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就一定会发展成结肠癌肺转移发展快吗吗

&&&&&&&&&&&& & 正文
大肠息肉一定会癌变吗?大肠癌的常识盘点
是结肠和总称,统计学发现超过八成大肠癌一经发现已到了中晚期,所以大肠预防和早期发现尤为重要,大肠癌可以预防,大肠癌的预防至少可以有三种办法:病因学预防(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积极治疗癌前疾病(有明确大肠癌家族史的人,接受遗传学预测和干预治疗);积极参加定期的健康身体检查(普查),都是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有效方法。1、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关系所谓“息肉”,是指肠子里(粘膜面)长出的各种隆起物。从医学上讲,这种息肉分性和非肿瘤性两种。前一种叫“腺瘤”,是真正的良性肿瘤。后一种息肉不是肿瘤,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腺瘤都要变为癌。最容易变癌的是前面提到的“”,这种腺瘤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症状,直到癌变后才发现。据观察,这种病多在20岁左右发生,33岁左右出现症状,39岁左右癌变,死亡时平均年龄只有42岁。有研究发现,这种病人中有80%出现“先天性视网膜色素性上皮增生”,作为一种标志,怀疑者可以通过的检查(眼底镜检查),发现患有该病的线索。由于这种病有家族积聚性,因而如果家族中有一个人确诊,其他成员便应进行相关检查(包括眼底检查)。在这类“腺瘤”中,有些合并存在皮肤、肌肉、骨骼或,有的合并有皮肤和粘膜黑癍(手掌和口唇的),有些伴有指甲萎缩、脱发和皮肤黑癍。由于息肉长在肠内,不经过特殊检查无法确诊,但可以通过上述有特征的表现提醒我们去找医生。2、血吸虫病与大肠癌曾有人发现血吸虫流行区的大肠癌发病率较高,因而认为这是血吸虫卵沉积于肠粘膜,通过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引起该处粘膜癌变。还有人发现,肠粘膜的血吸虫卵沉积部位有早期癌变征象。根据上述这些发现,一些人认为肠道血吸虫病可以引起大肠癌。但也有许多资料证明,血吸虫流行区的大肠癌发病率并不高于其它地区,血吸虫卵沉积部位发现的癌与非血吸虫卵沉积部位的癌发生率并没有明显差别。总之,血吸虫肠病是否可引起大肠癌并无定论,但作为一种肠道慢性刺激物,积极治疗血吸虫病对大肠癌的预防来说还是非常必要的。3、大肠肿瘤不一定就是大肠癌平时我们所说的大肠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两种。大肠的良性肿瘤也叫“腺瘤”,是大肠腺体(大肠里分泌粘液的组织)的过度增生。这是一种对人体危害不大的良性瘤。但由于它有进一步发展为癌的可能,因此,医学上叫它为“癌前病变”。一旦发现这种肿瘤,尽管它不是恶性肿瘤,也要积极治疗和复查。4、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得了大肠癌呢?肠癌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其次是腹泻、贫血、腹痛、体重下降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据国内病例统计大肠癌的误诊率高达41.5%。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大肠癌的症状缺乏了解,延误了就诊时。也有部分病例是因为接诊医生缺乏警惕,疏于认真检查,把便血误为痔疮,把脓血便当作痢疾治疗。 有人分析了大肠癌患者从有症状到确诊的时间是:一个月内确诊者仅810%,1~3个月者25%,36个月64.3%。5、为什么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大多已是中、晚期患者?早期和晚期大肠癌治疗结果有什么不同?因为早期大肠癌常无症状;有一些患者出现症状(甚至医生)误以为是痔疮、痢疾、阑尾炎和结肠炎。一旦久治不愈,疑是癌症时疾病已到中、晚期。 早期癌手术(甚至可以在肠镜下手术)后五年存活率可达90-95%,而晚期癌仅10%。6、怎样才能获得早期诊断?健康人的定期进行普查(健康体格检查);对癌前疾病进行必要的治疗(如对腺瘤、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对大肠癌的直系亲属进行遗传学监测,都是获得早期诊断的主要途径。7、大肠癌能不能预防?怎样预防?之所以说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是因为大肠癌发生前,肠道常存在一个很长时间的癌前疾病(大肠息肉---一种肠道良性肿瘤)。一般讲,从腺瘤到癌,大约平均5年~7年。在这个阶段,医生可以通过肠镜切除腺瘤,防止大肠癌的发生。退一步讲,即便腺瘤已开始癌变,若癌细胞仅仅侵犯到大肠最表浅的一层(粘膜层),医生也可以在肠镜下切除这种肿瘤,达到治愈的目的。 如何才能早期检出这些癌前疾病和早期癌呢?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对健康人进行定期专项体检,也就是大肠癌“普查”。普查的方法一般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用简单、无痛、价格便宜的化验进行筛查,如粪便隐血试验(眼睛看不出来的,藏在粪便中的血液)。由于许多原因都可以引起隐血阳性(如肠道炎症、痔疮、上消化道疾病,甚至某些食物、药物等),故一旦查出粪便中有这种“隐血”,就必须做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国内外普查数据表明,普查发现的大肠癌中,“可治愈癌“可以达到90%以上。谈到结肠镜检查,很多人害怕疼痛,不愿接受检查。一位退休的老年干部在体检时发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医生劝他及时做肠镜检查,但他听别人说:肠镜检查“受罪”,拒绝接受检查。8个月后自己感到“肛门下坠”,每天排10多次大便,有时还能看到粪便上有血迹。在家属的再三督促下进行了肠镜检查,发现直肠癌,已到了晚期。结肠镜检查是否疼痛,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医生技术的熟练程度,二是病人的肠型和耐受程度。目前我们使用的电子肠镜有很好的柔软度,如果病人的结肠不是过长,应该没有太大的痛苦。但是每个人的结肠均有一定的弯曲度,迂曲、盘卧在腹腔内,加之进镜时的注气。病人都会有些“难受”的感觉。为减轻病人的痛苦,全国各大医院都以实施全麻下肠镜检查,做到了彻底无痛。8、什人更应该接受大肠癌普查?发达国家50岁以上人群每都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我建议在我国曾患过大肠肿瘤的病人、患溃疡性结肠炎10年以上不愈的病人;胆囊切除以后10年的病人、家族中有2个亲属患大肠癌或其他癌;或者有1个50岁以前患癌、未得到根治的血吸虫病患者;盆腔肿瘤手术后,且进行过长时间放射治疗者都属于大肠癌的高危人群,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进行肠镜普查。9、大肠癌需要哪些治疗?大肠癌的首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由于大肠癌绝大多数是息肉型,如果癌发生在息肉的顶端,而且是早期癌,便可以在肠镜下切除,不必开腹切除结肠。如果癌发生在息肉根部,或者是溃疡性癌或者是疑有转移的癌则必须开腹切除相应肠管并进行淋巴结清扫。手术后是否还要进行化疗、放疗,要视癌有无转移、癌的分化程度和病人的综合情况而定。
(责任编辑:郑梦雪 )
文章关键词:
专家指出,大肠息肉应早诊早治,姑息的结果可能就是癌变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把肠镜当成常规的体检项目,大肠息肉也就被越来越多地“揪”了出来……
大肠癌是结肠和直肠癌总称,统计学发现超过八成大肠癌一经发现已到了中晚期,所以大肠预防和早期发现尤为重要,大肠癌可以预防,大肠癌的预防至少……
大肠癌是结肠和直肠癌总称,统计学发现超过八成大肠癌一经发现已到了中晚期,所以大肠预防和早期发现尤为重要,大肠癌可以预防,大肠癌的预防至少……
大肠癌是无声杀手,症状一旦发生往往都是令人心碎的悲剧!随着国人饮食西化、摄取过多红肉、油脂、抽菸、缺少运动等不良习惯,大肠癌已连续20年……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大肠癌的前身经常是肠息肉,有一些腺瘤性的肠息肉常常被认为是肠癌的癌前病变,还是比较常见的。这类癌变可能性较大的肠息肉若……
相关健康数据
擅长: 擅长头颈部常见良恶性肿瘤:甲状腺、涎腺、软组织、口腔、咽喉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致力于内镜辅助下的鼻腔...
副主任医师
擅长:肿瘤治疗,尤其肿瘤放射治疗。
副主任医师
擅长:运用手术、化疗、放疗、免疫等手段综合治疗各种妇科恶性肿瘤。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专家在线解答网友疑惑
擅长:在围产医学领域尤其在高危妊娠、母胎监护、多胎妊娠、……肠息肉拖着不治或会致癌_新浪健康_新浪网
肠息肉拖着不治或会致癌
  受访专家/解放军第458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 施章时 &
  不少人查出肠息肉后,医生建议最好切除,可是他们却不以为然,觉得不痛不痒又不出血没必要管。医学专业人士提醒说,部分肠息肉若干年后是有可能癌变,最终发展为肠癌的。所以发现了肠息肉不仅要尽快切除(特别是对于有肠癌家族史的人),术后更要密切关注,以防肠息肉悄悄复发、癌变。
  40岁后高发,有遗传倾向
  解放军第458医院最近接诊到一位肠癌伴肝转移的患者。据介绍,56岁的江大叔六年前曾做肠息肉癌变切术,术后以为万事大吉,从不复查,最近因为大便带血、有黏液,这才再上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肝脏有肿物,肺部也有阴影,元凶是肠癌,直肠肿瘤大到快堵住肠道了。解放军第458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施章时说,其实肠息肉癌变不能一切了之,术后还要定期复查。
  施章时介绍说,泛指大肠黏膜的肉芽状突出物。这些突出物可能是肠黏膜细胞增生所致,也可能是肠道慢性炎症所造成。主要分为腺瘤、增生性息肉、错构瘤、炎性息肉。
  从年龄分布来讲,肠息肉比肠癌早发十年左右,很大一部分肠癌都是由肠腺瘤变化而来的。肠黏膜转变成肠腺瘤性息肉大约需要10年时间,而从腺瘤性息肉转化为肠癌的时间约为5年,所以,在腺瘤性息肉尚未转变为肠癌时就将其摘除,能减少肠癌的发病几率。40岁以后是肠息肉和肠癌的发病高发期,要引起注意,建议去医院做肠镜检查,及早发现问题。
  息肉的形成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据一份统计表明,如果家族中有人得此病,那么有约20%的几率传给下一代,比如父亲是息肉癌变,子女患病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2-3倍。家族性遗传倾向易感人群若有多发性息肉,又不适时治疗,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的免疫能力下降,最终将发生癌变。八类人群早做肠癌筛查
  肿瘤学科的专家指出,定期接受防癌体检、筛查,能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发展到中晚期癌症。结是预防效果最好的癌症之一,一是因为出现癌前病变即肠息肉时,一般需要5-10年才能发展为癌症;二是因为临床上痔疮和直肠癌有很多相似的症状,治疗痔疮时医生“顺便”可筛查,而结肠镜检查能100%发现息肉和肠癌。
  让施章时担忧的是:“患者有症状,却因为怕麻烦不做检查,自己又意识不到会发展到肠癌。”据介绍,现在医院开展义诊和免费筛查,就是希望普及预防肠癌的科普保健知识,引起市民的重视。
  施章时建议以下八类人群早做筛查――
  1、40岁以上人群;
  2、有痔疮和长期;
  3、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4、有慢性,持续超过3个月;
  5、经常发生、黑血便和黏液便;
  6、有慢性、胆囊炎或已切除阑尾和胆囊者;
  7、长期精神抑郁、近三个月体重明显下降的人;
  8、肥胖者患肠癌的风险高于体重正常者。肠息肉无论大小都应切除
  肠癌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这些人若从未做过肠镜,建议做一次肠镜检查。近年来,肠癌的生存率非常高,若能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在我国,早期发现的患者不到10%,这与肠镜筛查不足有关。
  一旦发现肠内有息肉,无论是哪种都应切除。对于小于2厘米的良性息肉,可以直接在肠镜下切除;大于2厘米的息肉,若无法在肠镜下切除,可先取组织标本做病理检查,确诊息肉是否有癌变的可能,改日在腹腔镜下做切除手术。若有癌变可扩大切除范围。
  不少人排斥做肠镜检查,担心检查时因牵拉肠道引起不适甚至疼痛。其实,可以选择做无痛肠镜检查。
  防复发,定期肠镜+饮食清淡
  施章时主任提醒说,有肠息肉的病人,并不是切掉息肉就万事大吉,必须坚持随访。约1/3的肠息肉是多发性的,在原部位摘除息肉后,别的部位还可能长出新的息肉,因此肠息肉的复发是无法预防的。曾经有过结肠息肉病史者都应该遵医嘱复查,争取早期发现病变。
  同时,肠息肉的复发与生活习惯有关。如果切除后仍食用肥腻的食物,也可诱发肠息肉。建议肠息肉患者饮食宜清淡,少吃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易消化和刺激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与蔬菜。一般以柔软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切记不要酗酒抽烟,坚持适当运动。
腹泻常用药品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部分肠息肉若干年后有可能癌变_肠癌_健康一线
部分肠息肉若干年后有可能癌变
来源:健康一线日
临床上,查出肠息肉后,医生都会建议最好切除,但不少患者觉得不痛不痒又不出血没必要管。专家提示,部分肠息肉若干年后有可能癌变,最终发展为肠癌。所以发现了肠息肉不仅要尽快切除(特别是对于有肠癌家族史的人),术后更要密切关注,以防肠息肉悄悄复发、癌变。
直肠息肉容易致癌,应及时切除
肠息肉大致可分为炎性息肉、错构瘤息肉和腺瘤息肉,其中炎性息肉、错构瘤息肉几乎不会癌变,而腺瘤息肉癌变的几率相对较高。专家分析,有近80%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转变而来,而高危性肠息肉完全可以通过肠镜检查早期发现并切除。
国外曾有过一项研究,对比切除肠息肉和未切除肠息肉的两类人群,结果发现切除肠息肉的人群患大肠癌的几率降低了4倍左右。当然,肠息肉是较为普遍的情况,并不是一定会发生癌变,大家也不必过于恐慌。大约有30%的中老年人都会存在肠息肉。一般来说,直径较大的息肉存在癌变的可能性越大,具体要根据医生的检查结果而定。
40岁后定期肠镜检查,早期肠癌治愈率达90%
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做肠镜、肛门镜检查,可以早发现息肉、早切除,避免癌变。肠镜不仅可以检查出早期肠癌,还可分辨肠息肉的性质、大小,医生可以据此直接对高危肠息肉进行同步无痛切除,患者仅需休息1小时左右即可自行离开,大大降低患者癌变的几率。而发现早期肠癌后,其治愈率可达90%左右。
专家建议,肠镜检查结果正常的,可3年至5年复查一次;肠镜检查有息肉的,3至6个月要复查;有多发性肠息肉的,可在肠镜检查同步摘除;发现息肉病(息肉个数在100个以上)的,才会建议切除该段肠管,在尽可能保留正常肠段功能的前提下,考虑扩大预防性切除。
预防肠息肉饮食要清淡
预防肠息肉很简单,要常吃碱性食物以防止酸性废物的累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生活要规律。具有肠癌前期病变的患者,要及时治疗,尤其是肠癌的高风险人群,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建议以下八类人群早做筛查:
1、40岁以上人群;
2、有痔疮和长期便血;
3、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4、有慢性腹泻,持续超过3个月;
5、经常发生便秘、黑血便和黏液便;
6、有慢性阑尾炎、胆囊炎或已切除阑尾和胆囊者;
7、长期精神抑郁、近三个月体重明显下降者;
8、肥胖者,这类人群患肠癌的风险高于体重正常者。(实习编辑:小默)
相关知识扩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大家还看了
部分肠息肉若干年后有可能癌变逾9成结肠癌源自息肉&专家提醒:一定要定期复查
人民网北京4月20日电 (记者赵敬菡)息肉是结肠部位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它是从结肠黏膜表面突起到肠腔的隆起状赘生物,通俗地讲,就是长在肠管内的肉疙瘩。近年来,由于结肠癌高发,很多人担心结肠息肉会癌变,对于结肠息肉总是一切了之,以绝后患。那么,结肠息肉会不会癌变呢?来听听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肿瘤科赵昌林副主任医师的介绍。
据赵昌林介绍,结肠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两类。腺瘤性息肉已被公认为有癌变可能,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与结肠癌的发病关系不大。
多数结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出现便血、粘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等异常。结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结肠息肉的有效方法。
赵昌林指出,腺瘤性息肉实质上为大肠上皮异型增生,它不会自行消退,目前也没有药物能够使之消退,如果不及时处理,当异型增生在各种危险因素的作用下逐渐进展,细胞凋亡与增生机制紊乱,就会发生癌变,癌变几率随病变增大而升高。一般来说,从腺瘤性息肉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时间平均为5年至15年,但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而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若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发展成腺瘤的可能。因此,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以断绝息肉癌变的可能。
目前,治疗结肠息肉的方法有两种,即经肠镜下微创治疗及外科手术。微创治疗创伤微小,患者无痛苦,是治疗息肉的首选方式。对于息肉<3cm的可以选择肠镜下微创治疗,该方法较外科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花费少。对于巨大息肉或高度怀疑癌变的,可于肠镜下病理取材后,通过外科手术治疗。
赵昌林提醒患者,由于结肠息肉易复发,一定要定期复查。平时多食用蔬菜水果,远离烟酒;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该2年至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另外,结肠息肉切除术后,最好定期采用肿瘤绿色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如排毒、三氧、热疗等,以防止息肉复发或癌变。
(责编:许心怡、权娟)
健康管理中心
健康直通车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电话:010- 邮箱:结肠息肉,就一定会发展成结肠癌吗?
结肠息肉,就一定会发展成结肠癌吗?
  结肠息肉是个什么样的病呢?  凡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换句话说,息肉就是结肠黏膜的异常突起。  炎症病变恢复后形成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而腺瘤属于良性肿瘤;腺癌则是平时说的结肠癌,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内镜下以息肉的形式存在。  发现结肠息肉一定要取病理吗?  了解息肉的病理类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所造成的后果不一样。有的息肉生长缓慢,不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觉,也不会癌变,可以随访观察,不一定需要积极处理,而有的息肉有癌变风险,应予以切除。山西惠民肛肠研究院医生表示,比如,我们最担心的结肠癌绝大部分都是由其中的一种类型——腺瘤癌变过来的。当然,早期结肠癌也会以息肉的形式存在,这也是需要病理来明确的。  因此,对于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治疗随访策略不完全相同。临床医生单凭内镜下的表现并不能判断病理类型,需要采集组织标本经过特殊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这也就是医生常说的活检送病理。  因此,发现结肠息肉后需要送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的病理类型是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的重要依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开心、好玩、搞笑又值得思考的地方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肠癌的形成过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