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运动鞋质量怎么样如何得出mω²r=Mω²R

万有引力双子星系统怎么分析 ,做题 ,请有关物理老师或人士分析一下,物理双星系统的题不会做不会分析了_百度知道
万有引力双子星系统怎么分析 ,做题 ,请有关物理老师或人士分析一下,物理双星系统的题不会做不会分析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mv&#178;相等。(3)两星球的轨道半径之和等于两星球之间的距离;/r=mω&#178;r(2)两星运动的周期&角速度&nbsp.hiphotos.baidu.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fe97eafafdf0/0df431adcbef2fdda3cc7cd99eba首先理解这个物理模型,两颗星都绕&万有引力,即:Gm1m2/(r1+r2)&#178;&=&连线的某点做圆周运动。如图。把握这三点,解决问题就好办了:双星系统有如下特点.hiphotos.baidu.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735b88f0d0c8a786be7f420adf431adcbef2fdda3cc7cd99eba://g.jpg" esrc="http.com/zhidao/pic/item/0df431adcbef2fdda3cc7cd99eba.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
采纳率:83%
用万有引力公式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物理双星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日地系统能否看作双星系统【高中物理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7,151贴子:
日地系统能否看作双星系统收藏
曾经看到过有资料表示可以把地球和太阳看做双星系统,旋转中心非常接近于太阳。那么问题来了:高中水平解决双星问题的常用思路是:F=(GMm)/L^2=Mω^2r1=mω^2r2,其中r1+r2=L;(*)解决正常的行星问题常用思路是:F=GMm/R^2=mωR^2,即GM/R^2=ω^2R.(**)由(*)(**)式我们知道,当规定某个ω值时,双星问题的天体距离L和两颗星体的质量M,m都有关系;而普通的行星轨道半径则只和中心天体M有关。那么日地系统是否能看做双星系统呢?M、m比较接近的双星系统又是否能看作中心天体-行星系统呢?P.S:物理老师的解释是太阳对于地球就是固定的,不动的;而我认为参考系什么的不是随便换的吗,把日地系统的参考系从太阳换到宇宙背景,太阳相对地球不就是运动的了吗?
精华在线网校高中物理在线辅导,3+1陪伴服务,大幅提高孩子学习效率,效果!高中物理在线辅导,十年高中辅导教学团队,累积百万名高中辅导经验,30天提分!
解双星问题的时候我有一种很取巧的办法,将一个星体质量极大化,也即将该双星系统看做一个稳定的中心天体-行星系统,然后去代数求解,虽然两年多这种方法屡试不爽从未出错,但物理老师的评价是:歪门邪道的野路子。所以,我这种解法是否可行?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更新:2016年的进展见 &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之前那个疑似戴森球的消息现在怎么样了? - 知乎用户的回答&/a&&br&&br&&br&起因是这样的:9月11日,美国耶鲁大学的Tabetha Boyajian等人在著名的论文预印本网站 arxiv 上张贴了一篇文章,讨论了开普勒望远镜观测的一颗亮度为12等的目标星 KIC 8462852。开普勒望远镜是用“凌星”法找太阳系外行星的,即行星如果恰好在恒星圆面前方经过,挡住了一部分光线,恒星的亮度就会有轻微下降。通过测量光变曲线的形状,可以确定行星的轨道周期、到主星的距离、半径等信息。通常的凌星行星光变曲线是下面这样的,注意它的外形十分光滑、圆润,并且中心对称:&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89a7ca8c8a0faf10f47cbe9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89a7ca8c8a0faf10f47cbe9_r.jpg&&&/figure&&br&&i&上:系外行星 WASP-10 b 的光变曲线,横轴是时间,纵轴是恒星的亮度。取自 Murray, 2012, Science, 336, 1121&/i&&br&&br&但是 KIC 8462852的光变曲线中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凌星信号,因此开普勒望远镜的自动化分析软件把它漏掉了,但在“行星猎手”(Planet Hunters)网站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Planet Hunters 是一个公众平台,它集合了大众的力量,让志愿者用眼睛帮助识别凌星信号。因为开普勒望远镜在3年多时间里累积了20多万颗星的光变曲线,任何软件也不能保证有100%的探测率,人眼+人脑在识别特定模式方面的巨大能力就可以派上用场了。这个平台是开放,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帐号,然后开始寻找这些“漏网”的行星。2012 年,科学家上传了开普勒望远镜的部分数据做了个测试,发现效果还不错——对于半径大于地球 4 倍的行星,人眼识别的成功率超过了 85%。自从 Planet Hunters 网站上线以来,志愿者总共已经发现了几十颗行星候选体,其中至少两颗已经得到确认,并被赋予了“开普勒”开头的正式行星编号(Kepler-64 b 和 Kepler-86 b)。&br&&br&我们回到这颗名为 KIC 8462852 的星上来。在 Planet Hunters 项目里,志愿者给它打上的标签是&奇特&、“有趣”、“巨大的凌星”这样的字眼,引起了耶鲁大学的天文学家Boyajian的兴趣,于是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Boyajian发现,这颗星的光变曲线里面存在两次大的下降,一次在第790天左右,变暗了15%,在第 1520天左右,光变曲线又下降了22%。在第二次下降前后还伴有很多次幅度比较小的下降。如图:&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a2fa13ef16_b.png& data-rawwidth=&670& data-rawheight=&2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a2fa13ef16_r.png&&&/figure&纵轴表示恒星的亮度(“正常”情况下的亮度为1),横轴是时间,单位是天。&br&看不清楚?把纵轴放大一些看看:&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4c8d9edbc116fbe90af8_b.png& data-rawwidth=&668& data-rawheight=&2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4c8d9edbc116fbe90af8_r.png&&&/figure&截取其中两次比较大的下降:&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1685b3abcdd75f7fb36c159e2c1ebed4_b.png& data-rawwidth=&799& data-rawheight=&2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1685b3abcdd75f7fb36c159e2c1ebed4_r.png&&&/figure&&br&作者小心的分析了仪器出错的可能性,认为观测误差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因此必须考虑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物理机制。&br&&br&通常情况下首先都会考虑环绕在恒星周围的一大团尘埃云或者尘埃盘,比如著名的御夫座的 ε Aur(中文名柱一):&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da3d1c8e1c3feef0ebc3_b.jpg& data-rawwidth=&5384& data-rawheight=&21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8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da3d1c8e1c3feef0ebc3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029d0ebfe157ce84df1573c_b.jpg& data-rawwidth=&589& data-rawheight=&3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029d0ebfe157ce84df1573c_r.jpg&&&/figure&&i&尘埃盘遮挡恒星的观测(上)和想象图(下)。取自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Epsilon_Auriga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维基百科&/a&&/i&&br&&br&如果 KIC 8462852 的亮度下降是尘埃遮挡引起的,由于尘埃粒子的温度比较低,恒星必定在红外波段比正常情况下稍微亮一些,这种现象称为“红外超”,通常用来检验恒星周围是否存在尘埃盘。可是这颗星并不存在红外超,这就显得有点蹊跷了。经过仔细的分析,Boyajian 认为,目前还没有哪种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这颗星光变曲线。看起来稍微符合一点的是彗星。原因有三条:&br&&ol&&li&第一次变暗,光变曲线前后是不对称的,这和彗尾的特点相符,但正常的彗尾造成的曲线是先迅速下降,再缓慢上升,正好与观测相反。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彗星的尾巴是朝前的。其实太阳系里也发现过彗星的尾巴是向前的,所以这一点勉强说得过去。&br&&/li&&li&在第二次变暗里,亮度有一次比较大的下降和许多比较小的下降,看上去像是一颗高偏心率轨道上的彗星,在经过主星附近时,彗核在潮汐作用下发生了分裂。&br&&/li&&li&这颗星不远的地方发现了另一颗比较暗的星,目前还不清楚二者是否是一对双星,还是只是视线方向比较接近而已。如果是双星,那么伴星的距离大约是 880 天文单位,相当于冥王星到太阳的 20 多倍,这样的距离足以扰动恒星周围的“奥尔特云”,形成大量高轨道偏心率的彗星。&br&&/li&&/ol&但是不能不吐槽的一点是,最大掩食深度高达 22%,也就是说彗星的直径差不多有恒星的一半大,人类还从没有见到过这么巨无霸的彗星,所以这种解释其实也比较牵强。&br&&br&这篇文章在9月12日发布以后,天文学家说:“好吧,又一个疑似的系外彗星”,但并没有引起新闻媒体的重视,也还没与“外星生命”扯上多大的关系。&br&&br&=============戏剧性的转折================&br&大约一个月以后,也就是 10 月15日,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的Jason Wright等人在 arxiv 上贴出了另一篇文章,讨论了外星文明建造的一些巨型建筑在“凌星”中可能造成的观测效应,正是这篇文章迅速引爆了各大媒体。&br&&br&文章中阐述的想法本身并不新鲜,早在1960年代戴森就提出:一个高度进化的文明必然会想办法获取尽可能多的能源。行星系统中最大的能源就是恒星释放的能量。外星文明可能会建造巨大的类似“太阳能板”的装置来收集这些能量,它们的表面积可以大到几乎覆盖整颗恒星,称为“戴森球”。收集到的能量经过利用后变成热量排出,会产生大量的中红外辐射。所以,戴森球对恒星的遮挡,以及中红外的多余辐射都可以在远处被观测到,因此是一种可行的搜寻外星文明的方法。&br&&br&2005年,法国天文学家Arnold考虑到,当外星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建造尺寸和行星大小相当的巨型建筑,戴森球就是其中一种。这些建筑物可能很薄,因此质量很小,但是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形状包括三角形、百叶窗形等。其中百叶窗形有个突出的优点:只要改变扇叶的角度,就可以方便地调节接收面积,从而控制能量收集器的输出功率。这些形状怪异的建筑也会像行星一样“凌星”,但是光变曲线的形状和圆形的行星不同。Arnold进一步提出:可以通过凌星曲线的形状异常来寻找这些巨型建筑。&b&而开普勒望远镜已经达到了搜寻这类&/b&&b&建筑所需要的精度。&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99c2742abf749dd177dcd8d8182bdc68_b.png& data-rawwidth=&588& data-rawheight=&3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99c2742abf749dd177dcd8d8182bdc68_r.png&&&/figure&&/b&&i&从上到下是:圆形的行星、&/i&&i&三角形、百叶窗形的“人造建筑”&/i&&i&在恒星面前经过的样子。取自 &/i&&i&Arnold, 2005, ApJ, 627, 534&/i&&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d57fbae7cfbdbb9c08d7_b.png& data-rawwidth=&676& data-rawheight=&6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d57fbae7cfbdbb9c08d7_r.png&&&/figure&&i&上图:不同形状的建筑产生的凌星曲线与行星曲线的差异。左上:三角形。右上:旋转的三角形。左下和右下代表两扇叶片和六扇叶片的百叶窗形。取自 &/i&&i&Arnold, 2005, ApJ, 627, 534&/i&&br&&br&在接下来的章节里,Wright 详细讨论了 6 种可能的外星建筑形式,以及它们可能产生的10种不同于行星的光变曲线反常,同时还对每一种反常都考虑了可能由哪种自然现象产生。换句话说,如果真的找到了某种反常,就需要在相应的建筑形式与自然现象之间进行甄别。这 10 种反常是:&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ef06f927df77d4ceb8d68ecd_b.png& data-rawwidth=&680& data-rawheight=&3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ef06f927df77d4ceb8d68ecd_r.png&&&/figure&&br&翻译过来就是:&br&1. 凌星曲线的下降段和上升段形状异常&br&对应的人造物体:建筑物不是圆盘形或者导致恒星不是球形&br&对应的自然现象:系外卫星、环、行星自转、恒星盘面的重力昏暗和邻边昏暗效应、行星的蒸发、恒星盘面边缘的黑子&br&&br&2. 凌星曲线的相位异常&br&对应的人造物体:非球形的建筑物&br&对应的自然现象:行星上的云、全球环流、行星的天气、恒星辐射的变化&br&&br&3. 凌星曲线底部的形状异常&br&对应的人造物体:形状或运动方向随时间变化&br&对应的自然现象:恒星的重力昏暗和邻边昏暗效应、行星的扁率不为0、黑子、系外卫星、盘&br&&br&4. 凌星的深度发生变化&br&对应的人造物体:形状或运动方向随时间变化&br&对应的自然现象:行星的蒸发、轨道进动、系外卫星&br&&br&5. 凌星的时间间隔或持续时间发生变化&br&对应的人造物体:非引力驱动下的加速、共轨天体&br&对应的自然现象:行星之间的相互散射、轨道进动、系外卫星&br&&br&6. 由凌星曲线得到的恒星密度与其他手段得到的不符&br&对应的人造物体:非引力驱动下的加速、共轨天体&br&对应的自然现象:高轨道偏心率的行星、行星周围的环、来自其他恒星的混杂、黑子、行星之间的散射、非常大质量的行星&br&&br&7. 凌星曲线具有非周期性&br&对应的人造物体:一大群人造物体&br&对应的自然现象:非常大的环、大的碎片群、团块、翘曲或进动的盘&br&&br&8. 恒星光线消失不见&br&对应的人造物体:完全遮挡&br&对应的自然现象:团块、翘曲或进动的盘、环绕双星的盘&br&&br&9. 凌星曲线的形状不依赖于观测波段&br&对应的人造物体:人造几何吸收体&br&对应的自然现象:云、行星大气的标高比较小、来自其他恒星的光线混杂、恒星盘面的邻边昏暗效应&br&&br&10. 凌星天体的质量很小,与巨大的体积不相称&br&对应的人造物体:很薄的人造物体&br&对应的自然现象:巨大的碎片群、来自其他恒星的光线混杂。&br&&br&紧接着,Wright 又举出了两颗已经观测到反常的行星系统:CoRoT-29 b 和 KIC b。前者的凌星曲线用现有的知识都解释不了,后者的光变曲线不仅不对称,而且每次变暗的幅度从 1.3% 到 0.2% 之间无规律变化。贴个图你们体会下:&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08e7d0b2db_b.png& data-rawwidth=&484&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08e7d0b2db_r.png&&&/figure&&i&上图:CoRoT-29b 的光变曲线。取自 Cabrera et al., 2015, A&A, 579, 36&/i&&br&&i&&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da618cad0bc85b3abc62fecb777b0496_b.png& data-rawwidth=&608& data-rawheight=&4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da618cad0bc85b3abc62fecb777b0496_r.png&&&/figure&下边表示 KIC b 在每次“凌星”时的变暗深度都不同。作为对比,上边画出了一个“正常”的凌星 Kepler-4b。二者是在同一时间段内、由同一台望远镜观测到的。取自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arxiv.org/abs/v1&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rxiv.org/abs/&/span&&span class=&invisible&&6v1&/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i&&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137ee06c21f_b.png& data-rawwidth=&447&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137ee06c21f_r.png&&&/figure&&i&上图:把 KIC
b 的很多次光变曲线折叠在一起的样子。可以清楚的看到前后不对称,上升段更加“平缓”一些。取自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arxiv.org/abs/v1&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rxiv.org/abs/&/span&&span class=&invisible&&6v1&/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i&&br&&br&对照前面的表格,热衷于寻找地外智慧生命(SETI)的人们有理由对这两颗行星抱以足够的期待。可惜的是,进一步的观测表明这两个天体都像是自然现象。对于 CoRoT-29b,已经探测到了它对主星的引力扰动,是一颗质量为木星 0.85 倍的巨行星,而非人造物体,因为人造物体不会有这么大的质量。而后者—— KIC
b 是一颗正在瓦解中的行星,它距离主星很近,公转一圈只需要16个小时,在潮汐作用下已经损失了自身质量的 70%,蒸发的物质在身后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尾巴,与彗星类似。天文学家甚至测量到构成这条“尾巴”的颗粒直径大约在 0.1-1 微米之间。&br&&br&就在这篇文章写作的过程中,Boyajian 公布了KIC 8462852,因此 Wright 专门为它开辟了一个章节。对照上面的表格,不难发现 &b&KIC 8462852的光变曲线同时具备了第 1、2、3、4、5、7 条反常特征&/b&,包括多个不同大小的遮挡物、有一些形状重复出现但是没有周期性的遮挡事件;以及重叠和不对称性,暗示这些遮挡物的轨道不符合开普勒运动定律,即在引力之外还可能受到其他推动力的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横轴 X=1540 天处的凌星事件和 X=1206 天处的事件形状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幅度上放大了 10 倍。对照表里的最后一列,我们可以发现&b&没有哪种单一的自然现象能够解释所有这些光变异常&/b&。作者 Wright 评论到:考虑到种种因素,&b&目前看来&/b&&b&这颗星是搜寻地外智慧生命计划最有希望的目标。&/b&&br&&blockquote&“Given this object’s qualitative uniqueness, ... ... we feel is the most promising stellar SETI target discovered to date.&&/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65bf397cff2b5aebd3c28928_b.png& data-rawwidth=&658&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65bf397cff2b5aebd3c28928_r.png&&&/figure&&br&&i&上图:KIC 8462852 的光变曲线的几个局部。注意这些图的纵轴比例是不同的。取自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arxiv.org/abs/v1&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rxiv.org/abs/&/span&&span class=&invisible&&6v1&/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i&&br&&br&Boyajian 在他们的论文中提到,他们还编写了个简单的程序,从开普勒数据库中寻找是否还有类似的星,结果找到了 1000 颗左右,但是经过肉眼筛查,发现绝大多数是由于食双星、恒星黑子、自转、或者仪器误差引起的。可以说KIC 8462852表现出的古怪变暗现象在整个开普勒望远镜的数据库中只发现了一例。如果 X=790 天和 X=1520 天的两次事件是同一个物体所为,那么可以推断它的轨道周期是 800 天左右,上一次发生在 2015 年 4 月。可惜当时开普勒望远镜已经转向别的方向,而其它望远镜也错过了这个重要的时间窗口。下一次将发生在 2017 年 5 月,预计届时会有相当数量的望远镜从各个波段对它进行更详细的分析。&br&&br&10月21日更新:许多知友在评论里问 KIC 8462852 的距离。这颗星的距离不难测,恒星的颜色表明是一颗光谱型 F3V 的主序星。F3V 型星的绝对星等是 3.08。这颗星的视星等是 11.7,再结合星际消光就可以得到距离是 454 pc(大约 1480光年)。&br&P.S. 太阳周围 1480光年的距离内保守估计有 5000万颗恒星。&br&下一步可能的观测方向:&br&&ol&&li&继续对 KIC 8462852 进行高精度的观测。在没有确定轨道周期以前,类似 X=790和 1520 这样的大的遮掩随时可能出现。此外还要辨别当中夹杂的小型遮掩,寻找规律和固定的模式。&br&&/li&&li&多波段观测。比较不同波段的掩食曲线深度,相当于为凌星物体拍摄了光谱。彗星、行星、一大团气体和尘埃的光谱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干净”的行星大气可能会探测到钠原子和瑞利散射,而人造建筑是固体,光谱比较“平”,在整个可见光内掩食深度都一致。不过上面已经提到了不太可能是行星或尘埃盘。因为行星的体积不会这么大,又没有观测到尘埃盘的“红外超”,所以可以基本排除了。&br&&/li&&li&用视向速度测量遮掩物的质量。行星的质量比较大,而彗星、尘埃团、人造物的质量比较小。另外从视向速度上或许可以知道究竟有几个遮掩物。&/li&&/ol&&br&小结一下: &br&&ol&&li&KIC 8462852 的光变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起初一群天文学家以为是彗星造成的,没有引起记者的兴趣,后来另一群天文学家认真而严肃的讨论了地外文明建造的巨型建筑的可能性,并把它列为迄今为止搜寻外星文明项目最有希望的目标。于是才有了这则新闻。&br&&/li&&li&说 NASA 又找理由骗钱的可以歇一歇了,两篇文章的作者都不是 NASA 员工,只是利用了 NASA 公开的开普勒望远镜的数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不代表 NASA 的立场,更不代表某个国家的立场。反过来得益于开普勒望远镜的高精度,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话题现在变得不那么遥远。开普勒望远镜绝对可以跟哈勃望远镜比肩,在史书上留下一笔。&br&&/li&&li&很多媒体炒作发现了外星生命,或者“戴森球”,明显属于联想过度,因为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自然现象还也没有被排除。人们对一个天体的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入了多少观测。现在KIC 8462852累积的观测资料还远远不足以甄别到底是自然现象还是外星建筑。任何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但是相信已经有足够的理由动用更多先进的设备对这颗星KIC 8462852做进一步的观测。&br&&/li&&li&如果没有 Planet hunters 项目里志愿者的努力,恐怕这颗星至今还埋在开普勒望远镜产生的数据海洋中。Boyajian论文中的第二作者 D.M.LaCourse 就是那位标记 KIC 8462852 的志愿者。专业天文学家的设备使用时间都是排的满满的,考虑到这颗星并不是太暗(12等)、光变幅度达到五分之一,部分天文爱好者手里的设备完全有能力对这颗星进行后续观测。9月当这颗星刚公布时,笔者曾经在&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astronomy.com.cn/bbs/thread--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内的一个天文爱好者论坛&/a&上号召过,现在这个目标的科学意义又进一步增加了。有没有爱好者付诸实际行动呢?笔者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br&&/li&&/ol&&br&最后,本文从原始论文的角度针对新闻报道做了一个解读,不代表笔者赞同论文中的观点。&br&&br&+++++++2015 年 11 月 5 日更新++++++++&br&SETI 研究所用阿伦射电望远镜阵列对这颗星进行了监听,没有发现无线电信号。&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arxiv.org/abs/&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rxiv.org/abs/&/span&&span class=&invisible&&6&/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监听时间:2015 年 10 月 15-30日,为期 15 天,每天 12 小时。共计 180 个小时&br&监听范围:1 ~ 10 GHz&br&结果:没有发现流量大于 180-300 Jy 的窄带(1Hz)无线电信号,也没有发现流量大于 100 Jy 的宽带(100kHz)的无线电信号。&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ad943dcae9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ad943dcae9_r.jpg&&&/figure&&br&&br&+++++++2015 年 11 月 11 日更新++++++++&br&解释一下:上面的无线电监听表示什么意思呢?Jy 是央斯基,是无线电中常用的一种表示功率密度的单位。作为对比,在 10 GHz
的频率上地球接收到的太阳的无线电辐射是 400万央斯基。&br&考虑到这颗星的距离高达 1480 光年,如果信号是朝四面八方各向同性发射的,没有找到大于 180-300 Jy 的窄带信号表明没有探测到这颗恒星周围功率大于&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4%5Csim7+%5Ctimes+10%5E%7B15%7D& alt=&4\sim7 \times 10^{15}& eeimg=&1&& 瓦特的发射源;没有找到大于 100 Jy 的宽带信号表明没有探测到大于 &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10%5E%7B20%7D& alt=&10^{20}& eeimg=&1&&瓦特的发射源。&br&&br&作为对比,地球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Arecibo 射电望远镜的等效各向同性发射功率大约是 &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2%5Ctimes+10%5E%7B13%7D& alt=&2\times 10^{13}& eeimg=&1&&瓦——比阿伦射电望远镜的探测极限低了两个数量级。而人类的总能源消耗量差不多也是这个量级——&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10%5E%7B13%7D& alt=&10^{13}& eeimg=&1&&瓦。&br&&br&所以,这个结果相当于是说:没有探测到相当于人类目前总功率 100 倍的无线电源。看上去这似乎是个很大的功率,但是考虑到:&br&1. 如果不是朝着四面八方的发射源,而是一个无线电射束,只在某一个方向上具有很强的流量(比如星际通讯或者宇宙飞船发动机的尾焰),实际需要消耗的能量会远小于这个数字。&br&2. 人家可能是一个已经学会建造戴森球、提取恒星级能量的文明,“他们”掌握的能量达到 &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10%5E%7B27%7D& alt=&10^{27}& eeimg=&1&&瓦的量级,区区 &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10%5E%7B15%7D& alt=&10^{15}& eeimg=&1&&瓦不过是九牛之一毛,实在算不了什么。&br&&br&我们下面就来谈谈具有极强方向性的射束。如果把各向同性的无线电辐射比喻为发光的灯泡,那么无线电“射束”就好比一束探照灯,可以在很窄的方向上集中巨大的能量。&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61c787feffbba01c1e92db27ca70fabb_b.jpg& data-rawwidth=&350& data-rawheight=&26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figure&知名博客 Centauri Dreams 刊登了对等离子物理学家 James Benford 以及他的儿子、同时也是下一代红外巡天望远镜 WFIRST 的科学家 Dominic Benford 的&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entauri-dreams.org/%3Fp%3D3438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访谈&/a&。父子二人解释了阿伦望远镜给出的“阈值”的含义,讨论了几种超级文明可能建造的具有高度方向性的无线电“射束”:&br&&br&1. 飞行器的轨道提升(例如从低轨道提升到高轨道)。消耗的能量相对较少,在阿伦望远镜的“阈值”以下,如果有也无法探测到。&br&2. 从一颗行星的表面向空间发射飞行器。如果存在这样的辐射源且恰好指向地球,那么是可以被阿伦望远镜在宽带监听模式中探测到的。&br&3. 被“风帆”驱动的行星际飞行,即在飞船上架设巨大的风帆,用辐射源照射这面风帆使飞船获得动力,使其在恒星周围不同的行星之间飞行。这样的辐射源如果恰好指向地球,那么阿伦望远镜在宽带和窄带模式中都能够探测到它。&br&4. 星际飞船,同样的原理,只不过是从一颗恒星周围飞行到另一颗恒星周围。这样的辐射源如果恰好指向地球,那么阿伦望远镜在宽带模式下能够探测到它——同时也就意味着这个文明已经向我们地球的方向派遣了飞船…… 答主写到这里忽然出了一身汗。。&_&&br&&br&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具有高度方向性的无线电“束”不太可能一直朝着同一个方向,只有当它扫过地球的方向时我们的射电望远镜才能观测到它。而阿伦望远镜对颗星的监听时间太短,明显不足以发现这样的源。并且,阿伦望远镜即便是宽带模式下扫描的带宽还是不够“宽”,频率也不在合适的范围内。如果人类将来建造以上几种飞行器,无线电射束的带宽要比阿伦望远镜的监听范围大好几个数量级,而且最有可能使用毫米波,而不是阿伦望远镜扫描的微波。&br&&br&因此综上所述,阿伦望远镜还不足以对外星文明可能建造的无线电射束给出任何确切的结论。
更新:2016年的进展见
起因是这样的:9月11日,美国耶鲁大学的Tabetha Boyajian等人在著名的论文预印本网站 arxiv 上张贴了一篇文章,讨论了开普勒望远镜观测的一颗亮度为12等的目标星 KIC 846285…
这几天把“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相关的高票答案看了一遍,正如知乎上许多其他哲学问题一样,(不知道该用什么形容词),排名前几的答案往往也未能幸免。所以重新整理了一下相关资料,打算写一个导论+论战式的回答,以求使这个问题被正确的理解和讨论。&br&&br&长文预警! &br&&br&第一部分介绍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问题背景,第二部分澄清高票答主们的误解,第三部分重复前两个部分,并熬成鸡汤。&br&&br&一、&br&&br&通常,哲学问题中一半的困难都在于理解问题本身,但在这里的情形是相对简单的——正如我们将在下面看到的那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容易解决的,相反,也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那样,它将是非常困难的。&br&&br&我准备从这样一个片段开始我们的讨论:&br&&br&&blockquote&“这个杀人犯是在贫民窟里长大的。当他七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遗弃了他。他经常受到母亲的虐待,他的哥哥姐姐也欺负他。他从来没有机会上学,而当他能找到工作的时候,他从来都保不住自己的工作。他抢那家商店的时候已经快饿死了,而且还染上了强烈的毒瘾,也没有朋友能给他帮助。他姐姐说:‘当他还是个小孩子时,我就知道他早晚会这么干的。’他母亲则抱怨说:‘我不理解!’检察官称之为:‘一个冷酷无情的、蓄谋已久的行为。’辩方则控诉整个社会,声称正是社会的忽视和负面的影响才使此人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凶手。” &br&&/blockquote&&br&第一个问题是:当一个无辜的人被杀害,终结他生命的直接原因——这个杀人犯——就是那个应该受到惩罚的对象吗?法庭当然会这样认为,我们也相信这维护了正义,给了死者一个交代。但这里还有几个疑问,在能给出确定的答复之前,我们不妨先别急着下结论,比如&b&:“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参与杀人的其他因素(如那把枪)应该受到惩罚呢?”&/b&这个问题看上去似乎并不困难,我们可以毫不费力的给出答案:&b&“因为他可以选择不这样做(Ability To Do Otherwise),而枪不可以。”&/b&因为如果他选择不开枪,枪无法主动射击,如果他选择开枪,枪也无法主动不射击(即使出现不同的情况,那也必定是因为其他物理因素,而不是因为枪能够&b&做出选择&/b&)。换句话说,&b&枪的行为不被自己所决定(在这个例子中——具体的说——是被他所决定),而他的行为&u&只被自己决定&/u&。&/b&眼尖的朋友一定已经发现,这个“只”字似乎断定得过强了,但只要经过仔细的思考就会同意:如果不是在因果链条上只被自己决定,那么他与枪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能够使得只有他是&u&应该&/u&承担&u&责任&/u&的那个呢?&br&&br&看来我们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但问题并没有因此解决,我们不禁要问:这个&b&“&u&自己&/u&”&/b&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这似乎不是一个能够轻易得到回答的问题,我们不妨先清点一下目前已知的有哪些:&b&1.&/b&&b&它&/b&&b&与“我的行为”是不同的,&/b&&b&它是“内在”的,并且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或者&/b&&b&更准确的说,它是“我的行为”的原因&/b&&b&。2.它不是任何事物的结果,否则受到惩罚的应该是因果链条上那些更远的(或终极的)原因的合集(如“整个社会”或者“宇宙大爆炸”),而不是“我”。&/b&&br&&br&因为这个“自己”兼具“可以做出选择”和“内在的”两个特点,我们用一个专门的术语——&b&“自由意志”&/b&——来讨论它,以使它和“身心问题”等其他心灵哲学问题区分开来。&br&&br&在前面的讨论中,还有这样一个念头在我们脑海中时隐时现:也许根本就没有这种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所谓的“自由意志”,在看似自由的行为下其实是一张&b&因果链条&/b&的大网。他的父母造成了他的暴戾和贫穷,毒品的强瘾使他失去了控制,社会的冷漠则放纵他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诚然,这所有的因素都是造成他成为一个杀人犯的原因,但我们不可能惩罚整个社会,因此我们只好直接的、方便的将他消灭掉。&br&&br&就像一个玻璃球,一个发球器使它进入了平面,开始朝着某个方向运动,方向上正好有一个下坡使它速度大增,而整个平面是如此的光滑,以至于在撞碎另一个玻璃球之前它根本无法停下来,那另一个玻璃球碎的时候,我们就把它也打碎了,因为比起更改整个系统,这要更方便一些。&br&这似乎很接近一个被我们称之为“决定论”的描述:&br&&br&&blockquote&“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并且我们不能改变规律,那么,我们就不能改变未来。”&/blockquote&&br&然而,在决定论的语境下我们只是为了“方便”或者“实用”来执行道德评价吗?各位不妨先在这里独自思考得出结论。&br&&br&其实,上面的关于因果链条和玻璃球的描述有许多不恰当之处,它们是一些故意犯下的错误,除了通过犯错再澄清它们来增进理解,我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1.如果一切事物都只是因果链条中的一环,那么“惩罚”、“奖赏”、“卑鄙”、“高尚”、“责任”这些&b&道德评价将变得毫无意义&/b&。2.“整个社会”也只是很近的一环,没有理由不再追问它的原因是什么,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如果我们相信现代宇宙学的假设,准确的说&b&,一切在大爆炸发生的同时就已经被决定了&/b&,包括我现在坐在电脑前,打下这个“字”字。因此,“惩罚”他并且自以为是在“惩罚”他,都是已经被决定的内容之一。认为是方便也好,实用也好,你除了在这一刻看到你正在看的这一句话冒出你正在想的这些念头,并没有任何别的选择。&br&&br&将这一意见推广到我们的生活中是难以想象的,事实上,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失去了“应该”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b&它的困难并不在于我们是否还能继续进行道德评价,而在于这种道德评价将会变得如此空洞,以至于即使坚持它可以有&/b&&b&意义&/b&&b&的存在,它也已经与原有的意义彻底不同了。&/b&&br&&br&如果因果律的后果如此严重,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它呢?我们可不可以直接放弃它,进而承认自由意志的存在呢?&br&&br&&blockquote&如果不假定每一个事件都有其充分的、自然的解释性原因,那么人类的知识似乎就失去了一个最关键的前提。不仅是科学研究,甚至是我们最普通的日常信念也将被迫陷入一种令人无法忍受的怀疑论。我们的每一种经验都将变得无法理解,我们的宇宙看起来就像是由许多支离破碎的事件所组成的一条不连续的序列,从中我们无法预测或理解任何事情。所以,对于“我们为什么要接受决定论者的前提”这样的问题,回答似乎是:“我们不能放弃它,否则我们怎么做事情呢?”&/blockquote&&br&至此,让我们整理一下整个问题的逻辑结构,然后就开始说明已有的回答为什么是不令人满意的:&br&1.道德责任(Moral Responsibility)基于且蕴含自由意志(Free Will)。(&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M%5Cleftrightarrow++F& alt=&M\leftrightarrow
F& eeimg=&1&&)&br&2.自由意志蕴含因果律(Causality)的断裂。(&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F%5Crightarrow+%5Cneg+C& alt=&F\rightarrow \neg C& eeimg=&1&&)&br&3.而因果律是我们所有知识(Knowledge)的基础,拒绝因果律就相当于放弃了对世界的理解的可能性。(&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C%5Crightarrow+K+%2C+%5Cneg+C%5Crightarrow+%5Cneg+K& alt=&C\rightarrow K , \neg C\rightarrow \neg K& eeimg=&1&&)&br&4.同时因果律普遍必然的特征蕴含了决定论(Determinism),反之亦然,而在决定论世界中道德责任无法得到任何有根基的说明。(&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C%5Cleftrightarrow++D+%2C+D%5Crightarrow+%5Cneg+M& alt=&C\leftrightarrow
D , D\rightarrow \neg M& eeimg=&1&&)&br&&br&直观的表示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冲突,即:&br&&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F%5Crightarrow+%5Cneg+C%5Crightarrow+%5Cneg+D%5Crightarrow+M& alt=&F\rightarrow \neg C\rightarrow \neg D\rightarrow M& eeimg=&1&&&br&&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D%5Crightarrow+C%5Crightarrow+%5Cneg+F%5Crightarrow+%5Cneg+M& alt=&D\rightarrow C\rightarrow \neg F\rightarrow \neg M& eeimg=&1&&&br&&br&问题的关键在于,&b&&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F& alt=&F& eeimg=&1&&和&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D& alt=&D& eeimg=&1&&之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而&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C& alt=&C& eeimg=&1&&&/b&&b&和&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M& alt=&M& eeimg=&1&&都不可能被轻易的放弃。&/b&&br&&br&二、&br&&br&&u&1.混沌理论,测不准原理,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等等说明了决定论是错误的,也因此支持了自由意志吗?这是一个只要稍微思考哪怕一下就能够避免的错误。&/u&&br&&br&&blockquote&本人属于不可知论者,但是仍然会偏向一定的猜测,我的猜测是,世界是随机的,如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如天气预报的降水概率,而对于非线性系统的初态及干扰的不确定性就引到了著名的蝴蝶效应和混沌理论。所以人的自由意志其实是非线性系统中的这种蝴蝶效应让人的意识产生的对期望的感知和预测。 &a data-hash=&f1fdb91bb9cd75e1c07dc& href=&//www.zhihu.com/people/f1fdb91bb9cd75e1c07d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Pirate Henry& data-tip=&p$b$f1fdb91bb9cd75e1c07dc& data-hovercard=&p$b$f1fdb91bb9cd75e1c07dc&&@Pirate Henry&/a&&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为什么? - Pirate Henry 的回答&/a&&/blockquote&&br&&blockquote&肯定自由意志的人认为,自由意志的本质来自于物理的&b&随机性&/b&。&a data-hash=&b37bb83aa96a5bc05205& href=&//www.zhihu.com/people/b37bb83aa96a5bc0520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Filestorm& data-tip=&p$b$b37bb83aa96a5bc05205& data-hovercard=&p$b$b37bb83aa96a5bc05205&&@Filestorm&/a&&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为什么? - Filestorm 的回答&/a&&/blockquote&&br&如果某人犯下杀人罪行是由于整个宇宙的初始状态和规律导致的不可避免的结果,那么对他谈论责任确实是没什么意义的,但如果他只是出于随机的抬起了手臂,又正好偶然的扣下了扳机,那么似乎谈论他的道德责任依旧没有什么意义。&b&随机性对自由意志问题来说并不是一个比它试图避免的决定论更好的解决。&/b&我想这一点并不难以理解。&br&&br&&u&2.无法预测=非决定吗?显然不。&/u&&br&&br&&blockquote&或许坚信「拉普拉斯妖」的人会有「或许只是运算量陡然加大了呢,以后科学发展了,粒子的位置与动量能同时算出来也尚未可知」这样的想法,那好,假设「世界是个方程」是正确的,那么给我你的初始条件,既然我们要知道关于宇宙、自然、生命的终极答案,就不妨假设我们知道了此刻一切粒子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等所有你能想到的信息,那用接近无限的计算能力,尝试着思考一下,你会发现&b&思考这个行为本身会对思考结果产生影响,而且这个影响貌似无法由思考本身消除&/b&。&a data-hash=&5fa51fcdddb18ac7d325e2b& href=&//www.zhihu.com/people/5fa51fcdddb18ac7d325e2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汪澍环& data-tip=&p$b$5fa51fcdddb18ac7d325e2b& data-hovercard=&p$b$5fa51fcdddb18ac7d325e2b&&@汪澍环&/a&&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世界是个方程,谁能推翻我的逻辑? - 汪澍环的回答&/a&&/blockquote&&br&其实这是一个很片面的问法,这位答主也从“拉普拉斯妖”问题和方程计算方面给出了回答。但即使这样,仅仅是方程意义上的“无法计算”因此“无法预测”,真的就消除了提问者 &a data-hash=&5f1fbebe57dc& href=&//www.zhihu.com/people/5f1fbebe57d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林小囡& data-tip=&p$b$5f1fbebe57dc& data-hovercard=&p$b$5f1fbebe57dc&&@林小囡&/a&“不愿接受”的后果了吗?当然不,因为&b&无法预测&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5Cne+& alt=&\ne & eeimg=&1&&非决定&/b&。就像我们目前无法直接观测暗物质,不等于能确认它们不存在。&br&&br&&blockquote&即便放下随机性不表,否定自由意志的假说仍然可以通过&b&deterministic chaos&/b&来反驳。这也是我比较认同的观点:&br&所谓deterministic,是说我们如果把世界想象成一个&b&动力系统&/b&,那么如果知道了其初始状态,则后续状态皆可预测(不借助随机性的假说)。&br&所谓chaos,是说初始状态的微小扰动,在长时间以后,也会使系统彻底偏离原来的演化方向。(比如著名的蝴蝶效应)&br&&br&因为显然我们无法精确测量某一时刻整个宇宙所有粒子的状态,所以我们也就无法对未来做预测——哪怕这种预测在理论上是存在的。 &a data-hash=&b37bb83aa96a5bc05205& href=&//www.zhihu.com/people/b37bb83aa96a5bc0520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Filestorm& data-tip=&p$b$b37bb83aa96a5bc05205& data-hovercard=&p$b$b37bb83aa96a5bc05205&&@Filestorm&/a&&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为什么? - Filestorm 的回答&/a&&/blockquote&&br&想象房间里有一个摩擦系数为0的理想台球桌,发球后所有球开始运动。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所有球运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如黑球以某速度(包括了方向和大小)碰到了正在以某速度运动的黄球,因此导致了它们两运动状态的改变。如果其他相关条件足够充分,我们就可以精确的预测这两个球碰撞后的速度。更准确的说,给定所有球的相关参数,我们可以预言100年后球桌上每个球的位置和速度。&br&&br&就在这时,邪恶的智子把科学家赶出了房间,并开始对球桌定时拍照,将这些照片按顺序递给房间外的科学家,要求他们对球桌上球的运动进行预测。当以0.1s为间隔拍照时,这项任务是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它们就像连环画一样清楚,于是智子逐渐增加着拍照的间隔。当这个间隔大到某个程度时——如10分钟——预测变得极为困难,因为很难通过对相隔如此长时间的照片的对比来计算每一个台球在每一个位置时的速度,当这个间隔继续增加到一个令人无语的程度时——如20年——科学家们也许就会得出结论:台球桌上台球的运动本质上就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初始状态的微小扰动,在如此长时间以后,也会使系统彻底偏离原来的演化方向。&br&&br&&b&“本质上不可预测”真的就是因为“本质上的随机性”吗?有没有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能进入房间呢”?&/b&&br&&br&&blockquote&别忘了,我们也曾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只有自己部落的人才有灵魂,太空旅行是不可能的……&/blockquote&&br&&u&3.实验证明了自由意志的不存在吗?实际上,不管实验结果如何,自由意志必然会被证明是不存在的,因为这是实验的前提。&/u&&br&&br&&blockquote&根据Nature 日的Feature报道,2007年,柏林的神经学家Haynes在受试者面前安置连续闪烁各种字母的屏幕,并请受试者在做出选择决定的时候就用左手或右手食指按下一个按钮,整个过程fMRI记录受试者脑电波,最后的试验结果是,大脑有意识的”决定“大概出现在支配肢体做出相应动作的1秒以前;而早在人“意识”到自己这个判断之前7秒,其实大脑活动就已经指示出这个结果了——换句话说,你的履行你的”自由意识“之前,结果已经被大脑算计好了。 &a data-hash=&7bfe5eb3a57bb774bd94ca5& href=&//www.zhihu.com/people/7bfe5eb3a57bb774bd94ca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大Joy& data-tip=&p$b$7bfe5eb3a57bb774bd94ca5& data-hovercard=&p$b$7bfe5eb3a57bb774bd94ca5&&@大Joy&/a&&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为什么? - 大Joy 的回答&/a&&/blockquote&&br&自由意志就是脑电波的活动吗?这里的问题不是是否还有其他诸如离子浓度的因素在影响着“自由意志”,而是在问:自由意志是遵循着因果律的吗?&br&&br&当然不是!一个遵循因果律的自由意志概念仅在逻辑上就是错误的,因为它根本无法回答为什么凶手比枪更应该受到惩罚。&br&&br&进一步问:如果实验的结果不是“7秒以前”而是“7秒以后”,那么自由意志的存在就得到证明了吗?&br&&br&当然也不是!整个科学的前提就是因果律,以科学实验来证明自由意志的不存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乞题(Question Begging),这就像在说:因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所以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br&&br&&u&4.决定论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因此决定论只是一种信仰?这是所有具有相当程度科学素养的朋友们难以避免的一种倾向。&/u&&br&&br&&blockquote&就算承认了“因果”概念, 决定论也是有缺陷的. 决定论既不可以被完全证明, 也不能被证伪的. &br&&b&决定论不能被完全证明. 能被完全证明的是数学和逻辑学. 只要是对“现实世界”的断言, 都是不能被完全证明的. &/b&根据经典的决定论观点(参考: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zh/%25E6%258B%%2599%25AE%25E6%258B%%2596%25AF%25E5%25A6%259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拉普拉斯妖&/a&), 一个全知的神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想要预测下一刻的一切必须知道: 此时此刻所有物体的状态和所有的物理学规律. 但人类知道这两点似乎都是不可能的: 想要从系统某一时刻的状态出发预测其之后的行为, 系统的初始状态必须是精确的. 因为数学上, 动力系统中存在混沌现象, 表明初值的微小差异会导致系统完全不同的演化结果. 但人类的测量能力是有限的, 无论是所有物体的状态, 还是一个物体的精确状态都是不能知道的. 看起来&b&无论世界是否是决定论的, 人类也不可能对世界上的所有现象做出精确预测. &/b&&br&&b&决定论也不能被证伪. 只要是对“世界”整体的断言都不是科学问题. 因为它根本没有限定条件. 科学的理论都是有限定条件的, 告诉你某个定律的适用范围, 否则就是宗教和神话. &/b&如果在物理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和决定论不符, 但是决定论者会说: 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探究到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 它背后也由一套力学规律只支配着. 只是太复杂了, 你不知道罢了. 这样决定论不能被证伪. &b&按照波普尔的观点, 决定论不是科学. 决定论只是一种信仰. &/b&&a data-hash=&d9fcc48eea92c444bb53bbda762615ad& href=&//www.zhihu.com/people/d9fcc48eea92c444bb53bbda762615a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andrew shen& data-tip=&p$b$d9fcc48eea92c444bb53bbda762615ad& data-hovercard=&p$b$d9fcc48eea92c444bb53bbda762615ad&&@andrew shen&/a&&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在物理学层面解释决定论、否定人的自由意志,有没有逻辑上的突破口? - andrew shen 的回答&/a&&/blockquote&&br&不得不说,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事实上,正是这段论述激起了我写这样一篇回答的热情。先来考虑证明的问题:&br&&br&&blockquote&&b&“决定论不能被完全证明. 能被完全证明的是数学和逻辑学. 只要是对“现实世界”的断言, 都是不能被完全证明的.”&/b&&/blockquote&&br&为什么在【对“现实世界”的断言,都是不能被完全证明的】结论下,【数学和逻辑学是能够被完全证明的】?难道数学和逻辑学并不是某种经验的产物吗?又或者它们不是对“现实世界”中规律的某种反映吗?平面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仅仅是因为定义为真吗?现实中的我可能同时既存在又不存在吗?如果它们只是约定一套规则然后在规则中自顾自的玩耍,那么物理学借助数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又该如何解释?&br&&br&无论是或否,都需要做出证明,或者起码证明它们能够被证明。在这样的情况下,说“X不能被完全证明”似乎是一句信息量非常小的话,并没有带来对X理解的增进。但这一点并没有下一点那么重要,毕竟证伪主义才是现代科学与“伪科学”相区分,并且引以为豪的根基所在:&br&&br&&blockquote&&b&决定论也不能被证伪. 只要是对“世界”整体的断言都不是科学问题. 因为它根本没有限定条件. 科学的理论都是有限定条件的, 告诉你某个定律的适用范围, 否则就是宗教和神话.&/b&&/blockquote&&br&首先要纠正的一点是,科学问题,尤其是物理学问题,必定是对“世界”整体的断言。当牛顿发表万有引力定律时,他并没有设想有什么事物是能够例外的,实际上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我们任意翻开一篇物理学论文,对被引用的那些定律层层追问,就会发现&b&最基本的定律都是被假设为普适的。&/b&我能理解“限定条件”所包含的谨慎——让我举一个最最简单的例子,我相信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它和杨·米尔斯理论之类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为100℃”。它的确包含着限定条件,即“标准大气压”、“水”以及“100℃”,&b&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只是“世界”中偶然发生的特殊情形,事实上,它在这样一个方面直接断言了“世界”整体: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满足了这些条件,那么水一定会沸腾。&/b&&br&&br&也许只有三个条件的限制并不严谨,因为&b&严格来说,所有科学定律都是“其余条件皆同”定律。&/b&但我们并不容易解释为什么只需要考虑&b&有限&/b&的限制条件就能够使其“放之四海皆准”,也并不容易解释为什么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而不是实验者袜子的颜色应该列入相关的条件中。这些都是区分二者的困难所在,但还不是最关键之处,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会很自然的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如果其余条件皆同(就像时光倒流一样),那么实验的结果必然是相同的。而如果这还不是一种决定论的观点,那我们使用的一定不是同一种语言。&br&&br&因此,通过可证伪性将决定论与科学做出区分是一种非常一厢情愿的做法,因为&b&因果律是所谓可证伪的科学中不可证伪的前提。即使科学不是一种信仰,那么它也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b&大统一理论就很鲜明的显示出了不可证伪性,但依然不影响它作为一种科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也许出于对科学那种无上权威的迷恋,很多人又会拿出“测不准原理”来反驳,但情感不能代替论证,且不说它到现在都还是有争议的,只需要想想:&b&“离开了因果律,我们真的有可能理解科学家们都在干些什么吗?”&/b&就能够明白这不是拿出几个科学假设就能解决的问题。&br&&br&本来还打算有详细的对证伪主义的反驳,但这需要相当的篇幅,而且我的论述绝不会比&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298717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298717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科学究竟是什么》&/a&第七章更精彩,所以就不在这里展开讨论了。欢迎有死磕精神的朋友前往并且归来讨论。&br&&br&&u&5.“道德责任”与“没有自由意志”是相容的吗?合理的证明这一点并不容易,从古至今所有有智慧的头脑以及下面这位答主给出的方案,都是难以令人满意的。&/u&&br&&br&&blockquote&我们有一个不需要证明的事实:我们&b&认为&/b&自己是自由的。这个认为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也仅需要这一点,就能保证道德是良定义的。 &a data-hash=&37ebde972ff6db36be440b1& href=&//www.zhihu.com/people/37ebde972ff6db36be440b1&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罗心澄& data-tip=&p$b$37ebde972ff6db36be440b1& data-hovercard=&p$b$37ebde972ff6db36be440b1&&@罗心澄&/a&&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为什么? - 罗心澄的回答&/a&&/blockquote&&br&&blockquote&「可以理解」并不是「可以接受」。比如说老师问你为什么迟到,你说你今天起晚了。这个理由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你加上充分的论证可以然老师觉得你迟到是必然的,但是这并不是说迟到这个行为就是可以接受的。即便是有一些不可避免的行为,这些行为依旧是不可接受的。另一方面,我们虽然没有自由意志,但是我们有&b&自由感&/b&。自由意志和自由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后者是认知意义上的。 &a data-hash=&37ebde972ff6db36be440b1& href=&//www.zhihu.com/people/37ebde972ff6db36be440b1&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罗心澄& data-tip=&p$b$37ebde972ff6db36be440b1& data-hovercard=&p$b$37ebde972ff6db36be440b1&&@罗心澄&/a&&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道德一定要求人有自由意志吗? -罗心澄的回答&/a&&/blockquote&&br&在&br&1.&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M%5Cleftrightarrow++F& alt=&M\leftrightarrow
F& eeimg=&1&&&br&2.&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F%5Crightarrow+%5Cneg+C& alt=&F\rightarrow \neg C& eeimg=&1&&&br&3.&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C%5Crightarrow+K+%2C+%5Cneg+C%5Crightarrow+%5Cneg+K& alt=&C\rightarrow K , \neg C\rightarrow \neg K& eeimg=&1&&&br&4.&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C%5Cleftrightarrow++D+%2C+D%5Crightarrow+%5Cneg+M& alt=&C\leftrightarrow
D , D\rightarrow \neg M& eeimg=&1&&&br&中,3往往是为大家所公认,因此也较少受到怀疑的环节。大量的哲学工作都集中在1,2,4当中,即说明“道德责任”与“没有自由意志”是相容的。&br&&br&换句话说,虽然都是作为因果链条中已经被决定的一环,但我们依然可以认为一个人和一把枪在一次杀人行为中的地位确有不同。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这种观点看上去是十分糟糕的:&br&&br&&blockquote&相容论等于要求人们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负责,对命运造成的影响负责,或者对命运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负责。&/blockquote&&br&而“自由感”作为一种“认为自己是自由的”的事实究竟有没有任何合理的根基,在整个道德责任的评价当中并不是无足轻重的。&br&&br&我想我可以严谨的说:所有已经被设想的能够推出&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D%5Crightarrow+F& alt=&D\rightarrow F& eeimg=&1&&的对&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F& alt=&F& eeimg=&1&&或者&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M& alt=&M& eeimg=&1&&的不同理解,要么是荒谬的,要么是空洞的。(包括我自己曾经的那些)&br&&br&三、&br&&br&那么是否这个问题从本质上无法得到解决,因此它要么是一个伪问题,要么根本不重要呢?&br&&br&前文已经指出了这个问题的合理性以及重要性:&br&&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F%5Crightarrow+%5Cneg+C%5Crightarrow+%5Cneg+D%5Crightarrow+M& alt=&F\rightarrow \neg C\rightarrow \neg D\rightarrow M& eeimg=&1&&&br&&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D%5Crightarrow+C%5Crightarrow+%5Cneg+F%5Crightarrow+%5Cneg+M& alt=&D\rightarrow C\rightarrow \neg F\rightarrow \neg M& eeimg=&1&&&br&&br&问题的关键在于,&b&&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F& alt=&F& eeimg=&1&&和&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D& alt=&D& eeimg=&1&&之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而&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C& alt=&C& eeimg=&1&&&/b&&b&和&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M& alt=&M& eeimg=&1&&都不可能被轻易的放弃。&/b&&br&&br&也就是说,&b&在第一部分讨论得出的我们对因果律和道德责任的理解&/b&&b&之中,至少有一个必须被放弃。这是一种逻辑上的必然性,无论我们多么努力的将其抛之脑后,它都不会消失,直到被彻底解决的那一天。&/b&为了做到这一点,也许我们可以修正对因果律的理解,它并不是普遍必然的,但我们依然可能理解世界;也可以修正对道德责任的理解,也许并不需要非因果的自由意志;或者将两者都放弃,然后用更合适的理解来替代它们;甚至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道德和价值的概念,直接过着被决定的生活,并且被决定着意识到自己过着被决定的生活……但可能的方向不代表确定的结果,中间的鸿沟需要人类用智慧和实践来填补。&br&&br&其实我个人也偏向于物理主义甚至取消主义,但立场不能代表观点,更不代表真理。解决问题需要充分理解对手立场的合理性,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本答案中特别强调科学和证伪主义的局限的原因。&br&&br&&blockquote&事实证明,在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比我们以前所认为那样更像机器,而不是更像天使,但我们不必因此而感到绝望。我们的努力应该立足于我们的现实处境。为我们没有翅膀而遗憾毫无意义;惋惜自由意志只是一个神话也几乎毫无意义。继续你的生活吧!&/blockquote&&br&如果你现在问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回答依然只能是:我不知道。但我依然知道的是,我会用我生活的一部分来进行尝试。为什么?为了部落!&br&&br&&br&&br&私人的题外话: &br&&br&1.除非你已经认识一些字,否则一本字典对你毫无意义;如果你已经认识所有字,那么一本字典对你同样毫无意义;而如果你认识了这些字却不去交流、阅读、写作,那么很遗憾,这本字典对你依然毫无意义。因此,我希望这个回答能作为有兴趣的朋友们讨论、阅读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br&2.我有一个长期理想,即哲普,这需要大量的知识学习和表达训练,本文也算是其中之一。 &br&3.方法论:所有对某一特殊哲学问题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作为一个群体,特征通常是较少感到经济压力、已经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具有相应学力与知识背景,因此有一定的空闲时间,而且理智水平并不低于专业人士。往往是术语、哲学史知识等造成的壁垒将他们拒之门外,这个壁垒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合理的。但就某个人关心的某个特别的哲学问题而言,将其快速的引入语境中,大致了解讨论的各个观点而不需要阅读晦涩难懂的原著(就像一张地图,能让人在行动之前知道已经修过的路有哪些,通向哪里,哪些可能有前景,哪些是失败的,哪里还未探索),我想是有可能的,而且如果真的有兴趣,自然会饥渴的去寻找相关文献阅读。 &br&4.对哲学的各种偏见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但这只是暂时的。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更大范围的理智进步,而理智的态度必然意味着谦卑、谨慎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不轻易被偏见控制的人不仅很多,而且会越来越多。同时,慷慨激昂的淤泥喷射者们依然不少,但却会越来越少。像《十二怒汉》中的3号与10号陪审员一样,让他们坚持到最后吧!他们是人生环境的牺牲品,最终也会因环境的改变而被迫改变。
这几天把“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相关的高票答案看了一遍,正如知乎上许多其他哲学问题一样,(不知道该用什么形容词),排名前几的答案往往也未能幸免。所以重新整理了一下相关资料,打算写一个导论+论战式的回答,以求使这个问题被正确的理解和讨论。 长文预…
真是一个漂亮的问题!而且还能看到很多很棒的回答!&br&我非常赞同现在第一位的&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Unix Hater& data-hash=&3f563b1ee& href=&//www.zhihu.com/people/3f563b1ee& data-hovercard=&p$b$3f563b1ee&&@Unix Hater&/a&的答案,他用很有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对这个问题看法,对于其中的个别说法,我提出我的补充和一些额外的思考。&br&&br&首先,针对题主的问题&br&&blockquote&我们通过普通的肉眼观察或触摸,能发现它的运动吗?&/blockquote&那么回答是,不能。但如果将题主问题中的「观察」的含义引申一下,扩展为使用任何手段的「观测」,那么答案是可以的——但,是有前提的,必须给出参照系,以及周围的空间(主要是空间内所有的质量)。&br&这涉及到物理学史上一段著名的争论,到底「绝对时空」是不是存在的?我们对运动的判断,是否能够脱离某个参考系?&br&&blockquote&牛顿定律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参考系,后人把牛顿定律适用的参考系叫做惯性参考系。然而,牛顿力学的理论框架本身并不能明确给出什么是惯性参考系。牛顿完全了解自己理论中存在的这一薄弱环节,他的解决办法是引入一个客观标准——绝对空间,用以判断各物体是处于静止、匀速运动、还是加速运动状态。[1]&/blockquote&在上面&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Unix Hater& data-hash=&3f563b1ee& href=&//www.zhihu.com/people/3f563b1ee& data-hovercard=&p$b$3f563b1ee&&@Unix Hater&/a&的答案中,他在补充里提到的两个小球的例子,正是牛顿用以说明存在某些方法能够不依赖参考系而判定绝对的运动。更有名的一个例子是「水桶实验」[2],大意如下:一个装水的木桶,让他旋转起来。在这个过程中,&br&1. 开始时木桶在转,水并没有转动,水与木桶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水面是平的;&br&2. 后来水随着木桶一起转动,水与木桶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水面是凹陷的;&br&3. 如果瞬间停下木桶,水继续转动,水与木桶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水面是凹陷的。&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3f02e68a847e36337aef58ad3a3be0a7_b.jpg& data-rawwidth=&516& data-rawheight=&4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3f02e68a847e36337aef58ad3a3be0a7_r.jpg&&&/figure&&br&图片引用自[3]&br&&blockquote&牛顿就此分析道,在第1,3阶段里,水和桶都有相对运动,而前者水是平的,后者水面凹下;在第2,3阶段里,无论水和桶有无相对运动,水面都是凹下的。牛顿由此得出结论:桶和水的相对运动不是水面凹下的原因,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水在空间里绝对运动(即相对于牛顿的绝对空间的运动)的加速度。[1]&/blockquote&在牛顿看来,绝对时空是存在的,即使是在空无一物的空间里,我们仍然有办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相对于绝对空间)转动的。&br&&blockquote&然而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E. Mach)认为,&br&牛顿水桶实验中水面凹下,是它与宇宙远处存在的大量物质之间有相对转动密切相关的。当水的相对转动停止时,水面就变成平的了。反过来,如果水不动而周围的大量物质相对于它转动,则水面也同样会凹下。[1]&/blockquote&马赫的这一思想给了爱因斯坦以极大的启发,最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甚至于之后使用了「马赫原理」来称呼。在1920年前后,J. Lense 和 H. Thirring 根据广义相对论推导出一个旋转球壳产生拖曳作用的公式&br&&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5Comega_d%3Dk%5Cfrac%7BG%7D%7Bc%5E2%7D%5Cfrac%7Bm%7D%7BR%7D%5Comega& alt=&\omega_d=k\frac{G}{c^2}\frac{m}{R}\omega& eeimg=&1&&&br&等号右边是球壳的质量、半径和旋转角速度。这便是参考系拖曳(Frame dragging),或者专门地,叫 Lense-Thirring 效应。&br&扯了这么多了,可以回到这个问题来。从上面这么多闲扯我们可以得到这个结论:现在我们能观测的,只有「相对运动」,不论是小球相对于周围的空间转动,还是周围空间相对于小球转动。这种「旋转的质量」总会对周围的空间造成影响,从而产生可以测量的一些效应。&br&顺便一说,几年前 NASA 发射了「引力探测器B」卫星,花费了17个月的时间,利用卫星上搭载的陀螺仪,仔细地测量了地球转动造成的周围空间的拖曳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语言[4]。要测量如此微弱的空间拖曳效应,这个实验必须设计得如此精巧,堪称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项目之一,有兴趣的话不妨了解一下。&br&&br&当然,以上扯淡都是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哲学体系下谈的——是的,这是个哲学问题,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并不能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只能说,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框架下,以上的扯淡都是自洽的。&br&&br&最后给&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3f563b1ee& href=&//www.zhihu.com/people/3f563b1ee& data-hovercard=&p$b$3f563b1ee&&@Unix Hater&/a& 的答案补充几句&br&1. 光子也是有自旋的~ :)&br&2. 一个黑洞只需要三个参数即可描述:质量、电荷、自旋(俗称黑洞三毛理论),所以一团物体是否有自旋,是有本质不同的,也一定是会造成可观测的效应的。比如无自旋无电荷的黑洞是史瓦西黑洞,有自旋无电荷的黑洞是克尔黑洞……等等,它们都有着本质上显著的不同。&br&&br&&br&参考文献:&br&[1] 《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赵凯华、罗蔚茵,高等教育出版社&br&[2]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Newton%2527s_bucke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ucket argument&/a&&br&[3]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practicalworld.wordpress.com//space-and-time-through-the-ages/&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practicalworld.wordpress.com&/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ce-and-time-through-the-ages/&/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4]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Gravity_Probe_B&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ravity Probe B&/a&
真是一个漂亮的问题!而且还能看到很多很棒的回答! 我非常赞同现在第一位的的答案,他用很有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对这个问题看法,对于其中的个别说法,我提出我的补充和一些额外的思考。 首先,针对题主的问题 我们通过普通的肉眼观察或触…
看了一圈,不是说极大就是极小。如果取对数坐标,我们人类的尺寸数量级恰好在极大(宇宙半径)和极小(普朗克长度)的中间。这个位置有什么特别之处呢?&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0d9a996eb8fbadc623f3ee46e363f703_b.png& data-rawwidth=&592& data-rawheight=&5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0d9a996eb8fbadc623f3ee46e363f703_r.png&&&/figure&&br&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认真论述了人类日常尺寸的“必然性”。如果人类身体尺寸再加几个数量级,由于光速的限制,信息传递速度就会下降,反而会压制思维速度和活动能力;如果人类身体尺寸减几个数量级,粒子数量就会限制生命的复杂度,减少能用来思考的信息。只有在人类日常尺寸附近,生命可能达到复杂性的最大值,最可能出现智慧。这反过来又一次验证了人择原理&br&&br&&a href=&http://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假设以接近光速飞行在宇宙中,不会因为撞到宇宙中的某些物质而被摧毁吗? - 马前卒的回答&/a&&br&&blockquote&考虑宇宙学问题请用对数坐标,如果你估算某个数字是100万,那么观测值如果在1000万和10万之间,你的理论就很精确了。具体到这个问题,我多算了两个0,少算了两个0,真的不影响你的感受。上帝不在乎,我不在乎。&/blockquote&&br&摘录几段:&br&&br&&blockquote&&p&知觉和智能可能需要10^15个原始的“电路”元件才能发展出来。 既然我们的大脑是由神经元构成的,而且神经元本身实质上就是专门性、相互合作的单细胞有机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物计算机得和我们大脑差不多大,才能发挥出我们所拥有的能力。&/p&&br&&p&可以想象,我们能在人工智能系统中制造出比我们的神经元更小的神经元。比如,现在的电路元件就比神经元小得多。但与此同时,这些“神经元”的行为也更加简单,并且需要大规模的上层建筑(能源、散热、内部通信等等)为它们提供支持。因此,第一批真正的人工智能很可能会占据和我们的身体差不多大小的空间,尽管它们基于的是本质上与人类大脑不同的材料和结构。这又一次暗示了米级大小的特别之处。&/p&&br&&p&……有趣的思维不仅需要一个复杂的大脑,还需要充足的时间来形成。神经传递的速度大约为300千米每小时,这意味着信号贯穿人类大脑的时间大约在1毫秒左右。因此,人的一生中有两万亿次信息贯穿时间(而且每次贯穿时间都被丰富的大型平行计算结构有效放大了)。那么,如果我们的大脑和我们的神经元都变大10倍,而寿命和神经信号传递速率保持不变,我们一生的想法就会减少变少至原来的十分之一。&/p&&br&&p&假如我们的大脑变得巨大,比如说,和我们的太阳系一样大,并以光速传导信号,贯穿同样数量的信息所需要的时间便会比宇宙当前的年龄还长,没有给演化留下一点时间。如果大脑和银河系一样大,问题就更严重了。从它形成的那一刻起至今,时间只够10000个左右的信息从星系一边贯穿到另一边。这样看来,我们可以说:和人类大脑复杂度相似、大小又在天文量级的类生命个体是很难想象的。 就算它们真的存在,也没有时间实际去“做”任何事。&/p&&/blockquote&&br&全文地址在这里:&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guokr.com/article/44136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有智能的生物,可能有一个星系那么大吗?&/a&&br&&br&另外推荐中科院章德海教授的文章:&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nku.baidu.com/link%3Furl%3DhwYc_n76DGjyJwZGFjdjUhUCp1TcVUjdXAwX9c5iUFOtwutlgdoZ3OfRkI8XmaMp3puBp1CdiOJGciMY8wKwaIWSXshgAmOCd9qOqY6lP-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宇宙与生命_万物之图&/a&,略有点神秘主义,但其中指出的问题还是很有趣的。&br&&br&相关回答:&br&&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宇宙中有哪些细思极恐之事? - 马前卒的回答&/a&&br&&br&&a href=&http://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高级智慧生物产生在陆地而非海洋? - 马前卒的回答&/a&&br&&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同为流体,为什么海水不会像空气产生热带风暴一样在大洋里产生“热带水暴”? - 马前卒的回答&/a&
看了一圈,不是说极大就是极小。如果取对数坐标,我们人类的尺寸数量级恰好在极大(宇宙半径)和极小(普朗克长度)的中间。这个位置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认真论述了人类日常尺寸的“必然性”。如果人类身体尺寸再加几个数量级,由于光…
&p&前面已经有人提到了宇宙中令人目瞪口呆的黑洞尺度,接下来,我来扒一扒宇宙其他同样让你感到目瞪口呆的尺度。&/p&&p&&b&1.与最大的恒星相比,我们的太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b&&/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9f4e45fbfb60f8ba97d2e46_b.pn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9f4e45fbfb60f8ba97d2e46_r.png&&&/figure&&p&箭头所指的天体,就是我们的地球,太阳可以容纳100万个地球,够大了吧。&/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ba7ba0dfd244c8fa1efb243dd7c72b99_b.pn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ba7ba0dfd244c8fa1efb243dd7c72b99_r.png&&&/figure&&p&箭头所指的天体,就是我们的太阳,与直径4亿千米的Pistol Star相比,我们的太阳,简直就是一个极为渺小的存在。&/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847eaec9e31aaa4b873a3b81d7beb4de_b.pn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847eaec9e31aaa4b873a3b81d7beb4de_r.png&&&/figure&&p&直径4亿千米的Pistol Star被VY Canis Majoris虐成渣渣。&/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87cb57f91b2eb1c8a8d9a1_b.pn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87cb57f91b2eb1c8a8d9a1_r.png&&&/figure&&p&与最大的恒星——UY Scuti相比,我们的太阳,在它面前,需要放大无数倍,才能看得见。&/p&&p&2.&b&与最大的星系相比,我们的银河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b&&/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8ae17389ebad87275ecff08_b.pn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8ae17389ebad87275ecff08_r.png&&&/figure&&p&这是我们的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8f446dbf783b5b5ead_b.pn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8f446dbf783b5b5ead_r.png&&&/figure&&p&我们的邻居——仙女座星系,直径20万光年,银河系成了小小弟弟。&/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aac479c42c96c5d6fbbc26e4f89b98c5_b.pn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aac479c42c96c5d6fbbc26e4f89b98c5_r.png&&&/figure&&p&与直径50万光年的Messier 87相比,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双双成为小弟弟。&/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b2bc010b6343_b.pn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b2bc010b6343_r.png&&&/figure&&p&目前观测到最大的星系是IC 1101,直径600万光年。&/p&&p&&b&3.与宇宙的年龄相比,我们人类存在的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b&
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当我们每每听到这个数字时,难易想象这138亿年,究竟有多么遥远。&/p&&p&假如自宇宙大爆炸到此时此刻的138亿年,压缩成我们熟知的12个月份,会是什么样的情形?&/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1b_b.png& data-rawwidth=&1919&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1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1b_r.pn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de89fa6fcdc0b_b.png& data-rawwidth=&1919&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1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de89fa6fcdc0b_r.pn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bafc7dd8ff056_b.png& data-rawwidth=&1919&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1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bafc7dd8ff056_r.png&&&/figure&&p&宇宙诞生之时,就是1月1号,从那时起一直到12月31号的午夜,整个年历表,包含了宇宙诞生后所有的时间。&/p&&p&这个年历和我们平时使用的年历,在时间尺度上,有着天壤之别。&/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953e7cfbbd688cd24d6a811_b.png& data-rawwidth=&1919&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1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953e7cfbbd688cd24d6a811_r.pn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9dfac5e50fa46a2e5e760_b.png& data-rawwidth=&1919&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1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9dfac5e50fa46a2e5e760_r.png&&&/figure&&p&按照这个年历,我们来看从1月1号开始,宇宙在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p&&p&1月1日:宇宙大爆炸
1月10号:第一批恒星发出光芒
1月13号:这些恒星开始聚合,形成第一批小星系
3月15号:银河系诞生
8月31号:太阳诞生
9月21号:生命开始诞生
11月9号:生命开始呼吸、移动
12月17号:海洋生物开始登陆陆地
12月28号:第一朵花开始绽放
12月30号早上6点24分:小行星撞击地球
12月31号最后一小时:人类出现
12月31号23点59分46秒:人类所有记载的历史,都诞生于此&/p&&p&高楼、城堡、寺庙、你、我、他、草原、高山、湖泊、海洋......所有有形的还有无形的,所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都只是存在于这短短的14秒中。&/p&&p&&b&人类之渺小,宇宙之洪荒,远远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b&&/p&&br&&p&&b&但庆幸的是,此时此刻,我们有阳光,有空气,寒冷时有衣物御寒,饥饿时有食物果腹。&/b&&/p&&br&&p&&b&仰望茫茫的星空,我们需要手拉着心爱的人,这样才不会心慌。&/b&&/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ixin.qq.com/r/1zrYwDfEVGorrXOj92-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weixin.qq.com/r/1zrYwDf&/span&&span class=&invisible&&EVGorrXOj92-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二维码自动识别)&/p&&br&&br&&p&图片来源:&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open.163.com/movie/2014/3/T/P/MA069D2OR_MA06A9JTP.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家地理频道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a&&/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youtube.com/watch%3Fv%3DUE8yHySiJ4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youtube.com/watch?&/span&&span class=&invisible&&v=UE8yHySiJ4A&/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youtube.com/watch%3Fv%3DJqAJnrL27OY&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youtube.com/watch?&/span&&span class=&invisible&&v=JqAJnrL27OY&/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
前面已经有人提到了宇宙中令人目瞪口呆的黑洞尺度,接下来,我来扒一扒宇宙其他同样让你感到目瞪口呆的尺度。1.与最大的恒星相比,我们的太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箭头所指的天体,就是我们的地球,太阳可以容纳100万个地球,够大了吧。箭头所指的天体,…
虚拟现实系统是人类文明的最后一项发明。&br&这很可能就是费米悖论中涉及到的所有文明都没有迈过去的大灾变。&br&&br&搞不好现在全宇宙各文明都默默无闻就是因为都在虚拟空间快活呢。&br&人的思想其实远比想象的脆弱,比如修行中因为极度疲劳衰弱产生的幻觉对古人来说反而比现实更有意义,佛祖和先知都是在幻觉中得到启示。
虚拟现实系统是人类文明的最后一项发明。 这很可能就是费米悖论中涉及到的所有文明都没有迈过去的大灾变。 搞不好现在全宇宙各文明都默默无闻就是因为都在虚拟空间快活呢。 人的思想其实远比想象的脆弱,比如修行中因为极度疲劳衰弱产生的幻觉对古人来说反…
最帅的梵高&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43daed69f3ced3d455d184_b.jpg& data-rawwidth=&439& data-rawheight=&193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43daed69f3ced3d455d184_r.jpg&&&/figure&
最帅的梵高
首先要说的是,我是个无神论者不是因为无神论有任何「积极意义」,不是因为我的心灵从此获得了平静,不是因为我的灵魂得到了救赎,而仅仅是由于我认为,它是事实&b&——我们无法确认「神存在」,是一个事实&/b&。&br&&br&至于为什么我认为它是事实,知乎上已经有无数讨论了,而且也与这个问题无关。所以这里我不再争论为什么无神论一定为真,只讨论它对人的意义。无神论对我的意义&b&完全是积极的,还没找出任何消极意义&/b&。&br&&br&———————————————————————————————————————————&br&注:先定义一下无神论,否则要吵得不可开交了。&br&&blockquote&Atheism is, in a broad sense, the rejection of belief in the existence of deities. Most inclusively, atheism is the absence of belief that any deities exist.&br&——Wikipedia: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Atheis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theism&/a&&/blockquote&这是维基上给出的定义:&b&无神论,广义上来说,只是对「神存在」的信仰的否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星运动服专卖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