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老师你好棒我要到底了,我孩子8岁102斤了,,我都不知道怎么控制,,,孩子又不爱运动,希望老师你好棒我要到底了指导下

查看: 13027|回复: 31
2009年季谦先生网络回复汇编
2009年季谦先生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回复汇编
1、教育回归,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2、 语文课的出路:回归传统
3、天地间不可易的道理:面对儿童期提倡「儿童读经」
4、可否烦劳先生对“全球读经教育交流”房间的运作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5、从根本的能力上培养儿童
6、如果您怎样做,孩子便会怎么样
7、若非心存恶念以害人为乐之人,皆吾友也
8、外文学习:了解人性,不教而教——跟着CD读英文,有的字还是无法发音怎么办?
9、与吾人推广读经理念多有相合处——评王桐生: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
10、中华民族复兴的机运已是天定的了: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11、人性是要申张的:关注上海孟母堂
12、好的读经班:理念坚定,「依教奉行」
13、关于“ 我向北京外国语大学郝平校长问一句话”的罗生门
14、凡读经,尤其大量读经,无不成者
15、教育的白虎汤:读经学堂对于招收那种品性不良的学生该怎么办
16:提倡大量读经是会把人读傻的吗
17、三岁前是在家自己教好还是交给学堂教好
18、对于字体的采用,不可以「法律」限制之
19、 请教学堂都如何处理上课不专之情形
20、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21、这就是所有带英文读经的理论与经验
21、关于《季谦先生对“教改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的建言》
22、我们等待一个大有为的政府
23、我也要向王博士找茬了:成人依然能把论语连背起来
24、三岁儿童注意力只能集中五分钟吗?西方的心理学的结论是有问题的
25、欲更化风俗提振人心者,唯此一途
26、关于“天价”读经教材
27、读经人宜相赞莫相非
28、 反对反孔者
29、真理之所以愈辩愈明,是有条件的
30、久违了,佳木斯
31、有志者,可不读牟先生书哉?
32、孩子的天性是不是玩
33、如果您怎样做,孩子便会怎么样
34、人生之事,往往不是二分法所可分类:关于义利之辩
35、 多动症与自闭症的曙光:何乐而不试试读经
36、 父母的期待与启发,是很重要的关键
37、您的孩子该自学以老实大量读经了
38、为舍读经就数学叹息
39、读经如何与体制接轨?
40、延缓学数学不是经过实验了么
41、 长此而往,未有不成功者.
42、“中国最后一个传统私塾”主人朱执中老先生逝世感言
43、 办读经学堂制订教师家长必读文章之必要性
44、时常发生这种乌龙事
45、国士胸罗廿四史,村童背诵十三经
46、有关道德与宗教议题:道德必须是「自律」的
47、真理之所以愈辩愈明,是有条件的
48、返本培元,回魂复起,此其时矣
49、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关于读经理论中时间量的问题
50、甚好一篇读经倡导之文
51、就着儿童能力的重点给予儿童所需要的
52、&&一张嘴 两条腿
53、怀师南老德高虑深
54、文化教育之目的
55、我报名参加
56、要让孩子考试成绩好,要上重点学校,最简便的方法
57、讲得不错
58、愿天下有志者,皆发大愿
59、教育如何让一个人达到全面的发展
60、天下读书种子原是不少的
61、第二个洲型的读经推广中心
62、这个说法还有改进的余地
63、要有果行,方能育出更进一步的下一代
64、在家自学了
65、「义务教育」观念剖析——那里有理性,那里就有真正的教育
66、转贴:除了考基测还可以怎么办
67、解决学校学英语的困境的办法
68、人多的地方就安全?
69、参加培训后,在家自学(全天读经)的比率
70、对于儿童口齿不清现象的正确态度
71、吾人唯以一诚待之,千番晓之
72、吾人看到读经的成长
73、谢谢你的欢迎,我一定会
74、致经典会考的师生家长的邀请信
75、自名为「松雪」者,盍勉之哉
76、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77、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崔琰座右铭
78、恭喜又一家全日制读经幼儿园成立
79、应让建议联合国,把今年定名为「暑期精进读经年」
80、暑期密集式读经营队的「赵升君模式」或「七节模式」
81、有关全日读经制读经学堂的起名
82、大概因为我聪明一世的缘故,所以常常会有一时的胡涂
83、是的,是排到此谦
84、一是开风气,一是养人才
85、处此时代,正须多些这种报导
86、我一向对这些可资记忆的东西没在意
87、全国经典总会考,是读经界每年的大事
88、重要的是持续
89、汉服、读经、季谦先生和我
90、请能影响至少十个人也来论语一百,功德无量!
91、请教读《牟先生全集》的方法
92、观北师大讲座有感
93、「休感谢哲萱」
94、 因为无弦曲和哲萱这样急
95、或许可供朋友们作佛学入门之参考
96、季谦先生德国之行
97、柏林墙被推倒的碎片留在北京
98、连我都被那个王财贵感动了
99、跑马者的老祖师
100、如何面对、吸收、消化
101、读书,知道要读好书,而且如此勇猛
102、果然小楼名不虚传
103、解此永恒的人类难题,唯有中国的良知之教化而已
104、中华文化之传续,两岸宜共勉之
105、我希望欧巴玛有办法
106、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
107、明朝务请早起
108、那一天,我发起「早睡早起运动」
109、因为他对不起中国人
110、反其道而行, 往往有令人惊异的效果.
111、汉字简化运动,是一个「非愚即妄」的运动
112、目前的国家研究机构是不做这种研究的
2009年季谦先生华山书院联谊中心回复汇编
1、教授編的中文經典背完后如何讓孩子背誦史书
2、關於新舊進度的取捨 3、英国本科生英文竟不及外国留学生& &
4、自古以來,所有西方宗教家庭都是教兒童讀經的
5、中醫的經典读本不知可有機會推出?
6、所謂「善於處理」者,本理性而處理也
7、請問尚書.禮記.春秋應看哪家出版社的註解?
8、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要批判孔子?誤會儒家思想?現在如果不講經,難保下一代不会離經叛道?
9、希望台灣有一千家全日讀經的幼稚園,大陸則需有一萬家。
10、吾人應多加宣導,讓家長們知道全日讀經確是十三歲之前最佳的教育之路
11、請教基金會-第十屆全國讀經會考建議事宜
12、所被問到的問題,已經回答了無數次了
13、寒假班:如果可能的話,以一百五十遍為原則,以兩百遍為高標。
14、讓孩子有個數學腦是相當重要的
1、教育回归,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文章主题:(读经)教育回归,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我们经历了从年的曲折、屈辱,终于看到了光明。我们可以认为1910年进入了深渊,1940是黎明前的黑夜,1950中国人终于站起来了,1980重新开始了崛起之路。今天我们是更加的自信了,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我们的教育。
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这应该充分的肯定,特别是西方教育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的经验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它完全超过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经验,它的实验、研究完全应该引入。但这是不是就等于我们应该抛弃我们的传统教育呢?
非常遗憾的是,当时我们走上了一条全盘西化的不归路,最终撞到南墙。今天才发现,原来我们不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无是处,而且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也并是一无是处。在人的成长初期,大量进行经典的积累,这是我们传统教育中最放光的一笔。
在小学教育阶段,大量以机械记忆为主的积累已经成为了必然,这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的必然。经典诵读已经成为了无数教育专家的共识,已经成为了无数有识之士的共识。
不管之后还会有什么争论,都不可能再阻挡人们重回传统的脚步,正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前,国家已经把经典诵读纳入政策层面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无数的家长充分肯定诵读活动,无数的学校逐渐展开经典诵读活动,都让人感觉这是一股巨大的洪流,势不可挡。
基于经典诵读活动而引起的教育变革,那才是根本性的,将会是对素质教育产生根本的影响,并将会对中国的教育变革带来实质的推动作用,这将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如果看不到这一点的人是不值得与之交流的。
在90年代,我就强烈的感动了回归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由于个人的知识有限,找不到切入之路,走了无数的弯路,去年才接触到王财贵教授的理念,当时就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使我茅塞顿开——原来古文是这样学的!!!
在90年代,我就收集了大量的国学书籍,始终不得门而入。从这个角度而言,实在是感谢王教授。
当时古文学不懂,最后选了《曾广贤文》来读,当时也只是读读而已,因为有个别语句的理解拿不准,结果又对读《曾广贤文》产生了怀疑,害得我没有勇气去背下去,就放在了一边。
后来小孩也上学了,就让自己的小孩来背,但当时不知该何时背,一直拖到上小学,并大量识字之后。现在才发现是太晚了。
《曾广贤文》勉强会背了,才感动它太浅显了,还是王教授说得好,应该从《论语》开始。大学、中庸、道德经、孟子、孙子兵法这些应该坚决让孩子背。
之感深矣,故其言之切矣。
我让孩子读经,确实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我的小孩老是不愿意,这可真是把我愁死了,每次几乎都是我督促才背,真是头痛.读100遍真还是头痛的事,读二三十分钟就不愿干了,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就像王教授当时教他的大女儿一样,不愿意干。要长期坚持下来确实不容易,看来真还得想点儿办法才行,毕竟主要是在家里诵读。
以前,我只是想让孩子就背背《增广贤文》,以为只要能够懂得一点作为中国人应该如何为人处事就行了,没有太强求。现在想来,确实应该多给孩子压力,做不好就不要想其它的,把读经作为第一任务,应该让孩子有这样的认识,把读经摆在第一位。
孩子不愿意读,几乎是通病。很多人也并不是不认同读经的理论,多半都是因为孩子不愿意读而放弃了。
从来没有一个家庭因为孩子不愿意上学而放弃的,但是不愿意读经,多半就都放弃了。
这不是不认同读经教育,而是对读经教育的认识不够。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吧不够。该教的就必须教,不喜欢也得教。该读的就必须读,不喜欢也得读。在这个问题上,是不能跟孩子讲什么条件的,更不能将喜欢不喜欢。就像饭前便后要吸收一样,必须的。
孔子说“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行之者,一也” 
思雨文文:
楼上说的很对,读经女儿刚开始也不愿意。坚持下来就好了,现在养成习惯啦,早上吃饭前,晚饭后是读经时间,刚开始哭哭啼啼,现在没有那种情况拉
我觉得读经的意义实在是太重大的,于个人、于家庭、于民族、于社会、于国家,其重要性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
我的孩子读经,现在进入了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相当于进入了“相持”阶段,成绩有一点儿,不大;又好像还看不到尽头。
现在我是不想放弃了,一定要尽力坚持,就算是断断续续,也还是要断断续续地坚持。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读一点儿,算一点儿。
下面引用由lzxn在
09:35pm 发表的内容:
我让孩子读经,确实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我的小孩老是不愿意,这可真是把我愁死了,每次几乎都是我督促才背,真是头痛. ...
kevin 的回复不错。
我总认为;若父母或老师能「坚持」,则必有「动人」之效应。
此之谓「心法」。
其实,说「坚持」,也非一般所谓的坚持,乃是有一种「明白而确定的信心」。
此「信心」的内容有二:一、对读经理念的信心,即真的完全明白「读经是最好的教育」,时常告诉自己:「我正在给孩子世间最好的礼物」;二、对人性的信心,即真的完全明白且相信你的孩子是人、是活的、是有希望的、是有灵性的、是能长进的、是向往于充实饱满的,等等等等。(一般人都先把孩子看成动物、看成死的物体、看成他这辈子是来混日子的浑球、是来讨债的、反正长进不长进他也无所谓,等等等等,这样,这个孩子读不读经,真的无所谓了,又怎能「坚持」呢?)
对真理对人性有信心,是谓「有道」,能体道行道,谓之「有德」。
孟子说一个有德者:「其生色也,睟然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信心充分,非教读经不可的父母或老师,身上就有一种「气」,会产生一种「磁场」,于是会有「动人」的「效应」,此效应,何止止是动了人?实则亦动了「天地鬼神」。
此易所谓:「先天而天弗违」之道也。「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当然,人还有「后天而奉天时」的一面,故如何既有内在坚定之信念,而又出之以慈柔之颜色,则在父母师长之聪明智巧了。
但,若自认为无智无巧的老实人,则只是坚定的信念,亦就足够了。因为,如果只在严毅的规定下老实的读,当然带有很大的勉强性,所以起初孩子一定会有逃避甚至是怨怼的现象,但不要慌张恐惧,因为这是人性(人的动物性、现实性),是人之常情。但坚持的日子一久,儿童之灵性,自能体会出父母师长关爱的真正心意,而信之而亲之而爱之了。
如果父母和老师对人性的信念本来就不很够,只是道听途说,只想试试看,或功利心太强,太急切,不是从人性的光辉中得来信念,则其「心」已乱,其「心法」已自取败象了(乱的心,造成乱的效应,亦是「心法」呀),那就什么事都做不好了——纵使一时虽好,也不好!反之,毫无技俩,只是老实而行,纵使一时不好,终将好,是谓大好。
祝福天下父母老师,共勉之!
非常感谢王老师的指点--毫无技俩,只是老实而行,纵使一时不好,终将好,是谓大好。
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实在是太需要经典的润泽了。就我个人的受教育经历而言,就明显的感到需要经典的支撑,否则我真是会痛苦。
我们的道德教育存在重大的缺陷,空洞的说教几乎没有一点儿用。就我们社会当前的道德体系而言,也是有问题的。我们大陆现在是强调社会主义道德观,共产主义道德观,我觉得这是无可厚菲的,但是它里面的内容太空洞,需要充实。特别是在个人修养方面,那远远不及儒家思想来得深刻。
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层面、阶级层面、经济层面的研究水平是儒家思想远远不及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产生在相应的经济水平之上的意识。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个人修养方面,则远远不及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的思想传入中国,我们从小基本上就是受到相应的教育,但是总感觉还是要缺点儿什么,最终发现,缺的是传统文化的根基。
马克思主义,其产生的背景本来就不是解决个人道德问题,因为在西方有基督教作为道德的底线。我想说,我们诵读经典,并不等于就抛弃西方先进的理念,就像在台湾不可能放弃选举政治一样,在大陆也不可能轻易就放弃马克思主义。
不好意思,在这里议论马克思主义,纯属个人观点,不要强求。
但是对于传统的执着,对于传统的继承,对于经典的诵读应该是坚决的。
不知王教授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几次危机,最终还走到了今天,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够兼收并蓄。
儒家思想经历了几次与外来文化的大碰撞,其中儒家思想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的竞争是最激烈的,但是最终我们中国人将两都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也可以说是将佛教进行了中国化,变佛教使之适应我们中国,而儒家文化则一样独立发展。
今天,儒家思想面临的是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在中国大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与马克思主义冲突和磨合,现在的表现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进行再次中国化,所谓的中国特色化。
我想,这种碰撞在台湾也肯定存在,只是形式不一样而已。
不管怎样,面对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遗产,我们是不应该轻易的放弃的,目前我们虽然不能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但是我们同样不应该放弃我们的儒家思想。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更不应该放弃自己“母乳”的润泽。
就中国大陆的政治而言,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同样也存在其它的政治主张,只是不占主导地位而已;思想意识而言,是有多种形态并存,多种文化形态并存,并且应该允许多种文化并存,让各种文化相互竞争涤荡。
就是从这个层面,我们也应该大力发扬儒家文化。事实上这也是大陆发展儒家文化的最大顾虑,担心因此就将马克思主义给“演化”掉了。我想如果能够让大陆的主政者消除这个顾虑,儒家思想肯定还会进一步发展。
今天,在中国大陆基本认可了儒家思想,并且已经不是怎么担心因此而抹灭马克思主义,并且在积极的利用儒家思想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儒家思想,读经诵典还将进一步发展。
不过,在大陆现在主要还是处在“利用”儒家思想的层面,不知王教授会不会介意。我想也不必介意,好的东西是不怕别人利用的,好的东西就是让别人利用的。占不占主导地位并不能说明什么,是金子它迟早是会发光的。我们对儒家思想有信心,就不必担心它被抹掉。
个人观点,不强求一致。欢迎指导
我觉得在大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回避,那不符合儒家的实事求是的主张。
说到“实事求是”,我就想到了中国共产党,想到了毛泽东,想到了岳麓书院大门上的题字,想到了儒家思想,想到了儒家经典,想到了今天的经典诵读。
下面引用由lzxn在
06:27pm 发表的内容:
...在大陆现在主要还是处在“利用”儒家思想的层面,不知王教授会不会介意。我想也不必介意,好的东西是不怕别人利用的,好的东西就是让别人利用的。占不占主导地位并不能说明什么,是金子它迟早是会发光的。我们对儒家思想有信心,就不必担心它被抹掉。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儒者求之久矣,立之久矣,知人亦久矣。
儒者,唯人类理性以发皇,唯天地光明之透露,唯道是从,唯德之行,身通德慧术智,而不伎不求,和而不同,中立而不倚,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儒者不与世争,自朗朗千秋万世;世之与儒相抗者,皆不旋踵自取灭亡耳。亡之者,非儒者也,乃人性也。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2、 语文课的出路:回归传统
文章主题: [转贴]光明日报文章:中国语文课教育的悲哀
语文课的出路:回归传统2008年12月15日 09:00:26  来源:光明日报
三十年前,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中小学语文教育效果很差,”“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十五年前,北大中文系朱德熙教授说过:“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简直是摧残儿童!”
五年前,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文教育面临一个悲哀,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中国语文高峰论坛”与会的许多教师和作家承认:“语文教育效率不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日俱减”。
语文问题的解决是愈来愈紧迫了!
语文界的同仁一直在不懈地探讨语文的出路。三十年时间,有关语文的出版物多不胜数,以传统的、现代的、甚至最时尚的理论给语文教学诊治疾病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可是语文还是重病缠身。也许人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即汉字、汉语与汉文化的关系。现在通行的文本解析的教学方法是从西方传入的,数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它不切合中国国情。中国的语文教育应该打上鲜明的“中国制造”标记。为此,我们有理由把目光转向弃置已久的传统教育。
社会上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的传统教育就是语文教育,但实际上两者却大异其趣。传统教育,注重人的道德品行、人格操守培养,秉持“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理念来教育学生,以期最终“化民成俗”,建设一个有利于“建国君民”的社会;现代语文教育注重的是学好语言文字,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个工具来学习各种人文科目和自然科目,参与社会生活。简单地说,传统教育重在“传道”,而现代语文教育重在“传器”。传统教育有一套沿袭两千多年的主干教材,这套教材代表了中国的主流文化,所以学生从幼儿到成人都接触到系统的文化。而现代语文教育的教材却时时翻新,忽而“姓”政治,忽而“姓”文学;忽而重名文,忽而又讲实用,始终“居”无定所。传统教育,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指导兼督导,学生的主要功课是朗读和背诵,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不过数年,不但对中国文化能入其门墙,初涉堂奥,而且自然“习得”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语文教育,老师充当主角,学生是配角,课堂上,老师占用大部分时间,滔滔而讲,学生枯坐堂下,恹恹而听。课下,老师疲于备课批作业,学生题海苦渡,教学双方如牛负重,怨教怨学“蔚然成风”。传统教育以科举考试为驱动力,考题要求学子站在文化的角度解决与修身治国有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钻研文化。语文教育也以考试为动力,偏重于操作层面的表达能力考核,所出题型大多是文字的片断,引导学生注重语文的细枝末节,这既严重阻碍了语感的形成,又远离了文化。以上所述是两者区别的荦荦大者。最后的结果是明显不过的,传统教育下的受教者语文功底扎实,常常是未到成年,写字、作文、思想已相当可观,传统文化也得以继承。语文教育的受教者,则虚掷年华,十数年过后依然是“大多数不过关”(吕叔湘语)。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非常生疏、淡漠。换言之,他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从来就没有产生过认同心理,更别说亲近感、眷念感,由此弱化了他们的国家意识。因此很大一部分精英学生负笈海外后,便毫不犹疑地选择留居异域。这和过去的留学生是有明显区别的。传统文化缺位的语文教育对此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
传统文化的书籍都是用文言记录的,学校教的却是白话文。这是继承的最大障碍。科学地看待文言与白话的关系,恢复文言的应有地位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百年前,文言被打入“冷宫”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因为它是记载传统文化的工具,传统文化既遭贬黜,文言也罪责难逃,在一片声讨中被迫逊出历史舞台。二是文言被认为是封建统治阶级“愚民”的工具,所以要故意造成它的烦、难,不让民众介入。三认为文言是“僵死”的,难懂、难学,白话是鲜活的。要开发民智,就必须废止文言提倡白文。三种理由看似有理,实则似是而非。文言的形成有悠久的历史因素。中国地域广大,方言复杂,各地的人操不同的口音、用不同的词汇、甚至不同的语法,根本无法交际,只能靠统一的汉字和统一的书面语——文言文来交流。所以是中国的国情选择了文言文,使它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莫大功臣,把历代统治者推行文言归因于利己的统治,这是滥用阶级分析。其次,旧时代民众之所以不能掌握文言,根本原因是由于他们政治上无权利、经济上受压迫,教育未能普及,与文言的所谓“难”学风马牛不相及。可见,当年文言的遭贬遭弃,虽然是社会革新浪潮所致,但确是缺乏理性的盲目行为。
对于文言还有论述的必要。这种书面语存在至少三千年了,它的优点在于端庄文雅。传世的文言文几乎都是“思无邪”的,尤其是儒家文章,符合明道、传道的传统,历代都不允许淫思邪念和粗辞鄙语进入它的语用系统。其次是简洁精炼,妥帖适宜、字无可删、句无可削是它的行文标准。其三,它是汉字运用的典范。汉字是单音节的音意文字,在同音字众多,声调不一的语言环境中,汉字的单兵作战能力非常强,文言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探讨文言文对白话文的作用是饶有启发的。当年斥文言倡白话的风云人物,如胡适、鲁迅、郭沫若,哪个没受过文言的熏陶?文言给了他们厚实的文字功夫,所以一旦改写白话(注意:他们可没上过新式语文课),个个都是圣手。毛泽东、朱自清、闻一多等人也是这样,他们自幼饱读经史,改写白话,无论政论、散文、诗歌都能盛行当世,垂范后昆。凡从文言这条路走过来的知识分子,如钱钟书、吕叔湘等人,他们厚实的基础也离不开文言的底子。这足以说明,文言能使白话的表达更简练、更贴切、更精致、更丰富。朱德熙先生曾感叹上世纪50年代后培养的学生“窄”和“漏”,我猜想这与文言的失势失尊不无关系。时下,母语使用的环境很为严峻。传统文化的背景已完全隐去,一些浅显的文言词语已难倒了许多学人;各种粗俗鄙陋的话语堂而皇之地流行于世。大部分人字写得七扭八歪,错别字连篇,孩子造句闹出“我的童年很性福”的笑话,高中生写出“腊炬成灰泪屎干”的尴尬,大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每况愈下。新一波的语言文字混乱现象正向我们涌来,而且是大范围的、空前的。面对这样的现实,有必要彻底改变语文的生存状态。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语文界和学术界一直在为语文诊脉治病,但收效甚微,似成绝症。另一方面,八十年代初中央就对整理我国古代典籍发出指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继承寄予厚望。我们何不折回到传统的路子上去呢?两千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这条路是可行的,它造就了历史上群星灿烂的文化人,其中含有每个时代的文化“大家”,它使得一个悠久的民族有了精神的文化寄托,它使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至今。新时代的语文教育,我们可以从内容、教授方法上适当改造它,使它更有效、更完善。汉字、汉语、汉文化在世界上都是独树一帜的,我们回归传统,就能使它们并驾齐驱、齐心协力,承续教育传统,再为中华文明铸造辉煌。
中国的文化正在走向世界,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但同时又感到身为中国人自身的文化修养还很不够,这是语文教育造成的。拖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问题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我们欣喜地看到,大量蒙学读物、国学书籍已在出版;许多地方自发地出现了私塾式的教学;古代诗歌散文的朗诵活动此起彼伏,使人感到人心思“归”的涌潮已经出现。万舟待发,只欠东风。我们真切希望每一个国人,无论其身处何方,无论其所事何业、无论其所居何位,通过语文教育,都能对中华文化有一份敬畏、挚爱之情,都能受其熏染,明晓其要义,我们寄望于这样的语文教育。我们深信,经过一、二代人的努力,语文的沉屙顽症一定会彻底治愈,一定会为中华文明续写新的辉煌篇章!(马智强)
百年沉寂之民族心声,
终于从地底奋然出现
在代表党的报纸上!
照理,这篇文章应发表在伟大的五月四日。
不知谁保有当天报纸原件,
请寄给我,
我要影印给台湾的教育部和总统府,
因为是他们把五四精神带到台湾的。
这篇文章应该有后续,
也不能让人知道实际的做法。
3、天地间不可易的道理:面对儿童期提倡「儿童读经」
文章主题: [转贴]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 摘自七田真《超右脑照相记忆法》
如幻按:此文转贴自儿童教育论坛读经专栏huangjjhh 网友发帖。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36239&extra=page%3D1
原文摘自日本早教专家七田真先生的《超右脑照相记忆法》中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
huangjjhh 发表于
最近在网上搜索了七田真的书看,看到儿童诵读方面的内容就非常关注,其中他的《超右脑照相记忆法》中用一整章论述“素读”,算是我看到的比较全的部分。使我对诵读对右脑开发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然后再看了两次季谦先生在北师大的演讲视频(本人看这个视频应该不下30次了),确实深感先生的话字字珠玑,感受越发深刻。贴出来让大伙也看看。
整本书的下载在这时可以下 PDF格式
http://www.eshuba.com/soft/8690.htm
如幻按:把上面的图片做了一下文字识别,如下。(未转贴关于考大学那部分内容,因为感觉不甚重要。文中可能还有未改正的识别错误。)
七田真 《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第五章
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
犹太人的教育:从一岁半开始让孩子背诵《旧约》
犹太人是非常优秀的民族,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约有30%都是犹太人。
犹太民族为什么如此优秀呢?因为这个民旅非常重视知识.从孩子一岁半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记忆训练。
犹太人对儿童教育的主张和其它国家完全不同。很多国家的教育只是着眼于眼前,例如日本,日本的教育就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而犹太人的教育则是着眼于未来。可以说,日本教育的目的是为现在所用,而犹太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所用,因此两种教育对儿童的期望
不同。犹太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够创造犹太人的未来、实现犹太人梦想的下一代。
犹太人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他们读《旧约》。在犹太人看来,由于担心孩子不明白而错过教育机会,只是父母的一种过分保护而已。
为了在孩子身上种下好种子.犹太人让小孩子学习记忆。因此可以说,犹太儿童从一岁半就开始有意识地接受记忆训练了。到了三四岁时.他们开始在私塾里面学习。每个孩子刚走进教室时都会受到大家热烈鼓掌欢迎,以让他觉得学习是快乐的;也许他会在打开的书本
中发现葡萄,这是为了让他觉得学问是甜美的。
犹太人认为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所以孩子4岁时就要开始完全的思考行为。那时候,大人会告诉孩子们.世上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不要拘泥于一个想法.因为还有很多其它的思考方式。与此同时,记忆训练也在继续。孩子到了5岁时就要记住全部《旧约》。《旧约》是一本大部头经典,能全部记住,水平就是非常高的了。
犹太语中“学习”一词的说法是“密什那(Mishnah)”,意思是反复学习。犹太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育孩子:知识不是为了自己而学.而是为了“给予”:“给予”才是人应有的生活方式。
犹太人认为,完整的人应谈是关心体贴他人、懂得“给予”的人。为了“给予”,要不断地学习,一生不断地学习——这一教育宗旨和日本的教育相去甚远。
思考能力和刨造性的基础在于记忆
在日本有一种观点,认为记忆力好的孩子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就差。这种轻视记忆的想法是错误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基础正在于记忆。
记忆分为左脑记忆和右脑记忆。所谓有记忆力而没有思考力,正是因为这种“记忆力”是左脑的记忆力。如果右脑记忆力得到开发,事情就完全不同了。创造性是右脑的属性.右脑记忆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开发右脑记忆.还能够激发出创造性、感性、灵感和直觉。
汤川秀树所著的《天才的世界》一书中说。“天才”是伟大的开创者和创造者,是完成了客观上被认为具有巨大价值的工作的少数人。他们具有独立自主的性格、自信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富于预见性和洞察力。
其实,这些特性都是右脑的资质,只用左脑工作的普通人和它们无缘。
相信大家能够理解:通过右脑记忆训练开启了右脑的大门之后,能够引发出属于右脑属性的灵感、直觉、创造性和独创性。
通过不求理解的“素读”和死记硬背培养天才
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有一本着作叫做《天才满世界》,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1991年3月1日.我在竹村建一先生的宴会上遇到了创业家井深大先生。我向他请教“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他回答说:“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啊。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练习。汤川秀树先生从3岁就开始接受这种训练了。那时候他学习的有《论语》、《孟子》等,除了老庄不教,因为不适合儿童学习。但是少年时代的汤川
自己把老庄也读了,觉得很有意思。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量子力学出现时他一下子就理解了。而其它人却不理解的原因。就是因为读了老庄。”
战后的教育原则变成了“先记简单的再记难的”、“先理解再记忆”,这种观点是分析性的、成人式的,是把成人的思考方法强加给儿童。实际上,儿童擅长记复杂的东西,擅长不加理解地死记硬背。
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
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日本江户时代的“寺小屋”(寺小屋即私塾——译者注)也教孩子们“素读”《论语》。法国的小学让低年级学生背诵民族性文学作品《塞根先生的羊》和《最后一课》,让高年级学生背诵难度更高的莫泊桑的作品。德国的好母亲会让孩子背诵50个左右的故事。犹太人_也孩子背诵《旧约》。
以前,日本的小学也让孩子们在上课时一起朗读、背诵课本内容,他们的声音连从学校旁边经过的人都能听见。后来这一习惯逐渐消失了,真是遗憾。
近来小学里而逐渐开始重新尝试这种“素读”训练了。这股风潮始于山口县小学老师们的实验.而其契机|说起来还有些不寻常:
有一个叫A的孩子,平常毫不起眼。老师听说他能够背下来10页课本。就让他在课间休息时背一下看看——老师认为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可是A居然背了下来!尽管有的地方不太流利。周围昕着的孩子们喊着说:“我也行!我也行!”都自己练习了以后再在大家面前背。后来全班孩于们的平均成绩都有大幅提高。真是不可思议。
让受教育者记牢基础知识
我们现在这一代人往往不了解右脑教育.大家认为,“如果孩子连道理都不明白就背诵诗歌呀,《论语》呀,‘九九表’什么的,不会有任何好处。”这其实是左脑型思维的想法。
好的右脑教育是排除了“道理”的教育.要让受教育者认真记忆基础知识。很多人说,现在已经是计算机时代了,记忆可以交给计算机来完成,人类只要知道如何思考就行了。是这样吗?
汽车坏了,拿着厚厚的说明书却因对汽车一无所知而一筹奠展——得到的信息再多,如果不能根据自身已有的信息(记忆)来进行交叉检验的话,就无法对这些信息加以利用。
人们常说培养丰富的创造性需要有预见能力。这种“先见之明”要由“后见能力”来培养。“后见能力”即是向过去学习的能力。向历史展开来学习非常重要。培养预见能力和创造性的关键是在何种程度上记住了过去的信息。
大量输入信息.让“量”转化为“质”
讲到富于创造性,没有人比发明家更富于创造性了。我们向发明家可以学习什么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发明学会会长丰泽丰雄先生说过,“创造工学的基础是量、量、量;好的想法是和量成正比的”,
“如果你想变成发明家,就要知道很多前辈们的发明方法”。
有人曾经问著名作词家佐藤八郎先生:“您的诗的确是太好了。为什么您总能写出好诗呢?”他回答说:“因为我记得很多诗,能够背下来的有5000首左右。知道大致内容的有50000首吧。这些诗都装在我脑子里。它们在我自己作诗时给了我很大帮助,让我能够写出好的诗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写不出好诗。”
我们一定要知道:高质量的思考是和“量”成正比的,“量”是可以转化为“质”的。
被鲁索的“自由化教育”搞糟的美国教育
美国在1957年进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那一年.苏联先于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人造卫星1号.因此美国在和苏联的宇宙开发竞争中落了后。这对美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美国政府立刻开始重新制定教育政策,实行教育改革。然而当时采用了鲁索和杜威倡导的“自由化教肯”理论,主张不背诵,不重视记忆,强调幼儿的自由思考。结果导致孩子们学习能力极其低下,甚至不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弗吉尼亚太学的E D.哈什教授对此进行了反思,认为背诵非常重要。他这样写道:
朝鲜的孩子必须要“背诵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很多书”;中国西藏从8岁到10岁之间的男孩“在朗读和诵经上花去了大部分时间”;智利的阿劳干人为了“教授母语的微妙变化、传授对部落习惯和传统的深刻理解”而把背诵歌谣作为教育方法;非洲刚果的丛林人通过长时间不断地听自己几乎完全不理解的讨论,而能够“在10岁到12岁时就详细地了解所有物品的历史和家族间的往来关系”;印度尼西亚的教育政策主张“背诵是社会共同使用的方法”:泰国则采取“反复朗读直到可以背诵”的教育方针;亚利桑那的帕帕果印第安人则要求孩子必须能够单独完成很长的仪式.他们认为“即使要花一年时间在能够口述全文之前都要背诵,不论背多少次”。
鲁索和杜威所主张的新教学方法规避背诵,试图让孩子自然成长。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促进精神独立发展;然而这种教育中也有几个缺点。放任自流不意味着孩子就因此能够自然成长。
哈什教授在书中认为,一直以来打着“培养创造性和开发能力”的旗号的美国教育使孩子的学习能力显著低下,导致了班级和学校的混乱状态。其各种原因中最应该受到谴责的就是鲁索和杜威的这种有很大缺陷的理论,而他们的理论在美国学校中被普及并为教育政策制定者们所采纳。
效仿日本而得到改善的美国和效仿美国而招致失致的日本
第一次教育改革失败后,美国在1980年又开始进行第二次教育改革。这一次参考的是日本教育。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时,把教育改革作为国策的首要任务。命令教育部官员们设立教育改革咨询机构。1983年由美国“国家优异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这篇报告在美国国内非常畅销,卖出了3500万份.它使美国国民开始了解学生们学习能力显著低下、学习时间不够以及教师索质低下等问题。由此,美国各州开始着手改善教育现状。
继这一报告之后,1986年本杰明?杜克教授出版了《日本的学校》一书。这本书的第一章提出“美国要学习日本”,指出美同的优越性已经终结,必须从日本教育中吸取经验。当时美国已经出现了班级和学校混乱的局面。而日本的学校仍然井然有序。杜克教授把日本的教育视做值得学习的典范。
美国开始把目光重新放到教育的基本宗旨上来.重新开始重视“背诵”——要记住该记的东西。人们反省以前那种上课却几乎不考试,从而导致记忆无法巩固的做法,认为需要通过考试来巩固和提高学习能力。美国学生以前上课时间少,现在也要向日本学习,增加学习时间。这使后来的SAT(能力判定考试,报考大学时必考)成绩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
主张”自由化”、“人性化”、“社会化“的教育理论试验的失败使美国人认识到卢棱和杜威的教育理沦有不少欠缺之处,美国人得出的结论是:以这种教育理论为根基的学校政策不仅是导致美国教育失败的元凶.还是使国家衰退的元凶。
然而不知何故,日本却认为这种主张无秩序、无规律的错误教育理论是理想的教育模式,并开始采用。结果给日本带来丁和美国一模一样的教育衰退。
美国通过学习日本教育而获得新生,但日本却由于学习美国而踏上了教育荒废的道路。
这种倾向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于平成十四年(2002年)开始实施的教育改革就是要沿着美国人自己已经后悔了的老路接着走。
美国教育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教育理论,美国教育认为:以往那种强迫所有学生整齐划一的学校体制不好。每个人要接受适合自己情况的特殊教育.因此要将学生从用墙壁分隔起来的学校框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恢复人性,把学校变成非管理性的、自由的空间。这种教育理论使公立学校的学生守则上去掉了关于服装的规定——因为对服装的规定被认为是剥夺学生的自由。学校没了秩序,老师们无法继续保持以前那种坚定的指挥姿态,从而使学生们失去了面对权威时所产生的尊敬感,很多人陷入了享乐主义之中。
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方法中有一种是教孩子按照字面来“素读”四书五经。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四书”指《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它们是儒家学说的中心,朱子(即朱熹)把它们视做孔子师徒传授学问的途径.将其一一加注后敦给自己的弟子们。“五经”是指《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它们出现在四书之前。早于唐代,是昭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古典。同样也是儒家的5种经书。
四书五经对日本思想界有巨大影响,明治时期的伟人们多数都是从四五岁就开始习读四书五经。福泽谕吉、森鸥外和夏目漱石等人即是如此。那时候他们不学习意思和解释,只是反复地读,并最终全部背诵下来。
日本现在的国语教育以解释和欣赏为中心。背诵古典作品的习惯逐渐消失——因为人们认为不了解含义的背诵没有意义。然而大脑能够理解的所谓“含义”其实很模糊,难以应付突发情况。
“素读”创造出聪明的大脑
我们是如何掌握语言的节奏的?是通过小时候反复地听优秀的文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才常常对我所指导的保育院和幼儿园里的老师们说:
“从两三岁的幼儿期开始,请让孩子们把岛崎藤村和官泽贤治的诗背下来。不明白意思也没关系。’’
2岁~3岁是唯一一个能够无意识地体会到语言所具有的音律和节奏的时期。从幼儿期就开始习读四书五经的人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从父母那里获得了成为文豪的基本素质。
人们认为,过去人长大后能够自然而然地写出很好的汉诗,而现在成人却往往由于没有在幼儿期养成“素读”习惯而写不出好诗来。
我前面讲到过,获得诺贝尔奖的汤川秀树博土从3岁时就开始习读四书五经了。汤川博士家共有兄弟5人——芳树、茂树、环树、滋树和秀树,他还有两个姐姐。这5个男孩从小就接受了外祖父小川驹橘每天晚上的“素读”训练——先是四书,然后是五经、唐宋八大家、《十八史略》,一直读到《资治通鉴》的开头部分。
学问决不是一朝一夕学会的.有了这样的背景才诞生如此罕见的这一家学者。
幼儿时期接受过“素读”练习的人,长大后学习外语.比如学德语时记忆复杂的倒形变化表没有一点困难。德语单词变化表非常复杂,让一般人挠头,但对受过“素读”训练的人来说却是轻轻松松尽脑入海。2岁、3岁或4岁时练习过背诵的大脑的吸收力格外强,记忆复杂的词形变化也相当容易。
由此可知,幼儿时期的“素读”能够训练出一个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大脑。这种大脑不仅吸收力特别强,创造力也出类拔萃。
可以说,正是幼儿时期每天晚上的“素读”练习帮助汤川秀树博士提出了中子理论。
学习《论语》的理由
学者中村正直和福泽谕吉一样,都曾对明治时期的青年产生过巨大影响。中村正直48岁时被选为东京学士院创立委员(适逢东京学士院创立之时)。此时.他在东京学士院杂志发表过3篇论文,其中一篇题为《四书“素读”论》。在这篇论文中,他首先讲述了自己从幼儿时期开始接受的“素读”教育:3岁开始学习“素读”,从《大学》开始,读了《中庸》、《论语》和《孟子》。读完四书后又读五经,还开始学习唐诗选。10岁时他在“学问所”参加了“素读”考试,成绩为甲等,作为奖励获得3块白银。,10岁就能够参加这种考试是昌平学院(东京大学前身)自成立以来从来有过的事情,一时被传为美谈。
正直还写道,自己35岁时去英国伦敦留学。因为一直练习“素读”的缘故,记起英语来特别轻松。那时候上正直每天早晨5点起床,朗读背诵唐宋八家文、《左传》和《史记》等。明治维新以后,随着西洋音乐开始流行,汉字“素读”几乎完全被遗忘,学生们只读搀杂着假名的课本,学习变成以意义理解为主。这真让人遗憾。
为什么必须要读《论语》呢?因为《论语》是最好的古代经典,它讲述了为人的基本准则。尽管完成于2500年前,《论语》却超越了时代和体制的差别.书中讲述的处世之道和思想等历久而弥新。
西有《圣经》,东有《论语》。传统中,日本视《论语》为最可从中获益的书,是精神的支柱.可以在心中增添做人的深度,培养自己的风骨。《论语》的确是有这样的力量。
二战后,联合国军队司令官麦克阿瑟来到日本,和当时的首相吉田茂往来甚密。麦克阿瑟的父亲也是将军,曾在20世纪初来过日本。他常常对麦克阿瑟感叹那时候接触过的日本将军许多都是出众的人物。但是麦克阿瑟自己亲自和日本军官们一接触,发现并非如父亲所讲的那样。他就问吉田首相这究竟是为什么。吉田首相是这样回答的:
“明治的许多将军们都学习古典作品,所以懂得人所应该具有的操守。昭和的将军们就并非如此了。”
用耳朵记忆效果好
有一种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叫“听觉记忆法”。就是不看教材,只是通过用耳朵听来记忆。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训练方法。
用耳朵来记忆的记忆法是印度的传统。古代日本寺院里的小沙弥也是靠听来记住讲经和尚说过的内容的,比如《般若心经》。
高保己一虽是盲人,却以超群的记忆力精通和汉两学。他小时候的学习方法就是请别人给他念书来记。
给孩子反复读几遍之后,孩子就可以记住听到的内容。不断重复这种做法,就能够获得“用耳朵来记忆”的记忆力(而不是“用眼睛来记忆”的记忆力)。这样培养出来的记忆力是“优质”记忆力。
据说高保己一每天都读《般若心经》100遍以上。重要的是要发出声音来背诵,这样可以把所读的内容存入深层意识中,在日后某一天会在大脑里面突然打通一条通往深层意识记忆回路的道路,记忆的质量将得到改善。耳朵记忆训练能够帮助开发右脑,使人“过耳不忘”。它使盲人高保已一写出了《群书类丛》666卷。
1.汤川秀树,日本物理学家,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
3.中村正直()日本明治时期教育家,被梁启超称为“维新之大儒”。
4. 森鸥外 () 日本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
5. 夏目漱石 ()   日本近代作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绘画。
谢谢如幻贴出此文,此文甚有见地,应广为流传。
我自早就很喜欢铃木镇一和七田真先生的说法。(唯七田真先生走美国「格连杜曼」的风格,在「聪明」「才华」的考虑上着墨较重,文化智慧的氛围稍嫌薄弱,是其不足处。)
可惜的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日本政府自从二次战后数十年来的教育,也是以美国「马首是瞻」,甚至如七田真在本文所说的,日本政府是专门学美国「已经证明失败而且已经放弃」的理论,民间的这些苦口婆心,政府是一概不理的。他们也只能在社会民间到处呼喊,跟从的家长,就要负很大的社会压力和金钱支出,例如七田真开了许多「研习班」,收费是很高的,(在台湾也有七田真学校,学费惊人),因不是政府行为,终究也只能产生小小的影响力。有人说日本政府聪明,但我看并不然。
现在,世界上那一个国家能迅速摆脱美国教育理论的阴影,依人性之内涵与发展程序设计出一套合乎人性顺乎自然的教育方式,那个国家就要大出人才,领导世界,(当前犹太人在美国只的人口比率不到百分之五,但在高等学术界及金融界,其力量占百分之五十以上,所以当今实质上领导美国的人是犹太人。)纵使不说什么领导世界,依儒家的教育理想,教育本是「赞天地化育」的工程,孩子来到这世界了,我们就应顺其性顺其生把他教好。
吾人的读经教育,即是出于这样的理想而提出的,那一天谁发现了更能顺应人生人生的教育方法,请提出来,吾人即依之而行。
远来的和尚,只要他真会念经,我们也喜欢听。因为他念的经是真的经,真的经只有一部,如果我们本来就会念,则他们念的一定跟我们一模一样(如七田真此文与吾人读经大有相合处,可相印证)。但如果远来的和尚所念的居然与我们原先念的不同,则必定有问题,要嘛我对他错,要嘛他对我错,要嘛两者都错(或皆不完整,各取一面),绝无两者皆对的道理。
五四时代胡适之引进美国的杜威,与中国教育理论大相径庭,中国人说:「美国对,中国错」,所以把中国打倒了,都学美国去了。现在我们推广读经,与美国杜威大异其趣,谓问谁来思考:杜威对?还是读经对?或许两者皆非?
当然,最天真的想法是:两者皆对,可以互补。其实经只有一本,在相同章节中,只有对错,没有互补。可能互补的情况,只有在不同章节,或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吾人所注目者是儿童教育,认为儿童是教育的黄金期,面对儿童期提倡「儿童读经」,不提倡「儿童理解」。杜威等一百年前的美国学者所提倡的是「儿童理解」,用我常说的话以及七田真在本文亦说到的,就是:「用成人的学习模式来强求儿童」。所以针对「儿童教育」,诵读与理解,只有对错,没有互补。
所谓互补者,杜威等人所说的「以理解为重」的学习,那是在十三岁以后的事,吾人少谈十三岁以后的教育,因为那已经是「大势柢定」的时候了,不需要再谈了。
如果要重理解的话,须知高度理解能力的培养,必来自于记忆训练的副产品---脑神经发达。而且一个有理解能力的人,不会装作不理解。所以,基本上,理解是不必教的,追根究柢,理解力也是不能教的。头脑好,基本信息诸存量够,年龄与经验到了时候,不必教就自己会,或只须稍加指点,就豁然贯通,而且如果没人教他,他也会主动要求学习。头脑不好,满肚子草包,本来就不想学,一学就头痛,即使有人认真教,怎么教也教不动,最后只好两相放弃——老师见了他就心烦,不想教,他自己也逐渐厌学、弃学。这种人,成年以后,能图个自己的温饱已经不错了,还想让他「八荣八耻」,致力于「和谐社会」?
没有把头脑建设起来,没有把基本工夫做下来,真是人生的大不幸,这是从「根」上发起的不幸,是「注定」此生永远没有机会的人。但这「命运」不是他自己造成的,而是父母老师造成的。其实,当今各国政府既已以义务教育法规把所有的儿童都收到国家体制中给予教育,家长老师又已养成了一面倒地相信政府的习惯了,政府理应为此一大事负完全责任。政府如不愿负此教育失败的责任,请把教育权开放出来,让社会家长共同担负,相信家长是乐意的。
人生最重要的教育时机,是儿童期。儿童期以记忆之训练为主轴,记忆之训练,以反复诵读为最简便,诵读以诵读经典效应最为广大深远。此应是天地间不可易的道理,谁忽视了此道理,谁即残害了其子弟。一个国家用教育政策残害其儿童,等于一个国家自取灭亡。
中华民族要复兴了吗?愿天佑我中华!
(附及:今天又谈到十三岁的界限,恐怕有人又受挫折了,所以再交待一句:我之所以强调十三岁之界限,是为了强力警告有十三岁以下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不要忽略了儿童教育的大好时机。主要的意思并不是在打击十三岁以上的人。但,如十三岁以上的人还有志于成才,也要从读经开始,先做几年「弥补」的工夫。不拘何年岁,只要能背诵中外经典三十万字以上,我皆可培养他成卓荦国际大才,不辜负其此生。)
4、可否烦劳先生对“全球读经教育交流”房间的运作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文章主题: 想烦劳王教授
&&二河白道:&&
王教授您好:
& &&&知道您是不愿烦劳别人的人,关于“全球读经教育交流”聊天室的运作看来只能靠自动发心的贤者去维护运作。
& &&&可否烦劳先生对“全球读经教育交流”房间的运作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或者您能委派几位合适人选使工作步入正轨也好啊!
& && && &我们做家长的实在是不知怎么做才好。烦劳先生了。
(因意思略相似,我将回在另一帖的内容转贴于此):
以前曾去下载,因速度慢,放弃了,
我刚刚又依所附网址去下载,
可能因为两岸如今只有三通,尚未「四通」的关系,
计算机出现「此程序未被认证,或许有危险」的警告,
我考虑了几秒钟,相信二河,还是按「执行」指令,
但下载完成后,出现的文字全是乱码,(如是简体,可以看懂,乱码则看不懂了)
不能知道其指示,以作下一步的进入,
非常可惜,
我过一阵子再试试。
或请台湾的朋友试试,是不是我的计算机的问题。
在此顺便呼吁朋友们,尤其是大陆的朋友们,多去下载,有空时,多去
聊聊,一定相当有意思的。
又,我本来请二河先生当室长,因为他热诚,而且熟悉运作之道,对经典教育的理论与实务都有相当的理解,是合适的。但二河自谦他还不甚在行,要召募比较在行的朋友当管理者。不知谁可奋勇应征?
其实,我认为如一时无更佳人选,二河是当之无愧的。若谓自己尚未完全在行,正可因此机会多加磨炼,而且是四面八方相聚的聊天性质,人人提供一己之见即可。若有人提出问题,主持人也不见得非要用标准答案解答才行,最好的方式是趁机介绍有意者到本网来,真是功德无量了。
故此事只会成功,不会失败的。二河先生不用太担心。
5、从根本的能力上培养儿童
文章主题: 日在沈阳长江经典教育幼儿园的讲座提纲
0-13岁早期教育讲座
今天我们不是要讲解某种的教育理论,也不是要介绍某种教育方法。而是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来思考儿童早期教育的问题。如今社会上有非常多的早教方法,也有非常多的早教产品和机构,如何在众多的理论和方法中进行选择,是令每个家长都头痛的问题。
主题1:早期教育的基本原理
其实教育的问题并不复杂,只要弄清楚三件事,一切教育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这三件事是:教育的时机,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虽然这三件事看起来简单,但是现在,几乎很少能有人把这些事情想清楚的。
首先,思考一下教育的时机,也就是一个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进行教育。一个孩子从开始学习的那一天就应该开始教育了。而一个孩子从长耳朵的那一天就开始接触世界,甚至从细胞开始分裂的那一天就开始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时孩子就已经开始学习了。所以,从胎儿开始就应该受到教育。教育不是从3岁上幼儿园开始,也不是从6岁上小学开始,而是从孩子有生命那一天就应该开始。
其次,教育的内容是什么。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常识性知识的教育;第二方面是思维训练;第三方面是人文修养的教育。
常识性知识包括生活常识和自然/社会常识。生活常识可以在生活中逐渐学会。自然/社会常识将来如果想知道,查一下百科全书就可以随时了解。所以在孩子小时候,可以教,也可以不教。或者说,可以不用刻意的去教。
思维可以训练,但是每个心理学家都知道,人脑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思考。也就是说思维能力是可以自我培养的。只要头脑里有内容,人就能主动思维。所以,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不如给孩子头脑存储重要的内容。
人文修养教育包括:语言教育、艺术教育、道德心灵的教育(情商)。这些是构建一切人生知识的基础。0-13岁儿童最重要的教育是人文修养的教育。甚至人一生最重要的教育也是这一部分的教育。但是,很多教育理论都把这部分教育忽略了。
最后谈谈教育方法。常识性知识是采用传授的方式的。思维训练是采取设问方式的。而人文修养的教育需要采用一种特殊方法。既然常识性知识和逻辑思维是可教可不教的,所以人文教育的方法尤其重要。
0-13岁的儿童处于模仿和记忆期,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向环境学习的。所以,对于人文教育只要创造出环境,孩子就能够很轻松容易的学习。古典音乐是世界的音乐经典,拥有最丰富的音符和最优美的旋律。古典名画是世界的经典美术作品,拥有最丰富的色彩和最优美的线条。应该让这些艺术品充满儿童生活的空间,伴随着儿童成长。
儿童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无论周围有几种语言,儿童都能够学会。所以儿童不必等长大以后再非常辛苦的学习外语。只要周围有各种语言,儿童就能很容易的学会。
如果每天只用儿童语言讲话,对儿童智力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很多教育家都建议父母多用正常成人的语言与儿童讲话。但是如果更进一步,能让儿童接触更丰富的文学语言,这个儿童就更聪明。经典著作是最具有丰富语言和内涵的文学作品,每天给儿童播放经典著作的录音,甚至让儿童跟读这些录音,那么儿童就能拥有最深度的文化心灵。用世界主要语言的经典之作来影响儿童,儿童不仅能够学会多种语言,而且能够拥有最深度的该种文化的心灵。
儿童每天都在成长,时刻都在学习。好的东西丰富在儿童的周围,儿童就能学会好的东西;不健康的东西影响在儿童周围,儿童就能学到坏的东西;儿童每天接触意义不大的东西,他们就得不到足够的营养。
儿童的心灵也像身体一样,只要吃饭就能长高,而不需要用拉高器。可是我们没有给儿童足够的营养,却每天用“拉高器”拉他们的身高,这样只会残害儿童。今天,我们的教育普遍犯了这样的错误,致使孩子非常辛苦的努力,却什么都学不到。最后是筋疲力尽,发誓一生不愿意学习。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把以上问题思考清楚,儿童就能够快乐轻松的成才。
尽管儿童教育是如此的简单,如果家长不坚持,依然不会有收效。现在很多家长都喜欢立竿见影的教育。而真正的教育,效果不一定那么明显。比如:给孩子听了2个月的音乐,孩子好像一点反应都没有,于是很多家长放弃了。给孩子放朗读录音,孩子又不会说话,谁知道有没有效果呢?环境熏陶的效果不是立刻就有的。有的孩子每天都处于污言秽语的环境,他们也不是立刻学会脏话的。大人永远都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从环境中吸收养分,所以大人的责任就是创造有养分的环境。
懂得教育的道理,就能够设计出教育的方法,然后一定要坚持下去。
主题二:记忆力与理解力
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教育界就有一股很不科学的认识。偏重于理解力而忽视记忆力,甚至只强调理解力而反对记忆力。即使到了今天,在教学实践中非常强调记忆力,但是在教学理论上依然反对记忆力。在早期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几乎完全没有注意记忆力的培养。
但是事实上,记忆力与理解力都非常重要。甚至记忆力比理解力更重要。只有存储于头脑中的材料,人的大脑才能将其联系起来形成理解。所以,可以认为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只有记住才能够理解。
前面已经讲过,一个人的大脑是永远不能停止思考的,所以理解力是不必训练的。任何人都不会因为没有被训练理解力而缺乏理解力,也不会因为训练而提高理解力。只要头脑中存储足够的内容,人就能自我训练,自我理解。所以在教育上记忆力的训练,比理解力的训练更重要。
儿童每一年都会有所成长,其理解力都会自然的提高。在儿童的理解力还没有成长到相应的高度时,教育上采用高度的理解训练,就会让儿童感到压力,儿童对理解会感到惧怕,甚至习惯性的思考懒惰。久而久之反而会障碍儿童的理解力。
也就是说,理解力不仅不用训练,而且不能过分训练。今天很多成年人,不敢面对问题,不敢思考,遇到问题上下推委,推卸责任,其原因是小时候理解力的训练太多。这就是几十年来,教育走错方向的结果。
记忆力是必须训练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非常好的记忆力,而在自然状态下,越长大记忆力越衰退。心理学家测试的结果是13岁为记忆力的关键期。在13岁之前,没有很好的训练记忆力,这个人的记忆力就开始衰退了,永远不会再恢复。
很多事实表明,记忆力越好的孩子,理解能力就越强,他们也就表现得越聪明,他们的考试成绩就越高。因此,早期教育中,训练记忆力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形容某人聪明,往往用“博学强记”这个词,只有强记才能博学。
主题三:记忆力的训练方法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种记忆法,所谓理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这些记忆法都是帮助记忆力不好的人记忆一些事情,但是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方法。最根本的记忆方法是重复,重复足够多次,自然记住。记忆力差的人,重复很多次才能记住;记忆力好的人重复很少次就能记住,甚至过目不忘。
要想训练记忆力,也必须通过重复的方式。让孩子不断重复一件事情,达到记忆的效果。经常做如此的训练,孩子的记忆就会逐渐加强,最后都可以达到过目不忘的能力。
恰好,儿童天生就喜欢重复,他们对自己熟悉的东西非常有兴趣,重复1000遍也不厌烦。如果儿童没有这种天性,他们就无法成人。
在认识到这种训练非常重要和可行性的同时,教育者还必须懂得用什么内容来训练。教育必须有效率,一种训练必须给孩子很多种能力。如果用最具有深度的文学作品来训练孩子的记忆力,那么孩子在提高记忆力的同时,还能够存储丰富的语言,提升人文修养。通过诵读的方式来训练儿童,能够充分调动眼耳口手等多种感觉器官,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经典包括各种语言的经典,比如:汉语经典包括《论语》《孟子》《大学》《老子》《周易》《诗经》等。英文经典包括《莎士比亚》以及英文经典散文,拉丁文经典:拉丁文《圣经》。这些都可以作为儿童学习的内容。在训练记忆力的同时,儿童能学会多种语言,并且能拥有多种深度的文化心灵。
这就是所谓的读经教育。是台湾教育大学王财贵博士1994年提出并开始推广的早期教育理念。它不是众多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而是教育本来就应该这样。让儿童训练各种文化的经典,熟悉各种艺术的经典。从根本的能力上培养儿童,其它的各种儿童所需要的能力,儿童都能够自我训练、自我提升。
主题四:各种能力教育方法说明
1、动手能力:皮亚杰在100年前创立了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他着重研究行为对儿童智力的影响,并认为运动对儿童智力的发展有相当的促进作用。以此建立了很多关于动手能力的课程。但其实真正的动手能力是在劳动中学习的。也就是在家多让孩子做家务,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然就得到提高。手脚的协调能力、管理运动的脑半球都能够顺利得到发展。另外一种教育方法就是体育,以武术和瑜伽最好。这两种运动能让人身体运动达到一种最佳的协调。不需要用其它的课程和方法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
2、数学能力:数学是大脑的体操,其实就是思维的游戏。前面讲过,思维是不大需要训练的,过分训练思维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所以数学不要提早学习。可以用玩的方式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比如:围棋。围棋既能培养记忆力,又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培养抽象思维能力,还能培养思考速度。当一个人逻辑思维发展比较好时,再来学习数学,是非常容易的。数学是逻辑思维的运用,而不能培养逻辑思维。这一点要牢记。
3、识字能力:识字是不用特殊教的。人是靠图形来识别汉字的,而不是靠逻辑来识别汉字。一些汉字经常出现在儿童的眼前,辅之以读音,儿童就自然能够认识这些汉字。在诵读经典的时候,让孩子翻开书,甚至用手指着汉字读,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够认识这些汉字。识字速度能达到每年2000个。所以,读经三年的孩子,就能够认识几乎全部常用汉字了。所以识字是不需要特殊教的,教识字是浪费时间。
4、阅读能力:儿童天生就喜欢阅读。通过1-2年的读经教育,儿童能够认识大部分常用汉字,他们就能够进行阅读,甚至阅读深度的书籍。儿童很喜欢读书,只要大人不破坏儿童阅读的情绪,他们就能主动阅读。而且随着读经量和阅读量的增加,儿童阅读能力会突飞猛进的提高。因此阅读是不用教育的。用分段、段意的方法培养不出儿童的阅读能力,只会让儿童越来越讨厌阅读。而我们的学校正好用这种错误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所以多数学生一毕业,就不喜欢读书了。
5、组词、造句、作文:学生上学以后,老师一般都很关心这三种能力,每天都进行训练。其实只要孩子多读经,多读书,就自然的会组词、造句、作文。如果读得少,无论怎么训练,也不可能有这种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的心灵中没有思想,缺少词汇怎么能组词、造句、作文呢?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连作文都写不好,其原因就在这里。这些能力是不需要特殊训练的,不要浪费孩子的时间。
6、语言表达能力:现在很多人认为表达能力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从小就训练孩子,让孩子尽可能的在各种场合去表达、表现自己。跟作文一样,有思想有语言的人才能有口才。所以讲演与口才的训练是没有意义的。
7、外语能力:我们学了十几年的外语,连天气都问不好。不是我们不努力,是方法不对。听读训练是学好外语的唯一方法。读经教育刚好是让孩子听外语录音,跟外语录音来读,而读的内容是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所以读经就能学好外语,而且能学很深度的外语。不需要讲语法,不需要请外教,有录音就可以了。等学好了再去找老外,不必要开始就找个老外学。
以上所提到的都是目前社会最关心的儿童的能力。但是这些都是大树的枝叶,而不是树根。只要往树根上浇水,枝叶就能自然的长出来。树根干枯,而去浇叶子是没有意义的,树会枯萎的。
下面引用由kevin在
08:04pm 发表的内容:
所谓的读经教育。不是众多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而是教育本来就应该这样。从根本的能力上培养儿童,其它的各种儿童所需要的能力,儿童都能够自我训练、自我提升。
此语最为经典,
然能识者盖寡矣。
06:59pm IP: 已设定保密 [本文章共 366 字节] &&
其实真正理解这句话,也就真正懂得读经教育了。
或者说:真正懂得教育的根本了。
文章中几乎没有一句话或一个观点是我发明的。
所以我是唯先生为是。
6、若非心存恶念以害人为乐之人,皆吾友也
文章主题: 大道之行也
ygsh1000:
&&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大道上,你是要成为一位逐利者哪!还是要成为一位担当者哪!
当然,逐利者永远是大多数,只有极少数才甘愿作为担当者。
可惜了!!断代百十年的中国文化,复兴是何等的艰巨。
&&我觉得只要做起来的都是担当者了,即使是为了赚钱,为了逐利,难道心底就没有一丝担当的萌动和良心的觉察吗?处此时代,如果没有一点这种良心的话,谁会去赚这个钱,需知这个钱是不容易赚的,至少我自己是不敢轻易来担当的,我胆怯,所以,读经的老师无论逐利与否,我都是满心钦佩,佩服他们的勇气,我也总是相信,经典是让人反省的,会逐步融化功利心的,尤其《论语》和《孟子》,是华族的血脉,成圣的种子,无论是安、是利、是勉强而行,让更多的孩子背下来,都总是在因地上做事了,已经是大菩萨了。
赞叹所有读经学堂和老师!
&&王大千:
  或许由于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里仁篇16〉)以致长久以来,国人对于「逐利」这件事,大多心存鄙夷,而当前崇尚功利、道德沉沦的社会风气,也确实令识者忧虑;然而问题并不在「利」,而出在「喻」──唯利是图、利令智昏,因而损人利已,所以孔子又教诲弟子们「见得(利)」要「思义」(见〈季氏偏10〉);他自己也承认:「富而可求也(财富如果能有求必得的话),虽执鞭之士(就算是差役的职务),吾亦为之(我也愿意担任)。」(见〈述而篇11〉)可知他所排斥的只是「不义而富且贵」(语见〈述而篇15〉),何况经商致富的子贡还是他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呢!
  《孙子兵法?作战篇》说:「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韩非子?解老篇》也说:「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其实对于任何事物,我们都可作如是观───例如维他命丸,可以用来增进健康;但若摄取不当,对身体也有害处。金钱、名利自不例外。
  总之,就像水花所引俗话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若能富而好礼、救贫扶困,逐利又有何妨?不知ygsh1000君以为然否?
下面引用由ygsh1000在
03:12pm 发表的内容:
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大道上,你是要成为一位逐利者哪!还是要成为一位担当者哪!
ygsh1000 之雅意,足为吾人之警愓。
而诸人及大千先生之论析亦是也。
孔子所谓: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生之事,往往不是二分法所可分类。数十年来,国人用二分法将社会人事贴标签,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而遭受千古未有之浩劫。还不能觉悟么?
佛法有「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之教,无此宽容心态者,不足为佛门弟子也。语云:「水清则无鱼」,水清甚美,唯可自修,太清则无鱼,言其责人太过也。
方今之世,是君子相爱相扶持之时,若非心存恶念以害人为乐之人,皆吾友也。何况读经推广之事?
此问题因关系到对「德行」之认识,「德行」乃人生最为显明之题目,所以常被提出来,吾于前时,曾在本网多次详论之,或者可以找出来参考。
8、外文学习:了解人性,不教而教——跟着CD读英文,有的字还是无法发音怎么办?
文章主题: [求助]跟着CD读英文,有的字还是无法发音
augannie :&&
或许是遇到挫折了& & 所以索性干脆就不读了
读英文时常遇到困难
孩子常要求我读给他听
可因我的读音与CD有落差
通常我不愿意
最终总是不忍&&读给他听
结果他是会念了&&但读出来的音就是我教的&&而不是CD
我一直很困扰
今天又遇到相同的问题
philosopher& & archaeologist这么长的英文字都会念了
虽然不是很准& & 但接近了
唯独lawyer
听了超过一小时的CD
念出来的音很接近ri&&yer两个音节
以后再遇到相同情形时
我是跟着CD读给他听吗(就是教他了,他常要求。因为他可以看我嘴形听我的读音)
还是就让他发他听到的音
真的很为难
请给我一些方向
首先,我们自己教,孩子肯定学得快。
& &&&如果想自己教,就自己先尽量把音i纠正得准一点。
& &&&CD读一句,我们跟一句,反复听,反复读,读500遍,再教孩子。
其次:跟CD读,开始肯定很慢。我们可以辅助教一下基本的发音,& &
& &&&孩 子读不准的时候,可以稍微纠正一下,不过不用跟我们读,
& &&&CD放,让孩子尽量跟。
最后:最初还是以多放为主。放100遍不会读,就放1000遍。可以少学。
& &&&变数要多。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有自我修正能力,
& &&&所以开始读不准也没关系。只要会背,他们背多了,读多了,& &
& &&&听多了,自然就准了。
augannie :&&
这问题困扰我好久
王教授的不教
真要有相当大的定力方能做到
下面引用由augannie在
05:43am 发表的内容:
王教授的不教
真要有相当大的定力方能做到
这不需要定力,而是需要对人性的了解。
但对人性,人人都是了解的。只不过,家长和老师都故意装做不了解,千方百计非得把孩子害惨不肯罢休就是了。
人性表现在语言的学习上是:
第一,人类学语言本来就是这样的过程,学母语不是只给他环境,多听,多试着说,就能一步一步从发音不清楚到清楚吗?甚至语法也是一步步地从出错到正确。其成功在于「累积」与「蕴酿」,而不是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地教。由此可以推证学外语亦然,这是人人都知道的。
第二,孩子会长大,长大后能力会不一样,而且熟能生巧,如果会背诵了,自己的心灵便有「余暇」去辨识「音准」,并纠正自己的发音。如果一个新句子还没听上几回,就要求他说得标准,这不是强人所难,吃力不讨好吗?这是人人都知道的。
第三,退一步说,学人家的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是要了解他们的心灵,并吸收他们的智慧,所以,重要的是学「文」,不是学「语」,将来要文章能读得很深,不是口语能讲得很溜。何况语言以沟通为主,只要听得懂,发音的准不准,有何可大惊小怪的?更何况,如果有肚子里有学问,口头上英语发音不标准,美国人也要洗耳恭听的,如果肚子里没有学问,发的音再标准,也超不过美国三岁小孩。除了以一口票亮的英国美国腔回头向中国人「骄其妻妾」外,面对英国美国人,有何可骄傲的?奴颜屈膝而已!这是人人都知道的。
第四,中国人一百年来教英语,都先教会话,并特重发音的准确性。一百年了,国民的英语程度在那里?已经失败一百年了,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还不觉悟,还故意装做不知道。
我不知道大家要装到什么时候。
家长和老师们自己是无所谓的,反正已经无救了,放弃算了。
可怜吃亏的只是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绵绵密密用功,轻轻松松期待。
记得有一个掘井的故事,是说一个人掘了很多井,没等挖出水就放弃了,故事是说做事要坚持,不能浅尝辙止,我倒觉得不是他不能坚持,是因为他不知道哪个地方一定有水,如果这时有个仙人告诉他,就这个地方有水,必须挖100米,那么我想在将要渴死的边缘,一定会用尽全力挖下去的,否则就是死路一条,实际上呢,情况往往并没有这么严重,往往挖到20米甚至更少就有水了,所谓“定力”一定是“知止”然后才能“有定”对吗?学习语言的道理真弄清楚了,知道不这样都是枉然,那么就一定会有定力的。已经有仙人清清楚楚给我们指路了,只有知道这是唯一的路,才能:
绵绵密密用功,轻轻松松期待。
8、与吾人推广读经理念多有相合处——评王桐生: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
文章主题: [转贴]王桐生: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
&&如幻:& &
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
& && && && && &&&作者:天津市第一百中学 王桐生
近百年的现代学校语文教育效果不佳,我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没有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语文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教学必须研究这个特点,并依此制定策略与实施。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具体地讲,主要有六个:
第一、“发面”原理
  这是语文教学应遵循的第一大原理。过去北方人发面,不用酵母粉,而是用“面肥”。它是上一次发面特意留下来的一块活酵 母。和面的时候把它搋进去。当时不见什么效力,过上几十分钟,面就发起来了。学语文也是如此。人在幼年期、儿童期、少年期记忆力非常强,而理解力却很弱。随着年龄增长理解力逐渐变强了,相反记忆力却在减弱。因此学习语文就要在小学、初中阶段多多阅读、背诵一些精美的语料。尤其是背诵,这个时候不必要求他们全部理解,应充分利用儿童记忆的最佳期,能记多少就记多少,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不理解就不理解,囫囵吞枣就囫囵吞枣吧,吞下去就行。就像发面一样,当时没有什么明显作用,但是若干年后就会“发”起来,听说读写自然而然地变得文从字顺,晓畅通达。语文学习远期效应这个规律我国古代的私孰教育早就掌握并运用纯熟。比如,明末清初的大教育家陆世仪曾说过:“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即开,物欲渐 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即使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熟读。若年稍长,不惟不肯诵读,必不能诵读矣。”这个道理讲得多么透彻啊!可惜自从戊戌变法以来,现代学校的语文教学把古代的这些优秀传统全部抛弃了。近百年的语文教育大反“死记硬背”,不分青红皂白,全都一棍子打死。其实,小学到初中这一段主要是积贮语料、搋“面肥”的时候,不应该提倡“理解以后再记忆”。学生只要 多读多背就行。现在的语文课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分析课文,结果事倍功半,把时间都让教师给占了。该背诵的东西没背多少,不该记的东西,如老师分析课文的答案等,倒装了一脑袋。这真是本末倒置。语文教学不能“近视眼”。眼前懂得少一点没有大碍,只要名篇佳作背得多,日后语文能力自会有个“飞跃”。这是儿童学 习语文的第一大规律,万万不能违反。谁违背它,谁就要受惩罚。我们现代学校语文教学为什么效果不佳?最大的失误就在这里。
    第二、“难易不序”原理
 语文教育的过程应如何安排?很多人一想到它,头脑里立刻就跳出“循序渐进”这个念头。于是,很多语文改革者便冥思苦想,孜孜以求,费尽心力想要找到语文 教育应如何渐进的“序”。然而,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难道“循序渐进”果真是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对它连一点怀疑都不行吗?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学大 多是这样讲的。语文教育自然也就人云亦云。这个观念太深入人心,太根深蒂固了,人们习以为常,对怀疑它连想都不敢想。其实,这是教学理论上的一个误区。学习并不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循序渐进并不是一个普遍性的真理。语文学习即是如此。比如,现今的语文教材编者认为文言难,所以就安排到后面,白话文易,就安排到前面。小学只有三十多首古诗,初中才有三十来篇古文,高中多一点,约有五十多篇文言文。实际上,古文学习需要背诵,年龄越小才越好。这个顺序就应该是倒的,由难到易为对。再一个是小学教材,低年级以识字、识词和句的教学为主,中年级以段的教学为主,高年级才进入篇的教学。“字—词—句—段—篇”,这个顺序完全是编者主观上的臆想。儿童学习母语,五六岁的幼儿期学习口语时,就已经掌握了它的基本语法规律。因此,根本不必像学习外语一样,由一句句的话开始,到一段段的话,再到一篇篇的文章。明明可以一步到位的事情,偏偏给拉成了六个年级。这样的循序渐进怎么不少慢差费呢?古代蒙学教育,一上来的集中识字就是编成“篇”来进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都是如此。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速成。现行教材的这个序又是不妥当的。它应该采用跳跃式的“序”,而不能一点点地、爬行式地“渐”进。由此看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这两 个主“序”都有问题。语文教学是有“序”的,但是这个“序”却不一定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语文教学要有效率,就得寻找自己独特的“序 ”。“难易不序”这是语文教学的又一个重要原理。
    第三、“不求甚解”原理
  陶渊明先生曾云:“好读书,不求甚解。”这里借过 来,用于表述语文教学的一个规律,十分恰当。中小学的学生正处于心力飞速发展的成长期。学习语文,有很多东西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消化。这里面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遇到一些难点,不一定非得马上就解决。有的时候跳过去,不必管它,接着学别的文章。看着看着,读多了,这个难点自然而然地自己就解开了。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要搞繁琐哲学,不能形而上学。教语文课别斤斤计较,抓住一点纠缠不休。否则,执着于小的芝麻,就会把大的西瓜丢掉。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不高跟这个“力求甚解”有很大关系。许多教师把一篇课文肢解万段,编出大量的问题,掰开揉碎,分析来分析去,惟恐学生有一点遗漏,有一点不明白。这样的教学,必然侵占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学生读的少了,背诵的少了,他的语文能力怎么能快速进步呢!更何况语言文学的东西历来就有“诗无达诂,文无 定解”的说法,每个读者的阅读过程都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非要学生完全接受统一的观点,这就是强加于人,就是抹杀个性,抹杀创造性。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是不会有大出息的。不是说语文教学不能求“解”,而是不能求“甚解”,当适可而止。
    第四、书面语发展原理
  语 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于是,人们就此又产生了一个误解:读写是书面语能力,听说则是口语能力。包括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在内,对这个问题的表述也是模糊不清的。其实,无论听说还是读写,需要发展的都是书面语能力。因为,儿童学习母语的幼儿期已经基本掌握了口语,上学以后主要是书面语的发展问题了。听和说,是口头交际,但它使用的语言却不一定是口语;反之,读和写,是书面交际,但它所用的语言也未必是书面语。听说读写是指的言语行为,而口语和书面语指的是语言形式。两者有一致的时候,但是,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完全一致,它们不是一回事。口语和书面语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语言当中,都是有区别的。汉语也一样。儿童学习口语的时候,是他言语能力发展的低级阶段,而进入学校学习书面语,那就是高级阶段了。汉语的口语与书面语大体上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不同:第一、发音方面。口语是方言,书面语是普通话。第二、词汇方面。口语的词汇范围狭窄,主要是日常生活的词汇,总量也少。同时它的很多词语是方言土语,其交际作用受到地域的限制。第三、语法方面。口语由于有语境的辅助,所以它的语法比较简单、宽松、不规范。而书面语的语法相对则复杂、严格、规范化。如果从儿童言语能力发展的角度具体地讲,这个低级阶段与高级阶段主要有七点差异:(1)口语的一般词汇量少。书面语的一般词汇量大,特别是同义词、反义词丰 富。(2)口语冗余度大,允许出现大量的啰嗦、重复。口头语、插入语及多余的重复成分比比皆是。书面语则要求精练、准确,限制或根本禁绝这种现象。(3)口语语序不严格,可以颠三倒四,语言成分的位置不固定。书面语各种语言成分的位置是确定的,不允许随意出现倒装。(4)口语有语境的帮助,允许 任意省略。书面语成分省略是有条件的,不能有随意性。(5)口语的句子,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很少有齐备或重迭使用的现象。而书面语,尤其在议论文体中, 则普遍存在。(6)口语用“意合法”组织复句,不使用关联词。书面语复句一般都用关联词语。(7)口语中复句使用得很少,关联词语数量也少。书面语中复句 使用得多,关联词语总量也大。儿童上学以后,学习写字、阅读,那么他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主要就是在这七个方面的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现行的中小学大纲和教材之所以不很成功,就是没有按它办事。
    第五、“先用后理”原理
  一般学科的学习都是“先明理,后使用”。而语 文学习的过程却相反,是“先学使用,后明道理”。语文课程涉及很多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理论,最主要的大约就是语法、修辞、逻辑了。这些都属于归纳性的理 论。它们的那些原理、法则,都是从大量的语言、思维现象中归纳、抽象出来的。因此,要想明白这些抽象的“理”,就必须首先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在这里,学 习使用是第一位的,是感性层面的活动,而懂得理论则是第二位的,是在感性基础之上的理性的活动。所以,中小学语文课不能上成语言、文学理论课,而只能是在语言、文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课、应用课。不讲或少讲语言理论,却要让儿童学会正确运用汉语,这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真正出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不讲这些 “语、修、逻”的,可它的教学效果却很好。比如,蒙学要“作对”,就是学习词语、语法、修辞、逻辑的一个有效方法。这些宝贵的经验应该认真研究,加以继承。近百年的语文教学,总是想让学生“先明理,后会用”,实在是南辕北辙,走了一条弯路。语文教学要提高效率,非得按照“先用后理”原理来安排课程内容不可。而且,最好是往后放,高中阶段讲一点就算了。千万不要像现在这样,死抠许多语修逻的名词术语,结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却提高不大。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是必须改掉的。
    第六、“八股文”原理
“八股文”从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就被废除了。它作为封建王朝考官取仕的选拔制度当然是有害的,理应取缔。但是,如果换个角度,从语文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考虑,“八股文”却并非一无可取。“八股文”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一种议论文的模式。它把“代圣 人立言”这种议论文规定出一些相对固定的格式、套路,要求学生“照着曲子填词”。用这种方法去考试、选拔官吏当然不科学,考不出学生的创造性,鉴别不出人 才。但是如果从教学生学习写作方面看,却大有好处。小孩子学语言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式化”则是模仿学习的最佳途径。按照预先设定的格式去“套”写文章,可以让学生“入门”阶段变得容易起来。虽然开始会有些生搬硬套,显得僵化可笑,但是“套”来“套”去,由生变熟,他就会驾轻就熟,生发出许多创造性 来。“八股文”教育尽管培养不出“李白”“杜甫”,可是受教育者却很少有“文理不通”“词不达意”的。这就是它的成功之处。我们今天的写作教学为什么效果 不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继承“八股文”教育的合理内核——“模式化”教学的缘故。实际上,传统语文教育中有许多采用“模式化”教学的地方,都获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比如,现在经常受到人们批评的应用文教学。过去有一种书叫做“尺牍”,把常用的应用文设定出一些“套词”,让初学者去照猫画虎地“套” 用。一开始当然写不太妥帖,但是“套”长了自然而然就运用自如了。现在的应用文教学抛弃了这个好传统,于是有些人学问很大,可在这方面却每每闹出笑话来。这就是“八股文”教学原理的一个有力的反证。再比如写字教学。如今的中小学生字写不好是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历史上的情况不是这样,小孩子习字先“描红”, 即拓“仿影”。“描红”差不多了,才“临帖”,通常“临”颜、柳、欧、赵四体。这四体是什么?不就是书法的四种基本“模式”吗?初学书法不能提倡什么创造性,就是临摹四大家的“八股”。什么时候临帖过关了,创造不创造那就看学习者个人的禀赋了。这种“模式化”习字教学,虽然大多数人并无创新,但是写的字有 体有式,总比现在的“螃蟹爬”要好得多。由此可见,“八股文”原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理。遵循它与不遵循它,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我国 目前的教育政策是“一纲多本”,以后才会向“多纲多本”发展。语文教学都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制的一个大纲。那么,这个大纲贯穿的语文教育理念是否符合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就对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制约作用。符合的地方,教材就编得科学,教学就有效率;反之,则不科学,没有效率。我以为现今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有些东西是违背上述基本教学原理的,所以才造成了全国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语文课程要改革,首先应该从这里开始。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2/11期,后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数据全文转载。)
编后语:此文写于2年前,但我以为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百年语文教育,懵懵懂懂地搞了一百多年,却无人研究语文教育到底有哪些自己的基本规律。这样的语文 教育怎么会有效率呢?热切盼望语文教育界的同仁都重视、关注这个问题,那样,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才会得到根本的克服。——王桐生,2004/12/6
大体说得甚是,与吾人推广读经理念多有相合处,甚至所用语句,所引典故,有雷同者。大陆有人有此见识,令我非常佩服。(在台湾,则绝无此种人也。)
唯于「八股模写」一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你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