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的人来说,信仰 哲学概念,哲学,心理咨询哪个有用

&&&&万千心理·存在主义世界的幸福-写给心理治疗师的哲学书
自营订单满3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1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日开 本:12k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3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品味海量优质电子书,尊享优雅的阅读体验,只差手机下载一个当当读书APP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
当当购物客户端手机端1元秒
当当读书客户端万本电子书免费读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宽恕与宽恕干预在大学生恋爱群体中的运用宽恕,应用,运用,宽恕与,大学生宽恕,大学生,宽恕干预,中的运用,大学生恋爱,宽恕干预的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宽恕与宽恕干预在大学生恋爱群体中的运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信仰的重要性及当代中国人信仰现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信仰的重要性及当代中国人信仰现状
&&毛概论文,论述了对中国信仰现状的看法,对如何面对信仰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董建林:浅析《圣经》辅导、教牧辅导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一)-福音时报--基督教资讯门户网站
内地教会牧养辅导急需兴起“心理咨询师” ,这是许多教牧同工的呼声。教会也教会需要兴起更多既有基督的心肠,又有辅导恩赐的教牧同工,起来带领羊群走在真道上。
陕西师范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的董建林教授在《圣经》辅导与心理咨询关系的更多实践性的理解,“福音时代”有幸刊登董教授一系列关于教牧辅导方面的文章,希望弟兄姐妹得到许多启发。
浅析《圣经》辅导、教牧辅导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一)
在最近几年时间里,在教授神学和教会侍奉的同时,我一直兼职做心理咨询工作(兼任陕西省性学会性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在西安某医院心理咨询中心作为心理专家出诊),已治愈数以百计的心理病患者,其中包括精神类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其中有基督徒也有非基督徒。基于对于《圣经》辅导与心理咨询关系的更多实践性的理解,我愿意结合个人经验对教牧辅导作些介绍,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探索出在《圣经》原则指导下华人教会的教导与牧养新模式,以使教会的教牧辅导和基督徒个人心理咨询,能有效地帮助教会和个人的成长,也使更多的人有兴趣共同参与教牧辅导的事奉。
作为基督徒,确认《圣经》的绝对真理性,这是不用置疑的事实。但作为心理咨询师,在很多情况下面对无信仰的心理障碍患者作心理咨询时,用《圣经》原则直接作辅导,显然不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经常成为我的第一过渡性工具,也因此带领很多人在心理疾病治愈同时,归信基督。面对基督徒的侍奉、婚姻、子女教育、工作等挑战,结合《圣经》原则和心理学的方法,往往取得很好效果。看到很多人指斥心理学为魔鬼工具,力戒基督徒做心理治疗,颇感失望:已经是21世纪了,教会内部居然有人将《圣经》与科学对立。看到灵恩派的泛滥,也就理解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他们既非牧者也非职业心理咨询师,所以难免带有片面性。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国内外确实也有很多基督徒因患心理障碍被送进精神病院。留给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基督徒患心理障碍找谁呢?主教牧师呢还是精神医生呢?
一、 对心理问题兴趣的原因回顾
我对心理学的兴趣源于1981年刚上大学时的“弗洛伊德”热。因童年家贫,我的心理多有不平与苦毒,由于上帝的看顾,藉着阅读大量心理学与哲学等社科、人文书籍,才没有走上与马家爵一样的道路。带着满心的苦毒、黑暗、孤独、仇恨,1999年在我的人生走入心理最低谷时,上帝在阿拉木图带我悔改归主。从此以后生命的方向与轨迹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也开始走上教会事奉和心理咨询的一身兼两职的特殊职位。
案例一:在教会里,我第一次开始做心理咨询就是处理一起婚姻危机,那时我并不是教会同工,完全是做义工。当时教会来了一个华侨,年龄近四十岁。在交流中他说到夫妻关系的问题:他的妻子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华侨女儿,她们结婚已十年左右,两个儿子已经上学。夫妻经常吵架,妻子常说“孩子长大我就不活了”,而且与母亲关系不好,所以他以为是笑谈,并不在意,因为家里收入还不错,而且从外地城市搬到首都,又买了新房。
我就问他:“给妻子买过花吗?”他说:“没有,咱中国人不讲这个。”当时我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属原苏联,生活习惯几乎全面欧化,我知道当地人有给妻子送花和香槟的习惯,当地做妻子也有这个期望。刚好快到他妻子生日,我建议他:“给你妻子送束花,再带一盒高级巧克力。再说一句‘我爱你’。” “有用吗?”他有疑惑。“试试看,效果会出乎你的意外。”
等到几天后见面,我问他:“情况如何?”他说:“太太洗碗时唱歌;而且,与多年仇对的母亲最近也通了电话。第一次辅导产生效果很让我鼓舞,让我发现自己过去一些知识的价值,也开始有意识参与教会侍奉,一开始做婚姻辅导帮助,居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是我后来回国开始侍奉的信心基础。
信主后第一次辅导婚姻,取得了初步的好的效果,由此唤醒了我对大学时代心理学的重新重视。2000年从国外回到中国,开始了带职事奉传福音的事工,为便于走动,2001年自己开了一个“新生命心理咨询室”,同年7月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教会。心理咨询室经过半年经营,亏进去6000元;经济上虽有损失,但半年的经营让我在心理学的学习上取得很多实践经验,也改变了我以前以《圣经》辅导代替心理咨询的偏差,认识到心理学在信仰中的重要性,因此开始重视我自己的家庭婚姻问题,尤其是对女儿的教育关心,取得良好效果。
个人开业做心理咨询难以谋生,不得不去民营企业打工,2002年到2004年期间,我一直在民营企业打工,先后做过主要做行政和人力资源高级主管,这让我从实践上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心理的重要性,我自己也开始学会了顺服和忍耐,所以又专门化了12000元读了一个在职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在尝试将信仰与心理咨询相结合方面取得显著成绩。2004年在一个心理研究所工作大半年,咨询案例上百,积累了很多单纯心理治疗的案例,如行为疗法的作用,也接触了大量精神疾病,加上在西安市电视台做心理栏目嘉宾主持一年多,让我的“心理神学”在西安心理咨询界初露头脚。在此期间,辅导一个过去员工心理问题并带他信主。
案例二:找我咨询的员工30岁,大学毕业,工程技术人员。开始,他以做心理咨询原因来找我,他的主要问题是自卑――不愿意工作,不愿意恋爱,与父母关系不和。经过交流才知道,他从小在农村的爷爷家长大,10岁回城市读小学;父母离过婚但又未分居。从心理咨询角度看,他的问题以偏执型人格表现为主。在了解这个情况后,我为他制定的方案是:心理咨询+悔改归主。前后约有3年时间,他每次参加完礼拜后,约有3-4小时与我交流,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无论是信仰问题还是心理问题。2005年他受洗归主,价值观与整个人格完全改变,成为一个教会热心的同工。
这是第一次很明确的传福音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案例,让我看到神对人心理改变的能力,也让我看到心理学的重要性:对于初信主的人,直接用《圣经》原则要求他,对他来说标准太高难以做到,而心理学作为一个桥梁,能让他容易接受和使用基督信仰。因为对于生活中的很多具体琐碎事件,难以找到直接的《圣经》答案,而心理学的方法则很有效。如离开父母的长期农村生活,让他对父母恨大于爱,而且造成极度自卑――农村教育让他与城里孩子有隔阂,甚至对婚姻有恐惧;而较胖的身材,源于他饮食失控――这源于心理的焦虑:对父母关系、对生活前景、对身体担忧,等等。虽然从根本上讲,一切心理障碍源于罪,但直接原因不尽相同,有个人主观责任。
2005年,鉴于以上的心理咨询治疗经验和成功,受聘某民办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稍候受聘担任陕西省性学会性心理专业委员会任副主任,并在所属的性心理咨询中心做兼职心理咨询专家。从性的角度看心理,让我对心理学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产生了我的心理神学――精神性学。在此期间,两篇重要文章《精神分析学中精神父亲的现代意义》《母亲阳具的精神心理分析》分别发表在国内国外中文期刊上,标志着我在基督徒心理学研究上的一个新高度。2006年开始在大学和各地教会讲授《精神性学――教牧辅导》,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这样的一个特殊经历,让我明白心理学对于教会内外的教牧辅导后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不信主的人,心理咨询成为他接近基督信仰的一个桥梁;但只有在耶稣基督里,人才能的到根本治愈。人人是罪人,所以人人有心理障碍,基督徒也不能例外。心理学中将心理治疗分成:支持性治疗、认知性治疗和人格重组治疗3个不同程度,非常重视信仰对心理的决定性,只不过心理学不认为基督耶稣为唯一真理。在咨询中,大多数人不愿意作深层人格治疗,满足于心理状况有所改善即可。基督徒要小心的是心理学的无原则包容主义,但这可以用不露痕迹的基督真理来改变和补充,于是心理学成为我帮助别人的有效工具,也是带人信主的一种特殊方式;而且在教会的牧养关怀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教会不断发展,教牧辅导和教会管理成为我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和重点研究的神学领域。所以对于否定心理学价值的观点,我绝难苟同。
(待续...)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电话(010-)或微博(/cngospeltimes),微信(cngospel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改善心境: 哲学咨询与心理学咨询的共同目标_治疗与咨询理论_治疗与咨询_中国心理学家网
中国心理学家网
&┊&┊┊┊┊┊┊┊
热线咨询 3
┊┊┊┊┊┊┊┊
┊┊┊┊┊┊┊┊
┊┊┊┊┊┊┊┊
&&& 发表日期:日
作者:李林
编辑:shphao
有173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改善心境: 哲学咨询与心理学咨询的共同目标
20 世纪90 年代,哲学咨询行业在欧美地区日益兴盛。哲学咨询是应用哲学理论和方法帮助个人和组织解决思想、观念问题的实践哲学,其主旨是用哲学理论治疗“思想病”,其口号是“回到苏格拉底”―――通过应用哲学而复兴哲学。该领域先驱人物美国的Elliot Cohen、Paul Sharkey、James StaceyTaylor 以及加拿大的Petter Raabe 等人试图澄清心理学咨询与哲学咨询的区别并建构统一的方法论。他们强调哲学咨询与心理学咨询在理论基础、方法、领域、对象等方面的不同,以此表明哲学咨询并非心理学咨询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优越于心理学咨询。但是,如果哲学咨询与心理学咨询没有某种内在关联,就不会引起那些不约而同的比较。也有人把哲学咨询与心理学咨询的关系视作哲学咨询的一个核心问题,但是对于两者之间的关联没有明确的说法。那么,哲学咨询与心理学咨询之间存在什么内在关联?
一、精神病医学与心理学咨询的不足
心理病理( psychopathology) 包括情绪、行为或思维过程的紊乱,体现为“痛苦或功能不良、不适应性、非理性、不可预测性、非惯常性和统计上的罕见性、观察者的不适感以及违反道德和理想的标准”。西方社会长期将心理障碍同罪恶相连,精神病人被视为魔鬼附身或者不道德,要么被直接处死,要么与犯人监禁在一起,受到种种虐待。
18 世纪下半叶,心理问题开始被当作大脑器质性疾病对待,精神病学医生立基于医学模型,将心理障碍归因于生物学因素。生物医学治疗( biomedicaltherapies) 被精神病医学家和医生大量采用,试图通过化学或物理学的干预,改变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运转机制。这些干预手段有外科手术、电击和药物等。随着精神病学的发展,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类型越来越多,很容易给大众以人类心理状态恶化的印象。然而,当代人的心理是健康还是恶化尚存疑义。精神疾病类型增多,可能是新病类型增加,也可能是病症分类的细化所致。长期不快乐的人有可能被视为具有心智疾病,这种心智疾病在精神病学治疗领域中普遍被当作机体内部产生的生理疾病,于是抑郁症、偏执狂之类的心智疾病( mental illness) 被当作身体疾病而施以药物治疗。且不提不同的精神病医生使用迥异的药物治疗方案,仅从实际效果看,使用药物从物理上改变大脑中的化学成分,有可能使大脑兴奋一时,却并不能减轻不快乐,由于药物副作用是会使大脑变得迟钝。精神病医学对来访者进行诊断,最好的诊断结果是精神正常,而通常的结论都是患了某种精神病,需要吃抑制脑部活动的精神病药甚至送进精神病院,从此让来访者的生命活动降低若干层次。正如吗啡只是减轻伤员的疼痛感却没有处理伤口,药物治疗心智疾病也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至多起到安慰剂的作用。心灵与大脑不同,心智疾病与脑部疾病也不同,因而改变人心的方式与医学上的药物器械类也不应该一样。
心理学家们倾向于把抑郁症看作不良生活环境和糟糕经历所导致的一种心智紊乱( mental disorder),“心病”只能用“心药”医。许多心理症状可以被心理学“对话疗法”( talk therapy) 所消除,而且没有药物治疗所留下的副作用。心理学治疗( psychotherapy)把个人经历性创伤、冲突和环境等因素看作心理障碍的根源,希望通过改变不良行为( 话语、想法、解释风格等) 而改善人的心理。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提出心理动力学模型、行为模型、认知模型和社会文化模型等心理学模型解释异常的心理状态。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关注人的内部原因,认为童年期形成的敌意情绪和当下的无意识冲突造成了神经症,治疗师应该帮助来访者把外显症状与内部未解决的冲突联系起来,技术手段有自由联想、梦境解析、移情的解释等。行为治疗( behaviortherapy) 关注可以观测到的外部行为,依据条件反射原理而弱化不良行为和强化良好行为,反条件作用技术包括系统脱敏法(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内爆法( implosion therapy) 和满灌疗法( flooding) 。认知疗法( cognitive therapy) 试图重建个体的思维方式,其潜在假设是: 人们所想的内容和他们如何去想是造成异常行为及情绪困扰的原因,主要方法有认知行为矫正法( 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 ( 包括自我效能训练) 和改变不良信念系统的方法( 包括治疗抑郁的认知疗法和理性情绪疗法) 。心理学治疗技术还有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方法、来访者中心疗法、格式塔治疗等。
心理学咨询的对象是心理障碍患者,例如具有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的患者。心理学咨询的目的在于消除来访者那些症状源于内心冲突的消极心理症状,过程就是探索来访者内心冲突的原因及化解方案。心理学咨询师居高临下地诊断( Diagnosis)来访者,进行谈话疗法,有时也会借助药物。心理学咨询过程中,来访者不得不让曾经的痛苦经历用语言再现,而痛苦情境的再现难免引发新的痛苦感,所以在心理学咨询过程中经常出现来访者哭泣。心理学咨询技术的普遍假设是: 来访者具有需要治疗的心理疾病,所以经过心理学咨询师诊断之后,被诊治者容易自认为或被认为心理不正常,从而引发自卑或歧视。心理学咨询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细节上局部性“治疗”,但是对于来访者而言,仅仅帮他们审视其生活以期获得暂时的平静和满足是远远不够的。斩草不除根或“锯箭杆法”只是治标不治本,旧病难免复发。另外,许多“心病”并不能被心理学咨询技术所解决。在探讨生活的意义、剔除潜藏的偏见和假设、处理道德冲突中的两难选择等问题上,仅接受过心理学训练的心理学咨询师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哲学咨询师看来,心理学咨询师尤其是那些精神病医生,夸大了来访者的问题,其实许多症状并非源于身体也非心智异常,无非一时的思想冲突或迷惑。Peter Raabe 指出: “所谓心智疾病和情绪失调是生活的冲突和难题与相关的信念、价值观以及假设共同作用的结果。”哲学咨询比心理学咨询更能有效地澄清来访者混乱的信念体系或提供更好的信念。
关于哲学咨询的适用范围,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看法,概而言之有三种: ( 1) 哲学咨询适用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困惑、价值观冲突、伦理道德矛盾、逻辑混乱等相关的问题。( 2) 哲学咨询用于改善人际关系、生活危机、不良情绪甚至精神疾病,例如,Raabe认为哲学咨询也适用于因个体思想叙事模式出故障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3) 处理精神原因所导致的精神疾病。Young E. Rhee 把心智疾病分为三类:( 1) 机体原因导致精神症状; ( 2) 精神原因导致机体症状; ( 3) 精神原因导致精神症状。哲学咨询可以处理后两种,主要优势在第三种疾病。在上述适用范围内,哲学咨询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 1) 能帮助个体摆脱烦恼状态,重建世界观,明确生活意义与方向等。例如Lou Marinoff 在《哲学实践》( PhilosophicalPractice) 的创刊词中提出: 哲学实践将“智慧之爱”用于个人问题、群体动力和组织文化,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提供营养精华。( 2) 打开哲学理论的应用通道,反过来激励哲学领域的发展。( 3) 为社会建立新行业和就业渠道,通过改善个体自身状态而促进社会和谐。
哲学咨询亦有其局限性,主要体现于三点: 一是咨询效果不易判别,二是仅用哲学理论这一种工具,三是仅强调改变来访者的认知。
二、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的共同目标
哲学咨询师常常强调哲学咨询与心理学咨询的区别。娄?马里诺夫在《哲学践行》一书中指出,哪些人可以成为心理学咨询的顾客以及哪些人有资格成为哲学咨询的顾客。美国哲学从业者协会(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Practitioners Association)在其章程中将哲学践行界定为一类基于哲学的活动: “这些活动在本质上与精神病学或心理学联合在一起,是非医疗性的、非医源性的。”哲学咨询与心理学咨询的主要区别如下。形式: “对话”( Dialogue) ―――“诊断”( Diagnosis)。哲学咨询偏重于在意识层面处理观念冲突所引起的困惑,心理学咨询主要在无意识层面治疗精神障碍或“情结”( complex) 。对象: 神智健全―――病人。哲学咨询的对象是精神正常的人,心理学咨询的对象则是精神失常的人。打个比方,心理学咨询师的任务是把漏气的破球缝补好,哲学咨询师的任务是把瘪了的球充满气。态度: 平等交流―――居高临下/优越感。方式: 提供选择―――要求执行。心理学咨询希望消除某些症状,哲学咨询倾向于让来访者自我选择更合理的态度或观念。
内容: 面向未来―――过去隐私。心理学咨询与哲学咨询都涉及来访者的过去经历、当前问题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因为过去的不如意、当前的不知所措和未来的不确定都可能导致烦恼。
场所: 公共/私密―――秘室。人数: 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一对一。
为了建立职业自信与应对心理学咨询行业的攻击,很多哲学咨询师强调哲学咨询同心理学咨询大有区别,以此声明两个行业的从业者可以互不干扰。问题是,有没有必要让二者界限分明? 心理咨询行业能否完全区别出二者? 例如,存在主义治疗技术即应用存在主义理论,通过让人认识到自己的自由和责任而勇敢面对现实困境继而进行选择。面对意图自杀的人,咨询师应该考虑如何劝阻更有效,而非“必须考虑采用哲学的方式”。
利奥特?D. 柯亨认为,“心理学践行被理解成是对思想的一种经验性的因果研究,而哲学践行则被理解成是对思想的一种概念性的因果研究”是一个严重错误。柯亨指出: “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应当是互补的、协同的,这一特质已通过‘基于逻辑的治疗( LBT) ’而得到证实。”他还指出: 21 世纪的新型理性疗法的目标是“使心理学更加哲学以及使哲学更加心理学”,“不存在哲学治疗受众与心理治疗受众之分,只有努力以不同但相关的方式来寻找平静、成功以及持久幸福的人们”。
从实践的角度上,哲学咨询需要心理学技术而心理学咨询需要哲学理论。脱胎于哲学的心理学已使用实证方法而与哲学之道愈行愈远,但是心理学基础性的问题仍离不开哲学思辨。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都有其哲学理论作基础。心理学咨询过程中经常需要借用哲学理论,因为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对话常常会从具体烦恼上升到哲学问题。1942 年,在瑞士苏黎世召开的心理学大会上,荣格( Karl Jung) 说: “我们精神治疗师应当是真正的哲学家或哲学医生。”心理学咨询技术中的认知疗法和意义疗法极具哲学咨询的色彩。反过来看,哲学咨询需要区别心理症状,还可以利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克服不合理的思维惯性。哲学咨询要求咨询师具有相当高程度的哲学素养,非一般心理咨询师所能胜任。
最重要的是,哲学咨询同心理学咨询的目的都是解除心灵的痛苦。无论哲学咨询还是心理学咨询,其核心都是试图解决来访者的“问题”( problems)。哲学家宏观地论述具有普遍性的哲学问题,心理学家探索普遍的心理学问题,哲学家与心理学家的思考可以从问题开始并以问题结束,但哲学咨询师与心理学咨询师需要帮助来访者解决给他们带来烦恼的具体问题,并且必须以“有效地使来访者当前的问题消失”结束。哲学咨询强调依据哲学理论通过逻辑推导修正人的信念系统,以合理信念替代不合理信念,从而改变人的心境,心理学咨询则注重改变人的心境―――无论使用什么方法、技术和工具,包括哲学理论。无论哲学咨询还是心理学咨询都是为了改善心境,殊途而同归。
改善心境并不意味着要追求快乐,但是心境改善时会产生快乐感。首先,生活中的人通常追求快乐,但许多大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并不认为快乐是值得追求的。快乐感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要比宁静状态耗费更多的心理能量,极度欢乐常为一些人所渴求,然而事实上没有几人能承受得起长期的极乐状态。其次,快乐感伴随着行动顺利而生,无法直接获得。快乐并不仅限于一种美好的感觉,而有着丰富的意义―――快乐感象征着先前行动很顺利。快乐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如加拿大哲学咨询师彼特?拉伯所言: “快乐是一种无法通过意志力的精心瞄准就能实现的目标。”那些曾经使我们快乐的原因现在很可能让我们感觉索然无味甚至倍感痛苦。快乐感就像人们口袋中的钱,或多或少因人而异,但是人人都并非一无所有。虽然每人都可以经常感到快乐,然而快乐是一种不由人能够自主的良好反应―――表现得很快乐反而另增一种痛苦,快乐是良好行为的额外奖赏,人能控制的是自身行为,有无奖赏则不由人自主。我们可以选择某种好的行为方式却无法直接选择快乐的生活。快乐的获得总是间接的: 那些令人不快乐的因素消失之时就是我们的快乐之刻。正如斯宾诺莎所认为的:“快乐是一个人从较小的圆满到较大的圆满的过渡。痛苦是一个人从较大的圆满到较小的圆满的过渡。”心境没有变化时既不会痛苦也不会快乐,心境提升时会产生快乐的感觉,心境下降时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不过,根据斯宾诺莎的说法可以推论出: 越是痛苦的人越容易感觉到快乐,正如考分越低的学生越容易获得“学习进步奖”。
三、多途径多手段改善来访者的心境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凭经验与技术可以很多解决问题,但是人们对“问题”的理解只限于直观的感受,例如,将“危机、麻烦、疑惑、困难、挫折或忧虑”等都视为问题。由于不能准确界定问题,许多问题无法被解决或解决方式给解题者引起重大损失,继而带来诸多烦恼或强烈的痛苦。为了消除烦恼与痛苦,人们愿意付出一定的费用以寻求陌生人的帮助。然而,现有的一些心理学或哲学咨询方法论强调“不提供答案而只提供思路”―――对某些足够聪明的来访者而言,提供适当的思路足以启发他们从负面情绪中超脱,但对更多的普通来访者远远不够―――没有较为彻底地帮助来访者解决其问题的咨询,能算成功的咨询吗? 显然不算。在对话中,心理学/哲学咨询师应该分析来访者的生活事件,了解来访者的经历与兴趣,辨识问题之所在并将问题具体化,明确问题的原因与影响,而后借用心理学或哲学理论帮助来访者检视生活、理清思路、摆脱困扰。随着不合理信念的被替代,从整体上确定生活的意义和方向,原先的问题不求自解,从而使来访者从痛苦中解脱。
来访者的目的是希望咨询师帮助改善其心境。在一个完整的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的心境应该像天空般由阴沉变得晴朗。来访者并不会要求咨询师帮他找到快乐或直接给予他以快乐,而是说“希望你帮我摆脱不快乐”。有些心理咨询技术仅将目标定为让来访者明确其痛苦的原因所在,于是,一些精神病学医生或心理学咨询师认为,让来访者不再烦恼或痛苦就万事大吉,即使寻找导致负面情绪的原因,也是以消除负面情绪为目的。从效果上来看,某些咨询师相当于心地不善的骗子―――从痛苦者身上得到大量金钱却没有使他们摆脱痛苦; 也有一些人确实让痛苦者暂时地获得平静,然而,他们不知道来访者的问题不止一个而且那些问题分别属于不同的层次―――情感上的不适属于心理感受,是被深层原因所引起的表面症状; 生活处境的不如意是深层原因,处境改善则烦恼症状自动消失。因此,咨询师应该强化问题意识,区分出来访者存在的各种层次的问题,消除其根本问题和主要问题。
心境变差往往源于处境糟糕,直接改善处境便有间接改善心境的可能。人们往往关注如何改善处境即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问题,但是缺乏“改善心境”的意识,虽然有些人具备排遣负面情绪的“发泄”途径,但无益于解开重大的“心结”。重大的生活问题不被解决则引发思想问题( 包括理智钝化与情绪消极) ,一些思想问题不被解决就会引发心理问题。初期的心理不适,只要处境有所改善,人心自会调解; 当处境长期恶劣,心境可能恶化到无法自我恢复的程度。Peter Raabe 认为: “大多数不快乐的人所希望的是改善他们现有的生活环境。”在他看来,人不快乐源于糟糕的生活环境而非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如果一个建议,无论是哲学家的还是心理学的,不能使生活中的困难消失,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来访者的心境。
改善处境能否改善心境? 不一定。如果不改变观念或思维方式,咨询师的建议只具有临时性的安慰效果,消极悲观的来访者心境变好不久即恢复原来的消极悲伤状态。面对同一对象,否定性的思维方式让人看到消极的一面,从而引发负面情绪; 肯定性的思维方式则让人看到积极的一面,从而产生正面情绪。消极的思维方式使人倾向于断定: 过去的经历与现实的生活都是糟糕的而未来可能会更糟糕,于是使一个身处天堂的人也难免具有地狱般的心境。因此,咨询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如何让来访者采纳积极的思维方式? 积极的思维方式则让人相信: 过去的经历与现实的生活都充满乐趣和意义,而未来可能会更有意义和乐趣。改善心境之前提是正视那些令人不开心的因素或问题,积极地思考如何使之消失。一系列的悲惨遭遇令人心灵伤痕累累,长期的生活苦难令人感到悲伤绝望,虽然我们无法改变那不幸的个人生活经历,但可以改变审视那些往事的态度,从而减免诸如自责、羞愧、后悔、自卑之类不必要的痛苦。毕竟,过去的已经过去,而且,无论多么不幸的生活史,都可以寻找出一些积极的东西来。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可以使心境不受处境的影响。当然,我们需要避免阿Q 式的精神胜利法。
随着心理改善途径的增加,将来的“心理咨询”会恢复其原有之义―――能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都可以叫作“心理咨询”,所谓运用心理学原理的“心理咨询”应该称作“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咨询绝非解决心理问题的唯一途径,哲学咨询也仅是另外的诸多途径之一。事实上,要想有效地医治来访者的“心病”,咨询师应具备宗教、哲学、心理学、医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等综合素养。例如,接受或改变宗教信仰也是一种思想治疗。在心理治疗效果上,直指人心的宗教信仰比哲学理论更具深刻而综合的影响。思想观念混乱所引发的问题并非都是轻度的心理问题,生命价值的虚无感是自杀现象的原因之一,也是玩世不恭态度的感觉依据。给人以信念的哲学理论强调理性和逻辑,宗教信仰则包含了理性和非理性、直觉和逻辑。宗教教义不但具有哲学性质,而且强调意念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超越,借此从现实烦恼中摆脱。南京大学教授杨维中以信佛为例而指出: 信仰佛教意味着思维方法的改变,继而引起对人生和世界看法的改变,所以,“信仰佛教首先意味着以佛教教义澄清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以获得无烦恼的解脱境界”。无论精神病学、心理学、哲学还是宗教方法,都是借用外力改善心境,但正如佛家所言: 依靠智慧的“自度”才是根本的解脱之道。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相关专题:
专题信息:
&&<font color=#17/10/30 17:18:33)[59]&&<font color=#17/10/11 16:28:25)[<font color=#ff]&&<font color=#17/10/7 17:09:33)[<font color=#ff]&&<font color=#17/9/24 22:32:56)[<font color=#ff]&&<font color=#17/9/13 22:33:30)[<font color=#ff]相关信息:&没有相关信息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李林
&& && && &&
& && &&  &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3& E-mail: QQ:&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
&nbsp&nbsp中国心理学家网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紫宸的信仰有问题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