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嗳气腹胀.有胃炎结肠炎史.请问服什么药

我有慢性胃肠炎,用什么药啊?_百度知道
我有慢性胃肠炎,用什么药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饮食要有规律,多吃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维生素,微量元素要合理搭配,加强体育锻炼,患有慢性胃肠炎的患者常有上腹部胀闷您好、食欲减退,或无规律上腹隐痛。患者应该以日常饮食调理为主,保持身心愉快。可以服用
复方氢氧化铝片
等缓解不适、嗳气、吐酸,食后加重等诸多表现
采纳率:63%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慢性胃肠炎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胃腹胀,不停嗳气2个多月,人没精神
患者信息:男
病情描述:患者胃腹胀2个多月。人一点精神都没有。只想睡觉。大便一天一次。有时2天一次。偏软。胃镜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轻度糜烂。每天从早到晚嗳气。呃逆。人都快死了。请问我需要做肠镜检查吗?请问我这种情况跟直肠炎。结肠炎。肠梗阻有关系吗?请问直肠炎和结肠炎会引起每天嗳气呃逆腹胀吗?
最佳回答百姓健康网53887位专家为您在线解答
病情分析:您好嗳气呃逆腹胀是胃的问题,肠炎一般会有大便的变化,便稀或是有粘液便、脓血便等一般会有大便不爽次数增多,要是有这些症状可以去做个肠镜看看,而肠梗阻会有几天不排便的症状,你的看起来不是 指导意见 主要还是考虑胃炎,可以用中药调理一下,中药治疗脾胃病还是不错的,自己多注意保养,少食寒凉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酒,多食大枣、薏苡仁等补脾胃的食物。
回答时间:
Ta帮助了1437人
回答列表(1)
Ta帮助了1138人
病情分析:您好!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属于老胃病范畴,你的情况主要是脾胃湿热导致的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引起的嗳气,胃腹胀等症状,一般药物很难根治。建议你用传统中药黑矾,黑枣,核桃仁,栀子,当归,砂仁,厚朴,三棱,穿山甲,寸曲,麦芽,上甲,下甲,红花,海南沉,铁胆粉,蜂胶,蜂蜜,蜂蜡治疗,可以快速治愈不反弹;这些传统中药可以彻底清除脾胃湿热,荡涤胃肠浊气,快速修复胃粘膜,从而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希望你正确的治疗,早日康复!
回答时间:
殇歌漓羽女
23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我感觉自己饿了就会想要吃饭,但是一吃饭就会觉得自己的肚子胀胀的很不舒服,感觉特别不容易消化,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
医生建议:如果感觉以后就想吃东西,但是一吃东西就会觉得胀胀的,那么很有可能是得了一些肠胃疾病,很多肠胃疾病就是这种情况。肠胃疾病出现之后就会经常觉得很饿,但是吃完东西之后却经常消化不良,这些症状大家需要通过饮食来调理,虽然说太饿,但是也不要盲目的去选择一些不好的食物,这段时间必须要保证饮食的清洁卫生,还要保证饮食的容易消化程度。
殇歌漓羽女
31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这段时间我的小肚子胀胀的,一直都很想大便,但是大便的时候却排不出来,觉得很难受。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医生建议:可能是得了痔疮,还有可能就是因为一些直肠疾病或者是直肠息肉。
猪猪侠客男
32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我今天一直感觉到肚子胀痛,而且总是想吐,还有轻微的拉肚子的症状。造成这种症状的原因是什么呢?该如何治疗好呢?
医生建议:这种症状应该是患上了反流性胃炎等疾病造成的,可以吃,潘多立酮之类的促进肠道蠕动的药物来进行治疗,患者在吃完之前最好先喝一点热水或者热汤来保护胃部,如果药物治疗对胃部造成的伤害的话,应该吃硫糖铝来缓解。吃完药物之后就不要再吃东西了。
殇歌漓羽女
43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从早上吃饭过后,我就开始肚子不舒服,感觉胀痛胀痛的,还有岔气的感觉。那我该怎么办才能让肚子不适感消除呢?
医生建议:此时需要注意多加休息,并加强腹部保暖,但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是去做一下腹部检查,防止会有较为严重的疾病。
46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小肚子有点胀痛,疼的比较厉害,我自己是有很强烈的感觉,就是早上起床喝晚上睡觉的时候感觉很疼,这样的疼痛是咋回事啊?
医生建议:小肚子胀痛,可能是红豆,薏仁吃的太多,太过于胀气和太凉导致的腹部疼痛。胃胀气胃嗳气
胃肠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但很多人并不是特别了解胃肠炎,图老师小编接下来准备了有关胃肠炎的小知识,为大家讲解胃胀气胃嗳气。
胃肠炎疾病问答
病友提问:每天不管饱还是饿,吃饭前还是后都感觉胃嗳气,天冷了,受凉了更严重,春天秋天也稍微严重一点,这种状况十几年了.第一次问题补充:晚间睡觉时常感觉嘴里味苦,起床后嘴里更加苦。肚脐上方不舒服,胀气。专家解答:你好,请先到医院做一下胃肠检查好吗.
胃胀气怎么回事呀
胃,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有时候刚吃完饭感觉胃肠有些胀,甚至出现口腔排气的状况,特别是有应酬,严重影响工作,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胃胀气怎么回事呀
1胃肠胀气一般是由于气体吸收障碍所致,一般来说腹腔内大气体经肠壁血管吸收,经由肺部呼吸排出体外。但是有些疾病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起腹胀。
2引起胃肠胀气的因素很多,一般来说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着凉,人们常说的胃肠着凉和饮食不规律。长时间的油腻食物使用,辛辣食品刺激,气体喝的太多,都会导致胃肠胀气。
3胃肠功能异常也会导致胃肠胀气的出现。会损伤胃粘膜,减慢胃肠蠕动造成腹胀出现胀气,很多都会导致该病的发生,因此要注意养胃。
胃肠炎的注意事项:
胃胀气多是和饮食习惯有关系,因此要注意饮食。不要吃生冷辛辣刺激的的食物,不要吃容易产生气体的食物,特别是尽量少喝。& 搜索“图老师”或者“tulaoshi_com”加关注,每天最新的美食、、育儿、美妆、、手工DIY等教程让你一手全掌握。推荐关注!【扫描下图可直接关注】
点击查看更多与《》的相关文章>>
相关疾病百科推荐
要讲诚信才好分享经验0
凤舞九天397分享经验0
定兴白子分享经验0
我学土木分享经验1
野性389分享经验2
北京元爷分享经验1
最爱小甜甜啦分享经验0
renyi0319分享经验0
繁芜世界残落分享经验0
旭如分享经验0消化系统(胃炎、结肠炎)疾病
我的图书馆
消化系统(胃炎、结肠炎)疾病
消化系统(胃炎、结肠炎)疾病&&&&&&&
&&&&&&&&&&&
&&&&&&&&&&&&&&&
39健康网&&&&&&&&&&&&&&&
  中西医结合治疗&
  李爱娇、周亚新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如下:用自拟汤加减,药物组成:24g,15g,10g,3g(后下),15g,30g,30g,制乳药10g,制10g,10g,15g。随症加减:重者加15g;腹胀重者加10g,10g;加15g。用法:日1剂水煎服。同时辅以,每次4片,日3次;猴头菌片,每次4片,日3次;甲硝唑片,每次2片,日3次;伴恶性贫血者,适当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伴上腹饱满不适、食欲差者,加潘立酮。2个月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生活要有规律,忌烟、酒及生硬、辛辣食物。疗效标准:显效:临床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检查胃粘膜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病理检查萎缩性胃炎改变成浅表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升消失。有效:临床自觉症状缓解;胃镜检查粘膜炎症减轻;病理检查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由重度转为中度,或由中度转为轻度。无效:临床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病理检查胃粘膜无变化或加重。结果显示:本组60例,显效29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临床疗效证实:中药具有益气理气、温中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中医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
  陕西澄合矿务局王村矿医院的王军录观察了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112例胃炎患者分为胃阴不足型、寒热错杂型、脾胃虚寒型、气滞血瘀型。胃阴不足型,治以养阴益胃,缓急止痛,用益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玉竹12g,沙参12g,桑叶12g,麦冬30g,甘草4.5g,生扁豆6g。寒热错杂型,治以辛开苦降,平调寒热,用半夏泻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半夏12g,黄芩12g,干姜12g,甘草5g,大枣5枚、黄连3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脘痛多于后半夜发作加重者,方用乌梅丸:乌梅15g,黄连3g,黄柏3g,细辛3g,干姜12g,当归6g,附片6g,肉桂6g,花椒6g。气滞血瘀型,治以行气活血,用隔下逐瘀汤合并逍遥散加减,其药物组成如下:桃仁12g,赤芍12g,台乌12g,枳壳12g,柴胡12g,川芎12g,玄胡25g,五灵脂20g,香附24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若气郁化火,症见痛势急迫,食后更甚,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治以解郁清热,方用化肝煎,其药物组成如下:丹皮12g,栀子12g,泽泻12g,青陈皮12g,贝母12g,赤白芍15g。脾胃虚寒型,治以温中补虚,用黄芪健中汤,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30g,白芍30g,桂枝30g,饴糖30g,甘草6g,生姜12g,大枣10枚。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近期(2月内)胃镜复查胃粘膜糜烂,出血及充血等急性病变不再存在,远期(2年内)胃镜复查粘膜橘红,组织学逆转。好转:上述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近期胃镜复查胃粘膜糜烂,出血及充血明显减轻,远期复查胃镜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组织学逆转不彻底。无效:症状体征及胃镜检查均无明显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112例,痊愈96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6%。据此认为,中医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胃萎康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黄修解观察了胃萎康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其采用的诊断标准参照1983年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纪要(中华内科杂志,):257)标准。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胃萎康合剂(又名胃萎康Ⅰ号),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15g,白花蛇草15g,白芍15g,党参10g,白术10g,枳实10g,乌梅10g,黄芩10g,法半夏10g,茯苓12g,甘草6g,干姜6g,黄连4g,三七3g。其用法如下:经水提醇沉法制成胶囊,规格为0.35g/粒,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用胃萎康Ⅱ号(由维酶素组成,亦加工成同样大小胶囊,规格为0.35g/粒),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后均做胃镜及病理活检。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胃镜及病理活检由CAG转为浅表萎缩性胃炎(CSAG)或浅表性胃炎(CSG),或由CSAG逆转为CSG,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消失或明显减轻。显效: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偶有不适,胃镜及病理活检示CAG由重度变中度,或由中度变轻度,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减轻。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与病理活检示CAG或CSAG及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虽变化水大,但充血、水肿,糜烂灶等有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症状虽有改善,但胃镜及病理活检与治疗前比较变化不大。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59例,治愈20例,显效25例,有效10列,无效4例,总有效率93.22%;对照组59例,治愈0例,显效7例,有效20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45.76%;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本组萎缩性胃逆转率及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消失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据此认为,胃萎康合剂益气健脾,和胃降逆,消疲散结,用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柴胡红藤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西安市灞桥区中医医院的惠民让观察了柴胡红藤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用柴胡红藤汤,其药物组成如下:柴胡6g,生草6g,红藤10~15g,枳壳10~20g,代赭石15g,白芍10g,厚朴10g,旋覆花10g,川楝子10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胃脘疼痛较重加木香8g,元胡10g;兼有瘀血刺痛者合失笑散;湿盛舌苔腻者加苡仁15g,竹茹6g;恶心呕吐加生姜10g,半夏10g。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期间注意调情志,忌食生冷刺激之品。其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它症状减轻,胃镜检查有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无变化。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86例,治愈63例,好转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7.7%。据此认为,柴胡红藤汤疏肝解郁,清热止痛,理气消胀,用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满意。
  &加味香苏散治疗慢性胃炎
  中卫县中医医院的李艳茹等观察了加味香苏散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用加味香苏散,其药物组成如下:苏梗6g,陈皮6g,香附10g,毕澄茄10g,香橼皮10g,柴胡10g,佛手10g,枳壳15g,玄胡15g,大腹皮12g,焦三仙12g,黄连8g,白花蛇舌草30g。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10~20日为1疗程。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服药2疗程,临床症状消失,半年内未复发者。显效:服药2~4疗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者。无效:服药2~4疗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46例,治愈36例,显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3.5%。据此认为,加味香苏散温中散寒,理气通降止痛,用其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利胆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黄冈市第一人民医院陈菊君观察了利胆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具体方法如下:用利胆和胃汤,药物组成: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旋覆花10g,白术10g,炒白芍15g,太子参15g,枳壳15g,苏梗15g,大黄3g,甘草3g。随症加减:并发胆道感染者加茵陈;并发胃溃疡者加黄芪、白及;并发慢性胃炎者加徐长卿;并发胆结石者加金钱草、王不留行;并发糜烂性胃炎者加白及、枯矾。用法:日1剂水煎饭前服。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消失,胃粘膜光滑,胃炎明显好转。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胆汁反流减少,胃炎减轻者。无效:部分症状改善,但胃镜所见胆汁反流无改变,胃炎无好转。结果显示:本组共有68例患者,其中显效39例,好转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6%。临床疗效证实:本方具有利胆降浊和胃的功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满意。
  &应用胃炎汤治疗慢性胃炎
  蓬安县人民医院刘福文等观察了胃炎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诊断标准:有临床症状,如上腹不适、腹胀、嗳气、返酸、恶心、纳差、乏力、上腹隐痛等;胃镜检查符合1982年10月全国慢性胃炎会议诊断标准。具体方法如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胃炎汤,药物组成:北沙参30g,蒲公英30g,黄芪30g,丹参20g,玉竹20g,白及20g,黄连10g,柴胡10g,延胡索10g,苍术10g,砂仁10g,广木香10g,大枣10g,甘草10g,赤芍15g,五灵脂15g,厚朴15g,陈皮15g,枳壳15g。用法:日1剂水煎分3次服,14日为1疗程。对照组以西药硫糖铝为主药,依据症状加用抑酸剂、解痉剂或胃动力药,3~4日随访1次并记录服药后的反应,均在门诊完成观察。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炎症明显改善,糜烂、出血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胃镜检查炎症有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无改变或加重。结果显示:本组38例,显效13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21%;对照组26例,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5.38%。临床疗效证实:本方具有疏肝解郁,补脾益气的作用,理气消胀,疗效满意。
  自拟慢胃汤治疗慢性胃炎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李凯利等观察了自拟慢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自拟慢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白术、云苓、肉桂、陈皮、丹参等。在治疗中随症加减:恶寒喜暖、喜温食加良姜、吴萸;恶心呕吐加半夏、广藿香等;泛酸加煅瓦楞子、乌贼骨;舌淡加炮干姜、砂仁,加附子理中丸;乏力加黄芪;气滞者加厚朴、青陈皮;痛甚有瘀加丹参、延胡索。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疗程。对照组用温胃舒胶囊(合肥神鹿制药厂生产,批号为),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山楂、黄芪、肉苁蓉、肉桂、砂仁等。上药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用1个月。其采用的疗效标准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作为判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检查示胃粘膜病变消失。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好转,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检查示胃粘膜病变减轻,病变范围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及胃镜所见无改变或有所加重。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184例,治愈30例,有效14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92.39%;对照组60例,治愈8例,有效4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67%。症状3项改善(饱胀、纳差、乏力)本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据此认为,上述自拟慢胃汤具有显著的健脾、强身功能,可增强机体免疫力,调整整体功能,起到扶正固本、祛瘀生新的功效,用其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炎
  滨州市中医医院的孙向红等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结肠安方,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30g,败酱草30g,白芨30g,红藤30g,煅石膏30g,白头翁20g,白芍20g,白芷20g,木香15、黄连10g。上方每日1剂水煎取液保留灌肠,每日2次。本组与对照组均用替硝唑100ml静滴,甲氰咪胍0.6g加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临床病状消失,结肠镜(或X线)等各项检查肠粘膜正常,大便常规检查无红、白细胞。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肠粘膜轻度炎症,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无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等检查无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60例,治愈38例,好转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25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6.67%;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据此认为,结肠安方清热解毒,行气止痛,益气生肌,清肠止泻,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
  宝鸡县医院的朱鹏君等观察了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其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学会关于慢性结肠炎的诊断、辨证分型标准。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脾肾两虚型,用自拟方,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15g,白术15g,扁豆15g,苡米15g,山药15g,砂仁6g,炮姜6g,木香9g,制附片9g,补骨脂12g,煨诃子12g,茯苓12g,肉蔻12g;湿热内蕴型,用自拟方,其药物组成如下:白头翁15g,秦皮15g,茯苓15g,地榆15g,败酱草15g,葛根15g,连翘15g,黄连9g,黄芩9g,广木香9g,马齿苋20g;气滞血瘀型,用自拟方,其药物组成如下:柴胡12g,枳壳12g,白芍15g,丹参15g,防风10g,木香9g,陈皮9g,玄胡9g,川楝子9g。灌肠方,其药物组成如下:苦参30g,白头翁30g,防风10g,黄连10g,木香10g,马齿苋20g,白芨20g,地榆20g,秦皮15g。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等检查示肠粘膜病变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肠镜检示肠粘膜病变较前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肠镜检查无明显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136例,痊愈
&&& 98例,好转12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80.8%,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据此认为,中医辨证论治慢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消化系统(胃炎、结肠炎)疾病&&&&&&&
&&&&&&&&&&&
&&&&&&&&&&&&&&&
39健康网&&&&&&&&&&&&&&&
&&&&&&&&&&& &&&&&&&&&&&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李爱娇、周亚新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如下:用自拟汤加减,药物组成:24g,15g,10g,3g(后下),15g,30g,30g,制乳药10g,制10g,10g,15g。随症加减:重者加15g;腹胀重者加10g,10g;加15g。用法:日1剂水煎服。同时辅以,每次4片,日3次;猴头菌片,每次4片,日3次;甲硝唑片,每次2片,日3次;伴恶性贫血者,适当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伴上腹饱满不适、食欲差者,加潘立酮。2个月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生活要有规律,忌烟、酒及生硬、辛辣食物。疗效标准:显效:临床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检查胃粘膜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病理检查萎缩性胃炎改变成浅表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升消失。有效:临床自觉症状缓解;胃镜检查粘膜炎症减轻;病理检查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由重度转为中度,或由中度转为轻度。无效:临床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病理检查胃粘膜无变化或加重。结果显示:本组60例,显效29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临床疗效证实:中药具有益气理气、温中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中医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
  陕西澄合矿务局王村矿医院的王军录观察了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112例胃炎患者分为胃阴不足型、寒热错杂型、脾胃虚寒型、气滞血瘀型。胃阴不足型,治以养阴益胃,缓急止痛,用益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玉竹12g,沙参12g,桑叶12g,麦冬30g,甘草4.5g,生扁豆6g。寒热错杂型,治以辛开苦降,平调寒热,用半夏泻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半夏12g,黄芩12g,干姜12g,甘草5g,大枣5枚、黄连3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脘痛多于后半夜发作加重者,方用乌梅丸:乌梅15g,黄连3g,黄柏3g,细辛3g,干姜12g,当归6g,附片6g,肉桂6g,花椒6g。气滞血瘀型,治以行气活血,用隔下逐瘀汤合并逍遥散加减,其药物组成如下:桃仁12g,赤芍12g,台乌12g,枳壳12g,柴胡12g,川芎12g,玄胡25g,五灵脂20g,香附24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若气郁化火,症见痛势急迫,食后更甚,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治以解郁清热,方用化肝煎,其药物组成如下:丹皮12g,栀子12g,泽泻12g,青陈皮12g,贝母12g,赤白芍15g。脾胃虚寒型,治以温中补虚,用黄芪健中汤,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30g,白芍30g,桂枝30g,饴糖30g,甘草6g,生姜12g,大枣10枚。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近期(2月内)胃镜复查胃粘膜糜烂,出血及充血等急性病变不再存在,远期(2年内)胃镜复查粘膜橘红,组织学逆转。好转:上述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近期胃镜复查胃粘膜糜烂,出血及充血明显减轻,远期复查胃镜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组织学逆转不彻底。无效:症状体征及胃镜检查均无明显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112例,痊愈96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6%。据此认为,中医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胃萎康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黄修解观察了胃萎康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其采用的诊断标准参照1983年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纪要(中华内科杂志,):257)标准。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胃萎康合剂(又名胃萎康Ⅰ号),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15g,白花蛇草15g,白芍15g,党参10g,白术10g,枳实10g,乌梅10g,黄芩10g,法半夏10g,茯苓12g,甘草6g,干姜6g,黄连4g,三七3g。其用法如下:经水提醇沉法制成胶囊,规格为0.35g/粒,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用胃萎康Ⅱ号(由维酶素组成,亦加工成同样大小胶囊,规格为0.35g/粒),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后均做胃镜及病理活检。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胃镜及病理活检由CAG转为浅表萎缩性胃炎(CSAG)或浅表性胃炎(CSG),或由CSAG逆转为CSG,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消失或明显减轻。显效: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偶有不适,胃镜及病理活检示CAG由重度变中度,或由中度变轻度,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减轻。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与病理活检示CAG或CSAG及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虽变化水大,但充血、水肿,糜烂灶等有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症状虽有改善,但胃镜及病理活检与治疗前比较变化不大。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59例,治愈20例,显效25例,有效10列,无效4例,总有效率93.22%;对照组59例,治愈0例,显效7例,有效20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45.76%;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本组萎缩性胃逆转率及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消失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据此认为,胃萎康合剂益气健脾,和胃降逆,消疲散结,用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柴胡红藤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西安市灞桥区中医医院的惠民让观察了柴胡红藤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用柴胡红藤汤,其药物组成如下:柴胡6g,生草6g,红藤10~15g,枳壳10~20g,代赭石15g,白芍10g,厚朴10g,旋覆花10g,川楝子10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胃脘疼痛较重加木香8g,元胡10g;兼有瘀血刺痛者合失笑散;湿盛舌苔腻者加苡仁15g,竹茹6g;恶心呕吐加生姜10g,半夏10g。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期间注意调情志,忌食生冷刺激之品。其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它症状减轻,胃镜检查有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无变化。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86例,治愈63例,好转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7.7%。据此认为,柴胡红藤汤疏肝解郁,清热止痛,理气消胀,用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满意。
  &加味香苏散治疗慢性胃炎
  中卫县中医医院的李艳茹等观察了加味香苏散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用加味香苏散,其药物组成如下:苏梗6g,陈皮6g,香附10g,毕澄茄10g,香橼皮10g,柴胡10g,佛手10g,枳壳15g,玄胡15g,大腹皮12g,焦三仙12g,黄连8g,白花蛇舌草30g。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10~20日为1疗程。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服药2疗程,临床症状消失,半年内未复发者。显效:服药2~4疗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者。无效:服药2~4疗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46例,治愈36例,显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3.5%。据此认为,加味香苏散温中散寒,理气通降止痛,用其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利胆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黄冈市第一人民医院陈菊君观察了利胆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具体方法如下:用利胆和胃汤,药物组成: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旋覆花10g,白术10g,炒白芍15g,太子参15g,枳壳15g,苏梗15g,大黄3g,甘草3g。随症加减:并发胆道感染者加茵陈;并发胃溃疡者加黄芪、白及;并发慢性胃炎者加徐长卿;并发胆结石者加金钱草、王不留行;并发糜烂性胃炎者加白及、枯矾。用法:日1剂水煎饭前服。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消失,胃粘膜光滑,胃炎明显好转。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胆汁反流减少,胃炎减轻者。无效:部分症状改善,但胃镜所见胆汁反流无改变,胃炎无好转。结果显示:本组共有68例患者,其中显效39例,好转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6%。临床疗效证实:本方具有利胆降浊和胃的功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满意。
  &应用胃炎汤治疗慢性胃炎
  蓬安县人民医院刘福文等观察了胃炎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诊断标准:有临床症状,如上腹不适、腹胀、嗳气、返酸、恶心、纳差、乏力、上腹隐痛等;胃镜检查符合1982年10月全国慢性胃炎会议诊断标准。具体方法如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胃炎汤,药物组成:北沙参30g,蒲公英30g,黄芪30g,丹参20g,玉竹20g,白及20g,黄连10g,柴胡10g,延胡索10g,苍术10g,砂仁10g,广木香10g,大枣10g,甘草10g,赤芍15g,五灵脂15g,厚朴15g,陈皮15g,枳壳15g。用法:日1剂水煎分3次服,14日为1疗程。对照组以西药硫糖铝为主药,依据症状加用抑酸剂、解痉剂或胃动力药,3~4日随访1次并记录服药后的反应,均在门诊完成观察。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炎症明显改善,糜烂、出血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胃镜检查炎症有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无改变或加重。结果显示:本组38例,显效13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21%;对照组26例,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5.38%。临床疗效证实:本方具有疏肝解郁,补脾益气的作用,理气消胀,疗效满意。
  自拟慢胃汤治疗慢性胃炎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李凯利等观察了自拟慢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自拟慢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白术、云苓、肉桂、陈皮、丹参等。在治疗中随症加减:恶寒喜暖、喜温食加良姜、吴萸;恶心呕吐加半夏、广藿香等;泛酸加煅瓦楞子、乌贼骨;舌淡加炮干姜、砂仁,加附子理中丸;乏力加黄芪;气滞者加厚朴、青陈皮;痛甚有瘀加丹参、延胡索。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疗程。对照组用温胃舒胶囊(合肥神鹿制药厂生产,批号为),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山楂、黄芪、肉苁蓉、肉桂、砂仁等。上药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用1个月。其采用的疗效标准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作为判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检查示胃粘膜病变消失。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好转,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检查示胃粘膜病变减轻,病变范围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及胃镜所见无改变或有所加重。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184例,治愈30例,有效14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92.39%;对照组60例,治愈8例,有效4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67%。症状3项改善(饱胀、纳差、乏力)本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据此认为,上述自拟慢胃汤具有显著的健脾、强身功能,可增强机体免疫力,调整整体功能,起到扶正固本、祛瘀生新的功效,用其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炎
  滨州市中医医院的孙向红等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结肠安方,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30g,败酱草30g,白芨30g,红藤30g,煅石膏30g,白头翁20g,白芍20g,白芷20g,木香15、黄连10g。上方每日1剂水煎取液保留灌肠,每日2次。本组与对照组均用替硝唑100ml静滴,甲氰咪胍0.6g加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临床病状消失,结肠镜(或X线)等各项检查肠粘膜正常,大便常规检查无红、白细胞。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肠粘膜轻度炎症,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无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等检查无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60例,治愈38例,好转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25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6.67%;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据此认为,结肠安方清热解毒,行气止痛,益气生肌,清肠止泻,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
  宝鸡县医院的朱鹏君等观察了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其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学会关于慢性结肠炎的诊断、辨证分型标准。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脾肾两虚型,用自拟方,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15g,白术15g,扁豆15g,苡米15g,山药15g,砂仁6g,炮姜6g,木香9g,制附片9g,补骨脂12g,煨诃子12g,茯苓12g,肉蔻12g;湿热内蕴型,用自拟方,其药物组成如下:白头翁15g,秦皮15g,茯苓15g,地榆15g,败酱草15g,葛根15g,连翘15g,黄连9g,黄芩9g,广木香9g,马齿苋20g;气滞血瘀型,用自拟方,其药物组成如下:柴胡12g,枳壳12g,白芍15g,丹参15g,防风10g,木香9g,陈皮9g,玄胡9g,川楝子9g。灌肠方,其药物组成如下:苦参30g,白头翁30g,防风10g,黄连10g,木香10g,马齿苋20g,白芨20g,地榆20g,秦皮15g。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等检查示肠粘膜病变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肠镜检示肠粘膜病变较前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肠镜检查无明显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136例,痊愈
&&& 98例,好转12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80.8%,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据此认为,中医辨证论治慢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消化系统(胃炎、结肠炎)疾病&&&&&&&
&&&&&&&&&&&
&&&&&&&&&&&&&&&
39健康网&&&&&&&&&&&&&&&
&&&&&&&&&&& &&&&&&&&&&&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李爱娇、周亚新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如下:用自拟汤加减,药物组成:24g,15g,10g,3g(后下),15g,30g,30g,制乳药10g,制10g,10g,15g。随症加减:重者加15g;腹胀重者加10g,10g;加15g。用法:日1剂水煎服。同时辅以,每次4片,日3次;猴头菌片,每次4片,日3次;甲硝唑片,每次2片,日3次;伴恶性贫血者,适当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伴上腹饱满不适、食欲差者,加潘立酮。2个月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生活要有规律,忌烟、酒及生硬、辛辣食物。疗效标准:显效:临床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检查胃粘膜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病理检查萎缩性胃炎改变成浅表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升消失。有效:临床自觉症状缓解;胃镜检查粘膜炎症减轻;病理检查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由重度转为中度,或由中度转为轻度。无效:临床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病理检查胃粘膜无变化或加重。结果显示:本组60例,显效29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临床疗效证实:中药具有益气理气、温中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中医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
  陕西澄合矿务局王村矿医院的王军录观察了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112例胃炎患者分为胃阴不足型、寒热错杂型、脾胃虚寒型、气滞血瘀型。胃阴不足型,治以养阴益胃,缓急止痛,用益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玉竹12g,沙参12g,桑叶12g,麦冬30g,甘草4.5g,生扁豆6g。寒热错杂型,治以辛开苦降,平调寒热,用半夏泻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半夏12g,黄芩12g,干姜12g,甘草5g,大枣5枚、黄连3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脘痛多于后半夜发作加重者,方用乌梅丸:乌梅15g,黄连3g,黄柏3g,细辛3g,干姜12g,当归6g,附片6g,肉桂6g,花椒6g。气滞血瘀型,治以行气活血,用隔下逐瘀汤合并逍遥散加减,其药物组成如下:桃仁12g,赤芍12g,台乌12g,枳壳12g,柴胡12g,川芎12g,玄胡25g,五灵脂20g,香附24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若气郁化火,症见痛势急迫,食后更甚,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治以解郁清热,方用化肝煎,其药物组成如下:丹皮12g,栀子12g,泽泻12g,青陈皮12g,贝母12g,赤白芍15g。脾胃虚寒型,治以温中补虚,用黄芪健中汤,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30g,白芍30g,桂枝30g,饴糖30g,甘草6g,生姜12g,大枣10枚。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近期(2月内)胃镜复查胃粘膜糜烂,出血及充血等急性病变不再存在,远期(2年内)胃镜复查粘膜橘红,组织学逆转。好转:上述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近期胃镜复查胃粘膜糜烂,出血及充血明显减轻,远期复查胃镜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组织学逆转不彻底。无效:症状体征及胃镜检查均无明显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112例,痊愈96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6%。据此认为,中医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胃萎康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黄修解观察了胃萎康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其采用的诊断标准参照1983年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纪要(中华内科杂志,):257)标准。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胃萎康合剂(又名胃萎康Ⅰ号),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15g,白花蛇草15g,白芍15g,党参10g,白术10g,枳实10g,乌梅10g,黄芩10g,法半夏10g,茯苓12g,甘草6g,干姜6g,黄连4g,三七3g。其用法如下:经水提醇沉法制成胶囊,规格为0.35g/粒,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用胃萎康Ⅱ号(由维酶素组成,亦加工成同样大小胶囊,规格为0.35g/粒),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后均做胃镜及病理活检。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胃镜及病理活检由CAG转为浅表萎缩性胃炎(CSAG)或浅表性胃炎(CSG),或由CSAG逆转为CSG,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消失或明显减轻。显效: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偶有不适,胃镜及病理活检示CAG由重度变中度,或由中度变轻度,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减轻。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与病理活检示CAG或CSAG及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虽变化水大,但充血、水肿,糜烂灶等有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症状虽有改善,但胃镜及病理活检与治疗前比较变化不大。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59例,治愈20例,显效25例,有效10列,无效4例,总有效率93.22%;对照组59例,治愈0例,显效7例,有效20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45.76%;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本组萎缩性胃逆转率及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消失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据此认为,胃萎康合剂益气健脾,和胃降逆,消疲散结,用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柴胡红藤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西安市灞桥区中医医院的惠民让观察了柴胡红藤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用柴胡红藤汤,其药物组成如下:柴胡6g,生草6g,红藤10~15g,枳壳10~20g,代赭石15g,白芍10g,厚朴10g,旋覆花10g,川楝子10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胃脘疼痛较重加木香8g,元胡10g;兼有瘀血刺痛者合失笑散;湿盛舌苔腻者加苡仁15g,竹茹6g;恶心呕吐加生姜10g,半夏10g。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期间注意调情志,忌食生冷刺激之品。其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它症状减轻,胃镜检查有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无变化。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86例,治愈63例,好转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7.7%。据此认为,柴胡红藤汤疏肝解郁,清热止痛,理气消胀,用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满意。
  &加味香苏散治疗慢性胃炎
  中卫县中医医院的李艳茹等观察了加味香苏散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用加味香苏散,其药物组成如下:苏梗6g,陈皮6g,香附10g,毕澄茄10g,香橼皮10g,柴胡10g,佛手10g,枳壳15g,玄胡15g,大腹皮12g,焦三仙12g,黄连8g,白花蛇舌草30g。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10~20日为1疗程。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服药2疗程,临床症状消失,半年内未复发者。显效:服药2~4疗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者。无效:服药2~4疗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46例,治愈36例,显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3.5%。据此认为,加味香苏散温中散寒,理气通降止痛,用其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利胆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黄冈市第一人民医院陈菊君观察了利胆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具体方法如下:用利胆和胃汤,药物组成: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旋覆花10g,白术10g,炒白芍15g,太子参15g,枳壳15g,苏梗15g,大黄3g,甘草3g。随症加减:并发胆道感染者加茵陈;并发胃溃疡者加黄芪、白及;并发慢性胃炎者加徐长卿;并发胆结石者加金钱草、王不留行;并发糜烂性胃炎者加白及、枯矾。用法:日1剂水煎饭前服。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消失,胃粘膜光滑,胃炎明显好转。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胆汁反流减少,胃炎减轻者。无效:部分症状改善,但胃镜所见胆汁反流无改变,胃炎无好转。结果显示:本组共有68例患者,其中显效39例,好转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6%。临床疗效证实:本方具有利胆降浊和胃的功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满意。
  &应用胃炎汤治疗慢性胃炎
  蓬安县人民医院刘福文等观察了胃炎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诊断标准:有临床症状,如上腹不适、腹胀、嗳气、返酸、恶心、纳差、乏力、上腹隐痛等;胃镜检查符合1982年10月全国慢性胃炎会议诊断标准。具体方法如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胃炎汤,药物组成:北沙参30g,蒲公英30g,黄芪30g,丹参20g,玉竹20g,白及20g,黄连10g,柴胡10g,延胡索10g,苍术10g,砂仁10g,广木香10g,大枣10g,甘草10g,赤芍15g,五灵脂15g,厚朴15g,陈皮15g,枳壳15g。用法:日1剂水煎分3次服,14日为1疗程。对照组以西药硫糖铝为主药,依据症状加用抑酸剂、解痉剂或胃动力药,3~4日随访1次并记录服药后的反应,均在门诊完成观察。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炎症明显改善,糜烂、出血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胃镜检查炎症有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无改变或加重。结果显示:本组38例,显效13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21%;对照组26例,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5.38%。临床疗效证实:本方具有疏肝解郁,补脾益气的作用,理气消胀,疗效满意。
  自拟慢胃汤治疗慢性胃炎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李凯利等观察了自拟慢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自拟慢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白术、云苓、肉桂、陈皮、丹参等。在治疗中随症加减:恶寒喜暖、喜温食加良姜、吴萸;恶心呕吐加半夏、广藿香等;泛酸加煅瓦楞子、乌贼骨;舌淡加炮干姜、砂仁,加附子理中丸;乏力加黄芪;气滞者加厚朴、青陈皮;痛甚有瘀加丹参、延胡索。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疗程。对照组用温胃舒胶囊(合肥神鹿制药厂生产,批号为),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山楂、黄芪、肉苁蓉、肉桂、砂仁等。上药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用1个月。其采用的疗效标准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作为判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检查示胃粘膜病变消失。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好转,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检查示胃粘膜病变减轻,病变范围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及胃镜所见无改变或有所加重。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184例,治愈30例,有效14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92.39%;对照组60例,治愈8例,有效4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67%。症状3项改善(饱胀、纳差、乏力)本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据此认为,上述自拟慢胃汤具有显著的健脾、强身功能,可增强机体免疫力,调整整体功能,起到扶正固本、祛瘀生新的功效,用其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炎
  滨州市中医医院的孙向红等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结肠安方,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30g,败酱草30g,白芨30g,红藤30g,煅石膏30g,白头翁20g,白芍20g,白芷20g,木香15、黄连10g。上方每日1剂水煎取液保留灌肠,每日2次。本组与对照组均用替硝唑100ml静滴,甲氰咪胍0.6g加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临床病状消失,结肠镜(或X线)等各项检查肠粘膜正常,大便常规检查无红、白细胞。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肠粘膜轻度炎症,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无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等检查无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60例,治愈38例,好转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25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6.67%;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据此认为,结肠安方清热解毒,行气止痛,益气生肌,清肠止泻,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
  宝鸡县医院的朱鹏君等观察了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其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学会关于慢性结肠炎的诊断、辨证分型标准。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脾肾两虚型,用自拟方,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15g,白术15g,扁豆15g,苡米15g,山药15g,砂仁6g,炮姜6g,木香9g,制附片9g,补骨脂12g,煨诃子12g,茯苓12g,肉蔻12g;湿热内蕴型,用自拟方,其药物组成如下:白头翁15g,秦皮15g,茯苓15g,地榆15g,败酱草15g,葛根15g,连翘15g,黄连9g,黄芩9g,广木香9g,马齿苋20g;气滞血瘀型,用自拟方,其药物组成如下:柴胡12g,枳壳12g,白芍15g,丹参15g,防风10g,木香9g,陈皮9g,玄胡9g,川楝子9g。灌肠方,其药物组成如下:苦参30g,白头翁30g,防风10g,黄连10g,木香10g,马齿苋20g,白芨20g,地榆20g,秦皮15g。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等检查示肠粘膜病变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肠镜检示肠粘膜病变较前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肠镜检查无明显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136例,痊愈
&&& 98例,好转12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80.8%,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据此认为,中医辨证论治慢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消化系统(胃炎、结肠炎)疾病&&&&&&&
&&&&&&&&&&&
&&&&&&&&&&&&&&&
39健康网&&&&&&&&&&&&&&&
&&&&&&&&&&& &&&&&&&&&&&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李爱娇、周亚新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如下:用自拟汤加减,药物组成:24g,15g,10g,3g(后下),15g,30g,30g,制乳药10g,制10g,10g,15g。随症加减:重者加15g;腹胀重者加10g,10g;加15g。用法:日1剂水煎服。同时辅以,每次4片,日3次;猴头菌片,每次4片,日3次;甲硝唑片,每次2片,日3次;伴恶性贫血者,适当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伴上腹饱满不适、食欲差者,加潘立酮。2个月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生活要有规律,忌烟、酒及生硬、辛辣食物。疗效标准:显效:临床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检查胃粘膜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病理检查萎缩性胃炎改变成浅表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升消失。有效:临床自觉症状缓解;胃镜检查粘膜炎症减轻;病理检查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由重度转为中度,或由中度转为轻度。无效:临床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病理检查胃粘膜无变化或加重。结果显示:本组60例,显效29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临床疗效证实:中药具有益气理气、温中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中医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
  陕西澄合矿务局王村矿医院的王军录观察了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112例胃炎患者分为胃阴不足型、寒热错杂型、脾胃虚寒型、气滞血瘀型。胃阴不足型,治以养阴益胃,缓急止痛,用益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玉竹12g,沙参12g,桑叶12g,麦冬30g,甘草4.5g,生扁豆6g。寒热错杂型,治以辛开苦降,平调寒热,用半夏泻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半夏12g,黄芩12g,干姜12g,甘草5g,大枣5枚、黄连3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脘痛多于后半夜发作加重者,方用乌梅丸:乌梅15g,黄连3g,黄柏3g,细辛3g,干姜12g,当归6g,附片6g,肉桂6g,花椒6g。气滞血瘀型,治以行气活血,用隔下逐瘀汤合并逍遥散加减,其药物组成如下:桃仁12g,赤芍12g,台乌12g,枳壳12g,柴胡12g,川芎12g,玄胡25g,五灵脂20g,香附24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若气郁化火,症见痛势急迫,食后更甚,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治以解郁清热,方用化肝煎,其药物组成如下:丹皮12g,栀子12g,泽泻12g,青陈皮12g,贝母12g,赤白芍15g。脾胃虚寒型,治以温中补虚,用黄芪健中汤,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30g,白芍30g,桂枝30g,饴糖30g,甘草6g,生姜12g,大枣10枚。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近期(2月内)胃镜复查胃粘膜糜烂,出血及充血等急性病变不再存在,远期(2年内)胃镜复查粘膜橘红,组织学逆转。好转:上述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近期胃镜复查胃粘膜糜烂,出血及充血明显减轻,远期复查胃镜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组织学逆转不彻底。无效:症状体征及胃镜检查均无明显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112例,痊愈96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6%。据此认为,中医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胃萎康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黄修解观察了胃萎康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其采用的诊断标准参照1983年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纪要(中华内科杂志,):257)标准。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胃萎康合剂(又名胃萎康Ⅰ号),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15g,白花蛇草15g,白芍15g,党参10g,白术10g,枳实10g,乌梅10g,黄芩10g,法半夏10g,茯苓12g,甘草6g,干姜6g,黄连4g,三七3g。其用法如下:经水提醇沉法制成胶囊,规格为0.35g/粒,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用胃萎康Ⅱ号(由维酶素组成,亦加工成同样大小胶囊,规格为0.35g/粒),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后均做胃镜及病理活检。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胃镜及病理活检由CAG转为浅表萎缩性胃炎(CSAG)或浅表性胃炎(CSG),或由CSAG逆转为CSG,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消失或明显减轻。显效: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偶有不适,胃镜及病理活检示CAG由重度变中度,或由中度变轻度,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减轻。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与病理活检示CAG或CSAG及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虽变化水大,但充血、水肿,糜烂灶等有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症状虽有改善,但胃镜及病理活检与治疗前比较变化不大。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59例,治愈20例,显效25例,有效10列,无效4例,总有效率93.22%;对照组59例,治愈0例,显效7例,有效20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45.76%;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本组萎缩性胃逆转率及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消失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据此认为,胃萎康合剂益气健脾,和胃降逆,消疲散结,用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柴胡红藤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西安市灞桥区中医医院的惠民让观察了柴胡红藤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用柴胡红藤汤,其药物组成如下:柴胡6g,生草6g,红藤10~15g,枳壳10~20g,代赭石15g,白芍10g,厚朴10g,旋覆花10g,川楝子10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胃脘疼痛较重加木香8g,元胡10g;兼有瘀血刺痛者合失笑散;湿盛舌苔腻者加苡仁15g,竹茹6g;恶心呕吐加生姜10g,半夏10g。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期间注意调情志,忌食生冷刺激之品。其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它症状减轻,胃镜检查有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无变化。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86例,治愈63例,好转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7.7%。据此认为,柴胡红藤汤疏肝解郁,清热止痛,理气消胀,用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满意。
  &加味香苏散治疗慢性胃炎
  中卫县中医医院的李艳茹等观察了加味香苏散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用加味香苏散,其药物组成如下:苏梗6g,陈皮6g,香附10g,毕澄茄10g,香橼皮10g,柴胡10g,佛手10g,枳壳15g,玄胡15g,大腹皮12g,焦三仙12g,黄连8g,白花蛇舌草30g。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10~20日为1疗程。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服药2疗程,临床症状消失,半年内未复发者。显效:服药2~4疗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者。无效:服药2~4疗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46例,治愈36例,显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3.5%。据此认为,加味香苏散温中散寒,理气通降止痛,用其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利胆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黄冈市第一人民医院陈菊君观察了利胆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具体方法如下:用利胆和胃汤,药物组成: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旋覆花10g,白术10g,炒白芍15g,太子参15g,枳壳15g,苏梗15g,大黄3g,甘草3g。随症加减:并发胆道感染者加茵陈;并发胃溃疡者加黄芪、白及;并发慢性胃炎者加徐长卿;并发胆结石者加金钱草、王不留行;并发糜烂性胃炎者加白及、枯矾。用法:日1剂水煎饭前服。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消失,胃粘膜光滑,胃炎明显好转。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胆汁反流减少,胃炎减轻者。无效:部分症状改善,但胃镜所见胆汁反流无改变,胃炎无好转。结果显示:本组共有68例患者,其中显效39例,好转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6%。临床疗效证实:本方具有利胆降浊和胃的功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满意。
  &应用胃炎汤治疗慢性胃炎
  蓬安县人民医院刘福文等观察了胃炎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诊断标准:有临床症状,如上腹不适、腹胀、嗳气、返酸、恶心、纳差、乏力、上腹隐痛等;胃镜检查符合1982年10月全国慢性胃炎会议诊断标准。具体方法如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胃炎汤,药物组成:北沙参30g,蒲公英30g,黄芪30g,丹参20g,玉竹20g,白及20g,黄连10g,柴胡10g,延胡索10g,苍术10g,砂仁10g,广木香10g,大枣10g,甘草10g,赤芍15g,五灵脂15g,厚朴15g,陈皮15g,枳壳15g。用法:日1剂水煎分3次服,14日为1疗程。对照组以西药硫糖铝为主药,依据症状加用抑酸剂、解痉剂或胃动力药,3~4日随访1次并记录服药后的反应,均在门诊完成观察。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炎症明显改善,糜烂、出血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胃镜检查炎症有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无改变或加重。结果显示:本组38例,显效13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21%;对照组26例,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5.38%。临床疗效证实:本方具有疏肝解郁,补脾益气的作用,理气消胀,疗效满意。
  自拟慢胃汤治疗慢性胃炎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李凯利等观察了自拟慢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自拟慢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白术、云苓、肉桂、陈皮、丹参等。在治疗中随症加减:恶寒喜暖、喜温食加良姜、吴萸;恶心呕吐加半夏、广藿香等;泛酸加煅瓦楞子、乌贼骨;舌淡加炮干姜、砂仁,加附子理中丸;乏力加黄芪;气滞者加厚朴、青陈皮;痛甚有瘀加丹参、延胡索。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疗程。对照组用温胃舒胶囊(合肥神鹿制药厂生产,批号为),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山楂、黄芪、肉苁蓉、肉桂、砂仁等。上药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用1个月。其采用的疗效标准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作为判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检查示胃粘膜病变消失。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好转,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检查示胃粘膜病变减轻,病变范围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及胃镜所见无改变或有所加重。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184例,治愈30例,有效14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92.39%;对照组60例,治愈8例,有效4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67%。症状3项改善(饱胀、纳差、乏力)本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据此认为,上述自拟慢胃汤具有显著的健脾、强身功能,可增强机体免疫力,调整整体功能,起到扶正固本、祛瘀生新的功效,用其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炎
  滨州市中医医院的孙向红等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结肠安方,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30g,败酱草30g,白芨30g,红藤30g,煅石膏30g,白头翁20g,白芍20g,白芷20g,木香15、黄连10g。上方每日1剂水煎取液保留灌肠,每日2次。本组与对照组均用替硝唑100ml静滴,甲氰咪胍0.6g加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临床病状消失,结肠镜(或X线)等各项检查肠粘膜正常,大便常规检查无红、白细胞。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肠粘膜轻度炎症,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无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等检查无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60例,治愈38例,好转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25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6.67%;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据此认为,结肠安方清热解毒,行气止痛,益气生肌,清肠止泻,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
  宝鸡县医院的朱鹏君等观察了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其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学会关于慢性结肠炎的诊断、辨证分型标准。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脾肾两虚型,用自拟方,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15g,白术15g,扁豆15g,苡米15g,山药15g,砂仁6g,炮姜6g,木香9g,制附片9g,补骨脂12g,煨诃子12g,茯苓12g,肉蔻12g;湿热内蕴型,用自拟方,其药物组成如下:白头翁15g,秦皮15g,茯苓15g,地榆15g,败酱草15g,葛根15g,连翘15g,黄连9g,黄芩9g,广木香9g,马齿苋20g;气滞血瘀型,用自拟方,其药物组成如下:柴胡12g,枳壳12g,白芍15g,丹参15g,防风10g,木香9g,陈皮9g,玄胡9g,川楝子9g。灌肠方,其药物组成如下:苦参30g,白头翁30g,防风10g,黄连10g,木香10g,马齿苋20g,白芨20g,地榆20g,秦皮15g。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等检查示肠粘膜病变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肠镜检示肠粘膜病变较前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肠镜检查无明显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136例,痊愈
&&& 98例,好转12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80.8%,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据此认为,中医辨证论治慢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消化系统(胃炎、结肠炎)疾病&&&&&&&
&&&&&&&&&&&
&&&&&&&&&&&&&&&
39健康网&&&&&&&&&&&&&&&
&&&&&&&&&&& &&&&&&&&&&&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李爱娇、周亚新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如下:用自拟汤加减,药物组成:24g,15g,10g,3g(后下),15g,30g,30g,制乳药10g,制10g,10g,15g。随症加减:重者加15g;腹胀重者加10g,10g;加15g。用法:日1剂水煎服。同时辅以,每次4片,日3次;猴头菌片,每次4片,日3次;甲硝唑片,每次2片,日3次;伴恶性贫血者,适当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伴上腹饱满不适、食欲差者,加潘立酮。2个月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生活要有规律,忌烟、酒及生硬、辛辣食物。疗效标准:显效:临床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检查胃粘膜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病理检查萎缩性胃炎改变成浅表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升消失。有效:临床自觉症状缓解;胃镜检查粘膜炎症减轻;病理检查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由重度转为中度,或由中度转为轻度。无效:临床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病理检查胃粘膜无变化或加重。结果显示:本组60例,显效29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临床疗效证实:中药具有益气理气、温中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中医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
  陕西澄合矿务局王村矿医院的王军录观察了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112例胃炎患者分为胃阴不足型、寒热错杂型、脾胃虚寒型、气滞血瘀型。胃阴不足型,治以养阴益胃,缓急止痛,用益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玉竹12g,沙参12g,桑叶12g,麦冬30g,甘草4.5g,生扁豆6g。寒热错杂型,治以辛开苦降,平调寒热,用半夏泻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半夏12g,黄芩12g,干姜12g,甘草5g,大枣5枚、黄连3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脘痛多于后半夜发作加重者,方用乌梅丸:乌梅15g,黄连3g,黄柏3g,细辛3g,干姜12g,当归6g,附片6g,肉桂6g,花椒6g。气滞血瘀型,治以行气活血,用隔下逐瘀汤合并逍遥散加减,其药物组成如下:桃仁12g,赤芍12g,台乌12g,枳壳12g,柴胡12g,川芎12g,玄胡25g,五灵脂20g,香附24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若气郁化火,症见痛势急迫,食后更甚,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治以解郁清热,方用化肝煎,其药物组成如下:丹皮12g,栀子12g,泽泻12g,青陈皮12g,贝母12g,赤白芍15g。脾胃虚寒型,治以温中补虚,用黄芪健中汤,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30g,白芍30g,桂枝30g,饴糖30g,甘草6g,生姜12g,大枣10枚。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近期(2月内)胃镜复查胃粘膜糜烂,出血及充血等急性病变不再存在,远期(2年内)胃镜复查粘膜橘红,组织学逆转。好转:上述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近期胃镜复查胃粘膜糜烂,出血及充血明显减轻,远期复查胃镜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组织学逆转不彻底。无效:症状体征及胃镜检查均无明显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112例,痊愈96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6%。据此认为,中医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胃萎康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黄修解观察了胃萎康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其采用的诊断标准参照1983年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纪要(中华内科杂志,):257)标准。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胃萎康合剂(又名胃萎康Ⅰ号),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15g,白花蛇草15g,白芍15g,党参10g,白术10g,枳实10g,乌梅10g,黄芩10g,法半夏10g,茯苓12g,甘草6g,干姜6g,黄连4g,三七3g。其用法如下:经水提醇沉法制成胶囊,规格为0.35g/粒,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用胃萎康Ⅱ号(由维酶素组成,亦加工成同样大小胶囊,规格为0.35g/粒),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后均做胃镜及病理活检。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胃镜及病理活检由CAG转为浅表萎缩性胃炎(CSAG)或浅表性胃炎(CSG),或由CSAG逆转为CSG,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消失或明显减轻。显效: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偶有不适,胃镜及病理活检示CAG由重度变中度,或由中度变轻度,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减轻。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与病理活检示CAG或CSAG及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虽变化水大,但充血、水肿,糜烂灶等有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症状虽有改善,但胃镜及病理活检与治疗前比较变化不大。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59例,治愈20例,显效25例,有效10列,无效4例,总有效率93.22%;对照组59例,治愈0例,显效7例,有效20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45.76%;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本组萎缩性胃逆转率及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消失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据此认为,胃萎康合剂益气健脾,和胃降逆,消疲散结,用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柴胡红藤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西安市灞桥区中医医院的惠民让观察了柴胡红藤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用柴胡红藤汤,其药物组成如下:柴胡6g,生草6g,红藤10~15g,枳壳10~20g,代赭石15g,白芍10g,厚朴10g,旋覆花10g,川楝子10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胃脘疼痛较重加木香8g,元胡10g;兼有瘀血刺痛者合失笑散;湿盛舌苔腻者加苡仁15g,竹茹6g;恶心呕吐加生姜10g,半夏10g。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期间注意调情志,忌食生冷刺激之品。其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它症状减轻,胃镜检查有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无变化。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86例,治愈63例,好转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7.7%。据此认为,柴胡红藤汤疏肝解郁,清热止痛,理气消胀,用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满意。
  &加味香苏散治疗慢性胃炎
  中卫县中医医院的李艳茹等观察了加味香苏散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用加味香苏散,其药物组成如下:苏梗6g,陈皮6g,香附10g,毕澄茄10g,香橼皮10g,柴胡10g,佛手10g,枳壳15g,玄胡15g,大腹皮12g,焦三仙12g,黄连8g,白花蛇舌草30g。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10~20日为1疗程。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服药2疗程,临床症状消失,半年内未复发者。显效:服药2~4疗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者。无效:服药2~4疗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46例,治愈36例,显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3.5%。据此认为,加味香苏散温中散寒,理气通降止痛,用其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利胆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黄冈市第一人民医院陈菊君观察了利胆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具体方法如下:用利胆和胃汤,药物组成: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旋覆花10g,白术10g,炒白芍15g,太子参15g,枳壳15g,苏梗15g,大黄3g,甘草3g。随症加减:并发胆道感染者加茵陈;并发胃溃疡者加黄芪、白及;并发慢性胃炎者加徐长卿;并发胆结石者加金钱草、王不留行;并发糜烂性胃炎者加白及、枯矾。用法:日1剂水煎饭前服。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消失,胃粘膜光滑,胃炎明显好转。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胆汁反流减少,胃炎减轻者。无效:部分症状改善,但胃镜所见胆汁反流无改变,胃炎无好转。结果显示:本组共有68例患者,其中显效39例,好转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6%。临床疗效证实:本方具有利胆降浊和胃的功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满意。
  &应用胃炎汤治疗慢性胃炎
  蓬安县人民医院刘福文等观察了胃炎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诊断标准:有临床症状,如上腹不适、腹胀、嗳气、返酸、恶心、纳差、乏力、上腹隐痛等;胃镜检查符合1982年10月全国慢性胃炎会议诊断标准。具体方法如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胃炎汤,药物组成:北沙参30g,蒲公英30g,黄芪30g,丹参20g,玉竹20g,白及20g,黄连10g,柴胡10g,延胡索10g,苍术10g,砂仁10g,广木香10g,大枣10g,甘草10g,赤芍15g,五灵脂15g,厚朴15g,陈皮15g,枳壳15g。用法:日1剂水煎分3次服,14日为1疗程。对照组以西药硫糖铝为主药,依据症状加用抑酸剂、解痉剂或胃动力药,3~4日随访1次并记录服药后的反应,均在门诊完成观察。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炎症明显改善,糜烂、出血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胃镜检查炎症有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无改变或加重。结果显示:本组38例,显效13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21%;对照组26例,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5.38%。临床疗效证实:本方具有疏肝解郁,补脾益气的作用,理气消胀,疗效满意。
  自拟慢胃汤治疗慢性胃炎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李凯利等观察了自拟慢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自拟慢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白术、云苓、肉桂、陈皮、丹参等。在治疗中随症加减:恶寒喜暖、喜温食加良姜、吴萸;恶心呕吐加半夏、广藿香等;泛酸加煅瓦楞子、乌贼骨;舌淡加炮干姜、砂仁,加附子理中丸;乏力加黄芪;气滞者加厚朴、青陈皮;痛甚有瘀加丹参、延胡索。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疗程。对照组用温胃舒胶囊(合肥神鹿制药厂生产,批号为),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山楂、黄芪、肉苁蓉、肉桂、砂仁等。上药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用1个月。其采用的疗效标准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作为判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检查示胃粘膜病变消失。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好转,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检查示胃粘膜病变减轻,病变范围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及胃镜所见无改变或有所加重。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184例,治愈30例,有效14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92.39%;对照组60例,治愈8例,有效4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67%。症状3项改善(饱胀、纳差、乏力)本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据此认为,上述自拟慢胃汤具有显著的健脾、强身功能,可增强机体免疫力,调整整体功能,起到扶正固本、祛瘀生新的功效,用其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炎
  滨州市中医医院的孙向红等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结肠安方,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30g,败酱草30g,白芨30g,红藤30g,煅石膏30g,白头翁20g,白芍20g,白芷20g,木香15、黄连10g。上方每日1剂水煎取液保留灌肠,每日2次。本组与对照组均用替硝唑100ml静滴,甲氰咪胍0.6g加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临床病状消失,结肠镜(或X线)等各项检查肠粘膜正常,大便常规检查无红、白细胞。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肠粘膜轻度炎症,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无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等检查无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60例,治愈38例,好转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25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6.67%;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据此认为,结肠安方清热解毒,行气止痛,益气生肌,清肠止泻,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
  宝鸡县医院的朱鹏君等观察了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其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学会关于慢性结肠炎的诊断、辨证分型标准。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脾肾两虚型,用自拟方,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15g,白术15g,扁豆15g,苡米15g,山药15g,砂仁6g,炮姜6g,木香9g,制附片9g,补骨脂12g,煨诃子12g,茯苓12g,肉蔻12g;湿热内蕴型,用自拟方,其药物组成如下:白头翁15g,秦皮15g,茯苓15g,地榆15g,败酱草15g,葛根15g,连翘15g,黄连9g,黄芩9g,广木香9g,马齿苋20g;气滞血瘀型,用自拟方,其药物组成如下:柴胡12g,枳壳12g,白芍15g,丹参15g,防风10g,木香9g,陈皮9g,玄胡9g,川楝子9g。灌肠方,其药物组成如下:苦参30g,白头翁30g,防风10g,黄连10g,木香10g,马齿苋20g,白芨20g,地榆20g,秦皮15g。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等检查示肠粘膜病变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肠镜检示肠粘膜病变较前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肠镜检查无明显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136例,痊愈
&&& 98例,好转12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80.8%,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据此认为,中医辨证论治慢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消化系统(胃炎、结肠炎)疾病&&&&&&&
&&&&&&&&&&&
&&&&&&&&&&&&&&&
39健康网&&&&&&&&&&&&&&&
&&&&&&&&&&& &&&&&&&&&&&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李爱娇、周亚新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如下:用自拟汤加减,药物组成:24g,15g,10g,3g(后下),15g,30g,30g,制乳药10g,制10g,10g,15g。随症加减:重者加15g;腹胀重者加10g,10g;加15g。用法:日1剂水煎服。同时辅以,每次4片,日3次;猴头菌片,每次4片,日3次;甲硝唑片,每次2片,日3次;伴恶性贫血者,适当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伴上腹饱满不适、食欲差者,加潘立酮。2个月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生活要有规律,忌烟、酒及生硬、辛辣食物。疗效标准:显效:临床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检查胃粘膜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病理检查萎缩性胃炎改变成浅表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升消失。有效:临床自觉症状缓解;胃镜检查粘膜炎症减轻;病理检查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由重度转为中度,或由中度转为轻度。无效:临床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病理检查胃粘膜无变化或加重。结果显示:本组60例,显效29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临床疗效证实:中药具有益气理气、温中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中医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
  陕西澄合矿务局王村矿医院的王军录观察了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112例胃炎患者分为胃阴不足型、寒热错杂型、脾胃虚寒型、气滞血瘀型。胃阴不足型,治以养阴益胃,缓急止痛,用益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玉竹12g,沙参12g,桑叶12g,麦冬30g,甘草4.5g,生扁豆6g。寒热错杂型,治以辛开苦降,平调寒热,用半夏泻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半夏12g,黄芩12g,干姜12g,甘草5g,大枣5枚、黄连3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脘痛多于后半夜发作加重者,方用乌梅丸:乌梅15g,黄连3g,黄柏3g,细辛3g,干姜12g,当归6g,附片6g,肉桂6g,花椒6g。气滞血瘀型,治以行气活血,用隔下逐瘀汤合并逍遥散加减,其药物组成如下:桃仁12g,赤芍12g,台乌12g,枳壳12g,柴胡12g,川芎12g,玄胡25g,五灵脂20g,香附24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若气郁化火,症见痛势急迫,食后更甚,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治以解郁清热,方用化肝煎,其药物组成如下:丹皮12g,栀子12g,泽泻12g,青陈皮12g,贝母12g,赤白芍15g。脾胃虚寒型,治以温中补虚,用黄芪健中汤,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30g,白芍30g,桂枝30g,饴糖30g,甘草6g,生姜12g,大枣10枚。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近期(2月内)胃镜复查胃粘膜糜烂,出血及充血等急性病变不再存在,远期(2年内)胃镜复查粘膜橘红,组织学逆转。好转:上述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近期胃镜复查胃粘膜糜烂,出血及充血明显减轻,远期复查胃镜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组织学逆转不彻底。无效:症状体征及胃镜检查均无明显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112例,痊愈96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6%。据此认为,中医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胃萎康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黄修解观察了胃萎康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其采用的诊断标准参照1983年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纪要(中华内科杂志,):257)标准。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胃萎康合剂(又名胃萎康Ⅰ号),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15g,白花蛇草15g,白芍15g,党参10g,白术10g,枳实10g,乌梅10g,黄芩10g,法半夏10g,茯苓12g,甘草6g,干姜6g,黄连4g,三七3g。其用法如下:经水提醇沉法制成胶囊,规格为0.35g/粒,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用胃萎康Ⅱ号(由维酶素组成,亦加工成同样大小胶囊,规格为0.35g/粒),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后均做胃镜及病理活检。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胃镜及病理活检由CAG转为浅表萎缩性胃炎(CSAG)或浅表性胃炎(CSG),或由CSAG逆转为CSG,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消失或明显减轻。显效: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偶有不适,胃镜及病理活检示CAG由重度变中度,或由中度变轻度,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减轻。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与病理活检示CAG或CSAG及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虽变化水大,但充血、水肿,糜烂灶等有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症状虽有改善,但胃镜及病理活检与治疗前比较变化不大。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59例,治愈20例,显效25例,有效10列,无效4例,总有效率93.22%;对照组59例,治愈0例,显效7例,有效20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45.76%;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本组萎缩性胃逆转率及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消失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据此认为,胃萎康合剂益气健脾,和胃降逆,消疲散结,用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柴胡红藤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西安市灞桥区中医医院的惠民让观察了柴胡红藤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用柴胡红藤汤,其药物组成如下:柴胡6g,生草6g,红藤10~15g,枳壳10~20g,代赭石15g,白芍10g,厚朴10g,旋覆花10g,川楝子10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胃脘疼痛较重加木香8g,元胡10g;兼有瘀血刺痛者合失笑散;湿盛舌苔腻者加苡仁15g,竹茹6g;恶心呕吐加生姜10g,半夏10g。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期间注意调情志,忌食生冷刺激之品。其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它症状减轻,胃镜检查有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无变化。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86例,治愈63例,好转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7.7%。据此认为,柴胡红藤汤疏肝解郁,清热止痛,理气消胀,用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满意。
  &加味香苏散治疗慢性胃炎
  中卫县中医医院的李艳茹等观察了加味香苏散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用加味香苏散,其药物组成如下:苏梗6g,陈皮6g,香附10g,毕澄茄10g,香橼皮10g,柴胡10g,佛手10g,枳壳15g,玄胡15g,大腹皮12g,焦三仙12g,黄连8g,白花蛇舌草30g。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10~20日为1疗程。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服药2疗程,临床症状消失,半年内未复发者。显效:服药2~4疗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者。无效:服药2~4疗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46例,治愈36例,显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3.5%。据此认为,加味香苏散温中散寒,理气通降止痛,用其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利胆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黄冈市第一人民医院陈菊君观察了利胆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具体方法如下:用利胆和胃汤,药物组成: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旋覆花10g,白术10g,炒白芍15g,太子参15g,枳壳15g,苏梗15g,大黄3g,甘草3g。随症加减:并发胆道感染者加茵陈;并发胃溃疡者加黄芪、白及;并发慢性胃炎者加徐长卿;并发胆结石者加金钱草、王不留行;并发糜烂性胃炎者加白及、枯矾。用法:日1剂水煎饭前服。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消失,胃粘膜光滑,胃炎明显好转。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胆汁反流减少,胃炎减轻者。无效:部分症状改善,但胃镜所见胆汁反流无改变,胃炎无好转。结果显示:本组共有68例患者,其中显效39例,好转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6%。临床疗效证实:本方具有利胆降浊和胃的功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满意。
  &应用胃炎汤治疗慢性胃炎
  蓬安县人民医院刘福文等观察了胃炎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诊断标准:有临床症状,如上腹不适、腹胀、嗳气、返酸、恶心、纳差、乏力、上腹隐痛等;胃镜检查符合1982年10月全国慢性胃炎会议诊断标准。具体方法如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胃炎汤,药物组成:北沙参30g,蒲公英30g,黄芪30g,丹参20g,玉竹20g,白及20g,黄连10g,柴胡10g,延胡索10g,苍术10g,砂仁10g,广木香10g,大枣10g,甘草10g,赤芍15g,五灵脂15g,厚朴15g,陈皮15g,枳壳15g。用法:日1剂水煎分3次服,14日为1疗程。对照组以西药硫糖铝为主药,依据症状加用抑酸剂、解痉剂或胃动力药,3~4日随访1次并记录服药后的反应,均在门诊完成观察。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炎症明显改善,糜烂、出血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胃镜检查炎症有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无改变或加重。结果显示:本组38例,显效13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21%;对照组26例,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5.38%。临床疗效证实:本方具有疏肝解郁,补脾益气的作用,理气消胀,疗效满意。
  自拟慢胃汤治疗慢性胃炎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李凯利等观察了自拟慢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自拟慢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白术、云苓、肉桂、陈皮、丹参等。在治疗中随症加减:恶寒喜暖、喜温食加良姜、吴萸;恶心呕吐加半夏、广藿香等;泛酸加煅瓦楞子、乌贼骨;舌淡加炮干姜、砂仁,加附子理中丸;乏力加黄芪;气滞者加厚朴、青陈皮;痛甚有瘀加丹参、延胡索。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疗程。对照组用温胃舒胶囊(合肥神鹿制药厂生产,批号为),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山楂、黄芪、肉苁蓉、肉桂、砂仁等。上药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用1个月。其采用的疗效标准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作为判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检查示胃粘膜病变消失。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好转,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检查示胃粘膜病变减轻,病变范围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及胃镜所见无改变或有所加重。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184例,治愈30例,有效14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92.39%;对照组60例,治愈8例,有效4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67%。症状3项改善(饱胀、纳差、乏力)本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据此认为,上述自拟慢胃汤具有显著的健脾、强身功能,可增强机体免疫力,调整整体功能,起到扶正固本、祛瘀生新的功效,用其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炎
  滨州市中医医院的孙向红等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结肠安方,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30g,败酱草30g,白芨30g,红藤30g,煅石膏30g,白头翁20g,白芍20g,白芷20g,木香15、黄连10g。上方每日1剂水煎取液保留灌肠,每日2次。本组与对照组均用替硝唑100ml静滴,甲氰咪胍0.6g加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临床病状消失,结肠镜(或X线)等各项检查肠粘膜正常,大便常规检查无红、白细胞。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肠粘膜轻度炎症,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无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等检查无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60例,治愈38例,好转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25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6.67%;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据此认为,结肠安方清热解毒,行气止痛,益气生肌,清肠止泻,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
  宝鸡县医院的朱鹏君等观察了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其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学会关于慢性结肠炎的诊断、辨证分型标准。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脾肾两虚型,用自拟方,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15g,白术15g,扁豆15g,苡米15g,山药15g,砂仁6g,炮姜6g,木香9g,制附片9g,补骨脂12g,煨诃子12g,茯苓12g,肉蔻12g;湿热内蕴型,用自拟方,其药物组成如下:白头翁15g,秦皮15g,茯苓15g,地榆15g,败酱草15g,葛根15g,连翘15g,黄连9g,黄芩9g,广木香9g,马齿苋20g;气滞血瘀型,用自拟方,其药物组成如下:柴胡12g,枳壳12g,白芍15g,丹参15g,防风10g,木香9g,陈皮9g,玄胡9g,川楝子9g。灌肠方,其药物组成如下:苦参30g,白头翁30g,防风10g,黄连10g,木香10g,马齿苋20g,白芨20g,地榆20g,秦皮15g。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等检查示肠粘膜病变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肠镜检示肠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