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汉字的序顺心思的九字

道教门派种类与道家九字真言详解
道家功祖述老庄,《道德经》说:虚其心,实其腹,专气致柔,能归婴儿乎。道教循之,创胎息法。唐代司马承帧又提倡存想,即存我之神,想我之身,达到入静之境,且用意念导气运行,这是后来金液
  道家功祖述老庄,《道德经》说:&虚其心,实其腹&,&专气致柔,能归婴儿乎&。道教循之,创胎息法。唐代司马承帧又提倡&存想&,即存我之神,想我之身,达到入静之境,且用意念导气运行,这是后来&金液还丹&、&大小周天&等功法的滥觞。
  道家功以长生为目的,主要有正一、全真两大派,两大派分若干宗派,两大派外也还有若干小派。各派在其功理、功法方面也各具特色。尽管如此,无论何宗何派其修持功夫都以炼养阴阳、性命双修为第一要义,都以返璞归真,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都以延年益寿和长生不老为最终目的。
  谓两手名二羽,亦名满月。
  两臂亦称两翼。
  又十指名十度,亦名十轮十峰。
  右手名般若。亦名观、慧、智等。左手名三昧。亦名止、定、福等。
  十度号。从左小指起以次数之上,即檀、戒、忍、进、禅。从右小指起以次数上,即慧、方、顾、力、智。
  五轮密号亦然。从左右小指起次第向上数之,即地水火风空也。
  密教手印
  密教以左手为常静,故名为慈悲之手,渡顽愚众生,右手为常动,故名为智慧之手,渡上根利器,称为&悲智双运&渡尽无余凡夫。合此双手即表示断除&贪嗔痴疑慢&之烦恼障惑,是远离身语意之无始无明,其合掌的姿势名为&印&,即断身业的杀盗淫等3恶业,念佛号等密语,及观诸尊相好庄严,则成涅盘实相之常乐我净。
  九字真言简介
  九字真言,又名奥义九字,分别为: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九字,往往也有人将&阵&做&陈&字,大概是被两者的繁写体搞混的缘故,与之相对应的九个手印(说是九个,其实不过是个虚名,可以从中化出恒河沙数的手印来,又名奥义九字切,括号内是异译法)分别为:
  不动根本印(独占印、普贤三昧印)
  大金刚轮印
  外狮子印
  内狮子印
  外缚印
  内缚印
  智拳印(知券印)
  日轮印
  宝瓶印(隐形印)
  九字真言详解一
  九字源自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卷篇登涉篇,云:&祝曰:&临兵斗者,皆数组前行,常当视之,无所不辟&。意思是说,常念这九个字,就可以辟除一切邪恶。东密受到我国道教的影响(使用护咒法),可是在抄录这九个字时,把&数组前行&误抄成&数组在前&或&阵裂在前&,而沿用至今。日本所传的九字其实出自于密教的&九会坛城&,即&灵镖统洽解心裂齐禅&,九字各有其意义:
  临(灵)
  身心稳定
  表示临事不动容,保持不动不惑的意志,表现坚强的体魄。
  结合天地灵力------降三世三昧耶会
  手印:不动明王印
  咒语:金刚萨市闹
  兵(镖)
  表示延寿和返童的生命力。
  行动快速如镖------降三世羯摩会
  手印:大金刚轮印
  咒语:降三世明王心咒
  斗(统)
  宇宙共鸣
  勇猛果敢,遭遇困难反涌出斗志的表现。
  统合一切困难------理趣会
  手印:外狮子印
  咒语:金刚萨史ㄉ碇
  者(洽)
  表现自由支配自己躯体和别人躯体的力量。
  万物之灵力,任我接洽------一印会
  手印:内狮子印
  咒语:金刚萨式的е
  皆(解)
  危机感应
  表现知人心、操纵人心的能力。
  解开一切困扰------四印会
  手印:外缚印
  咒语:金刚萨势障头ㄉ碇
  阵(心)
  心电感应/隐身
  表示集富庶与敬爱于一身的能力。
  透视、洞察敌人心理------供养会
  手印:内缚印
  咒语:莲花生大士六道金刚咒
  列(裂)
  时空控制
  表示救济他人的心。
  分裂一切阻碍自己的障碍------微细会
  手印:智拳印
  咒语:大日如来心咒
  在(齐)
  五元素控制
  表示更能自由自在地使用超能力。
  使万物均为平齐------三昧耶会
  手印:日轮印
  咒语:大日如来心咒
  前(禅)
  光明/佛心
  表示佛境,即超人的境界。
  我心即禅,万化冥合------根本成身会
  手印:宝瓶印(或隐形印)
  咒语:摩利支天心咒
  道家功的理论体系
  道家功非常注重个人的实践,数千年来,为了寻找行之有效的功法,许许多多的道士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据说五代道士吕洞宾为练开天目穴,进行了极其悲壮的实验,三千弟子死去八百。可以说,道家功法体系就是在不断吸取这些人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道家初期的功法比较简单,除老子倡导的守一法再就是庄子宣扬的心斋、坐忘、踵息、吹嘘呼吸和熊经鸟伸之类的仿生导引功。道教成立后,出于宗教目的吸收了许多古老的养生术和所谓&仙术&,并在总结古老气功的基础上创编了一些具有道教特色的功法后,道家功日益丰富多彩,成为气功史上的一条主流。
  代表人物
  老子即李耳,字聃。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姓庄,名周,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功法详情
  早期修炼功法的内容,主要有心斋、坐忘、缘督、导引、吐纳、听息、踵息、守静、存想、守一、辟谷、服食、房中、行拧⑻ハ⑼獾ぁ⒛诘さ鹊龋旅孀饕约蛎鹘樯埽
  心斋,&斋&即清心之义,心斋指内心清虚宁静。最早出自《庄子&人间世》:&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思是说:大道至虚至静,因此人心应当清虚宁静,以合大道。所以中华道家所讲的真正斋法,不是外表吃素谓之斋,乃指内在的心里干净,这也是中华道家修养的高妙义谛之所在。
  踵息,指内呼吸功深,而达于踵。据《庄子&大宗师》:&古 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意思是说:古代修道的人,他们睡觉不会做梦,他们醒来不会忧愁,他们吃 东西不求厚滋味,他们的呼吸很深很深。有道之人的呼吸,可以由内直接到达脚后跟;平常之人的呼吸,只能够由外到达于咽喉。这是修道人所用的内呼吸,与平常 人所用的肺呼吸,决不相同。一般人用深呼吸,呕疃嘀荒艿酱锏ぬ铮欢械勒嫒说暮粑纯梢灾苯拥酱镒愫蟾杉糯蘖兜恼嫒耍丫弑负苌畹男蘖豆 夫。
  内丹,指以人身三宝精、拧⑸褡魑┪铮谔迥谛蘖冻傻ぁ1收呷衔诘さ男蘖斗椒ㄓΦ痹缬谕獾ぃ钥础蹲印匪毓愠勺咏痰夹频鄣囊幌埃词舾卟愦蔚哪诘しā5涿疲擞肽诘は喽远裕谒宄甭薷×妒克赵收咽局堵薷∩街尽罚&(元朗)乃着《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推测内丹开始流传较为隐秘,由苏元朗着书始才显露于世。至唐末出现钟离权、吕洞宾所倡之&钟吕金丹道&,内丹学说遂逐渐形成完整系统,自后流传久远,成为中华道家修炼法之主流。
  中华道家修炼学,就是在以上众多修炼方术的基础之上,经过历代修炼家的不断发展完善,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完整体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既已光辉于远古,亦必照耀于未来!
  (注:&&,在道家修炼之中指先天之呕蛱迥谘牛郧鹩诳掌⒑粑蛱迥谝跗)
  门派种类
  道家功法非常之多,我们概括归纳为若干门类。这些门类古已有名称的,昼沿用古称;古时未有名称或名称不确切者,由我们冠之以名称。由于尊重门派的规矩,对有些功法只介绍入手练法,而不披露后面的内容。
  道家功法包括道教未成立前,为道家所修炼之功法及道教成立之后寓于道教中的气功。道家气功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练养派,通过不同的练功方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以达到长生久视,返璞归真;另一类是符派,用画符、掐诀、念咒等方法来达到治病健体的目的。符派本属正一派的一部分,我们把正一派中的修炼功法划归练养派中,将符的内容单独列为另一大类。
  练养派
  练养派可分为自然无为法门、周天法门、服气法门和导引法门四种门类。
  一、自然无为法门(又称清静法门)
  这一门派主张最根本的清静无为,属于老子所讲的 & 常无欲以观其妙 & 和庄子所讲的 &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 & 。它不管形体,不管气,练就是把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统一起来。其中又有不同层次的功法。
  (一)纯自然无为法。
  (二)清静观光法(又称观光法)。
  (三)性光法(又称清静性光法)。
  (四)玄关法(又称直入玄关法)。
  (五)心斋法(又叫听息法)。
  (六)自然周天法门。
  (七)守中法。
  二、周天搬运法门
  练气功的人把真气沿经络循行一周,称为周天。一般将真气沿任、督二脉循行称为小周天。小周天加上循行四肢为大周天。即气从丹田到会阴后,从一侧腿内侧下至涌泉,从脚趾经脚掌外侧上至尾闾,再从另一侧腿下,上来之后沿督脉上至大椎后,从一侧臂下,下来后再从另一侧臂下,回至大椎穴后继续沿督脉上头部,然后沿任脉下。周天搬运法的特点是用呼吸催动或用意念调动体内真气按周天路线运行,练气修脉,使内气充足,经脉通畅,精、气、神合一,最后达到高级境界。
  可分为卦爻周天、经脉周天和意念周天三大类型。一般而言,卦爻周天是从精入手,炼精化气;经脉周天是从气入手,使丹田真气入于经脉;意念周天从神入手,用意念搬运体内混元之气。三者都要以清静为前提。
  三、服气法门
  四、导引法门
  对于上述四大类练养法门,古人认为周天法门是道家正宗,清静法门是道家精华。但曲高和寡,练清静法门的人很少。服气法门和导引法门则被视为旁门。我们从人体生命科学来看,认为这些功法都是好的。至于道家正宗的周天功门派很多,有北派和南派两派。北派属清修,一个人自己修;南派主双修,讲阴阳和合。北派在中国内地占统治地位,南派为秘密传授,北派称南派为泥丹法,其实南派并非都是泥水丹法。
  符,是道教常行之法,符指画符, 指印木之图文,认为是通神之灵文,用以禳灾祛病与练功。道家有三山符 之称,上清 出于茅山,灵宝 出于阁皂山,正一 出于龙虎山。 符 派并非专技画符和掐诀、念咒。符 派中也有练练养法门的,依其功法分别归入周天法门和清静法门里。专技符咒者按其祖传功法,有特殊练气功的的内容,不像祝由科完全不练功。符 派练得最多的功法是凝神法、存神法和假想法(这些功法有些练养派也练)。
  凝神法是把意念和目光放在体内的某一部分或体外的某一事物上。在体内的多为建里穴、鼻尖,更多的是外眼角;在体外的多为灯、球。看体外之物,要求瞪着眼睛不眨眼地看。开始练瞪眼看时,眼睛会有发痒、流泪等不舒服感,以后便会慢慢消失。练久了小如针尖大的东西可以视若很大,甚至一望无边;也可以什么东西都看不见。它的机理是:集中精神看久了,大脑皮层反就累了就不去反应,大脑也就入静了,体内气机便发生变化。
  存神法是把意念放在体内某一脏腑上,把它作为一个神存于体内。凝神法与存神法本是两个不同之功法,但常被混淆,将凝神法称为存神法。符 派也有练存神法的,但不如练凝神法的多。
  假想法是用意念假想某一事物,然后意守住它。假想之事物,有自己设想的,也有老师事先灌输的。
  修真详情
  道家功法[1] &,从北五祖、南五祖,至七真师祖,已有一套完整的性命双修功法,既是金液还丹,也是九转还丹法。其功理功法是以阴阳的造化,用清、浊、动、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的原理,以顺逆颠倒之法。顺去生人,逆来生仙。生仙也有十月怀胎,三年乳哺,九年调婴。丹经有云:&炼己无限,修仙有程。&炼己者即是从筑基到炼己,期限不定,而因人而异。修仙有程者,即是十二年,称为一纪飞升。修仙节次有九:一筑基,二得药,三结丹,四炼己,五还丹,六温养,七脱胎,八得玄珠,九赴瑶池。初三节炼精化气,可为人仙。中三节炼气化神,可为地仙。后三节炼神还虚,可为天仙。如筑基未能复成强健之体时,不能得药。不明三候,无结丹友,未以特定周天运数时,岂能结丹。炼己未熟,不能还丹。温养功行未满,不能脱胎,脱胎后须经七七四十九,三年乳哺,九年调婴。修丹每节功成,各有印证。结丹有成时:是人仙,是罗汉,金刚不坏体。无漏尽通,出现六候,毫光四射,外肾不举,阳关一闭生命长。还丹温养成圣胎时:已入大定,是地仙,是菩萨,具无四相,自行辟谷,胎息。手无六脉,发白重黑,齿落重生。脱胎得玄珠后:是天仙,身外有身,天人合一,具有六神全通的特异功能。有志斯道者,应明白这一修炼过程与效验,但也应具备有四大条件:法、财、侣、地,才能有力地完成此项金丹大道诸功果。
  修真理论基础
  修真又分现实修真及小说修真。小说修真的名词和境界不具备任何可行性,仅为小说家言,供人娱乐。
  通过烧炼金丹,服食来达到长生的外丹术已逐渐没落。现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内丹学,即丹道为主流,讲究修炼神气。
  老子道德经曾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于道。其名词为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后又增添炼虚合道、虚空粉碎一说)即精气神的返还过程。又因人精气不足,又创出补足精气的练精化气,使人从后天补亏达到先天,以便开始修炼。
  唐末五代以来,以内丹说理解《参同契》的流派逐步压倒外丹派,成为仙学的主流。着名内丹学家钟离权、吕洞宾、崔希范、陈朴、陈抟、施肩吾、刘玄英、张伯端等以内丹仙学度人,奉《周易参同契》为丹经之祖,《参同契》作为仙家修炼秘典的价值被社会所公认。当时内丹仙学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开始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门派。这些内丹门派皆远溯黄帝、彭祖、王乔、赤松,依托老子。
  一派自称传自关尹子(唐代封文始真人),故称文始派。另一派自称传自东华紫府少阳帝君王玄甫(汉代人),故称少阳派。文始派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法本《老子》、《庄子》、《文始真经》,属最上一乘虚无大道,虚极静笃,大彻大悟,盗天地虚无之真机,顿超直入,齐是非,同人我,进入无天无地的混沌境界,修性而兼修命。少阳派主张性命双修炼养阴阳,以有为法而至于无为法,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诸步骤,次第分明,门派繁衍甚广。
  自唐末五代以来,少阳派有钟离权、吕洞宾、陈抟、麻衣道者、火龙真人、刘操、张伯端等大开法门,历经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逐渐形成南宗、北宗、中派、东派、西派、青城派、伍柳派等门派。因而内丹仙学中有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阳派最大的说法。另有元、明间张三丰真人,综合了文始派和少阳派之所长,创三丰派(又称隐仙派),既不执于有为,又不执于无为,于阴阳栽接中创一清净法门,兼具南宗和北宗的特点。
  这些众多的门派,从功法上讲,略分三类,其一是阴阳双修的栽接法门,其二是清净孤修的静坐法门,其三是阴阳栽接派和清净孤修派的结合体。
  根据门派不同,所持论调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情况又不同,功法亦千变万化。
  世俗修真门派以东派、西派、南派、北派、中派]划分,隐世门派为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别,此处不便多述)简而言之,修真方法无人引路不可私自修习,否则后患无穷,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当受骗。
  功法详解
  道家功有守一、吐纳、导引、行气、存神、坐忘、心斋、还精、辟谷、踵息、胎息、内丹、太极拳、八卦掌等,其中守一、导引、胎息、存神、内丹最有代表性。
  所谓守一,即指意守一处,是一种通过反观内省达到调和形神的内修功夫。守一法始于先秦,〈〈道德经》中的&抱元守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庄子》的&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皆为道家守一法之滥觞。老子认为,守一可以有效地入静,入静又可以保养人体真气,使人长生久视,还能&体内达外&,获取道的真谛,故应&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道教奉老庄为本教始祖,同时继承了道家守一法,《太平经》明确指出:&守一之法,为万神根本&。&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太平经》还指出守一之法百日为小静,二百日为中静,三百日为大静,大静成功后&此神可睹&。
  守一法虽然简单,却是道家意守功最基本的方法,后世一切以意守为主的功法,或多或少都包含&守一&的内容。
  道家功中有很多注意呼吸锻炼的动静相兼的功法,其中胎息法是道教徒们最喜欢习练的功法之一,从史料记载看,很多着名道士都练过此功。
  胎息即闭息。相传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龟息气功,到汉代才演变为胎息。《后汉书。王真传》:&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贤注曰:&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属道家密宗,是种极缓慢而深沉的呼吸,故也称潜呼吸。由于此功技术性很强,非有师父传授才能修炼。据说胎息功练成后&谓之大定&,可达到食气和辟谷的神奇境界。
  唐代以前,道教主要以外丹实现肉体的不死和飞升。唐代后,外丹衰落内丹兴起,炼气结丹成了道教徒主要修持功法和追求的最高境界。
  道教内丹功把炼气结丹分为四个修炼阶段:
  1.筑基。即练好身体,达到精足、气满、神旺的&三全&境界,为炼丹创造必要条件。
  2.炼精化气。即将精与气合炼而成气,达到&三归二&。
  3.炼气化神,即将气与神合炼,使气归神,达到&二归一&。
  4.炼神还虚,即&练一还无&达到与道合真的最高境界。道教传说内丹术练到此境界,能在体内产生形状&大如鸡蛋&光辉灿烂的金丹。
  运功路线:由尾椎向上至百会,再由百会至丹田。
  呼吸法:吸气时鼓腹,呼气时收腹。
  内丹功是道家功中最高级、最严谨的功法。
  文化困境
  无人领导改革
  一个宗教盛行久了以后,必然会产生一些糟粕与包袱,所以常常必须注入新血轮或加以改革,才能使它适应时代而历久而弥新,也使它的理论及传教方式,愈来愈完善。举例而言,佛教由创立于印度,而能成为今日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实是不断的摄取别人的长处以为己有。小乘的佛教倡无常、苦、空、无我,是以出世为主的宗教;到了大乘,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土文化影响,大量吸收魏晋玄学的道体论思想,开始转变而主张常、乐、我、净。到了唐代,又转而为崇坛好祀的密宗,深入于凡民求财治病的平常生活中。到了民国后,西风东渐,传统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佛教的太虚法师便在民国二年,大力倡导佛教革命,从教义、组织、财产等方面着手,主张人间佛教,摆脱了佛教只重出世(死人)的宗教,转而为活人的宗教。这些转变虽逐渐使得佛教成为非佛教的佛教,在当时也都招来了强大的反对与争斗,但却使佛教因此而能生存下去。太虚的佛教革命,对佛教的贡献不可谓不大。详加说明于下:
  太虚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0)十二月,十六岁出家。在清末民初时,当时的社会巨变,西洋风潮大量涌入,达尔文进化论盛行,太虚学佛之余,深感社会民俗的巨变,也领悟到佛教改革的必要。清末之时,太虚即常与革命党人相往来,民国成立后,太虚便主张佛教革命,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太虚于上海八指头陀追悼会上倡导:
  「佛教宜革命有三:一组织革命,二财产革命,三学理革命。」但这样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佛学丛报》丑诋为妄人邪说,视之为陷害释迦牟尼的提婆达多;文云: 「太虚和尚演说:佛教宜革命有三:一组织革命,二财产革命,三学理革命。&&本报按:佛教革命之名词,发现不久,度亦妄人之邪说耳!若大庭广众之间,明目张胆,放言高论,则未免肆无忌惮矣!然即如某僧演说,佛教宜革命有三,亦唯第二条财产问题,尚有讨论之余地。若第三条之牵涉学理,窃恐非自命新佛之提婆达多从地狱复起不可!至第一条之组织革命四字,则不但无理由之可言,且并逻辑亦不可解矣!」
  太虚的改革主张,虽然一开始即遭受到来自佛徒自身的攻击,但太虚依然不变初衷,陆续于《佛教月报》发表《致私篇》、《宇宙真相》、《无神论》等文章,否定造物主,也否定灵魂说,以为「无神即无造物主,亦无灵魂,而一切皆以无为究竟者也。」 太虚将佛教看做是无神论之宗教,而「无为」一词,用的更是道家语。可以看出在教义的解说上,太虚和传统说法是有所差别的。太虚更在民国四年(公元一九一五年)撰《整理僧伽制度》,所建立的佛教组织架构,颇类似西方天主教组织模式,主张政教分离,「分教所、教团、教籍、教产、教规,分别为之议制度,实行集产制。」 并撰《人乘正法论》将佛教的五戒十善做为在家信众的道德规范,拟以此深入民间,改良社会。逐渐把佛教出世间变成世间化。民国九年(一九二0年)二月,太虚创办的《海潮音》杂志创刊号开始发行;《海潮音》杂志为佛教的重要刊物,太虚利用它来倡导自己的改革主张,曾用本名或笔名在此刊及不同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太虚本人培养出不少学生,其学生也感染了太虚的革命热忱,为了要达到改革佛教的目的,不断和当时广大守旧僧众相斗,其间不惜语出偏激之言。在太虚所辖的佛化新青年会发动激烈的改革运动时,曾对印光等类的传统僧人,散发传单,予以攻击,并称印光为「第一魔王」。
  太虚学生宁达蕴、张宗载等佛化新青年会将印光、谛闲说成是大魔王;太虚的学生大醒称印光、谛闲是「猪头长老」,称王一亭、黄涵老为「蛆虫居士」;用词都是极为苛虐,令人惊心动魄。我们由印光信中所说「其传单有三数千言」,且太虚弟子将印光等僧人称为「魔王」、「猪头」,可以想象彼时佛教改革派攻击传统僧人的激烈情形。这种情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乘蜕变成大乘时,传统的小乘佛教和改革的大乘佛徒间激烈的论辩,交相攻击,甚至杀戮等情形。其后虽然大乘胜了,然而小乘的教义教理依旧被吸收,并保留了下来,小乘、大乘由矛盾对立,而终归于统一。同样的道理,现代化的改革派佛教虽然随着时局的变改,而取得了胜利,但以印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势力,他们所坚持的传统修持法门,尤其是专心于念佛等简单易懂的往生净土法门,也被现代佛教所吸收并宏扬。 上面详述太虚的佛教革命,主要的是用来看出一个宗教的改革历程是艰辛困苦的,但却又是不得不如此。 反观道教,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认为有生不必有死,以一己之力,与天争胜,追求永生。据《史记.封禅书》所载,求仙之说战国时已盛行。自周迄今,其间较大的改革有东汉张陵的五斗米道、北魏寇谦之改良了科仪、金(宋)时王重阳创全真道;这些变革都不如佛教的大。而自南宋以下,近八百年来,并无新的重大改革出现。尤其民国以后,整个社会思潮及社会形态,在西方的冲击下,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中西新旧各种宗教纷陈并起,道教并无调整自己的脚步来适应它,也没有完密的教团组织、布道方式,无法和其它的宗教相抗争,因而逐渐丧失了它的信众,而走向式微。道教的式微和没有有力的人士领导道教改革有关;底下再略举数项,论述其主要式微原因于下:[2]
  重术轻学,信徒的素质难以提升
  道士,要他演述科仪,可以长达三天三夜;但要他讲经说法,则难以启口,也难以维持半个小时。「学」与「术」严重失调。今日在台湾许多宫庙的住持,不仅看不懂道经,甚至误把佛经当道经来诵念。宫庙的住持及信众,普遍存在素质低落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形成,虽然原因很多,但是道庙重言。[2]
  「学」,则是主要原因之一
  「术」是指科仪、风水、占卜、命相。「学」是指对经书道理的阐扬。台湾及东南亚一带的华人社会,非常重视俗称「山」、「医」、「命」、「相」、「卜」等五术。山(仙道),指静坐、炼气、养生、药饵、灵修等。医(医疗),指针灸、方剂、推拿、食疗、心灵治疗等。命(算命),指紫微斗数、八字、四柱等。相(勘察),指手相、面相、骨相、名相(姓名学)、墓相(阴宅)、宅相(阳宅)、风水勘舆等。卜(卜卦),指易占、六壬、太乙神术等占卜术。这些流传久远的术数之说,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唯过度重视「术法」科仪,而不从哲理着手配合来论述,易使人诬指为迷信。「术」须有「学」来做领导、介绍,才不致流于庸俗低劣,且术越深,修持应越高,才不会以术为恶。「学」是指经书中的哲理要义。道经中不乏好的经典,有些谈论义理,如《道德经》、《南华经》、《黄帝阴符经》、《太平经》、《周易参同契》、《抱朴子》、《清静经》、《悟真篇》等等,有些涉及民俗如《北斗经》、《南斗经》、《老子守庚申求长生经》、《受生经》、《玉历至宝钞》、《玉匣记》等等,这些均必须有人来加以简择,以古籍今译的方式,将其义理及其对后世民俗的影响,介绍给世人。 今日道教的术法太过,而学理的认知则普遍受到忽略,造成了信众的素质难以提升。[2]
  三、缺乏教团组织,传教无方,无认同感
  今日世界的宗教,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甚至台湾的佛教、新兴宗教等,大都有定期聚会(或经常聚会),有教团组织、传道方式。但相对的,道教徒则是一盘散沙,平时各人拜各人的神,并无定期聚会,各宫庙也互不相属,无人讲经传道。拜妈祖的,自认是妈祖信徒;拜关公的,是关公信徒;对道教神只毫无概念,对道教也无认同感,甚至不认为自己是道教徒;有的更刻意去攀缘佛教,弄成道庙由和尚住持,而成了非佛非道的怪现象。所以在台湾虽然有不少香火鼎盛的宫庙,但却因各自为政,无认同感,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2]
  四、缺乏讲经布道者
  宫庙的住持及道士,终其一生,大都以科仪术数为职志,能讲经说法者极少,也无定期公开的讲经活动。台湾无线的电视台甚多,定时播出佛教讲经节目的,有六七个,甚至有许多电视台是整日播放佛教节目的。佛教有自己传道的专用电视台。除电视台外,扩播电台亦有佛教讲经节目。相对的,在电视台或播音电台方面,几乎全看不到道教的讲经节目。如此传道,如何能得信众?而在培养人才上,虽有一间小规模的木栅道教学院,也一直没培养出能讲经传道的人才。一个缺乏主动向民众传道的宗教,在起跑点上已输了一大截。不培训说经人才,不重视说经人才,将使道教在年青一代的信徒中迅速流失。老干而无新枝,其后果可想而知。[2]
  五、修持法门过于杂散,未加整理
  在世界各宗教中,常将信徒分为「圣」与「凡」二者。一般的民众为「凡」,经过特定的宗教修持法门后,才能转「凡」而为「圣」。「修持」在宗教活动中,占着极大的分量。以道教来说,悟道者为圣,未悟道者为凡。凡夫为凡,神仙为圣。一般民众,未加修持为凡;对社会人民有贡献死后成「神」,及由积善并加修持而来的「仙」,皆属「圣」。由凡入圣,须以修持(修炼)为桥梁。 道教由于流传久远,所以派别众多,修炼法门各异。正一重符,上清重存思,外丹主黄白,内丹炼精气神,房中重男女和调;此外,祷祀、召遣、药饵、避谷、食气、守一、清静无为等等法门不一而足。在今日好简恶繁的功利社会中,须有人来简化其修持次第,循序诱导。道教的众多法门,如无人来加以综汇整理,初学者将难以入手,也无法吸引信众。
  六、过度的包容,丧失了自己
  兼容并蓄,本来是一种美德,也应是成功的条件之一;由于道教有宽广的包容性,所以在中土,虽有宗教争执,却不会产生宗教战争。而争执的结果,则是逐渐走向融合。但过度的包容,却反而使优点变成了缺点,丧失了自己的特色,而成为失败的主因。自宋以下,长期来大量混佛入道的结果,造成了今日的民众不能区分佛教与道教,以为拜佛即是信道。这种情形不仅在台湾如此,在海外的华人社会也如此。笔者今年三月初曾到新加坡开会,道教界的李至旺道长告诉笔者说新加坡有的道庙甚至将印度神及回教神一起设在庙中来拜,但这种看似宗教融合、民族共存的大胸怀,不仅得不到认同,反而招来了印度教徒、回教徒的抗议,认为亵渎了他们的神只。这个例子说明了过度的包容,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包容并非坏事,但必须有选择性,也不能仅从包容对方神只入手而已,而是须从哲学义理、科仪、传教方式等多方面上着手,用包容来将对方长处摄取为己有,如此才能得蒙其利。道教包容,促成了佛、道的融合,但过度的包容,也让道教丧失了自己。举例而言,由于明末《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的倡导,于是道教将观音、锭光佛、文殊等神吸收为己神,同属玉帝所辖。但因给予过高的地位,这样的做法,反而造成佛、道不分的后果。相对的,佛教虽也吸收道教的神只,如关公在道教的阶位是帝君,然而佛教却把他说成是受智渡化的神而已,阶位仅是佛教的护法神,地位低下可知。道教将佛教的神置于高阶,佛教将道教的神置于低阶,于是相形之下,造成了佛在道上的误导
  历史发展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另外,与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道家学者多出自宋、楚、秦、齐等国,暗示道家思想与夏朝、殷商文化密切相关。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3、兴盛:老子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着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庄学派外,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彭蒙田骈慎到派、老子学派和宋尹学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国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辉煌: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阚泽记载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黄老之书升格为经在汉武帝尊六经之前。
  6、压制: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崇尚儒术&,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
  7、复活: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
  8、潜藏:魏晋南北朝后,虽然道家思想屡次成为大乱之后治国的急救包,也是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但它绝大多数只能在哲学科技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直到唐宋时期道家又发展至鼎盛,故学者言唐之佛教思想、宋之佛儒思想均处&伟大时期&,但其间道家实力却压倒二教。到了元朝道家变为缘化状态。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且道家对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
  9、复兴:晚清,随着西方的冲击,儒家统治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道家与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多有相合之处,故道家思想再次复兴。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精炼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并得到陈鼓应等人热烈响应,此后有唯道论、道商、天道自由主义、自化论等新的理论出现,其中像道商这样的理论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道家经典
  《道德经》、《道家易学》、《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列子》、 《六韬》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黄帝内经》、《易传》、《金人铭》、《巾几铭》、(《语丛四》说话之道)、《鬻子》、《鬼谷子》、《恒先》、《彭祖》、《太公》、《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书》、《孙子兵法》、《守白论》、《楚辞》、《i冠子》、《尸子》、《行气玉佩铭》、《关尹子》、《子华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引书》、《脉书》、《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太玄经》、《论衡》、《灵宪》、《张河间集》、《道家易》、《数术记遗》、《玄象诗》、《守弱学》、《世说新语》、《抱朴子》、《苻子》、《天文大象赋》、《刘子》、《步天歌》、《乙巳占》、《李白全集》、《化书》、《玄真子》 、《谗书》、《无能子》、《千金方》、《伯牙琴&超然观记》、《革象新书》、《逍遥咏二百首》、《易龙图序》、《皇极经世书》、《东坡易传》、《测圆海镜》、《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郁离子》、《各晋魏玄学着作》、《各重玄学着作》、《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学者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然而道家典籍浩如烟海,除上述所列主要典籍外,还有众多经典着作,留有华夏文化热爱复兴者去翻看学习。
  注:各《道家典籍注疏》是解释道家经典的权威教参。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是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道家思想主要表现在这些注疏中。
  道家类别
  近年有人认为道家的名称始于司马谈《沦六家要指》.其实在司马谈之前.汉代初年已有道家之称了。《史记&陈丞相世家》云:&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又《齐悼惠王世家》记齐相召平说:&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足证秦汉之际已有&道家的名称了。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复杂的学说,自上古至今,已历数千余年,中间自然会经过许多发展的阶段,出现许多不同的名称,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它的较早时期,按地域与时间则有郑道家、晋道家、秦道家、楚道家、齐道家、战国道家、先秦道家、原始道家等种种称谓。按方向则有北方道家与南方道家。从战国末至秦汉是一大阶段,当时人称&刑 ( 形 ) 名法术之学&或&黄老道德之术&。到魏晋又是一大阶段,史称&玄风&、&玄学&。各阶段之道家虽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但又都带有自己的特点。道家思想,&皆仰取诸象于天,俯查诸度于地。&效仿天地而为,行为方式则是&为无之事,行不言之教&。&与时迁变,应物变化&。后因侧重点不同,而分化为不同派别,形成了多种派别。仅据《汉书.艺文志》载班固所推崇的史官道家流,就有37家,共993篇。道家现存为四大学派:黄老之学,老庄之学,杨朱之学、道教之学。余者经秦火,汉火,书葬(用珍贵的典籍孤本当做陪葬品),衣冠南渡皆亡佚。
  老庄之学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为无为而使人退欲消妄,削其物性,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清静无为。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其&不参物事,不与物谋&齐物而论的思想,成为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其内部有玄学、重玄学等。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王弼、郭象、竹林七贤、张湛、韩伯、陶渊明、袁宏、成玄英、王玄览、李荣、李白、唐玄宗、苏轼、陈景元等。代表作:《老子》、《庄子》、《竹林七贤文集》、《世说新语》、《各晋魏玄学着作》、《各重玄学着作》、《各道家学者典籍注疏》等等。注:两千多年来,人们往往把&老庄&&道教&和&道家&混为一谈。其实,&老庄&和&道家&并非一回事。人们所称的&老庄之学&,本是指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但由于&道家&在战国就已开始分化,出现了不同的分支和思想倾向,而到战国中后期、秦汉以后更趋复杂,所以,不能简单、机械地把&道家&与&老庄&&道教&混为一谈。道家是整个道家众多庞杂流派的统称概念。老庄、道教只是道家众多学派之一。
  黄老之学
  黄老派以两相自然为本,事因之而循之,物因之而动之,法天地之使万物自然,甚至不得不然而为,以无为谓之使物我自然,以使物我共逍遥,善于行不言之教,使人自化。形成一种&大音希声&般的&仁&,故看似无所作为,实则无所不为。
  主张&不贵治人贵治己&,因俗简礼,与时迁变,除衍存简,休养生息,成了历次大乱后政府的治世急救包,同时也与中国古代盛世关系密切。代表人物为黄帝、姜子牙、老子、文子、列子、范蠡、管子、田骈、宋、尹文、i冠子、屈原、吕不韦、刘安、严君平、扬雄、王充等等。代表作:《太公》、《老子》、《文子》、《列子》、《黄帝四经》、《黄帝内经》、《慎子》、《i冠子》、《管子》、《尸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太玄经》、《论衡》等等。
  杨朱之学
  杨朱派则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不与物往以不染物性,无为以两不相累,两不相扰。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代表人物杨朱、告子、巫马子、孟季子、子华子、詹子(詹何)、魏牟、田巴、儿说、公孙龙等。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代表作:没有着作传世。大体源出《老子》(如《老子》第十三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道教之学
  道家弟子张道陵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结合秦汉方术巫术,成立了道教组织。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学派以张道陵等为代表,代表作:《道藏》。
  除了上述着名道家学者外,还有姜尚、许由、巢父、韩非子、黄石公、曹参、汉文帝、汉景帝、窦太后、汲黯、王充、王导、谢安、李世民、李隆基、李白、李泌、刘基、傅山、严复、杨增新、颜廷利等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也服膺道家思想或者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历来也被视为道家人物。
  部分观点
  &道&即是道体,是一形而上意义的实体,道体并不是孤悬独存,与世间截然分离的,&道&是超越时空等一切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道体本身所涵蕴的性质,正是世人进行自我修养的依据。道家诸子特别强调&体道&,指的却是一种实践修养的功夫,要求践履者对道体有一切身的体悟,并就此体悟加以贯彻力行,务求通过践履的功夫令践履者把握道体的特质,且将这特质透显出来。
  道不可道
  道法自然,自然非死物,故道无常道。道变应事而变,言之则死。不能像儒家一般设立一个基本行为准则,过于死板,容易过时,陈旧。应循时而变道,循道而变行为。且人所有物性不同,故其复命归根求真方式也不相同。亦可说为人之道不同。故道德经不言何以得道,而是定了一个得道之人的模板。供后人分析效仿,得自化,自得道。
  贵时主变
  社会的大变动要求政治制度的革新,诸子百家都了解这一点,但理论上的说明则是另一回事。应该说,就对&变革&的思考来说,道家在诸家中是最深刻的。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曾强调道家对变革的态度,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因时为业&&因物与合&&圣人不朽,时变是守。&司马谈认识到了道家&贵时主变&的特点。
  人得虚无,则心灵清明。不需风湿刻意而为,行善举而不以其为善。故为事弗居,未得弗惜。不为物所累,超然物外,为而弗居。心无邪念,故不需用&仁、善、义&而压制邪念。也因如此,被人以为绝仁弃义,心无仁义。
  道家待人处世,待人如待己,皆以一而不变。相对儒以仁义而为,道家待人多以虚无,齐物,弱柔,纯粹,素朴,亦使人得虚无,齐物,弱柔,纯粹,素朴。即&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会因孰人得道而赏,孰人失道而罚。天上下的雨,既滋润善人,也滋润恶人。故法天地之心得齐物,不以是非功过而累,超然世外而非刻意为之。
  道家尚柔弱,&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正是阐明了道家尚柔之目的。
  &柔者,道之刚也,弱者,道之强也。&而由此我们可以略微推衍出道家少许思想方式。
  天道行健
  健生者道之大德,行德者道之妙用,惟其至健,所以能行。行健二字,足概天道之精。循天理因人之善性而不循人之欲而生生不屈者是为不息。君子以自强者法道之健,以不息者法道之行,谓之人以合道也,日新又新,即行健不息之意。如草木生长,冬至以归藏,春来以连山。故老子曰:自胜者强。
  道家素有大道反之说,故《论六家要指》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常用有为,而道用无为,实则无为无不为并重,&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其用心仍在不去,看似不作为,却已有为之极。再如《道德经》五千言,其中多有有无相生,祸福相倚之言。道家重本舍末,人之所好不过得、有、居上、载乐,而道不刻意于此,自然而为,反有大德,大有,大乐。从侧面上反映出儒道之分:儒生通过约束自己,建立强大的超我体系,用超我来修改本我的需求,但也因如此,稍有不慎,超我失控就会害人害己。而道家则从本我出发,从人最本源的欲出发,不仅做了好事,而且不会给大脑传导一种&这是好事&的信号,而产生一种对回报的期待,和未得到回报的不满,反而做事不掺杂目的性。
  纯粹素朴
  众所周知,道家于事,莫不是重自然而为,以至心身舒爽,不为物累,自然而为并非听任自然而不作为。而是以一种不刻意的态度而为。不虚伪不做作,一便是一,二便是二,没有太多欲妄和情绪道家于物贵本而舍末,贵素朴而舍智妄,&为学者曰增,为道者曰减。&于是减之又减,便可达到一种自然的境界,心如新生于世,不与物饰,真朴无巧的状态。
  道法自然,也是同样映出道家对真对朴的追求以及对世间智巧之风盛行,人皆失其淳朴之心的憎恶与反思。
  基本概念
  若是说儒家的中枢是仁的话,那么道家的中枢便是自然。依道家来看,儒的倡导虽好,却只能靠严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则内以伤身,外以乱人。宋朝时,儒生发展到&存天理、灭人欲&便可看出。而道以自然为本,以人天生之欲而推之,更加贴近于人的生活。再配以虚无为体,柔弱为刚,执一以为,齐物为心,则可以做到二厢自然,智愚相宜,强弱相合,以致物我两忘,这是一种木音希声般的仁,故对于儒的&温检恭良让&的人德,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虚无、齐物、守一、柔弱、纯粹素朴&五德。完成五德之后,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义&。
  人之所好,不过有、得、是、居上、乐。而道家不载于此,以自然而为,仅得大有,大得,大是,大乐。&人皆知持物之乐而不知不持物之乐。&正是说明了道家追求自然的目的。而自然的极致,则似婴儿,无识无是,不受物性。可谓之自然之至。能做到这个境界,道家叫做至人。
  道家是否消极
  道家是否消极,历代以来众说纷纭,而如今较大的误解主要有三处
  (1)认为道家求于无用,居于下垢,消极避世。
  翻开《老子》《庄子》书中随处可见守弱、无用、居下之词。然而,道家之意却并不求于此,正如一个人面对其上司时低眉顺眼说是谦礼与面对其下属时低眉顺眼说是谦礼的不同一般,道家更注重的是功成与弗居,生而不有的不为物累的超然状态,而不是用这些去甚求于委身保命,载于生,懒的人的借口。此外还常有人认为道家避世,却也并非如此,&道存则隐,道废则现。&这句话一直出现在诸多道家典籍中,而真正避世的,是那些以道家为外壳不敢面对现实的&类道人&而已
  (2)认为道家听任自然,无为便是无所作为。
  道家常见的&无为&两字表达的意思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循道而作,法天地而为。其实无为正是有为的极致,让人变得淳朴自然,不做恶事,让人自化且自得富足,看似自己本应得到这一切,即民皆曰&我自然&,且道家并非听任自然,万事听天由命,而是自然而为,自然而生,不染物性,不为物累。
  (4)认为道家愚民
  老子说&虚心&与&实腹&&弱其志&&无知&并没有愚民的意思,如果老子真的提倡不要有欲望,那他何必又要强调&实其腹,强其骨&呢?老子并没有否定人欲望,而是两者并举或共存,虚心使人进步,虚空的心才能装得下更多的智慧和东西,实腹就是要吃饱,吃饱才能强骨健身。自然就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虚心&与&实腹&,一阴一阳也。&无知&并不是不学无术,而是放弃心智的有声思辨,重现自然而然的直觉。&弱其志&并不是愚弄百姓,而是弃绝心智的私动杂念,重现心灵明鉴的本能。老子不是要老百姓变得愚蠢,而是要老百姓别去耍小聪明。如果老子真的是否定贤能的话,那他何必又要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圣贤的作为呢?老子认为老百姓不该追求小聪明。言正若反,如果小聪明是&智&,那么人们就要有质朴若&愚&的大智慧。什么是大智慧?那便是道,便是自然。如果人们都得道拥有了大智慧,那些有小聪明的人又怎么敢胡作非为。人民不要去自以为聪明,追求逐利被欲望牵着走,最后人为物役。一切都应顺自然天道而行,如此无为无欲发展,则无所不为的发展,人类终回走向天道最完美世界,而不堕入恶性循环,走不出杀与被杀的怪圈。
  学派关系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道家与法家的关系主要是黄老派与法家的关系,从学术渊源上来说。法家学派非常重视道的规律性,明晰了&道&与&理&的关系,对道家思想有继承和改造。而他们重点阐述的所谓法术势,都是黄老道家首先提出来的。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所以许多人认为,黄老道家和法家一样都是&人君南面之术&。但是,黄老道家坚持&道本清静、以道生法&的原则,和法家学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另外,黄老道家主张兼采百家,这也是新起的汉朝要用黄老思想拨乱反正恢复经济的重要原因。
  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两翼,道家和儒家的关系比较复杂,它们之间有互相学习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请教过老子,黄老道家和儒家也曾互相影响。但是,当时儒道之争已见端倪,孟子对杨朱、庄子对儒家,荀况对庄子,都有过强烈的批评。到了西汉时期,儒道之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司马迁曾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汉武帝执政后,儒家成了胜利者,而道家被压制,直到魏晋时期,玄学兴起,道家重新复活,儒道之争也重新开始,不过这一阶段主张儒道调和的观点更为流行。魏晋之后,因为纯用儒家会带来王莽式的灾难,所以以后的统治者大多都是&外儒内法&,或者是&外示儒家,内施黄老&。在许多朝代立国初期,儒家思想和黄老思想互为表里,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宋明时期,许多学者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而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过程中,也曾受到道家思想强烈影响。到了清代,诸子学兴起,许多儒家学者精研道家,成为儒道会通人士,这为以后道家复兴打下了基础。
  名墨两家
  道家和名家、墨家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传说老子的弟子&&文子曾问学于墨子,《墨经》中也包含有老子的思想片段,庄子曾说墨子为古之道术者。也有学者认为墨家是道家思想的极端化。同时名墨两家的思想也对道家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首先,庄子的学术思想就是在与名家代表人物&&惠施(也许还包括公孙龙)的长期论战中形成的,而主张兼容并包的黄老道家更是积极吸取名墨两家有价值的思想,黄老道家着作《管子》、《恒先》、《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均包含大量的名墨思想。道家学者宋、尹文因为大量采纳名墨思想,前者被人当成了墨家,后者则被人当成了名家。至于后来魏晋玄学的兴起,也与名家&辨名析理&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名墨两家中绝后,它们的一些观点和着作也有赖道家道教的保存,才能让我们一窥究竟。
  李泽厚先生说:&《老子》确有多处直接讲兵。有些话好象就是《孙子兵法》的延伸&。其实,不仅是《老子》,道家的其他着作如《黄帝四经》、《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等均包含大量兵家思想,甚至有些句子和兵家着作一模一样。另外,道家学者i冠子还曾为赵将庞之师,庞曾多次向他请教,并领兵打败燕国,《汉书&艺文志》也曾把许多道家着作列入兵家,又把许多兵家着作列入道家,这些都说明道家和兵家关系密切,并曾经相互影响。不过道家论兵,是其&经身理国&的副产品,与兵家单纯关注军事大有不同。
  因为黄老道家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所以呈现出了一种斑驳芜杂的特点,所以在历史上经常被人当成杂家,但事实上,黄老道家对诸子百家思想,无一不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的。反映在《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中,就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加以融会贯通而已。反映在文本上,就是不断出现精、精神、一、应、因、虚、静、时变、无形、无为等概念,和《晏子春秋》等纯粹的杂家有所不同。所以胡适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认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是通过附会道家哲学来宣扬教义的,此即世称&格义佛学&时期。&中华方术与玄学既俱本乎道家自然之说。汉魏之际,清谈之风大盛,佛经之译出较多,于是佛教乃脱离方术而独立,进而高谈清净无为之玄致。至魏晋之世遂进为玄理之大宗也0&①魏晋玄学后期,老庄哲学受到玄学家乃至佛教僧人的推崇,直接影响到魏晋时期玄佛合流的趋势。最可称道者为罗什之东来,法显之西行,道安之领袖群伦,罗什之大开译业,什之门下十哲四圣,皆当时精研老庄的第一流学者。僧肇是东晋时期着名的佛教哲学理论家,自幼&历观经史,备尽坟籍&、&每以庄老为心要&,对传统文化非常熟悉,后以老庄哲学发展般若中观学说,创造了第一个中国化佛教哲学体系。后来的佛教又结合道家等中国固有文化传统,形成了天台宗、华宗、禅宗等中国式的佛教派别,尤其是禅宗,它结合了道家&任自然&的理念,曾在唐宋年间风靡一时,至今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
  自由主义
  第一个发现道家和自由主义关系的是晚清学者严复,他反复强调:&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治国宜听民之自由、自化&、&治国宜顺自然,听其自由,不可多所干涉&。后来,许多西方古典自由主义也开始推崇道家思想,并把道家思想视为人类共同的自由大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自由至上主义者罗斯巴德和包雅士曾称老子与道家为&世界上第一批古典自由主义者&。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哈耶克1966年9月在东京演讲时,谈到自发秩序理论时,曾引用《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另外,有些西方学者(如《远东经济评论》总编迈克、英国哲学家JJ&克拉克等)还认为,道家思想是西方自由主义的直接源头。他们认为近代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将&无为&翻译为&自由放任&,并对亚当&斯密产生了直接影响。而着名英格兰经济学家L&Young则认为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思想,可能来源于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中&低流之水&的市场机制。
  女性主义
  道家思想是人类硕果仅存的母系社会思想遗存的活化石。老子以母性为形上之&道&、&天下之始&或&天地之根。&他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牝&即母性,而&玄牝者,形而上之牝也。&①所以&母性&即&道&(本体、本源、原理、规律、终极真理)。老子所谓&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各归其根,归根曰静&;&知雄守雌&等等,均是从&母性即道&这一根本意义上说的;而老子讲的体道、复命、致虚、守静等等人生之境,也是以母本主义为灵魂的。可以说,母性崇拜的文化情结是老子学说的精魂之所在。后代直接继承这一母体主义的是魏晋玄学,尤其是王弼。王氏以无为道,以虚为德,也就是以母为本。他所谓&本在无为,母在无名&;&载之以道,统之以母&、&以无为用,得其母&(《老子注》三十八章))等,已明白地将&母&与&无&、&道&等本体概念视为同一。由此他提出了&母本也,子末也&;&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
  基督教
  和一般的西方民众相比,基督教接触道家文化很早,《道德经》最早就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传教士介绍到西方去的。不过一开始,传教士们对道家文化基本上是排斥的,20世纪以后,随着认识的深入以及华人基督教徒的增加,这种情况才有了明显改变。今天的基督徒,一般对道家文化持有两种态度:
  一是对道家思想全盘否定,这主要是一些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
  二是以林语堂、袁步佳、尤利乌斯&格里尔等人为代表,认为基督教和道家思想可以并行不悖,无须把两者视作两极对立的生活方式来评价,所以他们致力于基督教和道家思想的沟通和融合;
  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的《圣训》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伊斯兰教自唐永徽二年(651)传入中国后,已与儒释道文化发生了&相互融汇&的现象。着名回族学者王岱舆、刘智等皆精通儒释道三教经书,他们大量运用&道&、&太极&、&两仪&、&玄机&、&虚灵&、&清&、&真&等道家理念阐述伊斯兰教教义,《天方性理》等着作以&真&作为伊斯兰教文化的支点,创&真一、数一、体一&之&三一说&,而伊斯兰教中的苏菲派,从理论到修炼更是与道家道教思想暗合。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些苏菲教团,如嘎地林耶的修行生活和体验中,苏菲大师或门宦教主们还吸收了许多道教和佛教坐静、默思、练气、静修甚至苦行的方式和方法,所以有&清真道士&或&清真和尚&之称。对于此种现象,日本已故学者井筒俊彦还进行过深入的比较研究。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关键原因是它们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
  第一,道家与道教是一家学派发展的不同阶段,而非两家各不相关的学派。虽然道教吸收和兼容了儒家、墨家、民间巫术等各种传统思想以及少量佛教思想,但道家思想还是道教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道家思想作为基础,道教充其量就是一种民间信仰,不可能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其次,道教的信仰和崇拜对象,除了民间固有的神灵之外,许多是&道家&理念和人物的神化(如原始天尊太上老君等);第三,如果道家在汉朝儒道之争后没有演变为道教,没有信仰的力量,道家可能像墨家、名家等学派一样,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中;第四、魏晋之后没有不当道士的道家了。[2] &导致大量崇尚道家的文人入道,许多道教人士对道家理论的传承和创新有过卓越的贡献,如成玄英的重玄学说、陈抟的太极图等。所以将道家和道教完全对立起来,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道家和道教虽然存在多方面的联系,但它们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首先,道家是先秦时期创立的思想流派,而道教是两汉逐渐形成。
  其次,道家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崇尚大道,主张&惟道是从、道法自然&,主要从事的是学术活动和其他政治文化活动,奉《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为经典。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将道家人物神化以提高其知名度,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其主要典籍是《道藏》。
  第三、道家重视不言之教,没有严格的组织和师承关系,但道教却非常讲究师承关系,有教徒与组织,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
  第四、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虽然提倡兼容百家,但都是以道家为主,融会贯通而成,而在道教那里,更多的却是&以丹为主解道&、&以儒为主解道&甚至&以佛为主解道&,传统民间信仰的意味很浓[3] &。
  第五、道家分为老庄派、黄老派和杨朱派,除了老庄派有一些隐世思想外,黄老派和杨朱派都是积极用世的,但道教受到佛教影响,极力宣扬出世思想。因此,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
  世界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1、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从道家治国的实践来看,不管是齐威王治下的齐国还是吕不韦执政时期的秦国,以及后来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后,黄老道家的治国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大多数时候,统治者像汉宣帝说的那样,是&霸王道杂用之&。即有时是&外儒内法&,有时是&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每当君权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部分限制时,黄老道家就会复活,并带来经济文化上的繁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注解过《道德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今天改革开放的成就,都与黄老思想有密切关系,因此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另外道家老庄派和杨朱派对中国传统政治也有影响,他们代表着政治上的隐逸和出世倾向;使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政治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旷达态度。同时,老庄派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儒家独尊后,中国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导的法之原则与精神,还是间接隐性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道家以普遍的自然理性为准则,主张道法自然缘道生法,不但说明了法律合法性的来源,划分了无道之法和有道之法的界限,还为道家治世铺平了道路。并且对儒家法天和春秋决狱的思想也有一定影响。也对单纯的依法治国是一个警示。其次, 道家提倡&无为&和&自然&,认为民间有自发形成自我约束规范的能力,并且认为这种以民情和天道为基础形成的自然规范,远比统治者煞费苦心设计的法律要明智得多。所以提倡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则。这一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吸纳,成为一项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原则。所以后世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民间的细作(如田土、婚姻等)均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最后,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宽刑简政,所以崇尚&简、平&的法律审美观。这一审美意趣也影响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审美倾向,最终上升到&法贵精当&、&宽严适中&等法律的实质美学,成为制定法律所遵循的基本审美原则,也成为衡量一个朝代法度优劣的标志。
  3、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所以《老子》、《黄帝四经》、《i冠子》、《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军事思想,这些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反战论;第二,不得已而战;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胜刚强。另外黄老道家普遍还有出&义兵&(即正义军队)的思想,而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许多人将《老子》、《i冠子》当兵书看待,同时将张良、诸葛亮、刘基等具有相当军事谋略的人当成了道家。
  4、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这种科学思想体系与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西方机械科学思想体系截然不同,却与现代自组织化理论、复杂科学体系有许多相似之处。并对如何认识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危害至今还有重大的参考价值而在这种有机的科学思想体系形成过程中,道家思想的影响最为突出,道家道教不仅严格区分了普通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区别,还通过道进乎技&、&顺应自然&、&以道驭术&、&悟性思维&等思想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技术发展,同时还通过稷下道家、吕氏学派、淮南学派、道教组织等道家道教&科学共同体&对中国古代科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道家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思想和这种有机科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一方面抑制了名家墨家思想中蕴含的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机械科学思想的发展,让古代中国的科学理论水平远不如古希腊,并让中国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却使中国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技术大国和技术强国。都江堰、长城、苏州园林、丝绸、瓷器、风箱乃至钻井等等,至今风采依旧,向人们述说着中国古代技术的辉煌。
  5、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没有过时,许多近现代文学艺术大家,如鲁迅、郭沫若、胡适、周作人、林语堂、废名、施蛰存、沈从文、汪曾祺、范曾、阿城、韩少功、阎连科、高行健等,都曾受过道家深刻的影响,其作品中也有浓厚的道家意味,以至于有人将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看作是&庄子的凯旋&。综合来看,道家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审美观上,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体现在绘画艺术上,就是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就是私家园林&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意境;体现在音乐艺术上,就是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同时道家主张无为自化,得意忘言,所以也使文艺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如建筑的亭台楼阁:&江山无限境,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皆尽虚实之妙;诗中绝句&无字处皆其意&,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之美;中国画也是多在一幅空虚的背景上&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上同样讲究&潜虚半腹&,&笔不周而意已周&。同时,由于道家思想与盛世关系密切,所以有助于增加文学艺术的豪气,而在衰世中道家思想是文人的治疗创伤的精神支柱,所以又造就了文学艺术旷达放逸的艺术风格。另外,道家主张高下相随正反相倚,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结构。如楷书的&逆锋落笔&:&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中国建筑,尤其是园林,总爱追求一种欲显先抑,欲直而曲,欲放先收的曲折反复之效果,小说戏曲的故事进程也多是如此:先是由合到分,然后中间经过无数的曲折,最后又由分到合,以大团圆作为结局。
  6、其他影响。道家对中医、传统养生学、中华武术、茶道等也有巨大影响,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着作,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易经》和道教的诸多思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以望闻问切为诊断手段,以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风水环境、道乐书画,茶养、食养、药养、节欲、辟谷、食气等多种方法。来调和阴阳、疏通气血、培补精气、锻炼筋骨,颐养脏腑,调理肌肤。达到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 至于中华武术,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曾深受道家的影响,国际功夫大师李小龙,就曾在他的毕业论文中讨论过道家思想与中华武术的紧密关系。具体来说,道家思想对中华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在认识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哲学思想关于宇宙本源的&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的观点来解释武术的本质。在方法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物极必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师法自然&等思想,作为武术技击思想的指导原则,并追求一种&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李小龙语)的境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太极拳,它刚柔相济、虚实相应、动静相宜、开合有度、圆活顺达,可以说与道家思想达到了高度契合的地步。
  中华文化之根
  中华文化之根
  对东亚的影响
  公元2世纪至10世纪,越南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所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对普通人来说,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他们的处世方法;对文人来说,年轻得志时学习孔孟,遇到乱世或未得到重视时就隐居起来研究老庄,是很自然的事情;此外,越南历代统治者也多按照老子&以无事取天下&的思想来治国安邦。但到了近代,这种影响力却日益下降,不值得一提。与此相反,由于韩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崇儒贬道,所以道家的影响乏善可陈,但到了20世纪,道家对韩国的影响力逐渐加强,不但研究道家思想的韩国学者层出不穷,而且道家思想开始对韩国社会产生实质上的影响。长期研究道家思想的学者金溶沃,2001年在韩国教育电视台连续做了56次的长篇演讲,以老庄思想阐释韩国当代社会问题,引起极大的轰动,被称为&金容沃之风&。韩国外交家官潘基文日就任联合国秘书长时,也曾引用老子的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来表达自己的工作理念。
  比起越南和韩国,道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要大得多,道家思想在日本长期传播和沈淀,已经成了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本着名学者福永光司甚至认为:&国学(指日本本国文化,非儒学)和老庄哲学具有共通性。&有资料表明,早在6世纪中叶,老庄思想就和汉译的佛教经典一起传入日本。7世纪中叶日本圣德太子制定的的&17条宪法&,就包括一些道家思想的成分。江户时代道家思想开始在日本普及,不但产生了一批有关老庄思想的注释及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有关老庄思想的通俗读物。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一些思想家如本居宣长、安藤昌益等人,已经将道家思想溶于自已理论体系之中,并以道家为理论依据,展开了对儒家及其传统社会的批判。同时,随着町人经济的崛起,海保青陵和石田梅岩等人充分吸收道家思想,建立起自己的经济学理论。这为兰学和其他西方思想的引进打下了基础,维新变法以后,日本学者又大量借用道家术语翻译西方着作,同时道家思想还成为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夏目漱石、汤川秀树、川端康成等学者思想灵感的来源之一,1935年,日本学者冈田茂吉还借鉴道家思想,提出了风靡全球的自然农法。如今的日本,对道家思想的热情不减,许多日本学者对道家思想有精深的研究,日本企业家也把《道德经》作为必备读物,并充分借鉴道家上善若水的思想,创立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柔性管理学说,而号称日本当代&老子&的加岛祥造先生在2007年出版的《不求人》中,用亲切的语言,叙说自己对道家思想的亲身感受,首发两个月,各大书店纷纷脱销,竟然成为同类专着的佼佼者。
  对西方的影响
  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出版的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两种新的译本问世。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着中,《道德经》排名第二,仅次于《圣经》。在Google网站上,检索到的Taoism(天道思想)比&naturallaw&(自然法)条目还要多。在美国最大的购物网站亚马逊的图书搜索一栏,输入Dao、Tao、Taoist等这些与&道&有关的英文单词,竟然会得到近8万个的搜索结果,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英文着作。从物理学之道、科学之道,到艺术之道、两性之道、瑜伽之道,甚至还有儿童读物。&可见道家的思想元素开始融入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刘笑敢分析说。美国如此,其他西方国家也不例外,据德国电视台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子还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一位叫马克的德国人说:&这是中国的经典,也是我们的经典。&,&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因为迷恋老子思想,以至于德国媒体将其专机命名为&空中老子&。就连小小的冰岛,也出版了两种版本的《道德经》译本。
  当然,西方人迷恋道家思想,也是各取所需,各有所爱。如冯&布兰切勒的《老子〈道德经〉:美德之道》一书说老子如同基督教的上帝,具有博爱与宽容的精神;德国人萨冯&施特劳的《老子》注释本则按照严密的德国唯心主义的逻辑体系重构五千言的结构图式;另有德国学者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模型来解读《老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从《老子》的&当其无,有有之用&抽绎出建筑学上的空间与砖瓦匠同等重要的原则;美国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也指出西方近代物理学与《老子》的东方神秘主义有着相似性。着名科学史家、生物化学家李约瑟热爱道家,自号&十宿道人&。20世纪60年代,着名的摇滚乐队披头士将《道德经》四十七章改编成歌曲《The Inner Light》。 哈佛知名讲师泰勒用《道德经》诠释&幸福学&。此外,还有《老子》中的&雌&、&母&的隐喻,也引起了西方女权运动者的兴趣,练气功或柔道的人、传统医学的从业者、环保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从《老子》寻找经营理念的商人以及要消解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者,都宣称从《老子》那里找到了精神养料与灵感源泉。A.N.怀特海是环境哲学的先驱之一,也是对东方智慧豁然贯通的先驱者之一,其着作里面就含蕴有中国哲学里极其美妙的天道观念&。甚至连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也用他那&对恶不抵抗&的学说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思想,把老子当成自己的同调;而前苏联的杨兴顺则认为《老子》的&无&不是&无物&而是&无有&,即穷人、无产者,他把《老子》说成是革命宣言。许多西方的古典自由主义对老子和天道思想十分推崇,认为道家思想是人类自由大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奉自由主义的美国总统里根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来阐明自己的执政理念。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也对道家思想情有独钟,《道德经》不但是他处理国内事务时的重要参考,而且他还建议国际社会遵老子教诲应对199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而纪伯伦、奥克塔维奥&帕斯等文学巨匠则从《庄子》中汲取文学灵感和素养,同时《庄子》对梭罗等人的公民不服从思想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道家思想在西方的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当代英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克拉克的《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一书将此归结为西方人思维方式上的三个变化:希望过更好的生活,但要从传统宗教教条式信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透过克服身心二元论达到一种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从更广的范围看待当代各种思想潮流。其次,道家的道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所以能给人多方面的启迪。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老子》的精神特质系反对文明的异化,它的自然无为、去伪存真、知足不争和贵柔守雌等理念,在文明高度发展因而其负面问题愈发显现的西方社会,自然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同。
  其他文献
  考古发现的道家文献
  1900年,敦煌遗书出土,其中包括道家最重要的两部着作&&《老子》和《庄子》(残卷)以及《冠子》。
  郭店楚墓出土的《道德经》(竹简本)
  郭店楚墓出土的《道德经》(竹简本)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六韬》,其中包含很浓的黄老道家的味道,或许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太公》的一部分。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本,《老子》乙本,《老子》甲本卷后古书《九主》《老子》乙本卷前古书《黄帝四经》等。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出土竹简《六韬》和《文子》残篇。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竹简《庄子》书中《则阳》、《外物》、《让王》等残篇。
  1987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竹简《庄子》中的《盗跖》残篇。
  1988年 湖南省慈利石板村楚墓出土《管子&霸形》。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中期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以及道家文献《太一生水》、《语丛四》(《说之道》)。
  1994年,一批战国楚竹书出现在香港文物市场上,随即被上海博物馆购
  北大竹简本《老子》
  北大竹简本《老子》
  回,后被人称为上博简,里面包括《恒先》、《彭祖》、《三德》、《凡物流形》、《用曰》等许多道家佚书,其中以《恒先》最着名,它用词古奥,哲理深刻,堪称《道德经》的姊妹篇。
  2009年初,北京大学收藏一批从海外抢救回归的珍贵西汉竹书,总数达3300多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献是全本《老子》与《周训》,其《老子》残缺部分仅占全书篇幅的1%,几乎堪称&完璧&。而《周驯》的篇发现将&还原先秦道家原初面目&
  《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道家文献
  《伊尹》五十一篇。
  定县出土的西汉竹书《太公》
  定县出土的西汉竹书《太公》
  班固注:&汤相。&
  《太公》二百三七十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班固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颜师古注:&父读曰甫也。&
  《辛甲》二十九篇。
  班固注:&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
  班固注:&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
  《鬻子》守山阁丛书本
  《鬻子》守山阁丛书本
  楚祖。&颜师古注:&鬻音弋六反。&
  《管子》八十六篇。
  班固注:&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颜师古注:&`读与管同。&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
  班固注:&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
  《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
  班固注:&述老子学。&
  《老子徐氏经说》六篇。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管子》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管子》
  班固注:&字少季,临淮人,传《老子》。&
  刘向《说老子》四篇。
  《文字》九篇。
  班固注:&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子》十三篇。
  班固注:&名渊,楚人,老子弟子。& 颜师古注:&,姓也,音一元反。&
  《关尹子》九篇。
  班固注:&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定县出土的《文子》残简
  定县出土的《文子》残简
  《庄子》五十二篇。
  班固注:&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
  班固注:&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长卢子》九篇。
  班固注:&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
  班固注:&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
  《田子》二十五篇。
  《庄子》残简
  《庄子》残简
  班固注:&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 颜师古注:&骈音步田反。&
  《老莱子》十六篇。
  班固注:&楚人,与孔子同时。&
  《黔娄子》四篇。
  班固注:&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下之。&颜师古注:&黔音其炎反。下音胡稼反。&
  《宫孙子》二篇。
  颜师古注:&宫孙,姓也,不知名。&
  《i冠子》一篇。
  班固注:&楚人,居深山,以i为冠。& 颜师古注:&以i鸟羽为冠。&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冠子》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冠子》
  《周训》十四篇。
  颜师古注:&刘向《别录》云人间小书,其言俗薄。&
  《黄帝四经》四篇。
  《黄帝铭》六篇。
  《黄帝君臣》十篇。
  班固注:&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
  《杂黄帝》五十八篇。
  班固注:&六国时贤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
  班固注:&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孙子》十六篇。
  班固注:&六国时。&
  《捷子》二篇。
  班固注:&齐人,武帝时说。&
  《曹羽》二篇。
  班固注:&楚人,武帝时说于齐王。&
  《郎中婴齐》十二篇。
  班固注:&武帝时。& 颜师古注:&刘向云故待诏,不知其姓,数从游观,名能为文。&
  上博简《恒先》(战国)
  上博简《恒先》(战国)
  《臣君子》二篇。
  班固注:&蜀人。&
  《郑长者》一篇。
  班固注:&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之。& 颜师古注:&《别录》云郑人,不知姓名。&
  《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
  班固注:&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司马迁指的是黄老道家,而班固这里指的是以老庄等道家为中心而略有后世神仙家的色彩的思想和实践性指南)
------分隔线----------------------------
葬礼和婚礼车队选择车的禁忌 葬礼毕竟是哀伤的场合,所以葬礼用车尽量不用红色等颜色...
最容易见鬼的情况: 1.床头挂风铃 :风铃容易招来鬼魂(日本的阴阳师经常用它来召唤死去...
1人体磁场的存在。 鬼附身怎么办 1被附身并不可怕,只要正确对待.正确处理就不会发生...
鬼压床,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诠释为“中风”病发之时...
谈起湖南的排教(又称教),(排教分沙排和竹排.排教的人大家称为排客子或沙排客、排骨...
香在法术中是很重要的宗教物品.也是法事中的必须品.香是与神沟通最好之物.所谓香到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画中有心思 打一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