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的纵横波分别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当地震发生时,坐在船上的人会有怎样的感觉,并说明理由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会让人感到左右摇晃,纵波是上下颠簸.由于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而纵波能在固液气三相介质中传播.所以坐在船上的人只会感觉到上下颠簸.而地上的人会感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上下颠簸然
上下摇晃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会让人感到左右摇晃,纵波是上下摇晃。由于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而纵波能在固液气三相介质中传播。所以坐在船上的人只会感觉到上下摇晃。而地上的人会感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由于从波传播速度较快,所以是先上下,后左右)...
扫描下载二维码第五节 地震监测成果
第五节& 地震监测成果
一、地震资料处理
(一)测震观测资料的处理
福建省地震台网经历了模拟记录和数字记录的两大阶段。1971年从4个模拟地震台站陆续投入测震观测,到1987年已发展有15个地震台站。采用64型、DD-1、DD-2等仪器连续、可靠和完整的记录到的地震图,从中量取测定地震参数所需的数据资料。1985~1997年,建成无线传输地震遥测台网,福州地震遥测台网和水口库区地震遥测台网。随着数字化地震观测系统的发展,福建省地震局对全省的模拟地震台网进行了改造,从1995年开始建设数字化地震遥测台网,到1998年为止结束了模拟地震记录的历史,历时27年。1999年22个数字化地震遥测子台正式投入运行,到2002年6月发展到29个数字地震遥测子台,实现了全省数字化观测,使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成为地震观测、信息传输、资料管理的综合性技术系统,为地震速报、分析预报、地震工程和地震科研提供连续、准确、可靠的地震数据,为闽台地震科技交流提供了第一手的基础资料。
测震资料处理工作主要是对地震台站所记录到的每一个地震事件进行分析处理,测定出地震的基本参数。
、地震台站测震观测资料的处理
地震台站观测人员对每日的地震原始记录图纸首先进行震相分析,即从地震记录图上识别出地方震、近震、远震等震相,并加以标注,同时量出每个地震的初始震相和后续震相的到达时间,其次根据震相数据进行计算,用纵横波的差值在走时表上查出相应震中距离和计算出单台地震的发震时刻(To),再读取横波(S波或Lg波)的最大振幅和相应周期,计算出单台的地震震级(ML)的大小。最后用地震专用电码编成11112地震日报,通过电话、电报或电台等手段上报省地震局震情值班室。
台站观测人员每月将每日的地震汇编成单台地震月报,上报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测震室,1988年后改为将每个地震填写成单台地震卡片,每十天用邮寄的方式上报。
台站观测人员对地震原始图纸均按规定分期邮寄到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测震室。年规定每月邮寄一次,年规定每十天邮寄一次。
、局分析预报中心测震观测资料的处理
测震分析人员将全省地震台站定期邮寄的地震图纸和填写的地震数据单台卡片,按照同一地震事件进行归一整理,对地震观测台站所记录到的近震范围(北纬:19°至29°,东经:114°至124°)内的地震重新进行震相分析、震中定位和校核,尽可能地使用多台观测到的地震资料参与地震编目分析处理,精确测定出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编报月地震目录和地震观测报告。
1979年以前对地震所编报的区域范围和震级下限无明确规定,原则上凡是福建省和台湾地区的地震均编入地震目录。
1980~1983年编报四个台以上震相清楚、记录双振幅大于3mm的地震,使用J-B走时表,在1∶400万地图上人工作图定位,对福建省内及其海域的地震采用和达法、石川法定位,尽可能给出震源深度;对台湾省及其海域的地震采用交切法、中线法定位,一般不给出震源深度;对三台以下记录的地震采用交切法定位;对单台记录的地震,当S-P≤4.0秒时,以该台站经纬度为震中经纬度。
年增加了江西省地震台站,同时也编报江西省的地震目录和地震观测报告。
编报福建、江西观测台网记录到的近震范围(北纬:19°至30°,东经:114°至124°)内地震参数,使用J-B走时表,在1∶400万地图上人工作图定位,对台湾及其周围地区,有四个台站以上记录的地震资料采用交切法和引中线法定位;对福建及其沿海地区的地震,有三个台站以上记录的地震资料采用和达法、高桥法和石川法定位,对三台以下记录的地震采用交切法定位;对单台记录到的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和闽、赣交界处的历史活动区的地震,给出单台记录结果;对S-P≤4.0秒的单台记录地震,以该台站经纬度为震中经纬度。
年编报福建、江西观测台网记录到的近震范围(北纬:19°至29°,东经:114°至124°)内地震参数,使用J-B走时表,在1∶400万地图上人工作图定位,对台湾及其周围地区,有四个台站以上记录的地震资料采用交切法和引中线法定位;对福建及其沿海地区的地震,有三个台站以上记录的地震资料采用和达法、高桥法和石川法定位,对三台以下记录的地震资料采用交切法定位;对单台记录到的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和闽、赣交界处的历史活动区的地震、S-P≤15.0秒的单台记录的地震,给出单台记录结果;对S-P≤3.0秒单台记录的地震,以该台站经纬度为震中经纬度。
年编报福建地震观测台网所记录到的近震范围(北纬:19°至29°,东经:114°至124°)内地震参数,使用华南地区双层地壳模型定位;台湾海峡西则,福建及其邻近海域和邻省的地震,凡最近台的S-P<15秒的地震均采用JK70近震定位程序定位,对N≥4台的给出震源深度,否则采用作图法定位;台湾及其邻区的地震,使用H=0km华南走时表,采用交切法定位;对于3.0<S-P≤15.0秒的单台记录的地震,给出单台观测结果;对S-P≤3.0秒单台记录地震,以该台站经纬度为震中经纬度,对震群序列或历史地震活动区的台数N=2的地震,用作图交汇给出震中经纬度。
1993年编报福建观测台网记录到的近震范围内的地震参数是根据国家地震局1992年制定的《区域地震月报目录与地震观测报告规范》和福建地震台网控制能力给出的,使用华南地区双层地壳模型定位,对福建及其邻近海域和邻省的地震,均采用JK70近震定位程序定位;对N≥4台的给出震源深度,否则采用作图法定位,从7月份起改用BLOC的地震定位程序定位。对台湾及其邻区的地震,使用H=0km华南走时表,采用交切法定位;对于3.0<S-P≤15.0秒的单台记录的地震,给出单台观测结果;对S-P≤3.0秒单台记录地震,以该台站经纬度为震中经纬度;历史地震活动区的台数N=2的地震,用作图交汇给出震中经纬度;对震群序列中可判定为同一序列的台数N≤3的地震,以主震经纬度为其震中经纬度。
年编报福建观测台网记录到的近震范围内的地震参数是根据国家地震局1992年制定的《区域地震月报目录与地震观测报告规范》和福建地震台网控制能力给出的,使用华南地区双层地壳模型定位,对福建及其邻近海域和邻省交界记录台站数N≥4台的地震,使用在BLOC基础上扩充的地震定位程序定位,给出震源深度;对台湾及其邻区的地震,使用H=0km华南走时表,采用交切法定位;对于S-P≤15.0秒的单台记录的地震,给出单台观测结果;对S-P≤3.0秒单台记录地震,以该台站经纬度为震中经纬度;历史地震活动区的台数N=2的地震,用作图交汇给出震中经纬度;对震群序列中可判定为同一序列的记录台数N≤3的地震,以主震经纬度为其震中经纬度。
年编报福建观测台网记录到的近震范围内的地震参数是根据国家地震局1992年制定的《区域地震月报目录与地震观测报告规范》和福建地震台网控制能力给出的,使用华南地区双层地壳模型定位,对福建及其邻近海域有近台记录(△≤50KM)的地震,使用在BLOC基础上扩充的地震定位程序定位,给出震源深度;对台湾及其邻近海域的地震,使用H=0km华南走时表,采用交切法定位;对于3.0秒<S-P≤15.0秒的单台记录的地震,给出单台观测结果;对S-P≤3.0秒单台记录的地震,以该台站经纬度为震中经纬度;对历史地震活动区的记录台数N=2的地震,用作图交汇给出震中经纬度;对震群序列中可判定为同一序列的记录台站数N≤3的地震,以主震经纬度为其震中经纬度。
1986年以前向国家地震局报送地震目录和地震观测报告无规范化管理。1986年国家地震局制定了预报工作管理条例和编报技术规范,年每月25日前用快件邮寄的方式向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报送地震月报目录和观测报告。1997年1月1日起改为通过APNET网向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传送地震月报目录,观测报告仍用邮寄方式向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报送,这一报送方式延续至今。
编目分析人员所分析的地震数据原始手稿每月装定一册。1988年后改用单台地震卡片分析,每个地震按各地震台的地震到时先后排序装订,每月按日期先后排序,每日按时间先后排序,每月装定一册。该资料存放在分析预报中心测震室。
全年的地震目录和地震观测报告是按照地震发生的时间顺序整理汇编成《福建地震台网地震目录》和《福建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71~1987年用手工编辑,由工厂排版印刷;1988~1991年改用计算机编辑,由工厂排版印刷;1992~1998年使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编辑,由工厂复印装订。1983年首次编印《福建、台湾地区地震目录》(1971~1979年合订本),没有相应的地震观测报报告;年每年编印一册《福建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其中包含相应的地震目录;年每年编印《福建地震台网地震目录》和《福建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各一册;详目见表一。该资料存放在分析预报中心测震室,并交局科技处资料室归档。
对分析使用后的地震图纸按台站编号的顺序整理后交局科技处资料室归档。1998年起编目人员对有史以来的原始地震图纸按照中国地震局(震发防[号)的《全国测震台站及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图纸保存办法》的要求进行鉴定、清理,将需长期保存和不需长期保存(即有震图纸和无震图纸)的图纸分开。对需长期保存的图纸:①按时间顺序叠放,即从每月1日至31日叠放。②编号,以台站为单元,以年为时间段,即每个台站每年第一张需长期保存图纸从001号开始按时间顺序进行编号,每年的最后一张需长期保存的图纸编号后加注“终”字。③加盖存放编号章。填好有震图纸和无震图纸登记表的内容,交科技监测处资料室科档人员归档。对不需长期保存的图纸清点好数量,经备案、批复后方可进行销毁。
表1-5-1& 福建地震台网汇编出版及归档情况表
国家地震局从1987年开始对全国地震编目工作进行工作质量评比,每年评一次,评比标准是按照中国地震局制定的《区域台网地震月报目录与地震观测报告编报技术规范》和评比办法,评比内容包括地震月报目录和观测报告的报送时间、速度和编辑全年地震月报目录的地震总个数以及其内在质量,评比采用累计工作积分和错情积分的办法,按错情率的大小排序。全国共分三类局,每一类局取前两名,第三名起均为优秀奖。福建省地震台网的地震编目评比结果:
年,连续5年获全国Ⅱ类局地震预报工作质量评比(地震编目)的优秀奖(1987年第2名;1988年第2名;1989年第2名;1990年第2名;1991年第1名);年,连续5年获全国Ⅱ类局地震预报工作质量评比(地震编目)的前二名;1997年获全国Ⅱ类局地震预报工作质量评比(地震编目)的第一名;
《福建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年)获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模拟遥测地震台网测震观测资料的处理
福州无线传输地震遥测台网(1993年正式运行)和水口库区地震遥测台网(1995年正式运行),采用无人值守无线传输的方式,将不同空间分布的遥测地震台的地震信息实时传输到台网中心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使用DS-1型拾震器,768型滚筒式换纸六笔墨水记录器和ZSZ-1智能石英钟的记录系统,记录地震时地震报警器自动发出警报,值班人员对地震记录图纸首先要进行震相分析,即从地震记录图上识别出地方震、近震、远震等震相,并加以标注,同时量出每个地震的初始震相和后续震相的到达时间,再读取横波(S波或Lg波)的最大振幅和相应周期,人工录入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定位处理,定出地震的基本参数。对ML≥1.0以上的地震观测资料由分析预报中心测震室统一分析编目,同时编入《福建地震台网地震目录》和《福建地震台网观测报告》。
对分析使用后的地震图纸按编号的顺序整理后交局科技处资料室归档。
、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震观测资料的处理
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中心数据采用UNIXCO5.04系统,使用地震数据收集软件包、地震数据实时处理软件包、地震数据人工交互分析系统、可编程地震交互分析工具软件包、地震目录编辑软件及分析预报系统,编目分析人员根据每日接收的地震事件进行分析,汇编地震目录、编辑地震观测报告,提供分析预报及科学研究工作使用。
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中心数据接收汇集机能实时进行接收所有29个地震遥测子台的全部地面站运动波形数据,并对于五个子台及五个以上初动波形大于噪声12db以上的地震事件能自动触发记录,并形成完整的事件波形数据文件(*.EVT),对于少于五个子台的事件则由人工检索当日的波形数据截取事件波形数据文件(*.EVT) ,编目分析人员对每天的事件波形数据文件逐一进行分析处理,判断出事件波形的性质,即是地震事件还是非地震事件,对地震事件要加以分析,分清是远震还是近震,是可编报的地震还是不可编报的地震(无法定位的地震事件、编目《规范》不要求编报的地震事件)。对非地震事件也同样要分清是人工爆破还是干扰。编目分析人员对每一事件文件的分析处理结果都详细记录在“事件分析登记表”内。编目校核心人员对每一事件文件的分析处理结果都逐一进行校核,对编报范围内的地震事件归档生成地震目录和地震观测报告,每周二向中国地震局预报中心和省地震局预报中心发送周地震目录,每月25日前向中国地震局预报中心发送上月的月地震目录,同时报送月地震观测报告。
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地震编目工作是严格按照中国地震局制定的《区域台网地震月报目录与地震观测报告编报技术规范》的要求编报地震目录和地震观测报告,编报福建省及其附近海域三个台以上震相清晰的地震;编报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五个台以上震相清晰的地震;编报福建省与江西省边界外50km范围内、福建省与广东省、浙江省边界外30km范围内三个台以上震相清晰的地震;编报国界线外50km范围内(先岛群岛、巴坦群岛等海域)ML≥4.0级的地震;编报震群序列中可判定为同一序列的单(双)台的地震,以主震经纬度为震中经纬度;编报S-P≤3.0秒单(双)台记录的地震,以该台经纬度为震中经纬度;编报3.0秒<S-P≤15.0秒的单(双)台记录的地震,给出S-P值;编报福建省ML≥3.0级的人工爆破。其定位方法:对网内地震采用HYPO81 定位软件、使用华南地区双层地壳模型定位;对网外地震采用交切法ISLOC 定位软件、使用H=0km华南走时表定位。
将每月的“事件分析登记表”按时间顺序装收档案盒,存放在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中心编目室;每月的地震目录和地震观测报告、事件波形数据和实时波形数据,都均已刻入光盘,存放在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中心编目室、仪器室;整理汇编全年的地震目录并编印成《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震目录》,存放在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中心编目室,并交局科技处资料室存档。现已编印了年的《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震目录》,存放在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中心编目室,并交局科技处资料室存档。
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编目评比仍是每年参加中国地震局预报工作质量评比的编目单项评比,与模拟台网统一评,评比标准仍是按照中国地震局制定的《区域台网地震月报目录与地震观测报告编报技术规范》和评比办法,评比内容仍是地震月报目录和观测报告的报送时间、速度和编辑全年地震月报目录的地震总个数以及其内在质量,评比采用累计工作积分和错情积分的办法,按错情率的大小排序。全国共分三类局,每一类局取前两名,第三名后均为优秀奖。福建省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编目评比结果:
1999年获全国Ⅱ类局地震预报工作质量评比的优秀奖(第七名);
2000年获全国Ⅱ类局地震预报工作质量评比的优秀奖(第六名);
2001年获全国Ⅱ类局地震预报工作质量评比的优秀奖(第四名);
(二)前兆资料处理
福建省共有泉州、漳州、龙岩、永安、邵武五个地磁台,其中泉州为全国Ⅰ类基本台,1982年开始参加国际交换。主要开展地磁总强F、地磁分量Z、H、磁偏角D绝对值观测,使用仪器CHD6、CZM-2、CSI-103、CJ-6、ZNC-Ⅱ和G856,此外还开展了Z、H、D相对值观测,使用CB-3、72型磁变仪和CR2-69型磁变仪(1982年前为CR1-69型)。总强绝对值为手工观测,相对观测为光点记录。资料处理方法主要是70年代采用“红绿灯”法、磁暴二倍法、差值法。80年代后经过清理攻关后,普遍采用差值法、转换函数和加卸载响应比。
地形变观测有厦门、漳州、莆田、龙岩和南平五个地倾斜台站(泉州台于1997年停测),除南平台仍用JB-1型金属摆倾斜仪(水平),其它台站80年代末均改用SQ-70石英摆倾斜仪(水平),这些资料均为光点连续记录,近年来仪器标定由原先的水银胀盒标定改为周期标定。漳州台1985年5月至1992年3月曾开展自记水管仪测量倾斜。此外,省局“九五”项目中在厦门台先后上了伸缩仪、垂直摆、重力仪、水管仪数字化观测,数字采样率达到1个/分钟。地倾斜观测资料每天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上报省地震局,数字化观测资料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上报省局,由省地震局汇总数传至中国地震局。资料处理方法主要有五日均值、日均值、整点值图及矢量合成、差分法、固体潮振幅M2波γ值、维尼科夫调和分析和卡尔曼滤波、契比雪夫多项式及褶积滤波等。
地下流体观测中:福州水化学中心实验站、安溪地办、永春地办、东孚(厦门局)、华安地办、宁德台、泉州台、漳州台进行水化观测;福州水化学中心实验站华林井、永安台、福清地办龙田和江兜、平潭地办北雾里、南靖地办汤坑进行水位观测;长乐地办、龙海地办开展土氡观测;闽清地办、尤溪地办开展数字化水位观测;泉州局、南安地办、晋江地办、惠安地办开展数字化地下流体综合观测。其中福州水化学中心实验站为国家I类台站,日观测项目有:水氡、水电导、氟离子、PH值、碳酸根离子、重碳酸根离子、水温、流量等。月观测项目有:锂、钠、钾、钙、镁、氟、氯、碳酸根、重碳酸根离子、PH值、可溶性二氧化硅。使用仪器有FD-105型静电计、FD-125型氡钍分析器、WFX-1B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PHS-2型酸度计、CM-30ET型电导率仪、PXZ-2型离子计、103型气相层析仪、DDS-型电导仪。福清龙田水位观测站1985年用SW40-1型水位自记仪进行水位模拟观测,1986年11月列入国家级地震地下水观测井网,辅助观测仪器有:SJ型虹吸式自记雨量计、DYJ1型自记气压计和DYM1型动模水银气压表。1997年改用数字化自动观测仪,数字采样率达到1个/分钟。资料数据处理方法有原始曲线法(日均值、五日均值、旬均值、月均值)及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矩平分析、差分分析等排除干扰方法进行处理。泉州地震局、南安地办、惠安地办等3个流体观测站均采用了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分析预报中心生产的数字化仪器,为数字化流体观测站,数据处理方法采用地震分析预报系统软件统一处理。
天马跨断层是国家地震局形变基本台,每天测一期,上午往测,下午返测;短基线每月(或每季度,每半年)一期;采用Ni004、Ni002水准仪测高差;短基线测量采用24m线状铟瓦基线。跨断层资料处理方法主要有多元线性回归法、动态灰箱法、褶积滤波法、带控制项的自回归模型(CAR模型)法、 卡尔曼滤波等。
地应力观测莆田台先后使用了CD-2型精密电感电桥仪、LQJ-2型精密电感电桥仪、XM-200型自记仪、PYL-1型频率应变仪观测、PYL-3型高精度应力仪观测。观测采用手工观测,每天测5组,取平均值上报省局、国家局。资料处理方法主要的一阶差分方法。
泉州台、莆田台、永安台采用了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生产的TJ-2型体积式钻孔应变仪,为数字化地形变观测,数据处理方法采用地震分析预报系统软件统一处理。
二、地震科研成果
地震科研成果采取分级管理的办法,根据科研成果的项目来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大小,由国家地震局或福建省地震局组织验收鉴定和奖励。科研成果管理执行国家地震局先后颁布的《国家地震局科学进步奖励条例》(1986)、《国家地震局关于设立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办)及直属单位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暂行规定》(1987)和《国家地震局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实施细则》(1989)。1997年省地震局颁布了《福建省地震局科学技术成果管理办法》对福建的地震科学技术成果进行规范管理。
为了加强地震科研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科技专家作用,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1979年成立第一届福建省地震局学术委员会。1985年,省地震局对学术委员会进行换届调整,成立了第二届学术委员会。1997年4月,成立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并更名为福建省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同时成立了第一届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2002年4月,成立福建省地震局第四届科学技术委员会。1983年后参加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评审。从1988年开始,福建省地震局进行年度地震科技进步奖评审工作(对于申报请奖项目较少的年份合并到下一年度评审)。
截止2002年6月,我局地震科学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如下: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共2项(见表1-5-2);
1-5-2& 福建省地震局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成果表
或评奖单位
主要完成单位及人员
水文地球化学地震监测预报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河北省地震局、甘肃省地震局、福建省地震局蔡诗凰、天津市地震局、江苏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辽宁省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GPS在地壳形变测量和中长期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国家地震局第一形变监测中心、国家地震局第二形变监测中心、福建省地震局林继华、四川省地震局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获省、部级奖励科技成果奖共24项(见表1-5-3);
1-5-3福建省地震局系统获省、部级奖励科技成果表
(或评奖)单位
鉴定(或评奖)日期
单位及人员
福建、江西地震烈度区划划分图(1:100万)
福建省地震大队、江西地办
福建省科学大会奖
台湾及其邻近地区地震综合报告()
福建省地震办公室
福建省科学大会奖
闽赣部分地区垂直形变图及对地震危险区的预测
福建省地震局综合队二分队
福建省科学大会奖
闽赣深部构造特征的研究
福建省地震办公室综合队
福建省科学大会奖
SK-1型深孔地应力探头
福建省地震办公室仪器组
福建省科学大会奖
LIF-1型简易地电自记仪
福建省地震办公室
福建省科学大会奖
悬丝式三分向简易磁变仪
福建省地震办公室
福建省科学大会奖
地壳垂直形变中一种周年变化的误差
国家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综合队:
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四等奖
利用视振幅比方差判别地震序列类型的方法
国家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卓秀榕
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四等奖
江西永平爆破水化学效应的初步研究
国家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余兆康,蔡诗凰,林家涛,王屏路
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福建省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国家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陈光桐,吴维灿
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ZC-1型钟差计
国家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张俊扬,陈晓明,王其基,王玫玲,肖松生
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强震的地下水位阶及其成因初探
国家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骆永妙
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四等奖
减少H磁变仪标度值非线形引起的计算误差
国家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林挺鹏,许青峰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水压致裂水文地球化学效应实验研究
国家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余兆康,蔡诗凰,王铁成,鄂秀满,李彤起,车用太,范树全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福州乌鸦嘴泉水氡观测资料(1983─1987)
国家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蔡诗凰,何福坦,徐月花,陈天赐,黄瑶茜、申燕、刘坚刚、林景跃、林家涛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文地球化学地震监测预报研究
国家地震局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河北省地震局、甘肃省地震局、福建省地震局蔡诗凰、天津市地震局、江苏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辽宁省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全国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质量评比连续五年前二名(1986─1990)
国家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龚干友,吴维日,刘邦瑶,陈长青,何克高,潘子平,陈兆煌,庄其富,王志鹏,张思明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漳州龙狮1#孔水氡观测资料(1986─1990)
国家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张远城,王华美,吴建宁,苏瑞源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福州乌鸦嘴泉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资料(1988─1998)
国家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黄瑶茜,陈晨,申燕,吴秀峰,徐月花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GPS在地壳形变测量与地震中长期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国家地震局
国家地震局地震所,国家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国家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福建省地震局:林继华,刘序俨,四川省地震局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闽台地区地震趋势研究报告
国家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袁定强,彭美凤,林颐耀,丁学仁、陈宝华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利用GPS技术开展福建沿海地球动力学特征应用研究
福建省科技厅
福建省地震局:刘序俨、林继华、郭逢英、王志鹏、丁学仁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
福建省科技厅
福建省地震局、泉州市地震局、厦门市地震局、漳州市地震局:林思诚、陈金海、王孝铣、黄向荣、黄宏生、傅剑国、叶振民、刘国平、
杜运连、陈文明、史粦华、林树、黄声明、黄昭、王志鹏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福建省地震局系统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励科技成果5项(见表1-5-4)
1-5-4福建省地震局系统获省、部级奖励科技成果表
(或评奖单位)
鉴定(或评奖)日期
单位及人员
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
中国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泉州市地震局、厦门市地震局、漳州市地震局:林思诚、陈金海、王孝铣、黄向荣、黄宏生、傅剑国、叶振民、刘国平、
杜运连、陈文明、史粦华、林树、黄声明、黄昭、王志鹏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建设
中国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福州市区震害预测及防震减灾对策
中国地震局
福州市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福建东南沿海活动断裂与地震
中国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丁祥焕、叶盛基、庄进耀、刘玉森、黄卿团、王耀东、陈园田、吴维灿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泉州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
中国地震局
泉州市地震局:傅剑国、黄金钟、谢锡宋、叶威、柯瑞堂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获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共61项(见表1-5-5):
1-5-5&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成果表
组织鉴定(或评奖)单位
鉴定 (或评奖)日期
主要完成单位及人员
闽赣地区一等水准成果表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刘与琨等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层倾斜层的直流电测深正反演问题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史粦华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闽台震源机制和区域应力场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卓秀榕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福建省地震构造图及说明书(1:175万)——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之一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丁祥焕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水氡地震异常信息的多维向量表征及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初探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蔡作馨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水化、水位单井综合观测可能性研究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蔡诗凰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福建省地震局地震台站责任包干制管理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杜运连,王屏路,陈钦如,张志红,龙清风,黄声明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7年2月福建泉州华侨大学因地震谣言导致避震事件及其对策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余兆康,王屏路,杜运连,郑勋,陈义兰,谢锡宋,陈洪鹗,骆永妙,陈贤德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多项异常因子最佳组合在地震预报方面的应用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骆永妙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1987年江西寻乌5.5级地震震例报告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余兆康,王屏路,杜运连,曹伯强,雷土成,何昭星,陈祥熊,李宣瑚,吴荣辉,骆永妙,史粦华,刘与琨,郑亚栗,王耀东,庄其富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水压致裂水文地球化学效应实验研究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兰州所、地壳所、地质所:余兆康、蔡诗凰、林家涛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地电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和判别地震前兆异常指标的研究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陈宝华,柳秉雅,林颐耀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小震区观测曲线的正常动态及其与强震异常的差异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骆永妙,彭美凤,林颐耀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闽南海域1906年3月28日地震基本参数分析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丁学仁,王屏路,谢毓寿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地壳与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廖其林,王振明,王屏路,余兆康,黄向荣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泉州地磁台地磁观测报告1984年——1988年(共五卷)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杨志辉,许青峰,郑楚生,吴乔木,林挺鹏,林文墨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初论省地震局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王屏路,杜运连,陈义兰,黄宏生,陈钦如,郑勋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水准网平差中相对稳定度函数和基准定权问题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庄其富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允许在输入数据文件中加注的输入子程序及其相容性、容错性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王孝铣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地倾斜观测所受的干扰及其特点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叶传潜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闽台地区震相特征分析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林建生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福建、江西、台湾三省1:250万新构造图及说明书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丁祥焕,刘玉森,叶盛基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604年福建泉州8级地震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吴维灿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水压致裂试验过程中的地电效应研究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陈宝华,史粦华,骆永妙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莆田市湄洲湾区域地震地质考察与历史地震调查
福建省地震局
莆田市地震局:吴玉祥,林天扬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莆田市震害及其对策研究
福建省地震局
莆田市地震局:孔维良,吴文堂,林天扬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泉州古石塔的抗震分析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林建生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三层倾斜层的K型地电断面直流电测深的正反演问题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史粦华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闽赣地区小震群性质探讨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彭美凤,郭文发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台湾强震后福建及邻区地震群体振荡式扩展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曹伯强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利用水化学前兆探讨近1-2年的地震趋势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林颐耀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泉州岸带土层剪切波速和地面脉动的频谱特性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林建生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台湾海峡和福建沿海晚更新世晚期海相地层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陈园田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V-K法”在闽台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中的应用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蔡作馨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宁德台水氡观测连续五年()获水氡观测资料质量省局评比前二名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蔡作馨,邓宁,程庆斌,杨鼎鸿、林昊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水平摆钟控自动标定装置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叶传潜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福建省长乐-诏安断裂带第四纪活动性的分析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丁祥焕,黄卿团,庄进跃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福建省地震趋势综合分析报告连续三年评比获得第二名()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刘与琨,潘子平,王志鹏,陈兆煌,郑阿栗,戴文政,庄绍金,陈镇宗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民用建筑抗震基础
福建省地震局
莆田市地震局:吴玉祥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陈宅山滑波灾害的对策及经验教训
福建省地震局
南安市地震办:黄书春,洪祖展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福建省三次中强地震的监测预报和防震减灾效益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彭美凤,黄向荣,林颐耀,曹伯强,郑勋,刘国平,刘玉森,陈宝华,陈东榆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福州遥测地震台网第一期工程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陈文明,杨孝宇,唐元苍,袁定强,沈浩,吴建华,何友文、史粦华、林仙坎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福建省地震区域无线通信网第一期工程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林湘淇,何友文,杜运连,林成桐,刘迎春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石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及减灾对策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林建生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气候异常与闽台强震统计研究
福建省地震局
福州市地震局,长乐气象站:顾延芬,邹连福,陈秋儿,曾雅贞,邹燕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桩基无损质量检测中瞬态锤击法时域曲线的分析与研究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林建生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闽台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
福建省地震局
福州市地震局:鄢挺骅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福建东南部地磁场变化与闽台地震活动的关系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郑阿栗,卓金填,李克绳,胡文营,詹志佳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东南沿海地震的震前电磁辐射研究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陈宝华,杜运连,杨德荣,黄声明,张仰忠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活动断裂活动特征分析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丁祥焕,叶盛基,庄进跃,刘玉森,黄卿团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应用河流纵、横剖面的测量和航空照片解译研究活动断裂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黄卿团,庄进跃,丁祥焕,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倾斜仪观测值中函数项的参数估计和谱分析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苏瑞源,郑金民,方联鹏,崔金华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闽台地区地震趋势研究报告()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袁定强,彭美凤,林颐耀,丁学仁,陈宝华,陈东榆,郭逢英,林世敏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福建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陈绯雯,叶雯燕,薛雪冰,许江英,周峥嵘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福建水口电站库区遥测微震台网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陈文明,杨孝宇,沈浩,陈懿德,林松建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福建连城5级地震与构造关系分析
福建省地震局
福建省地震局:黄卿团,雷土成,叶盛基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重力场变化于垂直形变场变化关系的研究
福建省地震局
综合队:张大轩,王志鹏,杨占吉、庄绍金、吴维日、梁全强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福建滨海牛山岛-兄弟屿断裂活动性与地震
福建省地震局
综合队:陈园田、谢志平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闽南沿海地区工程场地的断裂活动性评价
福建省地震局
综合队:黄卿团、丁祥焕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闽台地区地震趋势研究报告
福建省地震局
漳州台:苏瑞源、张远诚、郑金民、庄启成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逸出氡气观测自记仪的研制
福建省地震局
漳州台,水化站、宁德台:张远诚、蔡诗凰、张金诚、蔡作馨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近年来,各项观测资料获国家地震局评比前三名的有16项(见表1-5-6)
1-5-6& 观测资料获国家地震局评比前三名简表
福州水化学中心实验站
福州水化学中心实验站
福州水化学中心实验站
福州水化学中心实验站
福州水化学中心实验站
福州水化学中心实验站
福州水化学中心实验站
福州水化学中心实验站
福州水化学中心实验站
福州水化学中心实验站
月报编目Ⅱ类
福州水化学中心实验站
福州水化学中心实验站
主干通信网
主干通信网
断层形变观测
厦门勘测中心
地震编目Ⅱ类局
国家地震局科学技术专项奖获奖情况:
1、《福建省地震综合预报清理总结报告》获得1986年度“地震预报方法清理及震情强震危险性判定研究”科学技术专项奖三等奖,获奖人员有骆永妙、林頤耀、彭美凤、陈东榆、陈宝华、史粦华、宋燕贞等。
2、《水文地球化学方法预报地震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全国清理攻关总结》获国家地震局清理攻关专项二等奖,获奖人员: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甘肃省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云南省地震局,福建省地震局:蔡诗凰、林家涛,天津市地震局等。
3、《地震水文地球化学前兆机理的清理与攻关总结》获国家地震局清理攻关手段单项二等奖,获奖单位与人员: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河北省地震局、福建省地震局蔡诗凰等。
4、《水化最佳观测条件及观测环境的研究》获国家地震局清理攻关手段单项二等奖,获奖单位与人员:甘肃省地震局、福建省地震局林家涛等。
5、《福州市乌鸦嘴泉清理攻关总结报告》获获国家地震局清理攻关手段单项三等奖,获奖单位与人员:福建省地震局蔡诗凰、林家涛、庄光国、何福坦、徐月花、陈天赐、吴秀峰、林景跃、陈晨、陈克陛、郭武、王建中、陈颖、何东曦、张团等。
6、《福州市新店深井水位动态清理报告》获国家地震局清理攻关手段单项二等奖,获奖单位及人员:福建省地震局庄光国和其它两个省局两课题研究成果共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震波hgzz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