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实施美育与美术教育

美育:化美启智&立德树人
&&&&来源:&&&&
&&&&&&字号
  制图:蔡华伟   “童真的畅想――第二届全国儿童剪纸作品展”幼儿组叶禹汐剪纸作品《皇帝的新衣》,稚拙的造型和幽默的情趣,体现出小作者已具备一定的认知和动手能力,以及对美的感知力。艺术创作可以强化儿童的观察力和感知力,激发兴趣,为下一阶段的启迪心灵、升华情感体验等美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展览由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和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共同举办,5月30日至6月30日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展出,旨在通过中国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儿童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湖南湘西凤凰腊尔山小学苗族小学生做的稻草人。与大城市对现代艺术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同,在湖南湘西,美术教师们充分利用石头、泥巴、树皮、稻草等当地随处可见的材料,并将丰富的苗族民间美术引进了中小学美术课堂。   “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快乐”参展作品,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绘画之于儿童的快乐。展览由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等主办,旨在鼓励青少年及成人用艺术丰富精神生活。展览2014年初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首展,现移师浙江美术馆展出,之后会相继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和江苏省美术馆巡展。  美,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是感官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人类有了美的创造、美的哲学、美的理想,并应用于教育,以滋养情感、陶冶人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强调了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作为实施美育主要途径的学校艺术教育,理应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美育并非是单纯的以艺术技能为主的教育,而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素养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来,美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获得了发展,但作为实施美育主要途径的艺术教育领域还是呈现出边缘化、过度专业化、极端功利化等倾向,因此出现了学生的艺术专业技能增强、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却趋于弱化的现象。美育如何在立德树人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艺术教育如何更好地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美育教学又如何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深入、拓展?恰逢“六一”国际儿童节,本刊特约请三位专家学者,分别从政策、理论和教学方法的角度,谈如何改进中小学美育教学。祝愿天下的儿童,都拥有美的心灵和发现美的眼睛,开创美丽事业,共享美好人生。  ――编&者&   填补艺术教育空白点  万丽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有了显著发展,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基本形成,艺术教育设施水平有所提高,艺术教育的育人功效也日益显著。但是,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不少农村地区还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接受良好艺术教育的需求。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学校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教育部今年出台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学校艺术教育的政策性文件,也是一份实实在在的行动计划。  根据《意见》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学校艺术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学校艺术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探索艺术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合理配置艺术教育资源,着力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努力破解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难题,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艺术教育发展的差距,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和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多元评价制度,强化和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促进学校艺术教育规范科学发展。在教育资源配置上,要重点解决艺术教师短缺问题,这是全面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艺术教育实施途径上,强调艺术课程开课率和艺术活动覆盖面,这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两个基本途径。在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上,提出建立三项评价制度,这是推进艺术教育规范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要落实四项重点工作。  首先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这是确保艺术教育基础性和公平性的前提。学校一定要纠正挤占艺术课时、把艺术教育边缘化的现象。  其次是创新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艺术活动。学校要纠正艺术教育功利化、精英化的倾向,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获得艺术实践的机会,培养艺术兴趣和爱好,学会一项艺术实践技能,为健康成长打好基础,为幸福人生增添正能量。  三是加强区域内艺术教育统筹力度,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一方面,要从人事制度上加强政策导向,吸引高校艺术毕业生到一线学校,特别是到中西部广大地区和农村中小学任教。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支持鼓励城镇学校的专职艺术教师采取“走教”“对口联系”“下乡巡教”等形式到农村学校任教,探索建立大学和中小学联动机制,为农村学校源源不断输送艺术师资。  最后是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合力。在解决艺术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上,强调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开放灵活的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只有落实了这四项重点任务,才能为实现公平的、优质的、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奠定牢固的基础。  长期以来,考核评价一直是困扰学校艺术教育科学发展的一块短板。《意见》的突破点是提出了建立科学的艺术教育评价制度,包括中小学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和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这三项制度从学生、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三个不同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意见》中一条刚性措施。  为了实现“公平优质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目标,我们坚持以项目作抓手,把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如以促进艺术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项目;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宗旨的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以普及学生艺术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目的的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些项目对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不重视德育,影响的是一代人的思想道德面貌;不重视体育,影响的是一代人的体质健康水平;不重视美育,影响的是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台阶上,对于学校艺术教育有了一种更加高度的自觉、更加明确的使命、更加鲜明的态度与更加紧迫的责任。实现公平优质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就是我们的艺术教育之梦。  (作者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秘书长)   改进美育教学正当时  尹少淳  人刚出生仅具生物学意义,而要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需要通过长期的教化。所谓教化,是用文化引导人成为适应社会的道德、法律、习俗,具备常识和专业知识的人,使其在社会中能够正常生活,并对社会有所贡献。所以,一个社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合格公民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思考培养政治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其他社会劳动者的问题。基础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对此根本任务,党和国家表述为“立德树人”。  怎样才能“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公民?唯有通过素质教育。公民素质是多方面的,有研究者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并将其分为社会参与(包括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包括身心健康、自我管理、问题解决与创新)和文化素养(包括语言与沟通、科技与信息、人文与审美)三个方面。只有在这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能具备核心素养,并成为合格的公民。公民不一定都是专家,但专家一定是公民,所以素质教育是针对全体公民的教育,而非针对少数具备专家潜质的人的教育。全面发展的人并非在所有专业领域都有上乘的发展,但必须在有助于公民生存质量的基本水平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  全面发展的教育,具体而言是指德、智、体、美均衡发展的教育。其中美育的目的在于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培养人的审美感受力、创造力以及提高审美趣味,其基本特征是形象化和情感性。广义上的美育是将美学的原理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育,如教育家蔡元培所言:“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从狭义认识,美育则专指艺术教育。因此,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体和实施美育的主要渠道,而各个教育门类同样负有实施美育的责任。  对人实施全面的教育在中西方均有传统和历史,而全面的教育必然包括美育或者艺术教育。古希腊时期即实施“完全教育”,除了当时必须存在的军体教育之外,还实施称为“缪斯教育”的艺术教育。但在中世纪这一传统发生了断裂,文艺复兴之后才得以重新续接,直至今天全面发展的教育已经成为人类理想教育的共同形态。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也是一种全面教育。孔子提倡的诗教、乐教即是美育,他主张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步骤塑造一个人的人格。但严格地说,“美育”在中国是一个近代概念,来源于西方的人文思潮。这一概念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首先提出的,并以此构成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在中国第一个从教育学角度论述美育的是思想家王国维,他将美育与德育、智育和体育并列,指出美育是培养“完全之人物”的重要部分。1912年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将美育纳入政府的教育方针之中,倡导重视美感教育。当时中小学开设了唱歌、图画和劳作等课程,以贯彻美育思想。  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和中学的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小学和中学实施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教育文件首次提及美育。后来由于“文革”,美育被当作“封资修”的专利,从而导致美术、音乐等课程在学校教育中不被重视,地位岌岌。改革开放以后,美育逐渐受到重视,再次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没有美育的教育被认为是“不完全的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政策,对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美育的高度重视。  此外,《决定》中提的是“美育教学”,而非美育,这将关注点直接指向了实践层面。如何实施美育教学?这一问题需要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文化艺术机构和艺术教师来共同回答。  教育部已经颁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正在制订《改进美育教学的总体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上做了宏观规划,在具体措施上做了明确部署,为改善全国的美育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积极跟进,结合地方的实际,考虑具体的实施办法,&指导学校和相应的机构有效地开展美育教学。  首先,学校的领导不能只盯着分数和升学率,应该具有教育家的胸怀和眼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美育的地位,为艺术教师创设基本的工作环境和教学条件,保障艺术课程足量高质的开设。  其次,社会文化艺术机构,如博物馆、剧场、影院、美术馆、文化馆、少年宫等应该尽可能地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活动课程和艺术欣赏的机会,从社会教育的角度促进美育教学的开展。  再者,艺术教师是实施美育教学的主力,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探索美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认真完成国家规定的艺术课程的教学,并积极开发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相适应的校本课程。  艺术教学,尤其是课堂的艺术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和显化的途径,但美育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润泽、濡染、陶冶,逐渐将高雅的审美趣味渗入学生的心灵。除了教师的仪表、行为长期无声的影响之外,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学校在此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比如,深圳市龙岗区的四联小学是一所村小,校长提出了“品味教育”的理念,在学校营造了以“品艺”“品陶”“品文”等八个不同的功能区,学生从一年级至六年级所有在学校的日子都在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而由此获得的高“品味”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改进美育教学正逢其时,学校是实施主体,各方应协同合作,推进包括审美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   从改变观看方式入手  李力加  视觉审美培育是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普通高中美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国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了“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其重视的便是对学生视觉审美或“如何看”的思维方法的引领。  如何强化学生视觉审美培育?依据“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的性质,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应该从“人的本质力量”这一哲学思考与定位来审视这一问题。诚如马克思所说,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时,要发展“能够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施教于美”的核心是“立美育人”。  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的“立美”思想,其宗旨是使人达到智力与人格相和谐的全面发展,这需要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我看来,改进当下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整体策略包含四点:倡导视觉观看与自主感悟的审美学习方法、形成引领思维辨析与理解美术文化的过程、启迪发现自然美的独特眼光与审美态度、推进博物馆教育润泽下的艺术化生存方式。其中应特别关注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与对美的理解水平,以建构起改善学生美感经验的美术教学体系。  这要求美术课程具体教学方法应以感受视觉图像为前提,引导学生对自然美、艺术作品以及生活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美术课堂教学与学生美术学习,要经历图像引导与记忆唤起、体认造物、赏析回应与转换理解、审美经验与生活经验的内化、美感经验改善的有效性评价等各层级心理活动和认识理解过程。所以美术课程教学应始终将学生审美体验作为贯穿美术学习的核心,在内化学生对美的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改进学生美感经验的整体推进,从而促进其美感经验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美术学习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后者是贯穿所有美术学习领域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视觉感受进入学习状态,在此基础上,再实施进行美术创作学习。如此,在设计美术教学时,教师应以分析作品的视觉元素为先导,激发学生对某主题图像的视觉体验和感受,以使学生学会分析并把握美术语言、构成原理、作品意义等要素,整体理解美术文化。  以“做香囊,迎端午”为例,教师可以从以下维度来设计并实施教学。其一,情感维度――体悟端午节中丰富且悠久的习俗以及香包浑厚古朴的情趣美感;其二,文化认知维度――感受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插艾蒿、佩香包等活动中包含的辟邪祈福的象征性寓意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三,美术知识与技能把握――运用民间五色以及对称、均衡等美术形式语言,尝试制作祝福香包。  基于感知与表达的美术学习活动,可以运用作品图像分解模式,并围绕视觉图像,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课堂中的视觉体验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经验。因此,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选择美术作品,如何导入,如何启发学生在视觉感受的基础上思维发散、语言表达与美术创作表现。课堂学习才能由单一“讲授――听讲――接受”转变为“探索发现、对话讨论、自主表现、相互交流”的多向互动。课堂学习活动中还可以创设美术批评的场域,为学生们提供自主思考的平台。  从教育技术层面讲,图解图构美术作品的方法,为当下及未来的学校美术课程教学提供了可推广的教学设计模式。同时,图解图构的分析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在美术欣赏教学环节,也可以运用于分析美术技法表现性环节。例如,分解作品画面呈现出的不同美术工具、材料媒介、具体表现技法等,可以使学生对美术技能表现形式及方法更容易理解与掌握。作品视觉图像中的“形”被打破后,将直接改变学生的观看思维惯性,从而启发学生根据视觉图像中的直觉感受,以及个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在文化意义场域中思考问题,使其置身于艺术价值的关照中,这样对问题的思考才能深化。因为,由这个角度实施美术欣赏学习,学生才能在不断螺旋上升的视觉体验中,逐渐积累美感经验,拥有独特的审美眼光。  “美感”或“艺术感”,是指学生个体从内心深处主动感知外在美好事物的存在时的一种建构能力。中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应该从改变眼睛的观看方式入手,改善其对周围生活及事物的知觉水平,从而引发思维方法的调节。学会欣赏是学生参加美术学习后身心成长的核心能力。视觉能力培育应该贯穿小学到高中的全部美术课程。当艺术感觉初步形成,才能使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走向审美体验的状态。改变眼光之后的思维,不仅决定了中小学生美术学习的水平,更能保障其身心得以整体发展,在唯科学思潮泛滥的今天,学着用艺术的眼光看世界,会让人得到新的启示,使其审美与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日
(责编:曹昆)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美术课堂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德育
您当前位置:>>
美术课堂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美术课堂中如何进行渗透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所以德育是当前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所以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价值与道德教育就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但从哪些角度中又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这是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困难的问题,其实课堂教学就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要渠道之一。而美术课在这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别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针对新时期青少年成长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淡化德育痕迹,隐蔽自己的德育意图,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在&渗透&二字上下工夫,把德育&无痕&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春风化雨,文道合一。下面就我在工作中所捕捉到的一些角度,谈谈本人的点滴认识:  一、利用优秀的导入艺术  教师经精心设计的导入语言,可以营造情感氛围,将学生轻松诱入课堂氛围,从而增强其情感体念,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因此可以利用此阶段将德育教育&无痕&地渗透进去,使美育和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例如在进行中国建筑赏析课的时候,可先展示&鸟巢&和&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建筑,将学生的思绪带回到08年的北京奥运,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此导入新课,去欣赏其他的建筑作品。这样的设置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课堂中出现的美术作品  这种方法可在欣赏课中得到很好应用,因为欣赏课要用到大量的美术作品,通过对这些中外古今的各种优秀作品或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绍、赏析,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同时受到教益和启迪,达到以美辅德的目的。  (一)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  每件作品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创作背景,而许多作品的创作背景则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如中国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等。  (二)利用作品反映的内容。  许多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历史上和当代的爱国人物、民族英雄和无私奉献的劳动者,这些人物事迹是十分好的教育素材。而且优秀的中外历史名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欣赏过程,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很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唤起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还有很多作品刻画的是祖国辽阔壮丽的河山和各民族的风采,有的则是描写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历史,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如:通过鉴赏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可以了解14世纪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及作为文艺复兴运动先驱的达&芬奇所坚持的&人文精神&;通过介绍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的构图特点,不仅使学生重温了19世纪法国人民反对王权复辟的斗争史,也使学生感受到浪漫主义画派的艺术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利用作品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创造出许多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作品,特别是有着5000千年文明的中国,无论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秦陵兵马俑、敦煌壁画以及作为世界上三种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的甲骨文等。这些对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非常有利。  (四)利用作品的命运。  在介绍文物史迹时,结合美术史如我国的近代史旧是一部民族屈辱史,长期饱受外国列强肆掠,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被盗卖到海外或烧成废墟,至今仍有许多稀世珍品为他国所占有的历史史实,可以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进而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利用作者的的创作意图。  很多作者利用作品中的表现对象作为抒发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媒介,表露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这其中又有很多作者借用作品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  (六)利用作品创作者的生平事迹  在美术鉴赏课中,结合作品适当介绍作者的故事,介绍他们为追回国宝而不惜重金倾囊借债的爱国行为,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气节,热爱大自然的生活热情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人格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  三、利用绘画活动  在绘画课中,通过对大自然的绘画,启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亲身体会和品尝自然界中的美,使他们更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生活!学会发现美,感受美。  四、利用课堂语言艺术  避免说教式的德育渗透首先在语言上做调整,不应总以&你们应该&&&&你们要&&&&你们必须&&&等这一类的语言结构方式进行教育。现在的中学生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个性突出。可由于他们的心智不够成熟,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和盲目性。随着教育机制的改革,老师在学生的心中不再是至高无上的,而是像长辈、像朋友。想让这些独立自主的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观点,仅凭一两句&你们必须&&&的话是解决不了的。  在美术课堂上,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们什么叫&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而是要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和体会,适时的拓展,比如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画家的生平事迹,创设情境,通过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们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安定;爱情的纯洁,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真挚等。将德育&无痕&地渗透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自然愉悦的联想中情感充分升华。这比起说教式的教育方法,有效得多。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与美育是相辅相成的,它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时进行的,往往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效果,不亚于一切思想品德课的渗透。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线索和资源全方位地渗透德育,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人格得以完美。当教师把这种德育的&无痕&原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也就真正达到了教学的教育性目标。
本文地址:本文标题:
较旧一篇:较新一篇:
你还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文章: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浅谈美术教学中德育与美育结合的教育方式_学科教学_教学科研_济宁市育才中学
&&&&&&&栏目导航&&&&
浅谈美术教学中德育与美育结合的教育方式
&&日期:日&&
点击数:3125
&&&&&& 目前,课程改革己成为我国教改发展的一个鲜明主题,走进新课程己成为必然趋势。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在传授知识、启发智慧、发展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每一节课中是学校教育的需要,是国家民族的需要,更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 在美术教学中,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切实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校德育建设起重要辅助作用。美育与德育有密切的关系。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德育与美育只能结合,不能分离,也不能互相代替。哪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我就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 一、寓教于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 在课堂上,我们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在传授知识、启发智慧、发展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思想。美术课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美术教学内容包括欣赏、绘画、工艺三大课业,它们对于渗透爱国主义各有所长。如专题欣赏中的许多课题体现了民族的精神,注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理念,便于学生了解祖国的美术遗产和优良的艺术传统,对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绘画课业对爱国主义也极为有利,特别是中国画学习在绘画中占有很大比重,这对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有作用。工艺课业可以使学生认识我国历史上辉煌的工艺美术成就,通过手工制作,以小见大,真培养学生的爱国观念。
&&& 美术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例如,在讲中国故建筑一课时,教师注重环境的熏陶,以古筝曲贯穿课堂,先让学生欣赏“神州大地”视频,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那逶迤磅礴的万里长城;规模宏伟的北京故宫;堪称世界第八奇迹的兵马俑,那史诗般的风格,鬼斧神工的构造,配以相关的小故事传说,使学生得到春潮般的鼓舞,产生一股热血沸腾的热情。然后教师又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渗透环保意识。当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时,教师适时要求学生提出保护家乡名胜古迹的具体方案,并形成美术小论文上交。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他们在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中,描绘出时代的和音。
&&& 二、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随时随地进行德育教育
&&& 美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但存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溶于我们的日常和社会活动中.为使爱国主义收到良好的效果,活动的方式、要灵活多样。除了向讲述外,还可以通过图片展览、幻灯、录像和演讲会等活动来实现。
&&& 我们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性的美术第二课堂活动和绘画比赛。如每年元旦,教师要求学生自制贺卡送给老师;三月份,结合学雷锋活动,举办“美化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十月份开展“金秋十月”书画展;十二月份举办学校美术周。各班同学以自己的方式,用美术的手段参加活动,并进行评奖,以不断提高学校美育环境。此外,教师还组织了美术兴趣小组,让学生进一步开拓美术视野,培养美术骨干来以点带面。从而使健康有益的美育环境占领校园阵地.
&&& 三、正面教育,提高学生鉴别能力
&&& 中学生正从品德的形成期向确定期发展,思想活泼,模仿性和好奇心强,但认识肤浅,生活经验不足,鉴别能力低,凭一时的兴趣和冲动,盲目地跟潮流走。他们分不清美与丑,善与恶。
&&& 例如许多同学对毕加索、徐悲鸿等中外闻名的画家及他们的作品一无所知,却对韩日港台漫画家及他们的作品了如指掌。卡通漫画并非一无是处,它也有积极的一面,然而泱泱大国五千年的美术精华,又岂是美少女战士、流氓兔之类可替代?责任心驱使我们要面对新情况,正视新现实,寻找解决新问题的路子,大胆地去迎接新挑战。对于这种不恰当的审美观,既不能用简单空洞说教的方法解决,也不能用行政的手段粗暴地加以制止,而应循循善诱,正面引导,把德育寓于美术教育之中。“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是最好的说明方法。教师从美术鉴赏入手,通过向学生介绍如徐悲鸿的《奔马》、齐白石的《虾》、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使学生有系统地、由浅入深地接触、熟悉艺术殿堂,让他们在严谨的构图、优美的线条、艺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中感受到美术本身所揭示的广博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另外,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卡通漫画进行分析,让学生讨论.从艺术角度上看,卡通漫画形象大多形式风格单调,在美术的海洋中不过是沧海一粟。通过分析对比,提高学生对中外美术优秀作品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美术教育的博大精深。
&&& 再比如许多学生谈到作品拍卖时,中国画不如油画值钱,于是就认为中国画的成就、内涵及其珍贵程度都不如油画。针对这种价值观念,我与他们谈中国画的特色以及对世界绘画的影响。用线造型是中国画表现的最基本手段,享誉西方的法国著名大师安格尔也深受影响。通过交流,终于让学生认识到,原来中国画在世界上是一个独立的、独一无二的绘画体系,蕴含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底韵,是世界艺术史上重要的篇章。
&&& 在美术课堂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法角度还有多,以上是我个人的点滴认识,对进行品德,是的一项基本内容。在中,努力挖掘德育内容,恰当地对进行爱国主义,则会振奋的民族精神,培养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的爱国主义觉悟。其实只要我们美术教育者时刻站在时代的前列,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开阔思路、认真钻研,把课堂落实爱国主义教育这项工作做好,就能为国家真培美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中华民族永远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6
4、(美)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作者:文/单燕南 信息来源:教研处 编辑:赵桂丽 审核:李大盈)
?上月关注人数:?本月关注人数:?关注本站总人数:
Copyright @2016 济宁市育才中学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
鲁公网安备 2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育与美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