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讨论,在美国有啥值得买的好,当地华人有几个没有

"美国当地旅行社哪家好"的糗事
12596 好笑
你可能感兴趣:
糗事百科为大家收集了很多的美国当地旅行社哪家好的糗事,各种关于美国当地旅行社哪家好的爆笑经历、尴尬时刻和开心视频,想持续关注美国当地旅行社哪家好的糗事就收藏本页吧.
扫码下载糗事百科app更多疑问请点击这里哦
出境游尽在穷游App
千万旅行者的选择
IOS/Android扫码下载
美国必问Top10
有人能推荐几个比较好的在的华人旅行社吗?谢谢
来自论坛版面
我在,想寒假去加州那里旅游,谢谢大家~~~
 20459人浏览
 8 个回答
 3 人关注
想说一点与楼上不同的说法,这次我们到探亲,主要参加了二次跟团游,前面一次是美西游,由众信天益旅行社安排;后一次是美东游(团号:EC158595,纵横旅游地接),导游YOYO(林小姐)。相比之下,前一次问题多多:1、不是先做好服务,开口闭口就是收费2、骗你说旅游景点没吃的,或者又贵又难吃,让你订餐;而包餐收费居然比店里对同时进入的散客要高出不少,如一次自助午餐,统一收13刀,散客只收8.5刀(按理这属于团购,应该低于门市价格才合理,否则会给游客一种“想尽办法创收”的体验,至于“事先预定所以价格贵”的解释未免牵强了)3、导游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能力等业务素质很弱,中文讲解断断续续、拉拉杂杂,英文很多错漏,甚至到哪里上车和几点上车都不能有效地让游客知道和记住。有的导游途中极少讲解,只顾自己戴耳机听音乐,不时抱怨太累等废话很多,耐心极差,讲解时不面向车上的游客,窝在座位上如背书一般,还有歧视大陆游客和过分仰慕豪华住宅的语言和表现就更荒唐了(不是讲究人人平等的精神吗?),至于景点详细深入的知识介绍就更谈不上了4、住宿点过于偏远,还不包早餐,甚至没有事先预告5、住宿地有时候居然没有热水喝,问导游居然回答“人就喝自来水”6、简介和景点须知之类配套服务基本没有7、大巴上有50多人,众口难调,特别是座位的分配,每个人都想坐前面,美西的导游从一开始就乱套;而美东的导游则根据组别耐心解释,采取每天轮流交替更换,尽量满足每一个团友8、向公司投诉时,订单和导游给的电话拨通后居然回答“我们不管的”等托词,在反复和多次追问下才不得不告知相关的主管人员的电话当然还有其他问题:1、多数费用不能用信用卡支付,对游客来说十分不方便2、收费基本没有收据,不便于游客核算3、没有先期发给游客预算一览表,以至于不断的收费让游客体验变差4、有时候没有服务的项目也收费,由于往往是和团中其他组合一起收费,很容易混淆5、紧凑却不配发导游图,导致游客事先没有预期和选择,参观中抓不住(自己想看的)重点,事后无法回味和整理记录6、车上不能带食物,规定可以理解,但是死板执行就显得很不人性化,其实只要一开始强调一下,大家还是很配合的,有的旅游车座位背后的扶手上设计有一个小的挂钩,车头前面挂一个较大的垃圾袋,于是方便了乘客下车时顺便就归集了垃圾。7、下车必须离车的问题,也应该经常从游客的角度考虑,遇到有很多游客希望休息不参加某个项目时,就不应该再强求离车;遇到风雨时,也应该象美东的导游那样,帮个别游客找一个可以避雨的休息地点,完善游客的人性化体验。8、由于参加华人旅游团的多数是大陆游客,一般英语不熟练,各种规则不熟悉,当地情况不了解,游程的衔接环节不清楚,总以为旅行社的服务会比较规范,所以比较容易相信和依赖导游。如果遇到导游有意为难或者强求游客的选择,这个就是导游甚至是旅行社的(管理)素质问题了。9、的大巴一般后面都有厕所,以便让游客在长途跋涉时应急使用,可是根据观察,绝大多数司机都以“厕所坏了”为由而让厕所形同虚设。好一点的导游会根据,途中适当增加进服务区的频次,反之路上的抱怨声就难免多多了,而这往往是让全程体验大大受伤的最基本的问题。另外,一般下单多数都是通过中介和网上的服务商,实际带队的则是当地的(地接)旅行社,所以有可能的话,预先了解地接社的服务规模和口碑更有必要,然后再找能够对口地接社的中介和网站下单。地接社的规模最有用的地方就是,当你在一个地方掉队时,只要找同一个旅行社的导游(工作服相同)和大巴,一般都能够顺带帮你赶上自己的团队,在美东,“纵横旅游”就很出名,常常是一个景点连续几个大巴都是纵横旅游的,而美西的“众信天益”就差多了,不仅每次强调“过时不管”很无情,而且的确也不可能指望他们有后续的团队。至于口碑,其实是每一个导游的口碑,地接社的口碑就是建立在每个导游的口碑之上的;我们这次的美东导游YOYO给我们的感觉就不止是“称职”了!她甚至还帮我排解了一个由于我自己的失误造成的纠纷,用合情合理的方式避免了我最初担心的影响问题,在我的游历经历中,她应该算是一个杰出的导游了!由于压缩团费的原因,旅行社安排下榻的,往往都是在城市郊区,距离参观景点非常远,往返花费很多时间,自然会导致游客体验的下降,有时甚至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如何平衡离热点景区的距离是一个旅行社提升自己口碑的重要表现。至少,完善的服务(房间导引、周边配套介绍等简单导览图的发放)应该是值得一做的。至于统一收取的小费问题,本来以为小费是国外的一种惯例,是对受到的良好服务的一种感谢的表示。因此,一开始听到要统一收取时,不免有一种被强求的奇怪感觉?如果是属于另外一种情况(据说旅行社不另外支付工资给导游,小费就是导游的工资),那么这就不应该称之为“小费”!不知道非华语旅行社在这个问题上是如何管理的?至少,这类收费应该明确地出现在确认单以及诸如网上的促销广告之类的文稿中,而且应该允许旅客根据导游的实际表现在最后支付时作出合情合理的调整!其实,这些问题并不是只有的华语旅行社才存在,多数在国内的旅行社同样存在,如此详细地例举,只是因为对国内的旅行社(因为管理体制的问题)早就已经失望,而这次出国参团之前期许多多而已!说出来只是为了让这样的期许能够有一个升华的机会!
推荐路路行,总部就在加州,中国多地有办事处,导游大部分都是已经拿到绿卡的美籍华人
在的华人旅行社其实蛮多的,具体哪家做的好很难说,只有你自己亲自去过了才知道,很多广告做的很好的未必就好。 同样的旅行社可能你觉得不好,但是别人觉得好。
去问问你的同学呗,一般学生都喜欢比较价格实惠的,
彩虹之旅不错,服务很好
楼上说了很多问题、其实美西我之前参加过海鸥的团比天益好一些,在拉斯维加斯的时候我们夜游时也碰到他们的团了,他们的导游可能部分新招的确实不是那么专业。这两家公司其实之前是一家,后来才分开成两家的,有意思的是都分别获得了投资。不过相信在旅游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楼主提到这些问题会慢慢有所改变吧。我们做的海鸥大巴倒是有厕所的,不过导游解释了因为那个冲水不方便所以除非是特别急的情况可以用,不然做后面的人会比较惨。之前在做灰狗其中一次坐在车子后方靠近厕所位置了,厕所是可以用的,不过我们做附近的人就遭殃了老是闻着一股臭味。所以旅游途中我都尽量去休息点解决,前半程少喝水后面快接近停车点时才多喝水。旅行大巴允许吃东西,只是味道太大的和不密封的杯装饮料如咖啡不可以带上车,这个可以理解。导游说之前有印度客人弄得满车咖喱饭味道哈哈。小费问题虽然觉得有点强迫感但是可以理解的,小费相当于她们工资的,而且我相信就算认为他们服务好也没有人会笑多给,人人都想不给或少给导游没饭吃了,旅游成本增加,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有朋友的妹妹在上学,放假期间去餐厅打工,真的是没有工资,小费就是工资。当然人也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们会付。其实也相当于于是他们的餐费中必付部分了。一般来说是餐费的15%到20%。也就是他们至少会支付(只要提供服务)15%。而少付小费是很少有的情况,因为还是会有部分人少付,可能会被认为没有素质或穷得吃不起饭连小费都付不起。当然也有人出于善意多给,一次朋友妹妹收到一个老太太一百美金小费,餐费其实才二十美金。老太太觉得她还在上学出来打工很不容易所以算是一种帮助和鼓励吧。暂时想到这些,其实旅游是个高兴事情,真的需要放宽心去享受。很多东西有文化差异在里面所以产生不同,但是随着赴美旅游市场越发成熟相信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祝大家玩得开心,享受旅途
豆芽旅游是各大旅行社在线预定平台,你可以去看看,非常便宜。
彩虹之旅不错,服务很好用户等级:分站管理员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4643 小时
元宝:2228
金币:10286
<em id="authorposton14-11-10 09:05
查看: 3092
今日话题:中国人在美国,是什么让生活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09:15 上传
  北美留学生日报讯 十一年前,我揣着1900美元,带着两个行李箱,转了几次飞机,来到美国雪城,在雪城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原以为纽约州有“大苹果”纽约城,既然雪城也在纽约州,应该不会和上海有多大差别。来了却发现,需要适应的地方极多。  例如,我在美国的信用记录为零,申请信用卡屡次被拒。交通更是大问题。雪城的公交车不是几分钟一班,而是要拿着一张时刻表,在雪地里等着。考驾照,我第三次才通过。我从一个退休飞行员手里买下了第一辆车,这几乎用去了当时积蓄的一半(800美元),几个星期后,车的变速器坏掉,维修的报价为1500元,比原价还贵,我只好放弃。再后来,家人来雪城与我团聚,而此地著名的“湖泊效应”暴风暴差不多也开始了。从10月底到次年春末,整个城市常为几英尺的积雪覆盖,我们挤在一个阁楼改造的小房子里,无处可走,郁闷看得见。  除了生活上的各种挑战之外,学习上也有些没想到的问题。听课的时候,过了颇一段时间,才适应了老师的说话方式。说起来有些丢人,我在国内的专业还是英语。事实上,刚来的时候犯的极低级错误都有。我去最为容易点餐的地方——麦当劳。点完服务员问我一句话,似乎是问我要不要“赶上”我的薯条(Do you want to catch up with your fries)?作为万物之灵长之一,我为什么要赶上愚蠢的薯条呢?我正在纳闷这算哪门子美式幽默,服务员却摇了摇头,递给我几包小小的番茄酱。一看包装,我恍然大悟,原来她说的是ketchup(番茄酱)——在我的中式英语思维里,我还以为番茄酱叫tomato sauce。这类经历我的一个伊朗老师也有过。刚到美国,他进了餐馆,连怎么点菜都不知道。去餐馆时,他闭上眼睛,让叉子倒在哪里,他就点哪个菜。受早年经历影响,这位教授极力主张学校“国际化”,改造其课程和服务,更好地服务于留学生,也让本土学生得益。学校对此倡议不冷不热。教授出师未捷身先死,国际化使命中道崩殂。  和其他国家学生一样,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生活、学习各方面调整并不容易,但这个问题直到最近才引起了更为密集的关注。最近一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上升,各国向中国留学生打开了闸门。在美国,中国已经超过印度,成为留学生最大的来源国。但由于中国学生对于美国接受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面临的挑战也随之高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也亲眼见证了一些中国留学生遇到的挫败。  和我们这些老留学生不同,新一代留学生大多来自富裕家庭,起码也是收入尚可的中产家庭。老留学生自费留学,读研究生的居多,靠奖学金生活的比例不小。新的留学生,有不少从本科甚至私立高中开始读,学校很少提供全额奖学金。这些学生的学费也成了各校可观的收入来源之一。这些学生也不再全被看作可能成为美国财务负担的可疑分子,在签证中被一再刁难。他们摇身一变,成了优质客户,也在一定程度上帮着拉动本地经济——一些中国学生来美国后,有实力立即购买新车。  然而,解决了生存的基本所需之后,今天的学生面临不同的调整和适应问题。让这些新一代留学生沮丧的是,他们被视为“异类”,和所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格格不入。老一代留学生人数少、较为孤立,所以努力融入的动力更加强大。而今天的留学生可以随时找到一个庞大的老乡团作为后援,所以反而较难跨出心理的“舒适地带”,去更主动地融入校园文化,熟悉美国课堂。《大西洋月刊》一篇题为“我们不是异类”的文章(作者劳伦·戴维森,日)引述了《南华早报》的报道称,进入常青藤学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有四分之一退学 ,不过对于这个惊人的数据,也有人指出研究者是从校方处拿到的退学数据,但这些退学者也有可能并未放弃学业,而是转到其他学校,因此可能有夸大之处。无论如何,中国留学生在学业上出现种种障碍已经成为越来越明显的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成因很多,但多半可归结为学校和学生双方的互不适应。
09:16 上传
  这种不适应问题,学校有责任,比如一味对中国“扩招”,而不去让校园的资源和课程更为国际化。多年来,许多中国学生告诉我,很多学校的“使命宣言”中虽有“多元化”的使命,却大部分口惠而实不至。到了美国后,很多留学生在新的环境里接受“放羊”式教育。适应被视作这些留学生的私事。大部分教授忘了班上还有国外学生,虽然美国众多高等院校的留学生比例普遍出现增长。一些作业和要求带着某些针对本土学生的假设,留学生听了一头雾水。比如,有的教授以为学生都知道学科所用的美国心理学会(APA)或现代语言学会(MLA)的学术文献规范。很多留学生因引用不当,被视为作弊。美国学生司空见惯的一些课堂教学和测试方法,其他国家的学生也可能知之甚少。有美国教授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学生倾向于“集体式思考”,因而能适应学校的团队作业。而大部分中国留学生过去作业多为单打独斗,很少有协作式的作业。  不过,也有不少大学鉴于留学生数目逐年提升的现实情况,开始做针对性的工作。中国留学生超过3000人的普渡大学,甚至有专人研究、开发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教学方案。一些小学校,如我所在的艾比林基督教大学(Abilene Christian University),国际留学生办公室开始针对老师开展培训,让老师了解留学生们的独特挑战。学校举办多次针对性的讲座,告诉老师如何考虑留学生的处境,比如在小组作业中,刻意安排本国学生和留学生参加一个小组,以便大家有更多机会相互接触和帮助,而不是放任他们各自扎堆。小组作业中国学生极不熟悉,但老师的这种安排,很多留学生非常喜欢,因为可借此机会,接触他国学生,了解彼此的文化。学校留学生办还在筹办“演说团”,安排留学生去本地社区(如中小学)去讲述各自的文化,让留学生不只是被动接受美国文化。留学生办公室顾问露西·道森(Lucy Dawson)表示,有时候外国留学生不喜欢主动出击去进入美国文化,而一些有“结构”、有“规划”的活动,学生则非常喜欢。可见有时候大家不是不愿意融入,而是找不到合适的渠道。  但是即便我们这样规模的学校,也有来自47个国家的留学生。完全指望老师来适应学生,或是都指望留学生办的“组织安排”来解决一切问题,也不大现实。从留学生离校前的访谈上看,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过去学习习惯也千差万别,教授无从面面俱到地了解。中国学生可能适应标准化考试,而我们学校一个来自埃及的学生,遇到标准化测试,见一个题目下面有ABCD四个选项,且看上去都差不多,就觉得无从下手。  更为关键的适应办法,是学生应该自己做足功课,去适应新环境。有一些中国留学生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四年下来,英语能说得没有口音,学业上有所成,且结交了很多本地或其他国家的学生。这些学生通常都刻意接触、深入本地的学术和生活环境。而且他们情商颇高,不因一点点困难就轻言放弃。这种优秀的留学生每一届都有,所以不可笼统地放大留学生面临的“融入”问题。  但也有不少留学生遇到挫折,不是迎难而上,而是开始退缩。当他们和美国学生之间出现沟通障碍的时候,不是去继续尝试,而是撤退到同乡的小圈子里。有的留学生十分“土豪”,明明学费食宿费已经包括了在学校宿舍的住宿费,却搬到校外和中国同学合租。前不久,网易曾经给俄亥俄某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做过一期专题“失落的留学梦”,上面有年轻的留学生在一起打麻将或是抽烟喝酒的图片,引起了担心形象被丑化的当事人强烈不满。  留学生扎堆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个现象在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也有存在。毕竟文化上同根同源,接触起来更为容易。中国留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这个问题更为严重一些。扎堆使得学生忽略学校合理提供的资源,而自己找“同乡”想办法。这种做法貌似有效,却属欲速则不达之举。作为课程设计人员,我和老师接触很多。常有老师纳闷,为什么中国学生不去看课程大纲上写明的要求,也不利用答疑时间(office hours)来咨询,而去问中国同乡。同乡给出的信息往往并不准确,大家是在以讹传讹。美国老师通常都愿意给学生花时间。来我们学校的一位法国女孩朱利亚称,在法国,她接触到的老师往往上完课就走人,很少额外在学生身上花时间,而在我们这个学校,美国老师愿意和学生交往,甚至邀请学生到自己家里。老师通常不是刻意疏远中国学生,将其视作异类,而是中国学生不去利用这些现成资源。这是很可惜的事。  另外,中国留学生可能是习惯了“标准化”测试,时常寻求“标准答案”。做作业的时候,可能会去抄学习比较好的师兄师姐的听课笔记,以为这是老师要寻找的答案,结果作业雷同,被判为作弊。在美国,老师通常鼓励原创的解决方案和独立思考。留学生在一起抱团,做作业相互帮助,有时候会证实老师对他们缺乏诚信、在一起作弊的怀疑。有学生作弊,被抓住后,说在中国大家都这样,这就摆明着给自己的国家抹黑了。前不久,我应邀去给一群老师做培训的时候告诉他们,中国学者如有学术抄袭问题,被曝光,这些人一样会声誉扫地。随着老师对不同学生接触的增多,他们也开始意识到作弊并非“中国特色”,毕竟也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在这里很快适应了美国的学习方法,不需要通过歪门邪道也能获得好成绩。  另外,留学生的扎堆,也使得留学生社区和当地社区绝缘。网络使得这一问题更为严重。现在大家在美国一样可以用微信这类社交工具。这些工具自然是好东西,让国内国外沟通无障碍,但是耗时过多,则容易让人“玩物丧志”。到了一个自由的环境里,照理说大家应该可以去找质量最好的信息来源,但是实际情况,是大家用这种自由,去消费更为垃圾的信息。就好比一个孩子离家之后,脱离了父母管束,却开始放开了吃垃圾食物一样。很多青年人出国前,设法“翻墙”看“墙外”的消息。但是出国之后,却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国外中文八卦网站上。大家有空就看《文学城》,而不是去看《大西洋月刊》、《时代周刊》、《赫芬顿邮报》。这固然跟大家背井离乡后渴望获得与故土有关的讯息有关,但跟很多人固步自封不无关联。这些习惯等留学生毕业后工作了也改不了。过去我送孩子去一家大学的教学楼上中文学校时候发现,《纽约时报》在教学楼里可免费取阅,但是很少有中国家长去拿。我却听到有家长在讨论通过卫星电视之类方法收看过的湖南卫视节目。  随着留学生的增多,很多人也觉得没有必要接触当地社区。美国很多学校处在大学城,地处偏僻。但每一个社区,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深入进去,当地节庆、俱乐部、体育运动、音乐表演、各国餐饮,也多姿多彩。如果一味在异国他乡寻找自己的“中国梦”,未免陷入失望。篮球明星易建联去密尔沃基雄鹿队效力,后来萌生去意。密尔沃基市从市长、议员,到雄鹿队领导层,无不挽留。易建联却嫌密尔沃基中国社区小,不愿多待。当时曾有一位体育评论员嘲讽,在美国打球,却嫌一个地方中国社区小,如此依恋,何不回中国?那里中国人最多。当然,易建联的这番说法也可能只是拖辞,并非本意。  说到融入当地文化,大家想到的可能是“融入主流”这几个字。在华人圈中,“融入主流”其实就是“成功”的代名词。其实美国这些年社会分裂也颇严重,蓝州红州差别不小,并不存在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主流”。美国甚至也不是什么“大熔炉”,要把个性不同的人都化到一起,搅得面目一致。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里是“色拉碗”,在这里可各取所需。在这种环境下,个人的选择,决定了留学生活的质量。同一批学生进来,由于选择不同,四年后结果也可能判若天壤。消极地看,一些学生是被父母逼来留学的,不去接触当地社会和社区也是一个选择,但横竖要在这里待几年,这么做多少有些可惜。  十几年前,当我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我也曾想像猪八戒一样,回高老庄了事。不过我认识到人总要不断打破自己的舒适区,才能进步,所以最终坚持了下来。我自己带着家人和孩子,力争参与当地社区的各项活动,并从中找到了各种乐趣。当然,直到如今,我永远没法过没有豆腐和老干妈豆瓣酱的日子,不过在此同时,我们也喜欢上了“真牛”汉堡(Wholly Cow)和施洛茨基比萨(Schlotzsky's Pizza)。我依旧用中文写稿,但是我爱上了美国方便的数据库。更重要的是,我们结识了很多友善的美国人,他们的热心和友爱,让人常常忘记我们存在筷子和叉子的分歧。  南桥,曾做过多年文学翻译,现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关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跨文化语境下的转换和借鉴,著有教育文集《知识不是力量》、《及格主义》等。感谢艾比林基督教大学国际留学生办公室斯蒂芬·舒梅科(Stephen Shewmaker)、露西·道森(Lucy Dawson)和莉安·莫尔(Leanne Moore)对此文写作提供的支持。
今日话题:中国人在美国,是什么让生活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精彩回顾:
热门话题:
& && && &&&【家长】
& && && &&&【校园】
& && && &&&【教育】
& && && &&&【留学】
& && && &&&【纪实】
【双十一】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留学和生活的。
等孩子有自立能力了再去吧
专注教育,让学习更有效!
用户等级:研究生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1053 小时
元宝:39708
金币:187936
<em id="authorposton14-11-10 09:06
柴柴好!我来签到。
用户等级:研究生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1053 小时
元宝:39708
金币:187936
<em id="authorposton14-11-10 09:06
谢谢分享!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381 小时
金币:4963
<em id="authorposton14-11-10 09:10
回帖奖励 +8
签个到,谢谢分享!
用户等级:小学五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66 小时
金币:1006
<em id="authorposton14-11-10 09:11
签到,拜读!
用户等级:研究生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097 小时
元宝:21935
金币:322223
<em id="authorposton14-11-10 09:12
柴柴,早上好!新周愉快!
用户等级:研究生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097 小时
元宝:21935
金币:322223
<em id="authorposton14-11-10 09:13
用户等级:小学五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47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11-10 09:13
签到了,我要金币
用户等级:研究生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097 小时
元宝:21935
金币:322223
<em id="authorposton14-11-10 09:15
中西方差异很大。
用户等级:初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86 小时
金币:3324
<em id="authorposton14-11-10 09:15
柴柴早,签到了
用户等级:研究生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097 小时
元宝:21935
金币:322223
<em id="authorposton14-11-10 09:15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留学和生活的。
用户等级:研究生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097 小时
元宝:21935
金币:322223
<em id="authorposton14-11-10 09:15
回帖奖励 +8
因人而异。
用户等级:分站管理员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4643 小时
元宝:2228
金币:10286
<em id="authorposton14-11-10 09:16
大家早上好~
用户等级:分站管理员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4643 小时
元宝:2228
金币:10286
<em id="authorposton14-11-10 09:17
大家新周愉快!!!早上好~
用户等级:分站管理员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4643 小时
元宝:2228
金币:10286
<em id="authorposton14-11-10 09:17
<font color="#1956609 发表于
柴柴早,签到了
早上好,上班喽~~
帮帮派会员
时刻关注需要帮助事及人,主动热心通过自己身边的人脉及资源,尽自己所为帮助需要帮助的事及人
家长帮十周年纪念勋章,参加十周年用户印记活动获得。
济南特色勋章
描述:济南地区用户专用勋章
Powered by华人在美国到底有没有受到歧视?
华人在美国到底有没有受到歧视?
几天前,我读到一篇文章说,一位中国女士在美国做住院医时,由于她语言能力不过关,不幸被美国医院踢出大门。文章作者接着分析说,这个事件大概和种族歧视有关。
说到美国的歧视,这是一个巨大的话题。与此话题有关的文章,一定是铺天盖地。虽然在美国所有的招工广告中,都会提到招工单位不会因为年龄,种族,性别等因素歧视申请者。可是,说归说,做归做,形形色色的歧视还是存在的。即便是美国人,也有被歧视的可能。比如,一个走路都费劲的黑人大胖子去申请工作,如果他和一个体态匀称的白人申请同一份工作,谁会被最终录取,就很值得人关注。
美国医院里的华人住院医有被解雇的吗?当然有。这和歧视华人有关吗?这很难说。我认识一位华人女子,年近50时她终于做上了美国住院医。她本以为挤进了医生这个行业,终会苦尽甜来。遗憾的是,在第一年的工作总结时,她就因语言能力不佳被清理出局。生气,惋惜,不解,各种各样的疑惑让这位女医生一筹莫展。愤怒中,她也想打歧视这张牌说事,可她自己心里底气又不足。为什么呢?和她一同做住院医的其它几位中国人,都稳稳当当地继续留在医院里,只有她被开除了。如果说医院歧视中国人,这个论点是不成立的。无奈,这位女士只好重新打鼓另开张,到另外一家医院再去谋职。
对华人就业者的语言能力持怀疑态度,而对华人百般挑剔的美国人是大有人在的。这种不友好的态度,是否属于歧视之列,很值得深思。
我最近采访美国马里兰州唯一的华裔小学校长孙凤仪女士时得知,多年前,在她申请第一份工作时,雇主就对她提出了一个非常苛刻而不友好的问题:&你是外国人,你怎么能保证可以教好语言能力需要改进的美国孩子呢?&。孙女士当时申请的工作是语言病理老师的职位,这份工作是专门对付发音有问题的美国孩子的。就如同让美国人用汉语纠正中国孩子发音一样,孙女士当时遇到的挑战确实不小。结果呢,孙女士不仅最终胜任了这份工作,她还越做越好。她的语言能力和管理能力终于折服了当年对她苛求的上司,在她担任语言老师期间,学校不仅推荐孙女士去攻读教育管理博士学位,还让她参与学校的一些管理工作。经过几年的知识装备后,孙老师最终变成了孙校长。
我在与孙校长做面对面的交谈时,这位22岁移民来美国的台湾名校毕业生提醒教育专业的留学生们,一定要好好修炼自己的语言能力。除此之外,她还建议,留学生们要尽量和美国同学或者美国房东增加交流机会,以便最大程度地了解美国文化。
以美国学校为例,语言障碍除了和语言能力有关,也和移民的知识背景有关。我在美国做助教时,就遇到过一件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十几年前,我在给美国大学生上生物课时,为了让学生详细了解离子浓度的具体概念,我用PH=4,那氢离子浓度等于多少这个问题,向美国学生提问。这么简单的问题,中国的初中生都会吧。可惜,在我教的那帮美国大一学生里,居然没有一个人能答上来。我的解释,他们听不懂。他们的无动于衷,也让我糊涂。课后,当我和学生们交谈时,我才知道,他们在中学根本就没学过这种教法。鸡同鸭讲,语言交流障碍将不可避免。他们是否会因此对我有偏见甚至是歧视我,我不得而知。
其实,不论是美国医生还是美国老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美国人。和人直接打交道的职业,具备高超的语言能力是就职者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所以,在这样的职业中,华人移民为了减少被歧视的可能,一定要从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入手。想象一下,假如一位外国医生连说话都结结巴巴,美国病人该怎么信任他?美国院长该怎么提拨他?
当然,被美国人歧视,也有和语言能力无关的例子。笔者的老公在美国是医生,他也经历过类似歧视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国老兵患者,对中国医生持有特别不友好的态度。他不仅刻意回避中国医生,还骂骂咧咧地说他根本就不信任中国医生。这样的例子比较罕见,也很极端。这里所谓的歧视,和美国病人过去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而和外国医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关联。
其实,在美国,形形色色的歧视就像空气一样,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它却是无处不在的。想象一下,假如没有了偏见或者歧视,这世界就变得太不真实了。天下大同终归只是个梦而已。
作为外国移民,如何摆脱被人歧视的窘境,却是个一言难尽的话题。笔者认为,对外国移民来说,尽快克服语言障碍,尽量多了解主流社会的文化,一定是避免歧视走进这个社会的第一张门票。
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女士曾经说过一段话:&在美国如果你做错一件事情,不用太担心,可以继续向前进&。身为外国移民,我们的英文能力不如讲母语的美国人,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实,而不是我们的错误。按照赵小兰的说法,即便做错事在美国都有祢补的可能,那暂时的语言障碍绝对不至于把我们击倒。有她这句话给美国华人打气,不管我们在异国是如何地跌跌撞撞,我们总归可以继续前行,直至进入那种无往不胜的境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华人论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