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没考上怎么办,我现在怎么办

您的位置:
心疼浙江考生是什么梗_网友为什么心疼浙江考生_2017高考卷现代文原作者自曝本人也不知道答案
心疼浙江考生是什么梗,今天很多网友会发现很多网友都在心疼浙江考生,那么心疼浙江考生是什么梗?网友们为什么要心疼浙江考生?这一切都要从浙江省的高考语文试卷开始..
6月7日,2017高考正式拉开帷幕!高考第一科语文结束,不知道其他考生如何,但浙江考生似乎过得并不怎么好。许多浙江考生表示,今年的语文阅读题《一种美味》太难,许多人笑称,&高中三年,竟然输给了一条草鱼&(文章里的美味,指的是草鱼),而该文作者巩高峰也被众多网友人肉了出来。
2017浙江高考诡异的光是什么意思
许多浙江考生表示,今年高考的语文阅读题《一种美味》太难,笑称&高中三年,竟然输给了一条草鱼&。而该文原作者@巩高峰 也表示很蒙弊,&理解&不出来,&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怎么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想获得好运吗?请转发这条眼睛冒着诡异的光的鱼。
心疼浙江考生什么梗
而让大家觉得好玩的是,他自己对于自己的文章也只能&阅读&无法&理解&,&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怎么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
据悉,今年浙江高考阅读所选取的文章,是《青年文摘》巩高峰的《一种美味》,文章大体内容是一个农村家庭吃鱼的经历,然而该大题最后两道小题的问题设计,却让许多考生苦不堪言,&理解《一种美味》&、&文章结尾赏析&,该文章末尾为&现在,它早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只能祝福浙江考生们好运啦~
手机游戏排行
最新游戏专题
||||CopyRight2014年-2018年 497.Com 497电玩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湘ICP备号>>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浙江高考文理不分 如何应考
  萧山中学的师生正在做考试前的准备复习。 记者 丁毅 摄 (资料图片)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近日发布2017年新高考招生报名办法:报名时间比往年提前两个月,12月1日开始网上报名,并在当月进行现场确认。
  2017年是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的第一年。报考2017年普通高校各类招生的所有考生(包括艺术、体育、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高职提前招生、运动训练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保送生等),都要参加此次报名。
  从2017年高考招生开始,报考科类不再分文理科。根据《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课目。考生可以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高考新改革,会对我区高中教育有何影响?各所中学在新形势下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学生、家长又该如何应对?日前,记者采访了区教育部门、高中学校教师、在校高中生及相关人士,一起来探讨新高考改革下,如何破解我区高中教育所面临的瓶颈和困难。
  学生:选好优势学科 提高综合成绩
  文理不分科 但考生学业要有所侧重
  除了语数外必考科目,新高考将从7门科目中选考3门,选考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包括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浙江省的新高考改革中,考生的3门选考科目,只需1门符合报考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即可报考该校相关专业(类)。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公布分专业(类)的招生选考科目范围,学生和家长可以登录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到。
  这样做的好处是,对考生来说,可以增加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覆盖面,有助于扩大考生选择权。对高校来说,既保证了专业培养的必需,又可使符合该专业的生源相对充足,有利于招生选拔。记者了解到,每一年的高考,总有不少的理科生在抱怨:数学难,物理难。现在,既然有得选,他们毫不犹豫地踢走了物理。萧山三中高二年级的周同学告诉记者:“我的学姐学长很多人都说,物理最难,所以我就想放弃它了。”事实上,不愿意读物理并不是学生个人面临的问题,区内不少高中学生也在对物理避而远之,除了物理,学生们还不喜欢政治,最喜欢的是历史。
  不过,很多同学不知道的是,物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日前,记者查阅了浙江教育考试院网站公布的2017年拟在浙招生普通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后发现,包括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多个高校的理工科专业都把物理列入了专业(类)选考科目。
  据浙大招办相关负责老师透露,虽然在新高考条件下不设文理科,但对于大学不同专业来说,还是有对于具体科目的考量,浙大的理工科专业更偏向于选择物理学科优秀的学生,而人文科学专业则更看重学生历史科目的成绩。
  自由选择与适当引导相结合
  从采访了解的情况来看,今年我区各高中学校对学生的自由选择考试科目方面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例如,萧山中学采取了学生自主选择和适当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调查摸底,推出了27种课程组合“套餐”,供学生自由选择,起到了不错的效果;萧山五中在选课之前做足了功课,通过培训、预选、选课、调整等方式,力求达到最佳组合效果。
  相关业内人士也提醒学生和家长,新高考改革下,文理不分科针对的是高考卷子,但在大学的学科招生时,还是要分科的。所以,在高一、高二时,老师、家长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学科。
  学校:分层教学 每个老师的教学计划都不同
  “既要把高三的老高考教学工作组织好,又要研究和实施高二新高考的应对方案,两者差异太大,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适应。”有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透露。
  调整教学进度 与考试时间相适应
  过去,一个教学组都是统一的一个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由备课组教师共同探讨、通过。在实行新高考后,由于将会采用分层教学,这意味着可能每个老师的教学计划都会有所不同。这对老师是个巨大的改变和挑战。同时,老师的教学进度也需要调整。以往,高考是安排在高三年级的6月,而新高考将语数外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外语还有一次在10月),学考和选考的时间在4月和10月。因此,针对教学进度,需要与考试时间相适应。
  根据新高考的方案,“学考”和“选考”将可以在高中前两年搞定,假如有学生在高三第一学期的十月份就提前结束了外语考试,是不是接下来高三一年时间就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课了。
  “理论上是完全行得通,但现实条件要实现它估计很难,因为师资力量跟不上,没有这么多老师。”区内某中学高一年级班主任张老师以自己学校为例,该校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还没有开设生物课程,全校的7名生物老师都在执教高二、高三。
  “生物老师的教学任务都已饱和,已经显得不够用,若这学期要在高一年级再开生物课,安排生物教师,根本行不通。”面对新高考,该校在师资安排上遇到了问题,或许也是全区中高中学校都正在面临的问题。
  多数高中避免安排学生
  在高一进行“学考”或选考
  从记者获悉的信息来看,到目前为止,区内各校高一学生的课程,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而且绝大多数高中都尽量避免在高一年级安排学生进行“学考”或“选考”,一是师资力量和教学进度跟不上,二是学生基础功底不扎实,贸然参加考试无疑是“拔苗助长”。
  比如在萧山三中,7门课程的“学考”和“选考”安排贯穿了整个高二和高三学年,今年10月份,学校安排了三门课参加“学考”,其余课程“学考”将安排在明年4月份,到了高三年级,学生将全力以赴备战“选考”和6月份的高考。相关负责老师告诉记者:“目前教学进度安排一切都正常,和以前的排课都差不多,但是等适应一段时间后,会做进一步的科学设计和调整。”
  新高考改革是大势所趋,但具体实施时仍会遇到各种挑战,用“革命性的影响”来形容新高考带给我区各高中学校的压力,一点也不为过。
  据了解,虽然我区在高中新课改、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教学中起步较早,进行的一系列比较成功的改革实践,为推进这次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要全方位实施新高考改革制度下的走班教学,区内各高中学校发现,不仅是师资队伍结构需补充,教学设施、设备也远远不够。
  专家建议:不同中学的老师置换交流
  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师资力量又没有重组和补充,设施设备还是老高考模式下的配置,新高考改革的指挥棒下,每个学校都做得很辛苦。”相关学校负责人表示,区财政、人社部门应该考虑在新高考改革的形势下,额外增加对高中的经费投入与教师编制等。
  有校长提议,不妨尝试用现代网络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但立刻收到另了一名校长的反对意见,认为在高中阶段网络技术教育绝对不可能替代现场教学,特别是在即时互通与师生情感互动中存在严重缺陷。
  相关教育界人士指出:“高考改革,仅仅靠学校的努力是冲不出重围的,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新高考改革成功与否,一方面取决于改革者的设计和执行力,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家长的理解和全社会的参与。”
  该人士建议,在现有的条件下,不妨在中学教师队伍中尝试推行走校教学或在区级层面组建师资流动管理站,让不同学校的老师进行置换、交流,教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此一来,将可以最大化利用好教师资源,发挥教师的力量。
  家长:研读高校发布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
  本次高考改革,最大的亮点是跨过文理科的分界线,这让今年儿子已上高三年级的施爸爸松了口气:“高考改革了,再也不用犯愁儿子该选文科还是理科了。高考分科的事儿,曾让他和儿子激烈交锋过很多回,现在儿子的成绩虽然也有些偏科,但他不用纠结,因为儿子在7门课里选择3门优势科目参加考试。”
  2017年参加高考招生的学生,将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当然,究竟是“吃螃蟹”的“勇者”,还是高考改革试验的“小白鼠”,在答案没有揭晓之前,施爸爸心里没有底。
  “家里人对新的高考方案一知半解,自己也不知道未来想干什么,爸爸和我的意见经常不能对路,只能哪几门考得好就选哪几门了。”儿子施林宇也显得有点焦虑:万一只是这次考试碰巧成绩好怎么办?自己到底擅长和喜欢哪些科目?大学应该选择什么专业?显然,在这道人生规划的选择题面前,施林宇没有得出答案。
  对于这一点,学校老师也知道,他们试着邀请各行业校友回校分享经验,邀请大学老师开设讲座等,但并没有让学生和家长解渴。“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在这方面的资源挺欠缺的。”一位老师说。
  一位家长表示,目前,选考科目唯一最具价值的参考资料,就是已公布的2017年拟在浙江招生的约1400所高校,发布的涵盖2.37万余个专业(类)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考生只要有1门选考科目符合高校设限要求即可报考。
  另外,新高考为有需要的考生提供第二次考试机会,除语文和数学之外,其余科目均有两次考试机会。但也有家长算了一下,假如考生每一个事关高考成绩的考试机会都不放过,高中三年参加的高考场次达10场――3门选考科目各2场;英语2场;语文、数学各1场。如果再加上同样有2次机会的学考,即语数和其他4门学考科目各2场,那么学考加选考的场次最多可以达到22场。三年考22场,这样的考试密度更让考生和家长,甚至老师倍感压力。
  在采访中,不少低年级的家长也表示理解,毕竟每一次教育的改革与突变,都需要迎来阵痛,希望这样的过渡期更短一些,让这样文理不分、增加组合的新高考模式,能让自己的子女更大化地有机会去发掘和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少一些不知所措……
作者:记者 洪凯  编辑:臧一平
萧山网版权声明
【】【】【】【】【】【】【】【】
萧山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萧山网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104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浙)字第69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浙新办0019 聚焦2017新高考:究竟新在哪儿?发布时间: 10:46:19 星期二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也被称为“新高考元年”。新高考将在浙江、上海两地展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入关键时刻。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命题、招生制度一直在不断调整、优化,这一次,是党中央、国务院下定决心自上而下、展开全新顶层设计的大变动,被认为是恢复高考招生40年来的一次重要改革。
新高考会带来哪些新挑战?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参考”?新高考会带来哪些变化?记者就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访。
“新高考”究竟“新”在哪儿
简单回溯一下改革历程。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上海市、浙江省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两地很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上海和浙江两地高考怎么改、改成什么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全国高考改革的风向标。
简单概括两地的高考改革方案,两个简称醒目形象——“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所谓“3+3”,指的是2017年起,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上海市3门选考科目每门满分70分,浙江省3门选考科目每门100分。同时,两地均不再分文理科。
对于高校来说,录取学生的成绩标准,从以往的单纯看一次高考成绩,变成了依据三门学科高考成绩、依据三门自选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即“3+3”),此外,还要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两依据一参考”。对此,有高校招生负责人介绍,“传统的高考如桌餐,现在的方式有点像自助餐,选择自己喜欢的菜,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权利。”除此之外,外语考试也由一年一次变为一年两次,可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新高考”带来哪些新挑战
新高考,考试科目排列组合的多元,以及志愿填报和录取的方式,都与以往有较大不同。而这,对于考生、高校以及两地的考试院来说,都带来了新挑战。
记者了解到,以前,各大高校在上海招生几乎只有3种模式:只招文、只招理和文理兼收。对于考生,“3+1”的“1”也只是“选边站”,考文科的“政史地”只选一,考理科的“理化生”只选一。如今变成不分文理的“6选3”,根据排列组合算法,学生成绩组合多样,有人计算,有15至20种之多。
对于大学来说,不同专业对于考生选考科目要求不同,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考生的难度,要在自己的兴趣擅长与高校的要求之间兼顾和平衡。根据日前公布的方案,在沪37所院校共设置具体专业或学科大类1096个。千余专业类别中,有14所院校的655个专业(类)没有科目限制。提出最多的选考科目是物理,占总数37.9%;其次是化学,占30.7%;生命科学占20.3%。考生的选考科目中只需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该专业(类)的条件,如复旦大学历史学类专业,要求选考科目为历史、政治、地理,即考生任意选考一门即符合报考条件。最严苛的是限定1门科目,如上海交大就要求考生报考该校理科专业,必须有一门加选物理。
志愿填报和录取环节,也与以往不同。浙江省从按批次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的方式,变为按考生成绩分段填报志愿、分段录取;从学校平行志愿,变为专业平行志愿。普通类高考考生可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专业平行志愿投档,将依据考生位次、志愿顺序进行。计算机对考生所填报的80个志愿依次检索,一旦符合投档条件即直接投档到该院校专业,后续志愿同时失效。上海市以“院校专业组”作为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的基本单位,每位考生在本科普通批次最多可以选择24个“院校专业组”。“院校专业组”由在沪招生高校根据不同专业(含专业或大类)的选考科目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进行设置,一所高校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须相同,同一“院校专业组”内专业可调剂。
“新高考”可能会让考生在选考科目、填报志愿时因组合多元而加重焦虑,毕竟,对于考生来说,要搞清楚每个专业的特点与方向是很难的。但“新方案在志愿填报环节就是在向外界传递一种信号——考生、家长和学校都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需求。”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陈军介绍。当然,为了降低考生因为不熟悉规则、志愿填报失误而错过心目中的好学校、好专业的几率,上海实行了高考成绩公布后再填志愿和两次征求志愿两项新办法。
“通过选择,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使高校找到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实现‘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对青年学生来说,学会选择、善于选择,不仅是应对高考所需,更是成长必须面对的‘考题’”。浙江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突出选择的作用,是希望考生尽可能从志向兴趣出发,思考选择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专业,注重成长规划。”陈军认为。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建议,考生在新高考志愿填报前要做足功课:仔细阅读在浙江省招生高校的年度招生计划,查阅所报院校当年招生章程中对考生的要求,如体检、外语语种、单科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看是否符合报考条件。结合学习兴趣、专业性向和未来发展规划,综合考虑,慎重抉择。
“新高考”带来哪些新变化
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体系看起来复杂,但背后的价值指向十分明确——鼓励学生个性需求、高校多元选拔,同时保证制度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以不再划分文理科为例,非黑即白的“文科生”“理科生”的概念在存在30多年后,终将逐渐淡出。而且,随着“3+3”实施,以往冷门的生命科学、地理、历史等科目,都在文理不分科的大背景下“热”起来,以至于一些学校地理等科目任课老师紧张,出现了几所学校资源“共享”、教师“走校”授课的现象。
同样,上海市的高考招生单位不再是学校而是“院校专业组”,也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选择的鼓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叶银忠以该校为例介绍,学校今年设置了4个“院校专业组”,分别是“物化生、物化史、物化地、不限”,每个专业组里包含几个专业大类及更多专业。如建筑学专业属于工科,但带有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就被归类在“物化史”专业组,“如此一来,考生不仅可以凭借理科的优势,也可以发挥文史科目的优势考入这一专业”。
不少大学招生负责人都表示,这一变化有助于提升高校与考生间的匹配度。对考生而言,意味着更大的选择余地——可以优先选择学校,也可以优先选择专业;对高校而言,能更好地凸显办学特色。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说,不光是考生可填报志愿的数量增多了,更重要的是对未来高中阶段学生的兴趣培养、潜力挖掘、学习模式转变带来了质的变化。“传统模式下,招生存在‘招分不招人’的倾向,”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廖宗廷认为,专业组制打破了原来的学校分数线概念,每个院校专业组都有一个独立的录取分数线,有助于高校和学科专业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
施行“新高考”后,综合素质评价能否客观科学,是考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一项高考改革的新亮点,旨在通过客观写实的方式,记录学生的综合表现,作为高校在录取环节的重要参考。在不少教育界人士看来,将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考,是“彻底打破唯分数论的颠覆性做法”,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生办主任周鸿就认为,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都在坚持一个理念:既要求学生有优异的学业成绩,又要求学生在社团活动、科技创新、体育竞赛等综合素质方面有出色表现。
在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看来,教育改革必须用好高考这根指挥棒。高考综合改革中提出的不分文理、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等,都是针对学生培养中日益加剧的偏科倾向和社会实践弱化等现象,“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增设听说内容;不分文理的数学试卷讲究高中学生共同的数学基础与思维;综合素质评价的刚性要求鼓励更多学校将开展社会实践视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内容……以高考制度改革带动教育的变革,使得高中学生按照理想模式成长的目标得以实现,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变化。”郑方贤说。
浙江也是如此,近三年来,浙江省深耕细作高考改革这片“试验田”,从招生体制上看,基本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选拔格局;从学生成长看,凸显个性化发展,扩大了学生选择权;对高中教育来说,促进了高中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和选择性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对高等教育来说,增强了高校在招生选拔、专业建设上的紧迫感,倒逼高校优化专业机构、强化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编辑:胡菲菲&&&&(糖醋蛋挞沾酱油)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省高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