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暖这篇文章主要内容从哪个角度告诉人们如何少犯错误 a,思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自考《大学语文》复习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自考《大学语文》复习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50|
上传日期: 19:03:5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6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自考《大学语文》复习
关注微信公众号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cdadeadb37f43d7-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2011年自考大学语文总复习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1年自考大学语文总复习
&&重点,很详细的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自考《大学语文》复习 自考《大学语文》复习 自考《大学语文》复习 自考《大学语文》复习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自考《大学语文》复习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当前位置: >>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及历年真题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一、作者简介 1.孟子,战国,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 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虐民, 反对掠夺战争;重视后天教化和环境对人的影 响。 例:先秦诸子中,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 09.43.直不百步耳。 (直:只) 4.数罟不入闯亍 (数:细密)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动词, 王天下,即以仁政统治天下)12.1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 罪 岁:一年的收成 斯:这样) 7.谨庠序之教。 (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 (彘:猪;检:约束,制止; 发:发放。 )3.散文风格: 善于采用 “欲擒故纵 (请君入彀) ” 12.4、11.7 的论辩手法,并以多种多样的比喻来增强论辩 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文章中有大量整齐对称的 排偶句,富于感情色彩,使其论说具有难以阻 挡的气势。 例题:下列作家擅长运用“欲擒故纵,引君 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11.4 三、作品阅读分析 1.文体:对话形式展开的议论文。 小结:以对话方式展开的文章: 《寡人之于入彀”论辩风格的是( )A、孟子 B、庄子 C、 国也》 《秋水》 《前赤壁赋》 《如何避免愚蠢的 韩非子 D、老子 4.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 著,本文出自《 孟 子 ? 梁 惠 王 上 》 二、疑难词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加) 见识》 2.主旨:阐述了孟子的王道理想,体现了孟子 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揭示了战国时代的社会 不平和阶级对立。 中心论点: 阐述 “以民为本” 的王道思想 (核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心:以民为本) (走:跑) 3.结构特点:以“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1 多”为线索展开论说(两个论题)。说明其比喻意义,理解孟子散文善用类比说理例题: 《寡人之于国也》的论说线索是( ) 的特点。 A. 小恩小惠不是王道 加多 C. 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确态度 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终的论题是()A. 民何以才能加多 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 C.实行 王 道 的 根 本 措 施 D. 实 行 王 道 的 正 确 态 度 09.10 D. 实行王道的正 B. 民何以才能够 ? A. “ 以五十步笑百步 ” 说明梁惠王的 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 B.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是何异于 刺人而杀之,曰 : “ 非我也,兵也。 ” 揭露 统治者把 “涂有饿莩 ”归罪于年成好的观 点 。 小结:善用比喻说理的文章: 《寡人之于国 也》 《秋水》 《论毅力》 《吃饭》4、具体内容:1)初步措施(实行王道的标志) : 6.论证方法: (1)类比论证: “五十步笑百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发展农业、渔业、林 业生产) 2)根本措施: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划 分宅基) ; 步” ; “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 (2)对比论证: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 饿殍而不知发”08.4;08.7 (3)主要论证方法:归纳法 (4)演绎(2) 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发展家畜殖) ; 法、例证法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重视农耕) ; (4)谨庠序之教(注重教育) 。 3)正确态度:王无罪岁(主旨:强调治理国家 要检讨主观原因,不要推卸责任) 5.说理特点: (1)说理艺术:抑扬兼施、循循 善诱。 7.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增 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8.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秋水 出处《庄子》外篇。一、作者简介 1. 庄子,是老子后道家的主要代表,称“老(2)善用比喻(善于类比)指出文中的比喻, 庄” 。2 2.主张: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 为。他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又否认客观事物 的差别。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 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揭露统治 阶级的残暴和虚伪。蔑视富贵利禄,拒绝和统 治阶级合作。 例题:先秦诸子中,激烈抨击 “窃钩者诛, 窃国者为诸侯” 的黑暗现实的是( 孔子 B、孟子 C、庄子 ) D、荀子7.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听到 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 的我呀。 ) 8.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 家。 (现在我看你难以穷尽??我将永远被明 白大道理的人耻笑)11.7 9.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不是像你刚才A、 那样自夸水势的浩大吗?) 10.拘于虚也。 (虚:居住的地方) 11.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任士: 指以天下为已任的贤能人士)12.4 三、作品阅读分析 1.文体特色:以寓言方式说理(作者虚构了河3.散文特点:想象丰富、笔调恣肆,词藻瑰 丽,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二、疑难词句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时:按季节)11.102.东面而望,不见水端。 (东面:面朝东;东: 伯和海若两个神话人物) 、以对话方式展开的 动词,向东) 3.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 议论文。 小结:善用寓言说理的文章: 《秋水》 《种4.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 树郭橐驼传》 小看,以??为少,动词;轻:轻视,以?? 为轻,动词) 2.中心论点: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 小结: 《秋水》 《容忍与自由》 《我的世界观》5.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已:停止;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虚:虚空)11.4 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以:因为; 自多: 自夸;多:自负) 3.分论点: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后天 教育的限制。 例:在《秋水》中起到深化中心论点作用的3 分论点有() B.宇宙无C.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连,三王之所争D.五帝之所A.人的认识会受到时间的限制 限,人的认识有限 间的限制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C.人的认识会受到空尼语之以为博(08、10) 5.说理特点: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D.人的认识会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 儒家思想是有限的E.象。 (1) 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 (整体构思特点:4.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善于类比) ;归纳法; 虚构寓言故事) 例证法;演绎法;对比法 A.为了阐发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列 举“四海之在天地” “中国之在海内” “人卒九 州”等等事物,用的是归纳法 。 B.“X空之在大海” “米之在大仓”用的 是类比法。 C.演绎法:大前提是无限的宇宙中的人的 认识十分有限;小前提是孔孟是人,所以说孔 孟之道是既少又轻。 (2) 文章开头采用景物描写。 (以具体景物 的比照来隐喻河伯和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 识境界,形象的渲染了主旨。 ) 例题: 《秋水》开头部分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 的描写,其主要寓意是 C、为河伯改变态度作 铺垫 D、比照两种不同认识境界(3) 善于援譬设喻(善用比喻或者善于类 比) 。所用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 例题:在《秋水》中,庄子用“井蛙不可以语 ) D.人的认识D.庄子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 于海者”作比喻来说明( 仲尼来证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 用的是例证 法。 E.例题:下列《秋水》中的论据,通过对 比法来证明人的认识有限的有( BC 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 受空间限制6.修辞:比喻、排比与反诘手法的运用。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 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 B. 道者,束于教也。 (也是排比句) (2)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4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也是反诘句)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X空之在大 泽乎?(也是反诘句) (4) 计中国之在海内, 不似米之在大仓乎? (也是反诘句) (5) 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也是反诘句) 7.成语: 例题:下列成语中,从庄子的《秋水》一 文中引申出来的有( 底之蛙 (09.7) 阅读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07.4)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X空之在 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大仓 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 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 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请回答: 理? A.庄子用这段话来说明什么道 B、望洋兴叹 E、井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五帝之 所连,三王之所争, 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 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A.庄子嘲讽伯夷、仲尼“自多”所依据的 理念是什么?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例证B. 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 法、演泽法 C.这里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排比、反诘、对偶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作者简介(09.10)《五代史》 :是唐王朝灭亡之后,宋王朝建立 之前的五个朝代的连续更迭:梁、唐、晋、汉、 周。 《五代史》就是记录这五个朝代更迭的历 史。 作者: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诗文革新运 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 、 “致用” 、 “事 信” 、 “言文” ,反对追求形式上的靡丽文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B.这里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 教材中提到的其他居士 : 东坡居士(苏轼, 例证法、类比法 宋) 、青莲居士(李白,唐) 、香山居士(白C.这里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 居易,唐) 、莲蓬居士(李煜,五代 ) 、易 反诘、比喻 安居士( 李清照, 宋 )5 例:下列文章作者属于宋代的有 ( (07.7))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部,所有的。 5.智勇多困于所溺。 情。 三、作品阅读分析举:全A.《种树郭橐驼传》B.《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C.《五代史伶官传序》D.《马伶传》E.《西湖 七月半》 二、疑难词句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给;其:语气副词,表命令。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 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 谓壮哉。 (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匣子 放入梁朝君臣的首级,送进太庙,把箭还给先溺:沉溺的人或事1.文体:是“伶官传”前的序文。从内容上看是一篇史论。 与: 2.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 事哉! ” (国家盛衰、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事, 在执政者的思想) 例题:1.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 仁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 ( ) A. 上 天 的 命 运 B. 人 事 C. 人 才王, 把成功的喜讯向他报告时, 他的气概盛大, D.伶官 可说是够豪壮的。)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 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 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四处响 应,庄宗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到叛贼,士 卒就逃散,君臣面面相视,不知逃到哪里,以 至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衣 襟,是何等衰败的景象。) 2.《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满招 损, 谦得益 C.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D.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07.10 ) (08.1) 分论点: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的兴亡之道。 具体论断:扼要提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可以亡身” ,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6 所溺”的具体论断,深化论点。 例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居 安思危的警戒性语句是 A. 祸 患 常 积 于 忽 微 , 智 勇 多 困 于 所 溺 B.满招损,谦得益 C. 有 毅 力 者 成 , 反 是 者 败 D.忧劳可以亡国,逸豫可以亡身 3.认知文中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庄宗得天下的历史事实和庄宗 失天下的历史事实。 (主要论据) 理论论据――“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 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 智勇多困于所溺”C. 对比法和类比法 (07.4) 5、表现方法: 理。 (说理特点)D. 类比法和例证法(1)全文通过对比进行说小结:主要通过对比表现主旨的文章: 《五 代史伶官传序》 《论毅力》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之演说》 《香市》 《西湖七月半》 《苦恼》 (2)欲抑先扬手法。 论毅力 一、作者简介 作者: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一个主要 代表人物,最早用资历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 来研究中国历史,也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例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阐述“盛衰之理” 倡小说创作的人。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 。 所用的史实论据是( ) B.李煜亡国的史 D 陈叔宝荒 与康有 为合称 “ 康梁 ” 写作背景 :“ 百 日维新” 1898 年失败后不久 例题:近代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 人是 A.梁启超 B.胡适 C.康有为 D.A.唐玄宗前盛后衰的历史 实 C 后唐庄宗盛衰的史实淫误国的历史4、论证方法: (1)主要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鲁迅 例证法 (2)演绎法 二、疑难词句 1.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迭乘:交替 呈现。 B. 例 证 法 和 对 比 法 2.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 猝:突然。 4.7例: 《五代史伶官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 法() A. 演 绎 法 和 例 证 法3.又以为我蹇于遭逢。 蹇: 引申为艰难。 常相参伍。 参伍:交相错杂。 败之数。 数:规律。 三、作品阅读分析 1.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5.成之喻中“我”的几种情况。――说明只有具备 至强的毅力,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 例题(1)“我则或一日而反焉,或二三日而返 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比喻: (1) “操舟”之喻; (2)孔子“造山” 与“平地”之喻; (3)孟子的“掘井”之喻 6. 理论论据( 名人名言) : 最后一段引用孔 子和 孟子的话。 7. 成 语:功亏一篑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一、作者简介:蔡元培,现代教育家。1917 年 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 ,主张“兼 容并包” 。核心观点:强调只有毅力至强者方能取得事业 的最终成功(主旨) 。 例题(1) 梁启超《论毅力》一文强调的中心旨 意是( ) (2)下列《论毅力》中的论据,强调只有毅力 至强方能取得事业成功的有( ABCDE ) A.罗列五种人的五种态度和结果 舟”中的四种情况比较 的“未成一篑,止” D.“平地”之喻中的“虽复一篑,进” “掘井”中的“不及泉”而“弃” 3.论证方法: (1) 主要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成 E. B.“操C.“为山”之喻中二、作品阅读分析 1.文体:演说辞 2.理解三大教育思想,指出其针对性。 大学的性质:研究高深学 办学理念: 精神独立、和败、 强和弱、“ 我 ” ( 旁观者 ) 和 “ 彼 ” 一曰抱定宗旨: (毅力至强之人( 成功者 ) (2)类比论证(善于类比:四个比喻―善用 比喻) ( “ 操舟” 、 “为山” 、 “平地” 、 “ 掘 井 ” ) 4.说理特点:通篇正反对比进行说理。 5.修辞:层递: ( 1) “五种人” ; ( 2) “操舟” 升官发财 问。 学术自由的理念。针对的现实问题:求学为 论证方法:对比法二曰砥砺德行。: 办学思想:以德治校8 针对的不良风气: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 乎流俗,合乎污世” 论证方法:对比法 三曰敬爱师友。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继承和发 展。 ? 例题: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所 阐释的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 )点有 A.以驳论为主 主 B.有破有立 C.以抒情为D.情理并重E.语言亦文亦白容忍与自由 一、作者简介胡适, 现代著名诗人、 文史学者、 思想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 著有诗集《尝试集》第一本白话诗集。 二、作品阅读分析 1. 中 心 论 点 : 没 有 容 忍 , 就 没 有 自 由 。 精神内核:和而不同 例:1)《容忍与自由》的中心论点是() A.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B. 没有容忍, 就没有自由 C.喜同恶异是不容忍的 根源 D.必为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是错误 态度(08.7) 2) 《容忍与自由》 所体现的基本社会理念是 ( )A. 抱定宗旨 B. 砥砺德行 C. 敬爱师友 D. 修 行道德 E.完善人格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倡“砥砺 德行”时所针对的不良风气是() (09.10) 3.主要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方法 例: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既肯定大学 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 ,又批评“求学为 做官发财”的腐败风气,这种论证方法是()A.演绎法 B.例证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08.1) A.一分为二 B.和而不同 C.言论自由 D.党同伐 4.写作特点: (1)体会演说有破有立、观点鲜明的特点。 (2)演说风格:情理并重、恳切告诫、既以 理服人、又以情动人。 (3)语言特点:亦文亦白,言简意赅。 例题: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主要特 异(08.10) 2.分论点: (1) “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 自由还更重要” ,指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2) “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是不能容忍 的心理根源。 例题:在《容忍与自由》一文中,高尔文之所9 以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的基本原因是( A.树立自己的威信 C.厌恶塞维图斯)例如:下列议论文,主要运用例证法说理的是 () A.《容忍与自由》B.《咬文嚼字》C.《吃饭》 D.《我的世界观》E.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09.4) 5.认知文中的主要事实论据,说明其所证明的 论点。B.塞维图斯不听命于他 D.深信自己不会错(3) “必为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是不正 确的, “绝对之是”是根本不存在的。 例题: 《容忍与自由》中认为“绝对之是”不 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A. 喜同恶异的习惯心理 情绪 B. 年轻气盛的偏激 D. 宇宙无分论点:(1) “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 还更重要” ,指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事实论据: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 痛骂《西游记》 、 《封神榜》 (2)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 ,是 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C. 党同伐异的政治规律限,人的认识有限 4、论证方法:归纳法、例证法。 A.从作者年少时援引 《王制》 专制律条痛骂 《西 游 记》和《封神榜 》的故事归纳出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这一普遍观点。 (归纳法、 事实论据: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赛维图斯 例证法 ) B. 宗教史上高尔文 ( 加尔文 ) 活活烧死塞维 图斯等科学家 。 C.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 必以吾辈所主张者 为绝对之是 ” , “ 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 地 ” 。(例证法) 等科学家。 (3 ) “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 不存在。 事实论据: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 有讨论之余地”小结:主要运用例证法的文章: 《容忍与自由》 6.说理风格: (1)从自己的经验教训说起、坦 《咬文嚼字》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五代史 伶官传序》 诚的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 (2)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10 例:下列文章中,从自身经验谈起,坦诚进行 自我反思的是() A.《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B.《容忍与 自由》 C.《咬文嚼字》D.《吃饭》 小结:以自身经验为论据的文章: 《容忍与自 由》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咬文嚼字 一、作者简介:朱光潜,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A.文字的运用决不可粗枝大叶B.斟酌文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感情 C.文学的文字更注 重联想意义 神 (2)认知文中的理论论据及其所证明的“反 对陈词滥调,提倡创新”的观点,理解所运用 的演绎论证方法。 理论论据:套板反映;韩愈“惟陈言之务 D. 文字的运用一定要有创造精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代表作有《悲剧心理学》 、 去”的 文学主张――反对陈词滥调,提倡创 《文艺心理学》 、 《西方美学史》 。 二、作品阅读分析 文体:这是一篇文艺专论。 1.中心论点: “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 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2.把握论据类型、所证明的观点、所体现 的论证方法: (1)事实论据及其所证明的观点,理解本 文所擅长的归纳论证方法。 新。 论证方法:演绎法 例题(1)《咬文嚼字》中,运用心理学的“套 板反应”原理所说明的道理是() A. 文字的运用决不可粗枝大叶 B. 斟酌文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感情 C.文学的文字更注 重联想意义 D.文字的运用一定要有创造精神 3.论证方法 : A.归纳法 : 从古人诗词创作中 喜用 “陈词滥调” ――美人都是 “柳桃面” “ 王事实论据:郭沫若改台词; 《史记》李广射虎; 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等 “推敲”的典故; “烟” ;苏东坡《惠山烹小龙 团茶》三四句;套语滥调。 具体实例,从而归纳出 “套板反应” 这一原理 。 B.演绎法:在论证语言贵在创新时用的是演绎例题《咬文嚼字》的作者以“独携天上小团月, 法。 从“套板反应” 这一普遍原理,得出“语 来试人间第二泉”为例,是为了说明( ) 言文字和思想情感要创新”的个别结论 。11 C. 类比法 : 联想意义的误用与喜欢走熟路之 间的类比。 吃饭 出处《写在人生边上》 。想,倡导多元“相成相济”的和而不同的社会 理念。 3.论证方法:主要论证方法:类比论证方法 (1)善于联想:相似性联想 比喻(善用比喻的说理特点) 主要通过类比说理的文章: 《吃饭》 《种树 郭橐驼传》 4.写作特点: (1)善于联想: 认知文中将吃饭、 艺术、政治连类而发的地方,体会本文善于联 想的特点。 (2)巧设比喻是本文最显著的艺术特点。 例:下面属于比喻修辞的句子有( 饭有时很像结婚 ) A.吃 (2)巧设一、作者简介: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学者、 小说家。作品: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 集《人?兽?鬼》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学 术著作《谈艺录》 、 《管锥篇》 。小说、散文特 点:具有机智隽永的独特风格。 二、作品阅读分析 1.总论点:揭示、嘲讽隐藏在“吃饭”背后的 名实背离、相互掩饰的人情世态。 哲理性结论: “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 往往是附属品” 。 例题: 《吃饭》所揭示的社会丑恶现象的共 同规律是( C.和而不同 ) A. 名实错位 D.摩擦冲突 B. 名实相符B.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C.舌头捡精拣肥 D.做宰相比为“和羹调鼎” E.治国如烹小鲜 “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 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 ”这里所运用的论 证方法是( A. 演绎法 类比法 (3)广征博引、理趣横生。 作者的个性特征:任性而发、洒脱自然 我的世界观12“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 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 ,这里 所揭示的社会现象的实质是() A. 名实不符,相互掩饰 B. 多元相济,和 D. 二元) B. 例证法 C. 对比法 D.而不同 C. 主从错位,本末倒置 对立,执两用中2.认知本文阐发的“和五味以调口”的传统思 一、作者简介:爱因斯坦,20 世纪最伟大的科 学家,1921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文体:是一篇演讲词 二、作品阅读分析 1.主要内容: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人生观、政治 思想和“宗教感情” 。 (1)人生基本理念: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 同,对别人的足够宽容:叔本华的名言 例题: 叔本华说: “人虽然能够做他想做 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爱因斯坦从这两 句话中得到的主要启发是 A.安慰 B.宽容 C.责任感 D.幽默感人文精神内涵:作者的“宗教感情”是基于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献身精神 2.主要特色:思想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 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一、作者简介: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逻辑学家。 1950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教育上, 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 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 文体特点:本文是一篇既严谨又通俗的说理文 章。通过“我”与“你”的“对话”方式展开 说理。 二、作品阅读分析 1.产生愚蠢见识的主要原因:自以为是和自高 自大 例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妇女的牙齿数目比男 人少,造成这一错误的根源是( 是 )A.自以为在《我的世界观》中,爱因斯坦 引用叔本华的话来说明对人对己都要宽容的 人生道理,这在论证方法上叫做( ) A. 反 证 法 C.归纳法 D.比较法 B. 演 绎 法(2)政治理想:民主主义――注重个人价值 (3)宗教感情:指的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 界” “奥秘”的虔诚心态,是对“最深奥的理 性和最灿烂的美”的追求和坚守,而绝不是相 信有万能的上帝和死后灵魂的存在。B. 自我中心主义 C. 狂妄自大 D. 人类中心主义 2.避免愚蠢见识的基本方法:坚持科学认知态 度和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3.避免愚蠢见识的根本方法: 树立 “宇宙无限、13 人的认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 例:罗素认为,避免愚蠢见识的途径有( ) A.坚持科学的认知态度 B. 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C.努力提高论辩的本领 D. 克服狂妄自大的心 态 E.树立认识有限的观念(09.1) 4.论证方法: 主要论证:例证法。指出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 点、论据、论证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叙述” “描写” “抒情” “议 论”及修辞方法 (1)叙述(2)描写 (3)抒情(4)议论 边记叙边议论(夹叙夹议) : 《都江堰》文中的事实论据及其所证明的论点。(归纳法) 叙述结束后再议论(叙后议论) : 《纪念傅雷》 本文主要采取归纳法进行论证。从避免愚蠢见 识的三个方法,最后归纳出结论――我们如何 冯谖客孟尝君 出处: 《战国策?齐策》一、作家作品 1.《战国策》 ,是一部侧重记言少犯错误, 属于归纳法中的例证法。 在行文中, 的国别体杂史,是我国一部优秀的散文集。西 也是采取用例子说明问题的方法。 5.说理特点: ( 1) “我”与“你”的“对话” 口吻展开说理。 使用。 例题:在《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采用 (2)虚拟、假设句的 汉后期刘向编定成书,并命名。 2.成语“狡兔三窟”出自本文。 小结:教材中提到的史书的体例 : 《战国策》 : 国别体 ;《史记》 :纪传体;《资治通鉴》:编 年体通史 。了大量“如果” 、 “也许” 、 “说不定”等虚拟语, 二、疑难字句 最能体现出( ) A.作者的口头语 谦和态度 B.作者谨慎的作风与 1.左右以为君贱之,食以草具。 左右认 为孟尝君看不起他,就给他吃很差的饭。 2.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 这 就是那个唱长铗回去吧的人。 3.窃以为君市义。 我私下认为是为你买 了义。 4.孟尝君曰: “食之,比门下之客。 ” 食14C. 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D.产生亲切、贴切的效果 小结:涉及“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 观 点的四篇文章: 《秋水》 、 《容忍与自由 、 《 如 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 、 《我的世界观》 物与门下其他客人一样。 5.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揭: 高举; 过:拜访。 6.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怪: 奇怪; 衣冠:穿好衣服。 7.以何市而反? 买了什么东西回来? 8.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市 义者:买的义;乃:才。 三、作品阅读分析 1.人物形象2.具体情节:冯谖弹铗而歌(意图:藏才不露,试探孟尝君是否真正好客。 ) 营造三窟:焚券市义(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 西游于梁、立庙于薛 3.整体构思特点: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例题: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最鲜明的叙 事特点是( ) A.一波三折 B.简明扼要 C. 具体生动 D.完整详尽 垓下之围主要人物冯谖:不甘人后、 一、文学知识 1、作者: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 家、思想家。 2、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评 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 3、 文体:人物传记。 4、成语: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羞见江东父 老 (1)刻画冯谖主要采用 的方法。 欲 二、阅读分析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 雄,在对项羽盖棺定论时,既肯定了项羽起兵 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又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 见、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 2.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15报效知己、深谋远虑。 次要人物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目光 短浅 例题: 《冯谖客孟尝君》中体现的孟尝君的 基本性格有(ABC 大度 虑 人物刻画方法 C. 目光短浅 ) A.礼贤下士 B.宽容 D. 精明强干 E. 深谋远扬先抑、层层深入(2)刻画孟尝君主要采用了对照(对比 反衬) 。 (3)善于通过行动和对话刻画人物性格。 (4)侧面烘托( “左右”对冯谖) 悲剧英雄形象――项羽。 3.三个场面: 场面一: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 歌的场面 -- 表现了英雄多情而无可奈何的心 境,同时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 境。 (场面描写本文最大的特点) 场面二: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 的场面――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 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 因的悲剧性。 场面三: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 辱的场面――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 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以 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 小结: 教材中以场面描写著称的篇目: 《垓《麦琪的礼物》 。 5 . 侧面描写 :第一个场面中“左右皆泣, 莫 能仰视” ;乌江亭长;吕马童 6.五个细节描写: 1)“虞兮虞兮”的悲歌――霸王别姬的典型情 节。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 时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 2) “天之亡我”的悲叹――充分表现出项羽 “身死东城,尚不觉悟”的悲剧性。 3) “_目而叱” ,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 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 4) 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 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 5) 乌江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 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下之围》 、 《马伶传》 、 《西湖七月半》 、 《香市》 、 作用: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 《 蚂 蚁大战》 4 .课文最后一段评议,总结的项羽失败的原 因 :1 )放逐义帝,众叛亲离; 2 ) 奋其智而不 师古;3 ) 专持 无力以经营天下; 4 ) 身死东 城,尚不觉悟, 迷信天命 ; 5 ) 缺乏政治远见 小结:最后部分进行评议的课文 : 《垓下之 张中丞传后叙 一、文学知识 作者:韩愈,自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 导者和领袖(地位)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 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显著。围 》、 《马伶传》 、 《纪念傅雷》 、 《婴宁》 、 “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16 衰” 。 小结:教材提到的唐宋八大家:唐 :韩愈、 柳宗元;宋:欧阳修、苏轼 二、疑难词句 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就虏:被俘; 辞服:说了屈服的话。 2.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尤:责备。 3.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就 尽:就要覆灭; 日滋:一天天增加。 4.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具:备办; 延: 请。 5.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颜 色:脸色; 阳阳:安祥的样子。 6.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即使是很 笨的人也能计算时日而且知道死期快到了。?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细节描 写(拔刀断指、抽矢射塔:行为描写;不忍独 食、以矢明志:语言描写) 2.人物描写:认知文中的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 手法,说明其表达作用。 3.写作特点: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 侧重议论,后半部分侧重叙事。 4.理解为许远辨诬的驳论着眼点和论证方法。 驳论着眼点: ? 驳斥论点――许远畏死而辞服于贼 据:事实论据 论证方法:归纳法 ? 驳斥论据――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论据 论类型:事实论据(日常事理论据) ,用人之将 死和引绳而绝作比喻,说明城陷时也必然有一 个地方先被攻破。 论证方法:类比论证7.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精:精密,周到。 ? 驳斥论点――“责二公以死守”论证方法: 三、阅读分析 1.主要人物: ? 张巡:博闻强记,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补叙轶事(细节描写、肖像、行为、语言描 写、 ) ? 许远:以大局为重,为国让贤,宽厚谦和 ――在驳斥谬论中补叙事迹 对比论证 驳论层次: (1)肯定张巡、许远“守一城, 捍天下”的历史功绩。 (2)揭露逃跑者和坐视 不管者的卑鄙行径。 (3)抨击自比于逆乱的行 为。 种树郭橐驼传 一、文学知识 作者:柳宗元,世称柳17 河东,柳柳州。与韩愈齐名,同为古文运动的 倡导者, 同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 故并称 “韩 柳” 。 文体:是一篇借为人物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 寓言性传记文。 二、疑难词句 1.驼业种树。业:以??为业。 2.且硕茂、早实以蕃。硕茂:高大茂盛; 实:结果实;蕃:多。我是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什么办法 能使它高大茂盛;我只是不抑制损伤他的果实 罢了,并不是有什么办法能使它的果实结的又 早又多。) 9.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 焉,而卒以祸。(可是,我住在乡里,看见当 官的喜欢繁琐地发布命令,好像是很爱百姓, 结果因此给人民带来祸患。) 10.故病且怠。病:困苦;怠:疲劳。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寿: 活得长久; 三、学习要点与难点 孳:繁殖得多。 4.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天:自然 规律;致:使获得,让??自然发展;性:树 木的本性。 5.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手指去抓; 肤;树皮。 6.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养育;遂: 喂养好,使动用法。而,通尔,你们。 7.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在移栽它 时,像爱护自己的子女,栽完后,不再管它, 就像弃掉一般。) 8.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所以 1. 识记这是一篇借为人物立传的形式发表议 论的寓言性传记文。 2.掌握本文整体上的类比说理方法。 在说理上,从整体上采用“种树”与“治民” 类比的方法。 从种树与治民的指导思想看,种树要“顺木之 天,以致其性” ,治民要“蕃吾生而安吾性” , 形成类比; 在实际种树的方法,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 弃” ,与治民要让百姓休养生息相类比; 在结果上,种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 忧之,其实仇之” ,治民“若甚怜焉,而卒以 祸”相类比。18 3.掌握本文对比的手法。以郭橐驼善于种树与 他植者不善种树进行对比。 4.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四、重点段落简析 文章第三段中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 也??故不我若也。 ” 1.划分层次。例题: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一历史事件发 生的时代是() A.春秋 汉 D.东汉 B.战国 C.西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 ( ABE ) B. 冯谖为孟尝 D.A.孟子劝梁惠王实行王道 君营就三窟C.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第一层,由开始到“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 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城 写郭橐驼善种树的做法和原因; 第二层,从“他植者则不然”到“故不我 若也” 。写他植者不善种树的做法和原因。 2.郭橐驼善种树的原因:能顺木之天,以 致其性焉尔。 3.运用的是对比手法。 他植者不善种 胡服骑射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E.赵武灵王推行胡1.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成功的原因。 (1)耐心说服,循循善诱,不强行推行; (2)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叔作为突破口, 抓住关键,重点突破,起到典型带动的作用; (3)亲自上门做说服工作,把说服工作做到 家 (4)说服的角度很有说服力,以理服人:即树的做法和原因是:一,态度马虎;二, “爱 之太殷,忧之太勤”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一、文学知识 名史学家。 作者:司马光,北宋著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2.赵武灵王如何说服的公子成。出处: 《资治通鉴》 卷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1)先派人去说服公子成,作为朝廷的重臣 最早见于《战国策》 ,后《史记》也有记载。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作了简练的描述,突 出了它的历史意义。 对推行胡服骑射的重要性“从政先信于贵” 。 (2)亲自上门说服,重点从胡服骑射对于赵 国“已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从对国家19 有利的角度说服公子成。 3.本文主要通过对话方式说理,刻画人物。 4.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 (1)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标志我国 由车战时代进入了“骑射”时代,在中国军事 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 (2)胡服骑射,大大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联 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民族日趋融合。 (3)赵武灵王的改革,在促进我国古代思想 文化改革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重点段落分析 1.这段话是赵武灵二、阅读分析 1. 体会作者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作 者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 的人生态度。 2. 主客对话的实质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 个对立面: 政治失意的苦闷(客来代表)―作者思想中 消极的一面; 乐观旷达的情怀(主来抒发)――作者思想 中积极的一面 例题: 《前赤壁赋》中,苏轼用来解脱精神苦 闷的哲理是( C) A.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B.清风、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C.事物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 “登仙” 、 “长终”都是不可能的 4.线索:作者感情的变化“乐――悲――喜” 例题: 苏轼 《前赤壁赋》 行文的内在线索是 ( ) A. 时间的推移 逻辑 B. 想象的展开 C. 事理的 D.王亲自上门对公子成说的话。 2.实行胡服骑射对于赵国的益处是:欲以备四 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3.这段话体现了赵武灵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的说理风格。 前赤壁赋 一、 文学知识 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 合称“三苏” ,都是“唐宋八大家” 。词开豪放 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 文体特色:文赋,继承了赋体主客对话的形式 特征。D.感情的变化5.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主客对话,抑客伸主。 6.指出文中描绘明月、清风、江水的写景句, 说明写景、抒情、说理融为一体的特点。20 7.从不同角度描写箫声,比喻生动形象。 8.形式特点:骈句与散句交错使用,用韵时疏 时密 9.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拟人、夸张 四、重点段落分析 (一)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 吾与子之所共适。 ” 1.分析此段的思想内容。苏轼借水与月的景物 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1.作者:归有光()明代著名散文 家。所作散文长于记事抒情,以简洁的语言写 人叙事, 寄托自己的感情。 著有 《震川先生集》 。 小结:课本中的三位明代作家 :归有 光 、侯方域、张岱 2.文体: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作者情感:本文是合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 叙文,蕴含着对母亲的悼念之情: (1)悲伤母2. “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 (2)歌颂母亲朴实而崇 虽一毫而莫取。 ”表现作者随遇而安的思想。 高的品德(母亲性格:勤劳、俭朴、待人厚道、3.采取的表现手法是写景、 抒情、 议论相结合。 严以教子) 。 (二)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 响于悲风。 ” 1.“吾” “子”各代表: “子”代表作者乐观旷 达的胸怀; “吾”代表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 2.这段话的意思;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消极 人生态度。为后文倡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设 置靶标 3.描写的景物有:江水,清风,明月。 2.细节描写(作用:刻画了母亲形象,于细微 之处见精神。白描手法) 3.记叙了外祖父家的殷实家境的作用:衬托母 亲的高尚品德, 虽出身富贵之家, 但贵而不娇, 待人和气,勤俭持家,善待奴婢。 4.主要艺术魅力:作者不动声色而使读者深受 感动。 5.叙事特点:文字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 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 先妣事略 一、文学知识 ( 例题: 《先妣事略》在写作上的主要优长有 )21 A.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刻画母亲形象 B.叙事简洁明了,文字质朴省净 不动声色,情感含蕴多藏 D. 描 写 具 体 生 动 , 常 用 比 喻 、 夸 张 手 法 E.语言华丽典雅,富有书卷气 马伶传 一、文学知识: 名诗文作家。 二、阅读分析 1.主题:通过马伶反败为胜的经验,给人以启 示: (1)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 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 (2)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 作者:候方域,明末清初著 文体:是一篇人物传记。 C.抒情A.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 错也 B. 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 C. 异哉 !马伶之自得师也 3、 4、D.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人物描写:行为描写、侧面烘托 《马伶传》 : “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 )A.语言 D.肖伶下,已易衣遁矣人物描写法( 描写 像描写 4.说明本文的场面描写及其作用。 B.细节描写C.行为描写场面描写:马伶和李伶的第一次较量―― 对第二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胜起到了很好的反 衬作用,文章的主题就在这大败于大胜中凸现 了出来。 例: 《马伶传》中写马伶与李伶的第一次技艺 ) A.行为描写 D.环境描写 B.细节要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较量属于( (学习生活、精益求精) 2.写作意图: 描写C.场面描写例:下列《马伶传》语句中属于场面描写的有 )(09 年 4) A.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 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B.迨半奏, C.盖马伶(1)赞扬马伶的精神:不甘人下、学习生活、 ( 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 (2)主观动机:讥刺朝中权奸。 (本文讽刺了当朝宰相顾秉谦,说他是和严嵩一样的奸臣。 ) 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下列《马伶传》的语句中,暗含讽刺当朝权奸 之意的是( D ) D.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E.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22 东 5.叙事特点:详略有度,剪裁得体。 6.关键情节:京师学艺。 7.叙述方式:倒叙。 作用:使两次较量的胜 负结果显示 吸引读者。 例题: 《马伶传》中先写马伶在第二次技艺 较量中大胜,后写他以顾秉谦为师的经过,这 种叙述方法是( D.插叙 )A.顺叙 B.倒叙 C.分叙 出具有戏剧性的起落变化,从而描摹刻画,嘲讽达官显贵附庸风雅的丑态和市 井百姓赶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雅士清高拔 俗的情趣(主旨) 。 例题:总体说来, 《西湖七月半》描绘的是 ( A ) A.明末杭州的西湖风光、世风民习 B.达官显 贵的楼船歌舞、附庸风雅 C.市井百姓的呼群 结队、赶凑热闹 D.文人雅士的扁舟轻幌、清 高拔俗 《西湖七月半》的主旨是赞美( D ) 西湖月色之美景 B.西湖之风土民情 D.文人赏月之清雅 A. C.西湖七月半 一、文学知识出自《陶庵梦记》 。杭州观月之盛况3.比较五类人的游湖心态,体会作者的情感倾 向。 其一,楼船萧鼓,峨冠盛筵――名为看月而实 不见月者――达官贵人。 其二,名娃闺秀,携及童娈――左右盼望,身1、作者:张岱,作品特点:文学创作以小品 文见长,多描写江南风土民情和过去的生活, 常常与追忆往昔的繁华中流露出对明王朝的 缅怀。2、本文是一篇游记小品文,是小品文的典范。 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名门闺秀。 二、阅读分析 1.主要内容:描述了明末杭州人七月伴游西湖 的盛况,以简练的文笔,重现了当时的西湖景 色和世风民情。 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各类游客看月情态的 其三,名妓闲僧,亦船亦声歌――亦在月下, 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妓女和尚。 其四,不舟不车,不衫不帻――月亦看,看月 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市 井百姓。23 其五,好友佳人,邀月同坐――看月而人不见 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风雅文士。 4、写作特色: (1)语言生动传神:指出文中 写人的传神语句; (2)笔调轻松随意,富有诙谐意味。 (3)善于运用不同的情景做对比。把握文中 的场面描写和气氛营造。 例题: 《西湖七月半》中,人物描写的特点是 ( C ) A.精刻细描 D.浓墨重彩 B.简练传神 C.雅对比其他人游西湖的庸俗。秋夜 一、文学知识 1.作者: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 年 4 月,开始用鲁迅这一笔名,在《新青年》 杂志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 编》 小说代表作 《狂人日记》 、 《阿 Q 正传》 、 《祝 福》 。 2.文体: 这是一首散文诗。 最初发表于《语丝》 周刊第三期,题作《野草之一?秋夜》 。是鲁迅 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 3.写作背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 二、阅读分析 1.主题:本文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 言志(表现手法),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赞颂 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作者思想感情) , 境界幽深、寓意深远,表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 和博爱胸怀。 2.抒情方法:借象征抒情、借景抒情轻松调侃总体说来, 《西湖七月半》的描写属于 ( D ) A.景物描写 D.场面描写 B.人物描写 C.事件描写“杭人”游湖与“吾辈”游湖两者之间形成的 关系是( C ) 对比 D.象征 A.铺垫 B.类比 C.5.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 “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 哑” , 这里采用的修辞手法有 ( 比喻 B.比拟 AD ) A.C.借代 D.排比 E.层递五、段落分析:文章最后一段1.这段话描写的内容是 “吾辈” 游西湖的情况。 3.表现手法:象征(最主要的艺术表现特点: 2.采取的是对比手法,用“吾辈”游西湖的高 运用象征手法抒情) 。24 《秋夜》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 ) 于营造意境 长于描绘物象 B.运用象征手法抒情 D.语言表达干练老成A.善空C. 4.艺术表现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意境营造。作 者用冷峻峭拔的语言,着力渲染萧瑟森然、幽 远清寂的秋夜氛围。在这冷寂深邃的意境中, 既蕴藉又强烈的表达了一个彷徨又执著的孤1) 天空:是人间生灵与美好事物的虐杀者, 是黑暗暴虐势力的象征。特点:冷漠、凶险而狡黠,又色厉内荏。 作者情感:既憎恨又蔑视。 独求索者的心绪。 2) 小粉红花: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 ――意味着她们作为弱者,尽管遭到蹂躏,但 还抱有希望。是遭受蹂躏却抱有希望的弱者的 象征。作者情感:寄予了深切同情。 3) 枣树:顽强抗击黑暗的勇士,战士;抒情 主人公自身人格、精神的诗意写照。象征决不 罢休的坚韧的战斗精神。 (主要意象)作者情 感:赞颂(作者自喻) 4) 小青虫: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象征了为追求光明不惜献出生命的战士, 精神上与枣树暗相呼应。作者情感:敬奠 例题:在鲁迅的散文诗《秋夜》中喻示一种顽 强抗击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的形象是 ( C ) A. 不惜牺牲生命去扑火的小青虫 对未来抱着希望之梦的小粉红花 沧桑、坚实挺拔的枣树 B. C.饱经 香市 出处:选自散文集《话匣子》 。 5.修辞手法:重复、拟人(指出文中拟人化手 法的地方,说明其表现作用) 。(写景物的最大 特点:人格化) 文章开头关于两棵枣树的重复修辞手法 的独到运用,意在对后面关于枣树的描写进行 铺垫,突出了枣树的孤独形象。 (表达效果)一、文学知识 作者:茅盾,长篇小说《蚀》 、 《腐蚀》 ,中短 篇小说《林家铺子》 、 《春蚕》 ,长篇小说《子 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光辉的革命现实 主义巨著。散文集《风景谈》 、 《白杨礼赞》 。 文体:记事散文。 二、阅读分析 1.概括本文中心思想,说明其以小见大的整体 构思特点。25D.奇怪而高的天 写作背景: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 主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 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 ,反映旧中国由封建 经济向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 ,并没有给 农村带来发展和繁荣 。 小结:以小见大的文章: 《香市》 《苦恼》 《金 鲤鱼的百裥裙》 2.表现方法: (1)总体采用今昔盛衰对比。例 题: 《香市》揭示主题思想的主要表现方法 ( C D.类比 (2)反衬手法:凸现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 ) A.铺垫 B.象征 C.对比日农民纷纷赶香市的情景 D.“蚕种改良所”挂 牌的情景 4.香市主角转移的深刻意义。 文章开头说往昔香市的主角是农民 , 结尾 说重兴香市是由镇上的小商人发起 ,农民差不 多没有来,这一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 , 暗示主 题。 例题:在《香市》中作者反映今昔香市主角的 转移,其主要目的是( C ) A.表现往昔香市的热闹 的冷落 的影响 B.暴露重兴香市C.反映农村经济凋敝及其对市镇 D.显现城镇商业的萧条 出处:选自散文集《龙?虎?例题:在 《香市》中为了凸现重兴香市的冷落, 爱尔克的灯光 作者写道:重兴香市的武术班,比往日香市的 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 “委实是好看得多了” , 但是“看客却很少” 。这种表现手法是( A. 对比反衬 D.象征暗示 3.描写方法:场面描写:往昔香市热闹情景。 先总写一句,然后依次写庙前、庙里和声音, 层次清楚。 《香市》中运用场面描写的是( )A.往昔香 市的热闹情景 B.小商人发起香市的情景 C.昔 B. 铺垫反托 狗》一、 作者: 巴金, 作品: 处女作 《灭亡》 , 《爱) 情三部曲》 ( 《雾》 、 《雨》 、 《电》 ) , 《激烈三部 曲》 ( 《家》 、 《春》 、 《秋》 ) , 代表作《家》 。 文体:抒情散文 二、阅读分析 1.中心思想:对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彻底否 定 2.两条对立的人生道路: (1)祖辈所安排的有 与家庭和礼教的“平坦而舒适”的道路,实际26C. 类比生发 上是一条窒息青春和生命的死路 (2)只有冲破旧家庭、旧礼教,到“广大的 世界中去” ,才是一条光明之路。 3.中心意象: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 抒情议论的触发物 ,其意是:为子孙 创建家业,积攒财富,希望为子孙谋求舒适的 生活,实质却葬送年轻可爱的生命,囚禁了许 多年轻人的心灵。 4.三种灯光的象征意义: (1)故居大门内的灯光:是旧家庭旧礼教走 向没落、崩溃的象征; (特点:阴暗中一线微 光) (2)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7.运用插叙的叙述方式。 8.表达方式: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炉, 行文充满激情。 抒情特点: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感情真挚强烈。 9.修此方法:拟人、比喻、排比、反诘、反复、 反语纪念傅雷 一、作者:施蛰存,施蛰存在 20 世纪 30 年代 的小说创作,是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的代 表。 文体:写人散文,这是一篇悼念友人的散文。 二、阅读分析希望的破灭; (与姐姐的内在联系:类比手法) 1.主要人物:傅雷――独特个性:刚直(突出 (3)心灵的灯光: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 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5.结构特点: “灯光”是统贯全文的线索。 例题:贯穿《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性线索是 ( 遇 ) A.故居的变迁 B.亡姐的不幸遭 特点“怒” )――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 品格:坚持真理、刚直不屈 例题: 傅雷的个性特点是 ( 深沉 C、狂放 ) A、 孤傲 B、D、刚直2.行文线索:以“怒”为线索。重点回忆了傅 雷的“三怒” 。 3.叙后评议的内涵和意义(关于“刚者”的议 论) :指出傅雷的怒非止于一般的个人脾性, 是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是极为难得的27C.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 D.“长宜子孙”四个字 6.姐姐的悲剧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暴露了封建 家庭、封建礼教窒息青春和生命的罪恶。 刚直品德。希望傅雷的刚直品德“永远弥漫于 知识分子中间” 。人物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 概述与议论。 “哭”的具体内容: (1)小弟的忘我工作、无采用叙后评议的文章: 《垓下之围》 《马伶传》 私奉献; 《纪念傅雷》 《婴宁》 《麦琪的礼物》 4.叙事特点:按时间为顺序进行记叙。文章开 头采用的是倒叙方式,欲扬先抑。 5.风格:短小精悍、质朴深情的。 哭小弟 一、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当代著名女作 家。著作有小说《红豆》 、 《三生石》 ,散文集 《丁香结》等。 文体:充满抒情色彩的写人散文。 二、阅读分析 1、中心思想:作者此文发自肺腑,激情热烈 的赞美了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表达了对小弟 英年早逝的深沉悲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一 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之情(主要意图) 。 例题:宗璞写《哭小弟》的主要意图是( A、赞美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 的英年早逝 ) (2)小弟的未能及早确诊和及时治疗; (3)这迟开早谢的一代人; (4)希望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会得到社会的 重视和关爱。 A. 细节描写 :写小弟在冬天不怕生冻疮、敢 用冷水洗脸、寥寥几笔就显现出他活泼、可爱 而憨实的性格 。 B. 侧面描写 : 写小弟生病时 , 一车人来看望 他 , 准备为他献血;小弟周围同志对他逝世 的悲哀与怀念。 抄录了同事赞扬小弟的信, 侧 面烘托小弟忘我工作的精神。又如,父亲为小 弟写的挽联,既表现出老人的深明大义,又是 对小弟一生所作的很好总结。 (修 辞 :对偶、 反诘 ) 3.文章构思别致,结构新颖:以“哭”为线索, 将多方面材料分成块状, 交错展现 (切成块状、 交叉累积) 。 4.总体特点:以“哭”为线索,将叙事、抒情、 写人(描写) 、议论相交融。 例题: 《哭小弟》与作者情感起伏迭宕相协调28B、哀悼小弟C、关注一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 D、抒写对一代英才的敬仰 2、人物形象:无私奉献、忘我工作、英年早 逝、壮志未酬 的结构特点是( ) A、倒叙方式 B、以“哭” 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说明其对比意义) 为线索 托 5、文章开头采用倒叙手法。 C、材料交叉累积 D、善用侧面烘 文章开头长城与都江堰作对比 (规模、时间、 社会功用 ), 从而得出都江堰比长城伟大 ,是 “了不起的工程” , “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 族 ” 。长城是排场,都江堰是生活。 都江堰 一、文学知识 1.作者:余秋雨,我国当代艺术理论家、散文 家。主要著作: 《戏剧审美心理学》 、 《中国戏 剧文化史述》 、 《艺术创造工程》 ;散文集《文 化苦旅》 。 2.文体:本文是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化 散文”的代表,属于游记散文。 二、作品阅读分析 1.主题:这篇游记重在阐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 文化内涵,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 从政精神作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充满现代人文 理念。 2.都江堰的文化内涵:为民造福 3.四部分的大意: (1) 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 (2)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3)写为民造福 的李冰父子;(4)写横江索桥与二王庙. 4.表现手法: (1)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认知文 在第三部分中,又将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与李 冰筑堰的指令相对比,颂扬了李冰的“智慧、 仁慈、透明” 。 小结:着重运用对比手法的课文: 《就任北京 大学校 长之演说》 、 《五代史伶官传序》 、 《论 毅力》 、 《香市》 、 《都江堰》 (2)象征手法:金杖玉玺――权位;长锸―― 为民造福 “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 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这句话是为了说明 ( )10.7 A.民间宗教多世俗气息 人 镇水 B.李冰命儿子作石C. 人们 对李 冰为民 造福 的推崇D.汉代水官以李冰雕像镇水 5. 认知文中描绘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的精神 着眼点及其蕴含:壮丽的驯顺 (涵义: (1)强调了水的被驯服; (2)表现出 都江堰的坚固与力量; (3)赞扬了李冰父子的29 科学素养; (4)表现了人对自然力的驯服。 ) 6.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 《都江堰》 : “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 崩 即至 。 ”这里 所采 用的 修辞手 法有 ( (09.7)A.比喻 排比 E.借代 B.比拟 C.夸张伟大的母爱:对儿子不仅疼爱而且理解、毫 不张扬却意志坚忍 例题: 《我与地坛》表现母爱的方式有 ) A.托物言志 B.行为描写 C.心) ( BCE D.理刻画 D.侧面烘托 E.象征类比 母亲“情愿瘫痪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 ,这里 采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 C ) A.语言描写 B.7.行文风格:夹叙夹议,充满思辨色彩 《都江堰》的行文特点是( 富于幽默情趣 说委婉曲折 我与地坛 一、作者: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作品:短 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中篇小说《原 ) (08.7) A. C. 叙行为描写 C.心理描写 D.细节描写 3.表现方法:运用了意在言外的象征手法和类 比手法。 (1)地坛的“历尽沧桑”――“我”艰难坎 坷的人生道路; ( 2 )地坛“荒芜但并不衰B. 具有思辨色彩 D.描写细腻传神罪?宿命》 ;散文集《自言自语》等。作品特点: 败”――“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 以关切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文体:情意深挚的记事散文。 二、阅读分析 1.三部分的内容大意:(1) 写地坛; 母爱; (2)写 息的精神; (3) “谁也不能改变”的: 落日余辉、雨燕高歌、孩童脚印、苍劲古柏、 夏雨秋风――“我”倔强“心魄”的象征性显 现; (4)用种种事物类比四季――“我”对自身 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3) 用种种事物类比四季,象征作者对自己经历酸甜苦辣多变命运的感受. 2.通过三种方式展现母爱:(1)无声的行动描 写;(2)借“我”之口进行直接心理描写; 受。 例题: 《我与地坛》中,地坛和母亲对“我”30(3)侧面烘托。 来说相同的意义在于( A. 母亲到地坛中找我) B. 都在为我默默祈祷 D.湖》 。 二、阅读分析 1.主 旨:本文通过类比象征手法,以蚂蚁C.都是为我抚平创伤、换发新生的源泉 都给我人生哲理的启迪大战类比人类战争,揭示战争给人类造成的深 重创伤和灾难。处处微言着社会人生大义。 中心话语(结论) : “你越深究下去,越觉得 它们与人类并无两样。 ” B.使他认识古迹 C. 2.主要表现方法:类比象征 例题: 《蚂蚁大战》一文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法 是( )A.拟人化手法 B.类比象征手法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 “一旦有一天我 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 ,是 因为地( ) A.启发他思考人生 引导他考察民风D.让他融进自然4.修辞:善用比喻、比拟、排比。 例题: “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 得苍凉”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 B.比拟 C.借代 D.对偶C.场面描写 D.精彩议论 3.谋篇方法(构思特点) :将群蚁大战的场面 描写与红黑三武士对决的典型形象相结合。 场面描写的特点: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手法,让 人透过典型细部统揽全局。 小结:在全景素描中突出中心画面: 《蚂蚁大 战》 《哦,香雪》5、辨识本文第三部分将排比、类比、象征结 合在一起的特点。 6、风格特色:观察细致、体会深刻。 例题:下列作品,观察细致、体悟深刻的有 () A.《爱尔克的灯光》B.《我与地坛》 4.具体描写蚂蚁时,采用了拟人化手法。 5.把握本文观察细致、描绘生动、联想丰富、 寓意深远的总体特点。 (相似性联想 )C.《纪念傅雷》D.《都江堰》E.《蚂蚁大战》蚂蚁大战 一、作者:亨利?梭罗,美国作家、思想家。 以散文创作为主,最有名的作品是《瓦尔登6.修辞:拟人、比喻 下列《蚂蚁大战》的语句中,兼用了比喻与比 拟手法的( D )31 A.森林并非总是一片歌舞升平的和平景象 B.木柴堆上到处都有这样奋力厮杀的勇士 C.但是人类之战都从未如此奋不顾身 D.在小山谷顶上出现了一个荷戟独彷徨的红 蚂蚁 2.诗的分类 : 楚辞、汉乐府、古体诗、近体 诗(律诗和绝句)、词; 四言诗、五言诗、七言 诗;叙事诗、爱情诗、田园诗 3. 抒情方法 : 直抒胸臆 ; 借景抒情 ( 融情入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翻译: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 的河道寻找她, 路途艰难又漫长。 顺流寻找她, 仿佛走在水中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起兴,借景 抒情,烘托出痴情者挚热的追求和纯洁的感 情。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央”――描述追寻的两种境况。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点明主题:深切 思念,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 “伊人”――意中人 隐居的贤者、理想、各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 );借事抒情;借举止 抒情;借(比兴)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借比喻 抒情 。 蒹葭 一、文学知识 1.《诗经》 , 《诗经》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界 “在水一方”――象征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 即的人生境遇。 (中心意象) 第二层: 原文:蒹葭凄凄,白露未。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蒹葭》是一首民歌,也是一首恋歌,爱情 诗,抒情诗。 二、诗歌赏析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1.基本情感: 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 “伊人” 游从之,宛在水中抵。 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 惆怅心情。 2.内容层次: 第一层 原文: 蒹葭苍 翻译: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 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逆着弯曲的河 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顺流寻找她,仿 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32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 第三层:原文: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5.表现方法:象征(伊人、在水一方) 小结:主要采用象征的诗篇: 《秋夜》 《蒹葭》 《早雁》 《摸鱼儿》 《雨巷》 《祖国啊,我亲爱 的祖国》 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此诗“最得风 人深致” 。 7.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 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 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 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谓伊人,在水之濉K蒌Т又雷枨矣摇K 游从之,宛在水中b。 翻译: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边。逆着弯曲的 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顺流寻找她, 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特定意境:可望难即 3.艺术特点: (1)主要特点意境朦胧、含蕴不 尽。 (2)形式特点: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 有回环往复、 一唱三叹之美, 而且有层层递进、 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蒹葭苍苍”――“凄凄”――“采采” :声 情愈转愈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 “白露为霜”――“未”――“未已” :体 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 求者的执著。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 濉 :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队显得 飘忽难觅。 4.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借象征抒情(主要抒情方法)湘夫人 一、 1、作者: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 政治家, “楚辞”的创立者代表作者。是先秦 时期的伟大诗人。 2、文体特点:根据楚地祭祀水神的乐歌改编 而成的楚辞体诗歌 (降神、 迎神、 娱神、 送神) 。 出处:选自《九歌》 》 。 《九歌》:原是楚国民 间祭祀水神的乐歌. 下列作品,属于楚辞体的是( B. ) (08.4) A.《蒹葭》 B.《湘夫人》 五) D.《行路难》33C.《饮酒》 (其 二、作品分析:《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第二小节:描写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的期待和 反复的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原文:登白X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 兮X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怩酚欣迹 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间祭歌的形式创作的一组清新优美的抒情诗 篇 。 “湘君”和“湘夫人”据说是湘水的一对配偶 神,湘君是男神,湘夫人则是女神。他们的形 象与民间关于虞舜和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的传说有密切关系。 传说中说, 大舜巡视南方, 江皋,夕济兮西獭N偶讶速庹儆瑁诩葙 二妃未从行。 舜在巡行过程中, 死于苍梧之野。 偕逝。 二妃追踪至沅、 湘之间, 听到大舜已死的消息, 于是自投湘水而死。楚国人民本具有高度的想 象力,于是二妃的形象就逐渐演变为湘水的配 翻译:登上长满白X的高地放眼望。我 与佳人约会,一直忙到月昏黄。鸟儿啊为何聚 集在萍草边 ? 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 ? 沅水有偶神。 《湘夫人》描写的是湘君约湘夫人见面, 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心 而最终也没能相见情景,表达了对湘夫人刻骨 铭心的思念之情。 1.课文内容 第一小节:描写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来到湘水 北的小洲,但是期约未遇,心中忧伤。采用一 种跳跃性的节奏,来写对湘夫人的盼望。 原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兮 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翻译: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使 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 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蛟龙游戏,为何来 到浅滩?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我渡大 江西岸旁。听说佳人召唤我,我将快速飞驰与 你同往。 第三小节:描写湘君筑室水中迎接湘夫人的情 景,表现了对理想爱情的无比向往。 原文:筑室兮水中, 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 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鳎烈拈官庖┓俊X我分外惆怅。秋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 薜荔兮为帷,擗蕙≠饧日牛话子褓馕颍 落叶飘扬。 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34 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 之来兮如云。 翻译: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将未能见面的情景,表达了对湘夫人刻骨铭心的 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爱情幸福的执著 追求(主要情感) 。 (1)外线:楚地祭祀水神的荷花叶子盖在房顶上; 用荪草饰墙, 紫贝饰坛, 4.结构特点: 撒布香料,充满整个中堂;桂树作栋,兰树作 椽,辛夷插在楣门上,白芷铺房;编结薜荔作 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洁白的美玉做 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荷叶做的屋顶呵, 加盖芷草,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汇合各 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九 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 流云一样多。 第四小节:描写湘夫人没有到来,湘君遗憾地 将衣物投入水中,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 原文: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H兮醴浦;搴汀 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 逍遥兮容与! 翻译: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 在澧水旁。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 的人儿表衷肠。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 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2.抒情主人公:湘君 3.情感内容:本诗是写湘君相约湘夫人但最终四个步骤; (降神、迎神、娱神、送神) (2)内线:湘君的心理活动流程 《湘夫人》中描绘的“筑室兮水中”以迎娶湘 夫人的情景,所体现的祭神中的一个环节是 ( ) 神 5.情感的四个层次(湘君的心理活动流程) : (1)期约未遇的忧伤心情; (2)反复追寻 的急切心情; 之情; 心情 例题: 《湘夫人》 开头所展现的特定情景是 ( A.偶然邂逅 D.期约而会 6.抒情方法:融情入景、因情造景、借举止抒 情、直抒胸臆 《湘夫人》中因情造景的诗句有( ACE (07.10) C. 白玉兮为镇 A.桂栋兮兰 ) B.预约相会 ) (3)对理想爱情生活的向往 A.降神 B.迎神 C.娱神 D.送(4)寄托思念,暂且逍遥的自慰C.期约未遇B.兮秋风 E. 蛟何35D. 搴汀洲兮杜若 为兮水裔地坛》第二段: “鸟何萃兮O中” 、 “罾何为兮木上” 、 8. 理解本诗期约不遇的悲剧情景渗透着屈原 “麋何食兮庭中” 、 “蛟何为兮水裔” 第三段整段 《湘夫人》中,通过描述举止动作来表现人物 内心活动的诗句是 ( 余袂兮江中” “登白X兮骋望” 、 “捐 遭流放时的忧伤心情和对理想的向往(作品的 思想意义) 。 陌上桑 一、文学知识: 1.文体:是一首乐府诗,叙 事诗,民歌,也是一首美女赞歌。下列 《湘夫人》 的诗句中, 直抒胸臆的是 (07.7) 2.出处:最早见于《宋书?乐志》, 后收入宋代 A.目眇眇兮愁予 B.捐余袂兮江中 驰余马兮江皋 D.闻佳人兮召予 “目眇眇兮愁子” 、 “思公子兮未敢言” 、 “时 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 下列《湘夫人》诗句中融情入景的是( ) (09 年 7) 中 盖 “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 7.湘君水中筑室的情景使用了铺陈手法,张扬 湘君心中的美好爱情理想。 例题: 《湘夫人》中,描述“筑室水中”以迎 娶湘夫人的情景所用的手法是( 垫 B.铺陈 C.侧写 D.拟人 ) A.铺 A.洞庭波兮木叶下 C.捐余袂兮江中 B.鸟何萃兮O D.葺之兮荷 C. 朝 郭茂倩《乐府诗集》. 二、作品分析 1. 这首诗是将民间流行的“赞美女” 、 “桑林 戏” 、 “夸女婿”三类故事改变联袂而成。 2.概括罗敷性格,体会其中“爱美之心人皆有 之”的民间风情” 。同时也反映出汉代贵族官 僚仗势调戏民女的社会现实。 主要人物形象:罗敷―美丽、坚贞、聪明 3.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起因。描写罗敷劳动情景,服饰容 貌的美丽。 (赞美女) 原文: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 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 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36小结:铺陈手法: 《湘夫人》 《陌上桑》 《我与 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 观罗敷。 译文: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 楼房。 (环境美)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 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 “是秦家的美女, 本名叫罗敷。 ” 太守又问: “罗敷年龄多大了?” 小吏回答: “二十岁还不足, 十五岁略微有多。 ” 太守令小吏问罗敷, “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 (有一天在) 敷上前回话: “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 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 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 (工具美) 。头上梳着倭 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 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 袄。 (服饰美)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 捋着胡子(注视她) 。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 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 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 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侧面描写) 第二部分:事件经过。描写使君调戏罗敷,遭 到严词拒绝。 (桑林戏) 原文: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 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 (丈夫当官) 第三部分:结局。描写罗敷夸夫。 (夸夫婿) 原文: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 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 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史, 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 洁白晰,HH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 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 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 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 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史往, 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 ” 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 “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 “使 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译文: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 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 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 步,从容地出入官府。 (太守座中聚会时)在37 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 4.疑难词句 1.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坐:因为。 2.秦氏有好女。 好:美女。 3.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颇:略微。 4.何用识夫君,白马从骊驹。 从:跟从 5.人物描写:极写罗敷的美貌:侧面烘托―― 环境渲染;用具、衣服的华丽;旁观者的形态 (不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而且增 强了诗歌的幽默风格。 ) 人物描写:罗敷:侧 面描写、语言描写 夫婿:肖像描 写、行为描写、侧面烘托 6.表现方法:铺陈手法:用具、衣服的华丽; 旁观者的形态;女婿的高贵。 例题: 《陌上桑》中“夸夫”情节,运用的表 现手法有 张 D.对比 A 象征 E.反衬 B.铺陈 C.夸者的失态。饮酒(其五) 一、1.作者:陶渊明,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 的开创者。 代表作: 《饮酒》 组诗、 《归园田居》 。 2、文体:这是一首意境深远的田园诗,五言 古诗。 二、阅读分析 1.情感内容:本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后悠 然自得的心态,体现出陶渊明摒弃浑浊的世俗 功名后, 返璞归真, 陶醉自然, 乃至步入得 “真 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 体现了陶渊明 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 2.“心远”是诗眼,统领全篇。分三个层次写 心态,逐层推进,步步深化,把“心远”的程 度,即适意自然的深度,充分展现出来。 悠然自得的心态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功名的虚静 “忘世”心态。 ( “有大隐隐于市”的深致) 富含哲理的句子: “心远地自偏”―― 归隐在 心志而不在形迹 第二层: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 “忘我”心态。 (有“物性即我性”的深致)387.体会本诗的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喜剧色彩。 罗敷以“夸夫”的方式斥退“使君” (女主人 公凭借机智和口才想象、编造出来的, “以其 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不仅表现出罗敷的 聪明机智,也增加了诗篇的喜剧色彩) ;旁观 第三层:在物我浑华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 命真谛,达到了“忘言”的心态。 (有“美在无意识之中”的深致) “真意”的 内涵:在适意自然中所感悟到的生命真谛。之境”的代表作。行路难 一、作者: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例题:下列陶渊明《饮酒》 (其五)的词语中, 浪漫主义诗人。诗歌风格:飘逸、奔放、雄奇、 作为全诗纲领的是()A.采菊 B.心远 然 D.忘言 C.悠 壮丽的独特风格。世称“诗仙” ,与杜甫齐名, 并称“李杜” 。 文体:乐府旧题诗(原为古乐府杂曲歌辞) , 归隐 歌行体诗。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五层。以作者感情变 化安排结构层次 第一层,1-4 句。描写自己面对美酒佳肴,不 能进食,表现出内心极度的愤懑。 中 第二层,5-6 句。以自然景物的艰险,比喻自 己仕途的艰难 第三层,7-8 句。以古代人的典故,激励自己 终究会有实现理想之日。心情由苦闷转为开朗 第四层,9 句,四个三字句。再次感到人生的 艰难。由幻想回到现实,再次显现了诗人心中 的苦闷与激愤 第五层,10-11 句,自信有朝一日,可以宏图 大展。借南朝宗悫的豪迈的诗来表达诗人对美 好理想的追求和乐观进取的情怀。39三、学习重点 1.重点掌握“心远地自偏”的含义。重在心志,不在行迹。表现了作者不慕世俗, 超然于世,高洁自守的情操。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六句,表现作 者的心情。 前两句, 写出了田园生活无比闲适,两句,写出了山间的暮景与飞鸟结伴归来的景 象; 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写心灵的感受,返璞归 真中的乐趣,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 3.说明诗中“而”字的转折意味和“见”字的 无意心态。 4.诗歌风格:返璞归真。 5.语言质朴自然。 6.此诗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无我 三、抒情方法: 1.“停杯”两句:借举止抒情。 2.“欲度”两句:借象征抒情,采用比兴的表 现手法。 “冰塞川” 、 “雪满山”象征着自己仕 途的艰难、险恶,前途的茫然。体诗 一、作者:杜甫,自称少陵野老(野客) ,世 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盛唐时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现实,被誉为“诗史” ,他也被称为“诗圣” 。3.“闲来”两句和“长风”两句:借典故抒情。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四、词语解释 1.忽复乘舟梦日边。 忽复:忽然又。 2.直挂云帆济沧海。 直:毫不犹豫; 济: 渡。 五、诗歌赏析 1.作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情感内容) : (1)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 却又无可奈何; (2)积极用世的愿望,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 望。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 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2. 抒情线索:诗人的情感起伏和心理变化 情感流程特点:起伏跌宕( 现实的压抑与内 心的自信相互碰撞,失望与希望相间迭乘) ? 秋兴八首(其一) 文体:七言律诗,近 二、诗歌赏析 1、写作背景:本诗是杜甫客居夔州时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国家局势尚未安 定,作者回归长安的心愿仍无法实现。 2.课文串讲 1-2 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 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 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 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融情入景,引起自己流寓在外的伤悲。 3-4 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 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将眼前景和 心中景连成一片,具有象征寓意,使人感到天 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 的气氛笼罩四野,暗示时局动荡,象征国运黯40 淡,心情沉闷。 5-6 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 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运衰落之秋和悲人生遭际之秋,充溢着身世之 感和家国之思,含蕴深厚。 景物:深秋衰残景象 4.抒情方法:主要方法:借景抒情故园之思。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移情于景, ? 融情入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 “丛菊两开” ,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 成都,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 萧森。――引起流寓在外的的伤悲情怀。 ? 融情入景、借象征抒情:江间波浪兼天涌,到丛菊开了两次, 还未出峡。 故对菊掉泪。 “开” 塞上风云接地阴。――暗寓时局动荡和心潮翻 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 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 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 思。 7-8 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 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 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 服。 “催刀尺” ,即催动刀尺。 “急暮砧” ,黄昏 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砧” ,捣衣石,每到秋 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 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 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 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3.情感内容:杜甫此诗,由悲自然之秋到悲国 卷,象征着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 ? 移情于景: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 园心。 抒写羁旅外地的伤感, 彰显乡思之深长、 浓烈。 5.理解“他日泪” 、 “故园心”的内涵。 “他日泪” :因回忆往事而落泪。 “故园心” :思念 长安的心意。 6.说明诗中“开”字和“系”字的双关语义。 ? “开” :语意双关,既指花开,又指引发诗 人伤心落泪。 ? “系” :语意双关,既指船系岸不发,又指 心牵系不忘。 7.认知诗中对偶工整的诗句。 江间波浪兼天 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 一系故园心。41 8.作者自喻的事物:孤舟 修辞:对偶、比喻、双关二、课文串讲 第一层次: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不重生 男重生女”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长恨歌 一、1.作者:白居易,中唐诗坛杰出的现实主 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创 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其诗歌声调优美,富于形象性,以平易晓畅著 称。 2.文体: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叙 事长诗。形式上也是一首歌行体诗。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 元 806 年) ,时作者 35 岁,任周至县尉。关于 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 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 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 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 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 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所以 他们就称这首诗叫 《长恨歌》 , 称那篇传叫《长 恨传》 。 《长恨歌》是歌颂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 环之间的真挚爱情的长篇叙事诗。情效果。 第二层次:从“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 颜空死处” 。描写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殒命, 唐玄宗悲伤不已。 第三层次:从“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 曾来入梦” 。描写唐玄宗回长安后对杨贵妃的 无穷思念。 第四层次: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 绵无限期” 。描写道士找到杨贵妃,李杨之间 忠贞不渝的情感。 三、阅读分析 1.理解主题:讽谕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 双重主题说:描写李、杨的爱情故事,赞 美二人忠贞不渝、 缠绵悱恻的爱情, 同时对李、 杨耽乐误国进行讽刺谴责。 诗歌的主旨:是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和对两人 真心相爱的歌颂。 2.概括李、杨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李隆基:耽乐误国、情深似海――心理活动、行为 描写42 杨贵妃:美丽风姿、忠贞不渝――心理活动、 行为描写 3.抒情方法: 移情于景――“峨嵋山下少人 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 雨闻铃断肠声” 融情入景――“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月,北方少数民族回纥乌介可汗率众向南骚 扰。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 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 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 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 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落时” 、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 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借典型举止抒情――: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 踌躇不能去。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 归。孤灯挑尽未成眠。揽衣推枕起徘徊” 、 “云 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 借比喻抒情――芙蓉如面柳如眉、 “梨花一枝 同情。 三、课文串讲 1-2 句: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比兴百姓的流离失所,纷纷逃难的痛苦生活。 “虏弦开” ,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 事骚扰活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春带雨” 、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 因情造景――第四部分 4.整体构思:注重心理描写和浪漫色彩。 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 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3―4 句: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早雁 一、文学知识 1.杜牧唐代大诗人,与李 “孤影过” 、 “数声来” ,一绘影,一写声,暗 示朝廷对百姓漠不关心。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 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 承露盘, “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 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43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七绝最为人称道。 2.文体:咏物诗、七律 小结:七律: 《秋兴八首》 《早雁》 二、中心思想: 武宗会昌二年(842)八 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 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 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这篇文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