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分期断代的书目有哪些

&&&&正版促销中6~考古学史与商周铜器研究&5&王世民&社会...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1页 数:300字 数:624000印刷时间:日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胶订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5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品味海量优质电子书,尊享优雅的阅读体验,只差手机下载一个当当读书APP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
当当购物客户端手机端1元秒
当当读书客户端万本电子书免费读槐轩书斋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
开&&&&&&本:16开页&&&&&&数:字&&&&&&数:I&&S&&B&&N:售&&&&&&价:134.70元
原书售价:198元品&&&&&&相:运&&&&&&费:北京朝阳
至快递:9.00元上书时间:购买数量:(库存6件)
微信购买商品分类:关 键 字:详细描述:暂无详细描述。
店主推荐4520.00元20800.00元2880.00元450.00元6000.00元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650.00元138.60元140.00元138.60元800.00元1238.00元138.60元138.00元1000.00元800.00元1200.00元820.00元书友们好,本店十一放假,节后上班发货。祝大家节日愉快!!!只在工作日发货,敬请谅解,欢迎您的惠顾!如果有疑问可以加微信账号:shuangrenchanmao244.80元93.90元163.20元462.40元394.50元326.40元1768.00元244.80元30.60元30.6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成功加入购物车来自:恐龙书社您可以&&&&考古学史与商周铜器研究&王世民&著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1页 数:665字 数:624000印刷时间:日开 本:16开纸 张:轻型纸包 装:精装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5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品味海量优质电子书,尊享优雅的阅读体验,只差手机下载一个当当读书APP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
当当购物客户端手机端1元秒
当当读书客户端万本电子书免费读圣心园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集)
(货号:5+/4)
开&&&&&&本:16开页&&&&&&数:字&&&&&&数:I&&S&&B&&N:售&&&&&&价:1000.00元 品&&&&&&相:运&&&&&&费:北京昌平
至快递:6.00元上书时间:购买数量:(库存1件)
微信购买商品分类: >
关 键 字:详细描述:暂无详细描述。
店主推荐20.00元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140.00元138.60元820.00元138.00元138.60元138.60元499.00元138.60元650.00元134.70元800.00元800.00元70.00元8.00元13.00元9.00元11.00元14.00元12.00元15.00元11.00元15.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成功加入购物车来自:恐龙书社您可以[收藏]民国时期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現 收藏_小宗师专辑:自从关注了微信公众号:比比读小说网,妈妈再也不担心我闹书荒了。民国时期青铜器的出土民国时期发現的青铜器,虽然多数未经科学发掘,但与1911年之前的发現还是有着差别的。从北宋到清代末年,青铜器多是被偶然发現或盗掘所出,资料并不算少,而且很重要。例如毛公鼎等,由于资料比较零散,看不出器物与器物之间的关联,只能是孤立地研究。民国时期则不同,尽管不少属于盗掘所出,但这些青铜器多数是作为一个器群出現的,它们之间的关联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下来,从而使研究者可以更多地从群体的角度而不是个体的角度来考察。经科学发掘的青铜器,则更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物价值。現择其重要者介绍如下: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晚期青铜器河南新郑乡绅李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竟然在郑国国君的大墓上生活了那么长时间。1923年8月末,这个石破天惊的秘密就在不经意间被发現了。由于连日的干旱,李锐决定在自家宅院旁打一口水井。井水没有打出来,反倒挖出了4件青铜器,第二天又挖出了10余件。他遂将大鼎1件、中鼎2件以800大洋卖给了许昌的张庆麟。不久,李锐挖宝的消息就传扬了出去。新郑知事姚延锦获悉后,立刻出面干涉,禁止李锐继续挖宝。很快,国民党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巡防至此,认为“钟鼎重器,尊彝宝物,为先代典型所寄,应该归于公家,垂诸后世”。可谓军阀统治时期为数不多的有远见卓识的一位军官。迫于军威,李圆壶盖各1件,卮、匜、立鹤饰各2件,碎铜片40余块。加上追缴回来的,共得铜器94件,碎片数百块。所获铜器尽数运往开封,交由河南古物保存所保存。从墓中出土的方炉铭文可知,作器者乃“王子婴次”,因而所有有关李家楼铜器墓的年代及墓主身份的判断均由这件铜炉展开。王国维认为王子婴次是春秋中期楚庄王之弟令尹子重,郭沫若认为是春秋时期郑公子婴次。由于墓葬非科学发掘,新郑大墓的墓主身份依然扑朔迷离。与民国时期其他地点出土的青铜器相比,李家楼铜器群是最锐不仅不敢继续偷掘,反而交出了大鼎6件,小鼎3件,簋4件,鬲6件,簠2件,甗1件,罍1件。靳云鹗又命人从许昌追回流失的3件,后叉在开封查得鼎4件和甬钟1件。为了避免乡人继续盗挖,靳云鹗遂组织劳力扩大发掘范围。9月5日得镈钟4件,甬钟17件,鼎6件,鉴1件,笛、簋、方壶各4件,圆壶、晷、卮各2件,方炉、盘、匜各1件,碎铜片500余块。7日复又得鬲3件。9日得小鼎、兽尊、盘、兽身人面像、为幸运的。虽然它们現在分藏于海峡两岸,然大体未出国门,这与当时阻止盗掘、及时追缴、抢救清理和集中保管的措施是分不开的。1923年山西浑源李峪战国青铜器浑源县位于山西大同盆地东部的浑河谷底,恒山山脉三面环绕,浑河穿境而过。李峪村就坐落在县城西南方约7.5公里的恒山北麓坡地之上。1923年正月的一天,李峪村民高凤章像往常一样去地里干活儿。然而,这看似平凡的一天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高凤章正在田间劳作之际,锄头突然触碰到一些坚硬的物件,他连忙刨开上面的浮土,一件绿锈斑驳的青铜器赫然映入眼帘。纵使他大字不识,却也知道挖到宝贝了。这一挖不要紧,竟然挖出了整整三背篓的宝物,据说有60余件。除了绿锈斑斑的铜器外,还有金光闪闪的鎏金器。几天后,高凤章挖宝的消息不胫而走,三乡五里的村民都扛着锄头铁锹蜂拥而至,平静的小山村一下子变得喧嚣起来。寻宝心切的乡民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将这二亩多地翻了个底朝天。村民们不知青铜器的珍贵,一味搜寻“黄货”,很多铜器甚至被砸碎卖掉。在村民们如火如荼地挖宝之际,古董商们也闻讯而来。这其中就有法国的古董商王涅克,他收购了约20余件青铜器。不久,这些造型精美、纹饰华丽的青铜器珍品就在法国展出,震惊了欧洲。时为浑源知事的谢承恩得知后立即派遣警力奔赴李峪村,清查没收了30余件铜器。然而这位知事没收古物并非出于义举,而是为牟私利。他打着“以古兴教,以古兴农”的旗号,成立了所谓“浑源彝器处置董事会”,拍卖活动随之展开。就这样,剩余的浑源彝器精品又继续颠沛流离,辗转于古玩商之间,最终沦为欧、美、日等国的一些公私收藏。国内浑源青铜器保存最多的是上海博物馆。1928年陕西宝鸡戴家湾(斗鸡台)西周青铜器戴家湾遗址(旧称斗鸡台)位于陕西宝鸡渭河以北的黄土台塬上。这里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一直以来秦冢汉茔、官墦私墓数不胜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斗鸡台乡人就曾盗掘出铜器20余件,其中包括著名的“梗禁十三器”:禁、尊、觚、斝、岙、爵、角、斗各1件,卣2件,觯4件。这些器物后被清末大臣端方收藏,并著录在《陶斋吉金录》中。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端方卒于四川,由于家道衰败,这批珍贵文物就经其后人之手流散出去,現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1928年,盘踞在凤翔一带的军阀党玉琨又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这里。党玉琨,又名党毓坤,绰号党拐子,据说他年轻时曾经在北京的古玩店当过学徒,深知古物的价值。他曾经将3件珍贵的铜器送给了某军阀,该军阀回赠他两挺机枪、3把手枪、子弹万余发。党玉琨欣喜若狂,萌生了大肆盗掘古墓葬以换取枪支弹药的念头。1927年秋至1928年春之间,大规模有组织的盗掘活动在戴家湾地区展开。党玉琨设立了专门的挖宝机构,并召集桥镇、贾村、蟠龙、陈仓等80多个自然村的村长议定:干河以西各区、里、村摊派600民夫,轮流出工,人数最多时达1000多人。党玉琨甚至从西安请来了古董商做技术指导,还命专人进行器物登记和分类,最后还要清洗和照相。这种颇为“专业”的盗掘在民国时期还是比较罕见的。据当年的参与者回忆,这次盗掘共发掘墓葬50余座,挖出铜器1500余件。除此以外,还有玉器、金器等等,种类繁多,数量惊人。这些器物自盗掘后就不断流失,至今多数下落不明。1928年河南洛阳金村战国青铜器有人说,金村是一座建在“金銮殿”上的村子,这话一点不假。自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历代的周天子和身份显赫的贵族都葬在这里。东周王陵分为周山、王城和金村三大陵区,其中尤以金村发現的8座大墓,数千件精美的铜器、玉器而闻名世界。金村大墓的发現还得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村里接连发生的怪事说起。金村离洛阳白马寺不远,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然而,让村民们无法理解的是,有些井明明水源充足,却会在一夜之间干涸;有些井水匮乏的井,又在一夜之间满溢起来;除此而外,在雷电交加的夜晚,大地有时也会传来隆隆的轰鸣声。这些难解之谜终于在1928年的一天解开了,由于洛阳一带连降大雨,金村东面的一处农田突然塌陷,露出一个大坑。村民在这个坑里发現了被泥水包裹的编钟。原来,这里是一处古墓群,坑洞相连,井水常常会渗入墓中。而大地的轰鸣声则是雷声震动的频率与编钟的频率相同时,地下钟鼓齐鸣发出的声响。谜底揭开了,金村古墓的厄运也随之而来。古墓中的奇珍异宝刺激着村民们那跳动的神经,也吸引来一大群眼红的古董商。这其中就包括那些以传教为名,在河南一带大肆搜刮古物倒卖海外的外国奸商。在内外利益的共同驱使下,金村古墓一挖就是6年,盗掘的“甲”字形大墓就有8座,出土文物数千件。据不完全统计,金村大墓被盗的文物流散于欧、美、日等10多个国家。金村古墓已经成为那个时代记忆中永久的伤痛。1931年河南浚县辛村西周青铜器辛村坐落于河南浚县西南,是西周时期卫国的属地。这里三面环山,淇水蜿蜒而过,自古就是风水宝地。辛村卫国贵族墓地就位于村旁的平缓坡地上。辛村墓地延续的时代较长,从卫康叔受封到卫国灭亡,大约两百余年。这片墓地亦是命运多舛,卫国灭亡之后不久,这里就遭盗掘。民国20年(1931年)乡民野蛮的盗宝行为更是令这里雪上加霜,先是辛村人刘金华串通一古董商在村东头挖开一座墓,盗出青铜鼎彝若干,并以高价售出。其他村民闻讯后纷纷效仿,盗掘之风即由此盛行开来。为了获取更多的古物,村民们甚至拉帮结伙,一时间小小的辛村墓地竟聚集了上千人,如同集市一般,熙熙攘攘。与早期盗墓贼的盗法不同,这些村民首先挖一个长方形的竖穴,深达棺底,见有朱砂出現后随即向四面横凿出隧道,在隧道中肆意挖取,直到墓中遗物殆尽为止。这种地鼠般的盗墓方式使得辛村墓地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辛村墓地上除了挖宝的村民之外,还云集了众多古董商。一旦遇到珍贵文物,立刻高价收购,然后辗转海外,获利良多。因此,遇到分赃不均,械斗在所难免。河南省政府知悉盗墓的消息后,立刻下令严查,不仅裁撤了县长,还通缉匪首,这股盗墓的风气才逐渐被打压下去。民国21年,李济、董作宾亲赴开封与河南省政府商议建立“河南古迹研究会”,由李济出任研究会主任,郭宝钧正式主持浚县辛村墓地的考古发掘。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战国晚期青铜器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的南岸,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古城。距寿县东南约25公里,有个叫朱家集的地方,再向东南不到两公里就是李三孤堆。这个大土堆子高出地面两米以上,直径约百米,村民中早就流传着堆里埋有宝物的说法。1923年前后,当地村民们在田间农作时,经常会捡到一些铜车马件、铜镜、带钩,甚或是铜鼎、铜壶等重器。那个时候,就有国内外的一些古董商前来收取古物,村民们渐渐知道这些东西原来价值不菲。1933年至1935年间,由于当地发生了严重的灾荒,民不聊生,于是就有一些地方乡绅联合那些胆大的村民,挖取古物卖钱。据说当时挖出了大大小小3000余件,辗转运至上海、南京等地兜售,一时间轰动全国。安徽省主席陈调元得知后,下令禁止盗挖。后虽仍有一些盗掘行为,但大的气焰已被打压下去。没过多久,真正疯狂而野蛮的挖宝行动出現了。由于安徽省主席换成了第五战区总司令李宗仁,大小军政官员就换成了桂系人马。地方乡绅为了讨好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投其所好,向他透露了大墓的讯息。1938年,李品仙命令驻扎在寿县的部队开挖大墓,一直挖出了棺椁。盗墓期间共动用73个运输连的兵力,耗时3个多月才结束。此次盗掘,出土文物甚丰,据说有四五千件,其中青铜器1000余件。仅有少数分藏于北京故宫、天津、上海、安徽等博物馆,余皆流失海外。年殷墟的考古发掘殷墟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个传奇,也是中国考古学的开端。自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派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调查开始,标志着对安阳殷墟的科学发掘正式拉开序幕。发掘的地点首先选在了一个叫小屯村的地方,村子不大,名气却不小,这都要归功于那里出土的一片片带字的甲骨。时至今日,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入药的“龙骨”上发現了古老文字的故事已经为人们所熟知,甲骨学也因此而诞生。收藏甲骨一时成为社会风气,很多国外的收藏者也加入进来,甲骨的价格随之水涨船高,真是一字千金了。在利益的驱使下,年间,先后发生了9次大的盗挖行为,无知乡民的胡乱挖掘,造成了大量甲骨的损坏和流失。中央研究院——当时全国最高的学术机关成立后,旋即展开对殷墟的调查和发掘。发掘工作从1928年10月开始,到1937年抗战爆发才暂时告一段落。10年中,先后对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发掘地除了小屯外,还有洹河北岸的侯家庄和武官村等地。殷墟第一阶段的发掘收获甚丰,不仅找到了商王朝的宫殿区和王陵区,基本弄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还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青铜器。由于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地层关系及共出的其他器物,这些青铜器为商代晚期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年河南辉县琉璃阁春秋大墓的发掘辉县,位于河南北部,太行山南麓,也是晋豫交界之处。辉县历史文化悠久,商代即为王畿内地,周初武王世子凡伯封于此处,春秋时期又属卫国,因而辉县境内的古墓葬、遗址分布密集。1935年至1937年间,中央研究院、河南博物馆在辉县进行了3次大规模有计划的科学发掘。共发掘商代墓3座,东周时期大型贵族墓葬8座,中小型墓39座,汉代墓葬33座,出土文物数千件。其中又以琉璃阁墓地甲乙两座大墓出土的青铜器数量繁多,制作精美,尤为珍贵。琉璃阁甲乙两墓为并列的两座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墓,甲墓长约11米,宽约10.3米。乙墓长约9.1米,宽约7.6米,从墓室面积、随葬品的数量与种类等综合来看,甲墓的墓主应为男性,乙墓墓主为女性。当年主持发掘的郭宝钧先生认为这两座墓是夫妇异穴袝葬墓。据参与者回忆墓葬发掘的情景时说:“四周殉器,铜器累累,周匝逼近人体,器上及墓底,满布漆绘,人体四周,玉饰之类,亦颇充牛刃。”虽然琉璃阁大墓为科学发掘,然而抗战爆发后,大量的文物和资料不得不辗转迁移,从而导致了甲乙大墓出土的原始资料丢失,文物也分散在海峡两岸的7个博物馆中。琉璃阁大墓的族属和墓主到現在依然是个谜,究竟是战国魏墓,还是春秋战国时的卫墓,抑或是春秋战国之际的范氏墓呢?考古学家们虽然可以触摸到那一件件真实的文物,然而它们背后的故事却在沉淀了千年之后,越发让人难以捕捉,于是关于它们的一系列猜测和研究吸引着众多学者乐此不疲,这就是考古和历史的魅力吧。民国时期青铜器的研究民国时期对于青铜器的研究逐渐跳出了旧金石学的羁绊,摆脱了“以字考经,以经考字”的纯粹为经学服务的狭隘范畴。青铜器研究亦从少数达官显贵的风雅爱好逐渐走向学科化。这一时期,研究的学者众多,著述颇丰,囿于篇幅,仅介绍几位代表性的学者。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专著文章上,更在于思想方法上的创新。他们的观点理念不仅成为現代青铜器研究的基础,也规划了未来青铜器研究的方向。罗振玉(年)罗振玉,字坚白,号雪堂、贞松。生于江苏淮安一个官商人家,早年中过秀才,并坐馆教学。他是近代史上有名的古文字学家、古器物学家。■罗振玉在青铜器方面的贡献有两点:一是他收藏甚丰,但不像一般收藏家那样秘不示人,恰恰相反,他将自己所藏以及朋友所藏青铜器资料整理出版,广为宣传,泽及学林。二是潜心研究,创获良多。他整理出版的青铜器著录书有《梦鄣;殷之封国名》草堂吉金图》(1917年)3卷,《梦坡室获古丛编》(1927年)12卷,《贞松堂吉金图》(1935年)3卷,《贞松堂集古遗文》(1930年)16卷,《贞松堂集古遗文补遗》(1931年)和《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1932年)各3卷,《三代吉金文存》(1937年)20卷等。《三代吉全文存》为罗振玉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其毕生搜集的金文拓本的总集。该书按钟、鼎、甗、彝、簋、簠、尊、壶、卣、岙、爵、盘、杂器、戈、戟等分为20卷,共收录4835件器,拓本清晰,印刷精良,是早期金文的集大成之作。罗振玉首先将清以来金石文字的研究从单纯的训诂考据,扩展到治史研究。他在《三代吉金文存》序言中说道:“前人考古彝器文字者,成就一器为之考释,无会合传世古器文字分类考之者,今宜为古金文通释,可约分为四类:曰邦国、曰宫氏、曰礼制、曰文字。”由此可见,罗氏极大地丰富了铜器铭文研究的范畴。其次,除了有铭文铜器外,罗振玉还十分重视没有铭文的铜器。他在《古器物识小录》中说:“乾嘉诸儒大抵偏重文字,古物无文字者多不复注意,予恒以为憾。”他明确提出了古器物学的概念,并在一系列文章专著中就其研究范围及“考究之法”发凡起例。郭沫若对罗振玉的评价极为中肯:“罗氏在中国要算是近世考古学的一位先驱者,他的搜藏与从来古董家的习尚稍有区别,他不仅搜集有文字的骨片,并还注意到去搜集与骨片同时出土的各类器物。在一九一六年他还亲自到安阳小屯去探访过一次,这种热心,这种识见,可以说是从来的考古家所未有。”王国维(年)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末秀才。是近現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古器物学家。■王国维在青铜器研究方面独树一帜。他的代表作《观堂集林》(1921年)20卷,虽不是青铜器研究的专书,但其内容丰富,其中多篇涉及铜器的器名考订和铭文考释等内容。他擅长“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从文字考释入手,结合文献典籍和出土文物,考证器物的名称、功用,纠正自宋人以来传统定名的错误。尤其是《说斝》《说觥》《说盉》《说俎》等篇目,短小精悍,论证精辟,篇章虽不长,却开辟了青铜器研究的新领域——器类研究。其余如《国朝金文著录表》(1927年)6卷,前5卷为三代器,后1卷为秦汉以后的铜器。体例采取表格的形式,分为器名,诸家著录,铭文字数和杂记四栏,内容清晰,便于查阅检索。《三代秦汉金文著录表》(1933年)8卷,系在《国朝金文著录表》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并附以列国及魏晋后诸器。体例与前同,并增加了行款、藏器家和出土地3个栏目。全书其收录三代至魏晋宋元器5780件,其中有357件疑为伪器,文中均做以注明,对以后的青铜器辨伪影响深远。容庚(年)容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生于书宦世家,从小就饱读经书,是近現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古器物学家。■1922年,容庚携带《金文编》的初稿远赴北京,后得到罗振玉的赏识,并推荐成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曾历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主编兼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等。容庚对青铜器研究的贡献在字典、通考和图录3个部分。《金文编》(一版,1925年贻安堂;二版,1939年香港商务印书馆)是容庚的成名作,也是继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之后的第一部金文大字典,是研究古文字必不可少的工具书。1935年,他又集秦汉金文撰成《金文续编》。《商周彝器通考》(一版,1941年哈佛燕京学社)共分上下两册。上册是文字叙述,分两编,上编为通论部分,包括原起、发见、类别、时代、铭文、花纹、铸法、价值、去锈、拓墨、仿造、辨伪、销毁、收藏、著录15章;下编为分论部分,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及杂器、乐器四章。下册是器物图象。该书叙述与论证并蓄,材料翔实,是20世纪40年代青铜器综合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除此而外,容庚还编印了不少青铜器图录,如《宝蕴楼彝器图录》(1929年)、《颂斋吉金图录》(1933年)、《海外吉金图录》(1935年)、《武英殿彝器图录》(1934年哈佛燕京学社)、《善斋彝器图录》(1936年哈佛燕京学社)、《西清彝器拾遗》(1940年考古学社)等。这些图录书籍不仅为青铜器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因其重视文字与花纹并举,从而为古器物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容庚不仅在青铜器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方面成就卓著,他还是一位眼光独到的鉴赏家。七七事变以后,时局动荡,燕京大学关门,容庚只好搬出校园自谋生路。他擅长辨别铜器、字画的真伪,常以平价购入,再以数倍之利放出。在那个战火弥漫的年代,不仅维持了一家老小的生计,还收藏了千余幅古画和百余件铜器。新中国成立后,容庚将自己收藏的这些历代书画、商周彝器和数万册图书陆续捐献给了国家。郭沫若(年)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鼎堂,生于四川乐山。是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在青铜器研究方面的贡献体現在治学方法的转变上——即从传统的金石学走向了科学的考古学。《两周金文辞大系》(1931年)及《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与考释》(1934年)是郭沫若青铜器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青铜器研究的里程碑。全书分为目录表,列国标准器年代表,图编序说——彝器形象学试探,图编和录编等。西周铜器按列王排列,从武王至幽王,共收162器。东周铜器按国别排列,如吴、越、徐、楚、宋、鲁、齐、燕、晋、苏、虢、秦等国,共收161器。该书收录的所有器物均有图像、铭文拓本、楷书释读和简要考释。该书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开创了铜器著录书籍的新体例,像这样以年代和国别作为划分标准,避免了“六国之文窜列商周,一人之器分载数卷”的現象,研究者在使用中亦觉得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其次,开创性地提出了标准器断代的方法。传统的金石学重视文字考释、音韵训诂等,对于铜器本身的年代则不求甚解。郭沫若“深感周代彝铭在能作为史料之前,其本身之历史尚待有一番精密之整理也”,因而“选定了彝铭中已经自行把年代表明了的作为标准器或联络站”,以此逐项对比类推,从而将一大批未知年代或国别的铜器串联起来。第三,郭沫若之所以能够提出标准器断代的方法,与他本身的考古学和美学素养是分不开的。以往对铜器的研究极少涉及形制和花纹,而郭沫若则认为“凡今后研究殷周彝器者,当以求出花纹形式之历史系统为其最主要之事业。”今天的青铜器形制纹饰的研究思路无不是循着郭老的足迹前行。他的重要著作还有《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1931年),《金文丛考》(1932年)。前人对鼎彝铭文的考释较多,然郭沫若不拘泥于前人的方法,从历史、哲学等多角度进行拓展研究,颇有创见。李济(年)李济,字受之,湖北钟祥人。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年间,由李济主持的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次重大的发掘之一。李济关于殷墟青铜器研究的论著大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陆续出版,如1966年他在《故宫学术季刊》第1期第1卷发表《如何研究中国青铜器——青铜器的六个方面》,年,他与万家保合作,陆续出版了《殷墟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殷墟出土青铜爵形器之研究》《殷墟出土青铜斝形器之研究》《殷墟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殷墟出土五十三件青铜器之研究》等书。在民国期间,李济有关青铜器研究的论文有《殷墟铜器五种及其相关问题》(1933年《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记小屯出土青铜器》(上、中篇分别发表于1948年和1949年的《中国考古学报》)。李济是较早将考古学的类型学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国青铜器研究的学者,标志着中国青铜器研究开始彻底摆脱旧金石学的制约,走向科学的轨道。陈梦家(年)陈梦家,祖籍浙江上虞。他是诗人,也是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对青铜器的研究从《海外中国铜器图录》(1946年)编纂开始。该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中国铜器概述》内容包括分期、地域、国族、分类、形制、纹饰、铭辞、文字、铸造和鉴定共10章。收藏品的目录和说明较为详细,有海外藏家的姓名、器物尺寸、形制花纹、铭文等,并附英文提要。下册为150件铜器的影印图。《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是陈梦家编订的另外一本铜器图录,共收集殷周青铜礼器854件。该书虽然到1962年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但是书中的青铜器资料是他在年间,在欧美讲学时造访上百家公私收藏家的收获。他亲自目验上手,拍摄照片,制作拓片,记录尺寸并登记其流传情况。由于遍访国内外各个博物馆和收藏家,陈梦家在所有青铜器研究者中接触实物最多,占有资料也最为详尽。综上所述,民国时期关于青铜器研究的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 青铜器著录书籍大量出版,公私所藏青铜器公诸于世,从而为研究提供了先决条件。2 新型工具书与通论性著作的出版,既是这一阶段研究水平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推动了当时以及后来的青铜器研究。3 青铜器研究在各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如分类和定名研究,分期断代以及分区域研究。4 有了新的研究方法,如发明标准器研究法,再如将考古学的类型学研究方法导入,从而揭开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新的一页。看小说,无广告,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比比读小说网。提醒您本文地址: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