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子宫肌瘤,发现肝脏增强ct注意事项有几个小闪光点

当前位置: >
子宫肌瘤的肿瘤四项是什么
来源:寻医问药网
发布者:枫叶
其实这样的疾病的潜在的伤害是相当的严重的,其实子宫肌瘤的症状表现是相当的突出的,当疾病出现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专业的治疗,避免严重的危害的出现,那么子宫肌瘤的检查的方法是什么呢?
诊断性刮宫是最常用的简便易行的辅助诊断方法。探查了解宫腔情况,并刮取内膜作病理化验是其基本要求。诊断性刮宫时探查宫腔深度、方向、有无变形及黏膜下肌瘤,协助阴道检查确定肌瘤位置及其对宫腔的影响。前壁肌瘤突向宫腔时子宫探针进入方向先偏后,反之若来自后壁的肌瘤则探针进入先向前,前进时有爬坡感,越过突起部分才能达到宫底部。刮宫时应体会宫壁是否平滑,宫底部有无突起及肿物滑动,但小的黏膜下肌瘤却易被滑过而漏诊,这是诊断性刮宫的不足。巨型宫颈肌瘤宫颈部被拉长,可达10cm以上,子宫被高举,虽宫腔大小无改变,有时探针须进入15cm方可达宫底,这类子宫肌瘤探查宫腔不容易,需要有一定经验的医师来操作,边探边分析方可得到正确的判断。诊断性刮宫另一要求是了解子宫内膜病理性质。对年轻妇女的往往是在常规诊断性刮宫后发现。因此,子宫肌瘤术前应将诊断性刮宫列为常规。
1、超声检查
目前国内B超检查较为普遍。鉴别肌瘤,准确率可达93.1%,它可显示子宫增大,形状不规则;肌瘤数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是否均匀或液化囊变等;以及周围有否压迫其他脏器等表现。由于肌瘤结节中肿瘤细胞单位体积内细胞密集,结缔组织支架结构的含量及肿瘤、细胞排列不同,而使肌瘤结节于扫描时表现为弱回声,等回声和强回声3种基本改变。弱回声型是细胞密度大,弹力纤维含量多,细胞巢状排列为主,血管相对丰富。强回声型,胶原纤维含量较多,肿瘤细胞以束状排列为主。等回声型介于两者之间。后壁肌瘤,有时显示不清。肌瘤愈硬衰减表现愈重,良性衰减比恶性明显。肌瘤变性时,声学穿透性增强。恶变时坏死区增大,其内回声紊乱。故B超检查既有助于诊断肌瘤,区别肌瘤是否变性或有否恶性变提供参考,又有助于卵巢肿瘤或其他盆腔肿块的鉴别。
2、探测宫腔
用探针测量宫腔,壁间肌瘤或粘膜下肌瘤常使子宫腔增大及变形,故可用子宫探针探测宫腔的大小及方向,对照双合诊所见,有助于确定包块性质,同时可了解腔内有无包块及其所在部位。但必须注意子宫腔往往迂回弯曲,或被粘膜下肌瘤阻挡,使探针不能完全探入,或为浆膜下肌瘤,宫腔往往不增大,反而造成误诊。
3、X光平片
肌瘤钙化时,表现为散在一致斑点,或壳样钙化包膜,或边缘粗糙及波浪状的蜂窝样。
4、诊断性刮宫
小的粘膜下肌瘤或是功能失调性,子宫内膜息肉不易用双合诊查出,可用刮宫术协助诊断。如为粘膜下肌瘤,刮匙在宫腔感到有凸起面,开始高起后又滑低,或感到宫腔内有物在滑动。但刮宫可刮破瘤面引起出血、感染、坏死,甚至败血症,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刮出物应送病理检查。疑为粘膜下肌瘤而诊刮仍不能明确者,可采用子宫造影术。
5、子宫输卵管造影
理想的子宫造影不但可显示粘膜下肌瘤的数目、大小,且能定位。因此,对粘膜下肌瘤的早期诊断有很大帮助,而且方法简单。有肌瘤处造影摄片显示宫腔内有充盈残缺。
6、宫腔镜检查
子宫肌瘤一般诊断不困难。通常临床遇到困难的是小型黏膜下肌瘤,诊断性刮宫往往被漏诊,而在子宫切除的术后标本中方发现有黏膜下子宫肌瘤。宫腔镜可以在直视下观察宫腔内病变性质,确定病变部位并能准确地取材活检,对小的黏膜下肌瘤也可以同时切除。
7、腹腔镜检查
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妇产科的广泛应用,目前腹腔镜不仅作为检查手段,而且常与手术同时进行,并日益受到重视。子宫肌瘤临床可以检查清楚一般不需要作腹腔镜检查。有些盆腔肿块有手术指征者可直接剖腹探查。偶有子宫旁发现的实性小肿块难以确定其来源与性质,而其处理方法又不同,尤其B超检查也难以确定时可作腹腔镜检查,明确诊断以便治疗,如小型浆膜下肌瘤、卵巢肿瘤、结核性附件包块等。腹腔镜应仔细地观察盆腔肌瘤大小、位置、与周围脏器的关系,需手术者便可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因此,在决定作腹腔镜检查时须作好有可能随即手术的一切准备。
8、CT与MRI一般不需使用此两项检查
1)CT诊断肌瘤其图象只表达特定层面内的详细内容,图象结构互不重叠。子宫良性肿瘤CT图象是体积增大,结构均匀、密度+40~+60H(正常子宫为+40~+50H)。
2)MRI诊断肌瘤时,对肌瘤内部有无变性、种类及其程度呈不同信号。肌核无变性或轻度变性,内部信号多均一。反之,明显变性者呈不同信号。
温馨提示:大家对于子宫肌瘤的检查的方法一定要认真的对待起来,生活当中这样的疾病的潜在的伤害都是相当的严重的事情,当疾病严重的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的生活的时候,一定要摆正心态积极的对待起来。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不喜欢这些
百万名医生在线为您免费解答
请您详细描述您感到不适的症状、部位及发病时间
[肿瘤科][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妇科综合][肿瘤科][]
大家都在搜:今天B超检查有一个黄豆大的子宫肌瘤_百度宝宝知道您好,欢迎登录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看肝脏到底是B超照的清楚还是CT照的我楚
匿名用户&&&&
| &&&&浏览3073次 &&&&| &&&&提问时间: 18:05:47 &&&&|&&&& 回答数量:
病情描述:
我的父亲体检的时候做了腹部CT,发现肝脏有多个阴影,医生说不确定是什么,后来去别的医院做了个B超,医生确诊说是肝囊肿。为什么CT看不清的B超却看清楚了?CT不是比B超更先进吗?还是医生的技术问题?请专业人士为我解答,谢谢!
病情分析:
请根据患者提问的内容,给予专业详尽的指导意见。(最多输入500字)
指导意见:
请给出具体的运动,饮食,康复等方面的指导。(最多输入500字) 0/500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医生回答专区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病情分析:
对于囊肿的诊断B超是优于CT的,对于实性占位的诊断CT优于B超
指导意见:
所以您说的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并不是技术问题,一般我们检查肝脏的时候是优先选择B超的,B超无法确诊再做CT
用户回答专区 用户的建议仅供参考
病情分析:
您好,这样的情况考虑可能还是B超看的清楚,问题去是液体
指导意见:
超声对液体比较敏感,也比较准确,祝您健康,谨遵医嘱
咨询相关专家
擅长:内科护理综合
擅长:心理科综合
擅长:内科疾病
育儿|两性|男性|整形|养生|老人CT在诊断肝损伤中的价值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3页
CT在诊断肝损伤中的价值
广东省东莞市沙田医院放射科(523980)
  【摘要】 目的 探讨CT诊断肝损伤的准确性,并分析肝损伤CT分级对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2例外伤性肝损伤的CT表现,对照分析手术治疗患者肝损伤CT分级与临床手术的结果。结果 Ⅰ级肝损伤26例,Ⅱ级肝损伤43例,Ⅲ级肝损伤37例,Ⅳ级肝损伤23例,Ⅴ级肝损伤11例,另有2例CT检查未见肝损伤,术中发现肝脏有小撕裂伤。57例手术治疗患者,肝损伤CT分级对照手术探查,符合率为94畅7%。142例肝损伤患者,34例高级别(Ⅳ、Ⅴ级)肝损伤患者全部选择手术治疗;而108例低级别(Ⅰ~Ⅲ级)肝损伤患者,85例选择非手术治疗,23例选择手术治疗,主要因为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结论 CT检查是诊断肝损伤的可靠方法,且CT分级对临床治疗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肝损伤;分级;诊断;CT
  肝损伤在腹部外伤比较常见,约占腹部外伤的15%~20%,仅次于脾损伤。CT检查可准确判断肝损伤程度,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142例腹部外伤致肝损伤患者的CT征象,并对照相应临床手术治疗的资料,判断其肝损伤的CT分级,分析其与临床证实肝损伤分级的符合率,并探讨CT分级对临床治疗方式选择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肝损伤患者142例,男103例,女39例;年龄3~68岁,平均(36±9)岁。患者均有明确腹部外伤史,受伤后30min~2周内入院并进行急诊CT平扫,其中131例CT平扫和增强,76例在外伤后或手术后2~14d内复查CT。本组57例(40畅1%)行腹部探查及肝破裂修补术,85例(59畅9%)行保守治疗。1.2 方法 应用PhilipsBrilliace6多层螺旋CT扫描机,平扫,常规取仰卧位,自剑突至肝下缘扫描,层厚7畅5mm,层间距7畅5mm,螺距1畅0,窗宽150~250HU,窗位45~75HU,必要时扫描范围扩大至盆腔。增强扫描:采用碘海醇100mL造影剂快速静脉注射扫描,延迟25、75、180s,行动态三期扫描。1.3 肝损伤分级 
1.3.1 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AST)的手术分级[1]
Ⅰ级:包膜下血肿范围<10%肝表面,包膜裂伤,肝实质裂伤深度<1cm;Ⅱ级:包膜下血肿范围达10%~50%肝表面,肝实质内血肿最大径<10cm,实质裂伤深度1~3cm,长度<10cm;Ⅲ级:包膜下血肿范围>50%或进行性扩张,实质血肿最大径>10cm,实质裂伤深度>3cm;Ⅳ级:损伤累及25%~75%肝叶或一叶中累及1~3个肝段;Ⅴ级:损伤累及>75%肝叶或一叶中累及>3个肝段,肝旁静脉损伤,如肝后下腔静脉,主要是肝静脉;Ⅵ级:肝完全撕脱。
1.3.2 CT影像学Becker分级[2]
 Ⅰ级:肝包膜撕裂,
表面撕裂<1cm,包膜下血肿最大径<1cm,仅见肝静
脉血管周围轨迹;Ⅱ级:肝撕裂深度约1~3cm,中央和包膜下血肿的最大径为1~3cm;Ⅲ级:肝撕裂深度>3cm,实质内和包膜下血肿的最大径>3cm;Ⅳ级:实质裂伤超过2段,肝内血肿或血管裂伤超过1段;Ⅴ级:组织破坏或血管裂伤累及两叶。2 结果
2.1 CT表现 142例患者中Ⅰ级肝损伤26例,Ⅱ级肝损伤43例,Ⅲ级肝损伤37例,Ⅳ级肝损伤23例,Ⅴ级肝损伤11例,见图1。另有2例
CT检查未见肝损
 A:Ⅰ级,平扫肝包膜下新月形高密度血肿;B:Ⅱ级,增强扫描示相对明显强化肝实质,肝包膜下新月形略低密度影,肝左叶见稍低密度小血肿影;C:Ⅲ级,平扫肝右叶不规则片状等、低密度影,边界模糊;D:Ⅳ级,平扫肝右叶团片状高低混杂密度影,边界不清,损伤范围达肝右叶2段;E:Ⅴ级,增强扫描示肝实质大片混杂高密度血肿影;F:Ⅴ级,肝实质大片高低混杂血肿影,累及门静脉右支,局部见片状异常灌注,另肝右叶胆管损伤,局部见少量气体影
图1 Becker分级各级肝损伤的CT表现
9463?广东医学 2013年12月第34卷第23期 GuangdongMedicalJournal Dec.2013,Vol.34,No.23
第1页/共3页
寻找更多 ""关注微信公众号
相关热词相关学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脏增强ct注意事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