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7成本完全成本法例题曝光,究竟值不值的买

iPhone 7 实际用起来怎么样?这是上手一周后的评测(多图)
「」是一个已被知乎认证的「」,文末有对这位新朋友的介绍:)
如何评价 iPhone 7 和 iPhone 7 Plus?
报道未来,服务新生活引领者。
在使用了 iPhone 7 的一周后, 爱范儿又重新写下了这篇评测。
笔者试着总结不同时间点我在判断上的偏差:惊喜感、视觉冲击等感性因素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主动的、流水线式的短暂测试里,而一个工具频繁而被动地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场景时,它的评判标准更多应该放在它能否达到甚至超出你的预期上。
爱范儿(微信号:ifanr)相信后者才是评测的初衷。所以我们会更多讲一些你看不见的东西。
亮黑版的特别,不只是它“骗人”的外观
iPhone 7 第一次打破了每两年一次外观升级的“规律”。从正面看过去,你可能区分不出 iPhone 7 和 iPhone 6s。很大程度上,一些你不愿意承认的遗憾来自这里。
Jet Black(亮黑版)是相似中又特立独行的那一个。苹果第一次用一个形容词去描述 iPhone 的颜色,而不是像深空灰、玫瑰金那样对应一种真实的意象。
亮黑版 iPhone 最大的特点在于背部的工艺,它有着钢琴一般的深邃光泽,又有玻璃陶瓷的晶莹剔透,甚至难以分辨机身与屏幕的界限。如果不告诉你这是铝合金,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误以为是玻璃。
“欺骗”的背后实际上是苹果对于手机外壳制造工艺的又一次大胆尝试。
苹果首席设计师 Jonathan Ivy 在一段视频中透露了部分制造过程,可以概括为“CNC- 打磨 - 阳极氧化 - 打磨 - 镀膜”。需要注意的是,这与手机厂商背壳制造过程中曾经用过的技术略有不同。
(动图地址: )
打磨所用的磨料非常有意思,爱范儿多方调研得知,视频中那一团团絮装物体很可能是羊毛,上面也许还附带有一些极细小的磨粒。
在亮黑版的 iPhone 7 上,你很难看清塑料天线条,除了塑料本身的颜色与金属阳极(上色)之后相近的原因,还因为这两种材质有着近乎相同的光泽度,这是塑料打磨水平的一个体现。
(iPhone 7/7 Plus 与 iPhone 6/6 Plus 天线条对比)
“这是打造艺术品的方式。”一位相关从业者这样评价新 iPhone 的制造工艺。
从最初注塑之后几乎直接可用的 ABS 塑料背壳,再到压铸甚至是整块铝锭 CNC,最后再到这次经历复杂打磨而生的镜子背壳,这是一个从“秒”、“分”到“小时”的演变,同时也是目前机械加工业在大批量生产下所做到的“极限”。
当然,制造“工艺品”的代价是,加工背壳的耗时大大加长。这也意味着 iPhone 7 的背壳成本大大增加,业内人士估计单个背壳的成本将达到 200 元左右。
在一款季度出货量高达千万的手机上,用上如此耗时的工艺的确有点违反“逻辑”,但就苹果目前在供应链方面的控制力,这倒不失为一种对于其他手机厂商的“超越”。
尽管技艺超群,但亮黑版 iPhone 7 的实用价值未必匹配得了它华丽的外观。在一周的不使用保护套的情况下,我们手上这台 iPhone 7 已经出现了一道非常明显的划痕。苹果也在官网提醒,亮黑色版机身表面可能会随着日常使用出现细微磨损,建议“完美党”使用保护套。
(改进的官方保护套,按键处采用了金属按键)
广色域的屏幕,观感不那么明显
iPhone 7 系列依然保持了前两代产品的屏幕分辨率,增加了广色域技术的支持,简单地说,它能够让你看到细节更丰富的影像层次。
(上为 iPhone 7 Plus,下为 iPhone 6s Plus)
如果不把两台手机放在一起对比同一张鲜艳的照片,你可能不太能感受得到屏幕的提升。
另外这两台 iPhone 7,屏幕色温明显比我手上的 iPhone 6s Plus 低。
iPhone 7 拍照与 iPhone 7 Plus 不相上下,但 Plus 是远景利器
如果你诟病 iPhone 6/6s 上凸起的摄像头,那么 iPhone 7 这颗更大的摄像头估计也不会让你更满意。
摄像头是 iPhone 7 系列的重头戏。在解读 iPhone 7 的十大创新时,苹果几乎花了一半时间在摄像头上。
从参数上看,两部手机的提升都很明显:镜头的光圈都由 f/2.2 增加到 f/1.8, 4.7 英寸的 iPhone 7 也搭载了光学防抖。iPhone 7 Plus 还配备了双摄像头,提供两倍画质无损的光学变焦。
第一组样片中,iPhone 6s Plus 那张大部分只能看到树叶的轮廓,而 iPhone 7 和 7 Plus 则能保留更多细节。参考佳能 6D 的出片,iPhone 7/7 Plus 的白平衡也比 iPhone 6s Plus 的更准确,更接近肉眼所见的效果。不过,iPhone 6s Plus 的色彩更鲜艳,更讨眼球喜欢。
第二组样片。从绿叶的纹理可以看出,iPhone 7 Plus 的解析力、成像反差会比 iPhone 6s Plus 高出半档以上。更大的光圈,使得 iPhone 7 Plus 能有效地压缩曝光时间,减轻手抖对成像的影响。这对于习惯用手机来拍静物的用户,也算是个好消息。
得益于更大光圈和光学防抖,iPhone 7 在暗光条件的成像中显示出了相当的优势。在下面这组样片对比中,iPhone 6s Plus 吧台背景已经接近黑色,而 iPhone 7 和 7 Plus 依然能够看清背景的曲线,值得一提的是,iPhone 7 的表现与 7 Plus 相当。
在光线复杂的夜景对比中,iPhone 7 Plus 保留的暗部细节会比 iPhone 6s Plus 要多,这可以从画面远处的大楼看出来。另外,iPhone 6s Plus 拍到的绿化带已经遭到严重涂抹,而 iPhone 7/7 Plus 还能够保留叶子的轮廓。
由于前置的 FaceTime 摄像头像素提升从 500 万提升到 700 万,自拍照的画质更好了。在 FaceTime 视频聊天中,你也能够感受到清晰画质的畅快。
相比这些提升,我最喜欢的是 iPhone 7 Plus 的变焦功能。由于体积的限制,大多智能手机配备的都是广角摄像头,这意味着你能够轻松用 iPhone 拍出幅员辽阔的中远景,却无法把风景拉到面前来。
之前的手机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基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手机镜头上增加光学变焦组件,如诺基亚 N93i 或是华硕 Zenfone Zoom。另一种做法是将手机传感器的像素做得非常高,通过裁剪画面模拟出长焦效果,比如 4100 万像素的拍照怪兽诺基亚 808 Pureview 和 Lumia 1020。
(Lumia 1020 相机模块因大而圆被称为“奥利奥”)
但以上两种设计都会让手机变得很厚。iPhone 7 Plus 的办法是搭载两颗不同焦段的摄像头。
除了那颗与 iPhone 7 相同的 28mm 1200 万像素广角镜头,它的右侧还添置了一颗 56 mm 的长焦镜头。
在默认拍照情况下,iPhone 使用广角镜头拍摄,当点击拍照界面的 1x 时,镜头会切换到长焦镜头,实现 2 倍的光学变焦。由于 56mm 的焦距更接近于人眼实际所见的画面,在日常拍摄中,这会是一个相当实用的功能。
继续拨动变焦环,画面可以放大到 10 倍,视频拍摄中可以放大 6 倍。相比之下,iPhone 6s Plus 的取景画面最大只能放大 5 倍。iPhone 7 Plus 解析力高出 iPhone 6s Plus 一大截,iPhone 7 尽管比不上 iPhone 7 Plus,但仍然比 iPhone 6s Plus 好不少。
长焦的支持是可以让手机做到真正背景虚化的重要一步,因为除了光圈越大景深越浅,焦距越长也能做到景深越浅。
可惜 iPhone 7 Plus 的焦外虚化功能暂时无法在 iPhone 7 Plus 上体验,今年年底正式上线时爱范儿将会带来单独的评测。
总而言之,iPhone 7/7 Plus 的成像质量依旧出色,但相比上一代的提升主要围绕在白平衡和弱光成像上,而光学防抖的加持,让 iPhone 7 达到了与 iPhone 7 Plus 平齐的影像水准。至于 iPhone 7 Plus 的双摄像头,除了还不错的变焦功能,我们更期待焦外虚化的功能有所突破。
这颗 Home 键,没能骗到我
在 iPhone 7 上,苹果用固态按钮式设计替代了使用了 9 年的物理按压式 Home 键。简单的说,就是 Home 键按不下去了。
苹果希望通过 Taptic Engine 的触觉回馈让你有按下去的感觉。你越用力按,Taptic Engine 的震感越强烈。
即便如此,这颗 Home 键的按压手感跟此前 iPhone 的 Home 键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它不会让你产生误以为按下去的错觉。
事实上,第一次使用 MacBook Pro 上 Force Touch 触摸板时,“咯噔”的手感让我完全相信自己按下了触摸板。那为什么使用了相同技术的 iPhone 却没能骗得了我呢?
原因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你接触设备的手势不同:MacBook 摆在桌面上,你只用手指按压触摸板,因此只有几根手指感受到震动反馈,而 iPhone 的震动反馈是作用在你整个手掌之上的,所以拇指的震感相对没那么强。
可即便如此,这颗 Home 键的按压手感仍然好过所有 Android 设备的虚拟按键,在我看来,虚拟按键的震动回馈的作用只是提示你,你按成功了。
(第一次开机系统会提供 Home 键回馈力度的设置)
在 iPhone 7 的开机引导中,你可以针对按压力度设置三种不同的震感。可习惯了清脆的物理按键,iPhone 7 Home 键的按压手感你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
采用固态按钮的 Home 键好处很明显,由于更灵敏更耐用,它有望改善大量健全人士担心损坏 Home 键而使用 AssistiveTouch(俗称“小圆点”)的怪现状。此外,由于开放了 API,这颗 Home 键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个性化的玩法。
在一周的使用中,我们发现,这颗 Taptic Engine 的震动反馈被应用到了更多场景。比如涉及滚轮列表菜单时,当你滑动屏幕时,Taptic Engine 会伴随着齿轮的声响,发出连续的震动,犹如齿轮磨合的手感。
至于指纹识别方面,它与 iPhone 6s 的识别速度几乎一致。
砍掉耳机接口没能让手机变薄,但它是值得的
(随机附送的 Lightning 插头 EarPods)
砍掉了 3.5mm 音频接口的确是个“充满勇气”的尝试,它不像此前 MacBook Air 去掉网线接口、New MacBook 去掉 USB 接口一样,毕竟它们换取了设备的轻薄,而 iPhone 7 厚度却没能因此薄一点。
这给消费者最直接的感受是只有剥夺而没有满足——它不是一个卖点。
移除音频接口,在很多人看来只是少了一个 3.5 mm 的小洞,但实际上内部的音频接口占据的空间并不小。除了插头本身的圆柱体之外,还有其他一系列部件和线路:负责和插头接触的弹性金属片、固定插头座用的电路板、外置的音频芯片以及音频电路。
使用 Lightning 之后,这些都可以去掉,唯一需要添加的是在主芯片中加上音频的模块,并且将音频信息通过 Lightning 接口传输,省事太多。
(iPhone 6s 耳机孔内部构造 图片来自:ifixit)
事实上,正是因为手机空间的限制,iPhone 6/6s 才没能搭载 Plus 上的光学防抖摄像头。苹果员工告诉爱范儿,光学防抖的摄像头模块几乎大了一倍。
砍掉了 3.5mm 耳机口,虽然 iPhone 7 没有变得更轻薄,但苹果得以优化内部元器件的集成度。以 4.7 英寸的 iPhone 7 为例,失去了 3.5mm 耳机插口,换来了是一个两倍音量的立体声扬声器、一个大幅改善弱光成像的光学防抖摄像头。
比如增加的这个扬声器,它位于听筒处,直接让手机的外放音量增大了一倍。
除了节省空间,苹果移除音频接口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作为超过 100 年的接口标准,3.5mm 以及其他尺寸 TRS 接口用途单一,而且只能传输模拟信号。
这个趋势实际上已经在视频数据传输领域变成了现实,HDMI、DisplayPort 两大标准已经完全取代了之前使用模拟信号的 VGA 接口。同时在两种标准的最新规划中,也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在现有线缆基础上提供供电、网络、音频等种类数据的传输支持。这也是因为纯数字化传输标准不同应用场景的关键,就在于接口的定义和数据的编码解码。
(iPhone 7 随机附送了 Lightning 转 3.5mm 转换器)
3.5mm 音频接口消失的背后,是传输接口技术中“数字信号”对“模拟信号”的取代。哪怕苹果不做,别人也会做。至于谁先谁后,这本来就不重要。
iPhone 7/7 Plus 配备了 Lightning 插头的 EarPods 耳机,并随机附送了一根 Lightning 转 3.5mm 转换器。不过相比 3.5mm EarPods,这根 Lightning EarPods 的声音并没有明显提升。
在齿音的问题上,iPhone 7 比历代的 iPhone 和 iPod 都要好。
AirPods 是蓝牙耳机的一个标杆
Lightning 耳机并不是唯一的音频方案,苹果更推崇的是无线的方式,这就是蓝牙耳机 AirPods。这个像没了线缆的 EarPods 的耳机,可以解决你一边充电一边听歌的问题。
在使用 iPhone 7 的一周时间里,AirPods 几乎成为我身上的又一个“可穿戴设备”,它始终与 iPhone 保持连接,却轻若无物。
得益于内置 W1 芯片和各类传感器,AirPods 的确拥有可穿戴设备的一些智能属性:当你取下一只耳机时,内置的红外感应器就会监测到,停止音乐播放;而加速感应器可以感应到触碰,轻点两下耳机,就可以激活 Siri;进行语音通话时,语音加速感应器则可以识别声音的振动和方向,进行降噪。
这些操作自然得让你觉得蓝牙耳机天生应该如此。
不过 AirPods 目前只能通过激活 Siri 进行接听电话、播放下一曲、调节音量的操作,如果能够自定义触碰动作直接控制,会更加方便。
囿于耳机体积的限制,AirPods 的电池只能维持 5 小时的音频播放,苹果为此设计了一个盒子,既能用来收纳 AirPods,也可以给耳机充电,使得续航能够延长到 24 小时。这个盒子比 EarPods 包装盒还要小,但还是沉了不少。
从 Jawbone ERA 到 Bose QC 系列,我此前使用的各种蓝牙耳机在配对连接上颇费周折。先是在耳机上找按钮打开蓝牙配对模式,然后是搜索、连接,有些个性化设置你还非得下一个 app。
一贯擅长软硬结合的苹果,把配对这个糟心的过程融入到了使用场景中——当你准备打开盒子取出耳机时,手机就会自动弹出等着你配对了,这个过程时间基本上在 5 秒以内。
至于音质,它与有线的 EarPods 并没有什么区别。不过 1288 元的售价,赶得上一台音乐播放器了。
稳定的连接性、优雅的配对方式、智能的交互体验,爱范儿认为,AirPods 是蓝牙耳机的一个标杆。
购买建议:如果你还用着 iPhone 5,可以考虑换一部
在使用 iPhone 7 Plus 的这几天时间里,除了 Home 键独特的手感,我没觉得它与 iPhone 6s Plus 有太多变化,大多情况下,相似的外形、相同的握持感都让我误以为我还在用着旧手机。
虽然 iPhone 7 的屏幕、声音、相机都更好了,但也仅限于更好——iPhone 6s Plus 的表现已经足够出色。
如果你使用 iPhone 6s Plus,对手机摄影没有过多的苛求,完全用不着升级到 iPhone 7 Plus。
如果你还用着比 iPhone 6 更老的手机,iPhone 7 会给你的使用感受将是全面的飞跃。
至于 iPhone 7 和 iPhone 7 Plus 之间的纠结,除了续航能力和尺寸的考量,你需要考虑的一个重点是你是否对变焦有需求。
颜色方面,爱范儿更推荐新增的黑色和亮黑色版本,更隐蔽的天线条设计、更复杂的新工艺,至少让它看起来更像是一部新手机。
库克此前在财报会议中提到,60% 的 iPhone 用户在使用 iPhone 6 以前的机型,这就是 iPhone 7 的机会——它需要吸引那些拿着 iPhone 5 甚至更老手机的果粉、那些对 iPhone 饶有兴趣的 Android 用户,而不是指望着忠实而挑剔的老用户继续掏钱升级。
从来都不存在绝对的“惊喜”,只有预期被满足与否。有这样一群消费者,他们并不计较 iPhone 7 能不能给他们带来惊喜,他们只需要一部更好用的手机,仅此而已。
详细评测视频:
至于明年的新机会不会大改?也许我们的这篇文章能告诉你。
更多关于 iPhone 的高质量讨论,请移步 @&和 @&编辑的话题索引:&:)
您将要订阅:
知乎每日精选
一个人大脑中从未分享过的知识、经验、见解和判断力,总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东西。知乎的使命是把人们大脑里的知识、经验、见解搬上互联网,让彼此更好的连接。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朋友圈iPhone 7成本曝光,你还觉得买了就倍有面子吗?
iPhone 7成本曝光,你还觉得买了就倍有面子吗?
根据 10 月 23 日的消息,国外拆解公司 Chipworks 通过分析相机模块后发现,包括传感器、透镜组以及处理硬件在内,一款 iPhone 7(并非 iPhone 7 Plus)的摄像头模块合计成本只有 26 美元;此外,电池成本为 4 美元,触摸屏成本为 37 美元,而运行内存和存储成本约为 38 美元。Chipwork 估测,整个算下来,每部 iPhone 7 成本也就 275 美元(约合人民币 1800 元)。从 9 月份陆陆续续传出来的各种机构、媒体对 iPhone 7 估算成本,到现在基本已经确定在 275 美元这个价格。而苹果将 iPhone 7 的售价标定为 649 美元起(折合人民币约 4300 元),与 275 美元的制造成本相比,苹果的要价高出了两倍多。从网上流传的一份 iPhone 成本价格表可以看出,已知机型中 iPhone 7 的成本最高,苹果为了保证利润对售价也做了小幅提升,当然了,哪怕不提价,按照这个成本和售价比来看,苹果的利润也是惊人的。根据配件成本表可以看出,iPhone 7 最昂贵部分是显示屏和触摸屏,加起来成本为 43 美元,约占总成本的 20%,不过算下来也才大约 280 块人民币,然而如果你摔坏了屏幕去苹果店修理,差不多要付 1200 元更换维修费用。好像苹果真的赚翻了。成本可以这样简单计算吗?一款设备的物料成本——各个组装零件部件的成本综合,不能称为产品的总成本,只能称为产品的制造成本。而真正的成本还要包含研发成本、营销和流通成本等等。具体到 iPhone 身上,我们还得计算后续的保修和前期研发设计成本,每个 iPhone 除了元器件和生产成本,苹果公司还是需要为空运海运等运输成本买单,还有各国的关税。其余的成本还有手机的配件 Lightning 数据线、电源转换器、EarPods 等等,不要忘记苹果也在夜以继日的研发升级这些配件。研发费用无疑是成本中的巨头,大量的独家专利,软件和服务,针对设备的开发工具,自主定制芯片技术,显示屏幕的研发和调校等等,若是一一列举的话或许需要数万字。虽然研发的投入巨大,但终究是一次性工程费用,当研发技术实现量产之后,就无需重复经常性的支出了。比如 iPhone 7 也用到了前几代 iPhone 的技术,而 iPhone 7 的摄像头、无线耳机等新技术,未来也会用到新机型中去。任何产品的成本总是会随着产品的出货量或者寿命发生改变,更高的出货量意味着更低的单位成本,因为固定的成本被平分到了更多数量单位上。只不过,在消费者拿到产品之前,实际出货的数量无法准确预知而已。所以评估机构将成本狭义地限制在制造成本范围内,其实是合理的,因为研发成本、销售流通成本和服务成本现阶段并不能准确地计算。但以此直接比对售价并得出 iPhone 7“暴利”的结论,就是媒体界的不负责任了。为刺激销量而降价 苹果会做?客观地讲,苹果 iPhone 系列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距离第一代 iPhone 已经过去了 9 年,苹果一直维系着现行的价格体系,并且攫取了全球手机行业 90% 以上的利润,这给了外界尤其是中国的媒体(但不一定是消费者)逼迫 iPhone 降价的口实。大家可能还记得,今年 5 月份苹果公司 CEO 蒂姆·库克公开表示过:“我承认,iPhone 的售价有点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想做一些事情,把 iPhone 售价下调到我们力所能及的水平。”此言论一出,引发了各大手机媒体的疯狂转载,不少人都把这个言论解读为 iPhone 终于要降价,但是我们得知道,库克是在印度 NDTV(新德里电视)上说的这番话,说明有以价格策略打开印度市场的计划,但是具体哪一款机型降价并没有明确,而且显然,这种降价并不适用其他国家和地区。有人将 iPhone 形容为“能让绝大多数买不起 LV、爱马仕等奢侈品的消费者够到奢侈品门槛代价最小的产品”,我们通常称之为“轻奢”。价格只是一方面,关键在于 iPhone 有与之对等的品牌价值和售后服务体系,苹果也是目前用户忠诚度最高的手机品牌,这显然不是平白无故捡来的。在苹果的眼中,价格因素从来都不是阻碍用户购买 iPhone 的最大障碍,当然,可能在苹果用户眼中也是如此——说降价的,那一定不是 iPhone 用户;说别降价的,是正在用 iPhone 的人。虽然苹果官方针对中国市场并没有降价的打算,但是进入 10 月中旬后,国内渠道商已经给 iPhone 7 系打出“跳水牌”了。搜索一下国内几大电商平台,iPhone 7 和 iPhone 7 Plus 个别机型已经比官网价格下降 100-300 元幅度。于是网上顿时又众说纷纭,说 iPhone 7 销量不行了,必须打价格战来刺激销量。渠道商们已经按捺不住,就不知道苹果官方什么时候也紧随国内降价大潮了。假如苹果真的调低价格,很可能意味着苹果真正走上了下坡路,那样的苹果,即使它把 iPhone 的价格降到跟小米一样的价格,果粉大概也是不会买了。当然,在短期内,这一情况并不会发生。合理的降价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并不是说苹果用户不喜欢以更低的价格入手 iPhone,能买到物美价廉的智能手机产品谁不乐意?只不过理智的苹果用户心中更清楚,至少现在看来,iPhone 的价格与价值是对称的。如果哪天苹果真的也打起了价格战,那才是对 iPhone 商品价值的巨大打击。那么如果不打价格战,苹果对国内 iPhone 降价是否可实现呢?好吧,既然我们这篇文章以成本起头,那么也以成本为降价做一个合理的基准吧。以中国官方价和美国官方价比。在中国,iPhone 4 及以前的产品,按照存储空间量化的价格差是 900 元;后来调整为 800 元,比如 iPhone 6s 16GB 版与 64GB 版,64GB 版与 128GB 版之间的价格差均为 800 元人民币(iPhone 7 国行沿用此价差)。而在美国,从 iPhone 第一代到 iPhone 7,相邻版本间的价格差永远是 100 美元,以当前的汇率换算折合人民币约 655.5 元(更早些时候这一数字无限接近于 600 元)。两相对比之下,可能国行被认为价格高就表现在版本价差上面了。假设 iPhone 7 128GB 亮黑版在中国和美国的利润相同,那么一台 iPhone 7 在美国(749 美元)和中国(6188 元)的售价差为 1115 元(6188 元减去 5073 元)。而美国人每部 iPhone 也就多赚中国人 144.5 元(800 元减去 655.5 元),除非一部 iPhone 7 的各种关税远比 1115 元少,我们才能判断苹果在中国大陆的售价真的是“暴利”。真正造成中国跟美国同一部 iPhone 价格差 1000 多元人民币的,不是苹果。降价的基础是中国对 iPhone 征收的关税等税收的下调,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点,那么很难在短期内期待在国内享受跟国外甚至是香港的“低价”。如果苹果真的想不改变产品质量前提下降低价格,不妨考虑适度地降低大陆地区 iPhone 同一机型不同容量版本之间的价格差,比如将价格差定在 600 元,或 700 元。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说了这么多,其实从另外一个更发人深省的角度看苹果 iPhone 的成本和售价问题,或许更有意义:富士康组装一台苹果手机的利润是 10 美元,不达 iPhone 成本的 5%。而富士康员工一天 12 个小时的工作一年收入不到 1 万美金。真正的差距就在这里,这是给我们中国大多数的企业提供的深刻教训:专注于创新型的产品,而不是专注于一个组装线和组装品的销售,才有可能让你的利润更加丰厚。说白了,为什么别人的产品可以在物料成本之外创造这么大的价值,从而卖出高价?因为除了制造之外,还有创造、专利和服务等等融为一体的品质。只有掌握具备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产品,才能在竞争中崛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科技创新,新型技术杂谈
作者最新文章现在的位置:
真的别买 iPhone7 了,5年后的黑科技令人震惊!
经小时候让你写一封很拉风的未来科技的文章,如果让我加个日期,我会或许会写上2020年,一个感觉很遥远的的年份,但算一下,我年纪还不老,还可以学习跟得上的,那么小时候我们的的天马行空实现了吗?
1、这是我未来的手机屏幕
  2、帮你把重点记在电脑里的马克
 3、可以透过全息摄影的技术学做料理
  4、3D笔,让你体会一把神笔马良
  5、会自己移动的迷你打印机,太可爱了
  6、自动美甲的机器,已经看到了一大波美甲师失业了
  7、葫芦娃附体超强吸水的地面,再也不用担心城市道路积水严重了
  8、未来计算机是触觉
文章分页: 1
【上篇】【下篇】
日消息,南京。江苏首座3D技术“打印”出来的桥昨天上午在南京举行竣工庆典,这是南京危桥改造中首次应用这样的“黑科技”来造桥栏,并且全部由一家南京民企来完成。
Imec已经为4cm2钙钛矿/硅串联光伏模块实现了23.9%的转换效率,使其成为第一个优于独立硅太阳能电池的单元堆叠。
新设备可以在几秒钟内开始修复损坏的器官,预示着拯救生命的药物取得重大突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开发的,称为组织纳米转染(TNT)的技术使用一种硬币大小的硅胶芯片,将“ 遗传密码 ”注入皮肤...
在米其林的新概念轮胎(被称为“视觉”)。蓝色的网状结构看起来不像一个典型的黑色轮胎,但能使人感觉出无比的坚固。它还拥有独特的一套先进的环保功能。许多环保的技术已经在现有的轮胎中被...
据外媒报道,苹果正在开发一种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的新技术,这项技术将允许用户控制iPhone、iPad或Mac电脑显示屏的观看角度以及限制能够看到显示屏上所显示内容的用户数量。
您必须才能发表留言!摘要:“全面屏很酷,刘海却很辣眼睛;交互变化不少,但一开始不太习惯;5.8寸的屏幕听起来很大,用起来却感觉跟4.7寸的iPhone8/7一样......”这是在这几天的使用体验中,iPhoneX给我的一些感
“全面屏很酷,刘海却很辣眼睛;交互变化不少,但一开始不太习惯;5.8寸的屏幕听起来很大,用起来却感觉跟4.7寸的iPhone 8/7一样......”这是在这几天的使用体验中,iPhone X给我的一些感受。这把被苹果“磨了十年的剑”,从内到外都能看到不少创新、颠覆性的设计和技术,而与此同时也有很多让人吐槽的点,尽管这是一台极具时代意义的苹果机,但我们并不会刻意用太多赞美之词去评价它,因为这是一台好坏参半、让人爱恨交加的手机。 机身工艺所带来的手感改变:“拿在手上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润滑感。”可能大家已经看过很多关于iPhone X的照片和描述等等,不过真正把真机拿在手上的时候感觉会完全不一样,由于工艺和材质的原因,它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手感上的变化。尽管iPhone X回归了iPhone 4年代的金属边框+玻璃后盖的设计,但后者的机身更加圆滑,金属边框和2.5D玻璃后盖的圆弧过度衔接自然,结合抛光工艺的后盖,拿在手上有一种玉石般的润滑感,让人有种忍不住抚摸它的冲动,这是一种在以往的苹果手机中未曾见到过的工艺。值得一提的是,iPhone X的边框采用的是手术刀级别的不锈钢,耐用度很高,小雷在这几天的裸机使用中并未发现产生刮痕。另外这台机的重量还达到了174g,拿在手上特别有分量。后盖方面最让人吐槽的一点就是依然凸起的摄像头,关于摄像头凸起这个问题,苹果已经延续了好几代,似乎已经把这种“凸起”变成了自家的优良传统。然而来到iPhone X这一代上,我觉得它更退步之处是,这个随便凸起的摄像头边框,在前几代的iPhone中,凸起摄像头的边框都会带有倒角处理,以提升协调性,但iPhone X的边框却只是呈直角状的凸起,给人感觉就是摄像头外框似乎没有经过精致打磨处理一样。关于配色版本的选择:“黑色”版并没有想象中的黑iPhone X深空灰和银色两个配色版本的风格有很大的区别,本次我们拿到的为深空灰版本,注意是“深空灰”,不是“黑色”,所以当拿到真机时,你会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黑”。尽管它的前面盖是黑色的,但后盖颜色并不是如当年iPhone 4的黑色版那样,而是一种比较暗淡的灰色,说实话我个人并不是特别喜欢这个颜色,一方面看起来不够鲜艳,另一方面“冲淡”了后部这个镜面效果的苹果Logo,反光效果不明显,不能好好装逼。深空灰版本的边框也采用了灰色的镀色工艺处理,好处就是让整机色调更加统一,整体性更强,同时这样的配色看起来也低调很多。而银色版本最特别之处在于其金属边框没有经过镀色处理,百分百还原了不锈钢材质本身的颜色,结合高亮抛光工艺处理,金属质感特别强烈,同时黑色屏幕+白色后盖+金属原色边框三者的撞色明显,更有个性。(图片来源于苹果官网)iPhone X全面屏:眼前一亮,却美中不足如果不是因为额头上的刘海,iPhone X的正面几乎一整块都是屏幕,尽管还存在一定的黑边,但依然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而这也是苹果手机历代以来前面板设计变化最大的一次。另外iPhone X也是首台采用OLED屏幕的苹果机,这块分辨率达到(459ppi)的5.8英寸屏幕在色彩、细腻度方面对比前代并不是特别明显,但OLED最特别之处在于,由于其自发光的特性,显示黑色内容时,会黑得更加纯粹。这块OLED屏幕还支持息屏点亮功能,待机状态下轻触屏幕就会自动亮起,实际使用中,对于解锁等的操作方便了很多。iPhone X和iPad Pro一样支持True Tone功能,启动后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色彩变化自动调节屏幕色彩以保持颜色一致性,但在某些光照环境下,我们使用的这台iPhone X色调会稍微偏暖。至于网络上流传iPhone X屏幕变色、烧屏(屏幕存留上一个图像的残影)等问题,目前这台机器尚未发现,但从右侧接近170°观看屏幕时会有轻微的蓝屏,当然这也是OLED屏的通病,实际使用上影响并不大。“刘海”影响到底大不大?“刘海”应该是iPhone X最受争议的一个设计,它让苹果这块本来接近完美的“全面屏”出现了瑕疵,看起来总感觉美中不足。那么这个“刘海”的影响到底大不大呢?或者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读,一个是观感层面:事实上,在诸如锁屏、主页这样的界面,我们可以选择黑色的背景来弱化“刘海”的效果,以便看起来更加协调一点。不过系统的设置界面,以及大部分的APP界面都让这个“刘海”特别凸显,我们希望后续的APP界面设计能对这个“刘海”的显示效果有所考虑,比如使用“黑色背景”这样的设计等。另一个则是使用层面:对于大部分的APP来说,这个“刘海”对内容的显示以及交互操作影响并不大,比如微信、浏览器、新闻APP等,顶部主要都是充当状态栏,不是重要区域,所以这个“刘海”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不过对于显示满屏图片、视频来说问题就大了,这个“刘海”会造成一定的遮挡,加上四个圆角的影响,并不能100%显示内容,看起来也比较别扭,而如果将图片或者视频缩小的话,则不能充分利用这块5.8英寸的屏幕,显示面积也缩小,让让纠结。5.8英寸的屏幕有时候用起来就像是4.7英寸的iPhone 8一样iPhone X的体积只是比iPhone 8稍微大了一点点,但屏幕却比iPhone 8大很多,不过这个“大”更多的是在原来4.7英寸的屏幕基础下把屏幕两边拉成长了而已,也就是说iPhone X的屏幕值变化更多的是长度,而非宽度。在实际使用上带来的好处就是,当我们看新闻、小说、网页时,同一界面则可以显示更多的内容。不过,当我们看一张常规比例的照片或者视频时,比如一张4:3的照片,由于iPhone X屏幕比例达到19.5:9,因此并不能全屏显示,用iPhone7 Plus,iPhone 7,iPhone X三台手机放一起对比,你会发现,5.5英寸的7P照片的显示面积更大,5.8英寸的iPhone X反而和iPhone 7差不多。(从左到右:iPhone 6、iPhone X、iPho看视频同样由于比例问题,加之视频APP内系统不会自动拉伸,显示效果并没有5.8英寸的感觉,反而和4.7英寸的iPhone 7差不多。未适配的APP,界面显示效果也让iPhone X看起来像iPhone 7一样。像《王者荣耀》这样的游戏,由于应用未做适配,加上横屏显示时底部多了一个“横条”占据空间,实际的显示面积比iPhone 7的还要小,当然,应用适配这样的问题后续一定会逐渐解决。Face ID:一种更加自然便捷的解锁方式对比Touch ID,我认为Face ID是一种更进步、更好用的解锁方式,以往需要把拇指放在指纹按键上才能解锁,现在你只需要像正常状态一样看着手机屏幕就能完成解锁,一切都那么自然并静悄悄地完成,非常便捷。在这几天的使用情况来看,它的识别率很高,基本每一次都能完成解锁。解锁速度方面,我们拿iPhone7 Plus的指纹解锁与之对比,两者速度差不多,iPhone7 Plus感官上可能比iPhone X快0.3秒左右,不过在实际使用中,Face ID已经足够满足高效解锁的需求,而且它没有因手指多汗等原因所造成解锁失败的缺点。夜晚睡觉会不会被老婆“查岗”?有小伙伴问Face ID在黑暗环境下能不能使用,答案是可以的,而且识别率依然不减(具体原理这里先不啰嗦了,反正它不是依赖环境光),这时候有人会问,睡觉时被老婆拿手机照脸会解锁吗?这个完全放心,Face ID需要睁开眼睛才能解锁。可能还人担心平时使用Face ID线下刷卡、移动支付、APP Store应用购买下载等会不会“看一眼”不小心被解锁,这个当然也是完全放心的,当Face ID完成脸部识别后,需要用户双击电源键才能彻底完成解锁步骤,否则无效。交互的改变:省心又省力,只是一开始有点不习惯“底部左右滑动切换邻居应用”、“底部上滑退出应用”、“从底部拖动到中间停留跳转到后台管理”,关于iPhone X这些最新的交互逻辑,相信果粉们已经很熟悉,实际使用中,这种取代Home键的交互方式确实更加自然、便捷,由滑动代替按压也让手指省力很多。但对于用惯iPhone的用户来说,刚开始可能会不习惯,像小雷在刚使用时就试过好几次会毫不知觉地去点“home”键,突然发现按下去完全没反应,才意识过来,当然,不用多久就能上手和适应。 其他一些交互改变:控制中心通过下滑“刘海”右边区域完成,而左边区域则是呼出快捷菜单。取消了Home键,呼出Siri变成了长按“电源键”实现,而关机则通过长按“电源键+音量下键”,截屏则是短按“电源键+音量上键”。可以看出这个“电源键”长了很多,更便于这些组合按键的频繁操作。需要一提的是,取代Home键的交互方式上,在屏幕的底部则增加了一条“白线”,苹果将其称之为“HOME Indicator”,这个白线除了在主页面上不存在外,基本在其他任何界面都可以看见。“白线”更多是为了增强视觉交互效果,但却对显示造成一定影响,比如在APP内显示会证据一定空间,导致选项中上移。看视频时,存在的“白线”也会影响视觉效果。同时像未兼容的横屏应用,比如《王者荣耀》,底部的“白线”使得页面的上下不对称,显示面积也变小。在以往的屏幕边缘交互方式中,比如上滑呼出控制中心、下滑呼出快菜单等,都不存在“白线”,操作却同样可以很自然,而现在如果只是为了增强交互效果而多了一个影响视觉和占用屏幕空间的“白线”,是否变成了多此一举?拍照:双防抖的加持,光学变焦适应场景更广从基本的拍照场景来看,iPhone X的成像效果对比iPhone 8升级并不明显,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同样也是一台拍照出色的手机,我们通过远景、建筑、逆光、夜景等拍摄场景可以看出,iPhone X成像的色彩、曝光、噪点控制等方面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虚化”效果方面还算让人满意,大部分样张都能满足“主体清晰、背景虚化、边缘过渡自然”的需求,不过某些样张的成像依然不太如意,比如下方红色花朵的照片,主体的顶部就出现过度虚化的情况,可见苹果的“虚化”功力还有待提高。iPhone X的双摄最明显的一个提升就是其长焦镜头也支持防抖(双防抖),而且光圈从F2.8提升到F2.4,所以在弱光环境下,也可以直接使用长焦镜头进行拍摄,与iPhone7 Plus的两倍光变样张对比可以看出,iPhone X的成像在色彩和锐度方面都更胜一筹。(iPhone X 2倍光变)(iPhone7 Plus 2倍光变)续航:常规的一天一冲,就是充电速度慢了点iPhone X的电池容量达到2716毫安时,比其体积还要大的iPhone8 Plus电池容量才2691毫安时,但按照日常的使用情况来看,平时聊聊微信、上网、偶尔打几盘王者的话,基本也是一天一冲。充电速度方面,并不是很理想,使用原装的5V/1A充电头,从10%冲到满电用了3小时45分,使用无线充电估计会更慢,不知道快充会不会有更好的表现。一万元的iPhone X值不值得花?近万元的iPhone X到底贵在哪里?抛去成本、技术这些东西不谈,从体验层面出发,我觉得这台手机最大的进步和改变有三点:Face ID、全新的交互、全面屏。Face ID比Touch ID便捷和自然很多,这是一个值得为它追捧的新功能;全新的交互和Face ID一样便捷、自然,也是一个进步之处;全面屏给我感觉更多的是“炫技”,事实上从实际体验对比来看,跟普通iPhone似乎没什么区别,有时候反而还多了不少槽点,比如“刘海”、四个圆角及底部“白线”对于内容的遮挡,同时5.8寸的屏幕感觉还没有5.5寸的8P“大”。如果为了体验这三点而花一万块,个人感觉有点不太值得,比它便宜一半的iPhone 8同样很实用,当然如果你是为了充值信仰、十周年纪念意义又或者你是土豪则另谈。iPhone X还有很多颠覆性的设计和技术,比如工艺和用料、OLED屏、ARKit、无线充电、双摄防抖、性能等,从这些进步点来看,其实一万元也不是很贵,当然,这是依然还是一台在进步中有带有点点瑕疵的机器,我们更期待的是下代iPhone X可以把各个槽点解决,那么一万元可能更加值得支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百家号作者平台APP
扫码下载安卓客户端
便捷管理文章信息
随时查看文章收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完全成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