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抑郁症的真实表现患者

孙学礼教授: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需重视(完整)
抑郁症是一种多相性障碍, 包括情感、认知、行为和躯体调节功能等多方面的障碍。在抑郁症患者中,认知功能缺陷是常见的并发症状,而且在整个病程中都长期存在。目前,抑郁症的认知功能障碍已成为研究热点。为了了解这方面的相关进展,丁香园就此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孙学礼教授进行了专访,以下是访谈详情。丁香园:孙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丁香园的采访。最近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常可以看到抑郁症患者弃世的新闻,其中不乏一些官员和名人。在您看来,抑郁状态与抑郁症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孙学礼教授:首先从抑郁症的概念说起,现在有一个误区:抑郁就是沉闷、感觉压抑,这种感受是不是抑郁症呢?实际上这是两个概念,抑郁症属于医学范围,而抑郁现象、抑郁状态不一定属于医学范围,而是属于心理学范围,与社会有关。如果将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就无法统计患病率。因为人的抑郁情绪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抑郁情绪,从社会的放大角度而非从狭义的医学角度出发的话,抑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分别为抑郁情绪、抑郁状态、医学上的抑郁症。正常抑郁与异常抑郁的最主要差别表现在,正常抑郁的主要攻击方向和指向都是外界,比如升职失败、丢失财产,这种抑郁的指向的对象都是在外界,升职失败会怪罪于制度不好,丢失钱财则会怨恨治安不好,或者是个人太辛苦而无人理解。正常抑郁和异常抑郁区别的关键在于认知,异常抑郁存在认知障碍。什么是认知障碍呢?比如我们刚才所说的升职失败、丢失财产为什么会感到沮丧和失落,因为他需要这些东西,他对社会和活动的兴趣并没有丧失,所以从生物学来讲这是“犒赏机制”。人的生活目标最终是追求愉快感,它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而抑郁的特点就是找不到愉快感,这就是认知障碍。再举个常见的例子,人生本无意义,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排着队从一端走向另一端,而车祸、不良习惯等事件还会导致一些人提前“插队”。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本来是很痛苦的,三岁就要去幼儿园接受培训,六岁就要开始终身教育的历程,踏上漫漫的求学之路,以后工作了还要继续学习。学习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养活自己有口饭吃,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工作学习,这就形成了一个毫无意思的循环。为什么大多数人却能够活的津津有味,那是因为他能够赋予自己行为意义,这就给了他希望与目标,而病理性抑郁就恰恰缺少了赋予生活意义的能力,故而会出现“度日如年”的现象,所以抑郁并不是我们所指的情绪低落,而是缺少了赋予意义的机制,会觉得生活毫无意思,对死亡就会毫无恐惧,反而是一种解脱。所以抑郁就存在两种现象,一种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实现解脱。另一种认为他人也很痛苦,我杀死别人就能让他得到解脱,这种称为“扩大性自杀”,这就是有些抑郁症患者对子女家人进行攻击。所以病理性抑郁和正常性抑郁的差别就在于能不能赋予行为意义,只有存在认知障碍才叫病理性抑郁。丁香园: 那么就发病率而言,我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孙学礼教授:我们刚才所说的病理性抑郁国内没有全国的流行学资料,只有上世纪80年代的资料显示患病率为1%~2%,而目前局部统计,据我所知是杭州最高,约为7%。北京上海约为2%~3%。这一比例相对较低,但如果将抑郁情绪也统计在内的话,就不止7%,所以统计结果取决于统计方法和统计者对“抑郁症”的理解。例如美国的调查显示,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0%,其中可能包含了“抑郁状态”。长期不得志、长期目标不恰当造成的状态能否归类于抑郁,就要看其是否符合抑郁的诊断标准。例如某人长期达不到某一目标的公司职员,他的目标是任职经理职位,但实际上他的能力就不能够胜任这一职位,他对自己的定位过高,这种也叫认知偏差,而这种认知偏差是成长过程中的认知偏差,不属于抑郁中的病理性认知障碍,所以应该归类为抑郁状态,而不是抑郁障碍。目前,医学界对抑郁症的分歧主要在于诊断标准没有统一,但整体而言,抑郁现象是值得关注的,不论是正常的抑郁情绪还是医学上病理性的,需要治疗的抑郁症,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丁香园:抑郁症可以自诊么?出现哪些症状后,应当去求医治疗?孙学礼教授:自诊和求医的标准实际上不是体验的标准,而是要看是否影响到了社会功能。就跟医学上其他的诊断标准一样,比如说偶尔的肚子疼一般不去看病,只有频繁的腹痛或者一次剧烈的腹痛才会去医院就诊。类似地,自诊抑郁的标准很简单,如果影响到你的学习、工作、思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那就应该去医院就诊。第二种标准是引起本人严重的痛苦。不过,病理性抑郁患者很少有人去自我就诊,因为他不能赋予生活意义,哪怕是就诊的意义都没有,他没有动力,所以除了自诊标准外,还有周围人群的他诊标准,两者要结合,这一点就区别于躯体疾病。丁香园:感谢孙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抑郁症相关的认知障碍的下篇内容详见下方!丁香园:对于伴有认知障碍的抑郁症患者而言,抑郁症和相关认知障碍彼此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些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孙学礼教授:2000年以后,专业人员做了很多生物学的研究,有观点认为,抑郁是应激的后果。应激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躯体应激,二是精神应激。躯体应激,例如车祸、外伤引起的应激性胃溃疡出血;精神应激为重大生活事件,就像四川512大地震或者亲人的突发死亡。应激的研究机制现在认为与肾上腺轴的功能有关,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有一个内分泌轴,此轴活跃是对应激的一个反应,其结果是皮质醇水平增高,继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损害某些管理认知的生理结构,例如海马、杏仁核等。这些结构受损以后就会导致认知偏差,之后才带动情绪改变。这些看法是目前的主流观点。上世纪80年代认为,在抑郁症的病情进展中,情绪不好在前,认知障碍在后,而现在认为情绪不好在后,认知障碍在前,而且情绪不好的关注度降低了,对认知的关注度提高了,因为治疗抑郁症,改善认知才是关键,而不只改善感受。我的一位研究生曾经做过证明抑郁症就是认知障碍的研究,目前文章也已发表。这项研究利用基因敲除的技术,将管理海马、杏仁核等结构的基因敲除,其后代刚初生的小鼠先天就有海马、杏仁核功能的缺陷,就发现这些小鼠天生就存在认知功能问题。除了应激之外,其他人也做过一些研究,上世纪90年代,有研究者发现五羟色胺与抑郁的关系,去甲肾上腺素与抑郁的关系。最近10年,研究者还发现整个生物周期的紊乱与抑郁有关系。在我看来,应激理论比较能够概括抑郁的整个情况。另外,人的很多问题都与应激有关,肾上腺轴皮质醇增高,损害了中枢系统就导致抑郁,如果损害了胰岛就造成糖尿病,所以说糖尿病也与应激有关。为什么有些人侵害胰岛有些人侵害中枢系统呢?这就和个人的遗传背景有关了。哪个器官最薄弱哪个器官就受累,每个人都不同,所以同样是应激,产生的疾病结果不一样,目前大的框架是这样认识的。丁香园:您刚才说应激发生后,攻击的靶器官不尽相同,根据目前的研究,认知障碍型的抑郁症是否存在遗传的易感性?孙学礼教授:遗传易感性是肯定存在的,因为从广义上讲,任何性状都是遗传的,比如神经类型,早期研究有将人格分型的观点。所以要用综合的理念来看待人体,而不是“一对一”的看待,“一对一”的理念对于我们处理局部、初期问题起很大作用,对一种药物的发明有用。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用一个药解决不了,它总是多个机制多个方面的药物同时使用。丁香园:在临床中,抑郁症的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都表现为哪些症状?是否有常用的工具评估这部分的功能?孙学礼教授:现在归纳抑郁的认知损害有三个部分,第一是认知过程障碍,这是指本身的状态,例如自杀问题、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感到没有兴趣,认为认知过程障碍和病情是应激本身直接作用的结果;第二,是认知图式障碍,是指性格方面的问题,例如某人一出生就有负性认知,“我需要多努力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我需要更进一步的做事,才能向我的父母,向我的家人,向外界证明自己的能力”——像这种就是负性认知。这种认知本身不是抑郁,但是抑郁的基础,所以像这种认知图示障碍就称为抑郁人格,抑郁人格当中的认知问题就是对于自我的定位有偏差;第三,是认知内容障碍,此项受遗传影响更为严重,举个例子,有的人以做某件事来回避自己的社会责任,一名四川大学外语学院的人,他并不是学生,却在里面旁听了8、9年的课,一开始校方因为他扰乱上课秩序不欢迎他来旁听,而学生们被他的学习态度所感动,强烈要求让他继续旁听,校方迁就学生的想法留下了他。他住在卫生间里,书是毕业生赠送的,后来干脆在食堂打工,坚持学习了8年,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学习,他说他要将外语学好才能去工作,而外语多门,包括英语、德语、日语、俄语等,从表面上看他对于学习很严谨,但是从深层来看,他连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这就是对社会责任的一种逃避现象。他也是认知内容障碍的典型代表。如果只有认知过程障碍,则以药物治疗为主;如果是认知图式障碍就与人格有关,医学界在80年代称之为“抑郁性神经症”,后来又称之为“心境认知障碍”,属于抑郁的一个分支,这一种障碍很难治愈;第三种认知内容障碍基本上用药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此类患者社会功能的减退是与生俱来的,必须要做心理辅导以及外界帮助提供一个成长环境给他。以上就是目前能够总结出来的抑郁症情况,也是我们科技部十五公关课题中总结出来的。就评估的量表而言,这三种过程都能用成套的神经心理测验来相互区别,但是整套的神经心理测验很复杂,费用也非常昂贵,费时也特别长。丁香园:那么对于抑郁前的挫折阶段,是不是干预得越早越好?孙学礼教授:这是可以肯定的。一开始的干预是按照“抗焦虑”来进行的。焦虑从心理学上看属于人的一种基本情绪。焦虑有三个时期:一是休克期,此期人是无反应的,所以好多文艺作品中主人公受到重大打击之后哇哇大哭是作者不懂;二是情绪反应时期;三是焦虑的衰竭期,因为人的海马等有保护功能,如果应激一直存在,那么接下来要么就是其他脏器受累,要么就会适应进入衰竭期。此时若再不处理,就会发展成为病理性抑郁。如果这个关系成立的话,只要阻断焦虑期,就避免了往后的发展。但是目前的医学界过于从局部看待问题,只想将其分为各种板块来处理,所以把焦虑和抑郁截然分开。然而从心理学的发展来讲,这是不合理的。应该先是焦虑后有抑郁。丁香园:最后请您聊一聊抑郁症的治疗,对于伴有认知障碍的抑郁症患者,目前有哪些治疗手段?除了抗抑郁药治疗,还有哪些药物有助于抑郁伴认知功能损害的康复?孙学礼教授:治疗手段中药物治疗占了很大部分比重,药物治疗当中,有三类药物对抑郁起作用,一类是抗抑郁的SSR类药物,即五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类,第二类是SNR类药物,即五羟色胺肾上腺素重吸收抑制剂;第三类是老的三环类药物。严格来讲,如果刚才所说的观点成立的话,抑郁的治疗只有三种途径:一是认知方面;二是体验方面;三是对症治疗的方面。现在很多药物既能够解决认知又能够体验、情感,这就是广谱抗抑郁剂,能查到资料的SNRI类的文拉法辛和SSRI中的艾司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以上药物对抑郁的两个方面都有效的作用。而抑郁还存在其他方面的症状。例如躯体维度,表现为吃不下饭消化不好。以前认为抑郁治好了,消化问题自然解决,现在若辅以增强胃动力的药物,也是对抑郁的一种治疗。当然,抑郁中有传统的电休克治疗。因为它是一种创伤性治疗,目前运用的越来越少。不过,即便是今天,电疗对急性抑郁期的自杀来讲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另外,若患者伴有认知图式障碍的抑郁个性,则需要心理治疗的干预,主要作用是改善认知而不光是安慰和支撑。比如某些精神药物本来是治疗精神病分裂症的,可以用它来改善患者的认知。因为大家对抑郁的认识更进一步,认为光改善情绪是不行的,光有单纯的抗抑郁剂来改善认知作用比较弱,所以一些不良反应小的精神药物也可用来治疗抑郁症。丁香园:再次感谢孙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丁香园将持续关注抑郁症相关认知障碍等热点话题,敬请期待!专家简介:孙学礼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卫生中心西南司法鉴定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抑郁症相关文章
腹痛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
【服务】中国每15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患抑郁症,抑郁症究竟有多可怕
  演员、歌手乔任梁因抑郁症离世的消息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喜欢粉色,在微博上口无遮拦,愿意在舞台上反串女装,近三个月内有两部电影在上映,大家很难相信这样一个人会是抑郁症患者。爆三样(微信ID:sdbaosanyang)的样妹了解到,2009年医院期刊《柳叶刀》上一篇流行病学调查估算,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也就是说中国平均15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但很多人却并不了解这个病究竟是什么样子,得了它的人会有多痛苦。
  文 | 海蓝
  乔任梁一直受失眠困扰,外界中伤令他患上抑郁症
  今天乔任梁经纪公司发布独家声明:过去的几年,他一直受失眠困扰,但一向乐观开朗的他,在朋友家人的陪伴下,一直在积极的工作、生活。去年在繁重的工作中,遇上外界种种对他不实的报道和中伤的话语后,他患上了抑郁症。他的工作态度一向认真严谨,力求完美,拖着病体坚完成他已允诺的工作,外界发出的歪曲事实和中伤他的言论报道,使他被误解,种种被猜疑的声音给他造成无形巨大的压力导致病情加重,黑暗和绝望一度伴随着他。这一年,访医问药,减少工作,度假散心,我们眼看他慢慢有了笑容,病情有所好转。却不料他用最决绝的方式摆脱不可承受之病痛,与世诀别。
  说起乔任梁,样妹第一反应是参加《我们结婚了》时的他,当时他和徐璐的慌张夫妇人气很高,也让大家重新认识了这个心思细腻却又活泼搞怪的大男孩。
  人们看到他的第一眼不会联想到抑郁症,但是之前对于他患有抑郁症的猜测其实并不少。
  2010年在乔任梁的百度贴吧里有粉丝担忧他失眠的情况。
2012年,乔任梁发过一条很阴郁的微博。
有的时候大家不理解他发的微博想表达什么意思,总是有些不合时宜或者奇怪的语句。
  人们不会想到他有抑郁症一方面是因为他在镜头前的表现,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根本就不了解抑郁症。
  这个世界对抑郁症有太多误解
  “小崔,听说你抑郁了。”10年前春晚上白云大妈的一句话,让很多中国观众第一次在电视上关注到抑郁症。崔永元在做客央视《艺术人生》时直言不讳地谈到自己得了抑郁症,他说自己在患病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来自于身边人,因为他们根本不觉得他病了。
  在腾讯网发起的一项关于抑郁症的网络调查中,表示对抑郁症“很了解”的网友仅有25.02%,63.99%的网友认为,“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6.44%的网友表示,“知道有问题,但不知道它是病”,还有4.56%的网友则表示“完全不知道”。
  除了周围的人不了解抑郁症,很多抑郁症患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知道抑郁症是什么,自己是不是抑郁症。更可怕的是,人们对于抑郁症有一种“羞耻感”。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认为一个人心理上和别人不一样就可能是“神经病”,而不去认真思索究竟是什么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何燕玲曾有过亲身经历,她的一位患者在诊治过程中曾被家人阻止,“精神病院这种地方,怎么能去?”后来,这位患者选择了跳楼自杀。“我可以说,他就是被‘病耻感’杀死的,如果社会没有那么多偏见和歧视,结果一定不是这样。”
  抑郁症不等于抑郁,可以被治愈
  每个人都百分之百有抑郁的时候,别人偷了你的东西,上楼的时候摔倒了,都会产生抑郁的情绪。但是抑郁症和抑郁不同,抑郁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恢复,但是抑郁症需要医生的帮助才能走出困境。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很多名人都患有抑郁症,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台湾作家三毛、演员阮玲玉、演员玛丽莲?梦露、香港影星张国荣、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美国作曲家舒曼、诗人顾城、英国的戴安娜王妃等等。
  抑郁症的确是可以治疗的,几乎所有的抑郁症患者,在经过正确的治疗后,病情都能大大改善。但是抑郁症非常容易复发,经历过一次发病的患者里,至少50%会有一次或多次的复发;而经历过两次发病的患者里,至少80%会再次复发。平均来说,一个患过抑郁症的人,一生中可能要面临4-8次的复发。
  样妹希望大家不要把抑郁症看做洪水猛兽,抑郁症患者更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充分给予他们关注和沟通才会帮助他们早日痊愈。
  抑郁症自测,注意这九大症状
  (本文部分内容源自凤凰娱乐、新浪娱乐等媒体,转载请标明来源并转载包括二维码在内的全部内容)
责任编辑:周学磊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雷秀雯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一位轻度抑郁症患者的自白:说说我的抑郁症
对于抑郁症,我们都不甚了解,也容易望文生义。本文是一位轻度抑郁症患者的自白。希望让大家看到生的光芒。
  已连续一周没能有过一天的安睡,终日浑浑噩噩如行尸走肉,昨日睡前特意服了助安眠的药,但临睡前又获知翻译家孙仲旭先生因抑郁症自杀离世,于是挣扎着爬起来决定一定要写点什么,告诉大家得了抑郁症的人到底有一个怎么样的灵魂。
  其实几个星期前得知罗宾?威廉姆斯因重度抑郁症自杀时,就整个人都不好了,整一周都无法从那种黑云压城般的情绪中跋涉出来,我的抑郁症只是轻度,已让我受困于极大的无力感,我无法想象一位重度患者,该是如何步履维艰地走过每一个24小时,我也不由开始担心若我也有一日病症加重,又当是如何?
  三年半前,我开始有身体不适感,后脑就如同终日压着一块大石,昏昏沉沉瞌睡不止。相伴随的是理解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开始明显走向下滑,这对刚换了一份新工作的我来说着实艰难。直到有一日清晨我终于头痛难耐到无法上班,于是,我去了医院。
  坑爹的医生给我的诊断是脑供血不足,并开了一堆对症的药。药有些许的疗效,缓解了我的头痛,但并未卸下我脑中的大石。在那之后的两年间,如那日般的严重症状陆续出现过几次,我自己也开始尝试以各种手段看是否能缓解自己的症状。我每天早睡早起,吃很多的豆制品,每天吃三根香蕉,每个工作日的晚上都要跑步,每个周末都去游泳……但没有一丁点的起色。
  在这两年间,我无论睡多少个小时,都还是睡不饱,脑袋始终昏昏沉沉就如同熬夜到三四点时的模样,哈欠连天,随时随地都能睡着。但即便如此,当真要我睡觉的时候,我又要辗转反侧许久方能入睡,且睡眠很浅,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把我惊醒,而在这之前我是一个沾上枕头十秒钟内就能睡着的人。我中午必须午睡,不然下午我的脑袋就会如同要炸裂了一般。而因为此,我开始慢慢不爱与人说话,因为说话很累,开始慢慢不爱与人交际,因为交际很累,更多的时候我选择在床上躺着睡觉,虽然不管我睡多少个小时也仍然睡不醒。我已经快忘了一个清醒的头脑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2013年开年上来,睡眠越来越差,身体也日益乏力,脑中的大石突然开始疯狂生长变得越来越重。每天早上,我都需要与压着我的那块大石全力对抗才能艰难起床,从不迟到的我开始迟到;我无法再维持上班路上读书的习惯,而转为靠着窗户昏睡;下班时我经常需要在上海南站下车歇息一会,因为我开始会晕地铁,坐时间一长就头晕恶心;我变得没有办法工作,整个大脑的回路就如同被堵塞住了一样,那块疯狂生长的大石也压得我有一半的时间只能趴在桌上;每天一进家门,我就只能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我不想见人,不想接电话,不想与人说话,不想出门,这等简单的事情于我简直苦不堪言,我开始进入如深渊般的社交困境,我的手脚也如同长出了绳索把我彻底捆缚住了。我开始觉得我的人生彻底无望了。后来我才知道,我已经进入了一种轻度的“抑郁木僵”状态。
  我看了大量的医生,做了大量的检查,从中医到西医,从脑电图到脑CT,统统无解。我只能回到老家休息了整整一个月,每天早起爬山,想睡就睡,吃很多滋补的食物,去新疆尝试旅行治疗,依旧无解。
  终有一日,遇到靠谱的医生建议我去看心理科。初初听到这个诊断,我觉得很可笑,我是一个很豁达开朗之人,而且近几年并不曾有过什么让我郁郁不平的心事,何来的心理疾病,而且我统统都是生理上的症状,与心理疾病又有何干。但我还是去了,果然诊断出来我是抑郁症,而我的所有症状都是抑郁症的肢体症状。初诊时,医生问了我大量的个人问题,为我细细分析我的病因,判定我是因上一份持续三年的工作强度与压力过大,且没能及时调整与排解,而导致在离职后,积攒了三年的疲劳和压力瞬间喷薄而出,从而引发了抑郁症。
  医生给我开了对症的药,刚吃下两天,我的症状就几乎被全部压制住了,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正常起床、正常洗漱、正常交谈、正常工作、正常睡眠,我精神上的麻木状态得到改善。只是我脑中的那块大石还在,始终无法移除。这种药物也让我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有一次因为医生停诊而停药了几日,我就感到头晕目眩、呕吐不止,身体时不时有一种过电般的发麻感,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中间还有过一段时间的失眠,脑袋累到分分钟就要炸裂,却无论如何都睡不着,夜夜睁着眼到天明,我终于可以理解失眠为何会逼死一个人,幸运的是我的失眠只持续了一个星期。
  这个过程中,医生尝试了很多不同药物,终于今年7月底的时候,那块大石突然就消失了,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可惜我只过了三个星期的好日子,那之后石头又回来了,稳稳地压在我的后脑勺上。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让大家了解抑郁症患者是一种如何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太多人不了解抑郁症,对抑郁症有误解,从而对周围有抑郁症的人采取了不正确的应对态度,即便是出于善意,但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反而加重了对方的苦恼。
抑郁症的对面不是“快乐”,就像我并没有不快乐。抑郁症的对面是“活力”,是我的身体被病困住了,导致我的人生也如同被困住了,我体内的精力好似被榨干了,导致我的人生也如同被抽空了。所以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开心一点”、“想开一点”这种话,导致他抑郁的并非心情,开心一点、想开一点并不会减轻他的病痛,更何况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已经失去了“开心、想开”的精神调节机制。
因为第一条,所以不要以一个人开心不开心来判断他抑郁不抑郁,这两者之间无法划上等号。“你整天那么逗逼,怎么会抑郁呢“这样的判断是彻底的误读。
抑郁症是一种病,不是一种悲观失落的心情,不是矫情,不是故作姿态,是管理情绪的机能坏掉了,是大脑中无法分泌出有活力的因子。所以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你有啥可抑郁的,我还抑郁呢”这种话,你会对一个癌症患者说“你有啥可乏力难过的,我还乏力难过呢”么?
抑郁症是一种病,是病就要吃药。确实有人有轻度抑郁症自己熬着熬着就熬过去了,但对于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扛不是一个办法,这不是一个用意志就可以与之对抗的疾病。
抑郁症的外部表现非常复杂,悲观低落的心境固然是一种症状,但更多时候还会通过肢体的症状表现出来,比如头昏、乏力等。所以千万不要以没有心理症状而只有生理症状,来否定一个人抑郁症的可能性。
不要问抑郁症患者“你为什么要抑郁?“很多人的抑郁症是无法找到确切病因的,就像癌症患者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得癌症一样。
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控制能力会较之常人更差,除了经常不想说话外,时常会忍不住情绪失控、脾气暴躁,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对于这种情绪上的失控抑郁症患者自己也很苦恼。
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这又不是什么好事,有什么好到处说的“这种话。抑郁症就是一种普通的疾病,11%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这没什么见不得人,”诉说“会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精神压力。就好象我终日以一种逗逼式的口吻调侃自己的抑郁症,一方面是在排解自己的压力,一方面我也希望通过我的调侃,让大家知道抑郁症是一种病,不要对它有任何的偏见。
对抑郁症患者而言,轻如鸿毛的精神负担都会带来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社交活动会有压力,比如与不熟悉的人的聚会,他人的过度关注会有压力,比如家人对婚姻状况的关切,生活的突然变化会有压力,比如从小养到大的宠物的离开。这些压力对于寻常人而言实在尔尔,但抑郁症患者实在没有力气来对抗这些哪怕极度轻微的负面情绪,从而会把他愈发推向精神困局的最深处。不要逼他们去做任何事情,一个安稳的环境对抑郁症患者非常重要。
抑郁症患者的孤独与绝望,经常来自于外界的误解或轻视。外界不明白你是真的生病了,而且这种病还很复杂,从而产生许多的冷嘲热讽,这会让抑郁症患者本就黑暗的生活雪上加霜。与抑郁症对抗,患者需要的不是周围人的大道理,而是支持与鼓励,再简单一点,就是理解与关心。
  我很幸运我有一个树洞可以让我在无力对抗糟糕情绪时有个排解的出口,我有一群朋友对我不离不弃,随时随地陪我吃饭旅游看电影,我有一群逗逼同事随时给我正能量,让我从来不会过于消极地评价自己。
  就是这样。
作者:朱熠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07:51
雷秀雯大夫的信息
雷秀雯大夫电话咨询
雷秀雯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雷秀雯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雷秀雯大夫提问
雷秀雯的咨询范围:
分裂症抑郁焦虑症强迫,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不限,不限,多多益善
雷秀雯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精神科好评科室
精神科分类问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抑郁症患者的内心独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