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都觉得父母都是单眼皮对我们做的都是应该的,父母都是单眼皮对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又责怪父母都是单眼皮?怎么打消这种抱怨?谢谢

有家不能回的爸妈_网易人间_网易新闻
有家不能回的爸妈
没有孩子以前,我一直觉得祖辈没照看孙辈的义务,可等到自己面对如何带孩子的时候,发现各种现实问题的紧逼下,只能让自己的小孩跟很多朋友、同事的孩子一样,“父母生,老人养”。
我在杭州,我哥在厦门,我们兄弟俩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做留守儿童,都想让小孩在自己身边,对如何帮我们照看小孩的事情,在江西农村老家的父母很是为难。
儿子出生前,我每次与母亲电话时都会问,将来怎么安排照顾两个孙子?母亲含糊其词,没个准话:“后面再说,现在说也说不好。”
妻子快到预产期时,我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里,催促母亲来杭州,母亲问我:“能不能把你侄子带来杭州,一起照顾?”
我一听就急了:“两岁的小孩那么吵,到时她怎么做月子啊?我要上班,你怎么照顾一大两小!”。
最后,母亲来杭州,父亲留在江西老家,在厦门的嫂子辞了职照顾小侄子。
母亲刚到杭州时很不适应,父亲不在身边,她在杭州度日如年:受不了空气中那股煤油味和三天两头的雾霾,嫌水中有漂白粉的味道,蔬菜也不够鲜嫩,更别说去不掉腥骚味的肉类了,一切都不如老家。念叨着各种不适请,就开始担心在家无人照顾的父亲,父亲生活上很依恋母亲,自从把母亲娶回家后就从来没有下过厨,家务事都是靠母亲操持。
直到我儿子出生后,母亲忙得脚不沾地,才开始无暇去想其它事情。
一晃就过年了,父亲和哥嫂都来杭州团聚。年后,哥嫂回厦门的前一晚,父亲问:“你们怎么打算?村里面有工作要做,我不能到厦门带小孩,你们两兄弟要商量好。”
我和哥哥都没有说话,其实我俩心里都很清楚,父母很想把两个小的带回老家去养。一阵沉默之后,隐隐听见父亲叹了一口气,最后依然是维持现状。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刚进门,母亲就对我说:“你爸爸这几天高烧,饭都烧不了,现在还饿着肚子睡觉,刚刚打电话诉苦,说从结婚后从来没有分开过,现在老了开始吃苦头了,我们把他一个老头子扔在老家,不管他。”
母亲眼睛红红的,似乎刚哭过,见我在看着她,就背过身去掩饰。
“妈,要不你回去照顾爸爸,小孩让她辞职在家带?”我也有些纠结起来。
“年纪轻轻不出去挣钱,在家带什么小孩?”母亲说。
“要不我们请保姆?”
“你放心吗?再说你有钱请保姆吗?杭州一个保姆至少5000块一个月。”原来这些母亲都已经了解过了。
“要不叫爸爸来杭州,住一起?”
“你爸不肯来,他有高血压,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母亲情不自禁地说出了担心。
晚些时候我给父亲电话,问父亲愿不愿意到杭州来住一段时间。
父亲电话里却说:“等这一届村支书干完再说,你妈在杭州不习惯,睡不好,白天还要带小孩,很辛苦,平时要多关心下你妈。”
我很诧异,因为平时母亲从未跟我说过这些。
“那是她怕你担心啊,她荨麻疹最近历害了许多,杭州医疗条件好一些,你带她去看看能不能治好。”父亲又说了几句就挂了电话。
放下电话我赶紧问母亲:“妈,你在杭州是不是睡不好,吃不习惯?”
“吃倒还好,就是晚上身上痒,睡不好。”
“那你也不和我说一下,爸爸还以为你生病了我都不带你去看呢。”我埋怨母亲。
“老家的医生都说了这病治不好,去看也是浪费你们的钱。” 母亲说。
在我的坚持下,母亲跟我去了医院。母亲对医生描述完病情后,说了句:“最近痒得厉害,睡不好,白天带小孩都有气无力的。”
医生面无表情地看了我一眼说:“是不是妈妈痒得晚上睡不好了,影响带孩子了你才带来看?”我连忙解释,医生笑笑:“干嘛那么紧张,我就开个玩笑——不过像你妈妈这种情况的老人不在少数,难搞。”
我没敢接话,因为我不知道医生是在说母亲的病情还是说养孩子的模式,无论是哪种都只会让我难堪。
治疗荨麻疹要每个星期去医院一次,每次去母亲都会问花了多少钱,我骗她说中药便宜,花不了几个钱。结果在去了医院几次后,母亲从医生那里知道去一趟要花不少钱之后,说什么也不肯去了,不停地责怪父亲多嘴。
前年10月,老家村干部换届结果一出,我哥就打来了电话:“爸爸又被选上了——前段时间爸爸还说他不想当了,事多、钱少、又没退休金,还要被镇上的年轻干部呼来唤去,你问下爸爸,到底是怎么决定的?”
我笑道:“哦,你是不是想让我去和爸爸说让他别当了,到厦门去帮你带小孩?”
哥哥说:“也不是这样说,爸爸一个人在老家我不放心,生病了也没人照顾。”
这时我听见手机里传来了嫂子在一旁的抱怨声:“他儿子有你妈带当然可以这样说,我们自己带,我不能上班,你工资又低,经济压力大,站着说话不腰痛。”
我心里有些内疚——其实我家也差不多,如果只有一个人工作的话,连房也供不起,更别说请保姆了。
后来我也没有打电话问父亲村干部换届的事,工作一忙,也就把这件事情抛在脑后了。
一个月后,母亲对我说:“你爸不当了,你嫂子不上班的话,靠你哥一个人太难了,再说让你嫂子辞职在家带孩子,而我却在杭州帮你带孩子,他们也会有意见的。”
“你们不是已经把我侄子带到三岁了吗?”
“手心手背都是肉啊,你还小,不懂事。”母亲叹了一口气。
父亲到厦门带小侄子,同样水土不服,身体老是不好,每隔段时间,都会听到母亲说“今天你哥又带你爸去医院了”,接着便埋怨父亲不争气,看病花了我哥不少钱。每次说完,母亲总是有意无意地说:“要是我们在一起就好了,相互有个照应。”
“妈,你别担心,哥会照顾爸爸的了,爸爸要是在厦门待腻了,可以过杭州来住一段时间。”
“算了,你侄子要上学,你爸来杭州,到时没人接送。”
父亲脾气不好,侄子调皮,没少挨骂。
对于父亲带小孩的方式,嫂子平时也不吭声。但有一次,在父亲骂侄子时,嫂子却突然插嘴责怪父亲骂孩子骂得太多了,父亲气急,说了些不该说的话,公公儿媳便冷战了一些时候。父亲很是不忿,向母亲抱怨,母亲劝父亲不要随便骂孙子,“现在的小孩金贵不比以前”。父亲在电话里叹气:“其实他们嫌我脾气不好,是想让你帮忙带小孩,虽然不明说,但看得出来。”
于是母亲在对我唠叨父亲在厦门的近况时,又暗示说:“我也难分成两半啊,你爸又带不了很小的小孩,不然我可以和你爸换一下。”又说:“要是你们俩兄弟在一个城市上班就好了,这样我和你爸就不用分开了。”
我说:“工作找到这里,我也没有办法啊,你们老了我回老家去吧。”
看着母亲只是笑笑不说话,我突然觉得这句话和小时候对她说“妈妈我长大了挣的钱都给你花”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小时候是真心实意的,而现在更像是一种敷衍。
侄子暑假的时候,父亲在杭州来住了一段时间。母亲对嫂子颇有微词,说她自从不帮哥嫂带小孩之后,打电话过去,嫂子连“妈”都不叫,也从不打电话过来关心一下,“以前在老家帮他们带小孩的时候,电话也会打的,‘妈’也会叫的”。
父亲也跟着说气话:“没办法,他们啊,都认为咱俩帮带小孩是天经地义的,有时候真不想帮他们带。”
母亲又赶紧说软话:“你不带,到时没人管,孙子就要吃亏了,他们俩下班晚,放学后没有人接孩子,回家来也没有口热饭吃。”
父亲说:“我还不是心疼孙子,怕孙子吃亏,不然谁还带啊。”
其实这只是父亲嘴硬,他之前也说过,觉得嫂子上班很辛苦。有天晚饭后闲聊,父亲又感慨:“以前觉得生儿子好,现在想想还不如生个女儿,女儿体贴孝顺。”
“生儿子是个名声,生女儿是福气。你看看村里阿三,人家三个女儿,你看看现在他多享福啊,小孩不用带,女儿又贴心,你看我们,累死累活的整天,还落下埋怨,嫌我们小孩带得不好,现在连过年都不回家。”母亲说完朝我看一眼。
我知道母亲又在提及旧事——前年我哥和我春节时都没有回老家,只留下父母在家过年,为此老两口没少被村里人背后议论,说是“儿子再有出息,不顾父母也没啥用”,为此父母很介意。
“不是因为小孩小回家不方便嘛,以后过年我们都回老家过。”我安慰母亲。
“现在你这么说,到时你们还不是听老婆的,儿媳妇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现在你看看有几个儿媳对公婆好的。”母亲说完叹口气。
“早知道不让他们兄弟上学了,上完大学,都到外面去了,老了也不会回来了——要是没读书,打工不可能打一辈子,迟早要回老家的,不会在外面成家立业。”父亲也开玩笑地跟母亲抱怨,“以前深怕他们没出息在家务农,可老了却盼着他们能在身边。
当天晚上,我打电话和我哥说起父母的抱怨,说,爸妈现在担心养老的事情,这段时间提了好几次。
“爸妈一直都这样,一直都很担心老了没人照顾,过于担心了。”哥哥说。
“也不能怪爸妈,两人都没有退休金,老了不靠我们靠谁啊?那你到时会回老家去吗?看态度爸妈不可能待在杭州或者厦门养老的。”我还是担心。
“我不知道,回家找不到工作啊!到时候再说吧!你呢,你会回去吗?”我哥把问题反踢回来。
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也不确定真的到了爸妈老得需要有人照顾的那一天,我是否真的能回去。
暑假过后,父亲回厦门继续带侄子。
过了一阵时间,母亲再次试探着问我,能不能让侄子也到杭州来,两个老人照顾两个小孩,彼此之间也可以相互照应。
我想都没想,拒绝了:“爸爸来我这儿没有问题,但是小的一起过来我们怎么照顾呢?小孩应当由父母照顾,万一到时学习不好,他们要怪我们的。”
我说得冠冕堂皇,但心里想的却是,侄子长期住我们这里不就等于我生二胎了?平时还好,要是一生病,两个小的就会相互传染。
母亲呆了半响没说话,过了一会儿说:“你爸爸身体这样下去不好,其它倒是没什么。”
去年年底因行业不景气,突如其来的一场大裁员,让公司人人自危。要是自己被裁掉,家里的经济压力会非常大,那段时间我情绪一直很焦虑,下班回家后,忍不住和母亲抱怨。
“要不小的带回老家?这样你们压力小些。”母亲问我,“在老家自己也能种地,你们寄点儿奶粉回来就行,我跟着你们,增加你们的经济负担。”
“带两个小孩吗?我怕你们吃不消,万一你们或者小的生病了呢。”我还是不放心。
“别家两个老人带四个小孩都能带,我们带两个还带不好啊?”母亲低声说道,“再说你爸爸在厦门老是生病,我很担心啊这样。”
我虽有些不放心,但还是答应了。
不过我担心的事情也随之发生了:父亲母亲把侄子和我儿子带回老家去后,没过多久,两个小的就得了疱疹性咽峡炎,高热不退。县城医院束手无策,一番折腾,转院到市里的儿童医院后才好转。期间我父母一直看着两个孙子没敢睡觉,吓得够呛。
这事之后,父母再也不提把小孩带回老家去带了,还是老样子——父亲在厦门,母亲在杭州。
我所住的小区是拆迁安置房,周边的学校在杭州市排名垫底。为了儿子几年后上学,我选了一处中等水平的学区房,凑齐首付交了后告诉母亲,母亲沉默半天有些失落:“你们计划好就行,我也帮不上什么忙了,老了,不中用了。”
后来父亲偷偷告诉我,母亲一直觉得在买房子的事情上亏欠我们,当天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给父亲打了电话。父亲说,要不把家里的田地卖掉减轻儿子们的负担?母亲不同意,说:“卖掉祖产,老家没有根了,留什么给孙子?”
母亲在电话里埋怨父亲没本事,买房的事情上没能帮上我们兄弟俩,老两口居然还吵了一架,几星期没有通电话——若在平时,他们一天至少两通电话。
自从我们买房之后,妻子给母亲零花钱的时候,母亲却怎么都不肯收下,总是说自己不需要用钱。但是一到周末,母亲总是6点不到就起来去乔司镇制衣作坊钉扣子,工作14个小时换来50块钱,每次晚上回来后,坐在沙发上就不知不觉睡着了。我怕母亲太累,拦她不要再去,可母亲一个劲儿地说比在老家干农活时轻松多了。
有一天,母亲突然问我想不想生二胎。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母亲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高兴,而是脸色喜中带忧。
我觉得很诧异,以前父母怕我不肯生二胎,总是向我灌输两个孩子的好处,于是问:“妈,怎么我想生二胎,你好像不高兴嘛?”
“不是我不高兴——你要生我当然高兴,但是你什么时候生?你们要生早点儿生!”
“妈,现在我们压力好大,小的还小,过些时候再说吧。再说国家现在光喊着让我们生二胎,但相关政策都还没有,经济压力这么大,没法儿生。”
“两兄弟都这么说!什么经济压力不压力的?我以前生你们时,分家时只有两副碗筷,还不是过来了!现在不生,等我们七老八十你们再生,还怎么帮你们带小孩啊?”母亲有点不高兴。
我不明就里,后来打电话问我哥才知道,原来,母亲在问我之前。已经问过我哥了。我哥的回答也是:“现在我哪里有精力生二胎啊,我刚买房子,也没钱。”
我妈当时就有些急,跟我哥说:“你们现在不生,我和你爸都越来越老了,到时候你弟弟生,你也生,谁帮你们带孩子啊。”
我哥也有点不耐烦:“哎呀,妈,你怎么什么都管啊,管这管那,我什么时候生孩子你也要管啊。”
母亲气得一下就把电话给挂断了,然后又找了个机会问我什么时候生二胎,又生了顿气——跟我哥聊完,我算了算,如果父母把我和我哥的二孩带到6岁,那就意味着他们至少还要分开7年——真到那时,父亲都70多岁了,母亲也60多了。
今年5月,母亲说要和父亲一起回老家待上一个月——因为前几天母亲得知,老家成材的杉木已经被同村的人偷得差不多了,前些年种的红豆杉树林已经长满了杂草,死了一大半,果树也基本上不结果了,再不回去除草,几年的心血就可能付之东流。
刚好我休假,便趁这个机会陪父母回老家一趟。
前一天早上出发,第二天太阳下山时才到家。一年多没有回老家了,家门口长满了杂草,母亲说:“要不我们趁天还没黑,借两把锄头把门口的草先锄掉?大门口的长杂草不吉利!”
我在邻居家敲了老半天门,没响应,后来才知道,邻居全家都在县城里帮儿子带小孩了。
母亲让我送她去看看外婆,从外婆家出来时,我发现路上人很少,路两旁的水田全都长满杂草,放眼望去,一片荒芜。
我问母亲:“怎么现在家门口的田都没有人耕了?”
“年轻的都出去打工了吧,家里又挣不到什么钱,年轻人现在谁还种田啊?”
“那年纪大的也没有看见过几个啊。”
“挣到钱的在外面成家立业了,年纪和我差不多的都去到城里帮子女带小孩了,农村人苦啊,年轻的时候种地累死累活,年纪大了又要到外面去帮子女带小孩,只有过年才能回来,老了只能被赶回老家来了。”母亲说道。
回到家, 同村一个和母亲相仿的女人,拉着母亲聊了很久。女人走后,我问母亲:“她不是在跟着他儿子在广州带小孩吗?”
“她在广州不习惯,老生病,再加上和儿子媳妇相处的不好,大吵一架就跑回家里来了,小孩现在也带回来了。两个老人带三个小孩,三个媳妇一个月一共才给1000块生活费,真是造孽啊。”母亲愤愤不平,“子女不给钱,只好一个人在家里带孩子,另外一个人找点活做挣点钱了。”
原来那女人找母亲聊天,是来诉苦的。父亲接过话头,说,村里让老人帮忙带小孩、又一分钱也不给父母的年轻人也不占少数,“给钱算好的了”。
隔几天,我跟着父母去锄草。
母亲看着杂草丛生的农田,对父亲说:“等带大了孙子,我们两个就可以回来耕田了,把门口的池塘清理下,养些鱼,再把几块水田翻一下,随便种点东西,到时俩儿子一个月给我们寄几百块钱,也可以养活我们两个了,安度晚年,也蛮好的。”
父亲叹了口气,泼冷水说:“你想得真好!他们两个都要生二胎,又都刚买房子,欠了那么多钱,都还不想生。等带大他们的二胎,你还干得动吗?年轻时吃了那么苦,老了不躺在病床上就很不错了——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只希望他们两个早点儿生二胎,早点儿带大孙子好回家养老,就这么简单。”
母亲拄着锄头,呆呆地看着杂草,没再说话。
父亲也沉默着,一阵风刮过,片片树叶随风离枝而去,渐渐地都不见了。
本文系网易独家约稿,享有独家版权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人间有味”系列长期征稿。欢迎大家写下你与某种食物相关的故事,在文末留言,或投稿至 ,一经刊用,将提供千字800的稿酬。题图:VCG
扫一扫关注“人间”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活在尘世看见人间怀孕3个半月了
没结婚有一段过去的婚姻 跟男朋友认识两年了,本来打算再过两年要宝宝的,朋友们都说都有了就生下来 迟早是要生的。后来跟他商量他说生下来,他话不多我觉得是我喜欢的类型 成熟稳重 !但是觉得自己脑子不如他,一直都知道他跟家里关系不太好 ,问他怎么回事他也不愿说,我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隐私我也不想去逼问,但是他不让我去他家,我说就算你父母不喜欢你可我没得罪他们呀,我总得看看他们吧,到后来有了宝宝了我都问了好多次我说你家在哪我都没去过怎么跟父母交代 就算不一起生活我们也该见见(他一直说在外面买房)他还是不让我见 我说既然这样就分手吧,他才跟我说他以前的对象给他生了个儿子 父母带着的。我心里真的恨,如果早点说我可能会接受就算我不接受我也有知道的权利,现在孩子三个月了才告诉我我怎么办,打掉又怕以后影响生育 我还没生活宝宝,不打他天天忙也不在身边,连问候都显得可望不可及!从我知道他骗我过后我对他做的事情都不相信了,孩子到底是留还是去?哎
亲爱的,不管怎么说,宝宝是无辜的,不过最终还是要宝妈自己决定,如果决定和他继续下去就留着孩子,不继续下去就慎重决定,自己不后悔就可以
他现在选择和你在一起,可以试着原谅他,他不告诉他父母你的存在,这点是不对的,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
问题没解决?
去同龄帮里和姐妹们讨论
上海丫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B2- 沪ICP备号[转载]俞敏洪对话马东:对孩子的规划多是徒劳,我们的
第十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圆桌对话《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
问题一:孩子的未来是可以被规划的吗?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扮演什么角色?
马东:我觉得所有的规划都是徒劳的
我觉得不可被规划,我觉得所有的规划都是徒劳的。我父亲给我规划了好多东西,我觉得没有一件能够实现,他没有规划的东西或者严格禁止我做的事情,到最后因为遗传的力量是巨大的,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我又干上这行,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东西是可被规划的。
人的一生很漫长,比我们预期寿命要漫长很多,所以在今天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去奢谈长远的规划,我觉得都不如保留一些不确定性,让他自己去寻找和发现,这个更重要。
俞敏洪:中国家长对孩子所谓的规划是把孩子塞进罐子里
我觉得最好的表达方式应该是父母有责任给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其实我们也非常喜欢你父亲,你父亲给你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自由成长的环境。即使他对你更高的规划尽管没有成功,但是他给你提供的成长环境是非常成功的,他自己本身对于生活、生命的信心和乐观在你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个人认为,中国家长对孩子所谓的规划不是一种规划,是一种强制,就像把人塞到一个大罐子里边,你给造出这个罐子的形状。中国古代的时候,为了训练一种小丑把孩子出生以后放到一个罐子里面,就让他在罐子里面长,长成一个团,再把罐子打碎以后他跳出来,从此以后这个人就是一个罐子的形状,然后到处的表演。
那我觉得很多中国家长其实是非常残忍的把孩子塞到了一个罐子里面,按照家长的要求来成长。
恰恰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给人以自由,根据他自己的成长要素来发展他空间,让他释放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爱好,其实比什么都要更加重要。
马东:“我这是为你好”,成了很多人的借口
俞老师刚才提到一个点:家长总是有一个心态,就是我是为你好。《奇葩说》也有一期话题叫做“我这是为你好”。其实这是很多家长对孩子,或者老师对学生,或者老板对员工,总之是上位对下位的一种特别直接的思维模式,我这是为你好,但这是真的吗?
这句话成为了很多人的借口,但这句话背后的心理因素到底是为你好,还是因为我体现了为你好,才能够让我自己满足成为我自己好?我觉得更多是后者,其实是一种自我满足。
我团队平均年龄25岁,我特别警惕这一点,每一个小朋友在公司里边都可以跟我撕的很厉害,我每天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跟大家说你的经验是对他好,这句话反正我自己不信。
问题二:我们说要给孩子宽松的空间,有些家长的理解可能说宽松的空间难道就是我不管了吗,他爱干吗干吗吗?显然也不是这样。那家长就会问到说到底作为一个家长我该给孩子什么,我不该给孩子什么,这个度在哪儿?
马东:无条件不意味着无边界
我觉得核心的东西是接受,即便是孩子、同事、晚辈、朋友,其实他所要的全部都是你能够接受,无论他做什么,你都首先是接受。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边界,边界不是主观的,不是我想让你怎么样,而边界是客观的。
比如说我们要一起开会,大家不要迟到,迟到的人发微信红包,这件事情不是我要求你做的,既然咱们定了规矩,就大家都接受这种规矩,你被惩罚,即便是一个孩子,因为犯了错被惩罚,如果我是家长我也很难受,但我一定跟他说,那没办法,因为这是规矩,所以我也不愿意这样惩罚你,但是规矩是第三方的东西,咱们两个都接受。
俞敏洪:父母最应该做的3件事
给孩子成长空间,也并不意味着家长什么都不做了。我觉得家长有几件事情特别重要:
第一个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间,关注孩子的性格和脾气。其实不是去告诉孩子你的脾气和性格怎么变化,而是家长本身脾气性格好不好的问题。
因为如果家长反复无常,孩子就会产生恐惧感和逃避感。如果家长通情达理,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预料的,孩子就不会产生稀奇古怪的脾气,因为我觉得这个非常的重要。
第二个是行为规范。因为在一个社会生存是有行为规范的。这样的行为规范,一定不是家长告诉孩子们,你必须天天学习,这不叫行为规范,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哪些事情,接人待物到底怎么做。我觉得首先家长必须做到位,能够以身示范。
第三个兴趣引导对孩子很重要。兴趣引导不是家长给孩子强加一个兴趣,告诉你必须干这个事情,而是根据孩子的天性,让它变成自己生命中的某个强项。一旦碰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成就感,有存在感,这个也是比较重要的。
家长不要去说,孩子这个不如别人,那个不如别人。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如别人的事情,但是你家长去强化孩子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家长要做到的在伴随孩子成长的同时,帮着孩子在某些方面建立自信。这种自信一定不是说他这门课要学的多好,而是让孩子深刻的相信,不管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其实自己都是被别人接纳的。
问题三:俞老师说过,如果孩子不成功的话,那你做再大的事业也是很失败的,但是,我们怎么界定孩子或者下一代是成功的?
马东:我父亲希望我是一个普通人
我没有界定。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成功。我们平时会谈论很多成功的条件、边界,大众媒体会说各种成功学,这个没办法,我觉得大家需要这种东西去衡量自己在社会上相对位置和价值。但是这些在我心里不重要。
我父亲其实不像俞校长所说的他希望我上名牌大学或者怎么样很成功,我父亲很早的时候就跟我说,我希望你是一个普通人。其实,孩子的未来会怎么样跟我们的愿望其实不相干。所以与其这样,你给孩子设定那么多你自己心里的成功标准,不如你潜移默化的去影响他。
其实,孩子就是跟家长一模一样,你是什么样他就什么样。
如果一个家长,一个成年人在家里面、公司里面,永远把这些东西散发出来,就是不论大事小事,不给别人添麻烦,我觉得你的孩子在你身边就一定会变成这样的人,他变成这样的人,他今后的生活,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就会是成功的。
我觉得成功是一个很广义的东西,孩子内心的平和,他最终的愉悦,他找到了他自己的兴趣,他很松驰,这些在我心里面才是成功的。
俞敏洪:成功,是有一份喜欢的工作,一个喜欢的人
成功在我心目中比较简单,第一是让自己生存下去的方式,不是说你变成大富翁,也不是变成大官,而是说有自己觉得能够接受的,最好是自己喜欢的生存方式。比如,巴菲特自己赚了那么多的钱,他的儿子背着吉他一天到晚在全世界浪荡,他儿子说我背着吉他浪荡,我快乐,我觉得这件目的就达到了,巴菲特也说了从来不干涉他的儿子,我的钱跟你没关系,这就是很好的状态。
所以我们培养孩子,中国的父母焦虑在什么地方,焦虑在我们培养孩子上名牌大学也好,都是希望孩子的生存条件好一点,让他忘了孩子的生存条件好与不好跟他自己的爱好是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哪怕赚了很多钱,但是天天做的是像被奴役一样的工作,给你很多钱,你也不一定愿意干。如果说你拿的钱少一点,但是自己很喜欢这件事情,我觉得这件事情也很好,钱的多少跟个人的工作好坏没有关系。
所以我常常说人生一辈子两个喜欢做到了就好,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特别重要,我们常常是工作找的不好,结果找的人也是自己不喜欢的,或者喜欢的是错的,比如男人喜欢女人的美貌,女人喜欢男人的家庭背景全是错的,最后结了婚才发现,完蛋了,这个其实不是自己喜欢的人。
第二标准我觉得是有能感受到快乐、幸福的能力,或者说积极阳光的心态,哪怕天天扫垃圾也开心的不得了,我在加拿大马路上看到的垃圾工人,就一边开着垃圾车过去,一边哼着歌,拖着垃圾筒走的时候,还跳着欢乐的舞蹈那种感觉,我觉得这个生活状态是我想要的。我觉得人的生存并不那么复杂,我们中国人就是一天到晚想要出人头地,所以把生存搞得复杂化了很多。
马东:最可怕的是我们把自己成长中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
我举一个例子,我母亲今年76岁了,她在家里面最大的爱好就是关灯,不管哪个屋的灯亮了她就要关掉,我说:妈,这个灯是节能灯,就是你一开一关其实并不节电,还会损耗灯的寿命。你看它亮着其实它是非常低耗电的,反而是节约的。我妈说,好,我懂了。然后又关上了。
她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她成长的年代电是非常珍贵的资源,节约用电是她童年的烙印,因为她生长在没有电的环境下面,她成长的过程当中电就是最珍贵的,所以今天你告诉她,她道理全明白的时候,她改变不了自己过去积累下来的行为。
今天我看一看我们在座的现场,好像年纪虽然不大,三十几岁、四十岁,其实我们所有人成长的环境都依然没有摆脱贫乏的烙印,这是我们成长的环境,贫乏的烙印会使我们这一代人变得更多的贪婪,更多的需求。即便你今天所得已经完全超出了你的所需,你依然无法停止,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其实都像我妈一样,道理我们全懂,但是我们还是无力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们不必说因为我们今天说明白了这件事,我们就能改变。我们不一定要改变,但是一定要提醒自己,我们的孩子成长的环境跟我们不一样,他不必如此,我们对于世界,对于索取,对于成功,对于财富的那些需求,跟他的不一样。只要能记住这一点,可能就会对孩子更多的松驰,让他自己去形成他的人格,而不把我们内心因成长过程当中所积淀下来的焦虑转移到他身上,我觉得那种转移才是最可怕的东西。
问题四:马东老师说贫困贫乏会在我们心里留下烙印,比如我们习惯了囤集东西,在教育孩子上,就表现在爸爸妈妈特别拼命给孩子赚钱,或者给孩子囤集各种能力,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请各种各样的老师。这是家长的焦虑。我们的焦虑会影响孩子,他长着长着吧,也开始像当年的大人一样,开始跟同伴竞争比较,继而产生不安全感或者是焦虑感。在这种情况下,比如说我们的家长怎么可以去引导他们?
马东:孩子的两种教育要趁早
我其实没有很好的办法,但是我觉得孩子有几个教育,是尽早要去干涉的。
第一是财富教育,财富教育里面不是钱的教育,而是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然后尽早让孩子明白:在你成长过程当中有多少是我作为父母的义务,一定要给你的,有多少是我义务之外的需求,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第二个是生命教育,说极端一点,可以叫死亡教育,其实就是我们对于生老病死这件事情,让他更早的接触和理解,我觉得对他是有好处的。
其实“比较”这个心理,是很难被克服的,但我觉得整个社会进步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快。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种说法,以前男人会说你戴什么表,开什么车,住什么房,但是今天更多的炫耀方式是我在读什么书,我在上什么班,我在受什么样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本身也很昂贵,但是当你去跟别人说我在读什么书,在自己身上做这种投资的时候,虽然也是一种比较,但我觉得至少是有进步的,这是很好的比较。
俞敏洪:我们的问题在于全民焦虑
其实美国孩子的压力也很大,但更多的体现在精英阶层中间,前两天我还跟美国两个教授聊天,他说美国80%以上的孩子们都过得比较轻松愉快,因为他们的家庭对孩子的成绩没有太多的要求,上公立小学、公立中学,最后找一份简单的工作。
但是美国有10%左右的家庭,其实是比中国还要竞争得厉害,他们竞争的目标就是要上哈佛、耶鲁、斯坦福这样美国的强校。
我知道北大清华每年都有同学因为受不了这个压力,最后就跳楼、跳湖等等,其实学生是从高中就开始跳,所以很多高中把栏杆一直装到6楼,像大监狱一样,不让你往下跳。美国这样的情况也不少。我女儿在美国读的大学里,卧轨的、跳河的、跳楼的每年也有。在美国大学压力也很大,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咱们中国的毛病是什么呢?是全民压力和焦虑,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给他们孩子施加了非要考北大清华的梦想,大家都互相比。
中国人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心的民族,我们成人也天天比,看谁挣的钱比我更多,谁买的房子比我更大,谁买的车比更好。我们让孩子们成绩好这件事情,其实是父母想要面子的一个表现,跟他想要一辆好车开着感觉是一样的。
这样就影响到了孩子们,孩子们倒过来就互相进行比较,比较之后孩子压力就会很大,不光是比家庭背景,比自己穿的好不好,还要比自己学习成绩到底好不好。孩子也有很大的压力。
这就要看父母什么反应了,如果父母进一步的反应是:“你就必须成绩给我弄好,你不能给我丢面子”,那这个孩子的压力就更大了。
如果父母能告诉孩子说,不管是家庭背景不如人家,还是成绩不如人家,都不能决定你未来终生的命运和终生的幸福,你终生的命运、幸福是建立在什么什么东西之上的,这话是我老给我的孩子说的话,至少可以缓解他们的一些压力。
父母能做到的,是尽最大努力去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并且还能保持孩子对于生命和未来的热情,这件事情其实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也不容易做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都是o型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