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现在对比小米华为投屏优势是不是只有屏

华为小米的全面屏和全网通, 让苹果都开始怀疑人生
稿源:UC头条
9 月 22 日,苹果iPhone8/8Plus正式上市发售。不过尴尬的是 8 系的发售并没有像 7 系那样万人空巷的场面,即使是低于官网售价,问询者仍然寥寥。虽然不乏有在等待iPhoneX的果粉,但不可否认,随着我国国产手机的崛起及消费者逐渐回归理性的事实,苹果手机在中国市场俨然已经显示出需求疲软的迹象。国产手机,以华为、小米、VIVO为例,在技术、功能、外观、性价比等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从 9 月份开始发布的新机型特征来看,苹果在技术层面已经不再是绝对的领先者!全面屏效果多样化,审美手感都不差“全面屏”的概念由小米首次提出。今年小米更是在首款全面屏手机小米MIX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推出小米MIX2,将 5.99& 大屏装进了比 5.5& 传统手机还小的机身内。接着国产品牌的骄傲华为麦芒 6 和vivo X20 也都各自推出了其全面屏手机,两者同样都采用18: 9 新比例,持握感及大众审美方面都值得称赞。虽然苹果也发布了其首款全面屏手机iPhoneX,但是其怪异的“齐刘海”造型,还是让部分审美洁癖的果粉望而止步。手机系统升级,卡顿已成历史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目前国内手机主流品牌的系统性能大部分都已经步入了正轨。不管是华为麦芒 6 华为的自家麒麟 659 八核处理器还是小米MIX2 搭载的高通骁龙835,都是顶级配置。久用不卡顿,大型手游也能流畅运行。自拍拍人都美丽,国产机拍照功能获点赞拍照给力,这是国产手机不可否认的一个特征。华为麦芒 6 手机搭载前后双摄像头,一共有四个摄像头,前置两个摄像头支持柔光闪光灯;后置两个摄像头,支持先拍照后对焦、大光圈背景虚化等功能。无论是自拍,还是拍摄风景,都很有优势。而vivoX20 后置双摄主摄像头和前置摄像头支持全像素双核对焦,更是被测评为拍照最好看的全面屏手机。与国产手机“自带美颜”的拍照效果相比,苹果的前置摄像头拍出的照片,让人分分钟怀疑人生。双卡双待+全网通成标配,双卡双网双保险!相比苹果对于单卡的执念,双卡双待和全网通终端似乎成了国产手机的标配。这更符合中国用户在流量时代的需求。不管是华为麦芒 6 还是小米MIX2、vivoX20 都采用了双卡槽的设置,再加上国际标准的全网通终端,可以插入任意三家运营商的号卡,自由搭配运营商及流量套餐,随意切换主副卡的4G网络,出门在外有双卡双网的双保险。而相比之下,只有单卡的iPhone系列则略显单薄。国产手机的壮大,降低了苹果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但同时不难察觉,中国的手机市场的竞争正日趋激烈,想要在众多国内外手机品牌中抢占用户,手机商还需要不断地“内外兼修”!
免责声明:本文为厂商推广稿件,企业发布本文的目的在于推广其产品或服务,站长之家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站长之家赞同其观点,不对对内容真实性负责,仅供用户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请读者使用之前核实真实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
有好的文章希望站长之家帮助分享推广,猛戳这里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79被浏览245,027分享邀请回答5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61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小米华为都在追的全面屏,到现在还只是个谎言_网易新闻
小米华为都在追的全面屏,到现在还只是个谎言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摘要: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全面屏从高高在上的顶级旗舰才有的配置,一路跌到了百元机身上。一群人吵吵闹闹争抢全面屏概念的同时,也让大众越来越糊涂全面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理想中的全面屏2016年10月,小米在自家新品发布会上打出了“全面屏”概念,这一原本用来狙击三星苹果的占位概念,却随着小米mix概念机一炮而红。本来委以重望的小米note2曲面屏旗舰,则因为OLED屏幕供应问题彻底翻车。今年以来,随着三星苹果华为等一众厂商接连推出全面屏旗舰,终于把这一概念炒火了。但全面屏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各家手机厂商,亦或者是元器件供应商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都不甚统一。于是“全面屏”概念成为了潮流趋势,但真正的全面屏却并未在市场落地。一群不明身份的水军神出鬼没,到处引战互怼,普通用户表示水很深,感觉到处都是骗子,不会再爱了。苹果三星华为小米,各家对全面屏的解释各不相同国内市场由于小米mix的意外爆红,让小米提出的“全面屏”概念成为了统一专用词汇。但翻看各家手机厂商对自家全面屏产品的英文称谓,其实差别还是非常大。首先全面屏鼻祖夏普在2014年推出首款全面屏产品——AQUOS Crystal和Crystal X时,取名为 "Crystal Display",翻译过来即 " 水晶屏 "。意思是自家产品真正的达到了三遍无边框的效果,能够像水晶一样融入到周围环境中。这名字起得又文艺又科幻,可惜夏普的手机只在日本市场出售,并且一直以来严格与当地电信运营商合作供货,并没有面向全球大众市场进行宣传。“水晶屏”这个名字也就没有流行开来。甚至这一名字也仅仅出现在第一代Crystal产品上,后续的Crystal全面屏手机都没有采用这一名字。到今年富士康带着夏普品牌在国内发布AQUOS S2时,完全抛弃了“水晶屏”这一称谓,顺应潮流改称“全面屏”。随后便是2016年底小米mix的全面屏。小米定义的全面屏英文翻译是Full Screen Display(全屏幕显示屏),这个名字很有Google范,直白又动感显得很酷,突出了独特的全面屏设计,但是也容易被母语不是英文的用户误解成视频播放中的“全屏显示”。在小米mix之后,LG G6拿出了当下被广泛认可的18:9全面屏方案,起名为"FullVision Display"(全视野屏),这个名字起的非常内涵,重点突出了屏幕能够展示更多内容。由于LG已经退出中国市场,所以并没有推出相应的中文名。但直译下来基本就是“全视屏”。不久三星Galaxy S8发布,18.5:9的OLED屏幕,曲面屏加超窄下巴额头刷新了人们的感官。同时,三星也推出了自己的概念:全视屏,英文名字:Infinity Display(无限显示屏)。三星的概念里,明显更重视屏幕质感,同时这个概念听起来又特别像苹果的命名风格。然后就是重磅的苹果iPhoneX,iPhoneX给出的全面屏软硬件解决方案是最全面的,体验也是最统一最优秀的。不知道是不是LG、三星提前把苹果预备的品牌概念抢注了,苹果没有为全面屏打造专有的名词概念。苹果在发布会上对全面屏的表述是:comprehensive screen(全面屏、整合屏),而iPhoneX的官网介绍则是:"it's all screen" (全是屏、都是屏、超级屏)。苹果香港将这句标语译为 " 全荧幕,全呈现 ",大陆则直接采用了“全面屏”的概念。为此米粉一度很激动,毕竟这是小米实力的体现。不过“all screen”也很有苹果以往的风格,有种不止于屏幕的意味,几乎囊括了现有所有的全面屏内涵。但对于英语渣们,完全体会不到这种霸气的内涵。real尴尬。华为的全面屏则更加注重设计,10月份爆出华为在欧盟申请的英文全面屏品牌是——“EntireView Display”(全视觉屏、整体视觉屏),注重的是时尚设计语言。然后是OPPO、vivo、金立的 "Full View Display" (全视觉屏),也注重的是设计语言。统一看,国产厂商对全面屏的定义是一种全新的设计与时尚风潮,韩国厂商则偏重于屏幕技术突破,苹果沿着自己的特色强调背后的功能体验提升。各家眼中的全面屏标准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到了用户面前统统作废,只剩下技术实现难度这一条标准。于是18:9屏幕成了所有全面屏的代称。从这一角度来看是LG赢了,但最终是天马、群创、京东方等一众国产屏幕厂商赢了,因为当下所有手机厂商都开始采购他们的18:9屏幕。在数码爱好者米粉煤油花粉们吵成一锅粥的时候,全面屏已经变成一个偏行业技术型的词汇,不适合作为单一品牌存在。到现在为止,全面屏也确实已经成为了整个市场通用的技术词汇,并不是某家公司特有的品牌。小米当初没有将其申请为自家独占品牌,也有这样的原因。当然,小米也害怕自己在不具备相关技术能力的情况下,将其申请为独占品牌后,引起市场反感。还不如公开出来,大家一起使用共同造势,还能帮自己打响名气。闹了一圈,全面屏却是一个凑合出来的东西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全面屏从高高在上的顶级旗舰才有的配置,一路跌到了百元机身上。一群人吵吵闹闹争抢全面屏概念的同时,也让大众越来越糊涂全面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难道18:9的屏幕不是全面屏吗?小米mix、iPhoneX这种三面窄边框的屏幕,比其他假全面屏多了什么新功能?我买全面屏是不是亏了?我不买全面屏是不是亏了?……相信任何普通用户想到这么一大串头都晕了。不就买个新手机吗?干嘛让自己活的这么苦。小新真是想不通。魅族副总裁李楠还专门出来从技术科普的角度来解释:什么是真·全面屏。表示:采用COF柔性封装技术的屏幕才能叫全面屏,而目前大把使用传统COG封装的18:9屏幕都不能称为全面屏。李楠的理论重点是:采用COF柔性封装技术的屏幕,才能保证上下左右的边框最小,能够达到最高屏占比;COG传统封装方式则不行,跟18:9屏幕比例没关系。普通用户听到这该掀桌子:老子买个手机还要拆开请专家鉴定一下用的是什么封装技术?光听听都吐血!最后大部分用户还是只能认定18:9屏幕是全面屏,价钱高的全新旗舰机型是真·全面屏!贵的就是好的!但全面屏有什么用处?有什么功能?好干吗?连数码爱好者看见这三个问题都懵逼。因为全面屏确实没有什么卵用,他只是未来手机的一个设计方向。就像当年流行的超薄手机一样,超薄没什么用,就是好看,就是一个设计方向。全面屏这个概念其实从2007年苹果刚发布第一代iPhone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当时乔布斯就认为未来终极的智能手机应该就是一块屏幕。所以才有了全触控直板设计,去掉实体键追求高屏占比设计,WP手机、Android手机也逐渐把虚拟按键去掉放在了手机屏幕里。但随着乔布斯的英年早逝,智能手机市场来回波动,各大智能手机厂商都把发展方向聚焦到了影音摄像指纹识别体验上,以提高智能手机卖点。屏占比对于用户来说可有可无。2015年4G到来之后,智能手机市场迎来喘息时机,所有厂商开始重新关注屏占比问题。三星主打曲面屏概念,追着三星屁股后走的中兴,则选择了无边框概念,主推edge to edge display无边框屏幕设计。华为等厂商则选择了去掉虚拟按键,将导航键内置到屏幕内的做法。乐视直接打出了ID无边框、大白设计的概念,来推动智能手机向高屏占比方向发展。随后华为小米等主流厂商都采用了乐视的ID无边框设计方案。过宽的边框也被数码爱好者们讽刺为“黑边停航母”。ID无边框的理想目标就是今天的18:9全面屏设计,加上超窄下巴额头边框,加大屏幕的同时提高屏占比方便用户手持。对设计美感、用户体验有明显提升。所以今天的全面屏充其量只能算是完美的ID无边框设计,跟真正的全面屏还相差甚远。锤子罗永浩也非常讽刺的给这种设计命名为:almost全面屏。第一个打出ID无边框概念的乐视,由于这两年的资金链危机未能升级自家的ID无边框概念,于是前不久又心有不甘的申请了“全面屏”商标。全面屏设计是智能手机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只用了一块18:9的屏幕、额头下巴边框一如既往跑航母的设计,不叫全面屏设计。那叫残次版的ID无边框。噱头太多,全面屏沦为谎言上面也说了,现在18:9的全面屏手机,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完美版的ID无边框设计,跟真正的全面屏相差太远。可以说,现下的全面屏如果不是一个技术词汇的话,那就完全是商家拿来宣传炒作的谎言。一没实际效果,二无良好体验,这种全面屏纯粹就是盲目跟风。边框上下额头跟过去的设计一样宽,屏占比没有任何提高,只是18:9的屏幕比例在表面上拉高了屏幕尺寸,但显示面积纹丝不动。完全就是用来忽悠普通用户。对比小米mix系列、华为最新旗舰、苹果iPhoneX、三星最新旗舰,这几家确实老老实实提高了屏幕占比,将大屏手机缩小到单手可持。同时在实际体验上,小米mix的悬臂压电陶瓷、超声波距离传感器,华为旗舰的超窄前置指纹识别,苹果iPhoneX的Face ID,三星旗舰的虹膜识别、曲面屏,等等,都给出了完善的全面屏解决方案,保障了基础体验。可是那些用个18:9的屏幕就称作全面屏是什么鬼?当然,这种“热心”向小白用户普及全面屏概念的站队姿势是好的,但未必也太难看了些。在产品配置、外观设计上相比16:9屏幕的老款手机,没有任何提高,却想消费用户对下一代智能手机的认识?全面屏概念不能不说已经烂了,普通消费者还是赶紧敬而远之。2018年,我们或许将迎来苹果口中“all screem”——真正一整块屏幕一样的全面屏手机。但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再是将屏占比提高那么简单。在屏占比提高的同时,还套用原来的软件设计,必然会带来使用体验的下降,这同样是得不偿失。
全面屏的初衷是,让我们在双手轻松掌控的范围内,提供更丰富的网络信息,从而提高我们的操控效率。四边无边框的全面屏应该有能力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拼在一起,用更多立体的操控模式打开全新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屏幕变大了。当然,这对于整个智能手机市场来说很难,特别是严重受限的Android手机。毕竟硬件的改动容易,软件的适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跟进。在这一段时间内,全面屏都处于鸡肋状态。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有什么全新功能,我们也不能预知未来什么样的新应用能够全面改变我们的生活。但随便套用一个全面屏概念,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方法是在消费所有人的期待,并不会为整个行业带来什么新气象。全面屏带来的市场机会非常多,大家还是老老实实做自己的软硬件优化吧。
本文来源:钛媒体
责任编辑:梁蕊_NBJS5357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小米与华为:成长与王者之间的较量_凤凰科技
小米与华为:成长与王者之间的较量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年的市场明星属于尽享低线消费红利强劲增长的OPPO、vivo。
年的市场明星属于尽享低线消费红利强劲增长的OPPO、vivo。而在2017年中,我们回首过去的一年,走势最值得关注的两个厂商是华为和小米。各家咨询公司数据看华为(含荣耀)份额稳步提升至20%+,小米经历了神奇崛起、快速下滑、探底回升的走势,不可谓不波澜壮阔。华为自不再把小米当作竞争对手,荣耀已可独憾小米。两家企业之间话题不断,始终在舆论的漩涡中央,高层之间曾经针锋相对,粉丝之间也一直刀光剑影。一个是曾经被神化的王者经历过山车走势后卧薪尝胆后意图王者归来,一个是携深厚根基不断学习超越青出于蓝的王者进行时,两个个性鲜明的企业之间的较量从来不曾停歇。 综合看,决定一个手机厂商走势的是用户争夺、渠道布局、高端引领力、产品力与对未来趋势的把控与布局。一看用户流向:抢夺与忠诚的较量中,盛世华为有隐忧,小米单边上扬后仍需观察从中国电信市场用户换机来源与去向监测看,华为在抢夺异品牌量与用户流失规模两个指标同时高居各品牌第一,而在净流入方面华为表现不好,低于OPPO、vivo、苹果等主要竞争对手。这与一般第三方咨询监测中华为份额持续上涨有所不同,因为第三方咨询公司更多看的是流入指标,无论是出货量或者是销售量。这个有没有风险呢,显然是有,但也不必惊慌。原因有二:第一,在电信市场,华为的存量规模大(占19%),早期华为在与运营商合作期间有大量的千元机、低端机沉淀用户,这些用户在换机时流向选择受性价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第二,在华为走向中高端市场竞争时,对于低端市场的重视程度不可避免的降低了。在衡量用户品牌忠诚度的下一步机器复购率方面,华为达31.5%仅次于苹果,趋势上是%到今年6月的31.5%,处于高位小幅上涨趋势,走势健康。但是需要警醒的是,这个指标需要持续监测,如果一直维持这种状态,当抢夺能力下降时,趋势的逆转也翻转的快。随着TOP5品牌市场份额已经接近80%的高集中度情况下,苹果、华为、OPPO、vivo等市场主导品牌第一来源为自有品牌换机就显得不奇怪了。虽然,对于终端厂商而言,销售量是最主要KPI,但在当下存量零和竞争态势下,如何保留住自己的用户成为厂商的重要课题。毕竟常规而言,留住一个用户比抢夺一个异品牌用户难度小些,当然伤了用户心再回来的难度更大,同时口碑度的影响是几何级的。在品牌忠诚度方面,小米在过去的一年是呈现单边上扬走势,2017年6月已经达到20.6%(排名第5,接近TOP品牌均值,并且用户换机频度也高于均值),这个成绩相当不错。在用户抢夺与流失的二维分析中,小米的净流入为正,这对于致力于用户经营模式的小米而言,意义重大,毕竟只有把用户规模持续做大,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用户经营。相比华为而言,小米的走势仍需进一步观察,单边上扬之后的平台期才是观察重点。二看渠道布局:线下市场的布局异曲同工看上去美,无论是否新零售大干快上的同时仍需有根弦2017年,华为在T1-T3市场份额均超过20%+处于第一位,在T1、T2市场领先优势加大。华为在高线市场的引领,个人认为更多还是品牌与产品力不断提升的结果。在T4及以下市场华为相比OPPO、vivo的差距缩小,则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华为在低线市场线下渠道的布局初见成效,再一次体现了华为对优秀模式学习与超越的优秀基因,从小米模式到OV模式,华为都是在学习中超越。据华为朱平在华为2017半年报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2017年华为的县级体验店数量已经上升至1556家,市级体验店增至531家,合计2000家左右,并且表示华为将继续线下渠道支撑点。2017年2季度,小米在T1市场份额达到11.4%处于第5位,接近第4位vivo的12.4%。而在T2以下市场,小米Q2相比Q1环比增长50%+。小米在一二线市场的增长,产品力提升是基础,而做新零售的载体-小米之家的作用不可小觑(或许不能仅仅从量的角度来衡量)。小米之家的蔓延式扩张是过去的一年中的常态,以至于我们经常看到某日小米一日N店同开的盛况,雷军则表示不是在开店就是在开店路上,到2017年7月,小米之家已接近140家。在线上红利殆尽的同时,意图走新零售布局的小米,显然想走出不一样的线下。笔者认为小米之家带给小米的绝非仅仅是一个线下实体店的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整个小米生态链的落地生根和对线下渠道的示范性牵引与信心的回归。个人观察,在厂商大力拓展线下渠道的同时,其实零售店面的日子并不好过。虽然调研表明,消费者对品牌店的偏好度在上升,但仍有一个度的把控。在一二线城市的某些商圈,某些主导品牌的渠道覆盖面已经超量,在旗舰新品发售的前几个月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作为重资产投入,在部分零售店面甚至普遍需要依靠运营商补贴等活下去的窘境下,需慎重。三看高端引领力:在3000元+高端市场,华为已经站稳,小米实现的突破仍需证明自己3000+市场向来是王者的桂冠,是一个厂商绝对实力的体现。随着消费升级的浪潮,消费升级大趋势下,市场均价从千元档进入2000元档,3000+市场已经悄然超过25%以上的份额(也就是1/4强的市场)。无论是品牌体验还是产品体验(特别是拍照体验的差异更为凸显)上3000元档则与千元档是有显著的体验差异。随着智能手机重要性、重度使用的加剧,对自己好一点的消费意识的崛起,中高端市场蛋糕的扩大是可想象的,关键在于有激发消费者购买欲的产品。从品牌格局上看,与苹果、三星的下滑成显著对比的是国产品牌的崛起。华为份额超过25%已经站稳,遥遥领先于其他小伙伴,这自然要归功于华为高端Mate系列、P系列的几代产品的优异表现。小米则实现了&0&的突破,2季度达到1.7%。2017年Q2,华为3000+产品用户的来源中,可以发现76.5%来自于消费升级(上一部手机在3000元以下),23.5%用户来自高端迁移(3000+用户的换机)。在消费升级的76.5%用户中,25.9%来自华为、9.2%来自三星、6.2%来自OPPO。在23.5%的高端迁移用户中有10.7%来自苹果、5.8%来自三星、5.6%来自华为。与此对应,小米3000+用户中来自消费升级的比例更高达到了85%,其中来自华为占了17.2%、小米13.7%、三星9.1%。而15%的高端迁移中苹果占了9.6%。这组数据反映的重点是国产品牌在3000+市场的崛起更多是受益于消费升级的驱动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苹果、三星部分6000+产品的向下换机降档也不可小觑,有80%以上的用户换机选择了降档,而其中有45%的用户选择的是的机型。超高端消费的理性回归,其根源在于国产品牌旗舰机产品竞争力相对苹果三星5000+产品已足以抗衡,而超高端消费的价值支撑点则在弱化。四看产品力:华为旗舰产品力引领,小米进步明显,升级大趋势下低端市场需要主导品牌提升体验通信性能方面向来是华为的立市之本和传统优势,华为、荣耀的重点机型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通信性能测评报告中基本处于TOP位置,此处无需赘述。从用户反馈看,华为在中高端机型的满意度与净推荐值领先,3000+以上的Mate9、P10均表现突出。现在回头看前期被线上热炒的华为P10内存门,实际上对线下销量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从本源看,华为应该庆幸的是天时-市场尚无致命的竞品替代,而究其原因在于高端消费者购买因素主要看品牌决定的。长期看,这一闪腰是一剂警醒良药,毕竟偶尔一次问题不大,但如若没有及时刹住,品牌力的损失是必然,带来的将是连锁效应。小米在经历了2015年产品的痛楚之后,狠抓产品与质量,进步明显。2016-17年的新品表现不俗,续航、双摄上积极补缺,全面屏、陶瓷材质上积极探索,正一点点拉回市场的信心。在通信性能这一传统弱项上,中国电信终端通信性能评测报告显示,小米note2、小米5s plus、红米note4x 3款机型进入4G性能TOP5,进步明显,而小米note2更是成为价位综合通信性能第一名。如果综合评定看,在品牌综合通信性能上,小米亦可排入TOP行列。从全网通终端消费者调研看,千元以上机型已经没有突出的消费痛点,备受关注的流畅性顽疾正逐步解决,满意度、净推荐值均持续走高。但,千元以下的痛点则比较突出,流畅性与质量仍是痛点。现有市场看,华为(含荣耀)在千元以上价位流畅性与质量的优势可以向700-1000快速延伸,以期占领市场。而,小米的红米4A消费者满意度达80.3分,净推荐值6.3%表现突出,建议继续在此价位区间布局,新品在续航保障的前提下,可着重在改善流畅性、质量提升上做出竞争力。五看未来布局:AI是下一个绝对竞争优势布局点吗?AI炙热无需多言,华为、小米均看好AI前景。华为遵循&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的官道战略,在AI领域的实践我们看到是EMUI 5.0 永久不卡,荣耀magic倡导的情景应用促发&主动识别&的人机交互,以及宣称即将推出AI芯片。小米则是以AI手段升级用户经营(用户画像的构建等),重在AI与业务的结合,包括搜索、推荐、广告、云相册等,手机之外同时布局智能硬件,比如发布AI音箱,甚至尝试进入汽车领域,走的是小米生态链的AI +之路。总体上看,两家公司AI领域的布局同样体现的是公司风格的延续,华为可能会更侧重能力级,小米则可能选择从应用级突破,是优势竞争下的寻求突破的最优选择,无所谓优劣,AI领域的布局与竞争都没有退路。写在最后,华为与小米,基因不同、风格不同、路线不同,但不妨碍其成为优秀的国产品牌代表,两者实际上已经在走自己的路,无所谓优劣,而这个市场,只有走自己的路才有出路,模仿与跟随不可能成为市场引领者。市场日趋集中的大趋势下,小米的对手不是华为,小米的对手是自己,坚持自己的步伐。个人欣赏小米这一年的改变,当然要有人矫情说不是不重视量吗,为什么出货量创新高那么兴奋?手机市场,量在价先,规模意味着太多,不是不重视量而是不唯量。小米仍需慢慢熬才能出熬出业界的无印良品。如果正如华为自己所言在通信领域上已经无人区,那么在手机领域,华为同样需要自己的大格局。苹果的魔法正在减弱,苹果仍在热销,但苹果不再让人热血沸腾,习惯了苹果的引领后业内正逐渐变得恐慌。传说中的iPhone8,全面屏设计、可以想见的硬件配置升级、软件升级与AI的点缀,我们还要期待什么,十年过去,是否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呢?这是一个呼唤新王的时代,业界需要新标杆,这一次希望是国产品牌!
[责任编辑:王圣威 PT010]
责任编辑:王圣威 PT01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289456
播放数:129478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808920  还有两天,苹果的新一代神机就要横空出世,而每每到了这个时候,苹果用户和安卓用户之间关于性价比的讨论就不绝于耳。众所周知,包括小米在内的一些国产品牌自打诞生以来,嘴上喊的都是性价比,相对于价格高昂的新品,两千元左右价位的安卓手机似乎更具备性价比这一特性,但事实真是这样吗?不妨一起来算个账。  我们假设自己是一名换机频率为一年一次的用户,看看不同品牌在追“新”的成本上各自为多少。在这里我们会参考第一次投资(首部机器)以及换新所需的成本,即为手机再使用一年后即卖掉,再添钱换新机所需的成本。iPhone换新对比  以苹果去年发布的系列手机为例,该机于日发布,距今差不多正好一年的时间,上市之初,国行版的官方售价为5388元起,而iPhone7&Plus的售价则是6388元。如果你是一名当初就购买这款产品的用户,那么面对即将到来的iPhone7s甚至,你换机的成本是多少呢?  以全国最大的O2O电子产品回收、以旧换新服务互联网平台之一的“爱回收”为例,iPhone7给出的最高回收价格为4025元,而iPhone7&Plus给出的最高回收价格为4600元,相比上市之初的官方售价分别相差1363元和1788元(数据截止到日)。  由于目前iPhone&8以及s系列手机的价格还未知,我们暂以苹果以往的售价惯性为参考依据,也就是新机的价格约为5388元起售,即得出结论:在不考虑首部机器价格的前提下,在使用12个月后的换机成本为1363元。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mobile.zol.com.cn/655/6550184.html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主屏尺寸 4G网络
投诉欺诈商家:
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郑州济南青岛烟台合肥南京杭州东莞南宁南昌福州厦门深圳温州佛山宁波泉州惠州银川
10暂无报价
摄影手机硬件笔电平板
最新科技资讯下载ZOL 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华为投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