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健康是一切物质荣耀1.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是什么意思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健康是福;没有了健康,什么梦想都是空谈;处理好健康与工作的关系;身体健康影响心灵;别为了钱拖垮健康。
距今约2500年前古希腊有一首很流行的歌谣,名字叫《数数歌》,数数歌中提到人生三好,第一好便是健康,第二好是才干,第三好是正当的财富。
你看,即使是古人都知道,在生活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健康是生活中的无价宝。但是这样无价宝,却常常被人们忽视,因为命运的慷慨赐予,大多数人一直过着不知病痛的健康生活,就忘却了健康的可贵,把人生的重点摆在了财富上。健康只不过是当已失去的时候才又珍贵起来。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健康是生命之泉源。失去了健康,生命也变得黑暗与悲惨,你会对一切都失去兴趣与热诚。能够有一副健全的身体,一种健全的精神,并且能在两者之间保持美满的平衡,这真是一种天大的幸福!
人生最大财富是健康。此语虽人人皆知,但要真正领悟,又非易事。试看古今中外之人,或为名所惑,或为利所动,或为官而奔波,或为爱情而苦恼,把名利、禄、情、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却不知人生最大的财富只是自身的健康。
天下最大的失望,莫过于有志而不能酬。他们感觉到自己有很大的精神能力,但是却没有充分的体力作为后盾。自己感觉虽有凌云壮志,却没有充分的力量去实现,这是人世间最悲惨的一件事!
记得有篇小说写一个爱财如命的财迷,进了一座黄金山,山内皆是黄金珠宝,让他欣喜若狂,但因贪得无厌,拿了那么多却还不满足,终于陷入黄金山而无法出来,于是黄金山中留下几根白骨。落得个这样的结局岂不悲哉?由此而见,健康是最宝贵的,也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如果一个人想通了这一点,那么什么名利之念、非分之欲,都可化为乌有。
一个整天埋头于工作,而生活中毫无游乐的人,往往会在事业上早趋衰落,因为他缺乏各种不同的精神刺激和养料。
那些使你精力大量流出的漏洞,就是:不肯充足的睡眠,不肯常做健康运动,不肯吃些适量的营养品,不肯在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休息,不肯抛弃负担过重的工作。针对这些漏洞,适当调整自己,给自己一个健康的机会,这才是成功的基础。
人生苦短,而这个身体也只有一个,如果你不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一切的幸福,一切的快乐在你来说都要打折,而且因为身体的累赘,使成功也成为遥不可及的一个梦。为了自己,为了将来,立刻重视起你的身体吧,因为“身体是成功的本钱”。
健康是本钱,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有未来的希望。别为了钱或者其他的什么而损害了自己的健康。
罗查.马尔腾曾经说过:“拥有健康并不能拥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却会失去一切”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探求,思索这样一个话题---什么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有的说是金钱,有的说是物质,有的说是权力,也有的说是亲情、是友情---。诚然他们说的我们都愿意拥有,也都很宝贵。但是没有健康,一切的拥有也就失去了意义。
人有各种各样征服世界的力量,但任何一种力量都是来自健康的力量。无论你是腰缠万贯的富翁,无论你是位高权重的达官贵人。你拥有幸福的家庭,你拥有美好的爱情。可是如果没有了健康,一切又要什么意义呢。纵观世界许多伟人都有着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这是一个先决条件。他们有着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幻化出无穷的创造力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一个人身体条件的强壮与否,决定一个人勇气和自信心的有无。而勇气和自信心是成就大事业的必需条件。
现在好多人健康的意识非常薄弱,年轻的时候拿着健康去换金钱,而年老的时候再拿金钱去换健康。这是何苦呢。为什么不在打拼事业的时候也关注一下自己的健康呢。有人说没时间,有人说没有钱,有人说我能挺---。可是一但住进了医院时间也有了,钱也有了,也不挺了。中国人有个习惯,不到医院不算病.宁可把钱放到银行,放到保险,也不愿意投资健康。真是一个非常愚昧的观念。没有了健康,存款和保险的意义还有多大吗?有人说有一个好身体智力不高的人是次品,而只有智力没有好身体的人是废品。次品还有利用的价值和利用的方法。废品却很难利用。
为了生活为了金钱为了地位,你不惜健康而疲于奔命。麻将桌、酒桌、谈判桌正在一点点的蚕食你的健康。你好象并没有察觉到。只是被眼前的绚丽多彩的世界遮住了你的理性。等到真的明白那一天,你就要付出高于它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更有甚者无节制的夜生活,酗酒、吸毒。过着颓废的生活,把最宝贵的健康自行践踏。当有一天无论你有多少金钱有多少物质,也挽救不了你的生命的时候,你将是一个多么悲哀、多么凄惨、多么无助的境地。诚然我们也不能只为了健康而不去做事业,但我们一定要记住不要拿健康做赌注。不然你会输得很惨。万事都要讲究一个度。“知时、识时、用时”做事以中庸为好。为了事业,为了金钱、为了地位,你奋斗,你拼搏,你努力,是不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当失去了健康还能享受你得来的生活吗?那么你得来的生活还有意义吗?坚守住我们的根---健康。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乐观、豁达。学会及时的抛开烦恼、摆脱忧虑。适当的给心灵放几天假。了解一些健康方面的知识。拥有知识的人,拥有力量。拥有健康知识的人就拥有健康的力量。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相信科学,抽出一点时间为自己的身体每年最少做一次检查。有人说没有病到医院也查出病了。纯粹是无稽之谈。那只能说你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自信。当你健康时,你必须预防疾病。得病再治,不如加强预防。当疾病来临时,你必须击溃疾病。用你坚强的意志重新崛起。不要为懒惰找任何理由,拿出一点时间锻炼自己,生命在于运动。遵守生活规律适当的节制自己,严把病从口入的之关,吃的卫生,吃的健康。了解人类最好的朋友---维生素。
你健康了,就是为你的事业,你的朋友,你的亲人负责。愿朋友们永远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态。
人生三大财富:人的一生是积累财富的过程。人生有三大财富,即: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灵魂(心灵)财富。物质财富就是肉体赖以存活的有形物质,以金钱为代表,如货币、金银、珠宝、房产、车辆、土地、食品、家用器具、服饰、产业等等。精神财富就是能使意识、思维、思想、心理活跃、健康、自由、愉悦、安逸、幸福的诸多因素,如知识(书籍)、技能、经验、亲情、友情、爱情、宗教、民族、国家、名誉、地位等等。灵魂(心灵)财富就是能使生命的品质升华,使生命的反物质结构向完美体系演化的无形能量和信息,如上帝的灵、道的运行程序、神的启示、佛的教诲、仙的修炼、灵感、灵觉等等。三大财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物质财富,我们就没有赖以为生的基础,要么死亡,要么变成乞丐,要么变成寄生虫,身难平,心难静,事难成,饥寒交迫贫困潦倒,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劳作创造物质财富,获得物质财富;没有精神财富,人就是靠本能存活着的一个不断挪动着的动物,缺乏精神财富,人就会寂寞无聊空虚,就得不到快乐幸福,心理就会扭曲变态,就会压抑,就会暴躁,就会怪僻,容易走极端;没有灵魂财富,就不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及人活着的目的,就建立不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会导致价值观念混乱,就不会有正确的信仰和信念,两眼抹黑,灵觉迟钝,活的不明不白,纯粹就是一个行尸走肉。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对称平衡就是福,忽视三大财富的任意一个,就无法获得完美的人生,就会走向畸形的人生道路。只有物质财富而没有精神财富和灵魂财富的人都是病人,容易犯罪,容易自杀,容易虐待生命和大自然;只有精神财富而没有物质财富和灵魂财富的人都是病人,容易成为骗子,容易夸夸其谈不务正业,容易偷鸡摸狗投机取巧,容易成为爱吃爱喝爱玩爱乐的寄生虫,也容易成为野心家和阴谋家;只有灵魂财富而没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人也是病人,这样的人容易走火入魔,神神道道,玩弄概念,似人似鬼,一身阴气,痴迷狂热,容易借用上帝神佛神灵的名义祸乱人心,祸害社会,背离人性,背离自然。如何追求三大财富?完美的人生应该是这样的,一生学习知识,学习技能,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通过勤奋诚实工作劳动不断获取适量的物质财富,但决不以追求物质财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决不成为物质财富的奴隶,热爱大自然,珍惜亲情友情爱情,珍惜良好的声誉,感悟神佛的点化启示,聆听圣人贤哲的教诲,敬畏上帝,敬畏生命,不断修行修炼,不断向人生和生命的最高境界跋涉攀登,向完美演化发展,最终尽心了心,了却人间债务,了却尘缘,超凡脱俗,积累功德,明白生命的奥秘,以喜悦激动的心情迎接死亡,最终到达生命的极乐世界。走上帝的道,追求三大财富,不偏废,不走极端,掌握好平衡,心神安泰,像清澈的小溪,发源源头,欢叫着,跳跃着,穿越山川峡谷,曲曲折折一路高歌向辽阔的海洋奔去。精神财富和心灵财富的区别:精神体现的是生命的能量特征,心灵体现的是生命的结构特征。精神犹如植物的枝干、枝叶、花朵果实,心灵犹如植物的根。当生命的精神能量充足时,枝繁叶茂,生命充满活力;当生命的心灵能量充足时,根系发达,生命力顽强。精神财富犹如植物生长需要的阳光、水分、土壤养料;心灵能量犹如植物的结构及其根系分布。一株牡丹,即使结构(心灵)再美,当缺乏阳光水分养料的时候,它的生长就受到限制,它的枝干枯瘦,枝叶弱凋,花朵孱小。同理,即使阳光水分等充足,若结构(心灵)有缺陷,它的生长及状态会畸形,或许开花多,而枝叶少,或者枝叶繁茂而花朵绽放过期。对人而言,精神财富主要指情和爱,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恋情、豪情、与自然万物的情。爱包括对上帝的爱、对天地自然万物的爱、对社会的爱、对他人的爱,对一切生命的爱,对真善美的爱。心灵财富主要指性,性即佛,性即天使菩萨,性即天仙,性即如来。当一个人的如来天性能充分张扬绽放时,就标志着他或她具备了丰富的心灵财富,当一个人的天性被束缚难以充分绽放时,就意味着他或她缺乏心灵财富。要获得丰富的精神财富,比如情和爱,首先要培养优秀的品质,要具备丰富的内涵,否则,难以获得丰富的情和爱。要获得丰富的心灵财富,也就是充分展现天性,必须有正确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必须对人生、生命、时空有深刻地认识,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及生命观和世界观,否则,难以获得丰厚的心灵财富。精神财富和心灵财富相辅相成,但不是一回事,作为修行修炼欲成天仙的人而言,首先要追求心灵财富,其次是精神财富,最后是物质财富。单纯追求心灵财富而忽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错误的,同样,忽视心灵财富和物质财富而单纯追求精神财富也是错误的,若忽视心灵财富和精神财富去追求物质财富更是错上加错。
在文章最后,与朋友们分享一些关于健康的名人名言,祝愿所有朋友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关于健康的名言:
(1:只有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才能均衡地发展。——周恩来
(2: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有、明智。——富兰克林
(3:预防胜于治疗。——狄更斯
(4:有规律的生活原是健康与长寿的秘诀。——巴尔扎克
(5:忧伤足以致命。——莎士比亚
(6:一个人需要有一个目标来达到真正健康。——安德森
(7:健康不是身体状况的问题,而是精神状况的问题。——(美)艾迪夫人
(8:健康的身体乃是灵魂的客厅,有病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禁闭室。——培根
(9: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爱默生
(10:健康是这样一个东西,它使你感到现在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亚当斯
(11:健康是最好的天赋,知足为最大的财富,信任为最佳的品德。——释迦牟尼
(12:健康尤胜于财富。——雷
(13: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朱文奴
(14:快乐首先在于有健康的身体。——柯蒂斯
(15:快乐最利于健康。——爱迪生
(16: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人。——(日)木村久一
(17、清洁仅次于圣洁。——培根
(18: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蔡元培《运动的需要》
(19:身勤则强,逸则病。——蔡锷《序及按语》
(20:生活就是运动。人的生活就是运动。——[俄]列夫·托尔斯泰
(21:生命在于运动。——(法)伏尔泰
(22:午夜前一小时的睡眠等于午夜后睡三小时。——赫伯特
(23:一个人的身体,决不是个人的,要把它看作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凡是有志为社会出力,为国家成大事的青年,一定要十分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徐特立
(24:一个人无法不变老,但是他可以抵制衰老。——塞缪尔
(25:疾病是可以感觉到的,但健康则完全不觉得。——富勒
(26:好静不好动,眼花耳朵聋。——佚名
(27:常用的刀不锈,常练的人不病。——佚名
(28:常动则筋骨竦,气脉舒。——清·颜元《习斋言行录》
(29:不要用珍宝装饰自己,而要用健康武装身体。——佚名
(30:必须从年轻时期就打好基础,随时随地去锻炼身体。——徐特立
(31、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荷兰)斯宾诺莎
(32:健康就是金子一样的东西。——高尔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基督徒的健康观
基督徒的全人健康就是身心灵的健康。身体属物质有外形,比较容易观察其健康状况。灵魂不属物质较抽象,往往需要透过言语和行为来了解其健康程度。不过人既是个整体,生理、心理和灵里的关系和互动是非常密切的。身体先天和后天的特征会影响智能、情绪、自我观、决断力、人际沟通等心理素质,以及团契生活、事奉型态、人生哲学等属灵的表现。同样地,灵命的成长亦可改变心理的趋向和超越生理的障碍。当分担身心灵健康的时候,不能忽略人的整体性,而全人健康就是个别部分的健康和彼此的良性互动。
 身体健康
  一、相对的健康
  始祖犯罪堕落前的身体,是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参创一31),这是过去。信徒复活或被提后的身体,是属灵属天和荣耀的,这是将来。基督徒现在的身体,是血气、属土和卑贱的(参林前十五44、47-49;腓三21;约壹三2)。在获得强壮不朽长存的荣体之先,信徒要知道他们的身体仍然是软弱朽坏会死的。因此,身体的健康是相对的,每个人有不同的起点和底线。先天的缺憾或后天的创伤都会改变健康的定义。出于爱心捐赠器官(例如把一个肾脏移植别人)可以重划两个人的底线。再者,人体的成长、成熟和老化是自然的过程。器官功能的高峰期通常出现在二十多岁至三十多岁,之后便开始老化,至寿终正寝为止。在不同的年龄,身体有不同的健康幅度。随着世界各地在食物营养、环境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差异,信徒亦会有寿命长短的分别。宏观来看,人类今生躯体很脆弱,健康很相对,寿命很短促。正因如此,微观来说,个别信徒应爱惜身体,维持健康,以获取更长的寿命为主而活。
  二、宝贵的身体
  善待身体是合乎圣经的。其起点在于感谢神的创造:“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这是我心深知道的……我未成形的体质,你的眼早已看见了……神啊,你的意念向我何等宝贵……”(诗一三九14、16、17)身体虽然会衰残,但其地位是崇高的:“岂不知你们的身体就是基督的肢体吗?……岂不知你们的身体就是圣灵的殿吗……”(林前六15、19)身体是爱护的对象:“丈夫也当照样爱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体,爱妻子便是爱自己了。从来没有人恨恶自己的身体,总是保养顾惜,正像基督待教会一样。”(弗五28、29)丈夫爱妻子和基督爱教会,与爱惜身体相提并论。身体也是祝福的目标:“……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帖前五23)
  有些基督徒把身体(身子)贬值或树敌,是把“身体作为不义的工具”视为常态,而忽略了“身体成为义的工具”的实践。内发的私欲和外来的引诱,都可以构成罪言恶性,陷身体于不义。信徒不要将“肢体(身体的部分)”献给罪作不义的器具;“倒要像从死里复活的人,将自己献给神,并将肢体作义的器具献给神……将肢体献给义作奴仆,以至于成圣。”(罗六13、19)当保罗说:“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七24)他是表达肢体犯罪的苦况,而不是压抑身体的价值。当身体成为罪的工具,信徒就是属肉体了。若身体一无是处,保罗又怎么会劝信徒“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呢(罗十二1)?我们是主用重价买来得,所以要在身体上荣耀他(参林前六20)。
  三、节制保健
  身体既然这么宝贵,保持其健康是理所当然的。保健的途径很多,每人要多了解自己的体质和特性,从而配合适当的饮食、作息、运动、社交和事奉。当然,成熟的心理和活跃的灵命也可促进身体的健康。方法虽多,关键却在“节制”或“自制”。凡事皆可行,但不都有益处。无论何事,总不受辖制(参林前六12)。饮食和性行为并非罪恶,但需节制。各种强身健体的活动和消遣也要自制。均衡、持平和中庸是相关的概念。但最重要的,节制是圣灵所结的果子,是灵命成长带来的一种心理能力,有效地自我管理。在场上竞技者,诸事皆有节制。身体的保健,其实也就是属灵的操练。
 心理健康
  一、良好习惯
  心理学者柯永河为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是:“良好习惯多,不良习惯少的心态。”反之则为不健康。柯氏为了方便科学研究,其定义不得不偏向“正价及负价行为的量化”。值得注意的乃是他对比较主观和抽象的概念“良好”所下的定义。他认为良好习惯能:(一)给自己愉快感受;(二)维护或增进良好人际关系;(三)促进自我人格成长。柯氏强调心理健康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并学习环境的改善对促进心理健康的影响。基督徒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重要的。
  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比较不受“科学”和“行为”约束,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更活泼、生动和弹性,也可提供一些可测试的科学研究假设。亚拉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自我实现论(self
actualization)乃人本心理学的代表作。他对自我实现者的描述中,提供了不少心理健康应有的表现。自我实现者是个能善用及发挥潜能的人。他的特征有:
  (一)能有效地知觉现实,并容忍不肯定;
  (二)接纳自己和别人的现状;
  (三)思想与行为均具自发性;
  (四)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自我为中心;
  (五)有强烈的幽默感;
  (六)高度创意;
  (七)能抗拒文化的同化,但不刻意地违反传统;
  (八)关怀全人类的福利;
  (九)能深刻地欣赏人生各种基本的经历;
  (十)与少数人建立深入满意的关系,而非与多人结交;
  (十一)对人生有客观的立场。
  马氏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潜能,依靠人的能力;在如何达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无法获得以神为本的基督徒之认同。单从心理这个层面来看,一个成熟的人能拥有所列举的特征并无不合理之处。基督徒若能依靠神去塑造他的人格,成为心理功能健全的人,去实现新生命自我的潜能,岂非美事?基督徒的起居、工作、家庭、教会生活难免会因循刻板。若能学习在平凡中看见到不平凡,在重复中经历到新意,这就是一种自我实现了。
  三、基督为主
  有两个基督徒马克·科斯格罗夫(Mark Cosgrove,心理学家)和詹姆斯·马洛里(James
Mallory,精神科医师),在兼顾圣经有关人性的教导与心理学理论的原则下,曾提出了十项心理健康的表现。
  (一)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与神建立个人关系,并在这基础上发挥属灵潜能,以统合人格;
  (二)人生有目的,包括短期及长期的目标;
  (三)自我价值感;
  (四)表达舍己牺牲之爱,对别人状况产生同感和体谅;
  (五)对现实有正确的认识,不因个人的需求或环境的压力而扭曲;
  (六)拥有坚强的内在标准,以抗拒社会及文化的不良影响;
  (七)在危机与苦难中,能泰然自处,并接纳不能改变的事情;
  (八)释放地享受人生,发觉生活的情趣;
  (九)自由创作,在工作与人际关系中有所贡献;
  (十)维持生理需要,并情绪与理智的平衡。
  基督徒的心理健康是以神为本,以接纳耶稣基督为生命之主和生活之主为基础。由此可见,心理健康与属灵健康是分不开的。再者,心理与灵命会经过成长成熟的历程,却不会像身体般老化。偶尔遇到退步或停顿,但在起伏中信徒是可以无止境地向前迈进,在圣灵的孕育里不断实现神赋予的潜能。
 属灵健康
  属灵健康的范围很广,包括圣经指出所有基督徒应该追求的灵命目标,无法详述。这里介绍一个核心的健康测试“属灵的君子”,协助读者反思自省。
  一、我错了,你要负责
  这是推卸责任逃避现实的心态。第一个例子是亚当的吃果子事件(参创三11、12)。亚当违命吃了禁果,没有认错,反而说:“你所赐给我,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把责任推卸给夏娃和神。第两个例子是扫罗的献祭物事件(参撒上十三11、12)。扫罗王不应献祭,还以“怕没有祷告”这么属灵的借口,“勉强”献上燔祭。他没有认错,却把责任退到离开他散去的百姓、不照日期来的撒母耳,和聚集攻打他的非利士人。第三个例子是法利赛人和文士的不养父母事件(参可七11、12)。他们没有奉养父母,却把责任退到各耳板(钱都拿到圣殿去了)。
  懒惰或不善用时间的学生,考试成绩差的时候,会倾向把原因归到外在的人事物,例如老师不懂教学、课程设计不良、学校的设备不足。这种从亚当遗传下来的现象也出现在信徒的生活。自己缺乏灵修会归因教会太少培灵会。聚会前准备不足以至敬拜乏味,会埋怨讲道不充实或领诗未达水准。不领人归主者会怪责牧者长执不懂教会增长之法。丈夫爱妻子未到舍己的程度,却指责妻子不顺服。父母惹儿女的气使他们失去志气,却抱怨儿女不孝敬。总之,我错了不认,却找别人去负责。
  二、你错了,你要负责
  这是追究责任,夸张现实的心态。文士和法利赛人吩咐犹太人要遵行律法,但能说不能行,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别人的肩上,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参太二十三1-4)。有些信徒熟悉圣经教训,不是给自己实践,而是用来命令和评估别人,集警察、检察官和法官于一身,按照神的标准,逮捕、控告和定罪。假如我们不是教牧长执,常用《提摩太前书》第三章和《提多书》第一章来衡量审核现任或候任的长执,自己却不打算实践当中的真理,我们就像法利赛人代人听道,替天行道而已。难道我们不是长执,就可以多妻、放纵、贪财、好酒、不好好管理自己的家吗?追寻别人的责任,强调他人的错误,也许就是要拼命拔掉别人眼中的刺去转移视线,以免他人看见自己眼中的梁木!
  三、我错了,我要负责
  这是承担责任面对现实的心态。一个人成为基督徒的转折点是:从前我知道“罪的定义”,现在我承认“我有罪”;从前我明白“罪人”的解释,现在我表示“我是罪人”。一个基督徒的成长,也是把初信主时“无所谓”的行为变为成熟期的“有所谓”。属灵的敏锐加强了,眼光广阔了,知罪就越多。难怪使徒约翰劝信徒说:“我们若说自己无罪,就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约壹一8)
  浪子的比喻(参路十五17-21)提供基督徒一个典范,彻底地活出“我错了,我要负责”的真谛。首先是对神在言语上认罪。浪子醒悟过来,就说他得罪了天。我们所犯一切的罪,都一定是得罪神。如大卫认罪说:“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诗五十一4)摩西也指出人犯罪,就干犯耶和华(参利六1)。《约翰壹书》第一章九节即可延伸用在未信者,更应成为已信者长进的过程:“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其实是对神行为上的回转。浪子不单打算,而且实际起来往父亲那里去。开车走错了方向,不能只是认错,更加要立刻回头,才可以达到目的地。认罪之余,要在圣经的光照和圣灵的带领中悔改归正,“归向神,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徒二十六20)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来,往真理前行。第三是对人在言语上的道歉。浪子对父亲说“又得罪了你”。信徒私下向神认罪没有面子的压力,但向人道歉就困难得多。特别是长辈向晚辈或关系亲密的人说对不起。然而,信徒必须常常学习由衷致歉,更不要拖延,让事情恶化。“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雅五16)最后是对人在行为上赔偿。浪子不敢再作儿子,只愿作雇工,向父亲具体的赔偿。信徒犯罪往往伤害了别人;没有赔偿的道歉是片面的。亏负人不可只赔本,还要加上五分之一。受害人不在要把赔偿交给其亲戚,没有亲属则送到服侍耶和华的祭司(参民7、8)。现在来说,若找不到收赔偿的人,便送到教会由神代收。信徒赔偿是一定有途径的。除了金钱,礼物和服务也是适当的补偿。总的来说,全面的悔改是对神对人言语和行为兼有的。购物打折值得开心,但“我错了,我要负责”产生折扣,却是属灵健康的哀愁!
  四、你错了,我也要负责
  这是延伸责任改变现实的心态。“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个人看别人比自己强。个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二3-5)信徒要以耶稣的心态和行动为榜样。他没有罪,却延伸责任降卑为人,且死在十字架上,改变了人类要面对罪与死的现实。若信徒以神的面子为归依,个人看别人比自己更重要,便是以主心为己心。客观来说,别人犯的罪,例如淫乱(奸淫、婚外婚前性行为、色情癖),我们没有参与。但主观来说,我们必须自问:在事发前我们有教导、劝勉和警告吗?在事发时有提醒、拦阻和挽回吗?在事发后有补救、责备和安慰吗?还是袖手旁观、可惜可怜、左传右播,以诧异的眼光(而非奇妙的恩典)对待当事人。“我们坚固的人应该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不求自己的喜悦。我们个人务要邻舍喜悦,使他得益处,建立德行。因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悦……”(罗十五1-3)
  五、君子与小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中的君子是人本的,靠人的力量成为有德行的人。基督教的君子是神本的,以耶稣舍命的爱为榜样,靠着圣灵的力量,与基督同为君子。小人要求别人,注重“你要负责”;君子要求自己,强调“我要负责”。信徒能通过“属灵君子”的自我检视,则离全面属灵健康不远已。基督徒的全人健康就是身心灵的健康。身体属物质有外形,比较容易观察其健康状况。灵魂不属物质较抽象,往往需要透过言语和行为来了解其健康程度。不过人既是个整体,生理、心理和灵里的关系和互动是非常密切的。身体先天和后天的特征会影响智能、情绪、自我观、决断力、人际沟通等心理素质,以及团契生活、事奉型态、人生哲学等属灵的表现。同样地,灵命的成长亦可改变心理的趋向和超越生理的障碍。当分担身心灵健康的时候,不能忽略人的整体性,而全人健康就是个别部分的健康和彼此的良性互动。
 身体健康
  一、相对的健康
  始祖犯罪堕落前的身体,是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参创一31),这是过去。信徒复活或被提后的身体,是属灵属天和荣耀的,这是将来。基督徒现在的身体,是血气、属土和卑贱的(参林前十五44、47-49;腓三21;约壹三2)。在获得强壮不朽长存的荣体之先,信徒要知道他们的身体仍然是软弱朽坏会死的。因此,身体的健康是相对的,每个人有不同的起点和底线。先天的缺憾或后天的创伤都会改变健康的定义。出于爱心捐赠器官(例如把一个肾脏移植别人)可以重划两个人的底线。再者,人体的成长、成熟和老化是自然的过程。器官功能的高峰期通常出现在二十多岁至三十多岁,之后便开始老化,至寿终正寝为止。在不同的年龄,身体有不同的健康幅度。随着世界各地在食物营养、环境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差异,信徒亦会有寿命长短的分别。宏观来看,人类今生躯体很脆弱,健康很相对,寿命很短促。正因如此,微观来说,个别信徒应爱惜身体,维持健康,以获取更长的寿命为主而活。
  二、宝贵的身体
  善待身体是合乎圣经的。其起点在于感谢神的创造:“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这是我心深知道的……我未成形的体质,你的眼早已看见了……神啊,你的意念向我何等宝贵……”(诗一三九14、16、17)身体虽然会衰残,但其地位是崇高的:“岂不知你们的身体就是基督的肢体吗?……岂不知你们的身体就是圣灵的殿吗……”(林前六15、19)身体是爱护的对象:“丈夫也当照样爱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体,爱妻子便是爱自己了。从来没有人恨恶自己的身体,总是保养顾惜,正像基督待教会一样。”(弗五28、29)丈夫爱妻子和基督爱教会,与爱惜身体相提并论。身体也是祝福的目标:“……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帖前五23)
  有些基督徒把身体(身子)贬值或树敌,是把“身体作为不义的工具”视为常态,而忽略了“身体成为义的工具”的实践。内发的私欲和外来的引诱,都可以构成罪言恶性,陷身体于不义。信徒不要将“肢体(身体的部分)”献给罪作不义的器具;“倒要像从死里复活的人,将自己献给神,并将肢体作义的器具献给神……将肢体献给义作奴仆,以至于成圣。”(罗六13、19)当保罗说:“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七24)他是表达肢体犯罪的苦况,而不是压抑身体的价值。当身体成为罪的工具,信徒就是属肉体了。若身体一无是处,保罗又怎么会劝信徒“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呢(罗十二1)?我们是主用重价买来得,所以要在身体上荣耀他(参林前六20)。
  三、节制保健
  身体既然这么宝贵,保持其健康是理所当然的。保健的途径很多,每人要多了解自己的体质和特性,从而配合适当的饮食、作息、运动、社交和事奉。当然,成熟的心理和活跃的灵命也可促进身体的健康。方法虽多,关键却在“节制”或“自制”。凡事皆可行,但不都有益处。无论何事,总不受辖制(参林前六12)。饮食和性行为并非罪恶,但需节制。各种强身健体的活动和消遣也要自制。均衡、持平和中庸是相关的概念。但最重要的,节制是圣灵所结的果子,是灵命成长带来的一种心理能力,有效地自我管理。在场上竞技者,诸事皆有节制。身体的保健,其实也就是属灵的操练。
 心理健康
  一、良好习惯
  心理学者柯永河为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是:“良好习惯多,不良习惯少的心态。”反之则为不健康。柯氏为了方便科学研究,其定义不得不偏向“正价及负价行为的量化”。值得注意的乃是他对比较主观和抽象的概念“良好”所下的定义。他认为良好习惯能:(一)给自己愉快感受;(二)维护或增进良好人际关系;(三)促进自我人格成长。柯氏强调心理健康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并学习环境的改善对促进心理健康的影响。基督徒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重要的。
  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比较不受“科学”和“行为”约束,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更活泼、生动和弹性,也可提供一些可测试的科学研究假设。亚拉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自我实现论(self
actualization)乃人本心理学的代表作。他对自我实现者的描述中,提供了不少心理健康应有的表现。自我实现者是个能善用及发挥潜能的人。他的特征有:
  (一)能有效地知觉现实,并容忍不肯定;
  (二)接纳自己和别人的现状;
  (三)思想与行为均具自发性;
  (四)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自我为中心;
  (五)有强烈的幽默感;
  (六)高度创意;
  (七)能抗拒文化的同化,但不刻意地违反传统;
  (八)关怀全人类的福利;
  (九)能深刻地欣赏人生各种基本的经历;
  (十)与少数人建立深入满意的关系,而非与多人结交;
  (十一)对人生有客观的立场。
  马氏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潜能,依靠人的能力;在如何达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无法获得以神为本的基督徒之认同。单从心理这个层面来看,一个成熟的人能拥有所列举的特征并无不合理之处。基督徒若能依靠神去塑造他的人格,成为心理功能健全的人,去实现新生命自我的潜能,岂非美事?基督徒的起居、工作、家庭、教会生活难免会因循刻板。若能学习在平凡中看见到不平凡,在重复中经历到新意,这就是一种自我实现了。
  三、基督为主
  有两个基督徒马克·科斯格罗夫(Mark Cosgrove,心理学家)和詹姆斯·马洛里(James
Mallory,精神科医师),在兼顾圣经有关人性的教导与心理学理论的原则下,曾提出了十项心理健康的表现。
  (一)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与神建立个人关系,并在这基础上发挥属灵潜能,以统合人格;
  (二)人生有目的,包括短期及长期的目标;
  (三)自我价值感;
  (四)表达舍己牺牲之爱,对别人状况产生同感和体谅;
  (五)对现实有正确的认识,不因个人的需求或环境的压力而扭曲;
  (六)拥有坚强的内在标准,以抗拒社会及文化的不良影响;
  (七)在危机与苦难中,能泰然自处,并接纳不能改变的事情;
  (八)释放地享受人生,发觉生活的情趣;
  (九)自由创作,在工作与人际关系中有所贡献;
  (十)维持生理需要,并情绪与理智的平衡。
  基督徒的心理健康是以神为本,以接纳耶稣基督为生命之主和生活之主为基础。由此可见,心理健康与属灵健康是分不开的。再者,心理与灵命会经过成长成熟的历程,却不会像身体般老化。偶尔遇到退步或停顿,但在起伏中信徒是可以无止境地向前迈进,在圣灵的孕育里不断实现神赋予的潜能。
 属灵健康
  属灵健康的范围很广,包括圣经指出所有基督徒应该追求的灵命目标,无法详述。这里介绍一个核心的健康测试“属灵的君子”,协助读者反思自省。
  一、我错了,你要负责
  这是推卸责任逃避现实的心态。第一个例子是亚当的吃果子事件(参创三11、12)。亚当违命吃了禁果,没有认错,反而说:“你所赐给我,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把责任推卸给夏娃和神。第两个例子是扫罗的献祭物事件(参撒上十三11、12)。扫罗王不应献祭,还以“怕没有祷告”这么属灵的借口,“勉强”献上燔祭。他没有认错,却把责任退到离开他散去的百姓、不照日期来的撒母耳,和聚集攻打他的非利士人。第三个例子是法利赛人和文士的不养父母事件(参可七11、12)。他们没有奉养父母,却把责任退到各耳板(钱都拿到圣殿去了)。
  懒惰或不善用时间的学生,考试成绩差的时候,会倾向把原因归到外在的人事物,例如老师不懂教学、课程设计不良、学校的设备不足。这种从亚当遗传下来的现象也出现在信徒的生活。自己缺乏灵修会归因教会太少培灵会。聚会前准备不足以至敬拜乏味,会埋怨讲道不充实或领诗未达水准。不领人归主者会怪责牧者长执不懂教会增长之法。丈夫爱妻子未到舍己的程度,却指责妻子不顺服。父母惹儿女的气使他们失去志气,却抱怨儿女不孝敬。总之,我错了不认,却找别人去负责。
  二、你错了,你要负责
  这是追究责任,夸张现实的心态。文士和法利赛人吩咐犹太人要遵行律法,但能说不能行,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别人的肩上,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参太二十三1-4)。有些信徒熟悉圣经教训,不是给自己实践,而是用来命令和评估别人,集警察、检察官和法官于一身,按照神的标准,逮捕、控告和定罪。假如我们不是教牧长执,常用《提摩太前书》第三章和《提多书》第一章来衡量审核现任或候任的长执,自己却不打算实践当中的真理,我们就像法利赛人代人听道,替天行道而已。难道我们不是长执,就可以多妻、放纵、贪财、好酒、不好好管理自己的家吗?追寻别人的责任,强调他人的错误,也许就是要拼命拔掉别人眼中的刺去转移视线,以免他人看见自己眼中的梁木!
  三、我错了,我要负责
  这是承担责任面对现实的心态。一个人成为基督徒的转折点是:从前我知道“罪的定义”,现在我承认“我有罪”;从前我明白“罪人”的解释,现在我表示“我是罪人”。一个基督徒的成长,也是把初信主时“无所谓”的行为变为成熟期的“有所谓”。属灵的敏锐加强了,眼光广阔了,知罪就越多。难怪使徒约翰劝信徒说:“我们若说自己无罪,就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约壹一8)
  浪子的比喻(参路十五17-21)提供基督徒一个典范,彻底地活出“我错了,我要负责”的真谛。首先是对神在言语上认罪。浪子醒悟过来,就说他得罪了天。我们所犯一切的罪,都一定是得罪神。如大卫认罪说:“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诗五十一4)摩西也指出人犯罪,就干犯耶和华(参利六1)。《约翰壹书》第一章九节即可延伸用在未信者,更应成为已信者长进的过程:“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其实是对神行为上的回转。浪子不单打算,而且实际起来往父亲那里去。开车走错了方向,不能只是认错,更加要立刻回头,才可以达到目的地。认罪之余,要在圣经的光照和圣灵的带领中悔改归正,“归向神,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徒二十六20)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来,往真理前行。第三是对人在言语上的道歉。浪子对父亲说“又得罪了你”。信徒私下向神认罪没有面子的压力,但向人道歉就困难得多。特别是长辈向晚辈或关系亲密的人说对不起。然而,信徒必须常常学习由衷致歉,更不要拖延,让事情恶化。“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雅五16)最后是对人在行为上赔偿。浪子不敢再作儿子,只愿作雇工,向父亲具体的赔偿。信徒犯罪往往伤害了别人;没有赔偿的道歉是片面的。亏负人不可只赔本,还要加上五分之一。受害人不在要把赔偿交给其亲戚,没有亲属则送到服侍耶和华的祭司(参民7、8)。现在来说,若找不到收赔偿的人,便送到教会由神代收。信徒赔偿是一定有途径的。除了金钱,礼物和服务也是适当的补偿。总的来说,全面的悔改是对神对人言语和行为兼有的。购物打折值得开心,但“我错了,我要负责”产生折扣,却是属灵健康的哀愁!
  四、你错了,我也要负责
  这是延伸责任改变现实的心态。“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个人看别人比自己强。个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二3-5)信徒要以耶稣的心态和行动为榜样。他没有罪,却延伸责任降卑为人,且死在十字架上,改变了人类要面对罪与死的现实。若信徒以神的面子为归依,个人看别人比自己更重要,便是以主心为己心。客观来说,别人犯的罪,例如淫乱(奸淫、婚外婚前性行为、色情癖),我们没有参与。但主观来说,我们必须自问:在事发前我们有教导、劝勉和警告吗?在事发时有提醒、拦阻和挽回吗?在事发后有补救、责备和安慰吗?还是袖手旁观、可惜可怜、左传右播,以诧异的眼光(而非奇妙的恩典)对待当事人。“我们坚固的人应该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不求自己的喜悦。我们个人务要邻舍喜悦,使他得益处,建立德行。因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悦……”(罗十五1-3)
  五、君子与小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中的君子是人本的,靠人的力量成为有德行的人。基督教的君子是神本的,以耶稣舍命的爱为榜样,靠着圣灵的力量,与基督同为君子。小人要求别人,注重“你要负责”;君子要求自己,强调“我要负责”。信徒能通过“属灵君子”的自我检视,则离全面属灵健康不远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