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不知道是不是有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题。求专业人士请教

不要再犹豫,注册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邮箱登录:
下次自动登录
使用其他帐号登录:
公开、免费、消耗3积分。
快速,回复质量高,费用30元起。
私密,专业度高。
位注册用户得到帮助224768
条解答322742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我想请教一下专业人士几个问题,
此提问后可回复
我想请教一下专业人士几个问题,
希望专家们给我介绍一下,心理学上几个比较经典的疗法
就是针对心情不好的或者说心思不集中的或者是教人一些积极向上的态度的经典疗法。求教啊
公开、免费、消耗3积分。
快速,回复质量高,费用30元起。
私密,专业度高。
解答数:8135
你好,心理疗法有很多,大致有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精神分析。每一流派下面又有很多的疗法:厌恶疗法、脱敏疗法、内观、森田疗法以及你你说的积极心理疗法等。每个疗法都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想了解详情,可以上网搜索。
解答数:1362
你好,你主要是想解决什么问题呢?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疗法,而且每个疗法的侧重点也不同!如果对心理咨询疗法感兴趣可以自己上网搜索一些相关知识,这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也或者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说出来,让大家帮你分析用什么疗法比较好!
解答数:5821
朋友你好。心理学上经典的疗法很多,目的不同,不同的疗法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效果,可以说要针对问题选择疗法。你现在是想自己给自己解决吗?你心情不好?心思不集中?还是态度不够积极向上?到底是哪一种?如果是这三种问题同时出现,我给你如下建议:1你并没有说自己问题出现的原因,所以我只给你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方式。如果你能坚持照着做,就会有所改善。2如果有什么影响心情的事情,要区别对待。能解决掉的就解决掉,不要总让它影响心情,如果不能解决掉的,就要学会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让自己心情放松释然。2如果是态度不积极心思不集中,那么最好给自己制定目标,生活目标或者学习工作目标。可以定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目标是几年内实现什么目标,短期是每个月和每周让自己怎么做。有了目标就能积极。3细化目标,制定可行的计划,每天要怎么做,最好制定日程表。4让自己严格按照计划实行,监督自己的行动计划,可以上闹钟提醒自己或是找别人提醒你。5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只能连着持续五十分钟左右,所以要劳逸结合,集中五十分钟以后就要休息十到十五分钟。6每天给自己制定运动计划,这样可以让自己充满活力。7行动起来,才能看到效果。只有坚持,才有神奇的改变。
给他发封感谢信
发表回复: &
已有3条回复,共1031人浏览
请或注册后进行回复
有困惑?来提问吧!不要再犹豫! 您将得到免费的专业解答!
用鼠标点住回复框就可以拖动。
励志与成功
希望专家们给我介绍一下,心理学上几个比较经典的疗法
就是针对心情不好的或者说心思不集中的或者是教人一些积极向上的态度的经典疗法。求教啊
希望回帖角色:
编辑回复内容
采纳后无法进行编辑
热点推荐 Hot
最近被采纳
有困惑?来提问吧!不要再犹豫! 您将得到免费的专业解答!
恕不接受电话解答,请将问题发布在网站上,问题会在30分钟内得到回复。
每每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京ICP备号-1 MeiMeiDu All Rights Reserved.身边有朋友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作为朋友应该怎么做? | 知乎精选
我的图书馆
身边有朋友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作为朋友应该怎么做? | 知乎精选
【keledoll梁嘉歆的回答(20票)】:
发现身边的有问题怎么办?
@安阳,谢邀。
亲爱的楼主,
虽然 @李松蔚 老师有告诫过我们,如果要表达对朋友的支持千万不要老讲自己。但我真的很想说:我真的很明白你的感受。
其实你个问题真的是很多朋友的问题,所以其实我是在搜索:发现身边的朋友有心理问题怎么办?
发现的你的问题,不知道朋友现在怎样了。
但我觉得如果他的行为不影响到生活,你可以考虑一下,不是去看“医生”,而是师。
但同时,如果你想更好地支持他,那么适当了解心理学的知识也是可以的。
你朋友的问题也是我身边朋友们的问题。但是由于我本专业是学心理学,从事的又是公益、媒体、活动策划的工作,认识的人什么都有。
有这方面的问题时,大家都来问我。高峰时期一天接5-10个,真是有够烦。
我是个特别怕麻烦,但别人来问我,我总是尝试给出一些有用信息的人(简单来说就是多管闲事)。
以下就是我在寻找这个问题答案过程的一些经历。
最开始是我一个死党的问题:我有一个好朋友因为受到情感上的伤害以及身体不好,严重到已经影响到工作了。本来在外人看来特别自信,独立,有爱的一个人,瑟缩在家里角落,说觉得自己没用,很害怕见人。真的就好像那些电影中的画面。虽然不是专攻心理咨询,我在教科书上当然有学过抑郁症的症状,也大致了解她这种状态是“正常”的。但这种事情落在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身上时,内心就会觉得非常的不安。
她家人有尝试各种办法帮助她,看精神科医生
误区一:其实中国是没有心理医生这种说法的,能够开药同时对心理咨询的技术很熟悉的临床精神科医生少之又少
看中医,针灸拔火罐,什么都来了。但依然没什么好转。跟楼主一样,我当时能做的就是陪伴罗。
误区二:很多人有误区,认为你是学心理学的,就特别会安慰别人,就懂得心理咨询。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认知、情绪与行为的科学,心理咨询只是其中的一个应用性的分支。心理咨询师有自己特殊的培训体系和课程,需要去进修上的,因为我一直学的是基础研究,只上过2门课,所以不能做咨询
误区三:即便我是真正的心理咨询师。朋友之间也是不能做正儿八经的心理咨询的,这是心理咨询业界的规定。因为咨询师和来访者这种关系会很深入,所以在生活和工作情景需要分开,不然傻傻分不清楚。我有很多心理咨询师朋友,他们人都很好,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常常被无条件要求帮助朋友或朋友的朋友解决心理问题。其实咨询师也是人,也是要下班吃饭看我是歌手或谈恋爱的~
朋友和家人的陪伴看上去是件特别废的事情,因为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解决不了,但其实这个看似无意义的事情,还是可以让他们感觉到是受到支持的。
后来,我就去真的请教读心理咨询的朋友,她给我推荐了一个心理咨询中心,我就带着我朋友去了(其实大概2个月前我就已经给过她心理咨询室的联系方式,但她没有去。)
误区四: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心理咨询,又感觉到自己有问题的朋友,其实踏出第一步是个特别艰难的事情。我认识的咨询师朋友常常抱怨,client常常放鸽子或预约了不来。我跟简单心理的发起人 @简里里 交流过,她说在他们的平台上,比较早期加入的心理咨询师会更受欢迎,我很好奇为什么。她说,很有可能是因为来访者其实已经打开网站很久了,不停刷大家的介绍,但一直没有行动,直到刷得脸都熟了~于是就更容易信任。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真的想帮你的朋友,让她本着跟人聊天或试试看的心态去,可能更好。
误区五:另一个大家特别容易排斥心理咨询的原因,是因为感觉到自己有病。而我们一向是会把“精神病”(粤语叫痴线)当成贬义词,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烙印会影响很多人去看咨询师的动机。但实际上大部分人(甚至连心理学毕业生)都对心理咨询,精神疾病傻傻分不清楚。当然,本来界限就是人为划定的。相对来说,精神疾病是属于医学范畴,在临床上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比如大众媒体和电影中很喜欢强调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解离性人格障碍(俗称的多重人格)等就属于精神疾病范畴,有专门的精神卫生标准做鉴定,美国的鉴定标准叫DSM,中国通用的鉴定标准是CCMD,感兴趣可以自己百度或google下。但心理问题大多其实是属于正常人的心理亚健康状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在某些阶段有些心里不舒服,无论是家庭,情感还是工作上,所以心理咨询其实是面向正常人,尝试处理他们的心理问题的。
最开始也跟楼主有很类似的看法,效果不好,当时的咨询师比较年轻,看上去还是学生。朋友在社会混得比较久,可能也比较难建立信任感。
误区六:年轻的心理咨询师没能力解决我的问题。很多人有这种想法的,所以如果咨询师看上去年纪小,或者不稳重,很难跟对方建立信任感。反观一个年纪大或者长得老的咨询师,很多时候会更吃香。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嗯,是的。我认为相对阅历较浅的咨询师,他们对经验丰富的来访者会较难处理。但同时年龄根本就不是问题,真正判断一个咨询师是否足秤,是由他们的咨询和督导时数决定的。所以你看到咨询师的介绍资料的时候,往往会写着他们的咨询时数和督导时数(国内写督导时数的还不多)。
比如,让我们看看几位有名的咨询师的介绍,这是一次活动上松蔚老师的资料以及我师弟梁鸿儒老师的资料:
他们的资料都有明确表明自己所接受的训练和督导时数,甚至是师从关系(鸿儒老师是在香港大学受训,他的老师在业内非常有名,真的很喜欢强调这个……)。
简单科普一下:
如果一个咨询师有2000个小时咨询时数,是什么概念。一个来访者一节咨询只需要50分钟-1h左右,某些流派时间或按照治疗需要长一点。一般一个上午或下午只能接1-2节咨询,通常是1节。那么,让我们计算每天上下午各接一个,一周工作7天,全年无休不休息,也就是说这样变态地工作2.9年,才能积累下来这个经验。但现实是他们中间还需要很多进修课程,接受督导(就是更好的心理咨询师指导),以及去各种地方刷脸,学校上课做讲座。even这样,松蔚老师依然腾出了2.9年时间做心理咨询,这就意味着临床经验是相当丰富。
而实际上鸿儒跟松蔚年纪都不大的时候,已经积累了比可能年长的咨询师更多的专业工作经验,那么他们也是可能靠谱的。曾经有咨询师跟我抱怨过因为长得太娃娃脸或太年轻,会受到客人challenge。我想说因为这真的是个看脸吃饭的世界,但这个行当就是看谁的脸比较有“沧桑感”和“岁月的痕迹”。
然后回到我朋友这边,最初这个咨询师感觉不是特别好,我找朋友推荐了更advanced的咨询师,但收得更贵。最开始大家都抱怨说心理咨询师收得贵。
误区七:我在饭局上常常跟朋友开玩笑,心理咨询费用一般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注意是一个小时。朋友们听完就做惊讶状,然后肯定很多人心里想:哇靠!你们这是暴利行业,不如去银行直接抢钱算了。实际上很多人听到价钱已经被吓跑。但咨询收这么贵是有原因的,咨询师的成长周期非常长,要变成牛逼咨询师要花很多时间和金钱投入(即便拿到博士学位,依旧需要进修,读价格不菲的各种培训班等),而且一般来说,你支付的钱里面,还有30-50%是要给场地方或组织机构的(大部分咨询师都在某个机构任职,俗称挂牌),所以其实拿到手本来也没多少,一天又不能不停地干。而且优质咨询师是稀缺资源,不愁没生意,因此贵是贵,懂行的人还是明白一分钱一分货的。当然也有咨询师愿意提供价格更低廉甚至部分义务服务给社区,最近就认识了很多这样的咨询师,再聊。
但我朋友觉得挺值得。因为这个咨询师水平确实比较高,很快就了解到她的一些更本质的根源。
误区八:很多人以为看心理咨询是看医生,要药到病除。比如看完第一次心理咨询师,大部分人的感觉,这是骗钱的吧,没讲两句就已经收我这么多钱。都是我自己在讲,什么用都没有。其实心理咨询是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问题,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有点像两个人一起完成一次内心的探险。这个过程当然不会那么快,也不会太轻松愉快,有很多人哭得稀里哗啦的,有很多人甚至会讨厌死自己的咨询师或爱上咨询师(专业点就是移情)。有时候,我发现,其实咨询师什么都没做,那些求助的人就已经哭得稀里哗啦的,这对于死女汉纸性格的我是很难接受的。但实际上咨询师就是扮演这样一个工具的角色,让你更深刻地了解自己。
后来她持续去了一个多月,就情况有所好转了,可以重新回去上班了。
我很开心看到她能情况变好,虽然我做的事情很小,好像没有帮上什么忙,但她一直觉得这样的支持是很重要的。但是,事情还是没有结束……
很快,我就发现有了微信后,大家来求助的就更多了,让我帮忙找个咨询师的,说朋友抑郁症已经自杀未遂几次了,去看了医生吃了药没有好转怎么办,离婚之后就一直萎靡不振的死党该如何更好地支持,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啊,前途一片迷惘怎么办?
我是个有问题,得不到答案就会心里特别难受的人,倒不是我多喜欢帮人,只是就是堵得慌。于是我开始帮其他朋友在网上搜索相关方面的信息,其实如果你怀疑自己有心理问题,那么第一步,最好是:
1)先理解下什么是心理问题
2)你属于哪种问题
3)有什么解决方法
这个看上去特别弱智的逻辑,但我发现要问百度google甚至从知乎找到答案都很难。因为这其实是有一大堆的决策和知识性组成的。
比如,如果我不是学过心理学,我根本没办法判断我朋友那种情况是应该看医生还是心理咨询,精神科医生并不给任何建议,只是开药。
误区九:这个问题我做过一点点研究。目前国内的精神科以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很多人的理解是在医疗体系中。实际上他们就跟失散多年的亲兄弟一样,其实是分家的。精神科医生是从临床医学转过去的,他们都有受过严格的医学训练,给你开药,判别症状妥妥的(当然也有听过人吐槽说开药副作用很大,觉得不靠谱的,但因为我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就判别一下)。但,因为医疗体系以及训练方法的问题,根据我的了解,大部分的精神科医生其实对心理咨询的理解都很皮毛,甚至有一些人会比较鄙视这种“聊聊天,收收钱”的方式,认为这不是治疗。但实际上,在欧美系统中,精神问题的治疗,手段是多元跨界的:根据当事人的情况,可以单独进行药物治疗、行为治疗以及谈话治疗,或者是三者的组合。怎么判断是应该由当事人的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或社工来做综合判断。如果是严重程度已经到了精神疾病的level,在中国的精神卫生法中,是规定了只有注册执业的精神科医生才有判断权,也就是另外两个经常接触精神异常人群的人,是没有判断权的。
这里面简单科普一下“转介”,是个什么鬼:
其实读书的时候,老师没怎么讲,但我曾经翻译过一本关于性治疗的书《被捆绑的欲望》。这本书的作者Golden女士是个有三十年性治疗临床经验的资深社工,也是这方面的专家和大学老师。这本案例集中,她有专门提到她如何做转介处理的。众所周知,社工就一般是在社区提供服务的,他们也会做心理辅导和咨询,在美国,因为整个社工系统比较完善,所以临床社工是可以接触到很多一手的个案的,并且社工也有分工(国内的社工大部分分工不明显,每个人都要做一大堆事情,每年应付一大堆指标,因为我之前参加公益分享会,大家坐在一起就吐槽这种奇葩的社工大乱炖环境),有专门做精神障碍方面的社工。根据我的了解,目前专供这个精神康复领域的社工真是少之又少。那Golden他们一般如果接到一些case,有躯体问题,比如长期失眠啊,或者抑郁啊,可能需要接受药物治疗的,她就会转介给精神科医生。有时候是心理咨询+药物治疗一起做。咨询师和医生也会沟通病人的病情情况。
听鸿儒老师说,在广州,医院跟私人心理咨询机构也在尝试建立这种转介关系。在比如一些心理主题医院,可能也有这种服务。但关键其实是大部分人不知道,也不理解。也有精神科医生跟我抱怨说,有些病人,觉得你开药开多一点,已经在坑钱,你还给他介绍去看几百元一小时的咨询,很多人就更加觉得(这个咨询机构肯定是这个医生的亲戚开的),真是有病。
另外也不排除一些情况,是心理咨询师的水平不够。所以才不会做这件事。
其实要回答:我的朋友心理有问题,应该怎么办?
我花了差不多一年时间,跟国内外一些不同方向的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以及社工等聊天,发现你帮不到你朋友,真的不是你能力问题,是整个环境太多问题:
1)没标准的行业不算一个行业
心理咨询业内没有统一和公认的行业标准,国家劳动局发的二三级的证书根本就不足以证明咨询师的水平(连不少名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同时也是这些考试的监考,都觉得这个考试只是入门,根本无法证明咨询师的咨询水平),所以有一大堆不及格的心理咨询师流入市场,也会让这个行业水特别深~(懂包装自己,文笔好,有时候比真材实料更有保证)
2)流派之争
不同的流派之间常常有互斥,有很多流派或在中国很红,比如萨提亚家庭排列,精神分析,但可能另一些流派就因为媒体传播度太低而遇冷,没有让人觉得更高大上。
3)心灵鸡汤独步天下,伪心理学横空出世
因为心理是个是个人都有的东西,这方面的书特别受关注,所以特别会包装和比我更会哇众取宠的书商就会推出很多香艳的畅销心理学快餐书:
《50个教你读懂人心的心理学效应》
《认识XXXXX的你自己》(中间加入各种同义反义词)
《你不可不知的XXXX》
还有就是听说很流行的各种万元以上的洗脑班和传销班。当然还有一些更神奇的比如说研究那些夜观天象,看星座手相能知你前世今生性格命运的心理算命大师,以及各种让你“应该,不应该”“不买就是内心邪恶的“的各种打着宗教或其他莫须有旗号的心灵鸡托。
还有各种打着“心理旗号”的小清新电调,在鸡汤喝起来很美味的同时,我发现这些鸡汤还真的毒性很强。除了让一些人不断掏腰包之外(这里面还真的蛮多由脑有想法的朋友),还可以让人说话变得没point,看上去浑身正能量,实际上根本就是被洗脑。
其实《路西法效应》和从众研究,以及《乌合之众》早就看得透彻:
如果你有点迷茫,有点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你又在一个身边的人都这么干,你不这么干就是孙子的环境下。
虽然我很懒(在另一篇文章,我阐述了一个懒惰如我的人如何发愤图强的鸡血故事),但我觉得这么多人complain也不是个办法。
所以过去10年,我一直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其中一个解决办法,是提高大众对心理学的了解,我又比较擅长哇众取宠,所以:
1)向公众科普心理学
在中山大学发起心理宣传月,在校园内推广心理学(听说目前这一项目已推广到其他高校及珠海部分中学,)
发起少少人读书会,建立心理书单(),发动心理学人给业余爱好者推荐靠谱的心理入门科书籍(踢开心理学的门,)
翻译心理书籍,目前翻译了《被捆绑的欲望》和《选择的悖论》,前者关于性治疗,后者关于决策行为学
给媒体写点文章,加入科学松鼠会是一个里程碑,让我有机会假装专家写了不少骗稿费的心理学文章(),有部分散落在果壳()、我的豆瓣日记()等地。
建立“友心人”公众号,找国内最好最专业的心理工作者,针对日常生活中大家常问的心理问题,做专栏,翻译,问答,书影音推荐
虽然这个公号目前关注人数不多,但我们非常骄傲地相信,目前我们所选择的作者所创作内容是质量最高的。选择的内容是最好的。知乎上几位特别靠谱的作者人也特别好,愿意授权文章在我们一个小平台发表,感谢
2)办另类视觉的心理培训班,勾搭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家
不断地跟不同的心理咨询师聊天,约饭,讨论这些问题,以及了解他们认识的现状,尝试能找到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3)从改变自己开始
我原本是个特别的自我的人。但因为希望探索这些心理问题的答案,去年年底我辞去了原来非常好的工作,在一个特别开放自由的公司做负责人,在全国各地开社区图书馆和做创意的公益活动策划。
今年,我经历了可能是人生中第一次蜕皮,简单来说我以前一直坚持是对的东西,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很多都被重构和推翻。尝试这样去思考问题之后,我发现我才真正开始认识心理咨询以及人的更多本质。
把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开始把我过去几年的工作经验,作为知识分享给身边一些朋友。也开始重新学习一些新知识,来不断增加数据库的材料。
但我觉得以上路径,实际上做的事情都非常皮毛和有限。我也尝试跟一些更有影响力和能力的朋友聊他们的心理问题或人生问题。
我发现我的分析方法和思路还是有一些特别的:
1)我有7年的心理学专业训练基础,所以基本功是比较扎实的;
2)我有3年的公司运营和团队管理,以及客户对接,媒体推广的经验,所以我会试着把心理学的理论回归到实际工作中去使用,并分享给团队;
3)我之前做的领域是社会创新,简单来说我们会think sth different,别人都觉得只有一种解法的问题,我们会想10种新的方法去解答,所以我认为
以上的问题,通过引入社会创新领域的方法:比如形成开源社区,资源共享,以及把其他领域的方法迁移,都是可能的解决方案。
4)我接触的人真的五花八门,除了心理学人,我很多朋友是公益人、科学家、设计师,,因为这样,我有机会用不同的视觉看同一个问题。
所以我想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让我develop一个非常天马行空,而且看上去特别不靠谱的答案,我会想我会做以下几件事:
1)我想做一个像大白一样的机器人,它叫小友:你懂心理学的好朋友,它能理解你的想法,回答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在你需要的时候在你身边陪伴你,给你靠谱的建议和支持。
(believe it or not,我们已经在做超粗糙的0.1版了,4月份会上线)
2)把所有关注以上问题的朋友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开源的支持网络,这个社区应该是由这些人组成的:专业又孤独的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工作者
特别会把事情闹大的媒体人
懂得用创新思路解决问题的各路changemaker(比如你有运营过TEDx等开源跨界社区)
那些曾被成长和心理问题困扰也想支持更多人的小伙伴
那些相关的部门负责人(比如社工机构、劳动局、卫生局、医院领导等)
草根公益团队的成员
设计师、科学家、还有很重要的IT工程师
在这个网络里面:我想象的是我们之前做早餐会的画面(),不同领域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能为这个问题带来改变,而不是一味抱怨。
媒体应该给更多正确的引导信息,而不是每次有人抑郁自杀的时候就上来挖明星新闻,揭旧人伤疤;
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可以给多一点同理心,跟那些一线工作者坐下来聊一聊,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支持,而不仅仅是给他们定指标;
基金会的朋友们是否可以考虑给开放多一些权限关注心理和精神卫生领域;
心理学家和心理系的学生除了找到一个好的研究点或好的工作,是否也可以连接在一汽,思考你的专业知识能为你身边的人做得更多(其实很多人也已经在做)。
3)推动中国精神卫生法的修订
我以前在联合国实习的时候,曾经参与过一些campaign,是联合国妇女署联合妇联、女性NGO、性别研究的学术机构以及各个级别的地方政府做的一系列项目,目标是推动反家庭暴力立法。这个事情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来完成的。但在不同的社会部门,由不同的地方发出的声音,足够大,一定会被听到的。
我听到了太多的抱怨和不满,无论是来自于这个系统的哪个角落~
我想如果我还是继续每天接到朋友们的求助信息,感到无助,无力,
能一起来呼吁推动这个系统改变一点点,哪怕只是一个城市,一个区,或一个学校。
虽然我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开始,但:
好多嘢,未试过,又点知唔得呢?
最后做个小小的广告
我们的小小公众号叫
微信公众号:友心人(yosumn)
微信个人号:小友(openyosum)
如果大家想联系我,告诉我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idea,可以发邮件到
当你问问题的时候或介绍自己的时候,如果可以更详细,以及说明你想怎样和我交流的话。我们可以有更深入的交流。
另外,需要推荐心理咨询师的话,我将会另行撰文介绍~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帮助他的前提是力所能及,你并非专业心理医师,所以能做的其实很少。和他相处的时候不要让他觉得你认为他心理有问题,尽快找一个专业的心理医师和他沟通吧。
【张心颖的回答(0票)】:
他说听到另外一个声音,是对那个声音深信不疑还是怎样?其实这种情况不排除是精神问题,但如果他知道自己有问题可能又乐观点。他说去看心理医生是自己去还是有人带的?如果是自己去的,那他是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吗?他家人允许他休学应该是知道他有什么吧?身边的朋友要做的最优先是让他的老师和家长知道,然后只能交给他们了。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出现幻听了,建议去看神经科医生,这不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范围了(一般说的心理医生都是心理咨询师,但是心理咨询师不是医生啊,不能诊断,不能开药啊,不然分分钟被抓进去织毛衣啊! ╭( ′· o ·′ )╭?警察叔叔!就是这个人!)
馆藏&6922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问题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