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泽山葡萄采摘未采摘被霜打了会怎样

文章转载 Via:&“中国食事药闻” 微信公众号
目前,时令水果纷纷上市
鲜嫩水灵的葡萄
更是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
但是,不少人购买时
经常会看到葡萄表面
泛着一层“白霜”
并且很难洗掉
于是“葡萄上的白霜一定要洗干净
这可是农药,吃了会中毒。”
谣言也随之而来
那么,葡萄表面的白霜
到底是什么?
真相提前看:
1、只要分布均匀、未覆盖葡萄表皮本身颜色的“白霜”,都可以认为是葡萄本身分泌的糖醇类物质,专业称为果粉,该物质对人体完全无害。
2、果粉在长期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可能会被蹭掉,所以葡萄布满果粉可以证明葡萄更加新鲜。
7 月,《现代快报》刊发《葡萄“白霜”不是农残,是果粉》一文,为“白霜”正名。快报记者走访南京众彩物流中心水果市场,批发商户告诉记者,葡萄皮上的“白霜”是生长过程中自然分泌的物质,无害。除葡萄外,李子、甘蔗、蓝莓等水果表面也会有“白霜”。记者还采访到江苏省农科院园艺所专家,专家介绍,只要分布均匀、未覆盖葡萄表皮本身颜色的“白霜”,都可以认为是葡萄本身分泌的糖醇类物质,专业称为果粉,该物质对人体完全无害。由于果粉不溶于水,从而可以防止葡萄病菌滋生和侵染,还可以防止葡萄采摘后失水过快而皱缩。果粉在长期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可能会被蹭掉,所以葡萄布满果粉可以证明葡萄更加新鲜。
8 月,《济南日报》由于接到市民电话举报求证,报社记者专门采访了平阴县的葡萄种植大户,负责人告诉记者,那层“白霜”其实是果粉,不是有毒成分,更不是农药残留。正常的葡萄果粉是均匀分布在果粒上的,而过量使用农药,特别是乳油、低质粉剂是会影响葡萄果粉形成的。
所以,葡萄上的果粉不仅不是农药残留的证据,恰恰是合理使用农药的一种表现。另外,微信公众号“康康姐”、“禾健康”、《武汉晨报》、网易等媒体也相继发布辟谣信息。
“葡萄皮上白霜是农药”的谣言,在短时间内被遏制传播,主要归功于媒体和专业人士灵敏的反应速度以及权威的专业素养。谣言事件发生后,媒体记者及时走访水果市场、专门采访相关专家和种植商户,用科学知识揭穿谣言,还原事实真相。
(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严谨、专业、公正、廉洁
清远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微信号 : GDQYFDA
新浪微博:@清远食品药品监管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创造更多价值
长按二维码进入南方+小程序交党费当前位置: > 植物保护 > 葡萄采摘后病虫害防治技术
葡萄采摘后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国农业网  发布时间: 14:42:25  信息来源:火爆农资招商网
     [我要投稿]
首先,药剂的选择。防治虫害,应使用内吸性、高效、低残留的杀虫剂;防治病害,以具有杀灭效果的杀菌剂为主。
其次,一般情况下的病虫害防治。葡萄采收结束后,应先清除园内修剪下来的枝条枯叶、病枝病叶以及残留的病果粒,摘除的破损套袋,园中杂草等。同时,葡萄叶片易受霜霉病、白粉病、白腐病、褐斑病等的危害,采收后应立即使用一次保护性杀菌剂,如1:0.7:200倍液的波尔多液,或80%必备(波尔多液)600倍液或30%王铜悬浮剂800倍液等。之后,以铜制剂为主,每15天左右使用1次。待葡萄落叶后用石硫合剂100倍液进行封园,以杀灭多种病原菌。
第三,重点病虫害的防治。霜霉病如果在采收期出现较严重的霜霉病,应在葡萄采收后,立即使用霜霉病内吸性杀菌剂1~2次,如80%必备600倍液+10%科克(盐酸吗啉胍)2000倍液,或80%必备600倍液+80%乙磷铝400~600倍液,或甲霜灵锰锌;或80%必备600倍液+50%霜脲氰1500倍液,而后使用波尔多液、代森锰锌、福美双等经济有效的杀菌剂正常防治。
褐斑病如果葡萄生长中期雨水多,就会出现褐斑病病菌的大量繁殖和积累,为后期的大发生创造条件。如果果实采收后褐斑病发生较严重,首先使用1次80%喷克800倍液+10%多氧霉素倍液,或42%喷富露600倍液+10%多氧霉素倍液,或80%代森锰锌800倍液+10%多氧霉素倍液,而后用波尔多液正常防治。
霜霉病和褐斑病同时存在首先使用科克3000倍+10%多氧霉素倍液,而后用波尔多液正常防治。
主要虫害透翅蛾发生地区使用1次80%必备400~600倍液+40%乙酰甲胺磷,而后用波尔多液等正常防治。如在花前、花后发生多,则在果实采收后追加一次内吸性强、高效、低残留的杀虫剂。叶蝉危害严重地区,用80%必备600倍+10%歼灭(啶虫脒)3000倍;红蜘蛛危害严重的地区,用80%必备600倍+杀螨剂;叶蝉、红蜘蛛危害较严重地区,用80%必备600倍+40%乙酰甲胺磷800倍。
此外,要做好早期落叶的防治工作。造成葡萄树早期落叶的原因有3种:霜霉病大发生、褐斑病大发生和根系问题。根系问题造成的早期落叶有多种:根系长时间被水浸泡、烂根病害、根部线虫病等。解决根系被浸泡的关键是改善排水条件;对待烂根病害可采取浇灌氨基酸液体肥料和药剂灌根相结合的办法;根部线虫病可用杀线虫的药剂喷杀。
中国农业网(.cn) 官方微信公众账号:zgnyweixin
了解农业天下事
请输入评论内容...
近期评论刷新
关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以上简称本网)注明“信息来源: ”的所有作品稿件,版权均属于“
&&&&&&未经本网许可,任何网站、媒体、企业及其人个不得转载发表公开使用。
&&&&&&如已经本网授权,应注明“ 信息来源: ”,否则本网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 信息来源: ”的稿件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我们本着为用户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其他网站、媒体、企业及其人个从本网转载此类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XXXXXX”,并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 信息来源: ”,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 电话:010-
按资讯分类INFORMATION
农商通企业排名股票/基金&
新疆伊犁红提遭霜冻 葡萄之“伤”教训深刻
作者:孙新友
  天山网讯 (记者孙新友摄影报道)10月8日至9日,伊犁河谷遭遇几十年未遇的霜冻,红提葡萄受损惨重,农户损失巨大,特别是霍城县、伊宁县等主产区,葡萄因霜冻不能储运,客商纷纷退单,销路严重受阻,价格跌至“白菜价”。  据伊犁州林果办统计,伊犁州直葡萄种植总面积11.67万亩,受灾就达6万亩,损失约3亿元。与2013年同期相比,每亩减产50%左右,受灾严重的地方仅能收回人工成本。  面对受冻滞销的大量葡萄,果农只能忍痛抛售。这次灾情对葡萄种植户生产生活影响极大。为了解受灾情况,近日记者赴葡萄主产地进行调查。  霜冻突如其来,果农损失巨大  金秋十月是农民收获的季节,在田间地头都会看到农民忙碌的身影和丰收后的喜悦。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伊犁的葡萄种植户们没了丰收后的笑脸,相反却是愁眉不展。  10月21日上午,在伊宁县多浪农场农三队葡萄园内,农工罗诗友正在葡萄架下无精打采地采摘最后一茬葡萄,地头边的沟渠里堆着一堆腐烂变质的葡萄。  罗诗友苦涩地告诉记者,他家有23亩葡萄园,都是刚进入盛果期,如果不是遭霜冻,可采收30多吨,按每公斤6元计算,毛收入可达18万元。但是受冻后,葡萄根蒂干枯,品相不符合商品果要求,不仅不能入库储藏,客商也退了订单,现在只能以比白菜还便宜的价格卖给酿酒厂,卖的钱恐怕连人工费都不够。最愁的是,10万元贷款如何归还心里还没底。  一位姓韩的农户摇着头说:“霜冻来得太突然了,应该在"十一"前全卖了。我当时考虑先卖一部分,等"十一"后再成熟一点可能还会卖个好价钱,没成想遇到霜冻,被霜打的葡萄根本无人问津,算下来每亩直接损失4000多元。我家20亩葡萄加上投入的工钱,要损失七八万元。”  伊宁县仁信农民葡萄专业合作社受损更大―葡萄总产1500吨,仅销出去200吨,入库约300吨,1000余吨积压滞销。  其实,罗诗友只是多浪农场众多受灾农户之一,绝大多数农户采摘完第一茬后,期待“十一”过后再采摘时受冻,部分农户的葡萄甚至一次都未采摘就被霜打了。  据多浪农场党委书记胡美军介绍,2013年全场红提葡萄面积1.68万亩,挂果的有1.2万亩,进入盛果期的1万亩,受霜冻每亩损失元,全场直接损失至少4000万元。如果加上投入的生产资料和人工,损失接近一亿元,这是全场种植葡萄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  伊宁县林业局局长徐宫善透露,根据摸底调查,目前全县葡萄种植面积5.2万亩,挂果的有3.4万亩,总产量5.3万吨,其中霜冻受灾面积2.7万亩,受冻葡萄4万吨。受灾区域主要分布在国道218线以南片区,以北片区因处于逆温带受损较轻。如果按每公斤葡萄均价6元计算,损失近2.4亿元。  霍城县莫乎尔牧场是伊犁河谷最早种植红提葡萄的地方,全场红提葡萄种植面积2万余亩,总产量2.5万至3万吨,因葡萄品质好、产量大,被称为葡萄之乡。受今年霜冻影响,损失也非常严重。  该场副场长赵和平告诉记者,经调查,“十一”前采摘的第一茬基本销售到了内地,这仅是一小部分。二茬没来得及采摘入库就被霜打了,约有1万至1.5万吨还没销售出去。这些受冻的葡萄只能作为酿酒或榨汁来用。尽管酿酒厂把收购价压到每公斤四五毛钱,也得忍痛处理掉,总不能让葡萄烂在地里。经初步估算,全场葡萄至少损失8000万元。  不过,也有些种植户因在“十一”前没有观望,及时售出,避免了一些损失。  莫乎尔牧场八十间房子村党支部书记李侃家有20亩葡萄园,在“十一”前看到市场行情不太好,就没有观望,把一多半葡萄及时售出,减少了七八万元的损失。他所在的村也因卖得及时,70%的葡萄以每公斤3至5元的价格卖出,挽回了部分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霜冻灾害外,今年春季气温回暖晚,葡萄树开花挂果延迟,加之“十一”期间连续降雨,气温急剧下降,积温不够,导致葡萄光照不足,含糖量降低,着色不均,品质不如往年,收购价每公斤比往年低1至2元。这也是种植户减收的原因之一。  订货商退单,葡萄跌至“白菜价”  10月21日下午,记者在多浪农场门前公路边,目睹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场景:鲜红的葡萄竟用大铲车一铲铲朝大卡车上倾倒,犹如装卸砂石料。手握铁锹装车的多浪农场农三队农工王金乾痛心不已地说:“葡萄这个装法我也是头一次遇到,心痛也没办法,受冻葡萄不值钱,来收购的老板每公斤最多出到五毛钱,还讲什么包装,能卖出去就不错了,总不能烂在地里当粪呀!近一个星期,每天都有二三百吨这类葡萄被酿酒厂或榨汁厂拉走。”  据了解,除了“十一”前果农销售了第一茬葡萄后,后期再无订货商登门,之前订货的客商几乎全部退单。迫于无奈,果农只好以“白菜价”卖给酿酒厂或榨汁厂。  据多浪农场葡萄种植户称,往年卖给酿酒厂是最差等级的葡萄,每公斤收购价在3至4元。今年因既不能储运,也没了销路,只好让酿酒厂捡个便宜。  “受霜冻的葡萄果柄发黑,失去输送营养的功能,致使葡萄柄蒂溃烂,根本无法保鲜储运,只能用于酿酒或榨汁。本来我计划在伊宁县、霍城县订购500吨葡萄运到南方去,现在这个计划泡汤了,退单也是没办法,总不能让我们做赔钱的买卖吧。”一位叫孙正贤的客商惋惜地说。  伊宁县仁信农民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建江告诉记者,今年行情其实并不太差,客商来得也不少,“十一”前,一级品葡萄曾以每公斤9元的价格卖出去一小部分,但受霜冻后就失去了销路,有几个客商连定金都不要就走了,他们退单也是可以理解的。  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不至于颗粒无收,无奈的果农只能受制于酿酒厂商,使价格被压到了每公斤四五毛钱,甚至个别农户估堆卖。  往铲车上倾倒葡萄的巴依托海乡农民刘光禄无奈地说:“除了卖给酿酒厂,再没人收购,拉到市场零卖还不够运费,所以价格他们说多少就多少,能把雇工费挣回来就不错了。”  自救力不从心,信心还需树立  灾情发生后,引起自治区、自治州领导的重视,自治区农业厅、州林业局、州农业局先后派出干部和技术人员赴葡萄产地调研,并指导灾后自救。伊宁县、霍城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也深入受灾乡镇协调救助措施,并多次开会研究对受灾户延缓还贷事宜。  莫乎尔牧场提前行动,联系兵团四师61团场酿酒厂、石河子市榨汁厂来农场收购葡萄,目前该场葡萄基本被收购完毕。  记者在该场八十间房子村看到,连片的葡萄架下已无一串葡萄,地上也无腐烂的葡萄。  针对有贷款的受灾户,多浪农场准备筹集50万元,帮助受灾严重、无法还贷,生活受影响的农户垫付部分款项帮其还贷,然后让农户再贷出款归还农场,以此保证贷款户信誉。  胡美军称,采取这一帮扶办法,至少能为受灾户保住贷款信誉,为来年投入做准备。同时,还邀请国企集团旗下的酿酒厂负责人来场考察,洽谈收购事宜。目前绝大部分受冻葡萄已销售出去。  赵和平表示,葡萄受灾严重,果农积极性受挫,针对这次30多年未遇的天灾,近期将通过召开会议和宣传讲解增强果农信心,不能因一时受灾丧失发展葡萄产业的信心。  但对于农户来讲,自救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农民抱怨说,葡萄不像粮食,也不同于其他类果品,既不能储存,也没了销路,自己又没有加工条件,只能眼睁睁地赔本处理掉。  一些背负贷款的农户表示,希望政府出面与银行协调,延长贷款期限或减免利息。  多浪农场农四队农工李维良称,天灾谁也怨不得,先把剩下的葡萄处理完,贷款的事,只能先找亲戚朋友借款归还,明年再贷。不能受一次灾就丧失信心,葡萄毕竟比其他农作物收入高。  值得关注的是,在自救过程中,伊宁县仁信农民葡萄专业合作社面对上千吨积压滞销的葡萄,没有轻易按“垃圾价”处理,而是独辟蹊径,投入48万元,及时购进了6套烘干设备,把葡萄烘干加工成了葡萄干。烘干后的红提葡萄,色泽晶莹剔透,口感极佳。  张建江告诉记者,葡萄受灾滞销后,就得想办法自救,把鲜食葡萄加工成葡萄干也是迫不得已的办法,好在经过试验还是成功了,5公斤鲜葡萄可加工1公斤葡萄干。变成葡萄干后不仅不用担心葡萄储存销售问题,而且还变废为宝,提高了价值。  目前,该合作社把红提葡萄加工成葡萄干在州直尚属首家。这些烘干设备,除了在受灾年份对滞销的鲜食葡萄加工外,在丰年时也可以对等外品进行加工,可杜绝葡萄浪费。  近日,张建江的这一做法已引起当地政府的关注。  吸取灾情教训,完善预防体系  突如其来的灾情对发展顺风顺水的葡萄产业犹如当头一棒,如何吸取教训,也是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户考虑的问题。  赵和平总结说,在这次受灾中,凡是管理有方、品质好的葡萄基本都销了出去,受损程度很小,这说明以品质取胜,可规避市场或自然方面的灾害。因此今后在巩固现有品牌和知名度的基础上,要在提质增效上下工夫,走高端、打品牌,不再盲目扩大面积;要着力培养自己的经纪人队伍,千方百计开辟自己的销售渠道,建立自销渠道。当前葡萄价格基本上被外来客商左右,农户没有议价能力,销售渠道被垄断,受灾后这一现象表现得特别明显。  徐宫善表示,要通过这次灾情,吸取教训,争取把坏事变好事。一是教育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生产,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要在提高品质上下工夫,要制约农户只追求产量不求质量的行为;二是要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当前,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控制质量、协调价格上发挥作用,让外来收购商左右了价格;三是暴露了葡萄产业没有加工企业的问题。目前全县还没有一家酿酒或榨汁类企业。多年来因鲜食葡萄销售很顺畅,没意识到后续加工问题。通过这次灾情,要引进一些这方面的企业,完善产供销、加工等各个环节,构建健全的产业体系。  思路决定出路。张建江谈起这次灾情教训时深有感触地说,作为鲜食类的葡萄,要早摘早收早入库,不能观望,要善于抓机遇,一旦成熟就应争取10天内出售或入库储存;不能在田间地头卖。在地头卖那是原材料,经过筛选、分级、包装入库等初步加工后才能成为商品。入保鲜库后,才能有谈价的主动权;后续葡萄加工业要跟上。有了加工企业不管是受冻的葡萄还是等外品都能产生效益。受灾后的葡萄价格之所以被收购商压到“垃圾价”,就是产地没有自己的加工企业。在国外,凡是有点规模的葡萄园,都附带有自己的加工企业,遇到灾情或市场风险,通过加工环节可规避风险,这些经验都应吸取。  记者在多浪农场采访时发现,期待高价出售的观望心态是造成农户损失惨重的原因之一。有些农户因善于判断行情,及时出售或入库避免了损失。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伊犁河谷葡萄产业可以说羽翼渐丰,农民受益匪浅。但面对变化莫测的天灾,抵御能力还很薄弱。提高抗灾能力,不能总是亡羊补牢,应该在预防上下工夫,在完善产业体系上做文章。  天山网讯 (记者孙新友摄影报道)10月8日至9日,新疆伊犁河谷遭遇几十年未遇的霜冻,红提葡萄受损惨重,农户损失巨大,特别是霍城县、伊宁县等主产区,葡萄因霜冻不能储运,客商纷纷退单,销路严重受阻,价格跌至“白菜价”。  据伊犁州林业局林果办统计,伊犁州直葡萄种植总面积11.67万亩,受灾就达6万亩,损失约3亿元。与2013年同期相比,每亩减产50%左右,受灾严重的地方仅能收回人工成本。  面对受冻滞销的大量葡萄,果农只能忍痛抛售。这次灾情对葡萄种植户生产生活影响极大。为了解受灾情况,近日记者赴葡萄主产地进行调查。  霜冻突如其来,果农损失巨大  金秋十月是农民收获的季节,在田间地头都会看到农民忙碌的身影和丰收后的喜悦。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伊犁的葡萄种植户们没了丰收后的笑脸,相反却是愁眉不展。  10月21日上午,在伊宁县多浪农场农三队葡萄园内,农工罗诗友正在葡萄架下无精打采地采摘最后一茬葡萄,地头边的沟渠里堆着一堆腐烂变质的葡萄。  罗诗友苦涩地告诉记者,他家有23亩葡萄园,都是刚进入盛果期,如果不是遭霜冻,可采收30多吨,按每公斤6元计算,毛收入可达18万元。但是受冻后,葡萄根蒂干枯,品相不符合商品果要求,不仅不能入库储藏,客商也退了订单,现在只能以比白菜还便宜的价格卖给酿酒厂,卖的钱恐怕连人工费都不够。最愁的是,10万元贷款如何归还心里还没底。  一位姓韩的农户摇着头说:“霜冻来得太突然了,应该在"十一"前全卖了。我当时考虑先卖一部分,等"十一"后再成熟一点可能还会卖个好价钱,没成想遇到霜冻,被霜打的葡萄根本无人问津,算下来每亩直接损失4000多元。我家20亩葡萄加上投入的工钱,要损失七八万元。”  伊宁县仁信农民葡萄专业合作社受损更大―葡萄总产1500吨,仅销出去200吨,入库约300吨,1000余吨积压滞销。  其实,罗诗友只是多浪农场众多受灾农户之一,绝大多数农户采摘完第一茬后,期待“十一”过后再采摘时受冻,部分农户的葡萄甚至一次都未采摘就被霜打了。  据多浪农场党委书记胡美军介绍,2013年全场红提葡萄面积1.68万亩,挂果的有1.2万亩,进入盛果期的1万亩,受霜冻每亩损失元,全场直接损失至少4000万元。如果加上投入的生产资料和人工,损失接近一亿元,这是全场种植葡萄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  伊宁县林业局局长徐宫善透露,根据摸底调查,目前全县葡萄种植面积5.2万亩,挂果的有3.4万亩,总产量5.3万吨,其中霜冻受灾面积2.7万亩,受冻葡萄4万吨。受灾区域主要分布在国道218线以南片区,以北片区因处于逆温带受损较轻。如果按每公斤葡萄均价6元计算,损失近2.4亿元。  霍城县莫乎尔牧场是伊犁河谷最早种植红提葡萄的地方,全场红提葡萄种植面积2万余亩,总产量2.5万至3万吨,因葡萄品质好、产量大,被称为葡萄之乡。受今年霜冻影响,损失也非常严重。  该场副场长赵和平告诉记者,经调查,“十一”前采摘的第一茬基本销售到了内地,这仅是一小部分。二茬没来得及采摘入库就被霜打了,约有1万至1.5万吨还没销售出去。这些受冻的葡萄只能作为酿酒或榨汁来用。尽管酿酒厂把收购价压到每公斤四五毛钱,也得忍痛处理掉,总不能让葡萄烂在地里。经初步估算,全场葡萄至少损失8000万元。  不过,也有些种植户因在“十一”前没有观望,及时售出,避免了一些损失。  莫乎尔牧场八十间房子村党支部书记李侃家有20亩葡萄园,在“十一”前看到市场行情不太好,就没有观望,把一多半葡萄及时售出,减少了七八万元的损失。他所在的村也因卖得及时,70%的葡萄以每公斤3至5元的价格卖出,挽回了部分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霜冻灾害外,今年春季气温回暖晚,葡萄树开花挂果延迟,加之“十一”期间连续降雨,气温急剧下降,积温不够,导致葡萄光照不足,含糖量降低,着色不均,品质不如往年,收购价每公斤比往年低1至2元。这也是种植户减收的原因之一。  订货商退单,葡萄跌至“白菜价”  10月21日下午,记者在多浪农场门前公路边,目睹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场景:鲜红的葡萄竟用大铲车一铲铲朝大卡车上倾倒,犹如装卸砂石料。手握铁锹装车的多浪农场农三队农工王金乾痛心不已地说:“葡萄这个装法我也是头一次遇到,心痛也没办法,受冻葡萄不值钱,来收购的老板每公斤最多出到五毛钱,还讲什么包装,能卖出去就不错了,总不能烂在地里当粪呀!近一个星期,每天都有二三百吨这类葡萄被酿酒厂或榨汁厂拉走。”  据了解,除了“十一”前果农销售了第一茬葡萄后,后期再无订货商登门,之前订货的客商几乎全部退单。迫于无奈,果农只好以“白菜价”卖给酿酒厂或榨汁厂。  据多浪农场葡萄种植户称,往年卖给酿酒厂是最差等级的葡萄,每公斤收购价在3至4元。今年因既不能储运,也没了销路,只好让酿酒厂捡个便宜。  “受霜冻的葡萄果柄发黑,失去输送营养的功能,致使葡萄柄蒂溃烂,根本无法保鲜储运,只能用于酿酒或榨汁。本来我计划在伊宁县、霍城县订购500吨葡萄运到南方去,现在这个计划泡汤了,退单也是没办法,总不能让我们做赔钱的买卖吧。”一位叫孙正贤的客商惋惜地说。  伊宁县仁信农民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建江告诉记者,今年行情其实并不太差,客商来得也不少,“十一”前,一级品葡萄曾以每公斤9元的价格卖出去一小部分,但受霜冻后就失去了销路,有几个客商连定金都不要就走了,他们退单也是可以理解的。  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不至于颗粒无收,无奈的果农只能受制于酿酒厂商,使价格被压到了每公斤四五毛钱,甚至个别农户估堆卖。  往铲车上倾倒葡萄的巴依托海乡农民刘光禄无奈地说:“除了卖给酿酒厂,再没人收购,拉到市场零卖还不够运费,所以价格他们说多少就多少,能把雇工费挣回来就不错了。”  自救力不从心,信心还需树立  灾情发生后,引起自治区、自治州领导的重视,自治区农业厅、州林业局、州农业局先后派出干部和技术人员赴葡萄产地调研,并指导灾后自救。伊宁县、霍城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也深入受灾乡镇协调救助措施,并多次开会研究对受灾户延缓还贷事宜。  莫乎尔牧场提前行动,联系兵团四师61团场酿酒厂、石河子市榨汁厂来农场收购葡萄,目前该场葡萄基本被收购完毕。  记者在该场八十间房子村看到,连片的葡萄架下已无一串葡萄,地上也无腐烂的葡萄。  针对有贷款的受灾户,多浪农场准备筹集50万元,帮助受灾严重、无法还贷,生活受影响的农户垫付部分款项帮其还贷,然后让农户再贷出款归还农场,以此保证贷款户信誉。  胡美军称,采取这一帮扶办法,至少能为受灾户保住贷款信誉,为来年投入做准备。同时,还邀请国企新兴(,)旗下的酿酒厂负责人来场考察,洽谈收购事宜。目前绝大部分受冻葡萄已销售出去。  赵和平表示,葡萄受灾严重,果农积极性受挫,针对这次30多年未遇的天灾,近期将通过召开会议和宣传讲解增强果农信心,不能因一时受灾丧失发展葡萄产业的信心。  但对于农户来讲,自救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农民抱怨说,葡萄不像粮食,也不同于其他类果品,既不能储存,也没了销路,自己又没有加工条件,只能眼睁睁地赔本处理掉。  一些背负贷款的农户表示,希望政府出面与银行协调,延长贷款期限或减免利息。  多浪农场农四队农工李维良称,天灾谁也怨不得,先把剩下的葡萄处理完,贷款的事,只能先找亲戚朋友借款归还,明年再贷。不能受一次灾就丧失信心,葡萄毕竟比其他农作物收入高。  值得关注的是,在自救过程中,伊宁县仁信农民葡萄专业合作社面对上千吨积压滞销的葡萄,没有轻易按“垃圾价”处理,而是独辟蹊径,投入48万元,及时购进了6套烘干设备,把葡萄烘干加工成了葡萄干。烘干后的红提葡萄,色泽晶莹剔透,口感极佳。  张建江告诉记者,葡萄受灾滞销后,就得想办法自救,把鲜食葡萄加工成葡萄干也是迫不得已的办法,好在经过试验还是成功了,5公斤鲜葡萄可加工1公斤葡萄干。变成葡萄干后不仅不用担心葡萄储存销售问题,而且还变废为宝,提高了价值。  目前,该合作社把红提葡萄加工成葡萄干在州直尚属首家。这些烘干设备,除了在受灾年份对滞销的鲜食葡萄加工外,在丰年时也可以对等外品进行加工,可杜绝葡萄浪费。  近日,张建江的这一做法已引起当地政府的关注。  吸取灾情教训,完善预防体系  突如其来的灾情对发展顺风顺水的葡萄产业犹如当头一棒,如何吸取教训,也是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户考虑的问题。  赵和平总结说,在这次受灾中,凡是管理有方、品质好的葡萄基本都销了出去,受损程度很小,这说明以品质取胜,可规避市场或自然方面的灾害。因此今后在巩固现有品牌和知名度的基础上,要在提质增效上下工夫,走高端、打品牌,不再盲目扩大面积;要着力培养自己的经纪人队伍,千方百计开辟自己的销售渠道,建立自销渠道。当前葡萄价格基本上被外来客商左右,农户没有议价能力,销售渠道被垄断,受灾后这一现象表现得特别明显。  徐宫善表示,要通过这次灾情,吸取教训,争取把坏事变好事。一是教育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生产,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要在提高品质上下工夫,要制约农户只追求产量不求质量的行为;二是要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当前,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控制质量、协调价格上发挥作用,让外来收购商左右了价格;三是暴露了葡萄产业没有加工企业的问题。目前全县还没有一家酿酒或榨汁类企业。多年来因鲜食葡萄销售很顺畅,没意识到后续加工问题。通过这次灾情,要引进一些这方面的企业,完善产供销、加工等各个环节,构建健全的产业体系。  思路决定出路。张建江谈起这次灾情教训时深有感触地说,作为鲜食类的葡萄,要早摘早收早入库,不能观望,要善于抓机遇,一旦成熟就应争取10天内出售或入库储存;不能在田间地头卖。在地头卖那是原材料,经过筛选、分级、包装入库等初步加工后才能成为商品。入保鲜库后,才能有谈价的主动权;后续葡萄加工业要跟上。有了加工企业不管是受冻的葡萄还是等外品都能产生效益。受灾后的葡萄价格之所以被收购商压到“垃圾价”,就是产地没有自己的加工企业。在国外,凡是有点规模的葡萄园,都附带有自己的加工企业,遇到灾情或市场风险,通过加工环节可规避风险,这些经验都应吸取。  记者在多浪农场采访时发现,期待高价出售的观望心态是造成农户损失惨重的原因之一。有些农户因善于判断行情,及时出售或入库避免了损失。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伊犁河谷葡萄产业可以说羽翼渐丰,农民受益匪浅。但面对变化莫测的天灾,抵御能力还很薄弱。提高抗灾能力,不能总是亡羊补牢,应该在预防上下工夫,在完善产业体系上做文章。
(责任编辑:HN666)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国采摘葡萄季节打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