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麻烦伤灾难片排行榜前十名,是什么意思?

六种洁癖伤身体自找麻烦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洁癖动作一:掏耳朵
  健康灾难:用棉签掏耳朵不仅会导致耳屎栓塞发炎,还有可能使耳鼓破裂。实际上,耳道并不需要人工清洁,少数人可能会受到耳屎堆积的困扰,但只需滴几次过氧化氢滴耳液或矿物油即可,甚至用橄榄油就可以解决。
  洁癖动作二:通鼻孔
  健康灾难:耳鼻喉科医生经常会遇到鼻腔略感不适,就狂喷鼻腔喷雾剂的病人,由于过度使用鼻腔喷雾剂会导致鼻腔肿胀充血,甚至影响血压,因此鼻腔喷雾剂或滴剂都不被推荐长期使用。下次鼻腔堵塞时,去药店买盐水喷雾剂即可,盐水可以湿润干燥的鼻腔而舒缓鼻腔充血,并且没有副作用。使用抗组织胺剂或用蒸汽蒸脸也可以稀释鼻腔中的黏液。
  洁癖动作三:剪指甲
  健康灾难:过于频繁地修剪指甲会使指甲向肉里生长,严重时可能引起骨质发炎或溃烂最终导致截肢。即便是常见的指甲向肉里生长,也可能需要移植指甲或烙烧指甲根部,阻止其反向生长。
  医生建议:不要穿太小或太紧的鞋,不要纵向修剪指甲两侧或将指甲剪得过短。
  洁癖动作四:用力刷牙齿
  健康灾难:刷牙不应太用力,否则会损害牙釉质及牙龈组织,用力刷牙还会磨损覆盖在根部的牙骨质,导致牙齿敏感、腐烂或畸形。如果几个月后,一个 新牙刷被你**得毛刷纷飞,破损不堪,那显然是你用力过猛。刷牙力度正确的话,一支牙刷应在使用6个月后还平整如新。刷牙的具体方式和力度应咨询牙医。
  使用牙线剔牙是明智之举,但不包括勒紧牙线在牙龈上拉锯,其实,只需将牙线紧贴牙齿一侧上下移动将食物碎屑移除即可。
  洁癖动作五:过度洁皮肤
  健康灾难:将近半数的男人使用洗手间却不洗手,这当然不是卫生之举。但还有一些人,反复洗手仍觉得没洗干净,不停地搓洗直至皮肤表层受损,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导致皮肤肿胀发痒。
  过度爱干净可能造成体表自然油脂缺失,引起各种皮肤问题。比如一天之内洗脸多次可能使脸部皮肤干燥,促使油脂分泌得更加旺盛,引起毛孔堵塞产生 痤疮。记住每天洗澡不要超过一次,并尽量使用不含酒精的洗护产品。也不要用粗糙的搓澡巾疯狂搓洗皮肤,皮肤每秒都会脱落上千个细胞,因此体表有脱落物是很 正常的链接。
  洁癖动作六:洗私处
  健康灾难:终于要谈到私处的清洁了,不讲卫生肯定是健康的隐患,滞留在肛门周围的粪便会引起各种瘙痒炎症,但瘙痒的感觉也可能由过度擦洗所致。当你过多地用纸擦或水洗肛门时,其自然油脂就会被去除无余,导致干燥瘙痒。
(责任编辑:王燕)
健康特别关注
医生要求先做CT,患者腹痛难忍跳楼…[]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爆炸伤急救
  1.立即组织幸存者自救互救,并向120、110、119报警台呼救。   爆炸事故要求刑事侦察、医疗急救、消防等部六的协同救援。在这些人员到来之前保护现场,维持秩序,初步急救。   2.按意外灾害事故伤害的步骤处理。   ①检查伤员受伤情况,先救命、后治伤。   ②迅速设法清除气管内的尘土、沙石,防
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管躯体或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强健。。 ――
  1.立即组织幸存者自救互救,并向120、110、119报警台呼救。   爆炸事故要求刑事侦察、医疗急救、消防等部六的协同救援。在这些人员到来之前保护现场,维持秩序,初步急救。   2.按意外灾害事故伤害的步骤处理。   ①检查伤员受伤情况,先救命、后治伤。   ②迅速设法清除气管内的尘土、沙石,防止发生窒息。神志不清者头侧卧,体质呼吸道通畅。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已发生心脏和肺的损伤时,慎重应用心脏按压技术。   ③就地取材,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伤员注意保持脊柱损伤病人的水平位置,以防止移位而发生截瘫。   爆炸伤急救要点   ①立即向110、120、119等报警电话呼救。   ②在以上人员到来之前保护现场,维持秩序开展自救互救。   ③采取初步急救措施:   一是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是心肺复苏。   三是止血、包扎、固定。   四是搬运伤员时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如果您喜欢本站请推荐给您身边的朋友 中国儿童教育网 地址:first.net
中国儿童教育网为家长们提供优秀全面的一站式教儿育儿服务,为幼儿教师提供全面的教学参考资源!您好, []|
一线记者如何预防“创伤应激障碍症”?
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 众多记者赶赴现场,带来一手报道的同时,他们也身处心理受创的风险之中。这样一群离现场最近,离悲伤最近的人,如何才能避免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症”?
媒体对天津爆炸事件的关注和追踪一直未停歇,现场信息越来越丰富,各方消息也在不断汇总。而为我们带来事件最新进展的记者们,坚守在现场,时刻神经紧绷。没错,他们是离现场最近的人,然而,你可知道,他们也是极易遭受“心理创伤”的一群人?
创伤新闻,是新闻媒体对战争、自然灾害、车祸、爆炸等创伤性事件的报道。在这些灾难性报道中,创伤往往存在于两个层面:受灾民众作为报道的对象,遭受压力与创伤;而在一线报道灾难的新闻工作者,也有可能成为灾难创伤的受害者。
视频: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时长:3分36秒
什么是“创伤新闻”?――记者报道创伤同时也遭受创伤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遭受心理创伤,并不罕见。比如,BBC记者Cat Hepple,曾报道英国人Ken Bigley在伊拉克被斩首的事件全过程,并采访受害者家人。报道结束后,她开始频繁做噩梦,并最终不堪压力辞去了记者工作。
另一位BBC主播Sian Williams,曾于2004年巴基斯坦地震时前往灾区报道。灾区惨状和太多无家可归的故事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报道结束后,她仍深陷“罪恶感”的情绪,“我感到很有罪恶感,我可以离开灾区,而当地的居民却无处可去。”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人在经历或目睹悲惨的灾难情况后,出现的心理状态失调或者精神障碍。
记者在报道战争或者灾难的时候,有的会受到灾区压抑的环境或气氛的影响,有的因为不能直接参与救援而对自身的职业价值产生怀疑。这些情况都会对记者的心理产生创伤,导致部分记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而更严重的情况是罹患抑郁症。
加拿大精神科医生Anthony Feinstein在2003年出版的《危险生活:战争与战地记者》一书中,对战地记者和没有从事过战争报道的记者分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战地记者比没有报道过战争的记者更容易遭受精神创伤。战地记者遭受PTSD的比率为28.6%,甚至远高于普通警察遭受PTSD的比率。
澳大利亚Mindframe国家媒体计划曾在官网上发布一篇创伤新闻介绍,详细说明新闻工作者遭受PTSD的症状:
1、情绪反常:出现震惊、害怕、烦躁、生气、悲伤、麻木等情绪;
2、频繁噩梦:经常性的、侵入性的回忆起创伤事件;
3、身体不适:容易疲劳、失眠、紧张、头疼;
4、社交障碍:社交过程中容易紧张烦躁、产生冲突或者难以建立亲密的关系。
悲惨景象常使记者“无可自拔”――灾难报道6大心理防护法则
在硝烟四起的战场,在满目疮痍的灾区,都会有记者冲在一线,为后方不断传递最新消息。为了最快挖掘到最新的新闻,记者常常不眠不休地工作;面对灾难的景象,他们又需要保持客观,不能有太多的感情宣泄。这无疑增添了灾难现场记者的心理压力。
欧洲达特新闻与创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达特中心”)的创始人之一、曾任BBC外交事务记者的Mark Brayne曾说:“当了记者,并不是说你就有了一套超人的‘盔甲行头’,让你在报道时‘刀枪不入’,丝毫不受报道内容影响。你必须坦然面对自己的工作,同时认识到工作的危险性、工作的难度以及你的个人局限。”
新闻工作者虽然在灾难报道现场肩负使命,但新闻工作者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他们也会遭受创伤。所以,作为记者,更需懂得如何在灾难现场自我“心理保护”。
达特中心总结出6大减轻记者创伤负荷法则,以期帮助记者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心理侵害。
了解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接触
把灾难景象想象成有毒的放射物,接触得越多,受影响越严重。记者出于职责,不可避免地需要经常接触灾难性的景象,但可以做到减少不必要的接触。经常性接触可能比一次严重的伤害影响更深,所以估量好自己的承受能力并适时而止。
合理安排素材,减少重复性核查
在灾难报道时,记者需要合理地安排、整理和处理各类素材,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查看。如果在大量关于灾难报道的素材中找到可以使用的材料,及时进行标注,这样可以减少对灾难性素材的不断查看。请注意,永远不要在没有告知同伴的情况下,将灾难现场的素材给他看。
保持距离,不要时刻沉浸于灾难景象
不要时刻关注灾难景象,要学会采取一些方法同灾难景象保持距离。有的记者发现关注一些细节,比如说衣服,有助于转移注意力。在面对那些令人痛心的景象时,不妨试着给自己戴上一个临时的面具。
例如,视频编辑在处理暴力场景或者死亡影像时,不要采用循环播放模式,至少尽量少用循环播放模式。新闻工作者可以因人而异,找到与灾难景象保持距离的方法。
报道了科伦拜高中枪击案的记者Dave Cullen
尝试调节新闻工作环境
在室内时,可以试着缩小窗户的尺寸,或者调节显示器的亮度,这样可以减小人的敏感度。如果可以的话,也可以试着降低说话的音量。
Relax,多走动呼吸新鲜空气
在工作的时候,不要总盯着屏幕看。看一下周围的花花草草、站起来活动活动或者呼吸下新鲜空气,这些都可以帮你抑制身体的应激反应,使身体放松下来。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睡觉前,不要看有关灾难的影像,这只会增加心理压力。而且不要想着喝酒助眠或者借酒浇愁,酒只会扰乱正常的睡眠,使噩梦加剧。
工作之余,要留出个人空间
在跟进突发新闻的时候,工作量可能是平时的两三倍,越是在这样紧迫的时候,越要学会给自己留出工作之外的空间。
达特中心主任Gavin Rees说:“记者就好似在钢丝上跳舞,要求时刻在工作状态,保持目标明确,完美地完成任务。但是记者不能一直行走在钢丝上,要学会休息。”
休息中的战地记者
前方高创伤风险,后方能做什么?――给媒体机构与管理者的3点建议
面对灾难报道,不仅记者要学会如何避免创伤,媒体的管理者和编辑同样要学会如何保护记者。达特中心也对媒体的管理者提出了3点建议:
把创伤风险及应对方法告知每一位团队成员
对于媒体机构来说,在操作重大灾难新闻时,应该意识到报道团队中不同成员面对心理创伤,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而创伤累积更会潜移默化影响成员心理健康。因此,除了甄别不同成员承受创伤能力,还要督促员工自己学习辨别,并察看是否需要更积极的创伤后的心理治疗。
灾难资料只向有需要的人公开
关于灾难的资料、影像或者内部通讯资料,需要被清晰地标记,并且只向有需要的人公开。非自愿的人没必要看到这些不会被播出的资料。这样可避免“误伤”其他记者及编辑,造成更大范围的心理创伤影响。对于媒体机构来说,需要时刻警惕易造成员工心理损伤的资料传播。
告别压抑工作环境,从开窗开始
对长期需要处理灾难性报道的记者及编辑来说,他们的工作场所最好有扇窗,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看到大自然中的绿树蓝天,有助于帮助新闻工作者缓解暴力画面带来的焦虑情绪。
交流和座谈,或许能够为已在灾难报道中遭受创伤的记者提供“缓解”之道:座谈的形式可以让有共同经历的记者及编辑们互相交流,彼此抚慰,减轻创伤影响。
宾夕法尼亚的《约克每日纪事报》在今年3月举行了一场座谈会,邀请了15位曾经报道过灾难新闻记者。这些来自11家不同媒体的记者和心理咨询师一起,学习如何创伤恢复,如何进行同伴间的互助。
《约克每日纪事报》举行的创伤记者座谈会
在灾难发生时,新闻工作者总会冲在第一线,他们是信息传播者、新闻生产者。他们为我们带来第一手的现场报道,但同时,他们比我们也更多目睹、亲历灾难现场的悲伤。新闻人需要具备职业素养,在灾难报道中要收敛起自己的感情,但他们不是超人,那些目不忍视的场景,也会使他们毕生难忘,甚至留下创伤阴影。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创伤新闻中的新闻工作者,也是一群易受创伤的人群,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样值得重视。
====================
本文系《全媒派》独家编辑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全媒派”(ID:qq_qmp),阅读更多精选文章。
你可能也喜欢:
关注全媒派公众账号及时查看最新文章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为何女性在灾害中更易受“伤”?
中国科普博览出品 作者:陈安
  每每看到这个关于书包的故事,就会忍不住发笑。
  女人一包一世界,而男人一包走天下,这就是常态下男人与女人的一种差异。对于女人来说,包包是救星,是安全感,更是生活品质的象征,其多样化的需求远远超过男人。
  那么,你有没有思考过,在非常态下,男人与女人的差异是否还如这样一目了然,不言而喻?我们不妨来思考下面这些问题。
  为什么在自然灾害的死亡人数中,男女比例竟然是1:4?
  为什么专家越来越呼吁要将社会性别纳入社区减灾行动中?
  一个人对性别的认定自2岁开始形成,到3-5岁时已经基本完成。人们对性别的认知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加深、加固。
  澳大利亚研究身体语言和行为学的专家皮斯夫妇,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后认为,男女头脑的差异决定了男女之间的心理发展、行为能力、生活方式和两性交往等方面的差异。
  尤其在常规事件中,男人与女人的先天性差别是导致后天差异的重要因素。约翰·格雷的《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一书就把男女之间的差异描述的淋漓尽致。
  然而,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由于女性天生体力较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救效率。尽管如此,它仍远远不能解释诸如上述那样复杂的问题。
  原因究竟为何?我们试着窥探普通女性的成长,追根溯源。
  受教育程度与应急知识的欠缺
  自古以来,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男性。“女子无才便是德”就是明末后期非常流行的一句谚语,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妇女道德的期望和要求。班昭在《女诫》中说:妇德,不必明才绝异也。也是对妇女才华与能力的否定。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我国已经在逐步褪去“文盲人口国”的称号。中国统计年鉴表明,2013年我国文盲率为4.60%,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12个百分点。其中,男性与女性文盲人口分别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2.53%和6.73%,女性文盲比例高于男性的事实始终未有改变。
  受家庭条件与父母观念的影响,女孩被随时终止教育的可能性大于男孩。较低的文化程度使得女性普遍缺乏避险防灾的知识,当灾害来临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自救行为。
  家庭责任感的感情羁绊
  母爱是人性中最光辉灿烂的一笔,几乎没有什么能够克制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在很多国家,女性被认为应该照顾和保护儿童与老人,并主动承担家务劳动。
  一旦有灾害发生,感情羁绊也促使她们首先想到的是保护老人和孩子,因而母爱往往能够超越父爱,在灾害发生时可以不顾生死,一心救子,感性大于理性使得她们极易错过最佳的逃生时机。
  而在当今的多种社会形态下,紧急救援任务更能激发男性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为什么消防官兵都是男性,并且他们在遭受丧亲之痛的同时还能义无反顾地加入救灾队伍。
  “社会礼数”对女性的约束
  我国自古就有女子三从四德之礼,虽说现代社会中这种礼数越发不明显,但是固有的思想意识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女性。
  灾害来临时,妇女最先想到的并非是逃生,而是需要先穿上合适蔽体的衣服才能出门,浪费了宝贵的逃生时间。
  当然,国外也存在对于女性在着装、出行等方面特殊要求的礼数,比如我国女性普遍认同的旗袍与高跟鞋,还有孟加拉农村的妇女们都要穿的服装“莎丽”,这些装束都会妨碍她们快速跑动或者游泳,面对灾害时就大大降低了逃生效率,而对于男性就没有这样的约束。
  性别歧视对女性的伤害
  殷商卜辞中即有“贞,有子”、“不嘉,有女”的字样,前者的意思是“太好了,是个儿子”,后者的意思是“大事不好,是个女婴!”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以致当代社会,仍然有很多家长抱着这种旧有的思想。
  联合国妇女发展署在研究死亡数字的巨大差别时,也将性别歧视纳入其中。灾害发生后,对女性的歧视也是导致男女不同死亡率的原因之一。
  比如,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一位母亲在只能选择救姐弟之一的时候,为了传宗接代最终毅然选择了弟弟,虽然这位母亲也是百般痛苦,但冥冥之中还是有了答案。无独有偶,在1991年孟加拉国发生风暴时,一位父亲也是做了同样的选择。由此可见,性别歧视在灾害应对中对女性的伤害显而易见。
  心理、生理双重压力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可见心理的伤痛不亚于甚至超过身体的病痛。自然灾害对心理的损伤是无形的,最常见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国外研究表明,每当遇到重大灾难后,20.4%的女性会明显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对而言,男性出现该症状的比例仅有8.1%。
因为男性抗压能力较强,走出悲痛、阴影的时间短一些,并且这种悲伤的情感可以被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所代替。但是女性一旦陷入深度痛苦之中,将会难以自拔。
  另外,由于女性会经历月经期、孕产期、更年期等不同阶段的生理状态,本身就会产生的焦虑、抑郁等各种不良情绪在灾害发生时表现的更为明显,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共同决定女性面对灾害时抵御能力比男性低。
  女性在应急救援中的独特优势
  女性在减灾防灾救援中能发挥不同于男性的独特优势。通常在应急救援中,男性善于归纳事件整体,目的性极强,而女性则侧重分析细节,稳中求进。
  一次社区防灾演练,青壮年只顾着自己逃生,忘记按照设计好的预案背老人撤离,反而是救灾小组中的妇女及时挨家挨户地查看,救了老人。减灾小组中的男委员也比不上女委员对救灾物资的有序管理与公正发放。
  在一些减灾项目中,明确要求女性在减灾小组中要占到至少40%。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女性在防灾救援和重建工作中的能动性和行动力,提高整体效率。
  自然灾害是没有性别区分的,可是灾害对不同性别所带来的影响却大相径庭。
  女权运动创始人波伏娃曾说,男女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外,男性所有的“男性”特征与女性所有的“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这也让他们在面对灾害的时候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然而,救灾是不分国籍,不分民族,也不分性别的,任何灾难都需要两性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将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进行到底。
  本文由中国科普博览()出品,转载请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灾难性伤病管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