、栀子、黄芩、葛根、连翘、全蝎、地龙、僵蚕、甘草),配服安宫牛黄丸。恢复期可见体温正常,神志清醒,体倦乏力,食欲不振,食少胃满,口干,头晕,舌质偏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益气和胃,方用沙参养胃汤加减(辽沙参、石斛、麦冬、知母、天花粉、白芍、太子参、陈皮、鸡内金、郁金、乌药、菊花、甘草)。结果70多例患者全部用中药治愈,得到群众的信任和上级部门的表彰。
  健脾疏肝疗胃病
  李振华教授通过深入研究脾胃病及其有关病症的辨治,形成系统独特的学术思想。他承担的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根据自己40余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交错”的病机理论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则,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划分为:脾胃阳虚采用香砂温中汤:党参、茯苓各15克,白术20克,香附12克,陈皮、半夏、厚朴、干姜、川芎各10克,砂仁8克,木香6克,丁香5克,炙甘草3克;脾胃阴虚则采用沙参养胃汤:沙参、白芍各20克,麦冬、石斛、山楂各15克,知母、花粉各12克,鸡内金、丹皮、乌梅肉、陈皮各10克,生甘草3克。经300例临床和实验观察,有效率98.7%,治愈率32%,最终通过国家验收,被认为是一项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对于痞满,虽病位在胃,但基于脾胃之间脏腑表里、纳运升降,以及肝脾、肝胃生克乘侮特殊的生理关系、病理特点,总结出治胃必联系到脾,涉及于肝的诊治经验,亦采用香砂温中汤加减。全方针对肝郁、脾虚、胃滞的病机特点,集疏肝、健脾、和胃、消积、降气等药,通中有补,补中寓行,使脾虚得健,肝郁得疏,胃滞得和而收佳效。
  另外,他认为舌诊能提供丰富的辨证信息,临证定要详细观察,如若舌体胖大则为脾虚;舌体胖大、苔正常则为脾气虚,能食不能消,脾不能运化.甚则水湿排泄失常而浮肿虚胖,或导致血脂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则为脾胃虚寒;舌体胖大、苔白腻则为脾胃气虚、寒湿阻滞;舌质淡、体胖大、苔腻则为脾虚湿阻;舌体胖大、苔黄腻则为湿热蕴结,并据苔黄之轻重,舌质颜色的红绛与淡白以辨其湿或热的偏盛。
  调理脾胃祛肠疾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肠澼”、“肠风”、“脏毒”范畴,是一种病变主要在直肠及乙状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是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常为本病发病的诱因。他认为脾虚湿阻是病理基础,湿热互结、气滞血瘀是病理变化,脾肾阳虚是病理转归。治宜健脾利湿、温肾止泻。采用五苓散、平胃散、理中汤、四神丸、香连丸合方:炒白术、猪苓、苍术、川朴、煨豆蔻、乌贼骨各10克,茯苓、黑地榆各15克,泽泻、诃子肉各12克,五味子、补骨脂各20克,炒薏苡仁30克,干姜8克,木香、黄连各6克,桂枝、吴茱萸各5克,甘草3克,大枣5枚,水煎服。治疗期间及康复后嘱患者忌食辛辣、油腻、生冷和不易消化食物。
  关格属于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泛指自空肠起点至直肠之间任何一段肠管的肠内容物运行受阻。形成原因有气滞、血瘀、寒凝、热结、湿阻、积食、虫结等,肠腑之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暴饮暴食、饮食不节、气血瘀滞、热结寒凝、燥屎内结等致肠道传化障碍、清浊不分,积于肠道而导致本病。急性者多为实热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不能排气和排便等症状,采用大承气汤通腑泻热,急下存阴,不但有促排作用,且有灭吐之效,可解除麻痹性肠梗阻;慢性者采用疏肝理气、温中健脾和胃法,以温中方:土炒白术、茯苓、旱半夏各10克,陈皮、炒白芍、炒香附、炒枳壳、西茴各6克,砂仁、乌药各8克,北山楂、沉香各5克,木香4克,桂枝3克,甘草2克,水煎服,日1剂,诸药合用,共同调理脏腑气机,使中焦脾升胃降及大小肠泄浊功能恢复正常,梗阻得以解除,彻底治愈本病。
  审病求因除杂症
  脏躁是妇女在断经后发病率较高之证,他认为其病机虽涉及心肝脾三脏,但演变的关键在肝脾两脏,故曰肝郁脾虚为脏躁发病之本。以理气豁痰、清心透窍为法,采用清心豁痰汤:白术、橘红、半夏、香附、枳壳、小茴香、乌药、郁金、节菖蒲、栀子、胆南星各10克,茯苓15克,莲子心5克,甘草、琥珀各3克(分冲)&,水煎服。诸药合用,使肝气条达,脾运得健,痰火散除,心神安宁,则脏躁自平。
  对于梅核气,他认为该病虽发于咽喉,却与脏腑失调有关,咽部异物感为标,肝脾失调为发病之本,气滞痰凝咽喉为其病机关键。辨证属脾虚肝郁,气滞痰凝者,治宜健脾疏肝,降气化痰,清利咽喉。采用理气消梅汤(紫苏子、射干、木香、桔梗、胆南星、白术、厚朴、橘红、陈皮、法半夏各10克,蝉蜕、云苓、甘草各5克)。并嘱忌食辛辣厚味之品,保持心情舒畅。诸法合用,标本兼治,获效甚捷。
  肥胖病其病理主要由于脾虚气弱,痰湿聚集,或兼水湿内停,血瘀气滞。治疗重在益气健脾,渗湿祛痰,行气活瘀导滞法,采用清消饮:荷叶、生白术各12克,泽泻、茯苓、草决明、薏苡仁、防己、黄芪各15克,陈皮10克。痰湿重者加杏仁、枇杷叶各10克,小便不利者加车前草15克,猪苓12克。诸药配伍,健脾渗湿,升清降浊,使湿去脾健,运化正常而获效。&
  痹症分为4类:风痹治宜祛风活血,散寒利湿,方用祛风宣痹汤:当归、香附、川芎、桂枝、羌活、独活、秦艽、白芷、赤芍、寻骨风、鸡血藤、甘草;寒痹治宜温经散寒,疏风燥湿,方用加味乌头汤:桂枝、羌活、秦艽、白芷、麻黄、制川乌、白芍、黄芪、甘草;湿痹治宜健脾燥湿,祛风散寒,方用燥湿宣痹汤:羌活、独活、秦艽、白芷、桂枝、苍术、川芎、薏苡仁、寻骨风、甘草;热痹属急性风湿热,方用清热宣痹汤(知母、防己、葛根、生石膏、忍冬藤、寻骨风、生薏仁、桑枝、黄柏、桂枝、甘草),热痹日久、湿热蕴结,方用宣痹汤(白术、泽泻、知母、茯苓、防己、川木瓜、寻骨风、鸡血藤、丹参、千年健、穿山甲、桂枝、香附、制马钱子、甘草),热痹化火伤阴,阴虚热盛,药用水牛角、丹皮、葛根、知母、白芍、生石膏、桑枝、鸡血藤、川牛膝、制马钱子、甘草。只要辨证准确,治则相契,定会获得显著疗效。
  此外,心脏病多因心阳衰竭而死亡。他认为治疗冠心病,既要重视活血通脉,又要重视心阳的强弱,若果患者心阳强盛,心脏功能不弱,尽管心脏血管狭窄,一般也不会导致心脏衰竭。所以应在助心阳的基础上,加一些理气活血的药物,以促使心脏血行通畅。
  总之,李振华教授在临床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使之得以继承发扬。
木蝴蝶 清肺利咽疏肝和胃
别名:千张纸、兜铃、大刀树、三百两银药、玉蝴蝶、破布子、白故纸、海船果心、白玉纸、满天飞
  药用部位:成熟种子
  药材性状:本品为蝶形薄片,除基部外三面延长成宽大菲薄的翅,长5~8厘米,宽3.5~4.5厘米。表面浅黄白色,翅半透明,有绢丝样光泽,上有放射状纹理,边缘多破裂。体轻,,剥去种皮,可见一层薄膜状的胚乳紧裹于子叶之外。子叶呈蝶形,黄绿色或黄色,长径l~1.5厘米。无臭,味微苦。
  产地:云南、广西、&贵州。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收成熟果实。曝晒至果实开裂,取出种子,晒干。
  性味归经:凉;苦、甘;归肺、肝、胃经。
  功能主治:清肺利咽,疏肝和胃。用于肺热咳嗽,喉痹,音哑,肝胃气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研末,每次1.5~3克。
  外用:适量,敷贴,或研末撒。
  禁忌:脾胃虚弱者慎服。
分期辨治病毒性乙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属中医肋胁痛、肝气郁滞、肝胀、阳黄、胁胀、阴黄、虚劳等范畴。典型症状: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消化道或全身症状,如乏力、纳减、恶心、厌油、发热及黄疸,肝肿大、肝区痛,巩膜及皮肤黄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实验室检查,将有助于乙型肝炎的确诊。
1.无黄疸型本型多由饮食不慎,或湿热内蕴,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而成;冶法初起以清热化湿、疏肝解毒为主。方用蒲公英18~
30克,土茯苓12克,秦皮9 克,白花蛇舌草30克,广郁金9克,制大黄9克。水煎服,每日1剂。
随证加减:湿重者加苍术9克;热重者加黄芩9
克或猪胆汁炒黄连3克;脘腹胀者加炒枳壳9克,木香9克;大便溏薄者制大黄减量,加炒白术9克,焦六曲12克;疲乏明显者加糯稻根30克;旰区痛明显者加川楝子9克,制元胡12克;食欲减退明显者加炒谷芽9克,炒麦芽9
克或用炙鸡金(研末),每次3克,每日2次,吞服。
方中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土茯苓渗湿,广郁金疏肝理气,制大黄荡涤温热之壅滞,秦皮清肝泄热。
2.黄疸型方用茵陈 15~30克,生山栀9克,黄柏9克,生大黄9克(后下),黄芩9克,生甘草3
克,七叶一枝花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随证加减法:挟风寒者加麻黄6克;湿盛者加土茯苓15克;热盛者加龙胆草9克;肝大明显者加丹参15克;脾大明显加炙鳖甲12克;黄疸持久不退者加青黛0.9克,明矾0.45
克(研末),入胶囊饭后吞服,每日3次。
方中茵陈清利湿热;山栀、黄芩、黄柏泻火,大黄荡涤肠胃,前后分消,使湿热从二便而出;生甘草、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
方用当归9克,丹参 12克,赤芍9克,白芍9 克,炙黄芪12克,广郁金9 克,败酱草30克。水煎服,每目1剂。
随证加减:食欲减退者加焦山楂12克,炒麦芽 12克;湿盛者加干藿香9 克,佩兰9克,生薏仁12
克;热盛者加生山栀9克,黄连3克;湿热两盛者加茵陈15克,生山栀9克;低热者加银柴胡9克,川石斛9克;脾肿大者加乌梅4.5克,炙鳖甲12克(先煎);肝区痛者加川楝子9
克,制元胡12克;早期肝硬化者加三棱9克,莪术
12克,炮山甲12克(先煎);黄疸晦暗不退者加茵陈15克,熟附片9克(先煎);脾虚者加白术12克,茯苓12克;气虚者加党参
12克;血虚者加制首乌12 克;阴虚者加生地12克,北沙参12克;阳虚者加仙灵脾12克,肉桂3克(后下)。
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丹参、赤芍活血散瘀,广郁金开肝气之郁结,炙黄芪益气健脾,辅以败酱草清热解毒而祛余邪。 (丹霞辑)
王玉生柔润肝体调和肝用方
对各种肝病如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等,主张注重其生理、病理特征,注重肝体阴用阳及肝肾同源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以中医辨证诊断立方遣药,并合理结合西医各项检查诊断及其病理改变恰当运用西药,做到西为中用。发表学术论文65篇,编著出版医学专著5部,参编著作4部。
  组成:山萸肉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枸杞20克,女贞子20克,黑芝麻10克,菟丝子20克,香附12克,山药20克,莲子肉20克。
  功能:柔润肝体,调和肝用。
  主治:高血压、低血压、各种紫癜、各种贫血、神经衰弱、神经头痛、干燥综合征、各种骨关节病、便秘、糖尿病、眩晕、各种慢性肝炎、各种眼科病、月经不调等属于肝阴亏或肝肾阴虚者。
  用法:每剂水煎两次,两次药液合并日服两次,或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10克,每日服3次,每次1丸。
  方解:山萸肉、当归、白芍、柔润肝体为君。女贞子、枸杞、山药、莲子肉助君柔养肝体为臣,菟丝子、黑芝麻性微温,阳中求阴以助肝阴为佐,香附条达肝气以助肝用为使。诸药合之,不温不寒,不腻不燥,肝体得柔润,肝用得畅达。
  临床应用:本方应用比较广泛、因为肝肾同源,故可肝肾同治,所以无论内科、妇科病、皮肤科或外科病,凡见到腰膝酸痛、头痛头晕耳鸣、双目干涩、手足心热、潮热、脉细等肝阴虚或肝肾阴虚者皆可以此方应用。
  加减:如偏于肾阴虚者可加龟板胶15克,川断20克,桑寄生20克,熟地30克。如兼有少寐可加酸枣仁、夜交藤。如兼有脾虚湿盛可去山萸肉,加白术15克,枳壳12克。如大便干可重用当归至30克,加火麻仁12克。如属血虚,月经量少加熟地30克,阿胶12克。如兼有头痛可加川芎12克,菊花15克。
  王玉生,男,1945年生。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德州市名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胃脘痛陈宝贵临证疏肝和胃方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临床常见多发病证。其特点为病程长,易反复发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胃痛的常见病因有寒邪克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几个方面。陈宝贵尤其重视情志因素对胃痛发病的影响,他认为肝与胃木土相克,胃与脾表里相关。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易发为胃痛。如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临床症见:胃脘胀痛,以胀为主,或攻窜两胁,或胃脘痞满,恼怒生气则发作或加重,嗳气得舒,胸闷叹息,纳呆腹胀,排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疗以疏肝和胃为大法,方选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药用柴胡、芍药、川芎、香附、陈皮、枳壳、甘草。
  方解&&方中柴胡主散能升,长于舒展气机,疏解郁结,此外柴胡在方中还具有引诸药入肝之长;枳壳行气导滞,与柴胡相配,一升一降,舒肝和胃,消导壅滞;柴胡伍以柔肝缓急之芍药,调肝护阴,刚柔相济,相辅相成,既除芍药之腻,又缓解柴胡之燥,体用兼顾,互为制约;芍药合甘草,缓急舒挛,止痛和中;香附、陈皮行气疏肝理脾;川芎为血中气药,善于行散,开郁止痛。上述诸药共成疏肝和胃之剂。
  加减&&临床若见肝郁化火,气火上逆,则兼有头痛头胀,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胁肋灼痛等症,可加丹皮、川连、左金丸;胀痛甚加延胡索、沉香、郁金;嗳气频作加旋覆花、代赭石;腹中胀满加厚朴、槟榔;胸中痞闷加佛手、香橼、砂仁、瓜蒌等。
  典型病例&&&患者李某,女性,54岁。主因“胃痛牵及后背痛3个月”就诊。患者3月来胃脘胀痛,伴后背痛、两胁肋隐痛,素心烦易怒,纳可,二便调。查体: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舌胖暗苔腻,脉沉细。胃镜示:浅表性胃炎,结肠息肉。诊断:胃痛,肝胃不和证。处方:柴胡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枳壳10克,川芎10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半夏10克,沉香10克,山药15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鸡内金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煎服,7剂。复诊:服7剂症状大减。又进7剂而愈。
  按:依据患者胃脘胀痛,胁肋隐痛,心烦易怒,舌胖暗苔腻,脉沉细等症状,诊断为胃痛,肝胃不和证。治疗以疏肝和胃为法,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加减,方中柴胡、芍药、川芎、香附、郁金、沉香疏肝理气解郁;半夏、陈皮、枳壳和中降逆,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白术健脾益气,山药补脾养胃,鸡内金助健补脾胃,焦三仙消积化滞,共奏疏肝解郁、和胃降逆之功。辨证正确,处方合理,故药后证减。效不更方,又进7剂而愈。
  陈宝贵指出,《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生于气。”肝主疏泄,调理全身气机,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见病先治肝,疏和为之先”(清·周学海《读医随笔》)。临床上胃痛发病与情志失常关系密切。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肝主疏泄。三者相互配合,则升降有度,纳化有常,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运化、吸收等功能。若忧思郁怒,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胃院胀痛;若迁延不愈,肝郁化火犯胃,则胃失和降,嘈杂吞酸;肝郁气行不畅,脾虚无力推动,日久气滞血瘀,痛有定处而拒按,甚则伤及络脉而出血。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为疏肝和胃的代表方剂。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广泛用于胃肠道疾病(如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惹综合征等)、肝胆疾病、抑郁症、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疏肝化瘀止痛验案
刘某,女,65岁。日初诊。患者诉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平躺下之后,身体接触床的部位就会自觉发热刺痛,其余部位正常,自测体温不高。此症状已月余,服用中药和西药(具体不详),效果不佳。脉象弦稍涩,舌质暗紫。证属气滞血瘀,血瘀发热。治以疏肝养血,活血化瘀。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生地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炒枳壳10克,赤芍10克,柴胡6克,川牛膝10克,桔梗3克,川芎15克,郁金12克,丹参20克,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玄参20克,生甘草6克。3剂,水煎服,每日1剂,饭后半小时服用。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并且注意调节情志,保持心情愉快。
1月5日复诊,诸症消失,脉象稍弦涩,舌质基本正常,嘱其再服原方3剂巩固治疗。
《内经》云:“卧则血归于肝”,患者年逾六旬,本身肝血不足,并且在主诉里提及有情志不畅的病史,结合舌质、脉象、发病特点,符合了瘀血发病的特点。金代医家李东垣在《医学发明》里提及“恶血必归于肝”,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效果甚佳。
肝硬化腹水伴黄疸中医验案
林某,男,56岁。日初诊。
  患者素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8月中旬因肝硬化腹水伴黄疸加深入住江阴市某医院专科,经治2月,于10月15日出院。出院时肝功能报告:谷草转氨酶56.3单位/升,谷氨酸转肽酶307单位/升,总胆红素60.4单位/升,直接胆红素28.6单位/升,间接胆红素21.8单位/升,血清白蛋白32.9克,球蛋白41.2克,HbsAg(+),HBV-DNA
:2.56&104。B超提示:肝弥漫性病变,脾脏肿大肋下2厘米。
  刻诊:患者面色萎黄黯滞,皮肤巩膜黄染,形体消瘦,二颧显现红丝赤缕,纳食脘胀,便形带溏,苔腻微黄,舌质暗紫,脉细弦。四诊合参,当属湿热久蕴,肝郁脾虚,血瘀胁下,正虚邪实之候。姑拟清热化湿,柔肝健脾,行气化瘀之法。以中药配方颗粒组方,药用绵茵陈30克,鸡骨草15克,马鞭草15克,猪茯苓各10克,生薏仁10克,紫丹参10克,泽兰泻各10克,制苍白术各10克,棱莪术各10克,大腹皮10克,鸡内金6克,炙地鳖虫10克,橘叶皮各6克,炙鳖甲10克。每日1剂。
  上药加减服用,共诊30余次,历时一年半,于日再次复诊:诉精神健旺,纳寐均佳,二便亦调,体重增加,面部红润而有光泽,苔薄,舌质偏红,脉细小弦。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血清白蛋白40.8克,球蛋白21.8克。HbsAg弱阳性,HBV-DNA(-)。B超提示:肝回声改变(内部回声增粗),血管走行清晰,门静脉内径1.0厘米,脾脏不肿大。转拟丹参黄精汤合归芍六君子汤以善其后。
  按:肝硬化属中医学“积聚”“臌胀”等病范畴。其早期多见血瘀肝郁,气虚脾弱;中期多为气血同病;后期多为气血水三者同病,治疗应根据其辨证要点,随证施治,斟酌正邪关系,抓住轻重缓急,攻补之间,亦当互为照应。活血化瘀类药物可以降解胶原纤维,使其发生逆转,如丹参、棱莪术、地鳖虫、桃仁、赤芍等,并能改善肝功能,调整机体整体情况,增强机体防御能力,改善肝内血流及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功能状态,从而有利于本病的好转和恢复。
疏肝解郁健脾治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临床比较常见的肠功能性障碍综合征,主要表现特征是腹痛、腹泻、排便异常、排便习惯时间变化等。IBS
的病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应激、食物、肠道感染和心理情绪社会因素等均可诱发或加重。中医学认为,IBS
属于中医“腹痛”、“泄泻”、“便秘”或“郁证”范畴。陈宝贵认为,该病的发病及症状的加重与情绪紧张密切相关,忧思恼怒,导致肝气不舒,日久横逆犯脾,脾气渐虚,形成肝脾不和而发病。IBS
的病位在肠,表现主要与肝、脾、心有关,肝郁脾虚肠痞是 IBS
的主要病机。陈宝贵对IBS的治疗,着重于疏肝解郁健脾而消痞,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改善生活质量,并能降低影响肠道敏感性的皮质醇。
  典型病例
  陈某,男,34岁。主诉:右胁肋间断疼痛,腹泻、口臭1年余。现病史:患者1年前出现右胁肋部疼痛,痛则欲腹泻,泻后痛减,间断服药治疗,未见明显效果。平素情绪激动遇凉后腹痛加重。舌淡苔白微腻,脉弦滑。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为痛泻,证属土虚木乘。治宜抑木扶土,祛湿止泻。处方:陈皮10克,白术30克,白芍30克,防风10克,藿香10克,木香10克,柴胡10克,沉香10克,枳壳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7剂,水煎服,煎600毫升,分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
  二诊:症状减轻,上方加黄连15克、党参15克。7剂,水煎服。
  三诊:口中异味减轻,舌尖红,脉滑。二诊方改黄连10克,加荷叶10克。7剂,水煎服。
  四诊:三诊方加龙胆草5克。7剂,水煎服。
  五诊:患者诉无腹痛、腹泻,病情痊愈,暂停服用中药,嘱其平素注意调情志,忌食寒凉生冷食物。
  按:本案属痛泻之证,系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受肝制,运化失常所致。《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其特点是泻必腹痛。治宜补脾柔肝,祛湿止泻。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是为君药。白芍为臣,酸敛肝气,以制其疏泄太过,既为白术止泻之助,更能柔肝缓急止痛,为治腹痛之要药。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防风,其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胜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俱佐使之用。藿香芳香化湿醒脾,木香、柴胡、沉香、枳壳疏肝解郁,干姜温中,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可以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使脾健肝和,痛泻自止。全方共奏健脾疏肝之功。
  另外,陈宝贵强调指出,在临证中应根据患者症状及体质情况,进行辨证论治,治疗过程中做到正确的解释,缓解或者消除患者的心里障碍,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正常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这种心理疏导法也可使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发作次数减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增强临证疗效。
妇人以肝为先天
  “妇人以肝为先天”,故妇人病肝郁者多。临床上一旦肝郁致病,常用药物如柴胡、郁金、青皮、陈皮、香附、乌药、元胡、木香等,立方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家父对于疏肝解郁的应用有其独特的见解,认为肝为刚脏,宜舒不宜伐。如用理气药,太过辛燥,不利肝体,用量过大过久,则耗伤肝阴,有化风动火之虑。故医家有“香燥成胀,香燥成痈”之论。
  临床上,家父对于肝郁气滞初起,病情轻者,症见精神抑郁,胸闷不畅,胃纳不佳者,多用陈皮、佛手、枳壳、砂仁、郁金等芳香疏肝之品。对于气滞较重,胸肋胀满,气滞脘痛,甚有结滞痞块者,可选用青皮、柴胡、木香、枳壳、枳实等辛宣破积之品。家父一再告诫,在疏肝解郁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肝阴肝血,可配伍柔肝养阴之品,谨防耗伤阴血。如药用玫瑰花、生麦芽、佛手、川楝子、沙参、麦冬、白芍、枸杞子等品。
  1983年,余曾记录家父治一女性胃脘痛患者。其主症见胃脘痛反复发作,食后胀痛,饥则痛甚,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常服逍遥丸、香砂养胃丸未果。家父认为证属肝血不足,胃阴损伤。治以柔肝养胃,兼以疏导。药用:北沙参12克,明玉竹12克,川楝子6克,天冬9克,麦冬10克,当归15克,生白芍12克,瓜蒌9克,生麦芽20克,甘草5克。服药5剂,患者多年的胃脘痛好转。后经养胃和中,诸症悉除。
  父云:临床常见肝郁日久化热伤津,或以久服疏肝辛燥之品不利肝体,用之不当则越疏气而越气滞难平,应加柔肝养阴之品。妇人肝郁,常加地黄、白芍、当归柔肝养血,或合一贯煎养肝阴,或合沙参、天冬、麦冬、玉竹,兼养胃阴。理气药选用川楝子,其性寒不燥,或用生麦芽,其虽为脾胃之药,又实为疏肝之品。因为“麦芽为谷之萌芽,与肝同气相求,故能入肝经,以条达肝气。然必生煮汁饮之,则气善升发,而后能随其条达也”。
  另外,可配合党参、白术增运化补益之力,伍以柴胡、木香增加疏肝理气之功。麦芽有很好的疏肝理气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镇肝息风法治疗治颤抖
  因脑血栓引起肢体偏瘫的患者,有时会出现手足及头部不自主颤抖的情况。一般医者均采用镇肝息风法治疗,效果常常并不显著。我在临证之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采用肉桂、附子、干姜等辛热之药治之,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细细体味,颇有其内在道理。
  李某,男,49岁,1996年3月专程前来求医。因脑梗死左侧肢体瘫痪,活动不灵,上肢肌力Ⅲ级,下肢肌力Ⅱ级,有时头左右摇摆不定,说话时上下牙齿空击有声,偏瘫侧站立时,震抖不稳,手抓东西时震动欲坠。曾经中西药治疗一年余,不见好转,专门来我处治疗。
  患者精神欠佳,面色无华,手足震颤,强力控制亦不能停止,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时更为严重,手足并抖,舌淡、苔薄白,脉虚细。
  根据经验,应予以温经通络,滋补气血,方药组成为:制附子15克,干姜12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熟地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开水煎服。
  连服6剂后,再次来诊:头摇、手足发抖明显减轻,继服上方化裁10剂,来诊时左侧偏瘫的肢体活动有所好转,令其站立行走时,足能着地而不发抖,手抓实物亦不颤抖。
  分析:脑出血及脑梗死形成患者偏瘫后,会有部分患者出现手足颤抖这种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久治难愈,故为临床疑难病症之一。
  笔者所拟方药首先从颤抖的病机说起。一般而言,抖动属阳气虚弱,气血不足,筋脉失于温养所致。阳气虚弱则使手、足、头抖动不止。为什么偏瘫之后抖动症难以治愈呢?笔者以为,偏瘫的原因一般是由高血压引起,而大多数医家不敢用阳热之品,怕引起血压再次升高。附子乃大温大热之药,究竟能不能用,理应遵循“有故无损,亦无损也”的原则,只要有此证便可用此药,这就必须打破传统常规。仲景在《伤寒论》中所指出的:“身颤动,振振欲辟地,真武汤主之”,自然也应属于此类情况,并不忌用温热之品。本例脑梗死偏瘫抖动患者,证属阳气不足,筋脉失温,采取温补阳气以养筋脉,使阳气振,使精血补,故有效而彰。
  对于脑出血、脑血栓及脑梗死等中风病,按照中医基本理论固守常法虽然有相应的治疗功效,但对于部分顽固性患者,我认为也应该挣脱传统思维的约束,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大胆遣用温热之品进行治疗,不可因“出血”而畏用辛热之剂,使疗效难以彰显。
治脱发 补益肝肾 生发乌发膏
  成肇仁,男,1944年生,四川人。1967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师从全国著名伤寒学者李培生教授,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经方运用研究所所长、湖北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仲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
  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和专著25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学术上主张把《伤寒论》作为一个跨时代、跨地域、并不断深化的大系统学科来对待,即把历代注解发挥《伤寒论》的著作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系统研究,其中尤应着力于《伤寒论》方的现代扩展应用。在临床上,擅用经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症,对消化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造诣尤深。
  组成&&&制首乌300克,菟丝子150克,怀牛膝150克,茯苓150克,补骨脂150克,枸杞子150克,熟地150克,白芍150克,当归120克,川芎60克,女贞子300克,旱莲草300克,阿胶150克,龟胶150克,鹿角胶150克,桑椹子300克,桑叶150克,&白蒺藜300克,侧柏叶150克,透骨草300克,砂仁60克。&
  用法&&用白蜜炼药为膏,一日三服,每次一勺。配合中药煎水外洗。具体方法为:新鲜侧柏叶50克,透骨草50克,加适量水煎开,重复煎两次,滤出药液,将两次滤出液混合,以代替洗发剂洗头,每周至少两次,坚持数月。
  功能&&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生发乌发。
  主治&&脱发中医辨证属于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气血不能上荣于头,发失濡养,头发脱落。症见头顶、前头、后头或两侧头发稀疏,甚者头发全无,脱发严重,或伴有头皮瘙痒,头皮屑多,油脂多等。
  方解&&成肇仁始终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为主以治其本,再佐以适量生发乌发之品以治其标,照顾其兼证,并随证加减。
  方中熟地、白芍、川芎、当归,即“四物汤”之意以补益气血,资生发之源;制首乌、补骨脂、枸杞子、当归、菟丝子、怀牛膝、茯苓,即“七宝美髯丹”之意,以滋补肝肾,益生发之本,其中制首乌是生发乌发之要药,历代医家皆多用之。女贞子、旱莲草,即“二至丸”之意,以补益肝肾,滋阴养血,且两药皆为生发乌发之良药。阿胶、鹿角胶、龟胶皆为血肉有情之品,既可滋阴养血,亦可填精益髓,三者为治脱发之良药,桑椹子滋阴补血,生津润燥,桑叶滋阴润燥,桑叶与黑芝麻配伍即“扶桑至宝丹”,具有驻容颜,乌鬓发,却病延年之效;白蒺藜配四物汤、制首乌,合“当归饮子”之意,养血祛风止痒;侧柏叶凉血,止痒,化痰,生发乌发,透骨草祛风除湿止痒,与侧柏叶配伍,对于油脂性脱发效果尤为显著,此亦为成肇仁治疗油脂性脱发的经验药对,故常合用煎水外用洗头;砂仁行气和胃,在一派滋补之品中,加入一味行气和胃之品,可达“补而不滞”之效。
  加减运用&&若血分有热者,加生地、丹皮;若大便偏干者,去补骨脂,加火麻仁、炒莱菔子、肉苁蓉、虎杖、决明子;若瘙痒明显者,加土茯苓、白鲜皮;若肝肾虚损明显者,加杜仲、核桃仁、黑芝麻或辅以六味地黄丸;若气血不足明显者,加黄芪、党参;若油脂多,痰湿明显者,加二陈汤或黄柏;巅顶脱发明显者加藁本,后头脱发明显者加羌活,两侧脱发明显者加柴胡或白芷;除此之外,成肇仁还常加入荆芥、防风等,脱发与头痛虽异,然部位皆在头,故也须借助风药引药上行以达病所,此两药也可起到祛风止痒之功。(王衍华&整理)
肝阳化风证与热极生风证鉴别
  肝阳化风证&&是肝肾阴虚,肝阳过旺,亢逆无制,阳亢动风而出现眩晕,搐搦,震颤,肢麻等症状,称为肝阳化风证。
  热极生风证&&热邪炽盛,燔灼肝脉,引动肝风,蒙蔽心窍,出现发病急骤,高热不退,神志不清,抽搐,项强等症状,称为热极生风证。
  肝阳化风证&&平素多有肝肾阴虚证的病理基础。生理状态下,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肝木有赖肾水的滋润涵养,才能敛摄肝阳,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若因五志过极化火,耗伤肝阴,或过食辛辣炙煿,劫夺肝血肾阴,或劳累太过,纵欲无度,耗损肾阴,或年逾四十之后,阴气渐衰,使精血不足,肝失所养,筋脉不得濡润,并使肝阳无以制约,风阳上扰,引动肝风。
  热极生风证&&总因邪热鸱张,心火暴盛,火盛热炽所致。若五志过极,大怒气逆,则心火暴张,肝属木属风,木盛则生火,火盛则易动风,风火相煽,风自肝起,风翔头目,气血逆乱,蒙蔽神明。小儿外感热病,高热不退,亦易引发动风之证,俗称“小儿惊风”。若在温热病极期阶段,邪热炽盛,暴损阴液精血,筋膜经脉干涸痉挛,郁遏阳气,引动内风,风窜经络,阻塞窍络,窍失清灵而呈动风之状。
  肝阳化风证&&平素多有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的病理基础,阳亢则易化风,而致肝风内动。临床若因肝阳暴张,内火炽盛,风火相煽,肝风骤起,气血逆乱,上窜清空,神明被蔽,则可出现中风闭证。若肝阳过旺,克犯脾土,脾虚不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热盛动风,或肝阳化风,肝风挟痰则形成风、火、痰热等病理产物,相互影响,上窜经络清窍的病理转归。若肝阳偏亢,复因暴怒,则肝阳化风,风火相煽,激其气血,并走于上,神明逆乱而为“大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黄帝内经·素问》),亦为内风之证的危重证候。
  热极生风证&&多因邪热内炽,热伤阴液,阴液被劫,筋脉失养,引动肝风,“风主乎动,火得风则烟焰起”(《活幼新书》)。故临床可出现抽搐、高热、项强等热甚发痉的表现。若阳热极盛,热郁气逆,气机被遏,阻塞清窍,也可导致邪热内闭的病理转归,临床既可出现肝风内动之痉证,也可见到热蔽清窍之厥证。若热邪羁留日久,阴液慢性消耗,损伤肝肾之阴,则易转为虚风内动,或肝血、肾精枯竭而发为痿证。
  总之,肝阳化风和热极生风,总由阳亢或热炽引动肝风使然,临床可出现因风、火、痰诸邪所致之中风、厥证、痉证等病变,盖动风之变,皆属肝木。
  鉴别要点
  肝阳化风证&&头摇头痛,眩晕难支,肢体麻木,手足抖颤,颈项强直,痉挛抽搐,语言謇涩,步履不正。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喉中痰鸣,口噤不开。舌体偏斜抖动或舌强难语,舌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数有力。以平素具有头晕头痛、耳鸣等肝阳上亢的表现和突然发作的肝风内动表现为临床特征。
  热极生风证&&高热,躁扰如狂,头痛神昏,肢体抽搐,项背强直,甚则牙关紧闭,两目上视,喉中痰壅,角弓反张,面赤气粗,以及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小溲短赤,口唇干焦,舌红或绛,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有力。以高热、烦躁等火热内盛证和肝风内动并见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肝阳化风证和热极生风证,均属肝风内动范畴,故具备风性动摇的病证特点:眩晕,抽搐,震颤,头痛,项强,牙关紧闭,喉中痰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肝阳化风证,临床表现的病证以中风为主,热极生风证临床表现的病证以痉证为主,故二者病机侧重点不同,肝阳化风证有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病理基础;热极生风证以里热炽盛为病变前提。
  肝阳化风证&&因肝肾阴液亏虚,不能潜藏摄敛肝阳,阳化风动,上扰清空,则眩晕难支。风阳上攻,气血逆乱,遏阻经脉,则头痛,风性动摇,则头摇不能自持。肝阳化风,肝属木,木生火,火生风,风火相煽,燔灼肝经,肝在体合筋,阳亢风动,热灼筋脉,阴液损伤,筋脉失养,筋脉挛急,可见项强振颤。若肝阳偏亢,阳盛化风,即“风能化火,火能生风”,风火搏于经络,灼伤阴液,筋脉失养,则痉挛抽搐。足厥阴肝脉络舌本,风阳循经上扰,则语言謇涩,肝肾阴血亏于下,阳亢风动,窜行经脉,筋脉失养,则肢体麻木,肝阳偏亢,阳盛化风,风扰于上,阴亏于下,则头重脚轻,走路不稳,摇摆不定。肝阳素盛,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肝风挟痰,上窜清空,气血逆乱,蒙蔽神明,心神昏愦,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由此可见,导致肝风内动的常见病理因素不外乎风、火、痰、虚。风阳挟痰走窜经络,闭阻气血,使气血运行不畅,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之因,或气凝血滞,脉痹不行……”(《症因脉治》)。肝属风木,脾属土,若“风木过动,中土受戕,不能御其所胜……饮食变痰……”(《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则能导致痰涎壅盛,痰郁化火,而见喉中痰鸣,甚则“风阳上僭,痰火阻窍,神识不清”(《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故《证治要决》认为中风皆痰为之:“中风之症,卒然昏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声,或口眼歪斜,手足瘫痪,或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语。风邪既盛,气必上逆,痰随气上,停留壅塞,昏乱晕倒,皆痰为之也。”肝风上窜,气血失和,牙关筋脉不得运动,则口噤不能开。肝风挟痰,闭阻舌脉,气机涩滞,故舌体偏斜,阳亢化风,风动则舌体抖动不已。舌红为肝肾阴液亏虚,苔白指邪未化火或里热不甚,若苔见黄腻,脉弦数有力,为肝阳偏亢,肝风挟痰,肝经热盛之象。
  热极生风证&&多因里热壅滞,灼津耗液,筋脉失养而发为痉证。若里热炽盛,蒸腾内外,则可见身发高热,常可见于温热病极期,邪正交争剧烈。若火热邪盛,壅滞上焦,传于心包,扰乱心神,心神愦乱,清窍闭阻,可见神志昏糊,躁扰如狂。热邪极盛,窜扰经脉,血脉壅遏,气血运行逆乱,则头部灼痛。阳气亢盛,里热弥漫,热极动风,则肢体抽搐。高热灼伤阴津,热邪燔灼经脉,筋脉失养,则项背强直,牙关紧闭,两目上视,小儿有此者,为惊风急作。热盛则呼吸机能亢进,故呼吸气粗;气血上壅头面,则面红目赤;邪热炽盛,阴液耗伤,故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小溲短赤,口唇干焦,舌红或绛,苔黄。邪热也可炼津为痰,随热上攻,则喉中痰壅,苔黄腻;脉弦数有力,为实热壅盛,引动肝风之证。
  肝阳化风证与热极生风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二者除具备“动风”的共证外,肝阳化风证,往往可见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和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等肝风挟痰,蒙蔽清窍,窜扰经络,阻滞气血运行的证候,且昏迷清醒后,常可见有后遗症存在,如肝阳上亢,瘀血内停脉络的半身不遂;痰浊阻蔽清窍的语言不利和风痰阻络的口眼歪斜。热极生风证,以颈项强直,手足抽搐,甚者角弓反张为特征。但肝阳化风证,若进一步发展为中风闭证(阳闭)时,可有与其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热极生风证,一般没有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舌强之证候。若因邪热鸱张,也能蒙蔽心窍而发为厥证,也可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甚则谵妄,但厥证发病后常能渐渐苏醒,而醒后没有舌强语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后遗证。
  肝阳化风证与热极生风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前者病机是肝肾阴亏,阴不潜阳,则肝阳亢逆升动,化火生风,风藉火势,火助风威,风火相煽,挟痰窜扰,故有“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之说;肝肾精血亏虚,不能濡润滋养经脉,阳热灼阴。后者病机是热邪蒸腾,内损营阴,燔灼经脉,阴液被伤,筋脉失养,热传心包,扰乱心神,心神愦乱,清窍闭阻,热壅气血,气血逆乱,热胜风搏,风动不宁,风火相乘。肝阳化风证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的进一步发展,为本虚标实证。即风火亢盛于上,阴液亏损于下,又谓“上盛下虚”,而热极生风证,因邪热鸱张,燔灼肝经,引动肝风,故临床多表现为里实热证。
  肝阳化风证与热极生风证,就其病史病程而言,肝阳化风证,多在40岁以后发病,有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病史,如眩晕,头胀痛,耳鸣,面红目赤,腰膝酸软,头重足轻等症状。热极生风证,无明显的年龄特征,小儿惊风,常可由于高热引起。热极生风证,常可因温热病邪侵袭机体,渐次深入,热伤心营。或外感寒邪入里化热或热邪由表入里,邪热炽盛,灼伤阴液,风自内生。故多因热病伤阴,损伤精血,多见于急性热病的中期。肝阳化风证与热极生风证,均为肝风内动,动风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而为虚风内动,其动风的幅度将大为降低,而伴有血虚或虚热证。
  肝阳化风证,临床治疗应镇肝息风,滋阴潜阳,方用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热极生风证,治疗宜清热息风,滋养筋脉,方用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石决明 凉肝镇肝之要药
  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肝开窍于目,是以其性善明目。
  药材性状: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长7~9厘米,宽5~6厘米,高约2厘米。表面暗红色,有多数不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壳较厚,质坚硬,不易破碎。无臭,味微咸。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捕捉。去肉,洗净,干燥。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用于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煅研末水飞点眼。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消化不良、胃酸缺乏者禁服。
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鉴别
  肝血虚证&&由于失血过多或久病、热病耗伤肝血,使肝脏血液亏虚,肝失所藏,筋、目、爪甲、肌肤失于肝血濡养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面色无华,两目干涩,爪甲不荣,肌肤麻木等症状。
  肝阴虚证&&多在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亏虚,不能上滋肝木,或热邪灼伤肝阴,导致肝阴亏损,虚火内生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眩晕,目干,烦热,盗汗或筋惕肉&&等症状。
  肝血虚证&&多因产后大量失血,或崩漏日久等各种出血,导致血液大量丢失而营血亏虚。或因脾胃虚弱,血之化源不足而生成减少,或因肾精不足,精不化血,或因思虑忧郁过度,暗耗阴血,或气郁化火,火灼阴血所致。肝血虚证在脏腑言,多与脾肾相关,在病邪言,多因热邪耗阴所致,而失血过多,又是肝血虚证的常见病因。
  肝阴虚证&&多在肝血虚证的病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因此,就病因而言,肝阴虚证包容了肝血虚证的病因,此外,肝火日久多耗伤肝阴;温热病后期,肝阴易损;或肝郁化火,暗耗肝阴等,使肝阴不足,虚火内生。在温热病后期,多急性发作,而气郁化火,或肝血不足所致者,均有一个长期的病理发展过程,故为慢性形成。
  肝血虚证&&主要表现为血液亏虚,肝失所养的证候。因肝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故肝血虚证,常表现为头目、筋脉、爪甲失荣及全身血虚证。故其病机可简而概之为肝血亏虚,肝失所养,目、筋、爪甲,失于濡润。胁为肝之分野,肝血亏虚,胁肋失于肝血的濡养,故常可见血虚胁痛,其痛隐隐,喜揉喜按。足厥阴肝脉上达巅顶,若肝血亏虚,肝经之脉不得滋养或肝血虚损而动风,则易致头痛。肝为藏血之脏,心为主血之脏,若肝血不足,心失所主,则导致心血亦虚,心失所养,而出现心悸怔忡之病证。若肝血亏虚,久虚不复,影响他脏,导致全身性的血虚津亏,虚热内生,而出现虚劳证。若肝血虚竭,血虚不能上荣元神,甚则气随血脱而发生昏厥,概由血虚气脱所致厥证。若肝血亏虚,筋脉失于濡养,易致虚风内动。
  肝阴虚证&&是在肝血虚证的病理基础上发展而来,因而具备肝血虚证的病机特点和病变趋势,加之阴虚生内热,故有阴虚火旺的表现。因“肝藏血,血舍魂”,虚火内扰心神,神不归舍则失眠,心悸。若肝阴不足,虚火内生,循经上窜头目则头痛。若肝阴虚极,脏腑失养,阴血难复,则渐成虚劳,故《症因脉治》详细论述了肝劳的症状:“肝虚劳伤之症,筋挛烦闷,眼泪赤涩,毛焦色夭,腹痛指甲痛,咳则胁下痛,口苦口酸,筋骨酸疼,寒热咳逆,此肝劳之症也。”若肝阴亏虚,阴不制阳,肝阳偏亢,肝阳化风,既可以阳亢动风,也可因阴虚,津枯液损,不能荣润筋脉头目,而致虚风内动,出现头痛、筋惕肉&&等证。
  鉴别要点
  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临证鉴别,乃在于有无虚热,血虚而有虚热者为肝阴虚,血虚而无虚热者为肝血虚。二者统属肝虚证范围。
  肝血虚证&&面色无华,两目干涩,视力减退,甚则雀盲。眩晕耳鸣,少寐多梦,易惊醒,胁肋隐痛,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妇女多见月经量少色淡,月经后期,甚则闭经。肌肤甲错。舌质淡苔白,脉弦细而涩。以头、目、爪甲、筋脉、肌肤失于血液濡养及全身血虚证并见为临床特征。
  肝阴虚证&&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力减退或视物昏花,烦躁易怒,面色潮红,胁肋灼痛,心中烦热,口干咽燥,盗汗潮热,或筋惕肉&&,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以头目、耳、胁之阴液不充及阴虚证并见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均属肝之阴血不足的病变,故具备眩晕、耳鸣、目干、视力减退、脉弦细等共同症状。但肝血虚证以单纯血虚证为主,不见有虚热证的表现,而肝阴虚证,既有肝血虚的表现,又有虚热证的表现,因此,临床症状及病机各有特点。
  肝血虚证&&肝藏血,血液对人体各个部位有濡润滋养的作用,肝血不足,即能引起机体各个脏器和部位失于血液濡养的病理改变。肝血虚,经脉空虚,不能上荣于头,脑失濡养,则眩晕。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黄帝内经·素问》)。若肝血亏虚,心神失养,则易出现少寐多梦,易惊醒。肝开窍于目,目的视力有赖于肝血的不断充养,若肝血不足,不能上养两目,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雀盲。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若肝血不足,筋膜失养,则肢体麻木。肝血充盛,则爪甲柔润光亮而韧,若肝血亏虚,爪甲失养,可见爪甲不荣。肝血不足,头面、清窍失养,则面白无华,耳鸣。肝血不足,血不养肝,肝之疏泄功能失职,则肝气郁结不行,气滞及血,血运不畅而致瘀血内停,影响新血生成,则肌肤失养而见肌肤甲错。肝血不足,肝失所藏,不能下注冲任之脉,则月经量少色淡,月经后期,甚则闭经。舌淡苔白,脉弦细而涩,为肝血虚少,经脉不充之象。
  肝阴虚证&&多因肝血虚,或肾水不足发展而来。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肝阴肾精充足,则耳聪目明,精血上聚于脑,则精神充沛,反应灵敏。若肝阴不足或肝肾阴亏,精血不能上奉于脑,脑海空虚,耳窍不利,故见眩晕耳鸣,或肝阴不足,虚火上扰清空,亦能致眩晕。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肝气升发,若肝阴虚损,阴不制阳,阳气升动过度,则烦躁易怒,虚火上燎头面,则面色潮红。肝阴不足,虚火内生,灼伤肝经络脉,则胁肋灼痛。肝阴亏虚,不能上润,则口干咽燥;虚火内蒸,则心中烦热,潮热;火旺则消灼真阴,而为盗汗;若肝阴虚竭,不能濡养筋脉,则可见筋惕肉&&。舌红少津,脉弦细数,均为肝阴不足,虚火内生之候。
  临床就其症状而言,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均有胁痛,前者是隐隐作痛,缘于肝血不足,肝脉失养所致;后者是灼热疼痛,缘于肝阴不足,虚火灼络所致;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可因各自病机的发展趋势而出现头痛这一兼证,但前者是因血虚不荣肝脉,或血虚动风所致,后者是因肝阴亏虚,虚火循经上扰,或阴虚动风所致。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均可以出现心神不宁的病理改变: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但前者是肝血不足,心失所主,心神失养,故见失眠多梦,若心血亦虚,又可见到心悸怔忡的症状。后者是肝阴不足,继而虚火内生,上扰心神,神不守舍所致。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均可因病情的逐渐发展而致虚劳病或虚风内动,但前者常可见到全身性的血虚证,而后者常可见到全身性的阴虚证。更为重要的是,肝血虚证常以肝脏所主的头目、爪甲、筋脉、肌肤失于血的濡养的表现而常见,肝阴虚证则以肝血虚的症状和较突出的阴虚内热证而常见。因此,肝阴虚证,除具备肝血虚证的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力减退或视物昏花等常见症状外,又具有烦躁易怒,面色潮红,胁肋灼痛,心中烦热,口干咽燥,盗汗潮热等阴虚火旺的表现,而肝血虚证不具有虚热证的表现。因此,肝阴虚证往往是肝血虚证的严重阶段。
  就病机病势而言,肝血虚证,因血液不足,筋脉、头目、爪甲、肌肤,失血濡养,冲任不充。肝阴虚证,常因肝阴不足,肝失所养,筋脉、头目失于濡润。阴液渐损,虚火内生,扰乱心神,魂不守舍,热蒸营阴,耗损津液。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均为虚证,统属阴虚证范畴(因血属阴)。均可因病势发展而形成虚劳或虚风内动的病理转归,肝阴虚证较之肝血虚证,病情较重,并具有虚热证的表现,而肝血虚证无热象,仅以血虚为主,但可因血亏液损,虚火内生,而发展为肝阴虚证。
  从病史病程上分析,肝血虚证常有血液丢失过多的病因或因脾肾亏虚,不能化生精血,或气郁化火,渐耗阴血所致。肝阴虚证由肝血虚证发展而来,故可见有肝血虚证的病因病史,也可因急性温热病后期,或高热持续,损伤阴液而迅速出现肝阴虚证。肝血虚证较之肝阴虚证,一般起病较缓慢,病势较轻,病程较长,肝阴虚证由肝血虚证发展所致者,起病亦较缓慢,但因高热伤津或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液者,起病则为急性发作。较之肝血虚证,病势较重。
  临床上针对肝血虚证,治疗宜采用补血养肝,滋筋明目,方用补肝汤(《证治准绳》)。肝阴虚证,治疗宜补养肝肾,滋阴降火,方用一贯煎(《柳洲医话》)。《质疑录》中限定了“肝无补法”所指向的病证是肝气有余不可补,非云血不可补,故肝血虚,应补肝血,滋肾水:“足厥阴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经》云木郁达之是也……举世尽曰伐肝,故谓‘肝无补法。’不知肝气有余不可补,补则气滞而不舒,非云血之不可补也。肝血不足,则是筋挛、为角弓、为抽搐、为爪枯、为目眩、为头痛、为胁肋痛、为少腹痛、为疝痛诸症。凡此皆肝血不荣也,而可以不补乎?然补肝血,又莫如滋肾水。水者,木之母也,母旺则子强,是以当滋化源,若谓‘肝无补法’,见肝之病者,尽以伐肝为事,愈疏而愈虚,病有不可胜言矣。故谓‘肝无补法’者,以肝气之不可补,而非谓肝血之不可补也。”《王旭高医书六种·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对肝血虚证和肝阴虚证,指出了具体的用药:“一法曰补肝阴,地黄、白芍、乌梅。一法曰补肝血,当归、川断、牛膝、川芎。”
阴囊潮湿 清肝火泻湿热
  金某,男,46岁,朝鲜族,2011年5月&7日初诊。
  其人形体健壮,性情急躁,有嗜酒之好。近期于国外打工归来,因家庭琐事,致使情志不遂,金某常借酒以解其忧,继而出现性欲减退,阴部汗出,汗出腥臊,阴囊潮湿,时作瘙痒。某医嘱其服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药后未收寸功。
  刻下口苦,咽干,纳呆,胸闷心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证属阴汗,乃肝经湿热下注所致。治宜泻肝胆之火,清下焦湿热。
  方予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10克,黄芩15克,栀子12克,泽泻15克,木通10克,车前子20克,当归15克,生地15克,柴胡15克,甘草10克,牛膝20克,。5剂,每剂水煎早晚温服,嘱其调情志,禁辛辣之品。
  二诊:药进5剂,诸症均有明显缓解,舌苔转薄黄(中间苔尚厚腻),饮食已知味,然阴部汗出不减,脉弦数。继予上剂,药量略予增减,加藿香15克,羌活15克,防风15克。药进10剂,阴汗止,诸症若失,后以丸剂以善其后。
  按&&阴汗,系指阴囊及其周围部位经常汗出、潮湿不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为男科常见疾病,临床以肝经湿热者为多见。本案系以情志不遂,且又以酒解忧,致使肝郁化热,脾经聚湿,湿热互结,疏泄不畅,循经(肝经循阴器)流注下焦,而出现阴部汗出,阴囊潮湿,其味腥臊。其口苦,咽干,胸闷心烦,小便短赤,苔黄腻,脉弦数,皆为肝胆郁遏,肝经湿热下注之征。药用龙胆泻肝汤以泻肝胆之火,清下焦之热。牛膝者,苦降泻热,引药下行,与车前子相伍,以增其清利下焦,荡涤湿热之功;此剂妙在用藿香、防风、羌活三味,诸品皆为风药,风药可顺肝木之性,使之疏通畅达,以解郁清热,使火热之邪,为无源之泉;且风可胜湿,以增祛湿之效。《张氏医通》曾云:“阴汗,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二味,风能胜湿也。”此之谓也。诸药相伍,肝火得泻,湿热得清,药中肯綮,故有良效。
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鉴别
  肝火上炎证:多因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经气逆火升所表现的证候。临床以肝经所过部位的头、目、耳、胁所表现的里实热证为特征。
  肝阳上亢证:多因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肝阳亢盛于上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头痛、眩晕和腰膝酸软、足轻头重等上盛下虚的临床特征。
  肝火上炎证:多因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五志过极化火,使肝火盛,或突然精神刺激,损伤肝木,火气内生,或平素阳盛之体,易感热邪,内伤于肝,引动肝经之火,循经上炎。或过用温补辛燥之品,化火化燥,使肝经火盛。
  肝阳上亢证:多因肝气郁结化火,损伤肝阴、肝血,肝之阴血不足,不能制约肝阳,则阳亢于上,或肾阴亏虚,多由房劳过度,劫夺肾精,水不涵木,阳失潜藏,肝阳偏亢,或过食辛辣温燥动火之品,导致化热化火,损伤肝阴,阴不敛阳,肝阳亢盛。
  肝火上炎证:因肝经之火炽盛,故“气逆冲上,火气炎上故也”(《素问玄机原病式》),“火有炎上之性,故皆见于上部也”(《引经证医》),多表现上部症状。或扰乱神明,或上扰清窍。肝木升发,肺主肃降,一升一降,调节气机的动态平衡。肝之经脉贯膈上肺,若肝火循经犯肺,肺失清肃,则气逆喘咳。若火热极盛,风火相煽,引动肝风,而致热极生风。若热邪炽盛,耗灼津液,阴液亏损,筋脉失于濡润滋养,则引发痉病。若肝火横逆,克犯胃土,则肝胃蕴热,临床表现为胃脘灼痛,嘈杂吞酸。若肝经气火郁于下焦,影响膀胱气化,则多见淋证,小便涩滞不畅,滴沥刺痛,腹满胀痛。总之,肝脏属木属风,肝气升发,喜条达柔顺而恶抑郁,若气郁木盛,多生肝火。肝火燔灼,气火逆于上,则头痛,眩晕,不寐,狂躁;横逆于中,则胁肋、胃脘灼痛,或吞酸、嘈杂;气火郁于下,则小溲涩滞而为气淋。同时,肝木需肾水为之涵养灌溉,心血为之濡润,肺气肃降以制约肝木之升发,脾土营运以培植肝木之茂盛。若他脏功能失调,则易导致肝木郁滞而引发各种病证。。
  肝阳上亢证:多由肝肾阴亏,阴不制阳。故表现为阳亢于上,阴亏于下。亢阳无制,风阳上升,闭阻灵窍,引动肝风,而致卒中。若肝阳偏亢之体,外因大怒则导致肝气横逆,气机逆乱,血随气升,气血壅滞于上,阻塞隧窍,而发生血厥。或素有脏气不平,痰浊内宿,肝肾阴液不足,无以敛阳,易生风生热,一有七情失调之怒恚、忧悲、恐惊等诱因,则风阳暴张,引动伏痰,痰火气逆,蒙蔽神窍,走窜经脉,病发痫证。肝肾阴亏于下,虚火内生,则可见阴虚火旺证的表现,同时亦有肝肾精血俱亏的症状。因肝藏血,肾藏精,肾中之精,有赖于肝血的不断化生,而肝血的生成,则需肾中精气的气化。即血能生精,精能生血,故称之谓“精血同源”。若肝血亏虚,则血亏无以化精,遂致肾精随之而虚,若肾精不足,肝血不得肾中精气之气化,则肝血亦随之而少,故肝肾之精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肝肾阴亏,临床可同时并见肝血虚证和肾精不足证的证候表现。总之,肝肾同源,故肝肾生理、病理关系极为密切,相互制约,互相影响。如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导致肝阳上亢,或相火妄盛;若肝阳、肝火过旺,多下劫肾阴,而致肾阴亏虚。
  鉴别要点
  肝火上炎证:头目胀痛,眩晕耳鸣如潮,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或恶梦纷纭,甚则狂躁不得眠,口苦咽干,胸胁肋部灼热疼痛,便秘尿黄,或吐血,衄血,咳血,或耳内红肿热痛流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以肝经所过部位的头、目、耳、胁所表现的里实热证为临床特征。
  肝阳上亢证:头目胀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心悸健忘,腰膝酸软无力,头重足轻,舌质红,苔少而干,脉弦有力或弦细数。以阳亢于上的头痛、眩晕和阴亏于下的腰膝酸软、足轻头重等上盛下虚证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均有肝经阳热上逆所表现的病证,故具备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等共同症状。但肝火上炎证,除以上部症状为主外,尚兼有火邪肆虐的症状表现;肝阳上亢证,既有阳热亢于上的症状,也有阴液亏于下的表现,故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有火盛与阴亏的不同病理特征。
  肝火上炎证:因肝木气盛火炽,火燔诸经上下,若循经上攻头脑清空,经脉不畅,气血壅滞脉络,故头痛且胀。肝火循经,上干清空,故头晕眼花,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时欲仆倒。肝与胆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火传移于胆,胆汁上溢则口苦;胆火循经上攻,则耳鸣如潮,甚则肝火胆热,熏蒸耳道,气血遏阻,经脉瘀滞,化为脓血而见耳内红肿热痛,严重者溃烂流脓。气火上冲,热壅血脉,气血涌盛,则面红目赤。肝性刚强,忌怒,肝火上炎,阳气升发过度,气机失于条达,疏泄太过,则易于情绪急躁,稍受刺激,则易于发怒。肝藏魂,火热为虐,魂不守舍,内扰心神,神失所守,神动不安,故失眠多梦或恶梦纷纭,甚则狂躁不得眠。热邪损伤津液,不能上润咽喉,故咽干;热炽津伤,不能下充肠液,肠失滑润,故大便秘结;津液化源不足,故尿黄;肝经火热壅滞,气血失运,灼伤脉络,胁乃肝之分野,肝木气急火盛,故胸胁肋部灼热疼痛。血之运行,既靠阳气的推动,又赖阳气之固摄,方能循行脉内,不至溢出脉外。气之有余与不足,皆能影响血液的运行。若肝郁化火,火性升浮,气机亢盛,气逆于上,血随气升而上溢,则吐血、衄血;若肝火横逆脾土,脾失所统,则血溢于上为呕血,血注于下,则为便血;若肝火气旺,木火刑金,肺伤络损,随气上逆,则为咳血。肝火上炎证,其舌脉表现为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概由肝经实火内炽所致。
  肝阳上亢证:多因火热内伤肾阴,或肝阴亏虚,水不涵木,肝肾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肝阳偏亢,阳升气逆,上扰清空,则头目胀痛。若肝阳上亢,风动阳升,邪扰清空,则病发眩晕。肝肾阴亏,则精血虚损,心无所主,心失其养,心神不宁,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为肾之府,若肾阴亏虚,多因房欲耗散,竭夺阴精,则肾失封藏,阴亏无以滋养肾之外府,况腰膝以下,由肾所主,故腰膝酸软无力。肝阳上亢,则上盛,肝肾阴亏,则为下虚,阳盛于上,阴亏于下,所以头部沉重,两足轻飘,步履蹒跚。舌质红,舌苔少而干,脉弦细数或脉弦有力,皆为肝肾阴虚,阴液不足,肝阳偏亢,阳亢阴亏之象。
  就其临床症状而言,肝火上炎证,因肝经之气火炎于上,故以上部症状为主,如头、目、耳的病变。头目痛胀,眩晕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失眠多梦或恶梦纷纭,口苦咽干。概由肝火循经上攻头目,上扰清空,火壅气血,血气涌盛,火扰神明,肝热移胆,热灼津伤所致。肝阳上亢证,因肝肾阴亏,不能摄敛肝阳,而致肝阳亢逆于上,多由肝阴不足或肾水已亏,影响及肝,终致肝肾阴亏,故以肝肾阴亏为病理基础,见之临床,表现有下虚上盛的临床特征:腰膝酸软无力,头重足轻,并具有与肝火上炎相似的上部热盛症状:头目胀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少寐多梦,口苦等,亦因肝经阳热气盛,上攻头、目、耳所致。肝火上炎证,病因为火邪,故具有火热燔经,窜行冲逆的特点。火能燔灼脏腑经脉,故胸胁肋部灼热疼痛;火性上炎,多能侵犯心神,“如丧神守”,而致狂躁不得眠;火热迫血妄行,血不循经,可见上部出血:吐血,衄血,咳血;火热之邪,壅滞气血,络脉不通,可见耳内红肿热痛流脓。肝阳上亢证,因肝肾阴亏为本,故有阴液亏损的临床表现。若阴亏已极,精血不能上滋心阴,心之阴血不足,神失所养,心神不安,则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就其病机病势而言,肝火上炎证的主要病机是肝经气火上逆,上攻头目,扰乱神明,气血壅盛,肝热移胆,火热灼津,热迫血行。肝阳上亢证的主要病机是阴亏于下,阳亢于上,故有肝肾精血亏虚,腰失所养和肝阳亢逆,气火上攻的临床特征。肝阳上亢证,具有肝火上炎证相同的肝经气火上逆的病机。肝阳上亢证,若无肝肾阴亏证,那么就不是肝阳上亢证,而是肝火上炎证。故肝阳上亢证是本虚标实证,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阳偏亢为标。肝火上炎证属肝经实火壅盛的实证。二者均为热证,均可以因阳热极盛,引动肝风而致肝风内动。若肝肾阴血亏极,无以濡养经脉,则多易导致虚风内动。
  就病因病程而言,二者均可有情志不遂,郁怒忧思,五志过极化火,或过食温补辛辣之品,或平素阳气偏旺等病理因素。但肝阳上亢证有导致肝肾阴亏的病因: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气血化源亏乏及久病、重病,耗伤肾阴,肾水亏虚,影响肝阴亦不足,或失血过多,生化乏源,急性热性病后期,劫夺阴血,七情不遂,暗耗肝之阴血,使肝阴不足。从病程上看,肝火上炎证,起病急,病势重,病程短;肝阳上亢证,常因肝肾阴亏发展而来,故起病较缓慢,有肝肾阴亏的病史,多病程较长。肝火上炎证无肝肾阴亏的病史,若肝火上炎证,经久不愈,损伤肝血、肾精,也可渐致肝肾阴虚,而形成阳亢于上,阴亏于下的肝阳上亢证。
  肝火上炎证,临床治疗宜清肝泻火,凉血生津,方用当归龙荟丸(《宣明论方》),正如《王旭高医书六种》所云:“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内外,皆能为病,难以枚举,如目红、颧赤、痉厥、狂躁、淋闭、疮疡、善饥烦渴、呕吐、不寐、上下血溢皆是。一法曰清肝,如羚羊、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一法曰泻肝,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肝阳上亢证,治疗宜平肝潜阳,滋阴降火,方用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正如《知医必辨》所云:“肝阳太旺,养阴以潜之,不应,则用牡蛎、玄武版介类以潜之,所谓介以潜阳,五法也。”
平肝息风药——螳螂
  螳螂也是药?对!抓一只螳螂晒干或者烘干就可以了。
  喉咙痛者,用螳螂和硼砂等混合研成碎末,吹入鼻子内可消炎;螳螂烧后口服,可治疗痔疮。
  本品多为干瘪的虫体,长4~8厘米,黑褐色或黄棕色。头部呈三角形,有复眼1对,单眼3个,呈倒三角形排列于两触间上方;前胸背侧缘具细齿。翅、足多残缺不全。体轻、质脆,易碎。气微,味微咸、涩。
  功能主治:定惊止搐,解毒消肿。主小儿惊痫抽搐,咽喉肿痛,疔肿恶疮,脚气。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2只。外用:适量,捣敷或调敷。
肝气郁结证与脾气郁滞证鉴别
  肝气郁结证&&情志不遂,肝之疏泄失职,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窜痛,妇女月经不调等症状。
  脾气郁滞证&&凡由饮食停积,或寒湿、湿热之邪,壅遏中脘,以及情志不畅,肝郁犯脾,导致脾土壅滞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脘腹痞满胀痛,呕吐,纳差等症状。
  肝气郁结证&&情志抑郁,闷闷不乐,忧愁过度,使肝失条达、宣畅,气机疏泄不及而致肝气郁结。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惊恐、慌乱,亦可导致气机郁滞。肝病多与情志有关,肝主调畅气机,情志所伤多影响肝脏调畅气机的功能,而变生诸多病变。
  脾气郁滞证&&暴饮暴食,饮食不化,停蓄中脘,壅遏脾气。或过食辛辣油腻,酿生湿热,或外感寒湿,蕴胃呆脾,脾气郁滞。若情志怫郁,忧思不解,肝失疏泄,脾伤气结则致气机郁滞不利,故《医门补要》说:“善怒多思之体,情志每不畅遂,怒则气结于肝,思则气并于脾,一染杂症,则气之升降失度,必加呕恶、胸痞、胁胀、烦冤。”
  肝气郁结证&&肝为刚脏,性喜条达柔顺,主调畅情志,储藏和调节血量,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若肝木郁滞,横逆克犯脾胃,脾胃气机升降不利,则可导致胃脘痛。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为呕吐。若肝木气逆犯脾,肝脾不调,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出现泄泻,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若肝失条达,肝气横逆,循经上攻头目,亦令头痛。若因恼怒或惊骇忿郁等情志因素,致使气机闭塞,肝气横逆,气逆于上,壅遏元神心窍,而见气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末厥冷等。若气郁不解,则为气逆,逆而为疝。肝气郁结证,日久不解,常可气郁化火,形成肝火上炎证,火邪耗伤阴血,则易导致肝血不足证和肝阴虚证,肝之阴血不足,阴不敛阳,则可出现肝阳上亢证,阳亢风动,肝阳化风,又可引起肝风内动。若肝血、肝阴不足,也可引发血虚生风和阴虚动风。总之,肝气郁结证,既可以导致肝血虚证和肝阴虚证,又是肝阳上亢证、肝火上炎证和肝风内动证的病理基础。肝病又多侵犯他脏,如肝郁克犯脾土;肝火上侮肺金;肝阴不足常累及肾精亏虚,而致肝肾阴虚;肝血不足,肝失所藏,心失所主,而致心肝血虚等等,其中以肝气横逆,延及他脏而常见。
  脾气郁滞证&&脾为湿土,喜燥而恶湿,外感寒湿和内生湿热均易困遏中土,脾失健运,变生气滞湿阻水停诸症。此外,食积、停饮,郁积中焦,亦导致脾气郁滞,气机不利。脾气郁滞,也更易导致痰饮、食积、水湿等病理产物的形成。因脾主运化,脾能胜湿,脾气被困,运化无权,水谷不化精微,反为痰浊、食滞、湿阻。“湿能伤脾,脾土一亏,百病交作”(《名医类案》)。若肝郁气滞,克犯脾土,脾失健运,则气滞湿阻,壅遏脾土,而病发鼓胀、胀满之证。
  肝气郁结证,常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即肝木克土,若脾气壅滞,反侮于肝,使肝失疏泄,即土壅侮木,肝气郁结证和脾气郁滞证常可互相影响,终致肝郁脾壅并见的病理转归。
  鉴别要点
  肝气郁结证&&精神抑郁,急躁易怒,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痛,痛无定处。胸闷嗳气,善叹息,或颈项瘿瘤,或癥瘕积聚,或咽部不适,有物堵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妨碍饮食,或妇女经行腹痛,月经不调,甚则闭经,舌淡苔白,脉弦。以情志改变,肝经循行部位(胸胁、乳房、少腹)所发生的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为临床特征。
  脾气郁滞证&&脘腹痞满胀闷疼痛,不思饮食,呕恶欲吐,呃逆嗳气,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爽,泻下物粘滞,便时腹部有胀痛感,苔腻,脉弦或滑。以脘腹痞满胀痛、呕吐、纳差、苔腻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肝气郁结证和脾气郁滞证,均为气机郁滞的病理表现。因而具备腹部胀闷疼痛,嗳气,脉弦等共同症状。但因病变脏腑不同,故临床表现各异。
  肝气郁结证&&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气机运行功能发生障碍而郁滞不行。因气之运行及升降出入,贵在通畅,才能环流不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一有郁滞,则升降失职。若肝经经气郁滞,则肝经所循行部位的胸胁、乳房、少腹就会出现胀闷疼痛,且因气之聚散无常,故走窜攻痛,痛无定处。因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嗳气。肝喜条达柔顺,肝郁气结,失其条达柔顺舒畅之性,则精神抑郁,甚者急躁易怒。情志不畅,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而肝气郁结往往因调节情志的功能失职出现消沉抑郁的状态。因此,情志活动失常既可以导致脏腑疾病,又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肝气郁结,气机不利,气行不畅,叹息则郁结得以散达,故善叹息。肝气郁结,气郁生痰,痰气交阻,搏于咽喉,则为梅核气。肝气郁滞,脉络不畅,气郁痰凝,搏于颈项,则为瘿瘤,甚者气滞血瘀,瘀痰搏结,而肿痛质硬。肝气郁滞,气病及血,瘀血内结,则可见腹内癥块。血瘀为患,冲任失调,则见痛经,经闭,月经不调等症。舌淡苔白,脉弦为肝郁之象。
  脾气郁滞证&&多因有形邪气(食积、水湿、痰饮)和无形气滞,阻塞中焦,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如水湿、痰饮、食积停留中脘,气滞不行,中焦不能转输运化水谷,加重了病理产物的蓄积,故脘腹痞满胀闷疼痛。《病机汇论》对积滞腹痛结合病因病机亦做了详细的说明:“腹痛之病其因有三,曰寒凝气结食滞而已。盖腹中为至阴之地,脾胃大肠小肠居之,胃主盛受而脾主运行,小肠腐熟水谷而大肠传化糟粕,一或形寒饮冷饱食太甚,忧思过度,皆足以阻其四运之轴,于是乎三焦否塞,升降无权,六府不行出入斯阻而腹痛之证作矣……”脾与胃互为表里,气滞于脾,胃失和降,受纳不及,气逆于上,故不思饮食,呕恶欲吐,呃逆嗳气;脾气郁滞,气机不畅,不得宣达,胃失通降,大肠传导失司,糟粕内停,不能下达,故大便秘结,因而,尤在泾认为便秘是“气内滞而物不行。”因水湿、痰饮、食积,内停中焦,下注大肠,则泻下物粘滞不爽,气滞腹中,则排便时自觉腹部胀痛。苔腻,脉弦或滑,为痰湿、水停、食积、气滞之象。
  肝气郁结证和脾气郁滞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虽然均有腹胀痛,但前者是因肝经经气不舒,尚兼有胸胁、乳房胀痛的症状;而脾气郁滞证,因实邪壅滞中焦,仅有腹部症状,即腹痛兼有腹部痞满的症状。二者虽然均有嗳气,因胃失和降使然,但单纯的肝气郁结证,其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并不严重,而脾气郁滞证因脾与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等诸多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故消化、吸收的功能失调症状却很突出,不仅表现为嗳气,还有恶心呕吐,呃逆(胃气上逆动膈),受纳功能失调的不思饮食及气滞胃肠、通降失司、糟粕内停的大便秘结等症状,其消化系统的功能障碍,较之肝气郁结证,明显加重。但情志因素的增减变化,对于肝气郁结证的胸胁、乳房、少腹胀痛以及痛经却很敏感,若心情愉快,诸痛得减,若恼怒忿闷则诸症加重,而脾气郁滞证,往往因食积、湿停而加重症状。
  就病机病势而言,肝气郁结证的主要病机是肝的疏泄功能失调,经气不利,肝失条达柔顺之性,甚则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或气郁生痰,痰气交阻;脾气郁滞证的主要病机表现为脾被邪困,失其健运,气机升降失职,胃失通降,肝脾不调。二者均为实证,均因气滞所致,均可有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的症状表现,但肝气郁结证的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是肝郁脾虚的病理转归,而脾气郁滞证的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是本脏受病,邪气困脾的病理体现。肝气郁结证,病位在肝,常可影响脾和胃,脾气郁滞证,病位主要在脾胃。
  肝气郁结证和脾气郁滞证,就其病因病史而言,前者多因情志不遂,忧郁恼怒,突然的精神刺激等情志因素而引发,故有平素精神消沉,闷闷不乐的病史;后者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宿食停积,或寒湿、湿热之邪内困脾胃,或饮停、湿阻等病理产物蓄积中焦,或肝郁及脾,肝脾不调等因素,从而形成脾气壅滞证。
  肝气郁结证,临床治疗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脾气郁滞证,治疗宜开郁导滞,健脾消积,方用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故《医旨绪余》云:“土郁夺之,土郁者,脾郁也,夺者,攘夺之谓也。……又如腹中窒塞,大满大实,以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承气汤下而夺之,是中满者泻之于内也,饮食伤脾,痞闷,痰涎日生,以橘半枳术丸;忧思痞结,不思饮食,腹皮微急,以木香化滞汤、消痞丸消而磨之,亦攘之之意也。”
活血化痰 平肝息风愈点头症
刘绪银&&湖南省新邵县中医院&
  王某,男,51岁,西安市某厂职工,日初诊。
  患者自1978年来每夜睡后约12点许不自主点头,遂即致醒,每次点头在10次以上,甚或连续不断,得出户外游转,揉按颈部令止后方能再行入睡。曾经多家检查,未找出病因,仅服谷维素、维生素等,未效。自今年4月开始,伴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记忆力差,但经检查已排除心血管疾病。舌暗红、苔腻,脉沉涩。
  辨证为痰瘀交夹,肝风内动。治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平肝息风主。药用:丹参30克,山楂15克,瓜蒌15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天麻12克,钩藤12克,菊花12克,川芎10克,川牛膝10克,僵蚕10克,薤白10克,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同时丹参注射液2毫升肌注,每日2次。
  二诊:经治八天,点头症基本消失,胸闷气短显著减轻。原方去茯苓,加降香10克,桂枝6克。续服7剂,诸症悉除而愈。
  按&&盖风性动,故张师认为不能自主点头当属中医风证范畴。中医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怪病多痰”,“怪病多瘀”。患者年过六八,年老体衰,阴气自半,阴液不足则血行凝滞,渐而成瘀,故舌暗、脉沉涩。津血相关,血不利则津液停滞,聚而成痰湿,故苔腻。痰瘀交结,故日久不愈。肝藏血,主疏泄而司气机,在志为魂,肝经脉“交巅入脑”。痰瘀交结,脉络阻滞,病久入肝,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为心之母,心主血脉,母病及子,则心脉不畅,胸阳痹阻,故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脑为元神之府,总众神,肝失疏泄,血不上养脑则记忆力差。肝为风木之藏,病久入肝则引动肝风,风煽痰瘀上扰,故不自主点头。《类中秘旨》说:“肝失藏血,神失所养,魂不得涵养而飞荡,则见运动障碍或梦呓夜游等……盖皆由木火内动肝风上扬”。
  故张学文治以活血化痰、平肝息风为主。以丹参、川牛膝、川芎、山楂活血化瘀,瓜蒌、薤白、茯苓化痰除湿。且薤白尚能宣通气机,善治胸痹。天麻、钩藤、菊花、僵蚕平肝熄风,且僵蚕尚能化痰通络。葛根善治项背强几几,颈部是诸经脉上汇入脑必经之所,患者常需揉按颈部方能再次入睡,说明颈部脉络不畅,筋脉拘急,故加葛根以解肌舒筋,且葛根能升清生津以养筋脉,又能活血。药证相符,故数剂而愈。
肝硬化治方一款
治疗肝硬化验方:生牡蛎30克,制鳖甲15克,珍珠母30克,丹参30克,赤白芍各15克,川怀牛膝各15克,桃仁8克,炒白术30克,麸炒枳壳15克,生黄芪30克,肉桂6克,郁金10克,鸡内金15克,丝瓜络20克,橘络15克。
若偏于气滞者,加柴胡、青皮、佛手疏肝理气;偏于寒湿者,加苍术、厚朴、茯苓温化寒湿;偏于湿热者,加栀子、茵陈、龙胆草清化湿热;偏于血瘀者,加三棱、莪术、土鳖虫化瘀软坚;偏于阳虚者,加黄芪、党参、附片温补脾肾;偏于阴虚者,加山萸肉、首乌、黄精滋补肝肾;伴呕血,加代赭石、生大黄、白及降逆止血;伴神昏,属热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辛凉开窍,属凉闭加服苏合香丸辛温开窍;伴尿闭者,加二丑、甘遂、大戟峻下逐水;伴肋痛者,加延胡索、莪术、青皮活血理气止痛。
增强肝功能木瓜籽15粒
随着年龄增大.中老年朋友肝脏的免疫、解毒、排泄等功能减弱.易诱发多种疾病,饮木瓜籽茶对保护肝脏、增强肝功能大有帮助.木瓜籽中所含的木瓜酚、齐墩果酸等是保肝护肝类药物的主要成分.具有保肝护肝、抗炎抑菌、降脂等功效.可有效预防肝细胞脂变及坏死.防止肝细胞肿胀和气球样变。
另外,木瓜籽中含有多种氧基酸及大量维生素
c.能够清除氧自由基、增加肝细胞的抵抗力.促进肝细胞再生和肝糖元合成.从而促进受损肝脏的修复。
取木瓜籽15粒:水煎2分钟后去籽代茶饮用.每次200毫升。午饭后2小时饮甩效果最佳.连饮 2周。 (中医硕士 赵永峰)
清热解毒理气活血 治肝炎方
处方:鸡骨草、板蓝根、岗梅根各20克,菌陈、山楂、丹参各12 克,夏枯草、茜草根各9克,郁金、栀子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清热解毒,理气活血。
主治:急、慢性肝炎,转氨酶增高,中医辨证属肝经热毒型,症见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谢凤勤
泥鳅防药物性肝损伤
长期服用某些降脂、降压以及降糖药,如利必非、硝苯地平剂、优降糖等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在服药时食泥鳅粉可起到有效保护作用。临床认为,当谷丙转氨酶(ALT)大于正常值上界的2倍以上时.药物致肝损伤的可能性增大。
而泥鳅中富含的多糖可明显降低谷丙转氨酶活性,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另外,泥鳅含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I))能清除肝组织中的自由基.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维持细胞膜的正常结构.避免肝细胞受到药物损害.并促进肝细胞再生。
泥鳅500克.放清水中养 5~7天,去除内脏后,用烤箱烘干(开温度以
100%:为宜),再将其研成粉末,每次服10克,用温开水冲服,每天3次。 (硕士张艳)
茵陈治疗黄疸型肝炎
 余幼时,母亲每年春天常采茵陈,做成麦饭,蘸醋、蒜泥当菜吃,味道鲜美,且有防病之能,真乃食疗佳品也。记得1960年前后,余乡里有一老者年过六十,忽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全身黄染如金。当时自然灾害肆虐,家贫无钱医治。适逢阳春三月,山坡上茵陈初萌。余嘱其每日采鲜茵陈二三斤,与适量白面混匀,炊熟食之。月余,黄染尽退,身体康复。由是观之,茵陈用量宜大,不可久煎,鲜者较干者疗效更好。
  治疗黄疸型肝炎,余常用北京名医关幼波创立的两首方剂:
  一曰轻型消黄汤。用于治疗湿重于热之黄疸,症见黄疸轻,恶心,厌食油腻,时呕,口不干,不思饮,困倦乏力,食后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滑稍数。方用:茵陈30克,生薏米、茯苓、白芍、赤芍、六一散(包)各15克,藿香、杏仁、当归、丹皮、酒炒黄芩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若有低热,加鲜茅根30克,青蒿15克;大便溏纳差者,加焦白术、谷芽各15克;转氨酶不降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石见穿、板蓝根等清热解毒药。方中用茵陈利胆退黄;用白芍、赤芍、丹皮、当归养血凉血清热,用黄芩清热解毒,用藿香芳香化浊,用杏仁宣肺利气,用薏米、茯苓、六一散利水祛湿。诸药合用,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二曰重型消黄汤。用于治疗热重于湿之黄疸,症见黄疸重,恶心,呕吐,厌油腻,发热口渴,便干尿赤,舌苔黄厚而燥,脉象弦滑数。方用:茵陈90克,生石膏、鲜茅根各30克,炒知母、炒黄柏、藿香、佩兰、杏仁、六一散各10克,赤芍、丹皮、龙胆草、泽兰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若有高热(39度以上)、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散1.2克或紫雪丹3克,便秘加酒炒大黄、瓜蒌各10克。方中用茵陈利胆退黄,用知母、黄柏、龙胆草、石膏清热解毒,用藿香、佩兰芳香化浊,用赤芍、丹皮、泽兰活血化瘀,用鲜茅根、六一散利水通淋,用杏仁宣肺利气。
  另外,用茵陈30克,每日冲茶饮服,治疗面部痤疮颇效。
豆浆酸奶 防脂肪肝控血糖
常喝豆浆防脂肪肝
经常喝豆浆,身体更健康。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年会上公布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喝豆浆可以防止脂肪肝。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的新研究发现,豆浆中的大豆蛋白(豆腐等豆制品中也有此类蛋白)可降低肝脏中有害脂肪的堆积。科学家研究发现,牛奶与含大豆蛋白的食物对肝脏影响没有区别,但与牛奶类食物相比,吃含大豆蛋白的食物可使肝脏脂肪堆积量降低20%。另外,甘油三酯(有害心脏健康的脂肪)水平也发生了相同幅度的下降。这一结果表明,喝豆浆有助于防止脂肪肝。温小玉
常喝酸奶助控血糖
酸奶味道鲜美,富含乳酸菌和钙质,是大家喜欢的饮品。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它的好处更多。
研究人员发现,酸奶不但可以提升人体维生素D含量,从而调节免疫,促进对血糖的控制,还能提高脂联素水平,改善内分泌状况。因此,糖友应该每天喝点酸奶。钟小亮
常用护肝药选用有讲求
肝病帮助药物能改进肝功能,增进肝细胞再生,对加强肝脏的解毒本领起帮助感化。跟着医药业的生长,护肝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也愈来愈遍及。下面就先容几类常用的护肝药物。
水飞蓟素类
可抗衡肝细胞的坏死,减轻脂肪变性,增进蛋白质合成,按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升高。可用于医治各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现在临床常用的有水林佳、西利宾胺、利肝隆、益肝灵等。拥有降酶幅度大,宁静靠得住、毒性低及不良回响反映小等特征。
五味子制剂
可改进肝细胞膜的功效,低落其通透性,使浸透到血液中的酶淘汰。可进步肝脏的解毒功效,并能增进肝脏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刺激糖元天生。在此根蒂根基上人工合成的联苯双酯、双环醇的功能显然增长。
用药提示但停药后的反跳率可高达60%阁下,反跳征象多在停药后半月至3个月呈现。本品每每不但用,每每同其他护肝药构成复方制剂。
当代药理钻研证明,丹参有改进微循环停滞,转变血液流变,抗凝血,抗炎,耐缺氧,进步免疫功效,抗肿瘤活性等功效;同时,丹参拥有杰出的护肝降酶,软缩肝脾,改进血清卵白含量,进步免疫功效,增进纤维接收,对慢性转化为肝硬化起延缓与阻断感化。
多烯磷脂酰胆碱(易善复)
对肝脏脂蛋白代谢和血液流变学有肯定的影响。适应症囊括各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病和各类缘故原由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胆汁瘀积。
苯巴比妥是一种长效沉着催眠剂,因有肝酶诱导感化,在肝病时可用于退黄,临床首要用于淤胆型肝炎。
用药提示因为苯巴比妥对肝脏有稍微的侵害,以是对肝功能侵害较重的肝炎者必然要慎用。
具备清热利湿、退黄解毒和利尿感化。能缓解肝脏炎症,降酶敏捷,而且另有必定的抗病毒感化。
熊去氧胆酸
可滋扰胆酸在小肠的吸取,从而低落血液中的胆盐浓度,有利胆感化。实用于慢性肝炎、淤胆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原发性胆管炎。用于临床的产物首要有优思氟(入口)、熊去氧胆酸片、熊胆胶囊等。
甘草酸制剂
甘利欣、美能是甘草酸制剂中最主要的代表,能利胆、解毒、按捺体内自由基的发生和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具备降黄疸和氨基转移的感化。适口服或静脉注射。重要用于各型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初期肝硬化等的医治。
还原型谷光甘肽
珍爱肝细胞膜,增进肝脏酶的活性,增进肝脏的解毒感化。可遍及用于临床各类肝功能非常疾病的医治。
胆维他(茴三硫)
胆维他可有增进胆汁、胆酸及胆色素的排泄,活化肝细胞,加强肝脏解毒的功效。重要用于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肝炎。
用药提醒恒久服用可引起甲亢。胆道壅闭患者禁用。如出现荨麻疹样红斑,应立刻停药。
北京佑安病院肝病消化中间
主任医师金瑞
五更泻从肝论治
  秦某,男,40岁,职员。日初诊。
  自诉一年前因饮食后腹泻水样便,日3~4次,经自服草药而愈。后因工作繁忙,精神过于紧张,腹泻反复,每于晨起腹泻2~3次,经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曾用中西药内服及灌肠治疗,症状未减,病程延绵。现每于早晨三四点钟腹痛,少腹坠胀,坠迫即泻,时刻难忍,泻后即快,有时连续2~3次,大便质溏,无腹胀厌食,精神工作如常,舌质红、苔薄根黄,脉弦缓。
  此证属“五更泻”。试图从肝论治,拟以逍遥散加黄连。处方:白芍15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柴胡10克,黄连10克,薄荷10克,甘草5克。每日睡前煎服1剂。
  连服2剂后,腹痛减轻,少腹坠迫感消失,大便可控至天亮。续服2剂腹痛痊愈,少腹轻松,晨泻消失,大便成形,继用上方去黄连5剂调理巩固。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五更泻多责为肾阳虚衰,药用温补。然肝肾同源,五更时分,既为肾阳虚衰,亦为肝阳旺盛之时。黎明三四点钟,干支记时为寅卯,寅卯属肝胆。患者因过度劳累,精神负担过重,郁而伤肝,肝不条达,木不疏土,肝郁脾虚,正值肝旺之时(肝旺与寅卯时),肝气下迫,则少腹重坠,脾虚失运,清浊不分而下泻,治以疏肝理脾之逍遥散,加黄连清畅止泻,药症合拍,效果显著,此亦是时间学说之妙用。
清热平肝降压 治高血压方
处方:黄精15克,夏枯草、益母草、车前草、旆莶草各10克。
用法:上药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再煮沸10分钟,煎2次,药液混合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平肝降压。
主治:高血压,中医辨证为肝热阳亢型,症见头痛眩晕,面赤目红,心悸,气粗,烦躁易怒,口苦咽干,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连续几天胃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