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血肿瘤指标正常值物正常有可能出现肝癌吗

您的位置:
> 肿瘤标志物检测正常意味着排除肿瘤吗? 肿瘤标志物与癌症有多大关联?
肿瘤标志物检测正常意味着排除肿瘤吗? 肿瘤标志物与癌症有多大关联?
摘要:肿瘤筛查就是从无症状人群中寻找可疑者。肿瘤标志物检测是肿瘤初筛的有效方法,常用于高危人群筛查。如AFP:筛查原发性肝癌;PSA:50岁以上男性筛查前列腺癌;高危型HPV:筛查宫颈癌;CA125+超声:50岁以上女性筛查卵巢癌。
  肿瘤标志物正常,不能排除所有肿瘤,肿瘤标志物过高也不能代表体内一定有肿瘤,每种检查都有其特异程度。一般而论,肿瘤标志物主要指癌细胞分泌或脱落到体液或组织中的物质,或是宿主对体内新生物反应而产生并进入到体液或组织中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不存在于正常人体内,只见于胚胎中,有的在肿瘤病人体内含量超过正常人体内含量。通过测定其存在或含量可辅助诊断肿瘤、分析病程、知道治疗、监测复发或转移、判断预后,这类TM称为体液TM。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从分子水平发现基因结构或功能的改变以及具有一定生物学功能的基因产物的非正常表达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测定癌基因、抑制基因及其产物也属TM之列。由于这些物质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如激素受体、生长因子受体、白血病表型、分子基因等,故把这类物质称为细胞TM。由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原因至今不明,因此,TM的定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肿瘤标志物与癌症有多大关联?
  在报告中,最让人心惊肉跳的便是免疫肿瘤指标。简单几个数值的变化,甚至被当成癌症审判书,叫人不已、寝食难安。然而,肿瘤标志物的数值真的能&一语中的&吗?其实,肿瘤标志物数值的高低与肿瘤相关,却不等于被诊断肿瘤,肿瘤的诊断需要由病理检查来确立。
  肿瘤标志物在正常组织或良性疾病中同样可以产生,且存在个体差异。健康人发现肿瘤标志物数值高了,一定要综合分析、动态随访,若指标持续成倍增加,要特别小心。同样的,肿瘤标志物数值位于正常值范围内也不代表万事大吉。
  肿瘤筛查就是从无症状人群中寻找可疑者。肿瘤标志物检测是肿瘤初筛的有效方法,常用于高危人群筛查。如AFP:筛查原发性肝癌;PSA:50岁以上男性筛查;高危型HPV:筛查宫颈癌;CA125+超声:50岁以上女性筛查卵巢癌。
  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需进行复查、随访。如果有非常明显的增高,当然癌症的可疑度也会相应增大。对于出现这类状况的患者来说,建议做下一步的全面检查,包括CT、B超等。即使是轻微的超标,也不能置之不理,为了彻底排除早期的可能,还需要隔一两个月再去医院进行复检,如果持续升高,就要怀疑癌变在发展,应及时确诊,如果一直没有明显的升高,一般是良性病变,可能是器官炎症。
  对于后发现肿瘤标志物较手术前明显增高,就要考虑复发的可能性,应及时请医生解读,做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复发。一般来说,肿瘤标志物异常比影像学检查更早地表现出来,因此可以更早发现复发或转移,以指导临床尽早进行治疗,延长生存期。
  从医学专业来看,肿瘤标志物只是作为一种检测肿瘤的辅助手段,其更大价值在于肿瘤病人手术后,医生可依据肿瘤标志物的数值变化来发现手术或化疗是否有效,对于治疗方案疗效的观察、判断转移或复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果您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疑问请添加微信公众号:健客健康咨询,健客健康咨询为各位朋友提供全面专业的疾病咨询和健康资讯,健客健康咨询真诚为您服务。健客宗旨:让每一个人更健康。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直肠治疗肿瘤费用 直肠肿瘤有哪些并发症呢?
相关标签&: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肿瘤标志物异常不代表一定有病 听听专家怎么说-中新网
肿瘤标志物异常不代表一定有病 听听专家怎么说
日 09:36 来源:重庆晨报  
&&&&&&&&&&&&&&& 重医大附三院,医生们给患者陈先生做手术。 医院供图
  一般体检与肿瘤筛查区别大
  肿瘤那些事 且听专家说
  又到年底体检高峰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体检中加入肿瘤筛查的相关项目。肿瘤筛查中标志物超标就一定是癌症吗?体检中发现了结节就是有肿瘤了吗?重庆晨报记者针对体检中的此类问题,专访了重庆市肿瘤医院健康体检与肿瘤筛查科主任张海燕。
  肿瘤标志物异常
  不代表一定有病
  分析: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筛查中的重要参考指标,但个别指标轻度异常不一定代表就是有病,只是一定要引起重视。”
  常见的几种肿瘤标志物中,甲胎蛋白(AFP)是体检中原发性肝癌的常用检查项目,如果明显增高极可能是肝癌,但部分肝炎和肝硬化的病人也可能出现甲胎蛋白增高,妊娠期妇女甲胎蛋白增高,则是生理现象。所以,如果甲胎蛋白轻度升高,不用太过紧张。
  再如癌胚抗原(CEA),主要针对结直肠癌、肺癌、胰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相关癌症病人的癌胚抗原数据明显异常。但部分良性肿瘤、炎症如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等,也可以见到该指标轻度升高,但升高程度远远低于恶性肿瘤。
  结论:
  如果肿瘤标志物只是轻度升高,超过正常参考值不是太多,发生肿瘤的可能性比较低,可考虑进一步检查。
  如果检测值升高比正常值高出25%以上,则提示可能存在肿瘤,应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如果肿瘤标志中重度升高或多项指标持续升高,则提示肿瘤发生的可能性很高,应尽快就医。
  乳腺结节和甲状腺结节
  是否恶性肿瘤看分类
  分析:
  张海燕介绍,在身体不同部位发现的结节,诊断标准也不一样。各类结节的判断都有自己的指标,人们要学会看懂体检报告中关于结节的专用名字。
  虽然每家体检医院的要求和规范不一样,但目前,重庆的正规医院医生都会按照影像征象和经验进行分类。比如是甲状腺方面的检查,就按“TI-RADS”进行0~6类的分类。乳腺方面的检查,就按“BI-RADS”进行0~6类的分类。
  结论:
  两类专业分类中,如果在体检报告中看见分类在1类及1类以下,就不用慌张,说明相关部位检查没有结节。分类在2类和3类,则说明结节为良性可能性很大,只需要按照医生要求随访。但如果分类标注在4类及5类,患者就要格外注意,这说明结节的恶性肿瘤风险大,需要立刻通过穿刺或直接手术等相关手段,进一步判断结节是否恶性。如果分类标注为最高的6类,则说明已经确诊为恶性结节。
  看懂这个分类结论,体检者再结合自己病史、体征等情况,就能明白自己的身体到底是怎样一个状况,进行接下来的身体管理。
  肺部结节判断
  大小不同方法不同
  分析:张海燕指出,肺部结节结构复杂,分为实性结节(结节内部有填充物)和非实性结节。
  但肺内实性结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良性结节或钙化性结节,一类是性质不确定的结节。对于性质不确定的结节,又分为小于5毫米、5~9毫米、大于10毫米三种不同情况。
  结论:一般而言,如果小于5毫米,只需要每年复查低剂量CT即可。如果结节在5~9毫米,可3个月后复查,如果未增大,可每年复查;如果发现增大,就需要活检进行临床干预。
  如果结节大于10毫米,则要尽快联系专科医生,用相关专业手段进行判断或临床干预。
  对于非实性的肺部结节,则建议立即请专科医生进一步检查诊治。
  肿瘤筛查不能盲目
  分析:
  张海燕提醒,普通体检并不能代替肿瘤筛查。肿瘤筛查前,医生会参考风险评估结果,仔细询问被检查者的身体状况、既往病史和家族遗传史等,针对具体情况做相应的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检查,“比如直系亲属患有直肠癌,医生会建议体检者做结直肠镜检查。”
  结论:
  因为肿瘤筛查是针对性极强的项目,张海燕也提醒人们,不要盲目跟风,“肿瘤筛查的一个重要对象是肿瘤高危人群。”包括,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人群(通常包括三代以内的直系或旁系亲属患恶性肿瘤的病史);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例如长期大量吸烟、长期酗酒、药物滥用、长期过度劳累、严重营养不良、偏食等;职业因素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人群;生存环境遭污染的人群;遭受特殊微生物感染的人群,如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等。本报记者 石亨
  不同年龄段 要重点筛查不同的肿瘤
  20岁后的女性 要开始做宫颈HPV以及细胞学检查,进行宫颈癌筛查,该办法是目前最有效的、简便易行的早期发现宫颈癌的办法。
  30岁后的女性 要注意乳腺检查。喜欢饮酒的男性应注意肝脏的检查,每年做一次肝功能、腹部彩超以及甲胎蛋白检查。
  40岁后 尤其是抽烟的人,应做低剂量螺旋CT筛查,对早期发现肺癌有积极意义。此外,还应对胃癌进行筛查,包括胃蛋白酶原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胃肠镜检查等。40岁以上的女性应每年做一次乳房体检,妇科(宫颈及子宫、卵巢)检查。肝炎病毒携带者应定期检查腹部彩超、血清甲胎蛋白、病毒DNA以及肝功能。
  50岁后 有结直肠息肉,结肠癌家族史,腹泻、便秘、便血史的人最好做结肠病变的筛查,这个年龄段做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查则可以及早发现前列腺癌。
  吞咽困难他忍了20年 没想竟然“熬”成癌
  一个月前,63岁的陈先生到重医大附三院呼吸疾病中心看病。说起这个病,陈先生认为是“老毛病”了。原来,早在20年前,陈先生就发现自己在吃东西的时候有异物感、梗阻,吞咽也困难,但这种情况来得快也去得快,只在吃东西时出现,平常并无大碍,所以也就没有引起陈先生和家人的重视。
  这20年间,因为总是在吃东西的时候感觉喉咙里卡着东西,陈先生也想了不少办法,难受了,就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尽量避免吃一些过冷过热和刺激性的食物,就当“养生病”养着,但并没有什么改善。直到一个月前实在“忍不了了”,陈先生才来到医院。
  听了陈先生的病史,医生意识到情况可能不妙。重医大附三院呼吸疾病中心汪天虎副主任介绍,胃镜检查结果显示:食管内有了新生物,再结合CT与钡餐检查结果显示,陈先生食管扩张,贲门处狭窄。多种病症已经到了不得不手术的程度了。
  汪天虎团队随即对陈先生实施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参与手术的王睿副教授介绍,他们在手术过程中看到,陈先生的胸腔内食管扩张,水肿严重,食道巨大,一触碰就出血,已经相当脆弱。最终不得不将整段食管切除掉了三分之二!
  而活检提示,陈先生患的是食管鳞癌!
  一个自己眼中的小毛病,为何最终发展成癌症?
  据王睿副教授介绍,陈先生20年前的症状,其实就是常见的“贲门失弛缓症”,这个病是因食管神经肌肉运动功能障碍,导致食物无法顺利通过、滞留于食管,逐渐导致食管张力减退、蠕动消失及食管扩张的一种疾病。
  这个病可以通过内镜解决,切开松解肌肉,解除肌肉痉挛即可,创伤小恢复也快。但因为陈先生没有进行治疗,食管在长期炎症和反复刺激下,最终发生癌变。
  王睿提醒大家,小病及时就医是对自己负责最好的方式。
  本报记者 顾晓娟
【编辑:姜雨薇】
>相关新闻:
>生活新闻精选: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每日在线答疑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清华宣布发现全新广谱肿瘤标志物&“捕捉”肝癌灵敏度提高一倍
日09:50&&来源:
原标题:“捕捉”肝癌灵敏度提高一倍
  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听起来是不是很怪的词儿?其实,它就是一个肿瘤标志物,就像个“侦探”一样能够在癌症发生早期捕捉到信号,从而让患者赢得更多救治机会。今天上午,清华大学宣布,该校罗永章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证明肿瘤标志物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可用于肝癌患者的检测,并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在临床中使用。
  我国是肝癌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015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癌症新增病例429.2万,死亡病例281.4万,其中肝癌发病率占癌症总发病率的12%,致死率占癌症总致死率的16%,均位于各类癌症前列。在世界范围内,肝癌发病率和致死率均占癌症发病和死亡总数的5%。诱发肝癌的因素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主要包括肝炎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食物霉变产生的黄曲霉素、大量饮酒、饮用水污染等。目前,大多数肝癌患者发现时就已到中晚期,难以救治,生存预期普遍较差。临床公认用于肝癌检测的标志物是甲胎蛋白(AFP),但灵敏度仅有50%左右。
  罗永章团队的研究证明,Hsp90α已经突破了甲胎蛋白的局限,对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混合性肝癌等常见肝癌类型均有较高的灵敏度,对于全面提高肝癌防治水平、降低肝癌死亡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研究表明血浆Hsp90α浓度与肝癌的发生及进展有良好相关性,且不受肝癌病理分型的局限,为该检测用于肝癌早期辅助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当特异度为90%时,Hsp90α检测肝癌的灵敏度为93%,准确率为92%,高出甲胎蛋白约一倍。更加令人兴奋的是,在甲胎蛋白检测结果为阴性的肝癌患者中,Hsp90α的检出率高达94%,这成功地证明了Hsp90α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优越的肝癌标志物。
  据悉,2013年,罗永章团队已经通过肺癌临床试验在世界上首次证明了血浆Hsp90α是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并已在医疗机构肺癌检测中推广使用。
  名词解释
  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由机体在肿瘤细胞作用下产生的、能够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通常,它在肿瘤患者体内的含量远远超过健康人,在肿瘤筛查、诊断、判断预后、评价疗效和高危人群随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热休克蛋白:热休克蛋白是细胞内具有分子伴侣功能的一类蛋白质。Hsp90α是热休克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广泛存在于从微生物到哺乳动物的细胞中,对维持细胞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人Hsp90α全长基因序列在1989年由Weber课题组首次报道,Hsp90α蛋白在细胞内的含量是大多数蛋白质的上万倍,且在某些病理或应激条件下会显著升高。(记者贾晓宏)
(责编:许心怡、权娟)
太空飞行的营养保障,首先是能量的供给,和地球一样,还是早中晚一日三餐,合理配置能量和营养。同时根据飞行时段的不同和航天员的任务情况,合理安排食谱。
近日,网络疯传着一段“单奶奶被动操”的视频,一名42天的小宝宝,在北京某医院专家单奶奶的手中,完全成了一个“活玩具”,被动做着一些高难度的婴儿操,有些动作甚至看着都心惊胆战,单奶奶更是宣称这套被动操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各位奶爸奶妈们,你们觉得靠谱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肿瘤标记物指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