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中的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布规律有哪些,它们的主要影响

地域分异规律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rule of 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认识过程
地域分异规律是在人们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并加深认识的。古希腊的根据当时对地球的纬度差异的认识,将地球划分为5个,是最早对气候分异规律的认识。中国2000多年以前的《尚书·禹贡》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将当时的国土划分为。这是中国最早对地貌分异规律的认识。19世纪德国A.von洪堡经过实地考察,研究了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19世纪末, 俄国В.В.道库恰耶夫以观点进行,并由此创立学说,同时指出它对地表各种自然现象的普遍意义。随着对陆地表面的分异现象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许多自然地带是不连续的,大的山系、大的高原还出现垂直带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除了的地域分异规律外,还有的地域分异规律在起作用。
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因素
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是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带性, 即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二是地球内能,这种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 ,简称非地带性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新的地域分异因素 ,叫派生性分异因素 。在这里,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的作用大致均等,很难分出以哪种因素为主 。在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作用的背景下,还存在着使自然地域发生局部的中小尺度分异的因素 ,这类因素称为局部的地域分异因素。在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 、派生性地域分异因素和局部的分异因素的作用下自然地理环境分化为多级镶嵌的物质系统, 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1]
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动态
对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的明显趋势是确定不同规模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其作用范围。苏联学者把规律分为两种规模:延续于所有大陆、数量有限的总的世界和在主要世界地理地带以内形成的局部性纬度地带。英国学者在自然地理研究中提出全球性规模的研究、大陆和区域性规模的研究和地方性规模的研究。一些中国学者认为地域分异规律按规模和不同,可分为4个等级:①全球性规模的地域分异规律,如全球性的热量带。②大陆和大洋规模的分异规律,如横贯整个大陆的纬度和海洋上的。③区域性规模的地域分异规律,其表现是于湿度省性(又称经度省性)和带段性,如在温带大陆东岸、大陆内部和大陆西岸分布不同的区域性地带。也是区域性的分异规律。④地方性的。有两类:一是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和地下水埋藏深度的不同所引起的系列性地域分异;二是由地方地形的不同所引起的坡向上的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规律规律分类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 ,它们控制和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大尺度分异 。[1]
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俄国著名地理学家 B.B.道库恰耶夫于 19 世纪末发现并揭示出来的 ,其要点可以概括为: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②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④客观上应存在除地带性规律以外的另一种规律。[2]
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
非地带性是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 、地势起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决定的自然综合体的分  异规律。海陆分异,海底地貌分异,陆地上大至沿海-内陆间的分异、小至区域地质、地貌、岩性分异,以及山地、高原的垂直分异,均属非地带性分异范畴。[2]
地域分异规律意义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极其重要的基本理论 ,是认识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重要途径,是进行的基础,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有指导作用。
[1]范中桥. 地域分异规律初探[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6-109. [].
伍光和,王乃昂,胡双熙,田连恕,张建明.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64-477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高考地理复习材料《全球主要非地带性气候的分布及原因》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预览已结束,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
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该地与刚果盆地的区别是它的海拔较高,受到地形的影响。与其相似的是南美圭亚那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2.索马里半岛
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受离岸寒流(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成为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以上三地虽不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但它们纬度低,且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审核人:地理王瑞龙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地理中什么是非地带性规律?
你好,上面已经很详细了。我简单解释一下。
要弄清非地带性就要先把地带性弄清楚,其他的都属于非地带性。
地带性是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如气候,生物和土壤等,在地表呈带状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热量分布和纬度有关,越靠近赤道越热,越远越冷。
经度地带性:我国受海洋的影响,越往内陆影响越小,和经度基本一致
垂直地带性:一般是高山,海拔越高越寒冷。
好,这三种地带性是普遍分布的,一般都要遵从,除此之外的都是非地带性规律(只对局部影响)
比如地形,洋流,地热(冰岛不结冰)以及一些人为因素等。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
  ●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
  解析: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
  解析: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如澳大利亚大陆,其东部受大分水岭的阻挡和沿岸暖流影响,分布着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森林,但从整体讲,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相关信息环境。如我国处在同纬度的两广地区和横断山区,前者因受东南季风影响,属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后者因受地形影响而成为高山植物区。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主要非地带性
  1.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纬60°附近缺少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成因:南纬60°缺少大陆
  2.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沙漠中的绿洲
  成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分布
  3.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成因: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西的热带荒漠带纬度跨度大,由于大气环流[离岸东南信风]和沿岸寒流[秘鲁寒流]的影响)
  4.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成因:大陆东、西岸的洋流不同(西岸:北大西洋暖流 东岸:千岛寒流)
  5.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1)热带雨林带变为热带草原带
  分布:0°附近的东非高原
  成因:东非高原海拔高,温度低,蒸发(对流)弱,降水少。因此形成热带草原带。
  但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与刚果盆地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气候不同,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仍然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只是因为温度低、降水少,所以植被才没有西侧的刚果盆地茂盛,才形成的热带草原带。
  (2)热带草原带变为热带雨林带
  分布:主要包括北美洲中美地峡东部沿海、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大洋洲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南美洲巴西东南部沿海
  成因:信风从海上吹向陆地,遇到山地抬升,降下地形雨;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①中美地峡东部沿海:东北信风,墨西哥湾暖流 ②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东南信风,马达加斯加暖流 ③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东南信风,东澳大利亚暖流 ④巴西东南部沿海:东南信风,巴西暖流)
  (3)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变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分布: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以东
  成因:该地盛行西风(西北风),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降水几乎全部将在了安第斯山脉以西的太平洋沿海岸,安第斯山脉而以东的大西洋岸处在背风坡,降水很少,气候干旱,因此形成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地球表面的各个地方都处在一定的地带位置。一般来说,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那个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这种或那种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地表自然地理现...
地理其实是一门比较好学的科目,只要够感兴趣,一定可以学好.
我是学地理的,去年高考120几分,我的要点是,联系图,这是最重要的,比方学习中国地理,你就可以按照行...
准确的说,江西有的地方已经1000年没有地震了,例如南昌就是这样,不过就算不是地震区,只能代表地震的概率低,不能代表不会地震,可以说,目前除了九江县、瑞昌和湖北...
俄罗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由于所处纬度偏高,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凉爽。
东欧平原西部受大西洋影响, 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东部的太平洋沿岸, 因海陆热力差...
答: 脾胃差!自己不是很懂的情况下,现在最好立即找一个老中医了理一下身体,很快就好的!千万别影响到小孩哦!
答: 我可以给你提供个想法,仅供参考咯~!
可以从培训人才和被培训人才的数据比例来说明拉,很有说服力哦~!
祝你好运!
答: 《西方教育思想史》,单中惠,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994页。我代朋友找到超星版,上传在我共享资料处。
答: 出考卷的老师就不要批了吧?至于制度么,反正现在谁都在批。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当前位置: >>
土壤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土壤地理学复习思考题0. 什么叫土壤圈?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1. 通过学习谈谈你对土壤地理学的认识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2. 土壤化学风化的基本过程有哪些?其主要过程 (水解) 怎样影响土壤次生粘土矿物组成? x 3. 土壤矿物风化的强度指数有哪些指标?如果 Km &1 表明什么? 4. 试述我国土壤次生矿物的分布规律。 5. 什么是土壤生态系统?土壤的生态功能有哪些? 6. 土壤结构形成的机理是什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评价土壤结构状况? 7. 什么是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8. 土壤的吸附作用和土壤的吸收作用有什么区别?土壤的专性吸附对土壤磷的植物吸收有 何影响? 9. 什么是土壤的本质特征?如何进行调控? 10. 土壤调查的目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11. 从土壤发生学的角度阐明不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12. 我区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风对成土过程有哪些影响? 13. 论述生物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有怎样的作用?土壤中物质迁移的动力是什么?受哪 些因素的影响? 14. 土壤中物质迁移转化有哪些形式? 15.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表征土壤形成? 16. 成土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17. 灰化过程与白浆化过程有什么异同?灰化过程与富铁铝化过程的差异是什么? 18. 什么是土壤的熟化过程,有什么意义? 19. 试述土壤分类的依据、目的。 20.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基础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21. 干旱土纲的成土因素、主导成土过程有哪些?其分类特征何利用方向有什么特点? 22. 银川平原的主要土壤类型应怎样分类?说明理由。 23. 试述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24. 什么是土壤资源?主要特征是什么?怎样合理利用? 25. 什么是土壤质量?你认为用怎样的指标评价土壤质量更合理? 26. 什么是土壤污染?污染土壤是怎样自净的? 27.什么是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有什么优点? 28. 试述土壤地理调查的目的任务和基本程序。0. 什么叫土壤圈?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概念:土壤圈(pedosphere)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 连续体或覆盖层,与其它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地位: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界面与相互 作用的交叉地带, 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作用: 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层进行频繁的水分、热量、气态物质的迁移转化,对全球环境 产生影响;土壤圈是全球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水是物质转化迁移的载体,大气降水通过土 壤改变了组成后进入水圈, 从而与水圈的关系密切; 土壤圈是直接在岩石圈表层的风化产物 上发育形成的;土壤圈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土壤支撑绿色植物,为其供应水分养分,而生 物活动又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形成发育。1. 通过学习谈谈你对土壤地理学的认识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研究土壤的发生发 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其核心是研究 土壤各组成物质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各地理环境因素与土壤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 以 及物质能量从地理环境输入土壤,然后经过土壤内部的迁移转化再向地理环境输出的过程。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有:研究土壤发生发育、诊断特性及系统分类;结合气候变化、 植被演替和地貌发育研究土被的发生与演替, 上升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通过土壤 调查、制图,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研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土壤圈的相互作用;对退化 土壤资源进行保护或恢复。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为: 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 即剖面分析; 实验室分析与模拟; 遥感和 3S 技术的运用。2. 土壤化学风化的基本过程有哪些?其主要过程(水解)怎样影响土壤次生粘 土矿物组成?矿物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前提。 土壤矿物经过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和生物学风化共同促 进土壤的形成。 化学风化是指矿物在水、氧气、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分解作用。化学风化使矿 物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矿物。 化学风化的基本过程为溶解、水化和水解。水解作用是化学风化的主要过程。 水解作用指水通过解离产生质子,代换矿物的其它离子,引起矿物结构的破坏,性质改 变。根据矿物在水解过程中分解顺序分为三个阶段: 脱盐阶段:即 H+交换出的 K+Na+等易溶离子被淋溶; 脱硅阶段:即矿物中的硅以游离硅酸形式被析出并开始淋溶; 富铝化阶段:矿物被彻底分解、硅酸继续淋溶而铁铝相对富集。3. 土壤矿物风化的强度指数有哪些指标?如果 Kmx&1 表明什么?矿物的风化难易程度明显受矿物组成、结构及理化性质等内因和水分、温度、环境的 pH、 Eh 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风化快慢明显不同。 矿物风化的本质特征是发生了组成和性质的改变, 从而常用硅铁铝率、 迁移系数和风化指数 来描述。 SiO2/M2O3 本身可直接指示铝硅酸盐矿物组成的变化; 迁移系数 Kmx=(任一层或风化层中某元素 M/AI2O3)/(母质中某元素 M/AI2O3) mx 小于 ,K 1 表示元素 M 在该土层或风化层中有淋溶,反之表示有富集; 风化指数是直接以矿物本身的风化难易程度表示,共 13 级,原生矿物石膏、方解石、辉石、 云母、长石、石英分别赋值 1-6,次生矿物已经是原生矿物的风化产物,难以再分解,水云 母、蛭石、蒙脱石、高岭石、三水铝石、赤铁矿、锐钛矿分别赋值 7-13。4. 试述我国土壤次生矿物的分布规律。原生矿物经过风化和成土过程改变成分性质而新生成的矿物叫次生矿物。 如正长石吸水 脱钾形成了水云母(伊利石) ,继续脱钾形成蒙脱石,进一步脱硅形成高岭石,最后才彻底 分解形成含水的铁铝氧化物。因此,次生矿物本质上是混合物,包含易溶盐、次生氧化物和 次生硅酸盐三大类。 在西部荒漠半荒漠地区,以物理风化为主,矿物风化处于初级阶段,以水云母为主; 半干旱草原地区,碱金属元素已被淋洗,碱土金属元素也发生淋溶-淀积,水云母-蒙脱 石为主; 半湿润地区,碱金属元素已被淋洗,碱土金属淋溶-淀积更明显,淀积深度增大,水云 母-蛭石; 北亚热带湿润区,碱金属元素和碱土金属元素已被淋洗,出现三水铝石,水云母-蛭石高岭石为主; 中亚热带湿润区, 碱金属元素和碱土金属元素大多数已被淋洗, 二氧化硅开始大量淋失, 铁铝氧化物积累,高岭石-水云母为主; 亚热带、热带湿润区,碱金属元素和碱土金属元素已被淋洗,二氧化硅已大量淋失,铁 铝氧化物大量积累,高岭石为主;5. 什么是土壤生态系统?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有哪些?土壤生态系统指自然界特定区域的土壤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 约、不断演变,并逐步趋向动态平衡的综合体。 土壤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土壤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不同种群之间不断进 行着物质能量迁移与转换。 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表现在:土壤肥力功能;调节水体和溶质流动的能力;具有过滤、 缓冲、降解、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储存并循环元素的功能;支撑社会经济 构架的物质基础。 6. 土壤结构形成的机理是什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评价土壤结构状况? 7. 什么是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8. 土壤的吸附作用和土壤的吸收作用有什么区别?土壤的专性吸附对土壤磷的 植物吸收有何影响?土壤的吸附作用主要指各种离子通过离子代换被吸持到土壤矿物颗粒表面的过程。 吸附 过程对土壤保肥供肥性起关键作用。 土壤的吸收作用是描述土壤中物质迁移转化的概括性术语, 比吸附作用更宽泛, 包括机 械吸收、物理吸收、化学吸收和生物学吸收等过程。机械吸收指土壤依靠孔隙性状对物质颗 粒产生的阻滞截留作用; 物理吸收各种分子通过土壤颗粒的表面能被吸持到土壤矿物颗粒表 面的过程; 化学吸收指可溶性离子被沉淀固定失活的过程; 生物吸收主要指植物根系通过截 获、质流、扩散吸收各种营养元素的过程。 专性吸附则是很强的一种吸附形式, 被吸附的离子进入土壤胶体双电子层的内部不活动 层,与原配位基团进行交换,从而被牢牢地吸附到土壤胶体表面的过程。无论是石灰性土壤 还是酸性土壤都可以专性吸附磷, 从而使有限的磷素被土壤矿物固定, 失去对植物的有效性。9. 什么是土壤的本质特征?如何进行调控?土壤的本质是肥力。 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包括水、肥、气、热 等肥力因素。 土壤肥力调控的目的是促使土壤水、肥、气、热的供应和协调达到最佳状态。 土壤肥力调控的基本原则为: 调控土壤物质组成与调控结构相结合; 调控土层与土体构 型相结合; 调控土壤肥力的供应与协调相结合; 调控土壤恶毒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结 合;调控土壤生态系统的障碍性因素与土体相结合。10. 土壤调查的目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土壤调查的目的在于阐明土壤特性以及土壤分布与气候、植被、母质、地形及人类生产 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壤调查的依据是土壤剖面。 土壤调查的方法为: 再一定地表断面上或系列小区内布设若干土壤剖面, 以观测随断面 上成土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的土壤特性变化。 11. 从土壤发生学的角度阐明不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发生学认为,土壤是在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等自然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 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自然成土因素之间同等重要,不可替代。土壤又受人类活动的深刻影 响,影响程度取决于社会经济结构和状况。 ①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 是土壤形成的基础, 母质的组成和性质都直接影响土壤发生过程 的速度和方向;②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将太阳辐射转变为化学能引入土 壤发育过程中,它们是土壤腐殖质的生产者,又是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者,是促进土壤发生发 育的最活跃因素;③气候是土壤发生发育的能量源泉,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影响土 壤中矿物、有机质和迁移转化过程,是决定土壤发生过程的方向和强度的基本因素;④地形 通过改变地表物质能量的再分配来改变土壤发生过程; ⑤时间可以阐明土壤发生发育的动态 过程, 其它所有成土因素对土壤发生发育的综合作用随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⑥人类活动对土 壤发育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以是通过改变成土条件, 二是通过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影响 土壤的发生发育。12. 我区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风对成土过程有哪些影响?气候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 影响土壤中矿物、 有机质和迁 移转化过程,是决定土壤发生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气候干旱, 风大沙多是西北干旱区最基本的特征。 风对干旱区成土过程的影响是巨大的, 并表现出多种途径。 首先,风力导致土壤表层粉粒大量流失,产生风蚀沙化特征,表现为土壤粗粒化,贫瘠 化;其次,风力搬运后会异地堆积造成土壤物质组成的变化,并破坏土壤地表状况,使土壤 失去利用价值。13. 论述生物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有怎样的作用?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藻类和地衣等低等植物通过假根或分泌的有机酸腐蚀岩石表面,加速岩石矿物的风化, 形成了微观状态的原始土壤; 苔藓植物的出现促进了土壤层的不断加厚, 累积腐殖质和养分 元素, 为草本植物的着生及随后木本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植物在成土过程中最重要的作 用就是将分散在母质、 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到体内, 并通过光合作用合 成有机质,产生了相对肥沃的表土层。 动物参与了土壤有机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并通过挖掘等疏松土壤, 促进了土壤的发育; 微生物则直接降解有机物质,释放各种营养成分,促进腐殖质的形成保存营养元素,并 通过侵染根系等途径与植物共生,利于扩大植物的营养过程。14. 土壤中物质迁移的动力是什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土壤中物质迁移转化 有哪些形式?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土体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和转化, 主要包括岩石矿物的风化和成 土过程,太阳辐射能是其主要原动力。岩石矿物的风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无机因素,即 主要是颗粒的细化和化学元素的分散与释放, 而成土过程主要是有机因素即生物因素起主导 作用,实现了元素的活化、集中、累积和保蓄。 影响土壤中物质迁移的内因是原子结构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越稳定的化合物迁移能力越 差;也和环境条件如气候、水文、有机质含量、介质 pH 值、Eh 值等相关。 土壤中物质迁移转化的形式主要有:溶解迁移、还原迁移、配合迁移、悬浮迁移和生物 迁移 5 种。15.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什么?土壤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土壤形成过程指土体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的总体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生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统一, 即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 环的对立统一。 土壤形成的两个重要标志是:①含腐殖质的结构层次的出现;②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形 成。16. 成土过程的特征有哪些?成土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演化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进行的; 土壤形成过程是动态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是远离平衡、复杂的开放系统。17. 灰化过程与白浆化过程有什么异同?灰化过程与富铁铝化过程的差异是什 么?灰化过程与白浆化过程都产生白色的表土层,但有差异,表现为:灰化过程的白色表层 是由寒冷湿润针叶林根系大量释出有机酸并随水下渗,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遭淋洗, 硅铁 铝矿物分离,铁铝胶体被淋洗,并淀积于剖面下部,二氧化硅残留土体上部,呈灰白色;而 白浆化过程是在寒冷湿润冻土层对表层水的顶托产生渚育化,铁、锰还原被淋洗,土体少了 深色物质而呈灰白色。 灰化过程是由寒冷湿润针叶林下铁铝胶体被酸性淋洗, 而富铁铝化过程是湿热环境下铝 硅酸盐矿物被彻底分解, 硅酸及盐基离子大量被淋洗, 铁铝在碱性风化液中发生沉淀残留和 富集于土体。18. 什么是土壤的熟化过程,有什么意义?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的特殊性表现在①人为活动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 ②人为活 动是社会性的受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③人为活动对土壤发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合理利用可以培肥,而不当利用而引起土壤退化。 土壤熟化过程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两种。 水耕熟化过程是在种植水稻或水旱轮作条件下的熟化过程,土壤表层氧化还原交替进 行,在水耕情况下还会形成犁底层。 旱耕熟化是指在长期种植旱作的过程中促使土壤熟化的过程, 根据利用特点又分为灌淤 熟化、土垫熟化和泥垫熟化、肥熟化等过程。 意义:土壤的熟化过程就是土壤的人为培肥过程。人们通过耕作、灌溉、施肥和改良等 方法, 在土壤上部形成了人为表层, 并不断改变自然土壤的某些过程和性状, 尤其能实现水、 肥、气、热的协调供应,使土壤肥力不断增长,实现农作物的稳产和高产。19. 试述土壤分类的依据和目的。土壤分类是在深入研究土壤发生、土壤的个体发育、土壤系统发育与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根 据土壤不同发育阶段所形成的物质组成和特征, 对土壤圈中各异的土壤个体所作取得科学区 分。 土壤外部形态(土体构型)和内部性质是土壤分类的主要依据。进一步概括为三点: 分析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和作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 研究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十一种成土过程) ; 研究土壤属性的差别,土壤属性是土壤分类的最终依据。 土壤分类的目的: 根据对大量具体材料的分析对比, 将外部形态和内在性质相同或近似的土 壤,并入相当的分类单位,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以正确地反映土壤之间以及土壤与环境之 间在发生上的联系,反映它们的肥力水平和利用价值,为合理利用土壤、改造土壤和提高土 壤肥力提供依据。20.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基础是什么?试举例说明。传统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以土壤发生学理论为基础,即强调土壤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一切土壤性状的获得及外在表现上的差别都与土壤的形成演化有关。 中国土壤的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的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制,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 6 级 1.诊断层:用以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定量化的诊断层是现代 土壤分类的核心。如盐积层、钙积层、暗沃表层等。 2.诊断特性:用于分类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 的) ,称为诊断特性。如潜育特征、石灰性、氧化还原性等。21. 干旱土纲的成土因素、 主导成土过程有哪些?其分类特征何利用方向有什么 特点?干旱土纲的干旱土是在干旱水分条件下,具有干旱表层的土壤。 干旱土的主要成土因素为: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很大,矿物风化以物理风 化为主,处于脱盐基阶段, 土体中常有易溶盐的聚积,植被稀疏, 覆盖度低, 有机质含量少, 土壤物质组成近似与母质。 其主导成土过程为:低有机质积累、强钙化过程并可能伴有石膏化、部分土壤有盐积过 程。 干旱土的典型剖面特征为:干旱表层、钙积层或石膏层。 干旱土的首要限制因素是干旱,发展灌溉是 干旱土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通过营造防 风林、增施有机肥、增施化肥等途径补充营养成分。 不过, 对干旱土而言, 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 并对已经退化的土壤生态系统进行恢复, 才是更好的选择。22. 银川平原的主要土壤类型应怎样分类?说明理由。银川平原具有两千多年的灌溉耕种历史,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 形成 了具有一定厚度的人为土层,俗称灌淤土层,因此,应为人为土纲。 银川平原灌溉区域土壤形成的主导过程为旱耕熟化过程中的灌淤熟化过程, 形成具有一 定厚度、中壤质、 疏松多孔、养分丰富的灌淤表层,成为典型的诊断层,由于灌溉历史长久, 典型土壤剖面特征为:耕作熟化层-犁底层-冲积母质层。 综合以上,银川平原的主要土壤类型属于人为土纲,旱耕人为土亚纲,灌淤旱耕人为土 土类。23. 试述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广域分布决定于大地形下气候、植被等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我国东部湿润气候区,由于雨量比较充沛,主要是森林植被,温度由北向南递减,自 北向南依次出现的主要土壤组合为:寒冻雏形土-正常灰土、冷凉淋溶土-湿润匀腐土、湿润 淋溶土-潮湿雏形土、湿润淋溶土-水耕人为土、湿润富铁土-常湿富铁土-常湿雏形土、湿润 富铁土-湿润铁铝土、湿润铁铝土-湿润富铁土。 我国中部温带半干旱和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植被为草原、森林草原或灌丛森林, 形成了干润土壤系列,由东北向西南的主要土壤类型为:干润均腐土-冷凉淋溶土、干润正 常新成土-干润淋溶土、干润淋溶土-干润雏形土。 我国西部干旱气候区,以草原化荒漠、荒漠、沙漠等植物为主,土壤类型主要是:正常 干旱土-干旱正常盐成土、寒性干旱土-永冻雏形土。 24. 什么是土壤质量?你认为用怎样的指标评价土壤质量更合理?25. 什么是土壤污染?污染土壤是怎样自净的?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 当其含量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而使土壤 的成分、性质发生分异,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土壤自净能力指土壤对进入其中繁荣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 化学过程及生物 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包括: ①物理自净:即通过扩散与稀释、 淋洗、挥发、吸附、沉淀等使土壤中污染物浓度或者活性降低的过程;②化学自净:通过氧 化还原、化合分解、酸碱反应、络合与螯合等过程,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或活性降低、毒 性减小或消失的过程; ③物理化学自净: 通过土壤胶体的吸附、 解吸和凝絮等物理化学过程, 使土壤污染物浓度或活性毒降低、毒性减小或消失的过程;④生物自净:即通过生物生理代 谢,即生物降解与转化作用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或活性降低、毒性减小或消失的过程。 26.什么是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有什么优点?27. 试述土壤地理调查的目的任务和基本程序土壤地理调查指在综合调查土壤形成因素的基础上,通过观测、分析、记载土壤剖面特 征,采集土壤剖面标本和土壤分析样品,再结合实验室的化验分析结果,总结调查区土壤类 型,了解土壤发育或土壤退化再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地形图和遥感影像进行归纳、综 合分析以编制土壤类型图或土壤退化图。 土壤地理调查的目的为:①研究区域土壤发生发育过程、土壤诊断分类与制图,以及土 壤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特征;②为了持续利用土壤资源、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进行土 地开发整理或土壤退化防治。 土壤地理调查的基本程序为: 区域土壤地理调查实施方案土壤地理调查的准备成土因素与土地利用调查土壤剖面观测与样品采集土壤样品的分析化验土壤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分析与区域地形图及遥感图等图件叠加形成区域土壤地理分布图提交研究报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