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圆锥的解剖学命名末端位于腰3-4之间是什么情况

脊髓圆锥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主要包括骶3-5和尾节。
脊髓圆锥损伤后表现及机制
单纯脊髓圆锥损伤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因患者早期仅表现为大小便失禁,而肢体及躯干无神经损伤的症状和体征,极易漏诊。
脊髓圆锥下极位于T12一L1之间,其中大多数在L1平面,其周围有将其包围。此解剖学特征决定了圆锥周围损伤为马尾及脊髓圆锥混合伤为主。但马尾神经与脊髓圆锥的组织性质不同,前者属于,对外力的缓冲力强,后者属于中枢神经较固定,对外力的缓冲力差。故虽然同样受到创伤,可仅出现脊髓圆锥损害。脊髓圆锥部有中枢(s2-4),肛门直肠中枢(s3 ),故单纯脊髓圆锥的临床特点为膀胱过度膨胀与麻痹性失禁、、、会阴部感觉障碍。因为运动节段在 以上,故未受到影响。对于双下肢感觉、运动正常,仅有尿潴留的T2一I 部位损伤的患者,必须仔细检查,如:肛门括约肌肌张力、、膀胱残余尿测定(对不完全者)、冰水试验、鞍区皮肤感觉有否障碍,男性患者的情况。膀胱内压测量及排尿动力学检查是评定圆锥和马尾基本功能的重要辅肋检查手段。这些检查与其它临床表现相结合可以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脊髓圆锥单纯圆锥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脊髓圆锥诊断标准
(1)有外伤史(或硬膜外穿刺史)。
(2)双下肢感觉、运动、反射正常。
(3)大小便及性功能障碍。
(4)鞍区感觉减退或消失。
(5)及球反射减退或消失。
脊髓圆锥不同损伤程度的治疗
脊髓圆锥损伤依据损伤程度分为3型 :
(1)I型:单纯脊髓圆锥震荡,约在伤后1周恢复。
(2)Ⅱ型:单纯脊髓圆锥不全性损伤,约在伤后3个月恢复或大部分恢复。
(3)I]I型:单纯圆锥完全性损伤。
I型轻,如脊柱稳定性好,可药物治疗。Ⅱ、Ⅲ型损伤如为外伤引起,且椎管狭窄或脊柱不稳定,需手术治疗。手术可以消除压迫,恢复椎管的正常容积,为脊髓圆锥恢复创造条件。急诊患者不应立即手术,而应等待期限过后。在急性期评价排便和功能十分困难,如果患者已经留置了导尿管,患者的膀胱自主排空能力就更难断定。而对脊髓休克患者进行手术无此适应症。有关文献报告E3],在受伤后最初几小时内进行减压已被证明不能改善神经功能。手术一般在伤后7-lOd进行。过迟易引起损伤部位组织坏死,瘢痕形成,神经恢复可能性减小。麻醉穿刺损伤的5例,均为不完全损伤(II型),无需手术,药物治疗即可。5例3个月内好转,2例6个月内好转。> 问题详情
成人脊髓圆锥末端水平多位于A.第11胸椎B.第12胸椎C.第1腰椎D.第2腰椎E.第3腰椎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成人脊髓圆锥末端水平多位于A.第11胸椎B.第12胸椎C.第1腰椎D.第2腰椎E.第3腰椎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尺神经位于A.肱骨内上髁前方B.肱骨内上髁后方C.肱骨外上髁前方D.肱骨外上髁后方E.肱骨外上髁中央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膝关节由股骨、腓骨和髌骨构成B.髌骨和胫骨之间可见髌下脂肪垫C.髌上囊位于髌骨与股四头肌之间D.胫神经位于胭窝内E.髌骨下缘至胫骨粗隆间为髌韧带3应用于X线摄影中的X线质,一般是在A.0.02×10-8~0.3×10-8cm之间B.0.04×10-8~0.4×10-8cm之间C.0.06×10-8~0.5×10-8cm之间D.0.08×10-8~0.6×10-8cm之间E.0.10×10-8~0.8×10-8cm之间4诊断用X射线机房的主防护铅当量厚度应是A.0.5mmPbB.1.0mmPbC.1.5mmPbD.2.0mmPbE.2.5mmPb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相关考试课程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24周胎儿做四维彩超脊髓圆锥平第三腰椎处,求解,医生说要复查? - 知乎20被浏览4105分享邀请回答5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如何准确定位腰麻穿刺点
我的图书馆
如何准确定位腰麻穿刺点
自丁香园网友[xq_zhong888]:  以往人们普遍认为成人脊髓圆锥末端位于L1下缘或L&1-2间隙水平,腰麻穿刺可选L&2-3或L&3-4间隙(见附件1)。但近年来报告脊髓圆锥末端水平成正态分布,少数成人圆锥末端终止于L&2-3椎体之间或L3椎体上1/3,因此不少学者提出腰麻穿刺(含腰硬联合)不能高于L&3-4椎间隙,否则有损伤脊髓圆锥的危险(附件2)。  又,髂嵴最高点连线经过的腰椎或腰椎间隙并非固定,从经过L&3-4棘突间隙至L&4-5棘突间隙都有可能(见附件3)。少数还有移行椎的存在(骶椎腰化和腰椎骶化)。  根据以上资料,脊麻穿刺前准确定位十分重要。但是,我们该如何准确定位腰椎间隙?尤其在没有影像定位条件时,用什么方法和体表标志定位穿刺点最为可靠?  附件1:  现代麻醉学(第3版):  成人在第2 腰椎以下的蛛网膜下腔只有脊神经根,即马尾神经。所以,行脊麻时多选择第2 腰椎以下的间隙,以免损伤脊髓。(p1102)确定穿刺点的方法是:取两侧髂嵴的最高点作连线,与脊柱相交处,即为第4 腰椎或腰3-4棘突间隙。如果该间隙较窄,可上移或下移一个间隙作穿刺点。(p1107)  Miller's Anesthesia(6th ed):  The midline approach relies on the abilityof patients and assistants to minimize lumbar lordosis and allowaccess to the subarachnoid space between adjacent spinous processes,usually at the L2–3, L3–4, or sometimes the L4–5 space.(P2628)  附件2:  王葵光等在《国人脊髓圆锥末端与椎体的位置关系》一文中报告:应用1.5T MRI机对1179例病人行腰椎MR扫描,自旋回波T1加权、正中矢状位像上观测其圆锥末端的位置。结果:圆锥末端的平均位置为L1椎体的下1/3水平(范围:T12的中1/3~ L3的上1/3),约有4%圆锥末端位于T12椎体中、下1/3, 1.19%圆锥末端位于L&2-3椎体之间和L3椎体上1/3水平。圆锥末端的位置呈正态分布(表附后),女性圆锥位置低于男性(P&0.001),各年龄段无差别(P&0.05)。这个大宗病例活体调查结果,对麻醉和手术有重要意义。(王葵光,等.国人脊髓圆锥末端与锥体的位置关系.河北医学.8(10):2002。)  附件3:  腰椎X线平片测量与体表定位关系:  史方悌等在《腰椎X线平片测量与体表定位关系》一文中报告了486例国人腰椎X线平片的统计结果:  髂嵴连线经过腰4棘突占72.63%(男76.47%;女67.75%);经过腰4-5棘突间隙或腰5棘突上缘占19.13%(男10.66%;女29.90%);经过腰3-4棘突间或腰4棘突上缘占8.23%(男12.86%;女2.33%)。(史方悌,等.髂嵴连线与腰椎水平关系统计报告.颈腰痛杂志.19(2):1998。)网友[wj680227]:  1、为避免不必要的医疗事故的发生,我院把脊柱正侧位片拉入术前常规检查项目,凡是没检查的可全麻可拒绝作麻醉。  2、腰麻穿刺(含腰硬联合)不能高于L&3-4椎间隙!  3、产科手术可不做检查,但术前一定要详细询问和检查脊柱情况,穿刺点要选L&4-5。网友[xq_zhong888]:  这个话题初看好象很平常,我们天天在做,谁都可以说出点意见来。但有关脊麻(含腰硬)的知识在更新,我们也需要学习新知识,照搬老方法就可能落后,出了问题还不知到错在哪里。  我认为这些年与脊麻有关的重要知识更新之一是:国人成人活体脊髓圆锥末端在腰椎平面的位置呈正态分布,最高可达T12,最低可达L3椎体上1/3,这就使权威参考书中记载的脊麻穿刺可在L&2-3间隙进行的观点受到挑战。  定位不准确或有意在L&2-3穿刺行脊麻(含腰硬联合)可能导致脊髓损伤,这并非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国内国外都有案例,只是国内少见公开报道而无从查证。下面介绍三则国外案例、共13例病人脊麻穿刺损伤圆锥的报道,目的是再次提醒同行关注这个问题。  附:脊麻(含腰硬)后脊髓损伤案例:    Reynolds(2001)报道7例腰麻或腰硬联合麻后出现严重神经并发症案例。7例均为女性(其中6例产科,1例外科),一般L2-3进针,穿刺时病人均有痛感,注药前CSF流出顺畅,除1例呈斑片状阻滞外,其余麻醉均成功。所有病人术后出现单侧 L4-S1水平感觉缺失(有时疼痛),其中6例足下垂,3例有泌尿系症状。MRI显示:临床上持续损伤的同侧(也是穿刺时感觉疼痛的一侧)的脊髓圆锥出现syrinx(“空洞”)征象(n=6)。作者提出:圆锥末端常位于 L&1-2椎体水平,但也可能更往下方,麻醉医生需要遵守脊麻穿刺不能高于L3的规则。( )  Hamandi 等(2002)报道5例脊麻后远端脊髓受损的案例,术后病人出现下肢无力和感觉障碍,所有病人腰骶椎MRI均显示圆锥内异常高信号区域,随访1-2.5年症状和体征持续。错误置针和针的型号选择不当可能是导致脊髓损伤的原因。()  Ahmad等(2006)报道一例脊麻下行急诊剖宫产术的26岁产妇,术后病人发生右足下垂,并历时10个月方逐渐恢复。MRI发现脊髓末端位置下移,并见圆锥内呈T2高密度,提示为穿刺针损伤。()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viewdiary..html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脊髓的解剖结构
原文地址:脊髓的解剖结构作者:余干疼痛医学 -
  脊髓的外部形态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圆柱形,前后稍偏,外包被膜,它与脊柱的弯曲一致。脊髓的上端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平齐第一腰椎下缘,长约40~45cm。脊髓的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柱。自脊髓圆柱向下延为细长的终丝,它已是无神经组织的细丛,在第二骶椎水平为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
  脊髓的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部,自颈髓第四节到胸髓第一节称颈膨大;自腰髓第二至骶髓第三节称腰膨大。
  脊髓的表面有前后两条正中纵沟分为对称的两半。前面的前正中裂较深,后面的后正中沟较浅。此外还有两对外侧沟,即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前根自前外侧沟走出,由运动神经纤维组成;后根经后外侧沟进入脊髓,由脊神节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所组成。每条后根在与前根会合前,有膨大的脊神经节。腰、骶、尾部的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较长距离,它们共同形成马尾。在成人(男性)一般第一腰椎以下已无脊髓,只有马尾。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的横切面,显有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脊髓的颈部,灰质和白质都很发达。
  灰质,呈蝴蝶形或“H”状,其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前后的横条灰质称灰连合,将左右两半灰质联在一起。灰质的每一半由前角和后角组成。前角内含有大型运动细胞,其轴突贯穿白质,经前外侧沟走出脊髓,组成前根。颈部脊髓的前角特别发达,这里的前角细胞发出纤维支配上肢肌肉。后角内的感觉细胞,有痛觉和温度觉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并在后角底部有小脑本体感觉径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体(背核)。灰质周缘部和其联合细胞以其附近含有纤维的白质构成所谓的脊髓的固有基束,贯穿于脊髓的各节段,并在相当程度上保证完成各种复杂的脊髓反射性活动。
  脊髓的白质主要由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有髓鞘神经纤维组成,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分。
  前索位于前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下行纤维束,如皮质脊髓(锥体)前束、顶盖脊髓束(视听反射)、内侧纵束(联络眼肌诸神经核和项肌神经核以达成肌肉共济活动)和前庭脊髓束(参与身体平衡反射)。两侧前索以白质前连合相互结合。
  侧索位于脊髓的侧方前外侧沟和后侧沟之间,有上行和下行传导束。上行传导束有脊髓丘脑束(痛觉、温度觉和粗的触觉纤维所组成)和脊髓小脑束(本体感受性冲动和无意识性协调运动)。下行传导束有皮质脊髓侧束亦称锥体束(随意运动)和红核脊髓束(姿势调节)。
  后索位于后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上行传导束(本体感觉和一部分精细触觉)。颈部脊髓的后索分为内侧的薄束和外侧的楔束。
  脊髓的功能
  脊髓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受脑的控制。来自四肢和躯干的各种感觉冲动,通过脊髓的上行纤维束,包括传导浅感觉,即传导面部以外的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的脊髓丘脑束、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薄束和楔束等,以及脊髓小脑束的小脑本体感觉径路。这些传导径路将各种感觉冲动传达到脑,进行高级综合分析;脑的活动通过脊髓的下行纤维束,包括执行传导随意运动的皮质脊髓束以及调整锥体系统的活动并调整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使动作协调、准确、免除震动和不必要附带动作的锥体外系统,通过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调整脊髓神经元的活动。脊髓本身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但也受脑活动的影响。
  脊髓发生急性横断损伤时,病灶节段水平以下呈现弛缓性瘫痪、感觉消失和肌张力消失,不能维持正常体温,大便滞留,膀胱不能排空以及血压下降等,总称为脊髓休克。损伤一至数周后,脊髓反射始见恢复,如肌力增强和深反射亢进,对皮肤的损害性刺激可出现有保护性屈反射。数月后,比较复杂的肌反射逐渐恢复,内脏反射活动,如血压上升、发汗、排便和排尿反射也能部分恢复。膀胱功能障碍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脊髓横断后,由于膀胱逼尿肌瘫痪而使膀胱括约肌痉挛,出现尿潴留;2~3周以后,由于逼尿肌日益肥厚,膀胱内压胜过外括约肌的阻力,出现溢出性尿失禁;到第三阶段可能因腹壁肌挛缩,增加膀胱外压而出现自动排尿。
  脊髓半侧切断综合症表现为病灶水平以下,同侧以上运动神经元麻痹,关节肌肉的振动觉缺失,对侧痛觉和温度觉消失;
在病灶侧与病灶节段相当,有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和感觉障碍。由于切断后索,病灶节段以下,同侧的本体感觉和两点辨别觉消失。由于切断锥体束,病灶节段水平以下,同侧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由于锥体外系统的抑制作用被阻断,而脊髓后根传入冲动的作用明显,因而肌张力增强,深反射亢进,趾反射变为?趾背屈。由于切断脊髓丘脑束,在对侧,相当于病灶节段以下一或二脊髓节段水平以下,痛觉和温度觉消失。由于切断节段的后根受累,同侧出现节段性感觉消失;而由于对上位节段产生刺激,于感觉消失区的上方,有节段性感觉过敏。由于侧角受累,可以出现交感神经症状,如在颈8节段受损害,同侧颜面、头颈部皮肤可有血管运动失调征象和霍纳综合征(瞳孔缩小、眼裂狭小和眼球内陷)。
  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3-4或第4-5腰椎之间进行,因为在此处穿刺不会损伤脊髓。
  参考资料:
  什么是脊髓的颈膨大?
  脊髓,位于椎管的中央,呈扁圆柱状。脊髓上部,在枕骨大孔处,始自延髓;其下部,从第十二胸椎以下逐渐变尖,形成脊髓圆锥。自脊髓圆锥以下成为细长的条索,称为终丝,终丝下行经骶管终于第二尾椎体的背面。
  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处,分别称为颈膨大和腰膨大。颈膨大自颈髓第四节到胸髓第一节。颈膨大的出现是由于该节段脊髓内的神经细胞和纤维较多所致,膨大的成因则与肢体的发达有关。由于人类的上肢动作灵巧,解剖结构精细,所以支配上肢的臂丛神经就比较发达,颈膨大正相当于臂丛神经发出的节段。
  颈部脊神经根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在颈部,脊神经的神经根较短,其走行近于水平方向,故对脊髓的固定作用较大。当颈脊柱前屈时,神经根对脊髓有牵拉作用。在颈部,椎间孔的前壁由椎体的一部分、椎间盘的一部分和钩椎关节组成,后壁由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组成,这些部位发生病变时,都能累及神经根。钩椎关节变性增殖发生骨刺,对神经根的压迫可因部位不同而异,骨刺靠近椎管时,压迫前根,而在椎间孔中部的上方时,则压迫后根和脊神经节,前根可不受累。所以,可以出现弛缓性麻痹而无知觉障碍的神经根压迫症状,类似脊髓性进行性肌萎缩;亦可出现只有疼痛等知觉障碍而无运动异常的神经根压迫症状。
  颈脊髓的解剖特点怎么样?  
  颈椎脊髓内部占位性病变,首先引起上肢功能障碍,继续发展才发生下肢功能障碍。如有颈脊髓外受压,因椎体束排列的特殊性,则下肢先受损害,而出现感觉改变及运动障碍,时间久后或压迫严重,随之发展到上肢功能障碍。感觉神经纤维有交叉而又居外层,当髓外病变偏于一侧时,对侧下肢先出现感觉障碍,同侧半身肌肉痉挛(运动障碍),有Babinski征,临床称为布郎—塞卡综合征(Brown—Seguard
Syndrome)。
  脊髓的三层被膜是什么? 
  脊髓外面包有三层被膜,最外为硬脊膜,中间为蛛网膜,内层紧贴脊髓表面为软脊膜。
  (1)硬脊膜:位于最外层,质坚韧,上与硬脑膜相连,在枕骨大孔处与骨膜愈合;下端可达第2~3骶椎,在此处向下形成终丝外膜,附着尾骨的骨膜。硬脊膜与椎管骨膜间的狭窄的空隙称硬膜外腔,腔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静脉丛。为硬膜外麻醉的注药处。
  (2)蛛网膜:是一薄层、柔软的结缔组织,无血管,呈蛛网状,含有胶质弹力和网状纤维,其外面与硬膜间有窄隙,称硬膜下腔,其内面与软脊膜间有宽大的间隙,称蛛网膜下腔,内容为脑脊液。蛛网膜下腔上方与脑部蛛网膜下腔相通,下成盲端称终池,终池内有马尾神经。蛛网膜与软膜间有许多小梁相连。
  (3)软脊膜:是一层富有血管的膜,分为两层,内层紧贴脊髓表面并形成纤维隔进入脊髓,血管沿此隔进入脊髓,纤维隔还形成血管周围间隙的外壁,对胶状物质起屏障作用;外层是由胶原纤维束组成的网,与蛛网膜小梁相连。
  何为根袖?
  脊髓被膜在脊神经根处移行至神经表面,至穿过硬膜后三层被膜均包绕神经根,其后根节,称为根袖,根袖与周围的结缔组织一起较牢固地固定于椎间孔,根袖有保护神经根的作用。
  什么叫蛛网膜下腔? 
  在蛛网膜和软脊膜之间有一宽大的间隙,名叫蛛网膜下腔,腰部最大,内含脑脊液,腰椎穿刺术一般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此处不可能伤至脊髓,长的马尾神经根游动于脑脊液内,也不易刺伤。是腰穿的安全部位。
  齿状韧带有何作用?  
  在脊髓的外两侧,由软膜外层发出三角形隔膜,尖向外,附着于硬膜内面,称齿状韧带。它将脊髓软膜、蛛网膜和硬膜连在一起,它几乎沿脊髓全长分布,位于上下两神经根之间,齿状韧带使脊髓固定在蛛网膜下腔内防止脊髓过度旋转。齿状韧带上起第1颈神经之上,下至胸第12神经和腰神经间。一般为20~21对。
  脊髓与脊柱是等长吗? 
  脊髓与脊柱是不等长的。在胚胎3个月以前,脊髓与脊柱是等长,所有神经根呈直角自脊髓发出进入相应的椎间孔,胚胎4个月后脊柱发育较脊髓快,脊髓头端连于脑部呈固定状态,而脊髓头端以下部分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与脊柱的相应关系不一致。脊髓尾端呈圆锥变细处,叫脊髓圆锥。从腰3到尾1有脊髓神经束,象马尾一样,所以叫马尾神经。脊髓的终端马尾圆锥在新生儿时与腰3平行。成人在腰1或腰2椎间盘水平。因此,在此平面以下,腰骶尾神经根在未出现相应的椎间孔以前,在椎管内行一段距离。
  成人脊髓下极与脊柱的位置关系如何?
  脊髓圆锥下极是以最下一对马尾根丝离开脊髓圆锥的平面为界。我国成人脊髓圆锥下极位于胸
12?上1/3至腰3下1/3之间,相差约10cm,其中位于腰1上1/3最多,占24%,而在腰1中1/3以上者占17%,在腰1下缘者仅占14%。故笼统认为脊髓圆锥下极位于腰1下缘是不确切的。在脊柱损伤中,胸12?~腰2发生率最高,也最容易发生截瘫。但脊髓圆锥下极在这一段椎管中位置因人而异,临床症状可不相同。
  脊髓节段与椎体的关系如何?
  脊髓节段是以每一对脊神经根的下界作为判断依据。脊髓节段的长度由颈段开始,自上向下逐渐加长,但至胸?8以后又依次缩短,脊髓节段与椎骨的位置关系有一定规律,大致说来,颈段相当同序数椎骨的上一个或下一个,上胸段与同序数椎骨相差一个,下胸段相差2个椎骨的上一个或下一个,第1~5腰脊髓节集中在胸11~腰1之间,骶脊髓节位于腰1~2水平。
  脊髓圆锥有何功能? 
  脊髓圆锥含有植物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负责膀胱和直肠的反射及生殖器的功能,即支配膀胱及肛门括约肌和邻近皮肤、阴唇、阴囊、阴茎海绵体、阴茎的勃起和射精。因此,腰椎间盘突出如压迫圆锥及相应的马尾神经,可引起大小便失禁及性功能的障碍。
  背神经节位于何处? 
  背神经节位于神经节的中央,位于椎弓根的下面或椎弓根的前外侧,侧隐窝内椎弓的内侧,1/3的背神经节位于椎间盘外侧方。腰骶背侧根神经节平均长13mm,宽6mm,骶?2以下逐渐变小,背根神经节的细胞要求有高水平的代谢和营养,因此,它有着非常丰富的血液供应,且血管通透性比神经内部血管的通透性大得多。
  什么是窦椎神经?  
  供应腰椎的神经,起于背神经节之上,通过椎间孔之后又重返椎管,它称窦椎神经,也叫脊膜支或返神经,窦椎神经终末纤维与脊神经背支的内侧分支分布于骨膜,椎间关节韧带,并支配椎管内硬膜外血管。窦椎神经含有痛觉纤维,在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时,刺激它可引起腰背痛,这也是腰椎间盘突出时引起腰背疼痛的另外一个解剖学因素。
  脊神经根的组成如何?  
  脊神经根构成了中枢及外围神经系统的解剖上的连接,它的解剖较复杂,在腰椎的蛛网膜下腔,脊神经根的背支构成了马尾神经,在椎间孔水平,相对应的腹侧和背侧支组成了脊神经,同时,此处也是该神经的背根神经节的所在位置。每个脊神经有两根,除颈?1的后根可发育不良或甚至缺损外,其他脊神经的前根均较后根为大,前根或运动根自灰质的前角细胞发出,后根或感觉根依次在脊髓的后外侧进入脊髓。每个后根有一个脊神经节,骶尾神经的神经节位于椎管内,其余的神经节均位于椎间孔内。
  脊神经与脊髓被膜的关系如何?  
  脊神经前、后根走出椎管时多被脊髓硬脊膜及蛛网膜囊突出的鞘所包被,称为脊膜袖,两鞘之间的间隙和蛛网膜下腔相通,神经根完全浸于脑脊液中,自此前、后两根各自穿经硬脊膜,并分别为硬脊膜形成的鞘包裹,在两根的覆被硬膜之间有一裂隙称为脊膜囊,此鞘并包被后根的脊神经节。脊神经前后根在脊神经节远侧会合,硬脊膜鞘也随之合为一鞘,成为脊神经的被膜,即神经外膜,由于脊神经节位于椎间孔水平,脊神经根的长度因而有变异。
  腰神经根与椎间孔的关系如何?  
  每个腰神经根在硬膜外腔都包括以由硬脊膜而来的神经根鞘,后者至椎间孔外侧延续为神经根的外膜,脊神经根与椎间孔的关系同年龄及孔的节段水平有关。胚胎时,脊神经根作水平位,在儿童期斜行向下,并随年龄增长而斜度增大,在不同椎间盘水平,腰神经根在椎间孔的位置与腰段脊柱的前凸角度有关,在腰下部,这个角度最大,上关节突前倾,而在上腰部则几乎垂直。下腰部的椎间孔,特别在腰4~腰5及腰5~骶?1,神经根紧位于椎间盘之上,在上一椎骨椎弓之下,并在椎体后外侧而作成的槽内。下腰部的椎间孔较上腰部为小,但神经根相对较粗,腰5尤为明显。孔的大小在屈曲时增加,伸展时减少。极少数一些病人,一个椎间孔内可以通过两个神经根,这属于先天发育畸形,如果出现在较窄小的腰5骶?1的椎间孔,神经受压的可能性就更大,临床上常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相鉴别。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累及的神经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产生的症状主要累及腰骶神经丛,主要的神经有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产生如以上神经支配区的肌肉运动或感觉障碍。
  股神经的分布如何? 
  股神经来自腰2~腰4,腰丛各支中最粗者,在髂凹内行走于腰大肌与髂腰肌之间,发出肌支至该两肌,通过腹股沟韧带到大腿后,立即分为下列各终支并支配其分布区的肌肉及皮肤①股四头肌肌支;②隐神经,分布于髌下方,小腿前内侧面至足的内侧缘;③前皮支,分布于大腿前面。
  闭孔神经的分布如何? 
  来自腰2~腰4神经。自腰大肌走出即降入小骨盆内,经闭孔内膜管出骨盆,分为两终支:①前支:自闭孔外肌之前出骨盆行于耻骨肌、长收肌之后和短收肌之前。末梢为皮支,分布于大腿内侧面的皮肤,有时过膝到小腿内侧;②后支:行于短收肌及大收肌之间。闭孔神经支配闭孔外肌、耻骨肌、内收肌及股薄肌,并分支到髋关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利血平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脊髓损伤治疗中主要发挥以下作用:(1)预防性减轻脊髓水肿,以减少神经细胞的损害;(2)在组织血液灌注量不足时,能保护细胞膜使之不受损害;(3)保持血管的完整性;(4)有防止溶酶及其它酶释放的作用;(5)能保持神经细胞的通透性,防止钾的丢失,故能保持细胞内钾的含量,使之接近正常,避免发生细胞内酸中毒而影响细胞活性;(
6)抑制损伤组织中儿茶酚胺的代谢与聚积;(7)对脊髓白质有显著的稳定作用。
  利血平在脊髓损伤治疗中应用,主要为抗儿茶酚胺作用,在部分文献报道中,经动物试验证明,造成脊髓损伤之前给药,对脊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在临床用药时均在脊髓损伤之后。如有在脊髓损伤之后4小时内用药,既可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中的儿茶酚胺的作用,又可阻止多巴胺由颗粒贮存部向去甲肾上腺素转化。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利血平对治疗脊髓损伤有很大作用。
  脊髓灰质
  脊髓的灰质居中央,在横切面上呈蝴蝶形,分前角、后角和侧角(侧角主要见于胸腰段脊髓)。神经元都是多极型。前角内大多是躯体运动神经元,胞体大小不等。大者称α神经元,其轴突较粗,分布到骨骼肌(梭外肌);小者称γ神经元,其轴突较细,支配梭的梭内肌纤维。还有一种短轴突的小神经元称Ranshaw细胞,其轴突与α神经元的胞体形成突触,可能通过释放甘氨酸,抑制α神经元的活动。侧角内的神经元是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神经元,胞体中等大小,其轴突(节前纤维)终止于交感神经节,与节细胞建立突触。前角的躯体运动神经元和侧角的内脏运动神经元都是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后角内的神经元组成较复杂,细胞一般较小,它们主要接受后根纤维(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传入的神经冲动,其轴突在白质内形成各种上行纤维束到脑干、小脑和丘脑,所以这类神经元又称为束细胞(tract
cell)。此外,脊髓灰质内还遍布许多中间神经元,它们的轴突长短不一,但都离不开脊髓,短轴突与同节段的束细胞和运动神经元联系,长轴突在白质上下穿行至相邻或较远的脊髓节段,终止于同侧或对侧的神经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生万物,适者方存。
欢迎光临高中生物教与学论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脊髓圆锥损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